一、甲壳素纤维/纯棉精梳混纺纱生产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李勇强,谭艳君,刘姝瑞,霍倩,张明宇[1](2021)在《莫代尔纤维的性能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莫代尔纤维的结构、性能及改善。阐述了莫代尔纤维纱线和面料的开发及应用现状。近几年,莫代尔纱线的开发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多组分混纺纱线的开发、植物染莫代尔纤维色纺纱的开发以及莫代尔功能性纱线的开发。莫代尔面料的开发主要集中在内衣、家具服、家纺面料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泮志连,姜云水,程四新,章友鹤[2](2020)在《国内纺纱业近期开发新型纱线与提升纱线品质档次情况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分析了我国纺织业面临的新形势及人们对纺织产品的新需求,提出了开发新型纱线及提升纱线品质的必要性。并对近期国内纺纱业开发的6大类新型纱线及拓展应用领域的情况作了初步分析,指出:纱线生产是纺织产业链的首道工序,开发好新型纱线并提升其品质档次,是提高我国纺织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我国纺织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钟斌悦[3](2020)在《磨毛针织被单工艺优化设计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被单是床上用品中至关重要的产品。消费者对被单的需求已不仅局限于保暖和耐用,而是更加侧重追求使用的舒适性,特别是面料的柔软性和亲肤性。尤其对于秋冬季节的被单而言,柔软贴身的面料,可以使体感温度上升,使人感到更加温暖。针织被单由于特殊的编织方式,面料更加柔软舒适、服帖。目前,已有不少厂家开始生产针织被单,但要真正实现针织被单的产业化仍有部分难题亟需解决,如针织被单的抗起毛起球性、保暖透气性、水洗尺寸稳定性等性能仍有待提升。本课题对自主研发的磨毛针织被单的耐用性能和舒适性能进行了系统性地研究,优化了磨毛针织被单的生产工艺,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耐用性和使用舒适性。本课题以棉、绢丝、羊绒、竹浆纤维为原料,选择合适的工艺制成不同混纺比的纱线。通过评估纱线力学性能,表面毛羽,条干均匀度,纱线回潮率等参数评价混纺纱线性能是否符合制备针织被单的要求。选择综合性能最佳的纱线,编织针织被单。选用舌针单面四针道圆纬机编织纬平针组织,针对产品特性设计染色工艺并选择合适的设备进行染色、烘干及预缩整理。同时本课题还设计了产品的磨毛方式及其工艺,探究了原料、密度、磨毛方式和磨毛率等因素对针织被单耐用性和舒适性能的影响,最后研究了织物的水洗尺寸稳定性。并通过正交实验,结合综合平衡法,优化了磨毛针织被单的制备工艺。通过一系列实验、分析和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本课题选用的四种纱线的公定回潮率都在8.5%以上,具有良好的吸湿性能。其中绢丝/羊绒/棉混纺纱的力学性能、表面毛羽、条干均匀度等指标均未达到要求;纯棉纱和竹浆纤维/羊绒/棉混纺纱的表面毛羽分布情况不够理想,而绢丝/棉混纺纱各项性能均满足磨毛针织被单的用纱要求,故最终选用绢丝/棉混纺纱为磨毛针织被单原料。2、绢棉磨毛针织被单的抗起毛起球等级均达到3.5级以上,抗起毛起球性能良好,同时织物抗起毛起球性能与磨毛方式和磨毛率无关,并随总密度的增大而有所增强。3、选用绢丝/棉混纺纱线织造纬平针织物作为磨毛针织被单面料。针织被单的顶破性能随总密度增大而增强,随磨毛率增大而减弱;砂辊式磨毛对其顶破强力损伤较大,碳素纤维磨毛工艺既可以使针织被单获得较好的绒感,又可以减少织物顶破强力的损伤。4、实验发现,磨毛针织被单的透气性随总密度的增大而减小,保温性随总密度的增大而增强,同时磨毛针织被单的透气性和保温性还与磨毛工艺有关系,二者都随磨毛率的增大而增大。5、通过正交实验结合综合平衡法,最终得出选用65%棉35%绢丝混纺纱为原料,编织总密度为8500线圈/25cm2,采用碳素纤维进行两道磨毛,磨毛率为95%的磨毛针织被单综合性能最好。综上所述,本课题所做的研究与分析为后续进一步研发针织被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针织被单的规模化生产和普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秦彩霞[4](2019)在《精梳落毛转杯纺纱工艺及纱线性能》文中指出每年毛纺行业产生大量的精梳落毛纤维,其长度短,变异系数大,在常规的环锭纺纱机上很难成纱。由于转杯纺对原料适用范围广,对纤维长度要求低,对落毛、落麻、落棉等下脚纤维有很好的适用性,将毛精纺企业下脚料精梳落毛纤维用于转杯纺,可以实现对羊毛原料的高效利用。目前,关于纯精梳落毛纤维转杯纺纱的研究报道较少,且没有相关工艺的报道。本文以精梳落毛纤维为原料,以研究纯精梳落毛转杯纺纱工艺为目标,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控制精梳落毛回潮率与和毛油加入量,在梳棉机上对精梳落毛梳理制条;经过多次调整参数,在RFRS30转杯纺纱机上纺制了纯精梳落毛转杯纱。在试纺参数的基础上,以纱线主要性能为评价指标,采用多目标模糊决策方法(Borda数法和密切值法)和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纺纱元件(假捻盘、分梳辊)进行优选,得出最佳纺纱元件组合为4槽假捻盘-OK40分梳辊。(2)在优选出的纺纱元件OK40型分梳辊和4槽假捻盘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并采用模糊正交综合评价法、极差分析法优化纺纱工艺参数,得到最佳纺纱工艺参数:转杯速度40000 rpm、分梳辊速度5500 rpm、捻系数680;利用最佳纺纱工艺做验证实验,通过相关分析得到纱线的模糊综合评价值大于非最佳纺纱工艺下纱线模糊综合评价值;采用方差分析法分析转杯速度、分梳辊速度、捻系数对纱线性能影响的显着性,得出转杯速度对纱线综合性能影响最显着;最后通过单因素重复实验,验证转杯速度对纱线性能影响的显着性,得出转杯速度对纱线的综合性能影响高度显着,对纱线条干CV%、粗节、毛粒、断裂伸长率影响显着,对纱线断裂强力有一定的影响。(3)在优化的纺纱工艺下,设计不同的和毛油水比研究原料中和毛油的加入量对纱线条干、拉伸性能、毛羽等性能的影响,采用灰色近优综合评定方法,得出当油水比为1:8,1.2:8,1.6:8时的近优度值分别为0.9867,0.9603,0.7899,优选出最佳和毛油水比为1:8。(4)在实验优选的纺纱条件下,实际纺制的纯精梳落毛转杯纱的极限线密度为40.69 tex。本论文共有图15幅,表20个,参考文献75篇。
高菁[5](2017)在《甲壳素纤维天丝长绒棉混纺纱质量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甲壳素纤维是一种新型多糖生物高聚物纤维,它具有的主要特点是结晶度高、伸长率高,优异的吸湿透气性能、良好的抗菌性能。因为甲壳素纤维具有优异的吸湿性,所以甲壳素纺织服装舒适,柔软,友好,无热粘的感觉,不刺激皮肤,具有良好的抗菌除臭功能。同时能对皮肤起到保养护理作用,甚至对一些过敏性的皮炎能起到辅助的医疗功能,完全符合绿色纺织品标准,是当之无愧的新一代的保健纺织品。当前我国生产的甲壳素纤维适纺性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要求。但是同棉纤维相比,就逊色了许多。甲壳素纤维线密度大,强力比较低,同时由于纤维内分子中带有的是正电荷,同性电荷相互排斥,纱条中的纤维在抱合时容易散失,给纺纱过程带来较大的困难。用甲壳素纤维与天丝、长绒棉混纺制成的具有抗菌性能的纱线,不仅具有纤维素纤维的良好特性,还能体现甲壳素纤维的优良特征,开发的面料手感滑爽挺括,具有良好的吸湿透气性和抗菌防臭功能。此外,甲壳素纤维由于吸湿性良好,染色性能优异,而且色泽鲜艳,面料在经过反复洗涤后,光亮的色泽依然可以保持的很好,因此甲壳素纤维制品目前在国内外市场非常流行。由于甲壳素纤维粗,强度低,在纺纱过程中短绒率会增加,但甲壳素纤维长度均匀性好,也不含杂质,在开松过程中比较好处理。通过本文的研究确定合适的工艺,在采用棉纺设备的生产时,清花工艺应采用工艺原理是多梳多松、少落杂、轻定量、不损伤伤纤维;梳棉工序则需要适当增加给棉板与刺辊、锡林与盖板的隔距,降低锡林、刺辊、盖板的速度;并条工序采用的工艺原则是多根并合,加大压力、轻定量、放大隔距;粗纱工序采用的工艺原则是小定量、慢速度,适当放大后区隔距,加强对须条的控制;细纱工序采用合适的摩擦较小的钢领钢丝圈的配置,后区牵伸倍数和罗拉隔距进行合理的搭配。通过对清花、梳棉、并条、粗纱、细纱这几道工序进行技术分析,查找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利用正交试验方法反复试验,为每道工序选取合理的工艺参数。有效改善了甲壳素40/TEL 30/JC30 11.8长紧密纺纱线的半制品质量和成纱质量,主要是生条手拣棉结,并条条干以及细纱的成纱条干和棉结,减少了织造后道的压力,明显提高布面质量。
何晓玲[6](2015)在《浅析纯棉精梳混纺纱生产工艺》文中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环保意识的增强,对纺纱产品的工艺要求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天然性、环保性、抗菌性、无毒无害性已成为人们选择和定格纺纱产品的重要前提条件。本文就纯棉精梳混纺纱的未来市场展望、材料选定、工艺流程、工艺技术措施等进行探讨和分析。
高秋香[7](2012)在《11.7tex甲壳素/牛奶蛋白/棉纤维针织纱的生产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基于甲壳素/牛奶蛋白/棉纤维混纺纱的产品特性,重点介绍了该混纺针织纱的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特点。通过调整原料比例,对牛奶蛋白纤维作预处理,以及对精梳棉、混纺生产工艺参数进行合理配置,特别是对各生产工序中相对湿度的掌握,使混纺纱成纱质量良好。该产品是制作各种高档针织内衣的理想原料。
翁毅[8](2011)在《甲壳素纤维/棉混纺工艺参数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纺制高品质的甲壳素纤维/棉混纺纱线,对甲壳素纤维/棉混纺纱线的纺纱工艺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配置合理的纺纱工艺参数,甲壳素含量在30%以下时,无论是生产、纱线质量等各方面都是比较可行的。在本实验条件下,锡林与刺辊的线速度比应控制在1.982.12之间。对混纺纱条干影响最大的工艺参数是并条机后区牵伸倍数,而梳棉机锡林与刺辊线速度比以及细纱机前罗拉转速对混纺纱的成纱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优化的工艺参数为:梳棉机锡林与刺辊线速度为2.12∶1,并条机后区牵伸倍数1.25倍,细纱机罗拉转速185 r/min。
谢姗姗,易长海,邹汉涛,王罗新,田磊[9](2010)在《牛仔布用纤维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牛仔布用纤维,主要从传统棉纤维、非棉天然纤维、再生纤维、合成纤维4个方向入手,简要阐述了不同纤维设计组合的牛仔面料的特点,归纳总结了各类纤维在牛仔服装领域的应用历史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提出牛仔布用纤维将朝着功能化、绿色环保化的方向发展.
祝丽娟,许益,鲍韡韡,谢晓英[10](2009)在《2008年度纺织产品开发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1.背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造成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市场消费需求受到显着影响,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中国纺织行业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外部需求显着减少,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上升,传统比较优势逐渐减弱;另一方面,从紧的货币政策使大多数中小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短期内显着提高的用工成本和起伏动荡的原材料价格使企业成本控制难度加
二、甲壳素纤维/纯棉精梳混纺纱生产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甲壳素纤维/纯棉精梳混纺纱生产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莫代尔纤维的性能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莫代尔纤维的性能及研究 |
1.1 莫代尔纤维的结构及性能 |
1.2 莫代尔纤维面料的性能研究 |
1.2.1 莫代尔纤维面料的抗起毛球研究 |
1.2.2 莫代尔纤维织物的色牢度研究 |
1.2.3 莫代尔纤维面料的生产改善 |
2 莫代尔纤维纱线开发应用 |
2.1 莫代尔混纺纱的开发 |
2.2 植物染料染色莫代尔纤维的色纺应用研究 |
2.3 功能性莫代尔纤维纱线的开发应用 |
2.3.1 吸湿排汗纱线的面料开发 |
2.3.2 抑菌纱线面料开发 |
2.3.3 阻燃功能性纱线面料开发 |
2.4 细特莫代尔纤维的应用开发 |
3 莫代尔纤维面料开发应用技术研究 |
3.1 莫代尔纤维贴身面料及家纺面料应用 |
3.2 莫代尔纤维弹性面料应用 |
3.3 其他应用 |
4 展望 |
(2)国内纺纱业近期开发新型纱线与提升纱线品质档次情况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开发新型纱线,提升纱线品质档次,是当前形势发展的需求 |
2 开发新型纱线,提升纱线品质档次,必须采用先进的纺纱技术与装备,开发新型纤维原料 |
2.1 采用先进的纺纱技术与装备,是开发新型纱线、提升品质档次的重要前提 |
2.1.1 采用在线质量监控技术 |
2.1.2 采用自调匀整技术 |
2.1.3 采用先进的梳理工艺技术 |
2.1.4 细纱采用紧密纺和紧密赛络纺技术 |
2.2 采用多种新型纤维是扩大纱线品种、提升纱线品质档次的重要保障 |
2.2.1 化纤 |
2.2.2 天然纤维 |
3 国内纺纱业近期开发新型纱线与提升纱线品质档次的新动向 |
3.1 纯棉及其混纺纱线正在向“高、精、优”方向发展 |
3.2 色纺纱线向多元化、多品种、高档次方向发展 |
3.2.1 采用多纤原料组合与色彩纤维互配生产色纺纱,改变原来原料单一(棉花)色彩少的格局 |
3.2.2 在色纺纱生产中融入花式纱技术 |
3.2.3 色纺纱向半精纺延伸,提高其产品附加值 |
3.3 利用麻类纤维开发新型纱线 |
3.3.1 亚麻纤维产品开发 |
3.3.2 汉麻纤维的产品开发与应用 |
3.4 开发差异化与功能性新型纱线也是国内纺纱领域的热点 |
3.5 用特种纺纱(或染色)技术与特种纤维材料开发的特种纱线,也是近期纱线发展的新动向 |
3.5.1 纯天然色素混纺纱 |
3.5.2 用水溶性维纶纤维伴纺技术来开发新型纱线 |
3.5.3 用万能包纱技术生产多种包芯纱与包覆纱 |
3.5.4 强捻纱与反捻纱(S捻纱) |
3.5.5 丝麻纤维 |
3.5.6 海藻纤维 |
(3)磨毛针织被单工艺优化设计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被单产品研究现状 |
1.1.1. 被单产品原料 |
1.1.2. 被单产品组织结构 |
1.1.3. 被单产品的其它研究 |
1.2. 被单产品的性能评价 |
1.2.1. 耐用性能评价 |
1.2.2. 舒适性能评价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磨毛针织被单原料选择与织物制备 |
2.1. 磨毛针织被单原料选择 |
2.1.1. 被单产品原料要求 |
2.1.2. 针织被单产品用纱要求 |
2.2. 磨毛针织被单纱线设计及性能研究 |
2.2.1. 纱线表观形态 |
2.2.2. 纱线力学性能 |
2.2.3. 纱线表面毛羽 |
2.2.4. 纱线条干测试 |
2.2.5. 纱线吸湿性能 |
2.3. 针织被单的织造工艺 |
2.4. 针织被单的染色工艺 |
2.4.1. 精炼 |
2.4.2. 漂白 |
2.4.3. 染色 |
2.4.4. 烘干及定型 |
2.5. 针织被单的磨毛工艺 |
2.5.1. 磨毛工艺 |
2.5.2. 热定型工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磨毛针织被单耐用性能探究 |
3.1. 实验材料 |
3.2. 抗起毛起球性能探究 |
3.2.1. 实验方法 |
3.2.2. 抗起毛起球性能分析 |
3.3. 顶破性能探究 |
3.3.1. 实验方法 |
3.3.2. 顶破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磨毛针织被单舒适性能探究 |
4.1. 透气性能探究 |
4.1.1. 实验方法 |
4.1.2. 透气性能分析 |
4.2. 保温性能探究 |
4.2.1. 实验方法 |
4.2.2. 保温性能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正交实验的水洗尺寸稳定性研究 |
5.1. 洗涤实验 |
5.2. 织物水洗尺寸稳定性正交表设计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5.4. 水洗对针织被单表观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纱线毛羽测试结果 |
附录二 被单产品性能测试结果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精梳落毛转杯纺纱工艺及纱线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转杯纺纱机的发展 |
1.2 国内外转杯纺纱技术的研究 |
1.2.1 关于转杯纺纱元件优选的研究 |
1.2.2 关于转杯纺纱工艺参数的研究 |
1.3 转杯纺纺纱原理 |
1.4 转杯纺的特点 |
1.4.1 适纺纤维范围广 |
1.4.2 高速高产 |
1.4.3 大卷装 |
1.4.4 短流程 |
1.5 转杯纺产品 |
1.5.1 棉类转杯纱 |
1.5.2 麻类转杯纱 |
1.5.3 丝类转杯纱 |
1.5.4 化纤类转杯纱 |
1.5.5 毛类转杯纱 |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6.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
1.6.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2 纺纱前准备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 |
2.2 有关实验参数与元件的选取 |
2.2.1 转杯的选择 |
2.2.2 分梳辊 |
2.2.3 假捻盘型号 |
2.2.4 捻系数的选择 |
2.2.5 实验室的纺纱环境 |
2.3 纺纱工艺路线 |
2.4 纱线性能测试 |
3 转杯纱试纺及纺纱元件的优选 |
3.1 试纺 |
3.2 模糊决策优选理论 |
3.2.1 模糊决策方法简介 |
3.2.2 模糊聚类分析方法简介 |
3.3 分梳辊和假捻盘的优选 |
3.3.1 Borda数法模糊决策 |
3.3.2 密切值法模糊决策 |
3.3.3 模糊聚类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转杯纺纱主要工艺参数的优化 |
4.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简介 |
4.2 工艺参数的优化 |
4.2.1 实验设计 |
4.2.2 实验条件 |
4.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 验证实验 |
4.4 单因素实验 |
4.4.1 实验条件 |
4.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和毛油的加入量对纱线性能的影响 |
5.1 灰色近优综合评定方法的简介 |
5.2 实验设计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5.3.1 和毛油含量对纱线各性能的影响 |
5.3.2 优选最佳和毛油水比 |
5.4 纱线的可纺极限线密度 |
5.4.1 纺纱号数理论极限的计算 |
5.4.2 探索所纺纱线的极限线密度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不足 |
6.1 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 |
致谢 |
(5)甲壳素纤维天丝长绒棉混纺纱质量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主要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新型纺织纤维的发展 |
1.2 甲壳素纤维技术及纺织品的发展状况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5 课题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
1.5.1 难点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纤维性能研究及纺纱工艺流程 |
2.1 甲壳素纤维的性能研究 |
2.1.1 甲壳素纤维的组成 |
2.1.2 甲壳素纤维的外观形态 |
2.1.3 甲壳素纤维的性能 |
2.2 天丝纤维性能研究 |
2.2.1 天丝纤维的研发状况 |
2.2.2 天丝纤维原纤化特性 |
2.2.3 天丝纤维原料指标 |
2.3 新疆长绒棉纤维性能 |
2.4 混纺纱线的生产工艺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甲壳素纤维混纺纱半制品工艺优化 |
3.1 清花工序 |
3.1.1 甲壳素纤维清花工艺 |
3.1.2 天丝纤维清花工艺 |
3.1.3 长绒棉纤维清花工艺 |
3.1.4 控制指标检测与评价 |
3.2 梳棉工序 |
3.2.1 甲壳素纤维梳棉工艺及主要分梳元件针布优选 |
3.2.2 甲壳素纤维在生产中发生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2.3 天丝梳棉工艺 |
3.2.4 长绒棉梳棉工艺 |
3.2.5 质量控制及内控指标检测 |
3.3 精梳工序 |
3.3.1 精梳工艺原则 |
3.3.2 质量控制及内控指标检测 |
3.4 并条工序 |
3.4.1 工艺原则 |
3.4.2 工艺参数选取 |
3.4.3 并条工序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4.4 质量控制及内控指标检测 |
3.5 粗纱工序 |
3.5.1 工艺原则 |
3.5.2 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5.3 质量控制及内控指标检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甲壳素纤维混纺纱成品工艺优化 |
4.1 细纱工序工艺质量研究 |
4.1.1 工艺原则 |
4.1.2 工艺参数及专件器材的选取 |
4.1.3 细纱工序中产生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4 质量控制及质量指标检测 |
4.2 络筒工序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7)11.7tex甲壳素/牛奶蛋白/棉纤维针织纱的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原料及织物性能特点 |
2 混纺针织纱的生产工艺特点 |
3 生产工艺设计与措施 |
3.1 精梳棉网生产的主要工艺及措施 |
3.1.1 开清棉工序 |
(1) A002D型抓棉机: |
(2) A036C型豪猪开棉机: |
(3) A076C型成卷机: |
3.1.2 梳棉工序 |
3.1.3 精梳工序 |
3.2 混纺的主要工艺及措施 |
3.2.1 开清棉工序 |
3.2.2 梳棉工序 |
3.2.3 并条工序 |
3.2.4 粗纱工序 |
3.2.5 细纱工序 |
3.2.6 络筒工序 |
4 混纺针织纱成纱的主要质量指标 |
5 结 语 |
(8)甲壳素纤维/棉混纺工艺参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纤维原料 |
1.2 试纺 |
1.2.1 试纺品种 |
1.2.2 纺纱工艺流程 |
1.2.3 主要参数设置 |
1.3 测定方法 |
1.3.1 纱线条干的测试 |
1.3.2 纱线强度测定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1 甲壳素/棉混纺主要参数的比较与优化 |
2.1.1 锡林/刺辊速比对成纱质量的影响 |
2.1.2 并条机不同后区牵伸倍数对成纱质量的影响 |
2.1.3 细纱工序前罗拉转速对成纱条干的影响 |
2.1.4 纺纱工艺参数对成纱条干质量的综合影响 |
2.1.5 混纺纱的条干质量 |
3 结 语 |
四、甲壳素纤维/纯棉精梳混纺纱生产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 [1]莫代尔纤维的性能及应用[J]. 李勇强,谭艳君,刘姝瑞,霍倩,张明宇.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 2021(02)
- [2]国内纺纱业近期开发新型纱线与提升纱线品质档次情况探析[J]. 泮志连,姜云水,程四新,章友鹤.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4)
- [3]磨毛针织被单工艺优化设计及性能研究[D]. 钟斌悦.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4)
- [4]精梳落毛转杯纺纱工艺及纱线性能[D]. 秦彩霞.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6)
- [5]甲壳素纤维天丝长绒棉混纺纱质量优化的研究[D]. 高菁. 天津工业大学, 2017(08)
- [6]浅析纯棉精梳混纺纱生产工艺[J]. 何晓玲. 科技展望, 2015(33)
- [7]11.7tex甲壳素/牛奶蛋白/棉纤维针织纱的生产实践[J]. 高秋香. 上海纺织科技, 2012(09)
- [8]甲壳素纤维/棉混纺工艺参数的研究[J]. 翁毅.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11(06)
- [9]牛仔布用纤维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谢姗姗,易长海,邹汉涛,王罗新,田磊.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2010(03)
- [10]2008年度纺织产品开发现状分析[A]. 祝丽娟,许益,鲍韡韡,谢晓英. 2009S/S中国纺织产品开发报告,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