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载重轮胎9.00-20 16PR和10.00-20 16PR高速强载性能优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刚[1](2016)在《YC6MK新一代重型柴油机的开发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高速路网的不断完善及超限超载的严格管理,我国重型卡车发展迅速,市场对重型柴油机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再加上国家对汽车排放污染物的控制愈来愈严。为了适应中国重型柴油机市场竞争需要和即将实施国Ⅳ排放标准,玉柴自行研发了新一代YC6MK国Ⅳ排放的重型柴油机。本文以YC6MK玉柴新一代重型柴油机开发为研究对象,论述了YC6MK发动机的整体开发思路,通过对主要零部件如气缸体、气缸套、气缸盖、气缸垫和其它系统进行设计评估和优化改进,并结合先进的CAE流体和结构软件进行模拟计算,切实提高YC6MK发动机本体的可靠性。在开发初期通过导入先进的一维性能计算软件,通过仿真模拟预测发动机的性能,为燃烧开发指引了方向;在试验设计和燃烧开发试验阶段,通过涡轮增压器、喷油器结构参数和燃烧室进行匹配试验证对比,筛选出最佳的燃烧开发方案;最后通过整车搭载进行发动机的动力匹配验证。总之,YC6MK发动机开发通过玉柴严格的机械、性能、电控和整车试验,相比之前YC6M和竞品发动机,YC6MK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和排放优势明显,大大增强了玉柴在国内外重机市场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邢玉波,隋培兴,孙涛,刘纯宝,丛守清[2](2003)在《载重轮胎9.00-20 16PR和10.00-20 16PR高速强载性能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 9 0 0 -2 0 16PR和 10 0 0 -2 0 16PR载重斜交轮胎的结构设计、配方设计和工艺控制三个方面进行了改进。在结构设计方面包括减小行驶面宽度 ,外层及缓冲层裁断角度增大 1° ,增大帘布的反包高度 ,拉大各布层级差等 ;配方设计方面包括胎冠胶采用炭黑 /白炭黑补强体系 ,Si69、硫黄及次磺酰胺类促进剂的用量比为 1/1/1,胎肩胶中NR用量由 80份增大为 90份等 ;工艺控制方面改善裁断、压延工艺控制 ,调整硫化时间等。改进后轮胎的 15 0 %负荷耐久试验时间延长了 1倍 ,速度性能提高
王锋,白杉[3](2002)在《载重胎性能的优化》文中研究表明
王锋[4](2002)在《汽车载重胎高速强载性能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公路条件的改善和车辆性能的日益提高,用户对载重胎速度性能和负荷性能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特别是全钢子午胎的市场开发和应用,给斜交胎的生产带来极大的冲击。一方面,运输业对轮胎的要求不断提高,使用条件越来越苛刻,高速公路与矿石、泥沙路并存的现象在短期内难以扭转,个体承包车辆长距离、超载、超速行驶现象十分普遍,载重胎在使用中出现大量的肩脱、爆破、子口爆破等早期损坏现象,轮胎退赔率一直居高不下,给本来微利乃至亏损的轮胎业带来新的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大环境的影响,轮胎行业
马改陵[5](2001)在《斜交轮胎充气状态下的层间剪应力分析及材料特性参数对轮胎应力、应变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根据轮胎组分材料(橡胶与单根帘线)的特性参数计算了帘布层复合材料的特性参数;利用AUTOCAD绘制斜交轮胎断面轮廓图,应用AUTOLISP程序实现CAD与ANSYS的接口,采用ANSYS有限元程序中的三维体单元、层单元建立了9.00-20 16PR折线花纹载重斜交轮胎的材料特性参数化有限元模型;分析了斜交轮胎在充气状态下的应力、应变等以及裁断角度与主要材料的特性参数对轮胎应力、应变的影响。 本课题主要针对9.00-20 16PR载重斜交轮胎容易出现早期破坏的部位进行分析。本文分析了轮胎内、外层帘线的弹性模量、缓冲层帘线的弹性模量、各橡胶组分的弹性模量(胎冠橡胶、胎侧橡胶、胎肩橡胶)以及胎冠角度等因素对轮胎应力、应变的影响。在分析中考虑了轮胎大变形的几何非线性影响。在应力、应变分析中,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应力是引起轮胎脱层的最主要因素,因而是本课题分析的重点。 通过分析,首先得出了斜交轮胎在充气时应力主要是由帘布层承担;随着裁断角度的增加充气轮胎的外直径减小而断面宽增加等结论。这些结论与实验结果相符,说明本文建立的模型基本正确。而且由本文分析得出的其它难以由实验得到的结论可以用来指导轮胎的结构优化设计,并能为解决轮胎早期损坏如肩空、侧脱等问题提供依据。
张必辉,郜宪杰,姜新民[6](1999)在《9.00-20 16PR载重轮胎的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介绍载重轮胎9.00-2016PR的优化设计。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减小断面宽度,减小花纹深度,美化花纹;加大花纹沟宽度,改善局部生热,减小断面宽,增加胎侧刚性。优化设计后的轮胎质量比优化前减小1.6kg,肩空、断线等质量问题有了明显改善,轮胎性能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二、载重轮胎9.00-20 16PR和10.00-20 16PR高速强载性能优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载重轮胎9.00-20 16PR和10.00-20 16PR高速强载性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YC6MK新一代重型柴油机的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外重型柴油机技术现状 |
1.3 国内重型柴油机技术现状 |
1.4 重型柴油机技术发展趋势 |
1.4.1 高可靠耐久性 |
1.4.2 大功率 |
1.4.3 低油耗 |
1.4.4 电控超高压喷射 |
1.4.5 低排放技术 |
1.4.6 新燃烧技术 |
1.4.7 变截面和两级增压技术 |
1.4.8 降转速Downspeed |
1.4.9 轻量化Downsize |
1.4.10 模块化 |
1.5 本课题选择及重要意义 |
第二章 YC6MK柴油机本体设计和计算分析 |
2.1 总体设计介绍 |
2.1.1 原型机介绍 |
2.1.2 YC6MK柴油机开发背景和目标 |
2.1.3 YC6MK开发目标与竞品参数对比 |
2.2 总体布置和结构 |
2.3 关键零部件设计改进研究 |
2.3.1 气缸体改进 |
2.3.2 气缸套改进 |
2.3.3 气缸盖改进 |
2.3.4 气缸盖垫片改进 |
2.3.5 活塞连杆总成 |
2.3.6 配气机构总成 |
2.3.7 曲轴减振器总成 |
2.3.8 气缸盖罩 |
2.3.9 进排增压系统总成 |
2.3.10 燃油供给系统总成 |
2.3.11 机油泵总成 |
2.3.12 后处理系统 |
2.3.13 其余发动机系统 |
2.4 整机3D布置图 |
2.5 发动机冷却水套CFD研究 |
2.5.1 计算模型和网格生成 |
2.5.2 工质与边界条件 |
2.5.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2.6 发动机缸孔变形结构研究 |
2.6.1 有限元模型 |
2.6.2 材料特性 |
2.6.3 气缸盖垫片特性 |
2.6.4 边界条件 |
2.6.5 气缸套失圆度研究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YC6MK性能模拟计算 |
3.1 性能模拟计算软件介绍及特点 |
3.2 性能模拟计算基本理论及方程 |
3.2.1 基本理论 |
3.2.2 基本方程 |
3.3 计算模型建立及优化 |
3.3.1 机型基本参数表和性能目标 |
3.3.2 计算模型 |
3.3.3 压力损失 |
3.3.4 摩擦损失 |
3.3.5 气道流量系数 |
3.3.6 气门升程曲线 |
3.3.7 燃烧数据 |
3.4 计算预测 |
3.4.1 发动机性能预测 |
3.4.2 气门定时 |
3.4.3 增压器匹配 |
3.5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YC6MK柴油机试验装置及方案 |
4.1 试验用发动机主要技术参数 |
4.2 试验设备 |
4.3 试验条件 |
4.3.1 试验条件控制 |
4.3.2 台架测量设备 |
4.4 测点布置 |
4.4.1 温度和湿度布置 |
4.4.2 压力布置 |
4.5 试验工况的选择 |
第五章 YC6MK性能匹配试验研究 |
5.1 涡轮增压器系统对性能的影响 |
5.1.1 不同涡轮增压器方案的介绍 |
5.1.2 不同涡轮增压器试验结果及分析 |
5.2 喷油器结构参数对性能的影响 |
5.2.1 喷油器流量及轨压对发动机性能及排放的影响 |
5.2.2 喷孔锥角对性能的影响 |
5.2.3 喷油器凸高对性能的影响 |
5.3 燃烧室对性能的影响 |
5.4 最终配置和性能输出 |
5.4.1 特性曲线 |
5.4.2 YC6MK420-40排放结果 |
5.5 整车道路验证研究 |
5.5.1 首配车型 |
5.5.2 整车配置参数表 |
5.5.3 动力性试验结果 |
5.5.4 经济性试验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载重轮胎9.00-20 16PR和10.00-20 16PR高速强载性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改进措施 |
1.1 结构设计 |
1.2 配方设计 |
1.3 工艺技术 |
2 改进效果 |
2.1 高速性能试验 |
2.2 耐久性能试验 |
2.3 物理性能试验 |
2.4 实际里程试验 |
3 结语 |
(3)载重胎性能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构设计改进 |
2 配方设计改进 |
3 工艺控制改进 |
(5)斜交轮胎充气状态下的层间剪应力分析及材料特性参数对轮胎应力、应变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1.3 有关轮胎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前沿发展情况 |
1.4 前人在本课题研究领域中的成果简述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轮胎材料的结构参数与性能参数计算 |
2.1 轮胎的材料分布 |
2.2 主要结构参数 |
2.3 单一材料的特性参数 |
2.4 帘布层复合材料特性参数 |
2.4.1 模型计算法 |
2.4.2 极值计算法 |
2.5 其它参数计算 |
第三章 斜交轮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1 单元类型的选取 |
3.2 材料模型的定义 |
3.3 节点的生成及模型的建立 |
3.3.1 建模要求 |
3.3.2 建模步骤 |
3.3.3 本文计算模型的选取 |
第四章 斜交轮胎充气状态下的三维有限元分析结果 |
4.1 边界条件及载荷 |
4.2 结果分析 |
4.2.1 总体分析 |
4.2.1.1 整体变形分析 |
4.2.1.2 应力分析 |
4.2.1.3 应变分析 |
4.2.2 位移、应力、应变沿轮胎厚度方向分布状况的分析 |
4.2.2.1 胎冠厚度方向位移、应力、应变分析 |
4.2.2.2 胎肩厚度方向位移、应力、应变分析 |
4.2.2.3 下胎侧厚度方向位移、应力、应变分析 |
4.2.3 帘布层路径上的应力、应变分析 |
4.2.3.1 第一个帘布筒应力、应变分析 |
4.2.3.2 第二个帘布筒应力、应变分析 |
4.2.3.3 第三个帘布筒应力、应变分析 |
4.2.3.4 缓冲层应力、应变分析 |
4.2.3.5 轮胎表面应力、应变分析 |
第五章 材料参数对斜交轮胎受力分布的影响 |
5.1 帘线角度对轮胎应力、应变及变形的影响 |
5.1.1 对充气变形的影响 |
5.1.2 对最大应力值的影响 |
5.1.3 对第一个帘布筒反包处S1、Sxz、Sxy、Syz的影响 |
5.1.4 对第一个帘布筒胎肩处Sxz的影响 |
5.1.5 对第一个帘布筒胎侧S1的影响 |
5.1.6 对缓冲帘布层S1的影响 |
5.1.7 对缓冲帘布层间剪应力的影响 |
5.1.8 对第一个帘布筒反包端点处层间剪应力的影响 |
5.2 胎体帘线刚度对轮胎应力、应变及变形的影响 |
5.2.1 对整体变形的影响 |
5.2.2 对第一、二个帘布筒之间节点的第一主应力的影响 |
5.2.3 对缓冲层第一主应力S1的影响 |
5.2.4 对第一个帘布筒反包周围第一主应力S1的影响 |
5.2.5 对缓冲帘布层间剪应力的影响 |
5.2.6 对第一个帘布筒反包周围节点层间剪应力的影响 |
5.3 缓冲帘线刚度对轮胎应力、应变及变形的影响 |
5.3.1 对变形的影响 |
5.3.2 对缓冲层第一主应力S1的影响 |
5.3.3 对第一个帘布筒反包周围第一主应力S1的影响 |
5.3.4 对缓冲帘布层间剪应力的影响 |
5.3.5 对第一个帘布筒反包周围层间剪应力的影响 |
5.4 胎冠胶刚度对轮胎应力、应变及变形的影响 |
5.4.1 对缓冲层第一主应力S1的影响 |
5.4.2 对第一个帘布筒反包周围第一主应力S1的影响 |
5.4.3 对缓冲帘布层间剪应力的影响 |
5.4.4 对缓冲层与基部胶之间第一、三主应变的影响 |
5.5 胎侧胶刚度对轮胎应力、应变及变形的影响 |
5.5.1 对缓冲层第一主应力S1的影响 |
5.5.2 对第一个帘布筒反包周围第一主应力S1的影响 |
5.5.3 对缓冲帘布层间剪应力的影响 |
5.5.4 对第一个帘布筒反包周围层间剪应力的影响 |
5.5.5 对胎侧胶与第三个帘布筒之间第一、三主应变的影响 |
5.6 胎肩胶刚度对轮胎应力、应变及变形的影响 |
5.6.1 对缓冲层第一主应力S1的影响 |
5.6.2 对第一个帘布筒反包周围第一主应力S1的影响 |
5.6.3 对缓冲帘布层间剪应力的影响 |
5.6.4 对胎肩胶与缓冲之间剪应变的影响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载重轮胎9.00-20 16PR和10.00-20 16PR高速强载性能优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YC6MK新一代重型柴油机的开发研究[D]. 陈刚. 广西大学, 2016(02)
- [2]载重轮胎9.00-20 16PR和10.00-20 16PR高速强载性能优化研究[J]. 邢玉波,隋培兴,孙涛,刘纯宝,丛守清. 轮胎工业, 2003(01)
- [3]载重胎性能的优化[J]. 王锋,白杉. 重型汽车, 2002(04)
- [4]汽车载重胎高速强载性能优化研究[J]. 王锋. 政策与管理, 2002(06)
- [5]斜交轮胎充气状态下的层间剪应力分析及材料特性参数对轮胎应力、应变影响的研究[D]. 马改陵. 北京化工大学, 2001(01)
- [6]9.00-20 16PR载重轮胎的优化设计[J]. 张必辉,郜宪杰,姜新民. 轮胎工业, 199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