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动脉灌注药物治疗肺癌102例临床分析

支气管动脉灌注药物治疗肺癌102例临床分析

一、支气管动脉内灌注药物治疗肺癌102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聂纯[1](2020)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后动态监测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的临床意义》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ronchial artery embolization,BAE)作为治疗大咯血的有效手段,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与D-二聚体是凝血和纤溶系统的两个常用指标。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大咯血患者行BAE治疗前后的FIB及D-二聚体的浓度进行检测,探讨二者是否可用来评价大咯血患者术后的预后情况及术后再咯血的风险,能否为防控术后再咯血进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住院治疗的大咯血患者203例,年龄在45-80岁之间,所有患者均行BAE治疗。根据患者行BAE后24h的止血效果分为4个疗效组,分别为优效组(57例)、良效组(56例)、中效组(51例)和差效组(39例)。对患者手术前0.5h和手术后24h的FIB及D-二聚体浓度进行检测,比较两种物质在手术前后浓度的变化。同时将患者按咯血原因(肺结核组、支气管扩张组、血管畸形组和肺部肿瘤组)分组后再分别按优效、良效、中效和差效4个疗效组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患者手术前后FIB及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对于优效组患者在术后1天、2天、3天、4天和5天的FIB及D-二聚体浓度进行连续测定和比较。同时对优效组患者在BAE手术后的并发症和术后6个月内的复发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手术疗效组进行分析,患者术前的FIB浓度与手术疗效有显着关系,手术效果越好的组FIB浓度越高。4组患者手术后的FIB浓度与术前相比都有所升高,且优效组的FIB浓度显着高于差效组(P<0.05)。4组患者手术后24h的D-二聚体浓度均高于术前,且术后24h的D-二聚体浓度与手术效果呈正相关,优效组与中效组、差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咯血病因组进行分析,同一病因组在手术后FIB和D-二聚体浓度较术前都有所升高,4个病因组之间的FIB浓度和D-二聚体浓度在手术前和手术后都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203例患者在行BAE后24h止血的总有效率为80.79%。4种大咯血的病因组中,血管畸形组的止血效果最好,肺部肿瘤组的止血效果最不理想。对优效组患者在术后第2天、第3天、第4天和第5天的FIB及D-二聚体浓度进行检测。D-二聚体在手术后的4天一直呈上升的趋势,在手术后第4天达到最高,第5天浓度有所下降。FIB浓度在术后的5天变化不明显。BAE术后不良的反应率为11.6%(5/43)。6个月内复发率为16.3%(7/43),其中肺癌患者占比为71.4%(5/7)。结论:FIB及D-二聚体浓度与手术疗效有显着关系,可以作为评价手术效果的指标。D-二聚体在手术后的浓度变化可以提示血栓的形成,对于手术效果的评价具有指示意义。

陈谦[2](2018)在《微导管超选择性介入化疗肺癌脑转移瘤的可行性应用和疗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及目的:脑转移瘤是各系统肿瘤最严重的并发症。肺癌作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增高,随着肺癌的早期发现和诊疗水平的提高,患者的生存期的延长,肺癌脑转移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多,20%-65%的肺癌患者在病程中会发生脑转移瘤,脑转移瘤也成为了成人最常见的颅内肿瘤。这种发生颅内转移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期短,预后不佳,采用手术的方法患者依从性差,复发率高,全脑放疗或者全身化疗有效率较低,全身反应和认知损伤较大。临床上对肺癌的支气管动脉内介入化疗的疗效得到了普遍认可,临床上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研究尝试采用微导管超选择的介入治疗技术,在肺癌介入治疗的一次手术中进行颅内转移瘤的介入治疗,对于肺癌前循环单发转移瘤,肺癌后循环单发转移瘤和肺癌前后循环同时单发转移瘤患者进行了肺癌和脑转移瘤的微导管介入治疗,对微导管同时介入灌注治疗肺癌和颅内转移瘤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对肺癌脑转移瘤的临床特点和远近期疗效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试图改善颅内转移瘤介入灌注治疗的疗效和减少颅内并发症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一次手术同时治疗原发灶和转移灶,减轻患者手术痛苦和节省医疗费用,改善患者预后和生存期内的生存质量。方法:本研究从2011年9月至2017年8月,对47例肺癌前循环脑单发转移瘤患者,17例肺癌后循环脑单发转移瘤患者,3例肺癌前后循环同时单发转移瘤患者进行了肺癌和脑转移瘤一次手术中进行微导管超选择性介入灌注治疗肺癌原发灶和颅内转移瘤,对微导管超选择性介入灌注化疗颅内转移瘤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对介入治疗患者的近期疗效、化疗药物不良反应和颅内并发症进行了研究,对患者进行了细致的随访,对患者的无病进展生存期(PFS)、自理生存期、总生存期(OS)和中位生存期(MST)等指标结合在一起对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研究,对肺癌脑转移的临床特点和远近期疗效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我们在一次手术中Seldinger法股动脉穿刺置管,DSA下进行肺癌原发灶和颅内转移瘤的微导管超选择性介入灌注治疗。肺癌超选支气管动脉,颅内转移瘤以所在的脑供血分布区域血管进行微导管超选择性灌注化疗,微导管直达大脑前动脉A1-A3段和大脑中动脉M1-M3段,以肿瘤染色和术前影像学检查相吻合辅助判断肿瘤的滋养动脉。以输液泵依次缓慢灌注20%甘露醇,地塞米松,20ml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稀释后的吡柔比星(THP)、紫杉醇、顺铂(CDDP)/卡铂(CBP)、依托泊苷(VP-16)、氟尿嘧啶(5-Fu)等不同作用机制、不同作用细胞周期的联合化疗方案。根据患者的体表面积个体化用药剂量。手术后3天到1周出院。对微导管超选择性介入治疗肺癌脑转移瘤的可行性进行评价。上述治疗方法每4周进行1次,连续治疗2次,最后一次治疗后4周复查胸部强化CT和头部强化MRI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对肿瘤近期疗效进行评价。对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和颅内并发症进行评价。对能够达到疾病控制(CR+PR+SD)且一般情况良好(KPS评分≥60分)的患者建议再次微导管介入治疗。对预后情况进行随访,记录患者的KPS评分变化情况,同时记录患者的无病进展生存期(PFS)、自理生存期、总生存期(OS)和中位生存期(MST),结合上述指标对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采用微导管超选择性介入治疗技术一次手术同时进行肺癌原发灶和脑转移瘤的介入灌注化疗是可行的。全部病例没有出现微导管和微导丝相关的并发症,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术中脑血管痉挛情况轻微可控。本研究全部患者均完成2次微导管超选择性介入灌注化疗。肺癌前循环单发转移瘤47例患者中CR 17例(36.17%),PR 16例(34.04%),SD 9例(19.15%),PD 5例(10.64%)。ORR 70.21%(33/47),DCR 89.39%(42/47)。最长生存期26个月,最短生存期3个月,中位生存期10个月,平均生存期9.83个月,有15例患者总生存期超过了1年,一年生存率31.91%。自理生存期最长13个月,最短3个月,中位6个月,平均6.38个月。无病进展生存期最长8个月,最短2个月,中位4个月,平均3.96个月。对47例患者的临床特征(性别(男/女)、年龄(小于50/50-60/60-70/70-80)、转移瘤大小(3cm以下/3cm-5cm)、转移瘤病理(鳞癌/腺癌)、转移瘤侧别(左侧/右侧)、转移瘤发生的部位(额部/颞部/顶部/额顶部/颞顶部/颞枕部/额颞部),转移瘤的供血情况(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双重供血),患者的功能状态评分(60/70/80/90))和近期疗效(CR,ORR和DCR)和生存情况(总生存期、中位生存期、自理生存期和无病进展生存期)进行统计学分析。年轻患者疾病控制率(DCR)优于年老患者。3cm以下的转移瘤患者完全缓解率(CR)优于3cm-5cm患者。大脑中动脉供血患者客观有效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优于大脑前动脉供血和双重供血患者。女性的自理生存期优于男性,50-60岁组患者的自理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最佳,3cm以下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经介入治疗后的无病进展生存期优于3cm-5cm肿瘤大小患者。后循环的17例患者CR 4例(23.53%),PR 5例(29.41%),SD 7例(41.18%),PD 1例(5.88%)。颅内病灶ORR 52.94%(9/17),DCR 94.12%(16/17)。患者的总生存期最短3个月,最长16个月,平均数为10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10个月,有6例患者总生存期超过了1年,一年生存率35.29%。无病进展生存期最短2个月,最长7个月,平均数为4.82个月,中位无病进展生存期为5个月,有4例患者无病进展生存期超过了7个月。自理生存期最短3个月,最长10个月,平均数为6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6个月,有8例患者自理生存期超过了7个月。前后循环同时单发转移的患者3例,部分缓解1例,疾病稳定1例,疾病进展1例。对其中1例患者的病情、手术、影像、用药和随访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病例报道。结论:采用微导管技术一次手术同时进行肺癌和脑转移瘤(前循环、后循环和前后循环同时单发)的介入灌注化疗是可行的。肺癌的支气管动脉化疗已经成为肺癌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那么在一次手术中同时进行脑转移瘤的介入治疗目前可见文献报道,但是以微导管技术进行大脑中动脉M1-M3段,大脑前动脉A1-A3段和小脑后下动脉如此超选的血管进行灌注化疗目前文献未见报道,采用微导管技术同时治疗肺癌原发灶和前后循环的脑转移瘤也未见文献报道,微导管超选择性介入灌注化疗颅内转移瘤是本研究的创新性和技术要点。必要时长鞘和中间导管的使用为微导丝引导微导管顺利到位提供了支撑,本研究患者手术中未出现介入材料和微导管、微导丝相关的并发症,微导管超选择性介入化疗是可行的。尽管肺部和颅内共2-3个部位的介入灌注化疗药物灌注时间较长,但是经微导管灌注化疗药物安全可靠,总体药物剂量患者也能耐受,取得了很好的近期疗效和耐受了轻微可控的不良反应。近期疗效的评价、预后随访和生存分析也表明了经过肺癌和颅内转移灶的同时治疗,提高了患者无病进展生存时间,自理生存时间和总体的生存时间,也为后续或同时进行的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治疗方式奠定了基础、赢得了时间,和其它治疗方案相辅相成,是肺癌脑转移瘤患者可行、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也是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的良好辅助和配伍治疗方案。

彭伟[3](2012)在《非小细胞肺癌介入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inoma,NSCLC)介入治疗前后,联合检测肿瘤标志物CEA、CA125、CA19-9的血清浓度变化水平与临床疗效的关系。阐述NSCLC介入治疗的优点,为NSCLC患者寻求一种更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方法1.实验分组:(1)实验组:NSCLC患者采用介入治疗。根据介入治疗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A组: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术bronchinal arterialinfusion BAI,B组:BAI+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ronchial arterial embolizationBAE。(2)对照组: NSCLC患者采用常规静脉化疗方案。两组各26例,其中实验组A组18例,B组8例,两组治疗前均经纤维支气管镜或经皮肺穿刺活检证实为NSCLC患者。2.实验组,将化疗药物按丝裂霉素MMC10mg/m2、阿霉素ADM40mg/m2、顺铂DDP40mg/m2的标准,经支气管动脉缓慢注入;若采用微导管,则将微导管越过脊髓前支动脉,先向肿瘤动脉内注入化疗药物后,然后再注入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治疗。介入治疗每月治疗1次,连续治疗3次,在首次介入治疗前1周及第3次介入治疗后4周采集患者静脉血,检测外周血肿瘤标志物CEA、CA125、CA19-9的浓度。并且在首次介入治疗前1周及第3次介入治疗后4周分别测量CT片上瘤体的直径。3.对照组采用静脉化疗,将化疗药物按MMC10mg/m2、ADM40mg/m2、DDP40mg/m2的标准经静脉给药,每月化疗1次,连续化疗3次。分别于第1次化疗前1周及第3次化疗后4周采集患者静脉血,检测外周血肿瘤标志物CEA、CA125、CA19-9的浓度变化。首次化疗前1周及第3次化疗后4周分别测量CT片上瘤体的直径。4.疗效评估:按照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肿瘤消失为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 CR,肿瘤缩小50%以上为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 PR;肿瘤缩小不足50%或增大不超过25%为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 SD;肿瘤增大超过25%恶化进展progressiVedisease, PD;以CR+PR计算有效率。5.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对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用t检验,介入治疗组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分别对CEA、CA125、CA19-9的浓度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浓度变化与肿瘤直径的变化的关系用SPSS进行相关性分析,设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BAI组,治疗前、后三种肿瘤标志物浓度变化明显, BAI治疗后三种肿瘤标志物浓度均降低。其中BAI前CEA、CA125、CA19-9浓度分别为53.92±27.65ng/ml,79.84±25.67U/ml,72.46±34.28U/ml, BAI治疗后的浓度分别为21.61±19.23ng/ml,32.91±19.81U/ml,34.56±28.49U/ml,治疗前后三种肿瘤标志物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有治疗效率57%,治疗有效率与肿瘤标志物浓度变化作相关性分析推测二者具有相关性。2.BAI+BAE组治疗前、后比较,三种肿瘤标志物的血清浓度差值变化显着,BAI+BAE治疗后浓度差值明显降低,其中治疗前CEA、CA125、CA19-9浓度分别为53.47±24.38ng/ml,73.56±23.5U/ml,72.46±34.28U/ml,两组之间的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治疗有效率69%,治疗有效率与肿瘤标志物浓度变化作相关性分析推测二者具有相关性。3.静脉化疗组,化疗前、后三种肿瘤标志物的浓度变化明显,全身化疗后浓度均降低,其中治疗前CEA、 CA125、 CA19-9的浓度分别为32.31±17.44ng/ml,43.29±22.64U/ml,36.95±20.64U/ml,治疗后其浓度分别为27.48±16.50ng/ml,49.26±16.34U/ml,45.13±25.36U/ml,前后对比其肿瘤标志物浓度数值变化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治疗有效率37%,治疗有效率与肿瘤标志物浓度变化作相关性分析推测二者具有相关性。4.实验组BAI, BAI+BAE组与对照静脉化疗组对比,其中BAI治疗与静脉化疗的患者相对比,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的浓度差值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三种肿瘤标志物浓度变化除CA125以外,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AI+BAE组有效率69%,BAI组有效率57%,静脉化疗组有效率37%, BAI+BAE的治疗效果优于BAE和静脉化疗。结论1.NSCLC患者介入治疗前后,三种肿瘤标志物浓度的变化显着,治疗有效率高,对介入治疗临床效果的判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2.NSCLC患者静脉化疗前后,三种肿瘤标志物中浓度的变化明显,而且治疗有效率较高,对静脉化疗临床效果的判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3.NSCLC患者BAI治疗组与静脉化疗组比较,治疗前后三种肿瘤标志物浓度的变化两组间对比差异显着,从BAI治疗前后三种肿瘤标志物的的变化以及治疗有效率来看,NSCLC患者采用BAI治疗与静脉化疗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NSCLC患者BAI治疗的效果优于静脉化疗。4.NSCLC患者介入治疗组中采用BAI+BAE与静脉化疗相比,三种肿瘤标志物浓度的变化,两组间对比差异较大,从BAI+BAE治疗前后三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及治疗有效率来看,NSCLC患者采用BAI+BAE与静脉化疗相比具有明显优势。5.NSCLC患者治疗前后三种肿瘤标志物浓度的变化,是临床判断治疗效果的指标之一。通过BAI与静脉化疗相比,以及BAI+BAE与静脉化疗相比,从三种肿瘤标志物变化水平以及治疗有效率分析,BAI和BAI+BAE的效果优于全身静脉化疗,而且以BAI+BAE的治疗效果最佳。

蒙志斌,马亦龙,康平,李志坤,欧盛秋[4](2009)在《KMG微球与碘油在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中晚期肺癌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选择性支气管动脉灌注海藻酸钠微球血管栓塞剂(KMG)微球栓塞化疗与碘油栓塞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70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单盲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都采用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吉西他滨、顺铂方案治疗(吉西他滨1.01.4 g/m2,顺铂6080 mg/m2),接着A组在选择性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药后用KMG微球栓塞,B组选择性支气管动脉灌注碘油栓塞。结果近期缓解率A组74.0%、B组4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中位生存期A组18个月、B组11个月;生存1年以上患者A组占65.0%、B组占40.0%,A组1年生存率优于B组(P=0.031)。结论经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内灌注KMG微球栓塞化疗是治疗中晚期肺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疗效明显优于支气管动脉灌注碘油栓塞化疗。

韦永明,王银华,周勤,张章,胡俊,章俊,齐志峰,宛新安[5](2009)在《动静脉联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灌注(BAI)联合全身静脉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102例均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为NSCLC,行NP方案化疗(盖诺30 mg/m2BAI d1,顺铂80 mg/m2BAI d1,盖诺30 mg/m2iv d8)。结果在可评价的102例病例中,CR 10例,PR 47例,SD 36例,PD 9例。总有效率55.9%;6个月生存率98%,1年生存率71.6%,2年生存率5.9%,3年生存率1.0%,中位生存期14个月。血液毒性反应主要是白细胞减少,其发生率为94.1%,Ⅲ、Ⅳ度白细胞减少占44.1%。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TNM分期,近期疗效为主要危险因素。结论NP方案动静脉联合治疗中晚期NSCLC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且毒副反应轻,是治疗中晚期NSCLC的较好方法之一。

任丽香[6](2009)在《肺癌支气管动脉卡铂灌注化疗与栓塞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肺癌介入治疗中,瘤巢血管微循环的栓塞虽可进一步提高疗效,但由于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脊髓动脉、食管动脉等存在着较多的共干、吻合与交通,使胸壁疼痛与坏死、脊髓损伤截瘫、食管支气管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临床多只行单纯支气管动脉区域性灌注,在区域灌注同时行明胶海绵主干栓塞的意义尚无定论,特别是缺乏主干栓塞对区域化疗药代动力学影响的客观研究。本项目将肺癌区域单纯灌注与灌注加栓塞进行药代动力学、毒副作用及临床疗效对照研究,明确灌注加主干栓塞优于单纯灌注的药代动力学、毒副作用、临床疗效等方面的依据。材料与方法30例中晚期支气管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5例。A组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卡铂300 mg(其它药物依病理类型定),灌注后即加明胶海绵(条或颗粒)进行栓塞;B组只行单纯灌注(方法同上)。抽取术后0 h(即刻)、20 min、1 h、12 h、24 h、48 h不同时间点静脉血,测定血液中铂离子浓度,绘制铂离子时间平均浓度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观察术后反应,检验术前3d、术后10d、lm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术前3d及术后10d心电图;摄术前3d及术后1m胸片或CT。结果(1)A、B两组外周血铂离子时间浓度曲线均为单峰逐渐下降的曲线,峰值分别为2.71±0.09(mg/kg)和4.37±0.28(mg/kg),A组与B组比较,外周血铂浓度峰值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23.81±1.82(mg.h/kg)和32.74±5.00(mg.h/kg),A组较B组面积明显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术后化疗反应恶心、呕吐程度较B组轻(P<0.05),但有不同程度的胸痛及低热等栓塞后反应(P<0.05);A组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低于B组(P<0.05),白细胞计数的恢复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肝肾功能损害及心电图改变两者发生率均很小,无明显差异(P>0.05),少数人有一过性肝肾功能损害及心电图异常,经对症治疗后均恢复正常;两组均无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3)术后1m有效率A组明显优于B组(P<0.05),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将支气管动脉单纯化疗灌注与灌注加主干栓塞进行药代动力学、毒副作用及临床疗效的对照研究,明确了经支气管动脉化疗灌注可使肿瘤局部化疗药物达到很高的峰浓度,但持续浓度十分有限;支气管动脉栓塞可明显降低血流对区域性化疗灌注局部的冲刷作用,延长化疗药物局部停留,增强局部靶组织对化疗药物的首过提取和首过代谢效应,加上支气管动脉栓塞使肺癌组织缺血,具有使肿瘤坏死、萎缩或促进凋亡的治疗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肺癌介入治疗疗效;同时,由于减缓了灌注化疗药物进入全身血循环的速度,而明显降低靶外组织器官化疗药物浓度,减轻化疗毒副反应,有利于介入治疗后病人的康复和保护肺癌患者的免疫机制,提高病人对再次治疗的接受性。主干栓塞很少发生严重并发症,是安全可行的。因此,在支气管动脉微循环栓塞虽然疗效好,但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高而临床应用受限的状况下,灌注+主干栓塞应成为肺癌介入治疗的首选,这一结论应普遍适用于不宜行微循环栓塞的所有实体性肿瘤(如胃癌、子宫癌等)。

欧阳墉[7](2008)在《经导管动脉灌注术和栓塞术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文中提出经导管动脉灌注和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infusion and embolization,TAI&TAE)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也是我国最早应用于临床的介入治疗技术。时至今日TAI/TAE历经20余年的不断改进,现已被广泛用于治疗许多疾病,包括肿瘤、血管畸形、出血和一些静脉疾患等介入治疗。本文通过复习国内1981年至2006年间主要的相关文献,对TAI/TAE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作了一概述和讨论。

董兵超[8](2006)在《血管介入治疗中药物灌注方法的模拟实验研究》文中认为介入治疗是临床、医学与工程技术紧密结合,相互依存而发展起来的前沿学科,它具有微创、简便、安全、显效快等优点,为过去需外科手术治疗的一些疾病,或失去外科手术机会的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已成为可同内科、外科疗法并列的三大诊疗技术之一。目前,肿瘤的介入治疗,特别是血管性介入治疗,尽管在肿瘤化疗领域处于一种主导地位,但是,它仍旧存在严重的不足,其最大不足是“只看病,不看人”,只看到肿瘤细胞存在,而采取攻击性灌注药物疗法,造成瘤虽去、人亦亡“同归于尽”的结局,这是不折不扣的悲剧!据2004年《中国卫生统计》,我国2003年恶性肿瘤死亡率已经达到134.5人/10万人,而20年前还不足84人/10万人,死亡率上升了29.4%。如今,我们的科学技术在飞跃发展,医疗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令人费解的是,肿瘤死亡率却越来越高。这不能不使我们对肿瘤治疗现状作一番深刻的反思,对现行的血管介入化疗方法进行思考。鉴此,论文作者以血管介入治疗中药物灌注方法为题,进行了如下探索研究:搭建了血管介入治疗体外模拟实验系统,即在体循环模拟实验系统的胸主动脉段接入BAI(Bronchial Artery Infusion)模拟实验段,使其成为一套能进行肺癌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的血流动力学模拟实验平台;设计了BAI模拟实验段;设计了药液自动推注装置;用VC编写了基于Windows的实时测控软件,实现了一机同时控制模拟心脏仿天然心脏运动的驱动电机和药液推注电机,以满足于心动周期任一时相的脉动推注;设计了闭环循环系统中检测流入分支动脉药物灌注率的方法,为准确测定分支动脉药物灌注率提供了可靠保障;建立了不同模拟实验条件下推注药液的方法,并进行了系列模拟实验研究;得到了较高药物灌注率时的药液推注模式;分析讨论了心动周期时相、导管端口轴向及径向位置、药液出射方向、药液推注量、持续推注时间等因素对药物灌注率的影响;并与计算机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本项研究为临床血管介入治疗中如何提高靶血管药物灌注率提供了理论及实验数据支持,并提出了灌注药液(物)的优化方案。

苏涛锋[9](2006)在《氩氦刀联合中医药治疗肺癌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97例经过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的肺癌患者进行疗效的观察,总结其规律,为氩氦刀联合中药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为肺癌尤其是中晚期的治疗探索一种更成熟的治疗方案,以丰富中晚期肺癌的临床治疗手段,提高中晚期肺癌的临床疗效。通过总结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肺癌的优势所在,为中晚期肺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方法: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2003年9月至2005年12月在东方医院肿瘤科住院行肺癌(包括肺转移癌)氩氦刀手术病人97例,分析氩氦刀联合中药对肺癌患者行为状况、生活质量、临床症状、生存期等疗效的影响。 结果: 1、影像学评价: 1)术中CT影像监测结果 97例病人,冷冻消融瘤灶共计135个,冷冻后病灶毁损区CT值均见明显降低,冰球彻底覆盖瘤灶达其边缘外1cm者46个,占34.07%;冰球覆盖瘤灶范围85%~95%者60个,占44.44%;冰球覆盖瘤灶范围60~85%者20个,占14.81%;冰球覆盖瘤灶范围60%以下者9例占6.67%。总有效率达93.33%。 2)氩氦刀消融病灶的术后追访CT评价 术后3月为83.67%;术后6月的有效率为84.71%;术后12月的有效率为59.70%;术后18月的有效率为58.97%;术后24月的有效率为47.06%。 2、行为状况(卡氏评分)变化 术后3个月共追访到病例71例,(提高+稳定)62例,占87.32%;术后6个月共追访到病例51例,(提高+稳定)41例,占80.39%;术后12个月共追访到病例27例,(提高+稳定)21例,占77.78%;术后18个月共追访到病例11例,(提高+稳定)5例,占45.46%;术后24个月共追访到病例4例,(提高+稳定)2例,占50.00%。 3、生活质量(QOL)评价 氩氦刀术后1~6月良好率较术前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较明显的改善,而术后12月以后随着存活时间的延长,其良好率较术前有所下降,患者的生活质量较术前亦有所下降。 4、术后症状变化 术后7天,各种症状较术前均有所增加。术后14天、1月,各种症状较术前均有所减轻。术后3月,除咯痰外均有所减轻。术后6月,除咳血外,其余

邱霖[10](2004)在《分岔动脉血管介入治疗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当前分岔动脉血管性介入治疗临床中存在的问题,综合考虑介入治疗生理状态和解剖参数,以肺癌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为原型,首次尝试用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和流体力学实验模拟的手段,从系统分析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脉动血流速度、药液浓度分布以及总的有效灌注率来揭示分岔动脉血管性介入治疗中,动脉血流和注射药液传输的基本规律,揭示分岔脉动血液和药液传输所呈现的独特的局部血流动力学现象和介入治疗的血流动力学机理。 论文主要工作: 阐明了本论文研究的生物医学背景,研究对象和目的、意义,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发展现状。 在模型建立方面。以肺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ronchia Artery Infusion,BAI)的生理解剖参数和注射药液方式为原型,建立了三维分岔动脉血管血流动力学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按正常生理脉动血流参数,建立了生理脉动流平均速度函数,作为主动脉计算入口速度边界条件。 在数值模拟方面。论述了流场求解方法;介绍了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包—Fluent和Gambit的特点;概述了几何建模、网格剖分、边界条件处理和数值模拟后处理的具体方法。 根据不同的药液灌注方式,首先在无导管介入时,对动脉分岔部位的局部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然后对有导管介入时,完成了不同的注射药液方式下,66个算例的数值模拟。重点研究了影响药液灌注率的主要因素:导管喷口相对位置、药液射流角度、连续注射和间断注射等。 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导管的介入对正常血液流场的影响不大;导管喷口位四川大学博士论文鱼旦口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置和药液射流角度对药液在血液流场中的分布影响很大,进而影响药液灌注率;导管喷口位置不同,最佳注射角度也随之改变。 根据数值模拟结果获得介入治疗中血液流动和药液传输的基本规律:间断注射的时相,对药液浓度分布和灌注率有很大的影响;不同注射位置和角度存在最佳灌注时相;在下游近支动脉开口区域,药液灌注率对药液射流角度不敏感,但在上游段则相反。 为验证数值模拟结果的可用性,针对同一原型建立的实验台,用弹性透明硅胶制作模拟心室、心房、动脉血管和分岔血管,支动脉与主动脉夹角可调,测量在不同位置、不同注射角、不同时相,间断注射时的药液灌注率。对比分析数值模拟与实验模拟的结果,吻合较好,表明本文数值模拟结果具有可用性。 最后,对全文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得到了一些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新结果,为如何提高分岔动脉血管性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并对提高药液灌注率的措施和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关键词:分岔动脉血管性介入治疗,药液传输,数值模拟,血流动力学, 流体力学实验

二、支气管动脉内灌注药物治疗肺癌102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支气管动脉内灌注药物治疗肺癌10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后动态监测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咯血
        1.1.2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
        1.1.3 纤维蛋白原
        1.1.4 D-二聚体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研究的主要目的、意义以及方法
        1.3.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内容
    2.1 材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材料
    2.2 方法
        2.2.1 分组情况
        2.2.2 处理方法
        2.2.3 观察指标及方法
        2.2.4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研究对象的手术疗效统计
        2.3.2 手术前0.5h与手术后24h的 FIB浓度比较
        2.3.3 手术前0.5h与手术后24h的 D-二聚体浓度比较
        2.3.4 术后5 天连续监测的变化结果
        2.3.5 优效组的不良反应和复发率
    2.4 讨论
第3章 结论
    3.1 研究结论
        3.1.1 不同病因组BAE手术效果比较
        3.1.2 手术前后的FIB浓度比较
        3.1.3 手术前后的D-二聚体浓度比较
        3.1.4 手术后连续监测FIB和 D-二聚体的浓度变化
        3.1.5 优效组的不良反应与复发率
    3.2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3.3 应用前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英语缩略语名词对照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2)微导管超选择性介入化疗肺癌脑转移瘤的可行性应用和疗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微导管介入同时化疗肺癌及其大脑半球转移瘤的可行性研究和疗效评价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病例材料
        1.1.2 方法
        1.1.3 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近期疗效
        1.2.2 药物不良反应
        1.2.3 颅内并发症
        1.2.4 生存分析
    1.3 讨论
        1.3.1 介入灌注化疗的临床应用
        1.3.2 微导管技术的应用
        1.3.3 手术并发症的防治
        1.3.4 困难路径和迂曲血管的处理
        1.3.5 微导管灌注化疗药物的选择
        1.3.6 灌注化疗联合应用的一些用药注意
        1.3.7 肺癌脑转移瘤的供血动脉和血流动力学
        1.3.8 患者的KPS评分和治疗时机的选择
    1.4 小结
二、微导管介入同时化疗肺癌及其小脑半球转移瘤的可行性研究和疗效评价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病例材料
        2.1.2 方法
        2.1.3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近期疗效
        2.2.2 药物不良反应
        2.2.3 颅内并发症
        2.2.4 生存分析
    2.3 讨论
        2.3.1 肺部原发灶和小脑转移瘤的同时治疗
        2.3.2 微导管技术和中间导管技术的应用
        2.3.3 小脑转移瘤超选择性灌注化疗安全可行
    2.4 小结
三、微导管介入同时化疗肺癌及其大脑、小脑半球转移瘤的病例报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非小细胞肺癌介入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动静脉联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评价标准
    1.4 随访
    1.5 变量与赋值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2.2 远期疗效
    2.3 影响动静脉联合化疗后NSCLC生存率的单因素分析
    2.4 影响动静脉联合化疗后NSCLC生存率的多因素COX分析
    2.5 毒性反应
3 讨论

(6)肺癌支气管动脉卡铂灌注化疗与栓塞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论文正文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1
综述2
附件
在校期间发表或待刊的文章
致谢

(7)经导管动脉灌注术和栓塞术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肿瘤的TAI/TAE
    1.1 肝脏肿瘤
    1.2 肾脏肿瘤
    1.3 肺肿瘤
    1.4 头颈部肿瘤
    1.5 盆腔部肿瘤
    1.6 骨骼和软组织肿瘤
    1.7 消化系统肿瘤
2 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和动脉瘤的TAE
3 脏器出血的TAE
4 脾(动脉)栓塞术和其他

(8)血管介入治疗中药物灌注方法的模拟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内容
第2章 血管介入治疗模拟实验系统
    2.1 靶血管的解剖特点
        2.1.1 肺癌的血供问题
        2.1.2 支气管动脉解剖特点
    2.2 心血管系统物理模拟理论
        2.2.1 心脏的理论模型及电路模型
        2.2.2 血管段的理论模型及其模拟电网络
        2.2.3 循环系统整体电路模型
        2.2.4 设计中的相似性准则
    2.3 模拟实验系统
        2.3.1 体循环模拟实验系统
        2.3.2 模拟实验段装置
        2.3.3 信号检测与控制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实验系统的计算机实时控制及数据检测
    3.1 模拟实验测控系统概述
    3.2 测控系统编程及设计
        3.2.1 仿天然心脏的舒缩运动控制
        3.2.2 控制药液推注电机
    3.3 测控系统软件
        3.3.1 系统测试模块
        3.3.2 参数设置模块
        3.3.3 主控程序
        3.3.4 数据采集与显示模块
        3.3.5 数据处理模块
        3.3.6 查看模块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血管介入治疗中药物灌注方法的模拟实验研究
    4.1 实验方法
        4.1.1 实验条件
        4.1.2 实验标定方法和系统调零
        4.1.3 药物灌注率及其检测
    4.2 实验步骤
    4.3 实验结果
        4.3.1 推注时相及轴向位置对药物灌注率的影响
        4.3.2 导管端口径向位置对药物灌注率的影响
        4.3.3 射流角对药物灌注率的影响
        4.3.4 药液推注量对药物灌注率的影响
        4.3.5 持续推注时间对药物灌注率的影响
    4.4 靶动脉药液灌注分析
    4.5 相关性分析
        4.5.1 相关分析基本概念
        4.5.2 实验数据的相关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模拟实验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
    5.1 血管介入治疗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
        5.1.1 数值模拟的几何模型
        5.1.2 血液流动的动力学模型
        5.1.3 计算边界条件
        5.1.4 CFD软件包
    5.2 (6.5,0,15,45°)推注方式下的数值模拟结果
    5.3 数值模拟结果及与模拟实验的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已发表和投寄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9)氩氦刀联合中医药治疗肺癌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晚期肺癌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一、肺癌的流行病学
    二、中晚期肺癌的西医治疗
        1、中晚期肺癌的手术治疗
        1.1 肺癌外科术式研究
        1.2 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的手术治疗
        1.3 残肺癌的手术治疗
        1.4 周围型小肺癌的手术治疗
        1.5 肺癌侵犯上腔静脉的手术治疗
        1.6 多原发性肺癌的手术治疗
        2、中晚期肺癌的放射治疗
        2.1 单纯放疗
        2.2 综合治疗
        3、中晚期肺癌的化学治疗
        4、中晚期肺癌的生物治疗
        5、中晚期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
        6、中晚期肺癌的微创治疗
        7、中晚期肺癌的基因疗法
    三、中晚期肺癌的中医治疗
        1、肺癌的中医辨证治疗
        1.1 肺癌的病因病机
        1.2 肺癌的辨证分型
        1.3 有效单方、验方
        2、肺癌并发症的中医治疗
        2.1 癌性咳嗽
        2.2 癌性发热
        2.3 癌性咳血
        2.4 胸腔积液
        2.5 癌性疼痛
        2.6 肺癌合并感染
    四、中晚期肺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1、手术与中医药相结合
        2、放疗与中医药相结合
        3、化疗与中医药相结合
        4、免疫治疗与中医药相结合
中晚期肺癌的微创治疗进展
    一、氩氦刀治疗中晚期肺癌的研究
        1、氩氦刀的基础性研究
        1.1 疗效学研究
        1.2 病理学研究
        1.3 影像学研究
        1.4 治疗机理研究
        2、氩氦刀的临床研究
        2.1 氩氦刀治疗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2.2 氩氦刀冷冻治疗的优势
        2.3 氩氦刀治疗的局限性
        2.4 氩氦刀术后副反应及处理
        2.5 氩氦刀治疗的评价标准
        3、氩氦刀的临床应用
        3.1 氩氦刀的单独使用治疗肺癌
        3.2 氩氦刀联合放化疗治疗肺癌
        3.3 氩氦刀联合中医药治疗肺癌
    二、其它微创治疗中晚期肺癌
        (一) 热疗
        1、激光治疗
        2、微波治疗
        2.1 内镜微波治疗
        2.2 经皮穿刺微波治疗
        2.3 微波透热治疗
        3、射频消融治疗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
        3.1 RFA单独应用治疗中晚期肺癌
        3.2 RFA与放化疗结合治疗中晚期肺癌
        4、高强度超声聚焦刀治疗
        (二) 光动力治疗
        1、光动力治疗的一般研究
        2、光动力治疗的实验研究
        3、光动力治疗的临床应用
        (三) 支架治疗术
        (四) 介入治疗
        1、肺癌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1.1 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BAI)
        1.2 肺动脉灌注化疗(PAI)
        1.3 支气管动脉栓塞(BAE)
        1.4 支气管动脉加肺动脉双重灌注化疗(BAI+PAI)
        1.5 血管内介入与其他疗法结合
        2、肿块内直接介入治疗
        2.1 肿块内微泵植入
        2.2 术中药物微粒植入
        2.3 瘤体内同位素微粒植入
        2.4 支气管腔内介入治疗
        2.5 无水乙醇注射治疗(PEI)
        3、肺癌的腔内介入治疗
        (五) 电化学治疗
临床研究
    一、前言
    二、病例选择标准
        1、肺癌诊断标准
        1.1 西医诊断标准
        1.2 肺癌TNM分期(UICC,2002)标准
        2、病例纳入标准
        3、病例排除标准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
        1、研究方法
        2、研究内容
        3、计分标准与统计方法
        4、疗效评价标准
        4.1 术中CT影像监测评价标准
        4.2 氩氦刀消融病灶的术后追访CT评价标准
        4.3 行为状况评价标准
        4.4 生活质量(QOL)评价标准
        4.5 症状变化评价标准
        4.6 WHO实体瘤疗效评定
        4.7 生存期
        5、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
        5.1 临床资料
        5.2 治疗方法
        6、研究结果
        6.1 疗效评价
        6.2 中药应用情况
        6.3 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处理
        7、讨论
        7.1 研究目的与意义
        7.2 本研究的特点
        7.3 研究结果分析
        7.4 肺癌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7.5 氩氦靶向冷冻技术治疗肺癌的特点
        7.6 中药在联合治疗中的作用初探
        7.7 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肺癌的特点
        8、问题和展望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10)分岔动脉血管介入治疗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血流动力学研究现状
        1.2.2 分岔动脉血管性介入治疗的血流动力学研究现状
        1.2.3 计算流体力学进展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第二章 分岔动脉血管性介入治疗的血流动力学数学物理模型
    2.1 分岔动脉血管性介入治疗的生理解剖特点
        2.1.1 肺癌血供理论
        2.1.2 胸主动脉及支气管动脉解剖形态
    2.2 介入治疗的药液灌注
    2.3 血管壁的力学性质
    2.4 数值模拟的几何模型
    2.5 动脉血流的脉动性与计算边界条件
    2.6 血液的组成及其本构方程
    2.7 血液流动的动力学模型
    2.8 混合药液及其在血液中的传质模型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值计算方法
    3.1 流场求解方法
        3.2.1 不可压缩流体流场求解方法
        3.2.2 SIMPLE法及其实施步骤
    3.3 CFD软件包
        3.3.1 Fluent软件包概述
        3.3.2 GAMBIT前处理程序
        3.3.3 求解与后处理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数值模拟
    4.1 物性参数计算、数学物理模型标识和数据后处理方案
        4.1.1 质量分数与药液灌注率
        4.1.2 密度、粘度和传质系数的计算
        4.1.3 数学物理模型标识和数据后处理方式
    4.2 无介入治疗时的血液流场
        4.2.1 数值模拟结果
        4.2.2 连续注射方式的选择
    4.3 连续注射方式数值模拟
        4.3.1 药液出口位于Y=0.0 mm的数值模拟结果
        4.3.2 药液出口位于Y=6.25 mm的数值模拟结果
        4.3.3 药液出口位于Y=10.0 mm的数值模拟结果
    4.4 数值计算结果的讨论
        4.4.1 连续注射方式的灌注率汇总
        4.4.2 药液射流出口位置的影响
        4.4.3 注射时相的影响
        4.4.4 注射角度的影响
        4.4.5 影响药液灌注率因素分析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模拟实验结果
    5.1 模拟实验概述
        5.1.1 实验装置
    5.2 模拟实验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讨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活动和已发表的论文清单
致谢
附图
参考文献

四、支气管动脉内灌注药物治疗肺癌102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后动态监测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的临床意义[D]. 聂纯. 江汉大学, 2020(08)
  • [2]微导管超选择性介入化疗肺癌脑转移瘤的可行性应用和疗效评价研究[D]. 陈谦. 天津医科大学, 2018(12)
  • [3]非小细胞肺癌介入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研究[D]. 彭伟. 泰山医学院, 2012(07)
  • [4]KMG微球与碘油在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中晚期肺癌的疗效分析[J]. 蒙志斌,马亦龙,康平,李志坤,欧盛秋. 广西医学, 2009(07)
  • [5]动静脉联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分析[J]. 韦永明,王银华,周勤,张章,胡俊,章俊,齐志峰,宛新安. 中华全科医学, 2009(07)
  • [6]肺癌支气管动脉卡铂灌注化疗与栓塞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 任丽香. 昆明医学院, 2009(10)
  • [7]经导管动脉灌注术和栓塞术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J]. 欧阳墉.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8(12)
  • [8]血管介入治疗中药物灌注方法的模拟实验研究[D]. 董兵超. 四川大学, 2006(04)
  • [9]氩氦刀联合中医药治疗肺癌疗效观察[D]. 苏涛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12)
  • [10]分岔动脉血管介入治疗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D]. 邱霖. 四川大学, 2004(02)

标签:;  ;  ;  ;  ;  

支气管动脉灌注药物治疗肺癌102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