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诗文中“愁”的表达形式(论文文献综述)
庄莹[1](2021)在《“字本位”理念下古诗文阅读教学研究》文中认为
粟佳[2](2021)在《部编版初中古诗文中的情感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吕薇[3](2021)在《古诗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 ——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文中认为
韦聪维[4](2021)在《群文阅读教学法在小学高段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韵律、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深刻的哲理给人们以情感的熏陶和人生的启迪,古诗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但是由于当前模式化的教学方法导致古诗文教学存在效率低、学生学习热情不高、阅读量小的问题。群文阅读教学法是近几年来新兴起的一种教学方法,简称“群文阅读教学”。它是教师首先确定一个议题,然后根据议题选择文本进行组合,引导学生进行集体建构进而达成共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够弥补当前单篇古诗文教学的部分缺陷,在解决“教”与“学”矛盾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新课标对古诗文阅读量、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笔者通过梳理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对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了实施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即通过增加古诗文的数量拓宽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视野;通过提炼整合的阅读方式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通过多角度的文本选择增强学生的阅读思辨能力。通过梳理分析出群文阅读教学的四个关键要素:议题、文本组合、集体建构、达成共识,分别从这四个维度提出了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教学要求。目前,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已经逐步开始在小学进行实践,笔者采取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以及经验总结法四种方法总结当前小学高段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成功经验,如形成了设计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议题的可行思路以及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同时也发现当前小学高段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存在议题设计的开放性不足、文本组合模式单一、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足以及引导问题设计的针对性不足的问题。为使群文阅读教学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笔者基于当前小学高段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制定鲜明开放议题、选择多样化的文本组合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参与建构,提高引导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引导达成共识四个层面提出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应用建议,并结合相应的教学建议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与分析,为小学高段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蒲敏[5](2021)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初中古诗文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大理市S中学为例》文中指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天地广阔,这里的青少年是这片土地未来的建设者。针对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初中古诗文教学现状和策略的研究,可以为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中学古诗文教学策略的改进提供建议,由此达到丰富少数民族农村学生文化累积,提升文化品位,让热爱祖国语言和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深深扎根于他们心中的目的。本研究选取大理S中学为个案,采用问卷、访谈和观察等方法对S中学进行了调查,以此为基础查找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学生古诗文教学现状中存在问题和经验,并提出针对性教学策略建议。文章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陈述了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分析了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古诗词教学的必要性;第三部分,选取大理农村地区的S中学作为个案,对课堂教学、试卷分数和课外学习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古诗词教学的现状;第四部分在了解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少数民族学生古诗文教学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认为当前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古诗文教学的经验有:注重背诵积累、自学与辅导相结合以及家校合作促进学习,同时也存在:设计不足、教法单一,应试为主、兴趣缺失以及难以营造家庭学习氛围等问题;第五部分,从多方面进行教学策略建议,首先从教师层面来说,可从提升教师古诗文教学综合素养、依据学情改进古诗文教学设计、开发古诗文课堂潜力策略、提高教师对古诗文意境的赏析力以及注重课外引导等诸方面进行教学策略设计,其次,从学生方面来说,可以从加强诵读,夯实古诗文基础和发挥想象,提升鉴赏能力以及家校合作,提升古诗文素养上入手进行提高,从地方文化方面思考,则可以从搭建地方活动平台,激发古诗文学习兴趣和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古诗文教育上入手与学校教学策略配合进行提升。
陈璐[6](2021)在《“生命意识”视野下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所研究的生命意识是人类处在“生死有命”的自然规律中的一种心理感受。从时间的永恒和空间的无穷来感知生命的有常和无常,审视人类渺小短暂的生命,进而思考如何有价值、有意义地度过一生。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古诗文是进行生命意识教学的宝贵资源。从“生命意识”的角度挖掘古诗文的内涵,并以此作为切入口实施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益处:第一,研究古诗文中的生命意识,有助于拓展古诗文的解读视角。站在“生命意识”的视角上解读古诗文,实际上是一种从情感背景出发的解读策略。在“生命意识”的“有色眼镜”下,古诗文中的意象、意境自然而然地具备了深刻的哲理性功能。第二,研究古诗文中的“生命意识”可以为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提供新的教学思路,帮助他们寻找具有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教学内容。当前,古诗文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教师教学方法老套固化,研究生命意识理念指引下的古诗文教学策略,能够为语文教师提供新鲜的教学思路。第三,研究古诗文中的生命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关注古诗文中的“生命意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历史久远带来的“文化代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感和道德情操。当前,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从内容、情感和艺术方法等角度解读诗文,忽视了诗文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及其对学生情感的启蒙和引导。于学生而言,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记诵和应考上。虽然学生在古诗文的课堂上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些美的熏陶和思想上的感染,但是在程度上有所欠缺,效果不明显。在当前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注意到了古诗文教学中对生命意识的引导,但是尚未形成系统。基于对古诗文中生命意识教学意义和价值的认识,根据当前古诗文生命意识的教学现状,笔者围绕“生命意识的内涵是什么”“中学古诗文中蕴含着怎样的生命意识”“如何进行生命意识教学”“古诗文生命意识教学案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宇宙的无限神秘和永恒,人类生命的渺小和短暂是最初的生命话题。古代先贤在保全自己、安身立命的同时,在生命短暂的焦虑的支配下,不懈努力地寻求“死而长存”的良方。因此他们时常慨叹生命短暂,迫切地想要在这世上“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不朽。这样的思想在古诗文中通过意象、典故、禅趣哲理等形式得以表现,甚至情到浓时直接慨叹而出。笔者在本文中将这些古诗文中的生命意识划分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和超越生命四个主题,并致力于探究生命意识视野下的古诗文教学的有效策略和实施方案,为一线课堂的古诗文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姜宇彤[7](2021)在《部编本初中古诗文典故教学研究》文中提出用典是古诗文中极为普遍的现象,它可以增强诗歌的意蕴,提高文章的格调。但是含蓄委婉又历史悠久的典故可能会给古诗文的解读和赏析带来困难。因此,掌握典故的含义和外延知识能够帮助学生读懂古诗文中的言外之意,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更好地体会诗歌的内涵与情感。考试的功利化倾向和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等原因,导致教师和学生对古诗文典故的关注度不高。语文教材中也没有对其中的典故的类型和来源进行详细地叙述。典故的教学和学习常常是囫囵吞枣,不知其味。鉴于古诗文教学中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这一现状,本文综合运用文献法、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初中语文教师的典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力求找到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问题的解决提出建议。首先,本文基于叙事学理论、修辞学理论和接受美学理论进行研究,并对典故、用典和典源这三个概念进行界定。其次,深入研究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对典故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对用典的类型和典故的来源进行分类。这有助于清楚了解作者使用典故的意图,把握诗文主旨。同时结合具体诗文,探讨典故和用典的价值。明确用典在古诗文中的重要意义可以促进典故教学的开展。再次,对初中语文教师的典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总结典故教学存在的五个问题,并探究产生该类问题的原因。最后,针对上述问题,从更新观念,重视典故的积累;循序渐进,发掘典故的内涵;改进教法,细品典故的韵味;结合语境,体会典故的妙处;古为今用,焕发典故的活力这五个角度为典故教学提出系统有效的教学策略。并在辛弃疾的词作教学中应用上述相关策略。本文对大量教材中的古诗文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旨在为实际的典故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梁霞[8](2021)在《基于学生缄默知识的高中古诗文教学研究》文中认为古诗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自信,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是,目前古诗文成为高中生语文学习的三大难题之一。在高考的压力下,教师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过于重视学生的文言字词、古诗文文学常识等显性知识,而忽视激活学生缄默知识,不重视学生情感、经验、语感等。这将不利于教师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审美情趣,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利于解决高中生怕学古诗文的难题。学生缄默知识是学生个人头脑蕴含的,高度个人化的,学生个体没有意识到并难以用文字、符号、语言等形式表达的,但却对学生个体产生重要影响的知识,它以学生情感、语感、经验等形式存在。教师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缄默知识,并使用古诗文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缄默知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怕学古诗文的难题,提高学生古诗文学习能力,增强古诗文教学效果,最终使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本文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基础,以缄默知识为理论依据,从学生缄默知识角度探究高中古诗文教学。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正文部分一共有四章,第一章主要对学生缄默知识与古诗文教学进行理论及价值探讨,阐述了缄默知识的内涵、性质及学生缄默知识的内涵、获得理论,并具体阐述了学生缄默知识对古诗文教学的价值。第二章通过编制学生和教师的调查问卷,调查目前高中古诗文教学的知识现状,发现目前高中古诗文教学存在以下问题:学生古诗文学习追求功利性而过于重视显性知识、学生不重视自身缄默知识;教师不重视学生缄默知识、教师古诗文教学方式单一而难以激活学生缄默知识、教师古诗文教学内容鲜有拓展而难以激活学生缄默知识。第三章根据高中古诗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从缄默知识的文化性、情境性、个体性、非理性四个方面,提出激活学生缄默知识的高中古诗文教学策略。第四章本着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原则,把激活学生缄默知识的高中古诗文教学策略运用于古诗文教学实践,并进行教学反思。结语部分主要梳理论文思路,明确论文观点,阐述论文的研究心得,并指出本论文的局限,提出今后努力方向。
于亚男[9](2021)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文中提出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还有助于增强初中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本论文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出发点,以部编版初中古诗文为依据,分类解读了教材中饱含家国情怀的古诗文,使得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家国情怀的丰富内涵。本论文还针对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培养的教学实际,结合具体的古诗文文本分析,探究了进一步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具体可行的策略:要提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家国情怀意识;要注重古诗文文本细读,从古诗文中挖掘更多的家国情怀教育的内容;要注重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大力改进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某些不合适的做法;加大教师和学生对于身边家国情怀资源的挖掘力度。同时,本论文借助具体的教学设计,进一步阐述了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策略。
杨婧妤[10](2021)在《语文核心素养与小学高年级古诗文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诗歌和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新课改以来,小学部编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篇目增多,约占课文总篇目的30%,文言文学习时间前移,传统文化得到高度重视。古诗文是学生积累语言、发展思维、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文学习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全文除了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三章。第一章古诗文教学对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意义。古诗文语言凝练、精准,意象丰富、写作手法多样。学习古诗文有利于学生丰富语言储备、完善语言建构。古诗文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其深远的意境也利于学生促成想象,发展思维。古诗文形式“建筑美”、声律“音韵美”、语言“绘画美”、情感“真挚美”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审美标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古诗文中蕴含的丰富传统文化和优秀民族精神利于学生开拓生命境界、加深文化底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第二章对于古诗文教学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情况的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和课堂观察及教学经验发现古诗文教学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已有一定的经验和成绩,落实学生语言积累方面十分扎实,在培养学生思维、审美、传承文化方面有一些可行的方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分析古诗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缺失原因有五大方面:应试教学为主、忽视诵读,教学模式单一、缺少活动化教学,脱离情境、缺少共情,单一诗文不成体系、缺少比较阅读和起步晚、差异大的家庭教育。第三章小学高年级加强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的教学策略。针对古诗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缺失的原因,从课堂教学发展语文素养和营造学习古诗文氛围两方面探究教学策略。如重视诵读、创设情境、活动化教学、比较阅读、强化家庭教育读经典诗文的意识等。
二、古诗文中“愁”的表达形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古诗文中“愁”的表达形式(论文提纲范文)
(4)群文阅读教学法在小学高段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统编版教材的使用 |
2.改进古诗文教学现状的需要 |
3.个人研究旨趣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四)文献综述 |
1.古诗文教学的研究 |
2.群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
3.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
4.已有研究的启示与局限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1.古诗文教学 |
2.群文阅读教学法 |
3.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 |
(六)研究设计 |
1.研究思路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一、小学高段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和教学要求 |
(一)小学高段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 |
1.通过增加古诗文的数量拓宽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视野 |
2.通过提炼整合的阅读方式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 |
3.通过多维度的文本组合方式增强学生的阅读思辨力 |
(二)小学高段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教学要求 |
1.对议题的要求 |
2.对文本组合的要求 |
3.对集体建构的要求 |
4.对达成共识的要求 |
二、小学高段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经验总结及存在问题分析 |
(一)小学高段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经验总结 |
1.形成设计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议题的可行思路 |
2.形成了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 |
(二)小学高段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存在问题分析 |
1.议题设计开放性不足 |
2.文本组合模式单一 |
3.学生自主建构的时间与空间不足 |
4.引导问题设计针对性不足 |
三、小学高段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应用建议及课例分析 |
(一)制定鲜明开放的议题 |
1.正确认识议题的分类 |
2.提升议题设计与选择的能力 |
(二)运用多样化的文本组合方法 |
1.课内多篇的组文形式 |
2.课内外相结合的组文形式 |
3.课外多篇的组文形式 |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参与建构 |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归还课堂主权 |
2.变讲解为引导,实现角色隐退 |
(四)提高引导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引导达成共识 |
1.针对多篇文章共同发问 |
2.基于文本整体提问 |
(五)小学高段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应用课例与分析 |
1.课内多篇文本组合的应用课例与分析 |
2.课外多篇文本组合的应用课例与分析 |
3.课内外相结合文本组合的应用课例与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 |
(二)期刊 |
(三)学位论文 |
附录一: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三:统编版语文教材小学高段古诗文汇总 |
致谢 |
(5)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初中古诗文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大理市S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研究意义 |
2.研究目的 |
3.概念界定 |
(二)研究综述 |
1.中学生语文古诗文学习和教学现状的研究 |
2.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策略的研究 |
3.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古诗文教学研究 |
(三)调查点概况 |
1.大理市中学简介 |
2.S中学简介 |
二、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 |
(一)了解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增进国家认同感 |
(二)实现文化传承,培育理想人格 |
(三)积淀文化意蕴,提升审美感知力 |
(四)借鉴写作手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
三、少数民族农村初中古诗文教学现状的调查 |
(一)S中学及初中古诗文教学概况 |
1.“部编本”中学语文教材古诗文选文及S中学教学进度安排 |
2.S中学古诗文教学时间安排 |
(二)S中学古诗文教学状况调查 |
1.S中学学生古诗文教学及学习情况 |
2.S中学古诗文课堂教学及与Y中学的个案比较 |
3.S中学与Y中学学生古诗文考试情况比较 |
4、S 中学与 Y 中学学生古诗文课外学习情况比较 |
四、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学生古诗文学习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
(一)经验总结 |
1.“教”的经验:注重背诵积累 |
2.“学”的经验:自学与辅导相结合 |
3.家庭教育经验:家校合作促进学习 |
(二)存在的问题 |
1.“教”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不足,教法单一 |
2.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应试为主,兴趣缺失 |
3.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难以营造家庭学习氛围 |
五、少数民族农村学生古诗文针对性教学的策略 |
(一)教师方面 |
1.提升教师古诗文教学综合素养 |
2.依据学情改进古诗文教学设计 |
3.开发古诗文课堂潜力 |
4.提高教师对古诗文意境的赏析力 |
5.注重课外引导 |
(二)学生方面 |
1.加强诵读,夯实古诗文基础 |
2.发挥想象,提升鉴赏能力 |
3.家校合作,提升古诗文素养 |
(三)地方文化方面 |
1.搭建地方活动平台,激发古诗文学习兴趣 |
2.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古诗文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S中学2020-2021 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期中考试成绩 |
附件2:Y 中学 2020-2021 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期中考试成绩 |
附件3: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初中古诗文教学状况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件4: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初中古诗文教学状况调查问卷(教师版) |
致谢 |
(6)“生命意识”视野下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以作者诗人为切入点的研究 |
(二)以时代背景为切入点的研究 |
(三)以生命意象为切入点的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一)问卷调查法 |
(二)访谈法 |
(三)课例分析法 |
第一章 “生命意识”与古诗文教学 |
一、“生命意识”的内涵 |
二、古代先贤对“生命意识”的思考 |
(一)“德”传千古,行不朽 |
(二)“功”留千史,名不朽 |
(三)“言”立千载,思不朽 |
三、“生命意识”在古诗文中的表现形式 |
(一)落红不是无情物——生命意象化虚为实 |
(二)昔人已乘黄鹤去——生命典故化古为今 |
(三)空山不见人——生命禅趣空灵深幽 |
(四)咄唶令心悲——生命嗟叹直击人心 |
四、古诗文生命意识教学的研究价值 |
第二章 古诗文“生命意识”教学现状及归因分析 |
一、古诗文“生命意识”教学现状 |
二、古诗文“生命意识”教学问题 |
三、教学现状及教学问题归因分析 |
第三章 “生命意识”视野下的古诗文教材解读 |
一、中学古诗文“生命意识”篇目分析 |
二、中学古诗文“生命意识”主题分析 |
(一)尊重生命——关注自然 |
(二)敬畏生命——正视生死 |
(三)珍惜生命——实现价值 |
(四)超越生命——直面挫折 |
第四章 “生命意识”视野下的古诗文教学策略 |
一、诵读教学:唤醒生命意识 |
(一)吟咏解读,感知意象 |
(二)涵泳咀嚼,推敲语言 |
二、对话教学:渗透生命意识 |
(一)与作者对话,知人论世 |
(二)与历史对话,解析典故 |
三、专题教学:内化生命意识 |
(一)纵向专题,同一作者 |
(二)横向专题,同一主题 |
四、情境教学:外显生命意识 |
(一)入情入境,体验生活 |
(二)出情出境,融入现实 |
第五章 《赤壁赋》生命意识教学案例展示 |
一、案例背景 |
二、案例呈现 |
三、案例评价及反思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中学语文古诗文生命意识教学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二:中学语文古诗文生命意识教学调查问卷(学生版) |
致谢 |
(7)部编本初中古诗文典故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学术价值 |
2.实践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调查法 |
3.案例分析法 |
(四)文献综述 |
1.学位论文 |
2.期刊论文 |
3.专业着作 |
(五)本论文的创新点及写作思路 |
一、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
(一)部编本初中古诗文典故教学的理论基础 |
1.叙事学理论 |
2.修辞学理论 |
3.接受美学理论 |
(二)典故与相关概念界定 |
1.典故 |
2.用典 |
3.典源 |
二、部编本初中古诗文典故概述及分析 |
(一)典故的分布情况 |
(二)用典的方法 |
1.明用与暗用 |
2.正用与反用 |
3.借用与化用 |
4.其他(如语义双关) |
(三)典故的来源探析 |
1.事典 |
2.语典 |
三、古诗文用典的价值 |
(一)余韵悠长,引发读者联想 |
(二)委婉含蓄,丰富诗文内涵 |
(三)古朴典雅,提高诗文格调 |
(四)言简意深,拓展诗文主题 |
(五)形象生动,赋予诗文生机 |
四、部编本初中古诗文典故教学存在问题及归因 |
(一)古诗文典故教学存在问题 |
1.典故的积累储存数量不够 |
2.典故的内涵意蕴挖掘不透 |
3.典故的情致美感体味不足 |
4.典故的解读分析脱离诗文 |
5.典故的当下价值展现匮乏 |
(二)古诗文典故教学的问题归因 |
1.追求考试功利忽视典故学习 |
2.缺少对典故寻根问底的精神 |
3.对典故的欣赏品味方式单一 |
4.不了解典故含义和产生背景 |
5.缺少典故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
五、部编本初中古诗文典故教学的实施策略 |
(一)更新观念,重视典故的积累 |
1.激发兴趣,点燃学习典故的热情 |
2.广泛阅读,加大学习典故的数量 |
3.总结归纳,加强已知典故的运用 |
(二)循序渐进,发掘典故的内涵 |
1.博览群书,探索典故的来源出处 |
2.教师点拨,缩短学生与典故距离 |
3.由表及里,领会典故的深层意义 |
(三)改进教法,细品典故的韵味 |
1.创设情境,再现典故的原始场景 |
2.咬文嚼字,体验典故的用字精巧 |
3.诵读诗文,回味典故的意蕴悠长 |
(四)结合语境,体会典故的妙处 |
1.知人论世,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 |
2.整体感知,揣摩典故与诗词关系 |
3.同类比较,分析典故情感的差异 |
(五)古为今用,焕发典故的活力 |
1.举一反三,精心设计典故的迁移 |
2.结合现实,探讨典故的当下价值 |
3.以古鉴今,发挥典故的育人功能 |
六、部编本初中古诗文典故教学设计 |
(一)激情导入 |
(二)预习检测 |
(三)研读词作 |
(四)揣摩情感 |
(五)布置作业 |
(六)板书设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部编本初中古诗文典故教学研究》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B《部编本初中古诗文典故教学研究》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C《部编本初中古诗文典故教学研究》调查问卷(学生卷) |
致谢 |
(8)基于学生缄默知识的高中古诗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 |
一、学生缄默知识与古诗文教学的理论及价值探讨 |
(一)缄默知识与学生缄默知识 |
1.缄默知识的内涵及性质 |
2.学生缄默知识的内涵及获得理论 |
(二)学生缄默知识与古诗文教学 |
1.古诗文教学的内涵 |
2.学生缄默知识与古诗文教学的关系 |
(三)学生缄默知识对古诗文教学的价值 |
1.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 |
2.提高教师古诗文教学水平 |
3.提高学生古诗文学习主体意识 |
二、当前高中古诗文教学知识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问卷的编制 |
1.调查问卷的设计依据 |
2.调查问卷的内容划分 |
3.调查问卷的调查对象 |
(二)调查问卷的结果统计 |
1.学生调查问卷结果统计 |
2.教师调查问卷结果统计 |
(三)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
1.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
2.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三、基于学生缄默知识的高中古诗文教学策略 |
(一)缄默知识文化性方面 |
1.渗透传统文化,丰富学生文化知识 |
2.实施群文阅读,拓展学生文化空间 |
(二)缄默知识情境性方面 |
1.设置情境导入,激活学生已有的缄默知识 |
2.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缄默知识显性化 |
(三)缄默知识个体性方面 |
1.开展语感训练,激活学生个体的语感 |
2.开展言语实践,激活学生个体的经验 |
(四)缄默知识非理性方面 |
1.联系学生生活,激活学生情感 |
2.联系作者经历,触发学生情感 |
四、基于学生缄默知识的高中古诗文教学实践与反思 |
(一)《烛之武退秦师》的实践背景 |
1.分析教材 |
2.分析学情 |
3.确定教学目标 |
4.确定教学重难点 |
(二)《烛之武退秦师》的实践过程 |
1.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共鸣 |
2.反复诵读,感知课文内容 |
3.创设问题,体会劝说艺术 |
4.角色朗读,感悟人物形象 |
5.联系生活,感受爱国情感 |
6.链接背景,挖掘礼文化 |
7.拓展阅读,探究礼文化 |
8.举一反三,显化缄默知识 |
(三)《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反思 |
1.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经验 |
2.引导反复诵读,激活学生语感 |
3.联系实际生活,激活学生情感 |
4.重视文化传递,丰富学生文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古诗文教学知识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二 高中古诗文教学知识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三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
致谢 |
(9)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关于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研究现状 |
(二)关于家国情怀的研究现状 |
(三)关于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家国情怀的内涵、特性与培养意义 |
一、家国情怀的内涵 |
二、家国情怀的特性 |
(一)克己修身的自觉性 |
(二)民族精神的导向性 |
(三)爱国与爱家的一致性 |
三、培养家国情怀的意义 |
(一)强化个体责任意识 |
(二)形成清正淳朴家风 |
(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
(四)增强国家认同感 |
第三章 初中教材中有关家国情怀的古诗文选篇与解读 |
一、初中教材中有关家国情怀的古诗文选篇 |
二、初中教材中有关家国情怀的古诗文解读 |
(一)修身自洁 |
(二)羁旅思乡 |
(三)矢志报国 |
(四)忧国忧民 |
(五)赞颂河山 |
第四章 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策略 |
一、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提高自身家国意识 |
(一)培养浓厚的家国情感 |
(二)促进情感的有效传递 |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
二、立足古诗文教学内容,多角度认识家国情怀 |
(一)知人论世,了解家国情怀的产生背景 |
(二)主题阅读,理解家国情怀的丰富内涵 |
(三)专题探究,体悟诗人特有的家国情怀 |
三、改进古诗文教学方法,深层次感悟家国情怀 |
(一)反复诵读,于吟诵中感受家国情怀 |
(二)深度阅读,于细节处品味家国情怀 |
(三)借助多媒体,于情境中体会家国情怀 |
(四)开展活动,于探究中领悟家国情怀 |
(五)勤于练笔,于写作中升华家国情怀 |
四、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多方位内化家国情怀 |
(一)贴近学生情感现状 |
(二)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
(三)开发社区文化资源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及分析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语文核心素养与小学高年级古诗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关注核心素养意义重大 |
2.古诗文教育价值巨大 |
3.国家对中华传统文化加强重视 |
4.个人教学实践的感悟 |
(二)研究现状 |
1.国外核心素养研究概况 |
2.国内核心素养研究概况 |
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古诗文教学研究概况 |
(三)研究方法 |
一、古诗文教学对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意义 |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
(二)有利于学生丰富语言储备、完善语言建构 |
1.古诗文语言凝练、精准 |
2.古诗文意象丰富、写作手法多样 |
(三)有利于学生发展想象力、拓展思维 |
1.古诗文留白促想象 |
2.古诗文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
(四)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审美标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
1.形式具有“建筑美” |
2.声律具有“音韵美” |
3.语言具有“绘画美” |
4.情感具有“真挚美” |
(五)有利于学生加深文化底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
1.古诗文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 |
2.古诗文底蕴丰厚、传承民族精神 |
3.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开拓学生生命境界 |
二、对古诗文教学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情况的调查 |
(一)对师生的调查问卷和访谈 |
(二)当下古诗文教学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成绩与经验 |
(三)当下古诗文教学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缺失与原因 |
1.应试教学为主,忽视诵读 |
2.教学模式单一,缺少活动化教学 |
3.脱离情境,缺少共情 |
4.单一诗文不成体系,缺少比较阅读 |
5.起步晚、差异大的家庭教育 |
三、小学高年级加强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的教学策略 |
(一)课堂教学,发展语文素养 |
1.重视诵读与记忆,丰富语言储备与建构 |
2.重视活动化学习,发展想象力,拓展思维 |
3.重视情境,发展审美素养 |
(二)营造氛围,强化语文积累 |
1.设置专时自习,阅读积累诗文 |
2.整合教学资源,创设良好环境 |
3.强化课后阅读,做好文化传承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古诗文中“愁”的表达形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字本位”理念下古诗文阅读教学研究[D]. 庄莹.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部编版初中古诗文中的情感教育研究[D]. 粟佳. 伊犁师范大学, 2021
- [3]古诗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 ——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D]. 吕薇. 鲁东大学, 2021
- [4]群文阅读教学法在小学高段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韦聪维. 大理大学, 2021(08)
- [5]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初中古诗文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大理市S中学为例[D]. 蒲敏. 大理大学, 2021(08)
- [6]“生命意识”视野下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研究[D]. 陈璐.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7]部编本初中古诗文典故教学研究[D]. 姜宇彤.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8]基于学生缄默知识的高中古诗文教学研究[D]. 梁霞.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9]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D]. 于亚男.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10]语文核心素养与小学高年级古诗文教学研究[D]. 杨婧妤.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