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与人事信息9则(论文文献综述)
唐佳忆[1](2021)在《焦点事件的政策议程触发机理及优化策略研究 ——基于45个案例的定性比较分析》文中指出
李琪[2](2021)在《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宝贵财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民族自身状况,采取理性态度,发扬务实精神去创造中华民族的未来。近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党和国家给予高度重视,出台一系列关于传统文化的政策和文件。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具有“文以载道”的特点,语文教科书承担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要求教科书编写需融入中华传统文化。2019年9月,全国中小学生语文教科书统一使用部编版,总主编温儒敏也指出,这次教科书编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其中,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本研究以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内容为研究对象,进行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比较,基于教科书比较分析并结合问卷法和访谈法,对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传承进行整体反思,得出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策略。本研究具体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小学语文教科书传承传统文化的理论探讨。主要论述小学语文教科书传承传统文化的理论依据、功能,同时梳理不同学者提出的传统文化分类,确定本研究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的分类依据。第二部分是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形式的比较。主要采用频数统计、内容分析等方法,对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识字、选文、练习、习作和插图模块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发现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形式的合理或可优化之处。第三部分是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内容的比较。主要采用内容分析、频数统计等方法,从显性和隐性传统文化两部分着手比较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内容,具体为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语言文字、文学文化、历史文化、节日礼俗、艺术成就和科学技术等显性传统文化内容,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等隐性传统文化内容的比较分析,从而发现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内容的合理或可优化之处。第四部分是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比较的整体反思。主要通过教科书比较分析并结合问卷法和访谈法,获得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部编版和人教版的实际体会,比较反思后,本研究认为部编版较人教版传统文化内容有难度也有过渡,传统文化内容更丰富且细致,更注重传统文化熏陶和感悟。由于部编版教科书刚刚投入使用,有部分传统文化内容在教学中存在疑问。第五部分是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策略。基于对两版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的比较分析以及相关调查结果,笔者从教师和学生层面提出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策略。从教师层面看,应加深认识与理解,挖掘教科书中传统文化内容,巧用传统文化元素插图并与实际教学有机结合,适当拓展经典传统文化内容并注重传统文化整合。从学生层面看,应注重诵读感知传统文化韵味,注重积累,形成中华传统文化的初步认知。中华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在当下仍有着强大的生命活力。笔者希望本研究能引起教科书编写者和使用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并促进教科书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李蓉[3](2021)在《《玉壶清话》之文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玉壶清话》,宋僧文莹撰,作为一部野史笔记小说,书中主要保存了五代和北宋时期的历史史实和四海见闻,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玉壶清话》具有补史、证史的作用,其历史价值也历来受到学界的重视。但其实,除了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外,其文学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但至今还没有针对这方面专门性的研究论文。本文认为《玉壶清话》表现出了独特且较高的文学价值。《玉壶清话》的文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表现在它本身所具有的文学性上。作者文莹在短小的篇幅内,用简洁凝练且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构建了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塑造了形态各异却独具个性的人物形象。此外,它简明诙谐且富于个性化的语言风格也颇有特色。以上这些都充分显示出了《玉壶清话》鲜明的文学性。第二,表现在它体现出的文学思想以及文学批评观上。《玉壶清话》中保存了大量的诗文作品,作者在保存记录它们的同时也进行了一定的品评鉴赏。文莹从正统文学思想观出发,以“修辞以立其诚”的创作态度,提倡高简质朴的文风。在作诗方面,文莹也通过在文中直接批评鉴赏的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诗歌思想。同时,《玉壶清话》中渗透的多种文学批评观也体现出文莹独特的文学修养。因此,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从文学角度出发,主要考察文莹的生平经历及交游,从而考证其籍贯问题,然后分析其交游对文学创作所具有的影响,再考察其着作、存佚情况以及材料来源、版本源流等问题。文莹一生交游颇为广泛,其文学资料的搜集自然也不是单一的,经过分析探究,发现该书资料既有来源于自己的耳闻目见,也有转引自别人着作的部分,版本问题上,《玉壶清话》的传世版本较多,在题名上也有一定争议,有的版本名曰《玉壶清话》,有的名为《玉壶野史》。第二章重点阐述《玉壶清话》所体现出的文学性,探讨其在情节、人物塑造以及语言方面的特点。第三章主要针对书中涉及到的文学批评进行分析研究,突出其对后世文学鉴赏批评上的价值。第四章主要考察《玉壶清话》的历史境遇和文学地位。着作《玉壶清话》与其作者文莹一样,一生遭遇了许多诟病和诋毁,有文学本身涉及的问题,也有政治方面的影响,通过对《玉壶清话》历史遭遇和文学价值的研究,可以很好地了解文莹其人以及引发对笔记体小说更多新的思考。
郑子涵[4](2020)在《档案开发利用中个人信息保护边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互联网+档案”的背景下,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当前各级档案部门大力开展档案数字化、档案利用服务工作。档案开发利用、档案服务已经成为档案工作的主要内容,档案开发利用的深入和服务社会化成为追逐的目标。而在档案的开发利用中,必然也涉及到个人信息的保护问题。现今社会面临巨大的变革,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悄无声息引发个人信息受到侵犯的问题:个人信息受到篡改、泄露、非法买卖。因此保护个人信息成为各国在发展中必须直面的急切问题。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或者在学术领域还未厘清档案开发利用中个人信息保护的边界,这也给档案工作部门、档案利用者或者档案中涉及的个人信息主体带来困扰。当前档案开发利用中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仍属于摸索中阶段,把握好基本的理论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在档案开发利用中,个人信息保护涉及多方面的边界问题,本文从法律边界和现实边界这两个方面入手。法律法规作为档案开发利用工作开展的依据,它规范我们档案工作部门具体的工作内容。笔者对法律法规的条文梳理,了解档案在开发利用中对于个人信息的处理的依据,但遗憾的是,至今我国没有一部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法律之间的衔接性也较弱。而现实边界的研究,笔者选取了H省档案局(馆)作为调研对象,该局(馆)具有一定的参考性和代表性,在档案开发利用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笔者调研了该局(馆)在档案流转、档案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档案利用中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分析了在现实边界中,档案开发利用中个人信息保护存在保护意识不到位、缺乏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多方利益冲突的问题。最后探讨了档案开发利用中个人信息保护的边界完善建议,提出了多维度提升意识、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引进个人信息保护官制度、平衡各主体利益关系的建议。
李一如[5](2020)在《《酉阳杂俎》在宋代的接受 ——以宋诗用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部成书于晚唐的小说,《酉阳杂俎》在宋诗中获得了广泛的接受。本文选取宋诗化用《酉阳杂俎》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从梳理《酉阳杂俎》在宋代的接受概况,以及宋诗化用《酉阳杂俎》的基本情况入手,进而分析宋人的用典特征和成因,以求打通小说与诗歌的界限,考察不同文类间的交互作用。第一章从宏观上把握《酉阳杂俎》在宋代的接受情况,关注其主要通过写本、刻本和类书进行传播的特点,并根据类书收录时在内容选择上的偏向性,初步勾勒《酉阳杂俎》在宋代的接受情况。同时,梳理宋代笔记、刊本序跋等文献中对《酉阳杂俎》的征引和评论,进一步还原宋人对于《酉阳杂俎》之功用价值的认识。通过对类书的梳理,可发现《太平广记》《海录碎事》《事文类聚》《事物纪原》《记纂渊海》等宋代类书在对《酉阳杂俎》中的内容进行收录时,以地理博物类和历史琐闻类为主,而以鬼神怪异类为次。通过对宋代笔记和《酉阳杂俎》刊本序跋的考察,可知对于《酉阳杂俎》的两大特性——“博杂”与“怪奇”而言,宋人更看重其“备采录”“资考证”的史料价值,而非“语神怪,供诙啁”的小说价值。第二章对宋诗中的《酉阳杂俎》典故进行判定和整理,从而了解宋诗化用《酉阳杂俎》的基本情况。在典故的判定上,主要借助阅读史研究的思路,将诗人的阅读对象和行为纳入研究范围,而非脱离原始的阅读环境,做单纯的文本比对。只有证明诗人的确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读到过来自《酉阳杂俎》的文本内容,《酉阳杂俎》才可被视作确切的典源。以这一方法为依据,并以主题内容为线索,可梳理出宋诗中的四类《酉阳杂俎》典故,分别为佛道类、鬼神灵异类、地理博物类和历史琐闻类。在此基础上,再计算各类典故在宋诗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宋代各时期诗人的用典数量。经统计,可知宋代诗人更偏爱《酉阳杂俎》中贴近现实的博物和历史类记载,而非脱离现实的奇异故事。而从诗人用典情况看,从北宋初期到南宋后期,诗人人均用典数量基本呈倒U型增长。第三章前两节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总结宋人运用《酉阳杂俎》的特征及成因。在内容上,宋人之所以选择《酉阳杂俎》作为取材对象,并偏好其中具有博物性质,且较为生僻的内容,实与宋诗在取材上追求博赡生僻,重视学问化的特征有关。而他们对典故内容所进行的改动,则多与宋人思想中渴望功名、重视诗教、关注现实的一面有关。在形式上,诗人在运用典故时求新求奇、力主翻案,同时多用借代和隐语,这都与宋人受禅宗影响,主张“翻案”“绕路说禅”等诗学理念有关。上述种种“宋调”范式,不仅影响了宋人对《酉阳杂俎》典故的使用,也彰显出一种浓厚的士大夫趣味。然而,从南宋中后期开始,诗人对《酉阳杂俎》的使用又呈现出新的面貌。第三章第三节即以这一时期位于士大夫群体边缘的江湖诗人和女性诗人为例,揭示其不同于士大夫诗人的用典特征,如总体用典数量减少、多用熟典等。第四节则结合宋代不同诗人群体对《酉阳杂俎》之阅读途径和习惯的不同,深入探讨出现这一差异的原因。经考察,写本是宋代士大夫诗人阅读《酉阳杂俎》的主要途径,其阅读方式多为记忆型。而南宋江湖诗人则主要依靠南宋后期的通俗类书,其阅读方式也多为具有功利性质的检索型。原典与类书、记忆型阅读与检索型阅读,媒介和方式的不同导致了知识结构的差异,从而影响了他们对于典故的使用。南宋江湖诗人和女性诗人的用典,反映出一种去学问化的通俗倾向,预示了宋元时期中国文学近世化的开端。
郝强[6](2020)在《晚明扬州府《重订赋役成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赋役制度与赋役册籍互为表里,共同反映着一个朝代某个中时段的赋役情况。明代扬州府地方性的《赋役成规》也是伴随着嘉、隆、万以来“一条鞭法”的不断完善而产生,用以“预算”地方财政,规定扬州府内各州县派征的赋役钱粮,其在发展中不断地“新议”“重订”也显示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活力。晚明时期,全国各地赋役出现了严重的困难,扬州府也不例外,万历四十三年(1615)扬州府《重订赋役成规》即反映了这一社会历史现象。结合当时地方上赋役出现的问题,明晰重订成规的客观性缘由,也反映出重订主导者熊尚文、吴撝谦受止修学派思想的主观性影响。实施细则的总结,作为《赋役成规》重订的指导性标准。赋役钱粮的构成以及进一步对成规重订前后条编变化情况的分析,在具体区域论证了“一条鞭法”常态性研究中“赋役的合并”问题。扬州府内各州县间赋役征收的标准复杂多异,税收的水平也远未达到“重赋”的红线。“丁”“田”二因素的钱粮占比情况,佐证了赋役摊入田亩与货币化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另外,关注“钱粮由票”这种赋役征纳与稽核的单据形式,也是增减变化之下重订结果的展示。《赋役成规》的重订体现着中央、地方以及百姓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对于当时国计、民生与官箴三方面的积极社会影响,清初的沿革也体现其时代价值。后因“三饷”加征等因素中断发展进程,外因表象是“时之弊”大于“法之弊”,进一步参考黄仁宇对于明代财政管理的理解和岩井茂树“原额主义”概念下的明清财政结构特征,可知晚明赋役经济衰败的实质是僵化的经济体制与社会发展间难以调和的矛盾。
姚程[7](2020)在《中国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问题研究 ——基于制度与科技创新关系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在实现科技创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部分领域开始领跑的历史性跨越。在为取得巨大成绩而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目前在科技创新能力与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探寻问题产生的根源无疑是提高中国科技创新能力与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关键所在。创新型人才是科技创新活动的能动主体,创新型人才所投入的人力资本即本文所论的创新型人力资本,显然是科技创新活动中的核心要素,而科技经费、科技设备等物质资本则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物质基础。考察中国科技创新的现状,科技人力资源与经费投入已分别排名世界第一、第二位,可以说中国在科技创新中投入了大量的创新型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但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却仍然存在不小差距。导致这种背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科技经费投入不合理、使用效率有待提高,等等。不过,基于创新型人力资本是科技创新活动中的核心要素,最关键的原因还需从创新型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方面去分析。创新型人力资本使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当然需要结合主客观两方面去探讨,但主客观因素结合的最终反映,则是创新者从事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新者从事创新活动的行为选择,毋庸置疑受到制度的制约。从产权制度看,中国对于科技创新的成果保护,已经形成了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系列制度,如专利法、商标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等等,但是对于科技创新活动主体即创新型人才的人力资本产权却迄今都未立法予以明确。虽然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通过人才流动、人才激励等方面的改革,破除原有的体制机制障碍,科技人才拥有其自身创新型人力资本的产权已然得到默认,他们也可以自主创业或自主选择就业单位,即原则上享有自身人力资本的使用权、转让权。并且,创新型人力资本的收益权原则上也依法得到保护。然而,由于缺失健全完善的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的实现方面难免存在体制机制障碍,也因此影响到中国科技领域创新活动的效率和持久性。若进一步从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看,由智力、知识决定的科技创新主导生产力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创新型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加之各国科技竞争中的成败得失都与科技创新的制度体系息息相关,因而促进现实生产力发展的制度需求必须包括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制度。有鉴于此,对中国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的实现问题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已经成为中国理论界不容回避的责任,故笔者选择中国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问题作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期望能对此问题的研究略尽绵薄之力。本文总共分为十章,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导论。说明研究背景、提出研究问题并阐明所研究问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梳理与评述相关研究的现状,论述本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二章,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阐述本文的相关理论基础:制度、产权、人力资本以及创新理论;界定本文的核心概念:制度、科技创新、人力资本产权;构建以提出问题——明确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一般理论分析——联系中国实际的分析——解决问题为分析路径的研究框架。第三章,对制度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一般理论分析。首先,以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分析制度、科技创新的所属范畴;其次,分析制度对科技创新的作用;再次,分析科技创新对制度的作用;最后,考察科技创新领域制度安排的非平衡性。第四章,分析人力资本成为财产权对象的依据与原因。首先,分别从哲学与经济学视角为人力资本成为财产权对象进行理论溯源;其次,从经济学视角分析人力资本成为财产权对象的原因,并说明人力资本产权制度与知识产权制度的协同作用。第五章,人力资本产权及其实现内涵。首先,对人力资本产权的本质、内容、属性、功能进行一般性探讨;其次,分析人力资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实现的内涵。第六章,基于中国实际来分析科技创新与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的内在关系。首先,通过现阶段中国科技创新活动的总体情况与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分析中国科技创新的现状;其次,围绕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来分析中国现阶段科技创新领域存在的问题;最后,分析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的中国现实,揭示其与科技创新绩效的内在关联。第七章,分析中国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的改革方向与绩效。首先,分别从创新型人力资本使用权、转让权、收益权实现的视角对中国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的改革方向进行分析;其次,分析中国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深化改革的绩效。第八章,美国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的经验及其启示。评述美国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的实践与经验,得出美国经验给予我们的启示。第九章,提高中国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程度的思路与建议。在给出提高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程度思路的基础上,提出提高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程度的相关政策建议。第十章,给出研究结论和研究展望。通过研究,本文获得如下主要结论:(一)制度与科技创新之间存在内生动态关系。制度与科技创新关系的实质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在科技创新领域内的表现,制度通过规范与约束功能、激励功能、调节功能三方面作用于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对制度的产生、变迁、消亡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制度必须随着科技创新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革以适应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要求,如此才能对科技创新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二)人力资本作为财产权对象是一个符合理论和现实的命题。马克思、卢梭、康德等哲学家的财产权利理论能为人力资本产权的合理性提供哲学依据,而斯密、凡勃伦等经济学家的经济学思想与理论能为人力资本产权的合理性提供经济学依据。而人力资本凝结了人类的劳动,且具有生产性、稀缺性、异质性与创造性,以及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的时代需要等,使得人力资本不仅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而且作为财产而客观存在。并且,人力资本产权与知识产权有着显着的不同,人力资本产权涉及了科技创新投入产出的整个链条,与科技创新有着更为全面的密切关系,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完善的人力资本产权制度。(三)人力资本产权是包含所有权、使用权、转让权、收益权在内的权利束,具有排他性、自由支配性、可转让性和可分割性等产权的一般属性,以及所有权不可转让、使用权不可能完全转让、权能的可控性、专用性等人力资本产权特有的产权属性。人力资本产权可以通过规范与约束功能、稳定预期功能、激励功能、资源配置功能等作用于经济活动,而人力资本产权主体对经济行为的选择取决于人力资本产权的实现程度。人力资本产权实现包括人力资本所有权、使用权、转让权、收益权的实现,人力资本产权的实现程度与人力资本使用效率之间存在正向关系,提高人力资本使用效率的关键就在提高人力资本产权的实现程度。(四)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中国不断完善了科技体制与国家创新体系,科技创新水平实现了显着地提升,不少领域的科技创新水平进入了世界前列。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人才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很大原因在于缺乏健全完善的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影响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的实现程度,从而抑制了创新型人力资本在科技创新活动中配置、使用的效率。(五)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的实现有利于科技创新绩效的提高。尽管中国尚未明确提出健全完善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制度来促进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的实现,但近年来中国在人才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措施都已经无形中指向了促进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的实现。通过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程度的提高,中国科研人员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提高了创新型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进而促进了专利产出数量、专利与论文质量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程度的提升。进一步深化改革需要明确提出健全完善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制度的目标,以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以及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实现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1)论文明确提出了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命题,不仅通过对哲学、经济学两大学科若干经典文献的梳理,为人力资本成为财产权对象的理论依据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学术思想溯源,而且从经济学角度探讨了人力资本成为财产权对象的原因,指出正是由于人力资本凝结了人类的劳动,且具有生产性、稀缺性、异质性与创造性,以及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的时代需要,才使得人力资本不仅作为资源存在而且成为一种财产存在;而社会需要健全完善人力资本产权制度来规范人们之间的有关行为和调节人力资本权益关系,激励人们对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本从事生产活动,使人力资本的使用实现最佳效益,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其重要作用。(2)论文指出科技创新作为投入产出过程,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共同作用于科技创新,而人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离开了人的能动性,科技创新无从谈起。但国际上有公认的知识产权制度来保护科技创新成果,以及物权法等来保护物质资本的权益,却对科技人才的人力资本产权缺乏完善的制度保护,现实中各国的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程度不一,原因正在于此。(3)论文分析了现阶段中国科技创新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明确提出从科技人才人力资本使用效率的角度来看,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健全完善的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制度,从而导致创新型人力资本使用权、转让权、收益权实现程度的不足,并导致了创新型人力资本在科技创新中配置和使用的低效率。(4)论文对近年来中国有关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的制度与政策进行了分析,以阐明中国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的改革方向,并就中国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改革业已取得的成效:中国科技创新的绩效提升予以分析,进一步为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内在关系寻求了论据支撑。
王琦[8](2019)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的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共十九大对其作出具体部署和安排。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根据上述部署与安排,落实相应的国家机关与事业单位的改革等。领导干部能力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公益类事业单位承载着社会公共服务输出的重要职能,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加快推进并积极深化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干部的选任是其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改革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选任高素质专业化的领导干部队伍,是推动新时代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队伍实现专业化建设,保障公益类事业单位适应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更好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群众多样性、多元化需求的一个前提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这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抓手。因此,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研究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的变迁,大致经历初创时期、探索时期、改革时期、新时代四个阶段,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改革,至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结束了没有体现中国事业单位特点、彰显人才成长规律的选任政策法规体系的历史,填补了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建设的空白,为新时代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当然,冷静地观察与分析,还应充分认识到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尚未成熟,在具体实践中仍面临一些问题,诸如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化不足,体现在干部选任制度体系尚不完备、干部选任制度缺乏配套政策;干部选任过程中民主化程度有限、群众参与欠缺;领导干部选任法制化缺乏法律支撑、干部选任过程具有照顾现象;领导干部选任科学化不够,选任标准不明、考核标准缺乏、选任方式单一、人岗不相适等问题。为了解决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面临的问题,本文在国家治理力现代化的理论视角下,基于案例剖析,具体分析影响因素,从过程、目标、功能三个层面提出优化路径,力图构建新时代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建设的总体思路、基本策略,为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提出政策议,设计可行性强的操作方案。依循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关导向和问题指引,上述阐释构成本文研究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的问题意识,并从这一问题意识出发进一步推进相应的研究进程: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公共服务能力现代化、领导干部能力现代化的关系,提出新时代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能力素质。其次,在梳理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变迁历程基础上,过对比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与党政机关、国有企业、社会组织领导人员选任制的不同特点,分析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的独特之处。通过定位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及其领导干部的角色与功能,推导出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导干部选任制度的结构、功能及属性。再次,结合本人所从事的组织人事工作实践,基于案例剖析,定性分析影响因素,探析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后,以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领导干部能力现代化为切入点,提出实施分层分类的差别化制度系统调适路径,并从过程、目标、功能三个层面,实现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的协调化、高效化、法制化、民主化、科学化、现代化发展,进一步深化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改革,有效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综上所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真正意义上的实现,需要落实在政府部门及其附属机构的各种积极变革。其中,在公益类事业单位相关改革中,作为核心程的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对于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变革与积极发展等具有重要且不可忽视的意义。对此,本文的研究意在通过对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的梳理、分析与评价,将这一选任制度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间的关联以明确,进而落实对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积极推动。
姜尘云[9](2019)在《大连市某区税务局职务与职级并行政策实施研究》文中认为自我国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以及《公务员法》以来,我国政府的人事管理制度逐步完善,成效显着,促进我国公务员队伍的向好向上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公务员管理制度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亟需解决。其中,公务员晋升是比较突出,也是矛盾较为突出的一个。2015年1月中央发布《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意见》,通过这几年全国各地的试点情况来看,职务与职级并行政策的实施确实增加了基层公务员的晋升机会,与之相对应的工资福利待遇也有所提高,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基层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然而,我国现行的公务员职位与职级并行制度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基层公务员晋升渠道局限性仍旧存在、考评机制不完善、激励效果不明显等。如何将职务与职级并行政策进一步优化改善,使其效益得到更好的发挥,依旧需要我们进行深度的研究。首先,作者在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对大连市某区税务局公务员职务和职级并行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其次,总结了大连市某区税务局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一是机制不完善导致保健因素处理效果下降,基层公务员产生负面情绪,激励效果不明显,影响政策实施效果;二是由于政策晋升条件限制严格造成职级晋升空间不足,导致政策实施起不到原有的提高工作积极性的预期效果。;三是政策执行主体宣传不足以及政策目标群体受传统思想约束的双重影响下导致的实施过程矛盾突出,阻碍政策推行;四是由于地方财政支出增大而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而产生的地方财政压力增大,容易形成待遇提升“空头支票”现象,反而影响基层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最后,对如何完善公务员职位和职级的并行制度提出了一些建议:一是通过促进配套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及优化考评考核机制等优化保健因素的措施进一步完善职务与职级并行机制;二是通过适当放宽政策实施范围和适当缩短晋级年限要求等平衡期望值的措施,以达到优化晋升条件的目的;三是加强政策宣传,减少政策误解,提升基层公务员的公平感;四是优化财政支出,提升职务与职级并行财政支出的效益。
张珊珊[10](2019)在《《世说新语》人物语言艺术研究》文中指出《世说新语》所记载的人物语言,不仅展现了中古时期的社会风貌,亦为文本增添了浓厚的文学气息,是《世说新语》之精华。当前关于《世说新语》语言的研究,多以整个文本为研究对象,而未将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剥离开来。实际上,《世说新语》的语言艺术很大程度来源于语言的创造者,而非编撰者。换言之,这种语言艺术是魏晋士人在中古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所产生的智慧结晶。《世说新语》人物语言艺术,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简约凝练,意在言外的简远美;机警有锋,妙趣横生的机趣美;音韵和谐,节奏齐整的韵律美;质朴无文,生动传神的俗白美。前三者使口头文学具有了书面文学的雅化色彩,奠基了人物语言的雅美;末者又保留了口头文学的生活气息,奠基了人物语言的俗美。雅美与俗美相互交织,成就了人物语言的艺术特征,亦成就了《世说新语》的文本语言艺术。这种语言艺术的呈现,一方面离不开语言本身的建构,另一方面又受到了时代风尚的浸染。清谈与品评在魏晋大盛,加之晋人习尚吟咏,无疑都强化了参与者对口头语言的雅化追求;此外对山水自然的欣赏也使得晋人反观于人,既追求自然之韵,又以雅美的品评语来赞赏自然以及具有“自然美”的人物。这些风尚令魏晋士人在言谈中巧用各类修辞,使语言更显庄正典雅。同时“越名教而任自然”也是此时士人的身份标志,对礼教的背弃意味着个性的解放,言谈亦不受束缚,尽显真实与率性。故而晋人并不轻诋方言、俗语、谣谚、虚词在口语中的运用,展现真实气韵。在政治动乱、佛老合流的魏晋时代,士人语言呈现出了独具时代特色的艺术特征,既成为了中古社会的“活化石”,又成就了《世说新语》这部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二、政策与人事信息9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政策与人事信息9则(论文提纲范文)
(2)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1.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
2.多元文化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
3.语文教科书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
4.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使用范围广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1.小学语文教科书 |
2.中华传统文化 |
3.传承 |
(四)文献综述 |
1.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2.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比较研究法 |
3.内容分析法 |
4.频数统计法 |
5.调查法 |
(六)研究思路 |
(七)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
一、小学语文教科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论探讨 |
(一)小学语文教科书传承传统文化的理论依据 |
1.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原理 |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
(二)小学语文教科书传承传统文化的功能 |
1.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打好中国底色 |
2.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
(三)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的分类依据 |
1.不同学者对传统文化的分类 |
2.不同学者对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的分类 |
3.本研究对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的分类 |
二、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形式的比较 |
(一)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识字模块传承传统文化的比较 |
(二)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模块传承传统文化的比较 |
(三)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练习模块传承传统文化的比较 |
1.课后练习 |
2.单元练习 |
(四)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习作模块传承传统文化的比较 |
(五)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模块传承传统文化的比较 |
1.封面插图 |
2.单元导语插图 |
3.课文插图 |
三、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内容的比较 |
(一)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显性传统文化内容的比较 |
1.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语言文字内容的比较 |
2.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文学作品内容的比较 |
3.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历史文化内容的比较 |
4.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节日礼俗内容的比较 |
5.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艺术成就内容的比较 |
6.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科学技术内容的比较 |
(二)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隐性传统文化内容的比较 |
1.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家国情怀内容的比较 |
2.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社会关爱内容的比较 |
3.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人格修养内容的比较 |
四、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比较的整体反思 |
(一)部编版较人教版传统文化内容有难度也有过渡 |
1.部编版较人教版传统文化内容难度提升 |
2.部编版较人教版传统文化内容难度上有过渡 |
(二)部编版较人教版传统文化内容更丰富且细致 |
1.部编版较人教版传统文化内容更丰富 |
2.部编版较人教版传统文化内容编排更细致 |
(三)部编版较人教版更注重传统文化熏陶和感悟 |
1.部编版较人教版更注重传统文化的熏陶 |
2.部编版较人教版更注重传统文化的感悟 |
(四)部编版中有部分内容在教学中存在疑问 |
五、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策略 |
(一)教师层面 |
1.加深认识与理解,挖掘教科书中传统文化内容 |
2.巧用传统文化元素插图且与教学有机结合 |
3.适当拓展经典传统文化并注重整合 |
(二)学生层面 |
1.注重诵读感知传统文化韵味 |
2.注意积累并形成传统文化初步认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小学语文教科书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小学语文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3)《玉壶清话》之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笔记小说与宋代笔记体着作 |
(一)笔记小说的概念 |
(二)笔记小说的分类 |
(三)关于宋代笔记体着作与《玉壶清话》 |
第二节 《玉壶清话》的文学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前人研究成果综述 |
第四节 论文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文莹文学行踪与《玉壶清话》 |
第一节 文莹的文学行踪考察 |
(一)文莹生平与文学创作 |
(二)文莹的文学交游 |
第二节 《玉壶清话》的材料来源及版本源流 |
(一)《玉壶清话》材料来源 |
(二)《玉壶清话》版本源流讨论 |
第二章 《玉壶清话》文学性 |
第一节 《玉壶清话》展现多种小说要素 |
(一)小说结构的完整性 |
(二)多种结构模式交融 |
(三)故事情节的神秘性 |
第二节 生动形象的人物塑造艺术 |
(一)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 |
(二)灵活多变的人物塑造手法 |
第三节 简明诙谐的语言风格 |
第三章 《玉壶清话》的文学批评 |
第一节 《玉壶清话》的文学思想 |
(一)为文思想 |
(二)作诗思想 |
第二节 《玉壶清话》的文学批评方法 |
(一)知人论世 |
(二)摘句批评 |
(三)形象喻示批评 |
第四章 《玉壶清话》的历史境遇和文学价值 |
第一节 《玉壶清话》的历史遭遇——兼及《湘山野录》 |
第二节 《玉壶清话》的文学价值 |
(一)保存诗作及诗文集 |
(二)《诗话总龟》转引摘录诗学资料 |
(三)宗教文学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档案开发利用中个人信息保护边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档案开发利用中个人信息保护的学理分析 |
2.1 概念界定 |
2.1.1 个人信息 |
2.1.2 个人信息、个人数据与个人隐私的辨析 |
2.1.3 档案开发利用中个人信息保护边界 |
2.2 涉及个人信息的主要档案类型 |
2.2.1 婚姻档案 |
2.2.2 人事档案 |
2.2.3 医疗档案 |
2.2.4 诉讼档案 |
2.2.5 其他档案 |
2.3 档案开发利用中涉及个人信息特点 |
2.3.1 分散性广 |
2.3.2 界定性难 |
2.3.3 内容多样 |
2.3.4 关联度强 |
2.4 档案开发利用中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理论 |
2.4.1 人格权 |
2.4.2 个人信息权 |
2.5 档案开发利用中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原则 |
2.5.1 知情-同意原则 |
2.5.2 最小必要原则 |
2.5.3 安全保障原则 |
2.5.4 责任明确原则 |
第3章 我国档案开发利用中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边界 |
3.1 法律法规的内容 |
3.1.1 法律 |
3.1.2 行政法规 |
3.1.3 部门规章 |
3.2 法律法规的特点 |
3.2.1 保护方式多间接 |
3.2.2 明确个人信息罪 |
3.2.3 萌发个人信息权 |
3.2.4 重视档案借阅制度 |
3.3 存在不足 |
3.3.1 立法保护意识不强 |
3.3.2 立法上缺乏上位法 |
3.3.3 法律之间衔接性弱 |
3.3.4 个人信息权不到位 |
第4章 档案开发利用中个人信息保护的现实边界 |
4.1 调研对象及其说明 |
4.1.1 代表性 |
4.1.2 参考性 |
4.2 调研结果 |
4.2.1 个人信息流转有序 |
4.2.2 档案数字化高效 |
4.2.3 档案管理系统严密 |
4.2.4 档案利用制度规范 |
4.3 存在不足 |
4.3.1 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强 |
4.3.2 缺乏个人信息保护制度 |
4.3.3 流转过程多方利益冲突 |
第5章 我国档案开发利用中个人信息保护边界完善建议 |
5.1 多维度提升保护意识 |
5.1.1 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
5.1.2 加强立法保护意识 |
5.2 制定专门个人信息保护法 |
5.2.1 厘清保护的范围 |
5.2.2 确定个人信息权 |
5.3 引进个人信息保护官 |
5.3.1 设置个人信息官 |
5.3.2 监管把控全过程 |
5.4 平衡好各种利益关系 |
5.4.1 满足多主体利益 |
5.4.2 协调个人与公共利益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酉阳杂俎》在宋代的接受 ——以宋诗用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界定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酉阳杂俎》相关研究 |
二、中国古典诗歌化用小说典故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 |
第一章 《酉阳杂俎》在宋代的接受概况 |
第一节 《酉阳杂俎》在宋代的主要传播方式 |
一、类书的选择性收录:偏向博物、历史类内容 |
二、从写本到刻本:南宋后期的媒介进步 |
第二节 宋人对《酉阳杂俎》的认识 |
一、宋代笔记征引:以地理博物类、考据辨证类为主 |
二、刊本序跋:重视史学价值 |
第二章 宋诗化用《酉阳杂俎》的基本情况 |
第一节 阅读史视野下的典源判定 |
第二节 宋诗中《酉阳杂俎》典故的构成 |
一、常见典故举类 |
二、典故选择倾向分析 |
三、各时期诗人用典情况分析 |
第三章 宋诗化用《酉阳杂俎》典故的特征及成因 |
第一节 宋诗化用《酉阳杂俎》典故的内容特征 |
一、宋人化用《酉阳杂俎》典故与宋诗的取材倾向 |
二、宋人化用《酉阳杂俎》典故与宋诗的思想特征 |
第二节 宋诗化用《酉阳杂俎》典故的形式特征 |
一、反用典故 |
二、暗用与借代 |
第三节 《酉阳杂俎》在宋诗接受中的独特存在——江湖诗人与女性诗人用典 |
一、江湖诗人用典 |
二、女性诗人用典——以朱淑真为例 |
第四节 宋人阅读《酉阳杂俎》的途径及习惯——诗人用典差异探析 |
一、宋代士大夫诗人的《酉阳杂俎》阅读 |
二、南宋江湖诗人的《酉阳杂俎》阅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晚明扬州府《重订赋役成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相关学术研究的回顾 |
(一)“赋役全书”的相关学术研究 |
(二)《重订赋役成规》的史料应用 |
(三)相关学术研究小结 |
二、研究的路径、方法与框架 |
(一)研究的路径和方法 |
(二)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一章 《重订赋役成规》的背景、细则与格式 |
第一节 《重订赋役成规》的编纂背景 |
一、条鞭改革:赋役全书的编订始末 |
二、区域事由:州县赋役的存在问题 |
(一)自然地理的不利因素 |
(二)计划与变化的实际差 |
三、官箴因素:止修学派的思想影响 |
第二节 《重订赋役成规》的格式与特点 |
一、《重订赋役成规》的格式 |
二、《重订赋役成规》的特点 |
第三节 《重订赋役成规》的指导性原则 |
一、基础性实施细则 |
二、操作性实施细则 |
第二章 赋役钱粮的构成及其重订的条编变化 |
第一节 赋役主体:税粮与差役的条鞭化发展 |
一、《赋役成规》重订前后税粮的条鞭化 |
(一)田地种类、科则以及税粮款目的合并 |
(二)两次编订《赋役成规》的税粮变化 |
二、《赋役成规》重订前后差役的条鞭化 |
(一)里甲、均徭、驿传、民壮四差的合并 |
(二)两次编订《赋役成规》的差役变化 |
三、重订《赋役成规》的赋役条鞭化小结 |
第二节 钱粮补充:杂项出办与增附钱粮 |
一、杂项出办的种类及占比情况 |
(一)杂项出办的若干类型 |
(二)杂项出办的总数及占比情况 |
二、两次编订《赋役成规》的杂办变化 |
第三节 钱粮暂征:听候(题)请免节省银 |
一、区别“听候题免节省银”与“备用银” |
二、“(暂征)听候题免节省银”的款目及征收分析 |
(一)兴化县税粮和条鞭内暂征“听候题免节省银” |
(二)仪真县杂项出办内暂征“听候题免节省银” |
第三章 赋役派征则例的重申与钱粮“由票”形式 |
第一节 田亩/粮起派和丁田派征钱粮的则例 |
一、田亩/粮起派夏秋税粮则例的分析 |
二、丁田派征条鞭四差则例的分析 |
三、扬州府赋役钱粮征收科则的水平 |
第二节 赋役派征与稽核的单据——钱粮由票 |
一、钱粮“由票”简介 |
二、“丁田则例总册”——丁田起派钱粮由票 |
三、“实际预算总册”——实征钱粮由票 |
第四章 重订《赋役成规》所见晚明社会发展述论 |
第一节 重订《赋役成规》中的赋役关系分析 |
一、中央与地方的起存分配 |
(一)论地方钱粮的起、存分配 |
(二)再论地方秋粮的漕运情况 |
二、地方州县间的赋役关系 |
(一)州县疆界的赋役区分问题 |
(二)各州县间的钱粮协济关系 |
三、官府与民众的紧密联系 |
(一)赋役优免弊端的存在 |
(二)乡里社会关系的纠葛 |
(三)官员积极有为的从政 |
第二节 《赋役成规》重订后的区域社会发展管窥 |
一、兴利革弊的区域社会影响与后续变化 |
(一)《赋役成规》重订的积极影响与进程中断 |
(二)清初扬州府《重订赋役成规》的沿革 |
二、“原额主义”财政结构因素的辩证考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7)中国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问题研究 ——基于制度与科技创新关系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1.3.1 人力资本产权及其实现的研究 |
1.3.2 制度与科技创新关系的研究 |
1.3.3 简要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本文研究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5.1 本文的创新点 |
1.5.2 存在的不足 |
2.理论基础与论文分析框架 |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1 制度经济理论 |
2.1.2 产权理论 |
2.1.3 人力资本理论 |
2.1.4 创新理论 |
2.2 核心概念与分析框架 |
2.2.1 核心概念界定 |
2.2.2 论文分析框架 |
3.制度与科技创新:一般理论分析 |
3.1 制度与科技创新的马克思主义视角 |
3.1.1 需要对经济关系进行规范 |
3.1.2 科技创新是一个生产力范畴 |
3.2 制度对科技创新的作用 |
3.2.1 制度在科技创新中的规范与约束功能 |
3.2.2 制度在科技创新中的激励功能 |
3.2.3 制度在科技创新中的调节功能 |
3.3 科技创新对制度的作用 |
3.3.1 科技创新对制度起源的作用 |
3.3.2 科技创新对制度变迁的作用 |
3.3.3 科技创新对制度消亡的作用 |
3.4 科技创新领域制度安排的非平衡性 |
3.4.1 科技创新要素的审视 |
3.4.2 科技创新领域的制度安排 |
4.人力资本成为财产权对象的依据与原因 |
4.1 人力资本成为财产权对象的依据 |
4.1.1 人力资本成为财产权对象的哲学依据 |
4.1.2 人力资本成为财产权对象的经济学依据 |
4.2 人力资本成为财产权对象的原因 |
4.2.1 人力资本成为财产权对象的经济学分析 |
4.2.2 人力资本产权制度与知识产权制度的协同作用 |
5.人力资本产权及其实现的内涵 |
5.1 对人力资本产权的一般性探讨 |
5.1.1 人力资本产权:本质及其权利内容 |
5.1.2 人力资本产权的属性 |
5.1.3 人力资本产权的功能 |
5.2 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的内涵 |
5.2.1 人力资本所有权的实现 |
5.2.2 人力资本使用权的实现 |
5.2.3 人力资本转让权的实现 |
5.2.4 人力资本收益权的实现 |
6.科技创新与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基于中国实际的分析 |
6.1 中国科技创新的现状 |
6.1.1 现阶段中国科技创新活动的总体情况 |
6.1.2 现阶段中国主要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
6.2 中国科技创新领域存在的问题 |
6.2.1 科技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 |
6.2.2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
6.3 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及中国的现实 |
6.3.1 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的多角度审视 |
6.3.2 中国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的现实 |
6.3.3 中国科技创新领域存在问题的根源 |
7.中国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改革的方向与绩效 |
7.1 中国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的改革方向 |
7.1.1 关于促进创新型人力资本使用权的改革 |
7.1.2 关于促进创新型人力资本转让权的改革 |
7.1.3 关于促进创新型人力资本收益权的改革 |
7.2 中国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深化改革的绩效 |
7.2.1 中国科技创新活动总体创新绩效的提升 |
7.2.2 中国各科技创新主体创新绩效的提升 |
8.美国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的经验及其启示 |
8.1 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美国的实践与经验 |
8.1.1 促进创新型人力资本使用权的实现 |
8.1.2 促进创新型人力资本转让权的实现 |
8.1.3 促进创新型人力资本收益权的实现 |
8.2 美国经验给予我们的启示 |
8.2.1 创新型人力资本使用权实现方面的启示 |
8.2.2 创新型人力资本转让权实现方面的启示 |
8.2.3 创新型人力资本收益权实现方面的启示 |
9.提高中国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程度的思路与建议 |
9.1 提高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程度的思路 |
9.2 相关政策建议 |
10.研究结论与展望 |
10.1 本文研究结论 |
10.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8)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的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
(二) 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 |
(三) 领导干部选任制度改革 |
(四) 文献评述 |
三、论文的结构框架 |
四、主要的研究方法 |
五、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分析框架中的领导干部能力建设 |
第一节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与领导干部能力现代化的逻辑关联 |
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
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对领导干部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
三、选任制度现代化在领导干部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 |
第二节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公共服务领域的领导干部选任 |
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公共服务现代化 |
二、公共服务现代化对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的要求 |
三、公共服务现代化对领导干部选任要求与传统选贤任能的区别 |
第三节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能力要求 |
一、基础性要求 |
二、功能性要求 |
三、专业性要求 |
第二章 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变迁及其独特性研究 |
第一节 中国领导干部选任制度概况 |
一、领导干部选任的基本概念 |
二、中国领导干部的选任模式 |
三、中国领导干部的选任程序 |
第二节 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变迁历程 |
一、初创时期: 解放思想,破旧立新 |
二、探索时期: 打牢基础,破冰前行 |
三、改革时期: 积极探索,深化落实 |
四、“新时代”: 建章立制,全面发展 |
第三节 中国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的横向比较与独特性研究 |
一、党政机关领导干部选任制度概况及特征 |
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任制度概况及特征 |
三、社会组织领导人员选任制度概况及特征 |
四、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的独特性 |
第三章 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案例分析:以M部为例 |
第一节 M部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总体情况 |
一、M部所属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 |
二、M部所属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情况 |
三、M部所属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特点 |
第二节 M部所属公益类事业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建设 |
一、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建设情况 |
二、领导干部选任制度主要特征 |
三、领导干部选任具体方案介绍 |
第三节 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问题分析 |
一、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化不够完善 |
二、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仟民主化不够充分 |
三、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法制化不够健全 |
四、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科学化不够到位 |
第四章 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影响因素的定性比较分析 |
第一节 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影响因素的研究设计 |
一、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 |
二、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影响因素的研究案例 |
三、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影响因素的研究假设 |
四、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影响因素的变量设计 |
第二节 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影响因素的软件分析 |
一、寻找影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成效的充分条件 |
二、寻找影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成效的必要条件 |
第三节 研究结论与思考讨论 |
一、研究结论: 影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成效的因素 |
二、思考讨论: 推动领导干部选任制度改革的启示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建设策略选择 |
第一节 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建设的总体设计 |
一、总体思想: 以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制度建设的导向 |
二、基本策略: 以领导干部能力现代化为制度建设的切入点 |
三、操作方案: 实施分层分类的差别化制度系统调适路径 |
第二节 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建设的过程向度 |
一、强化领导干部选任主体的法治观念 |
二、规范领导干部选任方式的法治依据 |
三、保障领导干部选任过程的法治程序 |
第三节 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建设的目的向度 |
一、建构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的商议机制 |
二、健全领导干部选任权力的配置体制 |
三、加强领导干部选任对象的责任意识 |
第四节 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建设的功能向度 |
一、建立领导干部选任制度民主化保障 |
二、构建领导干部选任措施法治化依托 |
三、实现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动态化调整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成果 |
后记 |
(9)大连市某区税务局职务与职级并行政策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关键概念界定 |
1.4.1 公务员的晋升 |
1.4.2 职务与职级 |
2 研究政策依据及理论依据 |
2.1 职务与职级并行政策 |
2.1.1 实施范围及职级设置 |
2.1.2 晋升条件及晋升程序 |
2.1.3 晋升后享受待遇及管理 |
2.2 研究理论依据 |
2.2.1 期望理论 |
2.2.2 公平理论 |
2.2.3 双因素理论 |
3 调查设计 |
3.1 大连市某区税务局公务员情况分析 |
3.2 访谈内容的设计与实施 |
3.2.1 访谈的内容分析 |
3.2.2 访谈的对象和范围 |
3.2.3 访谈的方法 |
3.2.4 访谈的样本选择 |
3.2.5 访谈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3.3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3.3.1 问卷调查的内容分析 |
3.3.2 问卷调查方法和对象范围 |
3.3.3 调查样本的选取 |
3.3.4 问卷调查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4 大连市某区税务局职务与职级并行政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1 大连市某区税务局职务与职级并行政策实施现状分析 |
4.1.1 职务(级)层次受年龄和任职时间因素影响明显 |
4.1.2 调查对象对政策各方面满意度差异较大 |
4.2 大连市某区税务局职务与职级并行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分析 |
4.2.1 激励效果不明显 |
4.2.2 晋升空间不足 |
4.2.3 实施过程产生矛盾 |
4.2.4 财政支撑难度加大 |
4.3 导致大连市某区税务局职务与职级并行政策实施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职务与职级并行机制不完善 |
4.3.2 晋升条件限制严格 |
4.3.3 政策误解和传统思想的双重制约 |
4.3.4 财政支出增多财政收入增速放缓 |
5 推进职务与职级并行政策实施的工作建议 |
5.1 优化保健因素完善职务与职级并行机制 |
5.1.1 促进配套法律法规的完善 |
5.1.2 优化考评考核机制 |
5.2 平衡期望值适当优化晋升条件 |
5.2.1 适当放宽政策实施范围 |
5.2.2 适当缩短晋级年限要求 |
5.3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基层公平感 |
5.3.1 做好政策宣传 |
5.3.2 加强法治意识宣传 |
5.4 优化财政支出 |
5.4.1 优化基层公务员配置 |
5.4.2 提升职务与职级并行财政支出效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关于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实施效果的问卷调查 |
附录B 关于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实施效果的访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10)《世说新语》人物语言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研究现状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一章 《世说新语》人物语言的艺术特征 |
1.1 人物语言的简远美:简约凝练,意在言外 |
1.2 人物语言的机趣美:机警有锋,妙趣横生 |
1.3 人物语言的韵律美:音韵和谐,节奏齐整 |
1.4 人物语言的俗白美:质朴无文,生动传神 |
第二章 《世说新语》人物语言的艺术建构 |
2.1 丰富多样的修辞 |
2.2 俗白化的整体风貌 |
第三章 《世说新语》人物语言艺术与时代风尚 |
3.1 清谈之风 |
3.2 品评之尚 |
3.3 率性之致 |
3.4 吟咏之习 |
3.5 山水之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世说新语》人物语言修辞使用情况统计 |
四、政策与人事信息9则(论文参考文献)
- [1]焦点事件的政策议程触发机理及优化策略研究 ——基于45个案例的定性比较分析[D]. 唐佳忆.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比较研究[D]. 李琪.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玉壶清话》之文学研究[D]. 李蓉.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档案开发利用中个人信息保护边界研究[D]. 郑子涵. 湘潭大学, 2020(02)
- [5]《酉阳杂俎》在宋代的接受 ——以宋诗用典为例[D]. 李一如.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6]晚明扬州府《重订赋役成规》研究[D]. 郝强.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2)
- [7]中国创新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问题研究 ——基于制度与科技创新关系的视角[D]. 姚程.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8]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的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研究[D]. 王琦. 吉林大学, 2019(03)
- [9]大连市某区税务局职务与职级并行政策实施研究[D]. 姜尘云.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10]《世说新语》人物语言艺术研究[D]. 张珊珊.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