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差”法提高温室利用率(论文文献综述)
向友珍[1](2017)在《滴灌施肥条件下温室甜椒水氮耦合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使蔬菜生长迅速、产量最大化,投入过量氮肥的现象非常普遍,使得菜地土壤环境不断恶化,同时对设施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甜椒因其高营养价值而深受人们喜爱,在设施蔬菜中占重要地位。甜椒对水分和氮素营养成分的要求较为严格,但农民仍然凭经验灌水施氮,因此优化水氮管理,提高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是甜椒规模化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缺水的西北地区,优化水氮管理,充分发挥水氮激励机制和协同效应,对提高甜椒经济产量、水氮利用效率、果实品质,以及保护水土环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美国甜椒品种“马可力”(Capsicum annuum L.var.grossumMarcomi F1)为试验材料,于2014和2015年4-7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农业水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了甜椒栽培试验。在日光温室环境下,根据温室内的气象资料,采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修正公式确定灌水量,设置4个灌溉水平(105%ET0:W1、90%ET0:W2、75%ET0:W3、60%ET0:W4),其中ET0为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依据当地推荐施氮量300 kg/ha,设置4个施氮水平:100%(300 kg/ha:N1)、75%(225 kg/ha:N2)、50%(150 kg/ha:N3)和25%(75kg/ha:N4)。通过分析滴灌施肥条件下不同水氮供应对甜椒生长、生理、产量及构成要素、水分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植株氮累积量、土壤残留氮累积量和土壤水分的影响,研究西北地区温室环境下不同水氮供应下甜椒生长特性、干物质积累、水氮消耗机制,以及土壤水分和硝态氮运移规律。在此基础上,使用HYDRUS-3D软件模拟和验证了甜椒根系吸水和土壤水分运移,探讨了植株根区土壤水分运动特性;建立和验证了西北地区不同水分条件下温室甜椒的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基于模型探讨了植株生物量对氮素营养的响应,并结合氮营养指数模型和氮素吸收模型对甜椒进行了氮素营养诊断。具体结果如下:(1)一定范围内提高施氮水平可促进温室甜椒植株生长发育,施氮过量易造成氮素营养供过于求,改变根区土壤微环境,不利于植株吸收利用。本试验条件下,W2、W3灌溉水平和N2、N3施氮水平组合,可供给植株一定的水分胁迫锻炼和适宜的养分条件,能较好维持甜椒的“源—库”关系,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较高,能较好的维持叶片功能,促进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增长,从而使单株果数、单果重和单株产量增加,经济产量得以提高。施肥处理对植株各器官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大于灌溉处理,收获期各器官干物质累积分配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果实>茎>叶>根。低水低肥条件下,作物根系的“觅食性”表现更为明显。2 a平均情况下,与W1灌溉水平相比较,W2和W3灌溉水平的经济产量分别提高了9.16%和2.06%,W4灌溉水平的经济产量则降低了28.04%;与N1氮素水平相比较,N2和N3氮素水平的经济产量提高了33.99%和30.39%,N4氮素水平下降低了2.21%。在西北地区设施栽培模式下,w2灌溉水平(90%et0)和n2施n水平(225kg/ha)下甜椒平均经济产量最高,为35.41t/ha;w3灌溉水平(75%et0)和n2施n水平(225kg/ha)下,平均经济产量第二,为33.11t/ha;w3灌溉水平(75%et0),n3施n水平(150kg/ha)下,平均经济产量第三,为31.79t/ha。(2)不同灌溉和施n水平对温室甜椒全生育期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影响显着。全生育期土壤剖面硝态氮的累积量既受植株吸收利用的影响,又受灌水和施氮的影响。植株苗期根系较浅,吸收利用水分和养分能力较小,增加施氮量,尤其在灌水量充分条件下,易促使硝态氮向深层土壤渗漏,污染土壤环境。在本试验条件下,w2、w3灌溉水平和n2、n3施n水平组合下,甜椒植株消耗水分较多,耗水量较大,生长发育较快,生物量累积较快,为高产奠定了基础。2a平均情况下,w3n3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17.84kg/m3,w2n3处理次之,为17.26kg/m3,w3n2处理第三,为16.57kg/m3。开花坐果期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期,植株根系较发达,水分和养分吸收能力加大,水肥需求较大,不同深度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差异较苗期减小。在果实转色期,甜椒营养生长减弱,水分对果实着色的影响大于养分,果实进入生理成熟期。收获期植株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减弱,施氮量显着影响土壤硝态氮的总累积量,灌水则影响显着硝态氮的剖面分布。相同灌溉条件下,随着施n水平的提高,氮利用效率、氮吸收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呈增大趋势。(3)植株各器官氮累积量表现为果实>叶>茎>根。适宜的水氮供应(w2、w3灌溉水平和n2、n3施n水平)促使植株各器官氮吸收累积量增加较快,从而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和果实发育,在产量无明显下降时显着提高果实品质。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甜椒果实品质,结果表明,n3水平下各处理的果实品质最优,w3n3处理排名第一,w4n4处理下植株因受严重的水分胁迫和养分胁迫而使果实品质较劣,排名在最后。(4)灌溉和施n水平显着影响甜椒根系的生长和分布,滴灌施肥条件下随着灌溉水平和施氮水平的降低,甜椒根尖数和分叉数明显增加,根表面积减少。随着灌水量的减少,浅层土壤(0–40cm土层)内根长所占比例减小,深层土壤(40–80cm土层)内根长所占比例增加,根尖数和分叉数明显增加。在逆境(水分和养分胁迫条件下)生长中,植株根系自我调节功能加速了根系向深层土壤的生长,根尖数和分叉数增加。(5)本研究通过温室小区试验,基于hydrus-3d软件模拟和验证了滴灌施肥条件下甜椒果实膨大期根系吸水和土壤水分运移数值模拟。结果表明,hydrus-3d模拟根系吸水和土壤水分运移效果较好,果实膨大期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实测值均匀分布在模拟曲线两侧。t检验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模拟值和实测值无显着差异,模型精度较好。(6)依据2a温室小区试验资料,构建和验证了西北地区不同水分条件下日光温室甜椒的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经验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提高灌溉水平,植株的氮素吸收量、地上部生物量、经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基于氮营养指数模型与氮素吸收模型的氮素营养诊断结果一致:各灌溉水平下最佳施n量均介于150225 kg/ha之间,且更接近225 kg/ha。氮素营养对经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效应分析结果表明,W3灌溉水平(75%ET0)和W2灌溉水平(90%ET0)较有利于甜椒的植株对氮素营养的吸收利用,地上部生物量、经济产量和WUE较高。基于经济产量考虑,75%ET0和90%ET0灌溉水平下适宜施氮量分别为192.69和194.00 kg/ha,对应经济产量分别为34.14和35.33 t/ha;基于WUE考虑,75%ET0和90%ET0灌溉水平下适宜施氮量分别为191.13和191.83 kg/ha,对应WUE分别为17.07和15.30 kg/m3。在适宜施氮量无显着差异的情况下,W3灌溉水平(75%ET0)时可获得仅低W2灌溉水平(90%ET0)约3%的经济产量,但可提高约11%的水分利用效率。考虑到研究区水资源比较短缺,灌水量为75%ET0施氮量为190 kg/ha左右为最佳滴灌策略。(7)基于理想点法综合评价水氮耦合效应,分析结果表明,N2施氮处理较有利于促进多目标综合水平,N4施氮处理则较不利于各目标达到综合最优,所有处理中W3N2处理最优,W2N2处理次之。基于最小二乘法原理,运用采用Mathematica 9.0分析综合效益,得出2014和2015年甜椒经济产量、WUE和Vc含量三个指标同时达到≥85%最大值的灌水区间分别为195.9212.9(即为78.285.0%ET0)和190.5167.8(即为71.380.8%)mm,施氮区间分别为160.7185.1和164.5189.5 kg/ha。综合不同年型,本试验条件下,甜椒经济产量、WUE和Vc含量三个指标同时达到≥85%最大值的灌水施氮区间为78.280.8%ET0和164.5185.1 kg/ha。该区域范围的确定可为温室甜椒高产优质高效的水氮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李纯青[2](2016)在《不同结构类型日光温室光温环境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针对目前生产中日光温室结构和材料多样,建造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下挖式厚土墙日光温室保温效果好,但占地面积大,土地利用率低,地平式日光温室建造成本较高,保温性较差等实际情况,本论文选取山东地区近年来出现的双向日光温室、不同围护结构日光温室为研究对象,对光温环境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为日光温室结构优化和创新提供依据。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选择高跨比相同的双向和单向日光温室,12月至次年1月观测结果表明:(1)双向日光温室(南侧)的保温性能优于单向日光温室,下挖式双向日光温室(南侧)平均夜温和昼温分别比单向日光温室高0.9℃和1.8℃,地平式双向日光温室(南侧)平均夜温和昼温分别比单向日光温室高0.4℃和1.7℃。晴天双向日光温室(南侧)的最高气温出现在12:3013:00,阴天出现在13:30左右;不论晴天和阴天,双向日光温室(南侧)的最低温度均出现在早晨揭开保温被之前。晴天上午通过安装在地平式双向日光温室后墙上的换气扇进行南、北气体交换能够提高北侧温度,最高增幅可达6℃。(2)双向日光温室和单向日光温室内气温的空间分布均不均匀,晴天昼间最高温度在水平方向上以中部最高,北部次之,南部最低,温差0.21.3℃,垂直方向上作物冠层(1.5m)温度高于近地面层,温差1.02.0℃;夜间最低温度在水平方向上以北部最高,中部次之,南部最低,温差0.10.6℃,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层高于作物冠层(1.5m),温差0.30.7℃。阴天昼间最高温度在水平方向上以中部最高,南部次之,北部最低,温差0.20.9℃,垂直方向上作物冠层(1.5m)温度高于近地面层,温差0.11.7℃;夜间最低温度在水平方向上以北部最高,中部次之,南部最低,温差0.21.2℃,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层高于作物冠层(1.5m),温差0.11.5℃。(3)日光温室内作物冠层高度光照强度的高低顺序依次为南部>中部>北部;相比地平式双向日光温室,下挖式双向日光温室内光照强度的空间分布更不均匀。2.选择不同围护结构日光温室,2月份连续观测的结果表明:(1)保温性能以下挖式厚土墙日光温室最优,大跨度拱棚型日光温室次之,聚苯板异质复合墙体日光温室最差。下挖式厚土墙日光温室平均夜温和昼温分别比大跨度拱棚型日光温室高2.8℃和1.4℃,比聚苯板异质复合墙体日光温室高4.2℃和2.0℃。不同围护结构日光温室晴天室内最高温度出现在12:30左右,阴天出现在13:00左右;晴天和阴天室内最低温度均出现在早晨揭开保温被之前。(2)不同围护结构日光温室内气温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晴天昼间最高温度在水平方向上以中部最高,南部次之,北部最低,温差0.41.6℃,垂直方向上作物冠层高度(1.5m)高于近地面层,温差1.02.0℃;夜间最低温度在水平方向上以北部最高,中部次之,南部最低,相差0.11.0℃,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层高于作物冠层(1.5m),相差0.51.0℃;阴天昼间最高温度在水平方向上以中部最高,南部次之,北部最低,温差0.21.2℃,垂直方向上作物冠层(1.5m)高于近地面层,温差1.02.0℃;夜间最低温度在水平方向上以北部最高,中部次之,南部最低,温差0.10.7℃,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层高于作物冠层(1.5m),温差0.50.6℃;下挖式厚土墙日光温室气温空间分布均匀性优于聚苯板异质复合墙体和大跨度拱棚型日光温室。(3)不同围护结构日光温室的采光性能以大跨度拱棚型日光温室(抛物线型)最优,聚苯板异质复合墙体日光温室(抛物线型)次之,下挖式厚土墙日光温室(流线型)最差;作物冠层高度不同部位的光照强度由强到弱依次为南部、中部、北部,其中,聚苯板异质复合墙体日光温室较下挖式厚土墙日光温室和大跨度拱棚型日光温室光照强度的空间分布更均匀。
张欣[3](2016)在《日光温室相变材料墙板蓄/放热过程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光温室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基础农业生产设施,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不仅有效保障了寒冷地区蔬菜的淡季供应,还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增收状况。然而在实际生产实践过程中,冬季北方日光温室作物栽培冷害、冻害时有发生,使得日光温室设施每年因此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相变材料作为一种可高效储能的新型材料,随着自身相态的变化常伴有巨大潜热量的释放或贮存,如果将日光温室后墙墙体改造为相变墙体,使其兼有保温及自主被动蓄热的功能,则有望大幅提高日光温室太阳辐射能源利用率与室内最低温度,减小室内昼夜温差与热量损失,最终通过热量调节功能的增强使现有热环境得以优化。CFD数值模拟应用面广、可靠性高,能够轻松处理相变问题,并对本研究所选用的适用于西北地区日光温室热环境调控的三元复合有机脂肪酸(肉豆蔻酸-月桂酸-癸酸/膨胀石墨)定形相变墙板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在优化墙板材料、结构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瞬态热线法、绝热量热法、激光闪光法等试验方法,逐一测定相变材料、墙板封装材料的热物性,并引入等效比热替代相变材料在相变过程中的比热容。相变材料未融化与完全融化时,导热系数不同且与自身温度成正比,分别为1.745 W m-1℃-1、1.975 W m-1℃-1;封装材料比热容为1.43kJ kg-1℃-1,导热系数为1.09 W m-1℃-1。相变材料在冷热循环1500次后潜热值下降47.9%。采用热箱法原理对墙板进行蓄/放热过程试验结果显示,墙板潜热蓄热阶段持续3 h,板内温度分布不均,最高温度为62.5℃,最低温度为31.2℃。墙板潜热放热阶段持续21 h,墙板温度分布较均匀,最大温差为0.8℃。墙板全过程放热慢而蓄热快,时间比例为7:1。采用Fluent?,ANSYS 14.5软件模拟并验证墙板的蓄/放热过程。实测与模拟数据较为吻合,但实测值普遍略低于模拟值,总体平均绝对误差为1.80,平均相对误差为1%,最大方差为3.77,IA值为0.96,MSD值为2.54,准确度较高;2)针对墙板及日光温室蓄/放热效率进行计算并分析,从限制墙板实际应用的4个方面进行分组设计与讨论。采用CFD方法优化墙板材料与尺寸构造,并结合造价,通过引入熵权法与模糊优选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客观优选对象方案。研究结果表明,相变墙板单位面积理论蓄热量分别为3.95 MJ m-2(晴天)与1.58 MJ m-2(阴天),是普通日光温室后墙蓄热量的1.763.75倍。相变墙板理论累积蓄热量为实际的2.56倍,实际平均放热效率为51.65%。供试多孔砖日光温室冬季实际蓄热量试验结果显示,晴天普通温室实际蓄热量为108.27 MJ,相变温室累积蓄热量为196.67 MJ,后者是前者的1.82倍;阴天普通温室实际蓄热量为43.31 MJ,相变温室累积蓄热量为146.37 MJ,后者为前者的3.38倍,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相变温室的蓄热效果,有必要对相变墙板模型对象的材料与结构进行数值模拟优化,结果显示,组1#传热效率M5(钢板)最优,M4(砂岩)最劣;组2#传热效率TH1(相变材料厚度25 mm)最优,TH4(60 mm)最劣;组3#传热效率TH5(封装材料厚度1 mm)最优,TH8(4 mm)最劣,即相变材料、封装材料越厚,墙板传热速率、均匀性越差,但蓄/放热效率越高。通过综合评价模型的遴选,M6(沥青板)为本研究中最优墙板封装材料,TH4为相变材料最优厚度,TH8为封装材料最优厚度。在相变墙板设计初期,CFD数值模拟的优化应用可较大程度改善传热性能、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生产成本,使优化后的墙板模型更适用于目标对象。熵权法与模糊优选法综合评价体系的引入有效地同时权衡了相变墙板综合热性能与造价成本2大关键因素,对今后日光温室中相变墙板材料、结构、尺寸的科学选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明[4](2014)在《地表双元覆盖对温室黄瓜根际环境因子和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日光温室黄瓜为研究对象,以地膜、玉米秸秆、不同厚度玉米秸秆覆膜的不同地表覆盖为处理,研究不同地表覆盖特别是秸秆加地膜的双元覆盖条件下对日光温室黄瓜根际土壤养分、微生物等环境因子和黄瓜生长发育的影响,探讨不同覆盖促进黄瓜生长的内在机制,同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地表双元覆盖条件下土壤较为合理的水、肥供应条件。通过试验,得出以下结论:1.与对照相比,温室黄瓜经过不同地表覆盖处理后,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和多种养分含量,降低土壤水分蒸散量和容重,增加土壤团粒结构,促进黄瓜地下部根系生长和地上部植株生长,最终促进黄瓜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与单一的秸秆和地膜覆盖相比,不同厚度的玉米秸秆加地膜的双元覆盖可促进植株的生长及果实品质和产量指标提高,降低土壤水分蒸发、土壤容重及电导率,提高结果前期0—-20cm和20—-40cm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前后期土壤0—20cm全钾含量。和地膜覆盖相比,单一秸秆覆盖可提高根际土壤结果前后期0—-40cm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而地膜覆盖在提高土壤地温、根际放线菌数量、降低水分蒸发及促进黄瓜生长和发育指标方面优于单一秸秆覆盖。2.对于不同厚度玉米秸秆加地膜的双元覆盖处理,3cm秸秆覆膜和5cm秸秆覆膜对温室黄瓜绝大多数的植株生长、果实品质、产量等指标优于1cm秸秆覆膜,此外,在降低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地表C02浓度,减低电导率值,提高团粒结构,提高根际纤维分解细菌和固氮菌数量,提高结果前期0—20cm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钾含量及20—-40cm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方面的效果也优于1cm秸秆覆膜处理。3cm厚度秸秆覆膜和5cm厚度秸秆覆膜两种处理在促进黄瓜生长发育、根际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等环境因子方面的差异大多不显着。综合考虑,以地表3cm玉米秸秆加地膜覆盖处理效果最佳,在生产实践中推广价值较大。3.与对照相比,DJ2(3cm秸秆覆膜)处理显着降低土壤水分蒸发量、0—-20cm处容重,并提高土壤团粒结构比例。在结果初期,显着提高20—-40cm黄瓜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67.85%,全氮含量27.33%,全磷含量27.16%,全钾含量7.89%,碱解氮含量46.77%,速效磷含量66.90%,速效钾含量43.89%,在结果后期,分别提高黄瓜根际土壤细菌和纤维分解菌数量及0—20cm处土壤有机质、全磷、全钾和碱解氮含量82.78%,10.98%,20.83%,22.83%,5.16%和5.53%,降低真菌数量33.50%,分别提高20—-40cm处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15.43%、6.09%和4.55%。在结果后期显着提高黄瓜株高34.84%,茎粗8.27%,叶面积27.42%,叶片净光合速率1.25%,气孔导度24.43%,胞间C02浓度5.82%,蒸腾速率39.42%,根系数73.24%,根系直径20.43%,总根长55.73%,根总表面积54.46%,根总体积70.37%,果实可溶性糖含量7.78%,可溶性蛋白含量54.90%,Vc含量33.31%,果实干重/鲜重9.80%,商品瓜率14.23%,株干物质量21.91%,单株结瓜数30.92%,单株产量39.16%,总产量14.77%。4.在3cm秸秆加地膜的双元覆盖条件下,经过不同施肥量试验发现,与经验施肥相比,在一定范围内适当减少化肥施用量,并不会明显减少温室黄瓜产量和品质,反而会促进一些生长指标,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土壤中一些酶活性,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显着增加果实中P、K含量利于果实品质提高。综合各方面的状况,处理2(N:68kg/hm2, P2O5:30kg/hm2, K2O:90kg/hm2)效果较为明显,与对照相比,在黄瓜单株产量和总产量差异并不显着的前提下,显着降低果实硝酸盐含量12.98%,在结果盛期显着提高黄瓜茎粗8.66%、叶片数15.67%、净光合速率18.96%、气孔导度13.59%、蒸腾速率21.53%、根冠比24.02%、表面积9.83%、根体积16.10%,显着提高根际土壤细菌数50.41%、固氮菌数24.07%、放线菌数25.50%、纤维分解细菌数23.22%而降低土壤真菌数量,显着提高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14.00%、脲酶活性13.91%、蔗糖酶活性30.20%。5.在3cm秸秆加地膜的双元覆盖条件下,经过不同滴灌水量试验发现,处理2(每次灌溉水量258m3/hm2,从定植缓苗后到采收结束共灌溉12次)的效果较为明显,与对照相比,温室黄瓜产量和品质差异不大,可节省40%水资源,并且根系数、根冠比、根总表面积和根总体积分别提高12.87%、21.65%、14.40%和19.31%,土壤非根际全钾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蔗糖酶活性、根际细菌、固氮菌、放线菌、纤维分解细菌和真菌指标分别显着提高24.09%、13.58%、17.21%、53.78%、30.17%、51.43%、45.98%和165.87%。6.综合相关性和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地表秸秆和地膜双元覆盖后,可明显增加黄瓜根际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含量,从而促进根际土壤中细菌、固氮菌、纤维分解细菌和放线菌数量的增多,同时,还可提高地表土壤温度并有效控制水分蒸发,从而促进了黄瓜根系生长,进而影响并促进植株地上部分生长,提高叶片净光合速率,最终促使黄瓜的产量和品质得到提高;影响温室黄瓜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是根系生长指标、根际土壤细菌数量和有机质含量,其次是根际土壤中氮元素含量、固氮菌、真菌数量及速效磷、速效钾含量。
尹晓霞[5](2014)在《加气灌溉对温室番茄根区土壤环境及产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加气灌溉作为一种新型的高效灌溉技术,能够解决滴灌造成的根系缺氧问题,实现根域气体环境的优化,促进作物生长,从而获取农作物的增收,同时还能达到节水、节能的效果。这对于更进一步推动节水农业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对比不同灌水水平结合不同加气方法处理下温室番茄根际环境的各项指标,得到以下结论:(1)在灌水条件一致的情况下,相较于不加气,文丘里加气处理和水气分离加气处理均能够明显增加土壤中的氧气含量,从而改善土壤呼吸功能,使得土壤中的好氧性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显着增加,根区氧气相对充足也促进了番茄根系的生长。但是加气处理对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的影响不显着,土壤含水率的差异主要是由灌水量的不同造成的,土壤温度的差异主要是气候变化造成的。(2)加气处理和较高的灌水量均能提高温室番茄平均单株果质量、作物灌溉水分利用效率、植物干物质累积量及根冠比,而且加气处理的影响要明显大于灌水量。在相同的灌水水平下,文丘里加气处理对这些指标的影响较水气分离加气处理更为明显。(3)加气处理对于增加温室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番茄红素及VC含量有着明显效果,并且文丘里加气处理的影响要大于水气分离加气处理。适当的亏水和高灌水量也能提高番茄品质,但是加气处理对品质的影响要大于灌水量的影响。综合分析,加气灌溉能够有效改善温室番茄土壤环境并促进产量,高水灌溉条件下利用文丘里加气处理对于改善温室番茄土壤中的缺氧状态最优的,但是在水资源相当匮乏的地区,利用低水灌溉的同时进行加气处理,也能明显提高温室番茄产量,改善根区环境。
穆兰[6](2014)在《覆盖对温室辣椒生理特性及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设施蔬菜的发展,长时间连续种植使土壤理化状况恶化,病虫害频发,导致产量下降,严重制约了设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也对农产品安全及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由于种植辣椒经济效益好,近年来,辣椒栽培面积不断扩大,现已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设施蔬菜作物,同时也成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作物。而地面覆盖以其效应好在农业生产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目前研究多集中在大田方面,且主要研究某一覆盖方式对作物的效应,而缺少对各种覆盖效应的系统研究,尤其在温室蔬菜生产中,这种系统研究更少。为此,本试验于2011年和2012年在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日光温室内进行,以辣椒为研究对象,以对照(不作任何覆盖,CK)、地膜覆盖(FM)、秸秆覆盖(SM)、地膜加秸秆覆盖(CM)为试验因子,分析了覆盖对辣椒生长发育、生理特征、产量、品质、经济效益及土壤环境的影响,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多目标综合评价,为合理覆盖方式的选择及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通过试验,得到如下研究结果与结论:(1)不同覆盖处理改变了土壤环境。覆盖处理在各个测定时期土壤含水量一直高于对照处理,表现为CM>FM>SM>CK;各个处理间土壤温度差异显着,覆盖处理的温度总体高于不覆盖处理;覆盖不同程度的提高了作物对氮、磷、钾的吸收,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和改善了土壤环境质量;对照处理在整个生育期内土壤呼吸速率均是显着低于覆盖处理,并且与覆盖处理间达到显着差异(p<0.05),而CM覆盖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最高;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根系活力、土壤温度和大气温度是影响覆盖方式下土壤呼吸的关键因子,其中以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呼吸的关系最为密切;其中以土壤pH与土壤呼吸速率的关联度最小,为0.707。(2)不同覆盖条件下辣椒光合生理特征的变化。在整个生育期不同覆盖处理之间光合速率差异显着(p<0.05),CM覆盖处理最高(15.98umol CO-12m-2s),CK最低(8.15umol CO-12m2s-);非直角双曲线模型能很好的模拟不同覆盖条件下辣椒的光合响应曲线,实测曲线和拟合曲线较为吻合(决策系数均>0.9);CM(0.13)和FM(0.08)表观量子效率高于CK(0.07)和SM(0.06),光能利用效率较高;CM处理条件下光补偿点较小(17.67umolm-2s-1),而SM处理条件下饱和点较高(1000umolm-2s-1),说明了辣椒在CM处理下对弱光的适应能力较强,而SM处理下辣椒对强光的适应能力较强。(3)不同覆盖条件下辣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分析。覆盖处理能显着提高辣椒产量, FM、CM和SM相比对照增产55.76%、160.58%、135.58%;CM覆盖处理经济收入最高(16.26yuan m-2),CK处理的辣椒经济收入最低(6.24yuan m-2);不同覆盖处理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也达显着水平(p<0.05),依次为CM>SM>FM>CK,分别为对照的2.07倍、5.21倍和4.19倍,CM处理无论在节水还是增产、增收方面,显着优于其他覆盖方式。(4)不同覆盖处理条件下辣椒果实的品质变化。覆盖对辣椒的感官品种影响表现为:辣椒果长顺序为CM>FM>SM>CK,各处理之间差异显着(p<0.05);FM、CM、SM覆盖处理比对照处理的辣椒果径分别宽了5.18%、12.35%和1.19%;从果形指数来看,CM覆盖处理的辣椒果形指数在整个结果期变化幅度最小仅为0.03,更好的保持了商品的一致性;FM覆盖处理的辣椒维生素C含量最高,达33.81mgkg-1,对照处理的维生素C含量最低,为22.73mg kg-1;CM和SM覆盖处理能够提高辣椒的辣椒素含量,最高可达0.25%,并且与其他两种处理间差异达显着水平(p<0.05);覆盖处理降低了辣椒果实中硝酸盐含量,FM处理硝酸盐含量最低(29.81mg kg-1)。(5)覆盖效益对日光温室辣椒影响的综合质量评价。用主成分分析法对4个不同覆盖处理模式进行综合质量评价的结果为:CM>SM>FM>CK,其中CM处理的得分最高为4.21,而CK处理的得分最低为1.53;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4种不同覆盖处理关联模式进行综合质量评价,其结果为:CM>SM>CK>FM,其中CM处理的关联度最大,为0.912,FM处理的关联度最小,为0.709;CM在两项综合评价方法中均是最高,说明CM处理能实现辣椒高效、优质及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在设施高效农业中应该加以推广。
宋卫堂,栗亚飞,曲明山,何华名,郑亮,邢文鑫[7](2013)在《后墙立体栽培草莓提高冬季日光温室内温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日光温室的后墙上,采用管道无土栽培方式进行蔬菜或草莓生产,可以提高温室空间利用率和作物种植量,但可能会出现因为管道和植物的挡光而减少后墙蓄热、降低冬季温室温度的问题。为此,通过冬季连续31d的温度监测,在3种典型气象(晴天、阴天、雪天)条件下,对比分析了有后墙立体基质栽培的日光温室(solargreenhouse with equipment,ESG)和无后墙立体栽培的日光温室(solar greenhouse with no equipment,NSG)温度环境的变化。监测结果表明,ESG的月平均气温较NSG高0.84℃,其中最大日温差为2.22℃,最小日温差为0.14℃。晴天条件下,ESG的日平均冠层温度和1.5m高度处的空气温度分别是12.72和13.04℃,NSG分别是10.68和11.04℃;ESG的冠层温度最低值是4.68℃,而NSG最低值是4.10℃。可见,ESG较NSG的气温要略高一些;阴天和雪天条件下,2种温室内的温度环境无显着差别。因此,利用日光温室后墙进行立体基质栽培草莓,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冬季温室内的温度,是一种可行、值得推广应用的温室高效栽培技术。
韩益[8](2009)在《盆花周年产销如何提高温室利用率》文中指出最大限度发挥温室生产潜能,是花卉生产企业的期望,尤其是主流盆花生产日趋周年供货,生产者面临如何减少温室闲置期、充分利用温室空间的现实问题。有经验的业内人士普遍表示,做好计划、巧妙搭配是提高温室利用率的突破口。 依数据做计划 在中高档盆花生?
冯国明[9](2005)在《巧用“五差法”提高棚室利用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如何提高棚室的有效利用率,一直是广大菜农普遍关心的问题。广大农技工作人员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摸索出一套“五差法”提高棚室有效利用率的方法。1.空间差。利用温室的有效空间和温室立柱,进行高矮作物、蔓性作物的配套生产,其主要方式有:①黄瓜隔畦套种
高新章,潘建华[10](2002)在《“四差”法提高温室利用率》文中认为 温室投资大、成本高,空间有限,故最大限度地利用温室是提高温室效益的关键。此处向大家介绍四种提高温室利用率的方法。 1 时间差。应在温室主栽品种定植前或收获后的空闲时期,抢种一茬速生菜,主要方式有:早春定植茄子前,抢种一茬水萝卜;温室春季黄瓜拉秧后,在秋茬未
二、“四差”法提高温室利用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差”法提高温室利用率(论文提纲范文)
(1)滴灌施肥条件下温室甜椒水氮耦合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水肥耦合对作物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
1.3.2 水肥耦合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1.3.3 水肥耦合对作物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1.3.4 水肥耦合对土壤中水分、养分运移和吸收的影响 |
1.3.5 基于HYDRUS-3D模型的土壤水运动数值模拟 |
1.3.6 作物氮素营养诊断 |
1.4 存在问题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技术路线 |
2.3 试验地概况 |
2.4 试验设计 |
2.5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5.1 生长生理指标 |
2.5.2 土壤含水量 |
2.5.3 土壤硝态氮含量 |
2.5.4 植株养分 |
2.5.5 经济产量 |
2.5.6 果实品质 |
2.5.7 水分利用效率 |
2.5.8 氮素利用 |
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三章 水氮耦合对温室甜椒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
3.1 水氮耦合对甜椒生长指标的影响 |
3.1.1 水氮耦合对甜椒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3.1.2 水氮耦合对甜椒地上部生物量的影响 |
3.1.3 水氮耦合对甜椒收获期各器官干物质累积量和根冠比的影响 |
3.2 水氮耦合对甜椒生理指标的影响 |
3.2.1 水氮耦合对甜椒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2 水氮耦合对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的影响 |
3.3 水氮耦合对甜椒经济产量的影响 |
3.4 生长指标与经济产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
3.5.1 讨论 |
3.5.2 小结 |
第四章 水氮耦合对耗水量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
4.1 施氮对温室甜椒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4.2 水氮耦合对甜椒全生育期土壤硝态氮剖面累积量的影响 |
4.3 根区土壤硝态氮的空间分布特征 |
4.3.1 施氮对土壤硝态氮的空间分布的影响 |
4.3.2 灌溉对土壤硝态氮的空间分布的影响 |
4.3.3 讨论 |
4.3.4 小结 |
第五章 水氮耦合对甜椒氮素吸收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
5.1 水氮耦合对甜椒各器官氮素吸收量及分配的影响 |
5.1.1 定植后 31 d甜椒各器官中氮吸收量与分配 |
5.1.2 定植后 62 d甜椒各器官中氮吸收量与分配 |
5.1.3 定植后 81 d甜椒各器官中氮吸收量与分配 |
5.1.4 定植后 115 d甜椒各器官中氮吸收量与分配 |
5.2 水氮耦合对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
5.3 水氮耦合对甜椒果实品质影响 |
5.4 讨论与小结 |
5.4.1 讨论 |
5.4.2 小结 |
第六章 滴灌施肥条件下甜椒根区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值模拟 |
6.1 数值模型 |
6.1.1 土壤水运动数值模拟 |
6.1.2 根系吸水模型 |
6.1.3 边界条件 |
6.1.4 模型参数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不同灌水水平下甜椒根系生长特性 |
6.2.2 不同灌水施氮水平下根系吸水与土壤水分运移特性及模拟 |
6.2.3 根系吸水与土壤水分运移数值模型验证 |
6.3 讨论与结论 |
6.3.1 讨论 |
6.3.2 小结 |
第七章 基于临界氮浓度模型的温室甜椒氮素营养诊断 |
7.1 模型描述 |
7.1.1 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 |
7.1.2 氮素营养指数模型 |
7.1.3 氮素吸收模型 |
7.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不同灌溉水平下温室甜椒地上部生物量及含氮量变化 |
7.2.2 温室甜椒临界氮稀释曲线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
7.2.3 基于氮营养指数模型的营养诊断 |
7.2.4 基于氮素吸收模型的氮营养诊断 |
7.2.5 氮素营养对经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7.3 讨论 |
7.3.1 甜椒与其他作物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比较 |
7.3.2 基于甜椒氮素营养诊断和增产节水效应的最佳施氮量确定 |
7.4 小结 |
第八章 温室甜椒水氮耦合效应综合评价 |
8.1 研究方法及原理 |
8.1.1 理想点法 |
8.1.2 多元回归分析法 |
8.2 水氮耦合效应综合分析 |
8.2.1 基于理想点法的甜椒水氮耦合效应综合评价 |
8.2.2 基于多元回归分析法甜椒水氮耦合效应综合评价 |
8.3 讨论 |
8.4 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创新点 |
9.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不同结构类型日光温室光温环境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日光温室发展历程 |
1.2 日光温室结构研究现状 |
1.2.1 墙体 |
1.2.2 后屋面 |
1.2.3 采光屋面 |
1.2.4 结构参数 |
1.3 日光温室环境调控研究现状 |
1.3.1 光照环境 |
1.3.2 温度环境 |
1.3.3 湿度环境 |
1.3.4 CO_2环境 |
1.4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1.1 双向日光温室光温环境观测 |
2.1.1.1 试验温室 |
2.1.1.2 测定方法 |
2.1.2 不同围护结构日光温室光温环境观测 |
2.1.2.1 试验温室 |
2.1.2.2 测定方法 |
2.2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双向日光温室光温环境观测 |
3.1.1 双向日光温室保温性能 |
3.1.2 典型天气下温度日变化 |
3.1.2.1 晴天温度日变化 |
3.1.2.2 阴天温度日变化 |
3.1.3 双向日光温室气温空间分布 |
3.1.3.1 晴天气温空间分布 |
3.1.3.2 阴天气温空间分布 |
3.1.4 南北气体交换对双向日光温室温度的影响 |
3.1.5 双向日光温室光照强度时空变化 |
3.1.6 双向日光温室土地利用率 |
3.2 不同围护结构日光温室光温环境观测 |
3.2.1 不同围护结构日光温室保温性能 |
3.2.2 典型天气下温度日变化 |
3.2.2.1 晴天温度日变化 |
3.2.2.2 阴天温度日变化 |
3.2.3 不同围护结构日光温室气温空间分布 |
3.2.3.1 晴天气温空间分布 |
3.2.3.2 阴天气温空间分布 |
3.2.4 不同围护结构日光温室光照强度时空变化 |
3.2.5 不同围护结构日光温室透光率 |
3.2.6 不同围护结构日光温室土地利用率 |
4 讨论 |
4.1 双向日光温室光温环境及其应用前景 |
4.2 不同围护结构日光温室光温环境及其应用前景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授权专利情况 |
(3)日光温室相变材料墙板蓄/放热过程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变材料在建筑中的研究进展 |
1.2.1 普通建筑 |
1.2.2 日光温室建筑 |
1.3 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
1.4 本研究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日光温室相变墙板蓄/放热数值模拟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及仪器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相变墙板的制作 |
2.3.2 相变墙板热物性 |
2.3.3 相变墙板蓄/放热试验 |
2.3.4 数值模拟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相变墙板蓄/放热特性 |
2.4.2 数值模拟实测验证 |
2.5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相变墙板数值模拟预测及综合性能评价 |
3.1 引言 |
3.2 试验仪器及材料 |
3.3 试验方法 |
3.3.1 相变墙板蓄/放热量分析 |
3.3.2 日光温室实际蓄热量 |
3.3.3 不同封装材料相变墙板的数值模拟预测 |
3.3.4 不同厚度相变墙板的数值模拟预测 |
3.3.5 基于两种数学方法的综合评价体系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不同封装材料相变墙板的数值模拟分析 |
3.4.2 不同厚度相变墙板的数值模拟分析 |
3.4.3 综合评价模型计算结果及方差分析 |
3.5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符号说明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地表双元覆盖对温室黄瓜根际环境因子和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内蒙古自治区设施蔬菜生产和玉米秸秆利用现状 |
1.1.1 内蒙古自治区设施蔬菜生产现状 |
1.1.2 内蒙古自治区玉米秸秆利用现状 |
1.2 设施黄瓜环境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
1.2.1 设施黄瓜温度调控研究进展 |
1.2.2 设施黄瓜光照调控研究进展 |
1.2.3 设施黄瓜施肥调控研究进展 |
1.2.4 设施黄瓜节水灌溉调控研究进展 |
1.2.5 设施黄瓜水肥耦合研究进展 |
1.3 秸秆覆盖促进作物生长和改善土壤环境的研究进展 |
1.3.1 秸秆覆盖促进作物生长研究进展 |
1.3.2 秸秆覆盖改善土壤环境研究进展 |
1.3.3 秸秆覆盖下的“他感效应”和施肥研究进展 |
1.4 地表覆盖促进果菜类蔬菜生长发育及其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
1.4.1 促进果菜类蔬菜生长发育研究进展 |
1.4.2 改善果菜类蔬菜种植土壤生态环境研究进展 |
1.5 试验研究的主要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1.5.1 试验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
1.5.2 试验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地表覆盖对黄瓜根际相关环境因子影响的研究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及试验地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测定方法 |
2.1.4 数据整理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处理对地表土壤温度变化的影响 |
2.2.2 不同处理对地表土壤水分蒸散的影响 |
2.2.3 不同处理对地表土壤容重变化的影响 |
2.2.4 不同处理对土壤表面二氧化碳浓度日变化的影响 |
2.2.5 不同处理对土壤电导率值的影响 |
0.25mm粒径比例的影响'>2.2.6 不同处理对土壤中>0.25mm粒径比例的影响 |
2.2.7 不同处理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2.2.8 不同处理对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的影响 |
2.2.9 根际土壤微生物和养分之间相关性分析 |
2.3. 小结 |
3 地表覆盖对黄瓜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及试验地点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测定方法 |
3.1.4 数据整理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处理对黄瓜株高和茎粗的影响 |
3.2.2 不同处理对黄瓜叶片数和叶面积的影响 |
3.2.3 不同处理对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和蒸腾速率影响 |
3.2.4 不同处理对黄瓜叶片叶绿素和氮含量的影响 |
3.2.5 不同处理对黄瓜根系数和根冠比的影响 |
3.2.6 不同处理对黄瓜根系直径的影响 |
3.2.7 不同处理对黄瓜总根长的影响 |
3.2.8 不同处理对黄瓜根总表面积的影响 |
3.2.9 不同处理对黄瓜根总体积的影响 |
3.2.10 不同处理对黄瓜根系活力的影响 |
3.2.11 地表覆盖对黄瓜果实品质指标的影响 |
3.2.12 地表覆盖对黄瓜果实产量等指标的影响 |
3.3 影响黄瓜生长发育及相关环境因子间相关性、主成分及因子分析 |
3.3.1 影响黄瓜植株地上和地下部生长指标间相关性的分析 |
3.3.2 影响黄瓜植株地上和地下部生长主成分和因子分析 |
3.3.3 根系生长和土壤根际微生物之间相关性分析 |
3.3.4 黄瓜根系生长和土壤根际养分含量之间相关性分析 |
3.3.5 影响黄瓜根系生长及相关土壤因子的主成分和因子分析 |
3.4 小结 |
4 地表双元覆盖下黄瓜生长发育相关因子对不同施肥量的响应研究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及试验地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测定方法 |
4.1.4 数据整理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处理对黄瓜株高和茎粗的影响 |
4.2.2 不同处理对黄瓜叶片数和叶面积的影响 |
4.2.3 不同处理对黄瓜叶片叶绿素和氮含量的影响 |
4.2.4 不同处理对黄瓜净光合速率、胞间CO_2浓度、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影响 |
4.2.5 不同处理对黄瓜根系数和根冠比的影响 |
4.2.6 不同处理对根系直径、总根长、根总表面积、根总体积及根系活力影响 |
4.2.7 不同处理对黄瓜结果盛期土壤、植株和果实氮含量分布的影响 |
4.2.8 不同处理对黄瓜结果盛期土壤、植株和果实磷含量分布的影响 |
4.2.9 不同处理对黄瓜结果盛期土壤、植株和果实钾含量分布的影响 |
4.2.10 不同处理对黄瓜结果盛期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的影响 |
4.2.11 不同处理对黄瓜结果盛期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4.2.12 不同处理对黄瓜结果盛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4.3 不同施肥对黄瓜品质和产量数据分析 |
4.4 小结 |
5 地表双元覆盖下黄瓜生长发育相关因子对不同滴灌水量的响应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及试验地 |
5.1.2 试验设计 |
5.1.3 测定方法 |
5.1.4 数据整理与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处理对黄瓜株高和茎粗的影响 |
5.2.2 不同处理对黄瓜叶片数和叶面积的影响 |
5.2.3 不同处理对黄瓜叶片叶绿素和氮含量的影响 |
5.2.4 不同处理对黄瓜根系数和根冠比的影响 |
5.2.5 不同处理对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和蒸腾速率影响 |
5.2.6 不同处理对根系直径、总根长、根总表面积、根总体积和根系活力影响 |
5.2.7 不同处理对黄瓜果实品质和产量等的影响 |
5.2.8 不同处理对黄瓜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5.2.9 不同处理对黄瓜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
5.2.10 不同处理对黄瓜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
5.2.11 不同处理对黄瓜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
5.2.12 不同处理对黄瓜根、茎、果实氮含量分布的影响 |
5.2.13 不同处理对黄瓜根、茎、果实磷含量分布的影响 |
5.3.14 不同处理对黄瓜根、茎、果实钾含量分布的影响 |
5.2.15 不同处理对黄瓜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
5.2.16 不同处理对黄瓜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5.2.17 不同处理对黄瓜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
5.2.18 不同处理对黄瓜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5.3 不同水肥处理黄瓜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和养分含量间相关性分析 |
5.3.1 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之间相关性分析 |
5.3.2 影响黄瓜不同水肥水平处理的土壤相关因子主成分和因子分析 |
5.4 不同滴灌水量对黄瓜品质和产量数据分析 |
5.5 小结 |
6 讨论 |
6.1 地表覆盖后植株生长发育的变化 |
6.2 地表覆盖后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
6.3 地表覆盖后土壤微生物和养分的变化 |
6.4 不同水、肥条件下温室黄瓜生长及相关因子的变化 |
7 结论 |
8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加气灌溉对温室番茄根区土壤环境及产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加气灌溉对植株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1.2.2 加气灌溉对植株养分吸收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 |
1.2.3 加气灌溉对土壤呼吸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1.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及试验区概况 |
2.1.1 供试品种 |
2.1.2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2.1 试验设计 |
2.2.2 试验方法 |
2.3 试验观测项目及方法 |
2.3.1 根系土壤环境的测定 |
2.3.2 番茄形态指标的测定 |
2.3.3 番茄单株果实质量及品质的测定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三章 加气灌溉对温室番茄土壤环境的影响 |
3.1 番茄生长期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过程 |
3.2 番茄生育期土壤温度的变化 |
3.3 加气灌溉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
3.4 加气灌溉对土壤氧气含量的影响 |
3.5 加气灌溉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加气灌溉对温室番茄生长形态、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4.1 加气灌溉对番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4.1.1 加气灌溉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
4.1.2 加气灌溉对番茄灌溉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4.2 加气灌溉对干物质累积量以及根冠比的影响 |
4.3 加气灌溉对番茄品质及根系的影响 |
4.3.1 加气灌溉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
4.3.2 加气灌溉对温室番茄根系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覆盖对温室辣椒生理特性及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设施农业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前景 |
1.2.2 地面覆盖研究进展 |
1.2.3 覆盖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 |
1.2.4 覆盖对作物植株生长的影响研究 |
1.2.5 设施蔬菜覆盖研究进展 |
1.2.6 设施辣椒研究进展 |
1.3 存在问题与不足 |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1.1 地面覆盖对温室内辣椒土壤环境的影响 |
2.1.2 地面覆盖对辣椒生理特性的研究 |
2.1.3 地面覆盖对辣椒生长发育、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
2.1.4 不同覆盖处理对辣椒各项指标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 |
2.2 研究方法 |
2.2.1 试验地概况 |
2.2.2 试验材料与栽培管理 |
2.2.3 试验设计 |
2.2.4 试验水肥处理 |
2.2.5 土壤样品的采集 |
2.2.6 植物样品的采集 |
2.2.7 试验温室小气候环境状况 |
2.2.8 数据分析方法 |
2.3 技术路线 |
第3章 不同覆盖方式对温室辣椒土壤环境的影响 |
3.1 测试项目与测试方法 |
3.1.1 土壤水分的测定 |
3.1.2 土壤温度的测定 |
3.1.3 日光温室大气各环境要素的测定 |
3.1.4 土壤 pH、电导率、有机质的测定 |
3.1.5 土壤氮、磷、钾的测定 |
3.1.6 土壤呼吸速率的测定 |
3.1.7 数据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覆盖处理对温室辣椒不同深度土壤水分的影响 |
3.2.2 不同覆盖处理土壤温度动态变化规律 |
3.2.3 生育期内不同覆盖处理土壤平均温度与大气温度相关性分析 |
3.2.4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 pH 的影响 |
3.2.5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
3.2.6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
3.2.7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
3.2.8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
3.2.9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
3.2.10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
3.3 讨论与结论 |
第4章 不同覆盖方式对温室辣椒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
4.1 测试项目与测试方法 |
4.1.1 光合指标测定 |
4.1.2 光响应曲线的测定 |
4.1.3 光响应曲线模型及相应光合生理参数计算 |
4.1.4 辣椒生物量积累的测定 |
4.1.5 辣椒冠层温湿度的测定 |
4.1.6 辣椒根系活力的测定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覆盖条件下辣椒生育期内光合生理特征日变化 |
4.2.2 不同覆盖对辣椒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
4.2.3 不同覆盖对辣椒冠层温度、湿度的影响 |
4.2.4 覆盖对辣椒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4.2.5 不同覆盖对辣根系活力的影响 |
4.3 讨论与结论 |
第5章 地面覆盖对辣椒果实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
5.1 测试项目与测试方法 |
5.1.1 产量和灌水量 |
5.1.2 水分利用效率 |
5.1.3 辣椒果实品质的测定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覆盖处理对辣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5.2.2 不同覆盖处理对辣椒品质的影响 |
5.3 讨论与结论 |
第6章 覆盖效应对日光温室辣椒影响的综合质量评价 |
6.1 研究方法及原理 |
6.1.1 主成分分析法 |
6.1.2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
6.1.3 评价指标的确定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主成分分析法在覆盖效应对辣椒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
6.2.2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在覆盖效应对辣椒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
6.3 讨论与结论 |
第7章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及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后墙立体栽培草莓提高冬季日光温室内温度(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试验条件与方法 |
1.1 试验对象 |
1.2 试验方法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1 室外气温 |
2.2 温室内的气温状况 |
2.3 典型气候条件下的温度状况 |
2.3.1 典型晴天条件下的温度状况 |
2.3.2 典型阴天条件下的温度状况 |
2.3.3 典型雪天条件下的温度状况 |
3 讨论 |
4 结论 |
四、“四差”法提高温室利用率(论文参考文献)
- [1]滴灌施肥条件下温室甜椒水氮耦合效应研究[D]. 向友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11)
- [2]不同结构类型日光温室光温环境性能研究[D]. 李纯青. 山东农业大学, 2016(03)
- [3]日光温室相变材料墙板蓄/放热过程数值模拟研究[D]. 张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 [4]地表双元覆盖对温室黄瓜根际环境因子和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D]. 李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01)
- [5]加气灌溉对温室番茄根区土壤环境及产量的影响研究[D]. 尹晓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6]覆盖对温室辣椒生理特性及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D]. 穆兰.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4(01)
- [7]后墙立体栽培草莓提高冬季日光温室内温度[J]. 宋卫堂,栗亚飞,曲明山,何华名,郑亮,邢文鑫. 农业工程学报, 2013(16)
- [8]盆花周年产销如何提高温室利用率[N]. 韩益. 中国花卉报, 2009
- [9]巧用“五差法”提高棚室利用率[J]. 冯国明. 农家科技, 2005(04)
- [10]“四差”法提高温室利用率[J]. 高新章,潘建华.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