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Fuzzy控制的供水网络监控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汪永友[1](2021)在《城市供水管网压力优化调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供水系统作为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保障人民生活和发展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供水管网系统作为城市供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本文以某市供水系统为依托,通过对某市供水现状进行分析,得出某市供水管网系统压力过高时会促使供水管网的漏损现象更为严重,导致了水资源的浪费,供水压力不足会造成用水端用水量较小,居民的工业生产的用水需求受到影响。鉴于此情况,本文立足于提高供水质量,从满足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用水量需求、降低管网漏损率及管网运行能耗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供水管网压力优化调控研究,研究分为管网流量预测、供水管网压力预测分析和供水管网压力优化调控三个部分,其中供水管网流量预测分析及供水管网压力预测分析是压力优化调控的基础。1、建立了某市供水管网流量预测模型。通过对某市供水管网流量进行分析,探讨了某市供水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基于GA-BP的时间序列模型和解释性模型,结合某市供水管网监控系统的流量数据,再对这两种模型进行对比,得出基于GA-BP的时间序列模型对用水量的预测要更精准,该模型得出的流量数据可以应用于管网下一步的压力优化调控研究。2、建立了某市供水管网压力模型。通过对管网模型的研究,并结合某市供水管网的实际运行情况,应用BP神经网络算法,构建了宏观管网压力模型,通过与某市供水管网监控系统中的压力数据进行对比,表明基于BP神经网络管网压力模型的预测结果有足够的精度,能够有效模拟出管网运行的实际状态,该模型得出的压力数据可以应用于管网压力优化调控的研究。3、对某市供水管网进行了压力优化调控进行了研究。针对供水管网系统,利用伯努利方程,对供水管网中压力和流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城市供水管网流量预测模型和压力预测模型的研究数据,采用BP神经网络建立压力优化调控模型,得出优化后的压力,当供水需求量较大时,模型提供较大的压力满足供水量需求,供水量需求较小时减小压力避免管网运行的能耗损失及管网的漏损率的增加。从而推动供水研究的发展,实现供水质量水平的提升,并达到节能降耗的作用。
岳宏宇[2](2021)在《基于群体智能优化算法的供水管网压力监测点优化布置与爆管预警定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在供水管网漏损控制领域的政策导向,推动了“智慧水务”的迅速发展。为有效提升管网的智慧化管理水平,降低供水管网的漏损率,水务部门亟待建立完善城市供水管网的水力学模型,并依托建模技术带动有关监测系统优化、爆管识别等领域的研究。在上述背景下,本研究依托于某沿海城镇“智慧水务”改造升级项目,着重围绕管网建模技术、压力监测点的优化布置以及爆管预警定位技术展开研究。首先,研究基于EPANET平台建立了城市供水管网微观水力学模型,并通过拓扑结构排错、模型参数校核等步骤确保了水力学模型的精准性。其次,针对供水管网压力监测点布置缺乏理论指导的问题,以监测范围最大化作为目标,结合节点间的水压相关性和水压敏感度构建监测点优化布置模型,将监测点布局问题转化为一个单目标组合优化问题。以东南沿海某城镇供水管网为算例,引入群体智能优化算法中的蝙蝠算法(BA)和粒子群算法(PSO)求解模型,在算例管网中实现了压力监测点的优化选址,并将两种算法的优化结果和性能进行了多方面对比。后通过建立监测效果评价体系,为评估测压点布置方案提供了明确的量化标准,寻找到监测精度和经济效益间的最佳平衡点,结合管网实际情况最终确定最优的测压点布置方案。最后,完成压力监测点的优化布置后,研究基于压力监测数据分别建立了爆管预警和定位模型。爆管预警模型通过分析爆管前后管网的压力、压降变化,计算得到压力、压降波动合理的置信区间,从而有效甄别异常数据,对潜在的爆管风险作出预警。爆管定位模型则以爆管时压力监测点的实测值与模拟值之间的二乘误差值最小作为目标函数,以爆管节点ID及漏损系数K为决策变量,通过改变节点的漏损系数K来模拟不同漏失量的爆管事故,利用BA和PSO优化模型求得漏失位置和漏失水量,在单节点、双节点漏失的工况下实现了供水管网爆管的精准定位。
张一航[3](2019)在《基于WebGIS的城市供水调度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标准的提高,城市现代化的程度也在逐步提升,朝着“智慧城市”的目标前进着。水务是城市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供水又作为水务系统中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城市的供水是将水厂制好的水供给到市政管网的过程,城市管网复杂且具有变化性,如何更高效的管理和调度成为供水系统研究的重点。传统的供水调度模式存在易出错、效率低、监控不及时等缺点,目前城市供水系统的建设和优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1)系统不仅要对大量设备进行管理,并且要将各设备灵活地联系起来。(2)由于管网运行状况复杂且故障不易被发现,所以需要对供水过程进行实时的监控。(3)需要优化调度决策提高效率和自动化程度。本文通过对城市供水和供水调度系统的研究,结合WebGIS和OPC等技术设计并实现了集管理、调度、监控与异常处理于一体的供水系统。具体工作如下:(1)对城市供水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供水监控与调度的需求进行研究,介绍了专家学者们对此的研究方向和现状。(2)对管网模型及其存储方式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类比于有向图方式的拓扑模型,结合WebGIS以实际位置定点进行设备存储设计,并且在百度地图API上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设备在地图上的准确定位。(3)建立了加权马尔科夫链矫正的GM(1,1)模型用于供水预测,并以预测值为条件进行泵站的优化调度,通过动态规划求解出最佳方案实现更节能的水泵方案并定时控制运行。(4)对OPC技术进行研究,并结合HighCharts和Ajax技术,设计实现了数据的采集和可视化,将供水情况监测起来,为人工调度提供参考,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和可视化效果。结合中国网建SMS短信通平台实现了带有短信通知功能的更高效的异常处理模块。(5)对供水预测模型的精度提升进行了验证。并且针对系统的监控功能搭建仿真环境,使用模拟器对OPC服务器的读写操作进行了验证。
程国栋[4](2018)在《基于模糊控制的集中供热系统节能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节能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我国北方城市冬季集中供暖方式已经普及,但普遍自动化程度不高,供热效果不好,能源利用率不高,如何使整个集中供热系统既处于一种稳定良好的运行状态又节约能源已成为供热领域的重要课题。因此建立一套成熟的自动化热网监控系统,研究一种智能化的供热控制算法势在必行。在研究了集中供热系统的总体结构和运行原理的基础上,确定了合适的供热调节方式,建立了一套成熟的热网监控系统,该系统由换热站DCS控制柜和远程中心监控系统两部分组成,通过物联网(IoT)技术实现无线的数据传输和指令传达。这套系统不仅提高了供热控制系统的自动化程度,而且解决了供热负荷区域不平衡的问题,大大节约了能源,有效实现了对集中供热系统的集中管理和分散控制的目标。通过对实际供热参数与室外气温变化关系的统计归纳整理,针对供水温度控制系统非线性、时变性、滞后性等特征,提出了二次网供水温度的预测模型及控制策略。利用动态特性曲线建立了供水温度数学模型,设计了 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预测二次网供水温度,并提出了一种自适应Smith-Fuzzy-PID控制算法,实现对二次网供水温度的闭环控制。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预测模型及控制算法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采用的控制算法与常规Smith-PID控制相比,鲁棒性好,可有效控制因放大倍数和时间常数改变的系统模型,验证了所采用控制方法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朱思亮[5](2013)在《基于PLC的恒压供水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城市规划的各种生活和生产中,建设的等级逐步提高,如何同时提高系统供水系统的稳定性,是建设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人们不仅要求的供水系统具有的稳定性,更迫切的在于对节能功能的要求[1]。对高层的用户而言,在白天或在用水的高峰期,供水系统的电机负载经常需要满负荷或超负荷运行,夜间或休闲的时候,需要的用水量减少了很多,但电机依然是在功率全开的状态,所以这势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同时也给供水系统的电机造成了极大的损耗。我们要通过调整电机的转速,来应对不同的要求,以达到恒压供水的目的。本文所论述的系统是通过PLC技术,对供水系统进行恒定电压控制。本文介绍了恒压供水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结构,总结出了合理的控制程序。本文把PLC,变频器和各种执行机构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一个恒定的压力供水的目的,同时实时监控系统,并且对硬件和软件进行了详细介绍。由PLC对逻辑进行控制,压力调节则通过变频器来实现。变频器,可编程控制器作为系统控制的核心部件,变频器内部经过运算,由PLC控制的变频和工频的改变,来实现恒定压力供水的自动调整。最终的结果表明,系统的压力是稳定的,且结构简单,可靠性高[2]。
徐锴元[6](2012)在《基于数字微波网络的遥测遥控供水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传统的供水方式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需要,急需一种可靠、高效的系统来代替。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数字微波网络的遥测遥控供水系统,为供水厂自动调度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在城市供水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胡庆峰[7](2010)在《基于网络技术的智能恒压供水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城市供水系统是庞大的工程项目,涉及到机电控制、信息交换、网络通讯以及管网、建筑等领域,本论文研究的智能恒压供水系统主要探讨网络通讯和水泵站或二次加压站点的现场控制。论文首先对恒压供水系统进行了方案研究,探讨了泵站出水管压力恒定控制和泵站出水管压力远程实时控制方案,从而保证远在几公里或几十公里外的小区或单位用水压力恒定。在恒压供水系统中提出常规PID加前馈控制方案,对供水系统安全及提高供水质量进行了研究。为使电机组在切换过程中压力变化尽量小,对“相位同步的自动控制”和“变频热备”策略进行了探讨。接下来探讨了城市供水管网的特点,就实现供水管网的网络监控,提出了“网络监控层、现场监控层和现场控制层”三层结构。宏观上讲,如果我们把供水泵站或供水节点看做是若干个子系统,它们和城市供水监控总站构成上位监控结构。在常见的现场网络拓扑结构中,我们选择了总线结构作为供水系统的通讯结构,并就现场总线技术做了深入的探讨,以工业以太网做为现场总线进行了现场控制系统设计,并且探讨了基于web的远程监控系统结构,利用公用事业internet网络实现恒压供水的远程监控、系统警报和维护等工作。论文就基于网络技术的智能恒压供水系统进行了开发与方案设计,根据系统通信要求进行了系统网络拓扑结构设计,确定城市供水管网总体结构和供水子系统结构以及GPRS通讯统拓扑结构。由此,我们可以对系统网络硬件和现场控制设备选型,并利用工业以太网实现远程监控。同时,探讨了现场控制方案,我们选择城市供水管网总体结构中比较典型的子系统为例来进行现场控制方案设计,最后对系统信息安全进行了设计。最后是职业技术教学应用案例。将智能恒压供水系统应用于职业技术教学,探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思想,对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思路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实践思路,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思路将本论文中部分核心技术在教学中具体实现。
邹海燕[8](2010)在《博山区供热系统远程监控技术设计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集中供热能够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因此,近年来我国集中供热系统发展迅速,博山区热力公司也于2000年实行了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但由于缺乏与之相应的各种管理、监控、调节等技术,使得当前集中供热系统存在着网络监控自动化程度低、供热成本高等现象,严重影响了供热质量。因此在博山区供热系统采用网络监控意义重大。本文采用ADSL+VLAN+GPRS技术的组网方式和VB编程语言+SQLserver2000,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网络监控系统,可以实现在中央控制室进行换热站现场参数蒸汽温度压力、供回水温度压力的实时监测控制、实时存储、处理分析、报表打印等,可以通过控制补水流量调节阀,实现二次回水压力的定压控制;可以对超出设定温度、压力范围的站点报警并作停汽处理以保护设备。在程序及变量结构化方面进行了优化设计,简化了系统并便于子系统增殖。因此利用该系统,不但可以及时监测系统参数、根据室外温度或公司要求及时调节管网运行温度压力和安全运行,而且能够健全运行档案,实行量化管理,从而提高系统设备的运行效率,减小能耗。本文针对淄博市博山区集中供热系统的现状,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和无人值守换热站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供热企业的管理水平,并通过换热站的优化节能控制运行策略,为供热企业降低了大量的汽耗、电耗,改善供热质量,从而获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邰军[9](2010)在《供热网络电机系统节能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相应的对供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我国的供热网络的电机控制程度较低,大部分的都是手动进行操作,控制的准确度低,而且对供热网络的出水温度和管网压力的变化不能及时准确的做出反应,使得供热网络的耗电量和耗煤增加,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因此本文根据大庆火炬锅炉房供热网络电机节能项目的要求,对供热网络的电机系统进行了研究。本文针对大庆火炬锅炉房电机能耗高和控制程度低等问题,对大庆火炬锅炉房电机系统进行改造。首先,在大量参考文献的基础上对火炬锅炉房的电机进行了数学模型的分析,并研究了异步电机矢量控制技术,为后续工作打下基础。其次,由于火炬锅炉房电机自动调节能力低等实际情况,本文在结合电机系统中电机都是大功率电机的情况,设计了适合此电机系统的级联器多电平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变频器,并对设计的变频器进行了MATLAB仿真,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此变频器具有良好的负载特性,非常适合大功率电机的调速。最后,本文设计了一套适合火炬锅炉房的控制系统。锅炉房电机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变的、非线性的系统,原有的PID控制器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控制要求,因此本文采用了Fuzzy-PID控制器,控制系统中采用工控机作为上位机,PLC作为下位机,并设计了相应的监控软件,真正的实现火炬锅炉房电机节能控制的自动化。通过本文设计的电机节能控制系统能够使火炬锅炉房供热网络实现可视化控制,使得火炬锅炉房的自动化水平大大提高,并且有效的降低了电机的能耗,节约了煤炭,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杨海马,刘瑾[10](2007)在《双层恒压供水监控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提出以中控室、终端双层控制结构实现供水网络的优化与节能,建立了中控室的数学模型,设计了恒压供水的模糊控制策略,分析了模糊控制过程。其中中控室完成宏观调节,终端执行命令并采用模糊控制实现水压控制的细调,改善了传统恒压供水线路复杂、自动化程度较低的不足。
二、基于Fuzzy控制的供水网络监控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Fuzzy控制的供水网络监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供水管网压力优化调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供水量预测研究 |
1.2.2 供水管网压力模型的研究 |
1.2.3 供水管网压力优化调控的研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知识 |
2.1 BP神经网络 |
2.1.1 人工神经网络 |
2.1.2 BP神经网络 |
2.2 GA-BP神经网络 |
2.2.1 遗传算法 |
2.2.2 GA-BP神经网络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供水管网流量预测模型的研究 |
3.1 供水流量预测的方法 |
3.1.1 时间序列预测法 |
3.1.2 解释性预测法 |
3.1.3 系统预测方法 |
3.2 供水流量预测模型的建立 |
3.2.1 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
3.2.2 解释性预测模型 |
3.3 用水量的预测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供水管网压力模型的研究 |
4.1 管网模型概述 |
4.1.1 管网微观模型 |
4.1.2 管网宏观模型 |
4.2 某市供水管网模型分析 |
4.2.1 某市供水管网系统情况 |
4.2.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城市供水管网压力模型的建立 |
4.2.3 供水系统压力预测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供水管网压力调控的研究 |
5.1 供水管网压力优化调控概述 |
5.1.1 基本状分析 |
5.1.2 相关技术在供水管网压力调控中的应用 |
5.2 管网中压力与流量关系的研究 |
5.3 压力优化控制的模型及仿真结果 |
5.3.1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压力优化研究 |
5.3.2 基于Smooth函数平滑处理后的压力研究 |
5.3.3 结果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2)基于群体智能优化算法的供水管网压力监测点优化布置与爆管预警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监测点的优化布置 |
1.2.2 管网漏损控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D县供水管网的水力学建模与智慧化改造 |
2.1 D县供水现状分析 |
2.2 D县管网智慧化改造思路 |
2.2.1 管线勘察测绘 |
2.2.2 管线GIS建库 |
2.2.3 管网SCADA系统 |
2.2.4 管网分区计量 |
2.2.5 管线漏损管控 |
2.3 D县管网水力学建模 |
2.3.1 管网模型水力学基础 |
2.3.2 建模所需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2.3.3 拓扑结构的建立 |
2.3.4 节点需水量的分配 |
2.3.5 模型的校核 |
2.3.6 基于EPANET的管网建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群体智能优化算法与压力监测点优化布置模型 |
3.1 蝙蝠算法 |
3.1.1 蝙蝠算法概述 |
3.1.2 算法原理 |
3.1.3 蝙蝠算法模型 |
3.1.4 算法求解流程 |
3.1.5 算法性能测试 |
3.2 粒子群算法 |
3.3 压力监测点优化布置问题概述 |
3.4 压力监测点优化布置数学模型 |
3.4.1 约束条件 |
3.4.2 压力监测点优化布置模型 |
3.5 算法求解模型流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供水管网压力监测点的优化布置 |
4.1 小规模算例管网的研究 |
4.1.1 管网现状 |
4.1.2 约束阈值和算法参数选取 |
4.1.3 算法求解模型 |
4.1.4 结果分析 |
4.2 工程管网算例的研究 |
4.2.1 管网现状 |
4.2.2 约束阈值和算法参数选取 |
4.2.3 监测点数目的确定 |
4.2.4 算法求解模型 |
4.2.5 结果分析 |
4.2.6 监测能力评价指标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压力监测信息的爆管预警与定位 |
5.1 基于压力监测的爆管预警模型 |
5.1.1 爆管预测模型的建立 |
5.1.2 算例分析 |
5.2 基于压力监测的爆管定位模型 |
5.2.1 爆管定位模型的目标函数 |
5.2.2 爆管定位模型的约束条件 |
5.2.3 爆管定位的优化过程 |
5.2.4 算例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3)基于WebGIS的城市供水调度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城市供水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国内外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本文章节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供水管网模型与调度系统需求分析 |
2.1 城市供水管网的拓扑模型 |
2.1.1 城市供水模式分析 |
2.1.2 供水管网模型建立 |
2.2 城市供水调度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2.1 供水设备管理需求 |
2.2.2 数据监测分析与可视化需求 |
2.2.3 供水泵站调度与控制需求 |
2.2.4 异常处理需求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供水泵站优化调度 |
3.1 供水泵站状况及优化思路 |
3.2 供水量预测模型 |
3.2.1 理论背景 |
3.2.2 均值GM(1,1)模型 |
3.2.3 单步马尔科夫链矫正 |
3.2.4 加权马尔科夫链矫正 |
3.2.5 模型验证及矫正对比 |
3.3 水泵优化调度 |
3.3.1 水泵能耗分析 |
3.3.2 基于动态规划的方案求解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城市供水调度系统的设计 |
4.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4.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2.1 用户登录模块 |
4.2.2 设备管理模块 |
4.2.3 管网监测与可视化模块 |
4.2.4 供水泵站调度模块 |
4.2.5 异常处理模块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数据库概念设计 |
4.3.2 数据库逻辑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城市供水调度系统的实现 |
5.1 WebGIS |
5.1.1 WebGIS的定义及优势 |
5.1.2 百度地图API |
5.2 SCADA |
5.2.1 SCADA系统的定义 |
5.2.2 OPC在SCADA系统中的应用 |
5.3 开发环境及工具介绍 |
5.4 系统具体实现 |
5.4.1 设备管理模块实现 |
5.4.2 管网监测与可视化模块实现 |
5.4.3 供水泵站调度模块实现 |
5.4.4 异常处理模块实现 |
5.4.5 对OPC服务器的读写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4)基于模糊控制的集中供热系统节能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集中供热系统的监控方案制定 |
2.1 集中供热系统的结构 |
2.2 换热站的运行与调节 |
2.2.1 换热站的运行过程 |
2.2.2 供热调节方式的选择 |
2.3 换热站供热系统监控方案制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DCS的供热站监控系统设计 |
3.1 集散控制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
3.1.1 集散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
3.1.2 集散控制系统的功能 |
3.2 换热站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3.2.1 控制系统的方案制定 |
3.2.2 DCS控制柜设计 |
3.2.3 DCS控制柜硬件介绍 |
3.3 软件程序设计及上位机编写 |
3.3.1 PLC程序设计 |
3.3.2 上位机编写 |
3.4 远程通讯及监控界面设计 |
3.4.1 建立通讯连接 |
3.4.2 远程监控界面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供水温度的预测与控制策略研究 |
4.1 供热负荷预测算法的提出 |
4.1.1 供热负荷预测的意义 |
4.1.2 RBF网络预测的原理 |
4.2 RBF神经网络的热负荷预测 |
4.2.1 RBF神经网络模型定义 |
4.2.2 RBF神经网络算法学习 |
4.3 供水温度的控制系统 |
4.3.1 供水温度的调节原理 |
4.3.2 供水温度的控制系统构成 |
4.4 模糊PID算法的温度控制 |
4.4.1 Smith预估控制原理 |
4.4.2 模糊PID控制原理 |
4.4.3 Smith-Fuzzy-PID控制器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供水温度的预测与控制实验验证 |
5.1 二次网供水温度系统的模型建立 |
5.2 RBF神经网络的供水温度预测实验 |
5.2.1 输入与输出变量的选择 |
5.2.2 负荷数据的预处理 |
5.2.3 样本训练及校验结果 |
5.3 自适应模糊算法的供水温度控制实验 |
5.3.1 RBF网络预测的建立 |
5.3.2 Smith-Fuzzy-PID控制器的建立 |
5.3.3 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5)基于PLC的恒压供水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恒压供水系统的需求分析 |
2.1 系统的基本需求分析 |
2.2 整体方案的设计和配套支持 |
2.2.1 方案的选择 |
2.2.2 系统的结构 |
2.2.3 设计系统方案 |
2.2.4 系统的配套 |
2.2.5 系统软件开发工具的选择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相关理论和技术 |
3.1 水泵理论和主要的工况点分析 |
3.1.1 水泵的主要参数 |
3.1.2 供水系统的基本模型 |
3.1.3 供水系统的特性曲线和工作点 |
3.2 恒压控制在供水系统中的应用 |
3.3 供水系统中的水锤效应 |
3.4 变频器技术概述 |
3.5 PLC 技术的概述 |
3.5.1 PLC 的特点 |
3.5.2 PLC 的功能 |
3.5.3 PLC 的应用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LC 软件的应用 |
4.1 供水系统控制程序 |
4.1.1 主要模块介绍 |
4.1.2 PLC 主要梯形图程序设计 |
4.2 系统的上位机编程设计 |
4.2.1 创建上位机界面 |
4.2.2 上位机组态过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恒压供水系统的调试及验证 |
5.1 系统的调试 |
5.1.1 关于时间的变化调节 |
5.1.2 对泵的调节控制 |
5.2 系统功能的验证 |
5.3 加强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基于数字微波网络的遥测遥控供水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供水系统的发展方向 |
二、模糊控制 |
2.1 Fuzzy逻辑 |
2.2 Fuzzy控制的基本原理 |
三、供水网络监控系统 |
3.1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
3.2终端组成 |
3.3中控室的组成 |
3.4系统界面设计 |
四、结论 |
(7)基于网络技术的智能恒压供水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恒压供水系统研究 |
2.1 恒压供水方案研究 |
2.1.1 泵站出水管压力恒定控制 |
2.1.2 泵站出水管压力实时控制 |
2.2 恒压供水PID+前馈控制原理研究 |
2.2.1 PID调节原理 |
2.2.2 前馈控制策略 |
2.3 供水系统安全及提高供水质量的研究 |
2.4 电机组切换过程策略 |
2.4.1 相位同步的自动控制 |
2.4.2 变频热备策略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网络技术在智能恒压供水系统中的应用 |
3.1 供水管网的网络监控结构研究 |
3.2 现场网络拓扑结构选型 |
3.3 现场总线技术应用 |
3.3.1 现场总线的技术特点 |
3.3.2 以太网技术应用 |
3.4 基于Web的远程监控系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开发与方案设计 |
4.1 系统开发与方案设计概述 |
4.2 网络通讯结构方案设计 |
4.2.1 系统通信要求分析 |
4.2.2 城市供水管网系统结构设计 |
4.2.3 系统网络设计 |
4.2.4 系统网络硬件选型 |
4.2.5 系统网络软件选型 |
4.3 工业以太网与远程监控的实现 |
4.4 现场控制方案 |
4.4.1 现场控制与驱动方案概述 |
4.4.2 现场通讯控制结构方案设计 |
4.4.3 现场控制与驱动方案的实现 |
4.5 系统信息安全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教学实训案例 |
5.1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思想 |
5.1.1 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 |
5.1.2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 |
5.1.3 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设计的意义 |
5.1.4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思路实践 |
5.2 智能恒压供水系统部分核心技术的教学实现 |
5.2.1 组态软件与PLC的通信 |
5.2.2 变频控制 |
5.2.3 PLC控制技术 |
5.2.4 PLC与变频器的通讯控制 |
5.2.5 触摸屏与PLC的通讯控制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 |
(8)博山区供热系统远程监控技术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集中供热系统 |
1.2 集中供热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
1.3 国内外几个典型的供热远程监控系统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热网远程监控系统 |
2.1 现场换热站监控 |
2.2 通讯系统和监控中心 |
3.热网远程监控系统的功能及实现 |
3.1 热网远程监控系统的功能 |
3.2 热网远程监控系统的实现 |
3.3 远程监控系统的优化设计 |
4.VB数据建立及访问技术 |
4.1 VB数据访问技术 |
4.2 程序模块的划分 |
5.通讯组网技术 |
5.1 ADSL+VLAN组网方式 |
5.2 GPRS组网方式 |
5.3 通信协议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供热网络电机系统节能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绪论 |
第一章 异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和矢量控制技术 |
1.1 异步电动机动态数学模型的性质 |
1.2 三相异步电动机多变量非线性的数学模型 |
1.3 异步电动机的坐标变换及其变换矩阵 |
1.3.1 三相-两相变换(3/2变换) |
1.3.2 两相-两相旋转变换(2s/2r) |
1.4 异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
1.4.1 异步电动机在任意两相旋转坐标系上的数学模型 |
1.4.2 异步电动机在两相静止坐标系上的数学模型 |
1.4.3 异步电动机在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上的数学模型 |
1.5 异步电动机的矢量控制原理 |
1.6 小结 |
第二章 级联型多电平异步电机变频器的设计 |
2.1 级联型多电平变换器的优缺点 |
2.2 级联型多电平变换器的拓扑结构 |
2.2.1 直流侧电压不等的三电平H桥级联型多电平变换电路 |
2.2.2 五电平H桥级联型多电平变换电路 |
2.2.3 三电平H桥与五电平H桥级联型多电平变换电路 |
2.2.4 其他级联型多电平变换电路 |
2.3 级联型多电平变频器的调制方法 |
2.4 级联型多电平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的设计 |
2.5 基于级联型多电平器的异步电机变频调速系统仿真 |
2.5.1 三相静止ABC坐标——二相同步旋转dq坐标系 |
2.5.2 转子磁链观测模块 |
2.5.3 转速控制模块、转矩控制模块、磁通调节模块 |
2.5.4 解耦电路模块 |
2.5.5 二相同步旋转dq坐标系——三相静止abc坐标系 |
2.5.6 级联多电平变换器模块 |
2.5.7 异步电机模块 |
2.6 仿真结果及分析 |
2.7 小结 |
第三章 供热网络电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
3.1 供热网络介绍 |
3.2 供热网络的电机控制要求 |
3.3 模糊控制原理 |
3.4 Fuzzy-PID控制 |
3.4.1 Fuzzy-PID参数自整定控制原理 |
3.4.2 Fuzzy-PID参数整定的模型 |
3.4.3 Fuzzy-PID自整定控制器 |
3.5 供热网络电机控制设计 |
3.5.1 输煤电机调节系统的设计 |
3.5.2 送风电机调节系统的设计 |
3.5.3 引风电机调节系统的设计 |
3.5.4 补水电机控制系统设计 |
3.5.5 循环流量电机控制系统设计 |
3.6 小结 |
第四章 供热网络电机系统节能控制的实现 |
4.1 总体设计思路 |
4.2 供热网络电机控制系统的结构 |
4.3 供热网络电机控制系统构成 |
4.3.1 管网补水泵控制系统 |
4.3.2 管网循环泵控制系统 |
4.3.3 供热网络锅炉燃烧控制系统 |
4.4 供暖控制系统PLC系统配置 |
4.5 S7-300系列PLC介绍 |
4.5.1 S7-300编程方式介绍 |
4.5.2 西门子S7-300系列PLC存储区 |
4.5.3 西门子S7-300的通信方式 |
4.6 供暖电机控制系统的PLC控制程序设计 |
4.6.1 PLC程序的结构 |
4.6.2 PLC程序的基础功能模块 |
4.6.3 PLC主程序的设计 |
4.6.4 PLC子程序的设计 |
4.7 供热网络电机监控软件的设计 |
4.8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四、基于Fuzzy控制的供水网络监控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供水管网压力优化调控的研究[D]. 汪永友.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2]基于群体智能优化算法的供水管网压力监测点优化布置与爆管预警定位研究[D]. 岳宏宇. 青岛理工大学, 2021
- [3]基于WebGIS的城市供水调度系统研究与实现[D]. 张一航.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4]基于模糊控制的集中供热系统节能技术研究[D]. 程国栋. 天津工业大学, 2018(11)
- [5]基于PLC的恒压供水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 朱思亮.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6]基于数字微波网络的遥测遥控供水系统[J]. 徐锴元. 信息系统工程, 2012(02)
- [7]基于网络技术的智能恒压供水系统研究[D]. 胡庆峰. 山东大学, 2010(02)
- [8]博山区供热系统远程监控技术设计与应用[D]. 邹海燕. 山东大学, 2010(08)
- [9]供热网络电机系统节能控制技术研究[D]. 邰军. 东北石油大学, 2010(08)
- [10]双层恒压供水监控系统的研究[A]. 杨海马,刘瑾.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