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诺贝尔奖,离我们多远?(论文文献综述)
海依尔古丽·叶明[1](2020)在《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华罗庚—小杂货铺里走出的大数学家;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父爱、通往天际的路》文中研究指明
潘玉[2](2019)在《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0年以来,转基因议题逐渐转变为全球性的社会公共议题,引发广泛关注。转基因技术与应用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各方对转基因的争论从未终止,科学的“不确定性”特征突显。相对于其他公共议题的知识构建,科学议题有其特殊性:一方面,由于科学议题造成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媒介场域中的各利益相关者都可能会传达有效信息之外的信息,造成科学认知的混乱;另一方面,社会公众由于知识结构与个人经历的局限,很难直接对某一科学知识进行全面、深入地了解。因而,公众对于转基因议题的科学认知与理解往往更容易受到媒介场域的影响,媒体在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中承担重要作用。由此,本研究通过对转基因这一科学争议中的“不确定性”进行综合而深入的考察,帮助社会各方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内涵,参与科学决策,从而缓解当前日趋矛盾的科学争议。媒体通过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用,为科学的“不确定性”沟通提供知识对话空间与传播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与规避转基因所引发的科学风险,从而减缓社会公共危机。同时,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反映出科学议题的知识表征特征、实践规律与协商机制的转向,研究试图从理论层面完善与扩展科学知识传播内涵与理论框架。本研究较全面地论述了媒介与科学知识建构的关联性研究,搭建了媒介建构科学知识、引导科学理性的阐释框架,体现了科学传播领域的现实关切与理论关照,赋予该研究领域一定的创新性。本研究基于知识社会学视角,围绕科学的“不确定性”这一核心话题,就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语境及其要素研究、“不确定性”呈现内容研究、“不确定性”沟通意义研究、“不确定性”管理研究逻辑,探究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知识实践、知识争论与知识共享。研究分为四大部分:第一,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语境考察。“不确定”语境有哪些要素?呈现出怎样的语境特征?第二,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变迁与知识实践研究。基于“不确定性”语境特征,从历时性维度,研究选择中美媒体关于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报道为研究文本进行梳理与总结,进而探讨不同社会语境下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注意周期”与空间互动特征;从共时性维度,研究就议题内容、消息来源、话语立场与知识属性四个方面考察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框架与知识实践过程。第三,转基因议题的知识争论研究。依据反思冲突、化解冲突、超越冲突的研究逻辑,探讨不同相关利益主体如何围绕科学争议的“不确定性”展开知识的协商与对话?媒体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采用哪些话语修辞策略?科学与社会之间如何达成知识对话与共识?第四,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与“不确定性”管理探究。如何反思风险社会的转基因科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怎样完善与提升社会公众对转基因科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对我们反思科学知识传播的理念与模式有何启示?研究试图通过对上述研究问题的探讨,考察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实践,并基于更宏观地社会语境,思考科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与影响。研究以转基因这一争议性科学议题为研究对象,选择2000-2018年期间的媒体报道本文进行话语分析、对比分析与个案探究。通过阐释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建构特征反映科学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实践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社会各相关利益主体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并在科学话语的互动协商中将专业的科学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日常化的、已被社会接受的“公共知识”,进而参与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与“不确定性”管理过程中。因此,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社会中,不同文化、价值观之间的争议与冲突的释放与调试需要科学的对话与理解,完善与提升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以加强科学知识理解,搭建基于科学议题的“知识联盟”可实现转基因这一争议性科学议题传播的知识共享与理解,探索和推动多样化社会讨论与科学对话方式的形成,以消除知识间的差异与不对等,管理争议性知识建构过程中的科学“不确定性”,进而助力科学决策的制定与完善。
付八军[3](2016)在《理想的大学离我们多远》文中提出理想的大学,依存于理想的社会,那是我们追求的方向。但是,现实中的大学,可以成为讲求成本效益、追求宁静有序、注重育人实效、体现和谐民主以及推进社会服务的大学。为此,我们要让大学面向市场办学,让大学校长依法自主办学,让学有所长者自由竞聘教职,让学术在社会市场中进行检验。
余昊[4](2016)在《遗产税开征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关于遗产税的开征依据,国内外学者有法律说,追税说,均富说,能力说和公益说五种观点。对于我国当前能否开征遗产税,学者之间存在分歧。有些学者认为我国当前需要立即开征遗产税,可以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发展经济。另外一些学者则反对开征遗产税,认为我国现阶段税制基础不够稳定,征税能力有限,人民社会风俗习惯尚不成熟,相关配套法律制度尚未健全,征收时机不够成熟,且在农村地区征收成本过高。事实上,我国现阶段开征遗产税十分必要。一是可以在国际地位上维护了我国税收主权;二是可以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三是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四是可以促进社会慈善捐助等公益行为;五是可以保护公民良好的劳动致富习惯。且我国现阶段已具备开征遗产税的经济基础,法律基础和社会基础。当然,从客观上分析,我国目前开征遗产税存在一些阻碍。一是公民精神上存在阻碍。公民缴税更关注公平问题,新的税收出现必定存在有待改善之处,如果出现偷税漏税者,必定导致公民情绪上反对遗产税的征收。应该加强法制宣传力度,严肃惩处违法逃税行为,建立奖惩评级系统,激励纳税积极的公民。二是财产价值评估上存在阻碍。我国传统文化中"财不外漏"是一种美德和修养,这使得个人财产在统计和评估上较为隐蔽,且商标权、着作权这类财产的价值难以评估,形成了征缴税款的阻碍。应借鉴美国税务局的税务号牌制度,让每一个公民拥有对应于自身身份的收入账户,其收支状况会在该账户中显示出来。三是公民避税成本低,形成避税上的阻碍。公民只需在被继承人死亡前转移财产,即可避免遗产税的征缴。对此,应在设计税制结构上加以弥补,立法时可将被继承人死亡前一定年限的赠与行为纳入遗产税征缴范围。在遗产税具体制度设计上,我国宜采用总遗产税制,因为总遗产税制是征税成本最低的税制模式,它更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征税能力和社会环境,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在跨国范围的遗产税管辖权问题上,我国宜采用对等模式,同时采用属地管辖原则和属人管辖原则相结合的原则,辅以专属管辖和协议管辖。国内范围的遗产税管辖权归属于被继承人所在地的征税机关,被继承遗产所在地的征税机关,继承人户口所在地和常住地的征税机关。我国遗产税的纳税主体为被继承人,课税范围为被继承人的总遗产减去扣除项目而得。其中总遗产仅为被继承人医学死亡时的所有财产总和,不包括其死前的赠与财产和死后所获得的各类津贴、补助、保险金和信托财产。遗产税的起征点和税率分为三区执行,累进税率,一区为广东、内蒙古、湖北和山东,二区为安徽和海南,三区为其余地区。
毛淑德[5](2015)在《苍穹:令人惊奇,令人敬畏》文中指出哲学家康德说过:"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大地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心中的道德律。"对于天文学家来说,研究繁星密布的苍穹比研究道德律更吸引人,因为后者可以因社会而异、因时间而变,而天体的物理规律是永恒的、美妙
贾绰[6](2014)在《科普英汉翻译中的归化策略研究 ——以《时间简史》第三章翻译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当今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最前沿的专业知识,还应拥有较高的文化修养。由于学校教育终究有限,所以自主学习、终生学习就成了对学生的基本要求。阅读科普着作是提高读者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有效手段,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然而中国国内出版的科普读物很少,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翻译国外优秀科普着作的工作就显得十分必要了。然而当今很多国外科普名着的中文译本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主要表现为译文晦涩难懂,甚至出现错译现象,导致无法正确传播科学知识。通过对英国科学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的科普名着《时间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第三章原文和许明贤、吴忠超的中文译文的研究,发现问题的主要原因,除了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有误以外,更主要的原因是译者在翻译策略上过多采用了异化策略。异化与归化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它们本身并不矛盾,彼此之间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由于高级科普读物的功能以传递知识为主,译文读者又设定为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的中国学生,因此,根据翻译的目的论原理和功能对等理论,这类科普读物的翻译应该主要采取归化策略。本论文对《时间简史》第三章许明贤和吴忠超的汉语译文做了详细的分析,并对之进行重译。
孙昊哲[7](2011)在《基于人力资源开发视角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研究》文中提出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论文首先在教育环境下对创新素质进行属性分析,提出知识组合维度的创新素质属性,使开发符合本文定义的创新素质成为研究的出发点与根本目标,其次定义大学生人力资源的定义与属性,提出在知识经济环境下,高等教育的使命即通过教育资源整合与教育模式架构,运用个体动机模型,培养开发具有本文所定义创新素质的大学生人力资源,为大学生生涯发展辅导与人力资源开发在大学生个体中寻求衔接点,即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再次本文将以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为出发点,完成大学生生涯发展辅导与人力资源开发在组织微观情境下有效衔接的理论探索与操作体系构建。在理论上形成了包含规律认识和把握、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构建、教育资源整合方式和手段实施、绩效评价模型建设等在内的理论体系。在实践上,利用理论体系结合实际教育、教学管理,建立“大学生发展辅导体系”的创新教育平台,开发建设动态评价系统软件。论文以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机理、研究视角、研究对象的特点分析,从动机和激励、创新环境等人力资源开发要素出发,阐述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路径选择。进而从创新的基础、创新的动力、创新的技能、创新的导引、创新的平台、创新的体验、创新的主导、创新的控制等八个不同的角度和路径对创新素质培养模式进行设计和构建。通过AHP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构建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并用支持向量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估与学校创新培养水平进行了机器学习,为利用训练集来预测未来数据评价找到了较科学的方法。以管理理论为指导建指标体系、凭模型方法找分析依据与结论,为了实现评价体系科学化,使评价结果客观公正,综合理论与实践成果,建立基于SQL Server数据库、Web服务器、OLAP技术,通过信息系统实现对学生的创新综合素质进行动态分析评测,对异常趋势预警,促进管理的标准化,降低人工评价的主观性。为大学生创新素质管理设计了一套完整解决方案。论文主要从研究切入点、理论的边际创新、培养模式构建、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基于人力资源视角形成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为大学生教育管理提供了新思路、以此模式形成的培养体系为提高大学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郑延恒[8](2010)在《高校军事创造力开发教育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军事创造力是军事人才能力结构中的核心要素,是军队院校军事人才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军事创造力开发是现代军事人才培养中的关键环节。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是一种兼容并包的开放系统,在其教育内容体系中融入军事创造力开发教育是可行的,而且对培养高素质的国防后备队伍是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在国防教育和创造教育基本理念的平台上,界定了军事创造力和军事创造力开发基本概念,提出了在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中加强军事创造力开发教育的观点,并构建了以“立基”、“固本”、“搭桥”、“筑道”为内涵的普通高校军事创造力开发教育策略体系。在高校国防教育中进行军事创造力开发,则是指在国防教育目标的导向下进行以军事创新知识传播、军事创新意识激发和军事创新技能培养为基本内容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军事创造力开发教育进入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体系,价值认同是基础。普通高校开展军事创造力开发教育有利于高校国防教育内容的拓展,有利于创新型国防人才的成长。军事创造力开发教育进入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体系,内容优化是根本。在高校国防教育目标导向下,军事创造力开发教育内容注重军事创造知识的传授、军事创造能力的训练和军事创造素质的养成,注重军事科学教育与军事人文教育的融合。军事创造力开发教育进入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体系,案例教学是“桥梁”。采取案例教学这一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军事创造力开发教育的兴趣,并加深对军事创造力价值的感性认识和对军事创造力开发理论与方法的理解。军事创造力开发教育进入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体系,注重问题探索是可行之道。通过创设军事问题并组织学生探索,激发学生对军事问题的创造性思考,使军事创造力开发教育理论联系实际并取得成效,这是决定军事创造力开发教育是否达到预期目的的最重要的一项教育策略。
郭兴华[9](2006)在《研究性学习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性学习是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思维观念下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更有效地突出学生的学,形成一种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国家教育部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将研究性学习活动列入课程计划。目前,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最终还要落实到学科教学中。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显得十分必要。本论文在对扬州市部分高中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和探索力图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和对策,期望能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有益的借鉴。本论文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课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阐述了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背景。第二部分:研究性学习相关论述。阐述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和研究性学习所依据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扬州市部分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现状调查及分析。通过对扬州市三所不同类型中学的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了他们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情况,取得了较为可靠的第一手材料。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基本弄清了中学师生对待研究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开展研究性学习取得的成效和制约因素,为开展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提供了依据。第四部分: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这部分内容着重从理论方面对研究性学习作出指导。主要提出并阐述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六个目标、六大原则以及六个方面的策略等,不仅重点探讨了物理课堂教学中,在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和物理实验等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模式,以及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而且还构建了课外物理研究性学习实施的模式,并从五个方面对课题选择的范围提出了建议。第五部分: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教学实践过程及案例。以理论为指导,在两
郭文娜[10](2002)在《论我国西部信息透明化建设》文中认为信息透明化是指为达到社会所公认的价值观基础上的高效率和最优化,在各个领域通过主动或被动机制,使相关主体间拥有的真实信息高效地进行交流、同时主体间阻碍信息交流的障碍向最小值减少的一种运动状态。它具有社会价值性、多样性、可度量性。在我国投资和引资市场上还存在信息寻租化。信息透明化与信息不对称息息相关。西方信息经济学关于信息不对称在不同经济领域进行了理论阐述,如信贷市场等。信息不对称、不透明对经济的主要危害有:①阻碍有效率的交易进行;②增加经济运行成本,导致效率损失;③扭曲政策和制度、错误或低效配置资源;④影响经济人的信心、动摇整个市场存在的根基。信息经济学家通过引入激励、约束和监督机制,优化委托人-代理人机制,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息透明化与我国西部开发中的投资软环境有重要关系。投资软环境具有差异性、复杂性和间接性特点。投资软环境的优劣会导致企业“隐性成本”的高低和对未来预期的难易,影响市场经济机制和经济人信心。信息透明化是投资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信息透明化、优化西部投资软环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信息透明化是西部发展的薄弱环节。 针对西部实现信息透明化突破建设,提出以下创新性建议:1、推出西部“信息透明化指数”,由复合的“透明因素”组成,内容和建设方案可以是多样性的。2、将西部担保业的改造作为实现信息透明化的突破口。包括将担保公司所有权多元化;扩大其业务范围,促使其进入多种可盈利的主动担保业务领域,成为兼具主动收集信息功能的信息中介机构;以政策保证其合法获取大量信息。3、在西部大力引进国际性经济信息机构。包括引 进国际性的会计审计机构并遵循其标准、加强信息咨询机构的建设。4、加 强西部信息透明化的政府职能,减少信息寻租化。包括建立信息透明化的 行政制度;西部地方政府自身的经济行为透明化:全面建设公用事业信息 透明化;建立国债资金使用的监督约束机构;5、利用现代化的高科技工具 促进西部信息透明化建设。包括利用网络建立信息载体;建立网上并联审 批的投资项目管理:推行网上招投标及网上交易;拓展互联网资信发布、 建立西部信用平台。
二、诺贝尔奖,离我们多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诺贝尔奖,离我们多远?(论文提纲范文)
(1)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华罗庚—小杂货铺里走出的大数学家;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父爱、通往天际的路(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语料介绍 |
(一)汉译维 |
1.《华罗庚——小杂货铺里走出的大数学家》介绍 |
(二)维译汉 |
1.《通往天际的路》介绍 |
2.《父爱》介绍 |
二、译文 |
(一)汉译维 |
1.《华罗庚——小杂货铺里走出的大数学家》 |
(二)维译汉 |
1.《通往天际的路》 |
2.《父爱》 |
三、原文 |
(一)汉译维 |
1.《华罗庚——小杂货铺里走出的大数学家》 |
(二)维译汉 |
1.《通往天际的路》 |
2.《父爱》 |
结语 |
(2)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转基因议题的发展与影响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作为社会公共议题的科学知识传播 |
一、科学知识传播的演变与实践 |
二、“科学媒体化”:转基因议题的媒体呈现 |
三、转基因议题带来的“不确定性”沟通与知识争论 |
第二节 文献综述:转基因议题、沟通“不确定性”与知识传播 |
一、科学知识传播中的转基因议题研究 |
二、媒体与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沟通研究 |
三、媒体与科学家、社会公众的关系探讨 |
四、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 |
第三节 理论工具:理解科学的知识社会学取向 |
一、作为知识的转基因议题 |
二、科学知识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
三、语境成为科学知识传播的重要变量 |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
一、研究意义与价值 |
二、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文本选择与说明 |
第二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与“不确定性”语境 |
第一节 转基因议题的演变逻辑与知识特征 |
一、转基因议题的演变逻辑 |
二、转基因议题的知识构成要素及特征 |
第二节 转基因议题的多元知识争论 |
一、转基因技术与产品的安全性问题 |
二、转基因的引进与商业化推广问题 |
三、转基因技术与产品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问题 |
第三节 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语境特征 |
一、科学技术自身的“不确定性” |
二、被媒体建构的科学“不确定性” |
三、被各相关利益主体认知的科学“不确定性” |
第三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实践与“不确定性”呈现 |
第一节 中美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报道趋势变化 |
一、我国转基因议题的“注意周期” |
二、美国转基因议题的“注意周期” |
三、中美转基因议题的空间互动 |
第二节 我国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框架与知识实践 |
一、议题内容与分布:经济与全球化议题占据主导 |
二、消息来源:科学专家成为重要信源 |
三、话语立场:先“挺”后“反”的话语实践 |
四、知识属性: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生产呈现不对等特征 |
第三节 转基因议题的科学“不确定性”呈现 |
第四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争论与“不确定性”沟通 |
第一节 反思冲突:转基因议题的知识生产困境 |
一、“挺转”、“反转”之争背后的冲突性科学话语 |
二、转基因议题的理性冲突与多元对话 |
三、冲突性科学话语开启“不确定性”沟通的可能性 |
第二节 化解冲突:转基因议题传播的修辞策略 |
一、修辞资源:运用科学理论与论证依据 |
二、修辞工具:引入专业身份与知识背景 |
三、修辞技巧:使用数据/实例 |
四、修辞手段:诉诸于权威声誉 |
第三节 超越冲突:科学与媒体的冲突与合作 |
一、媒体在转基因议题传播中的角色功能 |
二、科学家与媒体的互动关系 |
三、科学家与媒体的知识对话与沟通 |
第四节 转基因议题的科学“不确定性”沟通 |
第五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与“不确定性”管理 |
第一节 由“专业知识”到“公共知识”: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 |
一、新的科学概念与转基因议题的勾连关系 |
二、由“科学问题”向“社会公共议题”的构建 |
三、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协商与共享 |
第二节 由“知晓”到“理解”:公众科学素养的完善与提升 |
一、跨越公众与科学之间的知识鸿沟 |
二、打破公众与专家之间的专业壁垒 |
三、建立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对话关系 |
第三节 “知识联盟”: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管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3)理想的大学离我们多远(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想的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子 |
二、现实的大学可以是什么样子 |
三、我们如何趋近理想的大学 |
(4)遗产税开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选题依据和意义 |
1. 选题依据 |
2. 选题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1. 遗产税的概念和法律性的研究现状 |
2. 国内学者关于是否开征遗产税的研究现状 |
3. 国外学者关于是否开征遗产税的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 文献分析法 |
2. 比较分析法 |
3. 定量研究法 |
(四) 论文的创新性 |
1. 观点创新 |
2. 材料创新 |
二、学者关于遗产税开征问题的争论 |
(一) 学者关于遗产税开征依据的不同观点 |
1. 法律说 |
2. 追税说 |
3. 均富说 |
4. 能力说 |
5. 公益说 |
(二) 赞成立即开征遗产税的理论依据 |
1. 缩小贫富差距的需要 |
2. 维护社会公平的需要 |
3. 经济发展的需要 |
(三) 反对立即开征遗产税的理论依据 |
1. 税基不稳定 |
2. 遗产税征收时机不成熟 |
3. 农村征收成本过高 |
三、我国现阶段开征遗产税的必要性分析 |
(一) 维护我国税收主权的需要 |
(二) 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的需要 |
(三)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需要 |
(四) 促进慈善捐助等社会公益的需要 |
(五) 保持公民良好劳动习惯的需要 |
四、我国现阶段开征遗产税的可行性分析 |
(一) 经济基础 |
(二) 法律基础 |
(三) 社会基础 |
五、开征遗产税的阻碍和应对措施 |
(一) 公民精神上的阻碍 |
(二) 财产价值评估上的阻碍 |
(三) 避税阻碍 |
(四) 资金外流现象 |
(五) 遗产继承的法律问题 |
六、遗产税的具体制度设计 |
(一) 税制模式 |
1. 总遗产税制 |
2. 分遗产税制 |
3. 混合遗产税制 |
4. 我国遗产税宜采用总遗产税制 |
(二) 管辖权 |
1. 跨国范围内的遗产税管辖权 |
2. 国内范围内的遗产税管辖权 |
(三) 纳税主体(即纳税人) |
1. 国际遗产税的纳税主体比较 |
2. 我国遗产税的纳税主体应为遗产被继承人 |
(四) 课税范围(征税对象) |
1. 国际遗产税的课税范围比较 |
2. 我国遗产税的课税范围 |
(五) 我国遗产税的起征点及税率选择 |
1. 遗产税的起征点 |
2. 遗产税的税率选择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科普英汉翻译中的归化策略研究 ——以《时间简史》第三章翻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科普翻译的重要性 |
1.2 对科普翻译主要错误观点的纠正 |
第二章 科普翻译理论 |
2.1 异化与归化 |
2.2 科普翻译中归化策略的使用 |
2.2.1 科普翻译中归化策略的必要性 |
2.2.2 科普翻译中归化策略的可行性 |
2.2.3 科普翻译中使用归化策略的方法 |
第三章 科普翻译实例研究 |
3.1 《时间简史》原文特点 |
3.2 对许明贤、吴忠超《时间简史》第三章翻译错误的简析 |
第四章 对《时间简史》第三章的改译 |
4.1 在科技术语层面的修改 |
4.2 在句子层面的修改 |
4.3 在语篇层面的修改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时间简史》第三章原文 |
附录二《时间简史》第三章许明贤、吴忠超译文 |
附录三《时间简史》第三章贾绰译文 |
致谢 |
(7)基于人力资源开发视角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价值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 |
1.2.2 大学生生涯发展辅导的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学术界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理论与文献综述 |
1.3 研究角度与研究对象分析 |
1.3.1 研究角度分析 |
1.3.2 研究对象分析 |
1.4 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论文框架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机理 |
2.1 大学生人力资源的定义与属性 |
2.1.1 大学生人力资源的概念 |
2.2 创新的内涵与潜质要素 |
2.2.1 创新的内涵与特征 |
2.2.2 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才 |
2.2.3 创新的潜质要素 |
2.3 大学生生涯发展辅导的定义与属性 |
2.3.1 生涯发展的概念 |
2.3.2 生涯发展辅导的概念 |
2.3.3 大学生生涯发展的概念 |
2.3.4 大学生生涯发展辅导的概念 |
第三章 基于人力资源开发视角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 |
3.1 造就大学生人力资源 |
3.2 国外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
3.2.1 美国的大学生培养模式 |
3.2.2 口本、德国、英国的大学生培养模式 |
3.3 我国大学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概略 |
3.3.1 我国大学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
3.3.2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就 |
3.4 人力资源开发视角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 |
3.4.1 动机与激励 |
3.4.2 创新环境 |
3.4.3 主要开发路径的选择 |
第四章 创新素质培养模式构建 |
4.1 创新之基础:通识教育体系 |
4.1.1 通识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
4.1.2 课程模块设计策略 |
4.1.3 创新研究课程策略 |
4.1.4 社会实践课程策略 |
4.2 创新之导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
4.2.1 职业生涯认知引导 |
4.2.2 职业生涯目标引导 |
4.2.3 职业生涯职业引导 |
4.3 创新之平台:大学生就业能力 |
4.3.1 职业素养培养 |
4.3.2 专业技术能力培养 |
4.3.3 职业适应性培养 |
4.4 创新之体验:创业教育 |
4.4.1 创业教育目标 |
4.4.2 创业教育内容 |
4.4.3 教学评价 |
4.5 创新之技能:实践中培养 |
4.5.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4.5.2 师生组队科研模式 |
4.5.3 多样化课外实践模式 |
4.6 创新之动力:自我教育与发展 |
4.6.1 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的重要性 |
4.6.2 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的内涵 |
4.6.3 以促进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为目标的教育体系的实现途径 |
4.7 创新之主导:创新型师资队伍 |
4.7.1 创新型教师资源的培养规划 |
4.7.2 创新型教师人才交流 |
4.7.3 创新型教师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
4.7.4 激励措施 |
4.8 创新之控制:评价与评估体系 |
4.8.1 考试成绩的创新评估 |
4.8.2 创新能力的质量评估 |
第五章 创新素质培养评价系统及实证应用 |
5.1 评价系统研究 |
5.1.1 层次分析法 |
5.1.2 模糊评价 |
5.1.2.1 模糊评价法的基本理论 |
5.1.2.2 基于模糊评价法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测评 |
5.1.3 支持向量机评价 |
5.2 案例研究 |
5.2.1 启航 |
5.2.2 培养 |
5.2.3 创新培养 |
5.2.4 职业生涯规划 |
5.2.5 大学生发展辅导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综述 |
第六章 理论深化及扩展 |
6.1 “人力资源开发+职业生涯规划”培养模式 |
6.1.1 双模式培养的重要性 |
6.1.2 双模式培养的重要途径 |
6.2 全程职前教育模式 |
6.2.1 全程职前教育的重要性 |
6.2.2 全程职前教育的日标 |
6.2.3 职前教育的培养模式探索 |
6.2.4 职前教育的培养模式 |
6.3 动态评价系统开发 |
6.3.1 系统设计思路 |
6.3.2 开发系统的现实意义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附录F |
表索引 |
图索引 |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8)高校军事创造力开发教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论题缘起 |
0.2 研究现状 |
0.3 研究意义 |
0.4 研究内容 |
0.5研究方法 |
第1章 价值认同:军事创造力开发教育之基 |
1.1 军事创造力开发的基本解读 |
1.1.1 军事创造力的界定 |
1.1.2 军事创造力开发的内涵 |
1.2 军事创造力开发的课程化 |
1.2.1 军事创造力开发教育课程化的概念 |
1.2.2 军事创造力开发课程化的作用 |
1.2.3 军事创造力开发课程设置原则 |
1.3 军事创造力开发的国防教育价值 |
第2章 内容优化:军事创造力开发教育之本 |
2.1 军事创造力开发教育内容优化的原则 |
2.1.1 坚持以国防教育目标为导向的原则 |
2.1.2 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原则 |
2.1.3 坚持继承与创新的原则 |
2.2 军事创造力开发教育内容结构 |
2.2.1 军事创造力开发的理论基础 |
2.2.2 军事创造性思维 |
2.2.3 军事创造技法 |
2.2.4 军事创造性人格 |
2.2.5 军事创造力应用案例分析 |
2.2.6 现代军事问题探索 |
2.3 军事创造力开发教育内容实现途径 |
2.3.1 军事创造力开发教育计划的制订 |
2.3.2 军事创造力开发教材的编写 |
2.3.3 军事创造力开发教学方法 |
第3章 案例教学:军事创造力开发教育之桥 |
3.1 案例教学概述 |
3.2 军事创造力开发案例教学的特点 |
3.3 军事创造力开发案例教学实施模式 |
3.3.1 案例选择 |
3.3.2 教学阶段 |
3.4 军事创造力开发案例教学示例 |
3.4.1 案例概述 |
3.4.2 案例教学过程 |
3.4.3 案例分析结论 |
第4章 问题探索:军事创造力开发教育之道 |
4.1 军事创造力开发问题探索的作用 |
4.2 军事创造力开发问题生成的机制 |
4.2.1 军事创造力开发问题生成的外部机制 |
4.2.2 军事创造力开发问题生成的内部机制 |
4.3 军事创造力开发问题探索方法 |
4.3.1 头脑风暴法 |
4.3.2 迁移教学法 |
4.3.3 求异思维训练法 |
4.3.4 灵感触动法 |
结语 |
一、基本结论 |
二、创新之处 |
三、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军事创造力开发课程教学大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9)研究性学习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 |
2 研究性学习的相关论述 |
2.1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 |
2.2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
3 扬州市部分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现状调查及分析 |
3.1 研究性学习的现状调查 |
3.2 开展研究性学习取得的成效 |
3.3 影响因素分析 |
4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
4.1 实施目标 |
4.2 实施原则 |
4.3 顺利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
4.4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的两种实施方式 |
5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教学实践过程及案例 |
5.1 课外物理研究性学习过程及案例 |
5.2 课堂教学中物理研究性学习过程及案例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和参编书籍 |
(10)论我国西部信息透明化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引言 |
第一部分 信息透明化的基本理论 |
一、 信息透明化与信息不对称 |
(一) 信息透明化与信息不对称的概念 |
(二) 信息经济学关于信息不对称的阐述 |
(三) 信息不对称对经济的影响及信息透明化的要求 |
二、 信息透明化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有效途径 |
(一) 经济学家关于实现信息透明化的基本理论 |
(二) 信息透明化在国外经济领域的运用 |
第二部分 信息透明化与西部开发中投资软环境分析 |
一、 投资软环境与信息透明化 |
(一) 投资软环境的基本内容及重要性 |
(二) 信息透明化是投资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 西部开发急待加强信息透明化建设 |
(一) 增强信息透明化、优化西部投资软环境的现实意义 |
(二) 信息透明化是西部投资软环境的薄弱环节 |
第三部分 推动西部信息透明化建设,优化投资软环境 |
一、 信息透明化指数 |
(一) 信息透明化指数的内容 |
(二) 信息透明化指数的建设方案 |
二、 将西部担保业的改造作为信息透明化的突破口 |
(一) 尝试促使担保公司所有权多元化 |
(二) 实现担保机构业务多样化 |
(三) 促进和保护担保业合法获取大量信息 |
三、 在西部大力引进国际性经济信息机构 |
(一) 引进国际性会计、审计机构 |
(二) 加强我国信息咨询机构建设 |
四、 强化信息透明化的政府职能 |
(一) 建立信息透明化的行政制度 |
(二) 西部地方政府自身的经济行为透明化 |
(三) 全面建设公用事业信息透明化 |
(四) 建立国债资金使用的监督机构 |
五、 利用现代化的高科技工具促进西部信息透明化建设 |
(一) 利用网络建立信息载体 |
(二) 建立网上并联审批的投资项目管理 |
(三) 推行网上招投标及网上交易 |
(四) 拓展互联网资信发布,建立西部信用平台 |
参考文献 |
结束语 |
四、诺贝尔奖,离我们多远?(论文参考文献)
- [1]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华罗庚—小杂货铺里走出的大数学家;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父爱、通往天际的路[D]. 海依尔古丽·叶明. 新疆大学, 2020(07)
- [2]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D]. 潘玉.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3]理想的大学离我们多远[J]. 付八军. 高校教育管理, 2016(04)
- [4]遗产税开征问题研究[D]. 余昊. 湖北大学, 2016(06)
- [5]苍穹:令人惊奇,令人敬畏[J]. 毛淑德. 科学世界, 2015(04)
- [6]科普英汉翻译中的归化策略研究 ——以《时间简史》第三章翻译为例[D]. 贾绰. 天津理工大学, 2014(03)
- [7]基于人力资源开发视角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研究[D]. 孙昊哲.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1(07)
- [8]高校军事创造力开发教育策略研究[D]. 郑延恒. 中南大学, 2010(05)
- [9]研究性学习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D]. 郭兴华. 扬州大学, 2006(04)
- [10]论我国西部信息透明化建设[D]. 郭文娜. 四川大学, 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