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肌力的测试与应用

浅谈肌力的测试与应用

一、浅谈肌肉力量的测试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路恒,许贻林,王然[1](2022)在《等长大腿中部拉测试在下肢肌肉力量诊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等长大腿中部拉(Isometric Mid-thigh Pull, IMTP)是一种多关节等长测试,常用于评价运动员的下肢力量和爆发力水平。近年来,随着测试设备的便携化,IMTP测试在国际竞技体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对国外相关文献的梳理与总结表明,IMTP测试相较于传统动态测试与单关节等长测试有着简单高效且不易疲劳的特点,通过分析IMTP测试力——时间曲线得到的峰值力、发力率和冲量等指标信度较高,并与力量、爆发力、冲刺与变向等动态运动能力之间呈中度至高度相关关系。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可以通过IMTP测试评价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并监控其训练过程,准确掌握运动员的身体状态和对训练刺激的适应程度,并据此优化训练方案以进一步提升运动员的运动能力。

刘芳[2](2021)在《老年人姿势控制能力与本体感觉、足底皮肤触觉及下肢肌肉力量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跌倒是老年人意外伤害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姿势控制能力的下降影响人体平衡功能,从而易导致老年人跌倒。以往的研究表明,姿势控制能力与足底皮肤触觉、本体感觉、下肢肌肉力量有关,但是,前人对于他们之间关系的结论相互矛盾,目前缺少姿势控制能力与三者之间相关关系定量分析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对老年人进行了相对大样本的测试,旨在评估老年人足底皮肤触觉、本体感觉、下肢肌肉力量与姿势控制能力的相关性分析。研究方法:本实验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共139名(男性,42人,年龄:69.52±7.35岁,身高:171.64±4.07 cm,体重:72.30±10.00 kg;女性,97人,年龄:68.98±4.74岁,身高:159.04±5.30 cm,体重:61.28±8.17 kg)。测试内容包括:足底皮肤触觉、本体感觉、下肢肌肉力量及静态/动态姿势控制能力。足底皮肤触觉测试指标包括:大脚趾(GT)皮肤触觉阈值、第一跖骨(1st Met)皮肤触觉阈值、第五跖骨(5th Met)皮肤触觉阈值、足弓(Arch)皮肤触觉阈值及足跟(Heel)皮肤触觉阈值;本体感觉测试指标包括:膝关节屈本体感觉阈值、膝关节伸本体感觉阈值、踝关节趾屈本体感觉阈值及踝关节背伸本体感觉阈值;下肢肌肉力量测试指标包括:踝关节趾屈峰值力矩、踝关节背伸峰值力矩及髋关节外展峰值力矩;静态姿势控制能力测试指标包括:压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COP)在前后(anterior-posterior,AP)、左右(medial-lateral,ML)方向的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及平均速度(Velocity,V);动态姿势控制能力测试指标包括: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得分及完成起立-走计时测试(Timed Up and Go,TUG)所用时间。采用Semmes-Weinstein单丝测试仪(North Coast Medical,Inc.,Morgan Hill,CA,USA)测量足底皮肤触觉,本体感觉测试仪测量本体感觉,Iso Med 2000等速肌力测试系统(D.&R.Ferstl Gmb H,Hemau,Germany)测量下肢肌肉力量,Kistler三维测力台(KISTLER,9287BA,Switzerland)测量静态姿势控制能力,BBS及TUG测试测量动态姿势控制能力。采用偏相关分析(Par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对足底皮肤触觉、本体感觉与下肢肌肉力量与姿势控制能力的相关性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回归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创建人体姿势控制能力的有效模型。相关系数(r)的阈值为:00.1,无关;0.10.3,弱相关;0.30.5,中度相关;>0.5,强相关。研究结果:(1)足底皮肤触觉与静态姿势控制能力存在弱相关或中度相关关系。表现为足弓触觉阈值与RMSap(r=0.311,p<0.001)呈中度相关、与RMSml(r=0.267,p=0.002)呈弱相关,足跟触觉阈值(r=0.212,p=0.013)与RMSap呈弱相关。(2)本体感觉与动态姿势控制能力存在弱相关或中度相关关系,与静态姿势控制能力存在弱相关关系。表现为膝关节屈本体感觉阈值(r=-0.345,p<0.001)、伸本体感觉阈值(r=-0.331,p<0.001),踝关节背伸本体感觉阈值(r=-0.321,p<0.001)、趾屈本体感觉阈值(r=-0.433,p<0.001)与BBS均呈中度相关;膝关节屈(r=0.171,p=0.047)、伸(r=0.170,p=0.048)、踝关节背伸本体感觉阈值(r=0.241,p=0.005)、趾屈本体感觉阈值(r=0.209,p=0.014)与TUG呈弱相关;膝关节屈本体感觉阈值(r=0.210,p=0.014)与RMSml呈弱相关;膝关节伸本体感觉阈值与Vap(r=0.223,p=0.009)、Vml(r=0.250,p=0.003)均呈弱相关。(3)下肢肌肉力量与动态姿势控制能力存在弱相关或中度相关关系。表现为踝关节背伸峰值力矩(r=-0.24,p=0.005)、髋关节外展峰值力矩(r=0.294,p=0.001)与BBS呈弱相关;踝关节跖屈峰值力矩(r=0.327,p<0.001)与BBS呈中度相关;踝关节背伸峰值力矩(r=0.212,p=0.013)和踝关节跖屈峰值力矩(r=-0.258,p=0.002)与TUG呈弱相关;髋关节外展峰值力矩(r=-0.335,p<0.001)与TUG呈中度相关。(4)建立了BBS与跌倒风险因子的回归方程模型BBS=52.946-0.427踝关节趾屈本体感觉阈值+5.443踝关节趾屈相对力矩峰值。建立了TUG与跌倒风险因子的回归方程模型:TUG=14.657-4.399髋关节外展峰值力矩+0.197踝关节背伸本体感觉阈值+7.723踝关节背伸峰值力矩。研究结论:老年人姿势控制能力与足底皮肤触觉、本体感觉及下肢肌肉力量有关,其中动态姿势控制能力主要受肌肉力量、本体感觉的影响,提示老年人应加强踝关节趾屈、髋关节外展肌肉力量和膝、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提高行走的稳定性;静态姿势控制能力主要受足底皮肤触觉、本体感觉的影响,提示老年人应加强足弓皮肤触觉、膝关节本体感觉以提高站立稳定性。

王家伟[3](2021)在《不同温度冷疗对男性大学生肱二和肱三头肌延迟性肌肉酸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不同温度的冷疗对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延迟性肌肉酸痛进行干预,分析不同温度干预后对机体疼痛感和肌肉力量的影响,从而探究冷疗对延迟性肌肉酸痛微损伤时序性恢复中的作用和机理,以丰富针对延迟性肌肉酸痛恢复的手段和措施,为冷疗运用到运动损伤中提供一定的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方法:以沈阳体育学院健康男生24名为研究对象,年龄在21-25岁之间。采取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冷疗A组(恒温10℃)、冷疗B组(恒温6℃)三个组,每组各8人,其中A、B两组分别在造模后立即进行不同温度的冷疗恢复,冷疗时间为10 min。首先利用美国艾里尔智能化等速肌力测试系统(ACES)对肘关节造模,然后利用ACES和表面肌电(芬兰ME6000)进行同步测量,肘关节5次屈伸为一组动作,分别采集5个时间点(造模前1天,造模后即刻、24 h、48 h和72 h)的测试数据。选取视觉模拟评分(VAS)、相对峰值力矩(r PT)、相对峰值力矩持续时间以及表面肌电的均方根振幅值(RMS)和积分肌电(i EMG)为测试指标。研究结果:1.在VAS的指标中,各组均在造模结束后的48 h疼痛值达到最高,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组内各组分别与同组即刻比较,冷疗A、B两组在24 h、48 h均显着性大于建模即刻,在72 h显着性小于建模即刻(P<0.01);对照组在24 h、48 h均显着性大于建模即刻(P<0.01),在72 h小于建模即刻(P<0.05)。冷疗A、B两组在各个时间点均显着性小于对照组(P<0.01),冷疗B组在24 h、48 h和72 h均小于同期冷疗A组(P<0.05)。2.在ACES的各指标中,r PT和相对峰值力矩持续时间在不同角速度下,对照组在各个时刻均显着性低于基线(P<0.01);冷疗A、B两组在即刻、24 h和48 h均显着性低于同组基线(P<0.01),在72 h与基线相比无显着性差异。各组在不同速度下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建模后即刻或24 h达到最低值,随后在48 h和72 h呈显着性上升。组间比较下,肱二头肌r PT在60°/s和120°/s下,冷疗B组在72 h均大于冷疗A组(P<0.05);肱三头肌r PT在60°/s和120°/s下,冷疗B组在48 h均大于冷疗A组(P<0.05)。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峰值力矩持续时间在60°/s下,冷疗B组在72 h均显着性大于冷疗A组(P<0.01);在120°/s下,冷疗B组在48 h均显着性大于冷疗A组(P<0.01)。但在180°/s下,冷疗A组和冷疗B组的r PT和峰值力矩持续时间在各个时刻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3.在表面肌电的指标中,i EMG和RMS在不同角速度下,对照组在各个时刻均显着性高于基线(P<0.01);冷疗A、B两组在即刻、24 h和48 h均显着性高于同组基线(P<0.01),在72 h与基线相比无显着性差异。各组在不同速度下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建模后即刻或24 h达到最高值,随后在48 h和72 h呈显着性下降。组间比较下,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i EMG和RMS在60°/s和120°/s下,冷疗B组在72 h均小于冷疗A组(P<0.05),在180°/s冷疗B组在各个时刻与冷疗A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4.在同种温度下,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在不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分析,两种肌肉的r PT和RMS在各个时刻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冷疗能够缓解机体的延迟性肌肉酸痛症状,加快肌肉力量恢复;恒温6℃的冷疗温度在改善肌肉疼痛及恢复肌肉力量的效果上优于10℃。2.在不同的肌肉收缩速度下,恒温6℃相较于恒温10℃在低速和中速下对肌肉力量有明显改善作用;但在高速收缩条件下,两种温度对于肌肉力量的改善效果不明显。3.在不同的时间点下,应用冷疗后对DOMS的作用效果有一定差异,其对于酸痛和肌力的恢复速度在48 h和72 h相对于即刻和24 h更加明显,在72 h机体指标数值基本趋于初始基线水平。4.在不同的肌肉类型下,同种温度的冷疗在不同时间点对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肌肉力量恢复效果基本相同。

钱坤[4](2021)在《优秀男子冰壶运动员等速肌力特征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冰壶运动员的上下肢各主要关节进行等速肌力测试,探究我国优秀冰壶运动员在不同的角速度下各个关节的肌力特征,旨在评价优秀冰壶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不同角速度下各个关节的绝对肌力、肌肉爆发力、肌肉耐力和关节的稳定性,为运动训练和预防运动损伤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主要利用德国Isomed2000等速肌力测试系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走访调查专家、设计实验方案等方法,以4名优秀冰壶运动员为实验对象,对其在不同角速度下的运动时,各个关节的等速肌力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1)优秀冰壶运动员不同关节肌肉绝对肌力的特征为:角速度与绝对肌力成反比;上肢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左侧内收肌群肌力显着性大于右侧,外展肌群无显着差异,且同侧肩关节内收肌群要显着小于外展肌群。而下肢膝关节呈现出相反的肌力特征,即同侧后伸肌群肌力显着大于前屈肌群,左侧肌力大于右侧;2)优秀冰壶运动员不同关节的肌肉耐力特征为:不同关节的肌肉耐力和抗疲劳性的程度与角速度无关;同侧肩关节的内收肌群耐力显着优于外展肌群,同侧肘关节的后伸肌群的耐力显着好于前屈肌群,肩关节和肘关节的左侧的抗疲劳性均要显着好于右侧;同侧腕关节和膝关节的后伸肌群的耐力显着好于前屈肌群,且两个关节左右两侧的抗疲劳性无显着差异;3)优秀冰壶运动员不同角速度下的稳定性特征为:不同关节的拮抗/主动肌比值为肩关节>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优秀冰壶运动员的肩关节和膝关节的关节稳定性较好,而肘关节和腕关节的稳定性不足;4)优秀冰壶运动员不同关节的均衡发展性特征为:不同关节的异侧同名肌力比值较为接近,即冰壶运动员两侧肌肉力量发展更加均衡。结论:优秀冰壶运动员在不同角速度下,其不同关节的绝对肌力、耐力、稳定性相对理想,但仍有必要进行不同程度的训练,练习时既要注意运动损伤的预防,同时也要做到科学、均衡发展。

朱芷筠[5](2021)在《基于百分位数曲线拟合方法(LMS)的上海市社会体育培训机构7-12岁儿童体适能评价标准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随着《“健康中国2030”计划纲要》等政策性文件的提出和体育中考的改革,“健康第一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自愿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使得各类体育培训机构蓬勃发展。体育培训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缺乏一套完整的评价标准对体育培训市场的培训效果及教学质量进行一定的评估。本研究在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协会和上海久事体育赛事公司的帮助下,拟采用LMS法制定一套适用于社会体育培训机构的体适能评价标准,为今后儿童体适能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为规范社会体育培训机构,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确定了体适能测试的初选指标,而后经过两轮的专家调查问卷最终确立了体适能下设的7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本研究选取青少年体育协会注册的体育培训机构81个,总学员3029人。测试数据通过SPSS 25.0、LMS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得到体适能相关指标的P3、P10、P35、P65、P90值,根据该值制定适用于上海市7-12岁儿童体适能评分标准。研究结果:1、通过LMS法获得了儿童BMI、20米往返跑、握力、直臂仰卧起坐、30米冲刺跑、坐位体前屈、横跨跳、闭眼单脚站立的百分位数曲线图。坐位体前屈、20米往返跑、握力等项目,男女之间的百分位数曲线图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2、在百分位数曲线图的基础上,获得了7-12岁儿童体适能8项测试指标的参考值数据库。能够合理地监测体育俱乐部的培训效果并根据反馈效果调整训练方案。3、基于各指标百分位数曲线和参考值数据库建立了上海市7-12岁儿童体适能在线测评系统,使测试者能够清晰、直观地了解自己在相似人群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自己在各项测试项目中的优劣程度。研究结论:1、LMS法用于上海市社会体育培训机构7-12岁儿童体适能评价标准的建立是科学可行的。2、将BMI、20米往返跑、握力、直臂仰卧起坐等八个项目作为评估儿童体适能水平的指标是比较合理的。

王兆辉[6](2021)在《8周差异化训练对提高青少年男子散打运动员核心肌肉力量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为了探寻提高青少年男子散打运动员核心肌肉力量的最佳训练方法,通过对比实验验证差异化训练对青少年男子散打运动员核心力量发展方面的可行性及影响效果,期望为散打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从而提高散打训练中核心力量训练的效果和质量。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上海体育学院附属竞技学院的12名青少年男子散打运动员,然后通过EXCEL软件,随机分为实验组(差异化训练组)与对照组(传统训练组)。实验方案:通过8周的实验干预,对实验对象的核心肌群进行无线肌电、多功能测力靶的同步测试、等速肌力测试。数据采集:(1)等速测力指标:等速肌力的测试指标选取腹背肌群60°/s、150°/s髋关节60°/s、240°/s的屈肌、伸肌峰值力矩、相对峰值力矩指标。(2)打击效果指标:打击效果的指标选取的是散打比赛和训练过程中使用次数较多,击打力度较大的直拳(优势拳)、鞭腿(优势腿),测试数据采用visual 3D收集及分析。(3)表面肌电指标:根据本实验研究的需要,肌电测试选取了腹直肌、背阔肌肌群、腹外斜肌、竖脊肌、臀大肌在击打过程中的肌肉激活程度为测试指标,测得的数据使用MATLAB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差异化训练对腹背、髋关节峰值力矩、相对峰值力矩的影响比较从实验组、对照组干预前后组内比较的数据分析结果中得出:实验组低速60°/s腹部峰值力矩、腹部相对峰值力矩,高速150°/s腹部峰值力矩、腹部相对峰值力矩等指标均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低速60°/s髋关节伸肌峰值力矩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从实验组、对照组干预前后组间比较的数据分析结果中得出:实验组低速60°/s腹部峰值力矩、腹部相对峰值力矩,高速240°/s髋关节屈肌峰值力矩、髋关节屈肌相对峰值力矩均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2)差异化训练对直拳、鞭腿下肌肉激活程度的影响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经过八周的实验干预后,与实验干预前相比实验组右侧腹直肌、左侧腹外斜肌等肌肉群在直拳和鞭腿下的肌肉激活程度,在干预后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经过八周的实验干预后,实验组右侧腹直肌、右侧腹外斜肌在直拳下的肌肉激活程度与对照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右侧腹直肌、左侧竖脊肌、左侧臀大肌在鞭腿下的肌肉激活程度与对照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差异化训练对打击力、相对最大力量的影响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经过八周的实验干预后,与实验干预前相比实验组直拳打击力、直拳相对最大力量,在干预后均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经过八周的实验干预后,实验组直拳打击力、直拳相对最大力量与对照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在进行了8周的实验干预后两组人员核心肌群的最大力量以及爆发力均有所提高主要表现在散打运动员核心肌群峰值力矩、相对峰值力矩的提高,但实验组的提高更加明显,表明在短时间内核心区域肌群能发挥更大的力量。(2)差异化训练提高了青少年散打运动员的核心肌群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主要表现在散打运动员在直拳和鞭腿击打过程中腹部、竖脊肌、臀大肌等肌群的肌肉激活程度提高,各肌肉的激活程度在击打过程中更加合理,使运动员完成直拳、鞭腿动作的流畅性、协调性提高。(3)差异化训练使青少年散打运动员的核心肌群力量传递能力增强,有助于力量在核心区域处的积蓄并增大其在近端环节向人体远端环节的传递,表现在直拳的打击力有较大幅度提高,使运动员在比赛场上直拳的杀伤力更大。

蔺雨露[7](2021)在《人体肌肉力量测量系统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肌肉力量作为人体运动能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其状态对于人体健康是极为重要的,肌肉力量状态的低下会引发神经性疾病,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肌肉的疲态甚至是病态常因生活节奏快而被忽略。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设计了一套方便进行肌力状态自测的肌肉力量测量系统。测量人体肌肉力量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检测人体表面所产生的可检测的肌电信号。本文基于肌肉力量和肌电信号之间的关系,以健康人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测量骨骼肌中的肱二头肌的肌肉力量状态作为研究目的,主要的研究内容有:1.硬件方面,设计并制作了肌电信号采集系统,系统电路包括信号调理电路、微控制器和蓝牙发射电路。肌电信号由于信号微弱易受干扰,采用AD8226和OP07芯片实现信号放大、用隔离与滤波电路来保证人体安全及去噪。以STM32F103VET6微处理器内部A/D转换器完成信号模数转换,为了实现系统便捷通信,使用蓝牙模块完成下位机至上位机的通信。通过对硬件电路的仿真、制板以及实测表明,电路系统达到预期要求。2.软件方面,设计了基于LabVIEW软件的人机交互界面。针对用户信息与测试数据无法通过不同时期对比来反映阶段性肌力状态的问题,系统采用LabVIEW软件编写G语言完成了用户重要信息的注册和保存,结合肌力与肌电信号时域特征参数的关系,实时监测肌力幅值以及参数变化,并即时保存数据。实验表明,该软件部分各参数值可靠,具有实时性及准确性。3.数据分析方面,提出了一种基于时域特征值和肌力之间的关系的肌力分析方法,并对肌力等级标准探索性划分。在静态环境下,基于肌肉等长收缩至乏力的实验过程,针对11名实验对象的不同测试强度进行肌力状态实时分析。将人体主观意识和数字化结合,离线对肌力进行0级、Ⅰ级和Ⅱ级三类等级划分,并使用贝叶斯、K-近邻、Fisher、小波神经分类器对肌力状态进行分类比较,经验证,K-近邻分类准确率达98.5%,效果更佳。结合系统便捷测量的特点,在K-近邻算法的基础上设计GUI界面一键测试肌力等级,效果良好。

马一奇[8](2021)在《6周组合加压力量训练与高强度抗阻训练对跆拳道运动员下肢肌力、本体感觉及平衡能力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组合加压力量训练是一种新型的力量训练手段,其已在运动训练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相较传统力量训练方法,组合加压训练对下肢肌力、本体感觉及平衡能力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以跆拳道运动员为受试对象,对比分析了6周组合加压训练与高强度抗阻训练对下肢肌力、本体感觉及平衡能力的作用效果,为组合加压力量训练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支撑。方法:随机选取专业跆拳道运动员20名(男13,女7)作为受试者。首先,根据性别、身高、体重、训练年限等因素进行配对,然后再随机分为组合加压力量训练组(CO-KT;男7,女3)和高强度抗阻训练组(HI-RE;男6,女4)。干预周期为6周,训练内容包括深蹲、硬拉和弓步蹲。CO-KT组在周二、周四进行低强度加压力量训练(25%-35%1RM,1st组30次,2nd-4th均为15次,组间间歇45s),在周六进行高强度抗阻训练(70%-80%1RM,1st-4th组均为10次,组间间歇90s);在同一时间点,HI-RE组进行高强度抗阻训练(70%-80%1RM,1st-4th组均为10次,组间间歇90s)。分别在干预前后,测试膝关节的屈伸等速肌力、屈伸运动觉、位置觉、力量觉、单足站立时间及下肢Y平衡能力。结果:1、下肢肌力变化:两组膝关节屈伸肌峰值力矩、相对峰值力矩在6周干预后组内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CO-KT组左右腿屈肌峰值力矩、相对峰值力矩(p<0.05;)、伸肌峰值力矩与伸肌相对峰值力矩(p<0.001)在后测与前测相比增长皆具有显着性变化;HI-RE组左右腿屈肌峰值力矩、相对峰值力矩(p<0.01)、左右腿伸肌峰值力矩(p<0.01,p<0.001)与伸肌相对峰值力矩(p<0.001,p<0.01)在后测与前测相比增长皆具有显着性变化;两组组间比较皆无统计学意义。2、膝关节本体感觉变化(1)两组膝关节屈伸运动觉在6周干预后组内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右腿屈曲运动觉在干预前后相比减少具有显着性变化(p<0.01);两组左右腿伸展运动觉时间在干预前后相比减少具有显着性变化(p<0.05;p<0.05),组间比较皆无统计学意义。(2)左右腿膝关节屈曲位置觉与左腿伸展位置觉与在6周干预后组内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CO-KT组左右腿屈曲位置觉与左腿伸展位置觉(p<0.01)、HI-RE组左右腿屈曲位置觉与左腿伸展位置觉(p<0.001)在干预前后相比减少有显着性变化(p<0.01),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两组膝关节右腿伸展位置觉在6周干预后组内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CO-KT组与HI-RE组右腿伸展位置觉误差在后测与前测相比减少具有显着性(p<0.01;p<0.001),在后测中两组右腿伸展位置觉误差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1)。(3)两组膝关节屈伸力量觉在6周干预后组内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3.下肢平衡能力变化:(1)两组左右腿支撑单足闭眼站立时间(p<0.01)与右腿支撑单足睁眼站立时间(p<0.001)增加具有显着性变化,组间比较皆无统计学意义。(2)HI-RE组左右腿支撑Y平衡Z值在后测与前测相比增长具有显着性变化(p<0.01),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6周组合加压力量训练同高强度抗阻训练皆能有效提升膝关节肌群的绝对与相对力量,能够加强跆拳道运动员下肢平衡能力,可以有效增强运动员的动作控制能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其运动技能的发展。2、两种力量训练方式均可以提高膝关节本体感觉,对于跆拳道运动员击打准确性等运动表现的提升皆具有潜在的积极效果,但在位置觉的作用上组合加压力量训练效果要弱于高强度抗阻训练。

郭彦君[9](2021)在《30秒手臂弯举测评在老年女性骨量减少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上肢肌肉力量对于老年人开展日常活动的能力非常重要,姿势的维持时间和稳定性会影响生活质量。当肌肉耐力衰退时,肌肉无法承受日常活动与运动负荷,还会导致骨密度下降,严重者会导致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30秒手臂弯举测试(30-second Arm Curl Test)是国外应用较为广泛的评估上肢肌肉力量的测试方法,但该项测试在我国应用较少,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验证30秒手臂弯举测试的重测信度和判别效度,以及探讨30秒手臂弯举测试在老年女性骨量减少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为完善今后社区老年女性的力量测评方法、简易筛查社区老年女性的骨密度水平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研究对象选取上海市社区60~79岁老年女性为受试者,在信度研究部分,对81名(69.38±6.89岁)受试者进行了30秒手臂弯举测试间隔2日的重测信度检验;在效度研究部分,对167名(68.82±5.09岁)受试者进行30秒手臂弯举的判别效度检验。首先分析不同30秒手臂弯举测试水平的差异;其次进行判别效度的检验。年龄判别效度以10岁为增量进行分组,将老年女性划分为低龄组(60~69岁)和中龄组(70~79岁)2个年龄组;体育锻炼判别效度根据有无体育锻炼划分为锻炼组和不锻炼组,锻炼组再次划分为经常锻炼组、偶尔锻炼组两个亚组。在应用研究部分,针对88名(67.34±4.69岁)受试者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的测试。根据腰椎骨密度T值的界定,将受试者分为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分析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老年女性的肌肉力量指标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30秒手臂弯举测试、握力测试(Grip Strength Test)与腰椎骨密度和全身骨密度的相关性;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30秒手臂弯举测试、握力测试分别与老年女性骨量减少之间的联系;构建特异性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以评估30秒手臂弯举测试对于老年女性骨量正常/骨量减少的诊断效果。研究结果:(1)重测信度结果显示,30秒手臂弯举测试中选用优势侧的完成率最高;30秒手臂弯举测试在第一次测试与第二次测试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隔2日的重测信度ICC为0.861,具有较好的重测信度。(2)不同的30秒手臂弯举测试水平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低龄组(21.33±2.24次)、中龄组(19.51±1.96次)两个年龄组间老年女性30秒手臂弯举测试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锻炼组(21.56±2.28次)与不锻炼组(19.53±1.87次)两个组之间30秒手臂弯举测试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常锻炼组(22.77±2.49次)与偶尔锻炼组(20.74±1.71次)两个亚组之间30秒手臂弯举测试结果存在显着差异(P<0.05)。(3)30秒手臂弯举测试、握力测试在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之间存在差异;在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之后,30秒手臂弯举测试、握力测试与腰椎骨密度和全身骨密度具有相关性;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好的30秒手臂弯举测试结果会降低骨量减少的风险;30秒手臂弯举测试AUC=0.707(95%CI=0.598~0.816),敏感度为0.644,特异度为0.706,诊断骨量正常/骨量减少的临界值为18.5次。结论:(1)30秒手臂弯举进行测试时采用优势侧完成,是一种可靠的评估社区60~79岁老年女性上肢肌肉耐力的测试方法,具有较好的重测信度。(2)30秒手臂弯举测试是一种有效的评估社区60~79岁老年女性上肢肌肉耐力的测试方法,在不同年龄层次、不同体育锻炼情况的老年女性中具有较好的判别效度。(3)30秒手臂弯举测试对于社区60~79岁老年女性骨量减少诊断中的筛查具有良好的价值。30秒手臂弯举测试区分骨量正常和骨量减少的临界值为18.5次,可作为社区60~79岁老年女性骨量减少诊断的简易指标之一。

冉佳朋[10](2021)在《核心力量训练对初中生足球基本技术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近年来,校园足球已经在各级各地的中小学进行大范围推广,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我国初中足球训练与世界高水平足球国家之间仍旧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核心力量训练上,重视程度相较于国外还有待提高。因此,本研究旨在揭示核心力量训练与足球基本技术之间的关系,验证核心力量训练对初中生足球基本技术具有积极影响。并且,基于这一实验结果针对初中生这一群体特征,提出切实可行的足球训练策略,将核心力量训练更好地融入初中生足球体能训练中,提升初中生足球基本技术训练的效率。方法:本研究选取了大连市知行中学初一年级的60名初中生,年龄介于12-14岁。分成对照班与实验班,每组各30人。两组训练时间相等,其中实验班每次素质练习中插入10到15分钟核心力量训练,对照组按照日常训练正常进行。受试者在实验前后进行足球基本技术、核心肌肉力量的测试,以及足球基本技术兴趣的调查。结果:1.实验班的受试者核心肌肉力量提升情况比对照班更为明显(p<0.01);2.实验班的受试者足球基本技术提升情况比对照班更为明显(p<0.01);3.实验班相对于对照班来说,受试者们在训练之后对足球基本技术更感兴趣(p<0.01)。结论:1.核心力量训练相较于常规力量训练对初中生核心肌肉力量的提升效果更加理想;2.核心力量训练相较于常规力量训练对初中生足球基本技术的提升效果更加理想;3.提升初中生对足球基本技术的兴趣程度,对于初中生足球基本技术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二、浅谈肌肉力量的测试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肌肉力量的测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等长大腿中部拉测试在下肢肌肉力量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肌肉力量诊断的发展
    1.1 动态测试
    1.2 等长测试
2 IMTP测试及其信度
    2.1 IMTP测试
    2.2 IMTP测试的信度
3 IMTP测试与运动能力
    3.1 应用IMTP测试评价下肢力量
    3.2 应用IMTP测试评价下肢爆发力
    3.3 应用IMTP测试评价冲刺能力
    3.4 应用IMTP测试评价变向能力
    3.5 应用IMTP测试评价专项运动能力
4 IMTP测试与训练监控
    4.1 应用IMTP测试监控疲劳
    4.2 应用IMTP测试评估训练适应
5 总结与展望

(2)老年人姿势控制能力与本体感觉、足底皮肤触觉及下肢肌肉力量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老年人跌倒的严重性
    2.2 老年人跌倒的影响因素
    2.3 老年人姿势控制能力与跌到风险的关系
        2.3.1 姿势控制能力的测量方法
        2.3.2 姿势控制能力维持平衡的机制
        2.3.3 姿势控制能力的参与系统
    2.4 老年人姿势控制的影响因素
        2.4.1 老年人姿势控制能力与足底皮肤触觉的关系
        2.4.2 老年人姿势控制能力与本体感觉的关系
        2.4.3 老年人姿势控制能力与下肢肌肉力量的关系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实验设备
        3.2.1 单丝测试仪
        3.2.2 本体感觉测试仪
        3.2.3 BBS测试工具
        3.2.4 TUG测试工具
        3.2.5 等速肌力测试系统
        3.2.6 三维测力台
    3.3 测试流程
        3.3.1 足底皮肤触觉测试流程
        3.3.2 本体感觉测试流程
        3.3.3 下肢肌肉力量测试流程
        3.3.4 姿势控制能力测试流程
    3.4 数据处理
        3.4.1 足底皮肤触觉数据处理
        3.4.2 本体感觉数据处理
        3.4.3 下肢肌肉力量数据处理
        3.4.4 姿势控制能力数据处理
    3.5 统计学分析
    3.6 研究技术路线
4 研究结果
    4.1 描述性分析结果
    4.2 相关性分析结果
        4.2.1 足底皮肤触觉与姿势控制能力相关性分析结果
        4.2.2 本体感觉与姿势控制能力相关性分析结果
        4.2.3 下肢肌肉力量与姿势控制相关性分析结果
    4.3 回归分析结果
        4.3.1 BBS与跌倒风险因子的回归分析结果
        4.3.2 TUG与跌倒风险因子的回归分析结果
5 分析与讨论
    5.1 足底皮肤触觉与姿势控制之间的关系
    5.2 本体感觉与姿势控制之间的关系
    5.3 下肢肌肉力量与姿势控制之间的关系
    5.4 回归方程的建立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一 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
附件二 志愿者登记表
附件三 山东体育学院运动科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书
附件四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3)不同温度冷疗对男性大学生肱二和肱三头肌延迟性肌肉酸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相关综述研究
        1.2.1 延迟性肌肉酸痛的研究现状
        1.2.2 冷冻疗法的研究现状
        1.2.3 总结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测试仪器
        2.2.1 表面肌电
        2.2.2 艾力尔智能化力量诊断与训练系统
        2.2.3 Game Ready加压冷疗系统
    2.3 运动建模
    2.4 冷疗干预方法
    2.5 测试指标及方法
        2.5.1 视觉模拟评分法
        2.5.2 等速指标的测定
        2.5.3 表面肌电指标的测定
    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6.1 等速肌力数据处理
        2.6.2 肌电数据处理
        2.6.3 数据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主观视觉模拟评分的特征
    3.2 各组等速肌力的特征
    3.3 各组表面肌电的特征
    3.4 不同时间点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特征
4 分析与讨论
    4.1 不同温度冷疗对DOMS肌肉酸痛度影响的分析
    4.2 不同温度冷疗对DOMS等速肌力影响的分析
    4.3 不同温度冷疗对DOMS肌电影响的分析
    4.4 同种温度冷疗对不同肌肉的力量影响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3 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

(4)优秀男子冰壶运动员等速肌力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冰壶的起源与发展
    2.2 冰壶运动的技术特点与运动损伤
    2.3 等速肌力测试在运动实践中的研究现状
    2.4 等速肌力测试在评价运动损伤中的应用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冰壶运动员不同关节等速肌力特征
        4.1.1 肩关节等速肌力特征测试结果
        4.1.2 肘关节等速肌力特征测试结果
        4.1.3 腕关节等速肌力特征测试结果
        4.1.4 膝关节等速肌力特征测试结果
        4.1.5 不同关节综合肌力比值分析
    4.2 讨论与分析
        4.2.1 不同角速度下不同关节的绝对肌力分析
        4.2.2 不同角速度下不同关节的肌肉爆发力分析
        4.2.3 不同角速度下不同关节的平衡能力和稳定性分析
        4.2.4 不同角速度下不同关节的肌肉耐力和抗疲劳能力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百分位数曲线拟合方法(LMS)的上海市社会体育培训机构7-12岁儿童体适能评价标准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的界定
        2.1.1 体质
        2.1.2 体适能
        2.1.3 体适能与体质的关系
    2.2 体适能相关测试项目
        2.2.1 身体成分
        2.2.2 心肺功能
        2.2.3 肌肉力量与耐力
        2.2.4 速度
        2.2.5 柔韧
        2.2.6 灵敏
        2.2.7 平衡
    2.3 国内外体适能评价标准的发展
        2.3.1 国外体适能评价标准的发展
        2.3.2 我国体适能评价标准的发展
    2.4 评价标准建立的基本原则
        2.4.1 科学性原则
        2.4.2 实效性原则
        2.4.3 可比性原则
        2.4.4 全面性原则
    2.5 儿童体适能评价标准的制订方法
        2.5.1 传统评价方法的优缺点
        2.5.2 百分位数曲线拟合——LMS法
    2.6 综述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测试法
        3.2.5 LMS法
        3.2.6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7-12 岁儿童体适能测试指标的筛选
        4.1.1 初选指标的确定
        4.1.2 测试指标的筛选结果
        4.1.3 指标的最终确定
    4.2 儿童体适能测试指标曲线的拟合结果
        4.2.1 BMI
        4.2.2 20 米往返跑
        4.2.3 握力
        4.2.4 直臂仰卧起坐
        4.2.5 30 米冲刺跑
        4.2.6 坐位体前屈
        4.2.7 横跨跳
        4.2.8 闭眼单脚站立
    4.3 上海市7-12 岁儿童体适能指标体系各项目评分表
    4.4 上海市 7-12 岁儿童体适能指标体系的回代验证
    4.5 小结
5 体适能在线测评系统的建立与应用系统
    5.1 建立背景
    5.2 体适能测试系统应用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一 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二 专家效度评估表
附件三 上海市 7-12 岁儿童体适能测试指标筛选
附件四 上海市 7-12 岁儿童体适能测试指标筛选
附件五 测试站点信息表
附件六 儿童体适能测试器材

(6)8周差异化训练对提高青少年男子散打运动员核心肌肉力量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差异化训练相关研究
        2.1.1 差异化训练的概念
        2.1.2 差异化训练的理论依据
        2.1.3 差异化训练的应用研究
    2.2 核心力量相关研究
        2.2.1 核心力量的起源与发展
        2.2.2 核心及核心力量的概念
        2.2.3 传统核心力量训练方法
        2.2.4 核心力量在散打训练中的相关研究
    2.3 核心力量训练对散打运动的重要性
    2.4 文献述评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文献资料法
    3.3 专家访谈法
    3.4 实验法
        3.4.1 实验对象
        3.4.2 实验流程图
        3.4.3 实验地点
        3.4.4 实验时间
        3.4.5 实验仪器
        3.4.6 测试指标
        3.4.7 数据采集
        3.4.8 实验干预训练设计
    3.5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
    4.1 差异化训练对腹背、髋关节在等速测力测试中的影响比较
        4.1.1 差异化训练对低速60°/s腹背肌群数据的影响比较
        4.1.2 差异化训练对高速150°/s腹背肌群数据的影响比较
        4.1.3 差异化训练对低速60°/s髋关节伸肌、屈肌数据的影响比较
        4.1.4 差异化训练对高速240°/s髋关节伸肌、屈肌数据的影响比较
    4.2 差异化训练对直拳、鞭腿下肌肉激活程度的影响比较
        4.2.1 实验组、对照组直拳下肌肉激活程度的影响比较
        4.2.2 实验组、对照组鞭腿下肌肉激活程度的影响比较
    4.3 差异化训练对打击力、相对最大力量的影响比较
        4.3.1 实验组、对照组打击力、相对最大力量基线数据比较
        4.3.2 实验组、对照组打击力、相对最大力量干预前后组内比较
        4.3.3 实验组、对照组打击力、相对最大力量干预后组间比较
5 分析与讨论
    5.1 差异化训练对运动员腹背、髋关节肌群数据的影响比较
    5.2 差异化训练对运动员直拳、鞭腿下肌肉激活程度的影响比较
    5.3 差异化训练对运动员打击力、相对最大力量的影响比较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7.1 研究不足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二
    附录三

(7)人体肌肉力量测量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相关性原理与系统概述
    2.1 测量肌肉力量的信号特征
        2.1.1 肌电信号的产生
        2.1.2 肌电信号的特点
        2.1.3 信号噪声来源
    2.2 信号分析方法
        2.2.1 时域分析方法
        2.2.2 频域分析方法
        2.2.3 时频域分析方法
    2.3 分类器设计基础理论
        2.3.1 基于最小错误率的贝叶斯分类器
        2.3.2 K-近邻法数据分类器
        2.3.3 基于Fisher的分类器
        2.3.4 小波神经网络分类器
    2.4 系统整体设计结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体肌肉力量测量系统硬件电路设计与综合搭建
    3.1 元器件选型
        3.1.1 传感器选型
        3.1.2 调理电路芯片选型
        3.1.3 主控芯片选型
    3.2 调理电路设计
        3.2.1 电源隔离电路
        3.2.2 前置放大电路
        3.2.3 信号隔离电路
        3.2.4 高、低通滤波电路
        3.2.5 带阻滤波电路
        3.2.6 增益放大电路
    3.3 微控制器设计
        3.3.1 微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
        3.3.2 微控制器程序设计
    3.4 硬件电路PCB设计
    3.5 硬件电路综合搭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体肌肉力量测量系统人机交互设计与测试
    4.1 开发环境及总体结构
        4.1.1 开发环境
        4.1.2 总体结构
    4.2 LabVIEW程序设计
        4.2.1 用户注册、登录模块
        4.2.2 管理员修改模块
        4.2.3 数据传输模块
        4.2.4 波形显示、滤波模块
        4.2.5 数据存储模块
    4.3 软件测试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肌力分析及测试结果
    5.1 实时在线分析
    5.2 肌力识别分类器测试
        5.2.1 最小错误率贝叶斯分类器
        5.2.2 K-近邻法数据分类器
        5.2.3 Fisher分类器
        5.2.4 小波神经网络分类器
    5.3 GUI界面显示测试
    5.4 本章总结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课题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校期间获奖情况

(8)6周组合加压力量训练与高强度抗阻训练对跆拳道运动员下肢肌力、本体感觉及平衡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词缩写表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文献综述
    2.1 加压力量训练
        2.1.1 加压训练增加肌力的作用机制
        2.1.2 加压训练增长肌力的应用效果
    2.2 本体感觉
        2.2.1 本体感觉的神经机制及控制通路
        2.2.2 本体感觉测试方法
    2.3 力量训练与本体感觉
        2.3.1 力量训练对本体感觉的影响机制
        2.3.2 力量训练影响本体感觉敏锐度的应用效果
    2.4 本体感觉与肌肉力量对平衡能力的影响
    2.5 小结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实验方案
        3.2.1 实验时间与地点
        3.2.2 实验设计
        3.2.2.1 测试指标与方法
        3.2.3 统计方法
4.研究结果
    4.1 膝关节肌肉力量变化结果
    4.2 膝关节本体感觉变化结果
    4.3 下肢平衡能力变化结果
5.分析与讨论
    5.1 CO-KT与 HI-RE对膝关节肌肉力量的影响
    5.2 CO-KT与 HI-RE对膝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
    5.3 CO-KT与 HI-RE对下肢平衡能力的影响
    5.4 总结
6.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30秒手臂弯举测评在老年女性骨量减少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30 秒手臂弯举
        2.1.2 信效度
        2.1.3 老年人
        2.1.4 骨量减少
    2.2 上肢肌肉力量测量研究进展
        2.2.1 肌肉力量影响因素
        2.2.2 上肢肌肉力量测量方法
    2.3 骨量减少风险筛查的研究进展
        2.3.1 骨密度影响因素
        2.3.2 骨量减少风险相关筛查方法
    2.4 老年女性上肢肌肉力量与骨量减少
        2.4.1 老年女性上肢肌肉力量的重要性
        2.4.2 老年女性筛查骨量减少的重要性
        2.4.3 老年女性上肢肌肉力量与骨量减少的关系研究
    2.5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研究一:30 秒手臂弯举测试的信度检验
        3.1.2 研究二:30 秒手臂弯举测试的效度检验
        3.1.3 研究三:30 秒手臂弯举测评在老年女性骨量减少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3.2 研究方法
        3.2.1 问卷法
        3.2.2 测试法
    3.3 测试流程
    3.4 技术路线图
    3.5 数理统计与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30 秒手臂弯举测试的信度检验
        4.1.1 30 秒手臂弯举测试完成情况
        4.1.2 30 秒手臂弯举测试重测信度
    4.2 30 秒手臂弯举测试的判别效度
        4.2.1 不同30 秒手臂弯举测试水平的区别
        4.2.2 30 秒手臂弯举测试对不同年龄层次老年女性的判别效度
        4.2.3 30 秒手臂弯举测试对不同体育锻炼情况老年女性的判别效度
    4.3 30 秒手臂弯举测试在老年女性骨量减少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4.3.1 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的骨密度以及相关指标比较
        4.3.2 30 秒手臂弯举测试与握力在骨量正常/骨量减少组的比较
        4.3.3 30 秒手臂弯举测试和握力与不同部位骨密度的相关性
        4.3.4 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的二元logisitic回归分析
        4.3.5 30 秒手臂弯举测试对骨量减少筛查的ROC曲线分析及临界值
5 分析与讨论
    5.1 30 秒手臂弯举测试的重测信度研究
    5.2 30 秒手臂弯举测试的判别效度研究
        5.2.1 不同30 秒手臂弯举测试水平的变化
        5.2.2 不同年龄层次老年女性30 秒手臂弯举测试的变化
        5.2.3 不同体育锻练情况老年女性30 秒手臂弯举测试的变化
    5.3 30 秒手臂弯举测试在老年女性骨量减少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6 结论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一:体育锻炼情况表
附件二:伦理申请
致谢

(10)核心力量训练对初中生足球基本技术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对国内外已有研究现状评述
    1.4 核心力量训练的相关概念界定
        1.4.1 核心力量
        1.4.2 核心力量训练
        1.4.3 足球基本技术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对比实验法
        2.2.4 问卷调查法
        2.2.5 对比分析法
        2.2.6 数理统计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足球基本技术与核心肌肉力量的对比分析
    3.2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足球基本技术与核心肌肉力量的对比分析
    3.3 实验前后实验班足球基本技术与核心肌肉力量的对比分析
    3.4 实验前后对照班足球基本技术与核心肌肉力量的对比分析
    3.5 实验前后初中生对足球基本技术兴趣程度的对比分析
4 分析与讨论
    4.1 足球基本技术变化的原因及意义
        4.1.1 核心力量训练对初中生足球基本技术改善的原因
        4.1.2 足球基本技术改善对初中生足球水平的影响
    4.2 核心肌肉力量变化的原因及意义
        4.2.1 核心力量训练对初中生核心肌肉力量改善的原因
        4.2.2 核心肌肉力量改善对初中生足球水平的影响
    4.3 足球基本技术兴趣程度变化的原因及意义
        4.3.1 核心力量训练对初中生足球基本技术兴趣程度改善的原因
        4.3.2 足球基本技术兴趣程度改善对初中生足球水平的影响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核心力量训练对初中生核心肌肉力量的提升效果更加理想
        5.1.2 核心力量训练对初中生足球基本技术的提升效果更加理想
        5.1.3 核心力量训练对初中生足球基本技术学习兴趣的提升更加明显
    5.2 建议
        5.2.1 将核心力量训练纳入初中常规足球教学
        5.2.2 根据初中生特征合理安排核心力量训练
        5.2.3 增强初中足球教师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附录A 核心力量训练内容
附录B 常规力量训练内容
附录C 足球基本技术学习兴趣调查问卷
附录D 效度检验
附录E 访谈提纲
附录F 实验对象数据
致谢

四、浅谈肌肉力量的测试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等长大腿中部拉测试在下肢肌肉力量诊断中的应用[J]. 路恒,许贻林,王然.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2(01)
  • [2]老年人姿势控制能力与本体感觉、足底皮肤触觉及下肢肌肉力量的相关性分析[D]. 刘芳. 山东体育学院, 2021(02)
  • [3]不同温度冷疗对男性大学生肱二和肱三头肌延迟性肌肉酸痛的影响[D]. 王家伟. 沈阳体育学院, 2021(09)
  • [4]优秀男子冰壶运动员等速肌力特征研究[D]. 钱坤. 吉林体育学院, 2021(02)
  • [5]基于百分位数曲线拟合方法(LMS)的上海市社会体育培训机构7-12岁儿童体适能评价标准的建立[D]. 朱芷筠.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2)
  • [6]8周差异化训练对提高青少年男子散打运动员核心肌肉力量的实验研究[D]. 王兆辉.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7]人体肌肉力量测量系统的设计[D]. 蔺雨露.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8]6周组合加压力量训练与高强度抗阻训练对跆拳道运动员下肢肌力、本体感觉及平衡能力的影响[D]. 马一奇.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9]30秒手臂弯举测评在老年女性骨量减少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D]. 郭彦君.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10]核心力量训练对初中生足球基本技术的影响研究[D]. 冉佳朋.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标签:;  ;  ;  ;  

浅谈肌力的测试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