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腐病菌核病化学防治试验研究

稻草腐病菌核病化学防治试验研究

一、水稻秆腐菌核病药剂防治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亚梦[1](2020)在《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下多菌灵在克氏原螯虾中的残留特征、归趋与富集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菌灵属于苯并咪唑类药物,是一种常用的高效低毒杀菌剂,在水稻生产过程中,广泛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稻瘟病、恶苗病。使用方法主要为叶面喷洒,洒落在稻田水中的多菌灵会随水的渗透作用转移到底泥,从而对稻田水体和底泥造成污染。杀菌剂多菌灵对水生动物具有一定的毒性,随着新型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稻渔综合种养的推广,多菌灵进入水源环境后,会对与水稻共作的水生动物产生不良影响。近年来,克氏原螯虾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消费需求,为避免多菌灵通过食物链从水产品转移到人体,给人们带来膳食风险,本课题以我国特色优质水生动物克氏原螯虾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下典型杀菌剂多菌灵在克氏原螯虾中的残留特征、归趋与富集效应。本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果主要包含以下三个部分:1. 通过优化色谱、质谱仪器参数和提取、净化目标物条件,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测定水体-底泥-克氏原螯虾中多菌灵的新方法。水样使用混合型阳离子萃取小柱(MCX)富集净化,底泥、克氏原螯虾鳃、肝胰腺、肌肉组织在碱性条件下经乙酸乙酯提取,离心,上清液经旋转蒸发浓缩并复溶后采用MCX富集净化。以乙腈和水为流动相,采用C18色谱柱进行梯度洗脱分离。在电喷雾正离子源(ESI+)下,采用多反应检测模式(MRM)检测。结果表明:多菌灵在0.5~5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2)为0.9985。多菌灵在水体、底泥和克氏原螯虾鳃、肝胰腺、肌肉组织中的定量限分别为10 ng/L、0.20μg/kg、1.00μg/kg、1.00μg/kg、0.50μg/kg。当加标水平为各自定量限的1、2、10、100倍时,加标回收率为83.90%~108.42%,相对标准偏差为1.02%~5.70%(n=6)。该方法能简单、有效地检测出水体-底泥-克氏原螯虾中多菌灵的残留量,且稳定性好,结果可靠。2. 通过在室外稻虾共养生态系统中开展多菌灵田间试验,研究了多菌灵在稻虾生态系统稻田水、底泥中的归趋行为和在克氏原螯虾中的残留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在200 g/亩剂量50%多菌灵悬浮剂(多菌灵有效成分100 g/亩)兑水16 L、施药1次的田间试验中,多菌灵在稻田水、底泥和克氏原螯虾中降解较快,属于易降解、难消除农药,其中稻田水、克氏原螯虾不同组织中多菌灵的残留值随施药时间的延长而快速降低。施药后90 d,稻田水、底泥和克氏原螯虾卵巢、肌肉组织中以低残留值存在且分别为0.11±0.02μg/L、3.27±0.21μg/kg、1.03±0.06μg/kg、0.58±0.03μg/kg;克氏原螯虾鳃、肝胰腺中多菌灵最终残留值均低于其定量限(1.00μg/kg)。稻田水中多菌灵归趋行为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动力学方程为Ct=398.16e-0.316t,相关系数R2=0.9647,半衰期为2.19 d。多菌灵在稻田底泥中的残留动态不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施药后的第10 d达到最大残留量为123.16±10.55μg/kg。克氏原螯虾不同组织呈现:鳃>肝胰腺>肌肉组织的分布特征,鳃、肝胰腺中多菌灵的残留量显着(P<0.05)高于肌肉组织,三者所占百分含量为:鳃(43.34%±20.25%)、肝胰腺(39.56%±15.24%)、肌肉组织(17.10%±5.98%)。在相同暴露时间下,不同性别克氏原螯虾的可食部位(鳃、性腺、肌肉组织)多菌灵残留量之和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差异不显着(P>0.05)。3. 通过室内暴露模拟实验,研究了克氏原螯虾分别在多菌灵浓度为3.70μg/L、18.50μg/L、370μg/L水体中暴露10 d时,雄性克氏原螯虾鳃、肝胰腺、肌肉组织对多菌灵的富集规律,并运用双箱动力学模型计算富集系数(BCF)、富集速率(k1)、释放速率(k2)、最大富集量(Cmax)、半衰期(T1/2)等污染动力学参数。实验结果表明:整体上看,在暴露实验结束(10 d)时克氏原螯虾不同组织对多菌灵的富集均未达到动态平衡。不同组织部位对多菌灵的富集量和Cmax为:鳃>肝胰腺>肌肉,T1/2为肝胰腺/肌肉组织>鳃,且与暴露浓度和富集时间呈正相关,鳃、肝胰腺、肌肉组织对多菌灵的富集量依次为48.82~3381.47μg/kg、36.27~981.47μg/kg、7.80~545.13μg/kg;Cmax依次为287.76~4727.88μg/kg、232.93~1669.21μg/kg、117.41~868.06μg/kg;T1/2依次为2.17~5.78 d、2.89~7.70 d、3.01~6.30 d。同一水体下,三种组织的BCF和k1为鳃>肝胰腺>肌肉组织,k2为鳃>肝胰腺/肌肉组织,且与暴露浓度呈负相关,鳃、肝胰腺、肌肉组织的BCF依次为12.78~77.77、4.51~62.95、2.35~31.73;k1依次为1.53~24.89、0.41~15.11、0.26~7.30;k2依次为0.12~0.32、0.09~0.24、0.11~0.23。本研究基于液质联用技术建立了一套多菌灵在稻田水-底泥-克氏原螯虾中的确证性方法,探索了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下多菌灵的残留特征和归趋行为,揭示了克氏原螯虾对多菌灵的蓄积特性,研究结果对提高克氏原螯虾养殖过程中危害物监控能力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对保障甲壳类食品消费安全有重要参考意义。

高明瑞[2](2020)在《吉林省水稻细菌性谷枯病病原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细菌性谷枯病(Bacterial grain blight of rice;BGBR),又称水稻细菌性穗枯病(Bacterial panicle blight of rice;BPBR),主要是由颖壳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umae)和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引起的一种典型的种传病害。目前该病害的发生日益严重,已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水稻病害之一,严重的影响了我国水稻的生产。近年来,以粳稻为主的吉林省各水稻种植区,陆续发现,水稻抽穗后,颖壳出现大量褐色病斑并逐渐蔓延连片,病健交界处有明显分界线,严重的整个谷粒都成深褐色甚至畸形不结实。该病症的发生与南方学者描述的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较为相似。为了确认吉林省内该病害的发生情况,本研究采集了吉林省内各主要水稻种植区的样本,对症状进行分类描述及病原菌的分离鉴定。本试验通过对病原菌的菌落形态,生理生化,16S-23Sr DNA序列等方面分析,确定了该病害病原菌的分类地位,然后利用两种致病性最强的代表菌株C17和C23对东三省内主要种植的144个水稻品种进行抗性互作,并对其进行药敏感应测定,以期筛选出抗性品种和有效的防治药剂。试验结果如下:(1)本试验对吉林省白城市叉干、安广、洮南和吉林市永吉县等县市采集的193份样本进行症状描述以及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将引起吉林省水稻细菌性谷枯病的表现症状分为三种类型,一:谷粒上刚出现少量褐色斑点,谷粒仍饱满;二:谷粒一半健康一般呈褐色,病健交界明显,严重的整个呈深褐色,谷粒枯瘪不结实;三:谷粒失绿,呈苍白色,病健交界处有条明显的褐色分界线,严重的整个谷粒枯死。其中症状一未发现有致病性的病原菌,症状二和症状三的分离率分别为13.02%,63.16%,病原菌所占比率分别为32.7%,67.3%。通过鉴定结果可知,引起吉林省水稻细菌性谷枯病的病原菌为B.glumae和B.gladioli。(2)利用分离得到致病性最强的两种病原菌,B.glumae代表菌株C17和B.gladioli代表菌株C23对东三省144种主要水稻种植品种进行抗性分析,结果表明:所有供试品种对两种病原菌的抗性差异性不大,说明两种病原菌的致病性效果相近。在144种水稻品种中,共发现九稻44、九稻68等抗性品种10个,感病品种4个,高感品种1个,未发现高抗品种。其中对两种病原菌的主要抗性类型均为中抗品种,其次为中感品种。(3)利用抑菌圈法,通过室内毒力测定,从24种药剂中筛选出9种对两种病原菌均有明显抑制效果的药剂,再结合田间试验,获得了6种有效的防治药剂,其中45%代森铵AS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可以作为防治水稻细菌性谷枯病的首选药剂,另外5种药剂,30%琥珀胶肥酸铜SC、30%壬菌铜ME、30%王铜SC、50%氯溴异氰脲酸SP、2%春雷霉素AS防治效果达到70%以上,可作为备用药剂。

李亚梦,李晋成,李芹,田娟娟,解超男,吴立冬,刘欢[3](2019)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多菌灵的残留现状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将水稻与水产养殖动物协调共作的复合型生态农业模式,多菌灵是一种常用于预防水稻稻瘟病的杀菌剂。本研究介绍了多菌灵的理化性质、毒性分析、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在水稻、土壤和田水中的检测方法、消解动态及在水生生物中的毒性研究。研究发现,食品中关于多菌灵的残留分析对象主要集中在水果、蔬菜及水稻等作物,而针对水产品中多菌灵的残留测定方法研究尚属空白。本研究可为开展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多菌灵在水产品中的检测技术研究和该模式下多菌灵使用规范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9,9(4):64-70]

冯思琪[4](2019)在《水稻胡麻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药剂筛选及品种抗性分析》文中认为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病害严重影响粮食产量,是学者们应重点解决的问题。水稻胡麻叶斑病属真菌病害,发病范围较广,在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现,水稻营养不良、生长较差时,发病严重。由于对该病害相关研究较少,胡麻叶斑病大量发生时,不能进行较好的防治,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试验从田间采集病样,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从温度、光照、pH、碳氮源五方面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在室内采用生长速率法用20种药剂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病菌进行毒力测定,计算其EC50值;同时选取29个黑龙江省水稻主栽品种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的抗性表现进行评价,以期为黑龙江省水稻对胡麻叶斑病生产防治措施、抗病机制方面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对病原菌的菌落、菌丝、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形态特点的观察,进行形态学鉴定。采用ITS核酸序列同源比对的方法,进行了分子鉴定,并对该病原菌进行回接鉴定。可以得出病原菌菌落颜色为黑褐色,菌落质地为蓬松绒毛状,无渗出液;分生孢子颜色为褐色,纺锤形或圆柱形;分生孢子梗呈褐色,弯曲。获得的病原菌ITS区序列与Genbank中稻平脐蠕孢有性态(Cochliobolus miyabeanus)序列相似程度达到99%。将分离出的病原菌制备为孢子悬浮液并接种于水稻叶片,病斑中央颜色为深褐色至灰白色,边缘褐色,外圈黄色边缘颜色深浅不一。接种前后病斑形态呈现一致,可以得出分离的病菌确定为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稻平脐蠕孢(Bipolaris oryzae)。2.研究了水稻胡麻叶斑病原菌在温度、光照、pH、碳源、氮源不同的情况下对菌丝生长和菌落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生长最适条件为光暗交替、pH为7、25℃、碳氮源为可溶性淀粉和甘氨酸。3.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病菌进行药剂的敏感性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在20种供试药剂中,20%苯甲·丙环唑、45%咪鲜胺、32.5%苯甲·嘧菌酯、12.5%烯唑醇、40%百菌清、50%醚菌酯、10%井冈霉素、10%苯醚·甲环唑、43%戊唑醇、75%代森锰锌这10种杀菌剂的EC50值均小于0.1000μg/mL,其中效果最好的杀菌剂为30%苯甲·丙环唑,其EC50值为0.0002μg/mL;抑菌效果最差的杀菌剂为80%乙蒜素,其EC50值为4.3945μg/mL。4.选取29个黑龙江省主栽水稻品种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研究其对胡麻叶斑病的抗性。其中没有对胡麻叶斑病表现为抗病的水稻品种,对胡麻叶斑病表现为中感(MS)的品种有6个,占试验水稻品种的20.7%;对胡麻叶斑病表现为高感(HS)的水稻品种最多,为23个,占试验水稻品种的79.3%。

王贺[5](2019)在《苏打盐碱地水稻秆腐菌核病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及病原菌致病类群划分》文中研究表明水稻(Oryza sativa L.),作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重要粮食作物,是世界上大多数人口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来源。截止到2018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水稻产量第一的国家,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产量高达21213万吨。但是与蓬勃发展的水稻产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水稻流行病害的存在对水稻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水稻秆腐菌核病较为常见且危害级别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稻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有效地控制水稻秆腐菌核病的发生和病情蔓延,在吉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170204008NY)的专项资助下,本研究对水稻秆腐菌核病的成灾机制及绿色防控关键技术进行研究,解析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地区水稻秆腐菌核病成灾的机制,筛选高抗品种并对种植密度进行合理优化,分析秆腐菌核病病情与水稻千粒重和垩白率的相关性以及硅肥和生防试剂对秆腐菌核病的防治效果,调查菌核分布情况和致病性,对菌株进行致病类群划分。试验结果如下:(1)本试验对目前生产上比较常用的102个水稻品种在温室、非盐碱地区、中度盐碱地区和重度盐碱地区进行了抗性鉴定。结果表明,筛选出高抗品种1个:‘吉粳107’,抗病品种19个。(2)对田间管理方式进行了筛选和优化,筛选出有利于控制水稻秆腐菌核病的合理种植密度:30cm×13.3cm和30cm×16.7cm;有利于控制病害发展的供水方式:定期排水,定期灌溉(水稻分蘖期采用干湿交替,灌溉和自然落干交替进行,分蘖后期晒田5-10天,拔节孕穗期再次进行干湿交替,抽穗结实期按灌溉1次,落秆3天再次落干为周期交替进行)。(3)选取了‘通科37’、‘吉农大521’、‘广稻1号’、‘松粳18’和‘龙洋17’5个水稻品种,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秆腐菌核病发病及水稻成熟后,利用田间五点取样、09病级分级标准、电子天平称重和大米外观品质检测仪,以及病情指数计算公式,Excel 2010和DPS v7.05软件,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统计分析,分析病情指数与水稻千粒重和垩白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吉农大521’、‘广稻1号’和‘龙洋17’3个水稻品种的千粒重与秆腐菌核病的病级均呈极显着负相关;‘通科37’、‘吉农大521’、‘松粳18’和‘龙洋17’4个水稻品种的垩白率与秆腐菌核病的病级均呈极显着正相关。(4)选取水稻品种白粳1,液体益地硅、固体活性水溶硅、木霉菌剂、枯草芽孢杆菌剂和异菌脲,在吉林省洮北市丰产乡,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秆腐菌核病发病后,按比例分组,单剂单独施用。调查分析各组处理病情指数、千粒重、垩白率、倒伏率和投入费用。结果表明,益地硅+枯草芽孢杆菌+异菌脲,益地硅+枯草芽孢杆菌以及活性水溶硅防效可达73%以上,且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益地硅+枯草芽孢杆菌+异菌脲,益地硅+木霉菌,益地硅以及活性水溶硅可提高千粒重至24.7g以上,显着高于对空白照;益地硅+枯草芽孢杆菌,活性水溶硅+枯草芽孢杆菌,益地硅以及活性水溶硅可降低垩白率至3.6%以下,显着低于对照组。(5)通过改变不同pH值以及不同土壤条件,模拟盐碱地环境,对秆腐菌核病菌丝生长进行测定,发现秆腐菌核病病菌更适合在碱性条件下繁殖,从有利于繁殖方面,从环境因素方面阐明了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地区水稻秆腐菌核病成灾的机制。(6)对不同地区采集的153份水稻秆腐菌核病标本进行菌核分离和组织分离后,得到54个菌株菌核,分析菌核分布情况并测定致病性,对菌株进行致病类群划分得到4类致病类群,并发现盐碱地区水稻秆腐菌核病病原菌致病性高于非盐碱地区。从病原方面阐明了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地区水稻秆腐菌核病成灾的机制。

李彩萍,闫强[6](2019)在《几种药剂对水稻病虫草害的防治效果》文中提出为对先正达公司的植保产品大面积推广提依据,进行了其对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病虫草害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先正达公司生产的各种药剂对水稻田杂草、病虫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并促进了水稻的生长,增产显着,对水稻安全。

张佳环,刘巍,潘姣,邵玺文,王志春,敖振超,柳建,刘畅,马周杰[7](2015)在《苏打盐碱地水稻秆腐菌核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文中提出对苏打盐碱地水稻秆腐菌核病病原进行了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菌核黑色圆球状,表面凸凹形态,直径164309μm,内部褐色拟薄壁组织;分生孢子淡褐色,13个隔膜,大小为(3276)μm×(522)μm;无性世代为Nakataea sigmoidea,有性世代为Magnaporthe salvinii。病原菌在2530℃时生长较好,利用鼠李糖(P<0.05)、硝酸钙(P<0.05)和硫酸锌(P<0.01)能力最强,在利用碳氮源和微量元素方面,与弱酸性和寒冷地水稻秆腐菌核病病原存在差异。

潘姣[8](2014)在《苏打盐碱地水稻秆腐菌核病病原特性及其药剂防治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地的水稻种植区,水稻秆腐菌核病的发生日趋严重,水稻的产量明显下降,直接造成当地农民的经济损失,引起当地农民对水稻种植的担忧。由于该地区土地性质的特殊,采用以往的药剂防治未有明显的控制效果,为了有效控制该地区水稻秆腐菌核病,本文对苏打盐碱地的水稻秆腐菌核病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明确了该地区水稻秆腐菌核病发生的特点。在田间调查之后,我们对苏打盐碱地水稻秆腐菌核病的发生特点、病原菌形态和鉴定、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同时,初步筛选出了对苏打盐碱地水稻秆腐菌核病有较好防治效果的药剂。田间调查发现病斑在6月底到7月初开始出现,即在水稻分蘖期开始发病,7月–8月该病害大面积扩展,发病严重,8月–9月份形成菌核;在田间发病过程中没有发现分生孢子,室内有条件控制的情况下,病原菌可以产生分生孢子。苏打盐碱地病原菌的菌核直径为243.74μm,比非盐碱地病原菌的菌核直径大。通过观察及室内有性态培养,在苏打盐碱地未发现该病原菌的有性世代。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Magnaporthe salvinii,进一步证实形态学鉴定结果。来自苏打盐碱地不同地区和不同水稻品种的菌株,在ITS区域没有差异。通过与非盐碱地的菌株相比,明确苏打盐碱地水稻秆腐菌核病菌与非盐碱地的生物学特性差异。与酸性土壤及寒地土壤相比,苏打盐碱地水稻秆腐菌核病在光暗交替条件下生长最好,在15℃–30℃都可以生长,最适温度为30℃;pH值范围3.5–10.5,最适pH为4和8;在碳源为鼠李糖,氮源为硝酸钙,碳氮比为60/1、30/1、20/1,微量元素为硫酸锌,天然培养基为玉米粉培养基中生长最快;添加生长物质不利于病原菌生长;该病原菌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0℃,菌核的致死温度为60℃。采用生长速率法,通过室内药剂筛选出7种有效抑制该菌的药剂,包括50%异菌脲WP、25%咪鲜胺EC、10%三唑酮DP、25%咪鲜胺EW、50%多菌灵WP、2.5%井冈枯芽菌AS和25%丙环唑EC;通过进一步的田间药效防治试验,获得4种有效的防治药剂,即50%异菌脲WP、25%咪鲜胺EC、25%咪鲜胺EW和25%丙环唑EC。本文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详细完整地探讨苏打盐碱地水稻秆腐菌核病发生发展规律,深入全面地研究该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奠定了基础。

张佳环,潘姣,邵玺文,王志春,刘巍,耿艳秋,崔文杰,胡建华,柳建,杨健,刘畅,金雪菲[9](2012)在《杀菌剂对苏打盐碱地水稻秆腐菌核病防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水稻秆腐菌核病是苏打盐碱地水稻重要病害,为了筛选防治水稻秆腐菌核病有效杀菌剂对17种杀菌剂进行试验。[方法]利用生长速率法,对供试药剂建立毒力回归线,进行EC值分析。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效并进行差异显着性分析。[结果]50%异菌脲WP、25%咪鲜胺(德国)EC和25%咪鲜胺EW防治效果明显,达到了80%以上;25%丙环唑EC达到70%。[结论]防治苏打盐碱地水稻秆腐菌核病首选50%异菌脲WP、25%咪鲜胺(德国)EC和25%咪鲜胺EW,25%丙环唑EC可以作为备选药剂。

刘娟[10](2012)在《水稻秆腐病、霜霉病和潜根线虫病诊断与防治》文中指出2009~2011年对福建水稻三种病害(水稻菌核秆腐病,水稻霜霉病和水稻潜根线虫病)的发生与防治进行了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鉴定了福建省的稻菌核秆腐病病原种类,初步了解了水稻品种的抗病性,筛选了可作为生防菌株的木霉菌株。从水稻菌核秆腐病病株上分离鉴定了2种菌核病病原真菌,经形态学鉴定为小球菌核病菌(Helminthosporiu SigmoideumCav.=N.Sigmoidea(Cavara)Hara)和球状菌核病菌(Sclerotium hydrophilum Sacc.);致病性测定表明2种菌核病病原菌均能侵染水稻,其中小球菌核病菌致病性较强,也是引起田间菌核秆腐病的优势病原种群。两种菌核病原菌对福建主栽优质稻品种(两优航2号、两优3773、宜优673和天优华占)的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水稻品种间具有抗性差异,天优华占和宜优673较抗病。室内平板对峙实验结果表明:绿色木霉、长枝木霉和假康氏木霉均对两种菌核病病原菌有较好的生防效果。其中绿色木霉的生防效果达到99.95%,为水稻菌核秆腐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生防菌株。2.福建省水稻霜霉病病原鉴定和其生物学特性研究:从福安市采集到的水稻霜霉病,其病原经鉴定为大孢指疫霉(Sclerophthora macrospora (Sacc.)Thirumctal)引起的病害。大孢指疫霉在PSA培养基和燕麦培养基上生长得最好;碳源甘露醇和蔗糖有利于菌丝生长;氮源硝酸钠有利于菌丝生长;菌株在C/N比为20:1和30:1生长较好;大孢指疫霉在12~36℃的温度范围内均能生长,但在24~28℃范围内菌丝生长势最好;大孢指疫霉在pH5~11的PSA培养基上均能生长,但以pH5生长最好。3.研究了水稻潜根线虫侵染与水稻早衰的关系,建立了水稻潜根线虫病“烟稻轮作,保根防衰”的综合治理技术。盆栽试验及田间药剂防治结果表明,线虫侵染对水稻早衰有显着影响,分蘖后期烤田和追施保穗肥,能预防和减缓水稻早衰,使作物增产增收。使用杀线虫剂硫线磷、噻唑磷防治潜根线虫的最佳防治时期是返青期。田间实验和调查结果:烟草—水稻轮作、蔬菜—水稻轮作均能显着地减少烟后稻或菜后稻水田里潜根线虫的种群数量,烟后稻的潜根线虫量下降了98.34%,菜后稻下降了90.58%。实行烟稻轮作或菜稻轮作是一条经济有效可行的防治潜根线虫病的方法。

二、水稻秆腐菌核病药剂防治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稻秆腐菌核病药剂防治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下多菌灵在克氏原螯虾中的残留特征、归趋与富集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引言
    1.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发展概况
        1.1 稻渔综合种养含义及分类
        1.2 国内外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现状
        1.3 国内外稻虾综合种养发展现状
        1.4 我国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质量安全研究现状
    2.杀菌剂多菌灵研究进展
        2.1 多菌灵物理及化学性质
        2.2 多菌灵毒理学性质
        2.3 国内外多菌灵残留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2.3.1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多菌灵残留检测研究中的运用
        2.3.2 气相色谱法在多菌灵残留检测研究中的运用
        2.3.3 液质联用法在多菌灵残留检测研究中的运用
        2.3.4 分光光度法在多菌灵残留检测研究中的运用
        2.3.5 免疫分析法在多菌灵残留检测研究中的运用
    3.国内外多菌灵在不同基质中的残留动态研究进展
        3.1 多菌灵在水稻中的残留研究现状
        3.2 多菌灵在稻田土壤、田水中的残留研究现状
        3.3 多菌灵在水生动物中的残留研究现状
    4.课题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4.1 主要内容
        4.2 研究意义
        4.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多菌灵在稻田水、底泥、克氏原螯虾中的残留分析方法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试剂与材料
        1.2 标准溶液的配制
        1.3 样品处理方法
        1.3.1 样品制备
        1.3.2 样品前处理
        1.4 标准工作曲线制作
        1.5 色谱条件
        1.6 质谱条件
        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2.结果与讨论
        2.1 质谱条件的确定
        2.2 液相色谱条件的确定
        2.3 提取条件的优化
        2.4 净化条件的优化
        2.4.1 净化材料的优化
        2.4.2 洗脱剂的优化
        2.4.3 洗脱体积的优化
        2.5 方法验证
        2.5.1 方法的线性关系、检出限
        2.5.2 方法的精密度、回收率
        2.6 基质效应
    3小结
第三章 多菌灵在稻虾生态系统中残留动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时间、地点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方法
        1.3.1 实验设计
        1.3.2 样品采集与处理
        1.3.3 样品前处理和测定
        1.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结果与讨论
        2.1 多菌灵在稻虾生态环境中的归趋行为
        2.1.1 多菌灵在稻田水中的消解动态变化
        2.1.2 多菌灵在底泥中的消解动态变化
        2.2 多菌灵在克氏原螯虾中的残留特征
        2.2.1 克氏原螯虾不同组织部位多菌灵的分布情况
        2.2.2 克氏原螯虾不同组织部位多菌灵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2.2.3 克氏原螯虾多菌灵含量的性别差异
    3.小结
第四章 多菌灵在克氏原螯虾中富集效应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时间、地点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方法
        1.3.1 实验设计
        1.3.2 样品采集与处理
        1.3.3 样品前处理和测定
        1.3.4 数据统计与污染动力学参数计算方法
    2.结果与讨论
        2.1 多菌灵在克氏原螯虾中的富集规律
        2.1.1 多菌灵在克氏原螯虾不同组织部位的富集特性
        2.1.2 不同浓度水平下克氏原螯虾对多菌灵的富集特性
        2.2 克氏原螯虾对多菌灵的生物富集释放动力学参数
    3.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1.结论
        1.1 多菌灵在稻田水、底泥、克氏原螯虾中的残留分析方法
        1.2 多菌灵在稻虾生态系统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1.3 多菌灵在克氏原螯虾中的富集
    2.创新点
    3.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阶段研究成果
致谢

(2)吉林省水稻细菌性谷枯病病原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水稻细菌性谷枯病概述
    1.2 水稻细菌性谷枯病病原
    1.3 水稻细菌性谷枯病的防治措施
    1.4 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吉林省水稻细菌性谷枯病的症状表现及病原鉴定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试验结果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水稻品种对细菌性谷枯病的抗性评价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试验结果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水稻细菌性谷枯病的药剂防治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3 试验结果
    4.4 小结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多菌灵的残留现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多菌灵概述
    1.1 物理及化学性质
    1.2 毒理学性质
    1.3 迁移转化规律
2 多菌灵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2.1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多菌灵残留检测研究中的运用
    2.2 气相色谱法在多菌灵残留检测研究中的运用
    2.3 液质联用法在多菌灵残留检测研究中的运用
    2.4 分光光度法在多菌灵残留检测研究中的运用
    2.5 免疫分析法在多菌灵残留检测研究中的运用
3 多菌灵在水稻、稻田土壤、田水及水生动物中的残留研究现状
    3.1 多菌灵在水稻中的残留研究现状
    3.2 多菌灵在稻田土壤、田水中的残留研究现状
    3.3 多菌灵在水生动物中的残留研究现状
4 展望
    4.1 建立多菌灵在水产品中的检测方法
    4.2 研究多菌灵在水产品中的代谢规律
    4.3 研制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多菌灵残留控制技术规范

(4)水稻胡麻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药剂筛选及品种抗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
        1.2.1 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形态特征
        1.2.2 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分子鉴定
        1.2.3 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1.3 水稻胡麻叶斑病发病症状、侵染循环与发病因素
        1.3.1 水稻胡麻叶斑病的发病症状
        1.3.2 水稻胡麻叶斑病的侵染循环
        1.3.3 影响水稻胡麻叶斑病发病的因素
    1.4 水稻胡麻叶斑病防治技术
        1.4.1 农业防治措施
        1.4.2 生物防治措施
        1.4.3 化学防治措施
        1.4.4 抗病品种利用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标样采集
        2.1.2 供试水稻品种
        2.1.3 稻苗生长营养液的配置
        2.1.4 供试药剂
        2.1.5 参试培养基
        2.1.6 主要仪器设备
        2.1.7 主要试验试剂盒
    2.2 试验方法
        2.2.1 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
        2.2.2 病原菌的分类鉴定
        2.2.3 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2.2.4 20种药剂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2.2.5 29份水稻品种对胡麻叶斑病的田间抗性表现
        2.2.6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3.1.1 病原菌分离与形态学鉴定
        3.1.2 病原菌分子鉴定
        3.1.3 病原菌回接鉴定
    3.2 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3.2.1 温度对胡麻叶斑病病原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3.2.2 光照对胡麻叶斑病病原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3.2.3 pH对胡麻叶斑病病原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3.2.4 碳源对胡麻叶斑病病原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3.2.5 氮源对胡麻叶斑病病原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3.3 20种药剂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3.3.1 20种供试药剂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病菌的抑制作用
        3.3.2 20种供试药剂对胡麻叶斑病病菌的毒力比较
    3.4 29份水稻品种对胡麻叶斑病的田间抗性表现
        3.4.1 水稻品种对胡麻叶斑病的抗性评价
4 讨论
    4.1 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4.2 20种药剂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4.3 水稻品种对胡麻叶斑病的田间抗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英文缩略词
个人简历

(5)苏打盐碱地水稻秆腐菌核病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及病原菌致病类群划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苏打盐碱地概述
    1.2 水稻秆腐菌核病概述
第二章 水稻秆腐菌核病抗病品种与合理栽培管理方式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水稻秆腐菌核病与水稻千粒重和垩白率的关系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硅肥及生防制剂对水稻秆腐菌核病的防控效果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pH值与土壤环境对病菌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水稻秆腐菌核病菌致病类群划分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
    6.3 小结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几种药剂对水稻病虫草害的防治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对象
    1.3 试验设计
    1.4 试验地及水稻育苗、栽培管理概况
    1.5 调查方法及内容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衣剂拌种效果
    2.2 杀虫剂的防虫效果
    2.3 除草剂对杂草的防除效果
    2.4 杀菌剂对病害的防治效果
    2.5 水稻产量
    2.6 安全性
3 结论

(7)苏打盐碱地水稻秆腐菌核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
        1.1.1病样采集及病原菌的分离
        1.1.2致病性测定
        1.1.3病原菌核颜色形态观察和测定
        1.1.4病原菌分生孢子颜色形态观察
        1.1.5病原菌ITS-rDNA序列扩增及分析
    1.2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1.2.1不同温度下病原菌的生长
        1.2.2不同碳源条件下病原菌的生长
        1.2.3不同氮源条件下病原菌的生长
        1.2.4不同微量元素条件下病原菌的生长
2结果与分析
    2.1分离自不同发病部位的病原菌的致病性比较
    2.2病原菌的鉴定
        2.2.1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2.2.2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2.3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2.3.1温度对病原菌的影响
        2.3.2病原菌对碳源的利用
        2.3.3病原菌对氮源的利用
        2.3.4病原菌对微量元素的利用
3讨论

(8)苏打盐碱地水稻秆腐菌核病病原特性及其药剂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1.1 苏打盐碱地概述
    1.2 水稻秆腐菌核病概述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苏打盐碱地水稻秆腐菌核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苏打盐碱地水稻秆腐菌核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苏打盐碱地水稻秆腐菌核病的药剂防治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9)杀菌剂对苏打盐碱地水稻秆腐菌核病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药剂
    1.3 杀菌剂对水稻秆腐菌核病菌室内毒力测定
    1.4 杀菌剂对水稻秆腐菌核病田间防治试验
        1.4.1 供试药剂种类、施药方法、药量和质量浓度及施药次数和时间
        1.4.2 病情调查、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与分析
    2.2 田间防治试验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10)水稻秆腐病、霜霉病和潜根线虫病诊断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水稻菌核秆腐病
        1.1 病害发生情况
        1.2 防治研究现状
    2 水稻霜霉病
        2.1 病害发生情况
        2.2 防治研究现状
    3 水稻潜根线虫病
        3.1 水稻潜潜根线虫病危害和分布情况
        3.2 防治研究现状
第二章 水稻秆腐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采集
        1.2 病原菌分离及鉴定
        1.3 致病性的测定
        1.4 不同水稻品种对菌核病的抗性
        1.5 不同接种时期对菌核病发病的影响
        1.6 水稻菌核秆腐病菌的生防菌株筛选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菌核病症状及病原鉴定
        2.2 致病性测定
        2.3 不同水稻品种对菌核秆腐病的抗性
        2.4 不同接种时期对菌核秆腐病菌侵染的影响
        2.5 福建省主要的水稻菌核病菌种类
        2.6 水稻菌核秆腐病菌的生防菌株筛选
    3 讨论
第三章 水稻霜霉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采集
        1.2 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1.3 致病性测定
        1.4 大孢指疫霉的生物学特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霜霉病的症状和病原鉴定
        2.2 致病性结果
        2.3 大孢指疫霉的生物学特性
    3 讨论
第四章 水稻潜根线虫病害病原鉴定与防治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潜根线虫种类鉴定
        1.2 不同施肥水平对潜根线虫量的影响
        1.3 潜根线虫病药剂防治实验
        1.4 不同栽培制度对水稻潜根线虫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潜根线虫种类鉴定
        2.2 不同施肥水平对潜根线虫量的影响
        2.3 潜根线虫病药剂防治结果
        2.4 不同栽培制度对水稻潜根线虫的影响
    3 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1 主要研究成果
        1.1 首次对福建省水稻秆腐病的病原进行鉴定
        1.2 首次对福建省的水稻霜霉病进行病原鉴定,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1.3 研究了水稻潜根线虫侵染与水稻早衰的关系,建立了水稻潜根线虫病“烟稻轮作,保根防衰”的综合治理技术
    2 研究成果的应用前景与展望
        2.1 本研究成果为水稻病害诊断提供了依据
        2.2 为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和保障水稻稳产高产提供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水稻秆腐菌核病药剂防治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下多菌灵在克氏原螯虾中的残留特征、归趋与富集效应研究[D]. 李亚梦.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2]吉林省水稻细菌性谷枯病病原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的初步研究[D]. 高明瑞.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2)
  • [3]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多菌灵的残留现状研究进展[J]. 李亚梦,李晋成,李芹,田娟娟,解超男,吴立冬,刘欢.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9(04)
  • [4]水稻胡麻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药剂筛选及品种抗性分析[D]. 冯思琪.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9(09)
  • [5]苏打盐碱地水稻秆腐菌核病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及病原菌致病类群划分[D]. 王贺.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6]几种药剂对水稻病虫草害的防治效果[J]. 李彩萍,闫强. 农技服务, 2019(01)
  • [7]苏打盐碱地水稻秆腐菌核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J]. 张佳环,刘巍,潘姣,邵玺文,王志春,敖振超,柳建,刘畅,马周杰. 植物保护, 2015(06)
  • [8]苏打盐碱地水稻秆腐菌核病病原特性及其药剂防治研究[D]. 潘姣. 吉林农业大学, 2014(01)
  • [9]杀菌剂对苏打盐碱地水稻秆腐菌核病防治[J]. 张佳环,潘姣,邵玺文,王志春,刘巍,耿艳秋,崔文杰,胡建华,柳建,杨健,刘畅,金雪菲. 农药, 2012(08)
  • [10]水稻秆腐病、霜霉病和潜根线虫病诊断与防治[D]. 刘娟. 福建农林大学, 2012(11)

标签:;  ;  ;  ;  ;  

稻草腐病菌核病化学防治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