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李芩旭[1](2021)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文中指出
黄艳雯[2](2021)在《重庆市C高职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
李鑫[3](2021)在《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强调要综合提升高职教育领域教师队伍的教育质量,引导“双师型”教师队伍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教师标准是对教师素养的基本要求,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目前,国家层面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暂付阙如,各省级主管部门因地制宜制定出多种“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因而诸多高职院校在认定过程中会出于自身“合理性”解释组织实施,“双师型”教师统一性认定程序的缺失使得认定标准很难有效反映多方发展需求。缘此,制定科学系统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标准,确保“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有效实施与常态化运行,是全面提升师资队伍建设质量的关键一环,亦是实现高职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的重要课题。基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这一主题,本论文运用文本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剖析我国省级与校级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制订与实施现状与特点,系统总结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与困境成因。通过分析比较国外职业教育专业教师认定标准的结构、功能和内容,对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标准体系与实施提供优化对策与建议。本研究基于动态融合静态、相对而非绝对、整体兼顾个体制定原则,从资格要求、专业实践、专业知识、教育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共5个维度,技术职务、资格证书、工作经历、理论知识、专业培训、教学指导、社会价值、应用成果共8个观测点,初级、中级、高级共3个认定级别形成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基本内容,提出实施过程既要注重宏观层面的制度保障,也要专注评价程序的科学性,系统设置激励机制以及动态管理体系,以期更好的为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黄玉卿[4](2021)在《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与运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职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职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在向社会输送劳动者的同时,还保证劳动者的“质”与“量”,保证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而且具有强大的专业素质,这一问题成了中职院校教育过程中势必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中职院校“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应运而生,不仅能够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更能促进教学科研的发展、提高教学效果。“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新途径,不仅能够促进教师知识水平以及专业技能的提升,更是对中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效果有巨大影响。现如今对于“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都处于初级阶段,所以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的建设与发展依旧缺乏相对应的理论支持。在这样的教育大环境之下,笔者采用案例研究法、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调查法等,对案例工作室进行了分析研究,具体内容如下:首先本研究综述了研究现状,并介绍了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的建设缘起,介绍了建设的目标以及建设程序,介绍了江苏省名师工作室的评选标准。其次,介绍了江苏省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发展过程,从发展初期到成熟期最后到考核期的一个发展历程。另外,本研究通过对案例工作室的分析与研究,借助问卷调查以及访谈调查等研究方式,对“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的建设与运行进行分析,并通过案例工作室的运行成效总结建设经验以及建设过程中的存在问题,为“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的建设与运行提出了一些建设启示。
夏颖[5](2021)在《后脱贫时代粤北地区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贫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全球性的问题,减贫脱贫也一直受到发展中国家的密切关注。2020年作为我新时期扶贫的转折点与我国精准扶贫成效考核之际,高职教育精准扶贫也取得了显着进步,研究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则尤为必要。本研究旨在通过构建粤北地区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指标评价模型,了解粤北地区高职院校扶贫绩效的现状与问题,为政府、学校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等决策机关提供高职教育扶贫资源优化配置的意见与参考。通过教育扶贫绩效评价等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以资源配置理论、绩效诊断“3E”理论以及教育收益理论为依托,基于粤北地区五所高职院校为研究样本,探索了粤北地区高职教育资源配置水平、2017-2019年三年来绩效评价变化趋势以及粤北地区总体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成效。此外,为了构建粤北地区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本研究结合了我国精准扶贫政策文本、教育扶贫工作者的访谈以及已有的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10位专家开展的两轮问卷咨询,确定了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的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以及31个三级指标,通过可靠性分析,最终构建了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模型。本研究选取粤北地区的五所高职院校作为研究样本,同时基于粤北地区五所高职院校在财政资助、社会扶贫、扶贫政策落实的精准扶贫工作上,收集五所高职院校的质量年报、统计公报以及五所院校的《高职教育精准扶贫数据采集表》的面板数据,通过熵值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得出结论:各院校精准扶贫力度不均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本地人才培养回流度不高、技术服务经济效益有待加强。综上,根据专家咨询问卷与熵值法的数据分析,本研究从四个方面提出绩效提升的优化策略:第一,加强贫困生扶志理念教育;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第三,加大地方人才的吸引力度;第四,建立双部门管理监督机制。并从加强高职教育扶贫向振兴的角色转变以及有效促进高职教育脱贫与振兴的衔接两部分展开研究展望。
何俊萍[6](2021)在《基于IPO模型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根据产业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大量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和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爱岗敬业的劳动人们”。2015年《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行业的引导作用,深化产教融合,通过多种方式去激发企业的办学活力,明确企业的办学主体地位,人才培养全过程离不开行业企业参与,应充分听取行业企业的建议”。在2019年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重视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和就业质量,并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鼓励多元主体参与评价,建立职业教育质量的科学评价体系”。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为政府制定产教融合政策提供参考,增强企业作为产教融合主体的内生动力,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之间的衔接,提升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及学校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研究对象主要是广东省内的三所高职院校,研究方法采用了访谈和问卷调查研究、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搭建高职院校绩效评价体系,一级指标包含产教融合投入指标、产教融合过程指标、产教融合效果指标,二级指标包括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建设、教学与培训、课程建设、企业效益、学校效益、学生满意度等九个指标,三级指标有三十二个。运用评价体系对H1、H2、H3三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进行实证分析。根据模糊综合评价结果,H1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属于优秀水平,H2和H3高职院校均属于良好水平。三所样本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为区域内的高职院校发展产教融合提供了一个范本。但是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投入环节、过程环节和效果环节上依然存在某些缺陷和问题,应在充分了解产教融合发展现状基础上去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提升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水平的建议和策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设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专项资金,建设实践导向的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创新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体制,以完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投入环节的建设。增强高职院校主动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动力,构筑以学科与产业技术逻辑为双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机制,以强调技能为核心高效开展教学与培训,以实现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过程环节的优化。多措并举提升企业效益,基于就业导向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提高学生对产教融合服务和自身发展满意度,以保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效果环节的产出。
周娴[7](2021)在《高职院校双师型政策执行研究 ——以泉州华光学院为分析对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曲亚楠[8](2021)在《江西南昌职业大学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江西南昌职业大学师资队伍建设情况为考察对象,通过系统地调研访谈、问卷调查和规范分析,综合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激励理论和绩效管理理论,深入剖析了江西南昌职业大学师资队伍专业结构建设中的供需失衡、师资队伍学历水平总体偏低、中青年学术骨干占比较低、高级职称占比低等问题及其深层次原因。最后,结合江西南昌职业大学的实际情况及相关理论,提出加强江西南昌职业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规范化管理,健全人才引进薪资福利水平动态调整机制,加强江西南昌职业大学“传帮带”师资平台建设,完善江西南昌职业大学职称评审制度,拓展以校政、校企和校社合作拓宽薪资福利资金来源等对策建议。
杨光华[9](2021)在《“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研究 ——以S中职学校为例》文中认为中等职业学校作为社会优良技工人才的主要输出口之一,不仅加速推动了劳动力的就业,更是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复合型技工人才所具备的多元化专业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学校培育过程当中所接触的“双师型”教师。能否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技工人才,培养什么样的技工人才,怎样培养这些技工人才,教师的专业能力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研究“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组建一支具备高素质、强能力的专业化“双师型”教师团队是新时代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一项重大且迫切的挑战。本研究将S中职学校的“双师型”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从教学能力、实操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提高能力五个维度对该校的“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进行了调研。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该校“双师型”教师的专业能力存在缺陷,潜力激发仍有较大空间,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双师型”教师教学评价能力匮乏,实操技能长期得不到巩固,组织沟通能力薄弱,教学创新能力缺失以及自身发展能力短少。针对S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存在的些许问题,本研究试着从教育管理者视角出发,从建立完善规章制度、配备拓展教学条件和发展“双师型”教师自身这三个方面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议:首先在规章制度方面,学校应尽快明确“双师”准入标准,加强考核标准的落实和监督工作,确保“双师型”教师自身利益得到保护,防止不思进取的教师滥竽充数,并有针对性的为不同“双师型”教师人群设立科学合理的特色教师发展规划;在教学条件方面,学校妥善维系企业、社区、高等师范院校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完善模拟工厂、添置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设备设施、开拓更多教学教育资源和搭建进修合作基地等,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为宽广的平台;在发展教师自身方面,引导“双师型”教师树立正确自我认知、做好自身未来规划并加强客观反思以此不断取得进步。通过解决S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的难题,为提升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提供有效参考。
王昊[10](2021)在《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文件综述及政策演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从1995年国家教育部门文件中首次提出"双师型"教师以来,至今已有25年。回顾梳理这些有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探寻"双师型"教师培养政策的演进过程,分析政策实施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对于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促进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3)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1. 国家与地方政策的宏观价值引领 |
2. 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的使命当担 |
3.“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选择 |
4. 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诉求 |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意义 |
(三)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 国内研究现状 |
2. 国外研究现状 |
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四) 研究方法、思路和框架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思路与框架 |
二、高职“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相关概念界定及基本理论 |
(一) 核心概念 |
1. 高等职业教育与“双师型”教师 |
2. 教师资格认定标准 |
(二) 理论基础 |
1.“激励——保健”因素理论 |
2. 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 |
3. 教育生态学理论 |
三、我国部分省级(校级)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制定与实施的现状分析 |
(一) 六省(市、自治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制定与实施现状及特征 |
1. 六省(市、自治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制定与实施现状 |
2. 六省(市、自治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制定与实施特征 |
(二) 九所“双高计划”建设单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制定与实施现状及特征 |
1. 校级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制定与实施现状 |
2. 校级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制定与实施特征 |
(三) 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制定与实施的困境审视 |
1. “双师型”教师角色认知模糊,准入制度松散不到位 |
2. “双师型”教师来源渠道单一,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
3. “双师型”教师认定口径较宽,兼职教师资格门槛低 |
4. “双师型”教师培训质量堪忧,教师再认定机制不全 |
(四) 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制定与实施问题的成因分析 |
1. 顶层设计滞后,缺少制度化与统一化的科学指导 |
2. 评价体系失衡,资格证书与专业能力对接不精准 |
3. 管理制度欠缺,教师行业企业实践经历要求宽松 |
4. 保障机制不足,难以激发教师专业化发展能动性 |
四、国外职业教育专业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制定与实施的经验启示 |
(一) 国外职业教育专业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制定与实施经验范式 |
1. 英国:基于“双专业”的资格认定标准 |
2. 美国:基于NBPTS委员会的资格认定标准 |
3. 德国:基于BBS模式的资格认定标准 |
4. 澳大利亚:基于TAFE学院的资格认定标准 |
(二) 国外职业教育专业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制定与实施启示借鉴 |
1. 制度规约:重视职教师资认定标准的专门性和规范化 |
2. 理实结合:强调教师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协调发展 |
3. 赋权增能:基于技能形成规律建立动态合理考评体系 |
4. 因势利导:以专业发展为动力加强教师职后继续教育 |
五、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制定的原则与内容 |
(一) 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 |
1. 普适性与差异性相兼顾 |
2. 系统性与导向性相统一 |
3. 动态性与静态性相结合 |
(二) 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制定的内容体系 |
1. 以教师职称与技术职位为基础,明确“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 |
2. 以专业水平与知识结构为核心,突出“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 |
3. 以实践经验与职业能力为关键,强化“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 |
4. 以职业道德与教师素养为重点,彰显“双师型”教师品行规范 |
六、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的实施策略 |
(一) 强化法律法规建设,夯实顶层设计基础 |
(二) 科学设置认定路径,规范考核评价程序 |
(三) 遵循技能形成规律,健全动态管理体系 |
(四) 提供教师发展保障,完善专项激励机制 |
(五) 依循多元互动逻辑,拓展双师培训渠道 |
七、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 研究结论 |
(二)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与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是国际教育研究热点 |
1.1.2 “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是中职教育改革难点 |
1.1.3 “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是中职教师成长的支点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 |
1.5.1 理论意义 |
1.5.2 实践意义 |
第2章 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缘起与发展 |
2.1 名师工作室与“双师型”名师工作室 |
2.1.1 名师工作室 |
2.1.2 “双师型”名师工作室 |
2.2 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的缘起 |
2.2.1 名师工作室的建设程序 |
2.2.2 名师工作室的建设目标 |
2.2.3 名师工作室的评选标准 |
2.3 江苏省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历程 |
2.3.1 江苏省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的初创期 |
2.3.2 江苏省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的发展期 |
2.3.3 江苏省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的考核期 |
第3章 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案例研究 |
3.1 案例描述 |
3.1.1 “R名师工作室”案例 |
3.1.2 “L名师工作室”案例 |
3.2 案例研究设计 |
3.2.1 案例分析问题 |
3.2.2 案例分析框架 |
3.2.3 案例分析工具 |
3.3 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
3.3.1 “R名师工作室”的资料收集与分析 |
3.3.2 “L名师工作室”的资料收集与分析 |
3.4 案例研究结果 |
3.4.1 建设成效 |
3.4.2 存在问题 |
第4章 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启示 |
4.1 发挥名师引领,实现角色重现 |
4.1.1 建立“双师型”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培训制度 |
4.1.2 成员树立终身发展意识 |
4.2 改进考核制度,完善评价体系 |
4.3 提高保障力度,保证健康发展 |
4.3.1 学校增加场地支持 |
4.3.2 营造学习氛围 |
4.3.3 强化激励作用 |
4.4 搭建资源平台,推广教学成果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室评选标准》 |
附录二: 2015-2019江苏省遴选名师工作室名单、2020年江苏省名师工作室考核名单 |
附录三: L名师工作室规定 |
附录四: 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五: 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情况访谈提纲(主持人版) |
附录六: 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情况访谈提纲(成员版)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后脱贫时代粤北地区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后脱贫时代 |
二、职业教育精准扶贫 |
三、扶贫绩效评价 |
第四节 研究内容、思路及难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重难点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德尔菲法 |
三、熵值法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资源配置理论 |
二、绩效诊断“3E”理论 |
三、教育收益理论 |
第三章 粤北地区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
第一节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选取准备 |
一、指标选取的目标 |
二、指标选取的思路 |
三、指标选取的原则 |
四、指标选取的依据 |
第二节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成 |
一、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一级指标的提取 |
二、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二级指标的提取 |
三、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三级指标的提取 |
第三节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专家验证 |
一、咨询专家与专家问卷的确定 |
二、第一轮专家调查过程分析与修订 |
三、第二轮专家调查过程分析与修订 |
四、专家咨询结构的可靠性分析 |
第四节 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体系的确定与阐释 |
一、指标体系的确定 |
二、指标体系的阐释 |
第四章 粤北地区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粤北地区高职教育扶贫概况 |
一、财政经费资助情况 |
二、社会扶贫基本情况 |
三、扶贫政策落实情况 |
第二节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
第三节 熵值法进行绩效评价指标数据处理与分析 |
一、熵值法进行绩效评价指标的数据处理 |
二、熵值法进行绩效评价结果的测算分析 |
第四节 粤北地区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的绩效评价问题与对策 |
一、扶贫绩效评价问题 |
二、优化扶贫绩效对策 |
第五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不足 |
一、指标选取具有一定主观性 |
二、部分理论功能未能完全发挥作用 |
三、广东省高职院校教育扶贫采集不全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一、加强高职教育扶贫向振兴的角色转变 |
二、有效促进高职教育脱贫与振兴的衔接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教育扶贫绩效评价指标参考(1) |
附录二 教育扶贫绩效评价指标参考(2) |
附录三 教育扶贫绩效评价指标参考(3) |
附录四 教育扶贫绩效评价指标参考(4) |
附录五 教育扶贫绩效评价指标参考(5) |
附录六 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构建咨询(第一轮专家咨询) |
附录七 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构建咨询(第二轮专家咨询) |
附录八 绩效评价指标原始数据 |
附录九 绩效评价指标无量纲化数据 |
附录十 关于开展高等职业院校精准扶贫数据采集和案例征集工作的通知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6)基于IPO模型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问题及目的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的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创新点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高职院校 |
二、产教融合 |
三、绩效评价 |
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绩效管理理论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
三、IPO评价模型 |
四、理论分析框架 |
第三章 设计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第一节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一、坚持全面性和代表性原则 |
二、坚持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 |
三、要遵循数据可获得性和权威性原则 |
四、坚持投入、过程与产出相结合原则 |
第二节 评价指标确定的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专家调查法 |
第三节 评价指标体系信效度分析 |
一、问卷的设计及调查实施 |
二、问卷信效度分析及指标筛选结果 |
第四节 产教融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阐述 |
一、产教融合投入的指标说明 |
二、产教融合过程的指标说明 |
三、产教融合效果的指标说明 |
第五节 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
一、层次分析法概述 |
二、运用层次法计算指标权重 |
第四章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模糊综合评价法 |
一、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相关研究 |
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 |
三、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测算步骤 |
第二节 评价对象及数据来源 |
一、评价对象 |
二、数据来源 |
三、原始数据 |
第三节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过程 |
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单因素评价 |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模糊综合评价 |
第四节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结果 |
一、产教融合投入的评价结果分析 |
二、产教融合过程的评价结果分析 |
三、产教融合效果的评价结果分析 |
第五章 提升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完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投入环节 |
一、设立产教融合的专项资金 |
二、建设实践导向的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 |
三、创新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体制 |
第二节 优化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过程环节 |
一、增强高职院校主动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动力 |
二、构筑以学科与产业技术逻辑为双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机制 |
三、以强调技能为核心高效开展教学与培训 |
第三节 保障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效果环节 |
一、多措并举提升企业效益 |
二、基于就业导向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
三、提高学生对产教融合服务和自身发展满意度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问卷(第一轮) |
附录二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问卷(第二轮) |
附录三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指标权重调查表 |
附录四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调查表 |
附录五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基本情况调查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8)江西南昌职业大学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一)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二)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三)综合评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 |
第一章 民办职业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一节 民办职业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概念界定 |
一、高等职业院校的概念 |
二、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概念 |
三、民办职业大学的概念与特点 |
四、师资队伍的概念 |
第二节 民办职业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与重要性 |
一、民办职业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 |
二、民办职业大学师资队建设的重要性 |
第三节 民办职业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基础 |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二、双因素激励理论 |
三、绩效管理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江西南昌职业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现状、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江西南昌职业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
一、江西南昌职业大学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 |
二、江西南昌职业大学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 |
三、江西南昌职业大学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 |
四、江西南昌职业大学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 |
五、江西南昌职业大学师资队伍薪资福利情况 |
第二节 江西南昌职业大学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一、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存在一定供需失衡 |
二、师资队伍的学历水平总体偏低 |
三、中青年学术骨干占比较低 |
四、高级职称占比低不利于教师发展 |
五、薪资福利水平较低不利于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
第三节 江西南昌职业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师资队伍建设的系统规划性不足 |
二、高学历人才更愿意选择到公立学校执教 |
三、“传帮带”的师资队伍建设平台欠缺 |
四、民办职业院校的职称评审制度不完善 |
五、筹资来源单一导致的薪资福利水平上升空间有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完善江西南昌职业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加强江西南昌职业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规范化管理 |
一、明确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任务 |
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组织架构 |
三、细化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流程 |
第二节 完善江西南昌职业大学人才引进机制 |
一、建立人才引进计划论证机制 |
二、健全人才引进薪资福利水平动态调整机制 |
三、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风险防范机制 |
第三节 加强江西南昌职业大学“传帮带”师资平台建设 |
一、以学科和教研室为基础完善“传帮带”师资培养专业平台 |
二、以跨学科跨院系合作打造“传帮带”师资培养综合平台 |
三、以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传帮带”师资培养网络平台 |
第四节 健全江西南昌职业大学职称评审制度 |
一、进一步完善职称结构设置 |
二、规范职称评审标准与评审流程 |
三、完善职称评审结果公示与申诉机制 |
第五节 以校政、校企和校社合作拓宽薪资福利资金来源 |
一、以校政合作拓宽薪资福利资金来源 |
二、以校企合作拓宽薪资福利资金来源 |
三、以校社合作拓宽薪资福利资金来源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职业大学师资队伍建设问题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9)“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研究 ——以S中职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一)产教融合政策的深化推进 |
(二)“双师型”教师的社会需求增加 |
(三)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面临挑战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总结述评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中等职业学校 |
(二)“双师型”教师 |
(三)“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 |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卡内基与霍尔姆斯的教师专业化理论 |
(二)“双师型”教师内涵本质的理论 |
(三)道格拉斯的XY理论 |
六、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工具 |
第一章 “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现状调查 |
第一节 S中职学校概况 |
第二节 S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基本信息概况 |
第三节 S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现状概况 |
一、教学能力 |
二、实操能力 |
三、协调能力 |
四、创新能力 |
五、自我提高能力 |
第四节 S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差异性分析 |
一、性别方面的分析 |
二、教龄方面的分析 |
三、职称方面的分析 |
四、从教领域方面的分析 |
五、学历方面的分析 |
六、企业工作经历方面的分析 |
七、工作胜任度方面的分析 |
第五节 S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相关性分析 |
第二章 “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评价能力匮乏 |
二、实操技能难以巩固 |
三、组织沟通能力薄弱 |
四、教学创新能力缺失 |
五、自身专业发展停滞 |
第二节 “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社会原因 |
二、学校原因 |
三、企业原因 |
四、教师原因 |
第三章 “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对策 |
第一节 建设规章制度的对策 |
一、明确“双师型”教师准入标准 |
二、修订“双师型”教师考核标准 |
三、制定“双师型”教师发展规划 |
第二节 完善教学条件的对策 |
一、增设模拟工厂 |
二、配备教学设施 |
三、搭建合作基地 |
第三节 发展教师自身的对策 |
一、树立正确自我认知 |
二、设计长远自我规划 |
三、加强客观自我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调查问卷 |
附录二:访谈知情同意书 |
附录三:教师访谈提纲(客观题) |
附录四:教师访谈提纲(主观题) |
附录五: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六:课堂观察记录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文件综述及政策演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1995—1999年) |
(一)文件综述 |
(二)演进分析 |
二、“双师型”教师概念的解读(2000—2005年) |
(一)文件综述 |
(二)演进分析 |
三、“双师型”教师内涵的深化(2006—2010年) |
(一)文件综述 |
(二)演进分析 |
四、“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的构建(2011—2015年) |
(一)文件综述 |
(二)演进分析 |
五、“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深化发展(2016—2020年) |
(一)文件综述 |
(二)演进分析 |
四、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D]. 李芩旭.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2]重庆市C高职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黄艳雯. 西南大学, 2021
- [3]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策略研究[D]. 李鑫. 湖北大学, 2021
- [4]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与运行研究[D]. 黄玉卿. 扬州大学, 2021(09)
- [5]后脱贫时代粤北地区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研究[D]. 夏颖.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6]基于IPO模型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研究[D]. 何俊萍.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7]高职院校双师型政策执行研究 ——以泉州华光学院为分析对象[D]. 周娴. 华侨大学, 2021
- [8]江西南昌职业大学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D]. 曲亚楠.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9]“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研究 ——以S中职学校为例[D]. 杨光华.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10]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文件综述及政策演进分析[J]. 王昊. 中国成人教育, 2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