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哮喘教育在哮喘患者中的初步应用及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叶红菊,樊玉霞,李红梅[1](2022)在《行为转变阶段模式在哮喘患者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行为转变阶段模式在哮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1日~2017年6月30日收治的148例哮喘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将2017年7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148例哮喘患者作为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行为转变阶段模式。比较两组干预1、3、6个月后预后转归[采用哮喘控制测试(ACT)]、心理弹性[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情绪障碍[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及生活质量[采用成人哮喘生活质量表(AQLQ)]。结果:干预3、6个月后,研究组ACT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6个月后,研究组CD-RISC、AQLQ评分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同期(P<0.05),TAS-20评分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同期(P<0.05)。结论:行为转变阶段模式有利于哮喘患者获得良好预后转归与生活质量,并改善其心理弹性及情绪障碍。
孙琳琳,许士娣,刘莉娜[2](2021)在《线性节点嵌入式健康教育护理对住院支气管哮喘患儿及家属照顾者护理效果》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线性节点嵌入式健康教育护理对住院支气管哮喘患儿及家属照顾者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0月在无锡市儿童医院住院治疗支气管哮喘患儿60例作为研究组, 选取2018年1~12月在该院住院治疗支气管哮喘患儿6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口头指导式健康教育, 研究组给予线性节点嵌入式健康教育, 评估比较两组患儿依从性、家属哮喘知识认知程度及对护理满意度情况以及1年后哮喘控制率。结果研究组患儿依从性及哮喘总控制效果均显着优于对照组, 且患儿家属哮喘知识掌握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均显着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线性节点嵌入式健康教育对住院患儿及家属照顾者进行护理, 可提高患儿及家属对疾病认知, 有利于逐渐强化疾病控制行为, 规避诱因, 达到较好的疾病控制结局, 教育效果显着。
杨亚琳[3](2020)在《Orem自护理论在学龄期哮喘儿童自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描述学龄期哮喘儿童自我护理能力,哮喘控制水平和生命质量,探讨哮喘儿童的自我护理能力与哮喘控制水平和生命质量的关系。以Orem自护理论为理论框架,切实了解哮喘儿童自我护理水平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案。探讨基于Orem自护理论的自我护理干预方案在学龄期哮喘儿童的自我护理能力、哮喘控制及生命质量中的应用效果,验证Orem自护理论在学龄期哮喘儿童自我护理中的有效性。方法:本研究采用类实验研究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太原市某三甲医院儿科门诊2019年02月至2019年12月就诊的90例1014岁哮喘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将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45例、对照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和护理教育,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基于Orem自护理论的自我护理干预方案,根据哮喘儿童的自我护理能力水平,分别选择完全补偿系统、部分补偿系统、支持-教育系统对哮喘儿童进行自我护理干预。在干预前、干预后1周、干预后2个月、干预后4个月分别采用哮喘儿童自我管理量表、儿童哮喘控制测试问卷、儿童哮喘生命质量问卷对患儿进行评估。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有82例哮喘儿童完成全部资料收集,干预组42例,对照组40例,有8例研究对象失访,失访率为8.89%。82例学龄期哮喘儿童中,男性占比67.08%,女性占比32.92%,年龄平均值为(11.71±1.17)岁,病程为(4.09±1.55)年。两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病程、疾病严重程度等一般基础资料的分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学龄期哮喘儿童自我护理能力与哮喘控制水平、生命质量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r=0.457,p<0.01;r=0.403,p<0.01;r=0.521,p<0.01)。(3)干预前两组患儿自我护理能力、哮喘控制水平和生命质量得分:干预前研究对象的自护能力均分为(98.91±10.33)分,处于中等水平;1011岁研究对象哮喘控制均分为(19.63±3.04)分,1214岁研究对象均分为(18.56±2.59)分,处于未控制水平;生命质量得分为(98.91±10.33)分,为中等水平。(4)干预后1周、干预后2个月、干预后4个月干预组自我护理能力、哮喘控制水平和生命质量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自我护理能力、哮喘控制水平和生命质量得分各量表评估得分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后1周、干预后2个月、干预后4个月干预组自我护理能力、哮喘控制水平和生命质量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龄期哮喘儿童自我护理能力对哮喘控制水平和生命质量有影响,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基于Orem自护理论的自我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提高学龄期哮喘儿童的自我护理能力,进而提高哮喘儿童的哮喘控制水平和生命质量。
蔡婷婷[4](2019)在《糖皮质激素合理使用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哮喘患者》文中提出糖皮质激素在医疗领域应用十分宽广,特别是医院的临床科室,能够充分发挥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减少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是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药物的重心。目前国内大部分医院单位都是依据糖皮质激素指导原则、相关指南或者各省市制定的实施细则对糖皮质激素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调查、评价或干预,但是还没有有效评价糖皮质激素药物合理使用的指标体系,为探索一套包含哮喘患者糖皮质激素药物合理应用过程各个关键环节的评价体系便开展此项研究以期对哮喘患者糖皮质激素药物应用的合理性进行综合评价,不断提高糖皮质激素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水平,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药物治疗效果。目的:探索建立一套糖皮质激素药物合理使用的评价指标,为医院哮喘患者糖皮质激素药物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促进医院糖皮质激素药物使用的规范化和合理化。方法:本研究利用戴明循环的方法按照糖皮质激素使用过程将指标体系分为医生、护士、药师以及患者四大类,初步建立哮喘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药物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医生指标、药师指标、护士指标和患者指标,7个二级指标和14个三级指标。利用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抽取共291份病例进行实时验证,随访跟踪84例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全过程,并采取微信教育和专员教育的半年干预措施综合评价患者指标,对干预前和干预后的ACT评估、ICS吸入技术掌握、患者依从性和患者满意度等方面进行测评比较。结果:主要对三级指标进行验证,同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后统计结果显示患者指标数据有显着改善,其中轻度哮喘患者ACT评分部分控制统计结果由原来10.59%提高到100.00%,重度哮喘患者ACT评分部分控制统计结果由原来4.71%提高到67.12%,轻度和重度哮喘患者规律使用糖皮质激素比率分别由原来的3.53%和9.41提高到75.00%和58.90%,轻度和重度哮喘患者对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的满意度由原来的7.06%和57.65%提高到75.00%和89.04%;常规治疗组、微信治疗组和专员治疗组的基本资料比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结束后患者ICS吸入技术掌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三组患者干预3个月和6个月规律使用ICS治疗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初步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验证评价,建立一套糖皮质激素应用过程涉及各个环节关键因素的指标,得到一套较全面反映哮喘患者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药物的评价指标体系;微信教育和健康教育两种干预方式有利于提高哮喘患者控制疾病水平;微信教育和健康专员教育两种干预方式可使哮喘患者全面掌握ICS吸入技术,提高ICS吸入掌握率和依从性;微信教育和专员教育两种干预方式可以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
马希涛,王思勤,张晓菊,杨志刚,安云霞,李晓苏,李晓亮,张群成,刘庆亮,朱敏,任红岩,雷小莉[5](2016)在《哮喘管理和预防的全球策略》文中研究表明GINA2015年修订版(免费下载、仅供学习交流、禁止用于商业)前言哮喘是一种严重的全球性疾病,世界各国各年龄人群均受到这种慢性气道疾病的影响。大多数国家的哮喘发病率正在增加,特别是儿童人群。在一些国家,哮喘病人的住院率和死亡率虽然有所下降,哮喘依然是医疗保健系统的重担并且降低社会生产率,尤其是儿童哮喘,带给家庭的打击是毁坏性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6](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说明
李姝仪[7](2021)在《ACO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潜在机制靶点、候选药物的发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Asthma-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overlap,ACO)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指患者同时具有哮喘和COPD疾病临床特征。就单纯哮喘或COPD而言,ACO患者临床症状较为严重、发作次数较为频繁。由此导致了患者生活质量得不到提升、生存周期缩短,对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命安全的威胁严重,而且,ACO患者的医疗占用率和医疗费用都大幅度上升,这对社会经济与医疗资源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ACO不仅在其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存在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而且,其治疗药物的筛选与评估尚未起步,特别是其疾病动物模型尚未完全建立,严重影响了其疾病靶点机制揭示和有效药物的发现。因此,基于ACO临床疾病特征,建立ACO疾病动物模型,探索ACO与哮喘、COPD病理机制的共性和异性,对其有针对性治疗药物的开发尤为重要。鉴于此,本论文首先以ACO临床疾病特征为导向,采用OVA、LPS和香烟烟雾等哮喘和COPD模型条件叠合,诱导建立了 ACO炎症小鼠模型;进一步采用RNA-seq检测技术,探讨了 ACO与哮喘、COPD小鼠肺组织基因表达的差异,发现ACO炎症的潜在机制靶点;同时,基于天然来源化合物白藜芦醇在疾病治疗中的广泛研究,以及团队前期对其二聚体来源化合物在哮喘和COPD气道炎症研究中发现的良好疗效,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挖掘白藜芦醇疾病靶点的文献数据,创建白藜芦醇-疾病-靶点网络,探究此类药物在ACO中的潜在作用靶点,与RNA-seq组学研究结果结合,探寻该类化合物在ACO中的潜在机制靶点;并进一步参照白藜芦醇二聚体化学结构特性,合成全新了 3-芳基苯并呋喃衍生物EAPP-2,对其治疗ACO炎症的作用及潜在机制靶点进行初步研究。现将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基于ACO临床疾病特征,采用OVA、LPS和香烟烟雾等哮喘和COPD模型条件叠合,建立了与ACO临床基本特征相吻合的小鼠模型,模型小鼠在肺组织病理学变化、肺泡灌洗液中炎症因子水平等方面显示出哮喘和COPD重叠特征,较好的模拟了 ACO的部分临床病理特征。该模型可为ACO的病理机制研究和潜在候选药物的筛选与评价提供工具。2.采用RNA-seq检测技术,发现ACO小鼠肺组织中的基因表达差异。研究结果发现了 ACO小鼠潜在的632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下调基因2717个(42.7%),上调基因3607个(57.3%),具有肺炎、肺纤维化、慢性阻塞性气道疾病、肺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基因谱特征,符合ACO临床特征;而且,ACO肺部炎症和纤维化的潜在分子机制主要与HLA-DRA、SYK、CTLA4、VAV1、NRAS和JAK3信号通路有关。该研究结果为ACO的机制研究及其药物发现提供基础思路和依据。3.基于白藜芦醇疾病治疗潜在靶点的文献报道数据,借助网络药理学举措,构建白藜芦醇-疾病-靶点网络,除此之外,通过GO富集分析与KEGG通路分析,明确其关键信号通路及分子机制,发现了与其相关的STAT3、AKT1、SRC、JAK和VEGFA等靶点,以及T细胞受体、MAPK、Toll样受体、FcεRI、TNF等多个信号通路。该研究结果挖掘发现了白藜芦醇等二苯乙烯类化合物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潜在靶点,为该类化合物的改构优化及其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开发研究提供启示。4.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对3-芳基苯并呋喃衍生物EAPP-2抗ACO气道炎症作用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EAPP-2体内能显着抑制ACO小鼠炎症疾病特征,显着减少ACO小鼠肺部炎症细胞浸润、改善肺组织的炎性病理变化、降低肺泡灌洗液中炎症细胞和炎症因子的水平、减少外周血中总IgE和IgG1的生成,以及在体外有效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而且,EAPP-2能显着减少ACO气道炎症小鼠肺组织和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Syk、NF-κB蛋白的表达及磷酸化以及NLRP3和iNOS蛋白的表达,结果提示,EAPP-2的抗ACO炎症作用可能部分是通过抑制Syk的表达和磷酸化,从而抑制NF-κB和NLRP3通路实现的。该研究结果为EAPP-2在ACO治疗中的开发提供初步依据,且可为以Syk为靶点的ACO治疗药物发现提供参考。
常瑜[8](2021)在《应用《中国儿童哮喘行动计划》分析≤5岁支气管哮喘儿童依从性与疗效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索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哮喘行动计划中支气管哮喘儿童依从性情况,判断依从性差异对支气管哮喘控制情况的影响,评估电子版《中国儿童哮喘行动计划》在门诊对于5岁及以下儿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1.评估5岁及以下支气管哮喘儿童依从性与治疗效果的关系:纳入2017.08—2019.12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哮喘门诊首次确诊40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均予吸入糖皮质激素(inhaled corticosteroids,ICS)治疗,纳入电子版《中国儿童哮喘行动计划》(China Children Asthma Action Plan,CCAAP)管理(软件名称:薄荷呼吸)。根据其用药依从性,按照医嘱规定,使用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3个月,纳入实验组;未按医嘱规定,吸入糖皮质激素的时间<1月,纳入对照组。在初诊时由专科护士示范电子版CCAAP具体使用方法,专科医生告知其目前所处于的“交通信号灯”区域(哮喘控制分级),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先兆,应急缓解药物的应用方法及剂量,告知其每日监测症状、记录用药情况,每月完成儿童呼吸和哮喘控制测试问卷(Test for Respiratory and Asthma,TRACK),通过电子版CCAAP手机端及时与临床医生沟通。从而对比患儿哮急性发作次数、急诊就诊次数、住院次数及TRACK问卷评分评估哮喘控制情况(每月1次,共13次)。采用SPSS 2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定性资料采用例数(率)表示;对于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设计的问卷在随机于复诊患者中发放130份,通过手机由家长填写问卷,调查内容包括:(1)一般情况:包括患儿年龄及性别、家长年龄及性别、居住地、家庭经济收入、家长的文化程度等;(2)哮喘知识及药物的了解程度;通过依从性分组情况,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对比两组儿童的性别、家长的性别及年龄、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居住地、家庭月收入及对哮喘知识及药物的了解程度,分析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果:1.评估5岁及以下支气管哮喘儿童依从性与治疗效果的关系:(1)基本信息:本次研究共纳入400例支气管哮喘儿童,年龄均≤5岁。其中男童276名,女童124名;平均年龄为(3.71±0.79)岁;平均体重为(12.82±4.83)kg;平均身高(81.76±12.61)cm;足月儿为358名(89.5%),早产儿42名(10.5%);顺产为202名(50.5%),剖宫产198名(49.5%);单胎386名(96.5%),多胎14名(3.5%);母乳喂养216名(54.0%),人工喂养152名(38.0%),混合喂养152名(38.0%),配方奶喂养32名(8.0%);食物类过敏原阳性为12名(10.4%),吸入性过敏原阳性为86名(74.8%),两者均阳性者17名(14.8%);无过敏性合并症者128名(32.0%),单纯合并有湿疹者176名(44.0%),单纯合并有过敏性鼻炎者29名(7.2%),二者均有67名(16.8%)。(2)哮喘控制情况:两组患者在基线期时哮喘控制情况不同,实验组的控制率为22.0%,低于对照组(2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24,P=0.203)。第1(χ2=5.827,P=0.016)、2(χ2=14.509,P<0.001)、3(χ2=11.927,P=0.001)、4(χ2=57.567,P<0.001)、5(χ2=20.023,P<0.001)、6(χ2=20.027,P<0.001)、7(χ2=10.611,P=0.001)、9(χ2=13.597,P<0.001)、11(χ2=11.407,P=0.001)、12(χ2=21.914,P<0.001)个月随访中的TRACK问卷情况,均实验组的控制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在第8(χ2=0.365,P=0.546)、10(χ2=0.150,P=0.699)个月的随访中的TRACK问卷情况,均实验组的控制率高于对照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在哮喘急性发作次数(U=9460.000,P=0.043)、因哮喘发作急诊就诊次数(U=9669.500,P=0.033)及住院次数(U=9748.500,P=0.007)中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2.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共发放130份问卷,共收集反馈问卷例122例,回收率为93.8%;其中男89例,女33例;平均年龄(3.98±0.89)岁;患儿家长中男15例,女107例;年龄28岁~60岁,年龄平均(35.37±21.75)岁。12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中,依从性好77例(63.1%),依从性差45例(36.9%);χ2检验两组患者之间患儿居住地、家庭月收入、疾病及药物认知水平有显着性差异(P<0.05)。将以上3个指标纳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家庭月收入高(OR=2.690)、居住在城市(OR=2.309)、对疾病及药物了解(OR=2.246)均为依从性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1.在5岁及以下支气管哮喘儿童的治疗过程中,依从性更好的患者哮喘控制比例更高。电子版《中国儿童哮喘行动计划》给哮喘儿童居家可以帮助医师更好的判断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哮喘控制情况。2.居住在乡村、家庭月收入低、对疾病及药物不了解均作为独立危险因素增加,吸入型糖皮质依从性减低。在诊疗工作中,加强对家长哮喘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是加强患者自我管理,提高支气管哮喘患儿吸入糖皮质治疗依从性的重要措施。3.哮喘专科医生应该更加主动地强调哮喘行动计划和哮喘教育计划的重要性。对于如何在哮喘教育项目中更好地解决健康知识普及,应该做更多的研究。
李凌智[9](2021)在《乳杆菌对呼吸道过敏缓解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呼吸道过敏包括哮喘(Bronchial asthma,asthma)和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目前临床上对两者的诊断和治疗是分别进行的且无根治方法。许多研究证实呼吸道过敏与肠道菌群的紊乱存在联系,补充乳杆菌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影响与过敏相关的免疫应答反应。因此,本文从呼吸道过敏共有的炎症-免疫机制出发筛选最具潜力的乳杆菌菌株,分析其调节肠道菌群、免疫应答和缓解炎症的作用及机制,并进行人群试验评价乳杆菌缓解呼吸道过敏的作用。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综合评价6种可食用乳杆菌对呼吸道炎症、Th2和Th17型免疫反应和肠道菌群及代谢调节作用。6种乳杆菌均缓解呼吸道炎症,均降低Th2相关的炎症因子和免疫球蛋白,而对Th1相关的免疫球蛋白没有提升作用,对Th17相关的炎症因子的作用存在差异。6种乳杆菌均改变β多样性,对α多样性无影响,上调的菌属对缓解呼吸道炎症具有保护作用,下调的菌属对缓解呼吸道炎症具有消极作用。罗伊氏乳杆菌在改善以上指标上表现出最好的效果,它特异性的调节了Lactobacillus和Enterococcus,富集了丙酮酸代谢通路,促进了肠道代谢产物SCFA的产生。这可能是它对呼吸道炎症有更好的保护作用的原因。解析罗伊氏乳杆菌缓解呼吸道炎症,改善免疫反应,调节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作用机制。发现它调节肠道菌群和缓解呼吸道过敏性炎症-免疫的作用是菌株特异性的。其中,CCFM1072和CCFM1040显着降低呼吸道炎症评分,分别为50%和58%;降低呼吸道中Th2和Th17相关的炎症因子,而对血清中Th1相关的免疫反应均没有提升作用。CCFM1072的作用机制是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一方面恢复总体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促进具有合成SCFA能力的特定细菌的增长,进而提高Treg细胞的水平,以同时抑制Ig E介导的Th2和Th17型免疫反应,最终实现抑制呼吸道过敏性炎症;而CCFM1040机制并未通过这样的肠道菌群调节依赖机制。为探究CCFM1040的作用机制,首先评价了CCFM1040死菌的作用,发现死菌缓解呼吸道过敏性炎症-免疫的作用和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与活菌相似。因此,确定CCFM1040细胞表面或者胞内的某些物质能够调节肠道菌群抑制过敏性呼吸道炎症的关键物质。进一步,利用宏基因组学和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深入分析发现活/死菌富集了(p<0.01)肠道菌群色氨酸代谢功能基因和代谢产物。推测促进色氨酸代谢是CCFM1040调节肠道菌群提升Treg反应的作用通路,吲哚胺2,3-双氧酶(IDO)可能是CCFM1040调节肠道菌群提升Treg反应的作用靶点。通过动物试验验证死/活菌均显着(p<0.01)促进小鼠结肠和血清中IDO的表达量,均提升了血清中的犬尿氨酸含量。说明CCFM1040的作用机制是菌体自身物质进入肠道中,调节肠道菌群组成和代谢功能,刺激宿主细胞表达IDO,激活IDO-犬尿氨酸通路,进而提高Treg细胞的水平,以同时抑制Th2和Th17型免疫反应,最终实现抑制呼吸道过敏性炎症。最后评价了CCFM1040对哮喘和变应性鼻炎成年受试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发现CCFM1040显着提高了哮喘受试者的症状控制水平,同时,显着降低了变应性鼻炎受试者打喷嚏和鼻漏的评分以及睡眠和非鼻、眼症状的评分。进一步分析CCFM1040对变应性鼻炎受试者肠道菌群作用,发现CCFM1040改变肠道菌群多样性,显着抑制了变形菌门和Intestinibacter目下的细菌生长;同时调节了肠道菌群碳水化合物、能量和脂类代谢、异种生物降解和代谢、辅助因子和维生素代谢以及免疫系统中18条代谢通路。这些变化有助于CCFM1040同时改善变应性鼻炎成年受试者的症状。
高丹[10](2021)在《IMB模型在哮喘儿童自我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分析哮喘儿童疾病的知识掌握情况、自我管理和生活质量的现状。2.探讨IMB模型在哮喘儿童自我管理和生活质量中的应用效果,以及该模型对哮喘儿童知识掌握、雾化吸入技术、哮喘控制测试、肺功能的影响。3.通过本研究提高哮喘儿童疾病相关知识掌握,使其达到对疾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为哮喘儿童临床护理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及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内蒙古自治区某三甲医院2020年1月~2020年9月在儿科门诊确诊并自愿参加研究的76例哮喘儿童。按照就诊顺序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8例,奇数为对照组,偶数为干预组。对照组给予哮喘儿童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在常规的基础上实施IMB模型的护理干预措施。本研究持续三个月,在干预前、干预后一个月、干预后三个月向哮喘儿童发放哮喘知识问卷、自我管理量表、生活质量量表、哮喘控制测试进行评估,药物吸入技术和肺功能由研究者进行操作。对所得数据整理、录入,使用SPSS25.0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本研究纳入标准的76例哮喘儿童中,4例失访,有效样本量72例,失访率5%。2.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特征:72例哮喘儿童中,男孩47例(占65.3%),女孩25例(占34.7%);年龄7~11岁,平均年龄(8.78±1.57)岁;研究对象的教育程度以小学为主占比为98.6%;哮喘儿童居住地多以城市为主占比为98.6%;家属文化水平相对高,高中及大专以上学历占比为87.5%。3.哮喘儿童药物吸入技术得分的干预结果:干预1个月后和3个月后两组哮喘儿童药物吸入技术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药物吸入技术得分与时间存在交互效应(P<0.05)。4.哮喘儿童控制测试得分的干预结果:干预1个月后和3个月后两组哮喘儿童控制测试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哮喘控制测试得分与时间存在交互效应(P<0.05)。5.哮喘儿童知识掌握的干预结果:干预1个月后和3个月后两组哮喘儿童知识掌握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知识掌握得分与时间存在交互效应(P<0.05)。6.哮喘儿童自我管理的干预结果:两组哮喘儿童自我管理得分在干预1个月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自我管理得分与时间存在交互效应(P<0.05)。7.哮喘儿童生活质量的干预结果:两组哮喘儿童生活质量在干预1个月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3个月后生活质量得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生活质量得分与时间存在交互效应(P<0.05)。8.哮喘儿童肺功能的干预结果:干预1个月后两组哮喘儿童FEV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干预组的FEV1%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哮喘儿童肺功能与时间无交互效应(P>0.05)。结论哮喘儿童知识掌握、自我管理和生活质量水平偏低,本研究依据IMB模型为哮喘儿童开展个性化的自我管理干预,提供给儿童自我管理知识、动机和技能,提高哮喘儿童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水平,从而对哮喘知识的掌握、药物吸入技术的把握、哮喘控制的监测和肺功能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哮喘教育在哮喘患者中的初步应用及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哮喘教育在哮喘患者中的初步应用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行为转变阶段模式在哮喘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干预后不同时间ACT评分比较 |
2.2 两组干预前后CD-RISC评分比较 |
2.3 两组干预前后TAS-20评分比较 |
2.4 两组干预前后AQLQ评分比较 |
3 讨论 |
(3)Orem自护理论在学龄期哮喘儿童自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1 引言 |
1.1 儿童哮喘的研究背景 |
1.2 自我护理的研究背景 |
1.3 哮喘儿童自我护理能力影响因素 |
1.4 哮喘儿童自我护理的干预措施 |
1.5 研究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目标 |
2.2 研究对象 |
2.3 样本量和分组 |
2.4 测量工具 |
2.5 干预方案和内容 |
2.6 知情同意与伦理道德 |
2.7 资料收集过程 |
2.8 质量控制 |
2.9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
2.10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3.2 干预前两组哮喘儿童各项评估指标的比较 |
3.3 哮喘儿童自我护理能力与哮喘控制测试和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
3.4 干预后两组研究对象的各项评估指标比较 |
3.5 两组研究对象各项评估指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3.6 两组研究对象各项评估指标的多重比较 |
4 讨论 |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4.2 学龄期哮喘儿童自我护理能力水平 |
4.3 学龄期哮喘儿童生命质量水平 |
4.4 哮喘儿童自我护理能力和哮喘控制测试和生命质量的相关性 |
4.5 基于Orem自护理论的自我护理干预对哮喘儿童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 |
4.6 基于Orem自护理论的自我护理干预对哮喘儿童哮喘控制的影响 |
4.7 基于Orem自护理论的自我护理干预对哮喘儿童生命质量的影响 |
4.8 两组研究对象各项评估指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5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创新之处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糖皮质激素合理使用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哮喘患者(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现状 |
1.3.2 国外现状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研究对象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对象 |
第二章 糖皮质激素用药治疗影响因素及相关理论基础 |
2.1 糖皮质激素 |
2.2 糖皮质激素应用于哮喘 |
2.3 糖皮质激素用药不合理的影响因素相关调查分析 |
2.4 糖皮质激素用药不良反应及副作用 |
2.5 合理用药理论 |
第三章 评价指标体系 |
3.1 指标的建立 |
3.2 评价指标的内涵 |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运作 |
第四章 哮喘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案例结果及分析 |
4.1 结果与分析 |
4.2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附录8 |
附录9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指导教师主持研究课题 |
(7)ACO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潜在机制靶点、候选药物的发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ACO研究进展 |
1.1 ACO的流行病学 |
1.2 病因 |
1.3 临床表现 |
1.4 发病机制 |
1.5 ACO诊断标准 |
1.6 治疗 |
2 脾酪氨酸激酶SYK与气道炎症 |
2.1 Syk的分子结构及及表达 |
2.2 Syk的激活 |
2.3 Syk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
2.4 Syk在哮喘和COPD中的作用 |
3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二章 ACO动物模型的建立 |
前言 |
第一节 构建ACO小鼠模型的条件摸索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药品试剂 |
1.3 仪器设备 |
1.4 溶液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不同实验条件诱导的小鼠ACO气道炎症模型 |
2.2 样本采集 |
2.3 血球分类计数仪检测小鼠BALF中炎症细胞数量 |
2.4 ELISA法检测小鼠BALF中炎症因子水平和血清中抗体水平 |
2.5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不同方案小鼠BALF中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 |
3.2 不同方案小鼠BALF中炎症因子与血清中抗体的水平 |
4. 小结 |
第二节 构建ACO小鼠模型条件的确立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药品试剂 |
1.3 仪器设备 |
1.4 溶液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OVA+LPS+CS诱导的小鼠ACO气道炎症模型 |
2.2 样本采集 |
2.3 H&E染色检测小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 |
2.4 血球分类计数仪检测小鼠BALF中炎症细胞数量 |
2.5 ELISA法检测小鼠BALF中炎症因子水平和血清中抗体水平 |
2.6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ACO小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 |
3.2 ACO小鼠BALF中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 |
3.3 ACO小鼠BALF中炎症因子与血清中抗体的水平 |
4. 小结 |
第三节 讨论 |
第三章 基于RNA-SEQ转录组技术发现ACO小鼠炎症的潜在靶点 |
前言 |
第一节 基于RNA-Seq转录组技术发现ACO小鼠炎症的潜在靶点 |
1 实验材料 |
1.1 组织标本 |
1.2 主要药品试剂 |
1.3 仪器设备 |
1.4 数据库、生物信息学软件信息 |
2 实验方法 |
2.1 RNA-seq对转录组测序 |
2.2 RNA-seq测序结果及分析 |
2.3 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
2.4 q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 |
2.5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RNA质量检测结果 |
3.2 转录组测序质量分析 |
3.3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3.4 qRT-PCR验证差异基因表达 |
第二节 讨论 |
第四章 基于白藜芦醇的呼吸系统疾病分子靶点文献挖掘ACO的潜在候选物的结构特性及其治疗靶点机制 |
前言 |
第一节 基于白藜芦醇的呼吸系统疾病分子靶点文献挖掘ACO的潜在候选物的结构特性及其治疗靶点机制 |
1 实验材料 |
1.1 数据库和软件 |
2 实验方法 |
2.1 白藜芦醇基本信息 |
2.2 白藜芦醇作用靶点预测 |
2.3 呼吸系统疾病靶点筛选 |
2.4 白藜芦醇-靶点-呼吸系统疾病PPI网络构建与拓扑分析 |
2.5 KEGG通路和GO基因富集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白藜芦醇与呼吸系统疾病共有靶点 |
3.2 白藜芦醇靶点-呼吸系统疾病靶点互作网络 |
3.3 核心靶点拓扑关系图 |
3.4 PPI网络中核心靶点的关键模块 |
3.5 核心靶点KEGG通路和GO功能富集分析 |
第二节 讨论 |
第五章 EAPP-2抗ACO气道炎症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EAPP-2抗ACO气道炎症作用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细胞系及培养条件 |
1.3 主要药品试剂 |
1.4 仪器设备 |
1.5 溶液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OVA+LPS+CS诱导的小鼠ACO模型的建立 |
2.2 样本采集 |
2.3 H&E染色检测小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 |
2.4 血球分类计数仪检测小鼠BALF中炎症细胞数量 |
2.5 细胞处理 |
2.6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
2.7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EAPP-2对ACO小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影响 |
3.2 EAPP-2对ACO小鼠BALF中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影响 |
3.3 EAPP-2对ACO小鼠血清中总IgE和IgG1生成水平的影响 |
3.4 EAPP-2对ACO小鼠BALF中炎症因子生成水平的影响 |
3.5 EAPP-2对RAW264.7细胞活力的影响 |
3.6 EAPP-2对RAW264.7细胞NO生成水平的影响 |
3.7 EAPP-2对RAW264.7细胞炎症因子生成水平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二节 EAPP-2抗ACO气道炎症的靶点及作用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组织标本 |
1.2 细胞系及培养条件 |
1.3 主要药品试剂 |
1.4 仪器设备 |
1.5 溶液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用于Western blot的RAW264.7细胞处理 |
2.2 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表达 |
2.3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EAPP-2对ACO气道炎症小鼠肺组织Syk表达及其磷酸化的影响 |
3.2 EAPP-2对ACO气道炎症小鼠肺组织NF-κB表达及其磷酸化的影响 |
3.3 EAPP-2对ACO气道炎症小鼠肺组织NLRP3和iNOS表达的影响 |
3.4 EAPP-2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Syk表达及其磷酸化的影响 |
3.5 EAPP-2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NF-κB表达及其磷酸化的影响 |
3.6 EAPP-2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NLRP3和iNOS表达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三节 EAPP-2抗ACO气道炎症的靶点及作用机制验证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靶向抑制剂验证EAPP-2抗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炎症作用机制 |
2.2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靶点抑制剂验证EAPP-2通过调控Syk通路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因子的生成 |
3.2 靶点抑制剂验证EAPP-2以Syk为靶点发挥其抗ACO气道炎症作用 |
4 小结 |
第四节 讨论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项目资助情况 |
致谢 |
(8)应用《中国儿童哮喘行动计划》分析≤5岁支气管哮喘儿童依从性与疗效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实验对象 |
1.2 实验方法 |
结果 |
2.1 评估5 岁及以下哮喘儿童依从性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2.1.1 基本信息 |
2.1.2 哮喘控制情况 |
2.2 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哮喘行动计划在哮喘患者的自我管理中是可行的、有效的工具 |
一、AAP的主要内容 |
二、哮喘行动计划的主要形式 |
三、AAP在临床的应用 |
四、小结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9)乳杆菌对呼吸道过敏缓解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呼吸道过敏概述 |
1.1.1 呼吸道过敏流行病学概述 |
1.1.2 呼吸道过敏发病机制 |
1.1.3 呼吸道过敏防治措施 |
1.2 肠道菌群与呼吸道过敏 |
1.2.1 肠道菌群稳态 |
1.2.2 肠道菌群对机体健康的影响 |
1.2.3 呼吸道过敏的肠道菌群特征 |
1.3 乳杆菌缓解呼吸道过敏的潜力 |
1.3.1 乳杆菌抗过敏及减轻炎症反应 |
1.3.2 乳杆菌改善免疫应答 |
1.3.3 乳杆菌调节肠道菌群 |
1.4 论文立题背景及意义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乳杆菌调节肠道菌群与缓解呼吸道过敏性炎症间关系分析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2.3 实验动物及饲料 |
2.3 实验方法 |
2.3.1 乳杆菌的培养和菌悬液的制备 |
2.3.2 动物实验设计 |
2.3.3 小鼠过敏性炎症病理评估 |
2.3.4 小鼠血液中过敏相关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 |
2.3.5 小鼠呼吸道过敏性炎症因子含量测定 |
2.3.6 小鼠粪便样品采集、DNA提取和扩增序列 |
2.3.7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3.8 小鼠肠道中短链脂肪酸含量测定 |
2.3.9 数据统计及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乳杆菌降低呼吸道过敏性炎症效果评价 |
2.4.2 乳杆菌抑制血液中呼吸道过敏相关免疫球蛋白效果评价 |
2.4.3 乳杆菌抑制肺部呼吸道过敏相关炎症细胞因子效果评价 |
2.4.4 乳杆菌对过敏性炎症小鼠总体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
2.4.5 乳杆菌对过敏性炎症小鼠属水平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
2.4.6 乳杆菌调节的肠道菌群与过敏性炎症-免疫指标的关联 |
2.4.7 乳杆菌对过敏性炎症小鼠肠道菌群代谢功能的调节作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罗伊氏乳杆菌调节肠道菌群缓解呼吸道过敏性炎症的机制探讨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2.3 实验动物及饲料 |
3.3 实验方法 |
3.3.1 罗伊氏乳杆菌菌液的制备 |
3.3.2 动物实验方案 |
3.3.3 小鼠肺组织中过敏性炎症病理评估 |
3.3.4 小鼠肺组织组胺含量测定 |
3.3.5 小鼠呼吸道过敏性炎症因子含量测定 |
3.3.6 小鼠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 |
3.3.7 小鼠脾脏中Treg细胞的测定 |
3.3.8 小鼠肠道中短链脂肪酸含量测定 |
3.3.9 小鼠粪便样品采集与基因组提取 |
3.3.10 生物信息学分析 |
3.3.11 数据统计及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罗伊氏乳杆菌降低呼吸道过敏性炎症的作用 |
3.4.2 罗伊氏乳杆菌抑制呼吸道过敏相关免疫反应的作用 |
3.4.3 罗伊氏乳杆菌对肠道中短链脂肪酸和脾脏中Treg细胞的作用 |
3.4.4 CCFM1072和CCFM1040 对过敏性炎症小鼠总体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
3.4.5 CCFM1072和CCFM1040 对过敏性炎症小鼠肠道菌群组成的调节作用 |
3.4.6 CCFM1072和CCFM1040 肠道菌群调节与免疫调节间相关性分析 |
3.4.7 CCFM1072和CCFM1040 对肠道菌群功能的调节作用 |
3.4.8 罗伊氏乳杆菌缓解呼吸道过敏性炎症机制的探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罗伊氏乳杆菌CCFM1040 调节肠道菌群缓解呼吸道过敏性炎症的机制探讨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4.2.3 实验动物及饲料 |
4.3 实验方法 |
4.3.1 罗伊氏乳杆菌CCFM1040 死/活菌菌液的制备 |
4.3.2 动物实验方案 |
4.3.3 小鼠过敏性炎症病理评估 |
4.3.4 小鼠呼吸道中炎症因子含量的测定 |
4.3.5 小鼠肺组织组胺含量测定 |
4.3.6 小鼠Treg细胞测定 |
4.3.7 小鼠粪便样品采集 |
4.3.8 小鼠肠道菌群非靶向代谢组测定 |
4.3.9 小鼠IDO、色氨酸和犬尿氨酸含量测定 |
4.3.10 数据统计及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CCFM1040 死菌降低呼吸道过敏性炎症的作用 |
4.4.2 CCFM1040 死菌抑制呼吸道中Th2和Th17 型免疫反应的作用 |
4.4.3 CCFM1040 死菌对血液中过敏相关免疫球蛋白的作用 |
4.4.4 CCFM1040 死菌对脾脏中Treg细胞的作用 |
4.4.5 CCFM1040 死菌对呼吸道中IL-10 的作用 |
4.4.6 宏基因组学技术揭示CCFM1040 对肠道特定细菌的调节作用 |
4.4.7 宏基因组学技术揭示CCFM1040 对小鼠肠道菌群代谢通路的作用 |
4.4.8 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揭示CCFM1040 对小鼠肠道菌群代谢物的作用 |
4.4.9 CCFM1040 缓解呼吸道过敏性炎症机制的探讨 |
4.4.10 CCFM1040对IDO的作用 |
4.4.11 CCFM1040 对色氨酸代谢产生犬尿氨酸的作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罗伊氏乳杆菌CCFM1040 对呼吸道过敏人群的缓解效果评价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5.2.1 材料与试剂 |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实验设计 |
5.3.2 诊断标准 |
5.3.3 受试者招募 |
5.3.4 受试者基础特征测定 |
5.3.5 实验分组 |
5.3.6 CCFM1040 干预方案 |
5.3.7 CCFM1040 缓解作用评价 |
5.3.8 受试者粪便样品采集与基因组提取 |
5.3.9 生物信息学分析 |
5.3.10 数据统计及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受试者基础特征 |
5.4.2 CCFM1040 对哮喘受试者症状的作用 |
5.4.3 CCFM1040 对变应性鼻炎受试者症状的作用 |
5.4.4 CCFM1040 对变应性鼻炎受试者生活质量作用 |
5.4.5 CCFM1040 调节变应性鼻炎受试者总体肠道菌群 |
5.4.6 CCFM1040 改变变应性鼻炎受试者肠道菌群组成 |
5.4.7 CCFM1040 调节变应性鼻炎受试者肠道菌群基因功能组成 |
5.4.8 CCFM1040 干预的安全性和不良事件 |
5.5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附录Ⅱ |
附录Ⅲ |
(10)IMB模型在哮喘儿童自我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哮喘儿童自我管理的研究现状 |
1.3 自我管理的理论依据 |
1.4 IMB模型的理论依据 |
1.5 IMB模型的研究现状 |
1.6 操作性定义 |
1.7 研究目的 |
1.8 研究意义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评价指标及研究工具 |
2.3 研究方法 |
2.4 伦理原则 |
2.5 质量控制 |
2.6 数据录入与资料分析 |
2.7 技术路线图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情况 |
3.2 药物吸入技术评价比较 |
3.3 哮喘控制测试(C-ACT)比较 |
3.4 哮喘知识问卷比较 |
3.5 自我管理比较 |
3.6 生活质量比较 |
3.7 肺功能比较 |
4 讨论 |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分析 |
4.2 IMB模型对哮喘儿童药物吸入技术的影响 |
4.3 IMB模型对哮喘儿童哮喘控制测试的影响 |
4.4 IMB模型对哮喘儿童知识问卷得分的影响 |
4.5 IMB模型对哮喘儿童自我管理的影响 |
4.6 IMB模型对哮喘儿童生活质量的影响 |
4.7 IMB模型对哮喘儿童肺功能的影响 |
5 结论 |
6 研究的创新性 |
7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哮喘儿童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四、哮喘教育在哮喘患者中的初步应用及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行为转变阶段模式在哮喘患者中的应用[J]. 叶红菊,樊玉霞,李红梅. 齐鲁护理杂志, 2022(01)
- [2]线性节点嵌入式健康教育护理对住院支气管哮喘患儿及家属照顾者护理效果[J]. 孙琳琳,许士娣,刘莉娜.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24)
- [3]Orem自护理论在学龄期哮喘儿童自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D]. 杨亚琳.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0)
- [4]糖皮质激素合理使用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哮喘患者[D]. 蔡婷婷. 广东药科大学, 2019(01)
- [5]哮喘管理和预防的全球策略[A]. 马希涛,王思勤,张晓菊,杨志刚,安云霞,李晓苏,李晓亮,张群成,刘庆亮,朱敏,任红岩,雷小莉. 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暨首届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暨第十届深圳呼吸论坛论文汇编, 2016
- [6]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7]ACO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潜在机制靶点、候选药物的发现研究[D]. 李姝仪.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8]应用《中国儿童哮喘行动计划》分析≤5岁支气管哮喘儿童依从性与疗效的关系[D]. 常瑜. 青岛大学, 2021(02)
- [9]乳杆菌对呼吸道过敏缓解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李凌智. 江南大学, 2021(01)
- [10]IMB模型在哮喘儿童自我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高丹.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