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转运蛋白与多药耐药性研究进展

药物转运蛋白与多药耐药性研究进展

一、药物转运蛋白和多药耐药性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郑杨[1](2021)在《黄芩素联合美罗培南对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体外抑菌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黄芩素和美罗培南单独用药和联合用药对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CRAB)的抑菌作用和可能的机制,为临床治疗CRAB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收集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各科室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送检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应用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VITEK2Compact60),并结合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WHONET5.6软件分析结果。(2)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分别检测黄芩素和美罗培南对CRAB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并绘制黄芩素对CRAB抑菌作用的时间-生长曲线。(3)通过棋盘稀释法检测黄芩素和美罗培南联合用药的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dex,FICI),根据FICI值评估药物联合效果。(4)通过RT-PCR检测亚最低抑菌浓度(sub-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ub-MIC)的美罗培南、黄芩素单独和联合用药对CRAB耐药基因(adeA、adeR、adeS、adeJ、OXA-23、OXA-51、CarO、OmpA)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1)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共分离培养出422株CRAB菌株,是发现率最高的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占1.38‰。分离培养的CRAB菌株的标本类型主要是痰液标本(77.73%)、分泌物和尿液标本(4.27%),在无菌体液血液、腹水、胸水和脑脊液中分别占比2.61%、2.13%、0.71%和0.24%,且主要分布在神经重症医学科(29.62%)和重症医学科(28.2%)。我院分离培养的CRAB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别是亚胺培南(99.29%)、美罗培南(98.82%)、头孢他啶(98.82%)、哌拉西林和他唑巴坦(98.82%)、环丙沙星(96.45%)、哌拉西林(96.92%)、氨苄西林和舒巴坦(95.35%)、头孢吡肟(90.28%)、庆大霉素(89.81%)、妥布霉素(85.55%)、阿米卡星(84.60%)、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67.54%)、左氧氟沙星(35.07%)、米诺环素(19.19%);(2)黄芩素单独用药对所研究的3株CRAB的MIC为50μg/ml和100μg/ml,时间-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出黄芩素对CRAB具有一定程度的抑菌作用;美罗培南单独用药对所研究的3株CRAB的MIC为128μg/ml;黄芩素联合美罗培南具有相加作用;(3)1/4 MIC浓度黄芩素激活了外排泵基因adeA、adeR、adeS、β-内酰胺酶基因OXA-23、OXA-51及外膜孔蛋白基因CarO、OmpA;1/4 MIC的黄芩素联合1/4 MIC的美罗培南进一步激活了CRAB的外排泵基因ade J和外膜孔蛋白基因CarO。结论:我院分离培养出的CRAB多数来源于痰液标本,主要分布在神经重症医学科和重症医学科,且具有耐药率高的特点。黄芩素对CRAB具有一定程度的抑菌作用,与美罗培南联合用药可降低美罗培南用药浓度。黄芩素激活了部分外排泵、β-内酰胺酶及外膜孔蛋白基因,与美罗培南联合用药进一步激活了adeJ和CarO基因。

曹琳[2](2021)在《平分型GlcNAc糖基化修饰调控乳腺癌发展及耐药性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乳腺癌是发病率最高的女性常见肿瘤,具有高度异质性,乳腺癌细胞分泌的小胞外囊泡(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EV)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通过传递其携带的生物活性分子,可以促进乳腺肿瘤的远处转移和恶性进展,以及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性。平分型GlcNAc是一种重要的N-糖基化修饰,在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异常表达,参与调控肿瘤细胞粘附及增殖等。本文针对平分型GlcNAc修饰调控乳腺癌细胞来源sEV的生物学功能,及其调控乳腺癌细胞耐药性的机制展开研究,以阐明平分型GlcNAc在乳腺癌发展以及耐药过程中的作用。首先,为了明确平分型GlcNAc及其对应糖基转移酶MGAT3在乳腺癌发展中的生物学功能,在乳腺癌细胞中过表达MGAT3或用毛喉素处理,增加细胞内平分型GlcNAc水平,发现细胞增殖、迁移及克隆形成能力降低,而细胞凋亡增加;小鼠体内实验发现,高表达平分型GlcNAc的乳腺癌细胞由尾静脉向肺部远距离迁移的能力下降。说明高平分型GlcNAc修饰对乳腺癌细胞的恶性表型尤其是迁移能力有一定抑制作用。随后,本研究发现高迁移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来源的sEV能够促进低迁移性乳腺癌细胞MCF7的迁移能力,而供体细胞中平分型GlcNAc修饰水平的提高抑制了其分泌的sEV对受体细胞的促迁移功能。通过糖肽质谱以及免疫沉淀等技术,鉴定到乳腺癌细胞中整合蛋白β1(Integrinβ1)具有平分型GlcNAc修饰,且sEV也含有integrinβ1。受体细胞能够摄入sEV中的β1。当sEV中β1的平分型GlcNAc水平较低时,β1能够与受体细胞中的galectin 3相互作用启动下游FAK/AKT信号通路,促进细胞迁移,而高平分型GlcNAc修饰抑制了β1与galectin 3的结合,进而抑制下游信号通路的激活及sEV的促迁移功能;提取乳腺癌患者血浆中的sEV处理MCF7细胞,同样发现高平分型GlcNAc修饰,抑制了sEV对MCF7细胞的促迁移功能;小鼠体内实验证明,注射高平分型GlcNAc修饰的sEV组小鼠,MCF7细胞向肺部迁移数量及肺部肿瘤结节明显下降;以上结果说明高平分型GlcNAc修饰能够抑制sEV对MCF7细胞促迁移作用,这种调控是通过β1介导的。结合TCGA数据库分析发现β1上平分型GlcNAc修饰水平更高的病人,其生存期更长。最后,本文探究了平分型GlcNAc对乳腺癌细胞耐药的影响。化疗药物处理能够增加MGAT3的泛素化修饰并加速其通过蛋白酶体途径降解,进而降低乳腺癌细胞中MGAT3的表达和平分型GlcNAc的含量;高平分型GlcNAc修饰的乳腺癌细胞对化疗药物更加敏感。与耐药细胞MCF7/Adr相比,过表达MGAT3的耐药细胞(7/AdrM3)排出药物的速度减慢;进一步探究平分型GlcNAc修饰调控药物外排的分子机制,发现药物转运蛋白-P-糖蛋白(P-gp)带有平分型GlcNAc修饰,7/Adr-M3细胞中以及细胞膜上的P-gp含量呈下降趋势,平分型GlcNAc修饰促进P-gp从细胞膜进入胞质内,发生降解,进而导致细胞排出药物的速度减慢,耐药性降低。平分型GlcNAc通过影响P-gp的定位及表达调控细胞的药物耐受性。综上,本文得到以下结论:平分型GlcNAc可以通过修饰integrinβ1调控sEV的促迁移功能,抑制乳腺癌细胞的恶性表型,高平分型GlcNAc修饰能够降低由P-gp介导的乳腺癌细胞耐药性。本研究为临床治疗迁移性乳腺癌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并为克服P-gp介导的乳腺癌细胞耐药提供除小分子拮抗剂之外的治疗策略。

史雪敬[3](2021)在《生脉注射液逆转幽门螺杆菌脂多糖诱导的胃癌多药耐药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初步探究幽门螺杆菌脂多糖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多药耐药性的作用;探讨生脉注射液对幽门螺杆菌脂多糖所诱导的SGC7901细胞多药耐药性的逆转作用。研究方法:1.培养幽门螺杆菌,经尿素酶试验、过氧化酶试验鉴定后,提取脂多糖。2.CCK-8法测定5-氟尿嘧啶(5-Fu)、顺铂、阿霉素的IC50值,进行下一步实验。3.CCK-8法测定不同时间点幽门螺杆菌脂多糖与SGC7901细胞共培养的OD450值,绘制生长曲线,选取适合的脂多糖浓度,进行下一步实验。4.CCK-8法测定幽门螺杆菌脂多糖对SGC7901细胞多药耐药性的影响。5.CCK-8法测定生脉注射液的细胞毒性,选取无毒浓度进行下一步实验。6.CCK-8法测定无毒浓度的生脉注射液逆转幽门螺杆菌脂多糖所诱导的SGC7901细胞多药耐药性的作用。7.流式细胞仪分析生脉注射液对幽门螺杆菌脂多糖所诱导的SGC7901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1.于哥伦比亚培养基上,可见细小的或针尖样的半透明半球形菌落,经尿素酶试验、过氧化酶试验鉴定,可确定为幽门螺杆菌。2.5-Fu、顺铂、阿霉素对SGC7901细胞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时效及量效关系,IC50值分别为27.77±4.43μM、2.97±0.65μM、0.32±0.02μM。3.共培养生长曲线显示,幽门螺杆菌脂多糖浓度为1μg/ml时,与对照组最为相关,故选用此浓度。4.幽门螺杆菌脂多糖可降低5-Fu、顺铂、阿霉素三种化疗药物对SGC7901细胞的抑制率。5.生脉注射液能抑制SGC7901的增殖,并呈时效及量效关系。当生脉注射液浓度为50μl/ml时,细胞抑制率均不超过10%,可作为无毒浓度。6.生脉注射液能增加幽门螺杆菌脂多糖所诱导的多药耐药细胞对5-Fu、顺铂、阿霉素的敏感性,实现多药耐药逆转,相对逆转倍数分别是1.76,1.46,1.60。7.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Hp-LPS可抑制5-Fu对SGC7901的凋亡作用,生脉注射液能够促进Hp-LPS干预后SGC7901细胞株的凋亡,对照组、5-Fu组、LPS组及生脉组的凋亡指数分别为6.8±1.26、42.1±0.73、31.7±1.01及38.2±0.85。结论:本实验证明了幽门螺杆菌脂多糖可降低多种化疗药物对SGC7901细胞的抑制率,促进胃癌细胞增殖,抑制凋亡,诱导多药耐药;本实验还证明了无毒浓度的生脉注射液能增强多种化疗药物对幽门螺杆菌脂多糖所诱导的SGC7901细胞的抑制率,促进细胞凋亡,发挥逆转多药耐药性的作用。

兰炜兰[4](2021)在《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研究八宝丹逆转胃癌多药耐药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八宝丹(BBD)对胃癌耐药细胞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并从药物外排、增殖、凋亡、自噬及其对PI3K/AKT/m TOR信号通路调控等方面系统地阐明BBD逆转胃癌多药耐药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扩大BBD在临床上的开发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体外培养胃癌细胞SGC7901及胃癌耐顺铂(DDP)细胞SGC7901/DDP;通过MTT法检测顺铂(DDP)、多柔比星(DOX)、5-氟尿嘧啶(5-FU)等化疗药物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并计算耐药指数(RI)。运用MTT法检测BBD对胃癌细胞SGC7901及胃癌耐药细胞SGC7901/DDP细胞活力的影响,用0.25 mg/m L及0.5 mg/m L的BBD联合不同浓度DDP、DOX、5-FU干预SGC7901/DDP细胞48 h,并计算其IC50及逆转倍数(RF)。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BBD对SGC7901/DDP细胞内DOX和罗丹明(Rho123)蓄积的影响。运用集落形成和流式细胞术检测BBD对SGC7901/DDP细胞增殖及周期分布的影响。运用DAPI和Annxin V/PI检测BBD对SGC7901/DDP细胞凋亡的影响。运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BBD对SGC7901/DDP细胞自噬的影响,并采用3-MA自噬早期抑制、氯喹(CQ)自噬晚期抑制剂干预进一步验证自噬。采用Western Blot检测BBD对SGC7901/DDP细胞药物外排相关因子(ABCB1、ABCC1、ABCG2)、细胞增殖调控因子(Survivin、Cyclin D1、CDK4、p21)、细胞凋亡调控因子(Bcl-2、Bax、caspase-3、cleave-caspase-3)、自噬相关因子(LC3、p62、Beclin 1)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BBD和740Y-P对SGC7901/DDP细胞PI3K/AKT/m TOR信号通路活化的影响。结果:SGC7901/DDP细胞具有多药耐药性,对DDP、DOX和5-FU的耐药指数(RI)分别为1.86、1.501和47.70(RI>1.5)。BBD具有逆转SGC7901/DDP细胞的多药耐药作用,0.25 mg/m L及0.5 mg/m L的BBD对DDP、DOX、5-FU的逆转指数(RF)分别为1.51、4.34、3.14和1.55、4.68、3.56(RF>1.5)。BBD增加SGC7901/DDP细胞内DOX和Rho123的蓄积,减少药物的外排,下调ABCB1、ABCC1、ABCG2的蛋白表达。BBD抑制SGC7901/DDP细胞的增殖,抑制细胞的集落形成和减少S期细胞比例,阻滞细胞于G0/G1期,下调Survivin、Cyclin D1、CDK4表达及上调p21的表达。BBD可诱导SGC7901/DDP细胞凋亡,上调cleaved-caspase-3/caspase-3、Bax/Bcl-2的蛋白表达比例。BBD能促进SGC7901/DDP细胞自噬,上调LC3Ⅱ/Ⅰ的比值、Beclin1表达及下调p62表达;同时,3-MA(自噬早期抑制剂)、CQ(自噬晚期抑制剂)也进一步证实BBD具有促进SGC7901/DDP细胞自噬的作用。BBD降低p-PI3K、p-AKT、p-m TOR蛋白的表达,抑制PI3K/AKT/m TOR通路活化;同时,PI3K激动剂(740Y-P)也进一步揭示BBD抑制了PI3K/AKT/m TOR信号通路的活化。结论:BBD具有逆转胃癌耐药细胞多药耐药的作用和抑制胃癌耐药细胞药物外排、增殖、诱导凋亡、促进自噬的作用,BBD抑制胃癌多药耐药细胞PI3K/AKT/m TOR信号通路活化是其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孙佳瑜[5](2021)在《一氧化氮供体型双联苄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癌症发病率与死亡率逐年升高,有效的癌症预防与治疗干预措施成为了世界性难题。化疗仍是临床上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传统的化疗药物通常存在两大缺点:多药耐药性(MDR)以及选择性差。因此,开发低毒、高效、安全的抗肿瘤药物,克服肿瘤耐药性以及靶向性差两大难题成为新型药物开发的重要方向。一氧化氮(NO,nitric oxide)是机体内一类重要的气体信使分子。一氧化氮不仅在神经、免疫、心血管等系统中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近期研究表明,一氧化氮在调控肿瘤发生发展的信号通路中发挥重要作用,低浓度一氧化氮能够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促进肿瘤血管生长,而高浓度一氧化氮能够通过形成氮氧化物对肿瘤细胞中多种蛋白硝化或亚硝化,破坏细胞结构,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通过参与肿瘤细胞内的信号调节,如消耗过量谷胱甘肽、抑制缺氧诱导因子活化、抑制药物外排通道等,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因此,研究一氧化氮参与的生理病理过程,开发研究相关药物,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的前沿热点之一。地钱素C(MC)是一种源自苔藓植物的天然产物,属于大环双联苄类化合物,实验证明,地钱素C是一种天然的微管蛋白抑制剂,能够阻滞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另外,地钱素C能够抑制P-gp蛋白通路,抑制化疗药物外排,逆转多药耐药性。因此,地钱素C可作为重要的先导化合物以用于开发新型抗肿瘤药物。本课题以多靶点药物设计原理和分子杂交技术为基础,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具有释放一氧化氮功能的大环双联苄衍生物。其中,为了保证一氧化氮能够定量、稳定释放,选定了硝酸酯、斯德酮亚胺、呋咱N-氧化物、偶氮鎓二醇盐类四种一氧化氮供体作为研究对象,以地钱素C的酚羟基或酚羟基邻位为修饰位点,以不同连接键将MC与一氧化氮供体进行药效团融合,得到了硝酸酯类地钱素C衍生物(2a,2b),斯德酮亚胺类地钱素C衍生物(6a,6b),呋咱N-氧化物及其衍生物(7,8a-g,9a-c),呋咱N-氧化物地钱素C衍生物(10-29),偶氮鎓二醇盐地钱素C衍生物(33a-d)共39个化合物并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并与先导化合物地钱素C进行活性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呋咱N-氧化物类地钱素C衍生物10,12,28针对于PC-3和HepG2肿瘤细胞均显示出较好的增殖抑制活性。(2)10 对 PC-3 肿瘤细胞(IC50<2.5μM)和 HepG2 肿瘤细胞(IC50=2.99μM)显示出较强的增殖抑制活性,且明显优于地钱素C(IC50=3.27-4.72μM),其中对PC-3的增殖抑制活性超过MC的两倍。(3)10,12,28对HBE细胞显示出比MC更小的细胞毒性。(4)通过分析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发现furoxan的呋咱环与MC酚羟基之间连接碳链直接影响了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C原子数目越少,化合物活性越好。(5)根据构效关系的分析,合成了化合物34,通过对PC-3肿瘤细胞的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测定(IC50<2.5μM),验证了假设。

何宇臻,王辉,方家豪,曹雨虹,洪战英,柴逸峰[6](2021)在《ABC转运蛋白家族介导的中药-化药相互作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体内屏障及肿瘤细胞上的ABC转运蛋白家族是影响药物生物利用度、跨血脑屏障转运和多药耐药性等的重要因素。中药活性成分会对ABC转运蛋白的功能或表达产生影响,当与化学药物联用时,潜在的中药-化药相互作用会改变化学药物的疗效。本文介绍了ABC转运蛋白及其分布,综述了肠道屏障和血脑屏障上ABC转运蛋白介导的中药-化药相互作用、以及ABC转运蛋白介导的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中药-化药相互作用,并重点归纳了近五年取得的研究进展。

葛宁[7](2021)在《KCNMA1的上调促进维拉帕米逆转食管鳞状细胞癌对顺铂的化学耐药》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食管癌(esophagus cancer,E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18年,全球新增57万例EC患者,且有50万例患者死于EC[1]。全球食管癌新增和死亡病例约有一半发生在中国,其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占第六和第四位[2]。食管癌主要包括食管鳞状细胞癌(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和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EAC)两个亚型,美国和欧洲国家主要以EAC亚型为主,而我国食管癌患者90%以上都是ESCC亚型。目前手术、放疗和化疗是ESCC三大主要治疗手段。手术是早期局限性病灶患者的首要治疗方式,但由于早期食管癌临床症状不明显,很多患者发现即为中晚期而不能手术。放疗做为食管癌局部治疗主要手段之一,对于颈段食管癌及非手术食管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对于病灶长度较长及放疗后复发的患者作用有限。化学治疗和靶向药物治疗可部分延长中晚期或术后食管癌患者生存时间,受肿瘤耐药性的限制,标准化疗方案对晚期食管癌的反应率只有30%左右。探索食管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对食管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肿瘤细胞的耐药性有单药耐药和多药耐药两种形式,多药耐药是较为多见的耐药形式。既往研究认为药物耐药性与细胞内药物的浓度与分布改变、抗氧化体系激活、DNA损伤修复系统活化和细胞外基质等各种因素相关。维拉帕米(Verapamil,VER)是一种L-型的钙离子通道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随着对其深入研究发现它可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multidrugresistance,MDR),有效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浓度为6.0-10.0umol/L。传统静脉注射的安全浓度为1.0~2.0umol/L,但此浓度达不到有效逆转耐药浓度,通过动脉灌注药物的方式可使其局部组织浓度达到外周血液浓度的3-10倍。研究表明,通过VER逆转肿瘤的多药耐药,改善了化学药物治疗临床疗效,其中包括肝细胞癌、大肠癌、胃癌、肺癌和恶性腹水等。最初研究表明VER是通过调节P-gp蛋白的表达抗肿瘤MDR,VER能够抑制或下调P-gp的表达,阻止药物外排提高肿瘤化疗药物的杀伤作用。最近研究表明VER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机制很有可能与P-gp无关。我们通过高通量筛选实验发现 SLIT3、KCNMA1、KLK1、LPAR1、CHRDL1、NID1 这6个候选基因与维拉帕米逆转耐药相关。其中KCNMA1基因在VER逆转ESCC细胞对顺铂(DDP,cisplatin)耐药中表达显着升高。本课题通过细胞实验、动物实验及临床资料层面研究KCNMA1基因表达与VER逆转肿瘤顺铂耐药之间的关系。第一章:KCNMA1的表达在VER逆转ESCC细胞耐药中的作用目的:本研究通过研究KCNMA1基因在ESCC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差异,来研究KCNMA1基因的表达差异与VER逆转ESCC肿瘤耐药可能存在的关系,为肿瘤耐药的ESCC患者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基于这些实验,我们检测了 KCNMA1基因在ESCC中的表达;通过过表达或沉默表达KCNMA1基因,研究肿瘤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差异;通过经增强KCNMA1表达研究对ESCC增殖和凋亡的作用。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对VER逆转肿瘤MDR的机制有了更深的认识,为治疗ESCC患者提供临床证据。方法:1.CCK-8实验和集落形成实验验证检测VER联合顺铂对KYSE150、KYSE180和KYSE450三种ESCC细胞活力影响;2.高通量筛选测序,比较KYSE150、KYSE180中DPP组和VER+DPP组中基因表达差异,同时用qRT-PCR验证这种差异;3.WB检测VER组、DPP组、以及VER+DPP组中KCNMA1蛋白的表达;4.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VER联合顺铂治疗的ESCC患者组织样本中KCNMA1的蛋白表达;5.通过沉默或过表达KCNMA1基因的表达,再用CCK-8法检测ESCC细胞对顺铂的细胞活力;6.通过抗增殖实验和凋亡实验,研究KCNMA1基因的表达与ESCC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关系。结果:1.CCK-8实验和集落形成实验结果显示VER增加了 ESCC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尤其是对KYSE150细胞,而VER对KYSE180细胞的作用小。因此本实验选择KYSE150细胞作为VER逆转敏感细胞,选择KYSE180细胞作为抗逆转模型细胞进行进一步研究;2.高通量转录测序结果显示,SLIT3、KCNMA1、NID1、KLK1、LPAR1和CHRDL1基因表达均表现出差异,并通过qRT-PCR验证了这种差异。与KYSE150 DDP组相比,KYSE150 DDP+VER组的KCNMA1表达明显上调,且KYSE150细胞中的KCNMA1表达水平高于KYSE180细胞中的表达水平;3.WB结果显示在KYSE180 DDP组和KYSE180 DDP+VER组之间,KCNMA1的蛋白表达没有显着差异,而在KYSE150 DDP+VER组中,KCNMA1显着上调;4.免疫组化结果表明对VER逆转方案呈现阳性患者中,KCNMA1的表达显着升高,而阴性患者中KCNMA1的表达无显着差异;5.通过过表达KCNMA1基因,可以显着增加KYSE150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而沉默KCNMA1基因的表达后,KYSE150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下降;6.增殖和凋亡实验结果表明,KCNMA1的表达能够增强了 VER对ESCC细胞的抗增殖作用,也可以增强VER对ESCC细胞的促凋亡作用。结论:VER能够促进KCNMA1的表达,增强KYSE150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其存在的机制可能是KCNMA1的表达能够增强顺铂对KYSE150细胞的抗增殖和促凋亡作用。第二章:KCNMA1的表达促进顺铂对移植瘤裸鼠抑制作用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在食管鳞状细胞移植瘤裸鼠中,KCNMA1的表达与VER逆转肿瘤对顺铂敏感性的相关性,探讨KCNMA1对ESCC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构建过表达和沉默KCNMA1KYSE150细胞模型,2.将ESCC细胞经皮下注射裸鼠.构建食管鳞状细胞癌模型,分为五组包括Control组、DPP组、DPP+VER组、siRNA-KCNMAl组和Over-KCNMAl+DPP组.待肿瘤体积生长至50mm2时,腹膜内注射2.0mg/kg的顺铂和1.Omg/kg的VER,比较各组裸鼠的肿瘤大小、肿瘤抑制率;3.免疫组化实验比较各组裸鼠组织中KCNMA1蛋白表达;4.WB与qRT-PCR实验检测三组裸鼠中KCNMA1的表达;结果:1.通过质粒转染和慢病毒转染制备KCNMA1过表达和表达沉默的KYSE150细胞珠,qRT-PCR和WB结果显示,Over-KCNMAl组中KCNMA1蛋白的表达显着高于vector组,而siRNA-KCNMA1组中KCNMA1蛋白的表达显着低于sh-NC组,表示过表达和沉默表达KCNMA1细胞模型构建成功;2.本实验中所有裸鼠均成瘤,且在治疗期间各组裸鼠肿瘤体积均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增大,Over-KCNMAl+DPP组和DPP+VER组在14天之后肿瘤体积大小明显小于单独DPP组,而沉默KCNMA1的表达后,肿瘤组织体积显着增加;3.裸鼠肿瘤组织WB和qRT-PCR结果显示,Over-KCNMAl组和DPP+VER组中KCNMA1蛋白表达显着高于Control组和DPP组.结论:过表达的KCNMA1能够提高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对顺铂的敏感性,抑制肿瘤组织体积的生长;而沉默KCNMA1的表达,降低顺铂对裸鼠肿瘤的抑制作用.第三章:临床研究KCNMA1基因在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组织样本中的表达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经过维拉帕米联合化疗动脉灌注治疗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数据,通过免疫组化法对不同治疗效果病例KCNMA1基因表达情况检测,探讨KCNMA1在ESCC动脉灌注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所有患者釆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每月介入治疗1次,每例患者介入治疗2-3次,介人治疗结束后第4周对疗效进行评估。方案为:维拉帕米(25 mg)+化疗药物(顺钻+5-氟尿嘧啶)?方法为:术前常规静脉滴注喘啶(0.25 mg)和地塞米松(5?10mg);灌注过程中用肝素盐水间断冲洗导管35次,同时静脉滴注昂丹司琼(816 mg)和地塞米松(510 mg)?2.收集经过维拉帕米联合化疗动脉灌注治疗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病例3.根据治疗效果将上述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病例分为四组,包括临床治愈或显着改善(CR)、临床治疗改善(PR)、临床治疗疗稳定(SD)和进行性或恶化(PD).将CR+PR组定义为治疗阳性组,SD+PD组定义为治疗阴性组4.免疫组化实验比较各组食管癌患者中KCNMA1表达;结果:1、在患有ESCC中期或晚期的患者中,11例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65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13例未出现改变(SD),5例进行性疾病(progressive disease,PD).总缓解率(CR+PR)为80.85%2、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测定法测量对VER逆转治疗方案呈阳性(CR或PR)患者的组织样品中KCNMA1表达明显高于阴性(SD和PD)的患者。结论:经靶动脉灌注维拉帕米联合化疗药物治疗中、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提高了食管鳞状细胞癌治疗的近期疗效,改善了患者的临床获益及临床症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对本治疗方案呈阳性患者组织中KCNMA1表达显着高于阴性反应组。

李原华,赵靖,余格,文雯,梁慧慧,张喜利,刘文龙,肖小河[8](2021)在《多药耐药与机体转运蛋白的关联及其中药干预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随着西药耐药性不断涌现,临床一线药物的重复给药变得更加严峻。而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的引发因素很多,故解决问题的难度很大。近年来中药在MDR领域中不断得到应用,有关宿主机体转运蛋白关联耐药性及中药干预的研究方向已逐渐成为热点。因此,为了进一步探讨耐药性、转运蛋白和中药干预三者的相互关系,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有关的研究进展,梳理现阶段此研究的成就及局限性。该文最后提出了中药干预宿主转运蛋白与胃肠道菌群影响的机体ADME的研究方向,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设想与思路。

冯振月[9](2020)在《大肠杆菌ABC家族药物外排转运体YbhFSR及YddA功能的研究》文中指出ATP-结合盒(ATP-binding cassette,ABC)超家族转运体广泛的分布于细菌、真菌和真核生物体内,能够利用水解ATP产生的能量逆浓度梯度转运从小分子到较大化合物的各种底物。ABC家族转运体是引起人类肿瘤细胞耐药和细菌耐药的一个重要因素。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K-12菌株基因组预测编码11个ABC家族外排转运体,其中,YbhFSR和YddA被推测为药物外排转运体,但其确切功能尚缺乏实验研究。对细菌ABC家族预测药物外排转运体功能的研究对于了解细菌的耐药性乃至解读人类肿瘤的耐药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对E.coli YbhFSR和YddA转运体进行系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分析显示,YbhFSR转运体由三个独立的蛋白质YbhF、YbhS和YbhR组成,YbhF蛋白属于ABC家族核苷酸结合结构域,YbhS和YbhR属于ABC家族的跨膜结构域。YddA转运体NH2-端为5个α-螺旋基序构成的跨膜结构域,COOH-端为ABC家族核苷酸结合结构域。为研究YbhFSR和YddA转运进功能,利用Red重组技术分别构建了基因敲除菌株E.coliΔybhF、E.coliΔybhR、E.coliΔybhS、E.coliΔybhSR、E.coliΔybhFSR、E.coliΔacr B和E.coliΔacrBΔybhF;此外构建了ybhF过表达菌株E.coli/pET28a-ybhF。为研究YddA转运体功能,构建了yddA敲除菌株E.coliΔyddA、E.coliΔyddAΔacrB和E.coliΔyddB。通过孔雀绿试验方法研究了纯化的YbhF蛋白的ATPase活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空质粒菌株纯化蛋白相比,过表达菌株YbhF蛋白ATP酶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YbhF蛋白具有ABC家族的核苷酸结合结构域,能够利用水解ATP释放能量转运底物。以溴化乙锭(ethidium bromide,EB)为底物检测YbhFSR转运体及YddA转运体的外排能力,结果显示,与对照菌株E.coli/pET28a相比,过表达菌株E.coli/pET28a-ybhF具有增强EB外排的能力,而基因敲除菌株E.coli?acrB、E.coli?ybhF和E.coli?acrB?ybhF外排EB能力均降低,特别是E.coliΔacrBΔybhF外排EB能力降低最明显。E.coliΔyddA的EB外排能力明显降低。以上结果表明YbhFSR及YddA转运体都具有外排EB的能力,YbhFSR和YddA转运体属于ABC家族的外排转运体。通过药物敏感性实验筛选YbhFSR及YddA转运体可能外排的底物。结果显示,YbhFSR转运体只对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和强力霉素四种四环素类药物以及外排泵通用阳离子底物EB和Hoechst33342具有敏感性,以上结果表明YbhFSR转运体属于四环素类药物单药外排转运体。而YddA转运体对20种药物中的13种具有敏感性,表明YddA转运体是多药外排转运体。利用四环素类药物和喹诺酮类药物自发荧光的性质,研究了药物在细胞内的积累和外排情况。结果表明,E.coli?acrB、E.coli?ybhF和E.coli?acrB?ybhF三株细菌四环素类药物外排能力降低,同时四环素类药物在细胞内积累增加;E.coliΔyddA外排诺氟沙星的能力显着降低,诺氟沙星在胞内积累增加。为进一步证实两种转运体的药物外排作用和能量来源,实验中分别使用了三种抑制剂(原矾酸盐、CCCP和利血平)及其它已知多药外排泵底物。结果显示,YbhFSR外排四环素能力受到原矾酸盐和CCCP的显着抑制,YbhFSR转运体的能量来源是ATP。YddA转运体外排诺氟沙星的能力受到原矾酸盐和利血平显着抑制,同时也能被其它已知多药外排泵底物抑制,表明YddA转运体的能量来源是ATP,且能够识别和转运多个底物。实验进一步将pET28a-ybhF和pET28a空质粒转入E.coli Na+缺陷型菌株KNabc中,过表达ybhF赋予了KNabc菌株对NaCl、LiCl和碱性pH的耐受性,证明YbhF具有Na+(Li+)/H+逆向转运功能。上述结果表明,E.coli的YbhFSR是ABC家族的单药外排转运体,可发挥四环素类药物外排和Na+(Li+)/H+逆向转运的双重作用。YddA转运体是ABC家族的多药外排转运体。

王开雷[10](2020)在《粉防己碱逆转大肠癌LOVO/5-Fu多药耐药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和意义:大肠癌是全球第四大常见的癌症,每年大约有639 000人因大肠癌而死亡。近年来,我国大肠癌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出一种显着上升的趋势,而且很多大肠癌患者在明确诊断时已经为中晚期,其治疗效果较差。寻找一种有效且可靠的治疗大肠癌的方法已成为一项现代医学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有多种方法可用于治疗大肠癌,包括手术、放射治疗、化疗和生物治疗等。现阶段的医学指南认为手术和化疗为大肠癌主要而有效的治疗手段。尽管通过手术治疗可以使部分早期大肠癌患者得到根治性治疗,但是很多大肠癌患者在临床明确诊断时已经为肿瘤中晚期,手术切除肿瘤后部分患者会出现肿瘤的复发转移,因此化疗就成为大肠癌患者手术之后必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大肠癌患者在手术治疗之后辅助以化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肿瘤复发转移;对部分中晚期大肠癌患者通过手术治疗无法将肿瘤完全切除干净时,通过化疗可以将残余肿瘤细胞杀灭或者抑制肿瘤细胞继续生长;对于有些肿瘤患者在确诊时已为晚期,且有广泛转移而无法进行手术,通过化疗可使肿瘤体积缩小,使患者的部分症状缓解,有时候甚至达到可以实施手术的可能。但是,在大肠癌患者进行化疗的过程中,除部分原发耐药者之外,还有部分肿瘤患者可能在治疗的过程中随着化疗疗程的增加,最终出现对某种化疗药物的耐药,甚至出现对多种化疗药物耐药,进而导致化疗失败,肿瘤复发转移。有研究表明由于肿瘤多药耐药的出现,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大肠癌患者会出现肿瘤复发、转移。因此,多药耐药的出现是大肠癌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大肠癌的化疗药物中,五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作为最有效的临床药物之一,在临床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多药耐药的大肠癌细胞对5-Fu产生的耐药性也是大肠癌患者在临床化疗中失败的常见原因之一。因此探讨大肠癌细胞的耐药机制,寻找一种新的、有效的能够逆转大肠癌多药耐药的方法是当前在大肠癌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鉴于此原因,我们建立了具有良好稳定性和耐药性的五氟尿嘧啶耐药的大肠癌LOVO/5-Fu耐药细胞系,并利用LOVO/5-Fu耐药细胞株研究大肠癌耐药的分子机制,将多药耐药的大肠癌LOVO/5-Fu耐药细胞逆转为对化疗药物敏感的肿瘤细胞,同时研究其可能的逆转机制。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是细胞膜上重要的转运蛋白,属于ABC转运蛋白(ATP依赖性转运蛋白)超家族成员,在引起肿瘤细胞产生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中起重要的作用。肿瘤细胞发生MDR的原因很多,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P-gp增多,而P-gp是肿瘤细胞MDR1基因编码的。在人类中,MDR1 mRNA在肾上腺、胰腺、大肠、小肠等组织中是低表达状态,它参与了人体正常组织细胞的生长;在MDR表型的肿瘤细胞中,MDR1/P-gp有过量表达现象。有体外实验研究表明,MDR1基因和P-gp的表达水平越高,则MDR细胞内抗肿瘤药物的浓度越低,其耐药性越强。另有研究表明P-gp具有药物泵的功能,它可以将进入肿瘤细胞内的化疗药物主动地泵出细胞外,从而使蓄积在肿瘤细胞内的抗肿瘤药物减少,进而使肿瘤细胞发生MDR。C-jun N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也被人们称之为应激活化蛋白激酶(stress-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APK),是一类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是哺乳类动物细胞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JNK信号通路在渗透压、氧化应激、电离辐射等多种环境应激因素以及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如TNF、IL21)作用下均可被激活,从而导致JNK/SAPK信号通路中的苏氨酸和丝氨酸双磷酸化而将其活化,最终导致JNK/c-jun信号通路被激活。在细胞生长、应激反应、癌基因转化、细胞分化以及细胞凋亡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JNK/SAPK信号通路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发现,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以及耐药机制与JNK信号通路有着密切的关系。粉防已碱(Tetrandrine,Tet)又称汉防己甲素,是一种双苄基异喹啉生物碱,是从中草药粉防己根块中提取的。它具有抗炎、降低血压、阻断钙离子通道等广泛的药理作用,有研究报道称其可在体内外均表现有较好的逆转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的作用,其逆转耐药的机制为下调MDR1 mRNA/P-gp的表达、使抗肿瘤药物在细胞内积聚,同时使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增加,进而导致肿瘤细胞凋亡。基于此,我们推测Tet可能会通过调节MDR1 mRNA/P-gp的表达,进而调节大肠癌在化疗过程中产生的MDR。我们在本研究中将Tet在体外作用于大肠癌LOVO/5-Fu耐药细胞株,研究Tet对大肠癌LOVO/5-Fu耐药细胞株的生长抑制及其诱导凋亡的情况,进而了解其对多药耐药的大肠癌LOVO/5-Fu细胞的逆转作用及其逆转机制。研究结果表明Tet通过抑制MDR1基因的表达,使P-gp的表达降低,进而逆转大肠癌LOVO/5-Fu对5-Fu的耐药。同时通过对JNK信号通路的研究发现,Tet可调控细胞内JNK和c-jun的磷酸化水平,进而调控细胞的耐药性。Tet可能成为逆转大肠癌多药耐药的一个重要逆转药物。方法:1.建立LOVO/5-Fu多药耐药细胞系本实验采取逐渐递增5-Fu药物浓度,并持续作用于大肠癌敏感细胞LOVO细胞株,进行体外诱导使其产生耐药性,逐步筛选出具有多药耐药性的LOVO/5-Fu细胞株。多次使用MTT法检测其多药耐药性,从而确认我们建立的LOVO/5-Fu多药耐药细胞系拥有良好的多药耐药性和稳定性。2.分析MDR mRNA和P-gp蛋白在大肠癌细胞LOVO和耐药细胞LOVO/5-Fu中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PCR)检测LOVO和LOVO/5-Fu细胞中多药耐药基因的MDR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LOVO和LOVO/5-Fu细胞中P-gp蛋白的表达。揭示MDR mRNA和P-gp蛋白在大肠癌LOVO和LOVO/5-Fu细胞中的表达情况。3.MTT法确定逆转剂的浓度使用不同浓度的Tet分别作用于LOVO细胞和LOVO/5-Fu细胞,MTT实验检测Tet对细胞抑制率的影响。4.耐药逆转试验使用Tet作用于LOVO/5-Fu细胞之后,MTT实验检测细胞抑制率,并进一步计算出IC50以及耐药指数。5.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Tet分别作用于LOVO和LOVO/5-Fu细胞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周期分布情况。6.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Tet分别作用于LOVO和LOVO/5-Fu细胞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的变化情况。7.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P-gp的表达Tet分别作用于LOVO和LOVO/5-Fu细胞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P-gp的表达情况。8.PCR检测MDR1基因表达Tet分别作用于LOVO和LOVO/5-Fu细胞后,采用PCR检测MDR1基因表达情况。9.Western blot 检测 P-gp、JNK、p-JNK、c-jun、p-c-jun 蛋白Tet分别作用于LOVO和LOVO/5-Fu细胞后,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 P-gp、JNK、p-JNK、c-jun、p-c-jun 的表达情况。结果在本实验研究中,我们发现与对照组大肠癌细胞LOVO细胞相比,五氟尿嘧啶耐药的LOVO/5-Fu细胞中MDR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gp蛋白含量明显增高。进一步研究我们还发现使用Tet作用于LOVO/5-Fu细胞之后,可以增强LOVO/5-Fu细胞对五氟尿嘧啶的敏感性。使用Tet作用于LOVO和LOVO/5-Fu细胞之后,可以使LOVO/5-Fu细胞凋亡率升高,使被阻滞在G1期的细胞增多,而进入分裂期的细胞较前明显减少;LOVO/5-Fu细胞MDR1表达量和P-gp蛋白含量较未使用Tet作用之前明显降低。Tet作用于LOVO/5-Fu细胞后,p-JNK较未使用Tet的LOVO/5-Fu组细胞明显升高,其下游分子p-c-jun表达量也显着增加;加入JNK信号通路抑制剂SP600125之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Tet作用组细胞的p-JNK、p-c-jun较未加入JNK信号通路抑制剂SP600125之前表达量显着降低;各个组总JNK和c-jun表达量无明显变化。结论1、本实验方法建立的LOVO/5-Fu耐药细胞系有良好的耐药性和稳定性。2、LOVO/5-Fu组细胞中MDR mRNA表达水平和P-gp蛋白含量比LOVO组细胞中明显上调。3、Tet体外可以逆转人大肠癌多药耐药细胞株LOVO/5-Fu细胞的MDR。4、Tet可以通过对人大肠癌多药耐药细胞株LOVO/5-Fu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的调控,改变细胞的MDR。5、Tet逆转人大肠癌多药耐药细胞株LOVO/5-Fu细胞MDR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JNK信号通路,下调MDR mRNA和P-gp蛋白的表达来实现的。

二、药物转运蛋白和多药耐药性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药物转运蛋白和多药耐药性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黄芩素联合美罗培南对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体外抑菌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我院 CRAB 的耐药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实验材料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
        1.4 实验方法
        1.5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CRAB的发现率
        2.2 CRAB标本来源和占比
        2.3 CRAB科室分布情况和占比
        2.4 CRAB药敏情况统计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黄芩素联合美罗培南对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体外抑菌作用及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实验材料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和耗材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美罗培南、黄芩素及联合用药对 CRAB 的抑菌作用
        2.2 不同浓度黄芩素对CRAB生长的影响
        2.3 美罗培南、黄芩素单独和联合用药对 CRAB 耐药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鲍曼不动杆菌外排泵与抗生素耐药性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平分型GlcNAc糖基化修饰调控乳腺癌发展及耐药性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乳腺癌概述
    1.2 平分型GlcNAc糖基化修饰概述
    1.3 整合蛋白β1
    1.4 细胞外囊泡
    1.5 小细胞外囊泡
        1.5.1 sEV的形成
        1.5.2 sEV与肿瘤微环境
        1.5.3 sEV与肿瘤的多药耐药性
    1.6 癌症与多药耐药性
        1.6.1 多药耐药性概述
        1.6.2 药物转运蛋白
        1.6.3 细胞迁移与细胞耐药
        1.6.4 DNA修复机制与细胞耐药
        1.6.5 肿瘤微环境与细胞耐药
        1.6.6 糖基化修饰与细胞耐药
    1.7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平分型 GlcNAc水平影响乳腺癌细胞表型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细胞株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
        2.2.4 试剂配制方法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复苏
        2.3.2 细胞传代
        2.3.3 细胞冻存
        2.3.4 RNA提取
        2.3.5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2.3.6 MGAT3 过表达质粒构建
        2.3.7 慢病毒转染
        2.3.8 细胞裂解及蛋白提取
        2.3.9 免疫印迹/凝集素印记
        2.3.10 免疫荧光染色
        2.3.11 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
        2.3.12 划痕检测细胞迁移
        2.3.13 细胞凋亡检测
        2.3.14 克隆形成能力检测
        2.3.15 小鼠体内乳腺癌细胞肺迁移实验
        2.3.16 人乳腺癌组织芯片免疫染色
        2.3.17 小鼠肿瘤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
        2.3.18 数据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乳腺癌细胞过表达MGAT3 的验证
        2.4.2 过表达MGAT3 对细胞表型的影响
        2.4.3 过表达MGAT3 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2.4.4 过表达MGAT3 对乳腺癌细胞肺迁移能力研究
        2.4.5 MGAT3 及平分型GlcNAc水平影响乳腺癌病人生存期
    2.5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sEV影响受体细胞迁移能力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细胞株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仪器
        3.2.4 试剂配制方法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胞培养
        3.3.2 无sEV血清的制备
        3.3.3 供体细胞条件培养基的提取
        3.3.4 Transwell细胞迁移能力检测
        3.3.5 划痕检测细胞迁移
        3.3.6 细胞凋亡检测
        3.3.7 细胞裂解及蛋白提取
        3.3.8 免疫印迹/凝集素印记
        3.3.9 细胞共培养模型
        3.3.10 Edu方法检测细胞增殖
        3.3.11 sEV提取
        3.3.12 密度梯度离心
        3.3.13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
        3.3.14 免疫电镜样品制备
        3.3.15 纳米颗粒粒径分析
        3.3.16 琥珀酰亚胺酯染色s EV
        3.3.17 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受体细胞摄入s EV
        3.3.18 流式检测受体细胞摄入s EV
        3.3.19 克隆形成能力检测
        3.3.20 数据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供体细胞的条件培养基影响受体细胞表型
        3.4.2 共培养模型供体细胞分泌物对受体细胞的表型影响
        3.4.3 sEV影响受体细胞迁移能力
        3.4.4 sEV的表征
        3.4.5 受体细胞对sEV的摄入
        3.4.6 sEV中平分型GlcNAC水平的检测
        3.4.7 不同来源sEV对受体细胞表型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sEV中整合蛋白β1 的平分型GlcNAc修饰影响受体细胞迁移的机制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主要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2.3 试剂配制方法
    4.3 实验方法
        4.3.1 细胞培养
        4.3.2 细胞裂解及蛋白提取
        4.3.3 免疫印迹/凝集素印记
        4.3.4 病人血浆sEV提取
        4.3.5 带有平分型GlcNAc修饰的蛋白质谱鉴定
        4.3.6 免疫沉淀和免疫共沉淀
        4.3.7 密度梯度离心
        4.3.8 免疫电镜样品制备
        4.3.9 NHS-biotin标记s EV
        4.3.10 流式检测受体细胞膜表面的integrinβ1
        4.3.11 磷酸激酶阵列分析
        4.3.12 蔗糖和乳糖处理
        4.3.13 细胞迁移能力检测
        4.3.14 小鼠乳腺癌细胞肺迁移能力检测
        4.3.15 数据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平分型GlcNAc修饰的糖肽质谱鉴定
        4.4.2 质谱鉴定到的糖蛋白功能分析
        4.4.3 平分型GlcNAc修饰的integrinβ1 的鉴定
        4.4.4 sEV中 integrinβ1 的检测
        4.4.5 sEV中 integrinβ1 的平分型GlcNAc修饰水平检测
        4.4.6 Integrinβ1 通过s EV进入受体细胞
        4.4.7 Integrinβ1 启动受体细胞中FAK信号通路
        4.4.8 Integrinβ1 的平分型GlcNAc修饰水平影响受体细胞的迁移能力
        4.4.9 乳腺癌病人血浆sEV对 MCF7 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4.4.10 sEV影响乳腺癌细胞肺转移能力
        4.4.11 数据库分析MGAT3和integrinβ1 水平与乳腺癌病人生存期的关系
    4.5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平分型GlcNAc修饰影响乳腺癌细胞化疗耐药性的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细胞株
        5.2.2 主要试剂
        5.2.3 主要仪器
        5.2.4 主要试剂配制
    5.3 实验方法
        5.3.1 细胞培养及耐药细胞株诱导
        5.3.2 质粒构建
        5.3.3 细胞裂解及蛋白提取
        5.3.4 免疫印迹/凝集素印记
        5.3.5 免疫荧光检测平分型GlcNAc水平
        5.3.6 流式检测细胞表面平分型GlcNAc水平
        5.3.7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乳腺癌病人血浆中平分型GlcNAc水平
        5.3.8 细胞活力检测
        5.3.9 流式检测细胞凋亡
        5.3.10 RNA提取和反转录RCR
        5.3.11 RT-PCR检测细胞内MGAT3和P-gp的 mRNA表达
        5.3.12 免疫沉淀-质谱检测
        5.3.13 免疫沉淀和免疫共沉淀
        5.3.14 NHS-biotin标记膜蛋白
        5.3.15 数据分析
    5.4 实验结果
        5.4.1 化疗药物处理降低细胞内MGAT3 和平分型GlcNAc的水平
        5.4.2 耐药细胞和耐药病人血清中的平分型GlcNAc水平下调
        5.4.3 提高平分型GlcNAc修饰降低细胞的药物耐受性
        5.4.4 过表达MGAT3 细胞药物耐受性下降
        5.4.5 化疗药物处理不改变MGAT3-mRNA水平
        5.4.6 化疗药物处理导致MGAT3 通过蛋白酶体途径降解
        5.4.7 平分型GlcNAc修饰水平影响P-gp在细胞内的含量
        5.4.8 P-gp带有平分型GlcNAc修饰
        5.4.9 平分型GlcNAc修饰水平导致细胞膜表面P-gp的含量差异
        5.4.10 高平分型GlcNAc修饰的P-gp通过多种途径发生降解
        5.4.11 平分型GlcNAc通过P-gp影响细胞耐药性
    5.5 本章小结与讨论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生脉注射液逆转幽门螺杆菌脂多糖诱导的胃癌多药耐药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幽门螺杆菌脂多糖诱导胃癌细胞株SGC7901多药耐药的建立及鉴定
    1.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1.1.1 主要试剂
        1.1.2 主要仪器
        1.1.3 细胞及细菌
        1.2 主要方法
        1.2.1 细胞培养
        1.2.2 H.PYLORI的培养
        1.2.3 筛选5-氟尿嘧啶、顺铂、阿霉素的IC_(50)浓度
        1.2.4 筛选适合的HP-LPS浓度
        1.2.5 CCK-8法检测HP-LPS对SGC7901细胞株多药耐药性的影响
        1.3 统计学分析
    2.实验结果
        2.1 H.PYLORI菌株鉴定
        2.2 筛选5-氟尿嘧啶、顺铂、阿霉素的IC_(50)浓度
        2.3 筛选适合的HP-LPS浓度
        2.4 HP-LPS诱导胃癌细胞株多药耐药性
    3.结论
第二部分:生脉注射液逆转幽门螺杆菌脂多糖所诱导的胃癌多药耐药的细胞实验
    1.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1.1.1 主要试剂
        1.1.2 主要仪器
        1.1.3 细胞及细菌
        1.2 方法
        1.2.1 细胞培养
        1.2.2 CCK-8法检测生脉注射液的药物毒性
        1.2.3 CCK-8法检测生脉注射液对HP-LPS所诱导胃癌细胞耐药性的影响
        1.2.4 流式细胞仪检测生脉注射液对HP-LPS所诱导的SGC7901 细胞株凋亡的影响
    2.实验结果
        2.1 生脉注射液的药物毒性
        2.2 生脉注射液逆转HP-LPS所诱导SGC7901细胞株的多药耐药性
        2.3 生脉注射液促进HP-LPS所诱导的SGC7901细胞株凋亡
    3.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综述 中医药逆转胃癌多药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研究八宝丹逆转胃癌多药耐药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实验材料和方法
    1 细胞
        1.1 细胞株
    2 药物、试剂、耗材及仪器
        2.1 药物
        2.2 主要试剂及耗材
        2.3 主要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实验使用试剂的配制
        3.2 细胞实验
    4 统计学处理与数据分析
实验结果
    1 胃癌耐药细胞多药耐药性验证,BBD对胃癌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
        1.1 胃癌耐药细胞MDR性验证
        1.2 BBD对胃癌SGC7901/DDP耐药细胞及其亲本细胞活力的影响
        1.3 BBD对胃癌SGC7901/DDP细胞多药耐药性的逆转作用
    2 BBD对 SGC7901/DDP细胞药物外排的影响
        2.1 BBD对 SGC7901/DDP细胞内多柔比星(DOX)蓄积的影响
        2.2 BBD对 SGC7901/DDP细胞内罗丹明(Rho123)蓄积的影响
        2.3 BBD对 SGC7901/DDP细胞药物外排相关蛋白的影响
    3 BBD对胃癌耐药细胞的增殖的影响
        3.1 BBD对胃癌耐药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
        3.2 BBD对胃癌耐药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
        3.3 BBD对胃癌耐药细胞中的Survivin、Cyclin D1、CDK4、p21 表达的影响
    4 BBD对胃癌耐药细胞细胞凋亡的影响
        4.1 DAPI染色观察BBD对胃癌耐药细胞凋亡的影响
        4.2 Annexin V/PI染色检测BBD对胃癌耐药细胞SGC7901/DDP凋亡的影响
        4.3 BBD对胃癌耐药细胞SGC7901/DDP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
    5 BBD对胃癌耐药细胞SGC7901/DDP自噬的影响
        5.1 Cyto-ID染色观察胃癌耐药细胞SGC7901/DDP自噬的影响
        5.2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BBD对胃癌耐药细胞SGC7901/DDP自噬的影响
        5.3 BBD对胃癌耐药细胞SGC7901/DDP的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
    6 BBD对 SGC7901/DDP细胞PI3K/AKT/m 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讨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药逆转胃癌多药耐药的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一氧化氮供体型双联苄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抗肿瘤药物发展近况
    1.2 肿瘤的多药耐药性
        1.2.1 多药耐药性的发生机制及逆转方法
    1.3 一氧化氮及其生物学功能
        1.3.1 一氧化氮简介
        1.3.2 一氧化氮的抗肿瘤机制
        1.3.3 一氧化氮供体型抗肿瘤药物
    1.4 微管蛋白抑制剂地钱素C
        1.4.1 微管蛋白抑制剂与肿瘤
        1.4.2 大环双联苄类化合物地钱素C
    1.5 多靶点药物
        1.5.1 多靶点药物的优势
        1.5.2 多靶点药物的设计方法
        1.5.3 多靶点抗肿瘤药物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2.1 目标化合物设计依据
    2.2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路线
        2.2.1 地钱素C的合成
        2.2.2 硝酸酯类一氧化氮供体型MC衍生物的合成路线
        2.2.3 斯德酮亚胺类一氧化氮供体型MC衍生物的合成路线
        2.2.4 呋咱N-氧化物类一氧化氮供体型MC衍生物的合成路线
        2.2.5 偶氮鎓二醇盐类一氧化氮供体型MC衍生物的合成路线
第三章 化学合成实验部分
    3.1 地钱素C的合成
    3.2 硝酸酯类一氧化氮供体型MC衍生物
    3.3 斯德酮亚胺类一氧化氮供体型MC衍生物
    3.4 呋咱N-氧化物类一氧化氮供体型MC衍生物
    3.5 偶氮鎓二醇盐类一氧化氮供体型MC衍生物
    3.6 实验讨论
第四章 目标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4.1 体外抗增殖活性评价
        4.1.1 实验原理
        4.1.2 实验材料
        4.1.3 实验方法
        4.1.4 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附录 主要化合物的核磁谱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ABC转运蛋白家族介导的中药-化药相互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ABC转运蛋白及其分布
2 肠道屏障上ABC转运蛋白介导的中药-化药相互作用
    2.1 P-gp
    2.2 BCRP
    2.3 MRP
3 血脑屏障上ABC转运蛋白介导的中药-化药相互作用
    3.1 P-gp
    3.2 BCRP
    3.3 MRP
4 ABC转运蛋白介导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中药-化药相互作用
    4.1 P-gp
    4.2 BCRP
    4.3 MRP
5 小结与展望

(7)KCNMA1的上调促进维拉帕米逆转食管鳞状细胞癌对顺铂的化学耐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前言
第一章 KCNMA1的表达在逆转ESCC耐药中的作用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3.统计学分析
    4.结果
        4.1 VER逆转ESCC细胞对顺铂的化学耐药性
        4.2 高通量转录组测序筛选ESCC细胞中差异表达的基因
        4.3 实时定置PCR法检测候选基因在食管鳞状癌细胞中的表达
        4.4 WB检测ESCC细胞中KCNMA1的蛋白表达
        4.5 KCNMA1影响VER逆转ESCC细胞对顺铂的化学耐药性
        4.6 KCNMA1增强VER对ESCC细胞的抗增殖和促凋亡作用
    5.讨论
    6.结论
第二章 介导维拉帕米KCNMA1的表达与逆转顺铂耐药移植瘤裸鼠作用研究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3.统计学分析
    4.结果
        4.1.建立过表达和沉默KCNMA1 KYSE150细胞模型
        4.2 移植瘤BALB/C-nu裸鼠一般情况观察
        4.3 移植瘤裸鼠肿瘤体积和顺铂对肿瘤抑制率的影响
        4.4 移植瘤裸鼠各组中KCNMA1的表达
    5.讨论
    6.结论
第三章 临床研究KCNMA1基因在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组织样本中的表达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2.1 临床样本和试剂
        2.2 临床资料、分组
        2.3 VER联合化疗靶动脉灌注治疗方式及疗效评价标准
        2.4 免疫组化方法及结果分析
    3.统计学分析
    4.结果
        4.1 两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治疗前后典型病例展示
        4.2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患者组织样本中KCNMA1的蛋白表达
    5.讨论
    6.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肿瘤MDR的发病机制以及MDR抑制剂或调节剂药物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含待发表)学术论文
附英文论文1 (已发表)
附英文论文2 (未发表)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多药耐药与机体转运蛋白的关联及其中药干预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ABC家族转运蛋白与耐药性
    1.1 P-gp
    1.2 MRP
    1.3 BCRP
2 中药干预化疗药物耐药性的研究
    2.1 有效成分
    2.2 有效部位
    2.3 中药复方
3 讨论与展望

(9)大肠杆菌ABC家族药物外排转运体YbhFSR及YddA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列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细菌药物外排泵
        1.2.1 耐药结节化/细胞分裂家族药物外排转运体
        1.2.2 主要易化子超家族
        1.2.3 小多耐药家族外排转运体
        1.2.4 多药及毒性化合物外排家族
        1.2.5 PACE和 AbgT家族
    1.3 ABC超家族
        1.3.1 ABC家族蛋白的分类以及超家族的演变
        1.3.2 ABC超家族转运体结构
        1.3.3 ABC家族蛋白的功能
    1.4 细菌ABC超家族转运体研究进展
        1.4.1 细菌ABC家族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1.4.2 E.coli ABC家族外排转运体研究进展
        1.4.3 E.coli ABC转运体分类
    1.5 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大肠杆菌ABC家族转运体YbhFSR功能的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生物信息学分析
        2.3.2 ybhS与 ybhR基因的克隆
        2.3.3 ybhF基因与表达载体连接及蛋白表达
        2.3.4 基因的敲除
        2.3.5 YbhF蛋白的ATP酶活性
        2.3.6 EB的外排实验
        2.3.7 药物敏感性实验
        2.3.8 荧光实验
        2.3.9 耐药菌株的诱导及基因转录水平检测
        2.3.10 YbhFSR转运体生理学功能研究
        2.3.11 YbhF蛋白的定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大肠杆菌ABC家族药物转运蛋白YddA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生物信息学分析
        3.3.2 基因的克隆
        3.3.3 基因的敲除
        3.3.4 药物敏感性实验
        3.3.5 EB的外排与积累实验
        3.3.6 诺氟沙星的积累与外排
        3.3.7 抑制剂对诺氟沙星外排的影响
        3.3.8 已知的MDR底物对诺氟沙星外排的影响
        3.3.9 诺氟沙星上调yddA的转录水平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创新点及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0)粉防己碱逆转大肠癌LOVO/5-Fu多药耐药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LOVO/5-Fu耐药细胞系的建立及其MDR和P-gp的表达情况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第二部分 粉防己碱逆转大肠癌LOVO/5-Fu细胞多药耐药性的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ENGLISH ARTICLEⅠ
ENGLISH ARTICLEⅡ

四、药物转运蛋白和多药耐药性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黄芩素联合美罗培南对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体外抑菌作用及机制研究[D]. 郑杨.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平分型GlcNAc糖基化修饰调控乳腺癌发展及耐药性的机制研究[D]. 曹琳. 西北大学, 2021(12)
  • [3]生脉注射液逆转幽门螺杆菌脂多糖诱导的胃癌多药耐药的实验研究[D]. 史雪敬.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21(09)
  • [4]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研究八宝丹逆转胃癌多药耐药的作用机制[D]. 兰炜兰.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一氧化氮供体型双联苄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D]. 孙佳瑜. 山东大学, 2021(12)
  • [6]ABC转运蛋白家族介导的中药-化药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 何宇臻,王辉,方家豪,曹雨虹,洪战英,柴逸峰. 药学学报, 2021(07)
  • [7]KCNMA1的上调促进维拉帕米逆转食管鳞状细胞癌对顺铂的化学耐药[D]. 葛宁. 山东大学, 2021(11)
  • [8]多药耐药与机体转运蛋白的关联及其中药干预的研究进展[J]. 李原华,赵靖,余格,文雯,梁慧慧,张喜利,刘文龙,肖小河. 中国中药杂志, 2021(02)
  • [9]大肠杆菌ABC家族药物外排转运体YbhFSR及YddA功能的研究[D]. 冯振月.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08)
  • [10]粉防己碱逆转大肠癌LOVO/5-Fu多药耐药性的研究[D]. 王开雷. 山东大学, 2020(09)

标签:;  ;  ;  ;  ;  

药物转运蛋白与多药耐药性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