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手术治疗选择及远期疗效评价

颈椎病手术治疗选择及远期疗效评价

一、颈椎病外科治疗选择及远期疗效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徐荣锋[1](2021)在《电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后路术后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电针联合口服洛索洛芬钠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后路术后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以期用传统中医的方法治疗颈后路术后轴性症状提供新治疗思路和方案。方法选择2020年03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因“脊髓型颈椎病”住院,并在福州市第二医院脊柱科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后出现轴性症状,并符合标准、自愿参加该课题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收集25例。对照组与试验组均采用术后常规治疗,主要包括预防感染、脱水消肿、营养神经治疗及早期功能锻炼。在术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单纯口服洛索洛芬钠治疗,试验组使用电针联合口服洛索洛芬钠治疗,连续治疗两周。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Tsuji评分、NDI评分,同时随访两组患者开始治疗3月后的颈椎轴性症状的复发率,评估远期疗效。并随访记录治疗前和开始治疗3月后的中医症候疗效评分,以评价临床疗效。同时,对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事件进行统计评估,统计分析运用SPSS 20.0软件,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手术节段,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统计学分析均无显着性差异(Ρ>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前的VAS评分、Tsuji评分、NDI评分组间对比统计学分析均无显着性差异(Ρ>0.05),说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随访时间点的Tsuj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Ρ<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VAS评分、ND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Ρ<0.05),提示两组患者治疗后轴性症状均得到改善。3、试验组在VAS评分、Tsuji评分、NDI评分以及中医症候积分方面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Ρ<0.05),说明试验组治疗轴性症状的疗效比对照组更佳。4、试验组与对照组开始治疗3月后的中医症候疗效指数分别为84%、72%,两组总优良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5),说明试验组治疗轴性症状的疗效比对照组更优。5、试验组与对照组开始治疗3月后的复发情况比较:开始治疗后持续随访3个月,两组间复发率存在统计学差异(Ρ<0.05),对照组复发率明显高于试验组。说明试验组的远期疗效比对照组更好。结论电针联合口服洛索洛芬钠治疗及单纯口服洛索洛芬钠治疗均能改善脊髓型颈椎病颈后路术后轴性症状,但电针配合洛索洛芬钠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口服洛索洛芬钠,远期疗效也更佳,说明电针可改善脊髓型颈椎病颈后路术后轴性症状。

黄景榕[2](2021)在《前后路颈椎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远期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比较分析颈前路减压融合手术与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远期临床疗效,为前后路颈椎手术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62例行不同术式的多节段脊髓病(Multi-segmenta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前入路组(A组)37例,后入路组(B组)25例。纳入A组的患者手术方式为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或颈前路分节段减压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hybrid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ACHDF),纳入B组的患者手术方式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Posterior cervical open-door laminoplasty,LP)。比较分析患者治疗前及最后一次随访时的各项资料:1.一般情况:年龄、性别、病程、随访时长、受压脊髓节段数、K线表现;2.围术期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3.疗效相关信息:颈椎矢状位Cobb角、颈椎活动度ROM值、颈椎椎管椎体矢状径Pavlov比值、视觉疼痛VAS评分、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脊髓功能改善率、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v index,NDI)评分及颈椎功能受损指数、术后并发症。结果:两手术组的一般情况及治疗前的Cobb角、ROM值、JOA评分、VAS评分、NDI指数、Pavlov比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A组手术时间133.15±27.94 min,B组为176.80±21.33min;A组术中失血量127.70±57.43ml,B组为245.00±35.12ml;A组住院时间9.91±3.72d,B组为15.70±2.67d,二者在围术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A组JOA评分13.85±1.42分、B组为14.42±1.12分;A组VAS评分2.48±0.43分,B组为2.54±0.74分;A组Pavlov比值82.24±6.25%,B组为79.08±5.49%;A组NDI评分为25.23±3.67分,B组为27.74±4.17分,二者在Pavlov比值、VAS评分、JOA评分、NDI评分上无明显差异(P>0.05)。而随访时A组Cobb角15.24±5.66°,B组为8.94±3.45°;A组ROM值21.85±4.42°,B组为26.43±3.62°,差异具体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方面,A组术后吞咽困难3例,声音嘶哑1例,脑脊液漏1例,椎管内亚急性血肿1例,食管迟发性损害1例,内固定下沉1例;B组发生轴性症状2例,颈5神经根麻痹1例,脑脊液漏1例,症状缓解不完全而加行前方短节段ACCF1例。结论:1.前后路颈椎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达到较好的中远期疗效,二者均能有效改善术后Pavlov比值、JOA评分及脊髓功能改善率,降低NDI评分和脊髓功能受损指数、VAS评分,促进颈部神经功能恢复及缓解疼痛。2.前入路手术有利于恢复颈椎形态,但入路相关的并发症较多;后入路颈椎手术减压的同时可以更好的保留颈椎活动度,保护颈半棘肌能降低轴性痛的产生。

樊军利[3](2020)在《解结导气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从症状、体征、功能障碍等方面综合评估解结导气针刺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近期临床疗效及随访的远期疗效。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期间于我院针灸科及骨伤科门诊确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治疗组采用解结导气针刺法,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每周1疗程,以3个疗程为治疗周期,以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化表20分法及CSR总体疗效为主要结局指标,以视觉模拟量表、Northwick Park颈部疼痛调查问卷、颈椎检查试验评分为次要结局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和各疗程结束后进行评估,治疗后30天进行电话随访。本研究通过与传统针刺法对照,分疗程、多时点测评,比较其与传统针刺的疗效差异及治疗特点。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72例受试者完成试验,治疗组37例,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治疗前各项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内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所有结局指标中除治疗组第1疗程后和第2疗程后的VA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各组相邻疗程间及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说明两种针刺方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均有治疗作用。3.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化表20分法的评分结果显示,第1疗程后两组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疗程后及第3疗程后两组积分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4.解结导气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总有效率为94.59%,以显效为主,占45.95%,愈显率占72.98%,传统针刺法的总有效率为88.57%,以有效为主,占71.43%,愈显率占17.15%,经等级资料非参数检验,两组疗效具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5.VAS评分结果显示,第1疗程结束后两组评分具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第2疗程及第3疗程后两者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镇痛作用起效更迅速。6.NPQ积分结果表明,各疗程及随访时组间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7.颈椎试验评分结果显示,第1、2疗程后两组总评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第1疗程后两组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的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第3疗程后两组总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解结导气针刺法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总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法,且起效更快;2.解结导气针刺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镇痛作用起效时间快,在治疗后1周即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在改善功能障碍及颈椎试验的各项阳性体征方面优于对照组。3.解结导气针法治疗后30日,NPQ积分回升幅度显着小于传统针刺法,说明解结导气针刺法疗效更持久。

郭从敬[4](2020)在《超微针刀疗法在颈椎病康复中的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超微针刀疗法是一种以小针刀疗法为基础派生而来的治疗手段,通过与传统针灸疗法对比,探讨超微针刀疗法在颈椎病康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19年7月在上海市松江区九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治疗中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60例颈椎病患者。将受试者随机分为超微针刀组(治疗组)和常规针灸组(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超微针刀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疗法,两组均结合常规物理治疗,每周2次,持续1月。治疗前、治疗后以及结束治疗后三月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VAS)、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日本骨科学会(JOA)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量表以及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进行评定,全部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显着度均设为0.05水平。结果:1.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治疗前两组间的VAS、NDI、JOA和NPQ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治疗前、后的VAS、NDI和NPQ评分,均有降低,差异有高度的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的JOA评分均有明显增加,差异有高度的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间治疗后的VAS、NDI和NPQ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高度的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治疗后的JOA评分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间的疗效对比,超微针刀组总有效率(96.7%)高于常规针灸组(90.0%),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间三月后随访的VAS、NDI和NPQ评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的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三月后与治疗后对比VAS、NPQ和NDI评分均有所升高,JOA评分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微针刀疗法和传统针灸疗法在改善颈椎病带来的疼痛、减轻颈部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均有较好的效果,超微针刀治疗在远期疗效及症状改善上要优于常规针灸治疗。超微针刀治疗在颈椎病的康复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刘奕均[5](2020)在《基于“颈腰同治”理论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颈痛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比“颈腰同治”针刺方法改善脊柱整体力学平衡与颈部调理针刺法改善颈椎局部力学平衡的两组治疗,观察两组改善颈型颈椎病颈痛症状的临床疗效差异,并通过查阅学习相关文献,结合现代生理病理、生物力学及解剖学,探究“颈腰同治”理论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可行的参考方案。方法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58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颈腰同治”组(治疗组)27例和颈部调理组(对照组)31例。其中对照组根据望、触诊选取相应的风池、天柱、扶突、颈二夹脊等穴,采用快针扎跳得气法松解各穴下靶点肌肉,以指下肌肉有跳动感或指下肌肉张力减小为度;配穴按中医证型辨证取穴(双侧),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15min。“颈腰同治”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通过望形体、触诊肌肤相结合,在腰臀部选取相应的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臀中肌及臀大肌,通过针刺体表阳性反应点,行快针扎跳得气法治疗各目标肌肉,以指下肌肉有跳动感或指下肌肉张力减小为度。各受试者每3天治疗1次,共10次治疗。受试者需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期间时填写简易McGill疼痛量表(SF-MPQ)和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通过对比上述量表在不同时段的评分情况进行成组疗效评价。对相关量表数据均经SPSS 22.0软件分析处理,P<0.05即表示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治疗前后“颈腰同治”组(治疗组)与颈部调理组(对照组)在NPQ量表总评分比较:10次针刺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1个月后随访,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NPQ均值评分较对照组低,说明经10次针刺治疗后,两组在改善颈椎病患者生活质量的疗效相当,经1个月后随访,“颈腰同治”组在远期疗效上较颈部调理组有显着优势。2.对比“颈腰同治”组(治疗组)与颈部调理组(对照组)治疗前后SF-MPQ总评分:经10次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1个月后随访,两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SF-MPQ均值评分较对照组低,说明经10次针刺治疗后,两组在改善颈椎病患者疼痛程度疗效相当,经1月后随访,显示“颈腰同治”组在疗效维持方面较颈部调理组有显着优势。3.治疗前后“颈腰同治”组(治疗组)与颈部调理组(对照组)根据SF-MPQ总评分疗效评价对比:经10次针刺治疗,治疗组有效率为92.59%,对照组为93.5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疗效相若。治疗后1个月,两组病情随访,治疗组总有效率88.89%;对照组总有效率58.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颈腰同治”组远期有效率明显高于颈部调理组。4.“颈腰同治”组(治疗组)与颈部调理组(对照组)VAS评分比较:10次治疗后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1个月后随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颈腰同治”组缓解CSL患者颈痛症状在远期疗效上明显优于颈部调理组。结论1.应用“颈腰同治”针刺法调整脊柱力学平衡、与颈部调理针刺法改善颈椎力学平衡,对改善颈型颈椎病引起的疼痛症状,提高颈椎病患者生存质量均有显着疗效。2.“颈腰同治”针刺法治疗颈型颈椎病在改善脊椎疼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与颈部调理针刺法组在近期内疗效无明显差异,但在长期疗效维持方面,“颈腰同治”治疗组明显优于颈部调理对照组。

傅敏[6](2019)在《毫火针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比较毫火针疗法治疗颈性眩晕和口服西比灵胶囊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验证毫火针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有效性。方法: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推拿科2017年3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7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5例。治疗组运用点穴经筋理论指导毫火针治疗,隔日1次,共治疗5次;对照组运用口服西比灵胶囊治疗,每日10mg,晚饭后顿服,共服2周。治疗前治疗后分别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价表》,《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价疗效。治疗结束后6个月,随访两组患者的复发率。结果:共有70例患者完成实验,其中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通过三个评分量表可得出:1.运用点穴经筋理论指导毫火针治疗颈性眩晕与口服西比灵胶囊治疗颈性眩晕均能改善患者眩晕症状。运用点穴经筋理论指导毫火针治疗颈性眩晕,在改善患者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较口服西比灵胶囊组效果明显(P<0.05)。2.运用点穴经筋理论指导毫火针治疗颈性眩晕,在改善患者眩晕及其伴随症状,眩晕发作频率上均较口服西比灵胶囊明显(P<0.05)。3.运用点穴经筋理论指导毫火针治疗颈性眩晕,在改善患者颈椎病症状及体征方面,较口服西比灵胶囊组明显(P<0.05)。4.运用点穴经筋理论指导毫火针治疗颈性眩晕的复发率低于口服西比灵胶囊(P<0.05)。随访治疗组复发率11.42%低于对照组48.57%。结论:毫火针与口服西比灵胶囊对颈性眩晕患者均有效,但毫火针疗效优于口服西比灵胶囊,且复发率低。

段道法[7](2019)在《罗氏勾点法结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罗氏勾点法结合针刺与常规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临床疗效,比较两者差异,为罗氏勾点法结合针刺治疗CSR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招募的78例CSR患者,随机分配到试验组(罗氏勾点法结合针刺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各39例。试验组采用罗氏勾点法结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两组每隔1天接受1次治疗,治疗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以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以下简称“田中靖久量表”)、视觉模拟评分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随访时采集受试者相关临床指标并进行对比,以观察试验组与对照组在疗效上的差异。结果:1.两组基线情况:性别、年龄、呼吸、脉搏、血压、病程、田中靖久量表评分、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具有可比性。2.组内结果比较显示:两种治疗方案治疗后及随访时与治疗前比较,均能提高患者田中靖久量表评分(P<0.05),降低VAS评分(P<0.05);试验组随访时与治疗后比较,田中靖久量表评分、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随访时与治疗后比较,田中靖久量表评分降低(P<0.05)、VAS评分升高(P<0.05)。3.治疗后组间比较,试验组田中靖久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4.试验组有效率为94.7%,对照组有效率为83.3%,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5.试验组因受试者工作繁忙脱落1例,对照组因受试者工作繁忙脱落3例,两组共脱落4例。两组病例的依从性均大于80%(试验组为97.4%,对照组为9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依从性好。结论:1.罗氏勾点法结合针刺与常规针刺治疗CSR均能改善患者疼痛麻木症状、体征及上肢功能状况,罗氏勾点法结合针刺组的有效率优于常规针刺,且疗效更稳定,有较好的远期疗效。2.罗氏勾点法结合针刺方案治疗CSR,依从性好,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单越涛[8](2019)在《针刺联合精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通过对既往已发表文献的Meta分析,探索针灸联合精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循证医学证据。2.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应用NPQ、软组织位移、MPQ、SF-36等指标,通过针刺联合精灸、针刺假灸、假针精灸和假针假灸的对比,评价针刺联合精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方法:1.文献评价检索系统为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CBM数据库、中国维普网数据库、Pubmed数据库。检索近5年国内外相关文献,起始时间为2014年1月1日,结束时间为2019年1月1日。用NoteExPress3.2软件进行文献合并和筛选,筛选后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1)检索策略中文检索式为(颈椎病or颈痛or项痹)and(针刺or针or毫针)and(灸or麦粒灸or艾炷灸or温针灸or温和灸or灸疗or灸法or悬灸)英文检索式为(Cervical sPondylosis or Neck Pain or Cervical sPondyloPathy)and(AcuPuncture or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2)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网所定制“偏倚风险评估”工作表进行评估,分为6个方面:①报告随机分配的方法;②分配方案是否隐藏;③对研究对象、治疗方案及实施者是否采用盲法;④研究结果测量者是否采用盲法;⑤结果数据是否完整;⑥是否存在选择性报道结果。每项纳入文献均针对各项进行“LOW”、“HIGH”、“UNCLEAR”的判断。评价者由(周俊合、赵琳)独立平行进行,在意见分歧出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意见不统一时由第三位评价者(XXX)评价。(3)统计分析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分析,对于变量资料使用均数差值(MD)表达,当研究之间不存在异质性时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当研究之间存在异质性时选用随机效应模型或找出其异质性来源。在结果计算中,使用95%可信区间表示。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异质性检验中,当I2<50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反之采用随机效应模型。2.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运用SPSS20.0软件制作随机数字,按照1:1:1:1将纳入病人分成4组,分别为针灸组,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假针假灸组。4组有效病例数分别为46例、46例、48例、47例。取穴:针刺取穴:颈椎阳性反应平面双侧夹脊穴(共取两对),双侧肩中俞,大椎,双侧中渚。精灸取穴(考虑到精灸的灼伤性,去两组穴位交替使用)①百劳、肩中俞、肩井、心俞、胆俞、肾俞;②新设、肩外俞、大杼、天宗、厥阴俞、三焦俞;取穴标准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操作:1、针灸组针刺操作:采用直径0.30mm的一次性针灸针,颈背部穴位采用长度为40mm的针灸针,中渚穴采用长度为25mm的针灸针。针刺操作时直刺入穴位,深度依穴位部位、体型胖瘦定为10-20mm,每个穴位均运针至得气为度,每次留针20分钟。精灸操作:治疗时先在穴位上涂以万花油,起到粘附及防烫伤作用,用自制艾灸器,将70:1比例黄金艾绒做成统一标准底面直径为2mm X高3.0mm左右的圆锥状艾柱,将艾柱安放好后,用线香点燃艾柱,随后用手指在其穴位周围抓挠,灸至艾柱剩余1/4时,受试者自觉疼痛难忍时取下,每穴共灸2壮,两组穴位交替使用。2、针刺假灸组针刺取穴及操作与针灸组相同,采用假灸的方法,其选穴与疗程均与针灸组相同,操作时先在穴位上涂以万花油,起到粘附的作用,用自制艾灸器,将70:1比例黄金艾绒做成统一标准底面直径为2mm X高3.0mm左右的圆锥状艾柱,将艾柱安放好后,用线香轻放置于艾柱周围,不点燃艾柱,只做出点燃的操作,随后拿走线香,用手指在其穴位周围抓挠,待5-7s后,拿走艾柱,每穴共假灸2壮。3、假针精灸组只采用精灸治疗,同时配合安慰针治疗,其选穴与操作、疗程均同针灸组精灸操作部分。同时采用1寸套叠式钝头针直刺入固定垫,到达皮肤表面,但不刺破皮肤,操作手法、留针时间和留针过程中的操作同针灸组,整个过程中针尖在固定垫以上,没有刺入皮肤。4、假针假灸组采用假灸加安慰针进行治疗,其选穴与疗程均同针灸组,操作时先在穴位上涂以万花油,起到粘附作用,用自制艾灸器,将70:1比例黄金艾绒做成统一标准底面直径为2mm×高3.0mm左右的圆锥状艾柱,将艾柱安放好后,用线香轻放置于艾柱周围,不点燃艾柱,只做出点燃的操作,随后拿走线香,用手指在其穴位周围抓挠,待5-7s后,拿走艾柱,每穴共假灸2壮。同时采用1寸套叠式钝头针直刺入固定垫,到达皮肤表面,但不刺破皮肤,操作手法、留针时间和留针过程中的操作同治疗组,整个过程中针尖在固定垫以上,没有刺入皮肤。疗程疗程共为30天,每3天进行一次治疗,每周进行2次治疗,精灸及假灸两组穴位交替使用,共需完成10次治疗,完成8次治疗即可视为有效病例。评价时点及指标在治疗前、结束时、随访1个月、随访3个月时进行评价。评价指标为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简式McGill疼痛量表(MPQ)、SF-36生活质量量表、软组织位移,所有分组均评价组间及组内疗效差异。统计临床试验数据性质(计量、分类资料和等级资料),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分类资料用卡方检验或精确概率法,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满足要求者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未满足的样本均数比较用Wilcoxon秩和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Wilcoxon。等级资料用样本比较的Wilcoxon秩和检验(校正)或多组比较的Kruskal-Wallis检验。多个观察时点的定量主要结局指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采用双侧检验,基线比较检验水平α=0.10,疗效组间比较检验水平α=0.05,两两组间比较α=0.0167。结果1.本次文献研究结果:根据实验方案和检索方案,本次文献研究共检索到文献1931篇,最终纳入18篇文献,其中17篇中文文献,1篇英文文献,相关结局指标荟萃分析结果如下:1.1总有效率分析:在纳入的18篇文献中,有15篇文章中采用了总有效率评价。将15篇文章荟萃森林图如下,通过异质性检验得出片0.52>0.1,I2=0%,检验结果不具有异质性,选用固定效应模型,经荟萃分析得出[OR=3.24,95%CI(2.29,4.58)]。经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优于对照组,表明针刺联合艾灸疗法在治疗颈椎病方面优于单纯针刺疗法。1.2神经根型颈椎病与颈椎病(多种分型)亚组有效率分析:在纳入研究的18篇文献中,有7篇研究对象为神经根型颈椎病,7篇研究对象为颈椎病(多种分型),按照不同研究对象设立两个不同的亚组进行荟萃分析经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得出P=0.55>0.1,I2=0%,不具有异质性,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结算统计结果分别为[OR=3.91,95%CI(2.41,6.36)],[OR=2.34,95%CI(1.38,3.96)],经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优于对照组,表明针刺联合灸法在治疗各型颈椎病方面均优于单纯针刺疗法。1.3温针灸与麦粒灸亚组有效率分析:在研究方法干预方面,所纳入18篇文献,按实验组干预方法分型又可分为温针灸疗法、针刺联合麦粒灸疗法两种方式。将以上两种分型预设亚组,分别进行有效率分析。在温针灸方面,共有8篇文献纳入,经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得出P=0.69>0.1,12=0%,不具有异质性,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结算统计结果为[OR=4.51,95%CI(2.82,7.19)],经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优于对照组,表明温针灸疗法在治疗颈椎病方面优于单纯针刺疗法。在针刺联合麦粒灸疗法方面,共有4篇文献纳入,经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得出P=0.20>0.1,I2=0%,不具有异质性,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结算统计结果为[OR=0.03,95%CI(-0.04,0.10)],经检验P=0.3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表明针刺联合麦粒灸疗法在治疗颈椎病方面与单纯针刺疗法疗效相当。1.4症状体积得分、PRI得分、McGill、VAS、NPQ量方面,经meta分析后结果均提示:各项量表评分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证明针刺联合艾灸疗法在各量表减分方面优于单纯针刺疗法。2.临床试验结果(1)基线人口学资料方面,针灸组、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假针假灸组4组,分别在性别(P=0.213)、年龄分段(P=0.458)、学历(P=0.095)、病程(P=0.703)、中西医诊断分型(P=0.132、P=0.052)方面均无明显差异。结局指标方面,治疗前4组受试者分别在NPQ量表(P=0.978)、MPQ量表(P=0.863)、SF-36量表(P=0.974)以及软组织位移(P=0.188)方面统计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NPQ量表得分四组组内治疗前后NPQ得分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四种治疗手段均能对颈椎病颈痛有疗效。对四组受试者NPQ得分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四种疗法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将四组NPQ得分进行组间两两比较,针灸组与其他三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555),且两者均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通过分析治疗前后NPQ得分折线图及得分均值,治疗后四组受试者NPQ得分均为下降的趋势,其中针灸组下降最明显,假针精灸组、针刺假灸组次之,假针假灸组最差。四组得出进行差值运算得出,治疗组三组在三个评价时点的NPQ减分率均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在随访1个月时,针灸组与针刺假灸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5);在随访3个月时,针灸组与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P=0.044)。结果显示,四种疗法均对颈椎病颈痛有疗效,针灸组对比其他三个疗法在短期和远期疗效都更优,而针刺假灸组和假针精灸组之间疗效相当。(3)软组织张力位移(D0.2kg)四组治疗前后D0.2kg位移值组内比较得出,四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四种治疗手段均能缓解颈椎病颈痛患者颈部僵硬程度。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四种疗法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两两比较得出,针灸组与其他三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假灸组与假针精灸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320),且均与假针假灸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分析D0.2kg位移值得分折线图及位移均值得出,四组位移值至治疗结束时均呈现上升趋势,而在随访两期,四组均呈现下降趋势。通过差值比较得出,治疗结束及随访期间,针灸组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而与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针灸组、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疗效优于假针假灸组,且针灸组对比针刺假灸组及假针精灸组疗效更好,针刺假灸组和假针精灸组在缓解颈部软组织僵硬程度上,其近期疗效尚可,但不能持久维持。(4)McGill疼痛评价量表(MPQ)通过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得出,四组组内治疗前后MPQ得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四种治疗手段均能缓解颈椎病颈痛的疼痛程度。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四种疗法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两两比较得出,针灸组与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针灸组与假针假灸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针刺假灸组与假针精灸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738),且均与假针假灸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通过分析治疗前后MPQ得分折线图及均值,治疗后四组MPQ得分均呈现为下降趋势,其中针灸组、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得分下降程度相当且均优于假针精灸组。通过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得出,治疗结束时,治疗组三组均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随访1、3个月时,治疗组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均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果显示,针灸组、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在缓解颈椎病颈痛程度上疗效相当,且疗效均优于假针假灸组。(4)SF-36生活质量量表通过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得出,治疗组三组SF-36得分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针假灸组无统计学意义(P=0.182),说明针灸疗法、针刺假灸疗法、假针精灸疗法均能改善颈椎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假针假灸对改善生活质量则无明显影响。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四组之间疗效存在差异,通过两两比较得出,治疗组三组均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通过分析治疗前后SF-36得分折线图及均值,针灸组、针刺假灸组及假针精灸组受试者得分均为上升的趋势,且上升趋势大致相同,假针假灸组在随访1个月前呈现为轻度上升趋势,至随访3个月时下降至基线水平。通过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得出,在治疗结束时,三组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109)。在随访1、3个月时,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3、P<0.001),两两比较得出,治疗组三组均与假针假灸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各组之间不存在统计学意义。SF-36量表9个维度中,精力(VT)、躯体疼痛(BP)、生理职能(RP)存在组间差异。在精力(VT)方面,治疗结束时,四组之间存在有统计学差异(P=0.022),治疗结束时,针灸组和假针假灸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2),随访期间,针灸组、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均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躯体疼痛(BP)方面,在治疗结束时,针灸组与假针精灸组、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24、P<0.01),随访期间,针灸组、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均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在生理职能(RP)方面,治疗结束时,针灸组、针刺假灸组、与假针精灸组均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5、P=0,033、P=0.015),随访1个月时,针灸组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3),随访3个月时,则四组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647)。以上结果提示,四组均具有提升生活质量的作用,针灸组在改善精力、生理职能上要更优于其他组,躯体疼痛方面则与针刺假灸组和假针精灸组疗效相当。(5)有效率方面有效率方面,四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3%、89.1%、87.5%、55.3%。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针灸、针刺假灸、假针精灸、假针假灸在疗效上不完全相同。结论:1.Meta分析得出,针刺结合灸法治疗颈椎病在中医症状体积得分、PRI得分、McGill、VAS、NPQ量方面优于单纯针刺疗法。2.四组在颈椎病颈痛方面均有效;NPQ得分有效率分别为91.3%、89.1%、87.5%、55.3%。3.针刺联合精灸在改善颈椎病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方面更具有优势,局部软组织改善方面与单纯针刺效果相当。针刺联合精灸在随访期疗效优势明显。4.在SF-36的躯体疼痛、精力、生理职能方面,针刺联合精灸与单纯针刺、精灸疗效相当。

汪小敏[9](2019)在《柔筋正脊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合并失眠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比柔筋正脊手法与常规药物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合并失眠的临床疗效,确定柔筋正脊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合并失眠的优势,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合并失眠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合并失眠患者,按照随机对照试验的原则分成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以柔筋正脊手法治疗,对照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颈复康颗粒及艾司唑仑片治疗。两组患者均以7 d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及3个月时进行疗效评定。通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型颈椎病相关症状、体征、功能评分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积分、多导睡眠监测的相关数据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从而综合评价柔筋正脊手法和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及睡眠的改善情况。结果:1.两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型颈椎病相关症状、体征、功能评分比较,统计学有差异(P<0.05),提示两种方法均能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相关症状、体征及功能;治疗后两组症状、体征、功能评分的组间比较,统计学有差异(P<0.05),提示柔筋正脊手法在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相关临床症状等方面优于药物治疗组。2.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积分、多导睡眠监测相关数据评分比较,统计学有差异(P<0.05),提示两组均能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睡眠质量;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统计学有差异(P<0.05),提示柔筋正脊手法在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睡眠质量方面优于药物治疗组。3.治疗2个疗程后,柔筋正脊手法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药物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3%,统计学有差异(P<0.05),提示柔筋正脊手法短期疗效优于药物治疗;3个月随访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药物治疗总有效率为63%,统计学有差异(P<0.05),提示柔筋正脊手法的远期疗效优于药物治疗。结论:1.柔筋正脊手法和药物疗法均能有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合并失眠。2.柔筋正脊手法在症状、体征、功能及睡眠质量的改善方面均优于药物治疗,柔筋正脊手法远期疗效可靠,药物治疗有一定的复发趋势,并且两组治疗期间及随访时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说明柔筋正脊手法是一种疗效确切,安全无副作用,不易复发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合并失眠的可靠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苟波,苏权[10](2018)在《颈椎后路3种手术方式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生理曲度的影响及远期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颈椎后路3种手术方式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生理曲度的影响及其远期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在宝鸡市中医医院住院治疗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26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组(A组)44例、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术组(B组)39例和颈椎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组(C组)43例。术后所有患者均完成12个月的随访,观察患者术前、术后3、12个月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轴性症状,并测量颈曲夹角和椎间高度。结果 3组患者术后3、12个月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且术后12个月,A组和C组患者JOA评分均高于B组,VAS评分均低于B组(P<0.05),而A组和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A组和C组神经功能改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B组(P<0.05)。术后3个月3组颈曲夹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C组颈曲夹角与A组、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3种手术方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有较好的近期疗效。从远期疗效来看,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和颈椎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对术后神经功能和轴性症状的改善要明显优于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术;而颈椎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相较于其他两种术式能够更有效地恢复颈椎曲度和椎间高度,不失为颈椎后路减压、固定的一种可靠的术式。

二、颈椎病外科治疗选择及远期疗效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颈椎病外科治疗选择及远期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电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后路术后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中医症侯评价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2.7 剔除标准
        2.8 脱落、剔除病例处理
    3 研究方法
        3.1 随机分组及盲法
        3.2 治疗方案
        3.3 观察指标
        3.4 指标评定时点
    4 安全性观测
    5 不良事件的处理
    6 随访
    7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3.1 治疗前后颈椎VAS评分比较
        3.2 治疗前后Tsuji评分比较
        3.3 治疗前后NDI评分比较
        3.4 中医症候积分及疗效比较
        3.5 开始治疗3 月后的复发率比较
讨论
    1 西医学对颈后路术后AS的认识
        1.1 西医学对AS的认识
        1.2 西医学对AS发生的病因机制的认识及治疗
    2 祖国医学对脊髓型颈椎病颈后路术后AS的认识
        2.1 针灸选穴分析
        2.2 电针治疗
    3 关于实验结果的讨论
        3.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3.2 两组患者VAS评分结果分析
        3.3 两组患者Tsuji评分结果分析
        3.4 两组患者NDI评分结果分析
        3.5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评价
        3.6 两组患者开始治疗3 月后复发率分析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知情同意书
    附录 B 中医症候积分表
    附录 C 临床数据收集表
    附录 D VAS评分表
    附表1 Tsuji评分表
    附表2 NDI评分表
文献综述 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轴性症状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前后路颈椎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远期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与中英文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症状体征
    2.3 影像学检查
    2.4 手术方法
    2.5 疗效评定标准
    2.6 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 前后路手术组的一般情况及术前各因素间的比较
    3.2 前后路手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的比较
    3.3 前后路手术组颈椎Cobb角、ROM值、Pavlov比值变化的比较
    3.4 前后路手术组的JOA评分、NDI评分、VAS评分变化的比较
    3.5 前后路手术组的中远期临床优良率比较
    3.6 前后路手术组的并发症比较
4.讨论
    4.1 手术相关的影像学变化
    4.2 前路手术的并发症表现
    4.3 后路手术的并发症表现
    4.4 手术术式的选择
    4.5 本次研究的不足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前后路颈椎手术治疗MSCM的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解结导气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对象
    1.1 样本量估算
    1.2 病例来源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2 临床试验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的
    2.2 随机方法
    2.3 对照方法
    2.4 盲法设计
    2.5 治疗方案
    2.6 不良反应的处理
    2.7 随访
3 结局指标
    3.1 主要结局指标
    3.2 次要结局指标
    3.3 评定时间
4 统计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病例完成及脱落情况
    5.2 基线资料分析
    5.3 疗效评定分析
    5.4 不良反应记录
讨论
    1 解结导气针刺法
    2 结局指标的选择
    3 研究结果分析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1 颈椎病的病因病机
    2 流行病学调查
    3 CSR的治疗概况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超微针刀疗法在颈椎病康复中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文献综述
    2.1 颈椎病的诊断和一般疗法
        2.1.1 颈椎病的诊断
        2.1.2 颈椎病的一般疗法
    2.2 超微针刀疗法的特点与作用机制
        2.2.1 超微针刀疗法特点
        2.2.2 超微针刀的作用机制
    2.3 肌筋膜链理论与超微针刀疗法
    2.4 超微针刀在治疗颈椎病中的应用
        2.4.1 超微针刀疗法治疗颈椎病
        2.4.2 超微针刀结合其他治疗手段治疗颈椎病
    2.5 小结
3.研究对象
    3.1 诊断标准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病例剔除标准
4.研究方法
    4.1 文献研究
    4.2 临床研究
        4.2.1 入组情况
        4.2.2 实验前准备
        4.2.3 实验器材
        4.2.4 治疗方法
        4.2.5 疗效评价方法
        4.2.6 实验操作流程
        4.2.7 不良反应记录与处理
        4.2.8 质量控制
        4.2.9 统计学方法
        4.2.10 实验流程图
5.研究结果
    5.1 两组间受试者一般资料对比
    5.2 两组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VAS)对比
    5.3 两组组间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对比
    5.4 两组间日本骨科学会(JOA)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量表评分对比
    5.5 两组间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评分对比
    5.6 两组间临床疗效对比
    5.7 两组间VAS、NDI、NPQ、JOA治疗后和三月后随访评分对比
    5.8 安全性分析
6.讨论
    6.1 超微针刀治疗的有效性分析
        6.1.1 颈椎病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6.1.2 VAS评分分析
        6.1.3 NDI评分分析
        6.1.4 JOA评分分析
        6.1.5 NPQ评分分析
        6.1.6 临床疗效分析
        6.1.7 治疗后和三月后的VAS、NDI、NPQ、JOA评分比较分析
    6.2 研究意义的探讨
        6.2.1 中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6.2.2 西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6.2.3 超微针刀疗法治疗颈椎病
    6.3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7.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5)基于“颈腰同治”理论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颈痛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综述一 祖国医学对颈型颈椎病颈痛的认识
        1 病名及历史沿革
        2 病因病机
        2.1 外邪侵袭
        2.2 久劳外伤
        2.3 正气内虚
        3 中医辨证分型
        4 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4.1 针刺选穴
        4.2 针刺部位
        4.3 经络选择
        4.4 针刺治疗方法
        4.5 针刺操作情况
        5 总结
    综述二 现代对颈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研究
        2 颈椎的生理特点
        3 颈椎病及颈痛发病机制
        4 颈型颈椎病诊断标准
        4.1 中医诊断标准
        4.2 西医诊断标准
        5 颈型颈椎病的治疗
        6 总结
    综述三 “颈腰同治”理论相关研究进展
        1 理论依据
        1.1 传统经络联系依据
        1.2 脊柱的生物力学依据
        2 颈腰之间的力学联系
        3 小结
    参考文献
引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中医辨证分型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中止和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设计
        2.2 治疗方法
        2.3 临床疗效评价
        2.4 观察时点及回访
        2.5 数据分析
    3 安全性评价
    4 病例脱落情况
    5 研究结果
        5.1 基本资料
        5.2 治疗前两组各项评分比较情况
        5.3 治疗后疗效观察
        5.4 治疗后1个月随访各项评分比较情况
        5.5 疗效判定标准
    6 小结
    7 分析与讨论
        7.1 研究背景与选题治疗依据
        7.2 观察结果及分析
        7.3 相关因素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NPQ颈痛量表
    附录2 简化McGill疼痛问卷表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毫火针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病因病机
    2.治疗方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数据的收集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1.6 治疗方法
        1.7 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
        1.8 观察指标
        1.9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比较
        2.2 两组《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价表》评分比较
        2.3 两组《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比较
        2.4 复发率
    3 讨论
        3.1 颈性眩晕的病因病机
        3.2 点穴经筋理论
        3.3 颈性眩晕的治疗
        3.4 治疗组与对照组评估量表比较分析
        3.5 不足与展望
        3.6 创新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颈性眩晕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1.病因病机
        1.1 中医病因病机
        1.2 现代医学病因病机
    2.治疗方法
    3.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罗氏勾点法结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CSR的流行病学
    2 目前对CSR的认识和治疗
    3 “调节整体,改善局部”是治疗CSR的重要思路
    4 罗氏勾点法结合针刺是治疗CSR的有效手段
研究内容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1.8 剔除与脱落的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流程图
        2.2 样本量计算
        2.3 随机方法
        2.4 对照方法
        2.5 盲法
        2.6 治疗方案
        2.6.1 研究材料
        2.6.2 治疗措施
        2.6.3 疗程
        2.7 关于合并用药的规定
        2.8 观察指标
        2.8.1 一般资料
        2.8.2 观察指标与方法
        2.9 安全性指标
        2.9.1 安全性观察指标
        2.9.2 不良事件记录及处理
        2.10 依从性评价
        2.11 统计分析
        2.11.1 数据集的选择
        2.11.2 分析计划
        2.12 伦理原则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基线比较
        2.1 人口学特征比较
        2.2 生命体征比较
        2.3 病情情况比较
    3 临床疗效比较
        3.1 田中靖久量表评分比较
        3.2 VAS评分比较
        3.3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4 依从性比较
    5 不良反应与安全性比较
讨论
    1 推拿、针刺是治疗CSR的有效手段
        1.1 推拿治疗CSR
        1.1.1 关节整复类手法为主治疗CSR
        1.1.2 理筋手法为主治疗CSR
        1.2 针刺治疗CSR
        1.2.1 以局部治疗为主
        1.2.2 以辨证论治为主
        1.2.3 其他
        1.3 推拿结合针刺治疗CSR
    2 CSR是研究推拿结合针刺疗效的适宜病种
        2.1 中医学对CSR的认识
        2.1.1 风、寒、湿邪侵袭
        2.1.2 肝、脾、肾脏虚损
        2.1.3 经脉不通
        2.2 现代医学对CSR的认识
        2.2.1 发病因素
        2.2.2 治疗措施
    3 本研究的方案设计
        3.1 重视颈部整体观
        3.1.1 上颈段
        3.1.2 下颈段
        3.1.3 颈胸结合部
        3.2 阴阳平衡与稳定
        3.2.1 颈部前后的平衡
        3.2.2 颈部内源性稳定与外源性稳定
        3.3 经筋和CSR的关系
        3.3.1 经筋与CSR关系密切
        3.3.2 现代医学认识
        3.4 经筋病变与治法
        3.5 推拿部位选择
        3.6 经筋治法
        3.6.1 筋伤辨证思路
        3.6.2 推拿手法
    4 评价指标的选择依据
    5 临床研究结果讨论
        5.1 基线期分析
        5.1.1 患者脱落率分析
        5.1.2 性别分析
        5.1.3 年龄分析
        5.1.4 病程分析
        5.2 临床疗效分析
        5.2.1 临床观察指标分析
        5.2.2 临床评价指标分析
        5.2.3 两组依从性、安全性的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2:知情同意书
附件3:观察指标量表
附件4: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针刺联合精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颈椎病的研究现状
        1.1.1 颈椎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1.1.2 颈椎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1.1.3 各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1.1.4 影像学及其他检查技术
        1.1.5 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1.1.6 颈椎病的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1.2 中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1.2.1 病名认识
        1.2.2 病因病机学
        1.2.3 中医治疗颈椎病的常用方法
    1.3 针刺镇痛的临床及机制研究
        1.3.1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
        1.3.2 针刺镇痛的机制研究
        1.3.3 研究的不足
    1.4 灸法治疗痛症的研究
        1.4.1 艾叶的作用与机理
        1.4.2 灸法镇痛的机制
        1.4.3 灸法镇痛的优势病种
        1.4.4 研究的不足
    1.5 针刺联合灸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研究
        1.5.1 针刺联合麦粒灸疗法治疗颈椎病
        1.5.2 针刺联合温针灸疗法治疗颈椎病
        1.5.3 针刺联合热敏灸治疗颈椎病
第二章 针刺联合灸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meta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1.1 纳入标准
        2.1.2 干预措施
        2.1.3 研究对象
        2.1.4 结局指标
        2.1.5 排除标准
        2.1.6 文献检索策略
        2.1.7 数据提取
        2.1.8 文献质量评价
        2.1.9 操作方法
        2.1.10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一般资料
        2.2.2 纳入文献研究特性
        2.2.3 方法学质量评估
        2.2.4 有效率方面
        2.2.5 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
        2.2.6 VAS量表得分方面
        2.2.7 McGill量表(MPQ)评分方面
        2.2.8 PRI得分
        2.2.9 症状体征评分
    2.3 讨论
        2.3.1 疗效分析
        2.3.2 该项meta分析的局限性
        2.3.3 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第三章 临床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病例选择
        3.1.2 资金来源
        3.1.3 诊断标准
        3.1.4 纳入标准
        3.1.5 排除标准
        3.1.6 中止标准及对应处理
        3.1.7 治疗分组设置
        3.1.8 随机方法
        3.1.9 样本量
        3.1.10 治疗方案
        3.1.11 评价指标
        3.1.12 统计分析
        3.1.13 针灸不良事件处理
        3.1.14 质量监控及数据管理
        3.1.15 临床试验路线图
    3.2 研究统计结果及分析
        3.2.1 一般资料分析
        3.2.2 疗效指标分析
        3.2.3 有效率比较
    3.3 讨论
        3.3.1 理论依据
        3.3.2 针刺联合灸法治疗颈椎病的选择依据
        3.3.3 艾灸的选择依据
        3.3.4 假针假灸组的选择
        3.3.5 穴位选择依据
        3.3.6 结局指标选择
        3.3.7 结果分析
        3.3.8 针灸起效机制
        3.3.9 精灸的临床应用
    3.4 创新点
    3.5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9)柔筋正脊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合并失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CSA诊断标准
        2.1.1 西医诊断标准
        2.1.2 中医诊断标准
        2.2 失眠诊断标准
        3 病例纳入标准
        4 病例排除标准
        5 病例剔除标准
        6 病例终止脱落与处理
        6.1 病例终止
        6.2 终止病例处理
        6.3 病例脱落标准
        6.4 脱落病例处理
    二、研究方法
        1 治疗方法
        1.1 治疗组柔筋正脊手法治疗
        1.2 对照组口服药物治疗
        2 预防调护及练功
        3 疗效指标
        4 疗效评价标准
        5 随访
        6 研究质量控制
        7 统计分析
第二部分 结果
    1 基线资料比较
        1.1 性别构成比较
        1.2 平均年龄、病程比较
    2 两组治疗前后、随访期各项评分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随访时CSA症状体征及功能评分的比较
        2.1.1 两组治疗前后、随访期CSA症状评分比较
        2.1.2 两组治疗前后、随访时CSA体征评分比较
        2.1.3 两组治疗前后、随访时CSA功能评分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随访时失眠评分比较
        2.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3 个月随访时PSQI指数的比较
        2.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多导睡眠监测相关睡眠指标比较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3.1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2.3.2 两组随访时临床疗效比较
    3 安全性评价
    4 小结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CSA的认识
        1.1 CSA的辨证分型
        1.2 手法治疗CSA的研究现状
        1.3 CSA合并失眠的研究现状
    2 柔筋正脊手法治疗CSA合并失眠的作用机制
        2.1 “柔筋正脊”手法内涵与特色
        2.2 柔筋正脊手法治疗的作用机制
    3 柔筋正脊手法治疗CSA合并失眠的疗效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颈源性失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10)颈椎后路3种手术方式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生理曲度的影响及远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评价标准
    1.3 手术方法
    1.4 术后处理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手术前后JOA评分比较
    2.2 手术前后VAS评分比较
    2.3 手术前后颈曲夹角变化情况
3 讨论

四、颈椎病外科治疗选择及远期疗效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后路术后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观察[D]. 徐荣锋.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前后路颈椎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远期疗效分析[D]. 黄景榕.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解结导气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樊军利.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超微针刀疗法在颈椎病康复中的疗效研究[D]. 郭从敬.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5]基于“颈腰同治”理论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颈痛的随机对照研究[D]. 刘奕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毫火针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D]. 傅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罗氏勾点法结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段道法.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针刺联合精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研究[D]. 单越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柔筋正脊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合并失眠的临床研究[D]. 汪小敏.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颈椎后路3种手术方式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生理曲度的影响及远期疗效观察[J]. 苟波,苏权. 空军医学杂志, 2018(01)

标签:;  ;  

颈椎病手术治疗选择及远期疗效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