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玉米新品种引种育种和杂交制种新成果

武威市玉米新品种引种育种和杂交制种新成果

一、武威市玉米新品种引育示范及杂交制种工作取得新成果(论文文献综述)

杨晓明,第红君,王福明,杨景怡,杨佑福,牛春娥[1](2022)在《甘肃省现代种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文中认为针对甘肃农作物和畜禽种业,重点就"十三五"甘肃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农作物品种培育、畜禽改良、种群建设、种业基地和监管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甘肃今后提升种业创新、基地建设、企业竞争力和市场监管等方面提出了思路和建议,旨在为确保甘肃乃至全国种业安全和粮食生产安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参考。

付滨[2](2018)在《产业链视角下的玉米制种安全评价分析》文中提出在所有的大宗作物中玉米是“万能作物”。玉米既可以作为饲料作物用于畜牧业的生产;随着生产条件及推广程度的普及,使玉米也可以用于医药原料、工业原料、能源原料用于其他生产部门的生产。因此本文选择玉米作为研究对象,从生产安全、基地管理安全、交易安全和资源安全四个维度,对当前玉米制种安全进行了系统性评价,并对玉米制种安全的阻碍因素进行诊断。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种子产业链对玉米制种安全造成的风险来源于产业链各主体对种子产业链各环节中不同形态农作物品种的要素投入及与之相关的基础性要素。2.管理安全是现阶段威胁玉米制种安全的主要因子。构建种子产业链影响玉米制种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影响玉米制种安全的各指标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最终的结果显示阻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管理安全、交易安全、生产安全、资源安全,表明现阶段种子产业链端威胁玉米制种安全的因素主要集中在管理安全方面。其中管理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有效的管理手段、制种基地土地流转制度的实施情况、制种基地隔离方式。3.制种基地的管理与保障玉米制种安全存在差距。在基地管理安全方面,由于受土地条件为代表的生产机制的限制,机械化生产水平低,导致生产低效率,致使制种农户、制种村庄在利益最大化原则下退出制种产业,导致玉米制种存在供给不足风险,影响玉米制种安全;由于管理机制发展滞缓,以反租倒包为代表的土地流转机制建设与玉米制种安全保障之间存在发展滞后,规模化经营面临难度大,无法从基地管理层面根本杜绝制种农户、制种村庄的不当行为(由于制种款等利益未达成一致,而采取的故意种植大田作物影响玉米授粉时的花粉纯度)对玉米制种安全的影响。

顾生明[3](2017)在《21世纪武威市农牧业管理模式变化与政策导向》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选题于社会经济学与农业管理科学的交叉领域,以2006年以来武威市农牧业管理模式的变化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多年研究区的农牧业数据收集,采用二次多项式回归外推方法,对武威市农牧业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农业生产需求分析表明发展节水农牧业,进行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特色林果、肉、蛋、奶产量是武威市政府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耕地面积在逐年减少,而人口在逐年增加,农用水资源在逐年减少。因此,通过政府合理引导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优质农牧业势在必行。(2)农民收入与养殖业、林果业相关分析及主成分分析表明在未来的10-30年内设施农业和设施畜牧业及林果业将成为武威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对武威市农牧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决定性作用。武威市为了节水增收提出“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农业经营模式,农牧业经营模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决策。(3)研究区不同类型生产总值与劳动力配置变化分析表明武威市农林牧业总产值中牧业产值、林业产值所占比重逐年增加,相反粮食作物产值所占比重在逐年降低。政府对支持农村生产支出在逐年增加,特别是近几年增速明显加快。在未来的10-30年内武威农业产值将由牧业与林业构成。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决策是武威市目前农牧业经营模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武威市农牧业持续、高效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为主,增加农民收入。

谢丹萍[4](2016)在《甘肃省“十二五”农作物育种科技查新项目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农作物指农业上栽培的各种植物。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工业原料作物、饲料作物,药材作物等。农作物育种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粮食产量的提高及粮食安全。科技查新为科技创新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撑,有助于将有限的科研资金配置到创新的关键技术领域和高水平项目上,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农作物育种科技查新主要涉及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新技术研发推广、新成果转化等领域,基于这些领域科技项目的查新数据,可以反过来研究这些领域的特色和不足,提高科技查新的水平与服务效果,更好的为农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服务,这正是本论文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研究对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查新中心受理完成的农作物育种科技查新项目建立数据库,从年度分布、查新目的、项目来源、委托单位、所属地域、查新结论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甘肃省“十二五”期间在农作物品种选育、技术研发、示范推广等方面的特色优势、成效经验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议和对策,为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宏观决策管理,以及有关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科研导向与创新路径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20112015年,甘肃省农作物育种科技查新的八成是用于成果鉴定;甘肃省开展农作物育种的主要机构是科研院所,拥有基本完整的从中央到省级到市级的作物育种研究体系;14个市州中有12个市州开展了农作物育种科技查新,查新项目数量位居第1的是省会兰州市、其次为天水市和武威市,查新项目数量较少的地区为陇南市、庆阳市、甘南藏族自治州。工业化城市如嘉峪关市、金昌市几乎未见农作物育种科研查新。2、从项目反映的研究阶段看,在甘肃省农作物育种具有新颖性结论的查新项目中,基础研究、试验发展、推广应用的比例分别为:7%、84%、9%,需要加强育种理论方法、种质资源改良、育种技术创新等基础研究及示范推广应加强。3、从典型作物看,玉米育成品种在产量和综合性状方面具有优势,但是育种技术路线单一,采用传统选育方法居多,基因工程、分子标记辅助等现代化育种技术的应用还显薄弱;辣椒航天育种是甘肃省的优势,配套栽培技术得到了配套研发,有利于品种的应用推广;春小麦的选育大多采用传统育种方式组合新品种,冬小麦则更多采用了现代生物育种方法,如染色体工程育种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引进国外核心抗源材料等。综上,“十二五”期间,甘肃省培育和推广了一批优良品种,在玉米、辣椒、小麦等农作物育种以及航天育种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基础研究薄弱、育种创新效率低、特色中药材育种研究发展缓慢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种子企业的科研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依旧薄弱。只有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给予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巩固育种优势打“特色”牌,加强育种“实验室”工作、加大育种科技成果转化、加强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创新和优良品种选育、积极培育优势种子企业,才能持续推动甘肃省农作物育种事业迈上新台阶。

陈波[5](2014)在《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政策研究》文中提出玉米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饲料来源,其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粮食总量和安全。粮食种子属于农业产前部分,是农业生产的前提和基础。张掖市作为全省杂交玉米种子产出的核心地区,已连续三年保持玉米制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2012年全市玉米制种面积达到102.53万亩,产量4.61亿公斤,按精量单粒播种计算,产量占全国大田玉米用种量的50%以上,总产值超过25亿元,是全国最大、最具知名度和竞争力的玉米制种基地,并已初步确立了全国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的核心地位。但是综合来看,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任然面临着很多问题。本论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政策进行研究。本文包括绪论在内共有八章内容。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以及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论文第二章主要介绍了与论文相关的概念和理论,以及政策过程、方法和政策方案的制定。第三章分别介绍了世界、我国、甘肃省和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现状,其中对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重点介绍。第四章总结了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所具有的优势,分析了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效,并从公共政策角度总结了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第五章分别基于政府视角、企业视角和农户视角梳理分析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在现有体制和政策措施下发展存在的矛盾和不足,查找问题存在的原因。第六章总结国外制种产业发展的政策经验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现代农业及制种产业发展趋势。第七章是本文的主要部分,针对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所制定的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主要提出了以下建议: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资源,引导和鼓励企业发挥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整合项目、资金,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配套制度,加强政策引导,使企业和农户建立长期共赢的合作关系;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通过加大种子监管执法力度,加强农机、农技、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健全和完善配套服务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相关财政补贴、贷款、保险制度,进一步保障制种企业和农户受益,促进当地制种业长期良性发展。第八章结论与展望。

王军[6](2010)在《玉米新品种福单2号选育及高产配套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分析了当前玉米生产现状,提出了“中熟、中秆、果穗大、粒行数多、单株生产力高,籽粒偏硬、品质好,抗病性、抗倒性强”的育种目标;运用“地方品种×外引群体”杂种优势模式选育出了玉米新品种福单2号;对该品种栽培和制种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对当前玉米育种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1福单2号的选育在充分分析当前玉米生产现状、杂种优势利用模式的基础上,确定了适合湖南省及武陵山区的品种选育目标。对优良地方品种资源和外引品种进行筛选改良利用,用二环系法选育出优良玉米自交系165和E538。以E538为母本、165为父本组配出玉米新品种福单2号,该品种2010年3月通过湖南省审定。2福单2号综合表现福单2号高产又稳产,在2008-2009年连续两年湖南省玉米区试中,比对照临奥1号增产12.31%,位居第1位;在2009年湖南省玉米生产试验中较对照临奥1号增产13.93%,位居第1;在2009年国家西南玉米区试中比对照喻单8号增产10.66%,位居小组第1位。籽粒容重为756g/L,粗蛋白(干基)10.71%,粗脂肪(干基)4.43%,粗淀粉(干基)68.91%,赖氨酸(干基)0.30%,品质优良。抗大斑病、小斑病,中抗茎腐病和纹枯病,抗倒性好。株高穗位中等,上部叶片较紧凑,下部叶片稍平展,茎秆粗壮,根系发达,果穗粗长,结实性好,熟期适中,适应性强,综合性状优良。3福单2号栽培技术福单2号在土壤肥力中等的基础上,目标产量大于8699.4kg/hm2以上的优化栽培方案是:密度为48318-49974株/hm2,纯N施用量381.9-412.5kg/hm2、P2O5 99.3-115.95kg/hm2、K2O 247.5-280.95kg/hm2。4福单2号制种技术福单2号杂交制种宜在西北地区进行,适宜的父母本行比为1:5,母本适宜的种植密度为67500-75000株/hm2。父母本应错期播种,母本播后16天时播第一期父本,再过5天播第二期父本,两期父本的播种比例为7:3。

徐璟璟[7](2009)在《甘肃河西地区制种业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种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甘肃河西走廊因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制种基地之一。目前整个河西地区已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玉米、蔬菜、花卉制种产业。尤其是杂交玉米制种,到2008年生产面积已达8万hm2,年产种量约5亿kg,占全国玉米种子用量的50%左右,瓜菜、花卉制种基地1万hm2,年产种量400万kg。由于河西制种业的快速发展,给河西地区带来了许多正面的经济效应。本论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河西地区的制种业给河西地区带来的经济效应进行研究。本论文包括导言在内共五章内容。导言部分主要论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及国内外种子产业的发展现状。论文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河西制种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为本文的主要部分,首先解释了区域经济效应的概念并分析了区域经济效应的类型,然后分析了河西地区制种业区域经济效应的形成条件,最后主要分析了河西地区制种业的正面区域经济效应,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促进河西地区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提升竞争优势、产业关联效应、投资效应。第四章分析了河西制种业的负面效应,凡事都有两面性,本文主要从制种业的发展过快而导致的制种基地的无序竞争,以及农业生产结构趋同和环境等方面进行论述。第五章主要针对河西制种业存在的问题所制定的提高河西制种业的区域经济效应的对策。主要提出了以下的对策:加强制种基地建设与管理,实施规范制种;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走育繁推、产加销一体化的专业化发展路子;加大科研投入,加快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种,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与省外、国外种业合作,培育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强化种子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确保种子优质精品和科技含量;建立合理的组织机制,加强乡村行政管理,引导制种农户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谢秋云[8](2008)在《种子产业化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种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种子产业化是种子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种子工作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是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开展“种子产业化问题与对策”课题研究,弄清种子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推动种子产业化良性发展的对策,将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村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运用系统分析、对比分析、辩证分析和调查分析等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种子产业化经营概况和种子产业发展模式比较分析、结合典型案例,针对种子产业化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了通过增加投入,加快产业化建设;加快良种引育,搞好品试审定;建设好种子基地,提高供种水平;强化加工环节,提高种子质量;依法加强管理,规范种子市场;加大改革力度,推进产业发展;优质品牌,提高种子科技含量和组建龙头企业,培育有竞争能力的市场经营主体等措施来大力推进种子产业化经营的良性发展。另外本研究还对种子产业化经营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风险防范措施。

靖飞[9](2007)在《产业链视角下江苏省水稻种子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颁布实施,成为中国种子产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标志着中国种业进入了市场化发展的初始阶段。当前中国种业正处于系统转型时期,种子产业赖以生存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构成种业体系的微观基础悄然发生着一场系统而深刻的、革命性的变革。市场机制业已成为种业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企业作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参与市场角逐。种子企业的竞争将直接影响到种子的配置效率,进而影响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国种业如何自我调整以适应形势,加快体制创新,提高管理水平,立足于国内市场,着眼于国际市场,把中国种业做大做强,己经引起业内人士、政府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所以,如何规范和促进中国种子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种子产业竞争力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这正是本论文研究的出发点。种子在不同作物之间的区别较大,有关中国种子产业的政策设计在不同作物之间也有显着区别,将整个种子产业放在一起研究,不能很好地揭示种子产业发展的本质。基于此,本研究专门对江苏省水稻种子产业进行研究,旨在通过比较详细、系统地研究,提出江苏省水稻种子产业发展战略以及促进其发展的对策建议,这既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一又凸现了论文选题的重大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研究包括导论在内共九章内容。导论部分,论文对问题的提出、研究的思路、方法与框架进行了系统阐述,是统领全篇的总括性章节。论文第二章对产业链相关理论进行综述,为本研究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论文第三章回顾了江苏省水稻种子产业发展历程,分析了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第四章开始到第六章按照产业链条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和种子经营三个环节,主要分析研究了每个产业链环节的构成、特征、经营主体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论文第七章对江苏省水稻种子企业进行分析,使用了DEA效率模型分析了江苏省农业部颁证企业与全国上市公司的效率差异以及江苏省水稻种子企业内部的效率差异,建立了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江苏省水稻种子企业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第八章以种子产业体系为基础,研究水稻种子产业链外部因素对江苏省水稻种子产业发展的影响。通过对数据的统计与计量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江苏省水稻种子产业经过几年市场化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正逐步得到完善,政府部门正着手将种子作为一项单纯技术转变为一项独立产业来培育,由过去以“管”为主,转变为行政管理与事业服务融为一体;由过去生产和科研两个体系运转,转变为种子产业一盘棋,通过行政、市场、经济、法律手段的综合运用,为江苏省水稻种子产业市场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种子产业市场化改革,吸引了诸多社会资本进入,江苏省水稻种子产业集中度还较低,企业数目远高于理论数目,市场竞争还很激烈。为了在种子产业中站稳脚跟,江苏省水稻种子企业正按照市场化的发展方向,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原来脱节最为严重的水稻品种选育环节,市场化方向已经初具雏形,国有科研机构设立附属于自己的种子企业,对水稻育种科研机构进行市场化改革尝试,部分实现了水稻品种市场价值,激发了育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种子企业通过自设科研机构,或者与国有科研机构联合,向国有科研机构注资,开始涉足品种选育环节。品种选育环节的企业化运作、市场化发展已经初露端倪。种子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开始分化,“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正在逐渐成型,其综合实力在江苏省水稻种子产业中处于龙头地位,农业部颁证的一体化企业正向种业“航空母舰”方向发展。原来单纯为其他种子企业代工制种的企业,在江苏省劳动力价格以及耕地价格不断上涨的影响下,受制于预约制种方和制种农户,企业竞争力在削弱。与其境遇不同的是纯种子经营企业,尽管综合实力与其他企业还无法相提并论,但是通过市场化运作,表现出较强的市场逐利能力。种子生产经营企业是脱胎于计划管制时期的产物,品种权的市场化转让切断了其品种来源,目前主要通过生产不需要品种选许可的品种,企业竞争力也在逐步下滑。基于此,本研究提出江苏省水稻种子产业的发展战略要立足于改革,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第一,鼓励和支持企业改革,通过整合、兼并和重组等方式向集团化、连锁化发展,提高大型企业对种子产业的整合力,迅速建立起江苏省水稻种子企业“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第二,彻底改革国有水稻品种选育机构,改变目前国家与社会资本同步开展育种科研工作的现状,积极向以种子企业为主体的育种科研主体结构转变,结合江苏省区域自然特征,建立区域性的商业育种机构;第三,完全实现政府行为的市场化改革,彻底改革原有不适应种子产业市场化发展的法律制度约束,充分发挥种子企业作为经营主体的作用,政府机构立足于服务与市场监管,为种子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为了实现上述战略目标,江苏省水稻种子产业发展必须坚持市场调节企业行为,政府行为作为必要的补充。政府角色要坚持准确到位,种子企业在种子产业发展中要合理定位,相关企业要适时进位,形成江苏省水稻种子产业合理的竞争环境。

巩东营[10](2005)在《山东省玉米种子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在农业生产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杂交玉米种子的培育和推广,在世界上已形成规模很大的产业。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玉米种子产业给予相当的重视,种子成为当今企业家瞩目和投资的热点。本文将山东种子产业中占优势比重的玉米种子产业单独立项,从种子的重要性、玉米种子产业发展的需要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必要性三方面内容入手,并将它放置于产业经济学领域去系统研究,通过探寻山东玉米种子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以期为山东乃至全国种子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我国种子产业发展的历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50年代初,主要组织群众评选,采取以粮换种,串换推广。第二阶段,60、70年代,实行“四自一辅”的种子工作方针阶段。第三阶段,1978-1995年,按照“四化一供”的工作方针进行种子生产与经营阶段。第四阶段,1995年至今,实行种子产业化阶段。山东玉米种子产业的现状是:品种选育工作成绩显着,在种子产业化工程实施的十年间,农业科研单位、农业大专院校作为玉米新品种选育的主力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作为玉米新品种选育工作的“后起之秀”,国营种子公司、民营企业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培养壮大自己的科研队伍,选育了一大批优良新品种;十年来山东省玉米杂交种的生产形势,总体上呈现一种无序状态;种子经营方面,作为种子经营主渠道的国营种子公司,体制不顺,市场观念陈旧,难以发挥种业主力军的作用;民营种业,蓬勃发展。2、山东省玉米种子产业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科研体制不适应种子产业的发展,亟待改革;国有种子公司改革进展缓慢;民营种业蓬勃发展,“家族式”管理受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挑战;行业过于分散,山东的民族种业面临强势品牌的冲击;我们的品牌意识、经营理念受到时代发展的挑战;跨国种业品牌即将角逐国内种业市场。3、面对新时期玉米种子产业的机遇和挑战,发展山东种业,首先必须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即坚定不移地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避免走弯路、走错路。根据山东种业发展的现状,我们应采取如下措施:深化种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种业宏观调控力度,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加快

二、武威市玉米新品种引育示范及杂交制种工作取得新成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威市玉米新品种引育示范及杂交制种工作取得新成果(论文提纲范文)

(1)甘肃省现代种业发展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甘肃农作物和畜禽种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1.1 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初步建立
    1.2 农作物品种育种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1.3 畜禽品种创新改良初见成效
    1.4 种业基地建设和加工能力持续推进
    1.5 现代畜禽种业生产与利用体系初见成效
    1.6 农作物种业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1.7 外繁制种产业和国际贸易走势向好
    1.8 种业政策和法规体系逐步完善
    1.9 种业监管服务能力逐步提升
2 甘肃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种质资源深度发掘与利用亟需加强
    2.2 品种创新能力滞后于国家种业战略发展
    2.3 制种基地建设标准和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2.4 种业企业品种创新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
    2.5 畜禽种业资源保护和研发基础薄弱
    2.6 饲草良种产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3 甘肃种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3.1 大力推进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
    3.2 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3.3 加强甘肃种业育种创新体系平台建设
    3.4 着力提升甘肃现代种业制种基地水平
    3.5 建立全链条种业检疫监管体系
    3.6 构建甘肃种业大数据管理体系

(2)产业链视角下的玉米制种安全评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关于农作物品种产业的相关研究
        (二) 管理安全对玉米制种安全影响的相关研究
        (三) 种子产业链相关研究
        (四) 农业产业安全相关研究
        (五) 文献述评
    四、研究内容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六、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一) 技术路线图
        (二) 创新点
第二章 产业链视角下玉米制种安全的理论分析
    一、理论基础
        (一) 产业链理论
        (二) 系统安全理论
    二、农作物品种相关概念界定
        (一) 农作物、农作物种子与农作物品种
        (二) 玉米制种安全
        (三) 中国种业发展现状
        (四) 玉米制种安全与基地管理
        (五) 玉米制种安全的范畴界定
    三、玉米制种安全风险来源
    四、产业链视角下的玉米制种安全识别逻辑树
        (一) 资源安全
        (二) 生产安全
        (三) 交易安全
        (四) 管理安全
第三章 产业链视角下的玉米制种安全构成要素现状分析
    一、玉米制种产业链的构成要素现状
        (一) 资源安全现状
        (二) 生产安全现状
        (三) 交易安全现状
        (四) 管理安全现状
    二、玉米制种产业链参与主体
        (一) 种子企业
        (二) 政府
        (三) 农户
第四章 产业链视角下的玉米制种安全模糊综合评价
    一、玉米制种安全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玉米制种安全模糊综合评价
        (一) 研究区域概况
        (二) 数据来源
        (三) 评价方法
        (四) 评价过程及结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讨论
    三、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附录 《产业链视角下的玉米制种安全评价分析》专家调查问卷

(3)21世纪武威市农牧业管理模式变化与政策导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章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2.1 武威市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发展现状
    2.2 武威市发展设施农牧业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研究数据及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2 数据收集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分析法
        3.3.2 统计分析法
        3.3.3 比较分析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农业生产、需求分析
    4.2 2006 年至2014年养殖业、种植业及农民收入变化
        4.2.1 农民收入与养殖业、种植业关系
        4.2.2 农民收入与养殖业、林果业协同性的主成分分析
    4.3 武威地区不同类型生产总值与农业劳力配置的变化
    4.4 2000 年以来武威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化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政府决策和武威市目前农牧业管理模式变化的关系
        5.1.1 政策在农业发展中处于首当其冲的重要地位
        5.1.2 政策支持成就农牧业发展
    5.2 今后发展思路
        5.2.1 制定武威市设施农牧业总体规划
        5.2.2 加快对设施农牧业的支持力度
        5.2.3 创新利益连接模式和加大营销模式力度
        5.2.4 建立规范设施农业市场运行机制
        5.2.5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5.2.6 加强设施农牧业信息制度建设
        5.2.7 实施设施农牧业提质增效工程
        5.2.8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资金支持
    5.3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甘肃省“十二五”农作物育种科技查新项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农作物育种研究的重要性
        1.1.2 科技查新是对科研项目新颖性的文献评价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方法
        1.3.2 统计分析法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第二章 国内外和甘肃省农作物育种领域研究进展
    2.1 国内农作物育种领域研究进展
    2.2 国外农作物育种领域概况
    2.3 甘肃省农作物育种领域研究概况
        2.3.1 玉米育种问题及对策
        2.3.2 马铃薯育种目标及发展探讨
        2.3.3 冬小麦育种目标与策略研究
        2.3.4 重离子辐照育种
        2.3.5 航天育种
第三章 甘肃省“十二五”农作物育种科技查新项目统计分析
    3.1 数据来源
    3.2 数据分析方法
    3.3 数据分析结果
        3.3.1 年度分析
        3.3.2 查新目的分析
        3.3.3 来源分析
        3.3.4 委托机构性质分析
        3.3.5 查新项目单位分布
        3.3.6 查新用户区域分布
    3.4 查新结论分析
        3.4.1 研发阶段分析
        3.4.2 查新特色分析
    3.5 甘肃省农作物育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5.1 基础研究薄弱,创新能力受限
        3.5.2 育种的关键技术有待于突破
        3.5.3 育种科研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3.5.4 特色农作物中药材的育种研究还需要有战略布局。
第四章 结论及展望
    4.1 主要研究结论
    4.2 提高甘肃省农作物育种水平的对策
参考文献
致谢

(5)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二、相关概念和理论
    (一) 相关概念和理论
    (二) 政策过程与方法
    (三) 政策方案的制定
三、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现状
    (一) 世界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现状
    (二) 我国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现状
    (三) 甘肃省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现状
    (四) 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现状
四、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的优势、成效及经验
    (一) 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的优势
    (二) 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的成效
    (三) 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五、张掖玉米制种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基于政府视角的分析
    (二) 基于企业视角的分析
    (三) 基于农户视角的分析
六、国内外制种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及借鉴
    (一) 国外制种产业发展政策的经验及启示
    (二)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制种产业政策发展趋势分析
七、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的政策优化建议
    (一)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
    (二) 加大张掖市玉米制种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三) 引导企业和农户建立长期共赢的合作关系
    (四) 健全完善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服务监管体系
    (五) 完善健全各类财税补贴贷款政策
八、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玉米新品种福单2号选育及高产配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前言
    2 国内外玉米生产现状
    3 玉米品种选育
        3.1 玉米种质资源
        3.2 玉米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
    4 国内外玉米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5 玉米制种技术
    6 本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目的意义
        6.1 育种目标的确立
        6.2 杂优模式建立
        6.3 开展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1 试验材料
    2 试验时间及地点
    3 试验方法
        3.1 亲本自交系的选育
        3.2 杂交种选育
        3.3 杂交组合鉴定、品比试验、区域试验
        3.4 杂交种生产试验
        3.5 高产攻关试验
        3.6 密肥调控试验
        3.7 制种技术研究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亲本自交系选育
        1.1 亲本自交系选育过程
        1.2 亲本自交系特征特性
    2 福单2号杂交种选育
        2.1 选育过程及系谱
        2.2 杂交种特征特性
        2.3 杂交种品质性状
    3 福单2号试验中的产量表现
        3.1 组合鉴定与品比试验
        3.2 湖南省玉米区域试验
        3.3 湖南省玉米生产试验
        3.4 国家西南区玉米区域试验
    4 试种示范
    5 高产攻关试验
    6 密肥调控试验
        6.1 各因素与产量及经济效益间回归模型
        6.2 各因素对产量影响程度分析
        6.3 高产模型优化方案
    7 制种试验结果和主要制种技术
        7.1 父母本行比试验结果与分析
        7.2 母本密度试验结果
        7.3 父本割除试验结果
        7.4 主要制种技术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1 福单2号品种选育与育种目标
    2 福单2号密肥调控试验和高产攻关试验结果讨论
    3 福单2号制种技术试验结果与讨论
    4 湖南省玉米生产发展的策略讨论
    5 关于推进湖南省玉米良种产业化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甘肃河西地区制种业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外制种业发展分析
        1.2.1 世界种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1.2.2 世界种业市场现状及竞争格局
        1.2.3 国外种子产业发展趋势
        1.2.4 发达国家种子产业模式
    1.3 国内制种业发展分析
        1.3.1 中国种子产业的区域发展现状
        1.3.2 中国种子产业的三个发展阶段
        1.3.3 中国种子产业运作的主要模式
        1.3.4 我国种子产业类型
        1.3.5 我国种子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2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甘肃河西制种业区域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 河西制种业的发展现状
        2.1.1 种子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2.1.2 种子质量不断提高
        2.1.3 市场份额逐步提升
    2.2 河西制种业存在的问题
        2.2.1 制种基地管理不够规范
        2.2.2 种子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2.2.3 制种生产抗灾能力差
        2.2.4 制种企业科研基础薄弱
第三章 河西制种业的正面区域经济效应分析
    3.1 区域经济效应的类型
    3.2 河西制种业区域经济效应的因素分析
        3.2.1 区位优势
        3.2.2 技术优势
        3.2.3 政策优势
    3.3 甘肃河西制种业的正面区域经济效应分析
        3.3.1 促进河西地区农村经济增长
        3.3.2 促进河西地区农民增收
        3.3.3 构筑河西地区制种产业的竞争优势
        3.3.4 相关产业的关联效应
        3.3.5 投资效应
第四章 河西制种业的负面区域效应分析
    4.1 制种企业的纷纷进驻导致了制种基地的恶性竞争
        4.1.1 给制种企业带来多方压力
        4.1.2 企业、基地和农户之间的矛盾不断
    4.2 制种业的过度发展会导致河西地区农业生产单一,环境污染加重
第五章 提高河西制种业区域经济效应的对策
    5.1 加强制种基地建设与管理,实施规范制种
        5.1.1 政策引导,规范管理
        5.1.2 优化区域,稳定制种
        5.1.3 依法制种
    5.2 走“育繁推、产加销”一体化的专业化发展路子
    5.3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5.4 加强与省外、国外种业合作,培育龙头企业
    5.5 强化种子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
    5.6 建立合理的组织机制,引导制种农户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8)种子产业化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 国内外研究动态
    2 研究的目的意义
    3 研究内容及思路与方法
        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3.2 研究思路
        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内外种子产业化研究概况
    1 种子产业化的涵义
        1.1 种子产业化的内涵
        1.2 种子产业化的实质
        1.3 种子产业化的基本特征
    2 中国种子产业现状分析
        2.1 种子生产现状
        2.2 种子产业现状分析
        2.3 种子产业发展过程分析
    3 国外种子产业化研究概况
        3.1 世界种子产业化研究概况
        3.2 国外种子产业发展的趋势与特征
        3.3 国外种子管理体制及运作模式
第三章 国内外种子产业化运作模式比较研究
    1 西方发达国家种子产业化模式分析
        1.1 国外种子管理体制存在及运作的基础
        1.2 国外种子管理体制确立及运作的依据
    2 我国现行种子产业化模式分析
    3 国内外种子产业化主要运作模式比较分析
        3.1 机制不活
        3.2 种子产业化程度不高
        3.3 基础设施差
        3.4 项目建设欠科学和前瞻性
        3.5 生态繁种意识薄弱
    4 中美种业体系比较研究
        4.1 中美品种管理体系比较
        4.2 中美种子管理体系比较
        4.3 中美种业行为主体体系比较
        4.4 中美种业体系比较分析
第四章 我国种子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
    1 体制问题分析
        1.1 经济体制遗留问题
        1.2 管理上的问题
    2 种子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行业管理与行政执法关系不明确,执法职能弱化
        2.2 管理人员素质偏低,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
        2.3 种子管理机构硬件设施较差,装备落后
        2.4 缺少必要的办案经费,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2.5 管理与服务脱节,影响了种子产业化发展
    3 种子企业运行机制问题分析
        3.1 经营管理不善
        3.2 是服务手段落后
        3.3 是后续品种短缺
        3.4 是伪劣种子泛滥
    4 种子经营与种子科研协调问题分析
        4.1 两大体系不协调
        4.2 协调好种子管理站、公司及科研单位的关系
        4.3 加强与科研单位的联合是种子部门抓科研抓品种的有效手段
第五章 种子产业化经营风险概况分析
    1 种子经营的现状分析
        1.1 种子经营主体和经销个体众多
        1.2 种子经营实体整体实力较弱,缺乏竞争力
        1.3 生产上作物品种太多,主推品种不明
        1.4 种子价格不一致,种子经营利润分配欠妥
    2 杂交水稻种子经营中风险发生的概率及现状分析
    3 种子经营中风险的危害性分析
        3.1 种子经营风险产生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损失
        3.2 种子经营风险产生严重影响农民的增产增收
        3.3 种子经营风险的产生影响国家粮食生产安全
        3.4 种子经营风险产生影响到社会安定
    4 种子经营风险类型及成因分析
        4.1 种子经营中的自然风险及成因分析
        4.2 种子经营中的技术风险分析
        4.3 种子经营中的市场风险分析
        4.4 种子经营中的质量风险分析
        4.5 种子经营中的其它风险分析
    5 种子经营风险防范
        5.1 提高风险意识,强化风险管理
        5.2 加大科技投入,深入科学研究,化解技术风险
        5.3 建设风险保障机制,减轻风险压力
        5.4 科学决策,优化人员结构,降低人为风险
        5.5 建立质量保障体系,控制质量风险
        5.6 创建新型的市场营销体系,减少市场风险
        5.7 强化管理,降低成本,减轻市场风险压力
        5.8 强化财物管理,控制财物风险
        5.9 优质精品,创建品牌,降低风险发生概率
        5.10 实行种子产业化集团经营,提高抵御风险能力
第六章 种子产业化经营案例分析
    1 金色农华种业科技开发策略分析
        1.1 公共组配构筑金色农华的开放式育种平台
        1.2 金色农华种业关于科技和产品开发策略
        1.3 T+2模式
    2 中油杂2号育、繁、推模式分析
        2.1 品种选育,瞄准国际标准
        2.2 合作模式,优势互补双赢
        2.3 质量控制,规范标准体系
        2.4 产品销售,健全服务网络
        2.5 打造品牌,加强宣传推广
第七章 种子产业化良性发展对策研究
    1 种子产业化发展策略
        1.1 加速种子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2 科研生产一体化,提高种子的科技含量
        1.3 强化质量意识,确保种子优质
        1.4 加大对种子产业科技与开发的资金扶持力度
        1.5 规范种子品牌、名牌市场,创“用户满意”经营宗旨
    2 推动种子产业化经营的措施
        2.1 增加投入,加快产业化建设
        2.2 加快良种引育,搞好品试审定
        2.3 建设好种子基地,提高供种水平
        2.4 强化加工环节,提高种子质量
        2.5 依法加强管理,规范种子市场
        2.6 加大改革力度,推进产业发展
        2.7 优质品牌,提高种子科技含量
        2.8 组建龙头企业,培育有竞争能力的市场经营主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产业链视角下江苏省水稻种子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论文结构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产业链相关理论概述
        2.1.1 产业概念
        2.1.2 产业组织理论
        2.1.3 交易费用理论
        2.1.4 企业竞争力理论
        2.1.5 与产业链相关概念
    2.2 产业链理论概述
        2.2.1 产业链概念
        2.2.2 产业链环节理论
        2.2.3 产业链参与主体理论
        2.2.4 产业链类型理论
        2.2.5 产业链应用研究
    2.3 水稻种子产业链相关概念概述
3 江苏省水稻种子产业发展历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江苏省水稻种子产业发展历程
    3.2 江苏省水稻种子产业现状
        3.2.1 江苏省水稻种子市场规模
        3.2.2 江苏省水稻品种选育优势
        3.2.3 江苏省水稻种子经营主体
        3.2.4 江苏省种子管理机构
    3.3 江苏省水稻种子产业存在的问题
        3.3.1 市场竞争主体整体实力一般
        3.3.2 水稻种子产业市场集中度低
        3.3.3 种子管理体制和机构还不健全
        3.3.4 品种选育优势还未转化成胜势
4 江苏省水稻品种选育环节分析
    4.1 品种选育环节的重要性和作用机理
        4.1.1 品种选育对种子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4.1.2 品种选育影响种子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4.2 品种选育环节构成及特征
        4.2.1 品种选育环节构成
        4.2.2 品种选育环节特征
    4.3 江苏省水稻育种成果分析
        4.3.1 江苏省审定水稻品种构成
        4.3.2 江苏省审定水稻品种选育机构构成
    4.4 江苏省水稻品种选育环节经营主体现状
        4.4.1 江苏省水稻品种选育环节经营主体构成
        4.4.2 江苏省水稻品种选育环节种子企业现状
    4.5 江苏省国有水稻育种科研机构改革的利弊分析
        4.5.1 江苏省水稻育种科研机构改革尝试基本情况
        4.5.2 江苏省水稻育种科研机构改革模式的利弊分析
        4.5.3 改革尝试取得的成效及面临的问题
    4.6 江苏省水稻育种科研人员现状行为分析
        4.6.1 江苏省水稻育种科研人员状况
        4.6.2 影响江苏省水稻育种科研人员行为的因素研究
    4.7 本章小结
5 江苏省水稻种子生产环节分析
    5.1 种子生产环节的重要性和作用机理
        5.1.1 种子生产对种子产业发展重要性的案例分析
        5.1.2 种子生产影响种子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5.2 种子生产环节构成及特征
        5.2.1 种子生产环节构成
        5.2.2 种子生产环节特征
    5.3 江苏省水稻种子生产环节种子企业现状
        5.3.1 江苏省水稻种子一体化生产经营企业现状
        5.3.2 江苏省水稻种子生产经营企业现状
        5.3.3 江苏省纯代工水稻种子生产企业现状
    5.4 种子公司与制种农户利益联接机制调查与分析
        5.4.1 种子公司与制种农户主要利益联接模式
        5.4.2 对种子公司与制种农户主要利益联接模式的评价
    5.5 农户杂交制种规模对制种产量影响的计量分析
    5.6 种子企业加工设备与种子企业利润关系分析
        5.6.1 种子企业种子加工设备现状
        5.6.2 种子加工设备与种子企业主营利润之间的相关关系
    5.7 本章小结
6 江苏省水稻种子经营环节分析
    6.1 种子经营环节的重要性和作用机理
    6.2 种子经营环节构成及特征
        6.2.1 种子经营环节构成
        6.2.2 种子经营环节特征
    6.3 江苏省水稻种子经营环节种子企业现状
    6.4 种子广告与企业主营利润关系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江苏省水稻种子企业分析
    7.1 江苏省水稻种子企业DEA效率评价
        7.1.1 种业上市公司与江苏省全国经营种子公司生产效率比较
        7.1.2 江苏省水稻种子企业效率
    7.2 江苏省水稻种子企业竞争力构成因素
    7.3 江苏省水稻种子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
    7.4 江苏省水稻种子企业竞争力主成分分析
    7.5 江苏省水稻种子企业竞争力层次分析法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水稻种子产业链外部因素分析
    8.1 资源条件对水稻种子产业发展的影响
        8.1.1 自然资源条件对水稻种子产业发展的影响
        8.1.2 农村农田水利设施对水稻种子产业发展的影响
        8.1.3 劳动力资源对水稻种子产业发展的影响
    8.2 政府行为对水稻种子产业发展的影响
        8.2.1 种子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存在的依据
        8.2.2 种子产业发展中政府行为的主要手段
        8.2.3 政府干预种业行为效果的实例分析
        8.2.4 江苏省政府干预水稻种业的主要范围
    8.3 相关产业对水稻种子产业发展的影响
        8.3.1 相关产业与种子产业发展相关性的案例分析
        8.3.2 相关产业对种子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8.4 种子使用农户与种子产业发展
        8.4.1 种子使用农户对种子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8.4.2 研究模型的建立
        8.4.3 种子使用农户样本描述统计分析
        8.4.4 实证模型结果分析
    8.5 本章小结
9 全文总结与对策建议
    9.1 全文总结
    9.2 江苏省水稻种子产业发展战略
    9.3 促进江苏省水稻种子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9.3.1 保证政府角色在种子产业发展中准确到位
        9.3.2 实现种子企业在种子产业发展中合理定位
        9.3.3 引导相关企业在种子产业发展中适时进位
    9.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种子生产农户调查问卷
    附录2:种子使用农户调查问卷
    附录3:科研人员调查问卷
    附录4:江苏省水稻种子企业DEA评价结果
    附录5:江苏省水稻种子企业主成分评价结果
    附录6:江苏省水稻种子企业层次分析法评价结果
    附录7: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山东省玉米种子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1.1 种子产业的重要性
        1.1.2 山东玉米种子产业的发展
        1.1.3 种子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 山东省玉米种子产业发展的历程史和现状
    2.1 我国种子产业的发展历程史
    2.2 山东省玉米种子产业的现状
        2.2.1 山东玉米生产概况
        2.2.2 山东省的玉米品种选育
        2.2.3 山东省玉米种子生产概况
        2.2.4 山东省玉米种子经营
3 山东省玉米种子企业竞争力分析
    3.1 山东省种子企业概况
        3.1.1 种子企业规模小
        3.1.2 国有种子企业占比重大
        3.1.3 育、繁、销脱节
        3.1.4 种子经营集中度低
    3.2 山东省玉米种子企业竞争力分析
4 山东省玉米种子产业发展问题
    4.1 农业科研部门机构臃肿,效率低下,亟待改革
    4.2 国有种子公司体制改革进展缓慢
    4.3 民营种业的发展
        4.3.1 民营种子企业发展的启示
        4.3.2 民营种业创业优势和潜伏危机
    4.4 行业过于分散,面临跨国种业公司的冲击
    4.5 山东省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4.6 “品牌营销”意识不强
5 山东玉米种子产业的发展对策
    5.1 当今世界种业的发展趋势对我省玉米种业发展的启示
        5.1.1 行业高度集中
        5.1.2 竞争的焦点是科技和人才
        5.1.3 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
    5.2 山东玉米种子产业的发展对策
        5.2.1 进一步贯彻实施种子工程
        5.2.2 努力实现种子产业化
        5.2.3 深化种业管理体制改革
        5.2.4 解放思想,加快山东省国有种子企业的体制改革
        5.2.5 彻底消除区域分割、行政垄断造成的市场壁垒
        5.2.6 实施名牌战略,走品牌兴企的发展之路
        5.2.7 扶植和组建优势玉米种业集团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一:山东省主要玉米种子企业问卷调查
致谢

四、武威市玉米新品种引育示范及杂交制种工作取得新成果(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肃省现代种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 杨晓明,第红君,王福明,杨景怡,杨佑福,牛春娥. 中国种业, 2022(01)
  • [2]产业链视角下的玉米制种安全评价分析[D]. 付滨. 甘肃农业大学, 2018(11)
  • [3]21世纪武威市农牧业管理模式变化与政策导向[D]. 顾生明. 兰州大学, 2017(02)
  • [4]甘肃省“十二五”农作物育种科技查新项目分析[D]. 谢丹萍. 兰州大学, 2016(06)
  • [5]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政策研究[D]. 陈波. 兰州大学, 2014(12)
  • [6]玉米新品种福单2号选育及高产配套技术研究[D]. 王军. 湖南农业大学, 2010(02)
  • [7]甘肃河西地区制种业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D]. 徐璟璟. 甘肃农业大学, 2009(06)
  • [8]种子产业化问题与对策研究[D]. 谢秋云.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8)
  • [9]产业链视角下江苏省水稻种子产业发展研究[D]. 靖飞.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5)
  • [10]山东省玉米种子产业发展研究[D]. 巩东营. 山东农业大学, 2005(12)

标签:;  ;  ;  ;  ;  

武威市玉米新品种引种育种和杂交制种新成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