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髋关节镜下钻孔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无菌坏死的初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曾祥洪[1](2021)在《髋关节镜病灶清理+髓芯减压植骨术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髋关节镜下病灶清除联合髓芯减压及自体髂骨混合同种异体骨条植骨术与单纯髓芯减压及自体髂骨混合同种异体骨条植骨术治疗早中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为保髋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玉林红十字会医院2016年6月至2018年3月期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资料,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选取44例符合要求的患者,在所有手术由同一组医生完成的前提下,将44例患者分为分为观察组22例与对照组22例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组:采用髋关节镜下病灶清除+髓芯减压及自体髂骨混合同种异体骨条植骨术,对照组:传统髓芯减压+自体髂骨混合同种异体骨条植骨术。两组术前基本资料分别为:观察组男性15例、女性7例,I期6例、II期11例、IIIA期5例,酒精性6例、激素性5例、外伤性5例、特发性6例,平均年龄40.59±7.25岁,术前BMI指数、Harris评分分别为22.75±2.75(kg/m2)、59.18±6.29分,对照组男性11例、女性11例,I期8例、II期8例、IIIA期6例,酒精性7例、激素性5例、外伤性5例、特发性5例,平均年龄40.95±7.61岁,术前BMI指数、Harris评分分别为22.92±2.62(kg/m2)、57.81±6.65分。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术后3个月、12个月、24个月、末次随访,共随访时长24月至5年9个月,平均46.50±1.97个月。对两组患者术前基础资料、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长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harris、术后保头成功率(复查影像学改变股骨头坏死情况好转或分期无进展)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长为140.81±13.13min,对照组为94.22±5.88min,时长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多因素方差分析提示: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从术前到术后3个月至术后12个月均出现了显着的改善,随后12月、24月及末次随访时,未出现显着差异。在术前及术后3月时,观察组与对照组的Harris评分无显着差异。但是到术后12个月至末次随访时,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保头率比对照组更优(P=0.03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期的保头率两组均为100%;II期保头率比较(P=0.262>0.05);IIIA期保头率比较(P=0.080>0.05)。尽管观察组II期与IIIA期的保头率均高于对照组,但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结论:1.在早中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保髋治疗中,髋关节镜下病灶清除+髓芯减压联合植骨术和髓芯减压联合植骨术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2.与单纯髓芯减压联合植骨术相比,髋关节镜下病灶清除+髓芯减压联合植骨术在早中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保髋治疗中,临床疗效更佳。
吴洪亮[2](2020)在《HIF-1α转染脂肪干细胞复合HA/β-TCP人工骨修复兔股骨头坏死模型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脂肪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是从脂肪组织中分离出的具有自我更新且能多向分化的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成多种细胞表型,促进成骨,进而促使骨修复。HIF-1α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上游基因,HIF-1α过表达能够增强VEGF在脂肪干细胞中的分泌,诱导新生血管的形成。髓芯减压联合组织工程骨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是一种治疗ANFH早期病变的较为成熟且有效的方法。本实验通过HIF-1α转染ADSCs复合HA/β-TCP人工骨移植治疗兔股骨头坏死,在早期改善或治愈缺血性改变或坏死的股骨头,为临床上修复早期股骨头坏死提供了实验依据。方法:第一部分研究使用雌性新西兰大白兔作为研究对象,模拟髓芯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治疗路径,利用克氏针对股骨头钻孔,随后利用液氮冷冻对股骨头进行冷冻处理。术后一个月观察骨的形态变化,并对股骨头行X线、micro-CT以及MRI,结合病理切片结果对液氮冷冻法构建兔股骨头坏死模型进行鉴定。第二部分研究主要通过体外分离兔的脂肪干细胞,分析HIF-1α对脂肪干细胞增殖、存活以及成骨分化能力,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股骨头坏死提供新的方向和理论基础。第三部分研究通过HIF-1α转染ADSCs复合HA/β-TCP人工骨移植治疗兔液氮冷冻股骨头坏死,旨在早期改善或治愈缺血性改变或坏死的股骨头,为临床上修复股骨头坏死提供了实验依据,也为临床上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开辟了新路。第四部分研究主要通过RNA-seq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统计HIF-1α转染脂肪干细胞复合HA/β-TCP治疗股骨头坏死过程中,移植前后股骨头中脂肪细胞的基因表达差异,并对其中表达差异明显的基因通过qPCR、western-blot和免疫荧光进行进一步的确认,证明芯片测序结果的可靠性。基于生物信息学的分析方法,我们能够初步了解股骨头坏死过程中影响脂肪干细胞成脂/成骨分化的关键调节基因,为进一步探究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为实现股骨头坏死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标志物,为临床治疗股骨头坏死提供新的靶点和理论基础。结果:(1)术后X线及micro-CT证实孔道均打入相应的合适位置。国际上一般认为股骨头空骨陷窝率、骨髓内脂肪组织增生、以及BMD为股骨头坏死模型建立成功的核心标志,结合股骨头形态学变化,我们认为液氮冷冻法构建的兔股骨头坏死模型构建成功,可用于后续实验开展。本部分研究成功利用液氮冷冻法构建了兔股骨头坏死的模型。(2)HIF-1α能够促进脂肪干细胞的增殖和存活,促进脂肪干细胞的成骨分化,抑制脂肪干细胞的成脂分化,在治疗股骨头坏死和骨修复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3)液氮冷冻诱导的股骨头坏死会导致股骨头形态不规则,骨小梁稀疏,骨内脂肪组织增生验证,骨空骨陷窝率增多,但是移植HIF-1α转染脂肪干细胞和植入HA/β-TCP人工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骨小梁的破损以及空骨陷窝的产生,而两者联用则会显着缓解股骨头坏死的症状,起到很好的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效果。HIF-1α转染脂肪干细胞复合植入HA/β-TCP人工骨能够显着提高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效果。在未来临床治疗股骨头坏死时,HIF-1α转染脂肪干细胞复合植入HA/β-TCP人工骨可能是有效的治疗手段。(4)在HIF-1α转染脂肪干细胞复合HA/β-TCP治疗股骨头坏死过程中,CGRP可能通过激活BMP信号通路来促进脂肪干细胞的成骨分化,进而起到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作用。结论:本研究成功利用液氮冷冻法构建了兔股骨头坏死模型;通过体外实验证明HIF-1α能够促进脂肪干细胞的成骨分化,抑制脂肪干细胞的成脂分化;通过兔股骨头坏死模型证明HIF-1α转染脂肪干细胞复合HA/β-TCP能够显着抑制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并进一步通过二代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这个过程可能依赖CGRP激活BMP信号通路。
陈伟[3](2020)在《髋关节镜联合髓芯减压+陶瓷棒治疗中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与单纯的髓芯减压+陶瓷棒术式比较,探讨髋关节镜联合髓芯减压+陶瓷棒治疗中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以期能为临床的保髋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运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的方法,收集了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骨一科从2013年0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并符合纳入标准的非创伤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共81例,入选患者在我院住院及随访期间,共27例患者因各种原因被排除,最后完整搜集到54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4例采用联合髋关节镜的髓芯减压+陶瓷棒手术治疗(A组),30例采用单纯的髓芯减压+陶瓷棒手术治疗(B组)。两组病例术前的影像学资料根据国际骨循环研究协会(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ARCO)分期,其中A组:II期15例(IIB期5例、IIC期10例)、III期9例(IIIA期8例、IIIB期1例);B组:II期15例(IIB期3例、IIC期12例)、III期15例(IIIA期13例、IIIB期2例)。对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BMI、病因、分期等)、手术相关安全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术前以及术后各时间点的髋关节Harris评分(1个月、6个月、18个月、24个月)、VAS评分(术后前3天静息状态下)进行统计学分析;再将两组病例在术后24个月时的影像学资料与术前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是否有病情进展,评估两组病例的保头成功率。结果: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因、BMI、术前ARCO分期及术前VAS评分、Harris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在手术安全性上,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住院时间,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的手术时间(129.92±24.75 min)明显高于B组(87.87±24.94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术后前三天的VAS评分分别较术前均有显着下降,且A组在术后前3天静息状态下的VAS评分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在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各个时间点的Harris评分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后在术后24个月时根据有无影像学进展的保头成功率上,A组24例患髋中保头成功率为87.5%(21/24),其中II期的保头成功率为93.3%(14/15),III期的保头率成功率为77.8%(7/9);B组30例患髋中保头成功率为63.3%(19/30),其中II期的保头成功率为73.3%(11/15),III期的保头率成功率为53.3%(8/15);A组总体保头成功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髋关节镜联合髓芯减压+陶瓷棒在治疗中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时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术式。2、在治疗中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时,相较于单纯的髓芯减压+陶瓷棒支撑术,联合髋关节镜的髓芯减压+陶瓷棒支撑术可以更加快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并拥有更好的短期疗效。
薛志鹏[4](2020)在《基于核心指标集的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的建立与验证》文中指出背景股骨头坏死的中医药治疗方案已经在相关的共识和指南中得到推荐,尤其是早中期的优势更加明显。但是,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评价方法却较混乱且标准不一,不同文献报道的疗效可能会得到相反的结果,缺乏较为一致的、系统的疗效评价方法,进一步导致了临床与科学研究可重复性不高,且疗效之间难以横向比较,降低了原始研究之间的数据利用,不利于中医药的循证发展及为证据决策提供高质量证据。核心指标集理念的提出可以有效的解决临床实践中疗效评价结局指标选择的问题,它规范了特定疾病或特定病种必须测量的最小结局指标集合,既能有效的简化试验方案的设计,降低实施过程中的偏倚风险,又能增强临床研究的实用性。基于此,我们将核心指标集理念引入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评价中,开展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构建工作,形成临床可行性高的疗效评价方法并对其进行信度、效度、反应度的临床验证,旨在规范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评价,提高原始研究的数据利用和向证据决策转化时的质量。研究目的1基于核心指标集“最重要、标准化、共识性”的理念,建立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的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评价方法;2通过横断面及前瞻随访研究,对疗效评价方法中的临床评价指标进行验证;3通过横断面和回顾性研究,对疗效评价方法中的影像评价指标进行验证。方法1基于核心指标集的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的建立首先,通过文献的系统评价,检索2015年—2017年中英文数据库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试验研究文献,提取原始文献中的结局指标,并进行规范化术语表达,按结局指标类别进行分类,形成原始结局指标清单;其次,设计德尔菲问卷调查,通过两轮德尔菲医师问卷和一轮患者问卷对结局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价,筛选,集中,获得关键利益相关群体对于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结局指标选择的意见与观点;最后,通过面对面的共识会议,确定最终构成核心指标集的结局指标及测量方法,形成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评价方法。2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评价指标验证通过横断面及前瞻随访研究,以2018年9月—2019年12月因实际病情需要自愿采用中医药多途径治疗的231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其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的临床评价指标的得分,髋关节Harris评分及测量所需时间,对临床评价指标的效标效度、反应度进行验证。3疗效评价方法的影像评价指标验证影像评价指标的验证分为两部分:(1)一致性验证:通过横断面研究,收集2018年9月—2019年12月纳入的231例(231髋)患者的X线,对其进行等距抽样,选择6名骨科医师进行观察者间一致性和同一观察者的复测一致性验证;(2)影像评价指标动态观察:回顾2018年—2019年已接受人工关节置换,且置换前进行保关节治疗至少2年的病例X线片进行动态观察,由一名高级职称医师对股骨头形态、坏死面积及骨关节炎发生程度的变化进行评分,观察其动态变化并探索置换前的X线片与人工关节置换的关系。结果1 基于核心指标集的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的建立1.1 形成原始结局指标清单本研究共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文献共11697篇文献,去除重复文献3828篇,通过阅读题目及摘要,剔除综述、病案报道、动物实验等不符合要求文献,对1207篇文献进行全文阅读,最终纳入411篇文献符合要求的文献。对提取的149个结局指标按照症状体征评价,远期结局,生活质量,影像学评价,安全性事件,中医指标评价,满意度评价,理化指标评价,住院时间评价,手术相关评价10个类别进行分类,形成原始结局指标清单,并依据原始清单设计临床医师和患者的德尔菲问卷。1.2 关键利益相关群体的德尔菲调查两轮临床医师问卷调查:第一轮共发放问卷73份,回收67份,回复率为91.8%。采用Likert评分9分制对每项结局进行评价,将重要性评分均值≥4分的结局指标反馈给专家,共27个,包括VAS评分、关节活动度、行走距离、X线股骨头形态、关节置换率、Harris评分、影像稳定率(综合X线、CT、MRI)、股骨头生存时间、MRI坏死范围、X线股骨头坏死面积、X线骨关节炎发生程度、中医证候积分、跛行、行走能力、SF-36量表、ARCO分期改变、BMD、不良反应、总胆固醇、甘油三酯、MRI骨髓水肿、Harris评分优良率、并发症、血浆粘度、有效率、成骨细胞计数、破骨细胞计数,且有20个结局指标的变异系数CV>15%,说明专家评分离散度较大;协调系数检验W=0.255(χ2=495.411,p<0.000),说明专家协调系数一般,对于结局指标的评分较不一致;第二轮调查开始前反馈第一轮结果,参照专家意见,调整问卷结构,继续调查。共发放问卷73份,回收60份,回复率为82.2%。根据50%的专家认为该结局指标非常重要(7—9分)且重要性评分均值≥7分的原则,共8个结局指标作为潜在核心结局指标进入共识会议阶段,包括VAS评分、关节活动度、行走距离、X线股骨头形态、关节置换率、X线股骨头坏死面积、X线骨关节炎发生程度和中医证候积分。其中,变异系数CV均<15%,说明专家评分的离散度较小;且专家的协调系数W=0.504(χ2=237.995,p<0.000),一致性较好。患者问卷共调查103位,排名前10位的结局指标包括疼痛、关节活动、行走距离、跛行、影像学表现、上下楼梯、关节畸形、穿鞋袜、日常生活、扶拐。1.3共识会议确定疗效评价方法共识会议共两轮,第一轮投票共6个结局指标纳入核心指标集:VAS评分关节活动度、行走距离、X线股骨头形态、X线股骨头坏死面积和X线骨关节炎发生程度;第二轮投票确定了测量标准和计分方式,形成了疗效评价方法:包括临床评价指标和影像评价指标两部分,临床评价指标总分10分,包括VAS评分(0—10分,系数0.5),屈曲度数(0—10分,系数0.3)和行走距离(0—10分,系数0.2),分数越高,代表临床症状和体征越严重;影像评价指标总分10分,采用X线作为依据,包括股骨头形态(塌陷程度测量,0—3分,系数1),坏死面积(囊变范围测量,0—3分,系数1)和骨关节炎发生程度(K-L分级测量,0—4分,系数1),分数越高,代表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表现越严重。2临床评价指标验证纳入2018年9月—2019年12月的231例经过中医药多途径治疗的无需辅助工具的股骨头坏死患者,其中单侧发病148例,双侧发病且一侧稳定无症状83例,男151例,女80例,平均病程31.87±41.51月,年龄45.24±13.64岁。2.1效度检验通过与Harris评分的对比,治疗前后临床评价指标的屈曲分数与Harris评分的关节活动度分数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644、-0.768,说明两者具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临床评价指标中的行走分数与Harris评分的关节功能分数,治疗前后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825、-0.753,说明两者具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临床评价指标总分与Harris评分治疗前后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0.782、-0.767,与VAS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63、0.768,说明治疗前后总分与Harris评分具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与VAS评分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2.2反应度检验通过对临床评价指标中行走距离分数、VAS评分、屈曲度数和总分的治疗前后对比,治疗后行走距离评分降低,行走距离增加(p<0.000);VAS评分降低,疼痛减轻(p<0.000);屈曲度数评分降低,屈曲度数增加,活动范围增大(p<0.000);总分降低,整体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p<0.000)。Harris评分疼痛、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与总分治疗后分数均明显提高(p<0.000),说明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明显,两评分表现出了一致的变化。计算VAS评分、屈曲度数和临床指标总分进行治疗前后变化值,效应量和标准化反应均数的计算,得出其效应量分别为2.43,0.86,1.96,标准化反应均数分别为2.01,0.91,2.12,不论是分项还是临床指标总分间均具有较好的反应度。3影像评价指标验证3.1一致性验证对2018年9月—2019年12月纳入的231例单髋的X线片中抽样获得的47张进行独立性评价。统计不同医师间对于股骨头形态、坏死面积和骨关节炎发生程度的Kendall’s W系数分别为0.864、0.714和0.727,表明不同医师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6位医师经过2周后再次对同一批编号的X线片进行影像指标独立性评价。统计同一医师对于股骨头形态、坏死面积和骨关节炎发生程度3个指标重复测量的加权kappa值,均在0.7以上水平,同样具有较高的一致性。3.2影像评价指标动态观察回顾2018年—2019年在我科接受人工关节置换的股骨头坏死患者,且置换前曾接受保髋治疗至少2年的20髋的X线片进行动态评分,随着随访时间延长,股骨头形态的塌陷程度越严重(p<0.000);股骨头坏死的囊变范围缩小(p<0.000),骨关节炎严重程度逐渐增加(p<0.000)。置换前最后一次影像评价总分平均值为5.95±0.887分,股骨头形态平均值2.85±0.366分,坏死面积平均值0.15±0.366分,骨关节炎发生程度平均值2.95±0.759分,即说明一般影像塌陷超过4mm,囊变区域几乎修复,骨关节炎发生在3级及以上程度,建议从影像学考虑人工关节置换。结论1 本研究基于核心指标集理念,通过混合研究方法,文献系统评价,临床医师和患者关键利益相关群体的德尔菲调查和最终的面对面共识会议,建立了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评价方法,分为临床评价指标和影像评价指标,临床评价指标包括VAS评分,屈曲度数和行走距离;影像评价指标采用髋关节X线片,包括股骨头形态、坏死面积和骨关节炎发生程度。2经过横断面及前瞻随访研究,证明了临床评价指标各分项与总分间具有良好的效度和反应度,且操作时间短,结局指标选择及权重系数设置合理,建议作为中间指标,用于近期或较短测量时点的疗效评价。3经过不同观察者间和同一观察者的重复测量,影像评价指标各项内容显示出较高的一致性,证明其用于评价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准确可靠。且从影像学角度为人工关节置换的选择提供了客观依据。因此,建议作为次要终点结局指标进行动态观察或较长观察周期内的疗效评价。
骆帝[5](2020)在《补肾活血胶囊通过Hedgehog信号通路调控成骨、成血管防治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利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不同病因造成ONFH患者的股骨头样本大致病理形态与其中成骨与成血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为后续SONFH相关基础实验与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参照;再通过观察补肾活血胶囊对GC相关的ONFH SD大鼠骨组织重建及血管新生的影响和对GC处理的BMSCs成骨-成血管分化的影响,进一步研究补肾活血胶囊对动物与细胞实验中的成骨、成血管及Hedgehog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影响机制。方法:1.收集本院在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接受THA手术后的ONFH与股骨颈骨折患者的股骨头样本,挑选符合标准的股骨头按病因分别归入对照组、特发组、酒精组、激素组以及创伤术后组,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不同病因坏死骨组织的成骨与成血管相关指标的蛋白表达情况。2.通过使用对SD大鼠臀肌注射MPS的方法建立GC相关的ONFH大鼠模型,随后给予不同剂量的补肾活血胶囊加以干预,8周后通过组织病理学观察、荧光定量PCR检测与Western blotting分析在不同层面综合评价补肾活血胶囊对GC相关的ONFH大鼠骨组织重建及血管新生的影响。3.运用贴壁法提纯与扩增SD大鼠的BMSCs,并使用不同剂量的补肾活血胶囊含药血清与Dex进行干预培养,观察BMSCs的生长状况、增殖能力以及分化潜能,并采用细胞划痕实验、q PCR检测与Western blotting分析细胞中成骨、成血管与Hedgehog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蛋白表达变化;同时,建立SD大鼠RAOECs与BMSCs共培养体系,并对共培养后的RAOECs进行血管生成实验和Transwell迁移实验,观察其在补肾活血胶囊含药血清与Dex干预培养下的成血管能力与细胞活性的变化。结果:1.通过观察各组股骨头样本的大致形态与冠状面,发现不同病因ONFH患者股骨头样本在大致形态与剖面具有较为相似的病理表现,同时有相似的坏死和修复的组织学特征;Western blotting结果:在成骨方面,ALP蛋白的表达除创伤术后组显着低于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Collgen I蛋白只有特发组与对照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组表达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激素组、创伤术后组的OPN蛋白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5),而特发组、酒精组则无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中RUNX2的蛋白表达量分别显着高于其余各组(P<0.05);在成血管方面,不同病因造成的ONFH股骨头样本中CD31、VEGFA与KDR血管生成相关标记物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均存在显着下降的情况(P<0.05);而VWF的蛋白表达量在各组间均未有显着差异(P>0.05);在Hedgehog信号通路方面,Shh的蛋白表达量在不同病因的ONFH患者股骨头样本内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酒精组与创伤术后组样本中信号通路下游细胞内信号因子Gli1的蛋白表达量出现了显着下降(P<0.05),而特发组、激素组则未见显着差异(P>0.05);各组中细胞内信号因子Gli2的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均出现了显着减少(P<0.05)。2.SD大鼠干预8周后,各组大鼠股骨头样本大体观无明显差异;软件分析HE染色结果显示:CG组骨小梁面积比率显着高与MG组(P<0.05),LDG、MDG、HDG三组数据则均显着高于MG组(P<0.05);而大鼠空骨陷窝率情况与骨小梁面积比率趋势一致,同为CG组显着高于MG(P<0.05)且LDG、MDG、HDG剂量三组均显着高于MG组(P<0.05);软件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CG组相比,MG组大鼠股骨头成骨相关指标ALP、Collgen I、OPN与RUNX2不同程度的表达减少(P<0.05);而灌胃不同剂量补肾活血胶囊的三个组则显着高于MG组(P<0.05);MG组成血管相关指标CD31、VEGFA、KDR与VWF在股骨头中的表达强度相比较CG组均有明显下降(P<0.05),而不同剂量补肾活血胶囊灌胃组与MG组相比均有显着升高(P<0.05);q PCR检测结果显示:在成骨方面,CG组中ALP、Collgen I和RUNX2的m RNA表达均显着高于MG组(P<0.05);LDG组中Collgen I与RUNX2的表达显着高于MG组(P<0.05);MDG组中ALP与Collgen I的表达显着高于MG组(P<0.05);而HDG组Collgen I的表达显着高于MG组(P<0.05);在成血管方面,CG中CD31、VEGFA和KDR的m RNA表达均显着高于MG组(P<0.05);LDG组中只有VEGFA的m RNA表达量明显多于MG组(P<0.05);MDG组中CD31与VEGFA的m RNA表达量均显着多于MG组(P<0.05);而HDG组VEGFA的m RNA表达量明显少于MG组(P<0.05);在Hedgehog信号通路方面,CG组中Shh、Gli1和Gli2的m RNA表达量均明显多于MG组(P<0.05);LDG组中则有Gli1和Gli2的表达显着高于MG组(P<0.05);MDG组与HDG组中Shh、Gli1和Gli2的m RNA表达情况均显着高于MG组(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分析显示:CG组样本中成骨相关ALP、Collgen I、OPN和RUNX2蛋白表达均显着高于MG组,而经过补肾活血胶囊LDG组中Collgen I、OPN和RUNX2三种蛋白表达情况均显着高于MG组表达(P<0.05);MDG组中ALP、Collgen I和OPN三种蛋白表达均显着高于MG组(P<0.05);HDG组显中ALP与Collgen I着高于MG组(P<0.05);CG样本中成血管相关CD31、VEGFA、KDR和VWF四种蛋白表达均显着高于MG组,而LDG组中VEGFA、KDR两种蛋白表达情况均显着高于MG组表达(P<0.05);而MDG组中VEGFA与KDR两种蛋白表达均显着高于MG组(P<0.05),而CD31与VWF的表达则显着低于MG组(P<0.05);HDG组显中KDR和VWF着高于MG组(P<0.05);CG组样本中Hedgehog信号通路相关Shh、Gli1和Gli2蛋白三种蛋白表达均显着高于MG组,而经过补肾活血胶囊干预的LDG组中仅有Gli2蛋白表达情况显着高于MG组表达(P<0.05);而MDG组中Shh和Gli2两种蛋白表达均显着高于MG组(P<0.05);HDG组显中也仅有Gli2蛋白的表达着高于MG组(P<0.05)。3.本研究采用贴壁法可以提纯高纯度的原代SD大鼠BMSCs;原代BMSCs可顺利进行成骨、成脂与成软骨诱导分化;不同浓度的补肾活血胶囊含药血清不进对原代BMSCs具有促进增殖的作用,并且还可显着提高经Dex处理过的原代BMSCs的增殖活性;成骨诱导3周后,茜素红染色显示不同浓度补肾活血胶囊含药血清低、中、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染色结果相似,较模型组显着升高;BMSCs划线实验24h时,CG组与LDG、MDG、HDG三组的划线平均宽度均显着低于DG组(P<0.05),且48h时趋势与24h时保持一致;将与SD大鼠BMSCs在不同浓度补肾活血胶囊含药血清与Dex进行共培养后的RAOECs进行血管生成实验,对CG与LDG、MDG、HDG三组的血管分支数量指标均显着高于MG组(P<0.05);而在血管分支总长度指标上,CG组总长度数值显着高于DG组(P<0.05),而MDG与HDG组的血管分支总长度显着高于DG组(P<0.05);Transwell迁移实验结果表明:DG组迁移的细胞数量显着少于CG组(P<0.05);MDG组迁移细胞数则显着多与DG组(P<0.05);而LDG、HDG组迁移细胞数与模型组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q PCR结果显示:在Hedgehog信号通路方面,相比较于CG组,DG组中Shh、Gli1和Gli2的m RNA表达量均出现显着减少(P<0.05);在含药血清方面,LG、HG组中Shh、Gli1和Gli2指标的m RNA表达量均显着多于CG组(P<0.05),而MG组中的Shh和Gli2的m RNA表达情况较CG组均出现显着提高(P<0.05);在干预方面,与DG组相比,MDG与HDG组中Shh、Gli1和Gli2各指标的m RNA表达量均出现显着升高(P<0.05),而LDG组中的Shh和Gli2表达均显着高于DG组(P<0.05);成骨方面,DG组相较于CG组ALP、Collgen I和RUNX2的m RNA表达量均有显着降低(P<0.05);在含药血清方面,LG组中ALP、Collgen I和RUNX2的m RNA表达均显着高于CG组(P<0.05),而MG与HG组中的ALP和RUNX2表达均显着高于CG组(P<0.05);在干预方面,MDG组中ALP、Collgen I和RUNX2的m RNA表达均显着高于DG组(P<0.05),LDG组中Collgen I和RUNX2的表达显着高于DG组(P<0.05),而HDG组中ALP和Collgen I的表达则显着高于DG组(P<0.05);成血管方面:CG组的CD31、VEGFA和KDR的m RNA表达均显着高于DG组(P<0.05);LG、MG与HG组中CD31、VEGFA和KDR的m RNA表达均显着高于CG组(P<0.05);在干预方面,MDG与HDG组中CD31、VEGFA和KDR的m RNA表达均显着高于DG组(P<0.05),LDG组中VEGFA和KDR的m RNA表达量皆显着多于DG组(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分析显示:在Hedgehog信号通路方面,DG组BMSCs的Shh、Gli1和Gli2三种蛋白的表达量相较于CG组均有明显降低(P<0.05);LG组中的Shh、Gli1和Gli2各指标蛋白表达程度较CG组有显着增加(P<0.05);MG、HG组中Gli1的蛋白表达量与CG组相比也有显着提升(P<0.05);干预方面,LDG与MDG组相较于DG组的Shh、Gli1和Gli2三种蛋白表达量均有显着提高(P<0.05);而HDG组则只有Gli2蛋白表达显着高于DG组P<0.05);在成骨方面,DG组BMSCs的ALP、Collgen I、OPN和RUNX2蛋白表达水平相较于CG组均有明显降低(P<0.05);HG组中的ALP、Collgen I、OPN和RUNX2蛋白表达量均显着均高于CG组(P<0.05);MG组中Collgen I、OPN和RUNX2的蛋白表达量显着高于CG组(P<0.05);LG组中Collgen I和OPN的蛋白表达量显着高于CG组(P<0.05);干预方面,MDG与HDG组相较于DG组的ALP、Collgen I、OPN和RUNX2蛋白表达水平方面均有显着提高(P<0.05);而LDG组则在ALP、Collgen I和RUNX2的蛋白表达量上显着高于DG组(P<0.05);在成血管方面,CG组BMSCs的CD31、VEGFA、KDR和VWF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DG组(P<0.05);在CD31和VEGFA蛋白表达水平方面,LG、MG与HG三组表达情况与CG组相比提升明显(P<0.05),但KDR和VWF的蛋白表达量则没有显着差异(P>0.05);干预方面,LDG与MDG组相较于DG组在CD31、VEGFA、KDR和VWF的蛋白表达水平上均有显着提高(P<0.05);而HDG组则在CD31、KDR和VWF的蛋白表达量上显着高于DG组(P<0.05)。结论:1.本研究通过对临床坏死的股骨头样本进行分析,初步了探究了不同病因导致的ONFH的初步机制。2.补肾活血胶囊可以通过Hedgehog信号通路对GC相关ONFH的SD大鼠骨重建与血管新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不同浓度的补肾活血胶囊含药血清可以通过Hedgehog信号通路可以调控并促进SD大鼠BMSCs向成骨与成血管方向的分化。
罗进,兰海,严雅静[6](2020)在《机器人辅助下钻孔减压治疗股骨头坏死与传统手术的对比》文中认为背景:为了延缓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进一步加重,股骨头钻孔减压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但传统股骨头钻孔减压手术创伤大。目的:对比机器人辅助下钻孔减压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与传统手术疗效的差异。方法:纳入40例行股骨头无菌性坏死钻孔减压患者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根据治疗方案分为2组。机器人组在机器人辅助下对18例(26个股骨头)进行股骨头钻孔减压治疗,其中FicatⅠ期13例(18个股骨头),FicatⅡ期5例(8个股骨头);传统手术组共22例患者(29个股骨头),其中FicatⅠ期15例(19个股骨头),FicatⅡ期7例(10个股骨头)。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切口、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中穿刺次数及手术时间,术前及术后1,3,6个月根据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与结论:(1)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2)机器人组术中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术中穿刺次数、手术时间均优于传统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 <0.05);(3)2组患者术后1,3,6个月Harris评分相比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 0.05);(4)提示与传统术式相比,机器人辅助下钻孔减压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疗效方面并未见明显优势,但其手术切口小,术中透视次数少,创伤小,操作更加安全微创。
王哲[7](2020)在《股骨头髓芯减压联合PRP对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激素性兔股骨头坏死模型,对模型进行髓芯减压联合富含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治疗,观察髓芯减压联合PRP对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病理学改变,细胞凋亡情况以及血清中相关酶的氧化应激反应,股骨头组织中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来观察股骨头髓芯减压联合PRP对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影响,并探讨PRP对股骨头坏死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新西兰兔40只随机分组,分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和PRP组,每组各10只。模型组、对照组、PRP组动物在无菌环境下建立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建模4周后进行影像学鉴定并向PRP组髓芯减压后组注入0.4ml3%的PRP,对照组只进行髓芯减压治疗,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正常饲养。14周观察各组兔股骨头影像学表现后将实验动物处死,HE染色观察各组动物股骨头髓腔内部骨组织病理学表现和骨陷窝空缺率,检测各组兔血清中氧化应激霉指标活性。TUNEL检测股骨头组织细胞的凋亡情况,免疫荧光检测股骨头组织内Keap1、HO-1分布,Western Blot检测股骨头组织内Keap1、Nrf2、HO-1蛋白的表达情况。试验方案经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动物试验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qhdx-201908347)结果:1经过实验14周后结果与正常组相比MRI显示模型组骨组织内骨小梁变细,结构紊乱;对照组较模型组有所改善,骨小梁结构得到一定恢复,空骨陷窝减少(P<0.05),PRP组较对照组得到进一步改善,骨小梁结构更加完善,空骨陷窝进一步减少(P<0.05),与正常组无显着差异(P>0.05);2模型组动物血清相关酶显着低于正常组(P<0.05),对照组较模型组稍有升高,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RP组动物血清相关酶显着高于模型组与正常(P<0.05)。模型组动物股骨头组织内Keap1蛋白表达显着低于正常组(P<0.05),Nrf2、HO-1蛋白表达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对照组股骨头内Keap1、Nrf2、HO-1蛋白表达量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P>0.05),PRP组股骨头组织内Keap1的表达较模型组和对照组低(P<0.05),Nrf2、HO-1的表达显着高于模型组和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髓芯减压联合富血小板血浆能明显改善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情况,对股骨头坏死后细胞再生及骨小梁得到改善,有效抑制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过程中氧化应激酶反应,明显影响骨头组织内相关蛋白的变化,对人类股骨头坏死治疗具有参考应用价值。
芮仞[8](2020)在《骨痹通消方调节OPG/RANK/RANKL系统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小鼠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骨痹通消方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小鼠的OPG/RANK/RANKL系统的调控作用,以探讨骨痹通消方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1.建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将90只SPF级别的两周龄昆明雄性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78只,正常对照组12只,模型组注射腹腔注射脂多糖LPS(1 mg/kg),间隔一周后再次注射一次,并臀肌注射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PND)(100mg/kg),然后每3天注射一次,直到第24天。正常对照组注射相统剂量的生理盐水。造模结束后随机抽取两只模型组小鼠行磁共振检测观察股骨头坏死情况,并取两组共24只小鼠血液经ELISA法检测BALP、PINP水平,以观测是否成功建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2.将成功建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的60只小鼠随机分为治疗组、阳性对照组、模型组三组,每组20只,加上之前的空白对照组12只,治疗组予以骨痹通消方灌胃,阳性对照组予以通络生骨胶囊,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共治疗12周,12周后处死所有小鼠通过荧光定量和蛋白免疫印迹测定OPG、RANK、RANKL、PLCγ2、CTSK、TRAP的表达水平。结果1.所有模型组小鼠体重均低于对照组,并有食量减少,蜷缩少动,体毛杂乱不光滑等症状,且少数小鼠出现跛行。2.磁共振显示模型组小鼠左侧髋部高信号;经ELISA法测量两组BALP、PINP含量,模型组的BALP、PINP均比正常组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熔解曲线均符合单峰特性,扩增曲线均符合增殖曲线特性,均呈S型,四个时期较明显;RT-q PCR检测结果得出,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OPG、RANKL、RANK、PLCγ2、CTSK、TRAP的m RNA表达含量差异均十分显着(p<0.01);与治疗组相比,OPG、PLCγ2的m RNA表达含量差异显着(p<0.05),RANKL、RANK、CTSK、TRAP的m RNA表达含量差异十分显着(p<0.01);与阳性对照组相比,OPG、m RNA表达含量差异显着(p<0.05),RANKL、RANK、PLCγ2、CTSK、TRAP的m RNA表达含量差异十分显着(p<0.01);治疗组与阳性对照组相比,除PLCγ2 m RNA含量有显着差异外,OPG、RANKL、RANK、CTSK、TRAP的m RNA表达含量均无明显差异。且模型组OPG m RNA表达含量最低,治疗组低于另外两组;模型组RANKL、RANK、PLCγ2、CTSK、TRAP的m RNA表达含量最高,治疗组高于阳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含量最低。WB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OPG、RANKL、RANK、PLCγ2、CTSK、TRAP蛋白表达含量差异均十分显着(p<0.01);与治疗组相比,OPG、RANKL、PLCγ2、CTSK蛋白表达差异显着(p<0.05),RANK、TRAP蛋白表达含量差异十分显着(p<0.01);与阳性对照组相比,OPG、RANKL、RANK、PLCγ2、CTSK蛋白表达含量差异显着(p<0.05),TRAP蛋白表达含量差异十分显着(p<0.01);治疗组与阳性对照组相比,OPG、RANKL、RANK、PLCγ2、CTSK、TRAP蛋白表达含量均无明显差异。且模型组OPG蛋白表达含量最低,治疗组与阳性对照组均低于空白对照组;模型组RANKL、RANK、PLCγ2、CTSK、TRAP蛋白表达含量最高,治疗组RANK蛋白含量低于阳性对照组,RANKL、PLCγ2、CTSK、TRAP蛋白含量均高于阳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RANKL、RANK、PLCγ2、CTSK、TRAP蛋白含量均最低。结论1.通过脂多糖联合激素的造模方法可以成功建立SANFH病理模型,且建立的病理模型与临床过度服用激素的患者病程发展类似,可以更加直接地观测SANFH病程的发展并探索更有效率的治疗方法。2.骨痹通消方可以通过上调OPG的表达,抑制RANKL/RANK、PLCγ2、CTSK和TRAP的表达使SANFH小鼠体内OB数量增加,功能活跃,OC数量减少或功能受到抑制,并促使其凋亡,机体内骨形成增加,骨吸收减少,从而延缓甚至阻止股骨头塌陷,且骨痹通消方与通络生骨胶囊的治疗效果无统计学差异。
杨清毅[9](2019)在《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探讨骨碎补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探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可能的发病机制及骨碎补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成骨-成脂分化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第一部分临床实验研究实验一: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从我院11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实验组)和7例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或髓内固定术(对照组)患者术中从股骨近端抽取骨髓。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术前每位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全骨髓培养法分离、培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3代用于实验研究。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表面抗原鉴定,CCK-8法、细胞周期检测两组细胞增殖情况,油红O染色鉴定其成脂能力,茜素红染色鉴定其成骨能力,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主要相关因子β-Catenin、Cyclin D1、Runx2、PPAR-γ的m RNA和蛋白表达差异,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探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可能发病机制。实验二:不同浓度梯度的骨碎补总黄酮干预P3代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0g/L骨碎补总黄酮组、10-1g/L骨碎补总黄酮组、10-2g/L骨碎补总黄酮组、10-3g/L骨碎补总黄酮组、10-4g/L骨碎补总黄酮组、10-5g/L骨碎补总黄酮组、10-6g/L骨碎补总黄酮组、10-7g/L骨碎补总黄酮组,干预7天,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率,得到最佳干预浓度用于下序实验研究。再分别用最佳干预浓度骨碎补总黄酮及经典成骨诱导剂干预P3代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对照组、骨碎补总黄酮治疗组、经典成骨诱导剂组,干预21天后,检测各组ALP活性,茜素红染色及定量检定各组成骨能力,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主要相关因子Wnt10b、LRP5、β-Catenin、Cyclin D1、Runx2、Osterix的m RNA和蛋白表达差异,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探讨骨碎补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BMSCs增殖和成骨-成脂分化的影响。第二部分动物实验研究随机将160只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I、II、III组,每组各32只。给予模型组地塞米松磷酸钠(30mg/Kg,T.w.)臀肌注射。治疗I、II、III组在模型组基础上同时给于骨碎补水煎剂正常浓度、浓缩5倍、浓缩10倍灌胃治疗,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干预。12周后给予所有大鼠处死获取标本--股骨头组织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于检测。通过HE染色观察及Image J软件检测各组股骨头骨小梁面积、脂肪空泡面积及软骨厚度;通过股骨头轴向压力测试测定各组股骨头力学改变;通过全骨髓培养法体外分离、培养以上五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纯化,P3代用于实验研究。通过CCK-8、成骨-成脂定向诱导后I型胶原SP染色、茜素红染色、油红O染色及定量、ALP定量检测五组大鼠P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功能变化和成骨-成脂分化情况,并通过RT-PCR、Western Blot检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主要相关因子Wnt10b、β-Catenin、Cyclin D1、Runx2、Osterix、PPAR-γ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探讨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可能的发病机制及骨碎补对BMSCs增殖和成骨-成脂分化的影响。结果:第一部分临床实验结果实验一结果:1.两组hBMSCs细胞表面抗原检测结果:实验组各表面抗原(CD29、CD44、CD45、CD54、CD90)较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2.两组hBMSCs细胞增殖、细胞周期检测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增殖能力明显下调(P<0.05)。3.两组hBMSCs细胞成骨-成脂定向诱导及定量检测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成骨分化能力明显减弱,成脂分化能力增强,定量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RT-PCR结果:实验组相较对照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主要相关因子及促进增殖、成骨分化因子Wnt10、LRP5、β-Catenin、Cyclin D1、Runx2 m RNA的表达明显下调,成脂分化因子PPAR-γm RNA的表达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terix m 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Western Blot结果:实验组相较对照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主要相关因子及促进增殖、成骨分化因子Wnt10、β-Catenin、Cyclin D1、Runx2蛋白的表达显着下调,成脂分化因子PPAR-γ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二结果:1.不同浓度骨碎补总黄酮干预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hBMSCs 7天细胞增殖结果显示10-5g/L骨碎补总黄酮组细胞增殖率最高,与其他各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为最佳干预浓度。2.ALP检测结果:较对照组,骨碎补总黄酮组(10-5g/L)和经典成骨诱导剂组干预1周、2周ALP活性明显增高(P<0.05);经典成骨诱导剂组ALP活性较骨碎补总黄酮组高,但两者无显着性差异(P>0.05)。3.三组SONFH患者hBMSCs干预3周茜素红染色及定量检测结果:对照组钙结节染色结果呈阴性,相较对照组,骨碎补总黄酮组和经典成骨诱导剂组茜素红染色可见大量阳性钙结节,定量检测有显着性差异(P<0.05);经典成骨诱导剂组和骨碎补总黄酮组钙结节定量检测有显着性差异(P<0.05)。4.三组SONFH患者hBMSCs各基因m RNA相对表达量RT-PCR检测结果:相较对照组,骨碎补总黄酮治疗组和成骨诱导剂组hBMSCs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主要相关因子及促进增殖、成骨分化因子Wnt10、LRP5、β-Catenin、Cyclin D1、Runx2、Osterix m RNA的表达有显着性差异(P<0.05)。骨碎补总黄酮组和成骨诱导剂组两者之间Wnt10、β-Catenin、Runx2、Osterix m RNA的表达有显着性差异(P<0.05);LRP5、Cyclin D1m RNA的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0.05)。5.三组SONFH患者hBMSCs各蛋白相对表达量WB结果:相较对照组,骨碎补总黄酮治疗组和成骨诱导剂组hBMSCs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主要相关因子及促进增殖、成骨分化因子β-Catenin、Cyclin D1、Runx2、Osterix蛋白表达有显着性差异(P<0.05)。骨碎补总黄酮组和成骨诱导剂组两组之间β-Catenin、Cyclin D1、Runx2、Osterix蛋白表达也有显着性差异(P<0.05)。第二部分动物实验研究结果1.五组SD大鼠股骨头组织HE染色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骨小梁面积、最大软骨厚度明显减小,脂肪空泡面积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I、II、III组骨小梁面积和最大软骨厚度明显增大、脂肪空泡面积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尤其是治疗II组效果最佳(P<0.05)。2.五组SD大鼠股骨头生物力学测试结果:相较对照组股骨头,模型组和治疗I、II、III组股骨头软骨下骨最大轴向载荷、应力强度及轴向刚度明显变弱,股骨头软骨下骨的最大位移明显增加,有显着性差异(P<0.05);相较模型组,治疗I、II、III组股骨头软骨下骨最大轴向载荷、应力强度及轴向刚度明显变强,股骨头软骨下骨的最大位移明显减小,有显着性差异(P<0.05),尤其以治疗II、III组效果明显,二者之间无显着性差异。3.五组SD大鼠r BMSCs增殖结果:五组SD大鼠r BMSCs增殖曲线均呈现“S”型。相较对照组,模型组细胞增殖曲线下调最明显,有显着性差异(P<0.05);相较于模型组,治疗I、II、III组细胞增殖曲线均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以治疗II、III组上调明显。4.五组SD大鼠r BMSCs成骨功能检测结果:I型胶原SP染色、茜素红染色及定量、ALP活性检测结果显示相较对照组,模型组各指标明显降低;相较于模型组,治疗I、II、III组各指标明显增高,定量检测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以治疗II、III组效果明显,但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相较对照组,模型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主要因子及促进成骨分化因子Wnt10、β-Catenin、Runx2、Osterix m RNA及蛋白表达均有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模型组,治疗I、II、III组各因子m RNA及蛋白表达均有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以治疗II、III组效果明显。5.五组SD大鼠r BMSCs成脂功能检测结果:相较对照组,模型组油红O染色明显增强;相较于模型组,治疗I、II、III组明显减弱,定量检测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以治疗II、III组效果明显,但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相较对照组,模型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主要因子Wnt10、β-Catenin m RNA及蛋白表达均有明显下调,PPAR-γm RNA及蛋白表达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模型组,治疗I、II、III组Wnt10、β-Catenin m RNA及蛋白表达均有明显上调,PPAR-γm RNA及蛋白表达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以治疗II、III组效果明显。结论:1.激素性股骨头坏死BMSCs增殖、成骨分化功能明显降低,成脂分化功能增强,符合“髓枯骨痿”中医理论,其机制可能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Wnt10、LRP5、β-Catenin、Cyclin D1、Runx2下调,PPAR-γ上调有关。2.骨碎补可以通过促进激素性股骨头坏死BMSCs增殖、成骨分化功能,减弱成脂分化功能而发挥治疗作用,符合“肾主骨生髓,补肾壮骨”中医理论,其机制也可能与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上调促增殖及成骨分化因子(Wnt10、β-Catenin、Cyclin D1、Runx2、Osterix)、抑制成脂分化因子(PPAR-γ)表达有关。
谢辉[10](2019)在《新型多孔钽金属的制备及在股骨头坏死治疗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股骨头坏死是骨科尚未解决的难题,发病率逐年提高,致残率较高;尤其当股骨头坏死病变进展到中晚期,伴随股骨头软骨下微骨折及骨量的缺失,将导致股骨头塌陷,退变将不可逆。在保留股骨头手术方案中,骨科医生需要对即将失去完整结构、塌陷的股骨头进行修复及重建。传统经典的方法是采用自体带或不带血运髂骨或游离腓骨进行移植修复,但仍存在修复后生物力学强度不够及分布不均,再次塌陷不可避免。随着生物组织工程技术进步及新型生物材料研究的发展,有望为股骨头坏死后保髋治疗提供新的方式。基于组织工程技术三大要素,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应该具有以下特征:(1)具备稳定化学特征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组织体液无炎症反应:(2)支架材料具有与骨结构类似的力学性能,从而避免应力遮挡,特别是在弹性模量上与相应骨组织(0.01~30 GPa)越接近越好,同时具有足够的生物力学强度;(3)在空间结构上与骨组织类似,可为种子细胞提供有利的生长空间和物质交换场所。目前常用医用生物金属材料面临弹性模量高、孔隙率低、接触面摩擦系数低、易出现应力遮挡,造成宿主骨相应骨折及内植入物失效等问题。多孔钽金属(Porous tantalum)具有类似骨小梁结构,平均孔径在400~600μm之间,整体孔隙率为75%~85%,弹性模量与人体皮质骨结构相近,能更好地减少植入后应力遮挡,有利于骨重建及塑形。其相关产品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临床效果。但多孔钽金属材料制备技术被垄断,应用价格高昂,因而实现多孔钽金属国产化势在必行。本研究以多孔碳化硅材料为支架,应用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制备新型多孔钽金属材料,并进行初步的生物性评价;开展了多孔钽金属材料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骨坏死的实验研究,并在临床对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治疗,综合评价新型多孔钽金属的生物学特性及在股骨头坏死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具体内容如下:1.以多孔碳化硅为支架材料应用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技术将钽金属沉积在其表面形成国产新型多孔钽金属材料,采用超景深三维数字显微系统观察碳化硅支架材料在涂层前后表面金属形态特征,及扫描电镜和EDX能谱分析确定钽金属涂层厚度及钽元素能谱分析证实新型多孔钽金属制备工艺,成功制备出新型国产多孔钽金属。制备过程证实了最佳的氢气流量为150mL/min,最佳基体反应温度为900℃,沉积时间为10小时。采用化学气象沉积技术能够将钽金属均匀沉积到多孔碳化硅支架孔隙表面,涂层与碳化硅基体的结合力良好。新型多孔钽金属不仅具备理想的孔隙率率及三维互通的网状结构,有具有与骨组织相匹配的力学性能。2.通过原代提取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进行分离、培养,应用流式细胞检测仪检测细胞表面CD45、CD44及CD34蛋白,进行BMSCs特异性抗原鉴定。分别将BMSCs与钽金属浸提液、正常培养基及多孔钽金属材料共培养7天,分别观察1、3、5、7天细胞生长、增殖曲线,发现1、3、5天三组间无明显差异,7天时钽金属共培养组高于其他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MTT法测定三组间细胞生长、增殖情况,反映多孔钽金属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应用扫描电镜观察BMSCs在多孔钽金属支架材料上粘附、生长及增值情况,联合培养至第7d,相邻细胞间突触交织融合,粘附爬行相互连接,多孔钽金属表面完全被细胞所覆盖,并可见多孔钽金属孔隙内部充满细胞,并分泌基质覆盖在材料表面。另外将多孔钽切割制作成直径为0.5cm、长0.7cm大小的圆片状,植入兔背部筋膜及肌肉处,观察多孔钽植入后与周围结缔组织纤维相容性。12周后,发现多孔钽被结缔组织包围,局部没有红肿、破溃、流脓等炎症反应和肿瘤形成。Van Gieson染色结果表明,皮下植入的多孔钽完全整合到结缔组织中,无免疫排斥反应。证实了新型多孔钽支架材料具有良好体内体外生物相容性,进而可为下一步进行骨植入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3.针对BMSCs具有向成骨细胞转化的潜力和特性,体外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结合多孔钽形成复合体,植入兔股骨坏死区域,观察其改善成骨以及骨修复的情况。首先通过体外实验我们采用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别与多孔碳化硅、多孔钛金属和自制新型多孔钽金属共同培养,7天培养后与多孔钽支架组的细胞增殖均高于Ti合金和SiC支架组(P<0.05);通过细胞的成骨诱导,并经茜素红染色和碱性磷酸酶钴钙法染色进一步验证了所提取、培养的细胞符合干细胞具有成骨分化的特性;将骨髓基质干细胞与多孔钽支架复合培养,细胞数量随着复合培养的天数也不断增加。两周后,可荧光定量PCR检测到多孔钽金属复合培养组的骨钙素、骨桥蛋白表达增高,证实了多孔钽金属具有一定促进骨生成作用;在体内实验中,制备成激素型骨坏死模型并多孔钽金属及复合细胞后植入修复骨坏死,进行植入物周围骨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两组间骨组织内均有不同程度的BMP-2和VEGF表达,在骨髓、微血管周围及周围骨组织内可见黄褐色颗粒,其中多孔钽金属联合BMSCs组深染,表达较明显,12周时强烈表达,多孔钽金属联合BMSCs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组织切片结果显示在单纯植入多孔钽12周后,多孔钽的孔隙几乎全部被新生的类骨质所填充,多孔钽联合BMSCs共培养组,可见再生的骨小梁(红色)在多孔钽的内部。通过此次试验再次证明了新型多孔钽金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符合骨植入材料的基本要求;动物试验结果表明多孔钽金属联合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骨坏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为治疗中晚期骨坏死提供一些思路和选择。4.应用新型多孔钽棒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联合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方法对青壮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人进行了保留股骨头的手术治疗,在明确骨髓基质干细胞具有促成骨作用,多孔钽金属棒具有诱导骨生长及生物力学支撑的情况下,研究联合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治疗股骨头坏死,对中晚期的年轻股骨头坏死病人进行了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研究结果发现新型多孔钽棒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联合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有效的清除了股骨头内坏死骨,促进了股骨头内新骨再生,提供了可靠的血供及生物力学支撑,预防塌陷的进一步发生,并且不增加手术的并发症。
二、髋关节镜下钻孔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无菌坏死的初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髋关节镜下钻孔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无菌坏死的初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髋关节镜病灶清理+髓芯减压植骨术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股骨头坏死保髋治疗的新策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2)HIF-1α转染脂肪干细胞复合HA/β-TCP人工骨修复兔股骨头坏死模型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液氮冷冻法兔股骨头坏死模型的构建 |
引言 |
1.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试剂配制 |
1.5 方法 |
1.6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 股骨头外形观察 |
2.2 X线 |
2.3 MRI |
2.4 micro-CT |
2.5 HE染色 |
3.讨论 |
第二部分 缺氧诱导因子-1α对脂肪干细胞成骨/成脂分化的影响 |
引言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1.4 方法 |
1.5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 不同组脂肪干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
2.2 不同组脂肪干细胞表明抗原表达 |
2.3 HIF-1α对脂肪干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
2.4 HIF-1α对脂肪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 |
2.5 HIF-1α对脂肪干细胞成脂分化能力的影响 |
3.讨论 |
第三部分 HIF-1α转染脂肪干细胞复合HA/β-TCP人工骨移植治疗兔股骨头坏死的表型研究 |
引言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移植分组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试剂配制 |
1.5 方法 |
1.6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 股骨头外形观察 |
2.2 X线 |
2.3 MRI |
2.4 micro-CT |
2.5 HE染色 |
3.讨论 |
第四部分 HIF-1α转染脂肪干细胞复合HA/β-TCP人工骨移植治疗兔股骨头坏死的机制研究 |
引言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移植分组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1.4 方法 |
1.5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 RNA-seq分析移植前后基因表达谱 |
2.2 qPCR分析移植前后的基因表达差异 |
2.3 WB和免疫荧光分析治疗前后基因表达变化 |
3.讨论 |
第五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3)髋关节镜联合髓芯减压+陶瓷棒治疗中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基于核心指标集的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的建立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一 核心指标集的研究概况、方法学及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股骨头坏死流行病学、诊治与疗效评价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基于核心指标集理念的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的建立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构建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结局指标清单 |
1.2 德尔菲法实施 |
1.3 共识会议过程 |
1.4 形成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评价方法 |
2 结果 |
2.1 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结局指标清单 |
2.2 德尔菲调查问卷结果 |
2.3 共识会议 |
2.4 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 |
3 讨论 |
3.1 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核心指标集构建的必要性 |
3.2 基于核心指标集理念的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的质量与价值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评价指标验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分期标准 |
1.4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1.5 纳入标准 |
1.6 排除标准 |
1.7 试验类型设计 |
1.8 样本量计算 |
1.9 治疗方案 |
1.10 观察时间节点 |
1.11 观察指标及采集方法 |
1.12 统计分析 |
1.13 伦理审查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效度检验 |
2.3 反应度检验 |
2.4 录入时间 |
3 讨论 |
3.1 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临床评价指标的意义 |
3.2 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临床评价指标的效度分析 |
3.3 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临床评价指标的反应度分析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的影像评价指标验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一般资料 |
1.3 评价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致性评价 |
2.2 影像评价指标动态观察 |
3 讨论 |
3.1 影像评价指标的一致性分析 |
3.2 影像评价指标的动态观察分析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结语 |
不足与展望 |
创新点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件 |
(5)补肾活血胶囊通过Hedgehog信号通路调控成骨、成血管防治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缩写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不同病因的ONFH患者股骨头样本相关指标蛋白表达情况的检测与比较 |
1 研究目的 |
2 临床资料 |
2.1 病例收集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病因判断标准 |
2.5.1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
2.5.2 酒精性股骨头坏死 |
2.5.3 特发性股骨头坏死 |
3 实验材料 |
3.1 实验样本 |
3.2 主要仪器 |
3.3 主要器械 |
3.4 主要试剂 |
4 实验方法 |
4.1 手术方式 |
4.2 股骨头样本的收集 |
4.3 股骨头样本的分组 |
4.4 Western blotting分析 |
4.5 统计学分析 |
5 实验结果 |
5.1 一般情况 |
5.1.1 患者一般情况 |
5.1.2 各组代表患者一般情况 |
5.2 各组股骨头样本一般情况 |
5.3 Western blotting分析 |
6 讨论 |
6.1 造成股骨头坏死的病因 |
6.2 股骨头坏死治疗方案 |
6.2.1 非手术治疗 |
6.2.2 手术治疗 |
6.3 不同病因ONFH发病机制的异同 |
7 结论 |
第二章 补肾活血胶囊基于Hedgehog信号通路对GC相关ONFH大鼠骨破坏的修复与血管再生的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实验材料 |
2.1 实验动物 |
2.2 主要仪器 |
2.3 主要器械 |
2.4 主要药物/试剂 |
3 实验方法 |
3.1 补肾活血胶囊灌胃剂的制备 |
3.1.1 补肾活血胶囊组成与制备条件 |
3.1.2 补肾活血胶囊质量控制 |
3.1.3 补肾活血胶囊灌胃药液制备 |
3.2 动物分组方法与干预措施 |
3.3 病理学检测 |
3.3.1 股骨头组织的获取 |
3.3.2 HE染色 |
3.3.3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
3.4 荧光定量PCR检测 |
3.5 Western blotting分析 |
3.6 统计学分析 |
4 实验结果 |
4.1 一般情况 |
4.2 补肾活血胶囊可有效促进GC相关ONFH大鼠骨破坏的修复 |
4.2.1 股骨头样本大体观 |
4.2.2 HE染色分析 |
4.2.3 免疫组化学分析 |
4.2.4 荧光定量PCR检测 |
4.2.5 Western blotting分析 |
4.3 补肾活血胶囊可有效促进GC相关ONFH大鼠血管的再生 |
4.3.1 免疫组化学分析 |
4.3.2 荧光定量PCR检测 |
4.3.3 Western blotting分析 |
4.4 补肾活血胶囊可显着活化GC相关ONFH大鼠的Hedgehog信号通路 |
4.4.1 荧光定量PCR检测 |
4.4.2 Western blotting分析 |
5 讨论 |
5.1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的建立 |
5.1.1 模型动物的选择 |
5.1.2 模型的建立方法 |
5.1.3 动物模型的评价 |
5.2 中医对股骨头坏死的认识 |
5.3 补肾活血胶囊防治股骨头坏死的中医药基础与现代药理学探究 |
5.4 补肾活血胶囊对GC相关ONFH大鼠股骨头内骨破坏与血管损伤修复的促进作用 |
5.5 补肾活血胶囊对GC相关ONFH大鼠股骨头内Hedgehog信号通路的影响 |
6 小结 |
第三章 补肾活血胶囊含药血清通过Hedgehog信号通路调控BMSCs成骨成血管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实验材料 |
2.1 实验动物 |
2.2 主要仪器 |
2.3 主要器械 |
2.4 主要药物/试剂 |
3 实验方法 |
3.1 补肾活血胶囊含药血清的制备 |
3.1.1 制备补肾活血胶囊含药血清的材料 |
3.1.2 不同组别SD大鼠含药血清灌胃方法 |
3.1.3 SD大鼠补肾活血胶囊含药血清的获取 |
3.2 试剂的配制 |
3.2.1 细胞胎牛血清培养液 |
3.2.2 地塞米松磷酸钠配制液 |
3.2.3 细胞处理培养液 |
3.2.4 成骨诱导分化培养基 |
3.2.5 成脂诱导分化培养基 |
3.2.6 成软骨诱导分化培养基 |
3.3 原代BMSCs的提取与培养 |
3.4 原代BMSCs的鉴定 |
3.5 不同组别的培养与药物干预 |
3.6 细胞计数 |
3.7 BMSCs增殖检测 |
3.8 BMSCs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 |
3.9 BMSCs成脂诱导后油红O染色 |
3.10 BMSCs成软骨诱导行阿利辛染色 |
3.11 BMSCs划痕实验 |
3.12 RAOECs血管生成实验 |
3.13 RAOECs Transwell迁移实验 |
3.14 荧光定量PCR检测 |
3.15 Western blotting分析 |
3.16 统计学分析 |
4 实验结果 |
4.1 含药血清基本情况 |
4.2 SD大鼠BMSCs鉴定 |
4.2.1 原代细胞形态学观察情况 |
4.2.2 流式细胞术鉴定 |
4.2.3 三系诱导分化 |
4.3 BMSCs增殖检测 |
4.4 补肾活血胶囊含药血清对诱导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 |
4.5 BMSCs划痕实验 |
4.6 RAOECs血管生成实验 |
4.7 RAOECs Transwell迁移实验 |
4.8 荧光定量PCR检测 |
4.9 Western blotting分析 |
5 讨论 |
5.1 含药血清的制备 |
5.1.1 中药含药血清研究方法发展的基本情况 |
5.1.2 制作含药血清实验动物的选择 |
5.1.3 给药剂量与方案 |
5.1.4 血清的采集、灭活与保存 |
5.2 SD大鼠原代BMSCs的提取、培养与鉴定 |
5.3 补肾活血胶囊含药血清对BMSCs生长增殖与成骨-成血管方面的干预作用 |
5.4 补肾活血胶囊含药血清对BMSCs中 Hedgehog信号通路的影响 |
6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干细胞疗法在股骨头坏死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科技查新 |
博士期间参与科研课题情况 |
(6)机器人辅助下钻孔减压治疗股骨头坏死与传统手术的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
文题释义: |
0引言Introduction |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
1.1 设计 |
1.2 时间及地点 |
1.3 对象 |
1.4 方法 |
1.4.1 机器人组手术方法 |
1.4.2 传统组手术方法 |
1.4.3 术后处理 |
1.5 主要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Results |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
2.2 试验流程图 |
2.3 基线资料比较 |
2.4 术中统计指标比较 |
2.5 Harris评分比较 |
2.6 不良反应 |
3 讨论Discussion |
(7)股骨头髓芯减压联合PRP对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器材 |
2.1.3 实验试剂 |
2.1.4 实验药品 |
2.2 实验过程 |
2.2.1 实验分组 |
2.2.2 PRP的制备 |
2.2.3 建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 |
2.2.4 手术步骤及PRP注射 |
2.2.5 对模型进行初步影像学鉴定 |
2.2.6 组织取材 |
2.2.7 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组织病理学改变 |
2.3 分子生物学指标检测 |
2.4 统计方法 |
2.5 技术线路图 |
第三章 结果 |
3.1 实验动物一般状况 |
3.2 实验动物影像学表现 |
3.3 病理学观察 |
3.4 血清氧化应激指标检测 |
3.5 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 |
3.6 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情况 |
第四章 讨论 |
4.1 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研究 |
4.1.1 脂质代谢紊乱学说 |
4.1.2 血管内凝血学说 |
4.1.3 信号通路调控股骨头坏死机制 |
4.2 目前关于股骨头坏死治疗现状 |
4.2.1 保守治疗 |
4.2.2 手术治疗 |
4.3 关于富含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 |
4.4 髓芯减压联合PRP治疗 |
第五章 结论 |
5.1 本研究得出的结论 |
5.2 本研究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综述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髓芯减压治疗的临床进展分析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骨痹通消方调节OPG/RANK/RANKL系统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小鼠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础理论研究 |
1.传统医学对股骨头坏死的认识 |
1.1 股骨头坏死的中医病因病机 |
1.2 股骨头坏死的中医辨证治疗 |
2.现代医学对SANFH的认识 |
2.1 SANFH的发病机制 |
2.2 SANFH的病理改变 |
3.SANFH的治疗 |
3.1 非手术治疗 |
3.2 手术治疗 |
第二部分 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小鼠模型的构建 |
1.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 |
1.2 药物 |
1.3 模型制备 |
1.4 检测原理及步骤 |
2.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影像学表现 |
2.3 骨标志物检测结果 |
2.4 实验结果 |
3.讨论 |
3.1 BALP与 PINP |
3.2 SANFH实验模型的制备方法 |
3.3 LPS联合GC诱导股骨头坏死的基本理论 |
第三部分 骨痹通消方治疗早期SANFH小鼠的实验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 |
1.2 方法 |
2.主要实验耗材与仪器 |
2.1 RT-qPCR实验器材及试剂 |
2.2 Western Blot实验耗材与仪器 |
3.实验方法 |
3.1 RT-qPCR |
3.1.1 Total RNA 抽提 |
3.1.2 Total RNA 质检 |
3.1.3 反转录(First Strand c DNA Synthesis) |
3.1.4 RT-q PCR 检测 |
3.1.5 计算方法 |
3.2 Western Blot |
4.研究结果 |
4.1 蛋白印记图 |
4.2 OPG 检测结果 |
4.3 RANKL 检测结果 |
4.4 RANK 检测结果 |
4.5 PLCγ2 检测结果 |
4.6 CTSK 检测结果 |
4.7 TRAP 检测结果 |
5.实验结果 |
6.讨论 |
6.1 骨痹通消方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理论基础 |
6.2 OPG/RANK/RANKL系统 |
结论 |
1.总结 |
2.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探讨骨碎补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探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可能的发病机制 |
一、研究对象 |
二、主要试剂耗材与仪器设备 |
三、实验方法 |
1.hBMSCs获取 |
2.传代 |
3.细胞冻存 |
4.两组 hBMSCs 流式细胞仪细胞表面抗原检测 |
5.两组 hBMSCs 细胞增殖率检测(CCK-8 法) |
6.两组 hBMSCs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
7.两组 hBMSCs 成骨能力检测——茜素红染色及定量 |
8.两组 hBMSCs 成脂能力检测——油红O染色及定量 |
9.RT-PCR |
10.Western Blot实验 |
四、统计学分析 |
五、结果 |
1.两组 h BMSCs 细胞培养结果 |
2. 两组 h BMSCs 细胞表面抗原鉴定结果 |
3.细胞增殖检测结果--CCK-8 法 |
4.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流式细胞仪 |
5.两组 h BMSCs 成骨定向诱导后茜素红染色及定量结果 |
6.两组 h BMSCs 成脂定向诱导后油红 O 染色及定量结果 |
7.RT-PCR结果 |
8.Wstern blot结果 |
实验二 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探讨骨碎补总黄酮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BMSCs增殖、成骨-成脂分化的影响 |
一、主要实验试剂、耗材及仪器 |
二、实验方法及步骤 |
1.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 h BMSCs 获取、培养、传代方法(同实验一) |
2. 干预分组方法 |
3. ALP 活性定量检测 |
4. 茜素红染色及定量(方法同实验一) |
5.RT-PCR 检测 |
6.Western blot 检测 |
三、统计学分析 |
四、结果 |
1.不同浓度骨碎补总黄酮干预SONFH患者hBMSCs细胞增殖结果 |
2.ALP活性检测结果 |
3.茜素红染色及定量检测结果 |
4.RT-PCR结果 |
5.WB 结果 |
讨论 |
一、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基于“髓枯骨痿”理论的中医认识 |
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
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纯化及鉴定 |
2.两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活性的改变 |
3.两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成脂活性的改变 |
三、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现代研究 |
1.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
2.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下游调控蛋白Cyclin D1、Runx2、Osterix、PPAR-γ功能及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的作用机理 |
四、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探讨骨碎补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疗效 |
1.补肾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
2.骨碎补药理学研究 |
3.骨碎补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治疗SONFH |
结论 |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研究 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探讨大鼠SONFH可能机制及骨碎补对r BMSCs增殖、成骨-成脂分化影响的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一)实验动物及药物 |
(二)主要实验试剂、仪器及主要溶液配制 |
二、试验方法 |
(一)分组和造模 |
(二)各组SD大鼠股骨头组织获取及HE染色 |
(三)各组SD大鼠股骨头生物力学测试 |
(四)各组rBMSCs增殖情况 |
(五)各组rBMSCs成骨-成脂分化功能改变 |
三、统计学分析 |
四、结果 |
1.五组大鼠基本情况 |
2.各组股骨头组织及HE染色结果 |
3.各组SD大鼠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
4.各组P3代r BMSCs生长情况 |
5.各组rBMSCs增殖情况(CCK-8 法) |
6.成骨功能改变 |
1 )I型胶原SP染色及定量检测结果 |
2 )茜素红染色及定量结果 |
3 )ALP定量检测结果 |
4 )RT-PCR结果 |
5 )WB结果 |
7.成脂功能改变 |
1 )油红O染色及定量检测结果 |
2RT-PCR 结果(Wnt10b β-Catenin PPAR-γ) |
3 )WB结果 |
讨论 |
一、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的建立 |
(一)造模动物的选择 |
(二)造模方法的选择 |
(三)动物模型造模鉴定及疗效评价 |
二、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探讨骨碎补对SD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成骨-成脂分化的影响 |
(一)不同梯度的骨碎补对SD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
(二)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探讨骨碎补对SD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成脂分化的影响 |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机制探讨与治疗选择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10)新型多孔钽金属的制备及在股骨头坏死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1.2.1 多孔钽金属在骨科中的应用 |
1.2.2 多孔钽金属材料的制备 |
1.2.3 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与病因 |
1.2.4 股骨头坏死的分期 |
1.2.5 股骨头坏死的治疗 |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
1.3.1 选题依据 |
1.3.2 研究内容 |
1.3.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图 |
2 新型多孔钽金属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4 性能检测 |
2.4.1 不同H_2流量下样品表面显微分析 |
2.4.2 扫描电镜显微分析 |
2.4.3 超景深三维数字显微系统表征 |
2.4.4 SEM测量涂层厚度及EDX能谱分析表征 |
2.4.5 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征 |
2.4.6 力学性能分析 |
2.4.7 涂层与基体结合力测定 |
2.5 结果 |
2.5.1 不同H2流量下样品表面显微形貌 |
2.5.2 多孔钽生物形貌观察 |
2.5.3 超景深三维数字显微系统观测 |
2.5.4 SEM测量涂层厚度及EDX能谱分析 |
2.5.5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2.5.6 多孔钽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 |
2.5.7 涂层与基体结合力 |
2.6 讨论 |
2.7 小结 |
3 新型多孔钽金属材料初步生物相容性评价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动物 |
3.2.2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多孔钽材料制备及消毒 |
3.3.2 实验动物分组及模型制备 |
3.3.3 兔BMSCs培养及鉴定 |
3.3.4 BMSCs与多孔钽支架材料共培养及分组 |
3.3.5 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生长及增殖情况 |
3.3.6 扫描电镜观察兔BMSCs在新型多孔钽生长增殖情况 |
3.3.7 多孔钽支架材料体内组织相容性观察 |
3.4 结果 |
3.4.1 多孔钽支架材料的观察 |
3.4.2 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形态特征观察及鉴定 |
3.4.3 BMSCs与多孔钽材料支架共培养后形态特征观察 |
3.4.4 MTT法检测多孔钽支架材料对BMSCs生长、增殖的影响 |
3.4.5 通过电镜扫描观察BMSCs在多孔钽支架材料上粘附生长情况 |
3.4.6 体内相容性观察 |
3.5 讨论 |
3.6 小结 |
4 新型多孔钽金属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骨坏死的实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2.1 实验动物 |
4.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4.3 体外实验 |
4.3.1 兔成骨细胞的定向诱导与鉴定 |
4.3.2 BMSCs与支架材料共培养及分组 |
4.3.3 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生长及增殖情况 |
4.3.4 BMSCs的绿色荧光蛋白(GFP)染色 |
4.3.5 成骨细胞基因PCR检测 |
4.4 体内试验 |
4.4.1 实验动物分组及对照设计 |
4.4.2 麻醉方法 |
4.4.3 激素性骨坏死动物模型的建立 |
4.4.4 植入手术方式 |
4.4.5 取材与硬组织切片 |
4.4.6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
4.4.7 硬组织切片 |
4.4.8 推出实验 |
4.5 统计学处理 |
4.6 实验结果 |
4.6.1 成骨细胞的形态特征观察 |
4.6.2 成骨细胞的鉴定 |
4.6.3 MTT法检测各组骨髓基质干细胞生长增殖情况 |
4.6.4 骨髓基质干细胞绿色荧光蛋白(GFP)染色 |
4.6.5 PCR检测成骨基因 |
4.6.6 激素性兔股骨髁坏死模型的评估 |
4.6.7 手术过程及术后观察 |
4.6.8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4.6.9 硬组织切片 |
4.6.10 推出实验 |
4.7 讨论 |
4.8 小结 |
5 新型多孔钽金属棒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联合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研究 |
5.1 引言 |
5.2 研究对象 |
5.3 评估工具 |
5.3.1 双髋关节正位X线片 |
5.3.2 髋关节Harris评分 |
5.3.3 视觉模拟评分VAS量表 |
5.3.4 三维步态测量与分析 |
5.4 方法 |
5.4.1 新型多孔钽金属棒的设计 |
5.4.2 骨髓基质干细胞提取与培养 |
5.4.3 手术技术 |
5.4.4 术后处理和随访 |
5.4.5 双髋关节正位X线片 |
5.4.6 髋关节Harris评分 |
5.4.7 视觉模拟评分VAS量表的计分方法 |
5.4.8 统计学分析 |
5.5 结果 |
5.6 典型病例 |
5.7 讨论 |
5.8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髋关节镜下钻孔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无菌坏死的初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髋关节镜病灶清理+髓芯减压植骨术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的回顾性研究[D]. 曾祥洪.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2]HIF-1α转染脂肪干细胞复合HA/β-TCP人工骨修复兔股骨头坏死模型的实验研究[D]. 吴洪亮. 南昌大学, 2020(08)
- [3]髋关节镜联合髓芯减压+陶瓷棒治疗中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观察[D]. 陈伟. 遵义医科大学, 2020(01)
- [4]基于核心指标集的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的建立与验证[D]. 薛志鹏.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12)
- [5]补肾活血胶囊通过Hedgehog信号通路调控成骨、成血管防治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机制研究[D]. 骆帝.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机器人辅助下钻孔减压治疗股骨头坏死与传统手术的对比[J]. 罗进,兰海,严雅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27)
- [7]股骨头髓芯减压联合PRP对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影响[D]. 王哲. 青海大学, 2020(02)
- [8]骨痹通消方调节OPG/RANK/RANKL系统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小鼠的实验研究[D]. 芮仞.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9]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探讨骨碎补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实验研究[D]. 杨清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
- [10]新型多孔钽金属的制备及在股骨头坏死治疗中的应用[D]. 谢辉.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股骨头坏死论文; 对照组论文;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论文;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论文; 髋关节置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