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酯催化缩聚和热降解过程的半经验量子化学研究

聚酯催化缩聚和热降解过程的半经验量子化学研究

一、聚酯催化缩聚与热降解过程的半经验量子化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建连[1](2021)在《双阳离子型离子液体的制备、热力学特性和阻燃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多来,离子液体作为一种“绿色”介质,在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考察离子液体分子结构对其热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建立离子液体结构参数与热力学性能之间的关联模型,为设计合成高储热性能的离子液体及其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10年来离子液体在高分子阻燃领域的应用研究逐步开展。离子液体作为阻燃剂,具有分子可设计性强、环保且高效、耐高温等优点。用其复配无污染、低烟且高效的磷氮阻燃剂,并用于聚合物的阻燃,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以1,4-二溴丁烷和不同取代咪唑为原料,成功合成了10种咪唑基双阳离子型离子:C4(mim)2(Br)2、C4(eim)2(Br)2、C4(n-pim)2(Br)2、C4(n-bim)2(Br)2、C4(mim)2(BF4)2、C4(mim)2(PF6)2、C4(mim)2(NTf2)2、C4(2-mim)2(Br)2、C4(1,2-mmim)2(Br)2和C4(2,5-mmim)2(Br)2,产率均高于90%,水含量低于450 ppm。利用EA、1H NMR及13C NMR对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产物的结构与设计的相符。(2)咪唑基双阳离子型离子液体在高温下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离子液体的分子结构对其热性能有着巨大的影响。采用量子化学的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对合成的10种咪唑基双阳离子型离子液体结构进行优化,对阴离子和阳离子间相互作用、咪唑环取代基大小、咪唑环2号位取代基、阴离子类型以及分子体积大小等结构因素进行分析,得到离子液体结构参数与热力学性能之间的关联模型。1,4-二(N-烷基咪唑鎓)丁烷溴盐的分解温度与其分子体积呈线性关系,随着阳离子体积增大,分解温度降低。分解温度与阴离子体积呈多项式关系。阳离子或者阴离子相同时,离子液体熔点与密度、分子体积等均呈多项式关系。离子液体的熔融焓与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能呈多项式关系,阳离子相同的咪唑基双阳离子型离子液体的阴离子体积对其熔融热和熔融温度的影响顺序一致:Br->[PF6]->[BF4]-?[NTf2]-。咪唑环上C2-H被甲基取代,离子液体的熔点与熔融热急剧降低。(3)以三氯氧磷、乙二胺和苯酚为原料,以“一锅法”成功合成了磷氮阻燃剂乙二胺双磷酸二苯酯(TDBDP),产率为89.3%。通过EA、MS、1H NMR及13C 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其结构与设计的相符。用TG和DSC对其热性能进行测试,TDBDP的初始分解温度为562.5K,772K热分解完成,残炭量27.9%,热稳定性较高。TDBDP的熔点为412.41 K,熔融焓值为84.38 k J·kg-1。(4)C4(mim)2(Br)2/TDBDP和C4(mim)2(BF4)2/TDBDP对环氧树脂的阻燃性能研究发现,两种复合阻燃环氧树脂材料均会提前分解,热稳定性略有降低。两种阻燃体系对环氧树脂均有很好的协同阻燃效果,TDBDP和离子液体添加量分别为12wt%和3wt%时,EP/TDBDP/C4(mim)2(Br)2和EP/TDBDP/C4(mim)2(BF4)2的极限氧指数分别达到31.4%和32.5%,且UL-94为V-0级。这两种阻燃体系对EP都起到了气相和凝聚相阻燃作用,TDBDP/C4(mim)2(BF4)2阻燃效果更好。力学性能测试表明在UL-94达到V-0级时,两种复合阻燃EP材料仍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5)通过研究C4(mim)2(Br)2/TDBDP和C4(mim)2(BF4)2/TDBDP对聚乳酸的阻燃发现,C4(mim)2(Br)2/TDBDP的加入使阻燃聚乳酸材料热分解延迟,热稳定性略有提高。C4(mim)2(BF4)2/TDBDP会使得聚乳酸材料提前分解,热稳定性略有降低。两种阻燃体系对聚乳酸有很好的协同阻燃效果,TDBDP和离子液体添加量分别为21wt%和4wt%时,PLA/TDBDP/C4(mim)2(BF4)2和PLA/TDBDP/C4(mim)2(Br)2的极限氧指数分别为30.9%和29.7%,且UL-94为V-0级。这两种阻燃体系对聚乳酸都起到了气相和凝聚相阻燃作用,TDBDP/C4(mim)2(BF4)2阻燃效果更好。力学性能测试表明在UL-94达到V-0级时,两种复合阻燃PLA材料仍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

华泽嘉[2](2021)在《汪清油页岩热解特征及气体热载体干馏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能源与资源”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油页岩干馏可制取页岩油作为石油的补充能源。目前,国内主要应用抚顺式气体热载体干馏炉炼油技术获取页岩油,技术相对落后,油收率低,且油页岩浪费严重,污染环境,严重影响了油页岩的综合开发利用。因此,掌握油页岩的干馏炼油机理,研发先进的油页岩气体热载体干馏炉是需要重点解决的基础应用性关键问题,也是油页岩综合利用中污染物控制和高效节能的途径。本文以汪清油页岩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紧密围绕汪清油页岩热解过程中气体释放特性与热解反应性,利用FLASHCHAIN模型预测热解气体产物的生成规律。深入探究油页岩气体热载体干馏热源——热解气体产物的生成规律,对气体热载体干馏炉内干馏过程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并开发新型气体热载体干馏装置。本文从宏观到微观、从表观到本征全方位研究油页岩热解气体释放机理,并从实验研究到模拟计算和设计开发,最终研发先进的油页岩气体热载体干馏系统并通过工程化验证实验。本文主要工作如下:利用FT-IR及13C-NMR分析汪清油页岩有机结构的官能团与碳骨架结构分布。结合TG-FTIR结果,采用分峰拟合的方法探究汪清油页岩热解过程中热解气体的释放特性。利用TG分析结果研究汪清油页岩不同升温速率的热解特性。运用Friedman法、FWO法和DAEM模型计算油页岩低温热解的动力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COOH官能团在200℃以上会分解生成CO2。热解温度超过600℃,碳酸盐裂解继续生成CO2气体,同时伴随有少量CO的析出。对于汪清油页岩热解,FWO法和Friedman法计算的表观活化能随转化率连续变化。两种方法的平均活化能分别为233.71kJ/mol和234.61kJ/mol。综合F检验和量准则检验得出Logistic DAEM模型适合求解汪清油页岩的动力学参数,低温热解活化能为238.67kJ/mol。探究汪清干酪根热解轻质气体的释放规律。结合FLASHCHAIN模型及密度泛函理论预测热解产物的生成特性与反应机理,研究干酪根在不同热解温度主要官能团变化规律,判断热解过程中析出气体的主要来源。研究结果表明:干酪根热解气体产物主要为低碳数烃类,还有少部分为CO2和CO。随着热解的进行,干酪根FT-IR中脂肪烃区域振动强度逐渐减小并最终消失。干酪根热解形成CO的过程,首先是脂基结构结构,其次是羰基结构,最后为醚键结构。无论是脂肪烃还是芳香烃结构,形成CH4的过程都是主要发生分子间H原子的转移,杂原子O有助于油页岩油母质发生热解形成CH4。干酪根分子的烷链支化度呈出先减小后增大又减小趋势,在470℃左右时-CH2-和-CH3的振动吸收峰面积之比最大为7.064。针对气体热载体式干馏过程使用Ansys-Fluent对其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在Fluent中利用多孔介质模型,并采用自定义程序对炉内流动与传热传质过程进行模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在固定床内流体流动的模拟研究中,采用以Ergun方程为基础的多孔介质模型和RNG k-□湍流模型能够较好的吻合干馏过程中的传热传质过程,研究结果可为气体热载体干馏炉设计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为确保干馏效果,提高气体与颗粒间的接触面积和时间,可在干馏段形成同轴或偏心轴撞击流分布方式的涡流。建立油页岩颗粒物料传热传质模型,预测床内温度、水分和挥发分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当进气速度和进气温度分别提升1.5m/s和1 00℃时,干酪根热解反应进程分别加快1600秒和600秒。当进气速度和进气温度分别降低1.5m/s和100℃时,干酪根热解反应进程分别降低1600秒和600秒。此外,在当进气温度分别提升或降低100℃时,热解前期的过程中水分最大蒸发速率则分别提升11.4%或降低24.7%。根据汪清油页岩及干酪根的有机结构及热解气体释放特性分析,以干馏过程数值模拟为基础,开发新型气体热载体干馏系统,并开展了中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干馏炉供热能力设计符合工艺要求,实际运行时热瓦斯平均供热温度为572℃,干馏炉内恒温段最高温度为520℃至550℃。入炉瓦斯平均温度与干馏炉内最高干馏温度差值为30℃至50℃,干馏炉保温效果较好,干馏炉热损失比较小。新型气体热载体干馏装置实现了干法排焦,半焦中水分为低于2%,可以直接作为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料,瓦斯加热炉无积碳结焦问题。试验期间收油率为91.7%,为新型气体热载体干馏炉的工程化与大型化奠定基础。

李亚敏[3](2020)在《在线光电离质谱技术研究生物质模型化合物的催化热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石能源是当今世界能源消费的主力,然而全球化石能源储量面临着枯竭,且化石能源的使用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亟需寻找替代能源。生物质能是自然界中唯一含碳的可再生能源,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能源且来源广泛。热解作为一种成熟的生物质能转化技术,可以高效率地将生物质转化为燃料及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在热解过程中加入催化剂,可以实现产物的定向调控。由于生物质组分复杂,研究困难,因此选择探讨生物质模型化合物的催化转化,有助于研究生物质催化转化的机理,进而合理地设计催化剂,实现对催化过程的调控,最终指导实际的催化生产过程,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物质的利用率,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本论文主要利用同步辐射光电离质谱对碱金属盐催化木聚糖、分子筛催化糠醛和分子筛催化呋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章节:第一章阐明了开发生物质能的必要性,概述了生物质能及其转化利用方法,介绍了催化生物质热解常用的催化剂和光电离质谱技术的相关应用,并介绍了本论文研究工作的目标和意义。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研究工作所依托的实验装置和数据分析方法。详细介绍了同步辐射光电离质谱装置和反应装置,并介绍了具体的实验参数。此外,本章还简要地介绍了主成分分析法(PCA)、多元曲线分辨-交替最小二乘法(MCR-ALS)和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第三章主要介绍利用同步辐射光电离质谱,使用毛细管取样技术,对碱金属盐催化木聚糖热解进行了研究。碱金属盐Na2CO3和K2CO3的加入,可以降低木聚糖热分解的温度及热解速率,改变热解产物分布。为了进一步探究碱金属盐种类及碱金属盐含量在催化木聚糖热解方面的不同之处,本章采用PCA和MCR-ALS对质谱图做进一步处理分析。结果显示,PCA可以清晰地鉴别出两种碱金属盐催化木聚糖在产物分布方面的区别。碱金属盐Na2CO3的含量小于5%时,Na2CO3含量的变化对木聚糖热解产物分布影响显着,碱金属盐促进木聚糖发生开环、脱羰等反应,从而有利于低分子质量物种的生成。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利用同步辐射光电离质谱,使用超声分子束取样技术,对糠醛的热解及分子筛催化糠醛的热解进行了研究。同步辐射光电离质谱检测到糠醛热解的产物有20多种,包含重要产物乙烯基乙烯酮。我们结合理论计算得到H原子进攻糠醛的热分解路径。同步辐射光电离质谱检测出Hβ和HY分子筛催化糠醛热解的产物主要包含烯烃、芳烃和含氧化合物。程序升温实验中,Hβ和HY分子筛催化糠醛的同一种热解产物随温度的变化趋势相似。分子筛Hβ催化糠醛热解的产物中检测到大量苯并呋喃,但是HY分子筛催化糠醛热解的产物中未检测到苯并呋喃,这是由于Hβ和HY分子筛在孔道和酸性上存在差别。通过分析产物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发现呋喃是最早生成的产物,说明糠醛在Hβ和HY分子筛上的初始转化是脱羰生成呋喃。第五章主要介绍了利用同步辐射光电离质谱研究分子筛催化呋喃热解,还利用商用固定床与GC/MS联用装置研究了低温下分子筛催化呋喃转化成苯并呋喃的收率。在程序升温过程中,利用同步辐射光电离质谱研究了 Hβ、HY和HZSM-5分子筛催化呋喃的热解,发现温度低于300℃时,只检测到产物苯并呋喃,这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生产苯并呋喃的方法。接着,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优化反应条件以提高苯并呋喃的收率。第六章简要地总结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并对未来的工作进行展望。

王芳[4](2016)在《植物基多孔碳制备、改性及协同阻燃环氧树脂机理的实验与模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阻燃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的不断完善,阻燃剂的使用不仅要考虑降低火灾发生率还要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发展高效绿色阻燃技术已成为阻燃科学的发展趋势。将少量协效剂与阻燃剂复合于聚合物,通过协同作用提高阻燃效率是阻燃领域最具发展潜力的研究热点之一。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理论化学的发展,计算机模拟方法在新材料的设计、研制过程中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论文以天然植物为原料,通过KOH化学活化法制备了大的比表面积及不同表面活性的植物基多孔碳(PCM),改性增效PCM获得了MPCM,分别将其作为协效剂,与聚磷酸铵(APP)或二乙基次膦酸铝(Al Pi)复配,用于阻燃环氧树脂(EP),将实验方法与模拟计算方法相结合,分别对PCM和MPCM的协同阻燃机理进行了研究。(1)PCM的优化制备。以竹材为原料,调控致孔剂比例、反应温度、活化温度,制备出比表面积为2063 m2/g,粒径约为15μm,表面存在石墨碳及C-O-、C=O及COO-等活性基团的竹基微孔多孔碳PCM6。(2)PCM6与APP协同阻燃EP机理研究。采用氧指数(LOI)、UL 94垂直燃烧法及锥形量热仪(Cone)研究了PCM6协同APP阻燃EP的燃烧性能。结果表明,添加3.1 wt.%APP和0.8 wt.%PCM6的EP/3.1APP/0.8PCM6复合材料的LOI达到了27.3%,热及烟释放有显着降低,点燃时间有所延长,显示了良好的协同阻燃作用。采用热失重(TGA)、热失重-红外联用(TGA-FTIR)、热失重-质谱联用(TGA-M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共聚焦拉曼光谱(CR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实验方法研究了阻燃EP的热分解行为及协同阻燃机理。结果表明,PCM6与APP主要通过促进共轭芳香环状物的生成、增加高温残炭量,在凝聚相发挥协同阻燃作用。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协同阻燃机理研究表明,相比于PCM7(O/C=0.05),PCM6(O/C=0.39)、APP与EP基材之间相互作用更强,从分子层次解释了PCM表面活性基团有利于协同阻燃作用的原因,并借助耗散粒子动力学(DPD)模拟分析了EP/3.1APP/0.8PCM6与EP/3.1APP/0.8PCM7介观形貌的差异对阻燃性能的影响。(3)改性PCM的制备及与APP协同阻燃EP机理研究。采用硅烷偶联剂-硼酸表面改性PCM6,得到了表面负载Si-B化合物、热稳定性提高的M6PCM。与EP/6.2APP/1.6PCM6相比,EP/6.2APP/1.6M6PCM的LOI提高了1.5个单位,热及烟释放有所降低,利用硅硼陶瓷前驱体在高温下形成的稳定性优异炭层,可提高M6PCM与APP复合对EP的协同阻燃作用。M6PCM协同APP阻燃EP机理研究表明,M6PCM加快了APP脱除H2O、NH3及形成聚磷酸的速度,同时硅硼陶瓷前驱体促进了EP交联成炭,提高了高温残炭量。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研究表明,相比于PCM6,虽然M6PCM的空间位阻较大,但由于大量氢键的存在,使得EP/6.2APP/1.6M6PCM体系的结合能增加,表现出了较强的分子间相互作用,从分子作用角度分析了EP/6.2APP/1.6M6PCM阻燃性能改善的原因,并借助DPD模拟分析M6PCM有利于APP在EP基材中均匀分散,进而改善复合材料阻燃性能。(4)碳材料表面特性及形貌对阻燃EP燃烧和热解行为影响研究。将制备的多种PCM与市售的多种碳材料分别与APP复配,进行协同阻燃EP燃烧和热解行为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比表面积大、表面O/C比高的颗粒状植物基碳材料与APP复合阻燃EP与管状CNTs的协同阻燃作用相当。虽然碳材料的微观形貌是影响EP复合材料燃烧性能的主要因素,但增大碳材料的比表面积及表面活性基团(O/C比),同样有利于提高APP阻燃EP的高温残炭量、炭层的类石墨化程度及耐热氧化性能。(5)PCM6与AlPi协同阻燃EP机理研究。燃烧性能研究表明,EP/4.4AlPi/3PCM与纯EP相比,LOI提高了18个单位,热释放显着降低。PCM6协同AlPi阻燃EP显示出了良好的阻燃性能。协同阻燃机理研究表明,PCM6催化AlPi释放二乙基次膦酸捕捉自由基,主要在气相发挥协同阻燃作用。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研究表明,PCM6与AlPi、EP基材之间,由于氢键的作用,增加了分子的相互作用能及相容性,进而提高了复合材料阻燃性能。DPD模拟的介观形貌,进一步说明了EP/4.4AlPi/3PCM6结合能增强对阻燃性能的影响。

黄莉莉[5](2016)在《农作物秸秆板材的制备及其自胶合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使用当年玉米秸秆、当年油菜秸秆和隔年油菜秸秆三种原材料,通过湿法工艺制备无任何添加的纯生物质板,借助X射线衍射仪、热重仪、红外光谱仪等技术研究成板过程中的自胶合机理,并使用DFT技术研究了微观上热压压强和温度对氢键和共价键结合的影响,具体结论如下:(1)玉米秸秆的抽提物含量、木素含量和聚戊糖含量高于油菜秸秆,但是综纤维素和纤维素含量低于油菜秸秆。两种秸秆材料的纤维素和木素含量略低于木材,聚戊糖含量略高于木材。陈秸秆的苯醇抽提物含量高于新秸秆,但是半纤维素、木素和纤维素含量低于新秸秆,说明经过一年的储存,油菜秸秆的三大主要成分都发生了降解,降解生成的小分子单糖使得秸秆的苯醇抽提物含量上升。油菜秸秆和玉米秸秆的纤维多分布在0.5mm1mm,油菜秸秆纤维的平均长度为1.4mm,玉米秸秆纤维的平均长度为1.14mm,能达到部分木材的纤维长度的水平。油菜秸秆纤维的长宽比为51,玉米秸秆纤维的长宽比为80,能达到部分木材的指标,玉米秸秆甚至高于部分木材的指标。从化学成份和纤维形态来分析,油菜秸秆和玉米秸秆可以替代木材用作造板材料。从纤维含量和纤维长度来说,油菜秸秆的更适合用于板材制造。(2)通过浸泡-磨解-消潜-热压四个步骤生产板材获得成功。对玉米和油菜两种秸秆板材来说,密度范围都在0.93g/cm31.15g/cm3,达到了JIS标准的硬质板水平。制作工艺条件相同的新油菜秸秆板材比陈油菜秸秆板材的密度大。两种秸秆板材的含水率相差不大:热压温度为110℃时,板材含水率在7%8%,热压温度在130℃190℃变化时,板材含水率保持在4%左右。热压压力由2MPa升高到6.5MPa时,玉米秸秆板材和油菜秸秆板材的密度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升高,压力继续升高到8MPa时,板材密度变化不大。制得的油菜秸秆板材的抗弯强度为32.87MPa55.41MPa,抗拉强度为16.72MPa29.45 MPa,满足JIS标准的30号板材的要求。玉米秸秆板材的抗弯强度为22.90 MPa49.33MPa,抗拉强度为20.77MPa33.31 MPa,满足JIS标准的15号板材的要求。油菜秸秆板材的抗弯强度大于玉米秸秆板材,玉米秸秆板材的抗拉强度大于油菜秸秆板材。对于油菜秸秆板材和玉米秸秆板材,热压压力在升到6.5MPa以前,抗弯强度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增加;超过6.5MPa以后,抗弯强度随压力变化不明显,这跟密度随热压条件变化的趋势一致。对于玉米秸秆板材,热压温度为150℃时候,抗拉强度较别的温度热压板材的抗拉强度大。温度为110℃的热压条件时,陈秸秆的抗弯强度(28MPa)远小于新秸秆的抗弯强度(55.4 MPa)。随着温度的升高,两种秸秆的抗弯强度非常接近,说明适当的增加热压温度(最佳为150℃),陈秸秆板材的力学性能有很大的提高。通过本文实验可以发现:板材密度、热压压力与板材的抗弯强度有很强的相关性;对玉米和油菜两秸秆来说,最佳的工艺参数为热压温度150℃,热压压力为6.5mpa;陈秸秆虽然化学成份发生变化对成板不利,但是适当的提高热压温度,制作的板材可以达到新秸秆制作的板材机械强度。(3)热压前后,两种当年秸秆板材的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含量均有所降低,而苯醇抽提物含量和木质素含量均有所上升。说明半纤维素在压板过程发生了少量降解,半纤维素降解的产物糠醛和糠醇会与木素发生反应,生成不溶于苯醇的木质素胶。对油菜秸秆板材,热压温度在170℃和190℃板材比热压温度在110℃、130℃和150℃板材第二阶段初始的热解温度提前,可能由于半纤维素于170℃分解生成低分子糖类,导致热解变易。对玉米秸秆板材,温度在150℃、170℃和190℃板材比热压温度在110℃和130℃板材第二阶段初始的热解温度提前,可能由于半纤维素于170℃分解生成低分子糖类,导致热解变易。6.5mpa以前,随着制板压力的增加,失重率减少,6.5mp以后,制板压力的变化对板材的失重率影响不大,发现适当增加热压压力可以增加秸秆材料分子间和分子内的结合的强度。不同热压条件油菜秸秆板材的结晶度变化范围为:0.570.63,玉米秸秆板材的结晶度变化范围为:0.560.60。热压压力条件从2mpa上升到5mpa时压制的板材结晶度略大于6.5mpa和8mpa,这说明过高的压力可能会使得原有的纤维素结晶区受到一定的破坏,反而板材的结晶度会有所下降对两种当年秸秆板材,热压压力升高到6.5mpa以前,随着压力的增加,缔合的氢键增多。对于油菜秸秆板材,热压温度达到170℃以上,半纤维素特征峰(羰基,1730cm-1)强度吸收峰强度增加,说明到达这个温度后,半纤维开始水解;对于玉米秸秆板材,热压温度达到150℃以上,半纤维素特征峰强度吸收峰强度增加,也说明到达这个温度后,半纤维开始水解。随着温度的增加,半缩醛的c—o伸缩振动吸收峰强度变小,这表明在水和热的共同作用下,木质素和纤维素分子中更多的羟基相互脱水形成了更多的c—o—c共价键。借助x射线衍射仪、热重仪、红外光谱仪等技术研究对秸秆自胶合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为:1.羟基缔合氢键的数量;2.半纤维素水解的衍生物发生聚合反应;3.木质素在达到玻璃态转化温度时候发生软化[84]。(4)随着压力的增加,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不同位置的羟基相互形成氢键的反应能逐渐变小(其中木质素分子羟基缔合氢键的△g最小)从宏观上体现为成板力学强度高;同时随着热压压力的增加,羟基缔合氢键的△g趋于收敛,说明过高的压力对氢键结合是无用的。考虑到当温度升高到半纤维素的水解温度,半纤维素水解衍生物发生缩合反应时的自由能,经计算得到反应能为负,说明形成的共价键稳定性高于氢键。这也解释了温度增加到一定值时,板材的强度会增加。dft计算的结果与板材宏观的机械性能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密度泛函理论从微观上解释了温度和压力这两个因素对板材强度的影响。

陈颖[6](2016)在《PET缩聚用镁/钛/凹凸棒土复合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催化活性》文中研究说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因其优良性能在纤维、工程塑料、薄膜包装等诸多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用途,也是我国目前应用领域最广、增长速度最快的合成材料之一。催化剂在PET生产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工业应用和研究较多的主要是锑系催化剂。锑系催化剂工艺成熟,但重金属锑危害环境及人体健康。在聚酯工业领域,新型不含重金属的高效催化剂成为了产业发展所必须关注焦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以凹凸棒土(ATP)为载体,通过活性组分不同的沉淀顺序:A)钛化合物先沉淀,镁化合物后沉淀;B)镁化合物先沉淀,钛化合物后沉淀;C)镁/钛化合物同时沉淀,制备了三类不同配比的PET缩聚用镁/钛/凹凸棒土复合催化剂(Mg/Ti/ATP复合催化剂)。通过电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XRD)、热重分析(TGA)分析了Mg/Ti/ATP复合催化剂的形貌、元素组成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不同沉淀顺序、不同配比对制得的Mg/Ti/ATP复合催化剂的形貌及热稳定性有影响。通过TGA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不同配比的Mg/Ti/ATP复合催化剂进行筛选,借助“FWO(Flynn–Wall–Ozawa)法”和“等转化率法”进行了PET缩聚反应的非等温缩聚动力学研究,计算了PET缩聚反应对应的表观活化能。结果表明,在等转化率下,以钛化合物先沉淀制备的Mg/Ti/ATP复合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最高。同样,按钛化合物先沉淀制备工艺,质量比为Ti/Mg/ATP=2.4:1.2:1的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最高,催化反应的活化能最低。通过聚合实验进一步验证了复合催化剂对PET缩聚反应的催化活性,分析了所制得的PET的特性粘度、热性能、结晶度等。结果表明,以Mg/Ti/ATP为催化剂所得到的PET切片的特性粘度均在0.65dl/g以上,能够达到PET实际生产要求,在相近的缩聚时间下,用催化剂E合成的PET切片的特性粘度较高,表明催化剂E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

肖藏岩[7](2016)在《温压作用下低煤级煤分子结构演化及CO生成机理 ——以华北北部两个煤样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在煤炭安全开采中越来越多的煤矿发现CO超标的现象,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隐患。本文对崔家寨褐煤和林南仓气煤进行了50、150和250℃条件下的应力-应变实验,同时对生成的气体进行了检测;对实验前后的样品测定了元素组成,采用拉曼光谱、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傅里叶红外光谱、X光电子能谱、固体碳核磁对煤大分子结构及孔隙结构进行了分析;构建了煤的大分子结构模型,进行了分子力学和动力学模拟,系统分析了实验样品在温压作用下分子结构的演化特征,揭示了CO的生成机制。取得的成果如下:(1)崔家寨煤矿含煤地层主要为侏罗系下花园组,地质构造以断层为主;煤岩显微组分以基质镜质体和丝质体为主,宏观裂隙发育,孔隙结构以大、中孔为主。林南仓煤矿含煤地层主要为石炭-二叠纪山西组和太原组,地质构造以正断层为主;煤岩显微组分以结构镜质体和丝质体为主,微裂隙发育,孔隙结构以微孔为主。(2)CJZ样品在三个温度点下均为韧性变形;LNC样品在50和150℃条件下为脆性变形,在250℃条件下为韧性变形。两样品在三个温度点下均生成O2;在150和250℃条件下,生成CO气体。实验后分子结构中d002略有增加,La和Lc略减少;CJZ样品G峰在250℃条件下向高频率区域移动,LNC样品在150和250℃条件下向低频率区域移动,说明温压作用可能导致微晶结构单元的破裂,芳环结构发生改变。CJZ样品孔隙度、吸附孔孔容和扩散孔孔径降低,扩散孔孔容增加;LNC样品孔隙度、扩散孔孔容和孔径减小,而吸附孔孔容增加。(3)实验后CJZ样品脂肪侧链支链增多,同时可能形成环烷烃,含氧官能团中芳香C-O减少较多;LNC样品脂肪侧链可能形成长链结构,含氧官能团中C-O-C减少;芳香结构,两样品在150和250℃条件下可能发生芳环缩聚作用。并构建了实验前后两样品的大分子结构模型。(4)煤分子结构力学和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相对原煤,CJZ样品的总能量减少,向稳定状态发展;LNC样品的总能量增加,向不稳定状态发展,说明LNC样品在温压作用下分子结构中活性键极易断裂、脱落;通过键长、键能分析认为,CO气体可能来源于煤中C=O的断裂、脱落,还可能来源于O2氧化自由基而生成CO的反应。(5)两煤矿的埋藏史曲线分别呈“W”和“V”形。依据两煤矿发现CO超标的不同情况,并结合地质演化史推定了崔家寨煤矿原生CO可能形成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燕山运动中期。LNC煤矿原生CO可能形成于三个时期,一是在三叠纪,印支期;二是侏罗纪,燕山早-中期;三是白垩纪,燕山末期。

裴海潮,吴婉娥,付潇,强洪夫,王广[8](2015)在《NEPE推进剂贮存性能的分子模拟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针对NEPE推进剂的贮存性能,从固体填料物化性质、基体/填料界面特性、基体网络结构形态、推进剂分解反应机理4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国内外所取得的模拟研究成果,并有针对性地总结了其中的优缺点和改进方法。从固体填料与基体之间相关性、多组分共聚物分解反应机理、推进剂延寿、相关技术联用4个方面预测了未来分子模拟技术在NEPE推进剂贮存性能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顾逸清[9](2014)在《PET缩聚用氧化铌/凹凸棒土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及其催化活性》文中研究说明在聚酯工业领域,对不含重金属元素的催化剂是聚酯技术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中,钛系催化剂催化活性高,但催化剂易水解、副反应多。铝系催化剂活性低,与常规的锑系催化剂相比,达到同等催化效果所需的催化剂用量大。铌系催化剂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催化剂,近年来引起了研究学者的关注。本文采用直接沉淀法,以凹凸棒土(AT)为载体,经130℃焙烧合成了一种Nb205/AT新型PET缩聚催化剂。采用热重分析(TGA)、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对催化剂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采用TGA、DSC对不同配比的缩聚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进行评价,并利用Starink法进行非等温缩聚动力学研究。采用对苯二甲酸(PTA)和乙二醇(EG)为原料直接酯化的工艺路线,进行PET聚合实验,以验证催化活性。采用DSC研究切片的结晶行为。通过熔融纺丝实验,初步探索了切片的可纺性。TGA和X衍射结果表明,Nb205/AT催化剂中Nb205组分主要以结晶水合形式存在,呈现无定形结构。FTIR和SEM结果表明,Nb205/AT表面存在大量-OH基团,Nb205在AT表面高度分散。不同配比的复合催化剂中,Nb205与AT的质量比为50/50的催化剂活性最高,当缩聚转化率α=0.4时,表观活化能Ea为63.3KJ/mol。与催化剂Sb203及A1O(OH)/AT相比,催化剂Nb205/AT用量小,缩聚时间短。所合成的PET切片的特性粘度为0.68~0.78 dL/g。由于AT的成核作用,切片的结晶速率提高。通过熔融纺丝实验,验证了切片具有良好的可纺性。

林庆辉[10](2013)在《PET缩聚用铝系复合催化剂的研究》文中认为在聚酯工业领域,对不含重金属元素的催化剂的研究一直是聚酯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钛系催化剂以高的催化活性长期以来受到高度重视,但钛系催化剂也存在易水解、副反应多及产品色相偏黄等问题。因此,铝系催化剂近年来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如何提高铝系催化剂的活性则是其可获得工业化应用的关键。为提高铝化合物的催化活性,本文采用超声、直接沉淀法,以凹凸棒土(AT)为载体对羟基氧化铝进行负载,合成了一种新型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缩聚用的复合催化剂,并进行了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TG)、Brunauer-Emmett-Teller (BET)比表面积及X射线衍射(XRD)的表征。SEM及XRD的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催化剂含有AlO(OH)成分,并负载于凹凸棒土上[该复合催化剂简记为AlO(OH)/AT]。 TG的分析结果表明,AlO(OH)/AT催化剂的热稳定性高于Al(OH)3催化剂。由BET法得到的比表面积可知,AlO(OH)/AT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达到153.6m2/g。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凹凸棒土与偏铝酸钠的投料配比、干燥时间等制备条件对催化剂的结构及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凹凸棒土与原料偏铝酸钠的投料质量比在1:4~1:20的范围内、且干燥时间不宜超过24hr的情况下,可得到AlO(OH)/AT复合催化剂。本文依据等量递增原理建立了一种BHET与催化剂均匀混合的方法,并利用TG-红外联用技术,证明了AlO(OH)/AT催化剂能催化BHET缩聚。基于DSC分析,研究了一种通过计算活化能评价PET缩聚催化剂活性的动力学方法。经过计算,AlO(OH)/AT催化剂的活化能低于A1(OH)3约4.3KJ/mol。为进一步确认DSC分析的结果,利用1L聚合釜进行缩聚试验的验证,结果表明,同样的反应条件下,AlO(OH)/AT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活性,AlO(OH)/AT催化剂所制得PET切片的特性粘度可达0.65dL/g以上,而缩聚时间更短,催化剂用量也较Al(OH)3少。为探索AlO(OH)/AT催化剂对缩聚反应影响的规律,研究了缩聚温度、催化剂的种类及用量等因素对PET切片质量及缩聚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274-288℃范围内,随着缩聚温度的增加,缩聚时间先减少,后增加。对Al0(OH)/AT催化剂而言,最佳的缩聚温度以不超过285℃为宜。对催化剂的添加量而言,在同样条件下,随着催化剂用量的增加,PET的特性粘度增大,但后期增速趋缓,特性粘度将不变或下降。本文通过对催化反应规律的研究,确定了一个较佳的聚合工艺,并对凹凸棒土与催化剂协同催化作用的机制作了解释。通过优化的聚合工艺,用Sb2O3、Al(OH)3及AlO(OH)/AT催化剂制备了不同的PET切片,并研究其性能。利用DSC及热台偏光显微镜(POM)研究其结晶性能,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使用该自制催化剂制备的PET较使用催化剂Sb2O3、Al(OH)3制备的PET具有更强的结晶能力,这归因于凹凸棒土具有成核剂的作用。通过TG分析了PET的热性能,结果表明这三种催化剂制备的PET切片热性能差异不大。本文在AlO(OH)/AT催化剂研究的基础上,对铝、钛化合物复合凹凸棒土[简记为(Al,Ti)/AT]作为聚酯缩聚催化剂的可行性作了初步探索,制备了几种不同配方的催化剂,并采用SEM、红外光谱(FTIR)、 XRD、X射线能谱(EDS)等表征手段,分析了铝、钛化合物复合催化剂的元素成分,并推测了其形成过程。对钛酸四丁酯与偏铝酸钠投料比中Ti/Al原子个数比为4:1的催化剂进行FTIR表征,结果表明,铝钛复合催化剂中含有大量的羟基(-OH)。EDS表征结果揭示了该催化剂至少含有C、O、Ti、Al、Na等元素。由SEM图片可看出该催化剂颗粒分散均匀,且颗粒直径较小。采用DSC方法对所制备的催化剂的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具有无定形结构的凹凸棒土复合铝、钛化合物催化剂其活性较高。表观活化能的计算结果表明,在同样DSC测试条件下,铝、钛复合催化剂的活化能平均值较Al0(OH)/AT低约16.9KJ/mol。通过调整Ti/Al原子个数比,制备了几种不同配方的铝钛复合催化剂,并对其进行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结果表明,Ti2p、Al2p、O1s的电子结合能有所变化,这将影响催化剂的活性。通过DSC分析方法研究了钛酸四丁酯与偏铝酸钠投料比中Ti/Al原子个数比为8:1的催化剂的活性,结果表明,在催化剂用量是Sb203的一半时,仍具有较高的活性。另外,还研究了切片的后加工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拉伸变形丝(DTY)的力学性能及染色性能都能达到一定的质量要求。以上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开发新型的聚酯催化剂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聚酯催化缩聚与热降解过程的半经验量子化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酯催化缩聚与热降解过程的半经验量子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双阳离子型离子液体的制备、热力学特性和阻燃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离子液体的历史回顾
    1.2 离子液体的合成
    1.3 离子液体的物理化学性质
    1.4 离子液体的应用研究进展
        1.4.1 离子液体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1.4.2 离子液体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4.3 离子液体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
        1.4.4 离子液体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1.4.5 离子液体在生物辅助中的应用
        1.4.6 离子液体在相变储能领域的应用
        1.4.7 离子液体在阻燃领域的应用
    1.5 离子液体的量子化学计算
        1.5.1 从头算方法
        1.5.2 半经验方法
        1.5.3 密度泛函理论
    1.6 本论文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1.6.1 本论文研究意义
        1.6.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咪唑基双阳离子型离子液体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双阳离子型离子液体的合成原理
        2.2.2 1,4-二(N-甲基咪唑鎓)丁烷溴盐C_4(mim)_2(Br)_2的合成与表征
        2.2.3 1,4-二(N-乙基咪唑鎓)丁烷溴盐C_4(eim)_2(Br)_2的合成与表征
        2.2.4 1,4-二(N-丙基咪唑鎓)丁烷溴盐C_2(n-pim)_2(Br)_2的合成与表征
        2.2.5 1,4-二(N-丙基咪唑鎓)丁烷溴盐C_4(n-bim)_2(Br)_2的合成与表征
        2.2.6 1,4-二(1,2-二甲基咪唑鎓)丁烷溴盐C_4(1,2-mmim)_2(Br)_2的合成与表征
        2.2.7 1,4-二(2-甲基咪唑鎓)丁烷溴盐C_4(2-mim)_2(Br)_2的合成与表征
        2.2.8 1,4-二(2,5-二甲基咪唑鎓)丁烷溴盐C_4(2,5-mmim)_2(Br)_2的合成与表征
        2.2.9 1,4-二(N-甲基咪唑鎓)丁烷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盐C4(mim)_2(NTf_2)_2的合成与表征
        2.2.10 1,4-二(N-甲基咪唑鎓)丁烷双六氟磷酸盐C4(mim)_2(PF_6)_2的合成与表征
        2.2.11 1,4-二(N-甲基咪唑鎓)丁烷四氟硼酸盐C_4(mim)_2(BF_4)_2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咪唑基双阳离子型离子液体的热性能
    3.1 引言
    3.2 仪器设备
    3.3 结构参数的理论计算
    3.4 热稳定性分析
    3.5 熔融温度
    3.6 熔融热
    3.7 相变行为
    3.8 比热容
    3.9 储热密度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磷氮阻燃剂TDBDP的合成与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与药品
    4.3 TDBDP的合成
        4.3.1 合成方法
        4.3.2 具体实验步骤
    4.4 TDBDP的结构表征及热性能测试
        4.4.1 TDBDP的结构表征
        4.4.2 TDBDP的热性能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阳离子型离子液体复配TDBDP对 EP的阻燃性能
    5.1 引言
    5.2 试剂及仪器
    5.3 复合阻燃环氧树脂的制备
    5.4 阻燃性能测试方法
    5.5 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5.6 结果与讨论
        5.6.1 C_4(mim)_2(Br)_2复配磷氮阻燃剂TDBDP对环氧树脂的阻燃作用
        5.6.2 C_4(mim)_2(BF_4)_2复配磷氮阻燃剂TDBDP阻燃环氧树脂研究
    5.7 阻燃体系对环氧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双阳离子型离子液体复配TDBDP对 PLA的阻燃性能
    6.1 引言
    6.2 药品及仪器
    6.3 复合阻燃PLA的制备
    6.4 阻燃性能测试方法
    6.5 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6.6 结果与讨论
        6.6.1 C_4(mim)_2(Br)_2复配TDBDP阻燃PLA研究
        6.6.2 C_4(mim)_2(BF_4)_2复配磷氮阻燃剂TDBDP阻燃PLA研究
    6.7 阻燃体系对PLA力学性能的影响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特色与创新
    7.3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汪清油页岩热解特征及气体热载体干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能源现状
        1.1.2 油页岩资源
        1.1.3 油页岩开发利用方式
        1.1.4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油页岩热解有机结构与轻质气体释放特性研究现状
        1.2.1 热解有机结构研究
        1.2.2 热解气体产物释放特性研究
    1.3 干酪根分子模型构建及热解过程分子模拟研究现状
        1.3.1 干酪根分子模型构建研究
        1.3.2 热解构成分子模拟研究
    1.4 固定床热解过程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5 油页岩气体热载体干馏工艺现状
        1.5.1 巴西Petrosix干馏工艺
        1.5.2 爱沙尼亚Kiviter干馏工艺
        1.5.3 抚顺式干馏工艺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油页岩燃料特性与干酪根制备
    2.1 引言
    2.2 汪清油页岩
    2.3 油页岩特性分析
        2.3.1 样品来源
        2.3.2 元素分析及工业分析
        2.3.3 油页岩含油率评价
        2.3.4 油页岩灰分组成
        2.3.5 油页岩灰熔点
        2.3.6 油页岩比热容
        2.3.7 油页岩热稳定性
        2.3.8 油页岩密度
        2.3.9 油页岩可磨性指数
    2.4 油页岩干酪根制备与分析
        2.4.1 仪器设备和试剂材料
        2.4.2 实验步骤
        2.4.3 干酪根的基础特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汪清油页岩有机结构与热解气体释放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油母质平均单元结构分析
        3.2.1 ~(13)C-NMR核磁共振实验
        3.2.2 FT-IR实验分析
    3.3 油页岩热解气体析出特性
        3.3.1 TG-FTIR实验分析
        3.3.2 CH_4和CO热解析出规律
    3.4 升温速率对油页岩热解动力学的影响
        3.4.1 等转化率法
        3.4.2 n~(th)DAEM方法
        3.4.3 等转化率动力学计算
        3.4.4 n~(th)DAEM动力学计算
    3.5 FLASHCHAIN模型热解气体释放模拟研究
        3.5.1 FLASHCHAIN模型简介
        3.5.2 模型分子量计算方法
        3.5.3 预测公式
        3.5.4 模型预测与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解过程中轻质气体演化过程的分子模拟
    4.1 引言
    4.2 汪清干酪根热解页岩油分子组成结构研究
        4.2.1 干酪根热解收油实验
        4.2.2 页岩油分子组成研究
        4.2.3 页岩油分子结构研究
    4.3 汪清干酪根裂解产物分布与特征
        4.3.1 闪速裂解-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4.3.2 烃类化合物分布
        4.3.3 正构烷烃特征参数
        4.3.4 环烃和芳烃族化合物分布特征
    4.4 汪清油页岩干酪根热解过程的分子模拟研究
        4.4.1 理论基础
        4.4.2 软件介绍
        4.4.3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模块
        4.4.4 参数设置
    4.5 汪清油页岩有机质热解过程中轻质气体形成机理研究
        4.5.1 汪清有机质干酪根结构分析
        4.5.2 汪清有机质热解过程中H_2形成机理的研究
        4.5.3 汪清有机质热解过程中CO_2形成机理的研究
        4.5.4 汪清有机质热解过程中CO形成机理的研究
        4.5.5 汪清油页岩热解过程CH_4形成机理的动力学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油页岩气体热载体干馏炉炉内特性模拟研究
    5.1 引言
    5.2 新型瓦斯布气装置
    5.3 炉内冷态流动的数学模型
        5.3.1 模型的提出
        5.3.2 模型
        5.3.3 方程离散化及单值条件
        5.3.4 多孔介质模型耦合考虑
        5.3.5 反应过程描述及数学模型
    5.4 干馏炉内流场模拟与分析
        5.4.1 模拟前的准备
        5.4.2 压力分布及分析
        5.4.3 速度分布及分析
    5.5 油页岩干馏过程数值模拟
        5.5.1 数值方法及模型
        5.5.2 模拟结果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型气体热载体干馏工程化验证试验研究
    6.1 引言
    6.2 油页岩干馏系统
        6.2.1 干馏炉
        6.2.2 油气冷凝收油系统
        6.2.3 循环瓦斯加热炉
        6.2.4 测点分布
    6.3 油页岩干馏工程化验证试验
        6.3.1 入炉油页岩样品含油率
        6.3.2 试验运行
        6.3.3 页岩油收率
        6.3.4 页岩油油品分析
        6.3.5 循环瓦斯组成分析
        6.3.6 循环瓦斯加热器分析
        6.3.7 干法排焦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3)在线光电离质谱技术研究生物质模型化合物的催化热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生物质能及其转化利用方法
        1.2.1 生物质的组成
        1.2.2 生物质的转化利用方法
        1.2.3 生物油的组成
    1.3 催化生物质热解的催化剂类型
        1.3.1 金属盐类
        1.3.2 金属氧化物类
        1.3.3 分子筛类
    1.4 同步辐射光电离技术的应用
        1.4.1 同步辐射光电离质谱技术的应用
        1.4.2 光电子-光离子符合光谱成像技术的应用
    1.5 本论文研究工作的目标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章 实验装置和数据分析方法
    2.1 同步辐射光源及光束线简介
        2.1.1 同步辐射光源简介
        2.1.2 光束线简介
    2.2 光电离/分子束质谱简介
        2.2.1 质谱简介
        2.2.2 分子束取样技术简介
        2.2.3 光电离/分子束质谱简介
    2.3 实验装置
        2.3.1 生物质热解光电离质谱
        2.3.2 原位热解光电离质谱
        2.3.3 原位催化光电离质谱
        2.3.4 商用固定床与GC/MS联用装置
    2.4 数据分析方法
        2.4.1 主成分分析法
        2.4.2 多元曲线分辨-交替最小二乘方法
        2.4.3 理论计算方法
    参考文献
第3章 碱金属盐催化木聚糖热解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样品准备
        3.2.2 热重分析实验
        3.2.3 生物质热解光电离质谱分析实验
        3.2.4 数据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TG/DTG分析
        3.3.2 木聚糖热解产物的鉴定
        3.3.3 碱金属盐催化木聚糖热解产物分析
        3.3.4 碱金属盐催化木聚糖热解产物随时间变化特性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糠醛的热解和催化热解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样品准备
        4.2.2 原位热解光电离质谱分析实验
        4.2.3 原位催化光电离质谱分析实验
        4.2.4 理论计算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糠醛热解产物的鉴定
        4.3.2 糠醛的热解路径
        4.3.2.1 糠醛的单分子解离反应路径
        4.3.2.2 糠醛的氢原子加成反应路径
        4.3.2.3 糠醛的氢原子提取反应路径
        4.3.3 Hβ催化糠醛热解
        4.3.3.1 Hβ催化糠醛热解产物鉴定
        4.3.3.2 Hβ催化糠醛程序升温谱图分析
        4.3.4 HY催化糠醛热解
        4.3.4.1 HY催化糠醛热解产物鉴定
        4.3.4.2 HY催化糠醛程序升温谱图分析
        4.3.5 分子筛催化糠醛热解路径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呋喃的催化热解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样品准备
        5.2.2 原位催化光电离质谱分析实验
        5.2.3 商用固定床与GC/MS联用装置分析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Hβ催化呋喃热解
        5.3.1.1 Hβ催化呋喃热解产物鉴定
        5.3.1.2 Hβ催化呋喃程序升温谱图分析
        5.3.2 HY催化呋喃热解
        5.3.2.1 HY催化呋喃热解产物鉴定
        5.3.2.2 HY催化呋喃程序升温谱图分析
        5.3.3 HZSM-5催化呋喃热解
        5.3.3.1 HZSM-5催化呋喃热解产物鉴定
        5.3.3.2 HZSM-5催化呋喃程序升温谱图分析
        5.3.4 分子筛催化呋喃热解路径
        5.3.5 低温下分子筛催化呋喃制备苯并呋喃
        5.3.5.1 分子筛催化呋喃热解产物的鉴定
        5.3.5.2 优化苯并呋喃收率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4)植物基多孔碳制备、改性及协同阻燃环氧树脂机理的实验与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环氧树脂热降解机理
    1.3 环氧树脂传统阻燃技术
        1.3.1 卤系阻燃剂
        1.3.2 磷系阻燃剂
        1.3.3 硅系阻燃剂
    1.4 协同阻燃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4.1 金属化合物协同阻燃
        1.4.2 蒙脱土协同阻燃
        1.4.3 碳材料协同阻燃
    1.5 计算机模拟技术
        1.5.1 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发展
        1.5.2 力场
        1.5.3 分子动力学
        1.5.4 介观动力学
    1.6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7 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设备
    2.3 样品制备
        2.3.1 PCM的制备
        2.3.2 阻燃EP复合物的制备
    2.4 测试与表征方法
        2.4.1 物理吸附-脱附测试
        2.4.2 扫描电镜分析
        2.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4.4 X射线衍射分析
        2.4.5 热失重分析
        2.4.6 极限氧指数测试
        2.4.7 UL 94垂直燃烧测试
        2.4.8 锥形量热仪测试
        2.4.9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2.4.10 热失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分析
        2.4.11 热失重-质谱联用分析
        2.4.12 共聚焦拉曼光谱分析
        2.4.13 动态热机械分析
        2.4.14 计算机模拟
    参考文献
第3章 竹基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及协同聚磷酸铵阻燃环氧树脂
    3.1 引言
    3.2 PCM的制备与表征
        3.2.1 优化制备条件
        3.2.2 PCM的表面特性和微观形貌
    3.3 PCM的分散
    3.4 PCM协同APP阻燃EP
        3.4.1 LOI和UL 94 垂直燃烧分析
        3.4.2 Cone分析
    3.5 PCM协同APP阻燃EP机理
        3.5.1 TGA分析
        3.5.2 TGA-FTIR分析
        3.5.3 TGA-MS分析
        3.5.4 FTIR分析
        3.5.5 CRS分析
        3.5.6 XPS分析
        3.5.7 协同阻燃机理推测
    3.6 计算机模拟与分析
        3.6.1 分子模型建立
        3.6.2 介观模型建立
        3.6.3 模拟分析
    3.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硅硼化合物表面改性PCM协同聚磷酸铵阻燃环氧树脂
    4.1 引言
    4.2 MPCM的制备与表征
        4.2.1 MPCM制备
        4.2.2 MPCM的表面特性和微观形貌
        4.2.3 MPCM的热分解行为
    4.3 MPCM的分散
    4.4 MPCM协同APP阻燃EP
        4.4.1 LOI和UL 94 垂直燃烧分析
        4.4.2 Cone分析
    4.5 MPCM协同APP阻燃EP机理
        4.5.1 TGA分析
        4.5.2 TGA-FTIR分析
        4.5.3 TGA-MS分析
        4.5.4 FTIR分析
        4.5.5 CRS分析
        4.5.6 XPS分析
    4.6 计算机模拟与分析
        4.6.1 分子模型建立
        4.6.2 介观模型建立
        4.6.3 模拟分析
    4.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碳材料表面特性及形貌对阻燃环氧树脂燃烧和热解行为的影响
    5.1 引言
    5.2 不同植物基PCM的制备与表征
        5.2.1 不同植物基PCM制备
        5.2.2 不同植物基PCM的微观形貌和表面特性
    5.3 不同植物基PCM的分散
    5.4 不同植物基PCM协同APP阻燃EP
        5.4.1 LOI和UL 94 垂直燃烧分析
        5.4.2 Cone分析
    5.5 不同植物基多孔碳协同APP阻燃EP机理
        5.5.1 TGA分析
        5.5.2 CRS分析
        5.5.3 XPS分析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PCM协同二乙基次膦酸铝催化阻燃环氧树脂及作用机理
    6.1 引言
    6.2 PCM协同AlPi阻燃EP的制备
    6.3 PCM的分散
    6.4 PCM协同AlPi阻燃EP
        6.4.1 LOI和UL 94 垂直燃烧分析
        6.4.2 Cone分析
    6.5 PCM协同AlPi阻燃EP机理
        6.5.1 TGA分析
        6.5.2 TGA-FTIR分析
        6.5.3 TGA-MS分析
        6.5.4 凝聚相残留物的表观形貌
        6.5.5 FTIR分析
        6.5.6 CRS分析
        6.5.7 XPS分析
        6.5.8 协同阻燃机理推测
    6.6 动态热机械分析
    6.7 计算机模拟与分析
        6.7.1 分子模型建立
        6.7.2 介观模型建立
        6.7.3 模拟分析
    6.8 PCM协同AlPi阻燃EP与PCM协同APP阻燃EP的阻燃性能对比分析
    6.9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5)农作物秸秆板材的制备及其自胶合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国内外农作物秸秆人造板的发展
    1.3 国内外无胶人造板的发展
        1.3.1 原材料的选择
        1.3.2 天然胶黏剂的研究
        1.3.3 酶或化学物质引发自由基
        1.3.4 喷蒸热压法及无胶胶合机理研究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
        1.4.1 本研究的内容
        1.4.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1.4.3 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秸秆原材料的特性
    2.1 引言
        2.1.1 玉米秸秆
        2.1.2 油菜秸秆
        2.1.3 农作物秸秆材料的化学组成
        2.1.3.1 纤维素( cellulose)
        2.1.3.2 半纤维素( hemicellulose)
        2.1.3.3 木素(lignin)
        2.1.3.4 综纤维素( holocellulose)
        2.1.3.5 纤维形态分析
    2.2 化学成分的测定
        2.2.1 材料
        2.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3 实验方法和技术路线
        2.2.4 结果与讨论
    2.3 原料纤维形态测定
        2.3.1 实验方法(GB/T 10336-1989)
        2.3.2 结果与讨论
    2.4 电镜(SEM)分析秸秆的微观结构
        2.4.1 样本及实验仪器
        2.4.2 结果与讨论
    2.5 本章结论
第三章 生物质板材的制作及性能测试
    3.1 引言
    3.2 农作物秸秆板材的制作
        3.2.1 材料
        3.2.2 方法
        3.2.2.1 粉碎
        3.2.2.2 浸泡
        3.2.2.3 磨解
        3.2.2.4 消潜
        3.2.2.5 热压
        3.2.3 结果分析
    3.3 机械性能测试实验
        3.3.1 材料
        3.3.2 方法
        3.3.3 结果讨论
        3.3.3.1 含水率结果讨论
        3.3.3.2 密度结果讨论
        3.3.3.3 力学性能结果讨论
        3.3.3.4 当年新秸秆与隔年陈秸秆机械性能对比
    3.4 本章结论
第四章 板材自胶合机理研究
    4.1 引言
        4.1.1 主要化学成份分析方法
        4.1.2 XRD研究方法
        4.1.3 热重研究方法
        4.1.4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方法
    4.2 主要表征仪器简介
        4.2.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
        4.2.2 热重分析法
        4.2.3 X射线衍射仪
    4.3 化学成份变化分析
        4.3.1 原材料
        4.3.2 实验方法
        4.3.3 结论与讨论
    4.4 热重分析
        4.4.1 材料
        4.4.2 实验仪器与方法
        4.4.3 结果讨论
    4.5 结晶度分析
        4.5.1 材料
        4.5.2 实验仪器与方法
        4.5.3 结果讨论
    4.6 红外光谱分析
        4.6.1 材料
        4.6.2 实验仪器与方法
        4.6.3 结果与讨论
    4.7 本章结论
第五章 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压强对氢键结合能的影响
    5.1 引言
        5.1.1 密度泛函理论简介
        5.1.2 GAUSSIAN软件简介
    5.2 用DFT方法研究压强对氢键结合能的影响
        5.2.1 分子化合物 3D模型的建立
        5.2.1.1 羟基形成氢键的过程
        5.2.1.2 分子模型的建立
        5.2.2 计算方法
        5.2.3 结果与讨论
        5.2.3.1 纤维素与纤维素之间氢键讨论
        5.2.3.2 半纤维素与半纤维素的羟基形成氢键
        5.2.3.3 纤维素与半纤维素的羟基形成氢键
        5.2.3.4 木素与木素的羟基形成氢键
        5.2.3.5 共价键键能讨论
    5.3 本章结论
第六章 总结论
    6.1 结论
        6.1.1 秸秆原材料化学成份
        6.1.2 秸秆板材的机械性能
        6.1.3 自胶合机理研究结果
        6.1.4 DFT方法的研究结果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6)PET缩聚用镁/钛/凹凸棒土复合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催化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酯缩聚催化剂的研究背景
    1.2 聚酯缩聚催化机理
    1.3 聚酯缩聚催化剂研究进展
        1.3.1 锑系催化剂
        1.3.2 锗系催化剂
        1.3.3 钛系催化剂
        1.3.4 镁系催化剂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Mg/Ti/ATP复合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2 催化剂的制备
        2.2.3 测试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FESEM分析
        2.3.2 EDS分析
        2.3.3 XRD分析
        2.3.4 投料配比对催化剂形貌的影响
        2.3.5 投料配比对催化剂热稳定性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g/Ti/ATP复合催化剂活性的评价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实验原料
        3.2.2 BHET与催化剂混合样的制备
        3.2.3 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DSC分析
        3.3.2 TGA分析
        3.3.3 非等温缩聚动力学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g/Ti/ATP复合催化剂活性的实验验证及初步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聚合小试
        4.2.2 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ET切片特性粘度分析
        4.3.2 热稳定性分析
        4.3.3 DSC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情况
致谢

(7)温压作用下低煤级煤分子结构演化及CO生成机理 ——以华北北部两个煤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流程与主要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2 样品与实验方法
    2.1 分析测试方法
    2.2 数据处理
    2.3 地质背景
    2.4 样品基本特征
    2.5 本章小结
3 温压作用下煤样结构变化及生气特征
    3.1 变形特征
    3.2 实验前后元素组成对比
    3.3 实验前后微晶结构变化
    3.4 孔裂隙特征
    3.5 气体生成
    3.6 讨论
    3.7 本章小结
4 温压作用下煤分子结构演化
    4.1 实验前后煤表面元素演化特征(XPS)
    4.2 实验前后煤结构基团演化特征(FTIR)
    4.3 实验前后煤官能团演化特征(13C-NMR)
    4.4 讨论
    4.5 分子结构模型的构建
    4.6 本章小结
5 煤结构演化机理与CO生成
    5.1 分子力学和分子动力学模拟
    5.2 分子结构裂解机理
    5.3 CO生成机制
    5.4 本章小结
6 原生CO生成与赋存机制
    6.1 地质演化史恢复
    6.2 CO生成及地质控制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和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8)NEPE推进剂贮存性能的分子模拟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现状
    1.1 NEPE推进剂力学性能的研究现状
        1.1.1 固体填料物化性质的模拟研究
        1.1.2 基体/填料界面特性的模拟研究
        1.1.3 基体网络结构形态的模拟研究
    1.2 NEPE推进剂化学安定性的模拟研究
        1.2.1 增塑剂分子模拟研究
        1.2.2 黏合剂分子模拟研究
2 结束语

(9)PET缩聚用氧化铌/凹凸棒土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及其催化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酯缩聚催化剂研究背景
    1.2 缩聚催化机理
    1.3 PET缩聚催化剂研究进展
        1.3.1 锑系催化剂
        1.3.2 钛系催化剂
        1.3.3 铝系催化剂
    1.4 铌系催化剂
        1.4.1 元素铌及铌化合物
        1.4.2 铌酸/氧化铌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内容和创新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氧化铌/凹凸棒土催化剂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化学试剂
        2.2.2 催化剂制备
        2.2.3 催化剂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TGA分析
        2.3.2 FTIR分析
        2.3.3 XRD分析
        2.3.4 催化剂形貌
    2.4 小结
第三章 氧化铌/凹凸棒土催化剂活性评价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催化剂活性评价试验
        3.2.2 聚合小试
        3.2.3 特性粘度测试
        3.2.4 FTIR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TGA分析
        3.3.2 DSC分析
        3.3.3 非等温缩聚动力学研究
        3.3.4 催化剂活性的验证
        3.3.5 FTIR 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以氧化铌/凹凸棒土催化剂制备的PET切片的结晶行为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切片DSC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切片结晶性能
        4.3.2 非等温结晶过程及其动力学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氧化铌/凹凸棒土为催化剂制备PET的可纺性初探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纺丝实验
        5.2.2 拉伸
        5.2.3 XRD测试
        5.2.4 取向度测试
        5.2.5 纤维力学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可纺性研究
        5.3.2 XRD分析
        5.3.3 声速取向分析
        5.3.4 纤维力学性能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PET缩聚用铝系复合催化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PET缩聚催化剂研究进展
        1.2.1 锑系催化剂
        1.2.2 钛系催化剂
        1.2.3 铝系催化剂
        1.2.4 其他金属催化剂
    1.3 聚酯缩聚反应机理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主要的创新点
2 凹凸棒土复合羟基氧化铝催化剂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化学试剂
        2.2.2 催化剂制备
        2.2.3 催化剂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催化剂形貌
        2.3.2 BET比表面积
        2.3.3 XRD分析
        2.3.4 干燥时间对催化剂结构的影响
        2.3.5 投料配比对催化剂结构的影响
        2.3.6 投料配比对催化剂形貌的影响
        2.3.7 催化剂的热性能
    2.4 本章小结
3 聚酯缩聚催化剂活性的评价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BHET与催化剂混合样的制备
        3.2.2 TGA-红外光谱联用分析
        3.2.3 动态缩聚
        3.2.4 聚合釜试验
        3.2.5 特性粘度测试
        3.2.6 色度值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热重-红外联用分析
        3.3.2 DSC分析
        3.3.3 动力学分析
        3.3.4 催化剂活性的验证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ALO(OH)/AT催化剂的缩聚工艺及聚酯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原料和反应装置
        4.2.1 原料
        4.2.2 缩聚反应装置
    4.3 缩聚工艺研究
        4.3.1 实验部分
        4.3.2 结果与讨论
    4.4 聚酯性能研究
        4.4.1 实验部分
        4.4.2 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铝钛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活性评价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试剂
        5.2.2 催化剂制备
        5.2.3 催化剂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催化剂形貌
        5.3.2 XRD分析
        5.3.3 干燥时间对催化剂结构的影响
        5.3.4 红外光谱分析
        5.3.5 EDS分析
        5.3.6 催化剂形成过程
    5.4 铝钛复合催化剂的活性测试
        5.4.1 BHET与催化剂混合样的制备
        5.4.2 动态缩聚
        5.4.3 聚合小试
        5.4.4 特性粘度及色度值测试
    5.5 铝钛复合催化剂活性分析
        5.5.1 催化剂的筛选
        5.5.2 活化能的计算
        5.5.3 催化剂活性的验证
    5.6 本章小结
6 铝钛复合催化剂配方的优化及其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
        6.2.1 催化剂配方的优化
        6.2.2 催化剂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XRD分析
        6.3.2 XPS分析
    6.4 催化剂活性的测试
    6.5 与锑系催化剂的活性比较
        6.5.1 DSC曲线反应峰的峰温
        6.5.2 聚合试验状况
    6.6 聚酯切片的纺丝试验
        6.6.1 PET纤维的制备
        6.6.2 强伸度测试
    6.7 POY的加弹试验
        6.7.1 DTY工艺条件
        6.7.2 DTY强伸度
        6.7.3 DTY染色性能
    6.8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情况

四、聚酯催化缩聚与热降解过程的半经验量子化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双阳离子型离子液体的制备、热力学特性和阻燃性能研究[D]. 刘建连. 西北大学, 2021(10)
  • [2]汪清油页岩热解特征及气体热载体干馏技术研究[D]. 华泽嘉.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3]在线光电离质谱技术研究生物质模型化合物的催化热解[D]. 李亚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4]植物基多孔碳制备、改性及协同阻燃环氧树脂机理的实验与模拟研究[D]. 王芳.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6)
  • [5]农作物秸秆板材的制备及其自胶合机理的研究[D]. 黄莉莉. 安徽农业大学, 2016(04)
  • [6]PET缩聚用镁/钛/凹凸棒土复合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催化活性[D]. 陈颖. 东华大学, 2016(02)
  • [7]温压作用下低煤级煤分子结构演化及CO生成机理 ——以华北北部两个煤样为例[D]. 肖藏岩.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2)
  • [8]NEPE推进剂贮存性能的分子模拟研究进展[J]. 裴海潮,吴婉娥,付潇,强洪夫,王广. 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 2015(03)
  • [9]PET缩聚用氧化铌/凹凸棒土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及其催化活性[D]. 顾逸清. 东华大学, 2014(05)
  • [10]PET缩聚用铝系复合催化剂的研究[D]. 林庆辉. 东华大学, 2013(05)

标签:;  ;  ;  ;  

聚酯催化缩聚和热降解过程的半经验量子化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