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2年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前100名排序(论文文献综述)
雒倩倩[1](2021)在《我国推行EPC总承包模式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建筑行业长期实行设计与施工相互分离的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程建设质量,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但该模式效率较低,已不能满足我国建筑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EPC总承包模式作为国际通行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能够将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等工作深度融合,具有缩短项目建设周期、提高项目综合效益、减少工程纠纷等优势。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其进行学习、引进与推广,虽然它在我国的推行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不可否认其在我国仍未获得普遍认可、推行不甚理想的现实。因此,如何在我国推行EPC模式错综复杂的系统中,迅速抓住其推行效果不佳的主要制约因素并对其采取有效的措施,是当前助力EPC模式在我国更好更快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采用Grey-DEMATEL方法和演化博弈理论对制约我国推行EPC模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点是探索我国推行EPC模式的关键制约因素、制约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以及EPC模式在我国推行的各方最优行为策略。论文首先通过详细的文献研究系统识别出28个我国推行EPC模式的制约因素,通过对来自学术界和工程界的专家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最终确定出14个我国推行EPC模式的主要制约因素。然后应用Grey-DEMATEL方法对这14个制约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将它们分类为原因因素和结果因素,并对制约因素进行因果关系分析和中心度排序。此外,本文结合演化博弈理论进一步建立了“政府-建设单位-企业”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深入剖析了博弈主体各自的行为策略选择和演化稳定条件。结果表明,制约我国推行EPC模式的最根本原因因素和最关键因素是国内缺少规范工程总承包市场行为的文件规定,最重要的结果因素是总承包企业存在较大的合同风险。政府、企业和建设单位是决定EPC模式在我国推行效果好坏的关键主体。在我国推行EPC模式的过程中,最有利且短期内最容易实现的稳定策略是政府采取强激励策略推行EPC模式、建设单位选择主动采用EPC模式、企业选择积极开展EPC项目。为实现该稳定策略需要政府采取强激励措施时获得的收益大于所投入的成本,建设单位采用EPC模式付出的额外成本小于其采用传统承发包模式所交的税费,企业开展EPC项目获得的经济收益和补贴大于其付出的成本。最后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分别从政府层面、建设单位层面、企业层面为促进EPC模式在我国的推行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政府制定推行EPC模式的相关政策提供一些参考,为建设单位和企业采用EPC模式提供一些决策参考,为我国建筑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一定帮助。
冯琪[2](2020)在《设计企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建筑行业在国家发展及其在国际化进程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特别是近年来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国内建筑企业面临着国际化竞争与考验,传统的运作模式必然会被市场淘汰。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作为覆盖工程建设从策划阶段至设计施工运营的一体化管理咨询服务,通过对各阶段的产业链整合,构建一体化技术和管理咨询服务,解决工程建设项目碎片化管理等弊病,提升项目整体价值,近年来被国家大力推广,为建筑类企业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政府出台了大量推广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政策文件,并选取试点企业来推动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普及,许多政策文件和专家都重点提出设计企业在其中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多的设计院也响应号召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但是企业本身却无法精确得知自己所处的水平和企业方向。所以本文以设计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其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进行评价,促进设计企业的健康发展。首先,对国内外全过程工程咨询的概念、历史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理论研究,归纳其全过程工程咨询业的现状;选取国际标杆设计企业,分析出其发展阶段和特征;明确我国设计企业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必要性;对比国内全过程工程咨询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国内设计企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的特征,以此作为主要指标来源,结合相关政策和文献归纳,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对常见综合评价方法的分析、筛选,选取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法作为本文的评价计算方法,指标权重的确定是由专家打分得出,为增加客观性,在运用层次分析法时选取多位专家的打分取平均值的方法;综合评价的后期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企业能力进行计算,得到评价结果。首次提出了针对设计企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的评价体系。最后,选取S设计院进行实证研究,对企业进行问卷调查确定定性指标的等级,并进行效度和信度分析,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指标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也验证了本文建立的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根据评价计算结果对S设计院从基础条件方面给出了巩固自身核心技术、拓宽各阶段业务,完善激励机制和员工体系建设,建立和研发信息技术的应用等建议;从交互能力方面给出了提高资本运营能力、风险管控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展市场范围的建议;从结果质量方面提出提高项目完成水平,增强顾客满意度的建议。为设计行业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提供借鉴意义。
黄月明[3](2020)在《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下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识别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7年开始至今,为深化建筑业改革,推进工程咨询行业发展,我国各省、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全过程工程咨询等相关政策文件,鼓励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全过程工程咨询旨在提高工程项目管理和咨询服务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是咨询行业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项目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工程设计企业面临提供的咨询服务单一、深度不足、各阶段咨询成果合理对接机制欠缺、综合管理人才缺乏、政策文件可操作性不强、收费标准偏低等问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本文旨在识别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下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因素,通过建立风险综合评价模型、评价风险,并提出应对策略,以期提高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防范水平。本文首先对全过程工程咨询、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进行概念界定,同时梳理了风险管理、平衡计分法、全生命周期等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下工程设计行业、企业现状以及面临的经营困境现状并进行原因分析。其次,通过对比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与传统模式的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的区别,并结合文献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方式识别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下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因素,通过调查224位专业人士,收集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因素评价数据,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紧接着基于平衡计分卡(BSC)建立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下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并利用Yaaph软件创建评估指标体系,针对三级指标创建各个判断矩阵,量化确定各指标相应权重及综合权重。通过对评估指标进行无纲量化计算,确定各个指标分值评定标准,构建风险综合评价模型,并确定综合评价指标的评价方法和设定预警临界值。再者,从工程设计企业内部经营风险和外部经营风险角度,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对策略。企业内部经营风险主要从资质、企业组织结构与文化建设、人员及项目管理队伍的建设、企业薪酬及绩效考核制度、合同风险管理、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及风险预警与防范体制机制等方面采取应对策略;企业外部经营风险主要从业主及合作方的选择、应对政策、市场竞争及与国际融合等方面采取应对策略。最后通过A工程设计企业进行实证案例分析,对其内外部经营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价,验证经营风险综合评价模型的可靠性,并确定A工程设计企业风险等级、采取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刘森[4](2016)在《铁咨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目前,中国已经全面进入经济发展、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的新常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如何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顺应新常态,深化企业改革,推动持续健康发展,已是摆正企业面前的急迫问题和首要问题。铁咨公司从2004年重组改制以来,企业新签合同额、营业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年均30%左右的增长率,人均产值突破100万元,企业规模、综合实力、市场地位、品牌价值实现快速提升,企业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遇到了新的发展难题。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企业发展进入瓶颈阶段,继续保持主要经济技术指标高速增长的难度和阻力急剧加大,企业内部面临深层次改革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等难题,市场结构、业务结构、人才结构等战略性结构转型问题越来越突出。通过对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与形势的分析研判,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重新思考企业的顶层设计,重新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找准切入点,攻克上述难题,也是摆正企业面前的急迫问题和重要问题。在此背景下,重新思考和研究企业的发展战略有着重要意义和现实作用。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简要阐述了铁咨公司发展战略的研究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并对铁咨公司企业概况和相关理论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二部分,从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业务板块市场环境三个方面,对铁咨公司面临的外部环境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针对人力资源、技术资源、无形资源、实体资源、财务资源等五大内部资源,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内部条件分析;同时还进行了国内外企业对标分析和相关利益者分析。第三部分,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五年企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和战略目标,提出了营销策略、品牌与资质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组织机构优化、技术创新与科技研发、企业文化建设等6项战略实施关键举措和4项保障措施。
陈思彬[5](2016)在《工程监理企业项目管理服务能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阶段工程监理企业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局限在施工阶段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发展受限,变革需求迫切。工程监理企业的转型基于发展“全过程”项目管理服务。论文通过对工程监理企业项目管理服务能力水平进行评价研究,有利于工程监理企业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并提升项目管理服务能力,有利于市场相关主体选择合适的工程监理企业,也有利于为制定相关政策推进工程项目管理服务发展提供参考。首先,论文明确了工程监理企业所发展的“全过程”项目管理服务的定位和概念,总结了项目管理服务自项目立项到竣工验收阶段的基本业务内容,并在分析工程监理企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特点的基础上,阐明了工程监理企业发展项目管理服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然后,通过对比分析CMM、K-PMMM、PMS-PM3和OPM3四种主流的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归纳总结了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一般结构,并以此作为后续构建工程监理企业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基础。最后,论文以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共有的范式和结构为基础,结合我国工程监理企业发展现状与特点,考虑项目管理服务的基本内容,站在业主方项目管理的角度,构建适用于我国工程监理企业的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选用典型监理企业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并在重点评估该企业项目管理服务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该企业持续改进项目管理服务能力的途径。
武建学[6](2014)在《NWH勘测设计研究院多元化发展战略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元化发展战略,是很多企业分散经营风险、产生协同效应、扩大品牌优势的重要选择,是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的NWH,以水电勘测设计为主营业务,并在水电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根据我国水电开发规划,预计到2025年,我国水电资源将基本开发完毕。这对于以水电勘测设计为主业的NWH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为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提出NWH要基于其核心竞争力--水电勘测设计,大力发展多元化业务。本文首先回顾了NWH多元化发展概况,虽然NWH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在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但成效并不显着。基于此,查找了目前NWH多元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其次,结合企业战略理论、多元化战略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从管理学的角度,利用系统分析法、SWOT分析法和定性定量分析法,分析了NWH多元化发展的优势、劣势和面临的威胁、机遇,分析了与NWH业务相关的勘察设计、电力、水利、市政、交通、环境工程、工程总承包等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阐明了NWH相关业务多元化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NWH要基于其核心竞争力--勘测设计,从产业链延伸和行业拓展两个维度大力发展工程勘察设计、工程技术管理服务、工程承包、投资运营等业务。然后,本文采用标杆分析法,对NWH的竞争力进行了研究,针对NWH目前面临的问题,选取中国寰球工程公司作为标杆企业,分析了NWH今后多元化发展的努力方向。最后,明确了NWH未来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总体战略目标、战略定位、发展思路、发展步骤,并为战略的顺利实施,提出了NWH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本文从理论到实践,从问题到解决路径,对NWH的多元化战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希望能为NWH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石树琴[7](2013)在《2007~2011年中国勘察设计百强企业业绩分析和评价》文中提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统计资料汇编》(下称"汇编")是建设部对年营业收入前100名的勘察设计企业和勘察设计行业的情况汇总。该文依据2007-2011年《汇编》,对这五年勘察设计企业发展的情况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行业、企业的发展概况。
李飞鹏[8](2013)在《基于Malmquist指数与多边形图示法的勘察设计行业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勘察设计行业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在固定资产形成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投资体制的改革的深入,勘察设计行业获得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无论是从业人数、营业收入,还是行业的营业利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我国的勘察设计行业也存在着空间发展不平衡、行业发展效率偏低、行业集中度仍然不高,依靠国家投资规模扩大获得行业总规模的扩展的粗放式发展模式等问题,整体核心竞争力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迫切需要对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环境和效率提升途径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制约行业发展效率提高以及整体竞争力提升的因素研究,提出未来行业发展模式。本文使用生产效率分析理论中的马奎斯特全要素生产效率指数理论、参数化随机前沿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和copula函数,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对中国勘察设计行业的效率极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勘察设计行业未来发展进行预测,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首先,对影响中国勘察设计行业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国内投资环境、勘察设计市场竞争情况进行了分析。再运用传统产业经济学的SCP分析范式,通过计算行业市场集中度对勘察设计行业的市场结构进行了分析定位,并对影响勘察设计行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包括:行业集中度、行业进入退出壁垒、产品差异化、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以及市场需求的发展逐一进行了剖析。并运用波特五种竞争力模型分析了勘察设计行业的市场竞争情况,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行业发展政策建议。其次,基于传统的投入产出效率评价理论和生产函数理论,根据勘察设计行业的特点,建立了以资本、人力、固定资产为投入要素,以营业收入、企业利润和专利发明为产出要素的行业效率评价体系,运用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6-2011年面板数据,计算出各地区分年的马奎斯特全要素生产效率变化趋势,并分析了整个行业在时间和空间上投入产出效率的演进历程,分析效率变化的原因,提出提高行业效率的途径。同时,采用随机前沿带非技术效率项的SFA模型,分别考虑反映市场容量、专业化水平、市场化水平等特征技术无效函数,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勘察设计行业技术效率进行测度,并对影响技术效率技术无效函数的估计结果进行分析,解析其影响机理,更深入全面地掌握该行业的技术效率发展规律、地区差异。最后,运用因子分析法建立中国各地区勘察设计行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对全国31各省区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采用基于Copula预测方法预测中国勘察设计行业未来发展指标以及各省市行业效率。论文结尾提出了本文的不足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徐建华[9](2012)在《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统计报表数据的应用及工作建议》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勘察设计行业统计工作的发展历程、作用地位、工作要求、成果应用、存在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结合现在执行的统计报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工作建议。
谷新艳,宗绍兴[10](2011)在《工程设计企业质量体系运行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快速发展的现状为背景,提出设计企业质量管理工作面临的环境巨变,并以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质量体系运行的具体统计数据为样本,分析设计企业存在的质量缺陷并提出了改进质量工作的措施及建议。
二、2002年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前100名排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前100名排序(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推行EPC总承包模式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EPC模式相关概念和发展分析 |
2.1 国际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分析 |
2.1.1 DBB模式 |
2.1.2 CM模式 |
2.1.3 DB模式 |
2.1.4 EPC模式 |
2.2 EPC模式与其他模式的对比分析 |
2.3 国内EPC模式的发展历程分析 |
2.4 国内EPC模式的发展现状分析 |
2.4.1 国内各省市EPC政策发布现状 |
2.4.2 国内EPC市场发展现状 |
2.4.3 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的EPC发展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推行EPC模式的制约因素研究 |
3.1 制约因素的确定 |
3.1.1 制约因素的提取原则及方法 |
3.1.2 制约因素的主要来源与初步提取 |
3.1.3 制约因素的最终确定 |
3.2 制约因素数据分析模型建立 |
3.2.1 Grey-DEMATEL方法及其适用性 |
3.2.2 Grey-DEMATEL分析的主要步骤 |
3.3 制约因素的实证研究 |
3.3.1 样本选择 |
3.3.2 数据收集 |
3.3.3 数据处理 |
3.3.4 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三方博弈的EPC模式推广策略研究 |
4.1 演化博弈理论及其适用性 |
4.1.1 演化博弈理论的发展及原理 |
4.1.2 演化博弈理论的适用性 |
4.2 EPC模式推广主体与行为分析 |
4.2.1 政府主体的行为分析 |
4.2.2 建设单位主体的行为分析 |
4.2.3 企业主体的行为分析 |
4.3“政府-建设单位-企业”的三方博弈模型分析 |
4.3.1 三方博弈模型的假设和建立 |
4.3.2 三方博弈主体演化稳定策略分析 |
4.3.3 三方博弈主体平衡点的稳定性分析 |
4.4 博弈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促进EPC模式在我国推行的对策建议 |
5.1 政府方面的对策建议 |
5.2 建设单位方面的对策建议 |
5.3 企业方面的对策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 我国推行EPC模式的制约因素专家访谈表 |
附录C 我国推行EPC模式制约因素重要性调查问卷 |
附录D 我国推行EPC模式的制约因素影响关系调查问卷 |
(2)设计企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国外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分析 |
2.1 国外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相关概念 |
2.2 国外全过程工程咨询发展概况 |
2.3 国际标杆设计企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3 国内设计企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分析 |
3.1 国内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现状 |
3.2 国内设计企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必要性 |
3.3 国内外设计企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特征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4 设计企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评价模型构建 |
4.1 设计企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影响因素收集 |
4.2 设计企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4.3 设计企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评价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5 设计企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评价实证研究 |
5.1 设计企业的选取及评价计算 |
5.2 评价结果分析与发展建议 |
5.3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设计企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评价研究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
附录Ⅱ S设计院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调查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下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识别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综合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1.4.1 相关概念 |
1.4.2 理论基础 |
第二章 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下工程设计企业现状与经营困境分析 |
2.1 工程设计行业及企业的现状分析 |
2.1.1 工程设计行业的现状分析 |
2.1.2 工程设计企业的现状分析 |
2.2 工程设计企业经营困境分析 |
2.2.1 设计人员思想认识不统一 |
2.2.2 全局统筹的综合素质人才缺乏 |
2.2.3 现有资质使业务承接受到限制 |
2.2.4 各阶段咨询成果合理对接机制欠缺 |
2.2.5 相关政策及收费标准不完善 |
2.2.6 市场监管机制不完善 |
2.3 工程设计企业经营困境原因分析 |
2.4 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的类型 |
2.4.1 企业内部经营风险 |
2.4.2 企业外部经营风险 |
第三章 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下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因素的识别与分析 |
3.1 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与传统模式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的区别 |
3.1.1 建设各方合同关系不同 |
3.1.2 工程设计企业资质及规模要求不同 |
3.1.3 人力资源方面要求不同 |
3.1.4 业务承接与发展方向不同 |
3.2 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因素的识别 |
3.3 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因素调查 |
3.3.1 问卷设计 |
3.3.2 问卷的发放和收集 |
3.4 问卷的检验与统计分析 |
3.4.1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3.4.2 调查基本情况分析 |
3.4.3 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四章 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下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评价 |
4.1 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1 经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框架设计 |
4.1.2 经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 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评估模型 |
4.2.1 层次分析法的适用性 |
4.2.2 风险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3 经营风险评估指标的无纲量化计算 |
4.2.4 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综合评价模型 |
4.3 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综合评价 |
4.3.1 综合评价指标的评价方法 |
4.3.2 预警临界值的确定 |
第五章 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下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应对策略 |
5.1 企业内部经营风险应对策略 |
5.2 企业外部经营风险应对策略 |
第六章 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下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识别与评价实证分析 |
6.1 A工程设计企业情况简介 |
6.2 A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识别与分析 |
6.2.1 A工程设计企业内部经营风险识别与分析 |
6.2.2 A工程设计企业外部经营风险识别与分析 |
6.3 A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评价 |
6.3.1 经营风险评估指标值的计算 |
6.3.2 经营风险指标的综合评价 |
6.4 A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应对策略 |
6.4.1 A工程设计企业内部经营风险应对策略 |
6.4.2 A工程设计企业外部经营风险应对策略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下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因素评价调查问卷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4)铁咨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铁咨公司概况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企业发展战略的概念与特征 |
2.2 企业环境与环境分析 |
2.3 SWOT分析方法 |
第3章 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勘察设计行业营业收入持续增长 |
3.2.2 勘察设计企业数量与规模快速增长 |
3.2.3 勘察设计企业资质和能力总体提升 |
3.2.4 勘察设计企业发展趋势 |
3.3 业务板块市场环境分析 |
3.3.1 国内铁路市场环境分析 |
3.3.2 国外铁路市场环境分析 |
3.3.3 城市轨道交通市场环境分析 |
3.3.4 公路及市政工程市场环境分析 |
3.3.5 铁路相关产品市场环境分析 |
3.3.6 工程承包市场环境分析 |
第4章 内部条件分析 |
4.1 人力资源分析 |
4.2 技术资源分析 |
4.3 无形资源分析 |
4.4 实体资源分析 |
4.5 财务资源分析 |
4.6 国内外企业对标分析 |
4.6.1 企业对标整体情况 |
4.6.2 企业主要指标对标分析 |
4.7 相关利益者分析 |
第5章 公司发展战略 |
5.1 SWOT分析 |
5.1.1 优势 |
5.1.2 劣势 |
5.1.3 机遇 |
5.1.4 威胁 |
5.2 战略思路 |
5.3 战略目标 |
5.3.1 总体目标 |
5.3.2 收入和行业排名目标 |
5.3.3 业务结构转型优化目标 |
5.3.4 科研与技术质量目标 |
5.3.5 人力资源规划目标 |
第6章 战略实施关键举措 |
6.1 营销策略 |
6.1.1 加强政策跟踪和市场环境的前瞻性研究 |
6.1.2 加强重点区域的经营和深度开发 |
6.1.3 调整市场营销资源配置方式 |
6.1.4 推进海外经营渠道建设 |
6.1.5 健全营销工作的组织保障 |
6.2 品牌与资质建设 |
6.2.1 制定品牌规划,加强宣传推广 |
6.2.2 推动行业交流平台建设,提升品牌影响力 |
6.2.3 推进品牌组织管理和传播体系建设 |
6.2.4 进一步提升企业资质 |
6.3 人力资源管理 |
6.3.1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
6.3.2 继续改善人力资源队伍结构 |
6.3.3 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步伐 |
6.3.4 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综合素质 |
6.4 组织机构优化 |
6.4.1 完善组织构架体系,优化资源配置 |
6.4.2 完善工程承包业务岗位设置 |
6.4.3 建立针对性的业务组织机构和管控模式 |
6.4.4 建立国际化经营组织体系 |
6.4.5 建立科研项目管理和运作平台 |
6.4.6 加强财务管理和资本运作职能 |
6.5 技术创新与科技研发 |
6.5.1 重点领域技术创新 |
6.5.2 专业领域技术创新 |
6.5.3 技术标准化建设 |
6.5.4 信息化建设 |
6.6 企业文化建设 |
第7章 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7.1 健全领导体系及执行体系 |
7.2 加强公司发展战略宣贯 |
7.3 研究制定与铁咨公司总体战略相匹配的子规划 |
7.4 妥善处理各方面关系,统筹协调发展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工程监理企业项目管理服务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项目管理服务文献综述 |
1.2.2 企业项目管理能力评价文献综述 |
1.2.3 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工程监理企业项目管理服务基础研究 |
2.1 项目管理服务及其基本工作内容 |
2.1.1 项目管理服务的定位和概念 |
2.1.2 项目管理服务基本工作内容 |
2.2 2014年工程监理企业发展现状 |
2.2.1 工程监理企业资质情况 |
2.2.2 工程监理企业人员情况 |
2.2.3 工程监理企业业务情况 |
2.2.4 工程监理企业财务情况 |
2.3 工程监理企业发展特点 |
2.3.1 低资质企业占据较大比重 |
2.3.2 企业营业收入增速下行 |
2.3.3 单位机构、人均营业收入增长率逐年下行 |
2.3.4 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比重略微下滑 |
2.3.5 工程监理市场集中度低 |
2.4 工程监理企业发展项目管理服务必要性分析 |
2.4.1 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
2.4.2 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 |
2.5 工程监理企业发展项目管理服务可行性分析 |
2.5.1 市场需求 |
2.5.2 内在优势 |
2.5.3 政策推动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基础研究 |
3.1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相关概念 |
3.2 主流的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 |
3.2.1 CMM模型 |
3.2.2 K-PMMM模型 |
3.2.3 PMS-Solutions模型 |
3.2.4 OPM3模型 |
3.3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比较分析 |
3.4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基本结构 |
3.4.1 模型范畴 |
3.4.2 模型维度 |
3.4.3 模型内部结构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程监理企业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构建 |
4.1 模型功能定位 |
4.2 模型基本结构 |
4.2.1 模型范畴 |
4.2.2 模型维度 |
4.2.3 内部结构 |
4.3 最佳实践确定 |
4.3.1 关键过程域最佳实践确定 |
4.3.2 组织支持域最佳实践确定 |
4.4 模型总体框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监理企业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应用 |
5.1 模型应用机理 |
5.1.1 测评原理 |
5.1.2 改进原理 |
5.2 案例分析 |
5.2.1 测评过程 |
5.2.2 测评结果 |
5.2.3 改进方案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与研究成果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关于项目管理关键过程的调查问卷 |
附录B 关于组织支持域项目管理要素的调查问卷 |
附录C 最佳实践检索表 |
附录D 工程监理企业项目管理成熟度测评提问单 |
作者简介 |
(6)NWH勘测设计研究院多元化发展战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 论文的框架结构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NWH多元化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 |
2.1 企业战略理论 |
2.2 多元化战略理论 |
2.3 核心竞争力理论 |
第3章 NWH多元化发展现状 |
3.1 NWH多元化发展概况 |
3.2 NWH多元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章 NWH多元化发展环境分析 |
4.1 NWH内部环境分析 |
4.2 NWH外部环境分析 |
4.3 相关行业细分市场分析 |
4.4 NWH现有业务版块的SWOT分析 |
第5章 NWH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对标分析 |
5.1 选取标杆企业的标准 |
5.2 寰球工程公司简介 |
5.3 对标分析 |
5.4 提升路径 |
第6章 NWH未来多元化发展战略 |
6.1 总体战略目标 |
6.2 多元化战略定位 |
6.3 多元化发展思路 |
6.4 多元化发展战略目标 |
6.5 多元化发展的步骤 |
6.6 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
第7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下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2007~2011年中国勘察设计百强企业业绩分析和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百强企业总量:大踏步增长 |
2 行业类别分析:工程设计综合资质成发展主流 |
2.1 工程设计综合资质 |
2.2 其他类别、营业收入、营业收入/总营业收入 |
2.3 市政行业 |
3 发展平衡性分析 |
3.1 排名前10、后10企业营业收入占比 (见表2) |
3.2 高于、低于平均营业收入的企业数 |
3.3 表现优异的业界“翘楚” |
4 案例分析 |
4.1 排名上升企业案例 |
4.1.1 案例1: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
4.1.2 案例2:中国海诚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4.1.3 案例3: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
4.1.4 案例4: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4.1.5 分析与评价 |
4.1.5. 1 多元化股权投资 |
4.1.5. 2 合并做大企业 |
4.1.5. 3 业务转型和管理创新 |
4.2 淡出排名企业案例 |
4.2.1 案例5: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
4.2.2 案例6: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
4.2.3 分析与评价 |
4.3 上海几家上榜企业概况 (见表12) |
4.3.1 营业收入情况 |
4.3.2 分析与评价 |
(8)基于Malmquist指数与多边形图示法的勘察设计行业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中国勘察设计行业发展环境及市场结构分析 |
2.1 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
2.1.1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
2.1.2 投资环境分析 |
2.2 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市场结构分析 |
2.2.1 勘察设计行业现状分析 |
2.2.2 勘察设计行业市场结构分析 |
2.2.3 产业内子行业市场集中度分析 |
2.2.4 行业市场集中度分析横向比较 |
2.2.5 产品差异化 |
2.2.6 进入和退出壁垒 |
2.2.7 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 |
2.2.8 市场需求的增长情况 |
2.3 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勘察设计行业分析 |
2.3.1 波特五力模型 |
2.3.2 勘察设计行业波特模型实证分析 |
2.4 行业发展战略选择和政策建议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面板数据和 Malmquist TFP 指数的勘察设计行业效率评价 |
3.1 问题的提出 |
3.2 基本概念 |
3.2.1 效率及效率测量方法 |
3.2.2 距离函数及 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 |
3.3 研究模型与方法 |
3.4 实证研究 |
3.4.3 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数据处理 |
3.4.4 实证结果及分析 |
3.5 勘察设计行业效率、利润率与市场集中度之间的关系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勘察设计行业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技术效率测量的参数化方法 |
4.2.1 随机前沿分析 SFA 模型 |
4.2.2 SFA 效率的计算 |
4.2.3 各种效率测量方法的比较 |
4.3 实证分析 |
4.3.1 模型的选择 |
4.3.2 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地区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4.3.3 结果分析 |
4.3.4 政策建议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 Copula 的中国勘察设计行业发展预测 |
5.1 Copula 及阿基米德 Copula |
5.1.1 Copula 简介 |
5.1.2 阿基米德 Copula |
5.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5.2.1 边缘分布拟合 |
5.2.2 copula 拟合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改进的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法的勘察设计行业核心竞争力评价 |
6.1 各地区行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
6.2 因子分析法评价原理 |
6.3 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及其改进 |
6.3.1 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原理 |
6.3.2 改进的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 |
6.4 实证分析 |
6.4.1 因子分析结果 |
6.4.2 多边形方法计算结果 |
6.4.3 改进多边形方法计算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统计报表数据的应用及工作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统计报表工作发展历程 |
二、统计报表工作作用 |
三、现行统计报表制度要求 |
四、统计报表成果及应用 |
(一)统计报表成果 |
(二)统计报表应用 |
五、统计报表工作存在的问题 |
(一)法律意识不强,不依法统计的现象仍然存在 |
(二)基层统计基础薄弱 |
(三)对统计工作认识不够 |
(四)统计数据汇总成果时效性不高 |
六、下一步工作建议 |
(一)加强《统计法》的宣传贯彻,着力提升统计法制意识 |
(二)加强统计基础建设,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 |
(三)加强统计工作监管,提高报表成果的应用 |
(四)加强统计信息化工作,用更科学的手段实现统计报表分析 |
(五)加强统计报表工作交流,定期召开统计报表工作会议 |
七、结束语 |
(10)工程设计企业质量体系运行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行业概览 |
2 行业发展引起质量工作环境发生巨变 |
3 样本企业与行业数据对比 |
四、2002年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前100名排序(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推行EPC总承包模式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 雒倩倩.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2]设计企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评价研究[D]. 冯琪.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3]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下工程设计企业经营风险识别与评价研究[D]. 黄月明. 福建工程学院, 2020(03)
- [4]铁咨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刘森.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2)
- [5]工程监理企业项目管理服务能力评价研究[D]. 陈思彬. 东南大学, 2016(03)
- [6]NWH勘测设计研究院多元化发展战略优化研究[D]. 武建学. 西北大学, 2014(09)
- [7]2007~2011年中国勘察设计百强企业业绩分析和评价[J]. 石树琴.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3(06)
- [8]基于Malmquist指数与多边形图示法的勘察设计行业评价研究[D]. 李飞鹏. 天津大学, 2013(12)
- [9]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统计报表数据的应用及工作建议[J]. 徐建华.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2(10)
- [10]工程设计企业质量体系运行实证研究[J]. 谷新艳,宗绍兴. 中国勘察设计,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