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开曲线形状识别技术研究

平面开曲线形状识别技术研究

一、平面开曲线形状识别技术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谭晓华[1](2021)在《超材料在5G高隔离MIMO多天线和小型化中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万物互联的到来,第五代无线通信系统成为社会发展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人们对移动通信的需求持续增长和对信息传输速度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5G技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技术的竞争焦点。此外多种无线接入技术也日渐成熟和更新换代,无线移动通信进入融合发展新阶段。这些都预示着5G、物联网、自动驾驶、远程医疗、人工智能等在民用和军用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这些系统的数据量以指数级别的速率快速增长,对信道容量和信号传输的可靠性的需求迅速增加。但是由于频谱资源有限,为了在复杂的噪声环境下更加高效的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必须在有限的空间内布置多个天线,同时对天线之间的耦合、信号之间相关性等指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天线系统能够有效提升信道容量和可靠性,是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重要器件。在此背景下,该论文课题围绕基于超材料结构的5G终端高隔离MIMO天线和小型化设计方面进行了以下六个点的研究工作。(1)提出了基于电磁带隙EBG(Electromagnetic Band Gap)结构的5G双频MIMO高隔离弯折天线的设计与理论分析。通过在位于天线的弯折部分下面加载耦合矩形贴片产生第一谐振模式和天线原有的第二谐振模式,实现工作在5G频段的双频天线。为了在两个谐振模式处均实现高隔离。首先利用EBG结构带隙特性实现第二谐振模式下的解耦,其次在位于EBG结构上表面单元连接处加载四个开口的实现在第一谐振模式下的去耦功能。本文通过对电磁带隙结构的色散特性、去耦工作原理的讨论与分析,研究基于以上电磁带隙EBG结构与MIMO天线的融合,分别解决MIMO天线多频去耦问题,方向性增强问题。相关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SCI学术论文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 and Propagation 上。(2)提出了基于开口小型化EBG结构的隔离增强型MIMO天线阵。使用EBG来减少耦合通常涉及尺寸和体积更大的结构,当易于实现和小型化成为关键问题时,这些结构并不特别吸引人。对此,本文设计了一个小型化的新型EBG结构。同时提出了通过在小型化EBG表面施加开口结构来实现隔离增强。最终实现了在5G工作频率点处耦合度在-50 dB以下。相关研究成果以第一发明人申请了发明专利。(3)提出了基于超细传输线TL(Transmission Line)结构的MIMO单极子天线。通过在天线单元一侧加载一个超细传输线谐振器,其功能相当于反射器和寄生元件,有效的实现了高隔离和带宽扩展。通过讨论天线间的耦合方式和超细传输线作为寄生元件和反射器的工作机理,并研究了 MIMO天线中耦合来源。此外,还提出了一种基于超细传输线的正交极化分集四单元天线。最终通过实际加工、制作、测量验证仿真和理论的正确性。该工作中所采用的去耦结构对于今后MIMO天线实际应用具有很好的前景,相较于采用EBG结构或者其他的去耦结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易于和其他射频电路集成。相关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SCI学术论文投在了国际学术期刊AEU-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s and Communications 上。(4)提出了超细TL结构加载的高隔离和高辐射效率多过孔贴片天线阵设计。首先对多过孔贴片天线的参数以及设计理念进行了研究。与未加载TL结构的多过孔贴片天线阵相比,TL结构的加载使天线单元之间的隔离度增加了 17 dB。该隔离结构同时提高了多过孔贴片天线的增益和辐射效率。此外详细分析了超细TL结构加载的多过孔贴片天线阵的工作原理和设计过程。最后进行了实物加工和实验验证。验证了超细传输线不仅适用于单极子MIMO多天线去耦合,对贴片类MIMO多天线去耦合同样具有效果。(5)提出了一种基于新型平行耦合传输线的紧凑低剖面MIMO贴片天线设计。去耦结构的设计是由四个错开的平行超细传输线(4TL)组合而成,实现了完整共地平面的低剖面贴片天线阵的去耦合。该4TL结构构成一个高阻抗的平面阻碍了表面波的传播,实现了紧凑型MIMO贴片天线的高隔离设计。本文详细分析了 4TL的工作原理和参数变化。本文的MIMO贴片天线设计为完整共地平面的低剖面紧凑贴片天线阵的高隔离设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具有加工简单,易于设计的优点。不同于以往需要在地平面蚀刻细槽或断开设计,对天线的辐射特性也不会产生什么影响。最后对加载和未加载4TL的天线阵进行加工与实测,验证了仿真结果。(6)提出了一种基于新型超宽带慢波模式一维电磁带隙EBG结构的小型化双枝节宽带天线。该新型一维电磁带隙EBG结构单元由一个在矩形贴片的四周和对角线蚀刻缝隙槽而成,通过该设计极大的扩展了其慢波带宽,实现了双枝节宽带天线的小型化。此外,由于该一维慢波EBG结构的同相反射特性,双枝节天线的带宽也得到了扩展。该EBG结构嵌入在双枝节天线和地平面中间。在加载和未加载EBG结构的两种情况下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该设计的小型化天线和未小型化天线进行了实例加工和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测试结果和仿真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该新型超宽带慢波模式EBG结构能有效的缩小双枝节天线的尺寸。

白戎[2](2021)在《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激光焊接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激光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迅速发展,自动化、智能化的激光焊接技术在自动化生产加工方面展现出巨大的产业化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针对自动激光焊接系统对视觉引导功能的需求,进行了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激光焊接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自动激光焊接系统平台设计、焊缝识别和焊缝轨迹中心线路径平滑规划方法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在自动激光焊接系统平台设计方面,针对国内外领先的激光加工设备生产厂商研发生产的自动激光加工设备进行了前期的市场调研后,自主研发设计了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激光焊接系统实验平台。设计视觉成像系统,作为引导运动执行系统的视觉传感器;对运动执行系统进行研究,采用滚珠丝杠结构的三轴直线模组作为运动执行机构,运动控制卡和步进电机驱动器作为运动控制及驱动部分;组装焊接执行系统,对激光器和激光焊接头进行选择搭配,分别作为焊接热源和激光束整形机构。装配以上三个部分,搭建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激光焊接系统实验平台。在焊缝识别方面,包括焊缝轨迹识别及焊缝轨迹中心线提取两部分内容。针对焊缝间隙较窄,焊接工件表面划痕与焊缝特征相似,极易导致误识别的问题,本文首先完成了相机标定模型及标定方法的研究,应用张氏标定法进行相机标定实验,消除镜头畸变;然后,针对平面曲线焊缝的特征,采用方向小波变换的方法对焊接对象进行边缘检测,滤除焊接对象表面划痕、锈蚀等干扰因素,提取出焊接对象的边缘及焊缝图像;最后,对提取到的焊接对象的边缘及焊缝图像进一步处理,应用形态学处理方法提取出焊缝轨迹二值图像,采用形态学细化法提取出焊缝轨迹中心线坐标,通过实验验证了焊缝轨迹中心线提取方法的可靠性。在焊缝轨迹中心线路径平滑规划方法方面,对焊缝轨迹曲线拟合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Harris-Laplace角点特征的NURBS曲线规划方法。首先,针对复杂的焊缝轨迹曲线拟合运算数据量较大的问题,采用Harris-Laplace角点检测算法对复杂曲线进行分段,采取分段拟合的思想在不丢失曲线数据的前提下,降低曲线的复杂程度;其次,针对运动执行机构直接按照焊缝轨迹中心线坐标为型值点坐标运动,出现的顿挫、抖动现象,应用NURBS曲线拟合方法规划焊接轨迹曲线。本文基于Matlab开发环境,完成焊缝识别和焊缝轨迹中心线路径平滑规划的算法验证;基于Visual Studio2010软件开发平台,应用C#语言开发焊接控制软件,通过对金属工件的激光焊接实验,完成自动激光焊接系统的设计。

齐敏敏[3](2021)在《基于三维点云的堤防渗流表观病险识别及智能建模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堤防工程的安全运行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渗流是导致堤防溃决的主要病因。我国堤防工程建造年代跨度大,早期修建的堤防工程大多未建立渗流检测与监测体系,因此针对堤防病险的智能检测是一大研究热点,其中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以其速度快、精度高、操作便利等优势被广泛用在检测工程中。但是,目前基于三维点云的堤防渗流表观病害智能检测研究仍缺乏系统性,如何借助全局扫描技术辨识渗流表观病险信息成为目前亟需解决关键难题。本文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通过系统的室内模型试验,获取了渗流表观病险的三维点云数据,分析了相应表观病险的点云特征,构建了病险点云特征的智能识别及特征参数提取算法,建立了基于三维点云的智能数值建模方法。本文开展的工作和主要结论如下:(1)试制了全自动多角度模型试验系统,开展了堤防渗流表观病险点云采集模型试验,获取了植被异常生长、管涌、滑坡三种渗流表观病险的多维度及多尺度点云特征,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表观病险的点云特征辨识指标。(2)基于点云的特征分析,开展了算法试验,构建了“全局点云遍历-局部特征提取”的堤防渗流表观病险识别方法,整体识别率为88.33%,针对管涌和滑坡病险的特征识别精度分别提高了 40.5%和66.1%。(3)基于三维点云数据,构建了以“点云重构-实体化-模型转换”为主要步骤的数值分析智能建模方法,建模精度满足应用需求。

张虎[4](2020)在《CAD中变次数B样条细分性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细分方法是曲线曲面的一种快速造型方法,是通过定义的规则或方案,向最初给定的控制多边形或者网格中插入新的顶点并连接,形成新的多边形或网格,反复进行这样的步骤,最终可得到光滑曲线或曲面.细分方法凭其简单高效,已成为CAD中一种强大的造型手段.B样条作为CAD中常用的造型工具,已具有大量的细分方法,从较早的任意次广义均匀曲线细分到后来的参数可变的非均匀细分,细分方法具有越来越多的应用.而变次数B样条作为B样条的一个推广,它允许在不同段上使用不同的次数,是B样条在变次分段多项式空间中的直接推广,与B样条造型相比,次数可变有可能减少使用控制顶点的个数,从而减少数据量,降低计算量.本文给出一种变次数样条曲线的细分算法,该算法中,细分前可指定每段的次数和异次段间的连续性,其中,每段的次数可在[1,4]上任选,异次段间的连续性可在C0和C1中任选,同次段间的连续阶为次数减1.该算法基于变次数样条的插节点性质,不同于每次只在一段上插入节点,而是采用整体线性插值的形式,具有对称性,并且包含了次数≤4的均匀B样条的Lane-Riesenfeld细分作为特殊情况.本文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二章介绍了变次数B样条的定义以及与细分有关的性质,指出本文研究的异次段间连续性不超过C1、可变次数不超过4的变次数样条,并回顾相关性质以及控制多边形的标记方法.第三章首先根据变次数样条的插节点性质,与已有的在非零节点区间逐个插入节点的方法不同,本文在所有非零节点区间中,整体插入中点,精确地给出细分前后基函数的关系,进而给出细分前后控制顶点的关系.其次,基于插节点性质,将插节点过程分解为逐层线性插值的形式,对初始控制多边形进行逐层割角,从而给出异次段间连续性不超过C1、可变次数不超过4的变次数B样条的细分算法.其中,开曲线细分算法,通过引进下标变量,精确给出细分每一步生成的控制顶点的下标,以方便下一步的提取.闭曲线算法通过定位每一步需要进行割角的多边形段,清晰地展示了算法每步的过程.然后,讨论算法的性质,通过实例分析算法的割角性质,并证明了算法的对称性.第四章分别给出开曲线、闭曲线细分的平面和空间的例子,并将细分1次、2次、5次的结果进行比较。

张旭[5](2020)在《基于光栅投影的三维人脸识别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作为计算机视觉和图像识别领域的研究热点,人脸识别技术具有生物特征唯一性和终身不变性等特点,但目前常见的二维人脸识别技术忽略人脸深度信息,存在检测速度慢,误识率高等问题,三维人脸技术可以更加全面地描述人脸,被广泛地应用在支付验证、智慧交通等场景中。针对三维人脸重建过程中相位展开方法速度慢且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优化的Goldstein枝切法进行相位展开。该方法使用质量图导向法将包含三维人脸信息的包裹相位图划分为高质量和低质量两个区域,高质量区域利用改进的Goldstein枝切法进行相位展开,低质量区域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相位展开。针对二维人脸识别过程中识别速度慢且易受光照等因素影响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光栅结构光的三维人脸识别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基于肤色和Adaboost算法进行人脸检测,对包含人脸信息的图片进行三维重建,然后采用基于形状指数的三维人脸特征定位方法对鼻尖点、眼角和耳朵定位,再选用六条人脸曲线作为特征曲线,利用分层弹性匹配方法和点距信息进行特征匹配,最后加权融合计算相似度来实现三维人脸识别。针对本文提出的基于光栅投影的三维人脸识别方法,通过仿真实验和实物实验,实现了三维人脸重建和识别,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具有良好的识别性能,受自然光的影响较小,并且对于表情、姿态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钟棉卿[6](2020)在《基于移动激光雷达数据的路面状况检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对公路养护和旧路改扩建的需求迅速扩大。路面是公路养护及改扩建工作的核心内容,快速、有效掌握路面几何参数和公路路面技术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是路面养护决策、路面大中修养护及改扩建方案设计的前提和依据。路面几何参数及技术状况评价指标的获取长期依赖于种类繁多的特定传感器和现场测量,其检测结果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且缺乏统一的数据基准。移动激光扫描(Mobile Laser Scanning,MLS)技术集成激光扫描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姿态测量系统、相机等多种传感器,能迅速采集高精度、高密度的公路三维实景点云数据,为路面几何及技术状况自动化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本文针对MLS数据用于公路路面几何及技术状况自动化检测领域中的关键技术开展研究,构建了“MLS数据组织—路面特征提取—几何状况检测—技术状况检测”的技术框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MLS点云数据离散、无拓扑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MLS点云的采集顺序而构建的顺序索引结构Tgrid,该方法可以实现为每个激光点分配一个2维规则索引号,将点云的顺序邻接关系转换为一张Tgrid结点图,相比传统方法,本文方法不仅很好地实现了海量点云数据的快速查询,解决MLS点云顺序存储与索引存储间的不一致问题,并能将图像处理方法成功引入到MLS点云数据处理。2、针对某些MLS场景数据文件不包含轨迹数据、无扫描角信息和轨迹文件损坏的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种根据点云空间分布特点重建扫描仪地面轨迹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重建的轨迹数据与真实轨迹数据的平均误差在1-2个激光点之内。本研究为基于MLS点云的扫描轨迹重建提供了理论基础。3、基于本文创建的Tgrid结构,提出并研究了利用MLS点云数据提取路面特征信息的系统化的处理方法,包括下列主要工作:(1)提出了一种基于点云标记控制的区域生长方法用于路面点云的检测,设计了基于Tgrid结构的联通区域分析和Freeman链码边界检测算法快速提取路面点云轮廓以及道路边界;(2)设计了一种基于点云强度背景反差自适应阈值分割方法筛选路面标线点云,在此基础上,引入数学形态学方法识别车道线,最终提取了道路中线和轮迹线等路面几何及技术状况关键信息;(3)通过将提取的道路边界与路面点云在Tgrid结点图上的叠置分析,实现了路面内部点云孔洞的快速、有效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路面点云检测完整率达99.67%,与人工标定的道路边界和车道线相比,检测边界的精准率和召回率分别为96.78%和92.91%,车道线检测结果的正确检测率达98.80%,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4、开展了基于提出的道路中线和MLS密集路面点云获取公路几何状况的研究。设计了利用高精度三维点云检测路面线路曲率、纵坡和横坡等几何状况主要参数的方法;根据曲率和纵坡的变化检测公路的几何线形,并基于连续性、均衡性和坡长三个技术指标评估了既有几何线形的安全性。在一段多弯道盘山公路场景测试结果表明,基于本文方法判定的危险路段与实际状况基本相符,与抽样实测数据比较,纵断面高程误差0.031m,横坡率误差0.33%。5、提出了基于MLS数据的路面损坏、路面平整度和路面车辙等路面技术状况自动化检测的系列方法,构建了使用MLS点云自动化检测路面几何及技术状况的技术框架。(1)设计一种融合三维点云与高分辨率CCD(Charge Coupled Device)图像的路面损伤检测策略,提出了一种基于比例限制的路面破损背景反差自适应阈值分割方法,实现了路面裂缝和坑槽的自动化检测;(2)参考路面检测规范中对常规检测方法采用数据精度和采样率的要求,提出基于轮迹线点云纵断面高程检测路面平整度的方法;(3)研究实现基于轮迹线点云生成精细横断面的方法用来检测路面车辙深度的方法。平整度的检测结果表明,基于密集点云断面高程计算的平整度标准差σ和国际平整度指数(IRI)结果高度相关,可通过在测试路段上开展相关实验来获取的二者之间的转换关系,将σ值转换为IRI值,从而简化IRI的计算复杂度。使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对局部路面车辙深度的最大值进行了抽样检验,基于MLS点云检测的车辙深度误差不大于0.010m。

白永健[7](2020)在《深切河谷土石混合体滑坡细观结构及灾变过程研究 ——以丹巴河段土石混合体滑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西南山区受青藏高原第四纪以来持续隆升作用和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长江及其支流等强烈切割,形成典型深切高中山峡谷区。区内发育大量的由冰水堆积、崩滑流堆积、冲洪积等组成的土石混合体斜坡,其中不少已发生变形并演化成滑坡。这类土石混合体滑坡具有物质成因类型多,发育演化机制复杂,变形破坏发展趋势难以预测,致灾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对山区城镇及重大基础设施危害大,以这类滑坡为研究对象,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作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资助下,利用高精度遥感、现场调查、工程勘察、地质测绘、数码图像采集、长期现场监测、三轴剪切试验等技术手段对大渡河丹巴河段土石混合体滑坡进行全面分析,采用定性分析、定量计算、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大渡河丹巴河段河谷演变,土石混合体形成、细观结构及力学特性,和土石混合体滑坡的时空分布规律、灾变过程、早期识别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和进展如下:(1)系统揭示了大渡河丹巴河段土石混合体滑坡发育特征。采用资料收集、野外现场详细的工程地质勘测、三维系统监测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丹巴河段45处土石混合体滑坡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形成地质时代和危害性等进行分析。并结合建设街滑坡、甲居滑坡、梭坡滑坡、中路乡滑坡等典型土石混合体滑坡的发育特征、宏观坡体结构、细观物质结构等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厘定和查清了深切河谷土石混合体滑坡的概念、形成条件和年代、发育特征及灾害效应。(2)实现了深切河谷土石混合体细观结构量化分析进而构建了典型土石混合体细观结构模型。土石混合体作为深切河谷区一类特殊的岩土体,成因机制多样,细观空间结构复杂。对丹巴河段深切河谷土石混合体进行了宏观-细观-微观多尺度结构观测,宏观结构可分为类土结构、类石土结构、类石结构,随着粗颗粒含石量的提高、颗粒接触面嵌合度增大,胶结性越好,土石混合体稳定性越好。细观结构主要从颗粒和孔隙发育特征进行观测,颗粒平面形态、排列、接触、数量、粒径等特征及参数差异大。对描述细观结构包括颗粒粒组、形态、接触、孔隙形态和粒间作用等15个要素进行明确定义,采用17个量化参数加以表达。基于6处探槽图像分析和36个样的颗分试验、3个CT扫描,12个电镜扫描(SEM)等测试成果的分析,对典型土石混合体空间结构及胶结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构建了典型土石混合体细观结构模型。(3)深入研究了土石混合体灾变过程及其细观结构的响应。土石混合体是一类颗粒尺度和结构性状高度离散性的特殊地质体,导致其力学行为具有独特性。对描述土石混合体强度特性、剪胀剪缩性、应力应变关系、硬化软化特性等细观力学特性的11个指标的定义及12个量化参数进行系统梳理,并构建了土石混合体细观力学特性指标体系。通过对研究区典型土石混合体抗剪强度试验、变形试验获取细观结构力学参数,并结合前人大量研究成果,对土石混合体的强度和力学参数随含石量和加载围压的变化的响应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引入沈珠江土石混合体二元介质理论,和细观力学均匀化理论,综合分析细观结构变化与力学和变形特性的相关性,探讨土石混合体强度与变形特性之间的本构关系。(4)总结了深切河谷地貌演化过程,典型土石混合体斜坡变形破坏模式及滑坡灾变过程。基于大渡河丹巴河段深切河谷演化过程,典型土石混合体宏观坡体结构和细观物质结构及力学特性,总结了层状敞口型、块石土锁口型、块石土条带型、碎石土敞口型等四种典型土石混合体滑坡灾变演化及地质力学模式。并基于GPS、In SAR干涉雷达探测和深部位移测量三维系统监测成果资料分析,对甲居土石混合体滑坡灾变过程进行UDEC数值模拟,对其稳定性及发展趋势采用FLAC3D进行数值模拟预测,结果表明,滑坡变形破坏模式表现为浅表层失稳破坏和坍塌,深层多级多期多滑面蠕滑变形破坏。(5)构建了深切河谷土石混合体滑坡早期识别方法及指标体系。深切河谷土石混合体滑坡早期识别方法,主要有高精度遥感、In SAR干涉雷达测量,机载Li DAR和无人机航空影像等星载、机载、地面多尺度多平台多层次“星-空-地”等识别技术。指标选择考虑可操作性、层析性、普适性原则。选择丹巴河段深切河谷区土石混合体获取孕灾环境识别指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地表建构筑物等)、斜坡空间几何结构识别指标(斜坡坡度、坡高、坡形、坡体结构等)、土石混合细观颗粒结构识别指标(土石混合体成因、颗粒形态、颗粒粒度分布、颗粒接触关系、颗粒孔隙形态)等三大类13个指标构建深切河谷土石混合体滑坡早期识别指标体系。运用该识别体系对丹巴河段进行深切河谷土石混合体滑坡早期识别验证,圈定土石混合体滑坡45处,并选取典型土石混合体甲居滑坡进行早期识别验证。

何健[8](2020)在《面向可见光遥感图像的海上目标快速检测和识别技术》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遥感探测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海上目标检测和识别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样本数据,遥感图像在军用和民用领域的应用范围日趋广泛。本文根据实际需要,为了监控和管制重点海域的港口区域的舰船流动以及海面舰船分布的情况,将海上目标识别分为了港口区域的检测和舰船目标的识别。之后围绕可见光遥感图像中的港口和舰船目标的自动检测和识别问题,在港口检测部分研究了边缘处理、特征提取和目标检测,在舰船识别部分研究了显着性检测、目标分类等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分别设计了具有高检测精度、低虚警率的港口和海面舰船目标的自动检测和识别方法,提高了遥感图像海上目标检测和识别技术的效率和实时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归纳如下:1.介绍了可见光遥感图像下的港口和舰船目标检测和识别的基本原理,详细分析了港口和舰船目标的形状、颜色、纹理等主要特征,为海上目标检测和识别算法的研究提供了理论的依据。分别总结了现有的港口和舰船目标检测和识别算法,分析了各类算法的优缺点,并详细介绍了本文的检测和识别算法的关键技术的基本理论。2.提出了基于边缘保持算法的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可以有效的降低港口图像的背景干扰。在包含港口的遥感图像中,由于靠近海岸线,因此会存在很多人造建筑以及海岸附近的自然风貌,这些复杂地貌会干扰港口目标的特征提取。通过实验评估,本文提出的边缘保持算法可以有效的剔除这些复杂、无用的背景信息,并能够有效的保留关键的边缘信息,提高了特征提取和目标识别的检测精度。3.提出了基于边缘分类的SIFT特征提取算法,能有效的减少非边缘类特征的提取,鉴于港口目标的特征属于明显的边缘类特征,因此本文设计的算法可以将提取的特征更多的集中在关键特征点上,降低了港口目标识别的误匹配率;4.提出了基于超复数傅里叶变换的显着性检测模型,可以快速搜索到与当前任务要求相关的信息。本文讨论了视觉显着性模型的研究价值及在目标检测领域内的应用现状,同时分别对显着目标检测等视觉显着性模型的构建、及其在可见光遥感图像舰船目标检测中的应用展开深入研究,设计了基于改进的超复数傅里叶变换显着性模型来定位海上舰船目标区域,更有效的抑制了海上出现的云雾,海杂波等背景干扰。5.提出了基于迁移学习的Res Net模型用来识别显着性检测后提取出来的舰船目标,这不仅解决了当CNN网络层数过深的时候出现的梯度消失、梯度退化等问题,基于迁移学习的方案可以用少量的舰船样本数据就能够训练CNN模型,并且实现更高精度的舰船目标分类。综上所述,本文对可见光遥感图像海上目标自动检测与识别领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所涉及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针对港口区域的目标特征检测、感兴趣区域提取、目标检测,以及舰船目标的显着性模型、目标检测和识别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相关成果可为航天航空领域可见光遥感图像的港口和舰船目标自动检测与识别技术提供理论基础与算法支持,具有借鉴意义。

邝帅[9](2020)在《胃肠道肿瘤无创诊查系统与癌前病变检测设备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无线胶囊内窥镜(WCE,wireless capsule endoscope)是无创、无痛和安全地诊查胃肠道疾病的新兴技术。胶囊大小的成像探头无创地进入人体胃肠道采集内壁图像,给临床医生提供最真实直观的病灶信息。这是胃肠道疾病早期、无创诊查技术的重要进展,得到了国内外生物医学工程、精密医疗仪器等研究领域的高度重视。然而,在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该技术采用微型纽扣电池供能,连续在体工作时间通常小于12小时,导致不能对全消化道实施诊查,造成漏检。其二,随着诊查技术参数的需求不断提升,一些新功能如高分辨率成像、主动运动和驻留、取样和活检等被提出,系统功耗进一步增大。处于胃肠道内的WCE无线缆与外部电源连接,且WCE体积狭小内部无法放入足量的电池,能量供应已成为严重制约WCE发展的瓶颈。其三,在一次完整的WCE检查过程中,采集的胃肠道图像多达数十万张。若采用诊查医师逐张人工诊断的方式,显然工作量巨大,同时会由于视觉疲劳造成漏诊和误诊。最后,现有的WCE主要根据组织的形态和颜色特征辨别病灶,难以发现粘膜下的癌前病变和早期原位癌微小病变。针对上述问题,在国家自然基金项目(NO.61673271、81971767)、上海市科委科研项目(NO.19441910600、19441913800、19142203800)和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项目(NO.IMR2018KY05)资助下,本文较为深入地研究了胃肠道肿瘤无创诊查系统(NCES,noninvasive capsule endoscope system)和癌前病变自体荧光检测系统(AFIS,autofluorescence imaging system)。充足的能量是NCES正常工作的基础。由于进入胃肠道内的成像胶囊无线缆与NCES的体外部分连接,只能采用无线供能。成像胶囊在胃肠道内位置和角度随时变化,导致体外能量发射线圈与装配在成像胶囊内的接收线圈的耦合情况变化,接收功率随之改变。若接收功率不足,NCES将无法正常工作。为此,提出了耦合互感模型,分析接收线圈处于不同位置和方向时与发射线圈的互感,进而得出接收功率。模型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分析:按线圈绕制参数,从单匝到多匝再至多层;按位置关系,从共轴到平行不共轴再至最一般的不平行情况。搭建了互感测量平台,比较了测量值与模型计算值,二者误差较小。又以猪肉组织紧密包裹接收线圈,以探究生物组织的电磁吸收作用对本模型影响。通过与已有的解析算法和有限元算法比较,得出本模型在计算精度和耗时方面的优势。根据模型计算结果,用控制变量法分析轴向偏移、径向偏移和角度偏移对互感的影响。绕制了不同几何形状参数的接收线圈,探究形状参数对互感的影响。对于一般形状的线圈,探索出了本模型的适用条件。此模型不仅可用于NCES,亦可分析其他采用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微型医学设备的接收功率。提出了一种新型结构的能量接收线圈以解决胃肠道内成像胶囊接收功率不足的问题,同时缩小了成像胶囊体积。根据胃肠道内实际环境和人体组织散热安全性等约束条件,求得最优的接收线圈形状、绕线匝数和层数等设计参数,使接收功率满足成像胶囊的最小功率需求。将装载了此接收线圈的NCES进行活体小猪胃肠道成像实验。图像清晰噪声低且视频流稳定流畅,证实了NCES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此线圈的接收功率充足且稳定。在一次完整的NCES检查过程中,将产生逾10万张图像,为了减轻诊查医师人工读图的工作量、降低由于诊查医师视觉疲劳而造成的误诊和漏诊,需借助计算机算法将图像准确而快速的分类。提出了一种人机协作的肿瘤图像分类识别方法,以降低假阴性率为首要目标,尽可能将所有阳性图像识别出来。其工作步骤如下:先进行机器处理:转换至YCb Cr色彩空间,进行曲波变换得到多尺度、多角度和多位置的频域子图像,再根据间隙微分适应度函数选择最佳子图像,提取了全局和局部的多重纹理特征,将特征向量输入径向基神经网络用于图像初步分类。对于类别为“疑似阳性”的图像,由诊查医师进行进一步的人工审核,再作出最终诊断。这种人机协作的方法有效降低了假阴性率,以免肿瘤患者被误诊为健康,而错过黄金治疗期。采用标准数据集验证了本方法的识别性能;并使用本研究NCES采集的图像,进一步验证了本方法的精度与可行性。目前的胃肠道疾病诊查设备难以检出早期癌症和癌前病变组织。肿瘤的发展阶段与其治疗方案及预后效果紧密相关。中晚期癌症的治疗难度大,预后效果差。若能诊断出癌前病变,可挽救更多患者生命。根据癌前病变和正常组织的内源性荧光物质含量不同的原理,本文研究了AFIS系统,使用超短波长的紫外光源可激发二者产生不同色泽的自体荧光,将癌前病变组织直观迅速地检出。针对紫外光源发热严重及光束发散等问题分别设计了散热和聚光装置。由于荧光与白光图像性质不同,设计了专用于AFIS的感应成像模块。对患者胃肠内壁分别进行白光和AFIS成像实验,将三种类型的组织(正常组织、良性增生和癌前病变)的白光与AFIS成像结果对比,AFIS能更明显地区分三种组织,且胃肠内壁的褶皱阴影等结构形态不会影响诊断结果。

张磊[10](2020)在《方钢低频长距离超声导波检测盲区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长距离超声导波无损检测中,通常采用回波法进行缺陷检测,但当缺陷靠近远端时往往会出现在常规监测时域区间内缺陷回波丢失的问题,即远场盲区问题,而该区域往往是缺陷高发区。本文以长杆方钢为例,对超声导波检测中的远场盲区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和创新性成果如下:1.为提高仿真效率,采用二维等效模型进行方钢超声导波模型的简化,通过仿真和实验对比的方法,验证了该等效模型的有效性。在实验验证方法研究中,为减小实验中耦合剂引起的信号衰减,提出并研制了锂基油脂作为实验用超声耦合剂,有效改善了超声信号在探头与试件接触处的透射性能;从理论上合理解释了实验中的特定非期望波产生的原因(即入射波小角度偏差),分析了非期望波对入射总能量的分配的影响;2.对基于双探头反射法的长距离超声导波盲区现象及接收信号特点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推导。基于理论分析,推导出超声导波盲区的量化范围;总结出缺陷反射波形的五种常见模态转换形式,分析了超声导波盲区缺陷波形的叠加规律:3.提出基于第Ⅰ、Ⅱ监测时域区间差值包络相关运算的盲区缺陷定位算法。通过将接收信号中第Ⅰ、Ⅱ监测时域区间波形与仿真波形包络进行相关运算,判断缺陷位置,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有效性;4.提出基于时频转换方法的缺陷形状识别算法。以经典的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形状的缺陷为例,先对接收波形采用时频转换PWVD算法得到第Ⅰ、Ⅱ监测时域区间的时频图,再采用卷积神经网络算法进行损伤分类识别。论文采用仿真方法建立了1200张三种形状的中间伤和边界伤样本库,测试结果表明,中间缺陷和边界缺陷分类的识别准确度分别为0.89和0.85。综上所述,本文从方钢二维等效模型、超声导波盲区相关理论和缺陷检测算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相关研究结果为超声导波盲区检测理论和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平面开曲线形状识别技术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面开曲线形状识别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超材料在5G高隔离MIMO多天线和小型化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天线阵去耦合方法的研究现状
        1.2.2 电磁带隙EBG结构及其应用研究现状
        1.2.3 传输线TL结构在天线中的研究现状
        1.2.4 高隔离MIMO天线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现有研究的不足与改进方向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开口EBG结构加载MIMO天线分析与设计
    2.1 开口EBG结构双频高隔离弯折天线设计
        2.1.1 基本设计理论
        2.1.2 天线实物加工与测试
        2.1.3 本节总结
    2.2 开口小型化EBG结构隔离增强双枝节天线设计
        2.2.1 基本设计理论
        2.2.2 天线实物加工与测试
        2.2.3 本节总结
    2.3 本章总结
第三章 超细TL结构加载MIMO单极子天线分析与设计
    3.1 超细TL结构高隔离和带宽扩展两单元天线设计
        3.1.1 天线设计过程与分析
        3.1.2 天线实物加工与测试
        3.1.3 本节总结
    3.2 超细TL结构高隔离轴向对称四元天线设计
        3.2.1 天线设计过程及结构
        3.2.2 天线实物加工和测试
        3.2.3 本节总结
    3.3 本章总结
第四章 超细TL结构加载MIMO贴片天线分析与设计
    4.1 高辐射效率TL多过孔贴片天线阵设计
        4.1.1 天线设计过程与结构
        4.1.2 天线阵实物加工及测试
        4.1.3 本节总结
    4.2 平行耦合传输线4TL贴片天线阵设计
        4.2.1 天线设计过程与结构
        4.2.2 天线实物加工与测试
        4.2.3 本节总结
    4.3 本章总结
第五章 超宽带慢波EBG结构加载枝节天线分析与设计
    5.1 慢波结构设计理论
        5.1.1 超宽带慢波EBG结构设计与理论分析
    5.2 超宽带慢波EBG结构双枝节天线小型化和带宽扩展设计
        5.2.1 天线设计过程与结构
        5.2.2 天线实物加工与实测
    5.3 本章总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本文的工作和贡献
    6.2 今后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激光焊接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激光焊接设备的发展现状
        1.2.2 焊缝识别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焊接轨迹规划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自动激光焊接系统研究存在的相关问题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自动激光焊接系统平台设计
    2.1 激光焊接系统平台结构设计
    2.2 视觉成像系统方案确定
        2.2.1 工业相机
        2.2.2 工业镜头
        2.2.3 照明系统
    2.3 运动执行机构硬件设计
        2.3.1 直线模组硬件设计
        2.3.2 步进电机及驱动器硬件设计
        2.3.3 运动控制卡硬件设计
    2.4 激光器及焊接头方案确定
        2.4.1 激光器选型
        2.4.2 焊接头选型
    2.5 自动激光焊接平台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小波变换的焊缝边缘检测算法研究
    3.1 摄像机标定
        3.1.1 相机参数标定及原理
        3.1.2 相机标定实验结果
    3.2 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边缘检测
        3.2.1 小波变换的图像边缘检测基本原理
        3.2.2 方向小波变换的边缘检测算法原理
    3.3 实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形态学的焊缝中心线提取方法研究
    4.1 基于形态学的焊缝轨迹提取方法研究
        4.1.1 形态学膨胀及腐蚀
        4.1.2 形态学开运算及闭运算
    4.2 焊缝轨迹中心线提取方法
    4.3 焊缝中心线提取实验
        4.3.1 基于形态学的焊缝轨迹提取实验
        4.3.2 焊缝轨迹中心线提取实验及误差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Harris-Laplace角点特征的NURBS曲线规划方法研究
    5.1 Harris-Laplace角点检测算法
    5.2 NURBS曲线规划算法
        5.2.1 NURBS曲线数学描述
        5.2.2 NURBS曲线规划算法
    5.3 基于Harris-Laplace角点特征的NURBS曲线规划方法
    5.4 曲线拟合实验
        5.4.1 角点检测实验结果
        5.4.2 NURBS曲线拟合实验
        5.4.3 基于Harris-Laplace角点特征的NURBS曲线规划方法实验
    5.5 自动激光焊接系统实现
        5.5.1 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激光焊接系统操作软件
        5.5.2 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激光焊接系统焊接实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I
附录II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基于三维点云的堤防渗流表观病险识别及智能建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的堤防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1.2.2 基于三维点云的特征识别方法研究现状
        1.2.3 智能建模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渗流表观病险点云采集模型试验
    2.1 引言
    2.2 模型试验设备
        2.2.1 全自动多角度模型试验系统
        2.2.2 三维激光扫描仪
    2.3 模型试验工况及步骤
        2.3.1 试验方法
        2.3.2 试验步骤
    2.4 堤防渗流表观病险点云特征分析
        2.4.1 植被异常病险点云特征分析
        2.4.2 管涌病险点云特征分析
        2.4.3 滑坡病险点云特征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渗流表观病险点云特征识别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植被异常生长特征识别
        3.2.1 基于区域分块的点云密度识别
        3.2.2 基于分片移动法的特征识别
        3.2.3 精度分析
    3.3 管涌特征识别
        3.3.1 常用的形状特征识别方法
        3.3.2 基于K邻域搜索的特征识别
        3.3.3 精度分析
    3.4 滑坡特征识别
        3.4.1 基于RANSAC算法的平面分割
        3.4.2 基于K邻域搜索算法的特征识别
        3.4.3 精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三维点云的智能建模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建模方法
        4.2.1 点云重构
        4.2.2 模型实体化
        4.2.3 有限元模型转化
    4.3 建模实例
        4.3.1 直线型模型
        4.3.2 曲线型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期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工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CAD中变次数B样条细分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CAGD的产生与发展
    1.2 细分造型方法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变次数B样条
    2.1 变次数B样条的定义
    2.2 变次数B样条的性质
    2.3 变次数B样条的标记方法
第三章 变次数B样条的细分
    3.1 插节点公式
        3.1.1 基函数的插节点公式
        3.1.2 控制顶点的插节点公式
    3.2 细分算法
        3.2.1 开曲线细分算法
        3.2.2 闭曲线细分算法
    3.3 细分算法的性质
        3.3.1 基本性质
        3.3.2 对称性
第四章 例子
    4.1 开曲线细分的例子
    4.2 闭曲线细分的例子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学术活动

(5)基于光栅投影的三维人脸识别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三维测量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飞行时间法
        1.2.2 激光三角法
        1.2.3 结构光法
        1.2.4 双目视觉法
    1.3 三维人脸识别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基于整体特征的三维人脸识别方法
        1.3.2 基于局部特征的三维人脸识别方法
        1.3.3 基于特征融合的三维人脸识别方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2章 基于四步相移法的相位解调方法
    2.1 三维人脸测量实验方案
    2.2 光栅投影法的测量原理
        2.2.1 平行光轴系统a
        2.2.2 平行光轴系统b
        2.2.3 交叉光轴系统c
        2.2.4 交叉光轴系统d
    2.3 常见的三维测量方法
        2.3.1 莫尔条纹法
        2.3.2 傅里叶变换轮廓术
        2.3.3 卷积解调法
        2.3.4 相位测量轮廓术
    2.4 四步相移法的仿真实验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优化的Goldstein枝切法的相位展开方法
    3.1 相位展开方法
        3.1.1 时间相位展开方法
        3.1.2 空间相位展开法
    3.2 常见的空间相位展开算法
        3.2.1 Iton一维相位展开法
        3.2.2 Goldstein枝切法
        3.2.3 质量图导向法
        3.2.4 最小二乘法
    3.3 基于优化的Goldstein枝切法的相位展开算法
        3.3.1 改进的Goldstein枝切法
        3.3.2 三种算法的组合
    3.4 仿真实验与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特征曲线和点距信息的三维人脸识别过程
    4.1 基于肤色和Adaboost算法的人脸检测
        4.1.1 人脸检测常见算法
        4.1.2 基于特征和统计的算法
        4.1.3 人脸检测实验
    4.2 基于形状指数的三维人脸特征定位方法
        4.2.1 基于曲率的形状指数算法
        4.2.2 鼻尖、眼角和耳朵的定位实验
    4.3 基于分层匹配的特征曲线匹配算法
        4.3.1 三维特征曲线的提取
        4.3.2 形状树的建立
        4.3.3 分层弹性匹配算法
        4.3.4 融合点距信息
    4.4 总相似度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设计与实现
    5.1 实验装置
    5.2 光栅条纹数量的选取
    5.3 实验过程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基于移动激光雷达数据的路面状况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MLS点云的路面特征提取研究现状
        1.2.2 基于MLS点云的路面几何状况检测研究现状
        1.2.3 基于MLS数据的路面技术状况检测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MLS点云数据特征及索引方法
    2.1 MLS系统构成
        2.1.1 MLS系统工作原理
        2.1.2 MLS系统主要构成
        2.1.3 MLS系统关键性能指标
    2.2 MLS点云数据特征
        2.2.1 单点信息特征
        2.2.2 邻域特征
    2.3 点云组织与索引方法
        2.3.1 Kd-Tree方法
        2.3.2 Octree方法
        2.3.3 点云栅格化方法
第三章 MLS顺序索引构建
    3.1 Tgrid顺序索引构建
    3.2 Tgrid改进的点云数据预处理
        3.2.1 Tgrid改进的变邻域搜索
        3.2.2 Tgrid改进的点云去噪
        3.2.3 Tgrid改进的点云滤波
    3.3 利用MLS点云重建扫描仪地面轨迹
    3.4 实验与分析
        3.4.1 利用MLS点云重建扫描仪地面轨迹
        3.4.2 MLS点云顺序索引创建
        3.4.3 Tgrid改进的路面点滤波
第四章 基于MLS点云的路面特征提取
    4.1 路面与道路边界提取
        4.1.1 路面点云提取
        4.1.2 道路边界提取
    4.2 车道线提取
        4.2.1 提取候选标线
        4.2.2 车道线滤波
    4.3 车道分割
    4.4 道路中线及轮迹线提取
        4.4.1 道路中线提取
        4.4.2 轮迹线提取
    4.5 路面点云孔洞检测
    4.6 实验与分析
        4.6.1 路面与道路边界提取
        4.6.2 车道线提取
        4.6.3 车道分割
        4.6.4 道路中线及轮迹线提取
第五章 基于MLS点云数据的路面几何状况检测
    5.1 横断面提取
    5.2 横坡、纵坡与曲率检测
        5.2.1 横坡检测
        5.2.2 纵坡检测
        5.2.3 曲率检测
    5.3 几何线形提取与安全性评价
        5.3.1 平面线形提取
        5.3.2 纵断面线形提取
        5.3.3 几何线形安全性评价
    5.4 实验与分析
        5.4.1 横坡、纵断面高程检测
        5.4.2 线形安全分析
第六章 基于MLS数据的路面技术状况检测
    6.1 路面破损检测
        6.1.1 数据要求
        6.1.2 基于MLS点云检测路面裂缝与坑槽
        6.1.3 融合MLS点云与路面影像的路面损坏检测策略
    6.2 路面平整度检测
        6.2.1 国际平整度指标
        6.2.2 路面平整度标准差
    6.3 路面车辙深度检测
    6.4 实验与分析
        6.4.1 路面裂缝与坑槽检测
        6.4.2 路面平整度检测
        6.4.3 路面车辙深度检测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深切河谷土石混合体滑坡细观结构及灾变过程研究 ——以丹巴河段土石混合体滑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石混合体概念及成因研究
        1.2.2 土石混合体细观结构特征研究
        1.2.3 土石混合体细观力学特性研究
        1.2.4 土石混合体滑坡失稳机理研究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主要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技术路线
        1.3.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大渡河丹巴河段地质环境条件
    2.1 气象水文
    2.2 地形地貌
        2.2.1 大渡河地形地貌
        2.2.2 丹巴河段地形地貌
    2.3 地层岩性
    2.4 地质构造
    2.5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第3章 大渡河丹巴河段土石混合体及滑坡发育特征
    3.1 深切河谷土石混合体形成过程
        3.1.1 丹巴河段河谷演化过程
        3.1.2 丹巴河段斜坡演化过程
        3.1.3 深切河谷土石混合体形成过程
    3.2 丹巴河段土石混合体滑坡总体特征
        3.2.1 土石混合体滑坡时空分布特征
        3.2.2 土石混合体滑坡堆积体结构特征
    3.3 丹巴河段典型土石混合体滑坡
        3.3.1 甲居土石混合体滑坡
        3.3.2 建设街土石混合体滑坡
        3.3.3 中路乡土石混合体滑坡
        3.3.4 莫洛土石混合体滑坡
    3.4 小结
第4章 土石混合体细观结构特征及量化参数研究
    4.1 丹巴河段土石混合体多尺度结构特征分析
        4.1.1 土石混合体多尺度结构分析方法
        4.1.2 土石混合体宏观结构分析
        4.1.3 土石混合体细观结构分析
        4.1.4 土石混合体微观结构分析
    4.2 土石混合体细观结构特征指标及量化参数
        4.2.1 颗粒粒度分布
        4.2.2 颗粒形状特征
        4.2.3 颗粒接触关系
        4.2.4 颗粒孔隙形态
    4.3 土石混合体细观结构模型构建
    4.4 小结
第5章 土石混合体细观力学特性及参数研究
    5.1 土石混合体细观力学特性指标及量化参数
        5.1.1 强度特性
        5.1.2 应力应变特性
        5.1.3 剪胀与剪缩特性
        5.1.4 硬化软化特性
    5.2 土石混合体强度特性直剪试验
        5.2.1 试验方案
        5.2.2 剪切变形特性分析
        5.2.3 抗剪强度特性及参数分析
    5.3 土石混合体变形三轴剪切试验
        5.3.1 试验方案
        5.3.2 变形特征及破坏模式分析
        5.3.3 剪切变形力学特性分析
        5.3.4 土石混合体强度参数分析
    5.4 土石混合体剪切变形应力应变关系
    5.5 土石混合体细观结构对滑坡变形的响应
    5.6 小结
第6章 深切河谷土石混合体灾变过程及稳定性分析
    6.1 土石混合体滑坡灾变过程研究
        6.1.1 宏观坡体结构灾变过程分析
        6.1.2 土石混合体细观结构灾变过程分析
        6.1.3 土石混合体滑坡稳定性分析
    6.2 甲居典型土石混合体滑坡灾变过程分析
        6.2.1 古滑坡形成演化过程分析
        6.2.2 复活滑坡灾变过程分析
    6.3 甲居滑坡灾变过程三维系统监测分析
        6.3.1 甲居滑坡监测网布设
        6.3.2 监测结果分析
    6.4 甲居滑坡灾变过程及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6.4.1 滑坡灾变过程及成因机制数值模拟分析
        6.4.2 基于变形破坏稳定性分析理论的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深切河谷土石混合体滑坡早期识别方法
    7.1 土石混合体滑坡早期识别方法
        7.1.1 遥感解译
        7.1.2 现场调查
        7.1.3 专业监测
    7.2 土石混合体滑坡早期识别指标体系
        7.2.1 指标选取原则
        7.2.2 指标体系构建
        7.2.3 典型土石混合体滑坡早期识别调查分析
    7.3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面向可见光遥感图像的海上目标快速检测和识别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遥感图像海上目标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基于合成孔径雷达的遥感图像海上目标检测和识别
        1.2.2 基于红外图像的遥感图像海上目标检测和识别
        1.2.3 基于可见光的遥感图像海上目标检测和识别
        1.2.4 遥感图像海上目标检测算法的总结
    1.3 可见光遥感图像海上目标分类
        1.3.1 可见光遥感图像下的海上港口目标
        1.3.2 可见光遥感图像下的海上舰船目标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第2章 可见光海上目标检测和识别的基本问题和关键技术
    2.1 引言
    2.2 可见光下的海上目标的基本特点和关键问题研究
        2.2.1 可见光遥感图像下的海上目标
        2.2.2 可见光遥感图像海上目标检测和识别技术的关键问题研究
    2.3 现有的可见光遥感图像下的海上目标检测和识别算法
        2.3.1 可见光遥感图像下的港口目标检测
        2.3.2 可见光遥感图像下的海上舰船目标识别
    2.4 可见光遥感图像下海上目标检测和识别的关键算法
        2.4.1 基于SIFT的特征提取算法
        2.4.2 基于视觉显着性模型的检测算法
        2.4.3 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识别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SIFT+SVM的可见光港口目标检测
    3.1 引言
    3.2 基于SIFT的港口目标检测算法流程
    3.3 基于LEPA的图像边缘优化算法
        3.3.1 港口目标检测算法的预处理
        3.3.2 基于LEPA的图像处理方法
    3.4 基于EC-SIFT的特征提取算法
    3.5 港口候选区域的提取算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视觉显着性和ResNet的可见光舰船目标识别
    4.1 引言
    4.2 基于视觉显着性的舰船目标检测
        4.2.1 颜色空间的选择
        4.2.2 基于MHFT的显着性检测模型
        4.2.3 基于MHFT的显着性检测结果
    4.3 基于CNN的舰船目标识别算法
        4.3.1 潜在舰船区域目标预提取
        4.3.2 基于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方法
        4.3.3 基于ResNet的舰船目标识别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港口及舰船目标检测和识别算法验证
    5.1 引言
    5.2 基于SVM分类器的港口目标检测
        5.2.1 SVM算法架构
        5.2.2 港口目标检测
        5.2.3 港口目标检测结果分析
    5.3 舰船目标识别实验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胃肠道肿瘤无创诊查系统与癌前病变检测设备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成像技术研究进展
    1.3 无线供能技术研究进展
        1.3.1 无线供能硬件研究进展
        1.3.2 无线供能的接收功率分析
    1.4 肿瘤图像识别技术研究现状
    1.5 癌前病变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6 关键技术及挑战
    1.7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胃肠道肿瘤无创诊查系统(NCES)架构
    2.1 人体胃肠道生理特征及其对系统设计的影响
        2.1.1 人体胃肠道生理特征
        2.1.2 胃肠道生理特征对NCES设计提出的要求
    2.2 系统方案与架构
    2.3 成像技术
        2.3.1 图像采集
        2.3.2 成像控制与处理
        2.3.3 图像无线发射
        2.3.4 图像接收与显示
    2.4 无线供能技术
        2.4.1 无线能量传输原理
        2.4.2 无线供能装置的结构
        2.4.3 发射线圈设计
        2.4.4 发射电流要求
        2.4.5 能量接收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无线供能技术的耦合互感模型研究
    3.1 互感计算原理
    3.2 NCES耦合互感模型研究
        3.2.1 单匝线圈互感模型
        3.2.2 多匝线圈的互感模型
        3.2.3 多层线圈的互感模型
    3.3 模型验证
        3.3.1 与已有算法比较精度和耗时
        3.3.2 实验测量与验证
        3.3.3 线圈形状参数对互感影响
    3.4 模型推广
        3.4.1 多边形线圈
        3.4.2 一般形状的线圈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无线供能技术的新型接收线圈研究
    4.1 新型接收线圈
        4.1.1 新型线圈结构
        4.1.2 接收线圈的感应电动势
    4.2 接收线圈设计参数优化
    4.3 实验验证
        4.3.1 感应电动势测量
        4.3.2 最优接收线圈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人机协作式胃肠道肿瘤图像识别技术
    5.1 图像分类原理
    5.2 人机协作式肿瘤图像识别技术研究
        5.2.1 识别原理分析
        5.2.2 色彩空间转换
        5.2.3 曲波变换
        5.2.4 间隙微分特征向量
        5.2.5 RBF神经网络进行分类
    5.3 实验验证
        5.3.1 图像数据集
        5.3.2 分类性能评价指标
        5.3.3 参数设置与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检测癌前病变的自体荧光成像系统(AFIS)
    6.1 癌前病变的自体荧光成像原理
        6.1.1 癌前病变特点
        6.1.2 自体荧光特征
        6.1.3 胃肠道内窥镜的3 种成像技术
    6.2 AFIS的激发光源
        6.2.1 紫外LED光源选型
        6.2.2 光源散热
        6.2.3 光源聚光
    6.3 AFIS的成像控制
        6.3.1 镜头
        6.3.2 FPGA图像传输
    6.4 AFIS成像实验
        6.4.1 图像采集前端结构设计
        6.4.2 自体荧光成像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与创新点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专利及软件着作权

(10)方钢低频长距离超声导波检测盲区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超声导波理论和检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超声导波检测理论方面的研究现状
        1.2.2 超声导波结构缺陷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2 超声导波检测的基本理论
    2.1 超声导波的基本理论
        2.1.1 超声导波定义
        2.1.2 超声导波频散特性
        2.1.3 超声导波折射反射特性
        2.1.4 超声导波衰减特性
    2.2 超声导波传播等效理论
        2.2.1 杆中超声导波传播模型
        2.2.2 板中超声导波传播模型
    2.3 超声导波检测信号后处理理论
        2.3.1 时域分析方法
        2.3.2 频域分析方法
        2.3.3 时频分析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方钢超声导波二维等效模型及实验方法研究
    3.1 低频长距离超声导波二维等效模型建立
        3.1.1 杆梁结构中低频长距离超声导波的等效理论
        3.1.2 方钢超声导波二维等效传播理论模型
        3.1.3 方钢超声导波二维等效模型有限元仿真
    3.2 方钢超声导波检测的实验研究
        3.2.1 方钢双探头超声导波检测实验平台搭建
        3.2.2 方钢超声导波平台系统设置分析
        3.2.3 超声耦合剂的相关研究
    3.3 方钢超声导波等效模型有效性验证
        3.3.1 超声导波仿真的时域和幅值偏差分析
        3.3.2 实验中非期望波的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方钢超声导波检测盲区理论研究
    4.1 长距离超声导波检测盲区定义
        4.1.1 常规缺陷检测方法
        4.1.2 低频长距离超声导波检测盲区定义
    4.2 长距离超声导波检测盲区的理论范围
        4.2.1 低频超声导波检测盲区理论范围推导
        4.2.2 低频超声导波检测盲区实验验证
    4.3 方钢超声导波检测盲区脉冲波形特点
        4.3.1 拓展时域区间的超声导波模态转换分析
        4.3.2 超声导波盲区检测波形时域区间叠加特点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拓展时域区间的盲区缺陷检测方法研究
    5.1 基于差值包络相关算法的超声导波盲区缺陷定位研究
        5.1.1 盲区缺陷反射脉冲波包络有效特征提取
        5.1.2 有效时域区间上盲区缺陷差值包络的互相关算法
        5.1.3 超声导波差值包络相关算法的缺陷定位方法
    5.2 基于时频分析的盲区缺陷形状识别的研究
        5.2.1 长距离超声导波盲区缺陷形状的时频图特征
        5.2.2 人工智能图像识别MobileNet卷积神经网络算法
        5.2.3 结合时频分析和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算法的盲区缺陷形状识别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6.1.1 主要完成的工作
        6.1.2 创新点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平面开曲线形状识别技术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超材料在5G高隔离MIMO多天线和小型化中的研究[D]. 谭晓华.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激光焊接系统研究与设计[D]. 白戎.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3]基于三维点云的堤防渗流表观病险识别及智能建模方法研究[D]. 齐敏敏. 山东大学, 2021(09)
  • [4]CAD中变次数B样条细分性质的研究[D]. 张虎. 江南大学, 2020(04)
  • [5]基于光栅投影的三维人脸识别研究与实现[D]. 张旭.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7)
  • [6]基于移动激光雷达数据的路面状况检测方法研究[D]. 钟棉卿. 长安大学, 2020(06)
  • [7]深切河谷土石混合体滑坡细观结构及灾变过程研究 ——以丹巴河段土石混合体滑坡为例[D]. 白永健.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8]面向可见光遥感图像的海上目标快速检测和识别技术[D]. 何健.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20(01)
  • [9]胃肠道肿瘤无创诊查系统与癌前病变检测设备关键技术研究[D]. 邝帅.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10]方钢低频长距离超声导波检测盲区关键技术研究[D]. 张磊.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平面开曲线形状识别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