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抗枯萎病品种鉴定

棉花抗枯萎病品种鉴定

一、棉花品种抗枯萎病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赵沛,杨兆光,吴洁,李捷,吴珍平,夏绍南,乔艳艳[1](2021)在《近十年来参加江西省棉花区试品种的抗病性分析》文中指出通过对江西省2010~2019年207份材料抗枯萎病性分析及对2016~2019年87份材料的抗黄萎病性分析,鉴定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抗枯萎病性水平较高,近10年来高抗以及抗病品种占总参试品种的37.20%,且抗枯萎病性总体呈上升趋势;参试品种的抗黄萎病性水平较低,近4年来抗病品种占参试品种的17.24%,缺乏高抗品种,但近两年来对黄萎病抗性水平总体呈增强趋势。共筛选出5个对枯萎病和黄萎病兼抗的品种。

乔艳艳,杨兆光,李捷[2](2017)在《江西省2016年棉花区试品种抗枯萎病和黄萎病性评价》文中认为对参加2016年度江西省棉花新品种区试的A、B两组共18个品种进行了室内及病圃的抗枯萎病和黄萎病鉴定,结果表明:参试的18个品种中仅3个对枯萎病表现为抗病,占16.7%,其余15个品种对枯萎病均表现为耐病,占83.3%;18个品种均对黄萎病表现为耐病,无抗感病品种;常规棉与杂交棉品种之间对枯萎病和黄萎病抗性均无差异;4个复试品种抗枯萎病鉴定结果表现一致。

赵俊兴,徐小鸿,吴静,刘振东,金巧军,贺道华[3](2016)在《2009-2015年陕西棉花品种抗病性鉴定及分析》文中指出通过对陕西省2009-2015年棉花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160个陆地棉棉花品种(系)的抗枯黄萎病的鉴定结果分析,未发现对枯萎病和黄萎病均免疫的品种。对枯萎病呈高抗的品种有71个,占测试品种的38.1%;未发现对黄萎病高抗的品种,达到抗性水平的品种有77个,占测试品种的48.1%。从7a测试结果来看,对枯萎病抗性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对黄萎病抗性水平总体呈增强趋势,但未见对黄萎病抗性水平达到高抗及以上的品种。共筛选出7个品种(系)对枯黄萎病表现突出的兼抗性。

王红梅[4](2015)在《中国棉花枯、黄萎病发生危害及抗病育种成效》文中提出笔者综述了中国棉花枯、黄萎病自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以后发生危害的情况,总结了中国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成就,包括育种方法从系统选择、杂交选育到现代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转基因育种技术的进步,以及不同时代代表性的抗病棉花新品种,包括‘辽棉1号’、86-1、‘中棉所12’、‘中棉所16’、‘中棉所19’、‘中棉所35’、‘陕401’、‘辽棉10号’和‘辽棉12号’等。分析了抗棉花枯、黄萎病育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如何解决中国棉花抗病育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冯自力,师勇强,李志芳,赵丽红,冯鸿杰,朱荷琴[5](2014)在《2001-2013年河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抗枯、黄萎病性评述》文中认为比较分析2001-2013年河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1252个参试品种(系)的抗病性表明:参试品种(系)的抗枯萎病性水平较高,而抗黄萎病性和兼抗性水平较低。2003-2013年通过河南省审定的品种共有132个。其中,72.0%的品种达到抗枯萎病水平,仅6.1%的品种抗黄萎病(8个);达到兼抗水平的品种有7个。

林玲,张昕,邓晟,宋锦花[6](2014)在《2009—2013年江苏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抗枯、黄萎病性评述》文中研究指明比较分析2009—2013年江苏省棉花新品种区域试验枯、黄萎病抗性鉴定的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抗枯萎病性水平较高,但抗枯萎病品种比例起伏不稳。2010和2013年的枯萎病抗性水平最高,达到抗及高抗枯萎病水平的品种(系)比例占当年参加鉴定样次的50%以上。参试品种的抗黄萎病性水平较低,但近5年来参试品种的黄萎病抗性水平逐年稳步提高,耐黄萎病的品种(系)比例逐年上升。常规品种与杂交种抗病性差别不大。

李志芳,冯自力,赵丽红,师勇强,朱荷琴[7](2013)在《一种棉花枯萎病抗性鉴定的新方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建立了一种棉花枯萎病抗性鉴定的新方法——适乐时包衣菌土营养钵法。通过设置菌土中枯萎菌的浓度梯度(0.4%、0.6%、0.8%、1.0%、2.0%),选用适乐时包衣和温汤浸种2种方法,统计出苗率和病情指数。结果显示,菌土浓度为0.4%和0.6%时,棉花品种的出苗率最高;菌土浓度为0.6%时,棉苗发病均匀,感病对照的实际病指在50左右。用适乐时包衣会显着提高出苗率,且对枯萎病的发生没有影响。该方法推荐使用的菌土浓度为0.6%,并结合使用适乐时包衣进行棉花材料和品种的抗枯萎病性鉴定。采用该方法分3批试验共鉴定了60个棉花品种,一致性好,可比性强,结果可靠。该方法具有准确、快捷和经济的特点。

师勇强,冯自力,赵丽红,李彩红,王玲飞,刘义杰,朱荷琴[8](2013)在《1998-2011年黄河流域棉区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抗病性评述》文中指出比较分析1998-2011年黄河流域棉区棉花品种区域试验560个参试品种(系)的抗病性表明:品种的抗枯萎病性水平较高,而抗黄萎病性和兼抗性水平较低;常规品种与杂交种抗病性差别不大,中熟、中早熟品种抗性总体好于早熟品种。参试品种的总体抗黄萎病指数和兼抗指数分别较1991-1997年参试品种高9.4和4.6百分点,总体抗枯萎病指数与之相当。参试品种中抗病品种比例的变化趋势为,抗枯萎病品种比例在达到较高水平后有回落趋势,抗黄萎病和兼抗品种比例起伏不稳,仍在较低水平。

杨修身,刘桂珍,张志新[9](2010)在《河南省棉花品种抗枯萎病、黄萎病鉴定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从河南省近5年来审定通过的棉花品种抗枯萎病和抗黄萎病鉴定结果可以看出,新审定品种抗枯萎病性较强,近80%的棉花品种达到抗病以上标准,而抗黄萎病性较弱,仅有7%表现抗病,90%以上品种表现为耐病。

唐中杰[10](2009)在《河南省棉花生产与品种遗传改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植棉大省,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符合棉花生长发育要求,利于棉花生长。河南棉花生产一直稳步发展,面积虽有起伏,但一直稳定在70万公顷左右,占全国棉花播种面积的1/6,皮棉总产接近100万吨。本文在查阅国内外有关棉花生产和品种改良的基础上,以河南省棉花生产发展历程着手,对我省棉花生产发展优势及棉花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指出河南省棉花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在曲折中前进,呈波浪式发展,生产布局不断集中、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生产能力不断增加。优良品种的推广对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河南省棉花生产发展历程表明,品种改良是我省棉花生产从低水平到跻身国内先进行列的支撑点。1、产量性状遗传改良河南省近30年棉花品种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均有稳定的上升趋势,分别以每年18.8773kg/hm2/year、5.2671 kg/hm2/year和6.8239 kg/hm2/year的年增长率提高,其中籽棉产量年增长达显着水平,三个棉花产量组分性状的贡献大小依次是:株铃数>衣分>铃重,株铃数的贡献率最高。2、抗病性遗传改良河南省近30年棉花品种枯萎病指以每年0.2480的显着速度增加,黄萎病指以每年0.9679的速度增加,枯黄萎病在河南省棉花生产上的危害依然严峻。主要是近年来一些棉花新品种的抗病性差和棉农的一些不良耕作习惯所致。3、纤维品质遗传改良河南省近30年棉花品种绒长、比强度、马克隆值分别以每年0.0136mm、0.1159 cN/tex和0.0161的速度增长,其中纤维比强度和细度的变化达显着水平;品种改良应重视纤维品质各主要指标的协调,兼顾品质与产量、品质与早熟性之间的关系。4、棉花主要农艺性状遗传改良霜前花率、株铃数、铃重、衣分、株高和果枝数与皮棉产量之间成极显着正相关,影响力大小为:株铃数>果枝数>霜前花率>衣分≥株高>铃重,提高霜前花率、株铃数、铃重、衣分、株高和果枝数,可有效增加棉花皮棉产量;生育期、子指以及密度与皮棉产量成负相关,生育期长、子指和密度大不利于皮棉产量的提高。为进一步促进我省棉花育种工作的发展,带动我省棉花生产步出困境,必须与生物技术紧密结合,对常规育种技术进行改造升级,集成一套高产、优质、抗病虫和抗逆的棉花综合育种技术体系,创造各种类型的优异新材料,培育高产、优质、广适性棉花新品种,才能整体促进我省棉花生产的发展。

二、棉花品种抗枯萎病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棉花品种抗枯萎病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近十年来参加江西省棉花区试品种的抗病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鉴定方法
        1.2.1 抗枯萎病鉴定
        1.2.2 抗黄萎病鉴定
    1.3 病情调查及统计分析
    1.4 抗病类型划分
2 结果与分析
    2.1 参试品种对枯萎病的抗性情况
    2.2 参试品种对黄萎病的抗性情况
    2.3 兼抗枯萎病与黄萎病棉花品种筛选
3 结论与讨论

(2)江西省2016年棉花区试品种抗枯萎病和黄萎病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调查方法
    1.4 统计分析及划分依据
2 试验结果
    2.1 抗枯萎病性
    2.2 抗黄萎病性
    2.3 复试品种的抗枯萎病性比较
3 讨论与小结

(3)2009-2015年陕西棉花品种抗病性鉴定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鉴定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枯萎病抗性鉴定
    2.2 黄萎病抗性鉴定
    2.3 兼抗枯、黄萎病棉花品种(系)筛选
3 结论与讨论

(4)中国棉花枯、黄萎病发生危害及抗病育种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棉花枯黄萎病发生
    1.1枯萎病危害及枯黄萎病混合危害时期
    1.2黄萎病上升为主要病害时期
2棉花抗病育种技术进步及成效
    2.1中国抗病育种成就及问题
    2.2当前抗病育种对策及建议

(5)2001-2013年河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抗枯、黄萎病性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鉴定方法
    1.3 调查与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参试品种(系)对枯萎病的抗性情况
    2.2 参试品种的抗黄萎病性
    2.3参试品种的兼抗性
    2.4 参试品种的总体抗性
    2.5 常规棉品种与杂交棉品种的抗病性差异
    2.6 春棉和夏棉的抗病性差异
    2.7 通过河南省审定品种的抗病情况
3 小结与讨论

(6)2009—2013年江苏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抗枯、黄萎病性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鉴定方法
        1.2.1 抗枯萎病性鉴定。
        1.2.2抗黄萎病性鉴定。
    1.3 调查与统计方法
        1.3.1 病害的调查。
        1.3.2 抗病性评价。
        1.3.3抗病类型划分。
2 结果与分析
    2.1 参试品种(系)对枯萎病的抗性情况
    2.2 参试品种(系)对黄萎病的抗性情况
3 小结与讨论

(7)一种棉花枯萎病抗性鉴定的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枯萎病菌培养
    1.2 棉花枯萎病菌菌土基质的制备
    1.3 供试棉花品种
    1.4 种子处理及播种
    1.5 不同批次鉴定的可比性验证
    1.6 试验管理及调查
    1.7 抗病性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枯萎病菌的接种浓度对出苗的影响
    2.2 适乐时包衣对出苗的影响
    2.3 不同浓度枯萎菌土下的发病情况
    2.4 不同批次鉴定结果的比较
3 小结

(8)1998-2011年黄河流域棉区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抗病性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鉴定方法
        1.2.1 抗枯萎病鉴定。
        1.2.2 抗黄萎病鉴定。
    1.3 调查与统计方法
        1.3.1 病害的调查。
        1.3.2 抗病性评价。
        1.3.3 抗病类型划分。
        1.3.4 品种的总体抗性指数。
2 结果分析
    2.1 参试品种的抗枯萎病性
    2.2 参试品种 (系) 的抗黄萎病性
    2.3 参试品种的兼抗性
    2.4 参试品种 (系) 中的抗病品种比例变化趋势
    2.5 常规棉品种与杂交种的抗病性差异
    2.6 不同熟性品种 (系) 的抗病性差异
    2.7 参试品种通过国家品种审定的情况
3 小结

(10)河南省棉花生产与品种遗传改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棉花生产概述
        1.1.1 世界棉花生产
        1.1.2 我国棉花生产
    1.2 我国棉花品种遗传改良状况
        1.2.1 棉花产量性状改良研究进展
        1.2.2 棉花品质性状改良研究进展
        1.2.3 棉花产量与品质性状间关系的演变研究
        1.2.4 棉花抗病性改良研究进展
        1.2.5 转基因抗虫棉研究进展
    1.3 我国棉花品种遗传改良的成就和不足
    1.4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河南省棉花生产形势研究
    2.1 河南省棉花生产在全国的位置和比重
    2.2 河南省棉花的生产优势
        2.2.1 河南是全国棉花生产优势区域之一
        2.2.2 植棉历史悠久,棉花生产相对稳定
        2.2.3 人力资源优势明显,植棉比较效益高
        2.2.4 河南省具有信息区位优势
        2.2.5 河南省具有产业化基础
    2.3 河南省棉花生产发展历程
        2.3.1 第一个快速发展和稳定阶段(1949~1960年)
        2.3.2 波动剧烈的时期(1961~1981年)
        2.3.3 波动中快速发展的阶段(1982~1992年)
        2.3.4 稳步递减阶段(1993~2000年)
        2.3.5 恢复性增长阶段(2000~2007年)
        2.3.6 滑坡阶段(2007年至今)
    2.4 河南省棉花生产存在的问题
        2.4.1 生产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
        2.4.2 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
        2.4.3 生产波动大,总产徘徊不前
        2.4.4 品质结构单一,质量问题突出
        2.4.5 枯黄萎病发生依然严重,次生害虫危害逐年增大
        2.4.6 国家缺乏对棉花的优惠政策,植棉比较效益差
        2.4.7 科研经费和人才严重短缺,生产技术的老化
        2.4.8 资源制约发展,增产难度加大
        2.4.9 棉田污染加重,环保压力增大
        2.4.10 市场监管力度不够,削弱了棉花生产的发展
    2.5 品种改良对河南省棉花生产的促进作用
        2.5.1 不同历史时期河南省棉花研究进展及其成就
        2.5.2 近期河南省棉花生产代表品种介绍
    2.6 小结与讨论
3 河南省棉花品种遗传改良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河南省棉花审定品种概况
        3.2.2 产量遗传性状改良
        3.2.3 抗病性研究
        3.2.4 纤维品质遗传改良研究
        3.2.5 综合农艺性状遗传改良研究
    3.3 小结与讨论
        3.3.1 提高棉花产量,集成配套生产技术
        3.3.2 加强抗病育种、综合防治
        3.3.3 创新棉花资源,提升纤维品质
        3.3.4 合理配置棉花综合农艺性状
4 河南省棉花发展展望
    4.1 河南省棉花生产形势展望
        4.1.1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棉花生产质量和效益
        4.1.2 调优区域布局,提升棉花产品档次
        4.1.3 加强政策扶持,建立长期稳定发展的机制
        4.1.4 加强市场监管,保护棉花产业健康发展
        4.1.5 建立产业合作机制,推进棉花生产的产业化进程
    4.2 河南省棉花品种遗传改良展望
        4.2.1 选育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棉花新品种
        4.2.2 满足纤维品质的多元化需求,进行品质改良
        4.2.3 继续加强抗黄萎病育种
5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表1 近30年来河南省已审棉花品种的系谱来源、应用面积及获奖情况
附表2 近30年河南审定棉花品种性状一览表

四、棉花品种抗枯萎病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近十年来参加江西省棉花区试品种的抗病性分析[J]. 赵沛,杨兆光,吴洁,李捷,吴珍平,夏绍南,乔艳艳. 棉花科学, 2021(01)
  • [2]江西省2016年棉花区试品种抗枯萎病和黄萎病性评价[J]. 乔艳艳,杨兆光,李捷. 棉花科学, 2017(05)
  • [3]2009-2015年陕西棉花品种抗病性鉴定及分析[J]. 赵俊兴,徐小鸿,吴静,刘振东,金巧军,贺道华. 西北农业学报, 2016(12)
  • [4]中国棉花枯、黄萎病发生危害及抗病育种成效[J]. 王红梅. 中国农学通报, 2015(15)
  • [5]2001-2013年河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抗枯、黄萎病性评述[J]. 冯自力,师勇强,李志芳,赵丽红,冯鸿杰,朱荷琴. 中国棉花, 2014(12)
  • [6]2009—2013年江苏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抗枯、黄萎病性评述[J]. 林玲,张昕,邓晟,宋锦花. 中国棉花, 2014(05)
  • [7]一种棉花枯萎病抗性鉴定的新方法[J]. 李志芳,冯自力,赵丽红,师勇强,朱荷琴. 中国棉花, 2013(10)
  • [8]1998-2011年黄河流域棉区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抗病性评述[J]. 师勇强,冯自力,赵丽红,李彩红,王玲飞,刘义杰,朱荷琴. 中国棉花, 2013(03)
  • [9]河南省棉花品种抗枯萎病、黄萎病鉴定结果分析[A]. 杨修身,刘桂珍,张志新. 中国棉花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 2010
  • [10]河南省棉花生产与品种遗传改良研究[D]. 唐中杰. 河南农业大学, 2009(03)

标签:;  ;  

棉花抗枯萎病品种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