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化设计与施工在深基坑开挖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苏颜曦[1](2021)在《桩锚支护作用下深基坑变形监测分析》文中认为针对日渐突出的深基坑边坡问题(基坑边坡变形、鼓胀、坍塌等),以西安市某深基坑支护工程为研究对象,借助于搜集资料、现场监测手段,进行了深基坑桩锚支护设计、监测分析、数值模拟分析及优化设计,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认识和结论:1、根据西安某深基坑支护工程的工程概况、场地条件,以及深基坑特点拟定“钻孔灌注桩+预应力锚索”深基坑支护工程:设计灌注桩桩间距1.6m,桩径0.8m,桩身嵌固深度7m;锚索3排,锚索长度18m(锚固段10m)。2、拟定深基坑监测方案,即,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施工前,选择31个桩孔预埋测斜管做为桩体位移变形监测点,桩顶布设45个监测点,监测桩顶水平位移、桩顶竖向位移、桩体深层位移;在深基坑边5m与10m处布设沉降监测点38个,监测施工过程中坑边沉降。监测结果表明:(1)桩顶水平位移随开挖深度增加越来越大,但施加锚索后都有不同程度回弹;(2)基坑开挖0~3.3m过程中,各测点桩体深层位移曲线都是顶部大,底部小,呈现“上倾式”变形形式,基坑开挖3.3~13.1m过程中,桩体深层水平位移曲线都呈现“月牙式”变形形式,且锚索对支护桩变形限制作用良好;(3)基坑开挖深度较浅时,沉降量曲线呈现“桩顶大,距离桩顶远处小”的“漏斗型”变形形式,随着开挖深度越来越深,距坑边5m处沉降量大,两边沉降量小,沉降曲线呈“抛物线”型。3、基于监测数据,利用FLAC3D建立桩锚支护结构模型,进行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1)随着深基坑开挖,桩顶水平位移逐渐增大,桩体深层水平位移先变大,后变小,呈现出“桩中间大,两边小”的变形形式;(2)深基坑坑边沉降影响范围是有限的,在距坑边18m范围内。最大沉降量在距离坑边6m左右。4、基于监测和模拟分析,优化了桩锚支护结构:最佳桩径是1.2m,最佳桩身嵌固深度是6m(约为0.46H,H为基坑开挖深度13.10m)。模拟结果显示,相比于原设计方案,最大桩顶水平位移减少了2.03mm,最大桩体深层位移减少了2.17mm,最大深基坑坑边沉降减少了1.87mm。
周垚[2](2021)在《地铁深基坑施工风险评估及可视化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我国地铁建设也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施工技术难度大,风险性高。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会产生巨大的风险损失,严重危及到群众的生命安全。因此,本文以地铁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为研究对象,从风险预控的角度出发,通过探寻主要安全事故的发生途径,辨识关键风险因素,从而建立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实现风险的动态化评估与可视化预警。该方法加强了对风险的主动控制,有效的预防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其主要研究内容有:(1)基于传统贝叶斯网络方法的不足,将模糊理论、专家调查、Leaky Noisy-OR模型与贝叶斯网络相结合,提高贝叶斯模型网络参数的可靠性。并利用贝叶斯网络对深基坑安全风险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确定影响深基坑安全风险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控措施。(2)针对监测指标的选择问题,提出基于关键风险因素的定量化计算方法,通过计算监测指标风险贡献率大小,实现监测指标的优选,将监测指标与安全风险因素紧密关联。(3)基于地铁深基坑施工风险呈现出的“时空效应”特征,构建基于概率输出的GASVM风险评估模型,从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损失程度两个方面综合评判基坑各监测单元的安全风险等级,实现风险的动态化定量计算。(4)编制基于Revit的深基坑安全风险预警插件。以GA-SVM风险评估模型结果为数据源,利用C#语言和Revit API对基坑安全预警插件进行设计开发,实现了风险评估结果的自动计算、动态更新与可视化显示。(5)结合具体工程案例,对风险评估模型以及预警插件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说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陈艳平[3](2021)在《某深基坑桩锚支护与土钉墙支护结构的受力变形分析》文中提出近年来,深基坑支护方案的选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而越来越多,科学合理的选择基坑支护方案在控制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和经济成本上尤为重要。在石家庄某深基坑工程案例的研究背景下选择土钉墙和桩锚组合两种支护结构,分别进行稳定性分析验算。针对桩锚组合和土钉墙两种支护方案,将Plaxis 3D数值模拟的结构变形与实际工程监测的支护结构变形进行对比,验证实际工程中选择桩锚支护的优势和合理性。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在实际工程的基础上,选择桩锚组合支护和土钉墙支护进行稳定性分析。(2)选用Plaxis 3D岩土工程通用有限元模拟软件分别模拟土钉墙和桩锚组合两种支护方案。结合模拟过程中的应力和位移云图,给出基坑开挖支护过程中的变化规律。(3)以第一层最北侧边上土钉T1和第一层中间的土钉T2为例,分析研究开挖过程中土钉受力情况。随着基坑的开挖和土钉墙的设置,土钉的轴力从顶部向尾部逐渐扩展;中间土钉所受的力明显高于边上土钉。(4)通过对比分析监测数据值和两种支护方案的模拟值发现,桩锚组合支护结构更加安全,验证了该项目选择桩锚组合支护的安全性,同时也说明了plaxis 3D岩土工程有限元软件数值模拟的可靠性。
张文帅[4](2021)在《预应力鱼腹梁支撑体系控制深基坑变形研究》文中提出建筑工程的迅猛发展推动基坑工程的数量增加,充分利用有限的地下空间成为工程建设不可避免的一个重要课题。当前,基坑工程的施工必须要克服周边大量建筑物的影响,严格控制基坑的变形,难度渐趋提高,这些挑战也进一步推动了深基坑工程的发展。相对于传统内支撑存在的缺点,预应力鱼腹梁支撑体系在施工以及拆除中产生环境污染较小,能够缩短施工工期,降低了工程的造价,并且为基坑施工创造较大的空间,对基坑变形起到明显的控制作用,为了深入此新型内支撑体系对基坑变形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以及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于传统内支撑来说,预应力鱼腹梁支撑体系在对工期的把控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实现支撑结构构件的循坏利用,实现高效、绿色以及为基坑开挖以及各项分部工程创造较大的空间等优点;采用MIDAS/GTS对实际工程进行有限元数值分析,计算结果与实际监测相差较小且均在报警值范围内,验证了有限元分析模型的有效性;通过鱼腹梁结构施加预应力以及不施加预应力两种施工工况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预应力鱼腹梁施加预应力相对于不施加预应力来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围护桩的变形,对基坑变形的控制有显着效果。通过对基坑监测方法的介绍,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各项监测项目均在报警值范围以内,预应力鱼腹梁支撑体系能够充分地保证基坑安全;通过监测与模拟的对比,由于施工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两者的变化趋势接近相同,差异较小,符合工程实际情况。图[61]表[17]参[59]
毛耀辉[5](2021)在《基坑工程BIM参数化建模与三维可视化施工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岩土工程施工建设越来越多。其中,基坑工程施工遍地开花,其施工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基坑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随着BIM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发展,房屋建筑已广泛应用,但地下岩土工程应用较少。因此,如何将BIM三维可视化技术应用到基坑工程建设中,结合计算机软件编程技术,增强基坑工程的形象表达,提高工程施工管理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意义。针对基坑工程构件复杂以致建模效率较低的问题,本文从Dynamo插件的研究出发,提出了基于Revit的基坑工程BIM模型参数化建模方法。在此基础上,基于Three.js提出了两种实现基坑工程围护结构三维可视化的方法。最后,依托济南恒大国际金融中心项目,梳理基坑工程施工标准化流程,提出了基于BIM模型的基坑施工过程管理方法,开发了基坑工程三维可视化施工管理云平台。通过工程应用,验证了基坑工程BIM参数化建模方法和三维可视化管理的可行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基坑工程BIM模型创建和三维可视化管理提供一定的指导。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应用Dynamo For Revit技术实现基坑工程BIM三维模型参数化建模的方法,即通过Dynamo插件读取Excel表格中基坑模型的几何信息和属性信息,与Revit软件中创建的结构构件自适应族相互链接,实现的基坑围护结构信息的批量化处理。(2)提出了采用WebGL和Three.js技术,通过软件编程手段进行基坑BIM三维模型网页端加载和可视化的直接和间接方法,其中间接方法可实现将Revit创建的精细化基坑BIM模型加载至网页端进行展示。进一步地,开发完成了 BIM模型在Web端的拾取和属性查询功能。(3)以济南恒大国际金融中心项目为例,梳理分析了基坑工程施工过程的流程化、标准化,提出了基坑BIM三维模型与施工过程管理的关联方法,开发了基坑工程三维可视化施工管理云平台。功能模块包括:系统用户权限管理、基坑工程BIM模型管理、工程进度管理、工程产值管理、物资和劳务等模块。
徐阳[6](2020)在《砂卵石地区深基坑变形控制技术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快速发展,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也在逐步深入推进,在深基坑工程的日益迅速发展中,不断呈现出基坑规模越来越大、开挖越来越深、周边环境越来越复杂等明显的特征。多年来,深基坑设计以强度控制为主,难以满足深基坑工程周边复杂环境的敏感性对变形的要求。目前,对于软土地区深基坑在施工中的变形控制研究较多,针对地区特点已出现相应的规范规程。而对于砂卵石地区深基坑工程中如何有效系统控制基坑变形,研究甚少。因此,本论文针对成都地区砂卵石地层条件,对成都地区深基坑变形规律及变形控制展开了研究。研究内容如下:分析深基坑变形控制理论,主要包括深基坑围护结构类型、变形机理、变形影响因素、变形控制原理以及变形控制方法;根据成都地区深基坑勘察报告与施工资料,分析地质环境条件,并通过分析实际监测资料,研究深基坑“桩顶竖向位移、围护结构最大侧移以及地表最大沉降与开挖深度关系”等规律;通过以成都地区典型工程案例,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深基坑桩顶竖向位移、桩体水平位移、地表沉降以及支撑轴力的变形规律;采用库仑GEO5软件对不同工况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桩顶竖向位移、桩体水平位移、地表沉降的模拟值与监测值;根据成都地区深基坑变形规律,提出深基坑预警建议值,并采用库仑GEO5软件建立二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桩径、不同插入比、不同地面超载以及不同降水情况”下的基坑变形规律;依据成都地区变形规律、数值模拟结果,在安全性和经济性分析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变形控制设计方法与变形控制施工措施。得出结论如下:基坑变形主要表现形式为坑底土体隆起、围护结构变形与位移、周边地表沉降;地质条件、设计、施工等是深基坑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深基坑变形控制主要包括变形预测、动态设计以及信息化施工监测监控;围护结构桩顶最大竖向位移范围在0.02%H~0.06%H之间,平均最大竖向位移为0.04%H;围护结构最大侧移在0.02%H~0.17%H范围内,最大侧移的平均值在0.09%H,最大侧移位置在0.16~1.10H之间,平均位置在0.5H;地表最大沉降介于0.02%H~0.11%H范围内,平均值在0.06%H,最大沉降影响范围出现在距离基坑在0.5~0.7H之间;围护结构最大侧移的均值与地表最大沉降的均值存在线性变化的关系,其比值约为1.34;基坑开挖较浅时,局部围护结构桩顶发生隆起现象,桩的水平位移量随着开挖深度值的增大而增大,最大水平位移位置随之下移;基坑开挖初期,地面沉降较大,出现不均匀沉降,到开挖后期,沉降值达到某一定值后趋于稳定;第一道支撑明显减小围护桩顶水平位移,且能够影响桩体变形曲线呈“抛物线型”;采用库仑GEO5的模拟数据与实际数据得出的变形趋势基本一致,能够反应基坑的变形规律;增大插入比,可以有效的控制桩体的变形。创新点如下:根据成都地区大量深基坑实际监测资料,研究了深基坑“桩顶竖向位移、围护结构最大侧移以及地表最大沉降与开挖深度关系”等变形规律,以典型工程案例对变形规律进行了验证分析;通过库仑GEO5软件建立了数值模型,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变形趋势较吻合。论文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导成都地区深基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为今后深基坑变形控制技术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刘颖[7](2020)在《软土地层复杂环境条件下深基坑施工变形及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极大的促进了基坑工程发展。为满足高层建筑、地铁车站的建设需要,基坑工程规模越来越大,深度也越来越深。与此同时,位于城市密集建筑区域的基坑施工将面临一系列复杂问题,基坑在开挖过程中不仅要求满足自身的安全稳定,还要保证附近建(构)筑物的安全。同时,基坑形状也越来越多样,其开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时空效应也逐渐被重视。基于此,本文以上海市虹桥商务区核心区03北地块项目2三角形基坑工程为背景,综合采用理论分析、现场监测、数值模拟与优化对比等多种手段,对软土地区深大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力学性能和变形规律开展系统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以井流理论为基础,在降水过程中将基坑视为大井,考虑基坑围护结构的隔水作用计算得到基坑外任意距离处地下水位值;通过计算土层附加应力来计算坑外土体竖向位移;运用剪切位移法考虑桩土相互作用,推导了由于基坑降水导致邻近工程桩桩周地基土再固结沉降导致桩基沉降的计算方法,并分析了是否考虑隔水作用和距基坑距离的影响。(2)采用两阶段法分析基坑开挖引起的墙后管廊位移。首先基于弹性平面应变问题控制方程,采用分离变量法计算墙外土体位移分布,将土体二维位移解答扩展至三维空间,得出墙后土体位移的空间分布表达式;随后将管廊-土体相互作用模型简化为Winkler地基-梁模型,计算给定土体位移作用下管廊的变形;最后将理论解答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3)结合上海市虹桥商务区核心区03北地块项目2三角形基坑工程,采用现场动态监测反馈分析的方法,对软土地层复杂环境条件下异形深大基坑施工引起的围护结构和周围地层变形规律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三角形基坑围护结构的时空效应,以揭示软土地区三角形深大基坑在开挖过程中围护结构和周围地层的变形机理。(4)对软土地层复杂环境条件下异形深大基坑施工引起周围管线和建(构)筑物的变形规律进行分析,探究基坑开挖卸荷与周围地层和邻近建(构)筑物的相互作用机理,总结邻近管线和建(构)筑物由于基坑开挖卸荷引起的变形规律。(5)以上海市虹桥商务区核心区03北地块项目2三角形基坑工程为依托,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复杂环境条件下三角形基坑施工引起的围护结构和周围地层变形规律展开系统研究,并通过变换不同的基坑开挖方式和支护型式,对比不同方案下围护结构和周围地层变形,对基坑的施工方案进行优化。
冯晶[8](2020)在《高层住宅深基坑支护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的发展对空间的需求也逐渐增加,高层建筑逐渐向地下深、地上高的趋势发展,深基坑工程逐渐兴起。深基坑工程随着在开挖规模和深度上不断增加,其施工难度和存在的风险也逐渐的增大。一旦产生事故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对人民生命安全也造成严重威胁,且延误施工工期,还将引发周边建筑物倒塌和地下管网破坏,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论文通过对高层住宅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阶段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研究,以期提出预防深基坑工程事故的有效措施,优化深基坑工程施工管理环境和风险防控。深基坑施工是集开挖、支护和监控量测为一体多学科交叉的复杂系统工程。施工条件艰苦、工艺复杂,存在许多威胁深基坑正常施工的风险。论文主要采用的深基坑风险分析过程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1)在风险识别环节,建立了基于模糊互补判断矩阵排序原理的深基坑工程施工风险识别模型,并运用该模型识别出了深基坑施工阶段潜在的风险因素、支护桩+预应力锚索施工方案风险、土钉墙支护风险、预应力锚索风险、基坑支护监测风险和周边环境等风险中主要的风险因素。其中,深基坑施工阶段潜在的主要风险因素是:勘察范围和深度不足、试验结果不准确、对现场实际情况了解不到位、单纯以勘查报告为依托;支护桩+预应力锚索支护方案主要风险因素是:定位放线偏差、护筒埋置偏差、桩孔偏移倾斜和孔底沉渣过多;土钉墙支护方案的主要风险因素是:土钉成孔布置、土钉杆体放置和孔内注浆和喷射混凝土;预应力锚索施工主要风险因素为:杆体设置、孔内注浆和锚杆张拉等;基坑支护监测阶段主要的风险因素有:监测力度过低、监测预报不及时和检测精度不足。(2)在风险评估环节,通过优化模糊隶属度的确定方法,建立了深基坑工程施工风险模糊综合评估模型。以庆阳市西峰区紫峰大厦深基坑支护工程作为风险评价对象,依据风险识别结果矩阵,对深基坑支护工程从勘察、设计和施工阶段的每个风险因素集进行了专项评估,得出了专项风险等级,并对每个专项评估结果最为风险指标进行总体风险进行了评估,得出整个项目中风险产生的几率。结果显示支护桩+预应力锚索施工方案风险、预应力锚索风险、基坑支护监测风险处于Ⅳ级(高)风险,其他风险要素都处于中等风险;项目总体风险介于中等风险与高风险之间。针对风险产生的原因给出了施工风险的应对措施。
张静江[9](2020)在《沿江平原沙洲区深基坑开挖对围护结构变形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因为建设工程而引发的安全事故层出不穷,特别是在深基坑开挖与围护过程中,因基坑沉降、变形而造成的周边建构筑物开裂、倾斜甚至坍塌事故频发。因此,建筑施工如深基坑等危大工程的科学设计与灾害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总体来看,深基坑开挖施工存在诸多不利条件,周围环境情况复杂,而以强度控制为主的深基坑支护设计难以满足复杂环境下深基坑的稳定性和变形的要求,正逐步向变形控制转变。所以,需要研究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护结构和周边重要建筑物的位移变化,对基坑设计结果进行验证分析,论证支护设计的合理安全性,对支护方案进行优化,提出有效的工程措施,从而事先保障基坑施工安全,意义重大。本文从沿江平原沙洲区某隧道工程深基坑背景入手,详细阐述了该区域基坑工程对于建筑项目安全保障的重大意义,再简要介绍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主要做法,细致阐述深基坑工程设计的内容、特点、基坑支护优化设计理论和主要计算方法,在充分对比可供深基坑选用的几种常用基坑支护方案的利与弊及适用范围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拟建场地的地质条件以及周边环境等因素,运用MIDAS/GTS NX软件对基坑施工过程中围护结构以及临近建筑物变形进行模拟,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基坑外土体位移的变化规律。根据基坑实际情况选择较合适的支护结构具体参数,拟定支护设计方案,合理划分基坑开挖过程施工工况顺序,以不同的工况分别展开模拟,研究支护结构在不同情况下的内力与形变,进行支护结构计算,从而得到整个支护体系的稳定性分析。从计算结果来看,设计的基坑支护方案具有合理性,位移及稳定性验算都能满足现行规范要求。结果表明:基坑支护方案合理,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吻合,深基坑支护结构与模拟深基坑的开挖过程结果,证明有限元分析能够较为真实的反映深基坑开挖过程的实际状态。在深基坑开挖过程中,控制变形是关键。这里的变形主要指因土体压力、水压力、荷载压力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围护结构位移,由于围护结构是支撑坑边土体稳定的关键,其变形位移将引起周边土体、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管廊等位移变形,特别对于隧道施工而言,细微的土体形变将引发连锁效应,危害巨大,所以变形控制成为了深基坑施工的第一要素。鉴于变形的规律主要与施工方案及控制距离相关,应针对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方案,建立有限元模型,模拟分析深基坑各开挖施工阶段的位移场,研究了围护结构的刚度、内支撑的层数及内支撑的横向间距对基坑开挖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下连续墙的厚度、内支撑的层数及内支撑的横向间距对基坑变形均存在影响,其中内支撑的布设对基坑变形影响较为明显。通过分析总结支护结构对基坑开挖变形的影响规律,提出深基坑设计及施工过程中控制变形的优化措施建议,为同类型的深基坑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图[101]表[17]参[57]
张乾坤[10](2020)在《滨海区轨道交通深基坑健康自动化监测技术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滨海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快速发展。滨海区轨道交通基坑具有支护结构埋置深度大、基坑周边环境复杂、基坑内部支撑施工工序复杂、水文地质参数多变等典型特点。基坑的稳定和周边环境的保护成为基坑设计、施工的关键问题,变形控制起决定性作用。滨海区轨道交通深基坑变形受到岩土特性、外部荷载、地下水、施工组织等多重因素影响,是复杂的岩土工程问题。开展深基坑变形监测研究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结合滨海区深基坑特征、建立一套综合的健康自动化监测与预警管理技术更加必要。本论文在现有滨海区部分城市轨道交通深基坑监测和预警技术应用的基础上,结合对基坑自动化监测数据评估,利用岩土工程专家系统,开展滨海区轨道交通深基坑健康自动化监测技术的应用研究探索。论文介绍了滨海区轨道交通深基坑工程监测的方法和内容,总结了滨海区城市轨道交通基坑灾害类型、特征及诱因,通过引入智能化的自动化监测设备,提供全天候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和进行变形数据初判;引入智慧化的专家评判系统,结合深基坑工程地质状况、水文条件、支护工程设计、施工组织等多重因素进行数值比对模拟和基坑健康研判,给予基坑健康状况诊断及预警。应用研究引入的专家系统健康监测,有效结合了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和施工中的工序组织,达到变形相互验证,水文地质参数及时修正,对确保基坑安全施工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该应用研究成果为滨海区轨道交通深基坑设计、施工、变形控制、健康监测提供技术支持,对滨海区城市轨道交通深基坑工程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参考。
二、信息化设计与施工在深基坑开挖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息化设计与施工在深基坑开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桩锚支护作用下深基坑变形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桩锚结构支护作用下深基坑变形研究现状 |
1.2.2 深基坑地表沉降研究现状 |
1.2.3 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某深基坑基本特征及桩锚支护结构设计 |
2.1 研究区工程概况 |
2.1.1 概述 |
2.1.2 周边环境 |
2.2 工程地质条件 |
2.2.1 地形地貌 |
2.2.2 地质构造 |
2.2.3 地层岩性 |
2.2.4 水文地质条件 |
2.2.5 不良地质作用 |
2.3 深基坑工程桩锚支护结构设计 |
2.3.1 深基坑支护工程设计的特点 |
2.3.2 研究区深基坑工程支护设计难点分析 |
2.3.3 研究区深基坑工程支护方案比选分析 |
2.3.4 桩锚支护结构模型建立 |
2.3.5 支护参数选定 |
2.3.6 冠梁参数选定 |
2.3.7 锚索排桩参数选定 |
2.3.8 锚拉排桩支护结构计算 |
2.3.9 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稳定性验算 |
2.4 本章小结 |
3 桩锚支护作用下深基坑变形监测分析 |
3.1 深基坑变形监测方案 |
3.1.1 深基坑监测方案编制的原则及依据 |
3.1.2 基坑监测目的与内容 |
3.1.3 基坑监测点布置及监测频率 |
3.2 深基坑变形监测数据分析 |
3.2.1 深基坑桩体深层位移监测分析 |
3.2.2 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桩顶水平位移变形监测分析 |
3.2.3 深基坑坑边地表土体沉降变形监测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桩锚支护作用下深基坑变形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及优化设计 |
4.1 FLAC~(3D)有限差分分析软件简介 |
4.1.1 软件简介 |
4.1.2 软件特点 |
4.1.3 网格生成 |
4.1.4 模型建立条件 |
4.1.5 计算步骤 |
4.2 计算模型建立 |
4.2.1 模型基本假定 |
4.2.2 模型工况选取 |
4.2.3 数值模型建立 |
4.3 基于单因素试验的深基坑变形沉降数值模拟分析及优化设计 |
4.3.1 桩锚支护单因素试验方案设计 |
4.3.2 模型基本参数 |
4.3.3 水平位移结果分析 |
4.3.4 竖向位移结果分析 |
4.3.5 优化设计方案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4 深基坑变形沉降联合分析 |
4.4.1 深基坑支护桩顶水平位移分析 |
4.4.2 深基坑桩体深层位移分析 |
4.4.3 深基坑地表沉降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地铁深基坑施工风险评估及可视化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深基坑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
1.3.2 BIM技术在深基坑工程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方法介绍 |
2.1 风险评估理论 |
2.1.1 风险识别 |
2.1.2 风险估计与评价 |
2.2 贝叶斯网络概述 |
2.2.1 贝叶斯网络原理 |
2.2.2 贝叶斯网络建模软件 |
2.2.3 贝叶斯网络适宜性分析 |
2.3 遗传算法与支持向量机概述 |
2.3.1 支持向量机分类原理 |
2.3.2 遗传算法原理 |
2.3.3 GA-SVM适宜性分析 |
2.4 BIM技术概述 |
2.4.1 BIM定义及特点 |
2.4.2 BIM技术支撑平台 |
2.4.3 融合BIM技术适宜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深基坑安全风险因素定量分析 |
3.1 贝叶斯网络建模方法 |
3.2 贝叶斯网络推理模式 |
3.3 构建深基坑工程网络拓扑结构 |
3.3.1 风险因素识别 |
3.3.2 确定贝叶斯网络结构 |
3.4 确定网络参数 |
3.4.1 基于模糊理论的的根节点先验概率算法 |
3.4.2 基于Leaky Noisy-OR模型获取非根节点条件概率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模型 |
4.1 监测指标与施工风险因素的对应 |
4.2 基于概率输出的GA-SVM深基坑安全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
4.2.1 类别标签的设置 |
4.2.2 样本数据预处理 |
4.2.3 核函数的选取 |
4.2.4 参数寻优 |
4.2.5 分类概率输出 |
4.3 深基坑安全风险等级综合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BIM技术的深基坑可视化预警 |
5.1 可视化安全预警设计思路 |
5.2 基于SQL Server深基坑风险信息数据库设计 |
5.2.1 需求分析 |
5.2.2 概念结构设计 |
5.2.3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
5.2.4 数据库界面设计与实现 |
5.3 建立BIM模型 |
5.4 基于Revit深基坑安全预警实现方法 |
5.4.1 基于Revit二次开发技术介绍 |
5.4.2 预警插件功能模块的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工程应用 |
6.1 工程概况 |
6.2 安全风险因素定量分析 |
6.2.1 节点概率计算 |
6.2.2 风险因素定量化分析结果 |
6.3 GA-SVM风险评估模型 |
6.3.1 指标体系的建立 |
6.3.2 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
6.3.3 模型训练与结果分析 |
6.3.4 模型性能比较 |
6.4 安全预警插件的应用效果 |
6.4.1 具体应用 |
6.4.2 预警插件的评价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贝叶斯模型参数调查表 |
附录2 风险因素与监测指标间的联系调查表 |
(3)某深基坑桩锚支护与土钉墙支护结构的受力变形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桩锚组合支护和土钉墙支护理论研究现状 |
1.3.2 桩锚组合支护结构和土钉墙工程应用研究现状 |
1.3.3 桩锚组合支护和土钉墙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第二章 土钉墙和桩锚支护的设计理论 |
2.1 土钉墙支护的基本原理 |
2.1.1 土钉墙的作用机理 |
2.1.2 土钉墙支护计算分析 |
2.1.3 土钉墙整体稳定性验算 |
2.2 桩锚组合支护的基本原理 |
2.2.1 桩锚组合支护的作用机理 |
2.2.2 桩锚支护计算分析 |
2.2.3 桩锚支护稳定性验算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土钉墙和桩锚支护稳定性计算分析及基坑监测 |
3.1 工程概况 |
3.2 工程地质概况 |
3.3 基坑支护设计方案 |
3.3.1 设计条件 |
3.3.2 设计参数 |
3.4 基坑支护稳定性计算分析 |
3.4.1 土钉墙支护的稳定性计算分析 |
3.4.2 桩锚组合支护的稳定性计算分析 |
3.5 基坑监测 |
3.5.1 监测目的 |
3.5.2 监测内容 |
3.5.3 监测工作部署 |
3.5.4 监测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深基坑受力变形数值模拟分析 |
4.1 Plaxis3D软件介绍 |
4.1.1 各种单元模拟 |
4.1.2 土体硬化模型 |
4.2 Plaxis3D模型的建立 |
4.2.1 参数选取 |
4.2.2 桩锚组合支护模型 |
4.2.3 土钉墙支护模型 |
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3.1 数值模拟值与监测值对比分析 |
4.3.2 水平位移对比分析 |
4.3.3 竖向位移对比分析 |
4.4 桩锚支护结构参数优化分析 |
4.4.1 桩径的优化 |
4.4.2 桩的嵌固深度的优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4)预应力鱼腹梁支撑体系控制深基坑变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3 基坑工程的特点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及研究路线 |
第二章 基坑支护及基坑变形理论分析 |
2.1 深基坑土压力的特点以及分析方法 |
2.1.1 深基坑土压力的特点 |
2.1.2 非极限状态下土压力分析法 |
2.2 基坑支护设计分析方法 |
2.2.1 山肩邦男法 |
2.2.2 竖向平面弹性地基梁法 |
2.3 基坑变形规律及计算理论 |
2.3.1 围护墙体变形 |
2.3.2 坑底隆起 |
2.3.3 地表沉降 |
2.3.4 基坑周边土体位移场 |
2.3.5 基坑的三维时空效应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预应力鱼腹梁内支撑系统对深基坑变形的研究 |
3.1 传统基坑内支撑主要分类 |
3.2 预应力鱼腹梁支撑体系的工作原理及组成 |
3.2.1 预应力鱼腹梁的原理 |
3.2.2 预应力鱼腹梁支撑体系施工工艺 |
3.2.3 预应力鱼腹梁支撑体系的组成 |
3.3 对深基坑控制变形的研究 |
3.3.1 支撑预应力施加大小和及时性对基坑变形的影响 |
3.3.2 预应力鱼腹梁系统施加预应力对刚度的影响 |
3.3.3 施加预应力对鱼腹梁结构的影响 |
3.3.4 对撑、角撑杆件强度以及稳定性验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程实例数值模拟分析 |
4.1 工程概况 |
4.1.1 项目位置 |
4.1.2 周边环境 |
4.1.3 基坑布置 |
4.1.4 区域地形地貌及自然气候条件 |
4.1.5 工程与水文地质条件 |
4.2 基坑围护结构的选型 |
4.2.1 竖向围护结构和止水帷幕的选型 |
4.2.2 水平支撑结构选型 |
4.3 有限元介绍 |
4.3.1 有限元法的求解过程 |
4.3.2 MIDAS/GTS有限元软件介绍 |
4.4 支撑体系整体平面数值模拟分析 |
4.4.1 基本假设 |
4.4.2 建模 |
4.4.3 不同单元材料参数 |
4.4.4 基坑边界条件的施加 |
4.4.5 荷载条件的施加 |
4.4.6 施工工况的模拟 |
4.4.7 计算结果分析 |
4.4.8 预应力鱼腹梁不施加预应力对基坑位移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实例及监测数据分析 |
5.1 深基坑工程监测的目的及意义 |
5.1.1 深基坑工程监测的目的 |
5.1.2 深基坑工程监测的意义 |
5.2 监测级别的确定及监测控制网的布设 |
5.3 监测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
5.3.1 围护桩顶部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 |
5.3.2 周边地表点监测 |
5.3.3 周边管线变形监测 |
5.3.4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
5.3.5 支撑轴力监测 |
5.3.6 建筑物沉降点监测 |
5.3.7 地下水位监测 |
5.3.8 立柱沉降监测 |
5.4 变形控制警戒值与应急预案 |
5.4.1 监测项目的警戒值 |
5.4.2 变形控制应急预案 |
5.5 基坑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估 |
5.5.1 基坑风险管理的过程 |
5.5.2 风险控制措施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基坑工程BIM参数化建模与三维可视化施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坑工程BIM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
1.2.2 三维建模技术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基坑工程围护结构参数化建模研究 |
2.1 BIM技术介绍 |
2.1.1 BIM技术在基坑工程中的现状分析 |
2.1.2 BIM技术在基坑工程中的优势 |
2.1.3 Dynamo For Revit的参数化建模 |
2.2 基于BIM技术的基坑模型参数化创建 |
2.2.1 工程特点 |
2.2.2 族库构建 |
2.2.3 基于Dynamo的基坑围护结构参数化建模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Three.js基坑工程围护结构三维可视化研究 |
3.1 Three.js及相关技术介绍 |
3.1.1 WebGL介绍 |
3.1.2 Three.js介绍 |
3.2 基于Three.js的模型三维可视化的实现 |
3.2.1 模型的直接建立方法 |
3.2.2 模型的间接建立方法 |
3.2.3 模型交互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3.3 本章小结 |
4 基坑工程施工流程标准化研究 |
4.1 恒大金融中心实际施工管理 |
4.1.1 工程项目管理目标 |
4.1.2 工程项目管理对象 |
4.1.3 工程项目管理措施 |
4.2 恒大金融中心施工管理内容 |
4.2.1 分工管理 |
4.2.2 进度管理 |
4.2.3 成本管理 |
4.2.4 质量管理 |
4.2.5 支护桩施工流程管理 |
4.2.6 计划管理 |
4.3 本章总结 |
5 基坑工程三维可视化施工管理云平台 |
5.1 系统总体设计 |
5.1.1 系统需求分析 |
5.1.2 开发环境 |
5.1.3 系统总体框架 |
5.2 系统详细功能设计 |
5.2.1 登录权限设计 |
5.2.2 三维可视化浏览 |
5.2.3 项目总概览 |
5.2.4 基坑工程模型管理 |
5.2.5 产值管理 |
5.2.6 物资管理 |
5.2.7 劳务管理 |
5.2.8 应用管理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砂卵石地区深基坑变形控制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砂卵石地区深基坑变形规律研究现状 |
1.2.2 砂卵石地区深基坑变形监测研究现状 |
1.2.3 砂卵石地区深基坑变形控制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深基坑变形控制理论分析 |
2.1 深基坑围护结构类型 |
2.1.1 常见的深基坑围护结构 |
2.1.2 常见的支撑体系 |
2.2 深基坑变形机理 |
2.2.1 深基坑变形现象 |
2.2.2 深基坑变形影响因素 |
2.3 深基坑变形控制 |
2.3.1 深基坑变形控制原理 |
2.3.2 深基坑变形控制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砂卵石地区深基坑变形规律研究—以成都地区为例 |
3.1 成都地区地质环境条件 |
3.1.1 人文及自然地理 |
3.1.2 气象及水文特征 |
3.1.3 地形地貌 |
3.1.4 地质构造 |
3.1.5 工程地层条件 |
3.2 成都地区深基坑变形规律研究 |
3.2.1 符号的规定 |
3.2.2 数据统计 |
3.2.3 围护结构变形规律 |
3.2.4 地表沉降变形规律 |
3.2.5 围护结构侧移与地表沉降的关系 |
3.3 本章小结 |
4 砂卵石地区深基坑变形规律验证分析 |
4.1 深基坑工程A设计与监测方案 |
4.1.1 基坑概况 |
4.1.2 监测方案 |
4.2 深基坑工程B设计与监测方案 |
4.2.1 基坑概况 |
4.2.2 监测方案 |
4.3 深基坑工程C设计与监测方案 |
4.3.1 基坑概况 |
4.3.2 工程地质条件 |
4.3.3 基坑支护及降水方案 |
4.3.4 施工阶段 |
4.3.5 监测方案 |
4.4 深基坑工程变形监测结果分析 |
4.4.1 深基坑工程A变形监测结果分析 |
4.4.2 深基坑工程B变形监测结果分析 |
4.4.3 深基坑工程C变形监测结果分析 |
4.5 深基坑工程内力监测结果分析 |
4.5.1 深基坑工程B锚索受力监测结果分析 |
4.5.2 深基坑工程C内支撑受力监测结果分析 |
4.6 深基坑变形对比分析 |
4.6.1 深基坑工程A和深基坑工程B变形对比分析 |
4.6.2 深基坑工程B和深基坑工程C变形对比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基于库仑GEO5数值模拟分析 |
5.1 GEO5软件简介 |
5.1.1 GEO5软件介绍 |
5.1.2 GEO5分析方法 |
5.1.3 GEO5建模流程 |
5.1.4 土的本构模型 |
5.2 模型的建立 |
5.2.1 参数的选取 |
5.2.2 边界条件 |
5.2.3 建立模型 |
5.2.4 基本假定 |
5.3 开挖过程模拟 |
5.3.1 初始应力场分析 |
5.3.2 基坑土体水平位移模拟结果分析 |
5.3.3 基坑土体竖直位移模拟结果分析 |
5.4 数值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
5.4.1 桩顶竖向位移对比分析 |
5.4.2 桩体水平位移对比分析 |
5.4.3 地表沉降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砂卵石地区深基坑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
6.1 成都地区深基坑预警建议值 |
6.1.1 预警值确定的原则 |
6.1.2 基坑安全等级的确定 |
6.1.3 深基坑工程变形的统计分析 |
6.1.4 预警建议值的确定 |
6.2 成都地区深基坑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
6.2.1 深基坑变形控制设计分析 |
6.2.2 深基坑变形控制施工分析 |
6.3 深基坑变形控制方法与措施 |
6.3.1 设计中对深基坑变形控制的方法 |
6.3.2 施工中对深基坑变形控制的措施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在学期间参加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
致谢 |
(7)软土地层复杂环境条件下深基坑施工变形及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坑降水引起周围地层及建筑变形研究现状 |
1.2.2 基坑开挖卸荷引起围护结构变形研究现状 |
1.2.3 基坑变形空间效应研究现状 |
1.2.4 基坑开挖引起邻近地下管廊变形研究 |
1.2.5 基坑施工优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围护结构隔水作用下基坑降水对邻近桩基影响 |
2.1 引言 |
2.2 考虑隔水作用的坑外水位确定 |
2.2.1 考虑隔水作用下坑外水位最大降深 |
2.2.2 考虑隔水作用下坑外水位分布 |
2.3 基坑降水引起土体沉降计算 |
2.3.1 考虑渗流力作用下降水引起有效应力增加 |
2.3.2 降水引起土体沉降计算 |
2.4 降水引起邻近建筑物桩基沉降 |
2.4.1 降水引起桩基沉降计算方法 |
2.4.2 控制方程求解 |
2.4.3 算例验证 |
2.5 不同因素对邻近桩基沉降的影响 |
2.5.1 围护结构隔水作用 |
2.5.2 距基坑距离 |
2.6 结论 |
第3章 基坑开挖引起墙后管廊变形理论分析 |
3.1 引言 |
3.2 弹性平面应变问题的基本解 |
3.2.1 弹性平面应变问题力学模型 |
3.2.2 平面应变问题的分离变量法 |
3.3 基坑开挖引起土层位移的理论解 |
3.3.1 平移模式 |
3.3.2 绕墙角转动模式 |
3.3.3 三角形模式 |
3.3.4 抛物线模式 |
3.4 基坑开挖引起墙后管廊沉降 |
3.4.1 模型建立 |
3.4.2 算例验证 |
3.5 影响因素分析 |
3.5.1 管廊距基坑距离影响 |
3.5.2 管廊-土模量比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坑开挖卸荷引起围护体系变形分析 |
4.1 引言 |
4.2 工程概况 |
4.2.1 建筑概况 |
4.2.2 水文地质情况 |
4.2.3 基坑开挖顺序 |
4.3 监测项目 |
4.4 监测结果分析 |
4.4.1 围护墙水平位移规律 |
4.4.2 地下连续墙竖向位移规律 |
4.4.3 坑外地表沉降 |
4.4.4 立柱桩顶竖向位移 |
4.5 结论 |
第5章 基坑开挖卸荷引起邻近建(构)筑物变形分析 |
5.1 引言 |
5.2 监测项目 |
5.3 基坑周围管线变形分析 |
5.3.1 电力管线 |
5.3.2 上水管线 |
5.3.3 雨水管线 |
5.3.4 污水管线 |
5.3.5 信息管线 |
5.4 能源管廊变形分析 |
5.5 高架桥墩 |
5.6 结论 |
第6章 复杂地质条件下深大基坑开挖数值模拟及施工优化 |
6.1 引言 |
6.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6.2.1 有限元软件 |
6.2.2 材料本构模型及参数确定 |
6.2.3 几何模型建立 |
6.2.4 分析步设定 |
6.3 实测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验证分析 |
6.3.1 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 |
6.3.2 墙后地表沉降 |
6.4 基坑开挖优化分析 |
6.4.1 分层开挖 |
6.4.2 分块开挖 |
6.4.3 分区开挖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高层住宅深基坑支护施工安全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图 |
2 风险分析方法与基本理论 |
2.1 风险概述 |
2.1.1 风险的概念 |
2.1.2 深基坑施工阶段风险的特点及风险事故分析 |
2.2 风险分析的方法与遵循的原则 |
2.2.1 风险识别的方法 |
2.2.2 风险评估的方法 |
2.2.3 遵循的原则 |
2.3 论文采用的风险分析方法 |
2.3.1 风险识别的方法 |
2.3.2 风险评估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风险识别 |
3.1 风险识别过程及风险因素清单 |
3.1.1 风险识别过程 |
3.1.2 风险因素分解及清单 |
3.2 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风险指标的建立 |
3.2.1 深基坑工程勘察原因潜在的施工风险指标的建立 |
3.2.2 深基坑设计原因潜在的施工风险指标的建立 |
3.2.3 深基坑施工阶段风险指标的建立 |
3.3 深基坑支护过程风险识别 |
3.3.1 深基坑勘察原因潜在的施工风险因素识别 |
3.3.2 深基坑设计原因潜在的施工风险因素识别 |
3.3.3 深基坑施工阶段风险因素识别 |
3.4 本章小结 |
4 深基坑施工支护风险评估 |
4.1 施工阶段风险因素评估指标 |
4.2 施工阶段采用的风险评价方法 |
4.3 本章小结 |
5 工程实例 |
5.1 工程概况 |
5.1.1 项目概况 |
5.1.2 地层概况 |
5.1.3 基坑支护方案简要说明 |
5.2 深基坑工程施工阶段专项风险评估 |
5.2.1 深基坑勘察原因潜在的施工风险评估 |
5.2.2 深基坑设计原因潜在的施工风险评估 |
5.2.3 深基坑施工阶段风险评估 |
5.3 深基坑支护施工期支护总体风险评估 |
5.4 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风险应对措施 |
5.4.1 勘查原因潜在的施工风险应对措施 |
5.4.2 设计原因潜在的施工风险应对措施 |
5.4.3 施工阶段风险应对方案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沿江平原沙洲区深基坑开挖对围护结构变形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深基坑开挖变形的计算理论 |
2.1 深基坑工程的变形机理 |
2.2 深基坑支护的常用型式 |
2.2.1 基坑支护型式的选择 |
2.2.2 基坑围护支撑系统的选择 |
2.3 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计算方法 |
2.3.1 极限平衡法 |
2.3.2 弹性地基梁法 |
2.3.3 有限元法 |
2.4 深基坑变形研究的本构模型与有限元软件 |
2.4.1 摩尔-库伦模型 |
2.4.2 修正摩尔-库伦模型 |
2.4.3 有限元软件简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工程概况 |
3.1 工程建设条件 |
3.1.1 工程地质条件 |
3.1.2 水文地质条件 |
3.1.3 特殊性土及不良地质作用 |
3.2 基坑设计方案 |
3.2.1 设计原则 |
3.2.2 基坑设计安全等级 |
3.2.3 基坑支护结构初步设计方案 |
3.3 基坑监测方案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本构模型对基坑开挖变形量的影响分析 |
4.1 计算断面 |
4.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4.2.1 计算模型 |
4.2.2 计算参数 |
4.2.3 计算步骤 |
4.3 不同本构模型计算结果比较 |
4.3.1 摩尔—库伦模型计算结果 |
4.3.2 修正摩尔—库伦模型计算结果 |
4.4 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深基坑开挖的变形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
5.1 围护结构刚度影响分析 |
5.1.1 对水平位移影响分析 |
5.1.2 对竖向位移影响分析 |
5.2 内支撑层数影响分析 |
5.2.1 对水平位移影响分析 |
5.2.2 对竖向位移影响分析 |
5.3 内支撑横向间距影响分析 |
5.3.1 对水平位移影响分析 |
5.3.2 对竖向位移影响分析 |
5.4 深基坑控制变形优化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滨海区轨道交通深基坑健康自动化监测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深基坑变形规律研究现状 |
1.2.2 深基坑自动化监测预警研究现状 |
1.2.3 深基坑安全评价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 |
1.3.1 自动化监测技术 |
1.3.2 风险防控与预警预判技术 |
1.3.3 施工监测管理机制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3 关键创新点 |
2 滨海区轨道交通深基坑病害类型及诱因 |
2.1 滨海区轨道交通深基坑工程 |
2.1.1 滨海区深基坑特点 |
2.1.2 深基坑支护方案与类型 |
2.2 常见灾害类型及诱因 |
2.2.1 基坑周边环境破坏 |
2.2.2 基坑支护体系破坏 |
2.2.3 土体渗透破坏 |
2.2.4 其他灾害 |
3 滨海区轨道交通深基坑自动化监测预警技术 |
3.1 监测目的 |
3.2 监测对象 |
3.3 监测内容与监测项目 |
3.4 自动化监测设备 |
3.5 监测方案 |
3.5.1 监测点布置原则 |
3.5.2 监测频率 |
3.6 数据分析 |
3.7 监测预警 |
3.8 自动化技术优势 |
4 滨海区轨道交通深基坑健康自动化监测技术应用 |
4.1 滨海区轨道交通深基坑案例概况 |
4.1.1 工程设计概况 |
4.1.2 工程地质条件 |
4.1.3 水文地质条件 |
4.1.4 工程影响分区与工程监测等级 |
4.1.5 监测点布置 |
4.2 现场监测数据 |
4.3 平台搭建 |
4.3.1 平台特点 |
4.3.2 平台功能 |
4.4 健康监测专家评判系统 |
4.4.1 定义 |
4.4.2 作用和意义 |
4.4.3 系统的组成 |
4.4.4 系统运行 |
4.4.5 系统应用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信息化设计与施工在深基坑开挖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桩锚支护作用下深基坑变形监测分析[D]. 苏颜曦.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2]地铁深基坑施工风险评估及可视化预警研究[D]. 周垚. 南京林业大学, 2021(02)
- [3]某深基坑桩锚支护与土钉墙支护结构的受力变形分析[D]. 陈艳平. 河北大学, 2021(09)
- [4]预应力鱼腹梁支撑体系控制深基坑变形研究[D]. 张文帅.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5]基坑工程BIM参数化建模与三维可视化施工管理研究[D]. 毛耀辉. 山东大学, 2021(09)
- [6]砂卵石地区深基坑变形控制技术应用研究[D]. 徐阳. 长春工程学院, 2020(04)
- [7]软土地层复杂环境条件下深基坑施工变形及力学性能研究[D]. 刘颖. 南昌大学, 2020(03)
- [8]高层住宅深基坑支护施工安全风险评估[D]. 冯晶.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2)
- [9]沿江平原沙洲区深基坑开挖对围护结构变形的影响因素研究[D]. 张静江. 安徽建筑大学, 2020(01)
- [10]滨海区轨道交通深基坑健康自动化监测技术应用研究[D]. 张乾坤.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