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将全面推进改革进程

中华医学会将全面推进改革进程

一、中华医学会将全面推动改革进程(论文文献综述)

陈宁欣[1](2021)在《学术期刊融合发展研究》文中指出

陶建群,许建平,李金芳[2](2021)在《科技支撑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浙江经验”》文中认为【调研背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建成健康中国"的远景目标,对"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明确部署。"建成健康中国"离不开科技的引领和支撑,尤其是医疗设备研发制造技术的自主创新发展,将进一步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进程。为深入了解浙江省大力扶持医疗科技企业、聚力打造生命健康科创高地、助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具体做法,2020年12月10-13日,人民论坛杂志社组织科技部、中国社科院、中华医学会等有关部门机构的专家赴杭州市,分别到浙江省科学技术厅等相关部门以及明峰医疗、启明医疗、诺尔康等多家医疗科技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和座谈,总结其创新成果。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3](2021)在《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文中研究指明博物馆不仅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和公共性的展示、教育和休闲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它是现代语境下文化再生产必不可少的场域。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数字化的生物医学的21世纪,博物馆正走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构建和提升博物馆公共性和民主性方面。博物馆的公共性是现代博物馆进行各项工作的基础,如何创生和提高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就成为了本论文研究讨论的重点。全文主要以艺术的亲和性与数字科技的传播性为视角,以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进、展览藏品、公众教育和公共空间的多重维度为切入点,论文分为六个部分展开研讨。首先,从回顾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开始,以医学知识的传承记载、人体标本的收藏保存和医学教育为主轴,总结医学博物馆在历史各个阶段的里程碑事件和重要医学发现。接着从回顾艺术与医学的交融演绎的关系入手,分析了艺术对医学的发展进步和传承的历史贡献,艺术品本身和博物馆治疗对人类身心健康和疾病的疗愈功效。其次,结合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拓展了医学博物馆改革的思维模式,讨论了如何在展品和展览空间的设计中注入艺术审美概念,探索运用多媒体、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来提升医学博物馆对公众的吸引力,从而改善公众教育的可能性。然后,借鉴最前沿的重组教育的理念,分析了在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普及教育中如何形成新的学习生态系统,以自主导向的体验式、社会性和分散式学习为特征,创造出特殊的文化景观和开放的公共场域的新型医学博物馆空间,有效地达成普及健康卫生教育的重要职能。探究了在信息网络全球化的后真相时代,医学博物馆在公众健康教育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提出了博物馆公共教育的策略。接着结合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以公众化的视角,阐述了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从而打破现有文化区隔的可能性,推演了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将极大程度地推动医学博物馆的健康知识民主化的进程。最后,以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作为理论原点,首次提出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结合文化资本再生产理论探究在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再生产模式、路径及其在公众教育方面的策略,展望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对社会福祉和健康文化的贡献。希望该研究结果能为传统医学博物馆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对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和公众健康教育的发展和未来布局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何浪[4](2019)在《DW公司足踝矫正项目商业计划书》文中认为本文是DW公司足踝矫正项目商业计划书,该项目是根据公司目前的状况结合市场条件开展的公司内部创业项目。DW公司是一家专业的康复医疗设备公司,代理各种康复医学设备、设施及相关技术,为医院足踝科等科室、康复部门、疗养机构、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机构、体育运动队及其相关机构提供专业的康复治疗及功能训练设备,并为各类病人及伤残人士提供辅助用品用具。DW公司采用自营为主、品牌代理、合作联盟销售为辅的复合营销模式,自营业务主要覆盖广东地区各级医院、康复机构、疗养院等,在珠三角主要城市均设有业务办公室;品牌代理及合作联盟销售则基本覆盖全国各主要城市。本足踝矫正项目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创新产品,以一人一鞋一用进行设计,重点提供咨询、诊断、设计(量身定做)及售后服务的足踝矫正全流程服务,定制矫形足垫,调节足底生物压力分布,改善足踝健康及缓解肌骨疼痛状况;结合紧密互动的客户服务及多层次的营销方式组合成新型的商业模式,推动本土足踝健康管理行业发展。本文按照商业计划书的要求,一是,重点对足踝矫正项目的选题背景、意义、项目基本情况等进行全面阐述,明确了DW公司新建立足踝矫正项目品牌,按照“五现”原则,使用6S评估体系开展足踝矫正服务,助推国内足部健康管理行业发展。二是,使用PEST模型、波特五力模型及SWOT模型等分析方法,对足踝矫正项目的外部环境、内部资源状况、内部能力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结合GZ地区的市场调查研究结果,确定项目是定位在重点提供咨询、诊断、设计(量身定做)及售后服务的足踝矫正全流程服务,一对一适配矫形足垫,改善消费者足踝健康状况、推动本土足踝健康管理行业发展。三是,介绍项目组织与实施,从落地角度介绍商业计划的实施与组织,制定可行的项目营销策略;四是,对项目财务和风险进行分析,预估项目的投资回报率、面临的风险及所需采取的策略。计划书经过测算得出,项目前五年平均销售净利率为10.34%,净利润现值为14,463,363元,项目净利润敏感系数为4.34,利润可观,值得投资。最终论证得出,本足踝矫正项目具备落地可行性与投资价值。

黄晶晶[5](2019)在《新时代公立医院财务制度运行机制改革研究》文中指出2017年底,原国家卫计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三级公立医院建立总会计师制度的意见》,提出到2018年底前,全国所有三级公立医院全面落实总会计师制度。关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有关部门已经于2018年9月份做出了具体的要求,提出了应该注重管理的“全面性”和管理“绩效”的意见,并对全面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做出以下安排: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要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避免资金浪费。作为医改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公立医院管理制度明确要求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财务报告,逐步实行医院全成本核算。放在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加以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是公立医院财务制度改革的逻辑起点;事业单位改革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一个重要领域;公立医院财务制度改革又是事业单位改革当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公立医院改革势在必行,其中,财务制度运行机制改革成为啃下这块“硬骨头”的一个突破口。财务制度的运行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内容和项目十分宽泛。过去的研究着眼点往往放在了公立医院财务制度如何运行,以及如何降低预算和怎样做好绩效管理等问题上。本研究将基于财务管理规范角度,总结出当前公立医院实行的财务制度规范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对新时代公立医院财务制度运行机制的优化与改革进行研究,为我国新时期公立医院财务工作有效开展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根据国内公立医院实际运营管理情况,对预算管理工作、成本核算项目及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提出看法,并就国内公立医院运营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改革办法和方案。主要包括优化全面预算各个环节的相关办法,全成本核算作业的具体措施,绩效考核标准确立以及风险内审模式的选择等等。通过本文的分析希望能够为国内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机制的优化改革提供参考,以彰显我国公立医院公益性和福利性这两大特点,促进政事、管办、医药相互独立的管理体系的形成,在实现公立医院经济效益的同时,不断提高其社会效益。

罗菲[6](2019)在《除旧布新:新中国新法接生普及的历史经验及基本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与建国之初同样被列为卫生工作重点的烈性传染病防治等工作不同,新法接生直至1985年才基本得到普及,时间跨越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若干历史时期,其中原因也远非普遍接种疫苗那样简单。因此,研究新法接生从开始推行到基本普及的历史过程,勾勒新法接生推行的社会图景,探究影响新法接生尽早普及的各种因素,剖析影响新法接生率起伏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即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的。方法:在掌握大量第一手史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运用历史文献学方法,对新中国推行新法接生直至基本普及的全过程加以系统考察,从而再现新法接生推行的基本历史面貌。与此同时,结合新中国成立后推行新法接生的36年间政治、文化与社会背景的变迁,采用医疗社会史与医疗经济学研究的分析工具,在综合考察各方面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政治运动、经济水平、人力资源和传统生育观念是影响新法接生尽早普及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到新法接生率的起伏变化的命题。成果:通过分析推行新法接生的各个构成要素,诸如宣传动员、人力资源、推广方式、组织管理等,全面梳理新法接生推广的基本历史经验,客观再现新中国新法接生由推广到基本普及的历史。通过查阅、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大量史料,发现“大跃进”时期新法接生率存在虚高的成分,而“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时期农村产妇受到的医疗照顾也并不像前此论者所估计的那样少。“文革”时期许多中、高级妇幼保健人员或参加巡回医疗队,或被下放到农村,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地区新法接生的推广,他们培训的“在地化”初级医疗人员也为“文革”后期新法接生迅速推广并普及储备了人力资源。在构建新法接生推行历史图景的过程中,通过深入挖掘史料,对旧产婆改造、妇幼保健员培训、助产教育等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结合社会制度变迁,对基层妇幼保健机构的演变轨迹进行了梳理,并剖析了其中隐含的内在逻辑。在乡村医疗卫生人员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传统中医业者以其技术水平、庞大数量和广泛分布,受到政府关注,并被组织到新法接生推行工作之中。文中还对民族地区新法接生推行特色作了分析,并结合政策环境,提出医疗资源配置在其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在收集与分析各地不同历史时期新法接生率数据的基础上,生动再现新法接生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波浪式走向,借助医疗社会学、人口学等多种分析方法,综合考察影响新法接生推行的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推动力量与影响因素,提出导致这种起伏变化及新法接生推广历时36年才宣告基本普及的原因,主要在于政策环境多变、人力资源严重匮乏、经济条件落后、传统生育观念影响等几个方面。结论:本文力求在再现新法接生普及历史面貌的基础上,全面总结新中国新法接生从开始推行到基本普及的主要成就及基本历史经验,并由此揭示出新法接生普及耗时长久的主要原因及新法接生率起伏变化背后隐藏的内外制约因素。自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行以来,保护妇婴健康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的一贯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结合中心工作,采取了团结改造己有人员,培训新生力量,大力宣传新法接生,并在城乡和厂矿广泛建立新法接生组织和机构的一系列措以施,运用点面结合、点带面、逐步推进的方法,在全国展开消灭新生儿破伤风和产妇产褥热的工作。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体妇幼保健人员的艰苦努力,新法接生于1959年在城市基本普及,此后,推行新法接生工作的重点转向农村。新法接生推行的过程,伴随着各种因素的交互影响,构成新中国新法接生推行的独特面貌。在新法接生宣传中,除了教育民众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外,重点在通过新旧对比,激发民众对新的人民政权的认同感。在接生员培训方面,既有接生技能内容的培训,也带有土地改革、合作化、农村合作医疗等方面的鲜明时代特色,其中也能看到传统中医或隐或显的影响。在执业资格管理上,1949-1957年间较严格地实施专业化与证照制度;限于农村地区的各方面条件,1958年提出卫生人员都要做新法接生工作的要求,1963年正式提出只要采用了消毒接生与消毒断脐的方法,即使是家属或亲邻等实施的接生操作一样算作新法接生,事实上弱化了对接生员执业资格的管理,并使新法接生的技术要求降到了最低。1978年后,在边远和经济落后地区着重推广了1963年以后的做法,从而提高了这种低技术含量的新法接生推行的速度,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新法接生推行的质量及新法接生率的稳定性。“文革”时期虽然妇幼保健机构大量撤销,影响到新法接生推行,但由于前此“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心放到农村去”的指示,以及“文革”时期包括妇产科专家在内的大批中、高级医疗卫生人员的下放,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优质资源下沉的效果,部分地区农村母婴健康水平得到了提高。改革开放以后,由于采取了多样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新法接生推行办法,加之农村经济逐步好转,医疗装备与专业人员基本到位,妇幼保健网基本形成,新法接生很快在全国基本普及。

周晓蒙[7](2018)在《老年人长期照护与劳动力需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上世纪50、60年代婴儿潮时期出生的新增大量人口以及70年代末开始实施的长达30余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自2010年以来陷入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与少子化困局;而与此同时,市场经济与城镇化的迅猛发展使得劳动力频繁流动、女性劳动参与率增加,家庭户规模逐渐缩减,老年人独居等现象增多,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日渐式微,我国的老年人照护服务主体需要向社会转移,以社会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的方式解决家庭内部照料能力不足。然而,我国的老年人长期照护市场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项设施建设与服务尚不成熟,该市场的优化与完善严格依赖于精准的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但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凤毛麟角,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基于人口政策变迁测算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的动态变化,并结合供给状况分析该行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老年长期照护行业的优化发展提供数理支持,进而解放家庭劳动力,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采用理论分析与经验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文献查阅法。通过文献回顾与梳理,明确“人口老龄化”与“长期照护”等相关概念界定。通过对“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判定”以及“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的相关文献进行查阅与归纳,从中找到本研究的切入点;第二,理论分析法。基于马尔萨斯主义、新古典经济学以及人口转型理论中的相关论点,从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以及生育与教育政策等方面阐述我国人口老龄化形成的理论机制,从而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数理统计与计量分析法。使用双性别Leslie扩展模型预测“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我国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规模与占比)进程。使用mlogit模型分析老年人照护需求的影响因素,采用有序logit模型分析照护水平与居住模式等因素对失能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第四,描述性统计分析与比例分步法。利用CLHLS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法分析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分布,并结合老年人口规模预测结果采用简单比例分布法,测算失能老年人口的总量与结构变动情况。本研究旨在对中国老年人长期照护市场进行需求分析,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预测人口老龄化进程。对马尔萨斯主义、新古典经济理论以及现代人口转型理论进行阐述与分析,在理论层面阐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成机制,立足于我国人口政策的演变采用Leslie模型分析预测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变动趋势;其次,估算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需求。基于CLHLS数据测算失能老人的规模变动与结构分布情况,结合预测结果估算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最后,提出老年人长期照护市场进一步优化与完善方向。分析老年人长期照护市场的供给现状,结合需求预测结果,剖析老年人长期照护市场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交代主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主要得到四点研究结论:第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于1978年改革开放时全盘接受马尔萨斯主义的理论观点,贯彻实施了长达30余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形成老龄化与少子化困局,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未来即使人口政策全面放开人口年龄结构也很难改变。基于“全面二孩”的人口政策使用双性别Leslie扩展模型预测未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结果发现:2028-2030年间我国将进入超老龄社会,在未来30-40年内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2015-2052年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将由的1.70亿增长至3.49亿,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也将由0.32亿增长至1亿以上;在2015-2050s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由年的12.36%增长至30%左右,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占总人口的比重将由2.36%增长至9%左右,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抚养比将由17.23%增大至50%以上,相应的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将由3.28%增大至16%左右,老少比将由77%增长至200-300%。第二,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激增。本研究制定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判定标准并构建失能老人的照护服务体系,分析未来我国的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及其变动趋势,结果发现:社区照护备受青睐,轻度、中度和重度失能老人中意愿照护模式为社区照护的比重高达86.86%、84.81%和84.36%,而选择机构照护的仅为2.43%、2.74%和1.23%。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迅猛增长,到本世纪中叶达到峰值。在2015-2055年间,具有社区照护需求的失能老人数量将由的4854.44万人增长至13185.73万人,照护人员需求数量也将由1057.98-1325.88万人增加至2907.44-3645.25万人;具有机构照护需求的失能老人数量将由135.12万人增长至366.60万人,照护人员需求数量将由30.69-38.76万人增长至84.79-107.27万人。第三,社区养老设施供给不足。从床位供给总量来看,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社区照护的设施供给远远小于行业需求,据民政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社区养老床位供给数量为316.6万张,相应的需求量在395万张以上,床位缺口至少为116万张;到2053年社区照护床位需求进一步增长至1159万张以上,社区照护的设施建设任务严峻;机构养老设施供应充足,截至2016年底我国机构养老床位供给数量高达378.8万张,而在2055年需求高峰期时为366.60万张,因此,未来我国的机构照护设施建设压力较小,但仍存在结构调整问题,2011-2016年我国机构照护床位的利用率由75.7%降至58.0%,其中城市养老机构床位利用率由73.3%降至50.1%,床位利用率的不断下降说明近年来我国的机构养老项目建设存在盲目扩张、缺乏合理规划的现象。第四,行业劳动供给短缺。2016年底我国机构养老的护理人员数量为33.9万人基本与需求持平,但到2034年机构照护人员需求将再次增加30-40万人,2055年需求高峰期时进一步增加50-70万;社区照护服务人员需求巨大且迅猛增长,2015年需求数量在1057.98-1325.88万人,到2055年将进一步增长至2907.44-3645.25万人,而截至2016年底社区养老的护理人员数量仅30.4万人。与此同时,床位利用率不高,目前我国机构养老床位的利用率不足60.0%、社区养老床位的利用率不足35%。巨大的供求缺口与较高的床位空置率并存反映出我国社会化照护质量不高无法满足照护需求的事实。截至2016年底获得民政部职业技能鉴定具有职业技能的养老护理员数量仅为9160人,占全部护理人员的1.42%。行业劳动供给不足与照护服务质量低下主要源于行业运行规范缺失。研究贡献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设立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评定标准。当前关于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评定标准尚不统一,其评定基础主要分为3个方面:①单纯依据老年人对ADLs的完成情况作为判断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基础,如曾毅等(2012)、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课题组(2011)等;(②采用ADLs和IADLs相结合的方法来判定老年人是否失能及其失能程度,如美国国家长期护理调查(NLTCS)①、胡宏伟等(2015);③在ADLs和IADLs的基础上,考虑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如黄匡时等(2014)、黄飒等(2012)。笔者在对现有文献的分析与评述的基础上,提出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评定标准,用于判断老年人是否需要照护以及照护强度。第二,构建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相关研究中较少涉及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仅俞卫等(2012)和封婷等(2016)的研究中对此有所考虑,但这两篇文献中关于构建原则与内容的阐述并不清晰完善。本研究依据“行为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经济学基本假设,以失能老年人对照护模式的主观意愿为基础构建养老服务体系,明确不同失能程度老年人所需照护类型以及人员配置等问题。第三,研究人口老龄化及照护服务需求的动态演变。当前国内的相关文献鲜有研究人口老龄化的动态演进,并对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进行量化,仅黄飒等(2012)、胡宏伟等(2015)和吴帆(2016)等有所涉猎,但其预测区间较短不能反映人口老龄化的变动趋势。在本研究中,笔者采用双性别Leslie扩展模型预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动态演进,并据此测算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以及行业照护人员需求的变动趋势,为我国发展老年人长期照护行业提供的数据支持。

周长友[8](2018)在《生育政治—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的权力与技术》文中研究指明恩格斯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体现为两种类型,一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另一则是人类自身的生产。政治学研究长期以来以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为关注重点,较少论及人类自身的生产和价值分配过程。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中国现代节育运动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结合部分田野访谈资料,深入考察分析了现代生殖技术进步对节育运动中国家权力空间生产和分配的作用和影响,探讨现代国家人口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生育权利和资源的价值分配及其政治逻辑。国家权力的扩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重塑了人们的身体观,同时也扩展了政治价值分配的权力空间,从而使医疗化身体、国家化生育和科学化生育成为中国现代节育运动的主要特征。国家权力和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不仅在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衍生出性别、民族、区域和年龄结构等失衡性权利问题,同时也衍生出配子技术和选择生育等生命和技术伦理问题。这些演变不仅是现代国家生育权利和资源权威性分配的产物和结果,也会对未来中国生育政治的权力与权利分配格局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将生育政治的历史过程、运行逻辑、实践后果及时代特征展露无遗。传统社会由于受到生产力水平和医疗技术水平的限制,人口增长相对缓慢,“广土众民”成为王朝统治者追求的主要政治目标,家庭和个人等社会力量成为节育行为的主要实施者和参与者。西方近代节育思想在中国社会的传播不仅带来了生育“价值的颠覆”,而且使部分知识分子将节育运动同提高国民素质和摆脱“东亚病夫”形象的政治意义紧密联系在一起,西方医学科学和技术的传入则为在中国社会进行节育实践提供了可能。这促使中国近代节育运动逐渐由观念宣传迈向行动实践,开始在一些沿海大城市零星开展起来,但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和产生的影响均非常有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使人们的生育行为迅速从“私域”走向了“公域”,个人身体在技术支持下开始成为国家权力运行的公共空间,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贯彻国家生育意志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医疗化身体、国家化生育和科学化生育等现代节育运动的基本特征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生殖医学技术进步带来的身体医疗化现象不仅抛弃了传统医学将人类身体视为一个封闭空间的旧有认知,而且将公民的个人身体内部空间公开地展示在权力和技术的双重规训之下。生育行为的政治化和技术化转变使国家政治权力成为节育技术推广和应用的权力保障,生殖技术则为节育行为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两者紧密协作共同塑造了中国现代节育运动的基本面貌。公民个人的身体在权力和技术的双重作用下成为被规训的后果和对象。在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国家权力的作用下,公民个人身体不仅成为不断被权力化敞视、检查和填充的对象,同时也成为被技术化敞视、检查和填充的对象。医疗化的身体不仅在权力和技术的双重规训作用下成为了空间编排的消极接受者和时间监控的消极服从者,而且逐渐演变形成了身体“真理”知识的积极驯服者。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国家化生育以计划生育政策为主要内容,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被认为是政策实施的两项主要宗旨。国家通过建立人口计划目标调控体系和完善人口计划工作指标体系实现对人口增长数量的计划约束,同样通过建立优生目标调控体系和完善优生目标调控方式实现对人口增长质量的计划控制。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过程中,国家通过建立从中央、省、地(市)、县、乡、村的六级计划生育行政组织机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构建了一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繁密计划生育权力和技术网络,形成了对公民个人身体和生育行为进行权力和技术监视的强大力量。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制度、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度和计划生育政策动员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不仅强化了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渗透力度,而且进一步加剧了公民个体和家庭在面对强势权力和技术干预时的权利失能化倾向。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的科学化生育不仅是贯彻国家生育调控意志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满足人们优生优育需求的主要方式。国家通过建立准生证制度、利益导向制度和基层监控制度等权力监控体系实现了对国家化生育意志的科学调控,同时也通过建立计划生育医疗技术监控、避孕药具监控和人口统计监控等方式实现了对人们科学生育行为的国家监控。医疗组织的广泛建立、医疗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医疗技术的普及推广不仅是贯彻国家科学化生育意志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满足人们优生优育医疗服务需求的重要条件。国家计划生育技术体系的建立不仅为通过技术手段控制人口数量增长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国家优生优育措施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国家政治权力对公民个体生育权利和技术资源的分配具有规划性、选择性和非均衡性,由此衍生出一系列非均衡性的生育权利和生育后果。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节育技术应用中的性别失衡和女性婚姻中的“货币化”倾向等揭示出计划生育政策加剧了固有的性别权利失衡问题。各民族之间生育政策的失衡、民族区域之间生育政策的差异和人口增长状况的差别等问题折射出计划生育政策加剧了原本就存在的民族权利失衡问题。人口增长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则表明了计划生育政策加剧了各区域之间人们享有生育权利的失衡问题。人口年龄结构中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则表明计划生育政策加剧了各区域之间的人口在青少年抚养和老年人口赡养负担方面的权利失衡问题。医疗资源的城乡失衡、地区失衡和结构失衡问题则表明计划生育政策加剧了人民享有平等医疗资源的权利失衡问题。在人口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权力和技术显然会对生育资源和权利的分配产生深刻影响。随着现代国家权力的扩张和技术的进步,人类生育日益公共化、国家化、政治化和技术化,由此衍生出诸多的生育问题并引发了激烈的权利之争。随着社会发展及公民个人独立和权利意识的增长,人们更加关注技术对个人自由和权利的制约以及人口生产过程中的女性平等、生育平等、生命平等和生育自由等问题,尝试重新思考和确定生育过程中的权力干预的边界和技术渗透的限度问题。这导致人们对于今天中国生育权利和资源分配的非均衡性以及由此衍生的诸多问题,国家人口生产的目标及计划生育政策本身的正当性和必要性等提出了质疑。在实践中,中国政府已经开始大幅度调整国家人口生产和发展目标及“计划生育”政策。这些国家目标和政策的调整并未改变人口生产资源和权利的国家权威性分配的特征,甚至在一定程度是生育政治逻辑的继续和体现,只是在不同时期国家权力干预和调控的范围、重点、目标以及手段有所不同而已罢了。

孙新红[9](2017)在《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人的尊重、认可、关心、爱护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更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其必要性、重要性在医疗实践过程中最为突出和显着。医护人员对病患的关怀,不仅体现在为病人提供必需的诊疗技术服务,还应为病人提供精神的、情感的服务,在关注患者生存质量的同时,维护患者尊严,实现病人利益最大化。对医科大学生而言,具备人文关怀精神不但是自身全面成长成才和职业良知生成的需要,更是医科大学生科技与人文情怀融合发展的需要。培育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不仅有利于加深对人文关怀的哲学思考,也有利于构建医疗文明,优化健康服务,更有利于树立“大健康”观念,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人文关怀精神培育基本规律与实践路径的探索,更有利于促进新医学模式的转换,进而推动现代医学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目前在全球化浪潮及互联网影响下,形成了多元文化相互交织,多种社会思潮相互碰撞的格局。社会层面上,出现了思想意识多样化、科技主义泛化、精神生活物化及价值取向功利化等现象。医学高等教育层面上,出现了教学价值观取向偏离教育目标,“当代医学人文观”培育缺失,“医学人文学科”建设滞后等现象。医科大学生个人层面上,表现为专业学习特点突出,普遍重知识技能的学习,同时表现出专业发展职业性强,大学生人文知识储备不足等现象。在此背景下,医科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受到一定影响。从对10所医学高等院校的5000名在校生、3500名实习生、200家医疗用人单位的问卷反馈与调查来看,医科大学生整体上思想要求进步、乐观积极向上,能认识到具备人文素养对自身的重要性,认同医疗卫生事业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并具有一定的职业认知和职业道德素养,但同时也存在职业情感淡薄、仁爱精神欠缺、沟通情怀缺位、人文素养薄弱等消极的一面。本文对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育现状也做了积极探索和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的突出问题在于:一是培养目标偏重医学专业教育。这不仅表现在培养理念上“重知识技能,轻人文素养”,专业建设上弱化医学人文教育,培养课程体系上偏重医学课程教学,而且在培养课程设置上忽视医学人文课程教育。二是培育内容不能满足基于“人文关怀”的教育需求。目前培育内容存在功用化色彩较浓、针对性不强、实践性不够等系列问题。三是培育方式难以促成浓厚的医学人文文化氛围。具体表现为医学课程人文文化欠缺、实验实训人文文化薄弱、临床实践人文文化不足,和校园医学人文文化不浓厚等。四是培育队伍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素养有待提升。当前培育队伍不仅存在教学观念有待转变和自身人文素养有待提升等问题,而且还存在培育队伍“以人为本”思想意识淡薄的现象。当前,国家在医学学位的培养方案中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放在了专业素质之前,既表明了伦理道德在医疗卫生行业中的重要性,又表明了构建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内容体系的必要性。一要培育仁爱精神。所谓“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培育学生仁爱精神就是促使学生爱人、利人、宽厚待人,不仅爱亲人,还应爱他人、爱人类,爱整个自然界。二要培育沟通情怀。医学的价值和目的在于治病救人、维护健康,有效的医患沟通不仅使医者更详实、全面、准确的了解病情,而且也促进医患间情感交流和彼此的信任。三要培育至善心理。向学生传授“善”的思想,培育医科大学生医者仁心、尊重生命、救死扶伤、善良行医的理念。四要培育慎独精神。医疗卫生工作的独特性要求医者在无人监管的自我状态下,对无菌的规范操作,对患者的抢救,对医嘱的下达都要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全力以赴。五要培育敬业精神。好医生就像工匠一样,不敢省人工减物力,坚守传承医技,把治疗的每名患者当成自己生命的延续。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多环节、多维度、多角度的复杂体系,在充分发挥多方面因素关联性的基础上,力争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效果的最大化。在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意识能动作用理论”“伦理道德教育理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理论”等思想引领指导下,在悬壶济世的“仁心仁术”思想、济世救人的“人命至重”思想、淡泊名利的“廉洁行医”思想、大医精诚的“普通一等”思想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启示下,借鉴“敬畏生命”思想、“允许原则”思想、“人道主义”思想等国外理论资源,对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路径的探索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通过在国家层面上修订现代医学教育培养目标,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融合,定位现代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第二,通过塑造大学生精神支柱和依托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陶冶大学生性情、优化大学生情趣、抚慰大学生心灵的审美教育,通过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品德和健全德性的道德教育,通过培育学生“关注病,更关注人;读懂病,更读懂人”的高尚境界的人文教育等,提升大学生内在素养。第三,通过践行基于尊重、理解、承认前提下的“人文关怀”取向的教学价值观,发扬教师“教学伦理”“学术伦理”“师生伦理”等“职业伦理”精神,对学生“教以事”“喻诸德”,塑造具有“人文关怀”取向的培育队伍。第四,通过将人文文化注入医学课程教学,使每门课程都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通过将人文文化注入实验实训教学,使学生获得医学技能的同时,也感知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思想;通过将人文文化注入后期临床教学,使带教老师在诊疗过程中关心人、关怀人的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通过营造“医者仁心”的人文文化氛围等,共同创建医学人文文化氛围。第五,通过优化医疗卫生体质改革创造择业环境,通过体现对医护工作者人文关怀创造执业环境,通过巩固媒体正面解读与宣传创造舆论环境,通过引领学生向公众普及医学常识创造大众环境,真正为医务工作者营造“尊医、重卫”的良疑社会环境。

蒋文峰[10](2017)在《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政府职能转变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看病难”与“看病贵”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也成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同时,政府提出要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可以说我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期,政府作为责任主体,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实现改革目标,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政府应顺应卫生事业的总体发展趋势,重新调整其职能体系,加快职能转型。本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而展开,通过探究新时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政府职能定位和职能配置,为下一阶段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学术指导。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对医药体制改革中的政府职能进行了探讨。整个研究过程包括:首先,提炼出新公共服务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中对政府职能转变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以动态的视角去分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政府职能转变;其次,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政府职能的变迁进行匹配性分析,接着对发达国家有代表性的医药卫生体制模式及其政府职能转变进行国际比较,总结对我国有益的启示;最后,将优化的政府职能理论上升为切实可行的政策指导依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包括:第一,医药市场供给主体范围应是立体的,界限是动态的,在不同的市场范围内,对应的政府职能也是不同的:在高可竞争性、高可度量性的市场范围内,遵循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原则更有效;而在中可竞争性、中可度量性的市场范围内,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基本原则更适合;而在低可竞争性、低可度量性的市场范围内,政府直接供给更容易促使交易发生。本文创新性地提炼出新公共服务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中对政府职能转变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以动态的视角去分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政府职能转变,提出了以下主张:一是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同时存在“公共部门供给不足”、―私人部门供给不足‖、“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均供给不足”的问题;二是公共部门参与医药卫生产品或服务供给有其理论和事实根据;三是公共部门要适应不断变化的产品或服务供给范围,必要时创造新的更高层次的供给;四是公共部门的及时退出,是创造新的更高层次供给的必要条件;五是公共部门遵循“自组织”规律,承担“他组织”成本。第二,本文以动态视角优化的政府职能理论为基础,更加系统、全面、深入地阐述我国医药卫生领域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并总结现阶段政府职能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政府职能定位方面,在医药卫生领域,政府应将职能定位于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的角色、对市场失灵进行干预的角色、补偿者角色等三种角色,但是现阶段政府还存在越位和缺位的现象等。在政府职能配置方面,政府应该增加医药服务领域的竞争、理顺医药服务领域的价格机制、理顺医生和医院的责任关系、建立健全配套机制,未来政府职能配置的协调性、医疗服务体系、医药费用价格管理体系、医疗保障体系方面均需进一步改进。第三,政府在医药卫生领域要重新定义医药卫生服务、动态审视政府行为界限、强化组织管理和实施保障,具体包括:在适宜市场提供的医药卫生服务领域,要加强医药卫生市场宏观管理,减少政府直接干预;推进科学立法,加快医药卫生市场法制建设;强化政府监管责任,实行放管结合创新方式。在不完全适宜市场化的医药卫生服务领域,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推进公私合作模式;理顺医药卫生领域价格机制;大力推进医生自由执业;构建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加快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需要通过行政方式配置的医药卫生服务领域;要明确政府在公共卫生产品供应中的责任;坚持以人为本,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健康教育宣传,转变居民就医观念。

二、中华医学会将全面推动改革进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华医学会将全面推动改革进程(论文提纲范文)

(2)科技支撑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浙江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精准落实“助企八条”,高质量服务医疗科技企业
打造生命健康科创高地,为“健康中国”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浙江省科技支撑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三点启示

(3)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一)世界博物馆学的研究趋势
        (二)早期的医学博物馆馆藏研究推动了人文自然科学发展
        (三)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概况
        (四)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文献综述
        (五)艺术和医学的交融促进医学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传播
    三、研究方法和论文构架
第一章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西方医学和医学史的记录和传承
        (一)史前医学时期
        (二)远古文明中的医学时期
        (三)古希腊医学时期
        (四、五、六)古罗马医学、中世纪医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时期
        (七)近现代医学时期
        (八)后现代医学时代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一、早期西方医学博物馆
        二、大众人体解剖博物馆
        三、卫生博物馆与健康博物馆
        四、医学相关专科博物馆
        五、西方医学史和医学博物馆沿革的历史时间轴
    第三节 欧美医学博物馆的现状和困境
        一、博物馆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发展内涵
        二、欧美医学博物馆现状
        三、欧美医学博物馆困境成因分析
        四、欧美医学博物馆发展状况对中国医学博物馆发展的启示
    第四节 欧美博物馆与其瘟疫主题展
        一、20 世纪流行传染性疾病的主题教育展与其博物馆
        二、古老的黑死病与亚姆村瘟疫博物馆的建立
        三、其它博物馆的瘟疫教育展
第二章 艺术和医学的共同演绎
    第一节 对人体的研究是艺术与医学的永恒话题
        一、艺术与医学的交融与萌芽:人体
        二、艺术与医学的交汇与探究:人体解剖学
        三、人体艺术的西方具象写实与东方抽象写意
    第二节 世界名画里的人体和医学
        一、名画中人物的疾病和健康状况
        二、名画里反映出画家本人的身体疾病
        三、名画里反映的医护病患关系
        四、名画里记录着医学史中的重要事件
        五、名画里记录的瘟疫
    第三节 人体疾病和心理健康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一、身疾心病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
        二、疾病对艺术创作影响的作用机制
    第四节 艺术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博物馆处方与艺术治疗
        一、博物馆处方和博物馆治疗
        二、艺术是一种新型的古老治疗工具
        三、艺术治疗的形式与主要方法
        四、绘画治疗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
        五、艺术博物馆艺术治疗的有效性评估
    第五节 艺术在医院和临床医学的应用
        一、艺术有助于提升医务人员的人文修养
        二、艺术在现代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三、医院空间环境的艺术化:绘画、雕塑、色彩和绿化等的治疗效果
    第六节 生物医学艺术:艺术与医学融合的新趋势
        一、欧美生物艺术的萌芽时期
        二、欧美生物艺术的发展阶段
第三章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路径
    第一节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第二节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重要手段:高新科技的应用
        一、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内涵
        二、医学博物馆的艺术化离不开科技化
    第三节 人体和医学展品的标本固定和保存的艺术化
        一、制成木乃伊(Mummification)
        二、蜜渍法(Mellification)
        三、古代防腐剂和福尔马林固定保存法(Formalin fixation)
        四、现代防腐剂:化学和物理方法综合使用(Embalming)
        五、人体冷冻(Cryogenics)
        六、塑化技术保存人体标本(Plastination)
    第四节 电子科技发展衍生人体艺术品:数字人体和数字解剖标本
        一、人体生物医学标本的数字化
        二、数码人体:电脑合成的三维人体
        三、人体虚拟尸体解剖
        四、3D-打印的人体器官标本
        五、医学数字产品和数字艺术品
        六、生物医学艺术作品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艺术科技化
        一、围绕展品医学内涵和展览主题,强调知识性并突出审美感
        二、展陈空间中的科技、医学和艺术的融合
        三、应用数字医学标本和增强现实及虚拟空间:创造艺术化的虚拟场景
        四、虚拟艺术的传播作用与意义
    第六节 未来科技化的医学博物馆的表征
        一、博物馆的线上数字展览
        二、虚拟医学博物馆
        三、博物馆的人工智能和医学智能博物馆
    第七节 人体艺术标本和生物艺术品之伦理问题
        一、东西方的生死观的讨论
        二、海根斯塑化人体艺术的伦理道德问题
        三、生物医学艺术的伦理问题与特点
第四章 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及公众教育
    第一节 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与博物馆教育改革
        一、当代教育体制的问题和挑战
        二、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和学习网格模式
        三、后真相时代博物馆教育的公信力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
        一、传授医学知识是医生的重要职责
        二、医学博物馆是医学教学的重要课堂
        三、人体解剖也是早期艺术家的专业课
        四、医学博物馆专业教育的现状
    第三节 西方医学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一、早期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二、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和公众卫生健康教育普及
        三、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内容
        四、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的现状与策略
    第四节 医学博物馆不可替代的的公众教育特色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医学博物馆和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差别
        二、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问题
        三、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的意义
    第六节 现代医学健康公众教育有关主题展的实例解析
        一、心脏主题展
        二、大脑主题展
        三、人体解剖生理的公众教育:玻璃人和透明人人体模型
        四、灵活机动的博物馆公众教育:微型主题展
        五、人体生物科学技术内容主题展
第五章 拓展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
    第一节 消失的边界: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与边界拓容
        一、布尔迪厄的文化区隔理论与博物馆公共性的创生
        二、当代艺术和博物馆的公共性
        三、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价值与实践意义
    第二节 当代医学博物馆公共性应有的审美表征
        一、生物艺术品和新标本艺术赋予新的审美特征
        二、艺术再造医学博物馆现代展陈语境
        三、艺术融入医学博物馆的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
        四、医学和艺术并行:医学艺术混合展
        五、医学和艺术的融合:医学专家和艺术家合作
    第三节 医学美术在传播医学知识和拓展公共性上的作用
        一、医学美术的传播力:一图胜过千百字
        二、医学插图展现艺术家和医学的完美融汇
        三、超级写实主义雕塑表现人体医学的科学细节
        四、医学三维动画展示生命和疾病的机制
    第四节 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用普惠美学思想指导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建设
        二、医学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多学科专业的培训
        三、数字时代展陈设计中文化再生产的新模式
        四、建构新型博物馆教育模式与加强公众健康知识的传播
        五、医学博物馆需融合市场经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运营模式
    第五节 解析公共性的典型案例:惠康医学博物馆
        一、惠康信托基金会和惠康典藏博物馆
        二、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一:公众参与共建文化民主
        三、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二:当代艺术融合医学艺术
        四、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三:分享主义与资源共享
        五、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四:公共性和精英性共存
第六章 走向未来的大医学艺术博物馆
    第一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的界定与意义
        一、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溯源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形成的背景
        三、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多元化的特点
    第二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作为公共性的文化空间生产
        一、增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公众影响力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公众影响力的作用机制
        三、加强医学艺术博物馆公共性的审美表征
    第三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线上线下的运作机制
        一、线上大医学博物馆的运作机制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智能化的管理系统
        三、医学健康普及的不仅是医学科学也是社会文化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为中心的社区文化健康与福祉联盟
    第四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建设的(SWOT)可行性分析
        一、机会与威胁分析(OT)主要是对环境和时势的分析
        二、优势与劣势分析(SW)主要是对自身优势和劣势的评估
        三、博物馆企业家在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作用与职能
    第五节 构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策略
        一、打造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特色品牌
        二、寻求艺术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三、寻求医学专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与医学机构及博物馆的合作
        五、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主题展要围绕公众关心的健康话题
        六、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社教部门的规划要反映新时代的述求
        七、大医学艺术博物馆要应用在多元文化空间生产的管理思维
        八、大医学艺术博物馆需要寻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的国际合作
结束语
附录一 、欧美十大医学博物馆
附录二、图版索引(按前后顺序)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
后记与致谢
附件

(4)DW公司足踝矫正项目商业计划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足踝矫正的概念
        1.2.2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1.2.3 营销管理理论
        1.2.4 微笑曲线理论
        1.2.5 财务管理理论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项目基本情况
    2.1 公司概况
    2.2 项目简介
    2.3 项目产品及服务简介
        2.3.1 项目产品
        2.3.2 项目服务
        2.3.3 产品效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项目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文化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竞争结构分析
    3.3 行业环境分析
        3.3.1 行业生命周期
        3.3.2 行业需求供给分析
    3.4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3.4.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4.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3.4.3 客户需求独特性分析
        3.4.4 替代产品威胁
        3.4.5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3.5 机会与威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司内部资源能力分析
    4.1 内部资源
        4.1.1 渠道资源
        4.1.2 资金资源
        4.1.3 人才资源
        4.1.4 管理资源
        4.1.5 技术资源
    4.2 内部能力
        4.2.1 研发设计能力
        4.2.2 采购生产能力
        4.2.3 营销能力
        4.2.4 财务能力
        4.2.5 组织管理能力
    4.3 公司开展足踝矫正项目的优势与劣势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项目定位
    5.1 SWOT分析
    5.2 项目定位
        5.2.1 目标市场
        5.2.2 目标消费群
        5.2.3 业务定位
        5.2.4 项目竞争优势
    5.3 价值链与价值活动设计
        5.3.1 营销活动设计
        5.3.2 服务活动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项目组织与实施
    6.1 项目运营模式
    6.2 人事权益与分工
        6.2.1 股东权益
        6.2.2 人事管理和架构
    6.3 供应链资源运作与管理
    6.4 过程服务
    6.5 产品生产(二次加工)
    6.6 产品订购与分销
    6.7 项目营销策略
        6.7.1 产品策略
        6.7.2 价格策略
        6.7.3 营销渠道策略
        6.7.4 促销策略
        6.7.5 营销组合策略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财务分析与风险控制
    7.1 经济效益预测分析
        7.1.1 2014 -2018 年中国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水平
        7.1.2 第一年销售量预测
        7.1.3 销售收入预测
        7.1.4 项目资源投入计划
    7.2 未来五年财务预测
    7.3 项目收益分析
    7.4 敏感性分析
    7.5 项目风险控制
        7.5.1 项目风险
        7.5.2 项目风险应对措施
    7.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新时代公立医院财务制度运行机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三、文献述评
    四、可能的主要创新点
    五、本文框架
    六、研究方法
        (一) 具体实践法
        (二) 文献研究法
        (三) 比较研究法
        (四) 跨学科研究法
第二章 新时代公立医院财务制度改革的内在逻辑
    一、新时代基本矛盾:公立医院财务制度改革的逻辑起点
    二、事业单位改革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一个重要领域
    三、财务制度改革是公立医院改革中的关键环节
        (一) 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现实需要
        (二) 合理利用配置资源的需要
第三章 公立医院财务制度运行机制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一、公立医院财务制度运行机制的现状
    二、现行公立医院财务制度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 全面预算管理与实际应用脱节
        (二) 全面成本核算制度不健全
        (三) 缺乏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
    三、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 经营管理方面
        (二) 人才队伍方面
第四章 公立医院财务制度运行机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优化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一) 健全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二) 科学运用全面预算编制方法
        (三) 建立全面预算考核机制
    二、完善全面成本核算制度建设
        (一) 做好成本核算,促进财务制度规范化
        (二) 实施好全面成本核算制度,把握好成本核算的关键点
        (三) 加强对全面成本核算制度执行的监督
    三、建立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管理制度
        (一) 建立全方位绩效考核机制
        (二) 明确绩效实施考核指标
        (三) 增强绩效管理工作意识,科学合理利用绩效考核机制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除旧布新:新中国新法接生普及的历史经验及基本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缘起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1.3 核心概念:新法接生及其演变
    2. 前人研究述评
        2.1 涉及“新中国新法接生”的史学着述
        2.2 有关新中国新法接生队伍及其管理机构的研究
        2.3 接生制度化与社会动员
        2.4 新中国新法接生研究的多个面向
        2.5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3. 研究的范围、分期及意义
        3.1 研究对象的范围
        3.2 研究对象的分期
        3.3 研究目的
        3.4 研究意义
    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中的重点与难点
        4.3 创新之处
    5. 文献资料
        5.1 文献来源
        5.2 文献资料的甄选原则
第一章 新法接生推行的三种传统
    1. 民国时期推行新法接生的遗产
        1.1 新法接生推行被纳入国家卫生行政
        1.2 卫生试验区的工作与新法接生推行试点
        1.3 助产教育与接生婆培训开启生育医疗化进程
        1.4 建立妇婴卫生公共服务网络的尝试
        1.5 免费接生实践及其经验
    2. 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推行新法接生的遗产
        2.1 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新法接生推广的理论基础
        2.2 陕甘宁边区建立和完善妇幼卫生制度
        2.3 开展群众性新法接生宣传
        2.4 多样化的新法接生队伍培训
        2.5 加强新法接生的组织管理
        2.6 积极团结各方面力量推行新法接生工作
    3. 学习苏联先进经验
        3.1 学习苏联医学的历史选择
        3.2 学习苏联先进的妇幼卫生组织管理经验
        3.3 学习苏联经验改革助产教育制度
        3.4 引进新技术,为新法接生注入时代内容
        3.5 学习苏联经验中存在的问题
    4. 小结
第二章 新中国新法接生宣传
    1. 进行新法接生宣传的必要性
        1.1 新生儿破伤风与产妇产褥热高发严重影响母婴健康
        1.2 歧视妇女歧视助产的旧生育思想普遍存在
        1.3 新法接生宣传是打破旧思想束缚的有力措施
        1.4 新法接生宣传是构建“人财两旺”新社会的思想武器
    2. 不同历史时期的新法接生宣传政策与宣传主体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法接生宣传政策及其实施主体
        2.2 1960年代新法接生宣传政策与实施主体
        2.3 1970-1985年的新法接生宣传政策及其实施主体
    3. 结合政治运动宣传新法接生理念
        3.1 土改时期新法接生宣传
        3.2 结合“大跃进”宣传新法接生
        3.3 结合革命话语宣传新法接生
        3.4 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新法接生
    4. 综合利用多种宣传形式,使新法接生家喻户晓
        4.1 利用妇幼卫生展览会等受众面广的宣传形式扩大影响面
        4.2 利用个别谈话或小型会谈的方式专注点上深入
    5. 宣传工作的成效及存在问题
        5.1 宣传工作的成效
        5.2 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6. 小结
第三章 新法接生队伍培养与提高
    1. 初级新法接生人员培养
        1.1 旧产婆改造与新法接生员培训
        1.2 妇幼保健员训练与女赤脚医生培训
    2. 学校教育
        2.1 新中国早期的助产士培训
        2.2 助产教育的发展及人才培养
        2.3 助产士在新法接生推广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3. 高级妇幼保健人员的培养
        3.1 由学校培养的高级妇幼保健人员
        3.2 由中级晋升而来的高级妇幼保健人员
        3.3 高级妇幼保健人员在新法接生推广中的作用
    4. 在职人员的培训与提高
        4.1 行政干部的培训与提高
        4.2 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与提高
    5. 小结
第四章 点面结合的新法接生推行模式
    1. 点面结合的新法接生推行模式
        1.1 国家政策与各省市举措
        1.2 各地试点区域选择与重点培养
        1.3 由点带面的工作方法
    2. 个案分析:广东兴宁县新法接生工作的全面推广
        2.1 兴宁县开启新法接生试点工作
        2.2 新法接生工作全面推广
    3. 民族地区的新法接生推广
        3.1 党和国家有关民族地区新法接生推广的方针政策
        3.2 新法接生在民族地区的推广实践
    4. 小结
第五章 新法接生的管理措施
    1. 新法接生队伍的组织形式
        1.1 群众性妇幼保健组织
        1.2 国家举办的妇幼保健专业机构
    2. 新法接生队伍的管理措施
        2.1 加强党政领导,实行第一书记挂帅
        2.2 实行劳动报酬与免费接生的双向经济驱动机制
        2.3 建章立制,严格制度管理
        2.4 建立妇幼保健网,实施一体化管理
        2.5 启动评模奖优的荣誉激励机制
    3. 小结
第六章 新法接生与中医
    1. 传统中医学产科理论与实践
        1.1 产科专着中与新法接生有关的分娩方法论述
        1.2 产科专书以外的医书中与新法接生相关的论述
        1.3 与产前检查及产后疾病防治有关的中医理论与实践
    2. 产婆(接生员)接产中体现的中医理论
        2.1 优秀产婆接生技术源于中医理论
        2.2 接生员运用中医理论处理难产
    3. 中医积极参与新中国新法接生推广
        3.1 中医积极参与新法接生宣传
        3.2 中医参与培训与辅导管理接生员队伍
        3.3 中医理论与实践对新法接生的促进
    4. 中医被纳入新法接生制度之中
第七章 推行新法接生的成就及历史经验
    1. 新法接生推行工作的成就
        1.1 在全国基本普及新法接生,保障母婴生命健康
        1.2 建立起一支数量庞大的妇幼保健队伍,促进妇幼卫生工作全面开展
        1.3 革除旧生育习俗,初步形成科学生育观
        1.4 加强新法接生科学研究,推动助产学与产科学学术进步
        1.5 保障国家建设的劳动力供给,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工业建设的发展
        1.6 新法接生强化了民众的国家认同感
    2. 普及新法接生的基本历史经验
        2.1 党和政府的领导是新法接生普及的根本保障
        2.2 持续有效的宣传工作是新法接生普及的思想基础
        2.3 接生队伍建设是普及新法接生的人力保障
        2.4 创建制度化接生模式是新法接生普及的组织基础
        2.5 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新法接生顺利推进的重要力量
        2.6 合理解决接生报酬是调动新法接生队伍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2.7 善用传统中医力量丰富了新法接生理论并促进其推广
    3. 小结
第八章 新法接生推行中的阻滞因素分析
    1. 不同历史时期新法接生率的起伏
        1.1 作为评价标准的新法接生率
        1.2 全国历年新法接生率呈现阶段性变化
    2. 1958-1959年新法接生率修正
        2.1 “大跃进”时期新法接生统计方法直接导致新法接生率过高
        2.2 通过《人口志》等资料修正新法接生率
        2.3 通过回顾性调查修正新法接生率
    3. 新法接生推行中的阻滞因素分析
        3.1 变动较大的政策环境影响新法接生推行
        3.2 人力资源匮乏迟滞新法接生普及进程
        3.3 长期经济水平低下影响新法接生推行
        3.4 传统生育观念长期存在影响新法接生推行
    4. 除旧布新非易事
    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新法接生大事记
    附录2 《医士、药剂士、助产士、护士、牙科技士暂行条例》摘录
    附录3 广东省农村接生员之组织领导
    附录4 关于普及新法接生工作的报告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详细摘要

(7)老年人长期照护与劳动力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逻辑与框架
    1.3 主要研究方法
    1.4 研究贡献与展望
    1.5 内容结构安排
2 研究综述
    2.1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分析
        2.1.1 沉溺于马尔萨斯主义的人口政策
        2.1.2 生育率与技术进步相悖的经济学原理
        2.1.3 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分析
    2.2 中国老年人长期照护模式选择与需求分析
        2.2.1 相关概念与判定标准评析
        2.2.2 老年人长期照护模式的理论分析
        2.2.3 老年人长期照护的研究评述
3 人口政策对老年人规模变动的实证分析
    3.1 人口政策沿革与老龄化
        3.1.1 计划生育政策
        3.1.2 “单独二孩”政策
        3.1.3 “全面二孩”政策
    3.2 模型、数据与参数
        3.2.1 模型选取
        3.2.2 参数估算
    3.3 人口老龄化预测结果
        3.3.1 老年人口规模与结构变动分析
        3.3.2 总人口规模与年龄结构变动分析
        3.3.3 老少比与老年人口抚养比变动分析
    3.4 本章结论
4 具有照护需求的老年人规模测算
    4.1 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评定标准的设立
        4.1.1 评定基础
        4.1.2 量表评定法
        4.1.3 提问法和观察法
        4.1.4 本研究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判定
    4.2 基于微观调研数据的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分析
        4.2.1 中低龄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分布特征
        4.2.2 高龄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分布特征
        4.2.3 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分布结构与变动情况
    4.3 需要照护的老年人口规模分析
        4.3.1 失能老年人总量变动趋势分析
        4.3.2 不同失能程度老年人规模变动趋势分析
        4.3.3 失能老年人总量与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4.4 本章结论
5 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预测
    5.1 照护服务体系的构建
        5.1.1 三种主要的照护模式
        5.1.2 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确立
        5.1.3 照护强度、照护模式与人员配置
    5.2 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预测
        5.2.1 数据、变量与方法
        5.2.2 老年人的机构照护需求
        5.2.3 老年人的社区照护需求
    5.3 老年人照护模式选择的经验分析
        5.3.1 研究假设
        5.3.2 变量设置与模型构建
        5.3.3 参数估计结果分析
    5.4 本章结论
6 老年人长期照护行业供给分析
    6.1 行业供给数量与缺口分析
        6.1.1 养老床位
        6.1.2 护理人员
    6.2 行业服务质量分析
        6.2.1 机构养老服务质量
        6.2.2 社区养老服务质量
        6.2.3 行业服务质量低下的原因分析
    6.3 照护水平对失能老人生活质量影响的经验检验
        6.3.1 生活质量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6.3.2 变量设置与模型构建
        6.3.3 参数估计结果分析
    6.4 本章结论
7 主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1.1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7.1.2 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激增
        7.1.3 社区养老设施供给短缺
        7.1.4 行业劳动供给不足
    7.2 政策建议
        7.2.1 增设社区照护机构满足居家养老需求
        7.2.2 推进市场化运作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7.2.3 建设专业化队伍增加行业人才供给
        7.2.4 规范行业运营管理提高照护服务质量
        7.2.5 研发或引进照护机器人缓解行业劳动供给压力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8)生育政治—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的权力与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1、选题背景与意义
    2、研究综述
    3、本研究尝试解答的问题
        3.1 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国家调控问题
        3.2 现代节育运动中的科学调控问题
        3.3 现代节育运动调控衍生的失衡性问题
        3.4 现代生育政治中的权力与权利分配之争问题
第一章 医疗化身体: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节育控制
    第一节 中国现代节育运动的兴起
        1、中国近代节育政治的兴起
        2、中国现代节育政治运动的演变
    第二节 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身体权力化“规训”
        1、身体的权力敞视
        2、身体的权力检查
        3、身体的权力填充
    第三节 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身体技术化“规训”
        1、身体的技术敞视
        2、身体的技术检查
        3、身体的技术填充
    第四节 身体的失控: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个体化失能
        1、身体空间编排的消极接受者
        2、身体时间监控的消极服从者
        3、身体“真理”知识的积极驯服者
第二章 国家化生育: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国家调控
    第一节 国家人口调控目标下的节育运动
        1、国家人口计划目标的发展历程
        2、国家人口计划目标的调控体系
        3、国家人口计划目标的指标体系
    第二节 国家优生目标调控下的节育运动
        1、国家优生工作的发展历程
        2、国家优生目标的调控体系
        3、国家优生目标的调控方式
    第三节 国家化生育调控下的计生组织体系
        1、计划生育组织体系
        2、计划生育运行方式
第三章 科学化生育:现代节育运动中的技术监控
    第一节 国家化生育调控下的医疗组织、资源与技术控制
        1、国家化生育调控下的医疗组织控制
        2、国家化生育调控下的医疗资源控制
        3、国家化生育调控下的医疗技术控制
    第二节 国家化生育调控下的社会监控体系
        1、国家化生育权力监控体系
        2、国家化生育技术监控体系
第四章 失衡性权利:生育权利的非均衡性及后果
    第一节 现代节育运动中的性别失衡问题
        1、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出生人口性别失衡问题
        2、现代节育运动中的性别平等问题
        3、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女性与婚姻
    第二节 现代节育运动中的民族失衡问题
        1、现代节育运动中各少数民族人口生育政策之间的失衡问题
        2、现代节育运动中各少数民族地域之间生育政策失衡问题
        3、现代节育运动中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状况之间的失衡问题
    第三节 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区域失衡问题
        1、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城乡失衡问题
        2、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地区失衡问题
    第四节 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年龄结构失衡问题
        1、人口年龄结构失衡中的城乡差异
        2、人口年龄结构失衡中的地区差异
    第五节 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医疗资源失衡问题
        1、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医疗资源的城乡失衡问题
        2、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医疗资源的地区失衡问题
        3、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医疗资源的结构失衡问题
第五章 技术性失衡: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权利之争
    第一节 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妇女解放与奴役之争
    第二节 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生育权与生命权之争
    第三节 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公民平等权之争
    第四节 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国家权力与公民自由之争
第六章 生育政治:现代国家生育权利和资源的权威性分配及其逻辑
    第一节 现代国家生育政治的内涵
        1、生育的概念
        2、政治的概念
        3、生育政治的概念与内涵
        3.1 什么人享有生育权力和权利的问题
        3.2 人们在什么时候享有生育权力和权利的问题
        3.3 人们怎么样获得生育权力和权利的问题
    第二节 现代国家生育政治中的权力与权利分配逻辑
        1、生育政治权力和权利分配的一般逻辑
        2、生育政治权力与权利分配的特殊逻辑
        3、现代国家生育政治的特征
    第三节 现代国家生育政治的逻辑演变
        1、节育运动中的国家权力干预将减弱,社会和家庭自主调控力度将增强
        2、节育运动中的消极技术干预力量将减弱,积极技术干预力量将增强
        3、个人自主生育和科学选择生育将会给节育运动带来的新的伦理和法律挑战
参考文献
致谢

(9)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的内涵及价值
    一、概念界定
        (一) 人文关怀
        (二) 人文关怀精神
        (三) 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
    二、人文关怀精神对医科大学生的积极作用
        (一) 医科大学生自身全面成长成才的需要
        (二) 医科大学生职业良知生成的需要
        (三) 医科大学生科技与人文情怀融合发展的需要
    三、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的价值
        (一) 加深对人文关怀的哲学思考
        (二) 构建医疗文明,优化健康服务
        (三) 树立“大健康”观念,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第二章 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的理论资源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 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二) 马克思主义意识能动作用理论
        (三) 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教育理论
        (四) 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理论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
        (一) 悬壶济世的“仁心仁术”思想
        (二) 济世救人的“人命至重”思想
        (三) 淡泊名利的“廉洁行医”思想
        (四) 大医精诚的“普通一等”思想
    三、国外相关理论
        (一) “敬畏生命”思想
        (二) “允许原则”思想
        (三) “人道主义”思想
第三章 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的调查问卷设计
        (一) 调查对象
        (二) 调查内容
        (三) 调查方法
    二、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积极表现
        (一) 认可人文素养对自身的重要性
        (二) 认同医疗卫生事业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三) 具备一定的职业认知和职业道德素养
    三、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消极表现
        (一) 职业情感淡薄
        (二) 仁爱精神欠缺
        (三) 沟通情怀缺位
        (四) 人文素养薄弱
第四章 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一、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的突出问题
        (一) 培养目标偏重医学专业教育
        (二) 培育内容不能满足基于“人文关怀”的教育需求
        (三) 培育方式难以促成浓厚的医学人文文化氛围
        (四) 培育队伍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素养有待提升
    二、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不足之处的成因分析
        (一) 社会思潮多元化,价值取向功利化
        (二) 教学价值观取向偏颇,“当代医学人文观”培育缺失
        (三) 医科大学生认知片面,人文素养养成不足
第五章 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内容的凝练
    一、仁爱精神
        (一) 众善之源,德近佛者可为医
        (二) 仁者爱人,彰显医者父母心
    二、沟通情怀
        (一) “双赢”沟通,重在医患共情
        (二) 主动热情,呼唤沟通情怀
    三、至善心理
        (一) 敬佑生命,追求终极价值
        (二) 善待生命,向善施善积善
    四、慎独精神
        (一) 独居自律,恪守职业良知
        (二) 省察克治,救死扶伤尽天职
    五、敬业精神
        (一) 坚守执着,才近仙者可为医
        (二) 精益求精,临病胜于临敌
第六章 完善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的路径
    一、定位现代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一) 国家层面上修订现代医学教育培养目标
        (二) 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
        (三) 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融合
    二、注重内在素养提升
        (一) 理想信念教育
        (二) 渗透审美教育
        (三) 渗透道德教育
        (四) 渗透人文教育
    三、塑造具有“人文关怀”取向的培育队伍
        (一) 践行“人文关怀”取向的教学价值观
        (二) 发扬教师队伍“职业伦理”精神,体现人文关怀
    四、创建医学人文文化氛围
        (一) 加强医学课程人文文化渗透
        (二) 强化实验实训课人文文化培养
        (三) 督促临床实践人文文化践行
        (四) 营造“医者仁心”校园人文文化氛围
    五、创建“尊医、重卫”的良好社会环境
        (一) 优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创建择业环境
        (二) 体现对医护工作者的人文关怀——创建执业环境
        (三) 巩固媒体的正面解读与宣传——创建舆论环境
        (四) 引领学生向公众普及医学常识——创建大众环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附录一: 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问题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问题的调查问卷
附录三: 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问题的调查问卷
学位论文评阋及答辩情况表

(10)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政府职能转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框架与思路
    第五节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述评
    第一节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研究的文献述评
    第二节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文献述评
    第三节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研究的文献述评
    第四节 总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理论基础
    第二节 理论选择
    第三节 理论提出
    第四节 分析框架
第四章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历程与现状
    第一节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历程
    第二节 我国政府职能变迁
    第三节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变迁的匹配性分析
第五章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第一节 英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研究
    第二节 美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研究
    第三节 德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研究
    第四节 国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第六章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政府职能定位
    第一节 政府职能定位的依据
    第二节 政府职能定位的应然分析
    第三节 政府职能定位的现状分析
第七章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政府职能配置
    第一节 政府职能配置的原则
    第二节 政府职能配置的应然分析
    第三节 政府职能配置的现状分析
第八章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优化政府职能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回归本质:重新定义医药卫生服务
    第二节 优化职能:动态审视政府行为界限
    第三节 配套改革:强化组织管理和实施保障
    未来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中华医学会将全面推动改革进程(论文参考文献)

  • [1]学术期刊融合发展研究[D]. 陈宁欣. 长安大学, 2021
  • [2]科技支撑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浙江经验”[J]. 陶建群,许建平,李金芳. 人民论坛, 2021(09)
  • [3]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D].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4]DW公司足踝矫正项目商业计划书[D]. 何浪.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5]新时代公立医院财务制度运行机制改革研究[D]. 黄晶晶.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6]除旧布新:新中国新法接生普及的历史经验及基本问题研究[D]. 罗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老年人长期照护与劳动力需求研究[D]. 周晓蒙. 东北财经大学, 2018(06)
  • [8]生育政治—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的权力与技术[D]. 周长友.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6)
  • [9]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育研究[D]. 孙新红. 山东大学, 2017(03)
  • [10]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 蒋文峰. 中央财经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中华医学会将全面推进改革进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