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交试验设计法在汽车制动系统试验设计中的应用

正交试验设计法在汽车制动系统试验设计中的应用

一、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在汽车制动系统试验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施京凯[1](2021)在《基于稳健性的汽车操稳性仿真分析与优化设计》文中指出汽车操稳性是决定高速行驶的汽车驾驶安全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汽车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汽车的最高时速也越来越高,汽车的操纵稳定性也显得越发的重要,在提升整车操稳性能的同时,操稳性能的稳健性优化设计作为提高车辆性能的有效方法在汽车设计领域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结合某SUV车型参数,采用多体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ADAMS软件建立目标车辆的整车模型,并分别进行了悬架性能仿真以及整车动力学仿真,同时通过灵敏度分析,筛选出对整车操稳性能影响较大的参数作为设计变量,运用多学科优化软件ISIGHT,多体动力学软件ADAMS和数据处理软件MATLAB搭建的联合仿真平台进行整车操稳性的稳健性优化设计。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本文研究了虚拟样机技术在工程领域的重要意义以及汽车操纵稳定性主客观评价方法,然后采用ADAMS/Car软件建立整车动力学模型,并通过前悬架仿真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2.依据GB/T6323-2014《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对整车模型分别进行了转向角阶跃、转向角脉冲、稳态回转以及蛇行仿真试验,然后根据QC/T480-1999《汽车操纵稳定性指标限值与评价方法》对它们分别进行打分,得出了蛇行试验的评分较低的结论,故下一步需要基于蛇行试验对整车操稳性能进行优化。3.搭建联合仿真平台。为了能让联合仿真平台自动完成包括:蛇行试验的仿真、数据处理、数据输出以及对输出数据的自动评分功能,首先需要编写一组用于自动运行ADAMS的宏命令程序和一组使MATLAB能自动评分的m语言程序,其次通过ISIGHT调用ADAMS与MATLAB组件,最后通过ISIGHT内嵌的算法进行操稳性优化设计。4.对蛇行试验中的平均转向盘转角以及横摆角速度均值这两个指标进行优化,首先基于Pointer算法进行优化求解,接着在优化解的基础上基于田口方法进行稳健解的探索,然后采用蒙特卡洛随机抽样法对初始解与稳健解的稳健性进行验证,最终得出结论:稳健解在面对设计变量的变异上,具有更好的稳健性。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2](2021)在《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促进中国桥梁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桥梁工程领域(包括结构设计、建造技术、运维保障、防灾减灾等)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总结了桥梁工程学科在新材料与结构体系、工业化与智能建造、抗灾变能力、智能化与信息化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然后分别对上述桥梁工程领域各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桥梁结构设计方面重点探讨了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高性能材料与结构、深水桥梁基础的研究现状;桥梁建造新技术方面综述了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预制装配技术以及桥梁快速建造技术;桥梁运维方面总结了桥梁检测、监测与评估加固的最新研究;桥梁防灾减灾方面突出了抗震减震、抗风、抗火、抗撞和抗水的研究新进展;同时对桥梁工程领域各方向面临的关键问题、主要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桥梁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北京工业大学韩强老师提供初稿)

陈元[3](2020)在《车用动力电池包多材料结构优化与轻量化设计》文中提出动力电池包在有限空间内布置有单体电芯、模组、电气部件及管理系统,需在车载复杂工况下安全运行,其结构设计必须符合多种性能要求,如抵抗结构变形、避免低阶共振破坏、整车振动冲击与碰撞安全性等。同时电池包重量约占整车重量20%,制约着电动汽车续驶里程和整车性能提升,理想的电池包结构设计应满足各项性能要求下最大程度轻量化,多种轻质材料并用与结构合理设计是有效途径。但电池包结构复杂,性能响应高度非线性,导致优化耗时长、设计效率低。开展电池包多材料结构优化与轻量化设计研究,对提升电池包设计效率和轻量化水平具有较高工程实用价值。总结电池包在不同设计阶段结构开发任务与轻量化途径,发现详细设计阶段电池包结构设计是满足性能要求的关键环节,综合运用多种轻质材料与结构极限设计可提升电池包轻量化程度。为此,总结电池包结构性能要求与指标评价方法,建立性能约束下电池包多材料结构优化流程方法,搭建不同性能侧重下电池包结构轻量化设计系统,结合实例电池包开展动静态特性下结构轻量化设计。首先,建立实例电池包结构有限元模型,运用模态试验验证模型有效性,分析电池包在静态极限载荷工况下结构强度与变形量、低阶模态特性与轻量化程度,建立电池包性能指标数据库,为多性能约束提供数据基础;然后,运用灵敏度分析选取对电池包性能影响显着的部件作为设计变量,采用最优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获取电池包材料结构组合方案样本数据集;支持向量机具有小样本学习、高维非线性预测精度高等特点,将其引入电池包性能响应预测中替代耗时较长的有限元分析过程,提高优化求解效率,结合遗传算法优化获取最优预测精度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参数;最后,建立多性能约束下电池包材料结构组合优化模型,采用NSGA-II算法寻优获取多性能Pareto解集,结合灰色相关分析对Pareto解集排序,获取不同性能侧重下电池包结构优化方案;同时开展低阶模态约束下电池包质量与静态载荷变形量的双目标优化,在不降低性能前提下实现电池包减重10.5kg,相比原结构减重率达29.1%,电池包集成效率提升4.1%。研究电池包多材料结构优化方法,建立多性能约束下电池包结构轻量化设计流程,为提升车用动力电池包结构可靠性和轻量化水平提供参考。

鲁广超[4](2020)在《基于负泊松比结构的车门防撞系统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汽车侧面碰撞安全性及其侧围结构的耐撞性设计是汽车被动安全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在侧面碰撞发生时,由车门内外板、车门防撞梁等部件构成的车门系统作为车辆侧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碰撞能量的吸收和车内乘员的保护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针对传统车门系统在侧面碰撞过程中吸能效果不佳、车门内板侵入量过大和车内乘员保护效果不佳等缺点,本文结合负泊松比结构的特殊力学性能和良好的能量吸收特性,提出一种基于负泊松比结构的车门防撞系统,并对其关键结构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和优化设计。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在传统车门系统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微观负泊松比结构的宏观车门防撞梁,并设计增加负泊松比吸能块结构,填充于车门对应人体胸部的空腔位置。通过负泊松比单胞结构的旋转、阵列等操作和变换,构建车门防撞梁和车门吸能块的有限元模型,结合假人和可变形移动避障建立车辆侧面碰撞有限元仿真模型。基于IIHS汽车侧面碰撞法规和能量守恒原理,对所建模型进行可靠性验证。然后,考虑侧面碰撞过程中轻量化、车辆结构自身性能、车内乘员保护三个方面,基于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和极差分析法对车门防撞系统关键结构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依据分析结果选取对侧面碰撞性能评价指标影响较大的参数作为设计变量。在此基础上,基于TOPSIS和均方差法的集成赋权方法对车门防撞系统性能指标进行权重系数确定,构建车门防撞系统综合性能评价函数,为后续的分层优化设计奠定基础。最后,基于最优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方法和响应面法,建立负泊松比车门系统性能评价指标的近似模型,并利用分层优化设计方法对车门防撞系统进行分层设计,构建了分层优化体系,得到车辆结构性能优化子系统、乘员损伤保护优化子系统和轻量化性能优化子系统。建立总系统与第一层子系统、第一层子系统与第二层子系统之间的一致性约束,在侧面碰撞工况下对车门防撞系统进行优化设计,通过不断的迭代以及总系统与第一层子系统、第一层与第二层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探索优化模型的最优解。本文所提出的负泊松比车门防撞系统可以为汽车侧面碰撞及车内乘员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李华[5](2019)在《基于不确定性分析的道路交通事故再现方法及人地碰撞损伤防护策略》文中认为我国交通事故次数及死、伤人数等统计数据均呈下降趋势,但行人在交通事故中依然占有较高的伤亡率,行人碰撞损伤研究及损伤防护已经成为了汽车被动安全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真实车人碰撞事故数据,将围绕事故再现及人地碰撞损伤防护开展研究,研究了车人碰撞事故再现技术、区间痕迹下事故再现结果不确定性分析技术、面向案例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事故再现结果不确定性分析中的试验设计方法,最后分析讨论人体损伤来源、影响因素及提出一种人地碰撞损伤防护策略。通过采集多例真实的车头参数,统计后获得了 PC-Crash中8个车头参数的取值范围及相关的统计数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车头参数的敏感性,在加强对车头参数敏感性的认识基础上,建立了基于人体损伤的车人碰撞事故车速预估模型。基于区间理论、子区间摄动法及泰勒展开式,提出了子区间摄动算法,能够高精度地获得二元区间痕迹下的事故再现结果区间,解决了区间扩张问题。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二元与三元区间理论的相关算法,有效解决了三元区间及混合区间输入下的事故再现结果不确定分析问题。进一步的,通过引入子区间方法,提出了一种分析事故车辆超速概率的方法。基于证据理论提出面向案例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通过众多数值案例及一例真实案例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只需输入不确定的痕迹和选定的事故再现模型便可计算事故再现结果的不确定性。通过分析用于仿真试验的基本试验设计方法,结合事故再现结果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的实际需要,对相关试验设计方法进行改进,分别提出了基于正交设计的改进试验设计方法和多响应曲面均匀设计法。通过PC-Crash平台开展试验并探究了不同车型车人碰撞事故中人体损伤来源;借助MADYMO平台开展仿真试验,分别分析人体头部与车体首次接触时间及人体相互作用时间与人体损伤之间的关系,并结合事故后人体动力学响应的相关成果,提出了一种基于制动控制的人地碰撞损伤防护策略,以降低车人碰撞事故中的人体损伤。

刘阳[6](2019)在《基于表面细观纹理的钢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抗滑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钢桥面铺装因特定受力环境和使用要求,其表面抗滑性能受到关注。影响沥青混凝土铺装抗滑性能的本质是其表面宏观纹理和微观纹理,而不同尺度纹理受材料设计和施工条件影响,具有明显的随机性和复杂性。现阶段常用的纹理表征参数并不能描述多尺度纹理空间分布特征,路表纹理特征与抗滑性能的量化关系尚待深究。钢桥面铺装行车安全性受轮胎与铺装摩擦特性的影响,基于路表形貌的胎路接触理论有待完善。由于设计阶段对钢桥面铺装抗滑性能的预估不准确,对行车安全造成较大的影响。为此,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钢桥面铺装细观纹理抗滑机理及性能衰减演化研究”(No.51678146)和东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基金(No.YBJJ1680),通过对路表空间纹理形貌的重构,探究了不同尺度空间纹理对钢桥面铺装抗滑影响机理及性能衰减规律,在轮胎-铺装细观接触摩擦模型研究基础上,构建了适用于钢桥面铺装结构的轮胎-水膜-铺装多相接触模型,并揭示了纹理特征、轮胎运动及流体介质对抗滑性能的耦合作用。论文研究方法为钢桥面铺装行车安全性分析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研究成果初步建立了细观纹理对钢桥面铺装抗滑机理及性能衰减演化影响规律,也为明确安全行车的纹理构造、限速要求及抗滑最佳修复时机等提供了理论依据。首先,采用切片光学扫描技术获得了沥青混凝土试件断面图像,基于Canny边缘检测算法,并结合腐蚀膨胀算法和边缘坐标读取算法,开发了一种沥青混凝土铺装表面纹理轮廓线提取技术,可以有效地保存铺装表面纹理轮廓细节和信息;运用Hilbert-Huang变换技术处理铺装表面纹理轮廓信息,剔除与抗滑性能无关的构造分量,并结合频谱分析方法提出了沥青混凝土铺装表面不同尺度纹理的形貌分布特征参数。其次,设计了钢桥面铺装结构抗滑性能多因素多水平正交试验,获得不同设计、施工条件下钢桥面铺装纹理特征参数和抗滑性能指标参数数据,通过不同尺度纹理形貌分布特征参数与抗滑性能的相关性分析,建立了不同尺度纹理对抗滑性能的影响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基于纹理特征参数的动态摩擦系数预测模型;开展了钢桥面铺装设计、施工因素对抗滑性能影响显着性分析,并对抗滑性能影响关键因素进行参数化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GA-BP神经网络的钢桥面铺装抗滑性能评估模型,实现了设计阶段对建成后铺装结构抗滑安全性能的有效评估;采用行车荷载模拟系统MMLS3开展钢桥面铺装室内加速磨耗试验,研究纹理退化与抗滑性能衰减演化的相关性,并建立了钢桥面铺装抗滑性能预测模型。然后,通过单轴拉伸试验和DSR试验确定了橡胶材料的超弹性和黏弹性材料参数,建立了带复杂胎面花纹的子午线轮胎有限元模型,并模拟分析了钢桥面铺装结构轮胎接地特性;采用X-ray CT断层扫描技术和改进最大类间方差自适应阈值算法对钢桥面铺装表面构造特征进行图像处理,并基于逆向体视学理论及体素建模技术,建立了钢桥面铺装三维数值模型,较好地还原了铺装表面细观纹理构造细节;引入Klüppel/Heinrich橡胶摩擦理论揭示了行驶轮胎与钢桥面铺装迟滞摩擦分量产生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轮胎-铺装细观接触摩擦模型,明确了橡胶滑移速度、橡胶黏弹性能、铺装表面形貌特征等对胎路摩擦影响关系;建立了行驶轮胎与钢桥面铺装相互作用分析模型,并采用压力胶片技术对模型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通过模拟计算不同工况下轮胎附着系数和制动距离进行钢桥面铺装抗滑行为分析。最后,基于CEL算法建立了轮胎-水膜-铺装耦合分析模型,通过对钢桥面铺装高速行驶轮胎的滑水现象进行模拟,对比分析了不同工况下轮胎的滑水性能,初步建立了轮胎操纵条件、水膜厚度、铺装表面形貌特征等因素对降雨条件下钢桥面铺装行车安全性的影响规律。

袁帅辉[7](2019)在《考虑性能退化和失效相关的汽车盘式制动器可靠性研究》文中指出安全性是衡量汽车设计和制造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而汽车制动性能的可靠性又可作为汽车安全性的重要评价指标。汽车制动过程中,受路面激励、制动器系统自激振动等因素的影响,制动器可能发出刺耳的噪声,对车辆的乘坐舒适性产生较大影响;另一方面,由于路况复杂以及驾驶员习惯,车辆经常面临长时间连续制动或紧急制动,造成制动器温度升高而使制动器性能发生衰退现象,严重时导致交通事故。汽车盘式制动器是由多零件组成的复杂耦合机械系统,包括制动盘、摩擦片、制动钳、分泵和油管等主要零部件。制动器作为汽车的减速系统和驻车系统,其可靠性对汽车的乘坐舒适性和行驶安全性至关重要。制动器热衰退以及其不稳定(路面激励、多次循环制动、摩擦)状态,都给汽车的乘坐舒适性和驾驶安全性带来考验。本课题围绕汽车盘式制动器系统强度退化、失效模式动态相关性以及其可靠性优化等问题,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针对存在强度退化和失效模式相关的复杂机械系统,建立了一种考虑系统强度退化的动态失效相关可靠性分析模型。首先针对系统强度退化过程中数据缺失问题,以产品疲劳寿命的P-S-N曲线估计特征参数,建立了Gamma过程条件下的系统强度退化模型;然后针对随机变量间相关关系不明显等问题,基于Vine Copula函数,建立了GAS框架下的动态Vine Copula模型,并利用非参数估计法进行动态参数估计以减小计算误差;最后利用该模型对具有多失效模式和动态相关性的串联机械系统可靠性进行了分析。(2)针对汽车盘式制动器系统振动,发出制动噪声,进而导致模态失效问题,本文基于可靠性分析的应力-强度干涉模型,采用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抽取样本点,并运用响应面法构建了代理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了近似拟合,拟合得到了目标特征值阻尼比的二次响应面近似模型。最后运用F检验,对模型进行了方差分析,验证了该模型误差较小,具有较高的拟合精度,为汽车盘式制动器的参数优化提供了参考。(3)针对盘式制动器系统制动时迅速升温,发生热-机耦合失效问题,运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模型进行了简化处理,求解得到了不同工况下制动盘的瞬态温度场和应力场云图,以及对制动盘最高闪温做了定义;基于第三章拉丁超立方试验获得的设计参数样本,计算得到了系统最大制动温升的响应值,利用BP神经网络设计了样本值的回归分析模型,对样本值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得到神经网络各层的权值和阈值,拟合得到了制动器系统热-机耦合失效功能函数。(4)针对盘式制动器各失效模式动态相关失效以及参数优化问题,首先基于动态Vine Copula模型对制动器系统在1000h、2000h、3000h、4000h、5000h等不同时间点的可靠度进行计算,并通过Montr Carlo方法验证了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通过正交试验方法和BP神经网络算法,对该盘式制动器的系统参数进行了优化,并通过综合评分对制动器系统的失效模式进行了双目标优化,得到了制动器系统参数的最佳设计方案。最后将最优参数组合代入制动器系统动态相关失效模型,得到系统在初始时刻可靠度为0.9715,相比原设计方案提高了1.91%,达到了预期的优化效果。

郭晓光[8](2018)在《客车双电机同轴混联动力系统参数多目标协同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的发展是解决当前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以某插电式混合动力城市客车动力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结构参数与控制策略的协同优化,研究了发动机拖起工况存在瞬态扭矩过大、混合动力驱动模式转换瞬间传动系统噪声过高、整个循环工况燃油经济性提升等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可靠性与稳健性分析的系统级、多目标不确定性优化方法,主要成果包括:(1)提出了基于结构、控制参数一体化的抑振优化法。构建了5自由度动力系统振动模型,对三级双质量飞轮的非线性刚度进行了公式推导。以扭转减振器的刚度参数和ISG电机扭矩控制参数为设计变量,以发动机转速、ISG电机、花键轴扭矩为约束条件,以发动机拖起工况中传动系统扭矩平均值为优化目标,构建了系统优化模型,并通过灵敏度分析和主效应分析对设计变量进行“降维”处理。结果表明,抑振优化方法在满足约束条件的前提下,传动系统的平均扭矩由1956Nm降低到1820Nm,花键轴处的最大扭矩由1496Nm降低到1283Nm。(2)提出了一种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的结构参数、控制策略协同优化的方法。针对插电式混合动力城市客车的燃油经济性指标、动力系统舒适性指标、发动机介入工况中的噪声指标进行了联合仿真优化分析。结果表明,这三个指标因主减速器减速比和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速度阈值而相互耦合。通过对多目标优化求解出的帕累托前沿上选取一组的设计点可以在确保燃油经济性指标不降低、发动机介入工况噪声不超标的前提下,将动力系统振动舒适性提升22.5%。(3)针对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在系统级优化中存在的多变量、多目标、多工况、多耦合、跨尺度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代理模型的并行子空间优化法和基于多目标优化的两级系统综合优化法,对比讨论了不同多学科优化设计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相比传统优化方法而言,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代理模型的并行子空间优化方法可以在保证优化效果理想的前提下,将收敛迭代步数由3500步减少到500步,并且可以求出多目标优化问题的帕累托前沿。(4)提出了将帕累托点集从稳健性维度进行优劣筛选的“升维筛选法”,对期望一阶二次法、一次/二次可靠度法进行了公式推导,并用蒙特卡洛算法对这三种算法在计算约束条件可靠度指标的准确性上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比发现,二次可靠度法的计算结果和蒙特卡洛算法最为接近,并由此总结出了一种多学科不确定性优化方法。将确定性优化、稳健性、可靠性分析相结合,解决了传统不确定性优化方法因计算量过大而难以在多学科系统级优化中应用这一难题,确保了插电式混合动力城市客车在典型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下,通过改变不同设计变量的均方差即可使得约束条件达到6?指标的目的。(5)通过对插电式混合动力城市客车动力系统进行台架试验测试,获得了发动机拖起工况中发动机静态阻力、柴油压燃瞬态冲击扭矩、ISG电机控制扭矩输出的时域信号,为构建发动机拖起工况的振动模型提供了数据支撑。对动力系统ISG电机与扭转减振器之间的花键轴进行了优化前后扭矩的对比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在发动机拖起工况中,优化后传动系统花键轴的最大扭矩由1442Nm下降到1139Nm,该数据和仿真优化求解出的1283Nm误差为13%,因此仿真优化结果偏保守。验证结果又表明,在发动机介入工况中,优化后的主减速器扭矩变化幅度更加平稳。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9](2017)在《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文中指出为了促进中国汽车工程学科的发展,从汽车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NVH)控制、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汽车电子化、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以及汽车碰撞安全技术5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汽车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汽车NVH控制方面综述了从静音到声品质、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主动振动控制技术等;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方面综述了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等;汽车电子化方面综述了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汽车转向电控技术、汽车制动电控技术、汽车悬架电控技术等;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方面综述了中美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复杂交通环境感知、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并给出了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车联网和人机共驾等典型应用实例解析;汽车碰撞安全技术方面综述了整车碰撞、乘员保护、行人保护、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等。该综述可为汽车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刘鑫[10](2017)在《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电动汽车刚柔耦合整车模型动力学仿真分析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汽车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加上近几年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用户对汽车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有这些都加剧了各汽车公司之间的竞争。如何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发出质优价廉的汽车产品,已成为各大汽车公司一直追求的目标。虚拟样机技术的出现,使得这一目标正在成为现实。虚拟样机技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其基于产品的计算机仿真分析的数字化设计方法,在产品开发初期,即制造物理样机之前,对产品进行数字化设计和仿真分析,提前对产品的各项性能进行测量、评价和优化,以达到减少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本文以某公司正在研发的新型电动汽车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有别于传统汽车的独特结构设计,利用虚拟样机技术中的机械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软件ADAMS和有限元分析软件HyperMesh为研究工具,对整车动力学性能进行建模、仿真分析和评价。针对以往汽车动力学性能优化研究工作中,大多只是单纯地优化操纵稳定性或平顺性中的某一单项指标性能,本文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和矩阵型权重分析方法同时对这两项性能指标进行优化,为公司产品的研发设计提供参考和指导。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根据该新型电动汽车独特的结构形式和设计思想,在充分考虑该车整体结构及各系统之间的运动关系基础上,对其各个部件进行合理的简化。利用HyperMesh建立整车模型中考虑变形效应的柔性轴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态分析生成该柔性轴的模态中性文件(MNF文件),将该模态中性文件导入ADAMS/Car中建立前后悬架子系统模型,利用ADAMS/Car建立整车模型中的转向系统模型、制动系统模型、车身系统模型等各子系统模型,最后通过各子系统模型之间的信息通讯器装配成整车刚柔耦合模型。2.根据国家制定的汽车相关性能试验要求和评价标准,利用ADAMS/Car对整车刚柔耦合模型进行操纵稳定性、平顺性和制动性试验的仿真分析与评价。3.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以整车操纵稳定性和平顺性随机输入这两项试验指标为优化设计目标,选取相应汽车设计参数作为影响因素,利用矩阵型权重分析法对正交试验仿真分析结果进行分析,获取试验因素的最优水平组合方案。通过对相关参数的优化设计,实现同时提高整车操纵稳定性和平顺性的目的。

二、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在汽车制动系统试验设计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在汽车制动系统试验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稳健性的汽车操稳性仿真分析与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汽车操稳性研究现状及评价方法
        1.2.1 汽车操稳性国外现状
        1.2.2 汽车操稳性国内现状
        1.2.3 汽车操稳性评价与方法
    1.3 汽车稳健性设计研究现状
        1.3.1 稳健性设计国外现状
        1.3.2 稳健性设计国内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稳健性设计理论
    2.1 稳健性优化设计简介
    2.2 田口稳健性设计
        2.2.1 田口稳健性设计基本原理
        2.2.2 质量损失函数和信噪比
    2.3 试验设计方法
        2.3.1 正交试验
        2.3.2 优化拉丁方设计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整车模型的建立及整车参数的设置
    3.1 关于ADAMS/Car的简述
    3.2 ADAMS/Car建模步骤和方法
    3.3 整车参数的计算与总结
    3.4 整车模型的建立
        3.4.1 前悬架子系统
        3.4.2 后悬架子系统
        3.4.3 转向模型子系统
        3.4.4 轮胎模型子系统
        3.4.5 发动机模型子系统
        3.4.6 车身模型子系统
        3.4.7 制动子系统
        3.4.8 整车模型的搭建
    3.5 麦弗逊悬架仿真分析
        3.5.1 双轮同向激振仿真试验方法
        3.5.2 仿真结果及分析
    3.6 本章小节
第四章 整车操稳性仿真试验及分析
    4.1 蛇行试验
        4.1.1 仿真试验设置
        4.1.2 仿真试验结果
        4.1.3 仿真数据处理
        4.1.4 仿真结果评价
    4.2 转向角阶跃仿真试验
        4.2.1 仿真试验设置
        4.2.2 仿真试验结果
        4.2.3 仿真数据处理
        4.2.4 仿真结果评价
    4.3 转向角脉冲仿真试验
        4.3.1 仿真试验设置
        4.3.2 仿真试验结果
        4.3.3 仿真数据处理
        4.3.4 仿真结果评价
    4.4 稳态回转仿真试验
        4.4.1 仿真试验设置
        4.4.2 仿真试验结果
        4.4.3 仿真数据处理
        4.4.4 仿真结果评价
    4.5 整车操纵稳定性评价
    4.6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整车稳健性优化设计
    5.1 问题分析
    5.2 试验工况及目标函数确定
        5.2.1 试验工况的确定
        5.2.2 目标函数的确定
        5.2.3 联合仿真平台的搭建
    5.3 设计变量的选择及灵敏度分析
    5.4 基于pointer算法的优化设计
        5.4.1 Pointer算法原理
        5.4.2 软件的操作设置
        5.4.3 优化结果分析
    5.5 基于田口方法的稳健性优化设计
        5.5.1 正交试验设计
        5.5.2 数据分析及结论
    5.6 优化后操稳性能分析
    5.7 蒙特卡洛随机试验验证稳健性优化结果
        5.7.1 蒙特卡洛抽样法原理
        5.7.2 参数设置及仿真试验结果
        5.7.3 稳健性优化结果分析
    5.8 本章小节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2)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1 桥梁工程研究新进展(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1.1新材料促进桥梁工程技术革新
    1.2桥梁工业化进程与智能建造技术取得长足发展
    1.3桥梁抗灾变能力显着提高
    1.4桥梁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1.5跨海桥梁深水基础不断创新
2桥梁结构设计
    2.1桥梁作用及分析(同济大学陈艾荣老师、长安大学韩万水老师、河北工程大学刘焕举老师提供初稿)
        2.1.1汽车作用
        2.1.2温度作用
        2.1.3浪流作用
        2.1.4分析方法
        2.1.5展望
    2.2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2.2.1新型桥梁用钢的研发
        2.2.2焊接节点疲劳性能
        2.2.3钢结构桥梁动力行为
        2.2.4复杂环境钢桥服役性能
        2.2.5组合结构桥梁空间力学行为
        2.2.6组合结构桥梁关键构造力学行为
        2.2.7展望
    2.3高性能材料
        2.3.1超高性能混凝土(湖南大学邵旭东老师提供初稿)
        2.3.2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张锐老师提供初稿)
        2.3.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北京工业大学刘越老师提供初稿)
        2.3.4智能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2.3.5展望
    2.4桥梁基础工程(同济大学梁发云老师提供初稿)
        2.4.1深水桥梁基础形式
        2.4.2桥梁基础承载性能分析
        2.4.3桥梁基础动力特性分析
        2.4.4深水桥梁基础工程面临的挑战
3桥梁建造新技术
    3.1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3.1.1钢结构桥梁工程建设成就
        3.1.2焊接制造新技术
        3.1.3施工新技术
    3.2桥梁快速建造技术(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提供初稿)
        3.2.1预制装配桥梁上部结构关键技术
        3.2.2预制装配桥墩及其抗震性能研究进展
        3.2.2.1灌浆/灌缝固定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3.2.2.2无黏结预应力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3.3桥梁建造技术发展态势分析
4桥梁运维
    4.1监测与评估(浙江大学叶肖伟老师、湖南大学孔烜老师、西南交通大学崔闯老师提供初稿)
        4.1.1监测技术
        4.1.2模态识别
        4.1.3模型修正
        4.1.4损伤识别
        4.1.5状态评估
        4.1.6展望
    4.2智能检测(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4.2.1智能检测技术
        4.2.2智能识别与算法
        4.2.3展望
    4.3桥上行车安全性(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4.3.1风荷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1.1车-桥气动参数识别
        4.3.1.2风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4.3.1.3风浪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1.4风屏障对行车安全性的影响
        4.3.2地震作用下行车安全性
        4.3.2.1地震-车-桥耦合振动模型
        4.3.2.2地震动激励特性的影响
        4.3.2.3地震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4.3.2.4车-桥耦合系统地震预警阈值研究
        4.3.3长期服役条件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4冲击系数与振动控制研究
        4.3.4.1车辆冲击系数
        4.3.4.2车-桥耦合振动控制方法
        4.3.5研究展望
    4.4加固与性能提升(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4.4.1增大截面加固法
        4.4.2粘贴钢板加固法
        4.4.3体外预应力筋加固法
        4.4.4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法
        4.4.5组合加固法
        4.4.6新型混凝土材料的应用
        4.4.7其他加固方法
        4.4.8发展展望
5桥梁防灾减灾
    5.1抗震减震(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5.1.1公路桥梁抗震研究新进展
        5.1.2铁路桥梁抗震性能研究新进展
        5.1.3桥梁抗震发展态势分析
    5.2抗风(东南大学张文明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陈文礼老师提供初稿)
        5.2.1桥梁风环境
        5.2.2静风稳定性
        5.2.3桥梁颤振
        5.2.4桥梁驰振
        5.2.5桥梁抖振
        5.2.6主梁涡振
        5.2.7拉索风致振动
        5.2.8展望
    5.3抗火(长安大学张岗老师、贺拴海老师、宋超杰等提供初稿)
        5.3.1材料高温性能
        5.3.2仿真与测试
        5.3.3截面升温
        5.3.4结构响应
        5.3.5工程应用
        5.3.6展望
    5.4抗撞击及防护(湖南大学樊伟老师、谢瑞洪、王泓翔提供初稿)
        5.4.1车撞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5.4.2船撞桥梁结构研究进展
        5.4.3落石冲击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5.4.4研究展望
    5.5抗水(东南大学熊文老师提供初稿)
        5.5.1桥梁冲刷
        5.5.2桥梁水毁
        5.5.2.1失效模式
        5.5.2.2分析方法
        5.5.3监测与识别
        5.5.4结论与展望
    5.6智能防灾减灾(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鲍跃全老师提供初稿)
6结语(西南交通大学张清华老师提供初稿)
策划与实施

(3)车用动力电池包多材料结构优化与轻量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动力电池包结构特点与轻量化途径
        1.2.1 车用动力电池包结构特点
        1.2.2 电池包轻量化设计途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3.1 电池包结构轻量化设计现状
        1.3.2 多材料电池包结构优化现状
        1.3.3 结构多目标优化方法进展
    1.4 课题来源及论文主要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池包结构设计及性能评价方法提出
    2.1 电池包结构开发流程
    2.2 电池包结构性能要求与评价指标
        2.2.1 车用动力电池包结构性能要求
        2.2.2 电池包性能评价方法与指标提出
    2.3 电池包多材料结构优化方法研究
        2.3.1 电池包材料结构组合试验设计
        2.3.2 电池包结构多目标优化设计
        2.3.3 基于近似模型技术的结构优化
    2.4 性能约束下电池包结构轻量化设计研究
        2.4.1 电池包结构轻量化设计流程
        2.4.2 静动态特性下电池包多材料结构轻量化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池包结构性能分析与评价指标获取
    3.1 动力电池包结构特性分析
    3.2 电池包结构件有限元模型建立
        3.2.1 电池包结构简化与建模流程
        3.2.2 电池包有限元模型模态分析
    3.3 电池包试验模态研究
        3.3.1 试验模态分析理论
        3.3.2 电池包箱体模态试验
        3.3.3 电池包装配体模态试验
    3.4 电池包结构性能分析与评价
        3.4.1 静态极限载荷下电池包结构变形分析
        3.4.2 电池包结构低阶模态频率分析
        3.4.3 电池包轻量化程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支持向量机在电池包性能预测中应用
    4.1 支持向量机预测原理
        4.1.1 电池包结构响应预测方法
        4.1.2 支持向量回归机(SVR)原理
    4.2 电池包性能灵敏度分析与优化部件选取
        4.2.1 灵敏度分析基础
        4.2.2 电池包性能直接灵敏度分析
        4.2.3 电池包性能相对灵敏度分析
    4.3 材料结构组合试验设计与样本集处理
        4.3.1 电池包多材料结构设计模型
        4.3.2 试验设计获取材料结构组合方案
        4.3.3 样本数据集预处理
    4.4 电池包性能预测模型建立与参数优化
        4.4.1 支持向量机参数选取
        4.4.2 遗传算法优化SVR模型参数
        4.4.3 不同参数优化方法比较
        4.4.4 不同近似模型预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性能约束下电池包结构轻量化设计
    5.1 电池包结构多性能优化方法
    5.2 电池包多材料结构多目标优化
        5.2.1 电池包结构多目标优化模型建立
        5.2.2 电池包材料结构组合多目标寻优
    5.3 基于灰色相关分析优选不同性能侧重下最优方案
        5.3.1 灰色相关分析(GRA)理论
        5.3.2 不同性能侧重下电池包结构轻量化方案
    5.4 模态约束下电池包多材料结构优化
    5.5 电池包结构优化方案性能验证
        5.5.1 模态约束下结构优化方案性能验证
        5.5.2 不同性能侧重下结构优化方案性能验证
    5.6 优化后电池包结构性能综合方案评价
    5.7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4)基于负泊松比结构的车门防撞系统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汽车侧面碰撞技术概述
        1.2.1 汽车侧面碰撞
        1.2.2 汽车侧面碰撞法规
        1.2.3 汽车侧面碰撞试验
    1.3 汽车侧面碰撞及优化方法研究现状
        1.3.1 侧面碰撞研究现状
        1.3.2 侧面碰撞优化方法研究现状
    1.4 负泊松比结构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负泊松比车门及整车系统侧面碰撞建模
    2.1 基于负泊松比结构的车门防撞系统建模
        2.1.1 负泊松比单胞结构建模
        2.1.2 负泊松比防撞吸能块建模
        2.1.3 负泊松比防撞梁建模
        2.1.4 负泊松比车门系统建模
    2.2 汽车侧面碰撞系统模型
        2.2.1 整车模型
        2.2.2 可变形移动避障模型
        2.2.3 移动避障-汽车侧面碰撞模型
    2.3 模型验证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负泊松比车门系统灵敏度分析及性能指标集成赋权
    3.1 负泊松比车门系统参数灵敏度分析
        3.1.1 灵敏度分析
        3.1.2 正交试验设计
        3.1.3 参数及水平选取
        3.1.4 灵敏度分析结果
    3.2 负泊松比车门系统性能指标集成赋权
        3.2.1 指标数据预处理
        3.2.2 性能指标集成赋权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车门防撞系统分层优化设计
    4.1 近似模型建立
        4.1.1 试验设计方法
        4.1.2 最优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
        4.1.3 基于响应面法的近似模型建立
    4.2 负泊松比车门防撞系统优化设计
        4.2.1 层次分解方法
        4.2.2 车门系统优化问题描述
        4.2.3 车门系统层次分解优化模型
        4.2.4 车门系统优化算法
        4.2.5 车门系统优化设计流程
    4.3 优化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基于不确定性分析的道路交通事故再现方法及人地碰撞损伤防护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选题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车人碰撞事故再现技术
    2.1 车人碰撞事故中的可用痕迹分析
    2.2 基于车辆制动距离的事故车辆车速计算
    2.3 基于行人抛距的事故车辆车速计算
    2.4 基于监控视频的事故车辆车速计算
    2.5 基于Pc-Crash仿真的事故再现技术
        2.5.1 Pc-Crash简介
        2.5.2 基于Pc-Crash的事故再现基本流程
        2.5.3 基于Pc-Crash的真实事故案例及碰撞试验再现
    2.6 基于损伤的事故车辆车速计算
        2.6.1 车人碰撞事故中车头参数敏感性分析
        2.6.2 基于损伤的人车碰撞事故中事故车辆车速预估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区间痕迹下事故再现结果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3.1 二元区间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3.1.1 问题描述
        3.1.2 子区间摄动法
        3.1.3 三个简单的数值算例
    3.2 三元区间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3.3 混合区间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3.3.1 解决方案
        3.3.2 数值算例分析
    3.4 区间痕迹下车速大于事故路段限速值的概率的蒙特卡罗计算方法
        3.4.1 问题描述
        3.4.2 车速大于事故路段限速值的概率的计算步骤
    3.5 一种分析事故车辆超速概率的子区间法
        3.5.1 数值算例验证
    3.6 案例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案例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4.1 问题描述
    4.2 面向案例方法简介
        4.2.1 证据理论
        4.2.2 面向案例方法简介
    4.3 面向区间痕迹的交通事故再现结果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4.3.1 绝大多数情况下的方法步骤
        4.3.2 步骤2的解决方案
        4.3.3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的方法步骤
        4.3.4 案例分析-数值案例1
    4.4 面向概率痕迹的交通事故再现结果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4.4.1 方法步骤
        4.4.2 两个数值算例
    4.5 面向概率和区间混合痕迹的事故再现结果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4.5.1 方法步骤
        4.5.2 两数值算例
    4.6 讨论
    4.7 真实的汽车碰撞事故案例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事故再现结果不确定性分析中的试验设计方法
    5.1 问题描述
    5.2 常用试验设计方法
        5.2.1 均匀设计
        5.2.2 拉丁超立方抽样设计
        5.2.3 正交试验设计
        5.2.4 基于正交设计的改进试验设计方法
        5.2.5 多响应曲面均匀设计
        5.2.6 数值案例比较分析
    5.3 讨论
        5.3.1 从不同DOEs中得到的结果
        5.3.2 不同DOEs所需试验次数比较
    5.4 一例真实的车辆-行人碰撞事故案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人体损伤来源、影响因素及人地碰撞损伤防护
    6.1 行人与不同车型车碰撞事故中头部损伤来源
        6.1.1 仿真试验设计及试验数据验证
        6.1.2 仿真试验结果分析
        6.1.3 结论
    6.2 基于真实事故调查的行人损伤影响因素分析
        6.2.1 事故数据及分析方法
        6.2.2 相关性分析结果
        6.2.3 人体损伤与FIT及IT之间的回归关系分析
    6.3 一种降低人地碰撞损伤的车辆制动控制策略
        6.3.1 研究方法
        6.3.2 降低人地碰撞损伤的车辆制动控制结果
        6.3.3 降低人地碰撞损伤的车辆制动策略结果分析
        6.3.4 降低人地碰撞损伤的车辆制动控制策略的不足
        6.3.5 降低人地碰撞损伤的车辆制动控制策略的结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车头参数及试验设计表
附录B 试验结果
附录C 真实事故案例再现数据
    表1、车速及运动学响应数据
    表2、损伤数据
    表3、车头数据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研究项目与研究成果

(6)基于表面细观纹理的钢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抗滑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沥青路面纹理形貌及分布特征研究概况
        1.2.2 沥青路面抗滑性能评估及衰减演变规律研究概况
        1.2.3 橡胶轮胎与沥青路面摩擦行为研究概况
        1.2.4 降雨天气下沥青路面抗滑性能研究概况
        1.2.5 研究现状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案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及研究实施方案
第二章 钢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表面纹理随机性分布表征
    2.1 钢桥面铺装用沥青混凝土设计
        2.1.1 悬浮密实型环氧沥青混凝土EA
        2.1.2 骨架密实型环氧沥青混凝土VS-EA
        2.1.3 钢桥面铺装封层组合结构
        2.1.4 钢桥面铺装用抗滑薄层罩面结构
        2.1.5 钢桥面铺装用SMA改性沥青混凝土
        2.1.6 小粒径大孔隙环氧沥青混凝土
    2.2 沥青混凝土铺装表面纹理测试方法研究
        2.2.1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细观纹理构造特征研究方法
        2.2.2 CCD扫描数字图像采集及表面纹理轮廓线提取
    2.3 沥青混凝土铺装表面纹理表征方法研究
        2.3.1 沥青混凝土铺装表面纹理轮廓线预处理
        2.3.2 基于Hilbert-Huang变换技术的铺装表面纹理形貌表征
        2.3.3 基于频谱分析技术的铺装表面纹理分布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路表纹理细观特征的钢桥面铺装抗滑性能评估
    3.1 钢桥面铺装表面纹理细观特征参数与抗滑性能相关性分析
        3.1.1 钢桥面铺装用沥青混凝土抗滑性能试验材料
        3.1.2 钢桥面铺装结构抗滑性能多因素多水平影响试验设计
        3.1.3 钢桥面铺装纹理特征参数与抗滑性能相关性分析
    3.2 钢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抗滑性能评估模型研究
        3.2.1 设计施工因素对钢桥面铺装抗滑指标影响关系研究
        3.2.2 基于设计施工要素的钢桥面铺装抗滑性能评估研究
    3.3 基于纹理退化规律的钢桥面铺装抗滑性能衰减演化机理研究
        3.3.1 钢桥面铺装加速磨耗试验及抗滑指标退化测试方案
        3.3.2 钢桥面铺装抗滑指标衰减演化规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行驶轮胎与钢桥面铺装相互作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
    4.1 子午线轮胎有限元模型及其接地特性研究
        4.1.1 材料力学特性及本构模型描述
        4.1.2 子午线轮胎三维有限元模型
        4.1.3 钢桥面铺装轮胎接地行为分析
    4.2 钢桥面铺装三维形貌重构及数值化技术研究
        4.2.1 X-ray CT断层扫描技术
        4.2.2 钢桥面铺装结构三维数值化模型构建方法
    4.3 行驶轮胎与钢桥面铺装抗滑行为分析
        4.3.1 行驶轮胎与钢桥面铺装相互作用分析模型
        4.3.2 不同工况下轮胎与铺装抗滑行为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胎路耦合作用分析的钢桥面铺装行车安全评估
    5.1 基于CEL算法的轮胎-水膜-铺装流固耦合分析模型
        5.1.1 CEL算法
        5.1.2 流体分析模型
        5.1.3 轮胎-水膜-铺装耦合分析
        5.1.4 模型有效性验证
    5.2 不同工况下钢桥面铺装轮胎滑水状态分析
    5.3 降雨条件下钢桥面铺装行车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6.3 进一步研究设想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考虑性能退化和失效相关的汽车盘式制动器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盘式制动器可靠性研究现状
        1.2.2 强度退化规律研究现状
        1.2.3 相关失效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具体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强度退化模型和相关失效模型
    2.1 强度退化模型
        2.1.1 Gamma退化过程
        2.1.2 基于P-S-N曲线的强度退化模型
    2.2 基于Copula函数的相关失效模型
        2.2.1 Copula函数定义及基本理论
        2.2.2 Copula函数的分类
        2.2.3 Vine Copula函数的分类
        2.2.4 基于GAS框架的动态D-Vine Copula模型构建
        2.2.5 动态Copula模型的参数估计
        2.2.6 基于动态Vine Copula模型的系统可靠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代理模型的盘式制动器模态可靠性分析
    3.1 制动器模型建立
        3.1.1 制动器三维模型建立
        3.1.2 材料属性定义
        3.1.3 制动器网格划分
        3.1.4 边界条件设置
    3.2 制动器失效模式
    3.3 代理模型构建
        3.3.1 试验设计
        3.3.2 近似函数构造方法
        3.3.3 误差分析
        3.3.4 代理模型构建流程
    3.4 基于代理模型的盘式制动器振动可靠性分析
        3.4.1 汽车盘式制动器振动特性分析
        3.4.2 汽车盘式制动器模态分析
        3.4.3 制动器区间参数可靠性分析
        3.4.4 制动器近似模型建立
        3.4.5 模型误差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盘式制动器热-机耦合可靠性分析
    4.1 热量传递理论
        4.1.1 制动器热传导
        4.1.2 制动器热对流
        4.1.3 导热微分方程
        4.1.4 热传导边界条件
        4.1.5 热传导方程
        4.1.6 应力场计算方法
        4.1.7 制动器最高温度计算
    4.2 制动工况设置
    4.3 模型处理
        4.3.1 模型简化
        4.3.2 载荷和边界设置
        4.3.3 网格划分
    4.4 制动盘温度场和应力场分析
        4.4.1 常规制动工况
        4.4.2 紧急制动工况
        4.4.3 连续紧急制动工况
    4.5 制动器热-机耦合可靠性分析
        4.5.1 制动器热-机耦合可靠性评价方法
        4.5.2 制动器热-机耦合可靠性功能函数拟合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动态Vine Copula模型的盘式制动器系统相关失效可靠度计算
    5.1 盘式制动器系统相关失效可靠性分析
    5.2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正交试验和BP神经网络的制动器参数优化
    6.1 正交试验优化
        6.1.1 正交试验设计
        6.1.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6.1.3 多目标优化
    6.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制动器参数优化
        6.2.1 BP神经网络建立
        6.2.2 制动器参数优化
    6.3 优化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8)客车双电机同轴混联动力系统参数多目标协同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关键技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键技术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3.1 系统耦合问题
        1.3.2 计算复杂度问题
        1.3.3 不确定性因素问题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整体构架
第2章 发动机拖起工况下的动力系统抑振优化
    2.1 问题描述
    2.2 动力系统建模
        2.2.1 模型描述
        2.2.2 构建动力系统振动方程
        2.2.3 构建ISG电机与发动机扭矩模型
        2.2.4 构建扭转减振器变刚度模型
    2.3 动力系统抑振优化
        2.3.1 抑振优化模型的建立
        2.3.2 抑振优化模型的分析
        2.3.3 抑振优化模型结果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动力系统结构参数和控制策略参数多目标协同优化
    3.1 问题描述
    3.2 动力系统结构模型
    3.3 动力系统控制策略模型
        3.3.1 控制策略分类
        3.3.2 驱动模式总结
        3.3.3 静态逻辑门限实现驱动模式切换方法
    3.4 综合结构参数和控制策略参数的动力系统多目标优化模型
        3.4.1 构建系统约束条件
        3.4.2 构建系统设计变量和优化目标
        3.4.3 多目标问题优化方法
    3.5 动力系统多目标优化结果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动力系统多学科设计优化
    4.1 问题描述
    4.2 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法的基本思想
    4.3 动力系统多学科设计优化模型构建
    4.4 动力系统多学科设计优化研究
        4.4.1 常用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法分析
        4.4.2 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的并行子空间优化方法研究
        4.4.3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两级系统综合优化方法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动力系统多目标不确定性优化
    5.1 问题描述
    5.2 从“确定性优化”到“不确定性优化”
    5.3 稳健性优化
        5.3.1 田口稳健设计法
        5.3.2 帕累托前沿的“升维筛选法”
        5.3.3 应用算例
    5.4 可靠性优化
        5.4.1 期望一阶二次法
        5.4.2 一次可靠度法
        5.4.3 二次可靠度法
    5.5 基于稳健性与可靠性分析的不确定性优化方法
        5.5.1 不确定性优化方法的流程
        5.5.2 应用算例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动力系统试验分析与验证
    6.1 试验介绍
        6.1.1 试验台架介绍
        6.1.2 试验测试软、硬件介绍
    6.2 试验结果
        6.2.1 发动机拖起工况瞬态扭矩试验
        6.2.2 柴油压燃瞬间冲击扭矩试验
        6.2.3 优化效果对比验证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内容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9)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引言
1汽车NVH控制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统稿)
    1.1从静音到声品质 (重庆大学贺岩松教授提供初稿)
        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1声品质主观评价
        1.1.1.2声品质客观评价
        1.1.1.3声品质主客观统一模型
        1.1.2存在的问题
        1.1.3研究发展趋势
    1.2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
        1.2.1驱动电机动力总成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林福博士生提供初稿)
        1.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2热点研究方向
        1.2.1.3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2.2燃料电池发动机用空压机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韦开君博士生提供初稿)
        1.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2存在的问题
        1.2.2.3总结与展望
    1.3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
        1.3.1车身与内饰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1.3.1.1车身结构
        1.3.1.2声学包装
        1.3.2制动系 (同济大学张立军教授、徐杰博士生、孟德建讲师提供初稿)
        1.3.2.1制动抖动
        1.3.2.2制动颤振
        1.3.2.3制动尖叫
        1.3.2.4瓶颈问题与未来趋势
        1.3.3轮胎 (清华大学危银涛教授、杨永宝博士生、赵崇雷硕士生提供初稿)
        1.3.3.1轮胎噪声机理研究
        1.3.3.2轮胎噪声计算模型
        1.3.3.3轮胎噪声的测量手段
        1.3.3.4降噪方法
        1.3.3.5问题与展望
        1.3.4悬架系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1.3.4.1悬架系NVH问题概述
        1.3.4.2悬架系的动力学建模与NVH预开发
        1.3.4.3悬架系的关键部件NVH设计
        1.3.4.4悬架NVH设计整改
    1.4主动振动控制技术 (重庆大学郑玲教授提供初稿)
        1.4.1主动和半主动悬架技术
        1.4.1.1主动悬架技术
        1.4.1.2半主动悬架技术
        1.4.2主动和半主动悬置技术
        1.4.2.1主动悬置技术
        1.4.2.2半主动悬置技术
        1.4.3问题及发展趋势
2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 (江苏大学何仁教授统稿)
    2.1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同济大学郝真真博士生、倪计民教授提供初稿)
        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1替代燃料发动机
        2.1.1.2高效内燃机
        2.1.1.3新型传动方式
        2.1.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3重点研究方向
        2.1.4发展对策及趋势
    2.2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教授、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存在的问题
        2.2.3重点研究方向
    2.3新能源汽车技术
        2.3.1纯电动汽车技术 (长安大学马建、余强、汪贵平教授, 赵轩、李耀华副教授, 许世维、唐自强、张一西研究生提供初稿)
        2.3.1.1动力电池
        2.3.1.2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驱动控制技术
        2.3.1.3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技术
        2.3.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2.3.2.1国内外研究现状
        2.3.2.2存在的问题
        2.3.2.3热点研究方向
        2.3.2.4研究发展趋势
        2.3.3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王震坡教授、邓钧君助理教授, 北京重理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雷工程师提供初稿)
        2.3.3.1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
        2.3.3.2关键技术及热点研究方向
        2.3.3.3制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
        2.3.3.4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趋势
3汽车电子化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统稿)
    3.1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世春教授、陈飞博士提供初稿)
        3.1.1国内外研究现状
        3.1.2重点研究方向
        3.1.2.1汽车发动机燃油喷射控制技术
        3.1.2.2汽车发动机涡轮增压控制技术
        3.1.2.3汽车发动机电子节气门控制技术
        3.1.2.4汽车发动机点火控制技术
        3.1.2.5汽车发动机空燃比控制技术
        3.1.2.6汽车发动机怠速控制技术
        3.1.2.7汽车发动机爆震检测与控制技术
        3.1.2.8汽车发动机先进燃烧模式控制技术
        3.1.2.9汽车柴油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
        3.1.3研究发展趋势
    3.2汽车转向电控技术
        3.2.1电动助力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3.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3.2.1.2重点研究方向和存在的问题
        3.2.1.3研究发展趋势
        3.2.2主动转向及四轮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3.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3.2.2.2研究热点和存在问题
        3.2.2.3研究发展趋势
        3.2.3线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郑宏宇副教授提供初稿)
        3.2.3.1转向角传动比
        3.2.3.2转向路感模拟
        3.2.3.3诊断容错技术
        3.2.4商用车电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赵伟强副教授, 韩小健、高恪研究生提供初稿)
        3.2.4.1电控液压转向系统
        3.2.4.2电液耦合转向系统
        3.2.4.3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3.2.4.4后轴主动转向系统
        3.2.4.5新能源商用车转向系统
        3.2.4.6商用车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
    3.3汽车制动控制技术 (合肥工业大学陈无畏教授、汪洪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3.3.1国内外研究现状
        3.3.1.1制动系统元部件研发
        3.3.1.2制动系统性能分析
        3.3.1.3制动系统控制研究
        3.3.1.4电动汽车研究
        3.3.1.5混合动力汽车研究
        3.3.1.6参数测量
        3.3.1.7与其他系统耦合分析及控制
        3.3.1.8其他方面
        3.3.2存在的问题
    3.4汽车悬架电控技术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3.4.1电控悬架功能与评价指标
        3.4.2电控主动悬架最优控制
        3.4.3电控悬架其他控制算法
        3.4.4电控悬架产品开发
4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共同统稿)
    4.1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
        4.1.1美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美国得克萨斯州交通厅Jianming Ma博士提供初稿)
        4.1.1.1美国智能网联车研究意义
        4.1.1.2网联车安全研究
        4.1.1.3美国自动驾驶车辆研究
        4.1.1.4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车
        4.1.2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徐志刚副教授、闵海根、孙朋朋、王振博士生提供初稿)
        4.1.2.1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规划
        4.1.2.2中国高校及研究机构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4.1.2.3中国企业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4.1.2.4存在的问题
        4.1.2.5展望
    4.2复杂交通环境感知
        4.2.1基于激光雷达的环境感知 (长安大学付锐教授、张名芳博士生提供初稿)
        4.2.1.1点云聚类
        4.2.1.2可通行区域分析
        4.2.1.3障碍物识别
        4.2.1.4障碍物跟踪
        4.2.1.5小结
        4.2.2车载摄像机等单传感器处理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胡钊政教授、陈志军博士, 长安大学刘占文博士提供初稿)
        4.2.2.1交通标志识别
        4.2.2.2车道线检测
        4.2.2.3交通信号灯检测
        4.2.2.4行人检测
        4.2.2.5车辆检测
        4.2.2.6总结与展望
    4.3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 (武汉大学李必军教授、长安大学徐志刚副教授提供初稿)
        4.3.1国内外研究现状
        4.3.2当前研究热点
        4.3.2.1高精度地图的采集
        4.3.2.2高精度地图的地图模型
        4.3.2.3高精度地图定位技术
        4.3.2.4基于GIS的路径规划
        4.3.3存在的问题
        4.3.4重点研究方向与展望
    4.4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李升波副教授、忻隆博士提供初稿)
        4.4.1驾驶人决策行为特性
        4.4.2周车运动轨迹预测
        4.4.3智能汽车决策方法
        4.4.4自主决策面临的挑战
        4.4.5自动驾驶车辆的路径规划算法
        4.4.5.1路线图法
        4.4.5.2网格分解法
        4.4.5.3 Dijistra算法
        4.4.5.4 A*算法
        4.4.6路径面临的挑战
    4.5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
        4.5.1车辆横向控制结构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 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4.5.1.1基于经典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PID)
        4.5.1.2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3基于智能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4考虑驾驶人特性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5面临的挑战
        4.5.2动力学控制 (清华大学李升波副研究员、李克强教授、徐少兵博士提供初稿)
        4.5.2.1纵向动力学模型
        4.5.2.2纵向稳定性控制
        4.5.2.3纵向速度控制
        4.5.2.4自适应巡航控制
        4.5.2.5节油驾驶控制
    4.6智能网联汽车测试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黄武陵副研究员、王飞跃研究员,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刘跃虎教授、郑南宁院士提供初稿)
        4.6.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现状
        4.6.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热点研究方向
        4.6.2.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内容研究
        4.6.2.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方法
        4.6.2.3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场地建设
        4.6.3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存在的问题
        4.6.4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发展趋势
        4.6.4.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地建设要求
        4.6.4.2智能网联汽车测评方法的发展
        4.6.4.3加速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及进程管理
    4.7典型应用实例解析
        4.7.1典型汽车ADAS系统解析
        4.7.1.1辅助车道保持系统、变道辅助系统与自动泊车系统 (同济大学陈慧教授, 何晓临、刘颂研究生提供初稿)
        4.7.1.2 ACC/AEB系统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4.7.2 V2X协同及队列自动驾驶
        4.7.2.1一维队列控制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李升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4.7.2.2二维多车协同控制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提供初稿)
        4.7.3智能汽车的人机共驾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褚端峰副研究员、吴超仲教授、黄珍教授提供初稿)
        4.7.3.1国内外研究现状
        4.7.3.2存在的问题
        4.7.3.3热点研究方向
        4.7.3.4研究发展趋势
5汽车碰撞安全技术
    5.1整车碰撞 (长沙理工大学雷正保教授提供初稿)
        5.1.1汽车碰撞相容性
        5.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1.2存在的问题
        5.1.1.3重点研究方向
        5.1.1.4展望
        5.1.2汽车偏置碰撞安全性
        5.1.2.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2.2存在的问题
        5.1.2.3重点研究方向
        5.1.2.4展望
        5.1.3汽车碰撞试验测试技术
        5.1.3.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3.2存在的问题
        5.1.3.3重点研究方向
        5.1.3.4展望
    5.2乘员保护 (重庆理工大学胡远志教授提供初稿)
        5.2.1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重点研究方向
        5.2.3展望
    5.3行人保护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余泳利研究生提供初稿)
        5.3.1概述
        5.3.2国内外研究现状
        5.3.2.1被动安全技术
        5.3.2.2主动安全技术研究
        5.3.3研究热点
        5.3.3.1事故研究趋势
        5.3.3.2技术发展趋势
        5.3.4存在的问题
        5.3.5小结
    5.4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 (湖南大学曹立波教授,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李舒畅研究生提供初稿;曹立波教授统稿)
        5.4.1国内外研究现状
        5.4.1.1儿童碰撞安全现状
        5.4.1.2儿童损伤生物力学研究现状
        5.4.1.3车内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5.4.1.4车外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5.4.1.5儿童安全防护措施
        5.4.1.6儿童约束系统使用管理与评价
        5.4.2存在的问题
        5.4.3重点研究方向
        5.4.4发展对策和展望
    5.5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 (大连理工大学侯文彬教授、侯少强硕士生提供初稿)
        5.5.1国内外研究现状
        5.5.1.1新能源汽车碰撞试验
        5.5.1.2高压电安全控制研究
        5.5.1.3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布局研究
        5.5.1.4电池包碰撞安全防护
        5.5.1.5动力电池碰撞安全
        5.5.2热点研究方向
        5.5.3存在的问题
        5.5.4发展对策与展望
6结语

(10)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电动汽车刚柔耦合整车模型动力学仿真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虚拟样机技术研究现状
    1.3 汽车动力学研究的发展概况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及ADAMS软件介绍
    2.1 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
        2.1.1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
        2.1.2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
    2.2 ADAMS软件介绍
        2.2.1 ADAMS软件概述
        2.2.2 ADAMS软件模块简介
        2.2.3 ADAMS/Car建模简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整车刚柔耦合模型的建立
    3.1 ADAMS/CAR建模基础
        3.1.1 模型的抽象简化
        3.1.2 整车建模的相关参数
    3.2 整车刚柔耦合模型的建立
        3.2.1 柔性轴模型的建立
        3.2.2 前后悬架模型的建立
        3.2.3 转向系统模型的建立
        3.2.4 制动系统模型的建立
        3.2.5 车身模型的建立
        3.2.6 轮胎模型的建立
        3.2.7 动力总成模型的建立
        3.2.8 传动系模型的建立
        3.2.9 整车刚柔耦合模型的建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整车动力学仿真分析与评价
    4.1 操纵稳定性仿真分析与评价
        4.1.1 蛇行试验
        4.1.2 转向盘角阶跃输入试验
        4.1.3 转向盘角脉冲输入试验
        4.1.4 稳态回转试验
        4.1.5 操纵稳定性总体评价
    4.2 平顺性仿真分析与评价
        4.2.1 随机不平路面输入试验
        4.2.2 脉冲输入行驶试验
    4.3 制动性仿真分析与评价
        4.3.1 试验方法
        4.3.2 仿真结果输出
        4.3.3 结果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参数匹配优化分析
    5.1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5.2 矩阵型权重分析法
    5.3 优化方案的选取与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在汽车制动系统试验设计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稳健性的汽车操稳性仿真分析与优化设计[D]. 施京凯. 福建工程学院, 2021(01)
  • [2]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J].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中国公路学报, 2021(02)
  • [3]车用动力电池包多材料结构优化与轻量化设计[D]. 陈元.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基于负泊松比结构的车门防撞系统优化设计研究[D]. 鲁广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5]基于不确定性分析的道路交通事故再现方法及人地碰撞损伤防护策略[D]. 李华. 长沙理工大学, 2019
  • [6]基于表面细观纹理的钢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抗滑机理研究[D]. 刘阳. 东南大学, 2019
  • [7]考虑性能退化和失效相关的汽车盘式制动器可靠性研究[D]. 袁帅辉.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8]客车双电机同轴混联动力系统参数多目标协同优化研究[D]. 郭晓光.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6)
  • [9]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7(06)
  • [10]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电动汽车刚柔耦合整车模型动力学仿真分析研究[D]. 刘鑫.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正交试验设计法在汽车制动系统试验设计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