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大学英语6级考试试卷(B)(1)(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亭[1](2020)在《多模态理论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词汇在英语中起基础作用,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础。不言而喻,初中英语词汇教学非常关键,这是学生英语学习生涯的起点和奠定英语学习的关键阶段。然而,常规的词汇教学方法使用词汇领读—解释—复习—测验的惯有流程来学习词汇,这使学生很少有主动学习的机会,进而造成英语词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和机械化,并且学生不易真正掌握词汇的发音、拼写、意义和运用。因此,教师使用何种词汇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掌握词汇发音、拼写、意义和运用的有效性以及延长学生记忆词汇的时间变得尤为关键。因此针对常规词汇教学方式的现实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究多模态词汇教学方式对于初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初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兴趣的影响以及学生对于多模态词汇教学方式的态度,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一种新的词汇教学案例借鉴,从而提升词汇教学效率。多模态词汇教学是将声音、文本、图像、视频等相结合来进行词汇的学习与讲解,并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多种学习方式,确保词汇输入途径的多模态化及词汇输出方式的多样化,以此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来进行词汇的高效学习。本研究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某中学七年级两个平行班95名同学为被试,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实验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多模态词汇教学方式对于中学生词汇学习和学习兴趣的影响以及学生对于多模态词汇教学的态度。具体提出了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多模态词汇教学方式会对初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产生什么影响?该问题包含两个子问题:多模态词汇教学方式会对学生的词汇成绩产生什么影响?多模态词汇教学方式会对学生词汇音形义用的掌握产生什么影响?(2)多模态词汇教学方式会对学生的词汇兴趣产生什么影响?(3)在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后,多模态词汇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词汇的态度产生什么影响?为回答以上三个研究问题,本研究从2019年9月到2020年1月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教学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研究者主要采用测验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实验后,研究者有以下发现:1.实验班被试的词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即多模态词汇教学方式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初中生英语词汇成绩;实验班各题型平均分均高于实验班,这表明实验班学生对于单词音形义用的掌握更有效。2.实验班兴趣问卷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即多模态词汇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词汇学习兴趣。3.实验后访谈结果表明初中学生认为多模态词汇教学有助于提高词汇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英语词汇成绩。本研究对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有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应具备不断学习,自我更新的理念,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式;第二,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词汇学习兴趣;第三,教师应密切关注多模态词汇教学课堂的效率。
雷聪聪[2](2020)在《新中小学生汉语考试与新儿童华语文能力测验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对汉语考试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先后研发并实施了一系列汉语考试,同时台湾地区也研发并实施各种华语文能力测验。在众多测试中,新汉语水平考试(新HSK)和台湾新版华语文能力测验(新TOCFL)的对比分析研究已有诸多文章发表,但对新中小学生汉语考试(新YCT)与新儿童华语文能力测验(新CCCC)的研究却不多。论文以这两个测试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二者的基本情况、听力部分和阅读部分,分析二者的优点和不足,以此为基础,为新YCT提出可行性建议,为汉语语言能力测验做出参考。论文选用了新YCT一、二、三级真题和新CCCC萌芽级、成长级、茁壮级官方模拟题。首先对比了新YCT和新CCCC的基本情况,其次从CEFR的视角下对比分析二者与其的对应关系,然后从题型设计、占考试比重、题目呈现方式和材料长度等方面对比分析了两个测试的听力部分和阅读部分,最后基于对二者的对比分析结果针对新YCT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通过一系列对比分析,论文发现新YCT在题型设计、材料长度、听力语速、图片的选用等方面存在不足。听力方面,新YCT可以借鉴新CCCC采用“新半听力模式”,增加题型和听力材料长度,适当加快听力语速;阅读方面,新YCT应当优化图片的选用,适当增加阅读材料长度。此外,两岸也应当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汉语语言能力测试的发展。论文以前人较少关注的新YCT和新CCCC作为研究对象,以期为这一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韩瑶瑶[3](2020)在《对外汉语写作测试方式效度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写作能力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能力测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写作能力必不可少又难以提高,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的水平,因此备受重视。但如何检验学习者的写作能力却是语言测试领域研究的难题,探索不同的测试方式,减少主观性,尽量反映学习者的写作水平和能力,追求其客观真实有效是我们不断努力的目标。本文参阅了第二语言研究领域关于写作测试的大量文献,回顾了国内外写作测试方式有效性的研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写作测试方式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借鉴国外写作测试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新的测试题型,对汉语二语学习者进行写作测试,且对比了多种测试方式的有效性,旨在通过自己的研究对写作教材、写作测试方式的改进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本文针对来华留学生初、中、高不同汉语水平学习者,分别进行了不同写作测试方式的有效性研究:1.针对初级汉语水平者,写作测试方式有完成句子、看图写作及图表题;2.针对中、高级汉语水平者,写作测试方式有完成句子、看图写作、命题作文及图表题。除此之外,本文还探讨了非汉字文化圈学生与汉字文化圈学生在写作测试方式有效性方面的差别。本文的研究假设为:1.初级汉语水平留学生看图写作测试的效度最高;中级汉语水平留学生命题作文测试的效度最高;高级汉语水平留学生图表题测试的效度最高;2.是否为汉字文化圈的学生,在写作测试方式有效性方面存在差异。研究结论基本印证了我们的假设,但也有不同发现,如对中级学习者来说,完成句子测试的有效性是最高的。本文最后提出了改进写作教材练习题、丰富写作练习方式的建议,如针对初级汉语水平者,适当在练习题中增加看图写作及完成句子;针对中级汉语水平者,可以加强完成句子的练习;针对高级汉语水平者,可以增加图表题的练习方式等。希望以上建议能够为提高写作测试方式有效性、增强外国留学生汉语写作能力提供借鉴和参考。
张姗姗[4](2019)在《分阶段反馈教学法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以石河子某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为例》文中提出《信息技术》课程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升学压力的存在,通过加大课时量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并不可行。如何在保持现有课时量的同时,尽可能地提高教学效果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和桑代克练习律均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步骤开展练习,根据练习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和强化,能够促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上述理论,及时通过测试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易错知识点进行强化教学显现出必要性。由于批改并分析测试试卷需要耗费的巨大工作量和师资短缺现实的情况之间存在矛盾,石河子某中学在过往的教学中,通常采用综合反馈教学法完成教学时间为2个学期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该方法仅在第2学期开学初进行一次综合测验,通过综合测验反馈的情况,在第2学期学习新课程的同时复习第1学期的易错知识点,达到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该课程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目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上阅卷及试卷分析系统的投入使用,为分阶段反馈教学法的实施提供了技术上的解决方案。该方法的特征在于,将一段时间的教学任务细分为若干阶段,在每阶段结束时进行阶段测试,通过阶段测试整理出该阶段的易错知识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反馈教学集中讲解易错知识点,并在下一阶段的测试中加入对上一阶段易错知识点的考核。本文将分阶段反馈教学法运用于石河子某中学2018级卓越班、自强班和平行班3类学生第1学期《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易错知识点的得分的变化情况、调查问卷及综合测试的得分情况评价该方法的教学效果。对卓越班、自强班和平行班的研究结果均表明:(1)分阶段反馈教学法加深了学生对易错知识点的掌握程度;(2)学生对分阶段反馈教学法持正面评价;(3)与综合反馈教学法相比,分阶段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由此可知,将分阶段教学法运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在不增加课时量的同时,提升了教学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程从兵[5](2019)在《中欧外语课程标准设计理念与框架结构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经济全球化正朝着纵深方向迅猛发展,与此相伴随的教育国际化亦已大势所趋,而作为服务于更好沟通与交流的外语教育更是如此。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将外语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提高外语教育质量,相继设计和编制了外语课程标准。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部相继颁布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这两个纲领性文件是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历程的缩影。随着课程标准的实施,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外语教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一些矛盾问题开始凸显,如课程理解和课程实施的不协调、语言知识和语言素质的不合拍、英语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不和谐以及英语学习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等较为突出,有待改善。为了进一步改善我国外语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本文特别选取欧盟2001年正式颁布的《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作为参照,对两者的设计理念与框架结构进行全面和整体分析比较。论文着力解决的问题如下:中欧外语课程标准设计理念和框架结构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在哪里?通过对双方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和课程标准框架结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建议及课程评价)等方面比较分析,发现两者共性之处主要体现在:双方文件出台的主要背景都是应对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趋势,顺应本土化高品质外语教育的诉求;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是外语课程标准出台的落脚点和着眼点;课程性质兼顾任务驱动的工具性和意义追寻的人文性;体系化建构的课程目标都突出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注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是知识观、活动观、能力观、态度观的整合;围绕学生发展来构建综合性、发展性和多元性评价体系。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外语课程标准主体有差异,中方是政府主导,欧方是多元主体参与;学习者身份界定有差异,中方界定为学生,欧方界定为社会人;课程标准追求的动机功能有差异,中方注重升学应试,欧方注重融入他国;课程内容丰富度有差异,中方注重四项技能,注重考试所需要的能力,欧方注重语言交际活动及其所需要的各种能力;课程评价多元化程度有差异,欧方的共同语言能力量表特别倡导评价多元化和自我评价。有缺陷的课程标准才有完善的希望。通过研究,本文为完善我国外语课程标准研制提供一些建议:对外语教育政策进行国家立法,保证课标设计权威性和科学性;为促进语言多元化应当树立正确的语言资源观和生态观,做到多元共生;从保障公民基本教育权利高度来看待区域外语教育质量;聚智共谋,课标设计体现“不同”与“共同”,框架透明、详尽和缜密;课标设计理念体现外语学科特色,关注人文性,不弱化工具性;丰富课程内容,树立因人而生和为人而生的课标设计理念;研制有利于学习者健康发展的整体性评价体系,做到评价育人;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理解和实施课标设计理念,成为终身学习典范。
陈露露[6](2019)在《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语测试是检测被试者英语水平的重要手段,是现在国际上的通用语言,也是我国的第二语言。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国内认可度最高的英语考试是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但是经过这么多年,问题也在逐渐显现,为此我国开始研究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并且在2020年前逐步推行。目前国内的英语考试现状如何?四六级考试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为何会出现,出现的背景以及意义何在?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在未来的实施中又会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如何去应对?笔者以此题进行研究,对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在未来的实施无疑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除了引言与结语之外,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概念界定与理论研究。对考试、英语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以及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四个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交际语言测试理论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是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出现在的背景以及目标意义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是比较分析,将国内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与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中的五级与六级考试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四六级的问题以及证明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科学性。第四部分是研究结论,对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在的实践初探进行分析并且理性的看待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存在的问题,对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未来实施提出相关建议。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是新兴事物,会存在很多的质疑。但是通过将它与现有的英语考试类型进行比较分析,我们会发现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从量表的研制到考试系统的建立都更加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和社会需求。终将对我国未来的外语测评与英语教学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丁爽[7](2019)在《中国新HSK考试与西班牙DELE考试比较研究 ——以中级笔试部分为例》文中认为语言测试相当于一面“镜子”,能够反映教师和学生在语言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因此,语言测试是必不可少的过程。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一带一路”战略计划的实施,汉语在全球的地位日益提高,海内外汉语学习者的人数持续上升,汉语水平考试(HSK)也因此受到极大关注。在经历改革之后,新汉语水平考试(以下简称新HSK)在整体上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不过,与国外业已成熟的语言测试相比,新HSK仍然是很年轻的,需要持续改革、不断优化。西班牙语水平测试(以下简称DELE)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鉴于DELE与新HSK有许多共通之处,本文以二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笔试部分进行了系统的比较,意在分析两种语言测试各自的优缺点,吸取DELE的精华部分,从而更好地促进新HSK发展,试图为汉语教学提供新思路。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依据和方法,并且介绍了语言测试理论的发展及核心观点,对语言测试相关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二章重在对新HSK和DELE进行概况介绍和综合比较。概况介绍包括考试报名、考试框架和考试结果等三个方面,综合比较涉及考试大纲、考试内容和功能用途等三个角度。第三章“听力部分比较”、第四章“阅读部分比较”和第五章“写作部分比较”是本文的重点内容。在每一章中,笔者首先介绍单项测试的目的和内容,其次通过统计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各部分的题型和选材进行比较,同时提出应试策略,再根据语言测试理论中关于语言能力的描述对两种语言测试进行分析和对应,最后根据比较分析结果,归结新HSK和DELE各自的优缺点,得出结论:DELE在听力、阅读和写作三个方面有值得新HSK参考和借鉴的可能,并且尝试为改进新HSK和发展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可行性建议。第六章“结语”总结了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介绍了最新研发的西班牙语水平测试,并对新HSK的未来提出展望。
曾赛阳[8](2019)在《我国研究生推免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提高研究生质量成为首要任务,作为选拔创新人才的研究生推免制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本文以推免招生的历史演变、现状研究、未来发展为行文脉络。沿着“历史分析—现状研究—价值探寻—揭示问题—对策建议”的思路展开,肯定了研究生推免制度在推进研究生招生改革中所产生的价值,揭示了当前研究生推免制度存在的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策略。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对我国教育领域推荐制度和研究生推免招生的历史梳理。经过相关史料的查阅和分析,发现我国推荐优秀人才免试入学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的博士弟子入学,在民国时期更是通过推荐保送的方式招收并培养了一批大师级的人物。推荐免试作为我国研究生的一种招生方式最早出现于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通儒院》法规。而现行的研究生推免制度则肇始于1985年。从1985年到2018年,我国研究生推免招生分别经历了初创期(1985年~1990年)、过渡期(1991年~1993年)、发展期(1994年~2006年)、扩张期(2006年~至今)四个时期。第二章是对我国研究生推免制度的现状研究。通过对1985年到2018年这34年的研究生招生文件以及对部分院校的推荐办法和接收办法进行查阅和解读,梳理并厘清了现行研究生推免制度的目的、推免高校情况、研究生推免比例、推免专项计划以及推免实施流程。第三章是对我国研究生推免制度的实证调查。通过对N校2007年—2017年招生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访谈,并结合研究生推免制度的历史,分析发现研究生推免制度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价值:(1)促进了推免院校的校际流动,优化了生源结构;(2)选拔了优秀及特殊才能人才;(3)促进了推免院校本科教学;(4)弥补了考试制度的不足。第四章是对我国现行研究生推免制度的问题揭示。通过对研究生推免制度的历史分析、实施现状并辅以N高校的案例研究,发现现行研究生推免制度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1)研究生推免制度存在影响高等教育公平的问题:重点高校“教育寡头化”日趋严重、统考生权益受损、普通高校和西部高校人才大量流失;(2)推免生入学后培养质量不佳:推免生科研创新能力不强、懈怠现象凸显;(3)研究生推免制度设计与实践出现了背离:推免生盲目跟风选择学术学位造成专业学位推广受阻、生源大战诱发推免招生工作量增加。第五章是完善我国现行研究生推免制度的建议及对策。本研究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结合时代的理念和诉求,提出了以下改革措施:(1)针对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教育部应在适当降低或控制重点高校保研率的基础上,扩大推免高校的数量,妥善协调重点高校推免比例和统考比例,促进更多高校之间的生源流动,增强高等教育活力。为了避免普通高校和西部地区高校学科人才培养出现断层,教育部应做好教育补偿工作,对普通院校和落后地区高校优势学科实行差异化保护政策,效仿“直属师范大学补偿计划”建立“西部地区重点高校补偿计划”。(2)针对推免生质量问题,推荐单位应构建科学合理的选材标准,加强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考核,并加大破格推荐。招生单位应加强对推免生大四学年的教育和监管,建立定期考核制度,让推免制度成为衔接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桥梁,发挥优秀人才的潜力。(3)针对推免制度设计的初衷在实践中存在背离的问题,利益相关者应正确认识,合理定位。推免生应该合理选择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弱势高校应多途径拓宽招生渠道。
苗蕊[9](2018)在《基于图式理论的高职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图式是人们知识本身的表征形式和认知框架,图式理论从认知角度揭示了阅读过程和阅读理解的本质,已经被证明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实践意义。基于图式理论的阅读教学策略作为补缺、激活既有图式、构建图式体系的系统性策略,更关注阅读者在文本理解过程中的参与度、多层次知识体系的建立和活化以及实现阅读目标的技巧方法,对改善提升阅读教学和学生阅读学习现状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图式阅读教学策略对高职英语阅读学与教的有效性,研究对象为笔者所在的某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分为三个研究:研究一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从总体上了解高职生英语阅读策略的使用情况和趋势:研究二以16级80名会计专业学生为对象,结合研究一的结果,针对高职生整体阅读策略和普遍比较薄弱的词汇学习进行干预研究,探讨图式英语阅读教学策略和图式词汇教学策略干预对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成绩和词汇理解成绩的影响;研究三通过深度访谈、学生试卷分析等手段,从个体层面了解英语图式阅读教学策略和词汇策略干预对学生阅读理解过程和词汇理解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1.对三个年级358名非英语专业高职生的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显示,高职生英语阅读策略的使用情况在性别上差异不显着,但在文理生源上存在显着差异,文科生的策略使用情况好于理科生。2.不同年级的高职生在英语阅读策略的使用上不存在显着差异。3.图式阅读策略干预教学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在英语阅读成绩的提高上存在显着差异,实验班成绩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班;图式阅读教学策略对高中低水平学生阅读理解成绩的提高均有显着作用,其中对低水平学生影响最大,其次为中等水平组和高水平组;但在性别上没有明显差异。4.图式词汇策略教学对高职生词汇理解成绩的提高存在显着影响,尤其对中等水平学生影响最大,其次为高水平学生和低水平学生;在性别上未出现显着差异。5.个案研究显示在英语图式阅读教学策略干预中,实验班中低水平学生相对高水平学生取得了更明显的进步:词汇教学策略干预实验中,中高水平学生相对于低水平学生的词汇理解水平有了更大的改善。
刘盾[10](2018)在《香港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文中提出独特的历史变迁与社会沿革使得香港地区既受东方文明的影响,也受西方文明的作用,两种文明互不相同却又彼此渗透,铸就了香港地区十分特殊的社会文化与教育制度。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是衔接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桥梁与关键,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发展水平。关于香港高校招考制度的研究意义重大但却十分匮乏,本研究以此为切入,设绪论及七章主要内容。第一章为香港地区教育概况,简述了香港教育的发展及教育机构的形成,探讨了新世纪香港的中等教育改革及高等教育特征。第二章是香港地区高校演进与招考制度变迁,梳理了各高校由仅为英文中学毕业生设立升学考试到中英文中学兼顾、由单独招生走向联合招生的历程。第三章是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考核模式:中学文凭考试。以部分科目为例,对中学文凭考试的甲类核心科目、甲类选修科目、乙类应用学习科目、丙类其他语言科目等进行详细分析。第四章为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特色机制:校本评核。对校本评核的设计理念、实践操作、分数调整、各方职责等进行深入探索,并作理论反思。第五章是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招生方式。对香港地区的大学、专上学院的招生方式进行分类总结。第六章是英台澳港高校招考制度之比较。分别研究英国、台湾、澳门的高校招考制度,并与港作比较。第七章是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特征总结与启思借鉴。整体而言,研究发现的核心要点如下所示:第一,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为考生提供甲乙丙三类可供选择的科目,类型十分多元、范围十分宽泛,有利于考生的自主选择、兴趣发展、特长发挥。考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复杂、多向思维,以及综合、比较、批判、反思等能力。其中,通识教育科目引导学生结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概念、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角度、综合性地探究当代的、跨学科的重要议题。乙类应用学习科目则联系六大学习范畴,引导学生认识与职场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掌握概念知识、运用基本技能。第二,为确保中学文凭考试成绩公正、准确、与国际接轨,各科成绩评定依据“等级描述”、采用“水平参照”。在操作过程中,依据临界分数划分由1至5的五个等级,第1级最低、第5级最高,第5级又分5、5*、5**,以区别高低水平。评级程序与等级设定办法十分周密,过程中程序步骤环环相扣,并综合运用专家小组判断与统计模型计算的处理办法。第三,中学文凭考试除统一考试之外,还设校本评核。校本评核由各校任课教师负责,有利于全面评核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为确保评核成绩在各校之间的可比性、维持校本评核的公平与公正,香港考评局还实行分数调整方案,对各校给出成绩进行调整。香港的教育局、考评局以及由其委任的监督员、统筹员等也会尽心尽力地参与到校本评核中来,以此保障校本评核的质量水准、促进校本评核的顺利实施。第四,香港考评局设有严密的拟题、审题、阅卷、复核机制,并实行海外审查试卷与答卷、试卷质量审核、试后检讨、内部审核及风险监察等,以确保考试的信效度及公平性。同时,积极推进本地中学文凭考试与美、英、德、澳、加、法等其他国家高校入学考试的互认衔接,并与英国A-Level考试、雅思英语考试等构建了成绩换算机制。此外,与内地及台湾地区形成了考试互认方案。第五,在高校招生方面,一般要求考生参加中学文凭考试的4门核心科目(语文、英文、数学、通识教育)以及2到3门选修科目的考试并提交相应成绩。各校不同专业会对考生的选修科目及成绩等级等提出不同的要求,有些专业还会在此基础上增设其他一些条件。香港地区的“大学联招办法”会综合考虑每位考生的“活动经验与比赛成绩”证明。此外,设立了“校长推荐计划”、“残障人士招生”等其他升学渠道。基于此,为内地未来深化高考改革提出系列建议,包括:丰富科目类型、优化命题设计;完善综合素质评价、试行分数调整方案;科学汲取域外经验、优化等级赋分模式;密切结合专业所需、合理设置招生科目;促进高考域外衔接、扩大一流大学国际招生;凸显公平正义理念、完善残疾考生招考办法等。
二、全国大学英语6级考试试卷(B)(1)(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大学英语6级考试试卷(B)(1)(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多模态理论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常规词汇教学方式的局限性 |
(二)实施多模态词汇教学的必要性 |
(三)实施多模态词汇教学的现实价值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框架 |
六、研究重难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多模态理论的国外研究述评 |
二、多模态理论的国内研究述评 |
三、英语词汇教学的国外研究述评 |
四、英语词汇教学的国内研究述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核心概念界定 |
一、理论基础 |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 |
(二)多模态理论 |
(三)信息加工理论 |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兴趣概念的界定 |
(二)态度概念的界定 |
(三)多模态相关概念的界定 |
(四)单模态与多模态的区分 |
(五)多模态理论的媒介系统 |
(六)多模态词汇教学的内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一)教育实验法 |
(二)测验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四)访谈法 |
四、研究工具 |
(一)测试类工具 |
(二)调查类工具---调查问卷 |
(三)统计类工具 |
(四)结构化访谈提纲 |
五、研究过程 |
六、研究变量 |
(一)自变量与因变量 |
(二)无关变量 |
第四章 研究结果及分析 |
一、试卷测试的数据分析 |
(一)组间前后测成绩对比 |
(二)组内前后测成绩对比 |
(三)词汇题型平均分比较 |
二、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
(一)组间前后测兴趣数据对比 |
(二)组内前后测兴趣数据对比 |
三、访谈的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一、本文的研究结论 |
二、研究创新 |
三、本研究的建议 |
四、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五、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兴趣量表 |
附录2 石河子第X中学2019-2020 学年第一学期统一考试测试卷 |
附录3 石河子第X中学2019-2020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 |
附录4 访谈提纲 |
附录5 访谈文本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2)新中小学生汉语考试与新儿童华语文能力测验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一、语言测试研究 |
二、汉语测试研究 |
三、新YCT和新CCCC的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统计分析法 |
二、对比分析法 |
三、文献分析法 |
四、图表法 |
第二章 新YCT和新CCCC的基本情况介绍 |
第一节 新YCT与新CCCC的基本情况 |
一、新YCT的基本情况 |
二、新CCCC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新YCT和新CCCC的考试大纲的基本情况 |
一、考试对象 |
二、考试内容 |
三、分数等级 |
四、成绩报告 |
第三章 新YCT和新CCCC与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的对应关系 |
第一节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 |
一、《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简介 |
二、《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等级说明 |
第二节 新YCT、新CCCC与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的对应关系 |
一、新YCT与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的对应关系 |
二、新CCCC与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的对应关系 |
小结 |
第四章 新YCT和新CCCC听力部分对比分析 |
第一节 听力题型设计对比分析 |
一、听力题型设计对比 |
二、听力题型设计分析 |
第二节 听力部分占比的对比分析 |
一、听力部分占比的对比 |
二、听力部分占比的分析 |
第三节 听力部分题目呈现方式对比分析 |
一、听力题目呈现方式对比 |
二、听力题目呈现方式分析 |
第四节 听力材料长度的对比分析 |
一、听力材料长度的对比 |
二、听力材料长度的分析 |
小结 |
第五章 新YCT和新CCCC阅读部分对比分析 |
第一节 阅读部分题型设计对比分析 |
一、阅读题型设计对比 |
二、阅读题型设计分析 |
第二节 阅读部分题目呈现方式对比分析 |
一、阅读部分题目呈现方式对比 |
二、阅读部分题目呈现方式分析 |
第三节 阅读部分材料长度的对比分析 |
一、阅读部分材料长度对比 |
二、阅读部分材料长度分析 |
小结 |
第六章 新YCT试题设计的建议 |
第一节 听力部分 |
一、采用新半听力模式,提高测试效度 |
二、增加听力部分题型,体现“以儿童为本位” |
三、增加听力材料长度,加快听力语速 |
第二节 阅读部分 |
一、优化图片的选用,有效辅助考生答题 |
二、增加阅读材料长度,确保测试科学性和合理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新CCCC模拟题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对外汉语写作测试方式效度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写作测试方式及练习题设计研究综述 |
2.1 国内外有关写作测试方式的研究概述 |
2.1.1 国外有关写作测试方式的研究 |
2.1.2 国内有关写作测试方式的研究 |
2.2 国内外写作测试方式的效度与信度研究 |
2.2.1 国内外关于效度的研究 |
2.2.2 国内外关于信度的研究 |
2.3 国内外写作测试方式评分研究 |
2.3.1 评分标准 |
2.3.2 评分误差 |
2.4 对外汉语教材研究中涉及练习题的研究 |
第三章 对外汉语写作测试实证研究设计 |
3.1 实验对象 |
3.2 实验目的 |
3.3 实验方法 |
3.4 实验假设 |
3.5 实验设计与实施 |
3.5.1 实验设计 |
3.5.2 实验实施过程 |
3.6 评分标准 |
3.6.1 实验评分标准和办法 |
3.6.2 任课教师评分方法 |
3.7 效度检验 |
3.8 信度检验 |
第四章 对外汉语写作测试实验结果及讨论 |
4.1 信度检验 |
4.2 各汉语水平测试效度的分析及讨论 |
4.2.1 初级汉语水平不同写作测试方式的效度分析 |
4.2.2 中级汉语水平不同写作测试方式的效度分析 |
4.2.3 高级汉语水平不同写作测试方式的效度分析 |
4.3 非汉字文化圈学生与汉字文化圈学生测试效度的对比分析 |
4.3.1 非汉字文化圈(初中高)与汉字文化圈(初中高)情况对比 |
4.3.2 非汉字文化圈(中高级)与汉字文化圈(中高级)情况对比 |
4.4 教师访谈结果及分析 |
4.4.1 评分员访谈 |
4.4.2 任课教师访谈 |
4.5 有待进一步检验的问题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2 启示 |
5.2.1 三种代表性写作教材分析 |
5.2.2 本人使用写作教材情况 |
5.2.3 写作教材练习形式与HSK考试题型的对比 |
5.3 建议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初级汉语水平测试题 |
附录二 :中级汉语水平测试题 |
附录三 :高级汉语水平测试题 |
附录四 :评分标准 |
致谢 |
(4)分阶段反馈教学法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以石河子某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分阶段反馈教学法理论基础 |
2.1 桑代克的练习律 |
2.2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
2.3 程序教学论 |
2.4 理论基础在研究中的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分阶段反馈教学法研究设计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对象 |
3.4 研究创新点 |
3.5 研究工具 |
3.6 教学实施过程比较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分阶段反馈教学法实施过程 |
4.1 阶段测试1实施及反馈 |
4.2 阶段测试2实施及反馈 |
4.3 阶段测试3实施及反馈 |
4.4 综合测试实施与反馈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分阶段反馈训练教学效果评价 |
5.1 分阶段反馈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3 对策和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和可以改进之处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5)中欧外语课程标准设计理念与框架结构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三节 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 |
第四节 核心概念解释 |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中国《英语课程标准》的研究现状 |
第二节 关于《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关于中欧外语课程标准比较研究的研究现状 |
第四节 文献梳理的结论 |
第三章 外语教育政策制定的历史进程比较与分析 |
第一节 中国外语教育政策制定的历史进程 |
第二节 欧洲外语教育政策制定的历史进程 |
第三节 结论与启示 |
第四章 课程标准框架结构比较与分析 |
第一节 中国《英语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 |
第二节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的框架结构 |
第三节 结论与启示 |
第五章 课程性质比较与分析 |
第一节 中国《英语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 |
第二节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的课程性质 |
第三节 结论与启示 |
第六章 课程理念比较与分析 |
第一节 中国《英语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 |
第二节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的课程理念 |
第三节 结论与启示 |
第七章 课程目标比较与分析 |
第一节 中国《英语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 |
第二节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的课程目标 |
第三节 结论与启示 |
第八章 课程内容比较与分析 |
第一节 中国《英语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 |
第二节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的课程内容 |
第三节 结论与启示 |
第九章 教学建议比较与分析 |
第一节 中国《英语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 |
第二节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的教学建议 |
第三节 结论与启示 |
第十章 课程评价比较与分析 |
第一节 中国《英语课程标准》的课程评价 |
第二节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的课程评价 |
第三节 结论与启示 |
第十一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基于比较研究的建议 |
第三节 对本研究的反思 |
参考文献 |
(6)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旨趣 |
1. 选题缘由 |
2. 研究意义 |
3.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现状 |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 |
(四) 研究方法 |
1. 文献研究法 |
2. 比较研究法 |
3. 问卷研究法 |
一、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 概念界定 |
1. 考试 |
2. 英语考试 |
3. 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 |
4.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
(二) 理论基础 |
1. 交际测试理论 |
2. 发展历史梳理 |
3. 实际应用领域 |
二、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背景及意义 |
(一) 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提出背景 |
1. 大学英语考试类型多样化 |
2. 大学英语考试目的功利化 |
3. 社会考试资源的严重浪费 |
4. 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较差 |
5. 大学生英语学习方式单一 |
(二) 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研究历程 |
1. 恢复高考以前的英语考试 |
2. 恢复高考至今的英语考试 |
3. 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发展历程 |
(三) 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推行目标 |
1. 外语测试系统性建设 |
2. 学生外语综合素质提升 |
3. 外语教学目标科学化 |
三、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与现行四六级考试比较分析 |
(一) 科学性 |
1. 考试连贯性 |
2. 考试侧重点 |
(二) 基础内容 |
1. 基本知识 |
2. 语言应用 |
(三) 试卷分析 |
1. 试卷构成 |
2. 考试题型 |
3. 时间分布 |
四、研究结论 |
(一) 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实践初步研究 |
1. 试点实行初探 |
2. 国际标准对接 |
(二) 国家英语等级考试存在的质疑 |
1. 考察过于全面,是否符合学生实际能力 |
2. 考察难度相同,是否适用不同专业需求 |
(三) 正式实施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建议 |
1. 明确考试性质 |
2. 国家政策支持 |
3. 增强社会认可 |
4. 借鉴国际经验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国新HSK考试与西班牙DELE考试比较研究 ——以中级笔试部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依据 |
一、语言测试目的和用途 |
二、语言测试类型 |
三、语言测试理论 |
四、语言能力结构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资料法 |
二、统计分析法 |
三、比较研究法 |
第五节 研究综述 |
一、研究现状 |
二、文献综述 |
第二章 中国新HSK与西班牙DELE的总体比较 |
第一节 新HSK与DELE的简介 |
一、考试报名 |
二、考试结构 |
三、考试结果 |
第二节 新HSK与DELE的宏观比较 |
一、考试大纲比较 |
二、考试内容比较 |
三、功能用途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新HSK与西班牙DELE听力测试的比较分析 |
第一节 听力测试介绍 |
一、测试目的 |
二、命题方法及原则 |
三、新HSK与DELE听力测试介绍 |
四、比较分析 |
第二节 题型比较 |
一、新HSK听力题型 |
二、DELE听力题型 |
三、比较分析 |
第三节 选材比较 |
一、新HSK听力选材 |
二、DELE听力选材 |
三、比较分析 |
本章小结 |
一、新HSK与DELE听力测试各自的亮点与局限性 |
二、DELE听力测试的可借鉴性 |
三、对听力教学的启示 |
第四章 中国新HSK与西班牙DELE阅读测试的比较分析 |
第一节 阅读测试介绍 |
一、测试目的 |
二、命题方法及原则 |
三、新HSK与DELE阅读测试介绍 |
四、比较分析 |
第二节 题型比较 |
一、新HSK阅读题型 |
二、DELE阅读题型 |
三、比较分析 |
第三节 选材比较 |
一、新HSK阅读选材 |
二、DELE阅读选材 |
三、比较分析 |
本章小结 |
一、新HSK与DELE阅读测试各自的亮点与局限性 |
二、DELE阅读测试的可借鉴性 |
三、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
第五章 中国新HSK与西班牙DELE写作测试的比较分析 |
第一节 写作测试介绍 |
一、测试目的 |
二、命题方法及原则 |
三、新HSK与DELE写作测试介绍 |
四、比较分析 |
第二节 题型比较 |
一、新HSK写作题型 |
二、DELE写作题型 |
三、比较分析 |
第三节 选材比较 |
一、新HSK写作选材 |
二、DELE写作选材 |
三、比较分析 |
本章小结 |
一、新HSK与DELE写作测试各自的亮点与局限性 |
二、DELE写作测试的可借鉴性 |
三、对写作教学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我国研究生推免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选题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 研究生 |
(二) 学术型研究生 |
(三) 专业型研究生 |
(四) 推荐制度 |
(五) 研究生推荐免试制度 |
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一) 国内关于研究生推免制度的相关研究 |
(二) 关于国外研究生招生制度的研究 |
(三)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价 |
四、理论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我国推荐免试招生的历史 |
第一节 我国教育领域免试入学的历史 |
一、古代推荐入学 |
二、民国时期保送免试升学 |
三、建国初期工农保送入学 |
四、高考保送制度 |
五、中学校长推荐制 |
第二节 我国研究生推免招生的历史演变 |
一、清末民国时期研究生推免招生的历史(1902年-1950年) |
二、建国初期研究生推免招生历史(1951年-1966年) |
三、现行研究生推免制度的初创期(1985年-1990年) |
四、现行研究生推免制度的过渡期(1991年-1993年) |
五、现行研究生推免制度的发展期(1994年-2006年) |
六、现行研究生推免制度的扩张期(2006年至今) |
第二章 我国研究生推免制度的现状 |
第一节 推免制度的目的 |
第二节 推荐免试高校情况 |
第三节 推荐免试比例情况 |
第四节 推免专项计划 |
一、硕师计划 |
二、研究生支教团 |
三、直属师范大学及国防科工单位补偿计划 |
四、“高层次双语人才培养”专项计划 |
五、“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 |
六、“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专项计划 |
七、高校单列计划 |
第五节 推免流程情况 |
一、高校推荐标准 |
二、高校接收标准 |
第三章 研究生推免制度的实施效果——以N校为例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二、研究伦理问题的讨论 |
第二节 N校近十年推免情况分析 |
一、N校历年来硕士研究生总体招生规模 |
二、N校的推免比例情况 |
三、N校推免生学科选择情况 |
四、N校推免学位类别选择情况 |
五、N校推免生生源学校数量分析 |
六、N校推免生生源学校类型分析 |
七、N校推免生生源背景学校地域分析 |
八、研究结论 |
第三节 推免生与统考生对比研究 |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预处理 |
二、学习成绩对比分析 |
三、社会活动能力对比分析 |
四、科研创新能力对比分析 |
五、推免生升学情况 |
六、研究结论 |
第四节 研究生推免制度的优越性 |
一、促进了校际流动,优化了生源结构 |
二、选拔了优秀及特殊才能人才 |
三、促进了推免院校本科教学 |
四、弥补了考试制度的不足 |
第四章 现行研究生推免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推免制度引发的公平问题 |
一、资源失衡----“教育寡头化”日趋严重 |
二、统考缩招----高等教育阶层流动受阻 |
三、人才流失----部分院校学科发展何去何从 |
第二节 推免生入学后培养质量不佳 |
一、成绩导向----推免生科研创新能力堪忧 |
二、放任自由----推免生懈怠现象凸显 |
第三节 制度设计初衷在实践中的背离 |
一、推广专硕VS推免生盲目跟风选择学硕 |
二、流程优化VS生源大战诱发推免招生工作量倍增 |
第五章 完善现行研究生推免制度的建议 |
第一节 推进高等教育公平、促进推免生合理分流 |
一、扩大推免资格高校范围 |
二、妥善协调高校推免比例和统考比例 |
三、对普通院校和落后地区高校优势学科实行差异化保护政策 |
四、建立西部地区重点高校补偿计划 |
第二节 建设完善的推免生质量保障体系 |
一、推荐高校:构建科学的选才标准、加大破格推荐力度 |
二、接收高校:加强推免后教育、建立定期考核制度 |
第三节 纠正利益相关者认知偏差 |
一、提高推免生对专业学位的认知,合理选择学位类别 |
二、弱势高校应拓宽招生渠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全国366所研究生推免高校完整名单 |
附录二: 我国研究生推免制度研究访谈提纲 |
附录三: 访谈招募联系信 |
附录四: 访谈日记 |
致谢 |
(9)基于图式理论的高职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2. 研究现状和问题的提出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图式理论研究 |
2.1.2 阅读策略及相关理论 |
2.1.3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
2.2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3. 总体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假设 |
3.3 研究方法 |
3.3.1 研究对象 |
3.3.2 变量确定与控制 |
3.3.3 研究工具 |
3.3.4 研究材料 |
3.3.5 研究程序 |
3.4 概念界定 |
4. 基于图式理论的高职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
研究一 高职生英语阅读策略现状调查 |
4.1.1 研究目的 |
4.1.2 研究假设 |
4.1.3 研究方法 |
4.1.4 研究结果 |
4.1.5 分析与讨论 |
4.1.6 结论 |
研究二 图式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的干预研究 |
实验一 图式阅读教学策略对高职生英语阅读的影响 |
4.2.1 研究目的 |
4.2.2 研究假设 |
4.2.3 研究方法 |
4.2.4 研究结果 |
4.2.5 分析与讨论 |
4.2.6 结论 |
实验二 图式词汇教学策略对高职生英语阅读的影响 |
4.3.1 研究目的 |
4.3.2 研究假设 |
4.3.3 研究方法 |
4.3.4 研究结果 |
4.3.5 分析与讨论 |
4.3.6 结论 |
研究三 图式英语阅读教学策略干预的个案研究 |
4.4.1 研究目的 |
4.4.2 研究假设 |
4.4.3 研究方法 |
4.4.4 研究结果 |
4.4.5 分析与讨论 |
4.4.6 结论 |
5. 总结论与建议 |
5.1 总结论 |
5.2 建议 |
6.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6.1 存在不足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香港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香港地区教育概况 |
第一节 香港地区教育发展概述 |
第二节 新世纪香港地区中等教育改革 |
第三节 新世纪香港地区高等教育特征 |
第二章 香港地区高校演进与招考制度变迁 |
第一节 香港地区高校的形成与演变 |
第二节 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变迁 |
第三章 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考核模式:中学文凭考试 |
第一节 核心与选修并存: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之甲类科目 |
第二节 应用与语言兼具: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之乙、丙类科目 |
第四章 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特色机制:校本评核 |
第一节 校本评核科目例证及分数调整 |
第二节 校本评核综合探讨及理论透视 |
第五章 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招生方式 |
第一节 多元性与开放性:香港地区大学招生方式探究 |
第二节 广泛性与包容性:香港地区专上学院招生方式解析 |
第三节 香港地区高校招生方式之理论探究 |
第六章 英台澳港高校招考制度之比较 |
第一节 英国高校招考制度及与港比较 |
第二节 台湾高校招考制度及与港比较 |
第三节 澳门高校招考制度及与港比较 |
第四节 英台澳港高校招考制度比较之小结 |
第七章 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特征总结与启思借鉴 |
第一节 香港高校招考制度之理论省思 |
第二节 香港高校招考制度的特色 |
第三节 香港高校招考制度对内地高考改革的启思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论文成果 |
四、全国大学英语6级考试试卷(B)(1)(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多模态理论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王晓亭.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2]新中小学生汉语考试与新儿童华语文能力测验的对比分析[D]. 雷聪聪. 华侨大学, 2020(01)
- [3]对外汉语写作测试方式效度的实证研究[D]. 韩瑶瑶.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4]分阶段反馈教学法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以石河子某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为例[D]. 张姗姗.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5]中欧外语课程标准设计理念与框架结构的比较研究[D]. 程从兵.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6]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研究[D]. 陈露露.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7]中国新HSK考试与西班牙DELE考试比较研究 ——以中级笔试部分为例[D]. 丁爽. 苏州大学, 2019(04)
- [8]我国研究生推免制度研究[D]. 曾赛阳.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9]基于图式理论的高职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 苗蕊. 扬州大学, 2018(05)
- [10]香港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D]. 刘盾. 厦门大学,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