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与胆管运动调节的研究进展

胆囊与胆管运动调节的研究进展

一、胆囊和胆道运动调节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周智慧[1](2021)在《基于“腑以通为用”从DAG-PKC通路调控胆囊动力的胆固醇结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采用高胆固醇致石饲料诱发法制作胆囊胆固醇结石(Cholesterol stone,CS)小鼠模型,采用疏肝理气代表方柴胡疏肝散进行干预,从胆囊动力学角度探讨疏肝理气法对CS小鼠胆囊收缩功能的影响及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5周龄SPF级ICR雄性小鼠3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8只,造模组24只。空白组以普通颗粒饲料喂养,模型组采用高胆固醇致石饲料制备CS小鼠模型,造模9周后,随机选取8只模型小鼠取材,观察胆囊结石造模是否成功。造模成功后,将成模小鼠按照体重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柴胡疏肝散组,每组8只,连续等剂量灌胃4周(空白组及模型组予生理盐水,柴胡疏肝散组予柴胡疏肝散)。以空白组作为对照,观察各组小鼠的胆囊、肝脏形态变化,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胆囊与肝脏的组织形态;用ELISA法检测胆汁TC、TBA与血清DAG、TG含量;分别采用q-PCR法与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肝脏PKC和胆囊CAP、VIP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体重变化: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柴胡疏肝散组小鼠体重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柴胡疏肝散组小鼠体重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2.HE染色观察结果:空白组小鼠肝组织中肝细胞索排列正常,细胞核居中,形态结构正常,胆囊组织结构基本完整;模型组小鼠肝组织中肝细胞肿胀明显,排列松散,可见大量脂滴空泡,胆囊黏膜增厚,黏膜胶原纤维扩充增多;柴胡疏肝散组小鼠肝细胞脂肪变性情况明显改善,脂滴空泡明显减少,胆囊组织黏膜胶原纤维有一定程度恢复。3.血清DAG、TG含量比较: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血清DAG、TG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柴胡疏肝散组血清DAG、TG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4.胆汁TC、TBA含量比较: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胆汁TC含量显着升高(P<0.01),模型组TBA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柴胡疏肝散组胆汁TC含量显着降低(P<0.05),柴胡疏肝散组TBA含量显着升高(P<0.01)。5.肝脏PKC与胆囊CAP、VIP的m RNA与蛋白表达量比较: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脏PKCm RNA与蛋白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5,P<0.01),模型组小鼠胆囊CAP、VIP的m RNA与蛋白表达量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柴胡疏肝散组小鼠肝脏PKCm 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小鼠肝脏PKC蛋白表达量有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小鼠胆囊CAPm RNA与蛋白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5),小鼠胆囊VIPm RNA与蛋白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1)。结论:1.疏肝理气法可以改善胆囊收缩功能,帮助抑制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提示肝郁气滞是CS胆囊动力学异常的重要病理。2.疏肝理气法可以降低血清DAG、TG及胆汁TC水平并提高TBA含量,通过上调肝脏PKC与下调胆囊CAP、VIP蛋白的表达,改善胆囊动力,发挥利胆排石的作用。

李璐璐[2](2021)在《胆石症中医证候研究及中医药治疗疗效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胆石症患者的住院资料分析,探讨胆石症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主要中药的使用频次,总结地域性的用药特色;并通过对其中医药治疗疗效回顾性分析,以期为今后胆石症的防治提供更为完善的临床依据和治疗参考。方法:选择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2020年纳入诊断标准的胆石症住院患者367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等一般资料,记录其发病节气、主诉、发病病因、住院天数、中医诊断、中医证型、中医药方、服用周期、西医诊断等资料,运用SPSS21.0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67例胆石症患者发病的总平均年龄是55.92±16.53。其中男性以中青年为主,在31-60岁之间高发。女性患者以中老年为主,41-70岁之间高发。(2)胆石症临床分型中,发病率最高为胆囊结石患者,其次为肝外胆管结石患者;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数量最少。胆石症患者男女比例为1.35:1。胆石症不同临床分型的发病数量在各个年龄段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患者数量在性别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胆石症患者常住地以城镇为主。(3)胆石症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关系与性别、年龄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身体质量指数主要分布在体重正常组,占比例49.1%。BMI在胆石症临床分型中的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组和肥胖组在胆囊结石中所占比例比肝外胆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中高。(4)胆石症患者发病季节及节气分布情况为:春季(30.0%)>夏季(28.3%)>秋季(22.3%)>冬季(19.3%)。发病节气前六位分别为:立秋(7.4%)>谷雨(6.3%)=小暑(6.3%)>春分(5.5%)>小寒(5.2%)=惊蛰(5.2%)。胆石症患者发病节气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胆石症中医证型分布依次为湿热壅滞证(47.1%)>热毒内蕴证(16.6%)>瘀血阻滞证(15.8%)>肝郁气滞证(13.1%)>肝阴不足证(7.2%)。胆石症中医证型分布与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胆石症中医证型与临床分型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囊结石病中医证型里,湿热壅滞证最多;肝外胆管结石病中医证型里,热毒内蕴证最多。肝内胆管结石中医证型里,瘀血阻滞证最多。肝郁气滞证、湿热壅滞证、瘀血阻滞证主要集中在胆囊结石中;热毒内蕴证主要集中在肝外胆管结石中。(7)胆石症中医证型分布与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证、瘀血阻滞证主要分布在61-70岁阶段。湿热壅滞证主要分布在51-60岁阶段。肝阴不足证主要分布在80岁之后。热毒内蕴证主要分布在31-40岁阶段。(8)胆石症证型分布与BM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证、湿热壅滞证、瘀血阻滞证均除了分布在体重正常组,其余主要分布在超重组和肥胖组。从纵向分析,体重过低组的中医证型主要是肝阴不足证;体重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的中医证型主要是湿热壅滞证。(9)使用率最高6个中医基础方依次为:大柴胡汤(32.7%)>半夏泻心汤(19.7%)>柴胡疏肝散(14.6%)>大承气汤(8.6%)>贯煎(7.3%)>少腹逐瘀汤(6.0%)。(10)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依次为柴胡、鸡内金、白芍、甘草、金钱草、黄芩、炒麦芽、延胡索、枳壳、陈皮、半夏、白术、郁金、木香、香附。以理气药、清热祛湿药、理血药以及利胆排石药为主。手术组和非手术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纯西医综合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胆石症男、女性患者数量相差不大,胆石症主要以胆囊结石病为主,不同胆石症临床分型及性别患者其发病起始年龄、峰值以及衰减时间不同。胆石症发病与BMI、年龄相关,与季节无关,四季发病率无明显差异。(2)胆石症中医证型在性别分布上无差异,不同BMI指数、胆石类型和年龄其中医证型分布不同,对胆石症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时可作适当参考。(3)胆石症患者中药内服以大柴胡汤、半夏泻心汤、柴胡疏肝散为主。所用中药中以理气药、清热祛湿药、理血药以及利胆排石药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提高胆石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张涛[3](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大柴胡汤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胆囊炎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胆囊壁的急慢性炎症反应[1]。根据胆囊内有无结石将其分为结石性胆囊炎与非结石性胆囊炎,结石性胆囊炎在临床较为常见。根据本病的临床诊疗指南[2],手术治疗一直作为根治本病的首选,但术后体内产生结石的微环境未改变,胆囊炎的复发率仍居高不下,以及诸多术后综合征等后遗症,不易被患者接受。中医药在胆囊炎的治疗上能够消石排石,并且在改善症状以及减少复发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效果显着。中医学中并无结石性胆囊炎的记载,但根据其发作时引起右上腹剧烈疼痛,伴有黄疸等临床特征,将其归为“胁痛”、“胆胀”、“黄疸”等范畴,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导致湿热内蕴,肝胆瘀滞发而病[3]。大柴胡汤是《伤寒论》中和解少阳,内泻热结的代表方剂。擅于治疗少阳阳明合病,且表里兼顾,使少阳与阳明合病得以双解。身目发黄、往来寒热、胸胁、心下满痛,伴有呕吐,苔黄、脉弦数是大柴胡汤证的辨证要点,对比急性胆囊炎的发作时出现剧烈右上腹疼痛,高热,黄疸,恶心呕吐等症状有较大的的相似性。现代诸多医家在临床上应用大柴胡汤治疗结石性胆囊炎取得了显着的疗效。当前针对大柴胡汤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研究与实验作用机制研究较多,但因中药复方所含化学成分复杂,且干扰因素众多。因此,大柴胡汤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作用机制尚未研究明确。因此,本研究应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初步筛选大柴胡汤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核心靶点。构建高胆固醇饲料致结石性胆囊炎的动物模型,验证大柴胡汤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核心靶点的治疗作用。为大柴胡汤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机制研究提供相关依据与数据支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筛选大柴胡汤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关键化学成分、核心靶点、GO功能及KEGG通路。结合实验一筛选出的关键核心靶点,选取豚鼠造模,验证大柴胡汤对实验一筛选出关键核心靶点的调控作用,并进一步观察结石性胆囊炎豚鼠胆囊的病理切片,探讨大柴胡汤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一: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获得大柴胡汤所含中药的化学成分,收集其相对应的靶点;结石性胆囊炎疾病靶点来源于GeneCards人类基因数据库、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获取复方-疾病的交集基因。结合Cytoscape3.8.0构建药物-核心靶点-有效成分网络,靶标蛋白互作PPI网络,筛选核心靶点。利用Bioconductor中的Biocmanager,org.Hs.eg.db,Colorspace,Stringi,ggplot2,DOSE,ClusterProfiler,enrichplot,Pathview等程辑包对核心靶点进行GO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将有效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实验二:取豚鼠30只,随机分组,空白对照组10只,模型对照组10只,大柴胡汤组10只。连续喂以胆囊炎高胆固醇饲料4周建立结石性胆囊炎模型。造模成功后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大柴胡汤组中药灌胃,连续灌胃40天,腹主动脉取血,ELISA法测定血清中TNF-α、CCK、SOD的水平。观察豚鼠胆囊肉眼及镜下病理图片。结果实验一:1.化学成分靶点的收集:共收集大柴胡汤药物化学成分151个,靶点基因260个;收集结石性胆囊炎疾病靶点基因486个;获得交集基因55个。2.有效化学成分筛选:构建化学成分-交集基因网络图,主要化学成是槲皮素、β-谷甾醇、木犀草素、柚皮素。3.核心蛋白的筛选:构建PPI蛋白质互相作用网络,通过网络拓扑分析,筛选出核心蛋白有 TNF、CCK、EGFR、VEGFA、AKT1。4.分子对接验证:显示TNF与槲皮素、木犀草素、柚皮素;CCK与槲皮素、β-谷甾醇;EGFR与槲皮素、木犀草素;AKT1与槲皮素、木犀草素、柚皮素;VEGFA与槲皮素、木犀草素均有较好的结合活性。5.GO及KEGG富集分析:共富集到了 2307个GO条目,其中细胞成分92个,生物学过程2126个,分子功能89个。KEGG通路发现共富集到了 150条通路,主要涉及到AGE-RAGE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实验二:1.造模后一般情况观察:模型组豚鼠在造模过程中出现行动迟缓,皮毛暗淡易脱,弓背,扎堆,尿液色黄,大便稀溏。2.各组间血清学指标变化:模型对照组豚鼠血清TNF-α的含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CCK、SOD的含量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大柴胡汤组血清TNF-α的含量有所下降,但高于空白对照组,CCK、SOD的含量均较模型对照组升高,但低于空白对照组,以上结果P均<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肉眼下胆囊形态观察:空白对照组豚鼠胆囊大小形态正常,红润,有血管附着囊壁,血运良好,囊壁未见增厚。模型对照组胆囊体积增大,颜色偏深,血运不佳,胆囊壁较厚,胆囊内可见泥沙样物质。大柴胡汤组胆囊介于空白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之间,血运尚可。4.镜下观察豚鼠胆囊组织病理切片:空白对照组可见黏膜上皮细胞排列紧密,无脱落,囊壁未见充血、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模型对照组可见黏膜上皮细胞排列松弛,坏死脱落明显;黏膜下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侵润,炎性渗出明显。大柴胡汤组豚鼠胆囊细胞病变有改善,介于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之间。结论1.大柴胡汤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过程是一个多成分、多靶点,作用于多条通路的调控网络。2.大柴胡汤可以改善结石性胆囊炎豚鼠的一般生活质量,改善精神状态,对其有一定的治疗作用。3.大柴胡汤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机制可能与调控TNF、CCK、SOD的含量,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介导炎症反应,促进氧化应激反应,增加胆囊的收缩运动有关。

高才植[4](2021)在《中医药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各大数据库中通过对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PCS)相关文献的检索及汇总,通过系统评价分析中药治疗PC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通过在Pubmed、Embase、Cochrane、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 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七大数据库中搜集PCS相关文献,并通过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通过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提取文献中总有效率、显效率、疾病复发率、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胃动素(Motilin,MTL)、胆总管直径及不良反应事件七项结局指标,通过异质性分析结果选择效应模型,使用Meta回归模型对异质性来源进行分析,并通过亚组分析进行处理,对效应量结果进行发表偏倚分析及敏感性分析来考量其稳定程度。结果: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组治疗PCS的总有效率高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RR=1.17,95%CI[1.07,1.28],p=0.00<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显效率指标方面,中药组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的对照组RR=1.37,95%CI[1.20,1.57],p=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疾病复发方面,中药组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的对照组RR=0.27,95%CI[0.16,0.44],p=0.0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降低CCK指标方面,中药组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的对照组MD=-1.72,95%CI[-5.34,1.89],p=0.35>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降低MTL指标方面,中药组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的对照组MD=-184.37,95%CI[-294.58,-74.16],p=0.001<0.05,差异据有统计学意义;缩小胆总管直径方面,中药组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的对照组MD=-1.75,95%CI[-2.47,-1.02],p=0.0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事件方面,中药治疗的安全性较高,纳入文献中均未见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与西药联合应用时亦不会提高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结论:应用中药治疗PCS在疗效、预防疾病的复发、降低MTL及胆总管直径的复发方面均优于单纯使用西药,未见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而在降低CCK方面,应用中药治疗优于单纯使用西药,但检验结果显示该结论稳定性较差。本研究从循证医学的角度证实了中药治疗PCS安全有效,但纳入文献样本量普遍较小,研究质量不高,需要进一步纳入高质量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来补充荟萃分析的结果,增加结果的稳定性。

周娟[5](2020)在《高通量测序捕获建库技术研发及其在复杂疾病分子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近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迅猛发展,积累了大量复杂疾病相关的基因组、转录组测序数据,极大促进了疾病分子遗传学研究的发展。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早期促进了孟德尔疾病新基因的发现,随后又发现大量神经发育障碍归因于基因编码区的新生突变,同时,随着乳腺癌、结直肠癌、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等癌症基因突变图谱的测定,揭示了癌症高度的遗传异质性和复杂的分子致病通路,并有效地定义了癌症的分子分类学。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通量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其在科研和临床中的应用已非常广泛,特别是在复杂疾病候选基因的鉴定、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的无创产前诊断、癌症的诊断、监测和精准医疗中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1)样本的文库转化效率较低以致其灵敏度难以满足微量低丰度样本的检测需求;(2)样本处理过程复杂,构建上机文库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人力和物力;(3)目前,高通量测序平台的测序错误率达到1%~5%,导致高异质性样本中,突变频率低于5%的变异与测序错误混杂在一起,难以特异性检出,这就需要开发操作更简单、通量、灵敏度和特异性都更高的测序方法。因此,本课题针对高通量测序目前面临的难点和痛点,对最常用的两种高通量靶向捕获建库测序技术,基于扩增子和基于液相杂交的靶向建库测序技术,进行深入的探索和优化:简化扩增子靶向测序的样本处理操作步骤,从而使其在大样本研究中的应用更为可行;提高液相杂交捕获分子标签文库构建的样本文库转化效率,从而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并将改进优化后的方案应用在具有代表性的复杂疾病——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和胆道恶性肿瘤微量循环肿瘤DNA检测分析中。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代表性的复杂疾病,尽管其遗传度高达80%,且已取得大量基因组水平的遗传易感基因或区域结果,但依然鲜有通过高通量测序对功能致病变异实现高通量精细定位的报道,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全面开展全基因组测序的成本依然难以被接受,且测序文库构建流程较为复杂,难以一次性大批量处理样本。本课题的第二部分,作者自主创新了两步PCR多重扩增捕获建库技术,可以简单高效地对感兴趣的基因区域进行快速富集和建库,从而完成对精神分裂症候选基因功能位点的定位分析。该方法仅一次使用PCR酶,即可完成两次PCR扩增,中间和最终的磁珠纯化步骤被简化,节省成本的同时,操作更为简单,大大提高了建库通量,从而使其在大样本研究中的应用更为方便可行。随后作者运用自主创新的捕获建库方法对来自中国汉族的1806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998名健康对照的EMB和BNIP3L基因外显子及UTR区域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共鉴定到EMB基因的58个变异和BNIP3L基因的114个变异。其中包含EMB基因的七个及BNIP3L基因的三个罕见非同义突变,EMB:p.Ala52Thr、p.Glu66Gly、p.Ser93Cys、p.Ala118Val、p.Ile131Met、p.Gly163Arg和p.Arg238Tyr以及BNIP3L(NP_004322):p.Asn18Asp、p.Gly56Glu和p.Met105Leu。BNIP3L基因上发现的三个罕见非同义突变,均只在精神分裂症病例组中检出,且携带这些变异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数与健康对照人数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35)。此外还发现,位于EMB基因3’-UTR的rs3933097(Pallele=3.82×10-6,Pgenotype=3.18×10-5),及BNIP3L基因的rs147389989位点(Pallele=0.007,Pgenotype=0.017)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均与精神分裂症显着相关。利用PGC2,CLOZUK和本研究的数据进行荟萃分析发现,BNIP3L基因的rs1042992和rs17310286位点,与精神分裂症显着相关,进一步验证了既往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结果。一方面,本研究为EMB和BNIP3L基因是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基因提供了更多证据,另一方面本课题首次通过高通量靶向捕获测序发现了这两个基因上潜在导致精神分裂症发生的功能突变,为后续进一步通过功能实验来揭示其在精神分裂症发病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除精神类疾病外,癌症是另一类重要的代表性复杂疾病。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和成本的降低,为癌症的早期筛查、病程监控、精准医疗等开辟了新途径。特别是血浆中循环肿瘤DNA的无创检测,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已有相关试剂盒被批准应用于肺癌的临床检测。而胆道恶性肿瘤微量循环肿瘤DNA测序的工作比肺癌更困难,始终没有突破,这主要是源于此前高通量测序技术样本文库转化效率、灵敏度和特异性低的困境。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本课题第三部分,作者对基于液相杂交捕获的双端分子标签建库测序技术进行了改进,优化了分子标签接头的制备方案及高通量测序建库过程中的连接体系,将样本的文库转化率从不足50%提高至95%以上,加之分子标签的校正功能,从而大幅提高了高通量测序技术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对30 ng样本中,频率为0.5%的变异位点,检测灵敏度达到100%,假阳性率仅为0.001%。同时,作者收集了51例胆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血细胞、肿瘤组织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对应患者的术前血浆、术后三天血浆中的游离DNA应用本研究改进优化的捕获建库方法,进行分子标签建库和胆道恶性肿瘤相关基因的液相杂交捕获测序。结果发现,超过60%的患者,术前血浆游离DNA的变异情况与肿瘤组织存在一致性,50%的肿瘤组织变异在术前血浆中可以被检出。不同个体肿瘤组织和血浆游离DNA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受到肿瘤发生部位、肿瘤分期的影响,一般肝内胆管癌、胆囊癌及以晚期患者的一致性较高。术后三天的血浆游离DNA浓度应激性增高,多数肿瘤组织中的变异在术后血浆中检出频率明显下降或清零,且术后血浆中循环肿瘤DNA的检出(P=0.0395,HR=6.315)特别是TP53基因变异(P=0.0101,HR=25.79)的检出,与患者短期复发和预后不良相关。上述的科学发现均属首次,此前未见文献报道,这些发现使本研究的临床合作者有机会开展转化应用的研究工作。本课题在作者的博士工作期间已经取得了上述重要进展,而且已经进一步获得了大量测序实验数据,对这些数据进一步挖掘、收集检测更多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样本、进一步验证目前得到的结论等工作都将延续博士论文研究继续开展。本课题通过对高通量测序技术深入的探讨、优化和应用,验证了两种复杂疾病,精神分裂症和胆道恶性肿瘤的遗传致病基因,提出了胆道恶性肿瘤无创检测准确可行的新方法,并找到了其预后评估的新依据。

肖云[6](2020)在《胃食管反流病重叠CC中医证及与脑肠肽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和慢性胆囊炎(chronic chole-cystitis,CC)是消化系统的两种常见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通过反流方式,进入食管、口腔或肺部,从而出现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咽部异物感及纳差、嗳气、饱胀等症状,分为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 osive reflux disease,NERD)和Barrett食管,本研究只涉及NERD、RE。CC是指胆囊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以反复发作的右上腹痛、恶心、嗳气、泛酸、腹胀、胃灼热、便秘或便溏等为临床表现。目前关于这两种疾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中医病因病机、辩证论治及相关基础研究已有大量报道。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慢性胆囊炎的GERD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慢性胆囊炎,且CC与GERD的发病呈正相关。临床工作中也发现越来越多的GERD重叠CC的患者,但目前两病重叠的中西医结合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鉴于此,我们应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第一章胃食管反流病重叠CC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就诊的GERD患者41 8例和非GERD患者376例,所有患者均行胃镜、肝胆超声检查,填写GERD重叠CC临床调查表、症状积分表。对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于苏北人民医院消化科就诊的369例GERD患者(GERD组)及同期就诊于扬州市中医院体检中心的376例非GERD体检者(非GERD组)的病例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CC的发生率,并分析GERD重叠CC患者的CC发病特征,探讨GERD与CC的临床关联性;于2018年7月至2019年2月于苏北人民医院消化科补充收集重叠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的GERD重叠CC患者141例(重叠病组)和GERD未重叠CC患者277例(单纯GERD组)的一般情况、生活习惯及精神状态、患病情况及体质等的差别,筛选出GERD重叠CC在统计学上有意义的因素;比较141例重叠病组和277例单纯GERD组、73例单纯CC组的症状发生率、症状积分。结果:1.GERD组CC的发生率及重叠病患者的CC发病特征:GERD组CC的发生率(26.56%)明显高于非GERD组(1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0.05)。重叠病患者中胆汁透声差或胆囊缩小的比例(13.27%)显着高于单纯CC患者(2.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重叠病组与单纯GERD组各相关因素的比较:(1)地域、性别、年龄:扬州市的重叠病患者中,女性患病率(54.61%)高于男性(45.39%);平均年龄(53.48±11.22)岁,各年龄段的分布中41~60岁所占比例最大,为58.16%,61~80岁次之为29.79%。(2)工作性质:重叠病组退休无业者的比例高于单纯GERD组(p<0.05),单纯GERD组从事脑力劳动的比例高于重叠病组(p<0.05)。(3)饮食习惯;重叠病组每日摄入烹调油量显着高于单纯GERD组(p<0.05),单纯GERD组每日摄入食用盐量高者、饮食不规律者、饮酒频率高者较重叠病组高(p<0.05)。(4)疾病反复与复发时间:单纯GERD组首次发病者多于重叠病组(p<0.05),重叠病组多次反复发病者多于单纯GERD组(p<0.05),重叠病组3-12月内疾病复发者多于单纯GERD组(p<0.05)。(5)精神和压力:重叠病组焦虑抑郁的患者显着高于单纯GERD组(p<0.05),重叠病组压力大的患者显着高于单纯GERD组(p<0.05)。(6)患病情况和体质;单纯GERD组饮食不慎为诱因者多于重叠病组(p<0.05),重叠病组劳累为诱因者多于单纯GERD组(p<0.05)。单纯GERD组湿热体质者多于重叠病组(p<0.05)。3.重叠病组与单病组症状发生率、症状积分的比较:(1)重叠病组与单病组症状发生率的比较。重叠病组胃脘痛、腹胀的发生率高于单纯GERD组(p<0.05);单纯GERD组烧心、饥饿感的发生率高于重叠病组(p<0.05)。重叠病组烧心的发生率高于单纯CC组(p<0.05);单纯CC组口苦口干的发生率高于重叠病组(p<0.05)。(2)对症状按频率降序排序,重叠病的25个症状发生率大约在50%及以上的有:右胁痛、嗳气或反胃、咽部不适、泛酸。(3)重叠病组与单病组症状总分及主症积分、次症积分的比较。重叠病组RDQ表症状频率积分高于单纯GERD组(p<0.05);单纯GERD组RDQ表症状程度积分高于重叠病组(p<0.05)。重叠病组GERD次症积分高于单纯GERD组(p<0.05)。重叠病组CC次症积分、CC症状总分高于单纯CC组(p<0.05)。(4)重叠病组与单病组各个症状积分的比较。重叠病组RDQ表的反酸-频率的症状积分较单纯GERD组高(p<0.05);单纯GERD组RDQ表的烧心-程度、反酸-程度的症状积分较重叠病组高(p<0.05)。重叠病组胃脘痛、胃痞胀满、神疲乏力、餐后饱胀、便溏、心烦失眠的症状积分较单纯GERD组高(p<0.05);单纯GERD组烧心、咽部不适、慢性咳嗽、饥饿感的症状积分较重叠病组高(p<0.05)。重叠病组善太息、便溏、胸闷脘胀、烧心、烦躁易怒的症状积分较单纯CC组高(p<0.05)。第二章胃食管反流病重叠CC的中医病证分布规律方法:收集GERD重叠CC患者141例,所有患者均行胃镜、肝胆超声检查,填写症状积分表、中医辩证诊断表,进行重叠病中医证型、证素的辨别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重叠病组与单病组辨证分型的比较:重叠病的GERD证型分布前三位为:气郁痰阻、肝胃郁热、中虚气逆,重叠病患者气郁痰阻、寒热错杂的证型较单纯GERD患者多(p<0.05)。重叠病的CC证型分布前三位为:肝胆气滞、肝郁脾虚、胆热脾寒,重叠病患者肝郁脾虚的证型较单纯CC患者多(p<0.05)。2.基于证素辩证的重叠病证型分布:病位证素分布依次为:胃(80.85%)、肝(73.05%)、脾(54.61%)、胆(37.59%)、肾(3.55%)、肺(1.42%),其中胃、肝、脾占比超过50%。病性证素分布依次为:气滞(66.67%)、气虚(55.32%)、热(43.26%)、阳虚(35.46%)、痰(26.95%)、湿(9.93%)、瘀(6.38%)、阴虚(2.13%),其中气滞和气虚占比超过50%。病性证素组合中热、阳虚、气虚占比(22.7%)最高。将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组合成证型,重叠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是肝郁脾虚(24.11%),肝郁脾虚、寒热错杂、肝郁胃热、气滞痰阻4个证型发生率均大约10%及以上,为重叠病的常见证型。第三章胃食管反流病重叠CC中医病证分布规律与脑肠肽相关性的研究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02月于苏北人民医院消化科就诊的GERD重叠CC患者121例,及同期就诊的GERD患者26例(NERD、RE各13例),CC患者13例,按性别之比和年龄分布情况随机抽取的健康体检者13例。所有患者均行胃镜检查、肝胆超声检查,统计一般情况并填写症状积分表、中医辨证诊断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血浆SCF、GAS、SP、MLT、CCK水平,将数据导入SPSS22.0软件,分析5个指标与重叠病GERD亚型、症状积分及中医证素、证型的相关性。结果:1.重叠病组与健康组、单病组比较。重叠病组SCF、GAS、MLT较健康组低(p<0.05)。重叠病组GAS较单纯GERD组低(p<0.05)。重叠病组SCF、GAS、MLT较单纯CC组低(p<0.05)。2.重叠病不同GERD亚型比较。NERD重叠CC的SCF、GAS、SP、MLT、CCK表达水平较健康组低(p<0.05)。RE重叠CC的SCF、GAS表达水平较健康组低(p<0.05)。NERD重叠CC的SCF、GAS、SP、MLT、CCK表达水平较RE重叠CC组低(p<0.05)。3.重叠病症状积分高分组与低分组比较。与低分组相比,RDQ高分组SCF表达水平低(p<0.05),GERD高分组MLT表达水平低(p<0.05),CC高分组MLT表达水平低(p<0.05)。4.重叠病病位、病性证素与脑肠肽的关系。肝与CCK成正向变化;胃与SP成正向变化。气虚与SCF成反向变化;阳虚、痰与GAS成反向变化。5.重叠病不同中医证型脑肠肽表达水平的比较。重叠病GERD各证型相比,GAS、SP、MLT、CCK表达水平有差异(p<0.05)。重叠病CC各证型相比,GAS、SP、MLT、CCK表达水平有差异(p<0.05)。结论:1.GERD患者CC发生率高于非GERD患者,胆汁透声差或胆囊缩小的CC患者易重叠患GERD。2.重叠病的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好发年龄为41~60岁。重叠病的危险因素为退休无业、过量摄油、焦虑抑郁、压力大、劳累、多次反复发病。3.重叠病的常见症状为右胁痛、嗳气或反胃、咽部不适、泛酸。重叠病的全身症状较重,尤其是食管症状、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相关症状及精神相关症状较重。4.重叠病患者的GERD证型分布以气郁痰阻、肝胃郁热、中虚气逆多见;CC证型分布以肝胆气滞、肝郁脾虚、胆热脾寒多见;基于证素辩证的重叠病证型分布中以肝郁脾虚、寒热错杂、肝郁胃热、气滞痰阻多见。5.重叠病病位主要在胃肝脾;病理因素属实者以气滞多见,属虚者以气虚多见;病机与肝气郁滞、脾胃气虚相关。6.重叠病患者存在运动功能障碍、ICC异常及外周血中胃肠肽类激素紊乱,其中NERD重叠CC更为严重。7.GERD典型症状较重者与SCF表达水平降低有关;全身症状较重者与MLT表达水平降低有关。8.对重叠病的辩证可参考脑肠肽表达水平。

周洋[7](2020)在《大黄灵仙胶囊对小鼠胆囊结石形成机制中BSEP、NTCP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建立小鼠胆囊结石模型,研究药物干预造模下小鼠肝胆管侧膜细胞上BSEP、NTCP的蛋白及m RNA表达量。阐述大黄灵仙胶囊防治胆囊结石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探究胆囊结石形成机制和大黄灵仙胶囊的干预作用。方法:分组:将60只SPF级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普食组(P组)、致石组(Z组)、致石+灌水组(Z+S组)、致石+大黄灵仙胶囊组(Z+D组)、致石+熊去氧胆酸组(Z+X组),每组各12只,分别按照各组要求对小鼠进行喂养8周;检测:采取小鼠胆囊组织观察造模情况,运用Western Blotting及RT-PCR技术对肝脏组织中BSEP、NTCP的蛋白及m RNA表达量进行分析并对比其差异。结果:(1)动物造模情况:普食组(P组)成石0例,成石率0%,致石组(Z组)成石11例,成石率91.7%,经统计学对比分析,P组与Z组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验证造模成功;致石+灌水组(Z+S组)成石10例,(灌胃致死1例予以剔除),成石率90.9%,致石+大黄灵仙胶囊组(Z+D组)成石3例,成石率25.0%,Z+S组与Z+D组比较,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致石+熊去氧胆酸组(Z+X组)成石2例,成石率16.7%,Z+D组与Z+X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大黄灵仙胶囊具有防治胆囊结石形成作用,且作用效果与熊去氧胆酸相当。(2)Western Blotting:药物干预造模2月后BSEP、NTCP蛋白表达量存在差异,Z+S组<Z+D组=Z+X组,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3)RT-PCR:Z+S组、Z+D组与Z+X组BSEP、NTCPm RNA的转录水平存在差异,Z+S组<Z+D组=Z+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大黄灵仙胶囊在小鼠胆囊结石模型制造过程中能防治结石形成。(2)大黄灵仙胶囊能升高胆囊结石模型小鼠肝胆管侧膜BSEP、NTCP蛋白的表达及m RNA的转录水平,其升高水平与熊去氧胆酸相当。(3)大黄灵仙胶囊可以增强肝胆管细胞膜上转运蛋白对胆汁酸盐的运转,抑制小鼠胆囊结石形成。

黄汉基[8](2020)在《大黄灵仙胶囊防治术后结石复发及胆石症形成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大黄灵仙胶囊干预胆囊结石患者保胆取石术后胆囊收缩功能和结石复发率,探讨大黄灵仙胶囊对保胆取石术后胆囊收缩功能的治疗效果,同时通过基础实验验证大黄灵仙胶囊能够降低胆囊结石小鼠肝脏炎症因子表达水平从而起到防治结石的作用。方法:(1)临床研究:选取2018年0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集的保胆取石术后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消炎利胆片对照组30例,大黄灵仙胶囊治疗组30例。术后第1天,对照组患者给予消炎利胆片6片/次,每天3次,治疗组给与大黄灵仙胶囊6粒/次,每天3次,两组共治疗6个月。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胆囊收缩功能、胆囊壁厚度、结石复发率,及观察治疗后患者血常规(WBC、CRP)、尿常规和大便常规,以及心、肝(ALT、AST等)肾功能。(2)基础实验:将60只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分法分为正常组(N组),模型组(M组)、熊去氧胆酸胶囊组(U组),大黄灵仙胶囊组(D组)各15只(以下组成以代号简称)。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小鼠给予高脂、高胆固醇(15%脂肪、1%胆固醇、5%胆酸)饲料喂养。根据小鼠与成人体重等效药物剂量换算,U组给予130mg/kg·d熊去氧胆酸胶囊(UDCA)粉剂溶液灌胃,D组给予13g/kg·d的大黄灵仙胶囊溶液灌胃。8周后解剖小鼠胆囊观察成石率,取肝脏组织行PCR、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肝脏炎症因子IL-6、IL-8、TNF-α的基因、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1)临床研究:(1)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均有结石复发,两组有效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治疗后,两组患者胆囊收缩率和胆囊壁厚度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胆囊收缩功能和胆囊壁厚度改善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液检查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2)基础研究:(1)除N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有结石产生,与M组相比,U组和D组小鼠成石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CR结果:4组小鼠间各IL-6、IL-8、TNF-α因子的m RNA水平表达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5.63,P<0.001;F=95.11,P<0.001;F=88.33,P<0.001)。D组的各炎症因子m RNA水平表达除与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与其M组、U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小鼠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较M组、U组低。(3)Western Blotting结果:各组小鼠的炎症因子IL-6、IL-8、TNF-α蛋白总体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F=41.87,P<0.001;F=98.19,P<0.001;F=34.02,P<0.001)。组间对比D组与正常组相比,IL-6、IL-8、TNF-α因子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小鼠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均下降。结论:大黄灵仙胶囊能够改善保胆取石术后患者胆囊收缩功能及胆囊壁厚度,减少结石复发,并未见毒副作用。同时,大黄灵仙胶囊能够降低IL-6、IL-8、TNF-α炎症因子在小鼠肝脏的表达,减少肝脏损伤,促进胆汁排泄,从而起到防治结石的作用。

吕兵[9](2020)在《阿片类药物对急性胰腺炎病程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收集2017年10月至2020年1月期间因急性胰腺炎(AP)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的病例,根据病人发病后于门诊及住院期间是否应用阿片类镇痛药物分为阿片组和对照组。分析阿片组和对照组之间血清淀粉酶(AMS)、C反应蛋白(CRP)、饮食恢复时间、住院时长差异,研究阿片类镇痛药对急性胰腺炎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的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了3年(2017-2020)的回顾性数据检索。患者被分为两组:阿片组及非阿片组。统计的数据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个人史及既往病史、血淀粉酶(AMS)、C反应蛋白(CRP)、饮食恢复情况、住院时长等。采用SPSS20.0软件,通过分析阿片组和非阿片组患者病情进展及住院时长的差异,分析阿片类药物对急性胰腺炎病程的影响。结果共统计135名患者,最终纳入结果分析60名。其中轻、中度急性胰腺炎患者48例,重度急性胰腺炎患者12例。阿片组共40例,非阿片组20例。阿片组的平均住院时长为11.00天,非阿片组的平均住院时长为9.50天,阿片组与非阿片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值为0.044。阿片组的平均胃肠恢复时间为5.89天,非阿片组为4.00天,但两者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180)。阿片组的平均血清淀粉酶恢复时间为7.17天,非阿片组为3.75天,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73)。阿片组的平均CRP恢复时间为9.43天,非阿片组为7.50天,阿片组与非阿片组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值为0.047。结论若不考虑病因,使用阿片类药物延缓了急性胰腺炎患者CRP恢复,增加患者的住院时间。图[0]幅;表[8]个;参[108]篇。

马文聪[10](2020)在《FOXK1在胆囊癌生长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和目的:胆囊癌(Gallbladder cancer,GBC)是胆道系统中发病率最高的肿瘤,发病率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排第6位。全世界每年有165000人死于该疾病,大概占全球肿瘤相关死亡人数的1.7%。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胆囊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渐升高态势。目前针对胆囊癌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为外科切除。但由于该肿瘤恶性程度高,病程进展快,肿瘤很快就侵犯周围组织器官,并经血运或淋巴系统发生远处转移,因此大部分胆囊癌患者就诊时已经到了进展期或者晚期,丧失了根治性手术机会。尽管放化疗可能使胆囊癌病人受益,但并不能从根本上延长患者生存期。针对胆囊癌,研发行之有效的早期筛查和诊断的方法、开发敏感的靶向或免疫药物是未来治疗的关键。因此,需要系统研究胆囊癌发病进程里肿瘤细胞增殖、迁移以及远处转移的分子机制,以期发现敏感性和特异性俱佳的标志物和潜在治疗靶点。FOXK1是FOX转录因子家族成员之一。研究显示其在细胞生长、代谢、周期调控、凋亡、自噬等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且最近的研究表明,FOXK1在一些肿瘤组织表达量异常升高,并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提示其与肿瘤的发生存在一定相关性。然而,其在胆囊癌样本里的表达情况及可能发挥的功能尚不明确。因此,本课题的目的是探讨FOXK1在胆囊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潜在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提取42对新鲜胆囊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粘膜组织的RNA,反转录后得到c D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FOXK1在m RNA水平上的表达差异。2、随机选取10对胆囊癌组织及配对的癌旁粘膜组织,提取蛋白,采用蛋白免疫印迹的方法检测FOXK1蛋白分子在组织中的表达差异。3、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评估97例胆囊癌及64例胆囊炎粘膜样本中FOXK1表达情况,并进行比较。根据免疫组化评分,统计分析肿瘤样本中FOXK1表达情况与胆囊癌病人临床病理参数及生存预后的关系。4、构建稳定高表达及低表达FOXK1的胆囊癌细胞株。利用CCK-8与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技术评估FOXK1在胆囊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评估FOXK1对胆囊癌细胞周期进程及凋亡的作用。蛋白免疫印迹的技术评估FOXK1对调节细胞周期的关键分子表达的影响。5、采用划痕和Transwell实验评估FOXK1对胆囊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采用免疫印迹的技术手段评估FOXK1对EMT相关分子表型表达量的影响。6、通过裸鼠皮下荷瘤实验检测FOXK1在体内对胆囊癌细胞生长的作用。通过构建裸鼠肺转移模型,检测在裸鼠体内,FOXK1对胆囊癌细胞转移的作用。7、通过在线数据库GEO数据库中FOXK1-CHIP-seq测序数据,进行通路分析,探索FOXK1作用通路。采用蛋白免疫印迹的方法验证预测的作用机制。实验结果:(1)FOXK1在胆囊癌组织里的表达升高,并且与病人预后相关qRT-PCR结果显示在m RNA水平上,FOXK1在42对胆囊癌样本里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粘膜(P<0.01)。免疫印迹技术评估10对胆囊癌样本中FOXK1的蛋白水平,其中有8名患者的癌组织里FOXK1蛋白含量显着多于癌旁粘膜组织。免疫组化及评分结果显示FOXK1分子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在97例胆囊癌组织里,FOXK1呈强阳性、中等强度、弱阳性和阴性的比例分别为23%(22/97)、43%(42/97)、21%(20/97)和13%(13/97)。而在64例胆囊炎粘膜组织中,这一比例分别为6%(4/64)、13%(8/64)、22%(14/64)、59%(38/6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胆囊癌样本中FOXK1的表达水平与肿瘤TNM分期(c2=6.220,P=0.013)、肿瘤的分化程度(c2=4.279,P=0.039)及肝脏侵犯(c2=6.820,P=0.009)显着相关。97例病例的中位生存期为9.5个月,其中FOXK1高表达组为7.5个月,而低表达组为15.3个月。K-M生存分析显示FOXK1高表达的胆囊癌患者与低表达组相比较,其总体生存时间(OS)明显缩短(P=0.007)。(2)FOXK1对胆囊癌细胞生长速率、细胞周期及凋亡的作用免疫印迹检测提示FOXK1在GBC-SD和NOZ细胞株中呈高表达,而在SGC-996为低表达,在EH-GB1里表达程度中等。采用GBC-SD和NOZ细胞株构建稳定低表达FOXK1细胞株,采用SGC-996细胞构建稳定高表达FOXK1细胞株。CCK-8及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提示降低FOXK1表达后,GBC-SD和NOZ细胞增殖速率和克隆数目显着下降。相反过表达FOXK1促进SGC-996细胞增殖。流式技术检测细胞周期实验表明,在GBC-SD与NOZ细胞干扰FOXK1表达后,G0/G1期细胞百分比增加,而处在S期和G2/M的细胞百分比减少。免疫印迹检测结果显示,敲减FOXK1后,细胞周期调节关键分子CDK4、CDK6、Cyclin D1、Cyclin E1表达下降。流式实验结果发现干扰FOXK1对凋亡细胞百分比无明显影响。裸鼠荷瘤实验显示敲减FOXK1组小鼠种植瘤生长速率及重量小于对照组,且肿瘤组织中Ki-67表达量也下降。(3)FOXK1对胆囊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作用划痕及Transwell实验提示敲减FOXK1后,GBC-SD和NOZ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变弱,而FOXK1表达上调可增强SGC-996细胞的运动能力。采用免疫印迹检测FOXK1对EMT相关蛋白表达影响。结果显示敲减FOXK1后,GBC-SD和NOZ细胞上皮分子表型E-cadherin表达上调,而间质分子表型N-cadherin、Vimentin表达下降,过表达FOXK1后,SGC-996细胞的N-cadherin、Vimentin表达上调,而E-cadherin表达下降。裸鼠肺转移模型结果显示,FOXK1敲减组小鼠发生肺转移的概率及转移瘤的大小都明显小于对照组。(4)FOXK1调控胆囊癌生长和转移的细胞机制研究通过对GEO数据库数据集GSE 51673的FOXK1-Ch IP-seq数据进行通路分析,提示FOXK1可能通过激活Akt/mTOR信号通路发挥作用。进一步免疫印迹检测发现敲减FOXK1后,肿瘤细胞p-AKT与p-mTOR的蛋白表达量显着减少,而总AKT与总mTOR的含量无显着改变。与之相反,转染FOXK1质粒后,细胞中p-AKT与p-mTOR的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CCK-8和Transwell实验提示AKT抑制剂MK2206可降低FOXK1对胆囊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增强作用。实验结论:FOXK1在胆囊癌组织里的表达上调,且FOXK1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肝脏侵犯、癌组织分化水平、TNM分期及预后相关,癌组织中FOXK1高表达是预测胆囊癌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FOXK1通过调控细胞周期增强胆囊癌细胞生长速率,通过诱导胆囊癌细胞发生EMT,促进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的能力。分子通路机制研究表明,FOXK1可能是通过激活Akt/mTOR信号转导通路机制促进胆囊癌的进展。

二、胆囊和胆道运动调节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胆囊和胆道运动调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腑以通为用”从DAG-PKC通路调控胆囊动力的胆固醇结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饲料
        1.3 实验药物
        1.4 实验试剂
        1.5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小鼠饲养及分组
        2.2 小鼠灌胃方法
        2.3 小鼠一般情况观察
        2.4 小鼠取材
        2.5 血清TG、DAG含量测定
        2.6 胆汁TC、TBA含量测定
        2.7 肝脏与胆囊形态组织检测
        2.8 PKC、CAP、VIP的mRNA表达水平检测
        2.9 PKC、CAP、VIP的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3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
    1 小鼠一般情况
    2 小鼠结石情况
    3 肝、胆囊组织形态学变化
        3.1 肝脏组织HE染色结果
        3.2 胆囊组织HE染色结果
    4 血清、胆汁相关指标
        4.1 血清DAG、TG含量
        4.2 胆汁TC、TBA含量
    5 小鼠PKC、CAP、VIP的mRNA表达
        5.1 肝脏组织PKC的mRNA表达量
        5.2 胆囊组织CAP、VIP的mRNA表达量
    6 小鼠PKC、CAP、VIP的蛋白表达
        6.1 肝脏组织PKC的蛋白表达量
        6.2 胆囊组织CAP、VIP的蛋白表达量
讨论
    1 中医对胆石症的认识
        1.1 胆石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1.2 疏肝理气是治疗胆石症的主要治法
    2 CS胆囊动力学机制
        2.1 胆囊收缩功能正常抑石
        2.2 胆囊收缩功能障碍致石
    3 实验动物模型评价
        3.1 模型动物选择
        3.2 造模方法确立
        3.3 模型动物一般情况评价
    4 疏肝理气法改善CS小鼠肝脏、胆囊组织形态
        4.1 疏肝理气法改善CS肝脏组织结构
        4.2 疏肝理气法改善CS胆囊组织结构
    5 疏肝理气法改善CS小鼠脂质水平
        5.1 胆囊收缩与血清DAG、TG的关系
        5.2 疏肝理气法改善血清DAG、TG水平
        5.3 胆囊收缩与胆汁TC、TBA的关系
        5.4 疏肝理气法改善胆汁TC、TBA水平
    6 疏肝理气法改善CS小鼠胆囊收缩
        6.1 胆囊收缩与肝脏PKC的关系
        6.2 疏肝理气法改善肝脏PKC的表达
        6.3 胆囊收缩与胆囊CAP、VIP的关系
        6.4 疏肝理气法改善胆囊CAP、VIP的表达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胆囊胆固醇结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胆石症中医证候研究及中医药治疗疗效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胆石症的研究进展
        1.1 病因和发病机制
        1.1.1 先天和后天因素学说
        1.1.2 化学成分代谢异常学说
        1.1.3 胆道系统感染学说
        1.1.4 胆囊收缩异常学说
        1.1.5 机体代谢紊乱影响学说
        1.2 现代医学的治疗
    2 中医学对胆石症的研究
        2.1 中医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辨证证型
        2.4 中医药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胆石症分类标准
        1.3.1 胆囊结石
        1.3.2 肝内外胆管结石
        1.4 身体质量指数
        1.5 中医辨证分型辨证标准
        1.6 治疗原则
        1.7 疗效判定标准
        1.8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2 研究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研究内容
        2.4 收集和整理数据
    3 数据统计
    4 结果
        4.1 胆石症分类与性别分布情况
        4.2 胆石症发病年龄与性别分布的情况
        4.3 胆石症患者临床分型与年龄分布
        4.4 胆石症患者病源地分布情况
        4.5 胆石症BMI分布情况
        4.5.1 身体质量指数(BMI)与性别分布情况
        4.5.2 胆石症患者BMI与年龄分布情况
        4.5.3 BMI在胆石症临床分型中的分布情况
        4.6 胆石症患者发病季节与节气分布情况
        4.7 胆石症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4.7.1 胆石症患者中医证型与临床分型的分布情况
        4.7.2 中医证型与性别分布情况
        4.7.3 胆石症中医证型与患者年龄的分布情况
        4.7.4 胆石症患者中医证型与身体质量指数(BMI)的分布情况
        4.8 胆石症患者中药内服基础方的使用情况
        4.9 常用中药使用频次分布情况
        4.10 胆石症治疗方式及疗效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胆石症发病类型的分析
    2 胆石症发病与性别分布特点的分析
    3 胆石症发病与年龄分布关系的分析
    4 胆石症发病与BMI关系
    5 胆石症患者发病季节及节气的分析
    6 胆石症中医证型分布的分析
    7 胆石症中药内服方分布规律分析
    8 胆石症患者中药使用频次分析
    9 中西医结合治疗与纯西医治疗的疗效分析
    10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胆石症患者临床资料收集表
综述 胆石症的发病与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大柴胡汤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结石性胆囊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2. 病因学说
        2.1 胆道系统的解剖及变形变异
        2.2 胆汁的生理
        2.3 胆石的形成
        2.4 胆囊管梗阻胆汁淤积
        2.5 致病菌侵袭
        3. 临床表现
        4. 相关辅助检查
        5. 并发症
        6. 治疗
        7.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结石性胆囊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学对结石性胆囊炎的认识
        2. 对结石性胆囊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3. 辨证分型及治疗
        4. 现代医家对结石性胆囊炎的认识
        5. 中医药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实验研究进展
        6. 大柴胡汤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大柴胡汤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及软件来源
        1.2 大柴胡汤药物化学成分收集及药物靶点预测
        1.3 疾病靶点来源
        1.4 复方-疾病交集基因的获取
        1.5 化学成分-靶点网络图的构建
        1.6 大柴胡汤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构建及核心蛋白筛选
        1.7 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1.8 分子对接验证
        1.9 技术路线
        2. 结果
        2.1. 复方化学成分及药物靶点
        2.2. 疾病靶点的获取
        2.3. 获取复方-疾病交集基因
        2.4. 构建有效成分-靶点网络图
        2.5 核心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构建及核心蛋白筛选
        2.6 交集基因的GO功能富集分析
        2.7 交集基因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2.8 分子对接分析
        3. 讨论
        3.1 历史沿革及现代应用
        3.2 有效化学成分分析
        3.3 PPI核心蛋白分析
        3.3.1 TNF
        3.3.2 CCK
        3.3.3 EGFR
        3.3.4 AKT1
        3.3.5 VEGFA
        3.4 KEGG通路分析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大柴胡汤对结石性胆囊炎豚鼠血清学指标及胆囊病理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药品与试剂
        1.3 相关溶液的配制
        1.4 分组、模型建立及给药方法
        1.4.1 分组
        1.4.2 给药
        1.4.3 取材
        1.4.4 检测
        1.4.5 胆囊组织处理
        1.5 统计学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结果
        2.1 豚鼠的一般情况观察
        2.2 肉眼下豚鼠胆囊的形态学特征
        2.3 镜下豚鼠胆囊的病理切片观察
        2.4 各组豚鼠血清学指标的的变化
        3. 讨论
        3.1 结石性胆囊炎豚鼠模型的建立
        3.2 实验中豚鼠的一般情况观察
        3.3 大柴胡汤对结石性胆囊炎豚鼠胆囊的影响
        3.4 血清TNF-α、CCK和SOD含量的变化
        3.5 为中医药预防和治疗结石性胆囊炎提供思路
        4 结论
        5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中医药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校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5)高通量测序捕获建库技术研发及其在复杂疾病分子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中常用缩写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高通量测序技术发展及现状
        1.1.1 测序技术的发展
        1.1.2 高通量测序技术原理
        1.1.3 高通量捕获建库技术
        1.1.4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
        1.1.5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优势和挑战
    1.2 复杂疾病分子遗传学研究
        1.2.1 基于大样本的复杂疾病群体遗传学研究
        1.2.1.1 病例-对照研究的关联分析
        1.2.1.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2.1.3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和局限
        1.2.2 基于微量样本的复杂疾病精准检测分析
        1.2.2.1 循环肿瘤DNA的发现和特性
        1.2.2.2 循环肿瘤DNA在癌症诊疗中的应用
        1.2.2.3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循环肿瘤DNA检测中的应用及局限
        1.2.3 两种代表性复杂疾病
        1.2.3.1 精神分裂症
        1.2.3.2 胆道恶性肿瘤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扩增子靶向测序技术的研发及在精神分裂症分子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2.1 前言
        2.1.1 扩增子靶向测序技术
        2.1.2 EMB基因与精神分裂症
        2.1.3 BNIP3L基因与精神分裂症
        2.1.4 研究目的
    2.2 研究材料
        2.2.1 捕获引物设计
        2.2.2 研究对象
        2.2.3 实验试剂与仪器
    2.3 研究方法
        2.3.1 扩增子靶向测序技术的优化
        2.3.2 样本DNA提取和质控
        2.3.3 靶基因扩增捕获建库和测序
        2.3.4 Sanger测序验证
        2.3.5 数据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EMB基因分析结果与讨论
        2.4.1.1 变异识别
        2.4.1.2 关联分析结果
        2.4.1.3 阳性SNP位点功能预测结果
        2.4.1.4 错义突变验证及功能预测结果
        2.4.1.5 讨论
        2.4.2 BNIP3L基因分析结果与讨论
        2.4.2.1 变异识别
        2.4.2.2 外显子罕见变异分析
        2.4.2.3 关联分析结果
        2.4.2.4 荟萃分析结果
        2.4.2.5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子标签测序技术的研发及在胆道恶性肿瘤ctDNA分析中的应用
    3.1 前言
        3.1.1 分子标签与高通量测序技术
        3.1.2 胆道恶性肿瘤ctDNA研究进展
        3.1.3 研究目的
    3.2 研究材料
        3.2.1 实验样本
        3.2.2 试剂与仪器
        3.2.3 捕获panel设计
    3.3 分子标签高通量测序建库技术研发
        3.3.1 技术研发方案及测试方法
        3.3.1.1 分子标签接头的制备
        3.3.1.2 分子标签接头测试
        3.3.1.3 ctDNA标准品测试
        3.3.1.4 测序数据的分子标签校正
        3.3.2 研发方案测试结果
        3.3.2.1 分子标签接头质控结果
        3.3.2.2 单一片段DNA连接效率测试结果
        3.3.2.3 随机打断DNA样本测试结果
        3.3.2.4 ctDNA标准品测试结果
        3.3.3 研发方案结果讨论
    3.4 优化方案在胆道恶性肿瘤ctDNA分析中的应用
        3.4.1 研究方法
        3.4.1.1 胆道恶性肿瘤样本DNA提取
        3.4.1.2 全外显子测序文库构建
        3.4.1.3 游离DNA测序文库构建
        3.4.1.4 Illumina平台上机测序
        3.4.1.5 二代测序数据分析方法
        3.4.1.6 统计作图
        3.4.2 胆道恶性肿瘤ctDNA分析结果
        3.4.2.1 游离DNA样本及文库质控结果
        3.4.2.2 测序数据质控结果
        3.4.2.3 肿瘤组织与血浆的变异检测结果及对比
        3.4.2.4 ctDNA术前术后动态变化及临床资料分析
        3.4.3 胆道恶性肿瘤ctDNA分析结果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成文的学术论文

(6)胃食管反流病重叠CC中医证及与脑肠肽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胃食管反流病重叠CC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排除标准
        1.4 临床调查问卷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GERD组中CC的发生率及重叠病患者的CC发病特征
        2.2 重叠病组与单纯GERD组各相关因素的比较
        2.3 重叠病组与单病组症状发生率、症状积分的比较
    3 讨论
        3.1 GERD组中CC的发生率及重叠病患者的CC发病特征
        3.2 重叠病组与单纯GERD组各相关因素的比较
        3.3 重叠病组与单病组症状发生率、症状积分的比较
第二章 胃食管反流病重叠CC的中医病证分布规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和纳入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重叠病组与单病组的一般情况
        2.2 重叠病组与单病组证型分布的比较
        2.3 基于证素辩证的重叠病证型分布
    3 讨论
        3.1 病因
        3.2 症状
        3.3 病位、病理因素及病机
        3.4 辩证
第三章 胃食管反流病重叠CC中医病证分布规律与脑肠肽相关性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标本及来源
        1.2 诊断标准与纳入排除标准
        1.3 实验方法
        1.4 研究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重叠病组与健康组、单病组脑肠肽表达水平的比较
        2.3 重叠病不同GERD亚型脑肠肽表达水平的比较
        2.4 重叠病症状积分高分组与低分组脑肠肽表达水平的比较
        2.5 重叠病病位、病性证素与脑肠肽的关系
        2.6 重叠病不同中医证型脑肠肽表达水平的比较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食管反流病与慢性胆囊炎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一: GERD重叠CC临床调查表
附录二: 症状积分表
附录三: 中医辩证诊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大黄灵仙胶囊对小鼠胆囊结石形成机制中BSEP、NTCP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动物模型建立及取材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结石形成情况
    2.2 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2.3 小鼠肝脏组织中BSEP、NTCP的蛋白表达水平
    2.4 小鼠肝脏组织中BSEP、NTCP的mRNA表达水平
3 讨论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胆囊结石形成机制及诊疗现状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8)大黄灵仙胶囊防治术后结石复发及胆石症形成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研究方法
    2 研究内容
        2.1 治疗方案
        2.2 观察指标
        2.3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胆囊壁厚度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后胆囊收缩率情况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后结石复发情况比较
        3.4 两组患者安全指标情况
    4 讨论
        4.1 中医对胆石症的认识
        4.2 岭南地区环境与胆石症的治疗
        4.3 胆囊收缩功能对防治胆石症的影响
        4.4 胆囊结石的治疗
        4.4.1 非手术治疗
        4.4.2 手术治疗
        4.4.3 保胆取石术的重要性
        4.5 大黄灵仙胶囊对保胆取石术后患者胆囊收缩功能疗效探讨
        4.6 本次研究结果分析
    5 小结
第二部分 基础研究
    1 实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防治胆石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发表论文
    科研经历

(9)阿片类药物对急性胰腺炎病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目的
    1.2 病例资料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变量定义及分组设置
        1.3.1 急性胰腺炎
        1.3.2 阿片组和非阿片组
    1.4 研究过程及步骤
        1.4.1 数据统计
        1.4.2 统计学分析
    1.5 研究结果
        1.5.1 人口统计学资料与临床特征
        1.5.2 使用与不使用阿片类药物对患者预后情况的影响
    1.6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阿片类药物和急性胰腺炎
    2.1 阿片类药物与阿片受体
    2.2 SO运动生理
    2.3 阿片类药物导致胆道压力升高
        2.3.1 阿片类药物对胆总管静水压的影响
        2.3.2 应用ERCP评估阿片类药物对SO作用
        2.3.3 阿片类药物对胆道系统影响的影像表现
    2.4 阿片类药物诱发急性胰腺炎
    2.5 阿片类药物与AP预后
        2.5.1 动物实验
        2.5.2 临床研究
    2.6 镇痛药物对比研究
        2.6.1 不同阿片类药物的对比
        2.6.2 阿片类药物与麻醉剂对比
        2.6.3 阿片类药物与非甾体抗炎药对比
    2.7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A APACHEⅡ评分表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10)FOXK1在胆囊癌生长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FOXK1在胆囊癌样本中的表达及其与病人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
    引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FOXK1对胆囊癌细胞增殖、凋亡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引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FOXK1对胆囊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影响
    引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第四部分 FOXK1调控胆囊癌生长和转移的机制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FOXKs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及在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四、胆囊和胆道运动调节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腑以通为用”从DAG-PKC通路调控胆囊动力的胆固醇结石机制研究[D]. 周智慧.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胆石症中医证候研究及中医药治疗疗效回顾性分析[D]. 李璐璐.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大柴胡汤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机制研究[D]. 张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中医药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D]. 高才植.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高通量测序捕获建库技术研发及其在复杂疾病分子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D]. 周娟.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6]胃食管反流病重叠CC中医证及与脑肠肽的相关性研究[D]. 肖云. 扬州大学, 2020(01)
  • [7]大黄灵仙胶囊对小鼠胆囊结石形成机制中BSEP、NTCP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D]. 周洋.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0
  • [8]大黄灵仙胶囊防治术后结石复发及胆石症形成的临床与基础研究[D]. 黄汉基.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阿片类药物对急性胰腺炎病程的影响[D]. 吕兵.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10]FOXK1在胆囊癌生长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马文聪.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胆囊与胆管运动调节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