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锚杆+锚索联合支护在马兰矿02~#煤层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宋有福,刘晨曦,芦兴东[1](2021)在《浅谈煤矿安撤人员的素质教育及安全管理》文中指出装备提升、工艺改进、条件变化对煤矿的安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做好煤矿安撤工作人员的素质教育和安全管理对于适应新形势需要、建设安撤专业化队伍、安全质量标准化创建,有着现实的意义。
杜学领[2](2020)在《FLAC3D中锚杆支护的数值模拟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锚杆是目前煤矿、岩土等支护工程中常用的材料,在FLAC3D中可进行锚杆支护的多角度数值模拟研究,文章对FLAC3D锚杆支护的数值模拟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分析表明:目前FLAC3D中建立锚杆模型以Cable、Pile两结构单元较多,可采用Beam、Liner等构建金属钢、托盘、锚喷层等支护要素。FLAC3D一般作为验证性手段,对实验、实践内容进行证明。重点总结了锚杆及支护构件、预应力锚杆、煤矿巷道支护、岩土工程支护、特殊锚杆的实现等研究进展。当前的研究应用中,存在复杂工程问题的动态还原能力相对较弱、时空与时步不对应、研究细节缺失及二次开发的非公开性、对理论研究的支撑作用相对薄弱等问题。未来,FLAC3D依然作为重要的模拟手段应用于新型支护理论和支护技术的验证,并可在跨平台建模及跨平台研究、精细化建模与多因素耦合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张剑[3](2020)在《西山矿区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巷道围岩显现出独特的矿压特征,单一煤层开采巷道围岩控制理论不再完全适用。论文针对近距煤层开采巷道围岩控制理论研究存在的不足,以西山矿区典型近距煤层开采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测试、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模型试验、及现场实践等综合性研究方法,开展地质参数测试、巷道围岩活动规律、巷道布置方法、巷道顶板稳定控制原理、及巷道控制现场试验等内容,研究成果可为近距煤层开采煤矿巷道围岩稳定控制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主要成果集中如下:(1)西山矿区地应力为中等水平,构造应力占主导地位,采深决定地应力场类型,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呈N5°WN89.7°W和N5.6°EN87°E,揭示出矿区地应力场分布规律。2#主采煤层顶板岩性包括泥岩、砂质泥岩、及细砂岩,强度为2060MPa;8#主采煤层顶板岩性包含石灰岩、泥岩、及砂岩,强度为20100MPa,探明顶板岩性组成及强度分布特征。顶板岩层发育沉积和构造两类结构面,测明主采煤层顶板煤岩体结构面发育特征。(2)建立宽煤柱底板力学模型,推导出煤柱底板应力解析式,采深和煤柱宽度是影响煤柱底板应力分布的重要参数,采深加大则应力增高,煤柱增宽,则应力降低,但应力集中系数与采深和煤柱宽度无关,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相吻合。探究采深、岩体强度、及工作面长度对底板破坏深度的影响,得出采深越深,则底板破坏深度就越大,而底板岩体强度越高,则底板破坏深度就越小,采深和底板岩体强度是影响底板采动破坏深度的关键参数。探讨底板为非均匀多岩性岩层赋存特征,提出底板岩体强度宜采用各岩层强度的加权平均值,修正底板岩层屈服破坏深度函数式。(3)构建以杜儿坪煤矿近距煤层为原型的相似模型,采用非接触式应变-位移测量系统,研究近距上下煤层开挖过程煤柱和采空区底板位移场-应力场的演化规律,结论为:(1)上煤层开挖,煤柱底板应力分布形态由单峰转变为双峰,且以煤柱中央为轴呈对称分布特征,与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吻合;下煤层开挖,煤柱底板应力分布形态发生显着改变,最终煤柱应力释放失稳破坏,揭示出煤柱底板应力动态演变规律。(2)上下煤层开挖,采空区底板位移均显现先增加后减小最后恢复为0,揭示出采空区底板变形破坏演化规律;(3)量测出上煤层采后残留煤柱两侧覆岩破断角,先采面为60°,后采面为55°。(4)剖析煤矿常用近距煤层反向内错布置法的局限性,提出同向内错布置法,综合分析确认煤柱底板应力影响深度大于底板采动破坏深度,提出内错距的两类确定方法:(1)若层间距小于底板破坏深度,则内错距采用(?);若层间距大于底板破坏深度,则内错距采用(?)。(5)揭示出采空区底板岩体强度呈渐进式衰减劣化特征,提出采用劣化率表征采动损伤程度,建立底板岩体强度劣化率计算式;提出下煤层巷道顶板分成单岩性岩层、两岩性岩层、多岩性岩层3种类型,建立有无锚杆锚索加固顶板力学模型,探讨层间距、巷道宽度、采深对顶板稳定的影响,揭示出层间距越大则越有利于顶板稳定,巷道跨度越宽则越不利于顶板稳定,采深加深则顶板稳定性降低,阐明预应力锚杆锚索加固顶板的力学原理,将叠合梁转变为组合梁,增强顶板抗弯刚度,降低顶板挠曲变形,确保顶板稳定。(6)以西山杜儿坪煤矿典型近距煤层为试验对象,采用同向内错布置73903工作面,基于内错距确定方法,得到皮带巷和轨道巷错距分别为9m和10m,提出皮带巷采用锚杆锚索控制技术,矿压观测表明皮带巷围岩变形可控满足回采使用,通过现场实践检验了理论研究成果的科学合理。
王彬彬[4](2019)在《马兰矿10608工作面切眼大断面一次成巷掘进技术》文中认为为解决矿井生产接续紧张,大断面掘进巷道支护困难等问题,以马兰矿10608工作面切眼为研究背景,对切眼大断面一次成巷掘进技术进行了探讨,介绍了具体施工工艺,现场实践表明,该技术对提高巷道掘进速度和工作效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该技术也很好地满足综采安装的同步要求,为现代锚杆支护技术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具有广阔的推广价值。
张步元[5](2019)在《近距离煤层采空区下回采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为对近距离煤层采空区下12509工作面皮带巷的围岩控制技术进行研究,在对2#煤进行围岩地质力学测试、可锚性试验分析及锚杆支护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巷道顶板与上位采空区间厚度的变化,采用三种支护方式结合对巷道围岩进行控制,并通过矿压监测对支护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巷道实施三种联合支护方案后,12509工作面皮带巷的表面位移能够满足巷道掘进与回采期间的变形要求,锚杆、锚索的受力状态比较稳定,顶板无离层现象,该支护方案能有效控制巷道围岩变形。
伍业伟[6](2019)在《煤巷矿压显现的速度效应分析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巷围岩稳定是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基本保障,这对成巷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门克庆矿3-1煤脆性大且内生裂隙发育、地应力高,使得3108主运巷矿压显现严重,导致掘进时需要不断扩刷围岩以形成矩形断面,进而引起围岩位移和变形的增大且浅部更为松散、破碎,严重影响成巷质量与巷道稳定。现场中发现,当煤巷掘进速度加快时,矿压显现缓和,帮部扩刷减少,围岩结构更完整、稳定。对此,本文以3108主运巷为工程原型,通过现场调研和物理实验测定了煤样力学参数,运用理论分析剖析了煤巷矿压显现的速度效应机理,结合FLAC3D数值模拟总结了煤巷矿压显现的速度效应规律,最终以工业性试验给予了验证。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3-1煤的单轴抗压强度为16.67MPa,抗拉强度为0.66MPa,弹性模量为3.89GPa,内聚力为2.32MPa,内摩擦角为30.7°。(2)通过分析煤巷围岩变形的时间效应得出,煤巷掘进速度的提高使得围岩变形量减小;建立了煤巷轴向垂直应力驱赶模型,确定应力驱赶即为煤巷矿压显现的速度效应机理,即掘进速度加快时,应力转移更快,使得围岩浅部承受的应力更小;当煤巷保持较高的掘进速度掘进时,煤巷围岩浅部一直保持承受较小的应力,其变形量较小,即矿压显现缓和。(3)随着掘进速度的提高,煤巷围岩应力呈现驱赶规律,当煤巷保持1000m/月的速度掘进时,煤巷围岩浅部一直保持承受较低的应力,这是煤巷矿压显现缓和的根本原因;煤巷围岩位移变形呈现速度效应规律,掘进速度由600m/月提高到1000m/月,煤巷围岩位移变形缓和比例最大达57%,掘进速度的提高对两帮矿压显现的缓和作用最大;即时矿压显现缓和占最终矿压显现缓和的比例达68%,其是煤巷矿压显现呈现速度效应规律的最主要组成部分;上述规律切实为掘进速度的提高带来的实效。(4)煤巷现场围岩收敛量随着掘进速度的提高不断减小:掘进速度由600m/月提高到1000m/月,顶板下沉量缓和比例为30%,两帮移近量缓和比例为31%。(5)在煤巷现场,掘进速度高的围岩裂隙更少更小,1000m/月掘进速度下的煤巷段的锚杆支护阻力上升更快、损失更少、稳定值更大,围岩支护后也更稳定;根据支护实照可知,600m/月掘进速度下的即时矿压显现最严重,随着掘进速度的提高,两帮的扩刷量逐渐减小至0;掘进速度的提高更利于煤巷围岩控制。
贾飞[7](2019)在《张家峁矿厚煤层大断面巷帮破坏机制及围岩稳定性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巷帮的稳定性控制是减小顶板有效跨度保障顶板安全的重要基础。陕西省榆林市张家峁煤矿属于典型的浅埋厚煤层大断面,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存在巷帮破坏严重问题,给安全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本文以张家峁煤矿5-2煤层15207胶运巷道工程背景,综合采用现场调研、实验室试验、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等研究方法,测试了张家峁矿煤体力学参数、分析了巷帮破坏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揭示了巷帮破坏机制、提出了巷道强帮支护技术设计了试验方案,分析了不同支护方案下的巷道围岩稳定性,得出了合理的围岩稳定性控制方案。主要结论如下:(1)分析了巷帮破坏特征,测试了煤体力学参数张家峁矿巷帮主要存在三种破坏形式:肩角处破坏、中部鼓出、整体片落;得到巷帮煤体的单轴抗压强度为9.46MPa、抗拉强度1.16MPa、内聚力c=1.57、内摩擦角φ=18.25°。(2)分析了巷帮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阐明了巷帮破坏机制。(a)通过建立力学模型推导了巷道开挖卸荷过程中巷帮水平应力、垂直应力、塑性区宽度、破裂区宽度以及巷帮平均水平位移量的表达式,并对掘进、回采过程中巷帮破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巷帮破坏主要受煤层埋深、地应力、内聚力、巷道高度、煤体内摩擦角、煤体弹性模量、泊松比的影响;利用Design-Express软件对巷道高度、宽度、侧压系数进行了三因素三水平试验设计,得到各因素对于巷帮水平位移量的影响。(b)通过三维数值软件得出了巷帮围岩运移规律。巷道掘进后,帮部一定范围内的煤体水平应力较之原岩应力显着减少、垂直应力明显增高,其应力差将导致巷帮发生破坏;巷帮以深02m为掘进卸荷区,且掘进稳定期间巷帮塑性区范围为2.5m。(3)提出了强帮支护技术,得到了合理的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方案。通过对张家峁矿5-2煤层15207回采工作面的矿压监测并结合数值分析得到通过强帮支护控制巷道围岩稳定理论上是可行的;利用Design-Express软件设计了13种试验方案,通过对各方案进行对比得到巷帮使用4根φ18×3000mm螺纹钢锚杆(间排距为1000mm×1200mm)可以有效控制塑性区范围,并通过数值计算与原方案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强帮支护设计方案与原支护方案相比回采帮位移减少33.1%、煤柱帮(非回采帮)减小55.3%,验证了方案的合理性。
杨伟名[8](2018)在《大柳塔矿极近距离煤层多次采动煤柱下巷道变形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柳塔矿部分盘区因采掘接替紧张,在开采极近距离煤层时必须考虑采用上下煤层同采的开采方式,有时上下煤层群工作面层间距最小仅为0.8m,如何在满足大柳塔矿高产高效生产的前提下,开展极近距离煤层工作面的安全回采是亟待解决的工程技术难题。考虑到在上覆煤柱下预掘下煤层回采巷道,不仅受到集中支承应力的影响,而且由于层间距极近,可能导致该下煤层巷道受到4次采动影响产生大变形,加大矿井安全开采的风险。因此,为了解决特大型矿井浅埋深极近距离上下煤层同采工作面安全高效开采的难题,有必要研究大柳塔煤矿宽煤柱下巷道受多次采动影响后的变形规律,找出受多次采动影响后下煤层巷道最合理的布置方案。基于此,本论文通过现场实测、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手段开展了大柳塔煤矿极近距离煤层多次采动煤柱下巷道变形规律研究,对矿井安全生产提供指导。通过对大柳塔矿活鸡兔井12315工作面运输巷道顶底板、两帮移近量的现场实测,分析得出100m埋深极近距离煤层工作面的采动对巷道的影响范围约为80m,巷道围岩变形增加量为2032mm,在经历多次采动影响后巷道围岩整体变形不大,保障了极近距离下煤层工作面的安全高效开采,摒弃了以往0.8m层间距条件下采用架棚支护的传统支护方式,开发适应神东矿区高产高效开采模式的生产工艺。通过建立受采动影响煤柱下巷道围岩应力模型进行的理论计算,得到在上煤层采动影响下不同布置方式的预掘巷道围岩受到垂直应力、水平应力的变化规律,并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检验,认为该理论计算可以对下煤层巷道布置方式的方案选择进行初步判断。基于大柳塔矿极近距离煤层开采条件及巷道变形实测结果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100m埋深条件下,煤柱下巷道围岩变形量随外错距的增大而增大;在层间距为26m范围内,随着层间距的增大,煤柱下巷道围岩变形量也增大;矿井原有的支护方式及巷道布置形式仅适用于100m埋深条件,埋深超过200m时巷道破坏严重,因此对巷道支护参数进行优化,通过改变顶板锚杆、锚索的间排距以及调整上煤层区段煤柱宽度,可解决受多次采动影响巷道在埋深超过200m时难以维护的工程技术难题;对大柳塔煤矿上煤层煤柱宽度进行优化设计,认为当煤层埋深为100m时,上煤层区段煤柱宽度可留设为20m,在受多次采动影响后巷道顶底板、两帮最终变形量为357.45mm、305.42mm。
曹悦[9](2017)在《五阳矿煤巷低密度高强度支护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煤炭高强度开采,年消耗回采巷道逐渐增加,掘进越来越满足不了回采的需要,巷道断面、跨度较大,加之开采深度增加,开采条件愈加复杂,巷道支护难度加大,由于支护方式与参数设计不合理,造成支护强度过剩、支护效果不理想,施工速度较慢,采掘接替紧张。本论文以五阳煤矿7606回风巷为工程背景,综合运用现场实测、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等方法,对五阳矿煤巷低密度高强度支护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1)进行了7606回风巷顶板围岩钻孔窥视,找出了7606回风巷原支护方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低密度高强度支护概念,分析了其支护原理,给出了7606回风巷低密度高强度支护方法。(2)提出了“永久支护分步进行,一次支护实现巷道的有限让压,降低巷道的围岩应力,实现低密度支护;二次支护增加锚杆(索)的锚固长度,增加锚索的轴向联接,实现巷道的高强度支护”的支护理念和“安全性、经济性、利于快速施工”的支护原则。(3)分析了不同锚杆长度、锚杆直径、锚杆间排距、锚杆(索)联接方式下巷道围岩应力与变形规律,优化了7606回风巷支护方式与施工工艺,确定了7606回风巷围岩控制方案与参数。(4)建立了一次超静定梁结构模型以及非均匀应力下巷道力学模型,推导出巷道围岩应力与巷道掘进距离的表达式。结合7606回风巷地质条件,计算得到了巷道围岩应力与掘进距离之间的数值解。采用FLAC3D模拟了巷道一次支护后,巷道围岩应力分布以及围岩变形随巷道掘进距离的变化规律,确定了巷道二次支护时机。(5)将以上研究成果,在五阳煤矿7606回风巷进行了工业性试验,应用结果表明,采用高应力煤巷低密度高强度支护技术较好地控制了巷道围岩有害变形,保证了7606回风巷的安全稳定,提高了巷道的掘进速度。
赵国琛[10](2015)在《复合顶板煤层巷道组合锚杆(锚索)支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马兰矿02#煤复合顶板煤层巷道的围岩条件,运用相关的理论分析和数字模拟计算,提出合理有效的组合锚杆(锚索)支护方案。通过多次试验及矿压观测,分析证明了组合锚杆(锚索)支护技术能够控制巷道围岩变形的可靠性,极大地满足安全生产需要,为本矿02#煤层掘进期间巷道支护设计应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二、锚杆+锚索联合支护在马兰矿02~#煤层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锚杆+锚索联合支护在马兰矿02~#煤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煤矿安撤人员的素质教育及安全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实施煤矿安撤专业化素质培训教育 |
1.1 推行煤矿安撤专业管理安全培训 |
1.2 推行煤矿安撤专业技能实操培训 |
1.3 推行了轮训制安撤技能提升法 |
1.4 推行了“三系级考核”“师带徒”等措施 |
1.5 实施煤矿安撤“五描述一操作”学习演练及考核 |
2 实施煤矿安撤专业化安全管理 |
2.1 实施安撤专业“633安全管理”法 |
2.2 实施安撤重点工程“跟班包保”制度 |
2.3 建立煤矿安撤安全基础管理制度 |
2.4 发挥生产技术对煤矿安撤管理的保障作用 |
2.5 调整改进煤矿安撤生产工艺 |
3 结论 |
(2)FLAC3D中锚杆支护的数值模拟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FLAC3D中锚杆建模概述 |
1.1 锚杆模型的构建 |
1.2 预应力锚杆的实现 |
1.3 其他支护相关要素的构建 |
2 FLAC3D中锚杆支护的研究进展 |
2.1 锚杆及其辅助锚固材料的特性 |
2.2 预应力锚杆的研究进展 |
2.3 煤矿巷道支护系统视角下的锚杆支护模拟 |
2.4 岩土工程中的锚杆支护模拟 |
2.5 特殊锚杆的数值模拟 |
3 FLAC3D中锚杆支护研究存在的问题 |
3.1 复杂工程问题的动态还原能力相对较弱 |
3.2 时步与时间不对应 |
3.3 研究细节缺失及二次开发的非公开性问题 |
3.4 对理论研究的支撑作用相对薄弱 |
4 FLAC3D中锚杆支护的研究展望 |
5 结 语 |
(3)西山矿区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近距煤层群开采的定义及判别方法 |
1.2.2 近距煤层群上行式开采方面的研究 |
1.2.3 近距煤层群下行式开采方面的研究 |
1.2.4 近距煤层群开采巷道围岩控制方法及支护技术 |
1.2.5 研究的不足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西山矿区巷道围岩基础参数现场测试研究 |
2.1 地应力测试与分析 |
2.1.1 测量方法及装备 |
2.1.2 地应力分布特征分析 |
2.2 围岩强度测量与分析 |
2.2.1 测量方法 |
2.2.2 测量结果及分析 |
2.2.3 煤岩体强度分布特征分析 |
2.3 巷道顶板围岩结构特征观测与分析 |
2.3.1 测量方法 |
2.3.2 结果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围岩活动机理研究 |
3.1 煤柱应力底板传递规律研究 |
3.1.1 煤柱稳定性分析 |
3.1.2 煤柱应力底板传递规律的理论研究 |
3.1.3 煤柱应力分布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 |
3.1.4 煤柱应力底板传递特征数值分析 |
3.2 近距上煤层采后底板变形破坏特征研究 |
3.2.1 底板屈服破坏深度的理论分析 |
3.2.2 算例分析 |
3.2.3 岩体强度对底板破坏深度的影响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围岩活动规律相似模型试验研究 |
4.1 相似模型试验方案 |
4.1.1 试验方案 |
4.1.2 监测方案 |
4.2 近距上煤层开采模拟试验研究 |
4.2.1 第1 个工作面开挖 |
4.2.2 第2 个工作面开挖 |
4.3 近距下煤层开采模型试验研究 |
4.3.1 第1 个工作面开挖 |
4.3.2 第2 个工作面开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近距煤层巷道布置方法与顶板稳定控制原理研究 |
5.1 近距下煤层回采巷道布置方法 |
5.1.1 常用回采巷道布置法缺陷分析 |
5.1.2 近距下部煤层回采巷道新式布置法 |
5.1.3 错距确定方法的研究 |
5.1.4 错距的确定原则 |
5.1.5 错距的确定方法 |
5.2 近距煤层顶板稳定控制原理 |
5.2.1 近距下煤层顶底板岩体强度损伤劣化特征分析 |
5.2.2 采动底板岩体强度劣化特征分析 |
5.2.3 采动底板岩体弹性模量的获取 |
5.2.4 近距下煤层回采巷道顶板稳定性控制力学原理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近距煤层开采巷道围岩稳定控制试验研究 |
6.1 矿井地质概况 |
6.1.1 地层分布特征 |
6.2 南九采区近距煤层开采现状 |
6.2.1 近距煤层采掘现状 |
6.2.2 下煤层回采巷道维护状况 |
6.2.3 近距下部73902 两巷变形破坏原因分析 |
6.3 南九采区近距73903 皮带巷试验 |
6.3.1 确定下部73903 两巷布置形式 |
6.3.2 确定下部73903 两巷内错距大小 |
6.3.3 73903 试验工作面地质参数评估 |
6.3.4 基于数值模拟试验的内错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 |
6.3.5 73903 皮带巷锚杆锚索锚固力试验 |
6.3.6 73903 皮带巷支护设计 |
6.3.7 73903 皮带巷围岩控制效果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4)马兰矿10608工作面切眼大断面一次成巷掘进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切眼大断面一次成巷掘进技术 |
1.1 支护技术 |
1.2 开口施工技术 |
1.3 割煤工艺流程 |
1.4 特殊情况下的应对技术措施 |
1.5 顶板动压观测 |
2 关键技术与创新分析 |
2.1 技术创新 |
2.2 管理创新 |
3 应用效果分析 |
4 结 语 |
(5)近距离煤层采空区下回采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概况 |
2 2#煤围岩应力环境与赋存条件分析 |
2.1 围岩强度原位测试 |
2.2 地应力场原位测试 |
2.3 巷道围岩可锚性评价 |
3 巷道支护设计与效果分析 |
3.1 巷道支护方案 |
3.2 矿压监测与支护效果分析 |
4 结论 |
(6)煤巷矿压显现的速度效应分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Research Contents and Methods) |
2 3108主运巷工程地质概况及煤样力学参数测定 |
2.1 3108主运巷工程地质概况(Engineering Geological Survey of 3108 Main Haulage Roadway) |
2.2 3108主运巷煤样力学参数测定(Measurement of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Coal Samples about 3108 Main Haulage Roadway) |
2.3 小结(Brief Summary) |
3 煤巷矿压显现的速度效应机理分析 |
3.1 煤巷力学特征分析(Analysis of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Roadway) |
3.2 煤巷矿压显现的速度效应机理(Speed Effect Mechanism of Strata Behavior in Coal Roadway) |
3.3 小结(Brief Summary) |
4 煤巷矿压显现的速度效应规律 |
4.1 数值模型的建立(Establishment of Numerical Model) |
4.2 不同掘进速度下煤巷矿压显现规律(Laws of Strata Behavior in Coal Roadway under Different Driving Speed) |
4.3 小结(Brief Summary) |
5 工业性试验 |
5.1 支护方案补充情况(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 of Support Scheme) |
5.2 矿压监测(Ground Pressure Monitoring) |
5.3 小结(Brief Summary)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张家峁矿厚煤层大断面巷帮破坏机制及围岩稳定性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张家峁矿厚煤层大断面巷帮破坏特征与煤体力学性质测试 |
2.1 巷帮煤体变形破坏 |
2.2 张家峁矿厚煤层大断面巷帮破坏特征及原因分析 |
2.3 煤体力学性质 |
2.4 本章小结 |
3 张家峁矿厚煤层大断面巷帮破坏机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
3.1 开挖卸荷巷帮应力位移时空演化规律 |
3.2 开挖卸荷巷帮破坏机理 |
3.3 回采扰动巷帮破坏影响机制 |
3.4 本章小结 |
4 张家峁矿厚煤层大断面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 |
4.1 张家峁矿厚煤层大断面巷道围岩控制现状 |
4.2 巷道强帮支护技术 |
4.3 张家峁矿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数值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不足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大柳塔矿极近距离煤层多次采动煤柱下巷道变形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极近距离煤层工作面回采巷道变形实测 |
2.1 工程地质条件 |
2.2 多次采动影响巷道变形实测 |
2.3 本章小结 |
3 受上煤层采动影响巷道围岩应力的理论分析 |
3.1 受上煤层采动影响下煤层巷道围岩应力 |
3.2 受一侧采动影响下煤层巷道围岩应力 |
3.3 数值模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多次采动影响煤柱下巷道变形规律模拟研究 |
4.1 数值模拟参数确定 |
4.2 模拟结果分析 |
4.3 上煤层煤柱宽度及巷道支护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5 主要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五阳矿煤巷低密度高强度支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高应力煤巷低密度高强度支护原理与技术 |
2.1 7606回风巷工程概况 |
2.2 煤巷低密度高强度支护概念的提出背景 |
2.3 煤巷低密度高强度支护原理与控制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五阳矿7606回风巷支护参数与支护方式优化 |
3.1 锚杆(索)支护参数理论计算 |
3.2 巷道锚网索支护参数优化分析 |
3.3 巷道锚网索支护方式的优化分析 |
3.4 采动影响下的巷道稳定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高应力煤巷应力时空效应及变形规律 |
4.1 高应力煤巷围岩应力时空演化规律 |
4.2 高应力煤巷围岩变形规律 |
4.3 本章小结 |
5 五阳矿7606回风巷围岩控制方案与工程实践 |
5.1 7606回风巷支护方案 |
5.2 7606回风巷支护质量监测 |
5.3 本章小结 |
6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复合顶板煤层巷道组合锚杆(锚索)支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煤层基本地质条件 |
2 组合锚杆、锚索支护的关键技术 |
2.1 增强锚索技术 |
2.2 强化锚杆技术 |
2.3 关键部位强化技术 |
3 数字模拟 |
3.1 参数确定 |
3.2 模拟方案 |
3.3 模拟结果分析 |
4 锚杆支护方案 |
5 矿压观测分析 |
6 结语 |
四、锚杆+锚索联合支护在马兰矿02~#煤层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煤矿安撤人员的素质教育及安全管理[J]. 宋有福,刘晨曦,芦兴东. 山东煤炭科技, 2021(12)
- [2]FLAC3D中锚杆支护的数值模拟研究综述[J]. 杜学领. 煤, 2020(09)
- [3]西山矿区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D]. 张剑.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0(08)
- [4]马兰矿10608工作面切眼大断面一次成巷掘进技术[J]. 王彬彬. 现代矿业, 2019(07)
- [5]近距离煤层采空区下回采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J]. 张步元. 煤矿现代化, 2019(05)
- [6]煤巷矿压显现的速度效应分析及应用研究[D]. 伍业伟.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7]张家峁矿厚煤层大断面巷帮破坏机制及围岩稳定性控制[D]. 贾飞.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8]大柳塔矿极近距离煤层多次采动煤柱下巷道变形规律研究[D]. 杨伟名.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2)
- [9]五阳矿煤巷低密度高强度支护技术研究[D]. 曹悦. 中国矿业大学, 2017(03)
- [10]复合顶板煤层巷道组合锚杆(锚索)支护技术研究[J]. 赵国琛. 技术与市场, 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