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X高考致胜之道》简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奇贞[1](2016)在《新课标下初中生数学归纳能力的培养研究》文中认为众所周知,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可以锻炼人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但是,我们的课堂数学教学常常过于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忽视了数学归纳能力的培养,更不要说对数学归纳能力的培养提出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有效的方法指导。本文在阅读大量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初中学生数学归纳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较为深入的系统性分析与教育教学实践方法的研究。首先,文献综述方面,笔者在广泛阅读和研究总结前辈、专家们着作的基础上,从心理学、教育学和数学三个角度分析了本研究的系统理论基础,仔细分析了影响数学归纳能力的相关要素,提出了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归纳能力的有效策略及基本教学原则。其次,本人结合数学归纳能力的要素分析和教学现状,自制调查问卷,在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随机抽取四所学校共500名初中生进行调查,并结合学生课堂听课情况及面谈结果进行综合性分析,了解到当前初中生归纳的自我意识并不强,也没有养成及时归纳的习惯。对此现象的原因分析表明,主要是受传统教育理念、教师的教学方式、初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等因素的影响。最后,利用本人工作学校的这个有利平台,通过与学生、老师面谈,推门听课、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比较不同班级学生阶段测试成绩等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初中阶段,是学生数学归纳能力迅猛发展的关键时期,只要我们抓住时机,通过训练和培养,是可以取得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的。这一研究发现能够对学生数学归纳能力的培养实践,提供一些具有价值的依据和策略。
孙爽[2](2014)在《中高职学生升学衔接研究》文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两个不同的阶段和层次的教育,但其性质相同的,同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国家提出要发展职业教育,衔接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推进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将为职业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力促进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同时这也关系到职业教育是否能够健康的发展,这是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问题。通过分析研究职业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对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定义、可行性、必要性以及解决对策等都进行了明确阐述。对国内外中高职衔接进行研究综述;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中高职升学衔接进行分析,包括德国、美国和澳大利亚几个国家的升学衔接的发展模式,并对我国目前中高职升学衔接的产生及发展进行阐述。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中高职升学衔接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分析在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提出优化中高职升学衔接的路径。运用文献法、案例法、调查法、因素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有关国内外中高职衔接的发展体系、内容、实施措施等材料收集和整理过程中,运用文献查阅法;在考察现今中高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运用因素分析法,对两国职业生涯教育,进行实践操作与支持性条件的比较。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通过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理论梳理,对国内外中高职升学衔接的理论研究进行综述,并进行拓展,对于中高职升学衔接的理论有整合和拓展的意义,对于我国中高职升学衔接在理论上的应用有一定的促进和完善的作用。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对我国中高职衔接,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对存在于中高职衔接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阐述,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优化中国高职衔接,有实践性的指导意义,对我国中高职衔接的实施,具有参考意义。
二、《3+X高考致胜之道》简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X高考致胜之道》简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新课标下初中生数学归纳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意义 |
1.3.1 理论价值 |
1.3.2 现实需要 |
1.4 本研究的重点 |
第二章 数学归纳能力培养相关概念的阐述 |
2.1 数学能力 |
2.2 数学思维能力 |
2.3 归纳 |
2.3.1 枚举归纳法 |
2.3.2 因果归纳法 |
2.4 归纳能力及数学归纳能力 |
第三章 数学归纳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
3.1 心理学基础 |
3.2 教育学基础 |
3.3 数学基础 |
3.4 初中数学学科特点 |
3.4.1 由“算术数”到“有理数” |
3.4.2 由“数”到“式” |
3.4.3 由应用题算术解法到代数解法 |
3.4.4 由“认识几何图形”到“初步研究几何图形” |
第四章 数学归纳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策略 |
4.1 影响数学归纳能力的要素分析 |
4.1.1 提出归纳猜想的能力 |
4.1.2 具有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
4.1.3 必要的逻辑基础知识 |
4.1.4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
4.1.5 归纳推理过程中自我反思的能力 |
4.1.6 正确的归纳态度 |
4.2 数学归纳能力的培养方略 |
4.2.1 从四个不同领域培养学生数学归纳能力 |
4.2.2 从三个不同角度来培养学生数学归纳能力 |
4.2.3 从三个不同的环节来培养学生数学归纳能力 |
4.3 数学归纳能力培养的原则 |
4.3.1 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
4.3.2 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相结合的原则 |
4.3.3 数学活动过程教学的原则 |
4.3.4 抽象和具体相结合的原则 |
4.4 初中学生数学归纳意识淡泊的成因 |
4.4.1 忽视数学归纳意识的价值 |
4.4.2 教师本身数学归纳意识的缺失 |
4.5 在教学中学生数学归纳能力的培养策略 |
4.5.1 培养学生自觉整理归纳的意识和习惯 |
4.5.2 运用类比方式,让学生触类旁通 |
4.5.3 善于归纳总结,在实践中自我提升 |
4.5.4 优化知识结构,写课堂小结或单元总结 |
4.5.5 设计适合学生猜想归纳的教学内容 |
4.5.6 运用比较法归纳知识内容 |
4.6 例题教学中学生数学归纳能力的培养 |
4.6.1 例题教学要充分揭示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 |
4.6.2 例题教学要注意明确教学的目标 |
4.6.3 例题教学要注重解题程序的规范 |
4.6.4 例题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归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中高职学生升学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现实意义 |
第二章 中高职升学衔接的理论基础 |
2.1 中高职升学衔接的概念 |
2.1.1 中高职衔接的定义 |
2.1.2 升学衔接的定义 |
2.1.3 中高职升学衔接的定义 |
2.2 中高职升学衔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2.2.1 中高职升学衔接的必要性 |
2.2.2 中高职升学衔接的可行性 |
2.3 中高职升学衔接的目的和意义 |
2.3.1 中高职升学衔接的目的 |
2.3.2 中高职升学衔接的意义 |
第三章 国内外中高职升学衔接综述 |
3.1 部分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升学状况综述 |
3.1.1 德国中高职升学衔接模式 |
3.1.2 美国面向人人的技术准备项目模式 |
3.1.3 澳大利亚的内涵式衔接模式 |
3.2 我国中高职升学衔接产生及发展 |
3.2.1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产生及发展 |
3.2.2 我国高等职业学校的产生及发展 |
3.2.3 我国中高职升学衔接的演进 |
第四章 我国中高职升学衔接的现状分析 |
4.1 我国中等、高等职业教育招生问题的现状分析 |
4.1.1 招生对象 |
4.1.2 外部原因 |
4.1.3 内部原因 |
4.2 我国中高职升学衔接的主要模式 |
4.2.1 单考单招 |
4.2.2 五年一贯制 |
4.2.3 三二分段 |
4.2.4 成人高考、高自考 |
4.3 四种中高职升学衔接的利弊分析 |
4.3.1 单考单招模式的特点 |
4.3.2 五年一贯制模式的特点 |
4.3.3 三二分段模式的特点 |
4.3.4 成人高考、高自考模式的特点 |
第五章 中高职学生升学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缺乏政府支持和政策引领 |
5.1.1 招生考试制度过于单一,重文化轻技能 |
5.1.2 中职生录取比例偏低,难以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
5.1.3 高职招生渠道单一,生源结构不合理 |
5.2 过分注重学历衔接而忽视内涵式衔接 |
5.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
5.2.2 “接口”有待拓宽 |
5.2.3 课程标准不统一 |
5.3 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 |
5.3.1 传统教育观念制约职业教育发展 |
5.3.2 生源少、质量差,影响中高职升学有效衔接 |
第六章 完善中高职学生升学衔接的路径选择 |
6.1 加强政府支持和政策引领,为中高职有效衔接提供保障 |
6.1.1 改革招生考试,以“知识+技能”的形式,突出职业特点 |
6.1.2 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录取比例 |
6.1.3 实行多样招生形式,拓宽生源渠道 |
6.2 将学历式衔接转为内涵式衔接 |
6.2.1 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 |
6.2.2 加强校企合作,拓宽就业通道 |
6.2.3 构建综合职业课程体系 |
6.3 制定政策,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 |
6.3.1 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
6.3.2 提高生源数量和质量,促进中高职升学衔接 |
第七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3+X高考致胜之道》简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课标下初中生数学归纳能力的培养研究[D]. 陈奇贞.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6)
- [2]中高职学生升学衔接研究[D]. 孙爽. 天津大学,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