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寻常痤疮68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莹[1](2021)在《张丰川教授治疗寻常痤疮的辨证思路总结及用药特色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总结张丰川教授对寻常痤疮病因病机的理解及辨治思路,探讨张丰川教授的组方、用药特色,对其治疗痤疮的经验进行总结,为中医药临床对寻常痤疮的辩证、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并将张教授的经验系统化整理,便于今后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方法:①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张丰川教授门诊中肺胃热盛证型的寻常痤疮患者病例,进行临床疗效观察。②通过跟诊学习、阅读中医文献及张丰川教授既往撰写的文章,结合张丰川教授亲自讲授,对其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辨证思路及用药特色进行总结,并对收集的经典个案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本次临床观察的30例有效病例中,女性26例,男性4例,年龄以26-30岁之间居多;观察到最长病程为14年,最短为半年,其中以1-3年间最多见;多数患者的皮肤性质为油性皮肤(17例,57%)及混合性皮肤(12例,40%)。相关风险因素分析发现,饮食辛辣、油腻、月经不调及熬夜被患者认为是影响痤疮加重的主要因素;多数患者自觉痤疮加重与季节无关(14例,47%),部分自觉夏季加重12例,40%),少有自觉秋冬季加重者(4例,13%)。量表评估显示,轻度焦虑者2人(7%);轻度及中度抑郁患者分别为2人(7%)及6人(20%);存在睡眠障碍的患者较多(23例,76%),其中大部分患者有失眠情况(16例,53%);分别有7例(23%)、5例(17%)和5例(17%)的患者在自我感知、情感功能、社会功能方面的生活质量受到痤疮影响。皮损数量方面,治疗第2周及第4周时皮损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90%及97%,平均皮损计数与治疗前相比分别下降了 34%、58%,经过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经过治疗后,患者的皮损数量有所减少;中医证候方面,治疗2周、4周后的平均中医证候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分别下降了 38%、71%,经过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均较前有所改善;结合皮损及中医证候评分进行综合评价,治疗第2周时有效4人,无效26人,总有效率13%;治疗第4周时显效15人,有效14人,无效1人,总有效率97%;在观察期间用药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事件,安全性较好。张丰川教授认为,痤疮的发病根本为郁,与湿、热、瘀、毒相关,病位在肺胃、肝肾,临床中根据痤疮的发病时间及病程分期辨证,从阴阳角度以阳证、阴证、半阴半阳证辨治痤疮皮损,从三焦角度宣通上焦、运化中焦、通利下焦,还根据皮损形态、皮损部位、皮损轻重多个角度进行痤疮的特色辨治。治疗时以自拟的消痤汤为核心处方,擅用疏风清热、清热凉血、逐瘀散结、补益肝肾、解郁安神类药物,常配伍加减的方剂有枇杷清肺饮、麻杏石甘汤、青蒿鳖甲汤、二至丸等。结论:采用消痤汤加减治疗肺胃热盛证痤疮,在皮损及中医证候方面均有改善,具有较好的效果。张丰川教授对寻常痤疮的诊疗有其独到的见解与体悟。他以“郁”为痤疮的发病根本,结合脏腑辨证及分期辨证,并从阴阳、三焦、皮损形态、皮损部位等多个角度进行痤疮的特色辨治,以核心处方为主,灵活加减用药,注重散郁火的同时固护阴液及正气,在临床中颇具疗效。
李雪[2](2020)在《小金胶囊治疗中重度痤疮(痰瘀结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小金胶囊联合中药面膜与丹参酮胶囊联合中药面膜治疗中重度痤疮(痰瘀结聚证)的临床疗效,评价两组药物的疗效与痤疮分级(Ⅱ、Ⅲ、Ⅳ级)的相关性,并观察两组在研究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本试验为前瞻性随机阳性平行对照临床试验,将纳入的80例受试者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予小金胶囊口服,每次5粒,每日2次,对照组予丹参酮胶囊口服,每次4粒,每日3次,同时两组均予中药面膜外敷,每次30分钟,每周2次,疗程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三个时间节点进行访视,采用评价量表记录受试者的皮损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并及时记录和处理受试者的不良反应。观察结束后将收集的数据通过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收集有效病例73例,其中试验组38例,对照组35例。治疗2周时,对于皮损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68.4%,对照组为14.3%;对于中医证候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55.3%,对照组为25.7%。治疗4周时,对于皮损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92.1%,对照组为68.6%;对于中医证候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94.7%,对照组为68.6%。疗效分析:经组内对比,治疗前与治疗4周时,两组的皮损、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经组间对比,治疗前,两组的皮损、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2周时,两组的皮损、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4周时,两组的皮损、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且试验组的皮损、中医证候、生活质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相关性分析:治疗4周时,经组内对比,试验组与对照组不同痤疮分级的皮损评分变化率、生活质量评分变化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不同痤疮分级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变化率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不同痤疮分级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变化率有统计学差异,其中Ⅱ级的变化率高于Ⅳ级,Ⅲ级的变化率高于Ⅳ级,Ⅱ级与Ⅲ级的变化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不良反应情况:研究期间试验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2例不良反应,停药后症状缓解。结论:小金胶囊联合中药面膜与丹参酮胶囊联合中药面膜对中重度痰瘀结聚型痤疮均有疗效,且小金胶囊联合中药面膜对皮损、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均明显优于丹参酮胶囊联合中药面膜。在治疗4周时,小金胶囊组对患者皮损、生活质量的治疗效果与痤疮分级无关,对中医证候的治疗效果与痤疮分级有关,且对Ⅱ级、Ⅲ级患者的治疗效果比Ⅳ级患者更明显;丹参酮胶囊组对患者皮损、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的治疗效果均与痤疮分级无关。试验期间小金胶囊组无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唐可[3](2020)在《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肺胃蕴热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平痤汤联合外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轻中度(肺胃蕴热型)痤疮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复发情况。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本研究共纳入病例80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平痤汤联合外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对照组单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两组总疗程为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治疗后3周、治疗后4周观察并记录患者皮损及中医证候积分,不良反应。治疗4周后作最终疗效判定。本研究对两组资料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23.0软件处理。结果:最终完成临床试验的人数为77例,其中治疗组39例,对照组38例。(1)治疗4周后,对治疗总有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比单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能够有效治疗轻中度(肺胃蕴热型)痤疮。(2)治疗4周后,对皮损改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比单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能够有效改善轻中度痤疮患者皮损情况。(3)治疗4周后,对中医证候改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较单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能够有效改善中医证候。(4)对于治疗前后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安全性良好,不良反应少。(5)随访后对两组复发率比较分析发现,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较单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复发率低。结论: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能明显降低寻常痤疮患者皮损及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张天博[4](2020)在《加减祛风润面散治疗湿毒夹瘀型寻常痤疮的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及试验研究两部分。文献综述部分:文献综述一:本文查阅近年来关于寻常痤疮中医证候规律的相关论文,分别从寻常痤疮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与体质、病情严重程度、地域差异、皮损特征、用药规律、性激素、免疫指标、幽门螺旋杆菌方面进行系统综述,并对结果加以归纳与总结,探求寻常痤疮中医证候规律能够为中医药治疗提供较全面的指导作用。文献综述二:本文查阅近年来关于寻常痤疮发病机制和现代医学治疗方法相关论文,发病机制方面列举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如:P.acnes、免疫、游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治疗方面分别从物理疗法、系统治疗和局部治疗三方面进行综述。通过对寻常痤疮发病机制和现代医学治疗的总结以此更好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试验研究部分:目的:评价中药加减祛风润面散治疗湿毒夹瘀型寻常痤疮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大样本、安慰剂、随机、双盲的对照临床试验方法。根据入选顺序,将湿毒夹瘀型寻常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或安慰剂对照组,给予加减祛风润面散或安慰剂,145g/袋,每日1次,疗程4周。疗效的主要指标是痤疮严重程度评分(痤疮严重程度评分标准表)的有效率。疗效的次要指标包括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表(DLQI)评分的变化以及VISIA皮肤测试仪对斑点、毛孔、棕色斑、紫质和红色区的测评前后对比;SOFT皮肤分析仪检测的pH、油脂和皮肤水分测评前后对比。结果:共纳入220例患者,治疗组110例,对照组110例,完成随访204例。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4.50%和31.68%。两组总有效率的95%置信区间(CI)为57.84%(39.26%-66.38%)。治疗组有2例轻度药物过敏。治疗结束后,治疗组和对照组DLQI评分较基线下降(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1)。结果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明显改善DLQI,但治疗组疗效较好。经治疗,治疗组的斑点、棕色斑和红色区得分较基线下降(P<0.05),但毛孔和紫质得分无差异。对照组棕色斑、毛孔较基线减少(P<0.05),但斑点、毛孔、红色区评分无差异。治疗组各项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加减祛风润面散有利于改善面部斑点、棕色斑和红色区。同时,它的表现比安慰剂组更好。经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的pH均较基线显着降低(P<0.01),但未发现组内差异(P=0.384);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油脂值均较基线显着降低(P<0.01),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显着改善(P<0.01)。两组在皮肤水分的作用上与基线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出现两例轻度药物过敏现象。结论:加减祛风润面散治疗湿毒夹瘀型寻常痤疮疗效优于安慰剂,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方芸金(Fong Yuen Kim)[5](2019)在《内服外治法治疗肝郁化火型经前期痤疮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方法,观察内服联合外治法治疗肝郁化火型经前期痤疮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内服外治法在改善痤疮程度、调整月经上的优势,为该病探求一种确切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病例来源于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于马来西亚仁爱医疗中心门诊就诊的患者,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经前期痤疮患者,一共90例,随机分为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三组治疗。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选用自拟清肝消痤丸+自拟清热解毒中药面膜;中药面膜组选用自拟清热解毒中药面膜;对照组选用龙胆泻肝丸。各治疗三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皮损形态、皮损数量、皮损颜色、月经情况等指标,以及临床疗效、患者认可度进行评价。结果:1.痤疮年龄以21~30岁最多,占所有患者的48.88%;其次是31~40岁,占所有患者的37.78%;14~20岁患者最少,占所有患者的13.33%。2.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年龄分布、病程长短、治疗前痤疮症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治疗一个月经周期疗程后,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症状好转程度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两个月经周期疗程后,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较中药面膜组显着增高(χ2=6.7873,P=0.009<0.01)。5.治疗三个月经周期疗程后,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较中药面膜组明显增高(χ2=6.7948,P=0.033<0.01)。6.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皮损形态积分比较上存在明显差异,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Z=-4.476,P<0.01),中药面膜组(Z=-3.728,P<0.01),对照组(Z=-4.665,P<0.01)。7.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经周期前后皮损数量积分比较上存在明显差异,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Z=-4.728,P<0.01),中药面膜组(Z=-4.051,P<0.01),对照组(Z=-4.496,P<0.01)。8.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经周期前后皮损颜色积分比较上存在明显差异,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Z=-4.741,P<0.01),中药面膜组(Z=-4.436,P<0.01),对照组(Z=-4.823,P<0.01)。9.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经周期前后月经情况积分比较上存在明显差异,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Z=-4.811,P<0.01),中药面膜组(Z=-4.579,P<0.01),对照组(Z=-4.514,P<0.01)。10.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经周期前后症状总评分比较上存在明显差异,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Z=-4.708,P<0.01),中药面膜组(Z=-3.682,P<0.01),对照组(Z=-4.629,P<0.01)。11.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疗效评分比较上存在明显差异,两两比较,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较中药面膜组疗效评分高(P=0.002<0.05),余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12.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三个月经周期治疗后与停止治疗三个月后病情变化存在明显差异,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Z=-4.028,P<0.01),中药面膜组(Z=-3.366,P<0.01),对照组(Z=-3.617,P<0.01)。13.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起效所需疗程的比较上,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较对照组短(P=0.032<0.05),余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14.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治愈所需疗程的比较上,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较对照组短(P=0.014<0.05),余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15.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的治法在被认可程度的比较上,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明显高于面膜组(χ2=4.0431,P=0.044<0.05),余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改善皮损形态、皮损数量、皮损颜色上均有确切疗效。2.内服中药配合面膜治疗肝郁化火型经前期痤疮,在改善痤疮的严重程度,调整月经上有确切疗效。3.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均在治疗三个疗程后获得最佳疗效,停药三个月后大多数患者往往存在复发的可能。4.在起效和治愈所需疗程上,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往往所需时间最短,患者认可程度最高。
陈湘君[6](2019)在《玉壶祛痘方对聚合型痤疮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聚合型痤疮在中医理论方面具有痰和瘀的病理特点,中西医结合治疗聚合型痤疮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当中。本课题主要以玉壶祛痘方为试验药物,对照组为口服抗生素和外用抗炎药膏。通过观察两组病例的皮损变化、中医症候变化等,探讨聚合型痤疮治疗新思路,可望提高临床治愈率,以期造福更多的痤疮患者。方法:本课题研究收集临床病例均为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聚合型痤疮患者,将他们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有30例。治疗组给予口服玉壶祛痘方配合抗生素及外用抗炎药膏治疗,对照组为口服抗生素及外用抗炎药膏,两组的疗程均为八周。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前后痤疮综合分级系统评分、中医症候评分、Cardiff痤疮伤残指数、痤疮特异性生活质量指数及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在治疗第4周和治疗第8周时的皮损变化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组间比较发现治疗组的皮损评分改善要优于对照组。(2)两组治疗第4周和治疗第8周时的Cardiff痤疮伤残指数、痤疮特异性生活质量及治疗第8周时的中医症候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组间比较发现治疗组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玉壶祛痘方对聚合型痤疮的疗效确切,对临床防治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运用时需要正确辨证,联合中西医治疗使用能够实现临床效果的最优化。
刘芳艳[7](2019)在《吴氏平痤汤治疗寻常痤疮(湿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照观察吴氏平痤汤治疗寻常痤疮(湿热证)的临床疗效,并且评价其优劣,拓宽对该病证治疗思路的理解,而更好地指导本病的治疗。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共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72例,将其均分至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各36例。治疗组予吴氏平痤汤内服联合夫西地酸乳膏外用,对照组予丹参酮胶囊内服联合夫西地酸乳膏外用。总疗程都为4周,1周复诊1次,并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的皮损临床观察指标的积分情况,并及时填写不良反应表。疗程结束后,对临床痊愈及显效病例进行1月随访,每周1次。所有数据全部使用SPSS22.0做统计处理,然后分析、讨论数据结果意义得出结论。结果:1.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2例,显效22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88%,愈显效率72.73%;对照组总治愈4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78.13%,愈显效率43.75%;总有效率比较(49)=0.30>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愈显效率比较?2=5.618,P=0.018<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的复发率比较,治疗组治愈2人,未出现复发病例,对照组治愈4人,出现2例复发病例,复发情况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P=0.467>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试验两种治疗方案对寻常痤疮(湿热证)患者均有良好治疗效果,且都未见严重不良反应,但治疗组愈显率更高,其治疗方案可以更进一步研究以期推广应用。
赵欣,王建修,李宏军,刘艳晓[8](2013)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寻常痤疮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综合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优越性。材料与方法:①完全随机配对设计,将患者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临床资料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②治疗方法:对照组65例,采用内服多西环素,联合0.1%阿达帕林凝胶。试验组68例,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内服痤疮合剂。③疗效评价方法:依照寻常痤疮照痤疮Pillsburg分类法和疗效判定标准[1]进行疗效观察。结论:两组均能改善痤疮患者的皮损、全身症状、综合证候;中西医结合治疗相对西药,疗效更显着、副作用更少,安全性较高,在疗效上有明显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黄贵义,邬松涛,付兰红,吴相华,林雪峰,谢国龙[9](2012)在《美诺平颗粒联合冰黄软膏治疗寻常痤疮68例》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美诺平颗粒内服联合冰黄软膏外用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136例寻常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美诺平颗粒内服联合冰黄软膏外用,对照组采用异维A酸胶丸内服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外用,疗程2个月。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治疗方案有效率分别为79.41%、81.54%,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系统轻度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系统重度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年、1年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诺平颗粒内服联合冰黄软膏外用治疗寻常痤疮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复发率相对较低。
刘久利[10](2011)在《中药治疗寻常痤疮文献的系统评价及用药规律探索》文中指出本论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和文献研究两个部分。文献综述部分:综述一痤疮的中医学认识概况:主要从痤疮病名演变、病因病机、中药内治等方面论述了痤疮的中医学认识概况。综述二痤疮的中医外治法现状:主要从痤疮的中药外治法、针灸疗法和其他疗法等方面对痤疮的中医外治法进行综述。文献研究部分:研究一目的:系统的评价传统中药治疗寻常痤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系统、全面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鉴定并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采用国际公认的评价标准对纳入试验的特征及质量进行评价,进而对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系统综合分析。结果:共计51篇随机对照试验符合纳入标准,但方法学质量普遍较低。结果表明,中药及中药联合西药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均高于西药对照组。结论:现有中低等级别的证据表明中药或中西药联合治疗寻常痤疮有一定的疗效,但鉴于现有的研究方法学质量较低,确切的疗效尚需要多设计严谨的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研究二目的:分析并探讨中药治疗寻常痤疮的用药规律。方法:作者通过全面、系统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然后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定性评价,总结并探讨其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168篇文献,192首方剂,167种中药,用药2028次。清热药最多,占45.02%。前四位中药为黄芩、甘草、丹参、生地。四气以寒为主。肝经药居十二经之首。结论: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有待提高;清热药及黄芩、甘草、丹参、生地应用最多;中药治疗寻常痤疮具有疗效确切和副作用低的特点。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寻常痤疮6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寻常痤疮68例(论文提纲范文)
(1)张丰川教授治疗寻常痤疮的辨证思路总结及用药特色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寻常痤疮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寻常痤疮的流行病学特征 |
1.1 流行病学特点及分布 |
1.2 寻常痤疮的发病因素 |
2. 寻常痤疮的现代医学治疗 |
2.1 外用药物治疗 |
2.2 系统药物治疗 |
2.3 物理治疗 |
3. 中医对寻常痤疮的认识及治疗 |
3.1 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
3.2 中医治疗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
一 研究方法与临床资料 |
1. 研究方法 |
2. 临床资料 |
二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量表评估 |
3 疗效评价 |
三 讨论 |
1. 资料分析 |
2. 张丰川教授治疗痤疮的临床经验总结及用药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2)小金胶囊治疗中重度痤疮(痰瘀结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痤疮西医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3 治疗现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祖国医学对痤疮的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 |
2 治疗进展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小金胶囊治疗中重度痤疮(痰瘀结聚证)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病例的脱落、剔除和终止 |
3 研究方法 |
3.1 样本量的估算 |
3.2 随机分组方法 |
3.3 治疗方案 |
3.4 观察方法 |
3.5 疗效评价 |
3.6 安全性评价 |
3.7 统计学方法 |
3.8 技术路线 |
4 研究结果 |
4.1 病例完成情况 |
4.2 基线资料比较 |
4.3 疗效比较 |
4.4 疗效与痤疮分级相关性分析 |
4.5 不同痤疮分级的各项评分变化率比较 |
4.6 不良反应情况 |
5 讨论与分析 |
5.1 痰瘀结聚型痤疮论述 |
5.2 用药依据 |
5.3 疗效分析 |
5.4 安全性评价 |
5.5 不足与展望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3)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肺胃蕴热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脱落标准 |
2.7 中止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样本量估算 |
3.2 病例分组 |
3.3 治疗方法 |
3.4 疗效观察及观察指标 |
3.5 注意事项 |
3.6 疗效判定 |
3.7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
3.8 随访 |
4 统计学方法 |
5 研究结果 |
5.1 两组入组基本资料 |
5.2 试验结果分析 |
5.3 不良反应 |
5.4 两组患者安全性等级比较分析 |
5.5 随访 |
6 讨论 |
6.1 现代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
6.2 祖国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
6.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6.4 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肺胃蕴热型)的立论立题依据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1 问题 |
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一)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1 痤疮的中医认识及治疗 |
1.1 痤疮的病名 |
1.2 痤疮的病因病机 |
1.3 痤疮的中医治疗 |
1.4 小结 |
2 现代医学对痤疮的认识及治疗 |
2.1 寻常痤疮的流行病学 |
2.2 寻常痤疮的发病机制 |
2.3 西医治疗 |
3 痤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参考文献(二) |
附录1 临床病例观察评价表 |
附录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加减祛风润面散治疗湿毒夹瘀型寻常痤疮的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寻常痤疮的中医证候研究进展 |
1. 临床研究 |
1.1 寻常痤疮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
1.2 寻常痤疮中医证候与体质关系 |
1.3 寻常痤疮中医证候与病情严重程度关系 |
1.4 寻常痤疮中医证候与地域差异 |
1.5 寻常痤疮中医证候与皮肤损害特征关系 |
1.6 寻常痤疮中医证候与用药规律关系 |
2. 实验研究 |
2.1 寻常痤疮中医证候与性激素关系 |
2.2 寻常痤疮中医证候与免疫指标关系 |
2.3 寻常痤疮中医证候与幽门螺旋杆菌关系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寻常痤疮的治疗研究进展 |
1 寻常痤疮的发病机制 |
1.1 P.acnes与发病机制 |
1.1.1 P.acnes与皮脂分泌的关系 |
1.1.2 P.acnes与毛囊皮脂腺角化过度的关系 |
1.1.3 P.acnes与炎性反应的关系 |
1.1.4 P.acnes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关系 |
1.2 游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发病机制 |
2 寻常痤疮的治疗 |
2.1 物理治疗 |
2.1.1 激光 |
2.1.2 光动力疗法 |
2.1.3 果酸 |
2.2 系统药物治疗 |
2.2.1 抗生素 |
2.2.2 维A酸类药物 |
2.2.3 激素类药物 |
2.3 局部治疗 |
2.3.1 维A酸 |
2.3.2 过氧苯甲酞 |
2.3.3 抗生素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情况 |
1.2 临床病例选择标准 |
1.2.1 诊断标准 |
1.2.2 纳入标准 |
1.2.3 排除标准 |
1.2.4 病例剔除标准 |
1.2.5 脱落标准 |
1.3 随机双盲方法 |
1.4 治疗方法 |
1.4.1 试验组 |
1.4.2 安慰剂组 |
2 疗效评价标准 |
2.1 主要疗效指标 |
2.2 次要疗效指标 |
2.3 安全性评价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基线数据 |
3.2 主要疗效指标 |
3.2.1 痤疮严重程度评分的有效率 |
3.3 次要疗效标准 |
3.3.1 DLQI评分 |
3.3.2 VISIA皮肤检测仪评分 |
3.3.3 SOFT皮肤分析仪评分 |
3.4 随访 |
3.5 安全性评价 |
4 讨论 |
4.1 寻常痤疮概述 |
4.2 寻常痤疮的病因病机 |
4.3 寻常痤疮的中医外治法概述 |
4.4 中医外治法的发展 |
4.5 导师经验 |
4.5.1 病因病机 |
4.5.2 辨证论治 |
4.5.3 治则治法 |
4.6 组方分析 |
4.7 疗效分析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附录 |
附件1 痤疮严重程度评分标准 |
附件2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量表(DLQI) |
附件3 寻常痤疮证候分型调查问卷 |
附件4 患者治疗前后照片对比 |
(5)内服外治法治疗肝郁化火型经前期痤疮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经前期痤疮的中医研究概况 |
1.2 当代中医对于经前期痤疮的认识 |
1.2.1 经前期痤疮的病因病机 |
1.3 从“肝”研究经前期痤疮的病因病机 |
1.3.1 肝郁气滞 |
1.3.2 肝经郁热 |
1.3.3 肝经湿热 |
1.3.4 肝阴不足 |
1.4 经前期痤疮的肝郁化火病因病机研究 |
1.5 经前期痤疮的中医治疗 |
1.5.1 内治法 |
1.5.2 外治法 |
1.5.3 综合疗法 |
1.5.4 龙胆泻肝汤的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 |
1.6 现代医学对经前期痤疮病的认识 |
1.6.1 经前期痤疮的病因 |
1.6.2 现代医学治疗 |
第二章 肝郁化火型经前期痤疮的临床研究 |
2.1 具体研究内容 |
2.1.1 研究目的 |
2.1.2 研究意义 |
2.1.3 研究内容 |
2.1.4 研究方法 |
2.1.5 研究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3.1 女性经前期痤疮的发病特点及发病机理 |
3.2 治法的确立 |
3.3 自拟清肝消痤丸联合中药面膜治疗经前期痤疮的优势 |
3.4 治疗方药与研究方药的分析 |
3.4.1 自拟清肝消痤丸的组方特点 |
3.4.2 方药分析与药理作用 |
3.4.3 自拟清热解毒中药面膜 |
3.4.4 自拟清肝消痤丸的临床体会 |
3.4.5 体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6)玉壶祛痘方对聚合型痤疮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1 中医相关研究 |
1.1.1 痤疮的中医认识 |
1.1.2 痤疮的中医治疗 |
1.2 西医相关研究 |
1.2.1 发病机制 |
1.2.2 药物治疗 |
1.2.3 物理治疗 |
1.2.4 其他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2.1 临床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2.1.1 诊断标准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
2.1.5 注意事项 |
2.2 临床试验 |
2.2.1 研究对象 |
2.2.2 分组与给药 |
2.2.3 临床用药 |
2.2.4 观察方法 |
2.2.5 临床评价 |
2.2.6 统计方法 |
2.2.7 结果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3.1 选题依据 |
3.2 疗效分析 |
3.2.1 疗效总结 |
3.2.2 皮损评分分析 |
3.2.3 中医症候分析 |
3.2.4 Cardiff痤疮伤残指数(CADI)分析 |
3.2.5 痤疮特异性生活质量分析 |
3.2.6 复发情况分析 |
3.3 药物分析 |
3.3.1 中药组方分析 |
3.3.2 中药药理研究 |
3.3.3 用药体会 |
3.3.4 试验组中药与丹参酮胶囊的比较 |
3.4 研究的不足 |
3.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7)吴氏平痤汤治疗寻常痤疮(湿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脱落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样本量的估算 |
3.2 随机分组法 |
3.3 治疗方案 |
3.4 生活调护 |
3.5 疗程 |
3.6 观察指标 |
3.7 疗效判定标准 |
3.8 安全性评价 |
3.9 随访 |
3.10 统计方法及数据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入组情况 |
4.2 一般资料基线分析 |
4.3 观察指标数据比较 |
4.4 两组复发情况比较 |
4.5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
5 讨论 |
5.1 现代医学对寻常痤疮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
5.2 寻常痤疮的现代医学治疗 |
5.3 中医对寻常痤疮湿热证的认识 |
6 结语 |
6.1 结论 |
6.2 创新及亮点 |
7 问题与展望 |
7.1 本课题中存在的问题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1 痤疮的西医治疗 |
1.1 局部药物治疗 |
1.2 系统治疗 |
1.3 物理治疗 |
1.4 果酸疗法 |
1.5 其他治疗 |
2 痤疮的中医治疗 |
2.1 中医内治 |
2.2 中医外治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附件5 |
(8)中西医结合治疗寻常痤疮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治疗方法 |
3 治疗结果 |
3.1 疗效标准 |
3.2 统计学方法 |
3.3 结果 |
3.4 不良反应 |
3.5 随访复发 |
4 讨论 |
(9)美诺平颗粒联合冰黄软膏治疗寻常痤疮68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1.1 病例来源及诊断标准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1.4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疗效评定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总疗效比较 |
2.2 痤疮分级变化 |
2.3 不良反应 |
2.4 复发情况 |
3 讨论 |
(10)中药治疗寻常痤疮文献的系统评价及用药规律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痤疮的中医学认识概况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痤疮的中医外治法现况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一:中药治疗寻常痤疮文献的系统评价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对象 |
4 研究方法 |
5 研究结果 |
6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资料提取表格 |
附录2 质量评价标准 |
附录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估指标列表 |
附录4 纳入研究列表 |
附录5 纳入研究的原始文献数据表 |
二:中药内治寻常痤疮的用药规律探索 |
1 材料与方法 |
2 纳入研究特征和循证医学评价 |
3 研究结果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药物分类及性味归经(参照以下两本文献) |
附录2 寻常痤疮用药排序(名次-药物名称-用药频次)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寻常痤疮6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张丰川教授治疗寻常痤疮的辨证思路总结及用药特色分析[D]. 王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小金胶囊治疗中重度痤疮(痰瘀结聚证)的临床研究[D]. 李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肺胃蕴热型)的临床观察[D]. 唐可.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加减祛风润面散治疗湿毒夹瘀型寻常痤疮的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D]. 张天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内服外治法治疗肝郁化火型经前期痤疮的临床研究[D]. 方芸金(Fong Yuen Kim).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玉壶祛痘方对聚合型痤疮的临床疗效研究[D]. 陈湘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吴氏平痤汤治疗寻常痤疮(湿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芳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中西医结合治疗寻常痤疮临床疗效分析[J]. 赵欣,王建修,李宏军,刘艳晓. 中医临床研究, 2013(21)
- [9]美诺平颗粒联合冰黄软膏治疗寻常痤疮68例[J]. 黄贵义,邬松涛,付兰红,吴相华,林雪峰,谢国龙.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2(01)
- [10]中药治疗寻常痤疮文献的系统评价及用药规律探索[D]. 刘久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