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我国资本项目外汇如何管理

转型期我国资本项目外汇如何管理

一、转轨时期我国资本项目外汇如何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若杨[1](2020)在《汇率制度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维持货币政策独立性对一国政府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是有效地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一个基本前提,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政府部门可以对经济进行反周期操作,避免经济的过度繁荣和萧条,减少产出和投资波动,维持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传统研究认为,汇率制度是影响一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重要因素,其中,具有代表性理论是三元悖论。该理论认为,在资本账户开放的情况下,浮动汇率制度可以有效维持货币政策独立性,但是随着全球资本流动的不断加快,这一理论开始受到人们的质疑。二元悖论认为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的不断加快,当资本自由流动时,即使是浮动汇率也无法使经济体免受全球金融周期的影响,只有在资本账户受到直接或间接管制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才有可能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汇率稳定、货币政策独立和资本自由流动之间的三难选择,变成了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独立之间的两难选择。若二元悖论成立,则表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除非进行资本账户管制,否则货币政策独立性无法维持,这会对一国货币政策制定产生巨大影响,因此,研究汇率制度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两个层面对汇率制度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一个是全球层面,另一个是中国层面。其中,全球层面分析主要是通过大样本数据对不同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独立性的表现进行分析,以考察在全球层面下三元悖论是否还普遍成立;中国层面分析目的是研究三元悖论在中国的适用性,以便为中国未来的汇率制度改革和货币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对于全球样本,本文首先按照汇率制度和资本管制的不同类型将其进行分类,与以往研究相比,本文还着重考虑了中间汇率制度和资本账户部分管制的情况,分类完成后本文再对其分别进行回归。回归结果显示,在资本账户完全管制或汇率制度完全浮动这两种情况下,本国利率不受外国利率变动的影响,货币政策保持独立,而在固定汇率、资本账户开放的情况下,本国利率受外国利率影响,货币政策缺乏独立性,上述结论与三元悖论相一致。对于三元悖论未考虑到的中间情况,本文研究认为,在中间汇率制度下,本国利率不受外国利率变动的影响,但是在资本账户部分管制情况下,固定汇率制度样本中的外国利率却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资本账户部分管制无法提供货币政策独立性,但是中间汇率制度可以。为了探究不同类型国家之间的差异性,本文还将样本分成了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再次进行回归。回归结果显示,发达国家样本以浮动汇率和资本账户开放为主,货币政策独立性较强;新兴市场国家更倾向于采用中间汇率和资本账户完全管制,虽然在资本账户完全管制和浮动汇率制度的情况下,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政策完全独立,但是在资本账户部分管制且实行中间汇率制度的情况下,其货币政策缺乏独立性。对于中国样本,本文利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对不同汇率制度对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回归分析之前,本文首先对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度和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了估计,其中,资本账户开放度采用的是法定资本账户开放度,人民币汇率制度采用的是事实汇率制度。分析显示,中国的资本账户总体是呈不断开放趋势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也在朝着弹性增加的方向前进,但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汇率制度曾重新钉住美元。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的计量结果显示,汇率制度弹性的增加可以有效提高中国的货币政策独立性,但是其提高程度还会受到资本账户开放度的影响。因此,本文认为,三元悖论仍是有效的,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浮动汇率制度可以有效维持一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对于中国而言,提高人民币汇率制度弹性是未来改革的一个方向,但是在改革过程中,要注意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的先后顺序,前者要先于后者进行;同时要采用更加谨慎的、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汇率制度改革,以实现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平衡转换;此外,由于目前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的依赖仍相对较重,因此避免汇率的剧烈波动仍是工作的一个重点,我国应加强对金融系统的监管力度,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以此来防范投机性货币冲击的发生。

唐琳[2](2016)在《开放经济下中国汇率制度和货币政策的选择》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年均10%的高速增长已经超过了30年。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传统竞争优势正逐渐减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造成资源约束日益增强。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已经连续低于8%,我国经济正处于从10%的高速增长阶段向7%的中速增长阶段转换的关键时期。在增长阶段转换和经济结构变化的关键阶段,我国金融体系面临新的调整,市场需要在各种资源、要素的配置中发挥作用,建立一个高效开放的金融制度体系成为我国经济增长转换阶段的关键。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资本账户开放、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一系列改革。根据“三元悖论”理论,固定汇率、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三个经济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各国可以根据本国宏观经济目标选择不同的政策组合。作为有着巨额外汇储备的中国,其“三元悖论”宏观政策目标组合有什么样的特点,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如何?在不同的汇率制度下,国际资本流动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冲击的机制及理论是怎样的?我国的汇率制度安排是否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目标,汇改后,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在开放环境下,国内外货币政策和经济形势对中国进出口以及产出、消费、物价的冲击及响应机制是怎样的?这些都是本论文要系统研究的问题。本文以开放经济“三元悖论”理论、开放经济下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以及新开放宏观经济学模型为理论框架,构建结构计量经济模型(具体包括:联立方程计量经济模型、马尔科夫机制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开放经济新凯恩斯DSGE模型),采用贝叶斯参数估计、脉冲分析等方法对以上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经济转轨的要求,提出货币政策、汇率制度、资本账户开放、经济结构优化的建议。本文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研究了中国的“三元悖论”政策组合及对经济的影响。本文在“三元悖论”的框架下,通过构建MS-VAR模型,研究了我国“汇率稳定性、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开放”三个政策目标的组合,并研究了政策目标组合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三元悖论”的政策目标体系中,汇率稳定仍然是首要目标。汇改后,汇率制度的灵活性有所增强,三元悖论目标对经济增长开始产生显着影响,这说明灵活的汇率机制是有助于各项目标传导的。现阶段资本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负的,因而,文章提出金融改革应该有序逐步推进,特别要注意开放资本市场的步骤和速度,在汇率弹性和利率市场化机制形成后,再实行资本开放更有助于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二、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国际资本流动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系。本文采用修正的BGT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央行在面对股市、房市波动、国外经济环境变化以及国内金融体系变迁下,货币政策实施方式以及对实现经济增长、物价稳定以及汇率稳定目标的效果。结果显示,随着意愿结售汇制度的实行和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强,央行的货币自主性并没有减弱;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本国的经济状况、利率、汇率、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的波动都将影响到国际资本的流动;面对这些国内外冲击,央行进行了央票冲销或调整准备金率等的反向货币政策操作,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三、研究了经济结构、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的选择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本文基于新凯恩斯开放经济DSGE模型及含汇率偏好的Taylor规则,运用贝叶斯估计模型的参数,考察了中国在汇率改革前后的劳动力市场、消费市场、经济开放度及产出、消费和价格的冲击反应。结果显示:(1)中国经济结构在汇率改革后更加开放;(2)货币政策在汇改后从稳定汇率为首要目标过渡到稳定产出和物价;(3)灵活的浮动汇率制能吸收部分冲击;(4)汇率传导机制要发挥稳定器的作用离不开中国开放经济环境的支持;(5)放开人民币浮动区间有助于改善贸易条件。

付琼[3](2011)在《中国经济崛起中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GDP在过去的30多年中保持了年均接近10%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被誉为“中国奇迹”。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崛起和人民币升值开始成为世界性关注的话题。经济崛起体现在对外经济领域的重要变化是我国进出口和贸易顺差的快速增长,在全球经济失衡日趋严重的背景下,世界对中国经济问题的关注焦点从增长速度转移到了人民币汇率问题。尽管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名义汇率累计升值23%,弹性明显增加,但要求人民币升值和指责汇率操纵的声音不绝于耳。可见人民币汇率制度已经成为关系中国经济继续崛起的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回顾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历程,我国走过了一条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迥然不同的道路,与新兴经济体汇率制度被迫退出和频繁调整形成鲜明对照。从演进趋势看,虽然呈现向更为灵活汇率制度转变的趋势,但具体演变路径具有明显特异性。本文站在全球化开放经济视角,在国际货币体系框架下,从美元霸权和人民币主权这一角度对经济崛起过程的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全景式研究,探寻有中国特色的汇率制度模式,以明晰未来改革方向。论文首先从理论上研究美元霸权的形成及影响,人民币主权与美元霸权之间的关系,提出人民币汇率制度研究的关键问题。然后通过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历程,及其与我国经济崛起的良性互动,说明坚持人民币主权是我国汇率制度的根本特色。接下来通过对当前人民币升值压力和汇率制度困境的深入分析,指出美元霸权和人民币主权的冲突是造成现实困境的根源。最后得出结论,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和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坚持马克思和凯恩斯的货币主权理论,从本国经济利益出发,坚持国家干预和政府管理原则,谨慎开放资本账户,并创造条件推动人民币最终成为比肩美元的国际本位。基于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现实,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中最重要的是人民币同美元的汇率关系。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与长期美元霸权密切相关。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巧妙地借助黄金的威严确立了美元的地位,使美元成为商品世界中的上帝,成为资本市场中的上帝。美国牢牢把握住了国际货币体系的领导权,也掌握了世界经济的领导权。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去除了美国应承担的国际义务,美元由本位货币发展为霸权货币。通过美元霸权,美国放任贸易收支逆差,攫取他国资源;大量举借外债,控制债权国;主导汇率制度窃取别国货币主权,对世界经济金融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美元霸权与本国货币主权的冲突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中国经济崛起使我们成为一个经济大国、贸易大国,但不是金融大国。维护本国的货币主权和经济利益,势必与美元霸权形成冲突。我们需要承认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仍然是弱势货币。面对冲突,既要认同和接受美元霸权,同时要利用美元霸权来制定人民币货币战略。那就需要建立一种既要以美元为本位,又能保证我国经济独立自主发展的汇率制度。这种有中国特色的汇率制度可以概括为:1.汇率变动以我国利益为基础;2.从我国的利益和相关国家利益出发管理本国货币供给;3.对资本流动加以管理和限制。坚持这一制度才能够保持货币主权,抗拒美元霸权。在我国经济发展各个时期,人民币汇率制度与相应阶段的经济结构、发展水平、金融市场状况、开放程度以及政府政策目标等相适应,因此既实现了平稳转型,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绩效。封闭的计划经济时期,对外经济交往几乎停顿,贸易盈亏由国家统一承担,汇率实际退化为计价核算工具而失去本来的经济意义,1955-1971年长达16年的时间内保持不变。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长期稳定高估的深层原因是我国实施重工业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通过人为高估本国币值,实行低汇率政策,保证资本密集的重工业部门优先发展。这也表明改革开放后我国发展战略的转变内在地要求汇率制度做出调整。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同渐进式经济体制转型相适应,人民币汇率制度没有遵循“华盛顿共识”的改革模式,而是通过双重汇率制度并行,逐步消除原有制度带来的汇率高估扭曲,渐进式改革特征十分突出。人民币不是通过扩大波动幅度,而是由央行直接调整中心汇率,逐渐退出固定汇率制而转向更有弹性的汇率制度。这一模式是在汇率形成机制中逐渐增加市场决定的比重,通过严格的资本管制保持汇率稳定可控。在体制转型的客观要求下,汇率制度对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影响路径可以概括为:改革开放→外贸、物价、税收、金融等体制改革→汇率制度改革→进出口、外商投资→对外经济交往扩大→进一步推动开放。转轨时期人民币汇率制度通过对名义汇率缓慢、不规则的调整,逐步向市场均衡汇率靠拢,比较平稳地解决了旧体制下汇率高估问题。我国没有出现很多转轨经济或发展中国家曾经历的汇率大幅贬值伴随恶性通货膨胀的局面,通过制度创新和相关政策调整,人民币汇率回归到与经济基本面相适应水平,为全面实行对外开放战略和推动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奠定基础。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基本形成,经济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外部需求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中国经济迎来高速增长时期。理论上短期一般均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清晰地解释了汇率变动对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为研究汇率制度与我国经济成长的互动以及汇率制度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全面视角。对于汇率制度和宏观经济绩效(performance)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都没有形成所谓最优汇率制度的一致结论。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开放度、资源禀赋、发展模式、金融市场完善程度等不同,只有符合本国国情和维护本国利益的汇率制度才是合适的。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制度经过两次重大变革:1994年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实际转变为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2005年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我国汇率制度演进是在政府主导下主动展开的,体现了政府政策目标的权衡,演进过程平稳、有序、可控。从理论上讲,汇率制度目标既可以是维持经济增长,也可以是充分就业、维持币值稳定(控制通货膨胀),或者是以上几种目标的组合。我国政府通过汇率制度调整和资本项目管理,较好地实现了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独立有效、金融安全、币值稳定等目标的协调。从实际表现来看,我国经济始终保持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人民币汇率制度在促进出口增长、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维护经济金融安全和抵御金融危机冲击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经济崛起的重要制度保障。中国经济崛起和进出口的高速发展引起世界关注,人民币升值压力从2002年开始出现并愈演愈烈。这一压力是多种因素复合的结果:中国经济崛起的事实是升值的内在趋动力;长期国际收支顺差、巨额外汇储备、我国经济结构和发展战略等因素使升值具备了内在基础;全球经济失衡则造成升值的外部压力增大。但是,“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理论和以上各种经济因素都无法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人民币升值压力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学问题,而上升到国家利益之争。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的深层原因是维护美元霸权和遏制中国经济崛起。客观来看,升值压力下内外经济失衡使得维持固定汇率制度的成本逐渐增大,要求相应做出调整,2005年汇改即体现了这一思路。人民币升值压力集中体现了美元霸权与人民币主权的冲突,使得我国维护货币主权的难度增加。随着我国经济地位提升,对外开放程度提高,资本流动日益频繁,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日趋复杂。现行汇率制度下出现了宏观经济内外失衡加剧,通货膨胀形式严峻,货币政策空间受到挤压等诸多问题,人民币升值压力有增无减。深入分析当前汇率制度面临的困境,我们发现,无论是发展中债权国的“高储蓄两难”困境,货币错配所导致“浮动恐惧”,还是人民币出现的内外价值背离、价格稳定与汇率稳定的冲突困境等等,深层原因是以美元霸权为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美元霸权造成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动荡,强化了发展中国家货币与美元之间的联系,弱化了本国货币主权和利用宏观政策调节经济的能力。中美之间的经济失衡实质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失衡。作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顺差国和债权国,美元霸权和人民币主权的冲突必然最为突出,因此汇率制度面临巨大困境。国内外众多研究建议通过人民币一次性升值、加速扩大汇率弹性、实行更为市场化和自由化的汇率制度来解决宏观经济困境,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存在严重谬误。走出当前宏观经济和汇率制度的政策困境关键在于我国如何能够更好地坚持货币主权原则。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促使理论界对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进行反思,呼唤凯恩斯主义的回归。马克思和凯恩斯关于货币主权、人为调节取代自然规律、政府干预和管理的经济思想对于中国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凯恩斯提出的以国家本位为标准的汇率制度理论应该成为未来改革的理论依据。以本国利益为中心,灵活协调美元霸权和人民币主权之间的关系,谨慎开放资本账户、长期内创造条件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人民币成为国际本位。这是在未来经济崛起过程中,我们始终应坚持的“中国模式”汇率制度。

张健[4](2010)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一国解除资本项目下的交易与汇兑限制,融入经济与金融全球化的客观趋势的关键性措施。由于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资本项目可兑换在给一国带来潜在收益的同时,也将一国的经济体系和金融市场的内在缺陷充分暴露在外,使该国面临更多的外部冲击风险。因此,在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中,如何有效的进行政策搭配,合理安排政策次序,找到收益与风险的平衡点,是包括中国在内的着力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的国家共同面临的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重大课题。本文从国内外资本项目可兑换理论研究入手,借鉴发展中国家实施资本项目可兑换成功与失败的经验,综合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金融学理论和国际金融学理论,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纵向比较分析和横向比较分析相结合、一般分析和对策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当前我国经济与金融的实际情况,对我国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收益与风险、核心条件、资本管制的解除、汇率制度等配套性措施作了系统性的研究。由于资本项目可兑换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配套制度改革,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对其研究所包含的内容较多,本文根据研究的需要,除导论外,共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基础理论,这一部分主要包含概念界定、收益与风险、顺序安排、汇率制度选择等基础性内容;第二部分在结合第一部分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联系中国经济、金融的实际,系统研究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动因、条件、时机、顺序等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第三部分是有关中国资本管制的内容,与第二部分的逻辑关系在于,资本管制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系统的研究我国的资本管制,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资本项目可兑换。这一部分系统的论述了资本管制的理论依据,并在回顾我国资本管制制度的历史演进基础上对我国的资本管制的目标、手段、有效性作出了判断。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是有关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问题,本文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需要与中国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相匹配,两者的匹配程度决定了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风险状况,因此,这一部分系统的论述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变,并对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制度制度改革后,现行汇率制度在运行中的缺陷及未来取向作了分析。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以下几处:1.在辨析国内外学者对资本项目可兑换定义的基础上,从通货兑换权的角度,对资本项目可兑换和资本管制的概念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2.提出资本项目项目可兑换不一定要同时满足所有的前提条件,但为了降低风险,必须要满足一个核心条件,对不同国家来说,核心条件的选择可能因经济金融的基础不同而有所不同。根据本文对资本项目可兑换概念的新观点,认为对中国来说,这个核心条件就是我国出口产业竞争力的提升。3.在中国放松资本管制的进程中,必须注意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推进与汇率制度改革的有效匹配。这两者是有内在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两者的脱节将造成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降低,进而带来风险的累积。本文始终认为,任何将资本项目可兑换和汇率制度改革割裂开来的观点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和有害的。

冯霞[5](2007)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利率汇率联动风险机制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最后十年,金融危机频频爆发于正在实行开放政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中国家。总结历次危机产生的原因,几乎都与利率汇率联动中的风险失控密切相关。利率作为一国货币的对内价格,汇率作为一国货币的对外价格,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利率与汇率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更重要的是,两者可能同时受更为基本因素(如货币供求等)的作用而发生变化,构成一个复杂的动态反馈系统,形成利率汇率联动机制。在中国对外开放日益扩大的过程中,如果对利率汇率联动造成的风险没有全面认识,而未能合理安排利率汇率的开放步骤,一国经济将会剧烈动荡,甚至引发金融危机,严重地威胁到一国的经济安全。基于这样的思路,以我国利率机制和汇率机制的部分失效为现定出发点,深入研究利率汇率联动风险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目前,我国的利率改革和汇率改革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并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然而,迄今还很少有文献从利率汇率联动的角度在理论上和实证上对此进行探讨,那么如何认识利率汇率联动的内在机理?针对现阶段资本账户进一步放开、利率管制逐步解除、汇率形成机制有待完善的过渡时期,我国的利率汇率联动风险处于怎样的形态、如何进行防范?在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后的成熟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利率汇率联动风险又会处于怎样的形态、防范风险的重点侧重在哪一方面?等等问题都有待研究解决。而本文的任务就是着重对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主线在于:首先探讨利率汇率联动机制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利率汇率的联动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得出了目前我国利率汇率联动中存在风险的结论;然后根据我国的国情构建了利率汇率联动风险预警系统;最后就防范利率汇率联动风险提出政策建议和制度性构想。基于此,本文对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利率汇率联动风险机制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层次展开(相关研究结论和定理所涉及的精确数量关系可参见正文):1、第一个层次(第二章):从对利率汇率联动风险的表现形式进行刻画入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系统阐述不同制度环境下利率汇率的联动机理。在深入的剖析利率汇率联动风险这一重要概念的过程中,揭示了不论是处于由计划金融向市场金融的转轨期,还是市场经济充分孕育成熟后,利率汇率联动风险始终存在的客观规律。研究表明:a、利率汇率联动机制与利率汇率政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带有货币当局浓重的主观色彩,而利率汇率联动机制是经济中客观存在的,它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从而能够为央行制定协调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提供依据。b、利率汇率联动风险首先是一种波动(利率汇率的波动),同时又是波动发展积累过程中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和转化,具有破坏性。c、利率和汇率之间的联动关系可能会因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具体状况,在实践中,需要根据不同国家具体分析。我国要借鉴国外的操作实践建立符合国情的利率汇率联动机制。2、第二个层次(第三章):着重研究了转轨体制下我国利率汇率的联动风险机制。从回顾我国利率体制改革和外汇体制改革20年的发展入手,基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构建了利率汇率联动关系的检验体系,对转轨体制下我国利率汇率的联动关系进行存在性检验和关联性检验。研究表明:a、目前我国利率汇率已存在微弱的联动关系,而且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和汇率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利率汇率联动效应日益增强。研究指出,这一过程不但会凸现利率汇率配置资源的高效性,而且会使我国不可避免地受到利率汇率联动机制对国内经济的冲击,从而得出了联动中存在风险的判断。b、基于转轨期我国已存在利率汇率联动关系的实证分析,就如何防范与监控联动风险提出政策建设。一方面,从提高利率机制与汇率机制的良性互动着手,重点在于改革强制结售汇制度、进一步完善外汇市场制度建设、放开存贷款利率、加大商业银行改革力度;与此同时,又要采取不可提取准备金制度等措施,强化对短期资本项目的监管。3、第三个层次(第四章与第五章):主要研究成熟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利率汇率的联动风险机制。第四章从预防联动风险的角度着手,通过整理归纳学术界对金融危机或货币危机预警研究的具体实践,确定我国利率汇率联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我国利率汇率联动风险预警系统。第五章从调节联动风险着手,就我国利率汇率联动风险的调控,主要提出包括健全跨境资本流动监测体系、建立利率走廊调控模式、设立外汇平准基金在内的三点政策措施和制度性构想。研究表明:a、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利率汇率联动风险预警指标权重,能较好地实现定性与定量的结合,进而提高联动风险预警管理的有效性。b、实例分析表明,联动风险等级评估的模糊(FCE)评判模型与灰色关联(GCM)评估模型,能够很好地判断风险等级,在实践运用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c、依靠利率走廊来稳定利率,健全跨境资本流动监测体系来限制短期资本流动,设立外汇平准基金来调节汇率,则能为有效防范利率汇率联动风险提供一个较好的可选模式。在本文的主要工作中,所体现的创新之处如下:1、尝试分析了利率汇率联动机制的内在机理,提出从波动的角度来定义利率汇率联动风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利率汇率联动风险。目前相关的研究对利率汇率联动风险这一重要概念缺少深入的剖析和系统诠释,不但没有深刻认识到联动风险与货币危机、金融危机之间存在某种逻辑上的关联,而且没有深刻认识到联动风险在中国的表现形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而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本文认为利率汇率联动风险首先是一种波动(利率汇率的波动),同时又是波动发展积累过程中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和转化。利率汇率联动风险在中国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转轨期利率汇率联动风险和成熟期利率汇率联动风险两个阶段。其中,前者是基于利率机制和汇率机制之间的阻断,以及政府行为的不可预测性而对宏观经济造成的损失,后者是基于利率机制和汇率机制在配置资源的正常运作中受突发外来因素(对冲基金、SARS)冲击,致使宏观经济遭致危害。基于对处于不同阶段的联动风险的分析,相应地制定不同的监控措施,有利于更好地防范联动风险。2、尝试应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构建了利率汇率联动效应的检验体系,具体包括存在性检验和关联度检验两方面。由于自1994年以来的11年间人民币汇率一直固定在8.27左右,而2005年7月深化汇率体制改革至今不过两年半,有关利率汇率联动风险机制的研究还未提上议事日程,仅有的少量研究也尚处于定性阶段,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利率汇率之间联动关系的定量研究还未多见。本文提出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来考察我国利率汇率之间的引导关系,以此判断联动效应的存在性,通过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来考察我国利率汇率之间的作用幅度,以此判断联动效应的关联性,分析转轨期我国利率汇率的联动关系。基于引导关系和关联度的联动检验方法简单直观,实际应用具有普适性。3、构建我国利率汇率联动风险评估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利用模糊数学理论和灰色系统理论方法构造联动风险等级评估模型。在中国对外开放日益扩大的过程中,货币当局必须高度重视对利率汇率联动风险的监控。然而国内外学术界目前还很少有关于联动风险评估的相关论文。本文的创造性工作在于:a、根据科学、全面、客观和公正等原则,通过对影响我国利率汇率联动风险的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合理整合,本文在Blejer、Schummacher(1999)以及Kaminsky(1998)等人工作的基础上,尝试构建联动风险评估体系;b、引入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利率汇率联动风险预警指标权重。c、考虑到我国利率汇率联动风险等级评估是一个信息不完全的复杂多因素综合决策问题,在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别给出了联动风险等级评估的模糊(FCE)评估模型与灰色关联(GCM)评估模型。4、在构建预警系统的基础上,就我国利率汇率联动风险的调控,主要提出三点政策措施和制度性构想:a、健全跨境资本流动监测体系;b、建立利率走廊调控模式;c、设立外汇平准基金。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要求我国中央银行具备有效的利率调控手段和汇率调控手段。根据现实的经济环境和制度安排,依靠利率走廊来稳定利率,引入健全的跨境资本流动监测体系来限制短期资本流动,设立外汇平准基金来调节汇率,则能为有效防范利率汇率联动风险提供一个较好的可选模式。本文的完成历时四年,得益于导师与许多学者的指导与帮助。由于个人能力有限,论文局限性与可商榷之处在所难免,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在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王海南[6](2006)在《我国国际收支失衡与人民币汇率的调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我国国际收支规模顺差的持续存在,人民币面临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并且导致了日益强烈的汇率升值预期。即我国国际收支已处于明显的失衡状态,这种持久而顽固的外部失衡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调整压力,甚至对内部平衡和宏观经济稳定形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同时也导致与某些大国之间的不少摩擦。 要解决我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化解人民币升值压力,首先必须找出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内部根源,即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背后的深层原因。但是,传统国际收支理论模型却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因此,本文对其假设前提提出质疑,并根据我国的特殊国情,归纳出了几个重要的假设前提,特别是其中的核心假设:劳动力无限供给假设。然后,本文根据并围绕劳动力无限供给假设,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和解释框架,并应用于我国的实践检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人民币汇率调节对我国内部平衡的影响,同时指出它在解决我国国际收支失衡方面存在致命弱点,即人民币汇率调节不是化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有效方式。 总体而言,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市场化的收入分配模式是我国储蓄过剩和内需不足的罪魁祸首,是导致内外部同时失衡的压力源,即我国外部失衡本质上就内生于内部失衡。我国储蓄主要来源于利润,因而储蓄率偏高的态势有持久并固化的趋势。由于国内以“过剩储蓄”的形式存在着过剩资源,才通过经常项目顺差的形式输出了一部分,再通过资本项目顺差的形式被“假外资”吸收了一部分,从而内需不足并没有体现为国内产出和就业的相应下降。正因为内需不足,致使国内“过剩储蓄”的增加转化为我国中央银行持有的外汇储备增加,因此,我国国际收支实际上已成为国内剩余的输送渠道,必然常处于不平衡状态。这样,在我国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失灵的同时,使我国内外部同时达到平衡的人民币“均衡汇率”实际上也不存在。 最后,本文相应的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本文认为,完全的市场经济并不适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在短期内应确保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对内资和外资实行国民待遇原则;在长期则将收入调节政策提升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谨慎的开放资本账户。此外,在寻求国际政策协调时应注重灵活和务实。

周超[7](2006)在《中国资本管制有效性分析与政策思考》文中提出中国的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是伴随着经济金融改革同步进行的,随着改革的推进和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内外经济环境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资本管制体系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资本管制的有效性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中审视资本管制的有效性,在改革过程中适时适度地对管制政策进行调整,保持适度和有效的资本管制,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较为系统地从多个角度对中国资本管制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并不揣浅薄,尝试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四章: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资本管制的相关概念、理论以及我国资本管制的基本状况,分别就资本管制的概念、目标、类型以及管制的成本进行了阐述。第二章主要评析了资本管制有效性的现有研究方法并构建了本文对资本管制有效性的分析体系。本文在判断宏观经济有效性的框架下建立了资本管制有效性的评价标准,并针对中国资本管制的政策目标,独立思考并构建了中国资本管制有效性的分析体系,从资本管制对客观经济条件的适用性和基于政策目标的管制执行效率两个层次,提出了分析资本管制有效性的具体方法。第三章依据前文构建的分析体系,对中国资本管制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应用经验分析方法,进行资本管制的适用性分析,得到以下结论:转轨经济时期的资本管制对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加入WTO后,短期内维持管制是必要而有效的,长远来看管制的有效性将不断减弱;综合应用国民经济核算帐户分析、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与计量分析等定量方法,进行基于政策目标的管制执行效率的统计研究,从本文选取的分析角度可以得出结论:94年汇率并轨,特别是96年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之后,我国实施资本管制的有效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第四章在分析中国资本管制有效性的基础上,论证了中国逐步放松资本管制的动因和必要性,并对放松管制的路径选择进行了探讨。得到如下结论: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的角度来看,中国逐步放松管制都是必要的。在放松管制的进程中,必须坚持一个基本原则——有利于主权经济(金融)的发展,并且应当慎重考虑并制定放松管制的次序。

李祺[8](2006)在《汇率制度转型:效率、均衡与信誉 ——基于均衡汇率理论的视角》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体系的动荡不安表现为汇率制度调整伴随着货币危机。自由的国际货币体系在增加各国汇率制度选择自主权的同时,也形成了汇率制度选择的不确定性。汇率制度是金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内金融向国际金融延伸的路径。汇率制度的选择关系到一国的经济能否持续均衡发展。鉴于一系列金融危机的教训,一国怎样退出现行的汇率制度,实现汇率制度的转型已经成为国际汇率制度研究的新领域。发展中国家和转轨经济国家选择合意的汇率制度也是避免发生货币危机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快了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步伐,人民币汇率也日益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新的汇率制度改革向外界重新定义了未来人民币汇率调整的依据,迈出了人民币汇率制度由“固定”向“浮动”转型的重要一步。本文以效率、均衡和信誉为切入点,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制度的转型,并由此论及人民币汇率制度退出的战略及改革路径。从以往的研究来看,对汇率制度和均衡汇率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而对汇率制度和均衡汇率关系的研究则相对零碎,特别是以效率为视角来研究两者的关系,以均衡理念来研究汇率制度转型则更为罕见。本文的研究正是这方面有益的尝试。本文从效率和均衡出发来界定汇率制度,即有效率的汇率制度是使各个利益主体找到属于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平衡点,为了使资源能有效地配置,需要均衡价格——均衡汇率,从而使内外经济达到均衡,促进经济增长。在汇率制度转型过程中,政府的信誉能够给政府带来长期收益,提高政府政策的有效性。根据这一思路,本文站在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的角度,以汇率制度转型及其协调的逻辑主线贯串各章节,并探究目前人民币汇率制度下的隐患及其完善路径,进而为汇率制度的转型提供对策性建议。本文首先对汇率决定理论和汇率制度理论进行了回顾与综述。迄今为止,对汇率变动的讨论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逐渐形成了很多理论解释与模型。马克思汇率理论在汇率理论的发展史上,毫无疑问地占据着独特的重要地位;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是现代汇率决定理论的基石;随着经济

邓立立[9](2004)在《汇率制度的选择与发展趋势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90年代的数次金融危机以其巨大的破坏力和传染性而令人震撼。值得注意的是,历次金融危机虽然起因和表现各异,但是其中都伴随着货币危机,都导致了相关国家汇率的剧烈波动和汇率制度的调整。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在寻找解决问题出路的时候,各国进行了不同的探索,有些国家抛弃了旧有的僵化汇率制度,转向自由浮动,而另外一些国家却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区域货币合作谋求稳定的金融环境。于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选择和设计一种适合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汇率制度,增强抵御各种风险和经济冲击的能力,确保和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对我国而言,随着加入WTO后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选择适合国情的汇率制度是今后面临的关键问题。 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汇率制度发展的历史脉络、汇率制度选择分析的理论框架、汇率制度选择的制约因素、当前各国汇率选择的经济背景、不同类型国家汇率制度选择的现状与趋势,以及中国汇率制度改革及参与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注重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综合运用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等多种方法,既有规范分析,也有大量的实证研究。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众多知名学者的大量理论文献,在总结、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评析,并进一步引申和发展,阐述自己的观点。 全文共分七章,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对汇率制度选择问题的研究背景进行描述。首先从历史的角度阐述汇率制度的演变,分析国际汇率制度演变的规律。然后对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总结理论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第二章建立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以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为核心,对比分析不同汇率制度下的宏观经济均衡、宏观政策传导机制、国际收支失衡时的调节方式等。可以得出基本结论:资本完全流动时,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财政政策有效,浮动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效果明显好于财政政策。根据

郁志丹[10](2004)在《中国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中的资本管制和汇率制度选择》文中提出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国家,包括许多发展中国家,实现了货币自由兑换。货币自由兑换在提高资本配置效益和消除因汇兑管制而发生的巨额行政开支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1996年,中国成功实现了经常项目可兑换,意味着我国已正式加入经常性国际交易的多边支付体系,从而在解除外管制方面走出了关键性的一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国依然保持相当严格的资本管制。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经济开放程度将进一步扩大,人民币资本项目的不可兑换已经成为扩大开放的一个显着制约因素。国际范围内资本管制的放松趋势则更是增大了中国及时放松资本管制、稳步推进货币自由兑换的迫切性和现实压力。尽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中,如何充分借鉴国际经验,深入把握中国经济金融运行的基本特征,取利避弊,防止或减少资本帐户开放带来的外部冲击,真正获得资本自由流动所带来的利益,无疑是一个相当重大的现实课题。资本管制和人民币汇率制度是中国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中两个比较关键性的问题,因此我们把资本项目可兑换与上述问题放在一起讨论,这也是本文的主要特点。本文从一般性的理论分析着手,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中的资本管制和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后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时机与进程做出分析与判断。本论文的研究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论述选题的意义、前人研究文献概述及本论文的创新、研究方法等;第二章较全面地对<WP=10>货币可兑换的一般概念及理论进行论述;第三章讨论了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中的资本管制问题。第四章深入讨论与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密切相关的人民币汇率制度问题,着重对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中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进行了研究;第五章运用案例与实证分析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和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实践与理论问题,并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顺序、时机进行了探讨,提出政策建议。

二、转轨时期我国资本项目外汇如何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转轨时期我国资本项目外汇如何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汇率制度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
        一、主要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理论
        一、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二、三元悖论
        三、扩展的三元悖论
        四、二元悖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汇率制度选择
        二、汇率制度和货币政策独立性
        三、三元悖论和二元悖论的争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际汇率制度的变迁
    第一节 金本位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度
    第二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度
    第三节 牙买加体系下的多种汇率制度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球层面下汇率制度选择对货币政策独立性影响
    第一节 汇率制度和资本账户开放度
        一、汇率制度分类
        二、资本账户开放度
    第二节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一、模型设定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第三节 实证回归结果
        一、全样本3×3分类回归
        二、不同类型国家异质性分析
        三、稳健性检验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
    第一节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
        一、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历程
        二、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度
    第二节 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历程
        二、人民币实际汇率制度估计
        三、人民币汇率制度结构变动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汇率制度变迁对货币政策独立性影响
    第一节 中国货币政策回顾
        一、1999年~2002年:基本稳健的货币政策
        二、2004年~2007年:稳健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三、2008年~2010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四、2011年至今:稳健的货币政策
    第二节 中国汇率制度变迁对货币政策独立性影响
        一、TVP-VAR模型建立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三、模型估计结果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其他国家汇率制度改革经验和教训
    第一节 日本汇率制度改革
    第二节 泰国汇率制度改革
    第三节 印度汇率制度改革
    第四节 波兰汇率制度改革
第八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发达国家样本回归结果
    附录2 新兴市场国家样本回归结果
    附录3 汇率系数变动图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2)开放经济下中国汇率制度和货币政策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增速换挡期的宏观经济环境
        1.1.2 我国金融体系变迁
    1.2 研究问题及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框架
    1.4 研究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宏观经济政策、资本流动和汇率政策理论综述
    2.1 “三元悖论”理论渊源
        2.1.1 固定汇率制下内外均衡的冲突——米德冲突
        2.1.2 浮动汇率制下内外均衡的政策搭配——斯旺模型
        2.1.3 蒙代尔有效市场分配法则
        2.1.4 蒙代尔-弗莱明(Mundell-Fleming)模型
        2.1.5 多恩布什汇率超调模型
        2.1.6 开放经济下政策搭配的“三元悖论”
    2.2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综述
        2.2.1 经常项目影响因素理论
        2.2.2 国际资本流动影响因素理论
        2.2.3 汇率制度、国际资本流动与货币政策
    2.3 新开放宏观经济模型理论综述
        2.3.1 OR模型
        2.3.2 OR模型的扩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综述
    3.1 联立方程模型
        3.1.1 联立方程模型的识别
        3.1.2 联立方程模型的估计
    3.2 MSVAR模型
        3.2.1 VAR模型及其扩展
        3.2.2 MSVAR模型的基本形式及估计
    3.3 开放经济新凯恩斯DSGE模型
        3.3.1 开放经济新凯恩斯DSGE模型的微观主体
        3.3.2 模型线性化
        3.3.3 模型求解
        3.3.4 数据预处理
        3.3.5 参数估计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元悖论”约束及对经济影响——基于MSVAR模型的研究
    4.1 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4.2 中国“三元悖论”指标体系的变迁
        4.2.1 中国汇率自由化的衍变
        4.2.2 中国资本开放的进程
        4.2.3 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的转变
    4.3 中国“三元悖论”政策指标体系
    4.4 中国“三元悖论”指标计量模型构建
    4.5 实证分析和结果
        4.5.1 中国“三元悖论”指标的组合策略
        4.5.2 “三元悖论”与经济增长
        4.5.3 分区制脉冲响应分析
    4.6 本章结论
第五章 人民币汇率、国际资本流动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基于修正BGT模型的分析
    5.1 国际资本流动、汇率制度及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综述
        5.1.1 国际资本流动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研究框架
        5.1.2 国际资本控制、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研究
    5.2 中国国际资本流动及货币政策现状
        5.2.1 中国国际资本流动现状
        5.2.2 中国的利率、汇率和资本账户开放改革
        5.2.3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反映
    5.3 修正的BGT实证模型
    5.4 数据来源和变量构造
    5.5 实证结果与分析
        5.5.1 资本流动方程的估计结果
        5.5.2 货币政策反应方程的估计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开放经济下经济结构、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选择-基于DSGE模型的研究
    6.1 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6.2 开放经济的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
        6.2.1 总需求函数
        6.2.2 总供给函数
        6.2.3 开放经济四部门宏观经济均衡
    6.3 小国开放经济模型
        6.3.1 家庭
        6.3.2 物价指数、消费、实际汇率与贸易条件的关系
        6.3.3 厂商
        6.3.4 产品市场均衡(IS曲线)
        6.3.5 劳动市场均衡(NKPC曲线)
        6.3.6 货币政策当局
    6.4 基本参数的校准及贝叶斯估计数据描述
    6.5 参数的贝叶斯估计结果
        6.5.1 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变
        6.5.2 中国货币政策特征
    6.6 动态分析
        6.6.1 外国技术冲击
        6.6.2 本国技术冲击的效果
        6.6.3 外国利率冲击的效果
        6.6.4 本国利率冲击的效果
        6.6.5 贸易条件冲击的效果
    6.7 本章结论及建议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货币政策的选择——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培育市场基准利率
        7.2.2 汇率制度的选择——保持汇率相对稳定,深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7.2.3 资本开放政策的选择——资本部分管制,有序资本开放
        7.2.4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3)中国经济崛起中的人民币汇率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0.2 相关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与创新
第1章 美元霸权与人民币主权
    1.1 美元上帝
    1.2 美元霸权
    1.3 人民币主权
第2章 中国经济封闭时期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2.1 国民经济恢复与人民币汇率制度形成(1949-1952)
    2.2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人民币汇率制度(1953-1978)
第3章 中国经济转轨时期的人民币汇率制度(1979-1994)
    3.1 转轨经济汇率制度选择的一般分析
    3.2 转轨时期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渐进式改革
    3.3 转轨时期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经济绩效
第4章 人民币汇率制度加速中国经济崛起
    4.1 汇率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及模型
    4.2 汇率制度与宏观经济绩效的理论分析及文献综述
    4.3 中国经济崛起时期汇率制度变迁轨迹和经济绩效
    4.4 经济崛起过程中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的特点
第5章 中国经济崛起产生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5.1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与人民币汇率升值
    5.2 人民币升值压力形成的经济因素分析
    5.3 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第6章 经济崛起过程中人民币汇率制度困境及根源
    6.1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运行状况
    6.2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面临的主要困境
    6.3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人民币汇率制度困境的根本原因
第7章 坚持国家本位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
    7.1 凯恩斯的国家本位汇率制度理论
    7.2 坚持货币主权和政府管理推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7.3 维护货币主权应坚持对资本账户实施管理
    7.4 长期内谨慎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本位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已有文献回顾
        1.2.1 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条件
        1.2.2 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模式及顺序
        1.2.3 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时机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框架结构及基本结论
        1.3.1 研究方法
        1.3.2 框架结构
        1.3.3 基本结论
2. 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基础理论
    2.1 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相关概念界定
        2.1.1 货币可兑换
        2.1.2 经常项目可兑换
        2.1.3 资本项目可兑换
    2.2 资本项目可兑换的一般理论
        2.2.1 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理论基础
        2.2.2 资本项目可兑换与保持管制的论争
        2.2.3 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收益与风险
    2.3 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排序理论
        2.3.1 有关排序的理论支持
        2.3.2 有关排序的否定意见
        2.3.3 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排序问题
    2.4 资本项目可兑换下的汇率制度选择
        2.4.1 汇率制度选择理论
        2.4.2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及克鲁格曼永恒三角形
        2.4.3 国际资本流动背景下的汇率理论
3.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3.1 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动因
        3.1.1 来自内部的动因
        3.1.2 来自外部的动因
    3.2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一般条件与核心条件
        3.2.1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一般条件
        3.2.2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核心条件
    3.3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顺序安排
        3.3.1 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基本原则
        3.3.2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顺序安排
4. 中国资本管制制度
    4.1 资本管制的含义与理论依据
        4.1.1 资本管制的含义
        4.1.2 资本管制的理论依据
    4.2 中国资本管制制度的演进与现状
        4.2.1 中国资本管制制度的演进
        4.2.2 中国资本管制制度的现状
    4.3 对中国资本管制制度的评价
        4.3.1 对中国资本管制目标的评价
        4.3.2 对中国资本管制手段的评价
        4.3.3 对中国资本管制有效性的评价
    4.4 中国放松资本管制进程中的政策配合
5. 中国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中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5.1 资本项目可兑换与汇率制度
        5.1.1 资本项目可兑换要求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
        5.1.2 汇率制度安排影响资本项目可兑换
        5.1.3 汇率稳定与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统一与矛盾
        5.1.4 汇率制度改革与资本项目改革具有内在一致性
    5.2 国际汇率制度的变迁
        5.2.1 金本位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
        5.2.2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
        5.2.3 牙买加体系下的浮动汇率制
    5.3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历程
        5.3.1 关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分期
        5.3.2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汇率制度(1949-1952年)
        5.3.3 计划经济时期的汇率制度(1953-1980年)
        5.3.4 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双重汇率制度(1981-1994年)
        5.3.5 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的汇率制度(1994-2005年)
        5.3.6 2005年后的汇率制度
    5.4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现存问题
        5.4.1 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成效
        5.4.2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面临的问题
    5.5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未来取向
        5.5.1 走向弹性化的汇率制度
        5.5.2 汇率制度改革与资本项目可兑换协同推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5)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利率汇率联动风险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理论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结构安排
第二章 开放经济下利率汇率联动机制的一般性分析
    2.1 开放经济下利率汇率联动机制概述
    2.2 不同制度环境下的利率汇率联动机理
    2.3 开放经济下利率汇率联动风险机制
    2.4 开放经济下利率汇率联动机制的案例研究
    2.5 本章结论
第三章 我国利率汇率联动风险机制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3.1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状与不足
    3.2 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成绩与问题
    3.3 我国利率汇率联动风险机制的特殊性
    3.4 我国利率汇率联动风险机制的健全完善与监控
    3.5 基于联动风险的中国利率汇率开放模式的选择
    3.6 本章结论
    3.7 附录
第四章 我国利率汇率联动风险的预警系统研究
    4.1 预警指标的选取原则
    4.2 预警指标值的构造方法
    4.3 预警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4.4 基于模糊算法的利率汇率联动风险评估模型
    4.5 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利率汇率联动风险评估模型
    4.6 本章结论
第五章 我国利率汇率联动风险的调控
    5.1 健全跨境资本流动监测体系
    5.2 建立利率走廊调控模式
    5.3 设立外汇平准基金
    5.4 本章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课题与所获奖励

(6)我国国际收支失衡与人民币汇率的调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2 有关汇率和国际收支的文献回顾
        1.2.1 综合文献回顾
        1.2.2 有关我国国际收支失衡与汇率调节的文献回顾
    1.3 基本假设前提和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 我国国际收支的理论模型分析
    2.1 引言
    2.2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的初步考察
        2.2.1 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账户
        2.2.2 我国国际收支规模顺差及其失衡问题
        2.2.3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汇率调节
    2.3 经常项目的模型化分析
        2.3.1 休谟的金币流动价格机制原理
        2.3.2 商品套利和购买力平价模型
        2.3.3 资源要素禀赋结构和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2.3.4 弹性分析法与马歇尔-勒纳条件
    2.4 资本项目的模型化分析
        2.4.1 利率平价模型
        2.4.2 利率跨期模型
    2.5 错误与遗漏项目顺差的理性分析
    2.6 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方法
    2.7 小结
第三章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一个分析框架
    3.1 引言
    3.2 二元经济结构与工资的决定
        3.2.1 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
        3.2.2 二元经济条件下的工资决定
    3.3 二元经济结构中的资本形成与扩大再生产
        3.3.1 二元经济结构中的资本形成
        3.3.2 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扩大再生产与收入分配
    3.4 我国国际收支巨额顺差的根源和高储蓄率困境
        3.4.1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供给扩张与需求约束
        3.4.2 我国国际收支巨额顺差的根源
        3.4.3 我国高储蓄率的两难困境
    3.5 小结
第四章 劳动力无限供给假设及推论的实证分析
    4.1 引言
    4.2 可检验的假设或推论
        4.2.1 劳动力无限供给与非充分就业假设
        4.2.2 由劳动力无限供给假设所导出的其它可检验的假设或推论
    4.3 对假设或推论的经验实证分析
        4.3.1 应用于我国的经验检验
        4.3.2 典型案例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调节我国国际收支失衡
    5.1 引言
    5.2 归纳总结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根源
        5.2.1 经常项目顺差的根源
        5.2.2 资本项目顺差的根源
        5.2.3 我国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失灵的根源
    5.3 开放条件下的小国模型与汇率超调模型
        5.3.1 开放条件下的小国模型
        5.3.2 多恩布什的汇率超调模型
    5.4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内部调节与外部调节
        5.4.1 扩大内需的可行性分析
        5.4.2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外部调节
    5.5 小结
第六章 转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对我国内部平衡的影响
    6.1 引言
    6.2 我国内外部不平衡的表现形式及其根源
        6.2.1 我国内外部不平衡的表现形式
        6.2.2 我国内外部不平衡的根源
    6.3 解决我国内外部不平衡的政策搭配和政策选择
        6.3.1 传统的政策搭配和政策选择
        6.3.2 政策失灵与市场失灵:使内外部同时平衡的人民币均衡汇率存在吗
    6.4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内部平衡的影响
        6.4.1 人民币大幅升值的短期影响
        6.4.2 人民币大幅升值的长期及动态影响
    6.5 开放资本账户对我国内部平衡的影响
        6.5.1 开放资本账户的前景分析
        6.5.2 开放资本账户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6.6 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的博弈分析
        6.6.1 潜在的参与方和国内博弈
        6.5.2 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的大国博弈
    6.7 小结
第七章 论文总结和政策建议
    7.1 引言
    7.2 论文总结
    7.3 政策建议
注释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7)中国资本管制有效性分析与政策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的思路和主要方法
    四、主要观点与思考
第一章 资本管制的相关概念与理论
    一、资本管制的内涵
        (一) 资本管制的广义概念
        (二) 我国资本管制的涵义
    二、资本管制的目标与理论依据
    三、资本管制的类型
        (一) 资本管制的类型与政策措施
        (二) 我国资本管制的主要政策措施回顾
    四、资本管制的成本
第二章 中国资本管制有效性的研究方法
    一、资本管制有效性的定义与研究方法评析
        (一) 资本管制有效性的定义
        (二) 资本管制有效性的分析方法评析
    二、中国资本管制有效性分析体系的构建
        (一) 资本管制有效性的评价标准
        (二) 中国资本管制的目标分析
        (三) 中国资本管制有效性的分析体系
第三章 中国资本管制有效性分析
    一、资本管制的适用性分析
        (一) 转轨经济时期的适用性分析
        (二) 加入WTO 后的适用性分析
    二、基于政策目标的管制执行效率的统计研究
        (一) 从资本流动总量与结构的角度分析
        (二) 从外汇占款对货币供给影响的角度分析
        (三) 从国际收支的角度分析
        (四) 从国内外利差的角度分析
    三、分析结论
第四章 放松管制的政策思考
    一、逐步放松资本管制的动因和必要性
        (一) 放松资本管制的长期动因
        (二) 短期内放松资本管制的必要性
    二、放松资本管制的路径选择
        (一) 放松资本管制的基本原则
        (二) 放松资本管制的次序安排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8)汇率制度转型:效率、均衡与信誉 ——基于均衡汇率理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 选题背景
    二 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 主要内容与创新
第一章 汇率决定与汇率制度一般理论:文献综述
    第一节 汇率决定理论
        一 马克思汇率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 购买力平价理论
        三 货币分析的汇率决定理论
        四 国际收支的汇率决定理论
        五 资本自由流动下的汇率决定理论
        六 非基本面因素的汇率决定理论
    第二节 汇率制度理论
        一 早期的汇率制度理论
        二 汇率制度理论的动态化趋势
        三 汇率制度理论的新发展
    小结
第二章 汇率制度转型:机理分析
    第一节 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的比较
        一 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的理论之争
        二 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相对优势比较
    第二节 运行机理:政府主导模型
        一 对照模型: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
        二 对照模型:浮动汇率制与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
    第三节 运行机理:央行主导模型
        一 基本假设与模型
        二 最优化结果与解
    小结
第三章 均衡汇率理论与人民币均衡汇率:实证分析
    第一节 均衡汇率理论
        一 早期的均衡汇率思想
        二 传统的均衡汇率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
        三 均衡汇率基础理论
        四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的均衡汇率理论
        五 Edwards 均衡汇率理论
    第二节 人民币均衡汇率实证分析
        一 引言
        二 人民币均衡汇率模型
        三 单位根检验与协整分析
        四 误差修正模型
        五 人民币汇率错调
    第三节 人民币汇率评估
        一 汇率失调评估
        二 简短的结论
    小结
第四章 汇率制度转型:效率与均衡
    第一节 汇率制度与效率
        一 效率的内涵与特点
        二 汇率制度与经济效率
    第二节 汇率制度与均衡
        一 内外均衡的界定及相互关系
        二 内外均衡的结合点分析:汇率
        三 效率与均衡
    第三节 汇率失调的经济分析
        一 汇率失调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二 汇率高估的代价
        三 汇率低估的代价
    小结
第五章 汇率制度转型:政策信誉扩展模型
    第一节 政府与投机者一般均衡:博弈分析
        一 基本假设与前提
        二 模型
        三 均衡
    第二节 政府信誉与汇率区间
        一 区间宽度的确定
        二 政府信誉对汇率区间的影响
    第三节 人民币汇率政策信誉模型
        一 引言
        二 模型
        三 人民币汇率政策信誉分析
    小结
    附录:数学证明
第六章 汇率制度转型:全球视角
    第一节 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变迁
        一 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历史
        二 新的汇率安排及其特征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的汇率体制安排
        一 发展中国家和转轨经济国家面临的经济环境
        二 发展中国家和转轨经济国家汇率制度选择的实践
    第三节 汇率制度转型:国别分析
        一 波兰:渐进模式的典范
        二 泰国:汇率制度转型的失败
        三 新加坡:一个不错的折中方案
    小结
第七章 汇率制度转型:中国选择
    第一节 人民币汇率制度转型:历史的视角
        一 人民币汇率制度与中国汇率政策
        二 人民币汇率制度与政策的特征
    第二节 当前人民币汇率制度转型的影响与隐患
        一 新的汇率制度改革的影响
        二 汇率制度的微宏观效率
        三 汇率制度转型下的内外均衡
        四 汇率政策信誉遭受市场化挑战
    第三节 人民币汇率制度转型配套措施及前景展望
        一 汇率制度转型配套措施的必要性
        二 人民币汇率制度转型未来趋势展望
    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原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9)汇率制度的选择与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问题的提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0.2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内容结构
    0.3 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0.4 相关概念及其界定
        0.4.1 汇率制度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0.4.2 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
        0.4.3 均衡汇率与汇率失调
第一章 汇率制度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综述
    1.1 汇率制度的演变——回顾及评述
        1.1.1 1880—1914:“黄金时代”的固定汇率制
        1.1.2 1918—1939:从固定到浮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混乱局面
        1.1.3 1945-1973: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可调整钉住
        1.1.4 1976至今:牙买加体系——以浮动汇率制为主的多元汇率安排
        1.1.5 对国际汇率制度发展的总结与评述
    1.2 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发展综述
        1.2.1 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发展脉络
        1.2.2 对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归纳与评述
    1.3 小结
第二章 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
    2.1 对固定汇率制的基本分析
        2.1.1 固定汇率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
        2.1.2 固定汇率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效果
        2.1.3 固定汇率制下的其他调整
        2.1.4 固定汇率制度分析小结
    2.2 对浮动汇率制的基本分析
        2.2.1 浮动汇率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
        2.2.2 浮动汇率制下的政策效果
        2.2.3 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其他调整
        2.2.4 浮动汇率制度分析小结
    2.3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推论——不可能三角
    2.4 M-F模型的修正与扩展
        2.4.1 蒙代尔—弗莱明分析框架的缺陷与修正
        2.4.2 蒙代尔—弗莱明分析框架的发展
    2.5 对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超越——新开放宏观经济学
        2.5.1 Redux模型
        2.5.2 PCP—PTM模型
        2.5.3 LCP—PTM模型
    2.6 其他几种主要的汇率制度选择理论
        2.6.1 最优货币区理论
        2.6.2 货币危机理论
        2.6.3 汇率目标区理论
    2.7 小结
第三章 汇率制度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各种汇率制度比较
        3.1.1 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的比较
        3.1.2 其他汇率制度比较
        3.1.3 汇率制度选择的基本特征
    3.2 汇率制度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
        3.2.1 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长期因素
        3.2.2 影响一国汇率制度选择的中期因素
        3.2.3 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短期因素
        3.2.4 汇率制度选择的非经济因素
        3.2.5 IMF对汇率制度选择的建议
    3.3 汇率制度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3.3.1 有关汇率制度分类方法的争议
        3.3.2 有关汇率制度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结果对比
    3.4 不同汇率制度的现实表现
        3.4.1 汇率制度与经济增长
        3.4.2 汇率制度与通货膨胀
        3.4.3 汇率制度与货币危机及金融稳定
        3.4.4 汇率制度与对外界隔绝能力
        3.4.5 汇率制度与政策纪律性和政府公信力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金融全球化的汇率制度选择
    4.1 金融全球化——各国汇率制度选择的新背景
        4.1.1 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与表现
        4.1.2 金融全球化的影响
        4.1.3 金融全球化对汇率制度选择的影响
    4.2 基于金融全球化的各类国家汇率制度选择趋势
        4.2.1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汇率制度选择的特点
        4.2.2 金融全球化条件下各种类型国家汇率制度选择的基本趋势
        4.2.3 “中间制度”真的在消失吗?
    4.3 小结
第五章 发达国家汇率制度选择的发展趋势
    5.1 发达国家汇率制度选择发展趋势之一——浮动汇率制是主要选择
        5.1.1 发达国家与浮动汇率制
        5.1.2 发达国家实施浮动汇率制的效果
    5.2 发达国家汇率制度选择发展趋势之二——国际汇率协调将成为未来的重点
        5.2.1 国际汇率协调的必要性与实质
        5.2.2 发达国家进行国际汇率协调的经验
        5.2.3 现有国际汇率协调的特点及问题
        5.2.4 未来国际汇率协调的方向
        5.2.5 关于发达国家国际汇率协调的汇率目标区建议
    5.3 发达国家汇率制度选择趋势之三——三大主要货币国之间的货币政策协调将是未来国际货币协调的主要内容
        5.3.1 国际汇率协调的未来格局
        5.3.2 主要发达国家进行货币政策协调的理论预测
        5.3.3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现实困难
    5.4 小结
第六章 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汇率制度选择的发展趋势
    6.1 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变化中的环境与汇率制度的变迁
        6.1.1 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面临的主要经济环境
        6.1.2 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选择汇率制度的困境
    6.2 1990年代以来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汇率制度选择的特点
        6.2.1 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汇率制度的灵活性在不断增加
        6.2.2 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汇率制度调整频繁,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
        6.2.3 “中间制度”仍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汇率制度的主要选择
    6.3 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汇率制度选择的未来趋势分析
        6.3.1 趋势之一:选择硬钉住汇率制度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不会显着增加
        6.3.2 趋势之二: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汇率制度选择不会大量转向浮动汇率制
        6.3.3 趋势之三:中间制度将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未来汇率制度选择的主要趋势
    6.4 中间制度的问题及其对策
        6.4.1 选择中间制度的收益与成本
        6.4.2 中间制度与货币危机
        6.4.3 中间制度的调整与退出
    6.5 小结
第七章 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与东亚区域货币合作
    7.1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进
    7.2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面临的挑战
        7.2.1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合理性和缺陷
        7.2.2 加入WTO之后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必要性
    7.3 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
        7.3.1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取向
        7.3.2 探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7.4 当前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
        7.4.1 当前可供选择的汇率制度比较
        7.4.2 钉住美元仍是当前比较合理的安排
    7.5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中长期选择
        7.5.1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中长期选择——真正意义上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7.5.2 从钉住美元制度向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退出”
    7.6 人民币与东亚货币合作
        7.6.1 东亚货币合作的可能路径
        7.6.2 东亚货币汇率协调机制方案比较分析
        7.6.3 中国需要东亚货币合作
        7.6.4 中国参与东亚货币合作的策略选择
    7.7 小结
附录: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博弈论分析
    1.非合作型纳什均衡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收益
    2.非对称型冲击与合作型货币政策
参考文献
后记

(10)中国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中的资本管制和汇率制度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CONTENTSI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意义
    1.2 文献概览
        1.2.1 条件选择
        1.2.2 路径选择
        1.2.3 次序选择
        1.2.4 时机选择
    1.3 本文研究思路、章节安排、主要创新和写作方法
第2章 货币可兑换--定义及一般理论
    2.1 货币可兑换
        2.1.1 货币的可兑换性与货币兑换形态
        2.1.2 国外学者关于货币可兑换的定义
        2.1.3 IMF关于货币可兑换的定义
        2.1.4 国内学者关于货币可兑换的定义
        2.1.5 相关概念的辨析
    2.2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及克鲁格曼开放经济的“三难选择”
        2.2.1 蒙代尔-弗莱明(M-F)模型
        2.2.2 克鲁格曼开放经济的“三难选择”(incompatible trinity)
    2.3 排序理论及其运用
        2.3.1 排序理论的基础
        2.3.2 排序理论的反驳意见
        2.3.3 货币可兑换排序原则
        2.3.4 对中国的启示
第3章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中的资本管制
    3.1 对资本管制的争论
    3.2 资本管制的理论根据
        3.2.1 次优选择理论
        3.2.2 保持政策效力与经济稳定
        3.2.3 保持国内税基
        3.2.4 不稳定短期资本流动限制和国内储蓄保持
        3.2.5 投机攻击与多重均衡
    3.3 管制失效--放松资本管制后面临的问题
    3.4 资本外逃的影响及管制
        3.4.1 资本外逃的估计及原因
        3.4.2 资本外逃的途径与方式
        3.4.3 资本外逃的预防与治理
    3.5 托宾税与智利模式的资本管制--危机管理经验
        3.5.1 负外部性纠正--托宾税
        3.5.2 URR--智利模式资本管制成功案例
    3.6 从管制到监管--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中的金融监管
第4章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中的汇率制度
    4.1 货币可兑换与汇率制度
        4.1.1 货币可兑换要求市场汇率形成机制
        4.1.2 货币可兑换受到汇率安排的重要影响
        4.1.3 货币可兑换与汇率稳定的联系与矛盾
        4.1.4 货币可兑换与汇率制度改革的内在协调性
    4.2 汇率决定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运用
        4.2.1 国际汇率制度的演变
        4.2.2 当代西方主要汇率决定理论与中国实践
    4.3 关于汇率制度选择的讨论
        4.3.1 新教义的形成
        4.3.2 “中间形式制度消失”假说
        4.3.3 对两极观点的怀疑和争论
        4.3.4 汇率制度决定因素
    4.4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4.4.1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4.4.2 目前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基本框架
        4.4.3 对目前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基本评价
    4.5 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
        4.5.1 盯住美元还是采取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
        4.5.2 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基本设想
        4.5.3 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中汇率制度安排
第5章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与资本帐户开放
    5.1 资本帐户开放的内涵
    5.2 国际组织对资本帐户开放的影响力
    5.3 资本帐户开放的动因
    5.4 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前提条件
    5.5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实践
        5.5.1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基本态势
        5.5.2 人民币资本项目管理的效果
        5.5.3 人民币资本项目管理的负面效应
    5.6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时机与顺序
        5.6.1 资本帐户开放应顺应国家经济主权
        5.6.2 人民币资本项目进一步开放的重点
        5.6.3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顺序与时间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转轨时期我国资本项目外汇如何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汇率制度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研究[D]. 李若杨.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2]开放经济下中国汇率制度和货币政策的选择[D]. 唐琳.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3]中国经济崛起中的人民币汇率制度[D]. 付琼. 吉林大学, 2011(08)
  • [4]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问题研究[D]. 张健.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8)
  • [5]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利率汇率联动风险机制研究[D]. 冯霞. 上海交通大学, 2007(06)
  • [6]我国国际收支失衡与人民币汇率的调节研究[D]. 王海南. 暨南大学, 2006(06)
  • [7]中国资本管制有效性分析与政策思考[D]. 周超. 福州大学, 2006(12)
  • [8]汇率制度转型:效率、均衡与信誉 ——基于均衡汇率理论的视角[D]. 李祺.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6(10)
  • [9]汇率制度的选择与发展趋势研究[D]. 邓立立. 东北财经大学, 2004(02)
  • [10]中国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中的资本管制和汇率制度选择[D]. 郁志丹. 复旦大学, 2004(01)

标签:;  ;  ;  ;  ;  

转型期我国资本项目外汇如何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