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ISDN的局域网与INTERNET连接方案的设计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赛飞[1](2018)在《铁路通信信号系统网络统一安全管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电力、能源和交通等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和工业控制系统的网络安全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尤其是2010年“震网病毒”造成伊朗核电站事故,给整个工业控制领域带了重大影响。我国铁路通信和信号控制系统作为其中一部分,一直以来作为隔离专网运营,由于与互联网隔离等原因,网络安全问题并不是其关注的重点。铁路信号系统在设计之初主要考虑应对系统故障失效和可靠性等问题,未对网络信息安全问题进行全面考量。另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为了实现不同系统间协同和信息共享,提高铁路运营效率,列控系统现场控制设备技术也在不断变化,使得整个系统的技术具备了更灵活的远程控制功能和更强大的计算能力,开放性和互联性更加明显。然而,近年来高级持续威胁(APT)等概念的提出,使得我国铁路通信与信号系统面临的网络威胁不断升级,因此,与铁路通信信号控制系统网络相适应的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技术研究日益重要。本文首先从我国铁路通信和信号系统的业务入手,根据系统的业务逻辑,构建可能的风险场景,并对已有的安全措施进行分析,分析其存在的脆弱性,是一项纯理论研究,不是具体实现过程中的缺陷和漏洞,同样也不是系统在操作和维护过程中所引起的安全隐患。最后,根据铁路信号控制系统的特点,即以安全(Safety)为第一,Security为“安全”提供保障,研究如何在不影响甚至提高系统安全性、实时性和可靠性的前提下,提高铁路通信信号控制系统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具体研究工作描述如下:(1)建立了我国铁路信号系统网络安全分析模型,包括信息流模型、功能结构模型以及信号系统的网络安全威胁模型,该模型突出刻画我国铁路信号系统的技术和业务特点。基于上述模型,分析在网络威胁情况下,铁路信号系统所面临的主要危害事件,即列车超速、列车冒进信号和列车中断运行;进而通过故障树分析方法,得出了针对上述主要危害事件的63个威胁场景,并对信号系统现有的防护技术及其脆弱性进行详细分析。该分析方法可以满足网络安全分析与铁路信号系统业务特点深度融合的需求,有利于铁路信号系统运营管理者客观理解信号系统的网络安全风险以及做出决策。(2)基于本文对我国铁路通信系统网络的风险分析,提出了基于可信与SDN结合的铁路通信系统网络安全体系架构。采用故障树定性分析方法,对铁路通信网络的整体风险进行分析,包括数据错误、系统缺陷、人为失误和冗余缺失等4类主要风险。铁路通信系统作为隔离专网,网络规模庞大,管理十分复杂,新旧网络交织,系统升级困难,因此,已有的网络安全技术不能充分满足网络安全保障的发展需求,针对这些挑战,提出了基于可信计算与SDN结合的铁路通信系统体系架构,通过可信计算技术解决铁路通信网络不易升级的问题,通过SDN技术解决铁路通信网络管理复杂等问题。此外,提出一种抗DDoS的控制器调度方案,进一步提高了SDN控制器对DDoS的抵抗能力。可望为提高我国铁路通信系统的网络安全提供有益参考。(3)提出了基于SDN的信号安全数据网统一管控及主动防护技术,即SD-SSDN(Software-Defined Signal Safety Date Network)技术,通过SDN面向信号系统业务白名单的精细流控技术,使得信号安全数据网的每台交换机都具备安全防护功能,大大减小了信号安全数据网的威胁面,提高了安全性。SD-SSDN方案主要功能包括信号安全数据网的资产注册和管理、面向信号安全数据网的业务流控设计、风险感知和威胁检测。在SD-SSDN架构基础上,设计实现了网络迷惑系统,可以进一步提高信号系统网络安全防护的主动性。最后对SD-SSDN和网络迷惑系统的防护效果进行了实验测试。(4)为满足铁路信号系统的高实时性和高可靠性要求,提出了基于SDN的环网冗余技术-RFTM(Redundant Flow Table Mapping)和自适应链路聚合技术。RFTM技术实现了在10个交换机节点下的快速冗余切换(切换时间8ms),并且解决了环网冗余的网络震荡问题;自适应链路聚合技术,实现了配置的自动化和链路聚合的自适应。为了提高SDN网络的可靠性,基于Zookeeper设计实现了主从模式的多控制器方案。
马贞[2](2016)在《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ISDN分路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综合业务数据网(Integrated Service Digital Network:ISDN)是一个数字电话网络国际标准,一种典型的电路交换网络系统。它由综合数字电话网(Integrated Digital Network:IDN)发展而来,能够提供端到端的数字连接。正是因为ISDN是全数字化的电路,所以它能够提供稳定的数据服务和连接速度,不像模拟线路那样对通路的干扰明显。用户在数字线路上更容易开展很多模拟线路无法或者难于保证质量的数字信息业务。对于目前的ISDN用户网来说,通信信道的分路只能通过硬件控制,在增加了运营商的成本的同时,要求ISDN网络侧设备与分路设备接口匹配,造成运营商对网络设备选择上的限制。而对某些特殊的网络侧设备,例如卫星终端,因为接口的不匹配而不能使用分路设备,势必造成通信信道资源的浪费。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ISDN分路控制协议框架,通过软件的分路控制解决某些特殊网络侧设备无法使用分路设备而造成的B通路浪费的问题,同时可以改善硬件分路带来的上述弊端。论文前面部分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ISDN相关技术的应用现状、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总结了之前在其他操作系统上单纯实现ISDN用户-网络接口协议(DSS1)的不足,介绍了 ISDN的基本知识,包括网络结构、特点以及核心技术等。在此基础上,论文详细介绍DSS1分路控制协议架构的组成,包括分路控制协议模块以及相对应的DSS1协议模块两部分。其中分路控制协议模块提供分路、消息监控等功能,DSS1模块用于处理与网络侧信令的交互以及通信链路的连接与维护。本文介绍了协议框架的总体设计、信令流程以及主要模块的工作原理,详细给出了分路控制信令交互的优化设计过程。整个协议架构均为模块化设计,以期达到较好的继承性和扩展性。测试利用标准信令监控器抓取电话呼叫的信令流程,验证了协议架构的功能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论文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周凌枫[3](2013)在《校园网通信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校园网是覆盖校园范围的计算机网络。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尤其是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开展,校园网在学校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论文针对校园网的建设中的需求,系统地研究了校园网规划设计和系统集成,教学资源开发和解决方案,并对国内外校园网解决方案和着名大学校园网进行了剖析,详细讲述了建设校园网涉及的网络分层结构设计、组网设计、安全设计、网站设计、技术设备系统选型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论文结合学校具体的校园网设计工程,论述了各种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包括工程实施和运行管理。论文详细论述了一个具体的校园网设计和部署的工程案例,对相关研究和工程实现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徐允丽[4](2009)在《商丘市检察院电子政务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电子政务即政务信息化,是指国家机关在政务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办公和管理,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电子政务最重要的内涵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打破现有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构建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政府,使得人们从各种渠道获取政府的信息和服务。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因特网上发布政府信息,供社会公众了解和使用;二是通过因特网对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事务进行互动处理,能够使政府快速听到群众的呼声,对民众来信和意见做出及时处理;三是在政府机构内部实现办公自动化,提高政府机构办公效率;四是公务员从网络中获得机构内部的工作信息和机构外部的业务信息,为日常的政务工作和领导决策提供服务。本文首先分析了构建检察机关电子政务系统的需求,然后又提出了商丘市检察院电子政务的整体设计,涵盖了检察院网络拓扑、终端,结合设计方案还着重研究了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如果网络存在着安全隐患,直接威胁着检察信息系统的稳定,所以防止黑客入侵、攻击和破坏,防止网上病毒泛滥和蔓延、信息间谍的潜入和窃密等是实现电子政务安全的最重要的保障。之后,对检察院电子政务“三位一体”管理机制进行了阐述,充分认识到了“三位一体”管理机制建设的重要性,考虑到目前的管理环境、业务规则和IT环境,结合对国内外“三位一体”管理软件的对比分析,整理出较有针对性的功能需求。其次,在网上举报系统、审讯系统的设计上作者也列举出了案例和提出了网络建设结构,该方案弥补了现有检察院电子政务网络的空白,考虑到检察机关的特殊性,提出了较完整的需求,为下一步的方案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肖媛媛[5](2009)在《信息安全技术在银行中间业务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中间业务是银行面向其用户和合作企业推出的新的金融服务模式,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近年来,随着银行业电子信息工程建设的成熟、对公对私业务不断增加的需求以及同业间竞争的加剧,使得中间业务的产生和发展成为必然。同时,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拓展、经营方式的不断改变、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不断提高,中间业务系统也在不断的升级和开发新建。从早期的凭证式代收代付,发展到今天的实时代收代付业务、转账业务、电话银行业务、代理保险业务、代理国债业务等等已经流行的种种中间业务。但是,随着业务的拓展和合作伙伴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那么银行的计算机网络必然面临更多更大的安全风险。本文围绕交通银行电费代收系统的开发实现,从各种风险分析入手,较为全面的研究了相关的信息安全技术理论。在详细剖析交通银行原有网络存在的安全缺陷和规避中间业务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造旧有网络结构、更新相应的网络安全设备、搭建新的中间业务系统的设计方案。该项目的完成,一改过去中间业务与银行基本业务混杂、中间业务通信线路与本行线路、分支行通信线路混杂的局面。将所有中间业务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隔绝在核心安全保护区之外。同时,在电费前置机程序开发中,充分利用软件工程思想,进行了模块化的设计。为后续业务的拓展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胡竞峰[6](2003)在《基于网络的大型旋转机械远程监测与诊断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大型旋转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为研究对象,以开发基于网络的大型旋转远程监测与诊断系统为目的,在深入研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基于网络的大型旋转远程监测与诊断系统的总体设计,着重研究远程监测与诊断系统中的远程数据传输和网络安全等关键技术,提出了远程诊断服务中心的设计方案,开发了远程状态监测与信号分析系统并应用于企业的关键生产设备的远程监测与诊断。 第一章 论述了大型旋转机械监测与诊断在现代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意义,详细分析了大型旋转机械监测与诊断系统的历史与现状,并结合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论述了基于网络的大型旋转机械远程监测与诊断技术。最后概述了课题的来源、目标及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分析了系统的总体需求,提出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思想。设计了系统的总体功能结构,并对其进行了数据流图描述。接着设计了系统总体网络架构,主要是对网络的拓扑结构、传输协议、硬件环境、软件环境以及网络安全策略进行了设计,并提出了实现方案。 第三章 分析了各个监测工作站的功能结构,论述了本地监测与诊断服务器的主要功能,实现了数据的集中管理和数据库存储,讨论了Web服务器的配置,设计并实现了本地监测诊断系统与企业内部网的集成。 第四章 分析了本地监测与诊断系统内的数据通信,实现了系统远程数据通信:综合应用Delphi ActiveForm与Three-Tiered Client/Server技术开发了系统的三层客户/服务器结构,实现了瘦客户功能;采用基于HTTP的ASP与ADO技术,实现了Web数据库的数据访问;通过Delphi集成Microsoft Win32 Internet API的应用,开发了FTP客户端程序,实现了远程数据文件的传输。研究了本地与远程监测诊断系统的多种连接方式,并应用防火墙技术实现了网络安全管理。 第五章 研究了快变信号、慢变信号和开关量信号的远程实时监测和信号分析方法。实现了快变信号、慢变信号和开关量信号的实现监测,慢变信号的趋势分析及快变信号的升降速过程的级联图、瀑布图分析。实现了快变信号的时频图、轴心轨迹图、振动幅值趋势图和振动峰峰值趋势图分析。开发了报表、讨论组、留言薄等辅助功能模块。 第六章 研究了基于网络的远程诊断服务中心的架构,设计了中心的主要功能模块由监测诊断服务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组成,并在分析了系统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实现方案。 第七章 给出了全文的总结与展望。
王奕军[7](2001)在《基于ISDN的局域网与INTERNET连接方案的设计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ISDN是当前局域网连接 Internet的最佳途径之一。根据局域网的具体情况 ,通过选择一定的接口设备 ,可取得较好的连接效果。本文通过对 ISDN及相关设备技术的分析介绍 ,给出了一个实用的网络机房连接 Internet的技术方案
高强[8](2000)在《基于企业网的语音工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企业网是由企业内不同部门局域网通过ISDN、DDN专线、Internet等广域网连接而成的跨部门混合性网络。ISDN具有较高的数据传输率和较低的通信费用,本文主要研究基于ISDN的企业网中的若干关键技术。由于其具有混合性的组网结构和带宽资源专用、有限、可控,研制该类企业网的语音系统需采用与其他环境不同的思路和策略:必须考虑如何充分利用局域网的传输能力减少广域网的传输压力,如何在企业网中支持语音多方会话的群组通信,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企业网有限的带宽资源,如何根据企业的需求提供多种工作模式和多种发言权控制方式等问题。 本文结合“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企业协同计算构件极其应用的研究开发”,国家“八六三”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支持并行工程和群体工作的企业协同技术”、“支持并行工程的计算机会议系统”,对企业网环境下特别是基于ISDN的企业网环境下的语音工具中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所作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 1.ISDN只提供点到点的通信,不能满足企业协同工作中多方语音会话的需要。已有的语音系统或者通过复制式串行通信方式或者通过多点控制单元转接方式进行语音数据的传输,前者延迟会随着参加成员数目的增加而线性增加,后者需要昂贵的硬件设备,系统的灵活性也差,并且两者都未考虑到企业网中广域网与局域网传输能力的差异。本文根据企业网的混合特性提出了基于代理的群组通信方式:对语音数据等实时信息采取不可靠的多播,减少了语音数据在广域网上的传输量,满足了大规模群体多方会话的需要;对成员信息等非实时信息采用可靠的多播通信,借助代理对应答报文分步处理,有效地抑制了应答报文往广域网扩散造成网络拥塞,通过确认和反确认包相结合的ANACK算法减少了应答报文的数据量,提高了通信效率。 2.企业网带宽有限,进行多路语音传输时容易造成网络拥塞从而丢失数据包,降低音质。若采用向前纠错的冗余编码方式弥补丢失的数据包,势必浪费宝贵的带宽资源,更进一步加重网络拥塞。本文提出了交错编码算法,在不增加语音数据率的前提下重构丢失的语音
李景发,朱辉碧[9](1998)在《湖北省电信专业网网间互通及综合利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据湖北省电信通信网发展现状,介绍各专业网所适应业务及相互关系,探讨电信通信网的技术发展趋势,提出省内各相关电信网互连互通及综合利用的建议
郑龙[10](2009)在《基于网络的数控机床在线加工远程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制造业对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纵观国内数控机床的使用情况,相当一部分数控机床的利用率还不是很高,效率还没有充分发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早期数控设备都不具有网络功能,使身处异地的零件程序设计工程师、设备维护专家不能及时掌握数控机床的加工、使用信息。因此,设计一套远程控制系统使数控机床成为网络资源的一部分,是提高数控机床使用效率的有效方法。本文研究工作获得国家“863”计划课题“大型复杂型面回转体的高速车铣技术”项目支撑,目标是研究与设计数控机床在线加工远程控制系统。本文以高速切削工程技术中心的XS6380立式数控铣床为研究对象,利用该机床自带的RS-232C串行接口作为通讯口,以VB6.0作为开发工具,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在服务器微机与NUM 1020数控铣床的通讯方面做了以下研究:通过数控机床上配有的RS-232C串行接口作为通信的突破口,深入研究RS-232C的引脚定义、数控系统的结构、CNC与PC机之间的接线方式、数控程序的格式、通讯参数的设定、通信方式、流传输协议设定,实现数控机床与本地服务机的通讯。(2)在计算机网络的建立、实现本地服务器微机与远程主控室微机的通信方面做了以下研究:①进行网络拓扑、连接方式、通讯协议的选择,将由远程CAD/CAM软件直接生成的数控程序、控制参数等传输到服务器上,并且在服务器端无人职守的情况下,自动从服务器微机将数控加工程序以文本文件的形式传输到数控加工机床上的存储器内,实现数控程序、控制参数、控制命令等的网络传输;②将采集到的数控系统的状态信息实时显示在客户端。(3)采用基于可视化界面的VB6.0作为开发平台,进行用户界面设计、串口通信设计和网络通信设计,开发了数控系统在线加工远程控制系统软件。
二、基于ISDN的局域网与INTERNET连接方案的设计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ISDN的局域网与INTERNET连接方案的设计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铁路通信信号系统网络统一安全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铁路通信及信号控制系统 |
1.2.1 信号 |
1.2.2 联锁 |
1.2.3 闭塞 |
1.2.4 我国高速铁路通信信号系统概述 |
1.3 铁路通信信号系统网络安全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铁路信号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
1.3.2 铁路通信信号系统漏洞及脆弱性研究现状 |
1.3.3 铁路通信信号系统安全防护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铁路信号系统网络安全分析 |
2.1 引言 |
2.2 铁路信号系统网络安全分析模型 |
2.2.1 信息流参考模型 |
2.2.2 功能结构参考模型 |
2.2.3 网络安全威胁模型 |
2.3 基于故障树的铁路信号系统威胁场景分析 |
2.3.1 列车超速 |
2.3.2 列车冒进信号 |
2.3.3 列车运行中断 |
2.4 已有安全防范措施及脆弱性分析 |
2.4.1 系统运算输出错误 |
2.4.2 列控信息网络传输错误 |
2.4.3 越权操作 |
2.4.4 信号系统基础数据错误 |
2.4.5 设备、系统或程序损坏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铁路通信系统安全分析与可信防护 |
3.1 引言 |
3.2 铁路通信系统网络安全分析 |
3.3 铁路通信系统网络安全风险防范措施分析 |
3.3.1 数据错误 |
3.3.2 系统缺陷 |
3.3.3 人为失误 |
3.3.4 冗余缺失 |
3.4 铁路通信系统网络安全风险总结 |
3.4.1 面临的威胁升级 |
3.4.2 技术风险 |
3.4.3 防护建议 |
3.5 基于可信的铁路通信系统网络安全架构 |
3.5.1 可信计算环境 |
3.5.2 可信区域边界 |
3.5.3 可信通信网络 |
3.5.4 可信管控中心 |
3.6 抗DDoS的 SDN控制器调度方法 |
3.6.1 SDN控制器调度算法设计 |
3.6.2 仿真实验测试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SDN的信号安全数据网统一管控研究 |
4.1 引言 |
4.2 SD-SSDN网络安全管控架构 |
4.2.1 SD-SSDN网络数据平面 |
4.2.2 SD-SSDN网络控制平面 |
4.2.3 SD-SSDN网络应用平面 |
4.3 SD-SSDN防护实验验证 |
4.3.1 实验原理 |
4.3.2 实验结果 |
4.4 基于SDN统一管控的主动防护技术 |
4.4.1 基于SDN的网络迷惑系统 |
4.4.2 网络迷惑系统实验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SDN的铁路通信信号系统网络可靠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基于SDN的环网冗余技术 |
5.2.1 基于OpenFlow的 RFTM技术原理 |
5.2.2 RFTM环网冗余算法设计与实现 |
5.2.3 基于RFTM技术的环网冗余切换实验 |
5.3 基于SDN的自适应链路聚合技术 |
5.3.1 自适应链路聚合原理 |
5.3.2 自适应链路聚合技术实现 |
5.3.3 自适应链路聚合技术实验测试 |
5.4 主从多控制器技术 |
5.4.1 基于Zookeeper的主从控制器方案设计 |
5.4.2 控制器失效切换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缩略词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2)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ISDN分路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ISDN控制协议的应用现状 |
1.1.2 ISDN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
1.2 ISDN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论文的结构 |
2 ISDN控制协议概述 |
2.1 综合业务数字网络架构 |
2.1.1 用户网 |
2.1.2 本地网 |
2.1.3 长途网 |
2.2 综合业务数字网的特点 |
2.3 用户-网络接口及协议 |
2.3.1 物理层 |
2.3.2 数据链路层 |
2.3.3 呼叫控制层 |
2.3.4 层间通信 |
2.4 本章小结 |
3 分路控制协议架构 |
3.1 分路控制协议架构的应用及特点 |
3.2 分路控制协议架构设计 |
3.2.1 Linux系统平台搭建及开发流程 |
3.3 信令处理流程 |
3.4 模块间的互通信技术 |
3.5 分路控制协议模块功能及原理 |
3.6 DSS1模块的工作原理及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4 分路控制协议信令的优化和实现 |
4.1 通过缓存呼叫消息提高呼叫成功率 |
4.2 基于LINUX模块代码及通道参数和状态管理 |
4.3 应用层特服功能的实现 |
4.4 分路控制功能设计 |
4.5 自动协商B通道的处理流程 |
4.6 呼叫中断后自动重连的功能实现 |
4.7 串联用户的特殊状态处理 |
4.8 本章小结 |
5 分路控制协议优化的测试分析 |
5.1 基于中兴ISDN交换机的测试 |
5.1.1 测试环境 |
5.1.2 参试设备 |
5.1.3 测试流程 |
5.2 基于西门子ISDN交换机测试 |
5.2.1 测试环境 |
5.2.2 参试设备 |
5.2.3 测试流程和结果分析 |
5.3 测试结果分析 |
6 结论 |
6.1 论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校园网通信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校园网概述 |
2.1 校园网的概念 |
2.2 校园网的一般构架 |
2.3 华为校园网解决方案 |
2.4 中兴校园网解决方案 |
2.5 清华同方无线网络解决方案 |
2.6 北京大学校园网建设 |
2.7 清华大学校园网建设 |
第三章 校园网设计规划 |
3.1 校园网建设流程 |
3.2 校园网互联组成部分 |
3.3 园区网的设计趋势及相关技术 |
3.4 设计校园网园区的互联 |
3.4.1 园区网互联拓扑结构 |
3.4.2 园区网互联设计趋势及相关技术 |
3.5 设计远程连接 |
3.5.1 远程连接的设计特点 |
3.5.2 远程连接的技术及趋势 |
3.6 与 Internet 互联 |
3.6.1 联网服务提供商 ISP |
3.6.2 接入 Internet 的方式 |
3.6.3 局域网接入 Internet |
3.6.4 计算机拨号上网 |
第四章 陕西某私塾学堂校园网的实施 |
4.1 陕西某私塾学堂网络介绍 |
4.2 陕西私塾学堂分校区网络 |
4.2.1 运营商接入 |
4.2.2 分校日常办公教学网络设备 |
4.2.3 终端接入 |
4.3 陕西私塾学堂教学 OA 系统核心网络 |
4.3.1 运营商接入 |
4.3.2 教学 OA 系统核心网络设备 |
4.3.3 教学资料库设备 |
第五章 陕西私塾学堂校园网的运行与管理 |
5.1 校园网硬件环境架设与管理 |
5.2 教学资料库建设 |
5.2.1 安装 DSM |
5.2.2 磁盘空间配置 |
5.2.3 系统配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商丘市检察院电子政务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检察机关电子政务系统的需求分析 |
2.1 什么是“三位一体” |
2.2 构建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一体化模式的意义 |
2.3 “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一体化模式”在检察实践中的运用 |
2.4 组建全国检察机关专网的建设与方式 |
2.5 组建全国检察机关专网建设的作用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子政务系统的整体设计 |
3.1 电子政务的内涵 |
3.2 检察系统网络组成 |
3.3 商丘市检察院网络连接 |
3.4 商丘市检察院网络设计 |
3.4.1 商丘市检察院局端(CO) |
3.4.2 各基层检察院用户端(RT) |
3.5 设计方案 |
3.5.1 设计目标 |
3.5.2 设计原则 |
3.5.3 系统结构 |
3.5.4 冗余及备份设计 |
3.5.5 系统安全设计 |
3.5.6 方案设计特点 |
3.6 建成后电子政务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位一体”管理机制的构想及其总体思路 |
4.1 “三位一体”管理机制的构想 |
4.2 “三位一体”管理机制的模式 |
4.2.1 让业务建设的信息化盲区,为“三位一体”管理机制提供切入点 |
4.2.2 “三位一体”管理机制及其体系完善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网上举报系统和审讯系统的设计 |
5.1 系统设计特点 |
5.2 SmartCon 呼叫中心简介 |
5.3 系统业务功能 |
5.3.1 审讯监控中心的功能要求 |
5.3.2 级联的网络建设结构 |
5.3.3 审讯监控工作原理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巩固检察政务系统的安全 |
6.2 重构检察工作应用系统 |
6.3 实现检察信息化联动 |
6.4 本章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信息安全技术在银行中间业务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1 绪论 |
1.1 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
1.2 研究信息安全技术在银行中间业务系统中应用的目的与意义 |
1.2.1 银行中间业务概述 |
1.2.2 银行现有中间业务的网络结构 |
1.2.3 搭建中间业务系统的风险分析 |
1.2.4 中间业务系统信息安全目标 |
1.3 研究重点 |
2 信息安全技术的理论研究 |
2.1 信息安全技术的定义 |
2.2 数据加密理论与技术 |
2.2.1 DES 加密算法与RSA 加密算法的比较 |
2.2.2 一种结合DES 与RSA 算法的加密方案 |
2.3 安全协议理论与技术 |
2.3.1 SSL 协议 |
2.3.2 IPSec 协议体系 |
2.4 CICS 中间件技术 |
2.4.1 中间件技术 |
2.4.2 CICS 的主要特性 |
2.5 信息对抗理论与技术 |
2.5.1 防火墙 |
2.5.2 入侵检测系统IDS |
2.6 局域网的路由安全和VLAN 应用 |
2.6.1 路由安全过滤的实现 |
2.6.2 局域网安全策略 |
3 中间业务—电费代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3.1 项目分析 |
3.2 系统设计方案 |
3.2.1 总体设计方案 |
3.2.2 详细设计方案 |
4 中间业务—电费代收系统的实现 |
4.1 中间业务网络安全的实现 |
4.1.1 搭建网络改造测试环境 |
4.1.2 网络正式调整及firewall 上线 |
4.1.3 网络优化、细化具体策略 |
4.2 备份网络的测试与实现 |
4.2.1 备份网络的测试 |
4.2.2 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4.3 其它安全措施 |
4.4 中间业务前置端软件设计 |
4.4.1 电费代收系统软件开发需求分析 |
4.4.2 电费代收系统前端软件总体设计 |
4.4.3 电费代收系统前台程序的详细设计 |
4.5 在CICS 上实现中间业务交易处理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基于网络的大型旋转机械远程监测与诊断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大型旋转机械远程监测与诊断的重要意义 |
1.2 大型旋转机械远程监测与诊断系统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1.2.1 大型旋转机械监测与诊断系统 |
1.2.2 网络技术的发展与信息高速的建设 |
1.2.3 基于网络的大型旋转机械远程监测与诊断技术 |
1.3 论文的课题背景与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
2.2 系统总体设计思想 |
2.3 系统总体结构功能设计方案 |
2.4 系统总体网络架构的设计方案 |
2.4.1 网络拓朴结构选择和设计 |
2.4.2 网络传输协议的选择 |
2.4.3 网络硬件环境的设计和配置 |
2.4.4 网络软件环境的设计和配置 |
2.4.5 网络安全策略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本地监测与诊断系统 |
3.1 本地监测工作站数据采集与实时监测功能实现 |
3.1.1 烟机组监测工作站 |
3.1.2 气压机组监测工作站 |
3.1.3 主风机组监测工作站 |
3.2 数据集中管理与数据库存储功能实现 |
3.3 系统Web服务器的配置 |
3.4 系统与企业内部网的集成分析、设计及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通信网络系统 |
4.1 本地监测与诊断系统内的数据通信 |
4.2 系统远程数据通信的实现 |
4.2.1 Delphi集成Microsoft Win32 Internet API的应用 |
4.2.2 基于HTTP的ASP与ADO技术的综合应用 |
4.2.3 Delphi ActiveFrom与Three-Tiered Client/Server的应用 |
4.3 本地与远程监测诊断系统的互连 |
4.3.1 通过公用交换电话网(PSTN)和调制解调器(Modem)互连 |
4.3.2 通过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互连 |
4.3.3 通过X.25或帧中继(Frame Relay)网互连 |
4.3.4 通过专用线路互连 |
4.3.5 通过异步传输模式(ATM)互连 |
4.4 应用防火墙实现网络安全管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远程状态监测和信号分析系统 |
5.1 系统总体功能结构设计 |
5.2 主控页面 |
5.3 远程实时监测 |
5.3.1 慢变信号实时监测 |
5.3.2 快变信号实时监测 |
5.3.3 开关量信号实时监测 |
5.4 远程信号分析 |
5.4.1 慢变信号分析 |
5.4.2 快变信号分析 |
5.5 报表查询和显示 |
5.6 讨论组 |
5.7 留言簿 |
5.8 故障实例分析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远程诊断服务中心的框架研究 |
6.1 概述 |
6.2 远程诊断服务中心的总体功能结构设计 |
6.3 监测诊断服务系统 |
6.3.1 专用监测分析服务 |
6.3.2 通用诊断服务 |
6.4 数据库管理系统 |
6.4.1 中心知识库 |
6.4.2 中心数据库 |
6.4.3 中心信息库 |
6.5 网络管理系统 |
6.5.1 网络安全 |
6.5.2 代理服务 |
6.5.3 网络通讯 |
6.6 信息服务系统 |
6.6.1 远程教育与培训 |
6.6.2 技术支持 |
6.6.3 信息检索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 |
致谢 |
(7)基于ISDN的局域网与INTERNET连接方案的设计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ISDN技术 |
1.ISDN介绍 |
2.与局域网的连接 |
3.ISDN的使用 |
三、应用主要网络设备及其技术功能分析 |
1.ISDN终端适配器 (TA) |
2.低端路由器Intel InBusinessTMInternet Station |
四、实现方案及分析 |
五、本方案的特色分析 |
(8)基于企业网的语音工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计算机网络 |
1.2.1 LAN |
1.2.2 Internet |
1.2.3 企业网 |
1.2.4 LAN、Internet、企业网传输特性比较 |
1.3 语音数据传输 |
1.3.1 线路交换与分组交换 |
1.3.2 分组交换中影响音质的主要因素 |
1.4 语音工具与CSCW |
1.4.1 CSCW简介 |
1.4.2 语音工具介绍 |
1.4.3 语音工具在CSCW系统中的作用 |
1.5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基于ISDN的群组通信 |
2.1 引言 |
2.2 已有基于ISDN的群组通信方式 |
2.2.1 ISDN与点对点通信 |
2.2.2 串行群组通信 |
2.2.3 基于多点控制单元的群组通信 |
2.3 基于代理的群组通信 |
2.3.1 群组通信代理节点 |
2.3.2 不可靠的群组通信 |
2.3.3 可靠的群组通信 |
2.4 性能比较 |
2.5 小结 |
第三章 企业网语音传输的差错控制与带宽分配 |
3.1 引言 |
3.2 已有工作介绍 |
3.2.1 冗余编码方法 |
3.2.2 ISDN基于帧结构的带宽分配 |
3.3 交错编码与策略丢包方法 |
3.3.1 交错编码算法 |
3.3.2 策略丢包 |
3.3.3 策略丢包实验 |
3.3.4 讨论 |
3.4 基于多数据流轮询调度的带宽分配 |
3.4.1 单队列服务 |
3.4.2 多队列轮询调度服务 |
3.4.3 带宽分配与语音流量伸缩 |
3.5 小结 |
第四章 混音技术与发言权控制 |
4.1 引言 |
4.2 混音技术 |
4.2.1 声音的表示与整形 |
4.2.2 已有混音算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
4.2.3.改进的混音算法 |
4.2.4.噪声消除 |
4.2.5 混音效果一致性 |
4.3 基于混音技术的发言权控制 |
4.4 小结 |
第五章 语音工具ENVoice原型系统 |
5.1 引言 |
5.2 语音工具的功能特点 |
5.3 语音工具的实现 |
5.3.1 语音工具的核心模块结构 |
5.3.2 语音数据处理的实现 |
5.4 性能测试与比较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结论 |
6.2 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工作 |
主要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已发表文章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基于网络的数控机床在线加工远程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远程控制系统的理论研究 |
2.1 远程控制系统的结构模型 |
2.1.1 远程监控终端系统 |
2.1.2 远距离数据传输系统 |
2.1.3 现场设备监测与控制系统 |
2.2 远程控制原理 |
2.3 远程控制系统的控制方式 |
2.3.1 保持型的远程监控方式 |
2.3.2 完成型的远程监控方式 |
2.3.3 完全型的远程监控方式 |
2.3.4 人机交互远程监控方式 |
2.4 影响远程控制正常运行的一些因素分析 |
2.4.1 时间因素分析 |
2.4.2 可靠性因素的分析 |
2.4.3 稳定性因素 |
2.5 远程控制系统的现场设备接入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远程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实现 |
3.1 PC 与CNC 之间的通讯 |
3.1.1 串行通信技术的研究 |
3.1.2 RS-232 串行接口 |
3.1.3 PC 与NUM 数控系统的串口通信 |
3.2 客户机PC 与服务器PC 之间的通讯 |
3.2.1 OSI 参考模型 |
3.2.2 TCP/IP 体系结构 |
3.2.3 TCP/IP 体系的几个重要协议 |
3.2.4 Internet 的基本工作原理 |
3.2.5 Internet 地址 |
3.2.6 Internet 的接入方式 |
3.2.7 局域网接入Internet 的设置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远程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开发基础理论的介绍 |
4.1.1 功能需求分析 |
4.1.2 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 |
4.1.3 Visual Basic 6.0 简介 |
4.1.4 远程控制系统的基本体系结构 |
4.2 在线加工远程控制系统软件的设计 |
4.2.1 PC1 与NC 之间的数据传输的程序设计 |
4.2.2 主控室(PC2)与PC1 之间的数据传输程序设计 |
4.2.3 PC1 与NC、PC2 与PC1 两部分程序的集成建构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远程通讯实验 |
5.1 软硬件平台搭建 |
5.1.1 硬件平台的搭建 |
5.1.2 软件平台的搭建 |
5.2 数控加工程序的远程通讯实施 |
5.2.1 传动箱体结构 |
5.2.2 传动箱体G 代码程序编制 |
5.2.3 本软件调试流程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的改进方案 |
6.1 客户端刀路轨迹三维显示模块的设计 |
6.1.1 OpenGL 技术 |
6.1.2 基于OpenGL 的动画技术 |
6.1.3 用OpenGL 技术实现机床加工时刀路轨迹显示 |
6.2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基于ISDN的局域网与INTERNET连接方案的设计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铁路通信信号系统网络统一安全管控研究[D]. 李赛飞.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3)
- [2]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ISDN分路控制技术研究[D]. 马贞. 南京理工大学, 2016(06)
- [3]校园网通信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 周凌枫. 南京邮电大学, 2013(05)
- [4]商丘市检察院电子政务系统的设计与应用[D]. 徐允丽. 电子科技大学, 2009(03)
- [5]信息安全技术在银行中间业务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D]. 肖媛媛.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1)
- [6]基于网络的大型旋转机械远程监测与诊断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胡竞峰. 浙江大学, 2003(01)
- [7]基于ISDN的局域网与INTERNET连接方案的设计及分析[J]. 王奕军. 微型电脑应用, 2001(12)
- [8]基于企业网的语音工具研究[D]. 高强.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2000(02)
- [9]湖北省电信专业网网间互通及综合利用问题研究[J]. 李景发,朱辉碧. 湖北邮电技术, 1998(04)
- [10]基于网络的数控机床在线加工远程控制系统的研究[D]. 郑龙. 沈阳理工大学,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