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个代表”是对新时期党的先进性的新概括(论文文献综述)
刘艳[1](2013)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经济工作及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积极汲取经典作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精华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主题,不断根据实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认识和理论原理,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科学和独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既是准确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客观规律的关键所在,也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体系建构的必要环节。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发展,既要把它放在改革开放以来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又要把它融进当今瞬息万变的时代大潮流中加以考察。唯有如此,才能使该思想体系真正处在纵向演进、横向发展的历史坐标中,才能在回归历史场境的过程中勾画出其清晰的发展脉络、理清其何以能成为一个科学体系的内容支撑,才能在思想建构和理论阐释上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所以,本文着重从纵向维度探索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逻辑渊源,勾画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论述及其思想发展的清晰脉络;从横向维度就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内容与特点、地位与价值进行剖析和探讨,既突出该思想发展的理论深度,也展现出该思想发展的当代价值。按照这一研究思路,本文主要从历史必然性、发展历程、主要成果、突出特色、历史地位及如何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坚持和发展六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发展进行全面分析和系统论述。任何理论和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都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既有其诞生、发展的内部因素,也离不开其赖以支撑的外部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发展也不例外。它是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在纵向的历史发展角度,时代变化引领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与时俱进的实践品质;在社会生态趋势变化的角度,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是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不断发展创新的强劲动力;在理论渊源承继的角度,经典作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前瞻性和指导性是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不断发展创新的理论源泉和思想保障;在主体性价值发挥的角度,中国共产党人的主体素质集中展现执政党的卓越品质,是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实现与时俱进的关键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发展作为一个动态的整体过程,根据实践的发展变化及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思想发展的推动,可以归纳为探索发展、开拓创新、繁荣发展和和深入推进四个阶段。其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我国思想领域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起步的历史转折时期,初步探索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基本轮廓,成功打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新局面;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相继提出“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两个坚定不移”、“三个统一”、“四以”等新的理论内容,成功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新境界;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进入整体推进的关键时期和攻坚阶段,从指导理念、意识形态主题、政治保障等层面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繁荣发展;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历史阶段,着重从强化理论武装、深化教育内容和加强党内教育等层面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深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主要成果集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基于教育的目的、内容、路径、主体、客体和原则六个层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基本问题的科学探索和理性回答中。其中,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的,中国共产党人主要从国家、社会和个体三个层面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生命线”地位和价值;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中国共产党人着重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为基础性内容,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为重点性内容,以中国近现代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为拓展性内容;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路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提出了学习教育、舆论导向、典型示范和学科建设等诸多间接的、内隐的和渗透性的有效路径和方法;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客体,中国共产党人突出强调既要以党员干部为重点对象、以青年学生为基本着力点,又要广泛辐射军队、农村、企业和社区等社会各领域;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体,中国共产党人明确要求既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以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队伍为宣传主力军,又要依靠全党和全社会群策群力、齐抓共管;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原则,中国共产党人重点提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理论联系实际、正面教育与反面批判相结合、因材施教和因人制宜等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逐步跳出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呈现出五个方面的鲜明特征:其一,既不再将政治化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强加于人的发展之上,也不完全倾向于个体脱离社会的自然发展,而是在充分考虑人与社会发展交互关系的基础上,追求政治化主导的社会教育与个体发展的人本教育之间协调发展;其二,不再单纯从意识形态角度去认识和界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是将教育的意识形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寻求意识形态性教育、科学性教育和思想性教育的相互统一;其三,不再片面强调理论教育的政治宣传功效,而是坚持政治宣传、理论探索和教育教学三者并行不悖;其四,不再通过外在强制力单纯对群众进行生硬的灌输教育,而是提出灌输性教育、渗透性教育和自主性教育三者要相互融合;其五,不再单纯重视以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为主体的重点性教育,而是把将企业职工和农民群众等不同群体广泛纳入教育的对象范畴,推动广泛性、先进性和层次性教育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宝库增添崭新的理论成果,为当代中国创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稳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平稳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但它在理论归纳的角度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多重因素的影响,它所涉及的基本原理的研究范围和相关论述还未能圆满的契合实践,需要在不断探索中继续研究和论证。从当代价值和历史局限正反两方面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既可以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在新的社会实践中继续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可以为新形势下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深化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重要思想资源。实践是永无止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发展作为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创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理论保障,也是永无止境的。在当前与今后,对于这一特定时代背景下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的思想体系和具体内容,我们应当结合新形势下层出不穷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坚持做到既坚持又发展。所谓“坚持”,主要是要以科学地态度深入挖掘、认真研究并积极贯彻落实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所蕴含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力争做到“万变不离其宗”,力求实现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在当代的最高价值。所谓“发展”,主要是要积极顺应时代与实践的发展变化以创新精神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进行适当的调整、优化和完善,开拓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新境界,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与时俱进和内在超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既一脉相承地传承和弘扬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本真精神,避免丧失基本立场,又与时俱进地推动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发展创新,避免思想僵化。
韩丹[2](2010)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基本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点,从此我国进入全面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的思想建设也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自身经受住了考验,在党的思想建设方面,不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的基本经验,是我们党执政过程中积累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党的思想建设的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对进一步搞好党的建设,特别是党的思想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永葆党的先进性,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非常重大的实践意义。本文以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思想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在回顾新时期党的思想建设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概括分析新时期党的思想建设积累的宝贵经验,阐释其显着特点,探讨其所给予人们的现实启示和价值,并以此逻辑构架进行论述。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高度重视党的思想建设。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对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同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实践相结合,提出着重从思想上建党,为我们党的建设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由此,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对适合中国国情的思想建设之路的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围绕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等一系列重大战略课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推进了党的建设的不断发展,取得了党的思想建设的一系列新成果。进入21世纪,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给党的思想建设带来了新挑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始终将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针对党内存在的问题,牢记神圣使命,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进一步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的发展。新时期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经验,内容丰富,底蕴厚重。其主要有以下六方面:一是,始终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从思想上建党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重要原则;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党的思想建设是维护我党性质、宗旨、指导思想的重要保证。二是,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党的性质决定党必须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确立鲜明的理论旗帜,不断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三是,不断推进党的思想建设创新: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不断丰富党的思想路线的新内容;创新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理论;探索党的思想建设的新形式。四是,坚持思想建设与其他建设协调发展,统一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党的思想建设是根本建设,为党的建设提供方向保证;高度重视党的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的相互作用;党的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相结合;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的伟大工程。五是,着力发挥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作用:党的思想建设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开展进行;党的思想建设要体现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思想建设要服务于党的先进性建设;党的思想建设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我党的执政能力。六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党的一贯作风;重视全党的思想理论教育;重视全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坚定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新时期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经验具有其鲜明的特点:围绕时代背景的变化,突出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突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围绕党内存在的矛盾问题,突出体现党的先进性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透视新时期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经验,给予我们重要的现实启示是: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中心环节,必须高度重视,不可等闲视之;党的思想建设必须跟随时代步伐,体现时代特色,不断与时俱进;新时期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必须结合实际,使党的思想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切勿搞形式主义;党的思想建设要着重突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一主线。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的基本经验,是我们党积累的一笔宝贵财富,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在写作中运用了历史追溯和纵横结合分析法、历史文献研究法、现实价值透视法等研究方法。其主要创新点体现在:从党建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经验;宏观上全面把握新时期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经验,突破原有研究零散、片面的缺点;注重党的思想建设与其他各方面建设的结合,突破原有过分强调党的思想建设核心地位的片面性;以现实问题为突破口,透过现象看本质,层层深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力求实现在研究思路、观点归纳、问题分析等方面的创新。
赵淑芳[3](2008)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建理论的重大贡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建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新境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对执政党性质作出创造性回答;对新时期党的先进性作了集中概括;坚持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坚持党的最高纲领与现实纲领的统一等,标志着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把握和运用达到了更加理性、更为自觉的新阶段。
马涛[4](2007)在《党的先进性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文中研究表明"三个代表"这一执政党建设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涵盖了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以及执政能力建设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是我们党探索执政规律、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其中,关于党的先进性方面的一些重要论述,具有典型的时代性和创造性,回答了在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为什么要保持党的先进性、什么是新时期党的先进性、怎样保持党的先进性等重大问题。这些论述继承和完善了毛泽东的建党思想和邓小平的党建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宝库。
陶德麟,汪信砚[5](2005)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十六大提出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这是推动党的事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重大战略举措,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
陶德麟,汪信砚[6](2005)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文中研究表明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十六大提出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这是推动党的事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重大战略举措,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
田知君[7](2006)在《新时期党的先进性科学内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思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从党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这个角度,来研究新时期党的先进性的科学内涵。 党的先进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党的先进性科学内涵进行了大量的论述,如马克思恩格斯要不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建设一个怎样的党的问题、列宁党的组织建设的论述、毛泽东关于思想上建党的理论和邓小平强调用制度来保证党的先进性等。 基于新时期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性质、党的宗旨同党在新的时期所面临的历史任务结合起来,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自觉走在时代前列、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坚持崇高价值取向的先进性,构成了党的先进性最深刻、最丰富的内涵系统,对新时期党的先进性的科学内涵作了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概括。 新时期党的先进性的科学内涵,展现在党的先进性与一些重要方面的基本关系中,如新时期党的先进性与阶级性、群众性、代表性、时代性和创新性关系;展现在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党的阶级基础与党的群众基础的统一之中。 苏共败亡,促使我们去思考、去探究其深层次根源:苏共没有按照党的先进性要求来建设党,从而失去了它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怍用,削弱乃至丧失了执政的能力,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也葬送了党的自身。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对当前我们从实践上正确把握新时期党的先进性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彭宏杰[8](2005)在《先进文化与党的建设初探》文中认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因其对历史、现实、未来的综合思考,因其丰富、深刻、科学的内涵,不但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讨论与认同,而且更引起了各实际部门的共鸣和实践。其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思想,既大大深化了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对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先进文化的认识,而且第一次从理论上深刻揭示了先进文化与党的自身建设之间存在着的一种必然关系,并将这种关系由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相互影响、休戚相关、相互交融,发展到理论上的紧密结合。 先进文化,就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先进政治和先进经济,并为它们服务的文化。中国先进文化发展史及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史表明,五四时期的先进文化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打下了坚实的精神基础,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也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开辟了新的局面,同时开始了中国先进文化与党的自身建设之关系的共同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中国先进文化与党的自身建设之关系,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新民主主义文化与党的建设相互影响的阶段,社会主义新文化与党的建设休戚相关的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党的建设相互交融的阶段,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党的建设由实践中的紧密结合到理论上的紧密结合的阶段。 中国先进文化与党的自身建设之关系在20世纪的发展,特别是在世纪之交因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思想而实现的理论上的紧密结合,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和理论根据。二者的紧密结合,是基于对中国先进文化与党的自身建设之历史经验作的正确总结,是基于对世纪之交、千年之交国际国内党内的形势特别是文化形势作的科学分析,是基于对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所面临的世界局势、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作的准确把握。二者必须紧密结合,是因为先进文化是政党的旗帜,是因为重视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本原则,是因为先进文化对于党员的影响最持久有效,是因为先进文化建设与党的建设的共同性。 历史已进入到21世纪,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在大力
李欣欣[9](2005)在《党的先进性理论三个新概括》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党的先进性方面的一些论述,具有典型的时代性和创造性,回答了在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为什么要保持党的先进性、什么是新时期党的先进性、怎样保持党的先进性等重大问题。这些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同时也继承和完善了毛泽东建党思想和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
傅俊[10](2004)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的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文中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发展 ,是对新时期党性和党的先进性的新概括 ,也是对新时期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二、“三个代表”是对新时期党的先进性的新概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个代表”是对新时期党的先进性的新概括(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概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
一、时代转换需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 |
(一) 时代主题由革命到建设转换亟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范式新转换 |
(二) 提升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国家“软权力”的时代诉求 |
(三) “以人为本”科学理念的确立催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新转换 |
(四) 适应全球化语境、文本语境和教学语境变化的新需要 |
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实践新境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奠定社会基础 |
(一) 我国改革和建设的稳步推进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提供成熟的社会环境 |
(二) 多样性文化并存的社会生态在建构的同时并解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话语体系 |
(三) 思想领域价值多元化发展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整合社会思想的难度加大 |
(四)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身的预期目标与具体的教育实践之间存在巨大落差 |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思想的指导性和可承继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源泉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 |
(二) 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 |
(三)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 |
四、中国共产党人的主体素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主观条件 |
(一) 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
(二)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
(三) 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 |
一、改革开放起步与全面展开阶段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探索发展(1978年-1992年) |
(一) 真理标准讨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解放的先声 |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战线拨乱反正的全面展开 |
(三) 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探索发展 |
(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战略地位的确立 |
(五)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科化与科学化的恢复与发展 |
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开拓创新(1992年-2002年) |
(一) 明确旗帜问题至关重要,确立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 |
(二) 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新指导思想 |
(三) 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重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话语 |
(四) 开展党性党风教育,在加强党建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繁荣发展(2002年-2012年) |
(一) 创新指导理念,高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旗帜 |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势位”引领社会思潮 |
(三) 全面实施与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
(四) 系统性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 |
(五) 以提升执政能力和保持先进性为主题强化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深入推进(2012年—至今) |
(一) 全面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
(二) 提出“中国梦”,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质朴亲近的理论内容 |
(三) 以坚定信念、学习党史和推进党建科学化为主线强化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主要成果 |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的 |
(一) 国家价值维度:坚定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
(二) 社会价值维度:整合多样性社会思潮,促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
(三) 个体价值维度: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 |
(一) 基础性内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基本原理 |
(二) 重点性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 |
(三) 拓展性内容:中国近现代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 |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路径 |
(一) 学习教育:强化理论武装和理论灌输的主要渠道 |
(二) 舆论导向:抢占大众传媒以及网络等宣传主阵地 |
(三) 典型示范:发挥模范人物对主流价值的昭示作用 |
(四) 强化建设:不断推进理论教育的科学化和学科化 |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体 |
(一) 中国共产党是理论教育和思想宣传领导核心 |
(二) 高素质的理论教育队伍是宣传教育的主力军 |
(三) 全面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教育格局 |
五、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客体 |
(一) 以广大党员干部作为理论教育的重点对象 |
(二) 以青少年尤其大学生作为教育基本着力点 |
(三) 全面辐射军队、农村、企业和社区各领域 |
六、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原则 |
(一) 坚持“学马列要精,要管用” |
(二) 坚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
(三) 坚持正面教育与反面批判相结合 |
(四) 坚持因材施教、因人制宜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突出特色 |
一、政治化主导的社会教育与个体发展的人本教育齐头并进 |
(一) 工具性目的:从政治化角度实现对人的社会化塑造 |
(二) 理论教育的逻辑起点:从人的现实需要出发 |
(三) 价值目标与最终归宿:尊重人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二、意识形态性教育、科学性教育和思想性教育实现有机统一 |
(一) 动力之源:“政治形态”意识形态观念的建构与完善 |
(二) 协调与互动:“文化形态”建设与“意识形态”建构 |
(三) 兼容并序与协调发展:“知、情、意、信”教育的内在统筹 |
三、政治宣传、教育教学和理论研究三者并行不悖 |
(一) 紧紧围绕“社会实际问题”强化政治宣传 |
(二) 构建合理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与教学机制 |
(三) 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与理论教育在发展中相互镶嵌 |
四、灌输性教育、渗透性教育和自主性教育相互融合 |
(一) 普及社会主流思想基础在于正面灌输 |
(二) 隐性的渗透教育蕴于显性的灌输教育 |
(三) 在灌输与渗透教育过程中激发自我教育 |
五、广泛性、先进性与层次性,阶段性与发展性多维度协调 |
(一) 广泛性教育是社会思想根基固化的根本路径 |
(二) 先进性和层次性教育寓存于广泛性教育 |
(三) 阶段性教育与发展性教育同步发展 |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地位 |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 |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资源宝库得到极大充实 |
(二)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得以稳固 |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 |
(四) 为创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提供理论指南 |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局限 |
(一) 思想体系的构建尚不完善,在深度和广度上存在薄弱环节 |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与实践之间存在割裂和断层 |
第六章 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 |
一、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 |
(一) 坚持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基本原理 |
(二) 坚持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科学精神 |
二、深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 |
(一) 以发展的理念创新理论资源,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时代内涵 |
(二) 以辩证的观念汲取文化资源,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文化意蕴 |
(三) 以科学的理念应用科技资源,提升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
(四) 以务实的精神推进教育实践,防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与实践相脱节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件 |
(2)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基本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 |
三、主要内容与基本构架 |
四、研究方法 |
五、主要创新点 |
第一部分 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的历史追溯与现实回应 |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的历史追溯 |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的现实回应 |
第二部分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的基本经验 |
一、始终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 |
(一) 从思想上建党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重要原则 |
(二) 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我党的优良传统 |
(三) 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
(四) 党的思想建设是维护我党性质、宗旨、指导思想的重要保证 |
二、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党的思想建设 |
(一) 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
(二)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必须以先进理论为指导 |
(三) 确立鲜明的理论旗帜,不断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 |
(四) 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 |
三、不断推进党的思想建设创新 |
(一)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
(二) 不断丰富党的思想路线的新内容 |
(三) 创新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理论 |
(四) 探索党的思想建设的新形式 |
四、党的思想建设与其他建设协调进行,统一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
(一) 党的思想建设是根本建设,为党的建设提供方向保证 |
(二) 高度重视党的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的相互作用 |
(三) 党的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相结合 |
(四) 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的伟大工程 |
五、着力发挥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作用 |
(一) 党的思想建设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开展进行 |
(二) 党的思想建设要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
(三) 党的思想建设要服务于党的先进性建设 |
(四) 党的思想建设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我党的执政能力 |
六、重视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一)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党的一贯作风 |
(二) 重视全党的思想理论教育 |
(三) 重视全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
(四) 以坚定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
第三部分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基本经验的显着特点 |
一、围绕时代背景的变化,突出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
二、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突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
三、围绕党内存在的矛盾问题,突出体现党的先进性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
第四部分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基本经验的现实启示 |
一、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中心环节,必须高度重视,常抓不懈 |
二、党的思想建设必须跟随时代步伐,体现时代特色,不断与时俱进 |
三、党的思想建设必须真正落到实处,发挥作用,切勿搞形式主义 |
四、党的思想建设必须突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一主线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4)党的先进性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党的先进性由阶级性拓展到民族性的新概括, 体现了新时期党的先进性理论的时代性 |
(一) 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的新概括, 其理论基础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 |
(二) 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的新概括, 其实践基础来源于对社会发展新变化的认识 |
二、党的先进性概括为“三个代表”的内涵, 体现了新时期党的先进性理论的科学性 |
三、党的先进性理论由以理论创立者个人名义冠名升华到以党的名义统称, 体现了新时期党的先进性理论的创新性 |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7)新时期党的先进性科学内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社会生态环境的新变化要求对党的先进性的内涵做出时代回答 |
(一) 国际形势新变化 |
(二) 国内情况新变化 |
(三) 党自身状况的新变化 |
第二章 具体的、历史的考察党的先进性的科学内涵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先进性的经典论述 |
1. 共产党是工人阶级中“最先进的和最坚决的部分” |
2. 共产党以科学的世界观作指导 |
3. 共产党始终代表整个阶级的利益 |
4. 共产党要成为历史进步最终的推动力量 |
(二) 列宁对无产阶级政党保持先进性的要求 |
1. 党由无产阶级中的先进分子组成,是阶级的先锋队 |
2. 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 |
3. 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织起来的 |
4. 党是组织的总和 |
5. 党必须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力量 |
(三) 毛泽东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贡献 |
1. 坚持在思想上建党 |
2. 坚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 |
3. 坚持和发扬在长期的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
4. 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制度 |
5. 紧紧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 |
(四) 邓小平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发展 |
1. 恢复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2. 坚持在制度上建党 |
3. 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
4. 从严治党,反对腐败,重视党的作风建设 |
第三章 新时期党的先进性与其他重要方面的关系 |
(一) 新时期党的先进性与阶级性 |
1. 中国共产党以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 |
2. 党的先进性和工人阶级先进性的区别 |
3. 党的阶级性与先进性的高度统一 |
(二) 新时期党的先进性与群众性 |
1.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
2. 党的先进性与群众性、广泛性的有机结合 |
(三) 新时期党的先进性与代表性 |
(四) 新时期党的先进性与党的理论的创新性 |
第四章 苏共丧权的教训和启示 |
(一) 思想建设上违背了党的先进性,僵化、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
1. 同党内“左”的和“右”的倾向斗争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神圣化 |
2. 全面否定党的历史,否定党的领袖 |
3. 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用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教条主义垄断真理和意识形态 |
(二) 政治经济建设上违背了党的先进性,长期偏离的政治路线 |
1. 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长期存在脱离实际的认识 |
2. 苏共对苏联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存在错误的认识 |
3. 对现代资本主义认识僵化,在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时一味盲目自大,自我封闭 |
(三) 组织建设上违背了党的先进性,削弱了党的领导 |
1. 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党内监督机制得不到科学有效的贯彻落实 |
2.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以选举制代替任何形式的任命制,走了极端民主化的组织路线 |
(四) 党风建设上的严重失误,使党失去广大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
1. 苏共弃人民的利益而不顾 |
2. 官僚主义和腐败使苏共丧失了人民的信任 |
(五) 苏共丧权的经验教训:把握党的先进性的科学内涵的时代特征,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 |
1. 既要坚持“老祖宗不能丢”,又做到思想上不断解放 |
2. 必须加强党自身运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立科学的党内运行机制 |
3. 必须始终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
第五章 全面理解和把握新时期党的先进性的科学内涵 |
(一) 新时期党的先进性的科学内涵和实质 |
1.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
2.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 |
3.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新时期党的先进性科学内涵的具体体现 |
(二) 新时期党的先进性的科学内涵的新高度 |
1. 新的理论高度 |
2. 新的历史高度 |
3. 新的时代高度 |
(三) 新时期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新要求、新途径 |
1. 新时期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新要求 |
2. 新时期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新途径 |
第六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先进文化与党的建设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论 |
一、对“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两种理解 |
二、对两种理解的评析 |
三、全面理解“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思想 |
四、先进文化与党的建设之研究的引出、意义、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概念阐释与研究综述 |
一、先进文化概述 |
(一) 文化、先进文化及其前进方向的内涵 |
(二) 先进文化的灵魂——马克思主义 |
(三) 先进文化的特点 |
(四) 先进文化的类型 |
(五) 先进文化的当代社会作用 |
二、先进文化与党的建设的相关研究综述 |
(一) 先进文化与党的领导、使命及先进性 |
(二) 先进文化与党的建设之整体关系 |
(三) 先进文化与党的各项具体建设的关系 |
(四) 各种具体形态的先进文化与党的建设的关系 |
第二章 二十世纪:先进文化与党的建设之关系的历史纵观 |
一、五四时期的先进文化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
(一) 五四时期的先进文化为党的创建打下了坚实的精神基础 |
(二) 党的创立开创了中国先进文化的新局面 |
二、新民主主义文化与党的建设的相互影响 |
(一) 新民主主义文化对党的建设的积极影响 |
(二) 党的建设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影响 |
三、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时期的先进文化与党的建设的休戚相关 |
(一) 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时期先进文化的性质与名称界说 |
(二) 社会主义新文化由得而失的变化对党的建设的影响 |
(三) 党的建设由正而误的倾向对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影响 |
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党的建设的相互交融 |
(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
(二) 党的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 |
五、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党的建设的紧密结合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党的建设在实践中的初步结合 |
(二)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标志先进文化与党的建设理论上的结合 |
第三章 世纪之交: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理性思考 |
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之历史地位的发展 |
(一) 成为以“三讲”教育为主的党的建设的具体指导思想 |
(二) 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
(三) 由经验总结到理论体系 |
(四) 由体系化的理论到写入党章成为根本指导思想 |
二、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现实分析 |
(一) 正确分析国际形势特别是文化形势而提出的科学理论 |
(二) 正确认识国内形势而提出的科学理论 |
(三) 针对党的建设的现状而提出的科学理论 |
三、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理论根据 |
(一) 先进文化是政党的旗帜 |
(二) 重视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本原则 |
(三) 先进文化对于党员的影响最持久有效 |
(四) 先进文化建设与党的建设的共同性 |
第四章 廿一世纪:以先进文化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
一、党的建设已进入全面“推进”的时代 |
二、以先进文化推进党的建设的科学性 |
(一) 以先进文化推进党的建设的命题缘起及内涵 |
(二) 以先进文化推进党的建设的理论定位 |
(三) 以先进文化推进党的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科学选择 |
(四) 以先进文化推进党的建设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科学选择 |
三、以先进文化推进党的建设的文化选择及其建设 |
(一)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元”指导 |
(二)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 |
(三) 坚持“双百”、“双重”和“双主”的“三双”方针 |
(四) 坚持先进文化内容上的“四以”标准 |
(五) 坚持文化建设中破、立、实、势、久的“五字”原则 |
四、以先进文化推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 |
(一) 有的放失,明确“推进”的目标 |
(二) 改善领导,增强“推进”的动力 |
(三) 稳步扎实,把握好“推进”的度 |
(四) 联系实际,创新“推进”的方法 |
五、以先进文化推进党的建设的具体环节 |
(一) 创造以先进文化推进党的建设的前提条件 |
(二) 抓住以先进文化推进党的建设的关键环节 |
(三) 把握以先进文化推进党的建设的重要环节 |
(四) 以先进文化推进各个领域的党的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 |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9)党的先进性理论三个新概括(论文提纲范文)
对党的先进性性质作出的由阶级性拓展到民族性的新概括,体现了新时期党的先进性理论的时代性 |
●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的新概括其理论基础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 |
●江泽民同志对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的新概括其实践基础来源于对社会发展新变化的认识 |
将党的先进性内涵高度概括为“三个代表”,体现了新时期党的先进性理论的科学性 |
将党的先进性理论由以理论创立者个人名义冠名升华到以党的名义统称,体现了新时期党的先进性理论的开放性 |
(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的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新发展 |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新时期党性和党的先进性的新概括 |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新时期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
四、“三个代表”是对新时期党的先进性的新概括(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研究[D]. 刘艳. 山东大学, 2013(04)
- [2]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基本经验研究[D]. 韩丹.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0(04)
-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建理论的重大贡献[J]. 赵淑芳.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8(01)
- [4]党的先进性理论的继承与发展[J]. 马涛.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04)
-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J]. 陶德麟,汪信砚.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05(00)
-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J]. 陶德麟,汪信砚.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05(00)
- [7]新时期党的先进性科学内涵研究[D]. 田知君. 南昌大学, 2006(11)
- [8]先进文化与党的建设初探[D]. 彭宏杰. 湖南师范大学, 2005(07)
- [9]党的先进性理论三个新概括[J]. 李欣欣. 了望新闻周刊, 2005(Z1)
- [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的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J]. 傅俊.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