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军工企业新产品开发对策初探

我国军工企业新产品开发对策初探

一、我国军工企业新产品开发的对策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申佳蕊[1](2021)在《基于SD的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实施效果研究》文中提出

徐衍[2](2021)在《东北地区农村微型企业成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方向。农村微型企业作为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呈现出巨大潜力。然而,伴随着农村微型企业数量增长,农村微型企业成长问题凸显,着重表现为农村微型企业成长能力弱、动力低的现实困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要支持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发源地,完善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大税费优惠和信贷支持力度。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现代农业水平高,但地区营商环境差,如何有效助力农村微型企业成长已成为东北地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全面振兴关注的焦点。那么,在东北地区营商环境不佳情况下,农村微型企业成长现状如何?其“成长困境”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如何有效促进东北地区农村微型企业成长?都是亟待回答的现实问题。而现有研究中,关于农村微型企业成长的研究还缺乏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结合交叉研究范式探究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高、营商环境不佳情境下的农村微型企业成长问题。因此,开展东北地区农村微型企业成长研究,不仅利于各项纾难解困扶持政策落地,还能为农村微型企业家决策提供参考,丰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外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决策参考价值。本文按照“基础理论阐述—环境特征刻画—系统实证分析—理论实践探讨”的逻辑方案展开研究。首先,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从学理标准和法定标准上阐述微型企业、农村微型企业的内涵,介绍农村微型企业成长的内涵特征,明确研究基础理论,并利用宏观统计数据剖析东北地区农村微型企业成长环境,分析东北地区农村微型企业基本现状,论述东北地区农村微型企业成长内外部困境,揭示其困境形成根源是企业成长动力不足、地区营商环境不佳、地区体制机制不活。其次,遵循复杂系统理论研究模式,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和改进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东北地区农村微型企业成长机理的“动因—阶段—路径”分析框架,论述农村微型企业成长动因,识别农村微型企业成长的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再成长期阈值,归纳得出以资源禀赋、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及其合力为动力的农村微型企业成长路径。再次,从农村微型企业成长状态和成长程度双维度出发,阐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三个维度因素选取理论依据和内在逻辑,构建出基于拓展计划行为理论的农村微型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利用东北地区807份微观企业实际调研数据,运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实证检验得出农村微型企业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有形制度环境、创业机会识别、朋友、情感信任和社会信任。然后,在融合彭罗斯企业资源成长理论的基础上,采用GEM法、Pearson法和变差系数全面筛选并构建农村微型企业成长性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Topsis模型开展农村微型企业成长性评价后发现东北地区农村微型企业成长性影响要素包括成长资源、成长战略、成长能力三方面,可划分为波动增长、平稳增长、波动下降和平稳下降四种类型。最后,通过借鉴典型国家和东部省份农村微型企业成长的经验,从农村微型企业和制度安排两个层面提出具体、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万东灿[3](2020)在《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研究》文中认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核心。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深度调整,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均把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能否掌握核心技术,能否不在关键领域受制于人,只有靠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目前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面临内忧外患,企业创新资金不足,种种迹象表明融资约束严重是制约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对财政金融支持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重视。政策性金融是政府与市场,财政与金融的有机结合体。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财政赤字压力加大,金融市场资源配置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发挥好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引领作用是一个重要课题。然而,目前学界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系统性研究并不多见。基于此,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的方式,围绕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能够发挥什么作用,怎样发挥作用,作用效果如何以及如何优化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作用等问题,系统性的研究政策性金融支持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定位、作用机制、功能优势以及在实践中的具体措施、作用效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本文的研究具体通过以下部分展开:一是通过梳理关于财政政策和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作用影响,以及产权性质、企业规模等企业内部特征对财政金融支持企业创新影响的国内外文献,为后续分析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提供文献支撑。二是通过梳理与本文研究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包括创新经济学理论、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和政策性金融理论,从而把创新的双重属性和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机制相对接,并构建支持企业创新的财政金融协同组合模式。为财政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分工与协同配合提供理论支持,并为系统论证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机理和作用优势打下理论基础。三是系统性分析在新时期,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定位领域、作用要素、分工机制和功能优势。从理论角度提出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需要政府与市场协同作用的支持环境,而政策性金融能够发挥好财政与金融的协同优势,实现政策性、市场性和专业性的统一,有效分担企业创新面临的公共风险和私人风险,促进企业提升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四是从现实出发,分析作为履行政策性金融职能主体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和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措施、效果和不足,及在支持过程中的全面风险管理,和面临的内外部问题和困难,从而进一步论证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的综合优势,厘清了制约政策性金融作用发挥的因素。五是基于理论和现实构造实证模型进行分析。以符合“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的先进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政策性金融对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支持作用。同时结合企业内部异质性特征,包括产权性质、企业规模和企业年龄因素,探究企业异质性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效果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政策性金融对提升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均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国有产权性质能够显着提升政策性金融对先进制造业企业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而对提升企业创新产出的作用不显着。企业规模增长对政策性金融促进企业创新投入的作用不显着,但能够显着提升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产出的作用。企业年龄增长对政策性金融提升企业创新投入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但对于提升企业创新产出的抑制作用不显着。六是以进出口银行支持我国船舶工业转型升级为案例,结合前述理论与实证分析,剖析进出口银行在支持我国船舶工业创新和产品升级方面的定位、措施和效果。探讨进出口银行在提升国有船舶企业创新产出方面存在的不足。最后,指出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所面临的内外部问题,并借鉴造船强国日韩的国际经验,为后续政策建议的提出提供参考。基于上述研究分析,本文得出重要结论,具体如下:首先,创新的双重属性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与市场协同作用的支持环境。政策性金融作为政府和市场的结合体,具有财政和金融的组织协同机制。政策性金融通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分担创新风险,在专业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其次,政策性金融对国有企业创新产出的支持效果还不够理想,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年轻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和覆盖面相对不足,精准高效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还有待提升。最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定位存在摇摆,经营管理和制度体系建设还不够到位。相关政府部门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持措施,经营授权,监管考核等机制还不够完善,制约着政策性金融作用优势的发挥。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从优化政策性金融的支持措施、深化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和完善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管支持入手,为更好的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作用提出一揽子综合改进方案:一方面,政策性金融须以企业为中心,明确分工定位,分层分类支持企业创新,同时不断创新支持方式,优化评估体系,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和商业性金融的全面合作。另一方面,政策性金融机构须全面深化改革,强化经营管理体系建设。同时,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在完善授权、监管和激励措施等方面为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

梁炜[4](2020)在《科技创新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经济发展的显着特征。这一特征,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经济政策以及宏观调控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实现依据。在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诸多要素中,科技创新至关重要。经验证明,科技创新是保持经济长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是实现国家实力跃迁的重要基础,也是抵御“黑天鹅”“灰犀牛”等公共事件和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制约科技创新的诸多制度藩篱不断被破除,创新活力得到有效激发,中国科技实力迈上了新的台阶,已经具备实现跨越发展、成为世界科创中心的基础和条件。然而从现实表现来看,科技创新“红利”释放不足,未能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应有的支撑作用,主要表现为:科技进步贡献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低,关键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产学研脱节现象仍然存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相对缓慢,产业结构升级迟缓,产业链长期处于“低端锁定”状态。总体来看,科技供给不能有效满足发展需求,技术供给和技术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形成了“科技进步陷阱”。当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孜孜以求的目标时,对科技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机理分析、问题辨识,以及基于转型背景下的对策研究,成为了本论文的初衷和目标。本论文首先构建了一个科技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对其逻辑机理进行系统性分析与阐释,同时分别提出科技创新支撑生产效率提升、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发展方式转变的三个研究假说;其次,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1990-2017年中国科技创新现实表现进行了测度,并提出了改进的DEA分析方法——综合数据包络分析方法CDEA(Comprehensive Data Envelope Analysis),使用该方法对2013-2017年中国科技创新绩效进行了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厘清现阶段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再次,分别从生产效率、经济结构、发展方式的角度对科技创新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传导机制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最后,探讨转型背景下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度的对策建议。本论文的主要贡献有:(1)在分析框架方面,基于新时期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阶段转换的大背景,初步搭建了科技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将科技创新与效率提升、结构变迁、发展方式转变纳入同一个逻辑框架中,从而对科技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原理和机制做系统性分析;同时构建了四阶段的科技创新全链条模型,分别从过程和结果角度对科技创新的内涵进行界定。(2)在测度方法方面,借鉴人工智能领域的计算方法,创新性地对传统DEA方法进行改进,构建CDEA模型,力图克服DEA孤立分割优化目标的片面性,以综合性、全面性的视角对创新绩效做出评价。(3)在对策建议方面,基于国际创新环境变化、中国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阶段转换的现实背景,按照系统性、协调性、耦合性的原理,构建科技创新“模式—路径—政策”的“三位一体”转型策略,该体系的核心在于“转型”,逻辑层级在于“路径”实施是“模式”选择的实现形式,同时又为“模式”提供了保障手段,同样的“政策”制定是“路径”实施的实现形式,同时又为“路径”提供了保障手段。经济发展的落脚点在于追求人类最终价值的实现,这是经济研究哲学高度的不断跃升,也是经济实践文明演进的不断进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高级状态。本论文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为科技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个逻辑自洽的分析框架,探索科技创新有力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症之药”,在新的起点上,通过因势利导的发展思维、道路和决策,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走上强国之路,同时为世界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吴祺[5](2020)在《中国创新政策 ——演进、机理及绩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实力迅速发展,一系列自主创新工程的圆满完成,彰显了我国强大的自主创新潜力,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中国科技创新进入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的新阶段。《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明确指出,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在中国经济新常态及世界经济发展不确定性显着增强的环境下,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从“科技大国”到“科技强国”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与国外先进创新型国家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部分行业知识产权依存度偏高,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仍然依靠进口,国家技术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要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科技强国和创新型国家,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基于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主创新政策体系演进与构成的梳理,客观评价了当前中国自主创新政策实践的成就、经验和问题,根据新构建的创新活动分析研究框架,创造性的对我国自主创新的典型模式和路径特征进行了分类研究,运用计量模型验证了我国创新政策的宏观整体效应及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差异化影响,并以财税政策为例,聚焦创新政策对企业微观层面创新绩效的作用效果,论证了不同类型政策工具协同作用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提高我国创新政策质量的意见和建议,以期为推进我国创新政策朝着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现实依据。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取得了以下方面可能的创新成果:1、中国自主创新政策的现状评价。本文基于对我国自主创新政策文本的分析和解读,回顾了中国创新政策的演进历史,进而从主要成就、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客观系统的评价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主创新的实践水平和国际地位。研究表明,建国以来,中国创新政策一直致力于解决科技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以宏观政策为指导,促进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进而形成科技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优化。这背后体现了各级政府对科技政策、创新体系以及政府职能转变理解的逐步深化。改革开放之后,通过创新投入的强力支撑、政府市场和良性互动、地方实践的积累扩散和协同创新的活力释放,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主要体现为:科研投入夯实创新基础、基础和应用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创新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新动力、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也要看到,我国自主创新还面临着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不优、各类企业创新表现不均、知识产权保护维权不力、企业创新经济效益不高、政府创新管理定位不清等问题。2、中国自主创新的路径特征和典型模式。本文基于传统的技术创新政策分析框架,在其基础上优化完善,设计出用于分析中国创新活动的研究框架,创造性的将中国自主创新的典型路径归纳为“逼出来”、“等出来”、“争出来”、“网出来”这四种模式,并分别对各类创新模式的定义、创新基础、创新环境和创新主体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以四种典型产业集群为例对各类创新模式的绩效进行了评价。具体而言,第一种模式可称之为“逼出来”的创新,该类创新以实行举国体制、集中科技精英、实施系统工程和增强综合国力为主要特征,其创新基础是国家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和国防开支的持续增长,创新环境是国际封锁和军民融合同时并存,创新主体已由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所逐步向军工集团和部分民营企业拓展。第二种典型模式可称之为“等出来”的创新,该类创新一般以国家主导的大型项目和工程为依托,与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相关,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因“时间差”、“空间差”和“政策差”等原因,该类创新往往具备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主要特征,从而提高了创新效率,降低了创新成本。以大型建筑央企为代表的创新主体为我国高铁、桥梁、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竞争力。第三种典型模式可称之为“争出来”的创新,该类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价值发现、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为基本特征,其主体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产业布局通常集中于战略新兴产业。以创业板上市公司为代表的优秀民营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产生的创新成果使企业实现了盈利增长和技术进步的双赢。第四种典型模式可称之为“网出来”的创新,该类创新以信息技术进步为基础,以新兴互联网企业巨头为主体,以商业模式创新和强扩展性为主要特征,在移动社交、电子商务、共享经济和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成果显着,深刻改变了当今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但也存在垄断市场、滥用市场地位和复制商业模式等问题。3、中国创新政策绩效的总体效应测度。本文根据相关统计资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DEA超效率模型的计量分析方法,运用省级面板数据,对中国自主创新政策的总体效应、时期差异和地区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探究了创新政策工具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对创新产出的差异化影响。首先,中央及各级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刺激创新的供给及需求方面政策均有着正向作用,这说明这两类政策的落实情况比较到位,但是创新环境政策效果并不明显。其次,不同时期内的创新政策效果有着明显差异,在“十一五”期间仅有供给型的创新政策有着显着的促进效应,需求型和环境型政策没未起到显着推动效果。而在“十二五”期间仅环境型创新政策无明显正向效果,需求型和供给型政策均产生了一定效果。最后,我国创新政策绩效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东部地区的整体创新绩效相对较高,且常年处于有效率状态,中西部地区的效率测算值则相对低下,长期均处于低效率或无效率状态,尤其是个别西部省份与全国其他省份的差距十分明显。该部分的研究有助于科学认识我国自主创新政策的实施绩效水平,正确地揭示自主创新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有利于引导政府对自主创新政策进行甄别和选择。4、中国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微观效应检验。除宏观层面的创新政策绩效测度外,本文还关注了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这一微观层面的效果。考虑到创新政策工具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基于研究需要和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以财税政策这一典型的创新政策为代表,并将其细分为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两种政策工具,探究该类政策对创业板上市公司创新绩效的具体提升效果。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相对于未享受财税政策的企业而言,享受了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的企业创新绩效更优;相对于只享受了税收优惠的企业,同时享受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的企业创新绩效更优。这一研究结论表明,单一的税收优惠政策或财政补贴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效果并不明显,只有通过不同政策工具之间的协同配合,并保持政策的连贯性,才能最大程度的创新政策的激励效果,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认为,我国创新政策的优化和完善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一是要明确政府、市场、企业三者之间的差异化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市场的创新价值实现机制,发挥政府的规制保障作用,最终形成三位一体的中国自主创新体系;二是创新政策的选择和实施应考虑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地区发展水平,尤其要考虑不同地区各类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否则会出现不同类别政策抵触现象,从而很难实现政策效果最大化。三是以金融信贷、税收优惠为代表的环境型政策工具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绩效评价中均未体现出应有的激励效应,对区域创新能力和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效果均不明显,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环境型创新政策工具的完善和落实,营造能够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的创新环境。

吴传洋[6](2020)在《基于精益思想的H公司民品新产品开发流程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推进,军工企业发展民品已成为必然趋势。但长久以来,军工企业“军转民”产品开发成功率却始终比较低,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军工企业基本是以技术为中心的研发模式,未能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开发体系,产品开发流程与组织结构无法支撑民品新产品开发,无法满足市场快速迭代的需求。而源自丰田的精益思想可以有效的解决研发型军工企业在新产品开发流程的瓶颈,达到快速、低成本、高质量的开发民品新产品的目的。本文对常用产品开发流程管理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了采用精益产品开发体系进行流程优化的原因;介绍了H公司的基本情况以及公司的军品开发管理的现状,采用访谈法找出了H公司运用军品新产品开发流程进行民品开发存在的5个主要问题,在充分利用军工资源优势的前提下,结合民品开发的特点,采用鱼骨图从战略、流程、市场、质量、组织五个方面进行了根本原因分析;制定了改进策略,采用ECRSI原则对开发流程进行梳理,重新划分产品开发阶段,利用精益产品开发体系的13项条基本原则对军品开发流程以及组织结构进行改进,构建了适合H公司的民品新产品开发流程方案和与之匹配的产品开发组织结构。提出了在流程实施计划、全员精益知识培训、企业精益组织文化建设3个方面进行实施保障;确定了流程的实施步骤,选取了试点项目,通过对试点项目和对标项目的对比,从流程、资源、进度、成本、质量五个方面进行成效分析,得出了改进的民品开发流程优于原产品开发流程的结论。本文针对民营军工企业H公司提出的适合民品开发的精益新产品开发流程体系,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类似的小型民营军工企业发展民品同样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同时本文提出的流程管理改进办法,对进一步提升公司的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杨帆[7](2020)在《LS研究所系统级产品开发流程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航天型号任务的研制能力是航天单位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面对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激烈市场竞争,以及技术迭代的日新月异,LS研究所研制类项目由于受军工产品生产成本核算观念不强的影响,存在系统及产品开发流程冗余、设计不合理的现象,造成产品成本居高不下,高成本使军工企业新产品的竞争力越来越低,并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如何从管理上寻找破解之策,军工科研生产单位寻求管理创新方法,提升自身管理水平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实现系统级产品开发流程的优化设计,成为LS研究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本文系统梳理集成产品开发(IPD)的理论和应用,其中重点介绍了 IPD主要思想、IPD的整体框架及其结构化流程和管道管理、共用基础模块等方面的理论,以及在国内外的实践。其次,在对LS研究所系统级产品研制管理体系、特别是系统级产品研制流程的通用性及专用性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当前研制流程各阶段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第三,基于IPD流程和总体结构框架,对系统级产品三阶段开发流程,以及多项目并行下的IPD管道管理流程进行改进设计。最后,给出改进方案顺利实施的保障措施以及实施效果。本文认为,要完成产品开发流程的设计改进,其一,在产品开发流程的概念阶段,需提前进行相关质量保证策划;计划阶段,需引入全级次管理供应商;开发阶段,需各方协同精准设计。其二,通过提出实施管道入口评审,IPMT调配平衡管道内外部资源等措施,实施多项目并行下的IPD管道管理本文研究的意义,一方面,对于LS研究所系统及产品开发中的流程优化、多项目并行开发等方面,实现本单位型号产品研制管理的追赶超越。另一方面,在IPD管理模式在型号产品中的应用方面,为同行业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刘静[8](2020)在《军民融合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和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军民融合企业是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军民融合国家战略实施的“落脚点”、“着力点”。近些年来,各个省市的军民融合发展情况越来发乐观,军民融合企业这一微观主体的支撑作用也逐日增强,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下,全国范围内的融合发展情况稳定向好。但由于军民融合企业涉及领域多为高新技术领域,处于的融合环境存在多种特殊的不确定性,其创新发展的动力不足、支撑不够、绩效不高的问题仍然显着。对军民融合企业而言,在国内外没有可借鉴性强的发展经验的背景下,唯有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才能提升企业效率,才能使其在肩负双重社会责任的条件下,走出困境,实现健康持续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贡献更多力量。基于此,研究当前我国军民融合企业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全面探索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对我国军民融合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大量已有文献,结合学者们的研究,总结当前军民融合企业创新发展现状与不足。在此基础上,从动态能力视角入手试图构建全面系统的军民融合企业创新发展路径。基于军民融合企业发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为细化验证和探究组织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资金融通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与企业创新发展间的作用关系,以截止到2019年8月的188家上市军民融合企业为样本,通过SPSS12软件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路径构建存在有效性的结论。最后,从外部市场环境和内部综合素质方面具体提出促进军民融合企业创新发展的十条建议,希望对我国军民融合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一定借鉴参考。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在于对军民融合企业创新发展路径的系统性研究做出了探索,尝试以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增加为军民融合企业创新发展成效代理指标,建立了涵盖组织创新、技术创新、融资创新和市场创新四个方面的实证研究模型。

王俊和[9](2020)在《企业化工新材料产品开发项目组合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新材料产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支柱,产业发展势不可挡,国家相继颁布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国制造2025》、《“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等文件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化工新材料作为新材料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随着“十二五”、“十三五”政策支持发展迅速,但由于化工新材料产业技术门槛较高,目前为止大量“卡脖子”产品仍然依靠进口,市场有大量新产品开发需求,国内市场前景广阔。CG企业是中国化工集团旗下企业,主要业务涉及高分子材料产品。由于CG企业资源有限,过多产品开发项目同时运行导致争抢资源现象严重,项目进度得不到保障,项目成功率不高,企业现今项目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要求。因此,对于CG企业而言,急需寻找方法提高自身新产品开发项目管理水平,改变企业单一项目管理模式,建立项目组合管理架构,解决多个项目运行条件下资源冲突问题,提高项目成功率以实现企业发展战略。本文以CG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项目管理相关知识体系,分析了CG企业组织结构特征和化工新材料产品项目特点,结合CG企业项目管理实际情况,找出了企业存在的项目管理问题。运用项目管理办公室和项目优先级评价相关知识,通过项目组合管理改进,提出通过建立两级项目管理办公室,在项目团队实现强矩阵组织结构,改进项目流程,建立项目优先级评价模型等项目组合管理优化方法。本文采取建立的以PMO为基础,改进企业组织架构,明确PMO岗位设置与职责,优化项目各阶段流程,在项目团队采取强矩阵模式,强化项目负责人权利,建立项目优先级评价模型等方法为CG企业建立了项目组合管理框架,为企业培养了多项目管理人才,为企业积累了项目组合管理经验,提高了企业的项目管理水平,并通过实例研究验证了这套方法的可行性和实际运用价值。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CG企业既具有国内大部分研究院所改制企业的典型特征,还兼具国内大部分化工新材料企业所面临的运营现状。在国内市场巨大,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发展新材料的大背景下,大部分化工新材料产品开发企业都面临着由于多项目运行而导致的各式各样的项目管理问题,对于同类型公司而言,CG企业项目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可以为其提供参考。

郭中侯,向晋孜,朱华珍,张纪元[10](2019)在《国防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动力模型及仿真研究》文中认为国防科技成果转化是国防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国防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理论模型,将其划分为国防科技成果研发、推广、产业化以及支撑4个子系统,界定了各子系统之间边界,并进行了系统内部因果关系分析。以航空航天业为例对模型有效性进行检验,并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国防科技成果转化系统进行模拟仿真。结果表明,国防科技成果转化能够促进产业产值的提升,而管理水平、转化资金投入、科技评估强度以及第三方机构是影响国防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最后,根据实证结论提出了推动国防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建议。

二、我国军工企业新产品开发的对策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军工企业新产品开发的对策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2)东北地区农村微型企业成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研究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微型企业
        2.1.2 农村微型企业
        2.1.3 企业成长
        2.1.4 农村微型企业成长
    2.2 理论基础
        2.2.1 企业成长理论
        2.2.2 生命周期理论
        2.2.3 耗散结构理论
        2.2.4 计划行为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东北地区农村微型企业成长现状分析
    3.1 东北地区农村微型企业成长环境分析
        3.1.1 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3.1.2 东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3.2 东北地区微型企业成长现状分析
        3.2.1 微型企业数量与占比
        3.2.2 微型企业的就业人数
        3.2.3 微型企业行业与增值
        3.2.4 微型企业运行的状态
    3.3 东北地区农村微型企业成长困境
        3.3.1 农村微型企业成长的内部困境
        3.3.2 农村微型企业成长的外部困境
    3.4 东北地区农村微型企业成长困境的原因
        3.4.1 企业成长动力不足
        3.4.2 地区营商环境不佳
        3.4.3 区域体制机制不活
    3.5 本章小结
4 东北地区农村微型企业成长机理分析
    4.1 东北地区农村微型企业成长机理框架构建
    4.2 东北地区农村微型企业成长动因分析
        4.2.1 农村微型企业成长动因来源
        4.2.2 农村微型企业成长动因模型
        4.2.3 农村微型企业成长动因解析
    4.3 东北地区农村微型企业成长阶段分析
        4.3.1 农村微型企业成长阶段划分
        4.3.2 农村微型企业成长阶段特征
    4.4 东北地区农村微型企业成长路径分析
        4.4.1 农村微型企业成长的资源禀赋路径
        4.4.2 农村微型企业成长的制度变迁路径
        4.4.3 农村微型企业成长的技术进步路径
        4.4.4 农村微型企业成长的三元合力路径
    4.5 本章小结
5 东北地区农村微型企业成长影响因素分析
    5.1 东北地区农村微型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5.1.1 行为态度
        5.1.2 主观规范
        5.1.3 感知行为控制
        5.1.4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5.2 样本来源与变量选择
        5.2.1 样本来源
        5.2.2 样本特征
        5.2.3 变量选择
    5.3 东北地区农村微型企业成长影响因素交叉分析
        5.3.1 农村微型企业成长水平分析
        5.3.2 企业行为态度与企业成长
        5.3.3 企业主观规范与企业成长
        5.3.4 企业感知行为控制与企业成长
    5.4 东北地区农村微型企业成长影响因素实证检验
        5.4.1 实证模型
        5.4.2 模型检验
        5.4.3 估计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东北地区农村微型企业成长性评价
    6.1 东北地区农村微型企业成长性理论分析
        6.1.1 成长资源
        6.1.2 成长能力
        6.1.3 成长战略
        6.1.4 成长性评价理论模型
    6.2 东北地区农村微型企业成长性指标选择
        6.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选
        6.2.3 评价指标关键性筛选
        6.2.4 评价指标相关性筛选
        6.2.5 评价指标代表性筛选
        6.2.6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6.3 东北地区农村微型企业成长性评价模型构建
        6.3.1 农村微型企业成长性评价思路
        6.3.2 农村微型企业成长性评价方法
    6.4 东北地区农村微型企业成长性实证评价
        6.4.1 农村微型企业成长性指标权重
        6.4.2 农村微型企业成长性水平分析
        6.4.3 农村微型企业成长性分类分析
        6.4.4 农村微型企业成长的共性问题
        6.4.5 农村微型企业成长的差异解析
    6.5 本章小结
7 农村微型企业成长的国内外经验与启示
    7.1 国外农村微型企业成长的经验
        7.1.1 美国农村微型企业成长的经验
        7.1.2 日本农村微型企业成长的经验
        7.1.3 德国农村微型企业成长的经验
    7.2 国内农村微型企业成长的经验
        7.2.1 上海市农村微型企业成长的经验
        7.2.2 江苏省农村微型企业成长的经验
        7.2.3 浙江省农村微型企业成长的经验
    7.3 国内外农村微型企业成长的经验对东北地区的启示
    7.4 本章小结
8 促进东北地区农村微型企业成长的政策建议
    8.1 农村微型企业政策建议
        8.1.1 夯实农村微型企业成长资源
        8.1.2 提高农村微型企业成长能力
        8.1.3 实施农村微型企业成长战略
        8.1.4 搭建农村微型企业社会信任
    8.2 制度建设政策建议
        8.2.1 推出农村微型企业成长长效政策
        8.2.2 优化农村微型企业成长有形环境
        8.2.3 完善农村微型企业成长无形环境
    8.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农村微型企业成长调查问卷
附录2: 农村微型企业成长性专家打分表
附录3: 农村微型企业成长性企业打分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东北林业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3)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理论与现实意义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1.2.1 先进制造业
        1.2.2 企业技术创新
        1.2.3 政策性金融
    1.3 研究内容、逻辑框架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2 逻辑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点
        1.4.2 本文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财政政策影响企业创新的国内外文献研究
        2.1.1 财政政策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
        2.1.2 财政政策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
        2.1.3 企业异质性对财政政策促进企业创新的影响
    2.2 金融发展影响企业创新的国内外文献研究
        2.2.1 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
        2.2.2 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
        2.2.3 企业异质性对金融发展促进企业创新的影响
    2.3 政策性金融的国内外文献研究
        2.3.1 政策性金融概述
        2.3.2 政策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2.4 文献评述
        2.4.1 财政政策影响企业创新的文献评述
        2.4.2 金融发展影响企业创新的文献评述
        2.4.3 政策性金融文献评述
3 理论基础
    3.1 创新经济学理论
        3.1.1 技术创新理论
        3.1.2 企业创新理论
        3.1.3 创新的私人属性和公共属性
    3.2 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
        3.2.1 市场机制与市场失灵理论
        3.2.2 政府干预理论
        3.2.3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模式
        3.2.4 政府与市场促进创新的作用机制
    3.3 支持企业创新的财政金融协同组合模式
        3.3.1 财政支持企业创新的作用方式和不足
        3.3.2 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作用方式和不足
        3.3.3 财政金融协同支持企业创新的模式构建
    3.4 政策性金融理论
        3.4.1 政策性金融的本质、特点和功能
        3.4.2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界定和分类
    3.5 本章小结
4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
    4.1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4.1.1 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重要性和现实困境
        4.1.2 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共风险和私人风险
        4.1.3 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需要政府与市场协同作用的支持环境
        4.1.4 财政补贴和商业性金融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
    4.2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定位和领域
        4.2.1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定位
        4.2.2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作用领域
        4.2.3 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比较
    4.3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要素和分类
        4.3.1 服务主体分类
        4.3.2 服务工具分类
        4.3.3 服务对象分类
        4.3.4 政府支持与监管分类
    4.4 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分工
        4.4.1 政策性银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分工
        4.4.2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分工
        4.4.3 政策性银行与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协同配合
    4.5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功能和优势
        4.5.1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功能
        4.5.2 政策性金融提升企业创新产出的作用优势
    4.6 本章小结
5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践
    5.1 国家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举措
        5.1.1 国家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顶层设计
        5.1.2 国家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专项措施
    5.2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措施、效果和不足
        5.2.1 政策性银行的支持措施、效果和不足
        5.2.2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支持措施、效果和不足
    5.3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
        5.3.1 政策性金融体系运行过程中的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
        5.3.2 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全面风险管理
    5.4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
        5.4.1 政策性金融机构定位与运行管理问题
        5.4.2 政府部门支持与考核监管问题
    5.5 本章小结
6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
    6.1 实证分析思路与研究假设
        6.1.1 实证分析思路
        6.1.2 研究假设
    6.2 样本说明和变量选取
        6.2.1 样本选取说明
        6.2.2 变量的选取和度量
    6.3 模型设计
    6.4 实证结果分析
        6.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4.2 政策性金融与企业创新投入的实证分析
        6.4.3 政策性金融与企业创新产出的实证分析
    6.5 企业异质性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作用的影响分析
        6.5.1 产权性质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影响
        6.5.2 企业规模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影响
        6.5.3 企业年龄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影响
    6.6 稳健性检验
    6.7 本章小结
7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案例:以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为例
    7.1 政策性金融支持我国船舶工业的必要性
        7.1.1 支持船舶工业的战略意义
        7.1.2 船舶工业的高风险特征
        7.1.3 我国船舶工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7.2 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创新升级的措施和效果
        7.2.1 进出口银行的支持措施
        7.2.2 进出口银行的支持效果
    7.3 进出口银行支持国有船舶企业创新的问题分析和对策
        7.3.1 进出口银行支持两船集团创新的比较分析
        7.3.2 进出口银行支持两船集团创新产出问题的原因和对策
    7.4 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面临的困难和国际经验借鉴
        7.4.1 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面临的困难
        7.4.2 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的国际经验借鉴
8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具有作用优势
        8.1.2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存在不足
        8.1.3 制约政策性金融作用发挥的因素须改善
    8.2 政策建议
        8.2.1 对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建议
        8.2.2 对政策性金融机构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后记

(4)科技创新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和组织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分析框架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述评
    2.1 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文献综述
        2.1.1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演变
        2.1.2 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
        2.1.3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2.2 关于科技创新的文献综述
        2.2.1 科技创新的内涵
        2.2.2 科技创新的绩效评价
        2.2.3 科技创新模式
    2.3 关于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质量关系的文献综述
        2.3.1 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数量的关系
        2.3.2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质量的关系
    2.4 现有文献述评及对论文的启示
第三章 科技创新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
    3.1 科技创新的内涵界定
    3.2 从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分析
        3.2.1 支撑高速度增长的传统增长动能式微的态势描述
        3.2.2 从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形成条件
        3.2.3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3.3 科技创新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机制
        3.3.1 科技创新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般逻辑机理
        3.3.2 支撑机制Ⅰ:基于生产效率的视角
        3.3.3 支撑机制Ⅱ:基于经济结构的视角
        3.3.4 支撑机制Ⅲ:基于发展方式的视角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科技创新的绩效评价
    4.1 中国科技创新情况的历史考察
        4.1.1 科技创新指数的测度
        4.1.2 1990-2017年中国科技创新特征事实的基本描述
    4.2 中国科技创新绩效的评价方法和模型的建立
        4.2.1 综合数据包络分析方法CDEA模型的构建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3 现阶段中国科技创新的绩效评价分析
        4.3.1 科技创新投入对科技创新产出的效率评价
        4.3.2 科技创新系统的阶段效率评价
        4.3.3 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质量的贡献评价
    4.4 近年来科技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产效率视角下科技创新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机制分析
    5.1 科技创新促进生产效率提升的理论逻辑
    5.2 计量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5.2.1 模型构建和指标选取
        5.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实证分析
        5.3.1 全国面板数据回归
        5.3.2 区域面板数据回归
        5.3.3 经验解释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经济结构视角下科技创新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机制分析
    6.1 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机制
    6.2 计量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6.2.1 模型构建和指标选取
        6.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6.3 实证分析
        6.3.1 全国面板数据回归
        6.3.2 地区面板数据回归
        6.3.3 经验解释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发展方式视角下科技创新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机制分析
    7.1 科技创新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机制
    7.2 计量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7.2.1 模型构建和指标选取
        7.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7.3 实证分析
        7.3.1 全国面板数据回归
        7.3.2 地区面板数据回归
        7.3.3 经验解释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以科技创新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8.1 模式转型
        8.1.1 模式转型的主要思路
        8.1.2 “一体”——国家科技创新制度体系
        8.1.3 “两翼”——中心城市与产业转型升级合纵
        8.1.4 “三方”——“研—产—区”三方联动机制
        8.1.5 “四协同”——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市场的充分融合对接
    8.2 路径转型
        8.2.1 路径转型的主要思路
        8.2.2 科技创新主体的转型
        8.2.3 科技创新任务的转型
    8.3 政策转型
        8.3.1 政策转型的主要思路
        8.3.2 创新政策转型
        8.3.3 产业政策转型
        8.3.4 财税政策转型
        8.3.5 金融政策转型
        8.3.6 人才政策转型
        8.3.7 对外政策转型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9.1 结论
    9.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附录 :CDEA模型求解程序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中国创新政策 ——演进、机理及绩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第一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创新驱动理论
        二、创新系统理论
        三、公共物品理论
    第二节 创新政策的研究综述
        一、创新政策的含义
        二、创新政策的分类
        三、创新政策的演进
    第三节 创新政策绩效评估的研究综述
        一、创新政策绩效的内涵
        二、创新政策绩效评估的方法
        三、创新政策绩效评估的内容
    第四节 创新政策选择与优化的研究综述
        一、创新政策工具的选择
        二、创新政策的优化策略
    第五节 文献评述
第二章 中国创新政策体系的演进与构成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新政策的阶段划分
        一、全面恢复科技体系阶段(1978-1985 年)
        二、科技体系结构调整阶段(1985-1995 年)
        三、科技体制改革深化阶段(1995-2005 年)
        四、构建国家创新体系阶段(2006 年至今)
    第二节 中国创新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中国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和计划体系
        二、中国创新政策工具的主要类型
    第三节 我国创新政策演变的趋势分析
        一、从独立“科技政策”到“创新政策体系”演变
        二、从“政府导向”到“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协同演变
        三、从“单项政策”向“组合政策”转变
第三章 中国自主创新的现状评价
    第一节 中国自主创新的主要成就
        一、科研投入持续加强夯实创新基础
        二、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成果不断涌现
        三、创新人才队伍持续壮大结构优化
        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新动力
        五、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水平不断提升
    第二节 中国自主创新的成功经验
        一、创新投入的强力支撑
        二、政府市场的良性互动
        三、地方实践的积累扩散
        四、协同创新的活力释放
    第三节 中国自主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不优
        二、各类企业创新表现不均
        三、知识产权保护维权不力
        四、企业创新经济效益不高
        五、政府创新管理定位不清
第四章 中国自主创新的路径特征:基于创新政策分析框架
    第一节 技术创新政策的分析框架
        一、技术创新政策的三种分析框架
        二、基于技术创新政策分析框架的创新活动研究框架设计
        三、中国自主创新的典型模式:基于创新活动分析的研究框架
    第二节 “逼出来”的创新及其路径特征
        一、相关定义和主要特征
        二、该类创新模式的要素分析
        三、创新的绩效及评价——以十大军工集团为例
    第三节 “等出来”的创新及其路径特征
        一、相关定义和主要特征
        二、该类创新模式的要素分析
        三、创新的绩效及评价——以建筑央企为例
    第四节 “争出来”的创新及其路径特征
        一、相关定义和主要特征
        二、该类创新模式的要素分析
        三、创新的绩效及评价——以创业板公司为例
    第五节 “网出来”的创新及其路径特征
        一、相关定义和主要特征
        二、该类创新模式的要素分析
        三、创新的绩效及评价——以BAT为例
第五章 中国创新政策绩效的总体效应测度
    第一节 中国创新政策的总体效应及时间差异
        一、变量、数据及模型设定
        二、单位面板根检验与协整检验
        三、实证分析结果
    第二节 中国创新政策绩效的地区差异
        一、DEA评价模型及其适用性
        二、创新政策绩效评价的指标设计
        三、中国创新政策绩效的超效率评价分析
第六章 中国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微观效应检验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税收优惠与财政补贴的区别
        二、理论假设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二、模型设定
        三、描述性统计
        四、单因素分析
    第三节 主要实证结果
        一、财税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二、同时享受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基于精益思想的H公司民品新产品开发流程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
第二章 精益思想和精益产品开发理论概述
    2.1 产品开发流程管理概述
        2.1.1 产品开发理论发展
        2.1.2 产品开发流程管理模式介绍
    2.2 精益新产品开发理论概述
        2.2.1 精益思想概述
        2.2.2 丰田的精益产品开发体系
        2.2.3 精益管理工具
第三章 H公司新产品开发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H公司概况及组织构架
        3.1.1 公司概况
        3.1.2 公司层面组织架构
        3.1.3 项目层面组织架构
    3.2 军品开发流程介绍
        3.2.1 论证阶段
        3.2.2 方案阶段
        3.2.3 工程研制阶段
        3.2.4 设计定型阶段
        3.2.5 生产定型阶段
    3.3 基于军品开发流程进行民品新产品开发时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四章 民品新产品精益开发流程改进与保障
    4.1 总体目标与改进策略
        4.1.1 总体目标
        4.1.2 改进策略
    4.2 民品新产品开发流程的改进方案设计
        4.2.1 民品新产品开发流程阶段的划分
        4.2.2 民品新产品开发流程的规划阶段
        4.2.3 民品新产品开发流程的方案阶段
        4.2.4 民品新产品开发流程的工程研制阶段
    4.3 匹配民品新产品开发流程的组织结构优化设计
        4.3.1 公司层面组织架构设计
        4.3.2 项目级组织架构设计
    4.4 民品新产品开发流程实施的保障措施
        4.4.1 确定产品开发流程的实施步骤
        4.4.2 组织学习精益产品开发知识
        4.4.3 以客户为中心,精益化企业文化建设
第五章 民品新产品开发流程实施与效果分析
    5.1 民品新产品开发流程的实施步骤
        5.1.1 成立精益产品流程改进小组
        5.1.2 制定民品创新战略
        5.1.3 选择试点项目
        5.1.4 学习和持续改善
    5.2 民品新产品开发流程在A项目的实施
        5.2.1 A项目背景
        5.2.2 混合矩阵组织结构在A项目中的实施
        5.2.3 民品新产品开发流程在A项目中的实施
    5.3 民品新产品开发流程的效果评价
        5.3.1 新流程改进成效分析
        5.3.2 新流程成效总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7)LS研究所系统级产品开发流程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产品开发流程的研究
        1.2.2 关于产品开发管理的研究
        1.2.3 关于集成产品开发理论应用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相关的理论基础
    2.1 系统级产品
        2.1.1 系统级产品概念
        2.1.2 系统级产品开发流程
    2.2 集成产品开发(IPD)理论
        2.2.1 IPD的核心思想
        2.2.2 IPD的结构化层次流程
    2.3 项目管理与系统工程理论
        2.3.1 项目管理理论
        2.3.2 系统工程理论
第三章 LS研究所系统级产品开发流程的现状及问题
    3.1 LS研究所的基本情况
        3.1.1 LS研究所概况
        3.1.2 LS研究所承担任务情况
    3.2 LS研究所系统级产品开发流程管理现状
        3.2.1 系统级产品三阶段开发流程情况
        3.2.2 系统级产品研发管理现状
    3.3 LS研究所系统级产品开发流程存在的问题
        3.3.1 系统级产品三阶段开发流程的问题
        3.3.2 系统级产品开发流程管理的问题
第四章 基于IPD的LS研究所系统级产品开发流程改进设计
    4.1 LS研究所系统级产品开发流程改进的总体思路
        4.1.1 改进目标
        4.1.2 改进原则
    4.2 基于IPD的系统级产品三阶段开发流程改进设计
        4.2.1 概念阶段,前置质量保证策划
        4.2.2 计划阶段,应用全级次管理供应商
        4.2.3 开发阶段,前后工序协同系统设计
    4.3 多项目并行下的IPD管道管理流程设计
        4.3.1 实施管道入口准入评审
        4.3.2 IPMT调配平衡管道内外资源
第五章 改进方案顺利实施的保障措施与实施效果
    5.1 采用矩阵式组织结构
        5.1.1 集成组合管理团队协调资源配置
        5.1.2 采用弱矩阵式的管理方式
    5.2 建立并完善项目预算评审制度
        5.2.1 全开发流程的成本预算制度
        5.2.2 严格三阶段的预算执行评审
    5.3 构建共享技术的公共基础平台
        5.3.1 建立公共共享模块(CBB)平台
        5.3.2 公共共享产品和公共共享技术的实现
    5.4 实施效果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军民融合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军民融合研究
        2.1.2 军民融合企业研究
        2.1.3 企业创新发展研究
        2.1.4 研究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二元结构理论
        2.2.2 创新理论
        2.2.3 动态能力理论
3 军民融合企业创新发展
    3.1 军民融合企业的定义
    3.2 军民融合企业创新发展的定位
    3.3 军民融合企业创新发展现状
        3.3.1 创新发展成为常态
        3.3.2 创新形式逐渐多元
        3.3.3 创新经验开始积淀
        3.3.4 协同创新不断推进
    3.4 军民融合企业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3.4.1 创新动力仍显不足
        3.4.2 创新支撑仍显不够
        3.4.3 创新绩效仍显不佳
4 军民融合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构建
    4.1 军民融合企业创新发展路径分析
    4.2 军民融合企业创新发展路径提出
        4.2.1 外部资源获取路径
        4.2.2 内部能力构建路径
5 军民融合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验证
    5.1 模型建立与数据准备
        5.1.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1.2 样本选择与模型设定
        5.1.3 样本数据说明与初步分析
    5.2 实证分析
        5.2.1 相关性检验
        5.2.2 企业内部能力与创新发展的实证分析
        5.2.3 外部资源对企业内部能力构建与创新发展的调节效应
        5.2.4 稳健性检验
    5.3 研究结论
6 促进军民融合企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优化环境,有效保障企业创新发展
        6.1.1 构建法律体系,实现军地立法机制融合
        6.1.2 统一技术标准,促进科技协同创新
        6.1.3 完善评价机制,实现科学管理扶持
    6.2 组织创新,快速决策应对市场变化
        6.2.1 建设异质性高管团队
        6.2.2 适度调整股权结构
        6.2.3 完善内部激励机制
    6.3 技术创新,构建行业核心竞争能力
        6.3.1 完善技术能力与知识结构
        6.3.2 专注于关键性技术突破
        6.3.3 强调协同创新共谋发展
    6.4 融资创新,着力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6.4.1 探索多元化融资方式
        6.4.2 讲求融资效率的提升
    6.5 市场创新,准确把握机遇发展壮大
        6.5.1 探索商业模式变革
        6.5.2 重视市场营销创新
        6.5.3 关注细分市场地位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企业化工新材料产品开发项目组合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目的
        1.1.3 论文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多项目管理的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2.1.1 国外多项目管理研究现状
        2.1.2 国内多项目管理研究现状
    2.2 项目管理办公室(PMO)
        2.2.1 PMO的定义
        2.2.2 PMO的发展
        2.2.3 PMO的职能定位
        2.2.4 PMO的建立过程
    2.3 项目优先级评价
        2.3.1 项目优先级评价模型研究
        2.3.2 项目优先级评价指标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G企业项目管理现状分析
    3.1 CG企业介绍
        3.1.1 CG企业组织结构
    3.2 CG企业化工新材料产品开发项目特点
    3.3 CG企业化工新材料产品开发项目管理流程
    3.4 CG企业化工新材料产品开发项目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3.4.1 企业没有采取多项目管理模式
        3.4.2 企业化工新材料产品开发项目流程不合理
        3.4.3 企业没有科学的项目选择评价体系
        3.4.4 部门之间沟通不畅
        3.4.5 企业化工新材料产品开发项目资源冲突
        3.4.6 公司化工新材料产品开发项目过程控制不力
    3.5 行业先进企业项目管理水平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G企业化工新材料产品开发项目组合管理改进
    4.1 新产品开发项目组合管理总体思路
        4.1.1 建立项目管理办公室(PMO)
        4.1.2 项目流程优化
        4.1.3 建立项目组合优先级评价模型
    4.2 设立PMO
        4.2.1 设立PMO的目标
        4.2.2 PMO的职责
        4.2.3 PMO组织架构
        4.2.4 PMO的岗位设置
    4.3 项目流程优化
        4.3.1 项目需求反馈阶段流程改进
        4.3.2 项目立项阶段流程改进
        4.3.3 项目实施阶段流程改进
        4.3.4 项目结题阶段流程改进
        4.3.5 项目流程改进对比
        4.3.6 绩效管理
    4.4 CG企业产品开发项目优先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4.1 项目优先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4.4.2 项目优先级评价指标设计
        4.4.3 项目优先级评价指标确定
        4.4.4 CG企业产品开发项目优先级评价模型体系构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G企业基于PMO的项目优先级评价
    5.1 项目背景介绍
        5.1.1 建立基于PMO的项目组织结构
    5.2 项目优先级评价
        5.2.1 构造指标判断矩阵
        5.2.2 确定指标权重
        5.2.3 项目优先级排序
    5.3 项目运行情况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国防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动力模型及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3 国防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构成理论分析
4 国防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4.1 系统边界确定及基本假设
        4.1.1 系统边界确定
        4.1.2 模型基本假设
    4.2 国防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4.3 SD流图分析
5 国防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
    5.1 模型有效性检验
    5.2 仿真实证结果分析
        5.2.1 新产品销售收入对产业产值贡献率
        5.2.2 国防科技成果管理水平
        5.2.3 经费投入水平
        5.2.4 科技人员评估强度
        5.2.5 第三方机构数量
6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四、我国军工企业新产品开发的对策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D的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实施效果研究[D]. 申佳蕊. 沈阳建筑大学, 2021
  • [2]东北地区农村微型企业成长研究[D]. 徐衍.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3]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研究[D]. 万东灿.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0(11)
  • [4]科技创新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梁炜. 西北大学, 2020(07)
  • [5]中国创新政策 ——演进、机理及绩效评价[D]. 吴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6]基于精益思想的H公司民品新产品开发流程改进研究[D]. 吴传洋.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7]LS研究所系统级产品开发流程改进研究[D]. 杨帆.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8]军民融合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和对策研究[D]. 刘静.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9]企业化工新材料产品开发项目组合管理研究[D]. 王俊和.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10]国防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动力模型及仿真研究[J]. 郭中侯,向晋孜,朱华珍,张纪元. 舰船电子工程, 2019(12)

标签:;  ;  ;  ;  ;  

我国军工企业新产品开发对策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