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态网页设计技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美颐[1](2021)在《未来主义艺术思潮对现代版式设计发展的影响性研究》文中提出19世纪末人们享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成果,机械产品的问世使欧洲各国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人们的生活品质实现了巨大飞跃,工业社会的发展催生了世界现代艺术的新纪元。拥有古罗马文明洗礼和积淀下的意大利,在经历了分裂割据的状态后,1870年实现统一,这时意大利艺术已无法重现文艺复兴时期的辉煌。在社会工业化的环境下,意大利产生了未来主义艺术思潮,马里内蒂作为未来主义的倡导者,带领其他支持者们发表了众多宣言、创作了大量未来主义风格的作品,并在世界各地进行展览,致使未来主义的艺术特征和艺术思想影响甚远。未来主义通过宣言开启了现代版式设计的创新模式,版式设计又是平面设计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研究未来主义时期的版式设计,分析其视觉表现与创新路径,对于现代平面设计来说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对未来主义艺术思潮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分析,重点研究其艺术特征及马里内蒂的艺术思想,同时结合版式设计的发展及特征,举例论述未来主义影响下的海报、书籍和报刊的版式设计,在此基础上未来主义延伸出的其他设计风格,最终提出当代版式设计的创新发展理念和路径,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做到创新、传承和发展。20世纪初西方艺术思潮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局面,多种艺术思潮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种艺术思潮的出现都与时代背景相关联,将未来主义置于20世纪初多种艺术思潮并驾齐驱的环境中去研究和解读,才能发现未来主义的真正内涵,肯定未来主义如今仍存在的研究价值。
葛超[2](2020)在《手绘数字插画在网页界面中的应用与价值研究》文中认为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插画艺术随着新媒体科技进步的同时,不再受视觉传达和平面设计的束缚,其表现形式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华丽转身,大步的迈入了互联网时代。同时由于我们对信息摄取方式的改变和读图时代信息的极度膨胀,网页设计开始孜孜不倦的追求界面的美观和功能性的协调,“人性化”和“情感化”更是成为了其设计理念。希望在不断满足用户对呈现内容的理解与体会的同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传达信息。手绘数字插画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技术与艺术的碰撞下冲进大众的视野。手绘数字插画,在运用全新的视觉表达方式的同时,继承了传统绘画的艺术形式和创造技法,也保留了传统插画带给人们的亲切感,在网页界面中缩短了数字科技带给阅读者的距离感,在网页中绽放出独特的艺术美。本文将从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入手,以手绘数字插画特性、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和基本功能为切入点,证明在网页中作为不可或缺的文化艺术传达方式,都来自于对他的需求,以及本身对文化的改变。在手绘数字插画现代诠释做整体性概述之后,从而对在网页中的视觉应用、情感化应用和创新应用进行深入剖析,从生理、心理、认知等多个角度证明手绘数字插画在网页中应用体现。最终结合手绘数字插画的优势论证在网页界面中的交互价值、审美价值和人文价值。
宋丽芳[3](2019)在《浅析水墨元素融入网页设计的架构技巧》文中认为水墨艺术不仅是古老艺术智慧与技巧传承的语言,也承载着创作者独具匠心的创意哲学。因此在网页设计过程中,应立足于中华民族文化,继承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的精髓,不断寻求创新和发展,利用水墨元素的构图、意境和色彩将水墨元素与网页设计紧紧融合,实现现代网页设计的发展与辉煌。
冷益苗[4](2019)在《湖湘文化背景下长沙非遗棕编旅游商品品牌包装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湖南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湖湘丰富多姿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以与湘绣和菊花石一起有着“长沙三绝”美誉的湖湘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沙棕编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实地考证和走访棕编传承人,发现不同地区市场上的棕编旅游商品品牌包装设计普遍存在“裸”装、包装材质粗糙、包装结构缺乏规范性、视觉元素不够鲜明、品牌识别性较差等问题。这些都无形中拉低了棕编的艺术品位,再加上一些传承人思想上的相对落后与技艺上的固守自封,使部分地区的棕编工艺陷入后继无人和销售不佳的困境。重塑长沙非遗棕编旅游商品品牌包装设计是实现长沙棕编崛起的重要战略之一,与其工艺的传承和创新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旅游商品品牌包装设计原则和非遗棕编商品自身艺术特征为依据和总要求,依托湖湘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结合湘西蜡染的图案表现手法和棕编技法以及符号美学进行长沙棕编品牌包装设计研究和实践,并尝试运用数字媒体艺术进行品牌推广。品牌的建立和包装的完善为长沙棕编搭建起一架融于现代社会经济的桥梁,数字媒体的多感官传播方式成为传统艺术现代化的技术语言,扩大其艺术文化感染力,也是对传统艺术文化价值更深度的挖掘。
靳文[5](2018)在《中国传统绣品工艺网页设计研究 ——以陕北“女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别珍贵的精神财富,它凝结着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积淀了 5000年的优良传统。怎样把保护传统与社会前进的步伐完美结合,如何延续民族文化的精髓,我们要用传统的形式去传承的同时也要用科技的方式来传承保护,所以要求我们创新性的传承发展。传统艺术要走出由普遍的范式危机引致的生存困境,最本质上的不是艺术形式上的突破,本文陕北“女红”绣品工艺项目为例,从它的现状分析入手研究利用现代数字博物馆、网页终端等途径来对其进行深入发掘和保护,通过以小见大的保护途径实现传承。这种艺术形式可以决定它在面临其他艺术形式挑战时的立场与眼界,促使它保持正确、积极的文化立场。该课题首先分析了陕北“女红”文化传播的必要性以及网络媒体传播的有效性,总结出建立数字化民俗博物馆作为陕北“女红”文化传播的载体,在文化广度的推广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通过对国内外文化类网站的体验和分析,总结出网页设计目前存在的优势是优秀的教育职能和丰富的多媒体交互,其中也存在视觉语言过于繁杂,交互动作不足,框架结构不完善等问题。依据现有优势和问题,提出主要研究内容为视觉语言的有效性、交互设计的易用性和用户体验的舒适性。最后,提取陕北“女红”文化信息点,在内容的策划上对绣品工艺保护的部分成果进行有效整合。同时,通过对网页需求、结构、界面、交互和用户体验的理论研究,总结出解决网页设计现有问题的解决方案,将网页作为与用户的交流互动媒介,达到陕北“女红”绣品工艺文化资源广泛共享的传播目的。数字博物馆设计是现代电子技术发展诞生的产物,通过网络是人民群众可以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在所有地点时间都能获取想要的文化信息,提醒我们今天从事传统艺术交流和文化传播工作时重视文化内涵的共享性,丰富性与时代性。
严嘉麒,赵熙[6](2017)在《民办高校的网页设计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新兴学科的发展,网页设计学科正逐步壮大起来,国内许多高校也纷纷开设了相关课程、甚至是相关专业。网页设计是一项综合性强的设计,需要综合多种专业知识。本文立足民办高校的教学模式,从网页设计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阐述民办高校的网页设计课程定位与教学思路,以及教学方法。
谢犁[7](2017)在《湖南湘绣文化网页及衍生品设计》文中指出湘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由民间走来的具有湘楚文化特色的刺绣工艺;它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湘绣独有的地域文化特色,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代表。湘绣出现的时间早,却一直流传于民间,到清末才做完地域特色文化被人知晓,且正式命名,它精湛的刺绣工艺和高超的刺绣水准,受到国内外人士青睐。湘绣在清明初之际蓬勃发展,虽然经历战乱但是一直流传于今,湘绣作为中国非遗文化,也作为湖南本土文化被大家知晓,但是,却由于对外宣传方面一直采用落后的手段,导致许多人对湘绣只知其名,却不知其事的状态,中国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优秀,但不被人知,一直处于行业濒危阶段。社会信息技术更新换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信息工具,如何利用网页技术对湖南湘绣文化作为传播已经是一件具有实际性意义。本文主要从湘绣历史文化和工艺文化研究出发,对湘绣的历史价值和工艺价值作出简要的分析;以此作为基础,到实地进行考察,继而对湖南湘楚文化的深入了解;分析地域性文化对湘绣纹样、题材和色彩的影响,并对此作出研究性的探讨;结合湖南湘绣的文化特色,从湘绣文化中提取出视觉元素,与网页设计进行实践性的结合,总结出湘绣文化元素应用到现代设计中的原则;对运用现代设计手段对湘绣纹样、题材和色彩的分析,继而提出湘绣应用与现代设计的方法,对相关网页视觉的分析,对文化传播类型网页提出设计方法和原则,最后对网页的成型制作,并对相关的衍生品设计,帮助网页达到对外宣传的效果,这种结合性的设计,是网页设计中的新形势,也为未来文化传播性网页提供参考的样式,为之后相关类型的设计制作提供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依据。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的今天,如何将传统手工艺文化元素与现代互联网交互界面设计结合起来,这项研究为传统手工艺文化呈现于网络提供新思路,从湘绣文化本身的对外传播也具有重大意义,同时研究的成果和理念为其他传统手工艺网页设计也提供实践和理论依据。
徐耘春[8](2015)在《视觉艺术教育的新动向:数字时代背景下的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科技的介入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无尽的创新性和可能性,新媒体艺术已成为当代视觉艺术的重要门类之一。它是人类通过摄影、摄像、计算机、网络以及数字虚拟交互媒体进行艺术表现、交流、联系的创新研究和实践成果。在科技日新月异和视觉影像爆炸的当今社会,学生对于数字新媒体的掌握程度影响着他们未来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21世纪的技能以应对当前数字时代对社会、教育、文化的挑战,国际美术教育界积极转变原先的教育理念,在学校的美术课程中增设数码摄影、数码摄像、定格动画、网络艺术等新媒体艺术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和媒体素养,以促进数字化时代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为适应国际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当前在美术课程标准、中学美术教科书、中学美术课程中增设了新媒体艺术教育的内容。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当前的中学新媒体艺术教育普遍存在关注度偏低、教学内容局限、教学手段单一、研究成果较少、教师培训课程缺乏等问题,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我国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更好地向前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之道,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本研究共分八章,章节要义如下:序章从国际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出发,提出我国中学新媒体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指明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界定与本研究相关的核心概念,明确研究意义和目标,说明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一章通过对国内外各类美术教育专着、核心期刊、硕博士学位论文、学术会议论文等相关文献的先行研究,梳理了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国内外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成果,较为全面地把握了当前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之处,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学术基础。第二章通过对美术课程标准中新媒体艺术的相关条例以及中学美术教科书中新媒体艺术课例的研究,把握我国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的发展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第三章旨在通过对全国4个省市的中学生、美术教师有关新媒体艺术的认知程度、美术学习以及美术教学情况的调查研究,把握当前我国中学生以及美术教师对于新媒体艺术的认知情况以及美术课程和教学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论证当代新媒体艺术导入学校美术教育的可能性、必要性与有效性。第四章旨在从课程理论、教学理论、艺术心理学理论和美术教育理论出发,以后现代课程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统整课程理论、教学评价理论、视觉文化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论证了编制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的理论依据,并结合这些理论对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的总体课程方案进行了设计,为中学新媒体艺术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奠定了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基础。第五章旨在通过开发以“校园影像文化”、“城市影像文化”、“传统艺术的再生”为议题的中学新媒体艺术校本课程并进行教学实践,验证这些课程在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新媒体艺术创作表现能力、审美批判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等视觉素养和媒体素养等方面的有效性,为我国中学开展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提供具有参照意义的经验,为推进基础教育美术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做出贡献。第六章从职前到在职的美术教师新媒体艺术课程设计及教学能力发展一体化的视角入手,对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教师教育案例采用教学实践与个案追踪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总结出美术教师新媒体艺术课程开发及教学能力发展的成功经验及有效途径,为未来美术教师培养与在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结章从大数据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出发,论述学校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对于培养学生21世纪技能所具有的独特贡献,并结合世界发达国家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发展的趋势,对我国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针对我国当前的中学新媒体艺术教育普遍存在关注度偏低、教学内容局限、教学手段单一、研究成果较少、教师培训课程缺乏等问题,从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的总体课程方案设计、中学新媒体艺术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职前到在职美术教师新媒体艺术课程设计及教学能力发展的教学案例研究以及美术教师新媒体艺术教学能力发展评价等方面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刘梦琪[9](2015)在《网页设计中的动画创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今数字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为更加有效地提高网络传播信息的有效性,增加网页的吸引力和可理解性,以及互动性,网页设计显得尤为重要。网页是通过将文字、图像、色彩、表格、声效等元素汇集在一起的一个虚拟空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大众的审美不断提升,动画在网页中的运用变得越来越受欢迎。相较于过去相对静止的网页页面,浏览者对动态网页页面的关注更为有兴趣,而这种灵活多变的手法给网页的设计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如何使动画更好的融入网页?首先,本文在网页具有传播功能的基础上,对网页中的需求进行动画创意设计,对此,本文以网站为线索对网页进行区分,并归纳及整理,厘清不同类型的网页需要什么样的动画。随后,对网页设计中的动画创意提出原则性思考:第一,动画需要符合不同的信息主题,因为网页中的动画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网页存在着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在不偏离主题的前提下,动画创意还需要依据不同的年龄和身份,符合不同的受众层次。在使浏览者能够理解和看得懂的基础上,再去追求表现的多样性。第二,动画需要利用更多的艺术手法来展现网页的趣味性,以及满足浏览者的审美需求。第三,动画中的一些角色形象,还具有一定的区域化和民族化特征。同时,其宣扬的内容对社会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最后,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对网页设计中的动画在方法上进行探讨,运用设计思维,利用图形创意的手法结合动画的表现技法综合考虑,与网页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展现网页的生动有趣,加深浏览者的印象与记忆,增加更多网页与浏览者之间的互动。网页设计中的动画并非一般意义上动画片的概念,它符合了网页的形成规律和设计要求,丰富了网页传播信息的手段,增强了网页独特的魅力,提高了浏览者对网页的关注度。
张聪聪[10](2015)在《基于响应式Web设计中用户界面的分析与探究》文中认为如今,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各种设备的兴起。大屏幕设备的普及与小屏幕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导致多种设备屏幕尺寸和分辨率的差异性。为大屏幕设备设计固定模式的传统网页无法适应现代小型移动设备屏幕的变换与更新。用户的浏览方式逐渐由传统的桌面电脑向便携的移动设备转变。面对这种转变形式,网页设计者需要共同解决一个重要难题:网页设计亟需一种新技术来顺应互联网终端的变革,用以解决单个网站的页面布局能兼容多种设备的功能。伊桑·马科特为此提出了“响应式网页设计”,这已成为跨终端适配的最佳解决方案,这是一个新的设计理念,即将已有的流式布局、弹性图片和媒体查询等方法结合起来,运用HTML5和CSS3等技术整合为一种新型的网页设计模式。响应式网页设计根据用户使用设备的环境和行为,动态调整页面布局结构,提升网站浏览速度,并呈现出更加美观的页面布局效果,同时解决了跨设备、跨浏览器的问题,使网页内容自动响应不同的浏览设备,呈现出不同的布局效果,进而提升了用户体验的满意度。本文首先从响应式网页设计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缘由与特性;其次,结合优秀的响应式网页设计实例,分析和探究响应式网页设计的三个组成要素即媒体查询、流式布局和弹性图片的使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探讨响应式网页设计在用户界面中CSS3和HTML5的技术实践,从而有效解决了传统固定宽度模式中网页设计的弊端,做出关于响应式网页的毕业设计作品,最后对响应式网页设计未来发展的优势与缺陷进行分析,提出响应式网页设计的后续研究建议。响应式设计作为网页设计的新趋势,促进了网页的发展。通过分析响应式网页可以得出:网页设计以友好的用户体验为中心,在满足用户视觉体验与功能需求的同时,将网页界面设计与技术相融合,深入理解响应式网页界面设计的深层内涵。
二、动态网页设计技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态网页设计技法(论文提纲范文)
(1)未来主义艺术思潮对现代版式设计发展的影响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课题研究背景 |
(二)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课题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
(五)课题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六)课题的研究结构 |
二.未来主义艺术思潮观念的形成及历史演进 |
(一)未来主义艺术思潮的兴起及影响 |
(二)未来主义艺术思潮的特征分析 |
(三)马里内蒂的版式设计理念与实践 |
(四)20 世纪初期西方艺术思潮的多元化发展 |
三.现代版式设计的发展 |
(一)版式设计的起源与成熟 |
(二)现代版式设计发展特点 |
(三)现代版式设计发展趋势 |
四.未来主义艺术思潮影响下的现代版式设计 |
(一)海报设计 |
(二)书籍设计 |
(三)报刊设计 |
(四)未来主义艺术思潮影响下的诸多风格 |
五.版式设计的创新发展理念 |
(一)多元语境下的当代版式设计创新路径 |
(二)纸媒体版式设计 |
(三)动态化版式设计 |
(四)当代版式设计的创新性思维与艺术特征 |
六.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手绘数字插画在网页界面中的应用与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四、文献综述 |
第二章 手绘数字插画的现代诠释 |
一、手绘数字插画的特性 |
(一)手绘数字插画的艺术性 |
(二)手绘数字插画的数字性 |
二、手绘数字插画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
(一)手绘数字插画的特征 |
(二)手绘数字插画的表现形式 |
三、手绘数字插画的基本功能 |
(一)看读功能 |
(二)诉求功能 |
(三)诱导功能 |
(四)审美功能 |
第三章 手绘数字插画设计在网页界面中的应用体现 |
一、网页界面设计 |
二、手绘数字插画对网页界面设计的视觉引导应用 |
(一)视觉传达过程 |
(二)点线面的运用 |
(三)色彩视觉引导 |
三、手绘数字插画在网页界面设计中的情感化应用 |
(一)情感化设计目标 |
(二)视觉印象情感化 |
(三)行为层面的情感引导 |
(四)浏览者的情感回馈 |
四、手绘数字插画在网页界面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
(一)表现方法的创新 |
(二)色彩的创新 |
(三)元素的创新 |
第四章 手绘数字插画在网页界面中的价值体现 |
一、手绘数字插画的优势和特性 |
(一)手绘数字插画的优势 |
(二)手绘数字插画的价值特性 |
二、交互价值 |
(一)交互性分析 |
(二)受众的趣味性心理 |
(三)手绘数字插画趣味性的交互体现 |
三、审美价值 |
(一)基于审美需求 |
(二)美学价值体现 |
四、人文价值 |
(一)人文价值发展现状 |
(二)人文价值体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浅析水墨元素融入网页设计的架构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传统水墨画元素的概念及内涵 |
二、水墨元素在现代网页设计中的创新原则 |
(一)多元化 |
(二)动态化 |
(三)本土化 |
三、水墨元素融入网页设计的架构技巧 |
(一)水墨元素与网页版式的章法构图 |
(二)网页色彩与水墨元素六色的结合 |
(三)中国水墨元素的意境借鉴与表达 |
四、结语 |
(4)湖湘文化背景下长沙非遗棕编旅游商品品牌包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长沙非遗棕编旅游商品品牌包装现状 |
2.1 旅游商品包装设计概述 |
2.1.1 旅游商品概念 |
2.1.2 旅游商品包装设计概念与特性 |
2.2 长沙非遗棕编旅游商品包装和品牌发展现状 |
2.2.1 长沙非遗棕编旅游商品包装现状 |
2.2.2 长沙非遗棕编旅游商品品牌现状 |
2.2.3 重塑长沙非遗棕编旅游商品品牌包装的必要性 |
第三章 长沙非遗棕编旅游商品品牌包装设计方法 |
3.1 设计定位上与时俱进 |
3.2 深入把握长沙非遗棕编艺术特征 |
3.2.1 特殊的发展历史 |
3.2.2 独特的制作工艺 |
3.2.3 淳朴自然的编织材料 |
3.2.4 古朴灵动的艺术造型 |
3.3 有机结合旅游者的个性心理需求特征 |
3.3.1 旅游者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性 |
3.3.2 旅游者对商品需求的差异性 |
3.4 根植于湖湘本土民族元素 |
3.4.1 根植于湖湘民俗工艺 |
3.4.2 根植于湖湘传统图形 |
3.4.3 根植于湖湘传统色彩 |
第四章 长沙非遗棕编旅游商品品牌包装设计策略 |
4.1 长沙非遗棕编旅游商品品牌设计 |
4.1.1 明确品牌设计定位 |
4.1.2 渗融湖湘本土文化 |
4.1.3 彰显棕编独特艺术 |
4.2 长沙非遗棕编旅游商品包装设计 |
4.2.1 视觉元素符号化 |
4.2.2 包装材料生态化 |
4.2.3 包装结构实用化 |
4.2.4 包装造型简洁化 |
4.3 长沙非遗棕编旅游商品品牌推广 |
4.3.1 规范和提升线下品牌视觉形象体系 |
4.3.2 开拓自媒体线上品牌传播方式 |
第五章 长沙非遗棕编旅游商品品牌包装设计实践 |
5.1 长沙非遗棕编旅游商品消费群体分析 |
5.1.1 生活类棕编消费群体 |
5.1.2 艺术类棕编消费群体 |
5.2 湖湘文化背景下长沙非遗棕编品牌视觉要素设计 |
5.2.1 品牌Logo设计 |
5.2.2 品牌标准字体设计 |
5.2.3 品牌标准色与辅助色设计 |
5.2.4 品牌辅助图形设计 |
5.3 基于湖湘文化的长沙棕编商品品牌包装设计 |
5.3.1 生活类棕编包装设计 |
5.3.2 艺术类棕编包装设计 |
5.3.3 实物包装设计效果图 |
5.4 数字媒体艺术视角下长沙棕编品牌网页设计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5)中国传统绣品工艺网页设计研究 ——以陕北“女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文物保护中陕北民间绣品的迫切性 |
1.2.2 信息传播中网络媒体的重要性 |
1.2.3 网页设计中平面设计的关键性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内网站 |
1.3.2 国外网站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4.1 陕北女红绣品工艺研究 |
1.4.2 网页内容研究 |
1.5 方案技术路线 |
1.6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2.我国“女红”文化下绣品工艺艺术概述 |
2.1 民间“女红”刺绣文化的历史沿革及四大名绣 |
2.1.1 典雅秀丽的苏绣 |
2.1.2 优美精细的湘绣 |
2.1.3 华美艳丽的粤绣 |
2.1.4 自然淳朴的蜀绣 |
2.2 陕北“女红”绣品的艺术探源 |
2.2.1 动物纹样寓意研究 |
2.2.2 植物纹样寓意研究 |
2.2.3 几何纹样研究 |
2.3 陕北刺绣的艺术特征 |
2.3.1 造型夸张精炼 |
2.3.2 构图饱满对称 |
2.3.3 色彩鲜明融洽 |
2.4 陕北民间绣品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内涵 |
2.5 陕北民间刺绣主要针法 |
2.6 本章小结 |
3.数字博物馆界面设计研究 |
3.1 界面语言研究 |
3.2 网页设计中交互设计研究 |
3.3 用户体验研究 |
3.4 数字民俗博物馆交互设计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4.陕北“女红”数字民俗博物馆网页设计 |
4.1 网站用户体验分析 |
4.1.1 实用性体验分析 |
4.1.2 操作性体验分析 |
4.1.3 吸引性体验分析 |
4.2 网页版面设计 |
4.2.1 网页作用与定位 |
4.2.2 涵盖内容与类型 |
4.2.3 展示需求与方式 |
4.3 网站结构设计 |
4.3.1 内容结构 |
4.3.2 用户结构 |
4.4 网站界面设计 |
4.4.1 构图设计 |
4.4.2 配色设计 |
4.5 网站交互设计 |
4.5.1 整体结构体现交互 |
4.5.2 微妙的反馈体现交互 |
4.5.3 精致的细节体现交互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湖南湘绣文化网页及衍生品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网页研究国内外现状 |
1.4.1 国外网页设计现状研究 |
1.4.2 国内网页设计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1.7 小结 |
第2章 湘绣视觉文化研究 |
2.1 湘绣文化概念 |
2.1.1 湘绣文化基本概念 |
2.1.2 湘绣文化组成部分 |
2.2 湘绣与苗绣的区别 |
2.3 小结 |
第3章 湘绣文化视觉元素分析 |
3.1 湘绣的艺术特征 |
3.2 湘绣中的视觉文化题材 |
3.2.1 湘绣视觉文化题材概括 |
3.2.2 颜色搭配 |
3.3 湘绣中楚文化视觉元素 |
3.4 楚纹样的视觉再设计 |
3.4.1 突出特征 |
3.4.2 寻找相似 |
3.4.3 规范造型 |
3.5 小结 |
第4章 网页视觉秩序研究与衍生品设计 |
4.1 网页视觉设计的基本概念 |
4.1.1 网页视觉设计的内容 |
4.1.2 网页设计的视觉元素 |
4.2 网页设计视觉秩序 |
4.2.1 网格系统的基本概念 |
4.2.2 不同平台网格系统的区别 |
4.2.3 网格系统的基本功能 |
4.2.4 网格系统设计方法 |
4.2.5 网格设计的秩序建立与灵动 |
4.3 网页的衍生品设计 |
4.3.1 网页衍生品的定义 |
4.3.2 网页衍生品的设计内容 |
4.3.3 衍生品设计原则 |
4.4 小结 |
第5章 湘绣文化网页设计实践 |
5.1 湖南湘绣文化相关网页分析 |
5.1.1 湖南湘绣研究所 |
5.1.2 沙坪湘绣博物馆 |
5.1.3 总结 |
5.2 湘绣文化网页设计原则 |
5.2.1 差异性原则 |
5.2.2 适应性原则 |
5.2.3 可读性原则 |
5.3 湘绣网页设计实践 |
5.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8)视觉艺术教育的新动向:数字时代背景下的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章 |
一、研究缘起 |
(一) 研究背景 |
(二) 问题的提出 |
二、与本研究相关的概念界定 |
(一) 新媒体 |
(二) 新媒体艺术 |
(三) 新媒体艺术教育 |
(四) 本课题研究范畴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 |
第一章 国内外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研究现状综述 |
第一节 世界发达国家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
一、世界发达国家新媒体艺术教育的研究开端 |
二、世界发达国家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现状综述 |
三、国外研究现状的特色与局限 |
第二节 我国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现状综述 |
一、《中国美术教育》杂志中相关研究论文的梳理 |
二、其他国内文献中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
三、国内研究现状的特色与局限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中学美术课程标准与教科书中的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
第一节 中学美术课程标准中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研究 |
一、《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
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现代媒体艺术内容系列研究 |
三、小结 |
第二节 义务教育初中美术教科书中的新媒体艺术课例比较研究 |
一、我国各版本义务教育初中美术教科书中的新媒体艺术课例 |
二、新版义务教育初中美术教科书中的新媒体艺术课例研究 |
三、结论与建议 |
第三节 高中现代媒体艺术教科书研究 |
一、《摄影·摄像》教科书 |
二、《电脑绘画·电脑设计》教科书 |
三、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中学新媒体艺术认知及其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问卷调查设计 |
二、问卷调查的实施 |
第二节 《中学新媒体艺术认知程度与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及结论 |
一、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二、结论 |
第三节 《中学新媒体艺术认知程度及其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与结论 |
一、教师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二、结论 |
第四节 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编制的理论与方案设计 |
第一节 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编制的理论基础 |
一、新媒体艺术课程编制中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
二、心理学理论与新媒体艺术课程编制 |
三、美术教育理论与新媒体艺术课程 |
第二节 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方案设计 |
一、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专业新媒体艺术课程的区别 |
二、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的方案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 |
第一节 镜头下的校园生活——中学摄影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 |
一、课程设计缘起 |
二、课程设计准备 |
三、“镜头下的生活”——中学摄影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 |
四、摄影教学的反思与启示 |
第二节 以影像文化为议题的中学美术课程与教学 |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 |
二、课程开发与实践——“记录静安即将消逝的色彩” |
三、课程教学总结 |
第三节 激活中国传统艺术元素的中学美术课程与教学实践 |
一、课程设计缘起 |
二、课前调研 |
三、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 |
四、教学创新点 |
五、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美术教师新媒体艺术课程开发与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 |
第一节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专业《新媒体艺术实践》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研究 |
一、高等师范院校新媒体艺术课程开设情况及其问题 |
二、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专业《新媒体艺术实践》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 |
三、课程评价 |
四、结论 |
第二节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教育实习——以“上海影像”为焦点的中学美术新媒体艺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研究 |
一、项目学习与教育实习一体化的创新型美术教师教育 |
二、以“上海影像”为焦点的中学美术新媒体艺术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 |
三、研究结论 |
四、反思与展望 |
第三节 中学美术教师新媒体艺术教学能力发展的个案研究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概述 |
三、研究过程 |
四、研究结论 |
五、研究启示 |
本章小结 |
结章 与大数据同行: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的未来 |
第一节 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的愿景 |
一、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学校美术教育 |
二、21世纪学校新媒体艺术教育的创新发展 |
三、世界发达国家视觉艺术课程改革 |
四、我国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的愿景 |
第二节 研究回顾与发展方向 |
一、研究成效 |
二、研究局限 |
三、今后的研究方向 |
四、结语 |
附录 |
一、中学美术新媒体艺术认知程度与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 |
二、中学美术新媒体艺术认知程度及其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 |
三、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系《新媒体艺术实践》课程教学资料 |
四、《新媒体艺术实践》学生课程学习调查问卷 |
五、以“上海影像”为焦点的中学美术新媒体艺术校本课程《洋泾浜:追忆申城似水流年》学习调查问卷 |
六、同济大学附属第一中学艺术节微电影《忠于初心》剧本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科研成果 |
后记 |
(9)网页设计中的动画创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
1.2 研究背景、目的和方法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目的 |
1.2.3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章 网页和纸质版面 |
2.1 网页设计及其发展 |
2.1.1 网页和网页设计 |
2.1.2 网页的区分 |
2.1.3 网页设计的新要求 |
2.2 网页设计与纸质版面设计 |
第3章 动画与网页设计 |
3.1 资讯类 |
3.1.1 新闻类 |
3.1.2 专业类 |
3.2 社交类 |
3.2.1 爱好类 |
3.2.2 婚恋类 |
3.3 购物类 |
3.4 查询类 |
3.5 形象类 |
3.5.1 政府类 |
3.5.2 校园类 |
3.5.3 企业类 |
3.5.4 个人或团队类 |
3.6 游戏类 |
第4章 动画创意的原则思考 |
4.1 动画形式与信息主题 |
4.2 符合受众层次 |
4.3 易理解 |
4.3.1 明确主题 |
4.3.2 划分清晰 |
4.4 艺术化呈现 |
4.4.1 艺术表达 |
4.4.2 趣味幽默 |
4.4.3 审美需求 |
4.5 文化诉求 |
第5章 动画创意的方法探讨 |
5.1 用设计思维思考 |
5.1.1 追求创新 |
5.1.2 全面综合的思考问题 |
5.2 图形创意手法的运用 |
5.2.1 同构产生新义 |
5.2.2 矛盾空间引起的视错觉 |
5.2.3 让思维随图底转换游走 |
5.2.4 异变的不可思议 |
5.3 动画表现技法的融入 |
5.3.1 运动规律的符合 |
5.3.2 镜头的运用 |
5.3.3 音画合一 |
5.3.4 表情达意 |
5.3.5 风格的突出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10)基于响应式Web设计中用户界面的分析与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课题研究背景 |
(一) 网页设计的发展及现状 |
1. 响应式网页设计的定义 |
2. 响应式建筑与响应式网页的关系 |
(二)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 国内的研究现状水平 |
2. 国外的研究现状及创新之处 |
二、研究目的与方法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三) 研究内容结构 |
(四)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实现响应式网页设计的要素分析 |
一、响应式网页存在的必要性 |
(一) 用户体验的需求 |
(二) 支持小屏幕移动设备的重要性 |
(三) 桌面版浏览器不同视口的需求 |
1.背景图平铺自适应 |
2.中心定位两侧自适应 |
3.单侧定位中心延展 |
4.瀑布流式设计 |
第三章 如何实现响应式网页设计 |
一、媒体查询:支持不同视口 |
(一) 什么是媒体查询 |
(二) 为什么响应式设计需要媒体查询 |
(三) CSS3媒体查询特性 |
(四) 如何在iOS和Android设备上使用媒体查询 |
(五) 为特定视口设定CSS样式 |
二、流式布局(百分比布局) |
(一) 为什么响应式设计需要流式布局 |
(二) 将固定布局修改成百分比布局 |
(三) 为媒体查询增加灵活性:em替换px |
三、用弹性图片解决视口缩放 |
(一) 怎样使图片进行工作 |
(二) 图片伴随视口缩放 |
(三) 为不同的屏幕尺寸提供不同的图片 |
(四) 为特定图片指定特定规则 |
第四章 响应式网页设计用户界面的实践 |
一、响应式网页设计中CSS3的实践 |
(一) 增加动态导航的视觉体验 |
(二) 网页字体的设计与分析 |
(三) CSS3的颜色模式及透明通道的使用 |
(四) 为背景增加灵活性 |
二、响应式设计中的HTML5的实践 |
(一) HTML5的语义化 |
(二) 可响应的HTML5视频 |
三、让设计超越媒介:响应不同屏幕和视口 |
(一) 跨浏览器支持响应式设计 |
(二) 让旧版本浏览器支持响应式设计 |
(三) 导航链接转换为下拉菜单 |
(四) 响应高分辨率的设备 |
第五章 关于响应式网页的毕业设计 |
一、毕业设计中响应式网页设计的实践 |
(一) 网页整体结构设计 |
1.导航区域 |
2.首页部分 |
3.品牌风格 |
4.设计团队 |
5.特别推荐 |
6.品牌故事 |
7.产品类型 |
8.联系我们 |
9.页脚部分 |
二、毕业设计作品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
总结 |
一、响应式网页设计未来发展的优势 |
二、响应式网页设计存在的缺陷 |
三、响应式网页设计的后续研究建议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在读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动态网页设计技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未来主义艺术思潮对现代版式设计发展的影响性研究[D]. 李美颐.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2]手绘数字插画在网页界面中的应用与价值研究[D]. 葛超.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3]浅析水墨元素融入网页设计的架构技巧[J]. 宋丽芳.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06)
- [4]湖湘文化背景下长沙非遗棕编旅游商品品牌包装设计研究[D]. 冷益苗. 湖南工业大学, 2019(01)
- [5]中国传统绣品工艺网页设计研究 ——以陕北“女红”为例[D]. 靳文. 西安理工大学, 2018(12)
- [6]民办高校的网页设计教学模式研究[J]. 严嘉麒,赵熙. 山西青年, 2017(14)
- [7]湖南湘绣文化网页及衍生品设计[D]. 谢犁.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3)
- [8]视觉艺术教育的新动向:数字时代背景下的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研究[D]. 徐耘春. 华东师范大学, 2015(03)
- [9]网页设计中的动画创意研究[D]. 刘梦琪. 安徽工程大学, 2015(02)
- [10]基于响应式Web设计中用户界面的分析与探究[D]. 张聪聪. 中南民族大学,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