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utoCAD技术绘制水利工程图的应用技巧(论文文献综述)
杨玉艳,芦晓峰[1](2021)在《计算机绘图课程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文中研究说明在信息时代,高等院校提高大学生计算机绘图能力,是大学生将来自信地走向社会、顺利就业和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绘图课程通过遴选教材和凝练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科学组织教学以优化计算机绘图课程教学设计;加强计算机绘图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计算机绘图理论教学水平和质量;通过熟练分部与整体练习、重视实验工程图制作、合理布置课堂作业和组织课后小组讨论以加强大学生计算机绘图实践能力训练;创新计算机绘图考核方式等途径改革。计算机绘图课程教学改革效果表明,能有效地调整大学生学习的状态和兴趣,强化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极大地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大学生计算机绘图能力。
严天序[2](2019)在《基于关键参数的泵装置流道设计及软件开发》文中研究说明进、出水流道在泵装置中起重要作用,对于有特定叶轮与导叶的泵装置,进水流道与出水流道决定了泵装置性能,工程实际中流道性能常常难以达到设计要求。现阶段,泵装置流道依赖专业人员设计,现有的泵装置流道设计软件多采用一维设计方法,输入的参数多而复杂,参数取值需根据实际工程经验,不能保证设计后的泵装置性能,软件实用性有待提高,而现有的流道绘制软件绘制的工程图仍不足以满足实际需要。本文主要研究立式轴流泵装置进出水流道的关键参数,开发出基于关键参数的流道设计绘图软件。进水流道的关键参数包括进水流道喉部断面高宽比、弯管段进出口面积比和进水弯管沿程断面积变化关系;出水流道的关键参数包括出水流道弯管出口高度、水平扩散角和出水弯管沿程断面积变化关系。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分析对比了各方案进水流道出口断面的流速均匀度、加权速度平均角度、进出水流道水力损失、出水流道动能回收率、出水流道典型截面平均涡量以及对泵装置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关键参数的推荐值。确定进水流道喉部断面高宽比推荐值为0.4~0.6之间,此值过大会导致叶轮进口的水流入角较大,此值过小会增大水力损失;弯管段进、出口面积比推荐值为1.8左右,过大或过小都会增加进水流道的水力损失。进水流道弯管段沿程面积规律以凹函数为较佳。确定出水流道出口高度范围推荐值为(0.8~0.9)D0,此值过大导致弯管段与直管段衔接处有旋涡区,此值过小则影响出水流道动能回收能力,增大直管段中的平均涡量;弯管水平扩散角推荐值为8°左右,取此值时的出水流道水力损失较小,直管段涡量较小。出水流道弯管段沿程面积规律以凹函数变化为最佳。发现出水流道直管段在纵向扩散易导致流态紊乱,增大水力损失。根据上述研究的结果,以计算机编程语言MATLAB和绘图软件AutoCAD为平台,应用MATLAB和AutoCAD的接口功能,开发出了一款泵装置流道设计软件,该软件具有流道设计和输出工程图纸的功能。软件的结构分为输入模块、计算模块、绘图模块和输出模块。对应用该软件设计的流道装置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的验证,设计工况时的泵装置效率达到78.39%,证明该软件可满足工程应用的要求,其流道设计美观实用,内部流态分布均匀,以期该软件对实际泵装置进、出水流道设计有所帮助。
杨阳[3](2016)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应用AUTOCAD技术分析》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应用AUTOCAD技术进行分析,并且通过具体实例阐述该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实际功效。
关莉莉[4](2015)在《水闸三维模型的建立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闸是水利工程中重要的水工建筑物,在水利事业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各种各样的软件开发,水闸设计的可视化研究在实际中日益常见。在可视化研究中,水闸三维模型的建立是难点也是重点,怎样寻找一种快速、准确和最优化的方法建立出水闸的三维模型是研究的关键。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资料,分析了水闸的三维建模现状。论述了常用三维软件的特点,选取了绘图精度较高的CAD作为建模软件。在AutoCAD2010的平台上,研究了三维建模的优化方法和技术。以水闸为例,分析水闸的上游连接段、闸室段、下游连接段三段的特点,根据水闸每段作用的不同、造型的不同,研究出建模的思路,并设计每段三维模型建立的详细步骤及应用程序。通过方案的对比,得出了建模的技巧,解决了一些难题:上游连接段中,圆弧翼墙的曲面结构在进行特征面拉伸时怎样正确选取路径及位置,布尔运算在护底、护坡和圆弧翼墙的连接的运用;闸室段,视图转换和模型之间的定位问题;海漫段、扭曲面建模导线的运用及建模时模式的设置。通过对各段建模过程的研究,得出水闸三维建模的通用性技巧,适用于不同造型的模型建立,有助于推动水利工程可视化的研究与应用。创建完成的水闸三维模型,可以实现多角度观察实体的外观形体、结构及各段的相对关系;通过对三维模型的剖切,能清楚地展示出水闸的内部结构;三维模型还可以进行二维视图和轴测图的转换;通过3D打印技术,制造出的水闸模型实物,精度高、直观性好、快速便捷、成本低廉,便于设计人员进行方案的对比和修改,缩短设计阶段的周期,从而节约成本,加快工程进度。
郭鑫蕾[5](2015)在《基于AutoCAD的工程制图教学系统的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程图样被称为“工程界的语言”,因此工程制图是工科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与实际应用脱节和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已经不能有效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急需转变观念,进行教学改革。为了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学水平,本文着重研究了AutoCAD在工程制图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三维建模的方法与过程、交集在切割体建模的应用、二维视图与三维实体之间快速转化的方法,并结合教材将一些典型模型按照叠加体、切割体、组合体、交集运用分类绘制出二维视图及三维实体;对AutoCAD进行二次开发,制作教学系统,包括将绘制的二维视图和三维实体制作成幻灯片,并制作成幻灯片库,定制下拉菜单和图像控件菜单,实现对所绘制图形的调用;将每个图形的制作过程制作成幻灯片,通过脚本语言进行编程,调用程序实现图形制作过程的动画演示。通过对AutoCAD在工程制图的应用研究,总结出一套快速绘制二维视图和三维实体的方法,在开发工程制图教学系统的时候把制图的思想融入之中,将每个模型按照二维补缺线图、二维视图、三维实体进行开发,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调用二维补缺线图让学生想象三维实体,也可以通过三维实体让学生绘制二维视图,并将制图的过程通过动画的方式进行演示,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逆向思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在AutoCAD环境中进行开发,也有利于学生提高操作AutoCAD的熟练程度。在课堂下,学生可以通过教学系统进行自己复习,有助于知识的巩固。该系统在工程制图教学中具有广泛的意义,随着教学系统的投入使用,必将为今后的制图教学作出一定的贡献。
张函琼[6](2015)在《采掘工程平面图动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从2013年初开始,全球进入了煤炭市场的"寒冬",虽然煤价不断下滑,但是销量依然不容乐观。特别是我省煤矿的低卡煤炭堆积严重,供大于需。随着人工成本越来高,采掘风险越来大,煤炭企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如何更加高效的利用现有资源,节约最大成本成为不可避免的议题。采掘工程平面图动态管理系统是在这些诸多需求下研发的一款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应用软件,有效的解决了,我国各煤矿企业采掘工作计划,采掘工程平面图的设计、填图、修改和补图等管理工作管理水平低,效果差,图纸落后于生产致使井下工作效率低的严重问题。该系统可彻底解决我国煤矿生产中采掘工程平面图的动态管理问题,为煤矿生产技术管理现代化提供技术保证。本项目来源于某煤炭企业地质中心,是为煤矿采掘工程开发的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上的应用型项目。本人根据对采掘工程平面图动态管理客户需求的分析和技术可行性分析,经过交互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实现和软件测试等阶段,完成了采掘工程平面图动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实现了系统对采掘数据和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库管理,数据库自动添加、修改、删除和查询等功能,系统可在采掘工程平面图上进行采掘工程设计,支持系统图形管理功能强系统具有开放性,用户可按需要自已对系统进行修改和扩充。
陈涛[7](2014)在《工程制图教学系统及学生自主学习系统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机械制图》是工科类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教学的难点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构思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按传统的教材内容培养的学生比较倾向于单向思维,而缺乏更为多向(发散、逆向)的思维,缺乏创造性思维能力。本系统着重研究怎样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将展示空间三维物体形状、大小、位置等几何信息或者物理信息以及将两个或三个二维平面图形/视图,快速有效地转化为三维模型的心理机制、几何原理、最佳转化途径和方法等问题。即制图中的组合体/集合体的读图问题,也即培养学生对空间形体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构型设计能力的问题,而制图课讲解过程中的重点、难处和关键问题正是如此。找出与现代几何造型方法(拉伸、放样、交集、并集、差集等)和工程实际结合较好的典型例题和习题,研究、优选出最快速有效地由二维图形到三维实体的几何建模方法和手段。在教学的过程中合适地进行演示操作,对过程进行一步一步地讲授,同学们除了可以动态地理解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之间的互相变换进程外,还可以对软件的应用有更直接、更真实的认识。三维几何建模造型教学方法的融合可使教学内容更丰富,学生的空间概念更强、更实际,教学过程更紧凑和生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和学习绘图软件的兴趣,丰富空间想象力,养成良好思维习惯,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首先,建立工程制图及计算机绘图AutoCAD习题库,收集一些经典的习题。然后对这些习题进行整理汇总,精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习题进行工程制图教学系统的建立,针对老师在教学中还停留于传统教学模式下进行改进,基于AutoCAD的三维建模功能,然后将其每一步以图片的形式插入到PPT中建立教学系统,一方面可以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再在教学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将一些方法类似的题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方便同学对系统的知识进行练习,使同学们更好的掌握本系统的内容,并且,在练习的过程中,锻炼同学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建模思路。最后,在同学们完成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模型库界面,对于本系统的重点,即一题多解题型,进行对比讲解,找出教学过程中共性的问题进行研究,找出这些一题多解题型的规律。
张伟雄[8](2013)在《一种实现三维实体转为二维工程图的技巧》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多年在技术工作中使用AutoCAD的经验,探讨在AutoCAD软件中实现将三维实体转为二维工程图的技巧。通过综合运用AutoCAD中的模型空间和布局空间,将三维实体转换成工程图,这样不仅提高了绘图效率,也大大改善了绘图的准确性。
宋晓波[9](2012)在《供配电工程一体化智能设计系统研发》文中指出供配电工程CAD软件系统,是计算机图形技术和辅助设计技术在电气工程领域的一项最广泛应用之一。目前国内外相关软件系统对供配电工程设计,其整体、局部和单元的绘图设计、计算分析、图元属性、工程信息、工程材料和施工工艺与标准等普遍存在相互独立,不能智能融合等问题;供配电工程新、旧CAD电子图不能相互兼容、相互转换和融合等问题;也未出现过成形的三维供配电工程图设计绘制方法。供配电工程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旨在从实际应用和注重经济与社会效益的角度出发,研究开发一套集设计、绘图、计算与分析于一体的智能化供配电工程CAD系统。针对现有供配电工程CAD软件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不足,本文研究分析了供配电工程设计方案、工程图与数据间内在联系机理及其关系,建立了供配电各元件对象的描述方法。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参数化建模技术等建立了标准的二维和三维图元信息库,同时通过数据标准化技术、信息智能识别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等,解决了图元实体对象与后台数据的关联及供配电工程新、旧工程图纸兼容性的问题,研发并实现与数据库链接的高级供配电工程参数化绘图设计系统、电缆清册和信息点表的智能生成系统。在智能模型结合面向对象的参数化设计基础上实现分析计算、绘图、数据处理一体化的供配电工程CAD系统的框架结构,研制开发一个符合实际工程设计需要的供配电工程智能化辅助设计集成系统。本文研发的系统基于AutoCAD平台,采用ActiveX Automation技术和电子表格及数据库技术等,运用可视化编程语言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与ObjectARX作为二次开发工具,对图元与文本信息智能识别、数据挖掘与融合,供配电工程图的二维、三维绘图设计、新、旧图纸兼容和数据交换、数据的分析处理及工程材料清册智能生成等方法和算法进行研究。研发的系统部分功能已在湖南省电力勘探设计院得到实际应用,产生了较好的效益。如何提高供配电工程一体化、智能化计算机辅助设计水平,提高工程设计的质量和效率,适应经济社会和行业市场高速发展的需要,是供配电工程CAD系统新的研发目标,也是本文深入研究开发的目的。
张多峰[10](2009)在《AutoCAD在水利工程制图中的开发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AutoCAD软件系统不具有水利工程的专业特性,利用AutoCAD软件绘制水利工程图存在着几个突出的问题,首先是可选线型中没有完全符合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制图国家标准》的线型;再是预定义的填充图案库中也没有水工图常用的建筑材料图例;还有AutoCAD不具有高程尺寸的自动标注功能,在标注数量众多的高程尺寸时非常麻烦,并且水工图中高程的尺寸计算也严重影响了绘图的速度。本文借助AutoCAD系统提供的二次开发功能结合实例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以有效地提高AutoCAD绘制水利工程图的效率和质量。
二、AutoCAD技术绘制水利工程图的应用技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utoCAD技术绘制水利工程图的应用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1)计算机绘图课程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优化计算机绘图课程教学设计 |
(一)遴选教材和凝练教学内容 |
(二)采用多媒体科学组织教学 |
二、提升教师计算机绘图理论教学质量 |
(一)加强计算机绘图师资队伍建设 |
(二)提升计算机绘图理论教学水平 |
三、加强大学生计算机绘图实践能力训练 |
(一)熟练分部与整体练习 |
(二)重视实验工程图制作 |
(三)合理布置课堂作业 |
(四)组织课后小组讨论 |
四、创新计算机绘图课程考核方式 |
五、计算机绘图课程教学改革效果 |
(一)有效调整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兴趣 |
(二)大力强化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 |
(三)积极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四)切实提高大学生计算机绘图能力 |
(2)基于关键参数的泵装置流道设计及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流道设计理论 |
1.2.2 数值模拟及模型试验 |
1.2.3 流道程序化设计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泵装置流道三维流场数值计算方法 |
2.1 三维湍流数值模拟计算方法 |
2.1.1 控制方程 |
2.1.2 控制方程离散化 |
2.1.3 紊流模型 |
2.1.4 数值模拟软件 |
2.2 泵装置建模 |
2.3 模型网格划分 |
2.4 数值模拟计算参数及边界设置 |
2.4.1 进出口边界 |
2.4.2 自由表面 |
2.4.3 固体边壁边界 |
2.4.4 交界面边界 |
2.5 泵装置及进、出水流道性能指标 |
2.5.1 泵装置扬程 |
2.5.2 泵装置效率 |
2.5.3 轴向流速均匀度 |
2.5.4 速度加权平均角 |
2.5.5 水力损失 |
2.5.6 动能回收率 |
2.5.7 平均涡量 |
2.6 本章小结 |
3 进水流道关键参数和流动分析 |
3.1 进水流道主要尺寸和关键参数 |
3.2 进水流道喉部断面高宽比 |
3.2.1 进水流道流速及流线分析 |
3.2.2 流道出口流态分析 |
3.2.3 进水流道水力损失 |
3.3 进水流道弯管进出口面积比 |
3.3.1 进水流道流速及流线分析 |
3.3.2 流道出口流态分析 |
3.3.3 进水流道水力损失 |
3.4 进水流道弯管段沿程面积变化 |
3.5 本章小结 |
4 出水流道关键参数和流动分析 |
4.1 出水流道主要尺寸和关键参数 |
4.2 出水流道弯管段出口高度 |
4.2.1 出水流道流速分布及流线 |
4.2.2 出水流道动能回收率 |
4.2.3 出水流道各部分水力损失 |
4.2.4 出水流道典型截面涡量分析 |
4.3 出水流道弯管段平面扩散角 |
4.3.1 出水流道流速分布及流线 |
4.3.2 出水流道动能回收率 |
4.3.3 出水流道各部分水力损失 |
4.3.4 出水流道典型截面涡量分析 |
4.4 出水流道直管段形式 |
4.4.1 出水流道流速分布及流线 |
4.4.2 出水流道动能回收率 |
4.4.3 出水流道各部分水力损失 |
4.5 出水流道弯管段沿程面积变化 |
4.6 本章小结 |
5 流道设计软件开发 |
5.1 MATLAB语言介绍 |
5.1.1 MATLAB绘图功能 |
5.1.2 GUIDE介绍 |
5.2 Auto CAD介绍 |
5.3 软件运行环境 |
5.4 软件结构 |
5.4.1 输入模块 |
5.4.2 计算模块 |
5.4.3 绘图模块 |
5.4.4 输出模块 |
5.5 本章小结 |
6 泵装置流道设计及数值模拟 |
6.1 流道设计 |
6.2 建模及网格划分 |
6.3 泵装置流线分析 |
6.4 叶轮进口断面流速分布 |
6.5 泵装置性能预测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工作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二、参加科研项目 |
三、申请发明专利和软件着作权 |
(4)水闸三维模型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水闸的种类和应用 |
1.1.2 “数字化”在设计仿真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三维设计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2 三维设计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2 三维建模的理论 |
2.1 建模软件 |
2.1.1 CAD |
2.1.2 BIM |
2.1.3 3DS MAX |
2.1.4 SketchUp |
2.1.5 Solid Works |
2.1.6 UG |
2.2 三维建模内容 |
2.2.1 几何建模(Geometric Modeling) |
2.2.2 物理建模(Physical Modeling) |
2.2.3 运动建模(Kinematic Modeling) |
2.2.4 行为建模(Behavior Modeling) |
2.2.5 模型分割(Model Segmentation) |
2.3 三维建模实现方式 |
2.3.1 参数化实体建模 |
2.3.2 CAD实体建模 |
2.3.3 特征建模 |
3 基于AutoCAD2010的三维建模方法 |
3.1 实体命令的基本体建模 |
3.1.1 绘制底面为水平面的基本体 |
3.1.2 绘制底面为正平面的基本体 |
3.1.3 绘制底面为侧平面的基本体 |
3.1.4 应用UCS在同一视图中绘制多方位的基本体 |
3.2 拉伸(EXTRUDE)建模 |
3.3 放样(LOFT)建模 |
3.3.1 横截面 |
3.3.2 路径 |
3.3.3 导向 |
3.4 旋转(REVOLVE)建模 |
3.5 扫掠(SWEEP)建模 |
3.6 布尔运算 |
3.6.1 并集(UNION) |
3.6.2 差集(SUBTRACT) |
3.6.3 交集(INTERSECT) |
3.7 视图与视口 |
3.7.1 命名视图 |
3.7.2 命名视口 |
3.7.3 三维视图 |
3.8 编辑三维实体 |
3.8.1 三维对象的移动 |
3.8.2 三维对象的旋转 |
3.8.3 三维实体剖切 |
3.8.4 三维对象的对齐 |
3.8.5 三维对象的阵列 |
3.8.6 使用夹点编辑三维实体和曲面 |
4 水闸模型建立的实例应用 |
4.1 上游连接段 |
4.1.1 建模分析 |
4.1.2 具体操作步骤 |
4.1.3 建模技巧 |
4.2 闸室段 |
4.2.1 建模分析 |
4.2.2 具体操作步骤 |
4.2.3 建模技巧 |
4.3 下游连接段 |
4.3.1 建模分析 |
4.3.2 具体操作步骤 |
4.3.3 建模技巧 |
4.4 建模成果的应用列举 |
4.4.1 多方位观察模型 |
4.4.2 剖切 |
4.4.3 转换二维图 |
4.4.4 3D打印实物展示 |
5 总结 |
6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着作和科研项目 |
致谢 |
(5)基于AutoCAD的工程制图教学系统的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2.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2 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发展动态 |
1.3.1 国内发展动态 |
1.3.2 国外发展动态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AutoCAD 在工程制图中的应用 |
2.1 CAD 技术与 AutoCAD 概述 |
2.1.1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概念 |
2.1.2 CAD 系统的构成 |
2.1.3 AutoCAD 概述 |
2.2 AutoCAD 三维建模基础 |
2.2.1 三维模型分类 |
2.2.2 创建三维模型的绘图环境 |
2.2.3 坐标系变换 |
2.2.4 模型空间和图纸空间 |
2.2.5 三维视图的转换 |
2.2.6 多视口设置 |
2.2.7 视觉样式 |
2.2.8 三维建模命令 |
2.3 AutoCAD 三维建模方法与过程 |
2.3.1 组合体及看图方法 |
2.3.2 叠加体建模 |
2.3.3 切割体建模 |
2.3.4 组合体建模 |
2.4 交集在三维建模中的应用 |
2.5 AutoCAD 中一种利用二维视图进行三维建模的方法 |
2.6 AutoCAD 中由三维实体获取二维视图的方法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工程制图教学系统的开发 |
3.1 工程制图教学系统开发思想 |
3.2 工程制图教学系统开发流程 |
3.3 幻灯片库的制作 |
3.3.1 绘制图形 |
3.3.2 制作图块 |
3.3.3 制作幻灯片 |
3.3.4 制作幻灯片库 |
3.4 菜单的定制 |
3.4.1 AutoCAD 菜单简介 |
3.4.2 定制下拉菜单 |
3.5 幻灯片库的调用 |
3.5.1 图像控件菜单简介 |
3.5.2 定制图像控件菜单 |
3.5.3 加载图像控件菜单并执行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动画的制作 |
4.1 动画概述及制作目的 |
4.2 动画制作方法 |
4.3 脚本文件概述 |
4.4 动画制作流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6)采掘工程平面图动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组织结构 |
第2章 开发方案与相关技术 |
2.1 开发模型 |
2.2 相关技术 |
2.2.1 AutoCAD及相关二次开发技术简介 |
2.2.2 GIS技术及其发展 |
2.2.3 技术发展趋势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需求分析 |
3.1 用户需求 |
3.1.1 页面需求 |
3.1.2 功能需求 |
3.2 功能点需求分析 |
3.2.1 采掘数据库 |
3.2.2 测量数据库 |
3.2.3 采掘工程设计功能 |
3.2.4 自动进行测量填图和改图功能 |
3.2.5 常用图素数据化模块功能 |
3.2.6 平面做剖切面功能 |
3.2.7 煤层柱状图绘制功能 |
3.2.8 系统图形管理功能 |
3.2.9 系统CAD可扩充功能 |
3.3 软硬件需求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设计 |
4.1 总体结构设计 |
4.1.1 面向对象的采掘工程动态可视化管理系统结构 |
4.1.2 采掘工程动态可视化管理系统分系统结构 |
4.1.3 采掘工程设计管理系统 |
4.1.4 采掘工程设计数据管理系统 |
4.1.5 采掘工程计划制定与演示管理系统 |
4.1.6 采掘工程测量数据管理系统 |
4.1.7 采掘工程测量填图改图系统 |
4.1.8 采掘工程平面图录入系统 |
4.1.9 采掘工程剖面图自动生成系统 |
4.2 采掘工程动态管理系统核心结构 |
4.2.1 图形系统核心结构 |
4.2.2 数据库系统核心结构 |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3.1 煤矿GIS的基本模型设计 |
4.3.2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3.3 采掘生产状态内部图形数据库 |
4.3.4 巷道的数据结构 |
4.3.5 采掘数据库的建立 |
4.3.6 图形与外部数据库的连接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实现 |
5.1 开发环境 |
5.2 系统功能的实现 |
5.2.1 系统查询功能的实现 |
5.2.2 采掘工程图数据修改功能的实现 |
5.2.3 采掘工程图数据添加功能的实现 |
5.2.4 采掘工程图数据删除功能的实现 |
5.3 系统页面的实现 |
5.3.1 主界面的设计 |
5.3.2 采掘测量数据管理系统 |
5.3.3 采掘工程图形设计系统 |
5.3.4 采掘工程测量填图改图系统 |
5.3.5 采掘工程剖面图管理系统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概述 |
6.2 系统测试大纲 |
6.2.1 测试目标 |
6.2.2 测试环境 |
6.2.3 测试内容 |
6.3 系统功能测试 |
6.3.1 具体模块用例 |
6.3.2 通用功能用例 |
6.4 非功能性测试 |
6.4.1 用户界面测试 |
6.4.2 性能测试 |
6.5 测试总结 |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
7.1 论文的结论 |
7.1.1 主要研究内容 |
7.1.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工程制图教学系统及学生自主学习系统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调查报告 |
1.2.1 教师教学情况调查 |
1.2.2 学生学习情况调查 |
1.3 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3.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3.2 CAD技术概述与AutoCAD应用 |
1.3.3 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
1.4 国内外发展动态 |
1.4.1 国内研发前沿 |
1.4.2 国外研发前沿 |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1 教学目标 |
1.5.2 教学方法 |
1.5.3 论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工程制图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基本思想及要求 |
2.1 多媒体教学系统设计思想 |
2.2 工程制图多媒体课件设计基本要求 |
2.3 多媒体教学系统功能实现方式 |
2.3.1 触发器使用方法 |
2.3.2 界面操作步骤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工程制图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设计 |
3.1 习题库的建立 |
3.2 组合体概述 |
3.2.1 组合体视图与AutoCAD视口 |
3.2.2 组合体构形和形体分析法 |
3.3 操作命令概述 |
3.3.1 常规操作命令 |
3.3.2 布尔运算与复杂实体造型命令 |
3.4 简单组合体形成过程 |
3.4.1 叠加体形成过程 |
3.4.2 切割体形成过程 |
3.4.3 简单复合体形成过程 |
3.5 复杂组合体形成过程 |
3.5.1 求交得到组合体形成过程 |
3.5.2 剖切面切割形成组合体 |
3.5.3 放样形成组合体 |
3.6 一题多解组合体 |
3.6.1 一题多解形成的原因 |
3.6.2 一题多解典型题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程制图学生自主学习平台的建立 |
4.1 平台建立思想 |
4.2 平台具体内容 |
4.2.1 拉伸体 |
4.2.2 叠加体 |
4.2.3 切割体 |
4.2.4 难题解析 |
4.2.5 一题多解组合体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HTML的工程制图虚拟模型库界面的建立 |
5.1 HTML与Notepad++概述 |
5.2 界面设计 |
5.3 界面源代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主要结论 |
6.3 进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一种实现三维实体转为二维工程图的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问题的提出 |
2 三维实体转为二维工程图的几种方法比较 |
3 三维实体转为二维工程图的技巧 |
3.1 布局空间里的操作 |
3.2 模型空间里的操作 |
4 结语 |
(9)供配电工程一体化智能设计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
2 供配电工程一体化智能设计系统研发内容和技术途径 |
2.1 供配电工程一体化智能设计系统功能 |
2.1.1 供配电工程一体化智能设计系统总体框图 |
2.1.2 绘图设计系统 |
2.1.3 电缆清册智能生成系统 |
2.1.4 信息点表智能生成系统 |
2.2 AutoCAD二次研发技术 |
2.2.1 Visual LISP |
2.2.2 基于ActiveX Automation技术的VB/VBA开发工具 |
2.2.3 Object ARX开发工具 |
2.3 供配电工程一体化智能设计系统集成开发工具 |
2.3.1 VB/VBA结合EXCEL数据库 |
2.3.2 面向对象的参数化信息建模 |
2.3.3 Access数据库 |
3 供配电工程图设计系统 |
3.1 图元库的建立 |
3.1.1 基本图元的定义 |
3.1.2 常用图元库 |
3.2 图元数据库设计 |
3.2.1 图元数据库的结构 |
3.2.2 基本图元信息表 |
3.2.3 动态表设计 |
3.2.4 创建ADO连接数据表 |
3.2.5 数据的输入和读取 |
3.3 供配电工程图绘图设计 |
3.3.1 参数化绘图程序设计 |
3.3.2 二维工程图绘制 |
3.3.3 三维工程图绘制 |
3.4 本章小结 |
4 电缆清册和信息点表智能生成系统 |
4.1 系统介绍 |
4.1.1 系统功能 |
4.1.2 系统的技术特点 |
4.2 数据的识别和提取算法 |
4.2.1 数据识别和提取技术现状 |
4.2.2 基于数据描述的图元识别和提取 |
4.2.3 基于坐标的快速模板匹配算法 |
4.2.4 方法小结 |
4.3 数据交互 |
4.3.1 程序的控制流程和数据交互 |
4.3.2 Excel数据格式 |
4.4 数据分析和计算 |
4.4.1 多回路适用的实现算法 |
4.4.2 电缆型号和截面的选择算法 |
4.4.3 屏位匹配算法 |
4.4.4 查错处理算法 |
4.4.5 方法小结 |
4.5 本章小结 |
5 供配电工程一体化智能设计平台构建 |
5.1 设计原则 |
5.2 总体方案 |
5.3 系统运行实例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AutoCAD技术绘制水利工程图的应用技巧(论文参考文献)
- [1]计算机绘图课程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 杨玉艳,芦晓峰.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1)
- [2]基于关键参数的泵装置流道设计及软件开发[D]. 严天序. 扬州大学, 2019(02)
- [3]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应用AUTOCAD技术分析[J]. 杨阳. 江西建材, 2016(17)
- [4]水闸三维模型的建立及应用[D]. 关莉莉. 郑州大学, 2015(03)
- [5]基于AutoCAD的工程制图教学系统的开发研究[D]. 郭鑫蕾. 太原理工大学, 2015(09)
- [6]采掘工程平面图动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函琼. 东北大学, 2015(06)
- [7]工程制图教学系统及学生自主学习系统的建立[D]. 陈涛.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2)
- [8]一种实现三维实体转为二维工程图的技巧[J]. 张伟雄.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3)
- [9]供配电工程一体化智能设计系统研发[D]. 宋晓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10)
- [10]AutoCAD在水利工程制图中的开发与应用[J]. 张多峰.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