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车前束的合理调整(论文文献综述)
肇世华[1](2016)在《汽车轮胎异常磨损原因分析及预防》文中认为轮胎磨损主要是轮胎与地面间滑动产生的摩擦力造成的。若轮胎使用不当、前轮定位不准、维护不及时势必会对轮胎造成故障性异常磨损,甚至会造成严重事故。因此,掌握其现象、原因并及时预防是非常必要的。
阚萍,王雷,王传磊,徐小东[2](2016)在《汽车前轮定位参数影响轮胎异常磨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汽车前轮定位参数是影响前轮异常磨耗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汽车前轮定位中的前轮外倾和前轮前束影响轮胎异常磨损机理的分析,提出了基于轮胎特性合理匹配前束值的计算方法,分析了样车轮胎磨损的原因。侧滑试验证明:只有基于最小侧滑量值调整前束值才能理想匹配前轮前束和前轮外倾,达到车辆行驶时前轮磨损最小的目的。
刘良[3](2014)在《基于近似模型技术的汽车转向梯形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时,转向梯形机构对整车的操控性、稳定性以及轮胎的磨损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当汽车悬架为独立悬架时,若转向梯形机构设计不合理,汽车悬架系统的悬架导向机构与转向系统的转向杆系之间的运动发生相互干涉,前轮摆振、汽车跑偏等不良现象就会出现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破坏了整车的操控性、稳定性,轮胎磨损变得更为剧烈。因此对转向梯形机构进行优化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某款越野车为研究对象,采用近似模型技术,对汽车的转向梯形机构优化设计做了相关研究和探索。首先运用ADAMS软件建立前悬架和转向模型,并进行平行轮跳和原地转向仿真试验,得到前束角随车轮跳动的变化曲线和阿克曼误差随车轮转角的变化曲线。然后利用ADAMS软件中的Insight模块分析转向梯形关键点对车轮跳动时前束角变化和转向时阿克曼误差的影响,即灵敏度分析。根据前面的灵敏度分析,采用最优拉丁超立方实验设计对转向梯形关键点进行随机取样,将取样值赋予前悬架和转向虚拟样机模型,得出车轮前束角变化和阿克曼误差的响应值。通过Matlab编写程序分别建立转向梯形关键点与车轮前束角变化和转向阿克曼误差的近似模型,设置优化目标,进行多目标优化设计。最后通过建立整车虚拟样机模型,根据国标《汽车操纵稳定性实验方法》,利用所建立的整车虚拟样机模型,分析了转向梯形优化前后该车在稳态回转、转向回正、蛇行实验等三项操纵稳定性实验中的性能表现,并对仿真实验结果进行计分评价。对比转向梯形优化前后的操纵稳定性评价计分值,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的优化分析方法十分有效,具有较高的可行性。本文对汽车转向梯形机构进行多目标的优化设计,以转向梯形机构关键点作为设计变量,以车轮跳动时前束角变化和转向时阿克曼误差为目标函数,建立转向梯形机构的近似模型,采用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得到前束角变化和阿克曼误差的pareto解集。通过本文的探索和研究,得到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汽车转向梯形机构优化设计方法,对汽车转向梯形机构的创新和研发具有较好的现实指导意义。
陆刚[4](2012)在《子午线轮胎的性能特点与使用方法》文中研究表明子午线轮胎目前已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乘用胎方面。本文介绍了无内胎充气轮胎的结构特点及与普通斜胶胎相比所具有的优点,总结了子午线轮胎的使用方法和优缺点。列举了子午线轮胎的维护方法。
左曙光,苏虎,王纪瑞[5](2012)在《滚动汽车轮胎自激振动仿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以高速行驶汽车产生的轮胎周向多边形磨损现象为背景,通过建立轮胎的有限元模型以及轮胎-路面的LuGre摩擦模型实现了汽车轮胎高速滚动过程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应用该模型进行了轮胎侧向自激振动的仿真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仿真结果表明滚动汽车轮胎在一定条件下确实出现了侧向自激振动现象,它也是造成轮胎多边形磨损的原因之一。参数灵敏度分析表明:轮胎侧向自激振动随车速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车速过低或过高时均不能形成自激振动;前束角与外倾角对自激振动的影响与车速相似,两者都存在一个峰值点;另外,大载荷条件下,胎面自激振动会比较剧烈,轮胎的多边形磨损也比较严重。因此,为避免产生轮胎自激振动,减少轮胎多边形磨损,要将设计参数以及使用工况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
白恩军[6](2011)在《基于ADAMS独立悬架汽车动力学及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汽车悬架是汽车中弹性的连接车架与车桥的装置。它一般由弹性元件、导向机构、减振装置等部件构成,主要任务是吸收和缓和行驶中因路面不平引起的车轮跳动而传给车架的冲击和振动,以提高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和乘座舒适性。在汽车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于汽车轻量化带来的构件变形已经不能忽视,在以往的整车系统研究中,悬架系统作为刚体处理来研究其特性对整车性能的影响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的要求,悬架系统的柔性变形必须给予重视。因此,对悬架系统中柔性体的振动以及对其进行柔性化处理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此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首先,详细阐述了悬架运动学与动力学特性的定义及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了悬架运动学与动力学特性对整车性能的影响,简述了研究悬架运动学的研究方法。其次,利用ADAMS、CATIA和Hypermesh软件建立了多刚体与刚柔耦合双横臂前悬架和五连杆后悬架子系统模型,并组装整车,改善了以往整车多刚体模型的缺点与不足。再次,对建立的多刚体与刚柔耦合悬架进行了运动学仿真对比分析,详细的说明了柔性体对悬架定位参数的影响,并得出了对悬架系统进行改进的结论。然后,针对悬架的不足,运用试验设计、灵敏度分析及多目标优化方法对前后悬架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优化效果理想,并详细介绍了优化方法。最后,对整车多刚体与刚柔耦合模型进行了平顺性仿真对比分析,着重研究柔性体对整车性能的影响。分析了质心加速度,悬架动行程,轮胎动载荷时域与频域响应。对汽车座椅加速度加权,得到时域加权加速度,对汽车平顺性进行了时域加权评价。
李勇,唐荣平,徐进军[7](2011)在《HELUX底盘汽车前轮偏磨问题分析》文中认为针对HELUX底盘汽车前轮偏磨问题,建立计算数学模型,运用数学计算方法,对前轮前束与其他前轮参数的匹配进行技术分析和数学计算,找出轮胎偏磨的原因,提出了一种解决前轮独立悬架前轮胎偏磨的措施实施方案;结合检测线侧滑量检测和实车试验,解决了HELUX底盘汽车偏磨问题。
宋朝远,谢巍婷,王军喜[8](2009)在《四轮定位对汽车操控稳定性和轮胎磨损的影响分析》文中指出四轮定位参数做为汽车的一项重要参数,合适与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汽车的操控稳定性和轮胎寿命。因此分析研究汽车在使用过程中的四轮定位参数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四轮定位参数的内容和作用,分析了四轮定位对汽车操控稳定性和轮胎磨损的影响,可供行业内人员及驾驶者在遇到如下各种问题时提供一点解决思路和途径。
徐进军,陈钊[9](2009)在《基于激光测距的汽车前束测试工艺分析》文中认为准确的汽车前束值是保证汽车行驶性能的重要参数,分析了激光测距的原理,介绍了采用激光测距法的前束测试台的结构,详细分析了使用该测试台测试前束的工艺过程,以及测试中需要注意的因素。
张海鹏[10](2009)在《载重汽车车轮定位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汽车工业和道路运输事业的发展,载重汽车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在道路货运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它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带来诸如交通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车轮定位故障是汽车行驶系故障中发生频率较高的故障之一,它能够造成轮胎异常磨损,前轮摆振、跑偏等现象,影响汽车的操纵稳定性、行驶安全性。另外,车轮定位故障对载重汽车的影响更为明显,故车轮定位的检测是汽车特别是载重汽车安全检测的重要内容。用于乘用车的四轮定位仪已经比较普遍,但对于专门用来检测载重汽车车轮定位参数的检测设备研究较少,目前应用的车轮定位检测设备由于测量模型不准等原因,造成检测结果不可靠,直接关系到车辆的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因此,开展载重汽车车轮定位检测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汽车车轮定位的作用及对汽车使用性能的影响,进而分析载重汽车车轮主要定位参数的测量原理。在此基础上,研究载重汽车车轮定位参数的测量方法,以几何中心线定位方式来建立测量基准,研究几何中心线的确立过程,并推导前束测量模型中因标尺及几何中心线偏离理论位置的修正公式;研究车轮外倾角的测量方法;建立主销倾角的测量模型,并推导主销后倾角、主销内倾角的计算公式;对测量方法进行误差补偿,并利用SolidWorks平台以及Matlab软件对几何中心线的确立进行仿真试验,通过试验结果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二、汽车前束的合理调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汽车前束的合理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1)汽车轮胎异常磨损原因分析及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 轮胎异常磨损种类及原因分析 |
1.1 胎冠中部严重磨损、胎纹磨光 |
1.2 轮胎两边 (胎肩) 磨损过大 |
1.3 轮胎单边磨损过大 |
1.4 胎冠锯齿状磨损 |
1.5 斑秃形磨损 |
2 预防措施与对策 |
2.1 及时检查和保持轮胎气压 |
2.2 合理操作, 正确选择路面 |
2.3 尽量避免轮胎处于超负荷运行 |
2.4 定期检查和轮胎换位 |
2.5 及时检查前轮定位及车轮平衡 |
3 结束语 |
(2)汽车前轮定位参数影响轮胎异常磨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前轮定位参数 |
2 前轮外倾和前轮前束影响轮胎异常磨损机理 |
2.1 前轮外倾角与轮胎磨损的关系 |
2.2 前轮前束角与轮胎磨损的关系 |
2.3 前轮前束与前轮外倾角的匹配对轮胎磨损的影响 |
2.3.1 前轮前束角与前轮外倾角合理匹配 |
2.3.2 根据轮胎特性合理选择前束角的设计匹配 |
2.3.3 根据前轮侧滑量及时调整前束的动态匹配 |
3 样车前轮轮胎磨损分析 |
4 前束值影响前轮侧滑量试验 |
4.1 样车前轮侧滑试验 |
4.2 前轮侧滑量与前束值关系曲线 |
4.3 试验结果分析 |
(1)前束值影响侧滑量分析 |
(2)基于最小侧滑量的前束值与外倾角合理匹配分析。 |
(3)减少样车前轮轮胎异常磨损措施 |
5 结论 |
(3)基于近似模型技术的汽车转向梯形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汽车转向梯形研究概况 |
1.3 近似模型技术发展现状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近似模型及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 |
2.1 近似模型技术 |
2.1.1 实验设计 |
2.1.2 近似模型构建 |
2.1.3 近似模型的验证和优化 |
2.2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 |
2.2.1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2.2.2 动力学方程的求解 |
2.3 转向梯形设计要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前悬架和转向模型建立与仿真分析 |
3.1 ADAMS 基础知识 |
3.1.1 ADAMS 简介 |
3.1.2 运动学方程建立与求解 |
3.2 前悬架和转向模型的建立 |
3.2.1 坐标系的确定 |
3.2.2 前悬架模型的建立 |
3.2.3 转向模型的建立 |
3.3 前悬架和转向模型的仿真分析 |
3.3.1 平行轮跳仿真分析 |
3.3.2 原地转向仿真分析 |
3.4 灵敏度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转向梯形优化设计 |
4.1 实验设计 |
4.2 近似模型构建 |
4.3 多目标优化 |
4.4 结果验证分析 |
4.4.1 整车模型的建立 |
4.4.2 稳态回转仿真分析 |
4.4.3 转向回正仿真分析 |
4.4.4 蛇行实验仿真分析 |
4.4.5 操纵稳定性总评分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子午线轮胎的性能特点与使用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无内胎充气轮胎区别于普通轮胎的差异 |
2 无内胎子午线轮胎的含义和特点 |
3 子午线轮胎的使用特性 |
4 子午线轮胎的使用方法 |
5 子午线轮胎不能混装使用 |
6 子午线轮胎的维护 |
7 结束语 |
(5)滚动汽车轮胎自激振动仿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轮胎自激振动有限元模型 |
1.1 胎面自激振动机理分析 |
1.2 轮胎三维有限元模型 |
1.3 LuGre摩擦模型及其二次开发 |
1.4 滚动轮胎自激振动仿真模型 |
2轮胎的工作条件对自激振动特性影响仿真分析[10-12] |
2.1 某一固定参数下轮胎胎面自激振动仿真分析 |
2.2 轮胎胎面自激振动影响因素分析 |
2.2.1 自激振动强弱指标K |
2.2.2 汽车行驶车速对轮胎自激振动的影响 |
2.2.3 汽车载荷对轮胎自激振动的影响 |
2.2.4 汽车前束角对轮胎自激振动的影响 |
2.2.5 汽车外倾角对轮胎自激振动的影响 |
3 结 论 |
(6)基于ADAMS独立悬架汽车动力学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 |
1.3.1 多体系统动力学方法 |
1.3.2 MSC.ADAMS分析软件概述 |
1.3.3 ADAMS软件的计算方法 |
第2章 悬架参数对整车性能的影响 |
2.1 悬架主要参数及其对整车性能的影响 |
2.1.1 主销内倾角和主销偏移距的变化 |
2.1.2 主销后倾角与主销后倾拖距的变化 |
2.1.3 车轮外倾角随轮跳的变化 |
2.1.4 车轮前束角随轮跳的变化 |
2.1.5 轮距和轴距随轮跳的变化 |
2.1.6 侧倾中心高度、侧倾角、侧倾角刚度和悬架刚度的变化 |
2.1.7 制动点头和加速上仰特性 |
2.2 研究悬架运动学的方法概述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动力学仿真模型的建立 |
3.1 前悬架子系统模型的建立 |
3.1.1 多刚体模型 |
3.1.2 刚柔耦合模型 |
3.2 后悬架子系统模型的建立 |
3.2.1 后悬架多刚体模型 |
3.2.2 后悬架刚柔耦合模型 |
3.3 减震器及转向系模型 |
3.4 横向稳定杆模型 |
3.4.1 刚体模型 |
3.4.2 刚柔耦合模型 |
3.5 轮胎模型的建立 |
3.6 整车模型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悬架运动学仿真分析 |
4.1 双横臂前悬架仿真分析 |
4.2 五连杆后悬架仿真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悬架性能分析及结构优化 |
5.1 试验设计及灵敏度分析概述 |
5.1.1 实验设计分析的基本概念 |
5.1.2 灵敏度分析概念 |
5.2 双叉臂悬架导向机构的灵敏度分析 |
5.3 双叉臂前悬架性能的多目标优化 |
5.3.1 主要目标法简介 |
5.3.2 基于主要目标法悬架性能优化 |
5.4 五连杆悬架导向机构的灵敏度分析 |
5.5 五连杆后悬架性能多目标优化 |
5.5.1 统一目标法简介 |
5.5.2 基于统一目标法五连杆悬架性能优化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悬架对整车平顺性的影响 |
6.1 平顺性仿真结果与分析 |
6.2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HELUX底盘汽车前轮偏磨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原因分析 |
2 前束与载荷以及前轮外倾角匹配计算关系 |
3 HELUX底盘SUV汽车前束与载荷以及前轮外倾角匹配关系测量和计算 |
3.1 HELUX底盘SUV教练车的相关设计参数 |
3.1.1 结构参数 |
3.1.2 标准前轮参数 |
3.2 实际测量结果 |
3.3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前轮理论前束值 |
3.4 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际测量结果对比 |
4 转向节球头在水平面绕主销旋转的运动模拟 |
4.1 调节臂为水平布置时, 转向节与调臂连接球头在水平面旋转运动模拟 |
4.2 左前轮调节球头位置后, 转向节球头在水平面旋转运动模拟 |
4.3 转向节球头水平面移动模拟曲线图 |
5 问题的解决 |
6 结束语 |
(9)基于激光测距的汽车前束测试工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激光测距原理 |
1.1 激光测量装置 |
1.2 车轮某点的位置确定 |
2 激光测距式前束台 |
3 前束测试工艺 |
3.1 汽车登录 |
3.2 汽车定位 |
3.3 汽车位置调整 |
3.4 前束测试 |
3.5 前束调整 |
4 结束语 |
(10)载重汽车车轮定位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内外汽车检测技术的发展概况 |
1.2 车轮定位参数研究的历史及发展趋势 |
1.2.1 车轮定位参数研究的历史 |
1.2.2 车轮定位参数研究的发展趋势 |
1.3 汽车车轮定位检测技术发展概况 |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汽车车轮定位的作用及对汽车使用性能的影响 |
2.1 车辆车轮定位检测参考基准 |
2.1.1 参考基准的基本概念 |
2.1.2 车轮定位方法 |
2.2 车轮定位参数的概念及作用 |
2.2.1 概述 |
2.2.2 车轮外倾角 |
2.2.3 主销内倾角 |
2.2.4 车轮前束 |
2.2.5 主销后倾角 |
2.2.6 推力角 |
2.2.7 转向前张角 |
2.3 车轮主要定位参数对车辆使用性能的影响 |
2.3.1 车轮外倾对使用性能的影响 |
2.3.2 主销内倾角对使用性能的影响 |
2.3.3 车轮前束对使用性能的影响 |
2.3.4 主销后倾角对使用性能的影响 |
2.4 汽车故障与车轮定位的关系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载重汽车车轮定位测量原理 |
3.1 概述 |
3.2 前束的测量原理 |
3.2.1 前束测量基准的建立 |
3.2.2 前束的测量原理 |
3.3 主销倾角的测量原理 |
3.3.1 主销后倾角的测量原理 |
3.3.2 主销内倾角的测量原理 |
3.4 车轮外倾角的测量原理 |
3.5 转向20°时前张角的测量原理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载重汽车车轮定位测量方法的研究 |
4.1 前束的测量方法 |
4.1.1 车架各处中心点的确定 |
4.1.2 几何中心线的确立 |
4.1.3 前束测量模型的修正 |
4.2 外倾角的测量方法 |
4.2.1 倾角传感器的选型 |
4.2.2 外倾角的测量 |
4.3 主销倾角的测量方法及误差分析 |
4.3.1 主销后倾角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测量公式的推导 |
4.3.2 主销后倾角测量的误差分析 |
4.3.3 主销内倾角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测量公式的推导 |
4.3.4 主销内倾角测量模型的误差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载重汽车车轮定位测量系统的误差补偿及仿真试验 |
5.1 系统的误差补偿 |
5.1.1 外倾角测量的误差补偿 |
5.1.2 前束角测量的误差补偿 |
5.2 仿真试验 |
5.2.1 试验设计及步骤 |
5.2.2 试验数据处理及试验结果的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四、汽车前束的合理调整(论文参考文献)
- [1]汽车轮胎异常磨损原因分析及预防[J]. 肇世华. 时代汽车, 2016(10)
- [2]汽车前轮定位参数影响轮胎异常磨损研究[J]. 阚萍,王雷,王传磊,徐小东.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16(04)
- [3]基于近似模型技术的汽车转向梯形优化设计研究[D]. 刘良. 湖南大学, 2014(04)
- [4]子午线轮胎的性能特点与使用方法[J]. 陆刚.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12(09)
- [5]滚动汽车轮胎自激振动仿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左曙光,苏虎,王纪瑞. 振动与冲击, 2012(04)
- [6]基于ADAMS独立悬架汽车动力学及优化研究[D]. 白恩军. 东北大学, 2011(05)
- [7]HELUX底盘汽车前轮偏磨问题分析[J]. 李勇,唐荣平,徐进军. 现代机械, 2011(02)
- [8]四轮定位对汽车操控稳定性和轮胎磨损的影响分析[A]. 宋朝远,谢巍婷,王军喜. 第六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
- [9]基于激光测距的汽车前束测试工艺分析[J]. 徐进军,陈钊. 汽车科技, 2009(04)
- [10]载重汽车车轮定位检测方法的研究[D]. 张海鹏. 吉林大学, 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