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德育课程(非学科)学分制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高中德育课程(非学科)学分制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一、高中德育课程(非学科类)学分制管理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刘洪翔[1](2019)在《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学业评价是本科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具有诊断、导向、激励和监督等功能。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但最核心的问题是导向性不够鲜明的问题,由此导致评价内容强调对现有知识的掌握而不重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评价方式方法单一等等。发展创造力是大学生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能否培养出拔尖创造性人才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探索以学业评价促进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创造教育理论、学习过程理论及多元评价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创造力培养和学业评价的关系做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存在复杂的关联关系:学业评价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具有导向、激励和监控作用,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引导因素;学业评价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是产生创造动机的重要因素;学业评价可能促进也可能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对创造力培养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情形,不同评价要素对创造力产生的影响程度也不一致。利用好课堂评价和课程结业考试两个评价环节对于创造力培养有关键性的意义。对学业评价内部各环节、各要素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评价理念主要影响创造环境的创建、评价主体主要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评价反馈主要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品质的培养。以BJ大学和NC大学作为改革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典型案例,分析其主要做法与成效,找寻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BJ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尊重选择、多元融合”,NC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两所学校都非常重视发挥学业评价的导向作用,通过积极调整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来培养创造性人才。利用《威廉斯创造力测验量表》和自编问卷对16所高校120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我国高校开展学业评价改革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现状。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学业评价中不重视创造力评价与大学生创造力不足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偏好不同课程测试题目类型的学生、偏好不同课程结业考试方式的学生在创造力发展水平上均存在显着差异。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主要存在导向性不强、过程性忽视、融合性不够、成效性不好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对学生个性发展引导不够、对考核的内容缺乏科学监管、评价方式创新受到多方掣肘等等。基于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借鉴我国多元评价理论和创造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从改革学业评价的五大要素提出我国高校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与实施建议。建议多渠道地开展学业评价改革: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在具体的评价环节中,课程学习评价要根据课程性质、目标、教学方式的不同,采取灵活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在评价目的上要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评价内容上要适度增加创造力的考察,在评价方式上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综合素质评价可建立“基础+分类评价”的评价模式。

张燕[2](2019)在《德育学分制背景下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策略研究 ——以青岛市胶州Z中职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德育学分制是目前许多学校采取的一种有效的学生德育评价机制。它能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比较客观、真实的评价,能够较好的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切实提高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本研究以胶州市Z中职学校教师、学生与家长为对象,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深入剖析德育学分制下德育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如:德育学分制万能的思想;过于注重结果评价,忽视过程管理;学校的学生管理组织和管理人员缺乏协调性等问题。立足于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揭示了德育学分制评价机制、德育学分制下管理队伍体系、德育学分制过程管理体系、校园软环境育人氛围等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德育学分制背景下中职学校德育管理效果的影响。同时,本研究就提升德育学分制背景下中职学校学生德育管理效果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学校和主管部门要完善德育学分制评价机制;强化德育学分制下管理队伍建设;搭建德育学分制过程管理体系;建设校园文化,渗透德育学分制,形成育人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家校合作,形成支撑学生健康发展的家校合力;服务社会,打造“职教义工”志愿服务品牌。

杨娇[3](2019)在《学生成长导师制在云南M中学实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当中规定,要高度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要按照教育规律、学生自然生长规律,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良好的学习生长环境,同时还要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教育不仅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全面有效地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笔者经过研究发现,导师制下的学生成长导师制管理模式是一种适应学生不同需求和个体差异的有效管理模式。因此,研究如何在普通高中学校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以及学生成长导师制如何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对指导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教育教学有着丰富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试图运用相关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对云南M中学实施的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实践与发展进行初步探讨。希望能为我省普通高中教育提供基础研究模型,希望能为高中生的整体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指导和对策。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是绪论。首先讨论了选题的原因和研究的意义,不仅界定了导师制和学生成长导师的概念,还对学生成长导师制和班主任制进行了比较。明确了导师制是班主任制的有效补充。论文的第二章以云南M中学为例,进一步分析了在该校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认为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有其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是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本章介绍了云南M中学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管理模式的具体实践,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该管理模式下的案例故事。论文的第三章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了云南M中学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实施情况,阐述了学生成长导师制的管理取得了显着成效,并对该管理模式进行了反思和探讨。

郭金华[4](2019)在《上海市大同中学德育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文中认为上海市大同中学在贯彻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召下,基于"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有特长"的培养目标,对德育课程资源、载体进行统整,在德育课程体系、实施路径、评价机制、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优化,最终形成四大系列、十二大模块的大同德育课程群,突出学校"笃学敦行,立己达人"的校训宗旨。

马宏微[5](2018)在《新课程背景下成长导师制的实践研究 ——以北大附中云南实验学校为例》文中提出2004年9月开始实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其中心点就是新课程、新理念、新高考。云南省从2009年起,与河北、湖北、内蒙古等省份一同开始了新课程改革,改革的特色之一就是将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并进行学分制管理。普通高级中学如何改革才能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学校改革的重点,亦是本文关注的重点。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于高中生的成长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更应注重个性发展与自我表现。从目前国内外的教育实践和研究来看,以导师制为基础的教育改革已然成为了一种趋势和必然。导师既是班主任角色的辅助与有益补充,又是学生心理、思想、生活的引导者。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云南省内各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各学校在课改过程中呈现出各自的优势与特点。其中北大附中云南实验学校,在这次探索中,获得全省教育行业的关注与效仿。其将“成长导师制”作为改革突出特色,加以理解及推广,获取的改革成绩十分显着,且特点鲜明。故本文以北大附中云南实验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实践为例,阐述新课程背景下“成长导师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访谈法、观察法和案例分析法。笔者在论文准备期间共阅读了参考文献60余篇,从中进行分析整理与比较。发现“导师制”在中国中学阶段试行的学校有一些,但专门的“成长导师制”的学校还是比较少,尤其云南除了北大附中云南实验学校其他学校还没有进行尝试。故笔者这次课题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更多“成长导师制”素材,完善“成长导师制”。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依据、研究现状、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介绍“成长导师制”的理论基础,对导师、导师制、成长导师制的概念进行界定,并介绍相关理论;第三部分以北大附中云南实验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实践为例,实证考察“成长导师制”的实施过程;第四部分总结分析“成长导师制”在北大附中云南实验学校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第五部分,提出保障“成长导师制”有效且长期进行的有效策略。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笔者的调查研究,同时参与北大附中云南实验学校的改革实践,从新课程改革的角度分析了“成长导师制”的合理性,并在实践基础上发现、总结其仍存在不足之处,最后提出其长期有效实施的应对策略。

张彤[6](2016)在《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L中学“唤醒心灵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4开始实施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于2012年在全国全面推行。伴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实施的研究也不断深化,但是基于学校层面的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研究还不多。为此,本项研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依据国家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稿)》(以下简称《方案》),以一个普通高中L中学为研究个案,考察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状况,分析课程实施中各种要素及其关系,探究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以期提出有效的实施高中课程的建议。本研究通过对个案学校L中学的课程实施状况的深入分析,剖析出学校层面课程实施的若干核心问题。为探索学校如何有效地落实国家制定的《方案》,L中学把握实施过程中的众多因素,以《方案》为依据,以学校自身的发展历史和学校文化为依托,以学校现有条件和现状为基础,力争创造性地在学校层面做好课程体系构建,促进课程实施。L中学的课程实施是基于多年形成的学校理念与文化特征,以“构建唤醒心灵课程体系”为主线开展的。唤醒心灵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依据《方案》的要求,将唤醒心灵教育理念作为学校发展特色的灵魂,融入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同时满足社会和家长的需求。唤醒心灵课程体系落实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国家课程的自觉落实,力求保障学生发展的国家课程的全面落实,力求给学生较为充分的选择性,尤其是真正落实能体现学生个性化的课程,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才能真正达到全面的唤醒心灵;二是加大校本课程的选择性,通过建设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用以体现课程选择性,力求让每个学生追求自由,放飞心灵,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三是以自主为核心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以此支撑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在课堂上的落实,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主性。研究表明,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中,以课程体系构建为载体的课程规划是至关重要的,它保障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方向正确,也保障了过程中的调控和反思;学校课程体系构建不能简单照抄照搬《方案》的要求,要构建符合自身理念的课程体系,形成有灵魂的课程规划,保障学校发展特色的持续;学校课程体系构建要依据学生发展特点,满足学生发展需求。通过研究,初步探索出了学校层面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的一种模式,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情况下,将《方案》调试成一种适切的选择来构建课程体系,能够落实国家课程的基本要求,能够体现学校的文化与特色,并能够最大限度满足社会需求。在研究中笔者还发现由于高中发展的限制因素众多而复杂,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仍然存在以下问题:《方案》自身存在缺陷,如描述的清晰度不足等;行政部门在行动的引领、政策的给予、自主权的赋予等方面的力度不足;学校层面缺乏理念、自我规划意识淡薄等。

冯阳[7](2016)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起步于20世纪初期,经历了“图案”教育、“工艺美术”教育等历史阶段,于上世纪的80年代后期开始逐步向艺术设计转型。到1998年我国本科专业目录的出台,学科发展完成了有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的蜕变,进入综合型艺术设计时代。2012年艺术学升格为门类以后,艺术设计的学科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艺术设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与艺术设计转型并行的是我国轰轰烈烈的学分制改革浪潮。我国高等教育与学分制渊源颇深。在民国时期曾有过近三十年的全面的践行活动,新中国建立以后转为实行计划性较强的学时制;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高等教育领域逐步展开了形式多样的学分制教学改革,旨在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宜的新的教学制度。在学分制改革中,关于学分制的内涵认知分歧较大。其中关于学分制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的认知造了一定程度的视听混淆,从而产生了成众的多徒有学分制之表却无选修之质的学分制教学模式,是我国学分制改革陷入一个难以自拔的怪圈。学分制的核心内容是选修机制、开放的课程体系、目标性的学分管理方式等。基此,得以产生多样性的人才。选修机制、学分管理须以开放的课程体系为载体,通观学分制发展历程可见,学分制改革均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先行。基于学分制模式的大学课程体系设计与建设的缺失,是我国学分制改革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课程是教学活动的载体,艺术设计学科的转型是基于课程改革逐步展开与实现的。在此历程中,与学分制改革同行共舞,由此形成了形式多样的完全学分制、不完全学分制教学模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学分学年制、分段式学分制(“1+3”制、工作室制等)、计划型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开放型学分制等。从课程体系的角度分析,学分学年制是一种基于传统教学的改良型学年制教学模式。其主要形式是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选修课程。选修课程主要分布于二个领域,一是通识教育部分,一是专业教学部分。前者,综合类院校基于学校平台搭建文理兼顾、包含学校特色课程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艺术类院校则侧重于丰富基础理论教学和艺术常识的普及;后者,主要采取设置二、三年级集中选修时段,或增设平行课程等形式植入选修元素。这类教学模式践行群体众多,既有老牌艺术类院校如西安美术学院等,也有历史不足二十年的新建院校,因此,出于办学历史、以及局限于教学资源与能力等原因,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分段式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主要有二类形式,一是“1+3”制,一是工作室制。前者施行一年的不分专业的共同基础教学。此举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专业藩篱,在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配合下,建立“大设计”概念,一改传统的狭隘的专业本位思想,以及工艺美术教育阶段美术型基础教育的面貌。后者在引进他国经验的基础上,强调艺术设计教学的实践性、综合性,打破了传统的递进式、积累型的课程式教学模式,为艺术设计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多元化教学的格局。分段式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主要集中在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方面,在学分制改革方面主要是顺应改革趋势,建立了学分制教学形制。充分发挥学分制优势的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是南京艺术学院的完全学分制改革实践。南艺的学分制改革是艺术设计教育界的一面旗帜。它基于“突出课程、淡化专业”的革新思路,通过课程平行化和自由选修的方式,形成了“每个学生为自己设计一张课程表”的完全学分制教学范式。虽然南艺的完全学分制实践止于2009年,但是,基于学分制实践的课程改革成果,以及锐意革新的精神成为南艺艺术设计教学的宝贵财富。三十年的学分制改革实践,形成了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多元化局面,促进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此期间,随着上世纪末的大学扩招,艺术设计专业历经了一段爆发式的发展过程,整体教学规模发展过速。虽然教学规模的扩大满足了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但同时也埋下了根基薄弱、简单复制等隐患,整个学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虚胖现象。尤其是课程体系设计方面,拼缀现象严重,致使整体的教学质量下滑。此外,由于课程体系建设不到位,在学分制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比较普遍的各种形式的学分制虚假介入现象。基此,建议从明确培养目标,做好预设、铺陈,加强基础教学建议,打造精悍核心课程,开放终端课程,以及增加操作性能考量等方面入手,加强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建设,为深化学分制改革、提高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做好基础性工作。

刘芳[8](2011)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文中认为纵观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顺应时代与社会的潮流,不断加强语文(母语)课程改革,不仅使语文课程与教学飞速发展,更使课程选修制成为了母语教育的重要支柱,开设语文选修课程也同时成为了21世纪世界各国进行母语课程改革的热点。而我国也于世纪之交在历经百年沧桑的中国语文教育里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颁布试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后,又于2003年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要构建更具有时代性与基础性的多样化综合性课程结构,同时开设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而如此大规模设置语文选修课程在我国教育史上是空前的,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和亮点,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涅盘”般的考验。特别是就目前在实验区选修课程的初步实施情况来看,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而言并不理想,各种条件与因素的限制与影响使选修课程的实施,出现了理想与现实的严重错位,在理论认识和实践操作等方面均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现实状态下,语文选修课程如何才能科学、有效地建设成为了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与难点,也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而本文就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现状入手,主要采用相关文献的查阅、访谈调查和案例分析等方法,科学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并联系现实情况做深入和系统的思考与探究,首先论述选修课程开设的各种基础及其局限,其次重点分析实施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最后针对问题及其出现的原因,结合并借鉴较好开设语文选修课程的案例,提出一套科学的、系统的、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实施建议与对策。

刘福朝,潘永红[9](2010)在《构建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德育体系的实践与思考》文中指出一.本项研究的意义随着现代信息手段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因特网(Internet)的广泛应用,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但是,网络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益处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郭霞[10](2008)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选修课的课程结构研究 ——与美国高中选修课的比较》文中研究表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在选修课的开设。选修课作为一个特殊的课程体系,其课程结构是否科学合理影响着课程功能的实现。优化的课程结构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本文立足于课程决策、课程形式和课程功能三个角度对课程结构进行了研究,对我国高中选修课课程结构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文献梳理,深入的分析了中美两国高中选修课在三个方面的差异,并探讨了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我国高中选修课课程结构的具体建议,力求为高中选修课的顺利实施做出贡献。本文将全部研究分为四章:第一章是本文的引言,介绍了有关学者对选修课和课程结构的研究概况及本文选题的原因、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二章明确了高中选修课和课程结构的概念,概括介绍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并且梳理了中国高中选修课课程结构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其改革的必然性。第三章以课程决策、课程形式和课程功能为视角,从三个角度对中美两国高中选修课的课程结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以实例和数据为依据概括总结了其异同,并全方位探讨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第四章结合对前文的分析比较,以优化的理念、优化的行动和优化的保障三个步骤,针对性的提出优化我国高中选修课课程的思路,以供借鉴。

二、高中德育课程(非学科类)学分制管理的实践与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中德育课程(非学科类)学分制管理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
第一章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关联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的理论及其要素
        一、学业评价的理论
        二、学业评价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复杂关联
        一、创造力是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
        二、学业评价作为情境因素对学业收获的重要影响
        三、学业评价对创造力培养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
        四、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模型的初步构建
第二章 学业评价影响创造力培养的作用机理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保障作用
        一、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清晰的导向
        二、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适度的激励
        三、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必要的监控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动力源泉
        一、评价主体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
        二、评价反馈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
        三、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的发展
    第三节 关键性评价环节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场域
        一、课堂评价及时有效激发学生创造灵感
        二、课程结业考试灵活考察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第三章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实践:两所高校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BJ大学“尊重选择多元融合”学业评价
        一、明确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理念
        二、强调过程和方式多样的课程学习评价
        三、注重层次性和差异性的激励性评价
        四、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五、成效、培养特色与建议
    第二节 NC大学“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学业评价
        一、规范常规评价为创造力发展奠定基础
        二、重视创造力评价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实行个性化育人培养拔尖创造性人才
        四、成效、归因与建议
    第三节 从高校学业评价改革案例中得到的启示
        一、转变人才评价观念营造良好的创造环境
        二、激发学生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创造动力
        三、改革学业评价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手段
        四、提升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学与评价能力
第四章 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不足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对16所学校调查的数据分析
        一、调查的工具与对象
        二、调查的数据分析
    第二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终结性评价手段单一,考察创造力的导向性不强
        二、形成性评价内容不精,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
        三、创造力评价渐被关注,与学科教学渗透融合不够
        四、激励性评价正常开展,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有限
    第三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微弱的原因分析
        一、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
        二、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
        三、学生的个性发展缺乏充分引导
        四、评价的内容标准缺乏科学监管
        五、评价方式的创新受到多方掣肘
第五章 对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进一步改革建议
    第一节 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
        一、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
        二、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
        三、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四、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
        五、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
    第二节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构建与改革建议
        一、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的整体化构建
        二、促进创造力培养的课程学习评价的改革建议
        三、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综合类学业评价的改革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德育学分制背景下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策略研究 ——以青岛市胶州Z中职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德育学分制
        (二)学生管理
        (三)德育管理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一)关于中职德育管理研究概况
        (二)关于德育学分制的研究
    四、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Z中职学校德育学分制实施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Z中职学校实施德育学分制管理的背景
    二、数据来源
    三、Z中职学校实施德育学分制后德育管理的效果现状
    四、德育学分制实施下学生德育管理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一)学校方面因素
        (二)家庭方面因素
        (三)社会方面因素
第三章 Z 中职学校学生管理思考建议及提升策略
    一、完善德育学分制评价机制
        (一)健全德育学分制管理组织机构
        (二)完善德育学分制评定程序
        (三)修订德育学分制相关量化管理细则
        (四)完善德育学分制网络管理评价系统
    二、强化德育学分制下学校管理队伍建设
        (一)营造全员育人模式氛围
        (二)增强教师的德育素质与能力
        (三)强化班主任德育管理核心力量
        (四)提高学校德育科研水平
        (五)打造高素质学生会管理队伍
    三、搭建德育学分制过程管理体系
        (一)“三级监督管理机制”筑监察体系
        (二)“双管齐下”促进学生发展
    四、营造德育学分制下良好校园文化育人氛围
        (一)加强团组织自身建设,增强凝聚力和吸引力
        (二)以活动为引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三)营造良好校园文化育人氛围
    五、加强德育学分制下的家校合作工作
        (一)组建家长学校,完善家庭教育服务站
        (二)加强班级家庭教育工作指导
    六、打造德育学分制下社会志愿服务队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学生成长导师制在云南M中学实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导师
        二、导师制和学生成长导师制
        三、班主任制
        四、学生成长导师制与班主任制的关系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情况
        二、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第四节 本论文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调查研究法
        三、个案研究法
第二章 云南M中学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实践研究
    第一节 云南M中学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 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一、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管理模式的理论依据
        二、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管理的实践基础
    第三节 学生成长导师制管理模式的实施
        一、学生成长导师制管理模式的基本概念
        二、学生成长导师制的管理模式实施步骤和实施情况
    第四节 学生成长导师制管理模式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优生自信心的回归
        案例二:捕捉中间层学生的光芒
        案例三:后进学生也有“春天”
第三章 学生成长导师制的经验总结与问题思考
    第一节 经验总结
        一、对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实施情况调查问卷的分析
        二、学生成长导师制带来的管理成效
    第二节 问题思考
        一、导师制中的定位问题
        二、制度建设问题
        三、导师队伍素质问题
        四、导师工作支持问题
    第三节 应对策略
        一、明细导师的角色和职能
        二、建立学生受导档案
        三、学校统筹管理,完善各项制度
        四、增加学生的自我认同感
        五、家校合作
        六、导师的培养与成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统计

(4)上海市大同中学德育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背景
    (一) 时代使命
    (二) 德育传统
二、德育课程目标体系
    (一) 学校育人核心的确立
    (二) 德育课程目标的确立
三、德育课程内容体系
    (一) 德育课程的基本结构
    (二) 课程内容举例说明
四、德育课程实施体系
    (一) 横向链接——大同德育课程链的建设
    (二) 纵向贯通——生涯成长伴随系统
五、德育课程评价体系
    (一) 德育课程学分制的结构
    (二) 建立德育课程 (非学科类) 学分制管理体系
六、德育课程保障体系
    (一) 师资建设
    (二) 资源建设

(5)新课程背景下成长导师制的实践研究 ——以北大附中云南实验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高中教育的社会需要
        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的改变
        三、学校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 研究依据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际研究现状
        二、国内现状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成长导师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导师制
        二、成长导师制
    第二节 理论来源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多元智能理论
        三、自我效能感
第三章 成长导师制的实施情况
    第一节 北大附中云南实验学校概况及发展阶段
        一、北大附中云南实验学校概况
        二、北大附中云南实验学校在新课改理念下的探索之路
        三、成长导师制出现的必要性
    第二节 北大附中云南实验学校的“成长导师制”的实践过程
        一、第一阶段:试行阶段
        二、第二阶段—全面推进“成长导师制”
    第三节 收获与成效
        一、学校层面—提高学校的可信度与知名度
        二、教师层面—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与人格魅力
        三、学生层面—增强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四、促进家校的紧密联系
第四章 “成长导师制”在北大附中云南实验学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一、成长导师观念问题
        二、成长导师队伍的衔接问题
        三、成长导师工作时间问题
        四、成长导师的考核与激励问题
    第二节 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学校管理制度不健全
        二、小初高三个学部各自为政
        三、工作时间问题
        四、教师职业价值观问题
第五章 保障“成长导师制”有效且长期进行的有效策略
    第一节 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
    第二节 加强导师能力培训
        一、校本培训
        二、心理培训
        三、主题活动培训
    第三节 落实学生档案袋跟踪情况
    第四节 建立家长联络站
    第五节 自主管理的完善
        一、班级自主管理
        二、年级自主管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 4:三方会谈学生成绩
附件 5:团队建设
附件6
附件 7:教师评价表
附件 8:教师访谈实录
附件 9:教师访谈实录
致谢

(6)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L中学“唤醒心灵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研究
        一、关于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历程的研究
        二、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基本内容的研究
        三、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现实和反思
    第二节 关于课程实施的研究
        一、课程实施的内涵
        二、课程实施的取向
        三、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四、课程实施的策略与模式
        五、课程实施程度的研究
    第三节 我国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相关研究
        一、高中新课程实施总体情况的研究
        二、高中具体学科新课程实施情况的研究
    小结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思路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取向
        二、进入研究现场
        三、搜集数据方法
        四、分析数据的方法
    第三节 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一、研究的信度问题
        二、研究的效度问题
        三、处理好实践者与研究者的角色
    第四节 研究伦理
第三章 个案学校状况描述:一路走来 持续改进
    第一节 学校发展的总体情况
        一、学校的基本状况
        二、学校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
    第二节 唤醒心灵教育理念的形成与落实
        一、唤醒心灵教育理念的探索之路
        二、唤醒心灵教育理念的落实
    第三节 学校文化系统的形成和推介
        一、学校文化的形成
        二、学校文化的推介和完善
    第四节 三化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形成和完善
        一、三化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二、三化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特征
第四章 学校课程规划:唤醒心灵课程体系
    第一节 课程规划的基本依据
        一、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二、融入唤醒心灵教育理念
        三、分析学生发展需求
    第二节 课程规划的历程
        一、最初的梦想
        二、认识课程规划的重要
        三、尝试推进综合素质培养
        四、关注课堂教学改革
        五、借助国际合作办学契机
    第三节 课程规划方案
        一、唤醒心灵课程体系的整体结构
        二、课程规划中的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三、唤醒心灵课程体系的运行策略
第五章 国家课程校本化:理想与现实的博弈
    第一节 国家课程方案的总体实施
        一、满足开足和开齐各类课程的基本要求
        二、制定学生选课指导与课程修习计划
        三、逐步推进多元化评价
    第二节 国家课程的分类实施
        一、保证核心课程的基础性
        二、设计基于学生兴趣需要的拓展课程
        三、充分体现选择性的音乐体育美术课程
        四、举步维艰的技术课程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与落实
    第三节 国家课程的分层实施
        一、学生能力分组的意义与操作
        二、不同能力分组下的学科课程分层教学
        三、同一能力分组下的分层教学
        四、分层教学选择性的限制
    第四节 调适:理想课程与现实课程的博弈
        一、“基础性+选择性”是高中课程调适的前提
        二、应对高考与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平衡
第六章 学校特色课程建构:可以放飞的天空
    第一节 学校特色课程建构的基本思路
        一、适应课程改革理念与要求
        二、体现学校教育理念与文化
        三、满足学生素质培养的需要
    第二节 学校特色课程体系的建构
        一、高位设计 目标统一
        二、探寻价值 博雅育人
        三、统筹规划 体系设置
    第三节 学校特色课程的实施
        一、强化教师指导作用
        二、鼓励学生身心活动
        三、建立“小先生”机制
        四、合理利用零散资源
        五、建构多元评价机制
    第四节 学校特色课程的效果与反思
        一、学校特色课程的成效
        二、学校特色课程实施的困境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学校课程实施的焦点:课堂教学与学习方式的改进
    第一节 单元整体学习——基于教学内容整合的课程实施
        一、单元整体学习的选择
        二、单元整体学习的操作实践
        三、单元整体学习的案例
    第二节 问题式自主学习——基于课堂结构改进的课程实施
        一、问题式自主学习的演进
        二、问题式自主学习的实践
        三、问题式自主学习的课例
    第三节 学习共同体——基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课程实施
        一、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缘由
        二、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三、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案例
第八章 课程实施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课程实施历程与关键点
        一、课程实施的历程
        二、课程实施的关键点
    第二节 课程实施中的影响因素
        一、课程政策本身的影响
        二、课程实施主体的影响
        三、学校文化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四、课程资源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五、管理手段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L中学在实施高中新课程中呈现了课程实施的张力
        二、课程变革是学校专业习惯基础上的文化渐变过程
        三、校长的“使命感”是学校课程变革的核心动力
        四、课程实施是变革动力与变革阻力相互抗衡的过程
        五、一所学校的课程实施形态是妥协与创新并存的课程调适的结果
    第二节 建议
        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二、给予学校充分的自主权
        三、为高中教育提供更多的经费和资源
        四、努力创造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7)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路线
第一章 学分制教学模式概述
    第一节 学分制与选修制的渊源
        一、“选修制”:欧洲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
        二、“学分制”:美国高等教育对选修制的延展
        三、兼容并蓄:学分制的完善与发展
    第二节 学分制内涵与外延的解读
        一、我国学分制内涵之争与原因分析
        二、学分制的内涵:采用学分管理的选修制
        三、学分制的外延:学习自由理念下的教学模式
    第三节 学分制教学模式及其特色
        一、学分制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与表现形式
        二、学分制教学模式的主要特色
第二章 我国学分制教学模式辨析
    第一节学分制改革及其教学模式变迁
        一、民国时期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发展
        二、建国三十年学分制教学模式的摈弃
        三、改革开放三十年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兴盛
    第二节多元学分制教学模式的辨析
        一、从“六种模式论”到“两种模式论”
        二、“不完全学分制”与“完全学分制”
    第三节 现下学分制教学模式面面观
        一、不完全学分制是逆水行舟的产物
        二、定位相宜的计划型学分制体系
        三、多头并举的深化学分制改革
第三章 我国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流变
    第一节 艺术设计教育的源流
        一、从“图案”起步的艺术设计教育
        二、在“工艺美术”中彷徨的艺术设计教育
        三、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艺术设计教育
    第二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传承与变革
        一、早期图案教学与工艺美术教学模式的形成
        二、艺术设计对工艺美术教学模式的承袭与更新
        三、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进步与存在问题
    第三节 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发展
        一、学分制改革对教学制度改革的推动
        二、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多元发展
第四章 不完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实践
    第一节 学分型学年制:传统教学模式的延续
        一、西安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二、南京林业大学的艺术设计教学
    第二节 分段式学分制:基础教学模式的建构
        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二、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第三节 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的兴起
        一、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二、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第四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主要特征的分析
        一、四位一体的课程结构
        二、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三、集中切块的修选管理
        四、固定学制的适形方案
        五、面向市场的实践教学
第五章 完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实验
    第一节 南京艺术学院学分制改革概述
        一、学分制改革的前奏
        二、完全学分制改革的历程
        三、完全学分制改革的概貌
    第二节 设计学院完全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呈现
        一、一个屋檐下的两种教学模式
        二、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运作
    第三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分析
        一、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先进性
        二、课程体系中的缺憾与实验过程中的问题
        三、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涟漪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关于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后的一些思考——以课程体系为例
附录 2:我国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学情况一览表(2015 年)
附录 3:本文所涉高等学校艺术设计课程设置一览表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及发表论文

(8)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的缘起
    (二)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特征
    (三) 论题研究综述
    (四) 研究目的和意义
    (五) 研究方法
二、我国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开设的基础及其局限
    (一) 我国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开设的基础
    (二) 我国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开设的局限性
三、当前我国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的困境
    (一) 选修课程的错误定位
    (二) 学校管理的缺陷
    (三) 语文教师的限制
    (四) 学生的困惑
    (五) 课程资源的限制
    (六) 课程评价的困境
四、当前我国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实施对策与建议
    (一) 明确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定位
    (二) 加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投入与管理
    (三) 优化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师资
    (四) 促进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选与修
    (五) 丰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资源
    (六) 落实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新课程背景下高中选修课的课程结构研究 ——与美国高中选修课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三 文献综述
    四 研究的意义
    五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高中选修课课程结构的基本问题
    一 概念界定
    二 理论基础
    三 我国高中选修课课程结构的历史发展
    四 我国高中选修课课程结构改革的必然性
第三章 中美高中选修课课程结构的比较研究
    一 以课程决策为要素的课程结构的比较研究
        (一) 课程决策管理分类
        (二) 以课程决策为要素的中国高中选修课课程结构
        (三) 以课程决策为要素的美国高中选修课课程结构
        (四) 以课程决策为要素的中美高中选修课课程结构的比较
    二 以课程形式为要素的课程结构的比较研究
        (一) 以课程形式为要素的中国高中选修课课程结构
        (二) 以课程形式为要素的美国高中选修课课程结构
        (三) 以课程形式为要素的中美高中选修课课程结构的比较
    三 以课程功能为要素的课程结构的比较研究
        (一) 课程功能分类
        (二) 以课程功能为要素的中国高中选修课课程结构
        (三) 以课程功能为要素的美国高中选修课课程结构
        (四) 以课程功能为要素的中美高中选修课课程结构的比较
    四 中国与美国高中选修课课程结构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一) 中国高中选修课课程结构的特点
        (二) 美国高中选修课课程结构的特点
        (三) 课程结构差异的成因分析
第四章 对优化我国高中选修课课程结构的启示
    一 课程观念的转变—课程结构优化的理念
        (一) 平衡课程功能
        (二) 调整课程目标
        (三) 尊重学科平等性
        (四) 关注课程适切性
    二 课程设置的调整—课程结构优化的行动
        (一) 增加课程门类等级,使课程更具有选择性
        (二) 增加职业性课程,建立合理有效的课程结构
        (三) 课程权利继续下方,激发学校活力
        (四) 调整课程结构,使课程均衡发展
        (五) 建立选修课整体规划,使选修课程规范化
    三 课程实施的变革—课程结构优化的保障
        (一) 形式丰富的校外课程资源开发
        (二) 灵活的课程管理
        (三) 多元化的课程评价
结束
参考文献
后记

四、高中德育课程(非学科类)学分制管理的实践与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D]. 刘洪翔.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2]德育学分制背景下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策略研究 ——以青岛市胶州Z中职学校为例[D]. 张燕. 青岛大学, 2019(02)
  • [3]学生成长导师制在云南M中学实施的研究[D]. 杨娇.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4]上海市大同中学德育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J]. 郭金华.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9(01)
  • [5]新课程背景下成长导师制的实践研究 ——以北大附中云南实验学校为例[D]. 马宏微.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2)
  • [6]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L中学“唤醒心灵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构建[D]. 张彤.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4)
  • [7]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D]. 冯阳. 南京艺术学院, 2016(02)
  • [8]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D]. 刘芳.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 [9]构建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德育体系的实践与思考[A]. 刘福朝,潘永红. 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上海卷), 2010
  • [10]新课程背景下高中选修课的课程结构研究 ——与美国高中选修课的比较[D]. 郭霞. 天津师范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高中德育课程(非学科)学分制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