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心肌炎小鼠肌钙蛋白I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1](2019)在《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提出引言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事件的最终结果和各种心脏异常的累积效应,最终导致心脏泵功能下降。心血管患者一旦出现心衰的临床表现,提示预后差。心衰越重,死亡风险越高。因此,在面对心衰这种严重的可以致死的疾病时,需要临床医生正确地诊断、准确地评估病情、深刻理
顾丽雯[2](2019)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肌炎临床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2014-2018年单中心儿童心肌炎临床特征分析目的:回顾性分析住院儿童心肌炎所有临床症状,尤其是首发、早期临床症状,为心肌炎的诊断,尤其是危重病例的识别提供临床经验,从而减少误诊率,降低患儿死亡率。方法:通过对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4年01月至2018年12月共145例心肌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起病日期、就诊日期、住院日期)、首发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预后等,并将其分为暴发性心肌炎(Fulminant Myocarditis,FM)组与非FM组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1)心肌炎以冬春季节起病多见。本资料共145例心肌炎患儿,男性79例,女性66例。FM组共47例(32.4%),男19例,女28例;非FM组共98例(67.6%),男60例,女38例,FM组中女性比例(58.6%)高于非FM组女性比例(38.8%)(P<0.05)。(2)FM组首发临床表现中消化系统症状31例(66.0%)、神经系统症状11例(23.4%)、面苍/急促45例(95.7%)、食纳差36例(76.6%)、精神差31例(66.0%)明显高于非FM组(P<0.01)。(3)病初心肌损伤指标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MB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 mass,CK-MB mass)、肌红蛋白(Myoglobin,MYO)、B 型钠尿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在 FM组升高程度较非FM组显着(P<0.01)。入院首次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表现比较:FM组病初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19.1%)、Ⅲ°房室传导阻滞(Atrial Ventricular Block,AVB)发生率(10.6%)高于非FM组(P<0.01),而心室颤动发生率(4.3%)、心室扑动发生率(4.3%)、高度AVB发生率(4.3%)、T波低平/倒置发生率(34.0%)高于非FM组(P<0.05),但FM组中病初室性早搏发生率(10.6%)明显低于非FM组(P<0.01)。入院首次超声心动图(Ultrasound Cardiogram,UCG)表现:FM组左室收缩功能下降比例(73.3%)、心脏增大比例(75.6%)、室间隔增厚比例(37.8%)、心包积液比例(22.2%)、室壁运动异常比例(48.9%)明显高于非FM组(P<0.01)。(4)145例患儿中死亡4例(2.8%)(均为FM患儿),存活141例(97.2%),治愈 114 例(78.6%)。结论:儿童心肌炎在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是心肌炎患儿最为常见的首发症状,心脏损伤表现在临床中却相对少见。通常表现为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伴面苍、精神食纳欠佳的患儿,则需警惕FM。患儿心肌损伤标志物、ECG、UCG在病初多有异常,灵敏度高,因此应作为临床一线辅助检查。在临床实践中需注意,ECG表现为Ⅲ°/高度AVB、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常提示FM可能,而出现室性早搏则在非FM中多见。心肌炎尤其是FM常病情危重,早期病死率高,故临床疑似或确诊心肌炎者均应收住入院观察治疗。第二部分:单中心十五年儿童暴发性心肌炎临床特征分析目的:探讨儿童FM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预后特征,为FM的早期识别、诊治提供临床经验。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01月至2018年12月临床诊断为FM的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治疗手段及预后,并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1)本资料共70例FM患儿,男性29例(41.4%),女性41例(58.6%),其中新生儿2例,婴幼儿33例,发病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年发病例数由2004到2018年逐年增加。(2)起病前3周内,有70.0%的患者有明确前驱感染史,其中41例(58.6%)为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8例(11.4%),最为多见。(3)FM首要症状以心外表现为主,呼吸道症状41例(58.6%)、消化道症状37例(52.9%)较为多见;典型心脏症状在年长儿中多见,主要包括胸闷13例(18.6%)、胸痛6例(8.6%)、心悸4例(5.7%)。婴幼儿中表现为精神欠佳28例、拒乳/食纳差27例、面苍/大汗23例。(4)首诊辅助检查中,肌酸激酶同工酶(MB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CK-MB)升高 20/23(86.9%),CK-MB mass 升高 37/46(80.4%),cTnI 升高 60/67(89.6%),MYO 升高 27/60(45.0%),BNP 升高 30/50(60.0%)。ECG 异常占 98.6%,最常见的是T波改变28例(40.0%)、ST-T段改变25例(35.7%)、窦性心动过速25例(35.7%),其中Ⅲ°/高度AVB14例(20.0%),室性心动过速8例(11.4%)。UCG异常者占89.7%,其中左室收缩功能减弱47例(69.1%)、心脏增大45例(66.2%)最为多见,另外室间隔增厚16例(23.5%),室壁运动异常25例(36.8%),心包积液15例(22.1%)。(5)70例FM患儿中,死亡患儿11例,59名患儿存活。死亡组中出现呼吸促/费力(72.7%)、呼吸心跳骤停(27.3%)、心室颤动(18.2%)的比例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6)治疗过程中,使用磷酸肌酸组存活率(79.7%)明显高于未使用磷酸肌酸组存活率(20.3%)(P<0.01),联合使用两种及两种以上营养心肌药物者存活率(78.0%)明显高于未联合使用者存活率(22.0%)(P<0.01)。使用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IVIG)组存活率(86.4%)高于未使用IVIG组存活率(13.8%)(P<0.05)。(7)70例FM患儿死亡率达15.7%,生存率为84.2%,存活59例中有43例(61.4%)痊愈,有2例安装永久起搏器,2例患儿失访。结论:儿童FM多见于冬春季节,各年龄段可见,其起病迅猛,病程进展极快,疾病早期死亡率高。FM的首发临床症状不典型,多以消化道或呼吸道症状起病,对于确诊FM患儿早期使用大剂量IVIG及心肌营养药物治疗疗效确切,有助于提高存活率。患儿病程中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和心室颤动后存活率较低。
李巍[3](2019)在《免疫-炎症反应介导了脑出血后的心脏损害》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自发的、非创伤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一种严重危害生命安全的脑卒中亚型,在全世界范围内有较高的死亡率和发病率。脑出血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很常见,并且与脑出血早期的死亡率和晚期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罹患脑卒中后,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全身氧化应激反应增加。免疫反应和氧化应激可能参与了心肌功能障碍和心力衰竭的病理级联反应过程。在既往不合并心脏疾病的情况下,脑卒中也可能会引起心脏损伤。在本实验中,我们旨在研究脑出血是否在没有合并心脏疾病的情况下能够诱发心脏功能损伤,并评估免疫-炎症反应在脑出血介导的心脏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为了验证脑出血是否在不合并心脏疾患的情况下引起心脏功能损伤,在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基底节区注射自体血诱导脑出血模型,对照组不进行自体血的注射。为了探讨是否免疫-炎症反应介导脑出血引起的心脏功能损害,在实验小鼠中行脾脏切除术,随后立即诱导脑出血模型,实验组包括:1)假手术-对照组;2)脑出血组;3)脾切除术合并脑出血组;4)单独脾切除术组(每组8只动物)。在脑出血术后的第7天和28天分别行超声心动图以检测心脏功能。mNSS试验和足错步试验用于检测神经运动功能;气味辨别试验和新事物识别试验用于检测神经认知功能;流式细胞术、蛋白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用于探讨脑出血引起心脏功能损伤的机制。结果:与假手术-对照组小鼠相比,脑出血小鼠:1)不仅引起神经运动和认知功能的严重损害,而且引起心脏功能的损害。脑出血后第7和28天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均明显下降。2)脑出血后第28天心肌细胞凋亡增加、心肌细胞肥大及心肌间隙纤维化明显增加;3)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指示物在外周循环和心脏组织中表达明显增加;CD45+/CD11b+/F480+标记的巨噬细胞和CD45+/CD11b+/Ly6G+标记的中性粒细胞在脑出血7天后大量浸润到心脏组织中。与脑出血小鼠相比,脾切除的小鼠在脑出血后表现出:1)神经运动和认知功能明显改善,随着LVEF和LVFS增加,心脏功能障碍明显减轻;2)心脏纤维化和心肌肥大显着改善;3)心脏组织中免疫细胞浸润减少,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指示物在心脏中的表达减少。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仅行脾切除术在手术后7天或28天内均不会损害心脏功能。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合并心脏疾患的情况下,脑出血亦可引起心脏功能的损伤。脾切除术不仅可以缓解脑出血后引起的神经运动和认知功能缺陷,而且可以通过抑制免疫细胞向心脏组织的浸润及炎症因子在心脏中的表达,对脑出血后的心脏起到保护作用,从而减轻脑出血后心功能损伤和心脏结构的改变。总而言之:免疫-炎症反应在脑出血后引起的心脏功能损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雪[4](2019)在《小儿暴发性心肌炎15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总结小儿暴发性心肌炎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提高该病诊治水平,做到早期识别,降低病死率。方法:收集2008年6月-2019年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并确诊的15例小儿暴发性心肌炎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小儿暴发性心肌炎共15例,年龄8月至13岁,其中男6例女9例。临床表现多样,表现为循环系统6例(40.0%)主要症状为胸痛、胸闷、心慌,呼吸系统4例(26.6),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气促、憋气,消化系统3例(20.0%),主要症状为呕吐、剑突下疼痛,神经系统2例(16.6%),主要症状为抽搐、头痛。本组1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症状和体征,其中3例有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GS)(20.0%),1例阿斯综合征发作(6.6%)。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表现本组病例中13例患儿呈现传导阻滞,10例患儿有ST-T改变的表现(60.6%)。3例患儿有室性早搏(20.0%),2例患儿有室性心动过速(13.3%),超声心动图3例有左心室扩大(25.0%),3例右心室扩大(25.0%),3例室壁增厚(25.0%),3例左室收缩功能减低(25.0%),1例全心扩大(6.6%),15例患儿有心肌酶学检查,14例增高,本组病例中9例患儿有血清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 CTnI)的检查,其中8例肌钙蛋白增高(88.8%)。本组病例6例患儿有B型尿钠肽(Brain natriruretic peptide BNP)检查均增高。本组病例中5例患儿有病毒抗体检查,其中1例检测出科萨奇病毒A组,1例检测出科萨奇病毒B组,1例检测出单纯疱疹病毒,2例阴性。治疗均给予心电监护、吸氧、镇静、卧床休息等,给予大剂量维生素C,磷酸肌酸纳等营养心肌,更昔洛韦、利巴韦林等抗病毒,大剂量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抑制炎症及心肌细胞水肿,米力农、利尿剂、扩血管药等改善心功能,有体克表现的患儿给予扩容,多巴胺及多巴酚丁胺纠正心源性体克。本组小儿暴发性心肌炎15例经抢救、综合治疗后好转10例,死亡4例,转院1例。结论:小儿暴发性心肌炎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病死率高,诊断应联合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和ECG、心肌标志物等客观生化指标等综合考虑,以做到早期诊断,治疗上仍以对症治疗为主,积极纠正心力衰竭,CGS,及时安装临时起搏器也是重要治疗方法。
张雨佳,王丽杰[5](2018)在《儿童暴发性心肌炎的诊疗及预后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心肌炎是指由各种病因引起的心肌肌层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炎性病变。其中,暴发性心肌炎(FM)又称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起病急骤,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预后差。目前,FM的临床诊断方法包括病原学检测、血清生化学指标测定、影像学检查及心内膜心肌活检等。除常规治疗外,在某些情况下FM患儿还需要抗心律失常、抗病毒及免疫调节治疗等。近年来,新开展的医疗技术(体外膜肺、主动脉球囊反搏等)大大降低了FM的病死率。未来,FM患儿治疗中的机械辅助装置将承担重要角色,以最大限度地提高FM患儿的存活率及改善预后。
张雨佳[6](2018)在《儿童暴发性心肌炎31例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儿童暴发性心肌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7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PICU诊断为暴发性心肌炎的患儿。回顾性分析其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心电图和心肌生化标志物改变以及有无机械辅助治疗及其转归和预后。结果:31例暴发性心肌炎患儿中男性9例,女性22例,中位年龄7.69岁(1个月13岁);首发症状最常见为循环系统(心悸、胸痛、低血压等)48.4%(15/31)。首发症状中心外表现约占半数,其中神经系统(头痛、头晕、嗜睡、抽搐等)29.0%(9/31),其次为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痛等)16.1%(5/31),呼吸系统(发热、咳嗽及呼吸困难等)6.5%(2/31)。31例检测心肌酶谱,93.5%(29/31)患儿CK升高,所有患儿CKMB同工酶均升高,93.5%(29/31)CKMB同工酶质量升高;96.8%(30/31)患儿肌钙蛋白I升高;12例患儿检测脑钠肽均升高;12例患儿检测NT-pro BNP均升高;82.1%(23/28)的患儿血乳酸升高;所有患儿均给予营养心肌及抗病毒等常规治疗,96.8%(30/31)应用激素、87.1%(27/31)应用人丙种球蛋白治疗,同时针对不同患儿病情给予抗休克、抗心律失常、纠正心力衰竭及机械辅助装置等综合治疗。其中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儿安装了临时起搏器;3例应用体外膜肺(ECMO)治疗。45.2%(14/31)的患儿好转出院,死亡17人(54.8%)。对存活组的14例患儿进行预后随访,时间介于半个月-2年之间,8例患儿完全好转,1例死亡,1例失访,4例仍需服药治疗。结论:暴发性心肌炎急性期病死率高,首发症状表现多样,绝大多数伴有心肌生化标志物升高及心电图异常改变,经过积极治疗存活的患儿远期预后多数良好。随着近年诊疗技术的提高,如体外膜肺等的应用,生存率将大大提高。
王薇[7](2017)在《静注丙种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应用静注丙种球蛋白联合糖质激素治疗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效果。方法:回顾从2005年的1月份到2016年5月份这段时间的研究,我们所治疗的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病人共69人,根据治疗方法划分为两组。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运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与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而对照组则是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单一使用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并未使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比较两种方法对该病死亡率、治愈率的影响。结果:研究组32名病人在确诊为重症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之后,立即进行常规治疗,在这一基础之上,运用静注丙种球蛋白20g qd与静注地塞米松10mg qd相互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共应用7天,病死率为18.75%,治愈率为81.25%;运用超声心动图进行检查心功能的变化,通常是在2天到5天左右恢复正常。对照组共有37名病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运用了静注地塞米松10mg qd进行了医治,没有运用静注人血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这当中有28名已经死亡,剩余9名存活。对照组的死亡率是在75.68%左右,治愈率是在24.32%左右。将这两组幸存的11名病人实行了1到10年不等的追踪访问,经过运用超声心动图进行检查,基本正常状态。研究组及对照组各种治疗方法的效果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X2=22.25且P<0.01)。结论:在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中,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对症处理,应用糖皮质激素与静注丙种球蛋白相互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可显着提升对这一疾病的治愈率。
马沛然,王小康[8](2012)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治争议问题剖析》文中研究指明病毒性心肌炎(VMC)较为常见,由于其诊断中缺乏特异指标,治疗中缺少特效措施,故在诊治中存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使得临床医师无所适从。本文选择临床上经常遇到且争议较大的八大问题,通过介绍国内外文献以及个人研究结果,提出自己的观点,供临床参考。1VMC诊断中的争议1.1早搏与VMC的关系早搏与VMC的关系有不同看法,有些医生认为早搏就是心肌炎,有些认为部分频发早搏(尤其是室性早搏,以下简称室早)与VMC有关,有些认为早搏与VMC完全无关。国外心脏病专着中提出,既往无
丁美威[9](2012)在《心乐胶囊对病毒性心肌炎模型小鼠血清cTnl和CK-MB水平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心乐胶囊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血清中cTnI和CK-MB水平的影响,初步探讨该药的作用机制,为该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筛选健康雄性昆明小鼠60只,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即心乐胶囊低剂量组、心乐胶囊中剂量组、心乐胶囊高剂量组、阳性药物对照组(玉丹荣心丸组)、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组,每组10只。应用ELISA法和速率法,观察CVB3病毒致病毒性心肌炎小鼠血清cTnI和CK-MB含量的变化。结果:心乐胶囊各剂量组、阳性药物对照组均可降低病毒性心肌炎小鼠血清中cTnI和CK-MB的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有差异P<0.05,其中以心乐胶囊高剂量组最为明显。结论:1.心乐胶囊可以明显改善CVB3致病毒性心肌炎小鼠的整体生存情况,降低小鼠死亡率;2.心乐胶囊可以降低CVB3致病毒性心肌炎小鼠血清中cTnI和CK-MB的含量,减轻心肌损伤程度。
刘永耀[10](2010)在《中西医结合诊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 VMC)是以病毒感染引起心肌细胞的变性坏死和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及纤维渗出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种疾病。西医学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亦缺乏满意的治疗效果。流行病学资料表明,VMC的发病率近年来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发病人群以儿童及青少年多见。至今,对此病的诊断标准国际上尚未统一。目前,本病的治疗和研究引起医学工作者的重视。中医学中无“心肌炎”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多将其归属为“心悸”、“怔忡”、“胸痹”、“温病”范畴。中医药对病毒感染性疾病有良好疗效,多年来我院在运用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中医内科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对病毒性心肌炎的防治作了大量工作并且取得了可喜成果。然而,目前中医药治疗本病没有一个较系统的治疗方案,不能为临床诊治提供明确理论依据。因此,如何将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加以归纳总结,并结合现代医学诊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进展,探讨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情演变及治疗方法,完善规范其临床诊治,使之规范化、系统化,成为目前较为紧迫的任务。本文汇集了多方面的着述,将散在的经验、着作按一定的内在逻辑性和规律性归纳总结,较系统地整理了我院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经验方法,以期为我院规范诊疗本病提供参考,并就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的临床治疗做一个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制定。首先总结VMC的中西医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及中西医对本病的治疗方法。其次,收集整理45份病房病历,总结分析其证型及辨证用药规律,并观察其治疗效果;最后,在上一结果分析上,及我院在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方面的临床经验,初步归纳出一个可重复性强、可操作性强的临床路径,主要包括了本病急性期的诊断和中医药在成方、中成药、西药及其它方面对本病的治疗总结。本研究通过分析我院近10年间本病的病例,总结出我院对该病的中西医结合用药规律及处理常规,并对他们的治疗经验和体会进行了回顾和整理,制定出一套系统、规范的诊疗路径,为我院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诊疗提供依据。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心肌炎小鼠肌钙蛋白I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心肌炎小鼠肌钙蛋白I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心力衰竭的概述 |
1.1定义 |
1.2分类 |
1.3分期和分级 |
1.4流行病学 |
1.5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 |
1.5.1病因 |
1.5.1.1原发性心肌损害 |
1.5.1.2异常的心脏负荷 |
1.5.2诱因 |
1.5.3病理生理机制 |
2心力衰竭的诊断与评估 |
2.1症状与体征 |
2.2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
2.2.1常规检查 |
2.2.1.1心电图 (Ⅰ类, C级) |
2.2.1.2胸部X线片 (Ⅰ类, C级) |
2.2.1.3生物学标志物 |
2.2.1.4实验室检查 |
2.2.1.5经胸超声心动图 (Ⅰ类, C级) |
2.2.2心衰的特殊检查用于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因的患者。 |
2.2.2.1心脏磁共振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CMR) |
2.2.2.2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ransesphageal echoc ardiography, TEE) |
2.2.2.3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 gr aphy, CT) |
2.2.2.4冠状动脉造影 |
2.2.2.5核素心室造影及核素心肌灌注和 (或) 代谢显像 |
2.2.2.6 6 min步行试验 |
2.2.2.7心肺运动试验 |
2.2.2.8基因检测 |
2.2.2.9心肌活检 |
2.2.2.10生活质量 (quality of life, QOL) 评估 |
2.2.2.11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查 |
2.3诊断流程 |
2.4预后评估 |
3心力衰竭的预防 |
3.1对心衰危险因素的控制与治疗 |
3.1.1高血压治疗 |
3.1.2血脂异常 |
3.1.3糖代谢异 |
3.1.4其他危险因素 |
3.1.5利钠肽水平升高 |
3.2对无症状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干预 |
4慢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
4.1一般治疗 |
4.1.1治疗病因和诱因 |
4.1.2限钠 |
4.1.3限水 |
4.1.4营养和饮食 |
4.1.5休息和适度运动 |
4.1.6监测体重 |
4.1.7心理和精神治疗 |
4.2利尿剂 |
4.2.1适应证 |
4.2.2利尿剂的分类 |
4.2.3使用方法 |
4.2.4禁忌证 |
4.2.5不良反应及处理 |
4.3 RAAS抑制剂 |
4.3.1 ACEI |
4.3.2 ARB |
4.3.3 ARNI |
4.4β受体阻滞剂 |
4.4.1适应证 |
4.4.2禁忌证 |
4.4.3应用方法 |
4.4.4不良反应 |
4.5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
4.5.1适应证 |
4.5.2禁忌证 |
4.5.3应用方法 |
4.5.4不良反应 |
4.6伊伐布雷定 |
4.6.1适应证 |
4.6.2禁忌证 |
4.6.3应用方法 |
4.6.4不良反应 |
4.7洋地黄类药物 |
4.7.1适应证 |
4.7.2禁忌证 |
4.7.3应用方法 |
4.7.4不良反应 |
4.8中药 |
4.8.1辨证分型 |
4.8.2分期治疗 |
4.8.3中西药相互作用 |
4.9改善能量代谢药物 |
4.9.1曲美他嗪 |
4.9.2辅酶Q10 |
4.9.3辅酶Ⅰ (NAD+) |
4.9.4左卡尼汀 |
4.9.5注射用磷酸肌酸钠 |
4.9.6雷诺嗪 |
4.10血管扩张剂 |
4.11抗血栓药物 |
4.12心衰患者应避免使用或慎用的药物 |
4.12.1α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 |
4.12.2抗心律失常药物 |
4.12.3 CCB |
4.12.4非甾体抗炎药或COX-2抑制剂 |
4.12.5糖皮质激素 |
4.12.6西洛他唑 |
4.12.7口服降糖药 |
4.13慢性HFrEF的治疗流程 |
5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治疗 |
5.1利尿剂 |
5.2基础疾病及合并症的治疗 |
5.3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
5.4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 |
6急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
6.1急性心衰的诊断 |
6.1.1病史、症状及体征 |
6.1.2急性肺水肿 |
6.1.3心源性休克 |
6.2急性心衰的评估 |
6.2.1院前急救阶段 |
6.2.2急诊室阶段 |
6.3辅助检查 |
6.3.1常规检查 |
6.3.2超声心动图和肺部超声 |
6.3.3动脉血气分析 |
6.4监测 |
6.4.1无创监测 |
6.4.2血流动力学监测 |
6.5急性心衰的分型和分级 |
6.6治疗原则 |
6.6.1一般处理 |
6.6.2根据急性心衰临床分型确定治疗方案, 同时治疗心衰病因。 |
6.6.3容量管理 |
6.7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
6.7.1利尿剂 (Ⅰ类, B级) |
6.7.2血管扩张剂 (Ⅱa类, B级) |
6.7.3正性肌力药物 (Ⅱb类, C级) |
6.7.4血管收缩药物 |
6.7.5洋地黄类 (Ⅱa类, C级) |
6.7.6抗凝治疗 (Ⅰ类, B级) |
6.7.7改善预后的药物 (Ⅰ类, C级) |
6.8心源性休克的处理 |
6.9急性心衰稳定后的后续处理 |
7终末期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
7.1利尿剂 |
7.2神经内分泌阻滞剂 |
7.3静脉正性肌力药物 |
7.4静脉血管扩张剂 |
7.5中药治疗 |
8右心衰竭的药物治疗 |
8.1右心衰竭的诊断和评估 |
8.1.1诊断标准 |
8.1.2鉴别诊断 |
8.1.3病情评估 |
8.2治疗原则 |
8.3药物选择和合理应用 |
9心力衰竭病因及合并疾病的药物治疗 |
9.1心衰合并心律失常 |
9.1.1房颤 |
9.1.2室性心律失常 |
9.1.3缓慢性心律失常 |
9.2心脏瓣膜病 |
9.2.1二尖瓣病变 |
9.2.2主动脉瓣病变 |
9.3冠心病 |
9.3.1慢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
9.3.2急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
9.4高血压 |
9.5心肌炎 |
9.6特殊类型的心肌病 |
9.7先天性心脏病 |
9.8高原性心脏病 |
9.8.1高原肺水肿 |
9.8.2慢性高原性心脏病 |
9.9糖尿病 |
9.10血脂异常 |
9.10.1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合并心衰 |
9.10.2其他原因心衰合并血脂代谢异常 |
9.11痛风和高尿酸血症 |
9.12肥胖 |
9.12.1肥胖在心衰患者中的患病率和对预后的影响 |
9.12.2肥胖引起心衰的机制 |
9.12.3肥胖合并心衰的处理原则 |
9.13电解质紊乱 |
9.13.1低钾与高钾血症 |
9.13.2低钠血症 |
9.14缺铁和贫血 |
9.15泌尿系统疾病 |
9.15.1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 |
9.15.2心衰合并前列腺梗阻 |
9.15.3心衰合并勃起功能障碍 |
9.16肺部疾病 |
9.17睡眠障碍和睡眠呼吸暂停 |
9.18神经系统疾病和心理疾病 |
9.19肿瘤治疗相关性心衰 |
9.19.1抗肿瘤治疗前的基线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预测 |
9.19.2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筛查与诊断 |
9.19.3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监测与随访 |
9.19.4抗肿瘤相关心衰的药物治疗 |
9.20恶病质 |
10心力衰竭患者管理 |
10.1心衰管理团队 |
10.2优化心衰管理流程 |
10.3随访频率和内容 |
10.4患者教育 |
10.4.1症状和体征的监控 |
10.4.2饮食、营养和体重管理 |
10.4.3运动 |
10.5老年心衰患者的管理 |
10.5.1老年心衰诊治特殊性 |
10.5.2一般治疗 |
10.5.3药物治疗 |
10.6妊娠心衰管理 |
10.7终末期心衰患者的管理 |
10.7.1识别心衰终末期患者 |
10.7.2与患者沟通 |
10.7.3治疗方法 |
附录A心力衰竭常用药物一览表 |
附录B药物相互作用一览表 |
(2)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肌炎临床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研究背景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2014-2018年单中心儿童心肌炎临床特征分析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单中心十五年儿童暴发性心肌炎临床特征分析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心肌炎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致谢 |
(3)免疫-炎症反应介导了脑出血后的心脏损害(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脑出血会引起渐进性的心脏损害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材料 |
1.1.3 实验方法 |
1.2 结果 |
1.2.1 脑出血引起进展性的心脏功能损害 |
1.2.2 脑出血后期心脏纤维化增加、心肌细胞肥大以及心肌细胞凋亡增加 |
1.2.3 脑出血显着增加了外周循环中免疫-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指示物的表达 |
1.2.4 脑出血显着增加了心脏组织中免疫-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因子的表达 |
1.2.5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中的炎症细胞显着增加 |
1.2.6 脑出血后显着增加了心脏组织中炎症细胞的浸润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免疫-炎症反应介导了脑出血引起的心脏损害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材料 |
2.1.3 实验方法 |
2.2 结果 |
2.2.1 脾切除明显减轻脑出血后的心脏功能损害 |
2.2.2 脾切除减轻脑出血后的心脏纤维化和心肌肥大 |
2.2.3 脾切除减轻脑出血后心脏组织中炎症因子的表达和氧化应激水平 |
2.2.4 脾切除减轻脑出血早期心脏组织中炎性细胞的浸润 |
2.2.5 脾切除减轻脑出血早期心脏组织中炎性细胞的浸润 |
2.2.6 脾切除减少脑出血早期心脏组织中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指示物的表达 |
2.2.7 脾切除减轻脑出血引起的神经功能和认知损伤并减少血肿体积 |
2.3 讨论 |
2.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脑卒中后的心脏损害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小儿暴发性心肌炎1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小儿暴发性心肌炎的早期识别及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儿童暴发性心肌炎的诊疗及预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FM的病因、病理 |
1.1 病原学 |
1.2 发病机制 |
1.3 病理改变 |
2 FM的临床表现 |
3 FM的辅助检查 |
3.1 血清生化学指标 |
3.2 心电图 |
3.3 超声心动图 |
3.4 心脏磁共振成像 |
3.5 心内膜心肌活检 (endomembrane biopy, EMB) |
4 FM的治疗 |
4.1 一般治疗 |
4.2 药物治疗 |
4.2.1 新型抗心力衰竭药物 |
4.2.2 抗病毒药物 |
4.2.3 肾上腺皮质激素 |
4.2.4 免疫调节剂 |
4.3 机械辅助治疗 |
4.3.1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
4.3.2 VAD |
4.3.3 经皮心肺支持系统 (percutaneous cardiopul-monary support system, PCPS) |
4.3.4 ECMO |
5 FM的预后 |
6 小结 |
(6)儿童暴发性心肌炎31例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治疗方法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临床资料 |
3.2 辅助检查结果 |
3.2.1 生化检查 |
3.2.2 理化检查 |
3.2.3 病毒抗体检测 |
3.3 预后相关危险因素 |
3.4 生存曲线 |
3.5 各系统首发症状死亡人数构成比 |
3.6 预后随访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静注丙种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研究资料 |
1 研究对象 |
2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方法 |
3 柯萨奇 B 病毒中和抗体(CBVIgM) |
4 心功能检查方法 |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治疗方法 |
1 常规治疗方法包括 |
2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方法 |
3 静注丙种球蛋白的应用方法 |
统计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的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治争议问题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1 VMC诊断中的争议 |
1.1 早搏与VMC的关系 |
1.2 CTn I或T、CK-MB对VMC的诊断价值 |
1.3 疑似心肌炎和心肌损害 |
2 VMC治疗中的争议 |
2.1 肾上腺皮质激素 (以下简称激素) 疗法 |
2.2 IVIG疗法 |
2.3 抗氧自由基疗法 |
2.4 黄芪的治疗作用 |
2.5 抗病毒疗法 |
(9)心乐胶囊对病毒性心肌炎模型小鼠血清cTnl和CK-MB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中医学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认识 |
现代医学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认识 |
实验研究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指标检测 |
数据处理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10)中西医结合诊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上篇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医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概况 |
一、中医病因病机 |
二、中医治疗 |
三、单味中药药理研究 |
第二节 西医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概况 |
一、西医病因、病理 |
二、西医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 |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治疗 |
一、中药注射剂配合西药治疗 |
二、中药汤剂加减配合西药治疗 |
三、中药汤剂加减配合中药注射剂和西药治疗 |
第四节 存在问题与研究方向 |
下篇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病例分析与总结 |
一、研究目的 |
二、一般资料 |
三、研究方法 |
四、结果分析 |
五、讨论 |
第二节 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路径 |
一、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
二、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治疗临床路径表单 |
三、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患者住院诊疗流程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中医诊断标准 |
二.病毒性心肌炎西医诊断和常规治疗 |
三.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病例观察表,疗效计分标准及临床综合疗效观察表 |
致谢 |
四、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心肌炎小鼠肌钙蛋白I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07)
- [2]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肌炎临床特征研究[D]. 顾丽雯. 苏州大学, 2019(05)
- [3]免疫-炎症反应介导了脑出血后的心脏损害[D]. 李巍.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4]小儿暴发性心肌炎15例临床分析[D]. 高雪.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5]儿童暴发性心肌炎的诊疗及预后研究进展[J]. 张雨佳,王丽杰. 医学综述, 2018(04)
- [6]儿童暴发性心肌炎31例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D]. 张雨佳. 中国医科大学, 2018(01)
- [7]静注丙种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研究[D]. 王薇. 青岛大学, 2017(01)
- [8]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治争议问题剖析[J]. 马沛然,王小康.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2(09)
- [9]心乐胶囊对病毒性心肌炎模型小鼠血清cTnl和CK-MB水平的影响[D]. 丁美威.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 2012(12)
- [10]中西医结合诊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路径研究[D]. 刘永耀.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