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探究——物理新课程的一个主题(论文文献综述)
教育部[1](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刘艳梅[2](2020)在《基于“5E”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教学设计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为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5E”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教学设计是指运用包含引入、探究、解释、迁移、评价5个教学环节的“5E”教学模式,针对培养学生提出探究问题、收集有效证据、基于证据解释结论以及交流的能力等科学探究素养而制定出的教学方案。本研究旨在探索解决学生科学探究素养薄弱问题的方案,同时给一线物理教师一些教学参考。本研究的主要工作: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调研并汲取国内外教育专家和学者针对“5E”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其次,结合相关教育理论制定基于“5E”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教学设计的原则、环节及评价;并依据教育评价理论研究编制《基于“5E”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教学设计的形成性评价表》。然后,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为例,设计出3个基于“5E”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教学设计案例;并通过案例研究法,请评价者结合本研究制定的形成性评价表对教学设计案例进行评价,结合笔者自评与评价者的评价形成教学设计案例的评价。最后,进行研究的总结、反思及展望。对教学设计案例的评价表明:基于“5E”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教学设计案例具有较高的可行性、适用性及有效性。
何秋燕[3](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物理定量实验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深度学习”这一概念在2005被引入中国教育领域,因其教育理念与我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课程改革相符,近年来我国教育界的学者对“深度学习”的讨论层出不穷。现下,不少人已经将其作为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步骤,以及应对物理学科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改进实践途径。虽然国内对“深度学习”的讨论进行得如火如荼,但多在对其理论的研究以及概念的厘清,在学科课程的落实上还寡见少闻。对于物理学科而言,定量物理实验是最具学科特色的代表。因此,将“深度学习”理论应用到特定课堂并借助深度学习策略改进教学设计,是深度学习指导教学的必要实践。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等教育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首先是理论研究部分:根据近十年来教育研究热点分析我国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结合深度学习的研究现状确定本研究的方向为深度学习理论指导中学物理教学实际。再对中学物理一线教师进行访谈,了解目前高中物理实验的教学现状和其对深度学习的研究与应用,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为中学物理实验课程落实深度学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指导与参考。其次是实践调查部分:根据文献资料编制高中生物理深度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发放问卷并做数据分析以了解学生物理深度学习现状,分析阻碍学生深度学习的原因并总结出研究启示。再根据前面的研究基础,深入研究深度学习策略。结合物理实验教学特点,得出高中物理定量实验深度学习策略如预评估、营造积极的学习文化、深度加工知识等深度学习策略。最后,选取新教材中的学生必做实验作为研究的载体,根据学生深度学习现状与深度学习教学策略,设计实验教学。再根据物理实验教学的不同教学方式,结合实验特点设计三个定量实验教学设计作为一个实验教学单元,分别为:探究金属导体电阻率实验、验证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实验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从三个不同类型的实验教学设计的研究中体现深度学习课堂的要求,如: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目标、深度学习预评估和促进学生达到深度学习的重点与难点等不同于常规教学设计的安排。本研究对深度学习理论进行了梳理,对其内涵进行了深度的剖析,在深度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实际物理实验教学活动设计进行了积极探索,一定程度映射了深度学习理论的实际指导意义与内涵。为深度学习理论研究和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落实深度学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参考,对中学物理实验课堂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有重要意义。
张钟文[4](2020)在《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研究》文中认为初、高中物理衔接不畅的问题一直是困扰高中物理教学的突出问题,虽然由来已久但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良方。初、高中物理怎样衔接,如何给学生搭建一个坡度较缓的“引桥”,让学生以较整齐的阵容、较规范的步伐步入“引桥”,平缓地引他们走上一个新的高度,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随着人们对核心素养理论研究的逐渐深入,这一亟待解决的难题终将迎来破解的转机。本研究立足于核心素养理念,在关注人的核心素养构成和物理学科对人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功能的基础上讨论中学物理教学衔接的问题。做好初、高中教学衔接对高中物理教学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尽管对知识的教学必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分层设置,但是物理学科的教学对人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不应该有所间断的。教学的一贯性原则也要求初高中的物理教学进行更为有效的衔接,这将有利于中学物理课程和教学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从而提高中学物理教学效率。笔者以人教版的初、高中教材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教材比较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从内容的比较中找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点,再以核心素养的理论为支撑,寻求教学实践的可能性,并以实际教学的具体落实,来论证观点的可行性。第一章为绪论部分,说明选题背景,分析内容的研究现状,介绍研究目的、方法、意义与创新点等等。第二章为核心素养理论介绍部分,主要包括核心素养、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其相互关系。第三章为初、高中教材的各章节内容的分析,从章节内容的设置入手,进而分析相关联章节的具体内容。第四章是以力与运动部分为例来阐述对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具体构想。第五章是以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实践案例来具体落实初、高中物理衔接的教学。第六章是以教学实践的反思为基础,对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提出一些建议。
肖括[5](2020)在《体现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适应21世纪全球范围内人才培养的需要,我国基础教育通过实践摸索、经验总结,教育趋势正在从知识本位时代转向核心素养时代。核心素养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何通过物理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如何通过物理课程将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学生的终身发展中,成为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作为课堂教学的蓝图,可以对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流程作系统有效的规划,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得以落地的有力保障。本文基于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各个方面的培养,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设计能够体现物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案例,力求通过教学设计案例的研究为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提供参考素材。首先,通过对核心素养提出背景阐述和对当前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存在不足的分析,明确了教学设计体现核心素养的必要性,并通过分析相关文献,梳理出与物理核心素养、物理教学设计有关的研究现状。其次,基于对物理核心素养和物理教学设计内涵的理解,分析了培养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具体环节设计策略,其中对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分析说明都是在物理核心素养的背景要求下进行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物理核心素养四个维度的培养策略,分别是注重学生已有物理观念转化、重视情景化教学;创设模型建构真实情境、课堂教学逻辑思维化;挖掘学生提出科学问题潜力、重视批判性思维培养;注重物理学史引入、加强学科知识与科技生活联系。再次,分析了现行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各部分在物理核心素养各维度中的具体体现,分别选取与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各维度对应的典型课节,综合教学理论和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进行教学设计。最后基于一线教师对教学设计效果的初步分析和研究总结,为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更好落实核心素养培养提出了几点建议。本文将核心素养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相结合,提出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策略与培养策略,并针对典型课节撰写了相应的教学设计案例,使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于高中物理教学之中,使物理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能够很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也为一线物理教师和相关研究者提供了可参考的案例。
王蕾[6](2020)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项目式学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高中物理课程性质在于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同时指出“为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课程学习中要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基于真实情境下学科和跨学科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而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项目为导向,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以团队协作形式解决项目任务的学习方式,由此项目式学习能够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有效路径。寻找项目式学习与物理课程的结合点,能够更好的促进物理课程改革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本研究首先基于文献梳理分析了项目式学习的理论基础和教学优势,接下来构建基于高中物理的项目式学习的实施要素,包括项目主题选定、项目团队组建、项目计划制定、项目活动实施、项目作品展示和项目评价与反思六个要素,并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分析了项目式学习在教学中的适用范围。为了增加其可操作性,从教师角度提出了设计项目课程应遵循的五条设计原则:主题具有真实性、公开的成果展示、项目的计划性和持续性探究,以及教师开发项目式学习课程可采取的教学策略:项目主题应取材于现实生活、具有综合性、与课程标准一致,项目开始前为学生搭建支架,驱动问题的设计方法应指向学科的关键知识并且具有逻辑性,项目后期教师采取多元化评价体系。最后为了进一步增强项目式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的可操作性,分别设计了在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常规类课程的实施案例,指明了此类课程的特点,力图为项目式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奠定实践基础。
尚菡[7](2020)在《运用思维导图培养高中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课程标准从最初的“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现目前提出的“核心素养”,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高中物理核心素养主要由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这四方面构成,他的提出对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教师的要求也提高了。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坚持学本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物理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统领作用,教学中能够给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真实情景,关注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实际应用,还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的互动和交流。将思维导图运用于教学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可。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模型建构能力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些都与物理核心素养的要求不谋而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结合思维导图开展教学,能够很好的迎合核心素养提出的培养目标。为了了解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现状,笔者利用教育实习的机会,深入中学课堂教学第一线。通过对部分班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应班级的物理老师进行访谈,在分析问卷和总结访谈的基础上,找出当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对思维导图的研究,了解了思维导图的相关理论及用途,发现思维导图不仅在教学中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而且也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为了积极响应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并且为了能做的更好,笔者以思维导图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分别在高中物理概念课、规律课、实验课和习题课中加以运用,展示了在物理各种类型的课程中如何使用思维导图培养核心素养。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帮助一线教师认识和理解思维导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使他们能在今后的实际教学中,能尝试应用思维导图去开展高中物理教学,从而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胡扬洋[8](2018)在《高中物理教科书编写呈现科学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在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新高考改革以及课程改革相继成为热点和难点。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涉入深水区,教科书研究、教师教育改革逐渐成为焦点。现实中,教师群体包括物理等各学科教学的思想则一直以来缺乏进展和突破。改进这一现实需要找寻良好的契机和杠杆,教科书编写研究以及科学方法这一范畴有可能成为一个具有优势的选择。在当下,高中物理教科书编写呈现科学方法的研究亦具有鲜明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第1章引言部分从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等方面对整个研究给予界定。第2章研究综述选用了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分别对我国物理科学方法教学的思想史、我国物理教材编写与教材分析的思想史、思想史视角的汇交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并综述了教科书框架与内容呈现的研究。第3章发掘并归纳了思想与现实中科学方法教育的观念与实践疑难,主要存在文化视域下的科学方法“有无”之争、我国科学方法教育的“显隐”之争以及科学方法教学的实践之困等三个方面。第4章对中外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比较,首先确定了教科书的选取及其分析标准,进而分别梳理了我国教科书与欧美教科素呈现科学方法的特征,最后归纳了相应的启示。具体的研究共分为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理论研究、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编写研究以及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效果研究三个子研究。研究规划试图通过思想史、文本分析、叙事分析等研究方法,找到既切合我国物理教师群体理解物理教学的实际,又具有鲜明实践特征,且具备良好学理依据的理论系统和实践范例。研究Ⅰ共包括第5章和第6章。首先试图确定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基本理论,在关于“科学方法”的历史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科学方法的历史内涵、哲学内涵以及在教科书中呈现时的教育内涵;其次,研究探讨了科学方法与物理学科之间关系模式的一种理论;第三,探讨了教科书文本书写的理论;最后,在相应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概念界定。基于理论研究的成果,研究建构了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类属的三维空间模型,并在这一分类框架下探讨了不同类属科学方法的内涵、特性及其功能。研究Ⅱ共包括第7章~第12章。首先,在科学方法类属三维空间的框架下,确定了高中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内容为物理学科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其次,论述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三种篇章形式以及呈现科学方法的三种陈述模式;第三,基于呈现内容与呈现形式的确定,制定了人教版新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方案;最后,基于方案,给出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单设专节”、“系统置入”以及“部分重构”的编写案例。研究Ⅲ为第13章。为检验呈现科学方法的效果,研究首先系统地探讨了呈现效果检验的方法论并进行了设计,共包括呈现科学方法对教师教学设计的影响、呈现科学方法对学生阅读教科书的影响以及呈现科学方法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影响三个维度。第14章总结了研究结论并进行了综合讨论。结论认为科学方法相关理论建构体现出基本的合理性以及实践可用性,呈现科学方法的编写范例具有良好的范例价值,且呈现效果在教科书应用中得到了多维度的体现。
杨冬末[9](2017)在《新课标下高中物理课外实验研究》文中指出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学已实施多年,我们的实验教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我国对课外实验的教学研究还缺乏系统性,我们的课外实验教学在许多地方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课外实验仍然是空白,研究课外实验的教学方法仍处于初级阶段,系统的理论尚未完整,实践成果也较少。物理课外实验让学生学会学、学会做、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生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针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和学生的分组物理实验,教师不愿意参加课外物理实验教学。本文基于多元智力理论和研究性学习理论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引导。选择开设物理课外实验课,探索综合理科课外实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改进现行的实验教学,还可以为课程改革的深化探索一条新路子,它是教育改革和发展新形势的必然选择。搞好物理课外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进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同时课外实验在加强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开展好课外实验教学,则需要确定一定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根据课外实验的本质、目的及特点,借鉴中外成功的教学经验和理论,充分发挥课外实验的教学功能。课外实验的评价,应该始终从素质教育基点出发,从全面育人入手,用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去制定评价标准,使教学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确保学生在参与的研究活动中受益,使评价更好地成为激励和鼓励学生学习,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尊重和体现的有效手段。本文共分为四个章:第一章绪论,介绍高中物理课外实验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并介绍了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了高中物理课外实验教学的相关理论基础、反馈方式以及实践情况等内容。第三章是本论文的核心,主要做了3部分的研究:第一部分介绍了课外实验的相关理论,第二部分对课外实验开发的原则做了详细介绍,第三部分就课外实验的部分案例做了详细展示,第四部分就笔者所在的地区课外实验实施开展的相关情况做了调查研究。第四章总结和展望,对本文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指出本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刘艳超[10](2017)在《基于概念图的初中物理教师课程知识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知识迅速成为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议题。课程知识作为教师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教师的课程知识结构比较复杂,概念图作为一种有效的知识表征与评价工具,能够很好地对教师的课程知识结构与水平进行评价。本研究成果对于教师知识评价、教师专业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论文共分八章,涵括四个研究问题:一是对初中物理教师课程知识评价的理论分析;二是对初中物理教师课程知识评价的方法与技术探讨;三是对初中物理教师课程知识评价的比较研究;四是对初中物理教师课程知识和概念图评价方法的优化策略研究。初中物理教师课程知识评价的理论分析部分,主要探讨了初中物理教师课程知识的内涵、类型、发展阶段,以及教师课程知识评价的范式演进。初中物理教师课程知识评价的方法与技术探讨,主要包括概念图理论的简要阐述、概念图评价的方法论探讨、教师课程知识概念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应用概念图进行评价研究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些技术难题的处理。概念图是一种以图表的形式反映概念和概念之间关系的知识结构图,作为一种方法论体系,概念图很好地融合了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方法论的优势。初中物理教师课程知识评价的实证研究,结合教师的日常工作选取了四个与初中物理教师关系密切的主题:以学生为本育人理念的理解、教科书二次开发、科学探究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以处于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教师作为评价对象进行实证探索。研究表明,通过概念图可以很好的呈现出不同发展阶段教师课程知识在内容与结构两个维度上的差异,且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师的课程知识呈现出一定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本研究的五条基本结论:一是教师课程知识类型分布以经验型、理论型和融合型为主;二是从“机械照搬”到“自主创生”是教师课程知识发展的普遍规律;三是不同发展阶段教师课程知识水平存在显着差异;四是专家型教师课程知识具有明显的情境性和结构性特征;五是概念图评价法在物理教师课程知识评价上具有明显优势。本研究就优化初中物理教师课程知识及评价方法提出四方面建议:一是发挥专家型教师专业优势,构建教师课程知识发展共同体;二是针对教师课程知识发展不同阶段与特征,实施精准的培训活动;三是关注教师能力的“自变量”,促进教师专业内生式发展;四是科学合理地利用概念图方法,提高教师课程知识评价有效性。
二、科学探究——物理新课程的一个主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学探究——物理新课程的一个主题(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5E”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教学设计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为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信息经济时代对公民应具备的素养的要求 |
1.1.2 当前高中物理教学对新的教学模式提出的需求 |
1.1.3 高中学生科学探究素养薄弱转变的需求 |
1.1.4 “5E”教学模式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契合 |
1.1.5 目标导向培养高中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教学设计利用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5E”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
1.2.2 科学探究素养的研究现状 |
1.2.3 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 |
1.2.4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理论研究及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5E”教学模式 |
2.1.2 科学探究素养 |
2.1.3 教学设计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5E”教学模式的学习理论基础 |
2.2.2 科学探究素养的学习理论基础 |
2.2.3 教学设计的教学理论基础 |
2.3 高中学生科学探究素养薄弱的成因 |
2.3.1 教师方面 |
2.3.2 学生方面 |
第3章 教学设计的原则、环节及评价 |
3.1 教学设计的原则 |
3.1.1 物理问题情景化原则 |
3.1.2 以实验为基础原则 |
3.1.3 以问题为中心原则 |
3.1.4 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
3.1.5 师生行为协调一致原则 |
3.2 教学设计的环节 |
3.2.1 确定课程内容 |
3.2.2 分析教学背景 |
3.2.3 制定教学目标 |
3.2.4 选择教学方法 |
3.2.5 教学设计策略 |
3.2.6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
3.2.7 教学评价及修改 |
3.3 教学设计的评价 |
3.3.1 确定评价对象和评价目标 |
3.3.2 初拟评价指标 |
3.3.3 筛选评价指标 |
3.3.4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3.3.5 设计教育评价标准 |
3.3.6 整合及编制形成性评价表 |
3.3.7 选择教学设计案例的评价者 |
第4章 教学设计案例 |
4.1 实验探究课型:摩擦力 |
4.1.1 “摩擦力”教学设计案例 |
4.1.2 “摩擦力”教学设计评析 |
4.2 合作探究课型:力的合成 |
4.2.1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案例 |
4.2.2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评析 |
4.3 问题探究课型:牛顿第三定律 |
4.3.1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案例 |
4.3.2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评析 |
第5章 总结、反思及展望 |
5.1 总结 |
5.2 反思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两两比较法各指标权重比较次数表 |
附录 B:基于“5E”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教学设计的形成性评价表 |
附录 C:“摩擦力”各项指标具体分值表 |
附录 D:“力的合成”各项指标具体分值表 |
附录 E:“牛顿第三定律”各项指标具体分值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物理定量实验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深度学习 |
2.1.2 定量物理实验 |
2.2 深度学习的特征表现 |
2.2.1 联想与结构:经验与知识的相互转化 |
2.2.2 活动与体验:学生的学习机制 |
2.2.3 本质与变式: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度加工 |
2.2.4 迁移与应用:在教学活动中模拟社会实践 |
2.2.5 价值与评价:“人”的成长的隐性要素 |
2.3 深度学习下的定量物理实验 |
2.3.1 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
2.3.2 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活动 |
第3章 深度学习调查与分析 |
3.1 高中物理定量实验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实施与结果分析 |
3.2 高中学生深度学习情况调查与分析 |
3.2.1 调查的目的 |
3.2.2 问卷的编制 |
3.2.3 研究对象的确定 |
3.2.4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
3.2.5 问卷调查情况及结果分析 |
第4章 高中物理定量实验深度学习策略探讨 |
4.1 设计标准与课程 |
4.2 预评估 |
4.3 营造积极的学习文化 |
4.4 预备与激活先期知识 |
4.5 获取新知识 |
4.6 深度加工知识 |
4.7 评价 |
第5章 基于深度学习策略的高中物理定量实验教学设计案例 |
5.1 测定性定量实验教学 |
5.1.1 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教学设计 |
5.2 验证性定量实验教学 |
5.2.1 验证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实验教学设计 |
5.3 探究性定量实验教学 |
5.3.1 探究金属导体电阻率实验教学设计 |
第6章 结语 |
6.1 研究总结 |
6.2 建议 |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一线高中物理教师的访谈提纲 |
附录2 :NSSE-China深度学习子量表 |
附录3 :高中生物理深度学习情况问卷的结构 |
附录4 :高中生物理深度学习情况问卷 |
附录5 :测定电池电池电动势和内阻实验教学设计 |
附录6 :验证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实验教学设计 |
附录7 :探究金属导体电阻率实验教学设计 |
致谢 |
(4)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4.3 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 |
2.1 核心素养 |
2.1.1 核心素养的实质 |
2.1.2 核心素养的结构 |
2.2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
2.2.1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 |
2.2.2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 |
2.3 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 |
3 初高中物理教材各章节内容分析 |
3.1 章节内容设置与对比 |
3.1.1 初中物理教材各章节内容设置 |
3.1.2 高中物理教材各章节内容设置 |
3.2 相关联章节分析 |
3.2.1 声的部分 |
3.2.2 光的部分 |
3.2.3 热学部分 |
3.2.4 力和力与运动关系部分 |
3.2.5 电的部分 |
3.2.6 磁的部分(磁体以及电磁相互作用部分) |
3.2.7 物质及其结构部分 |
3.2.8 运动及其规律部分 |
3.2.9 近代物理部分 |
4 衔接设计构想——以力和力与运动关系部分为例 |
4.1 力的作用效果是切入点 |
4.2 主题统一是前提 |
4.3 分层设置是方式 |
4.4 重力的教学是关键 |
4.5 场景切换是途径 |
5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实践 |
5.1 教材分析 |
5.2 学情分析 |
5.2.1 学生方面 |
5.2.2 教师方面 |
5.2.3 初高中教材编写特点的差别 |
5.3 教学目标及应对策略 |
5.3.1 教学目标 |
5.3.2 应对策略 |
5.4 衔接教学的具体实施 |
5.4.1 课前准备环节 |
5.4.2 教学展开环节 |
5.4.3 惯性教学衔接与惯性参考系的介绍 |
6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片段设计 |
7 相关建议 |
7.1 教材方面 |
7.2 教师方面 |
7.3 评价方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5)体现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核心素养的提出 |
1.1.2 当前一线高中教师教学设计现状 |
1.1.3 教学设计体现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
1.3.2 关于物理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
1.3.3 关于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核心素养相关概念 |
2.1.1 核心素养内涵 |
2.1.2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
2.2 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信息加工理论 |
2.2.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3章 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策略与培养策略 |
3.1 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策略分析 |
3.1.1 解读课标,更新教学理念 |
3.1.2 挖掘教材,整合教学内容 |
3.1.3 分析学情,因学定教 |
3.1.4 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核心素养导向 |
3.1.5 明晰重难点,课堂主次分明 |
3.1.6 灵活选择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有效性 |
3.1.7 优化教学活动,凸显核心素养培养 |
3.1.8 综合评价,助力核心素养培育 |
3.2 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
3.2.1 培养物理观念的策略 |
3.2.2 培养科学思维的策略 |
3.2.3 培养科学探究的策略 |
3.2.4 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的策略 |
第4章 培养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案例研究 |
4.1 凸显物理观念培养的教学设计 |
4.1.1 物理观念内容分析 |
4.1.2 教学设计案例:《牛顿第一定律》 |
4.1.3 案例设计者的反思总结 |
4.1.4 一线教师对案例的评价 |
4.2 凸显科学思维提升的教学设计 |
4.2.1 科学思维内容分析 |
4.2.2 教学设计案例:《平抛运动》 |
4.2.3 案例设计者的反思总结 |
4.2.4 一线教师对案例的评价 |
4.3 凸显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 |
4.3.1 科学探究内容分析 |
4.3.2 教学设计案例:《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
4.3.3 案例设计者的反思总结 |
4.3.4 一线教师对案例的评价 |
4.4 渗透科学态度与责任的教学设计 |
4.4.1 科学态度与责任内容分析 |
4.4.2 教学设计案例:《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
4.4.3 案例设计者的反思总结 |
4.4.4 一线教师对案例的评价 |
第5章 研究总结 |
5.1 研究的总结 |
5.2 建议 |
5.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过程设计 |
附录B 《平抛运动》教学过程设计 |
附录C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学过程设计 |
附录D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教学过程设计 |
致谢 |
(6)高中物理教学中项目式学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对项目式学习的内涵研究 |
1.2.2 项目式学习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研究 |
1.2.3 项目式学习的应用领域研究 |
1.2.4 项目式学习评价体系研究 |
1.2.5 总结与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项目 |
2.1.2 项目式学习 |
2.1.3 项目式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比较 |
2.2 理论基础 |
2.2.1 实用主义理论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2.2.3 发现学习理论 |
3 项目式学习融入物理教学的理论探讨 |
3.1 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项目式学习的教学优势 |
3.1.1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
3.1.2 提升学生物理核心素养 |
3.1.3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
3.1.4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
3.1.5 学生获取知识的系统性 |
3.2 项目式学习实施要素 |
3.2.1 项目主题选定 |
3.2.2 项目团队组建 |
3.2.3 项目计划制定 |
3.2.4 项目活动实施 |
3.2.5 项目成果展示 |
3.2.6 项目评价与反思 |
3.3 高中物理项目式学习适用范围 |
4 项目式学习的设计原则与教学策略 |
4.1 项目式学习设计原则 |
4.1.1 主题具有真实性 |
4.1.2 公开的成果展示 |
4.1.3 项目的计划性 |
4.1.4 持续性探究 |
4.2 项目式学习教学策略 |
4.2.1 项目主题的选择 |
4.2.2 为学生搭建支架 |
4.2.3 驱动问题的设计 |
4.2.4 提升团队合作的有效性 |
4.2.5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
5 项目式学习融入物理教学的案例设计 |
5.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
5.1.1 制作类项目:自制电动机 |
5.1.2 情景类项目:人类对天体运动规律认识过程 |
5.2 常规类课程:胡克定律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项目计划书 |
附录2 学生自评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7)运用思维导图培养高中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对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要求 |
1.1.2 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和学生个人发展要求 |
1.1.3 高中物理的教学现状 |
1.1.4 思维导图与脑科学发展对教育的启发 |
1.2 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1.2.1 研究的内容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3.1 文献法 |
1.3.2 访谈法 |
1.3.3 问卷法 |
1.4 国内外问题研究的现状 |
1.4.1 国外思维导图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
1.4.2 国内思维导图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
1.4.3 国外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
1.4.4 国内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思维导图基本概念 |
2.1.1 思维导图的产生 |
2.1.2 思维导图的概念 |
2.1.3 思维导图的特征 |
2.1.4 思维导图的用途 |
2.2 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 |
2.2.1 双重编码理论 |
2.2.2 有意义学习理论 |
2.2.3 认知负荷理论 |
2.2.4 重复提取理论 |
2.2.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6 脑科学理论 |
2.3 高中物理核心素养教学理论 |
第三章 运用思维导图培养高中物理核心素养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的目的和内容 |
3.2 学生问卷调查 |
3.2.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3.2.2 调查总结 |
3.3 高中物理教师访谈调查 |
3.3.1 教师访谈记录 |
3.3.2 教师访谈分析 |
第四章 思维导图的绘制和应用原则 |
4.1 思维导图的绘制 |
4.1.1 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 |
4.1.2 思维导图的绘制工具简介 |
4.1.3 思维导图的绘制技巧 |
4.2 高中物理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原则 |
4.2.1 科学性原则 |
4.2.2 概括性原则 |
4.2.3 选择性原则 |
4.2.4 有效性原则 |
第五章 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高中物理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
5.1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培养高中物理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
5.1.1 高中物理概念的特点 |
5.1.2 思维导图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优势 |
5.1.3 运用思维导图开展高中物理概念课教学策略 |
5.1.4 思维导图在概念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
5.1.5 在概念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培养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应用举例 |
5.2 高中物理规律课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培养高中物理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
5.2.1 高中物理规律的特点 |
5.2.2 思维导图在高中物理规律教学的优势 |
5.2.3 运用思维导图开展高中物理规律教学的教学策略 |
5.2.4 思维导图在规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
5.2.5 在规律课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培养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应用举例 |
5.3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培养高中物理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
5.3.1 高中物理实验的特点 |
5.3.2 思维导图在实验教学的优势 |
5.3.3 运用思维导图开展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教学策略 |
5.3.4 思维导图在实验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
5.3.5 在高中物理实验课中运用思维导图培养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应用举例 |
5.4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应用思维导图培养高中物理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
5.4.1 高中物理习题的特点 |
5.4.2 思维导图在习题教学中的优势 |
5.4.3 运用思维导图开展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的教学策略 |
5.4.4 思维导图在习题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
5.4.5 在物理习题课中运用思维导图培养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应用举例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Ⅰ:学生问卷调查 |
附录 Ⅱ: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8)高中物理教科书编写呈现科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设计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 |
1.6 核心概念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科学方法教育的基础研究 |
2.2 我国物理科学方法教学的思想史 |
2.3 我国物理教材编写与教材分析的思想史 |
2.4 思想史视角的汇交 |
2.5 教科书框架与内容呈现的研究 |
第3章 科学方法教育的观念与实践疑难 |
3.1 文化视域下的科学方法“有无”之争 |
3.2 我国科学方法教育的“显隐”之争 |
3.3 科学方法教学的实践之困 |
第4章 中外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现状研究 |
4.1 教科书的选取及其分析标准 |
4.2 我国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特征 |
4.3 欧美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特征 |
4.4 对比与启示 |
研究Ⅰ: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理论研究 |
第5章 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基本理论 |
5.1“科学方法”的历史与反思 |
5.2“科学方法”在科学教育中的历史与反思 |
5.3 科学方法与物理学科的关系 |
5.4 教科书文本书写的理论探讨 |
第6章 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分类理论 |
6.1 科学方法类属的“逻辑”与“历史”维度 |
6.2 科学方法类属的“学科-思维”维度 |
6.3 科学方法类属的三维空间 |
6.4“科学实践”视域下的科学方法类属 |
研究Ⅱ: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编写研究 |
第7章 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内容 |
7.1 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内容的两类参照 |
7.2 三维空间理论下呈现科学方法的类群确定 |
7.3 科学方法内容厘定的原则 |
7.4 呈现内容Ⅰ:物理学科方法 |
7.5 呈现内容Ⅱ:科学思维方法 |
第8章 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形式 |
8.1 呈现科学方法的篇章形式:专节/置入/重构 |
8.2 呈现科学方法的陈述模式:提示/分解/诠释 |
8.3 呈现科学方法的分解陈述 |
第9章 人教版新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方案 |
9.1 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原则 |
9.2 对样章的意见征集与反馈 |
9.3 呈现科学方法的整体规划 |
第10章 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单设专节”的编写 |
10.1 专节“物理学的方法”编写 |
10.2 编写说明 |
第11章 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系统置入”的编写 |
11.1 系统置入物理学科方法的编写 |
11.2 系统置入科学思维方法的编写 |
第12章 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部分重构”的编写 |
12.1“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重构 |
12.2“机械能守恒定律”重构 |
12.3“电场强度”重构 |
12.4“楞次定律”重构 |
研究Ⅲ: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效果研究 |
第13章 呈现科学方法的效果 |
13.1 呈现效果检验的方法论与设计 |
13.2 呈现科学方法对教师教学设计的影响 |
13.3 呈现科学方法对学生阅读教科书的影响 |
13.4 呈现科学方法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影响 |
第14章 综合讨论 |
14.1 研究结论 |
14.2 反思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致谢 |
(9)新课标下高中物理课外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现状 |
1.1.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1.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第2章 物理课外实验简介 |
2.1 物理课外实验的提出 |
2.1.1 物理课外实验的提出 |
2.1.2 物理课外实验的理论基础 |
2.2 物理课外实验的种类和特点 |
2.2.1 物理课外实验的种类 |
2.2.2 物理课外实验的特点 |
2.2.3 物理课外实验教学设计应注意的事项 |
2.3 我国高中新课程标准对课外实验的要求 |
2.4 物理课外资源开发的目的和原则 |
2.4.1 物理课外实验开发的目的 |
2.4.2 物理课外实验开发的原则 |
第3章 高中物理课外实验开发与实施的研究 |
3.1 物理课外实验的课题来源及可行性分析 |
3.1.1 课外物理实验实施情况的问卷调查 |
3.1.2 物理课外实验的课题来源 |
3.1.3 物理课外实验的可行性分析 |
3.2 典型物理课外实验案例分析 |
3.2.1 案例一测反应时间 |
3.2.2 案例二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
3.2.3 案例三摇绳发电小实验 |
3.2.4 案例四实验探究失重状态下水的浮力情况 |
3.2.5 案例五利用针管和常用器材验证玻意耳定律 |
3.3 课外物理实验实施情况研究 |
3.3.1 课外物理实验实施情况访谈研究 |
3.3.2 课外物理实验实施情况对比研究 |
第4章 总结和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基于概念图的初中物理教师课程知识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二、研究现状 |
(一)教师知识研究 |
(二)教师课程知识研究 |
(三)物理教师课程知识研究 |
(四)物理教师课程知识评价研究 |
(五)概念图作为知识评价工具研究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与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知识 |
(二)课程知识 |
(三)物理教师课程知识 |
(四)物理教师课程知识评价 |
(五)物理教师课程知识评价的概念图方法 |
二、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及其启示 |
(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及其启示 |
(三)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及其启示 |
(四)教师知识评价理论及其启示 |
第二章 初中物理教师课程知识评价理论探讨 |
一、初中物理教师课程知识的内涵阐释 |
(一)初中物理教师课程知识的本体释义 |
(二)初中物理教师课程知识的关系界说 |
二、初中物理教师课程知识的基本类型 |
(一)公共课程知识与个人课程知识 |
(二)理论课程知识与实践课程知识 |
(三)显性课程知识与隐性课程知识 |
三、初中物理教师课程知识的发展阶段 |
(一)理论学习阶段 |
(二)经验内化阶段 |
(三)实践探索阶段 |
(四)自主创生阶段 |
四、初中物理教师课程知识评价范式演进 |
(一)实证主义教师课程知识量化评价 |
(二)人文主义教师课程知识质性评价 |
(三)“量”“质”互补的结构化教师课程知识评价 |
第三章 教师课程知识概念图评价的方法与技术 |
一、教师课程知识概念图评价方法论阐释 |
(一)概念图释义 |
(二)概念图评价的方法论思考 |
(三)概念图评价优势与局限性分析 |
二、教师课程知识概念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一)构建依据 |
(二)构建原则 |
(三)概念图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
三、教师课程知识概念图评价技术解析 |
(一)评价主题设计的指向性 |
(二)研究样本选择的一致性 |
(三)概念图构建方法培训的有效性 |
(四)概念图评分方法的适切性 |
(五)概念图评价信度和效度的保障 |
四、教师课程知识概念图评价方案研制 |
(一)评价流程设计 |
(二)概念图评价方案的结构与案例 |
五、总结与启示 |
第四章 初中物理教师“以学生为本育人理念”主题课程知识的概念图评价 |
一、“以学生为本育人理念”课程知识分析框架的建构 |
(一)“以学生为本育人理念”的内涵 |
(二)“以学生为本育人理念”的落实 |
(三)“以学生为本育人理念”课程知识分析框架的确立 |
二、评价方案设计与实施 |
(一)对象选择 |
(二)工具开发 |
(三)实施过程 |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 |
三、研究小结 |
(一)教师对“课程理念”知识的理解具有情境性 |
(二)专家型教师“课程理念”知识结构更加完整 |
(三)教师普遍对“课程理念”知识缺少反思的维度 |
(四)教师的“课程理念”实现途径局限于正式教学 |
(五)不同阶段教师对“课程理念”知识关注的深广度不同 |
第五章 初中物理教师“教科书二次开发”主题课程知识的概念图评价 |
一、“教科书二次开发”课程知识分析框架的建构 |
(一)“教科书二次开发”的内涵 |
(二)“教科书二次开发”的理论探讨 |
(三)“教科书二次开发”的案例分析 |
(四)“教科书二次开发”分析框架的确立 |
二、评价方案设计与实施 |
(一)对象选择 |
(二)工具开发 |
(三)实施过程 |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 |
三、研究小结 |
(一)不同阶段教师对“教科书二次开发”的认知差异明显 |
(二)新手和成手教师对教科书的二次开发受个人教学经验影响较大 |
(三)专家型教师更能针对学情进行教科书二次开发 |
(四)教科书的二次开发多体现为增加习题数量和舍弃扩展性内容 |
(五)教科书二次开发多以应试为目的,对提高学生能力关注度不高 |
(六)专家教师多关注学科思想,普通教师更关注学科知识 |
(七)多数教师对非选用版本的教科书缺少研究 |
(八)在课程知识整体评价方面概念图的评价功能得到凸显 |
第六章 初中物理教师“科学探究教学”主题课程知识的概念图评价 |
一、“科学探究教学”课程知识分析框架的建构 |
(一)科学探究教学课程知识的内涵 |
(二)“科学探究教学”课程知识的层次 |
(三)科学探究教学课程知识的内容 |
(四)科学探究教学课程知识的分析框架确立 |
二、评价方案设计与实施 |
(一)对象选择 |
(二)工具开发 |
(三)实施过程 |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 |
三、研究小结 |
(一)教师普遍认同科学探究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
(二)教师对科学探究教学的框架认识模糊 |
(三)一般教师对科学探究教学要素不熟悉 |
(四)专家型教师能够把握科学探究教学课堂的完整性 |
(五)专家型教师知道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真正的科学探究 |
(六)专家型教师能够灵活地运用科学探究课程知识 |
(七)教师普遍关注科学探究的情境化 |
(八)教师普遍有关科学探究的实践课程知识掌握不够 |
第七章 初中物理教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主题课程知识的概念图评价 |
一、“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主题课程知识分析框架的建构 |
(一)课程资源的内涵 |
(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内容 |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分析框架确立 |
二、评价方案设计与实施 |
(一)对象选择 |
(二)工具开发 |
(三)实施过程 |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 |
三、研究小结 |
(一)教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知识的结构较为离散 |
(二)专家型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知识内容比较全面 |
(三)教师难于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知识转化为实际教学行为 |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知识情境化水平越高,课堂效果越好 |
(五)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价值判断倾向于认知维度 |
(六)骨干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知识的运用更灵活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基本结论 |
(一)教师课程知识类型分布以经验型、理论型和融合型为主 |
(二)从“机械照搬”到“自主创生”是教师课程知识发展的普遍规律 |
(三)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课程知识水平存在显着差异 |
(四)专家型教师课程知识具有明显的情境性和结构性特征 |
(五)概念图评价法在物理教师课程知识评价上具有明显优势 |
二、相关建议 |
(一)发挥专家型教师专业优势,构建教师课程知识发展共同体 |
(二)针对教师课程知识发展不同阶段与特征,实施精准的培训活动 |
(三)关注教师能力的“自变量”,促进教师专业内生式发展 |
(四)科学合理地利用概念图评价方法,提高教师课程知识评价有效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四、科学探究——物理新课程的一个主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2]基于“5E”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教学设计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为例的研究[D]. 刘艳梅.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3]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物理定量实验教学设计研究[D]. 何秋燕.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4]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研究[D]. 张钟文. 江西师范大学, 2020(01)
- [5]体现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研究[D]. 肖括. 河南大学, 2020(02)
- [6]高中物理教学中项目式学习的研究[D]. 王蕾.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运用思维导图培养高中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研究[D]. 尚菡.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8]高中物理教科书编写呈现科学方法研究[D]. 胡扬洋. 首都师范大学, 2018(10)
- [9]新课标下高中物理课外实验研究[D]. 杨冬末.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6)
- [10]基于概念图的初中物理教师课程知识评价研究[D]. 刘艳超. 东北师范大学, 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