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州市1980年~1999年流脑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车鑫仁,刘艳,许玉洋,张学潮,张小平,杜渐,王骏,顾雯雯,江伟[1](2021)在《B群脑膜炎奈瑟球菌感染的流行现状及耐药状况》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多种脑膜炎奈瑟菌(Nm)菌种对应疫苗的问世, 各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的流行情况发生着变化, 近几年B群Nm构成增多, 健康人群中B群Nm带菌者占比上升, 我国部分地区也出现由于密切接触B群Nm带菌者从而致病的情况。了解B群Nm感染的流行现况, 明确B群株耐药情况, 更新预防性治疗药品方案, 可有效降低流脑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文针对B群Nm感染的流行和耐药现状作一综述, 为防治提供参考。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2](2021)在《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文中研究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疫苗和预防接种工作知情提出了要求,对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内容作出了规定。本共识以该法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经验,阐述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发展和形式,制定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标准流程和信息、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原则以及各疫苗知情同意书格式,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人员在预防接种服务中参考。本部分共识包括总则以及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含脊髓灰质炎成分疫苗、含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成分疫苗、含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疫苗、乙型脑炎疫苗、脑膜炎球菌疫苗、甲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内容。
中华预防医学会[3](2021)在《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疫苗和预防接种工作知情提出了要求,对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内容作出了规定。本共识以该法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经验,阐述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发展和形式,制定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标准流程和信息、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原则以及各疫苗知情同意书格式,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人员在预防接种服务中参考。本部分共识包括总则以及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含脊髓灰质炎成分疫苗、含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成分疫苗、含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疫苗、乙型脑炎疫苗、脑膜炎球菌疫苗、甲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内容。
中华预防医学会[4](2021)在《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文中研究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疫苗和预防接种工作知情提出了要求, 对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内容作出了规定。本共识以该法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为基础, 借鉴国内外经验, 阐述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发展和形式, 制定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标准流程和信息、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原则以及各疫苗知情同意书格式, 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人员在预防接种服务中参考。本部分共识包括总则以及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含脊髓灰质炎成分疫苗、含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成分疫苗、含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疫苗、乙型脑炎疫苗、脑膜炎球菌疫苗、甲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内容。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5](2021)在《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文中研究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疫苗和预防接种工作知情提出了要求,对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内容作出了规定。本共识以该法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经验,阐述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发展和形式,制定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标准流程和信息、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原则以及各疫苗知情同意书格式,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人员在预防接种服务中参考。本部分共识包括总则以及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含脊髓灰质炎成分疫苗、含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成分疫苗、含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疫苗、乙型脑炎疫苗、脑膜炎球菌疫苗、甲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内容。
张玲瑜[6](2019)在《建国后昆山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文中指出血吸虫病是我国最严重的地方病之一,其危害性极大,被称为“危害六生”,即危害生产、生活、生命、生长、生育、生趣。新中国成立前,受血吸虫肆虐严重的地方,常常出现村毁人亡、田地荒芜的残破景象,给城乡民众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灾难。一直以来,长江流域都是血吸虫病流行的重灾区,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特别是太湖流域、江苏吴县到浙江嘉兴一带的地区灾害最为突出。位于该区域中心地带的昆山县更是全国水网型血吸虫病流行面积最广、患者最多的县,甚至位列全国十大血吸虫流行最严重县之首。本文试图从昆山所藏的血防资料入手,对建国后昆山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展开分析,以期对卫生的现代化有所讨论。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血吸虫病在昆山的流行状况,包括流行程度、流行原因以及危害,为第二章的防治工作作原因和原理上的解释。第二章是本文的主体内容,具体讨论昆山在中央与地方的领导下如何开展血防工作,分析血防组织的建立过程,血防宣传与动员的内容和形式,以及消灭钉螺、粪水管理、查病治病与耕牛防治的具体情况。第三章讨论昆山血吸虫病防治的绩效与经验,具体分析血防宣传、灭螺、治疗、粪水管理以及巡回合作防治等血防措施对昆山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破除迷信、麻痹思想、改善环境卫生、民众体质的增强与改进社会关系。并且,昆山作为全国较早开展血防的地区,其取得的经验对于全国的血防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结语部分是通过对昆山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探讨,思考中国疾病防治与卫生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昆山血吸虫病的防治虽然取得一定成效,其经验对全国的血防工作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仍与全面消灭血吸虫病及实现昆山卫生现代化的目标存在一定距离。
周杰[7](2018)在《昆山市2008-2016年2型糖尿病发病趋势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糖尿病已成为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国际糖尿病联盟数据显示,2014年全世界有3.87亿糖尿病病患者,其中约90%为2型糖尿病。2014年我国有糖尿病患者9629万人。因糖尿病死亡的人数和直接医疗费用日益增多,糖尿病疾病负担日趋沉重。昆山市自开展慢性病监测工作以来,2型糖尿病发病人数逐年增加。研究目的:了解昆山市2008-2016年2型糖尿病的发病趋势。探究性别和年龄对2型糖尿病发生的影响。为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减少2型糖尿病的发生,减轻2型糖尿病的疾病负担。研究对象与方法:收集昆山市糖尿病监测数据,筛选出其中诊断日期为2008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的2型糖尿病户籍病例。按照《国际疾病编码》(ICD-10)的分类,2型糖尿病的ICD-10编码为El1。报告的2型糖尿病病例诊断标准遵循1999年WHO公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浆葡萄糖水平大于或等于7.0mmol/L;葡萄糖负荷实验中2小时血糖值大于或等于11.1mmol/L。筛选出的2型糖尿病病例根据研究目的及待研究的糖尿病影响因素性别和年龄(60岁)分为全人群、男性人群和女性人群及60岁以下人和60岁及以上人群。计算各人群分年度粗发病率(粗发病率=某年度发病人数/当年度平均人口数),并根据2010年全国普查人口结构计算标化发病率。使用对数线性回归模型来估计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用以评价发病率的时间趋势。对各人群的研究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1.昆山市2008-2016年2型糖尿病发病人数共22545人。全人群发病人数在“20岁-”至“60岁-”年龄组间与年龄呈正相关,从“40岁-”年龄组开始显着增加。全人群2型糖尿病粗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均在2008-2014年呈上升趋势,在2014-2016年呈下降趋势。2.昆山市2008-2016年2型糖尿病男性人群发病人数为10986人,女性人群为11559人。在“20岁-”至“50岁-”年龄组间,男性人群发病人数均多于女性人群。在“55岁-”及以上年龄组,女性人群发病人数均多于男性人群。男性人群和女性人群粗发病率及标化发病率趋势一致,在2008-2014年呈上升趋势,在2014-2016年呈下降趋势。除2016年外,女性人群粗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均高于男性人群。3.昆山市2008-2016年2型糖尿病60岁以下人群发病人数为10029人,60岁及以上人群发病人数为12516人。在所有年份中,60岁及以上人群发病人数均高于60岁以下人群。60岁以下人群粗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未表现出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60岁及以上人群粗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均表现为在2008-2014年呈上升趋势,在2014-2016年呈下降趋势。60岁及以上人群粗发病率和标化发病均显着高于60岁以下人群。结论:1、昆山市2型糖尿病发病率在2008-2014年呈上升趋势,在2014-2016年呈下降趋势,在今后年份中是否延续下降趋势有待后续监测资料的确定和验证。2、性别对2型糖尿病的发生存在影响,但支持此研究结果的证据并不十分充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3、高龄显着增加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2型糖尿病的防治应重点关注中老年人群。
许燕,刘元宝,孙翔,汪志国,汤奋扬[8](2018)在《1999-2017年江苏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1999-2017年江苏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的发病流行变化趋势,为有效预防控制流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99-2017年江苏省流脑病例的流行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1999-2017年江苏省累计报告流脑病例814例,年均发病率0.0575/10万,其中2004年发病率最高,2017年降到最低;流脑发病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儿童,占56.44%;12月份到次年4月份为流脑发病高峰,占87.13%,其中2月发病最多;病例以学生和散居儿童为主,分别占40.92%和22.77%;2006-2017年,C群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是主要流行菌株,占有明确菌群结果的56.34%。结论江苏省流脑发病呈下降趋势,但病死率有所上升,保持较高接种覆盖率,适时对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开展流脑疫苗补充免疫,同时加强流脑菌群变迁监测,是控制流脑流行的关键。
王雅懿[9](2018)在《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苏州市姑苏区为例》文中提出预防接种是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又是预防接种的一个重要范畴,是第一类疫苗的替代和补充,对促进儿童身体健康、预防和控制疫苗相关疾病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近几年国内深圳康泰乙肝疫苗事件、山东济南非法经营疫苗事件等第二类疫苗领域的负面事件频发,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的发展面临严重危机。鉴于第二类疫苗作为准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外部效应,不断完善和优化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是促进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必然要求。虽然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对改善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现状都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但这一问题广受关注的时间不长,第二类疫苗预防接种服务全流程依然亟待完善。论文主要以苏州市姑苏区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为例,通过对目前苏州市姑苏区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供需现状及社会反应性评价分析,结合公共产品理论、责任政府理论、治理理论、制度变迁理论来阐释第二类疫苗的公共卫生服务性质,发现并分析了目前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面临居民认知程度差、信任危机、风险应对不当和效用未有效发挥的问题,随之从科学认识第二类疫苗属性、明确政府责任、完善风险应对、加大投入方面提出了完善的思路和对策。
马伟玲[10](2017)在《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的正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正义问题是政治学的基本问题。古今中外的政治学家无不高度关注分配正义。城市卫生资源配置制度的设计虽然具体表现在制度和体制的安排,但本质上是分配正义论的一种体现。因此,本文遵循“有的放矢”原则,以分配正义的政治学研究之“矢”来射城市卫生资源的配置问题之“的”,将这一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基本国策,事关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事关“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全局的重大实践问题与政治学的正义理论研究直接关联分析,在全面梳理比较各种正义论基础上,得出科学的和可行的正义理论,进而将理论与实践案例结合起来加以解答。自从福柯将“生命政治学”几乎看作是研究正义问题的极其重要的政治学领域以来,阿伦特、阿·甘本继续这一领域研究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引发了世界学者关注生命权力与国家政治之间关系,因而将生命权和健康权放在正义研究的政治学极其重要的位置。在这一领域研究的每一个重要推进,几乎都能更有效地促进我们对于政治学有关正义理论内涵的思考。本文就成为一座连结政治学正义论研究与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研究之间的桥,让两者在相互转换中彼此促进。健康权是公民的基本人权是人的生存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义的卫生资源配置,就是在空间上得到合理布局和配置,解决不平衡、不平等问题,体现在对卫生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各类社会主体地位与占有比例的公平性和平等性。卫生资源配置高度体现出一个国家对卫生事务进行谋划、决策和执行的水平,表现出其为公众提供卫生服务和建立健康保障体系公共管理活动的能力。社会正义是当代民主政治的一个核心观念,卫生资源的正义配置,不仅仅是卫生正义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国家保持内部稳定统一的政治要求。追求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是人们共同努力的方向,由此而来的分配原则的起点应该是建立在卫生正义基础之上。让有限的卫生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平,在不同的社会和制度安排情境下,坚守卫生资源正义分配的价值导向,正义配置卫生资源以推进和保障居民健康,实现合理性与合法性的统一。城镇化正在将一个“乡村中国”转变为“都市中国”。2016年末,中国的城市化率已达57.35%。据预测,未来10-15年间,中国城市人口将占总人口的70%以上,由此,我们的研究聚焦城市,不仅要关注乡村人口如何进城,更要关注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后,城市的制度是否为所有进入城市的人口提供了公平的、包容的、正义的公共产品,特别是保障他们生命健康的卫生资源公共产品。生命健康是所有城市居民的第一需要。保障生命健康的卫生资源公共产品应该是第一公共产品。这一公共产品的配置是否实现正义,是否实现公共产品配置的均等化,如何通过卫生资源配置制度的有效设计和改革来达成正义目标,就成为本文研究的主题。中国的卫生事业改革路程漫长、举步为艰。卫生事业改革直接影响人的生存权和健康权,关系民生、关乎人的自由发展,一直是社会大众和政府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也是世界性难题。卫生资源是开展卫生工作、发展卫生事业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物质基础和基本要素,卫生资源配置合理与否关系到卫生服务系统整体的结构和运作效率,更是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权的重要条件,在我国卫生事业改革的成效与成败中一直起着关键的基础性作用。令人欣喜的是:与全面小康社会决胜战略相伴随,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10月25日印发并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战略,把保障全体人民的生命健康纳入到一个整体战略规划之中。对我们的研究来说,这是一个莫大的鼓舞。然而,要落实这一战略,还有许多事关方向的正义理念问题需要研究,许多相关的具体方案、规划和政策需要探索。因此,文本的研究更加显得迫切和重要。研究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的正义性,首先需要全面梳理相关理论资源。本文主要梳理和分析了中外古今正义理论及其城市对于卫生资源配置正义性的相关意义、公共产品理论及其在城市卫生资源配置正义性中的运用、差异性社会理论及其在城市卫生资源配置正义性中的适用意义、社会保障理论及其在城市卫生资源配置正义性中的具体显现,等等。正义思想与人类一样古老。远古时代人们在氏族和部落内外交往中就产生了正义思想,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正义思想的基本内容也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因而具有历史性、派生性、相对性和阶级性。本文简要梳理了中外正义思想变迁的脉络,从古希腊罗马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到近代马基雅维利、莫尔、康帕内拉、休谟、卢梭、葛德文、欧文、康德、黑格尔,再到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当代的新自由主义者罗尔斯、社群主义者桑德尔等等。中国古代的儒、道、佛、墨等学派都有自己的深厚的正义思想。这些正义思想资源的合理成分,都对于今天研究城市卫生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基本的善起到积极的理论借鉴意义。公共产品理论从休谟起始,经过亚当·斯密、潘塔莱奥尼、马左拉的系统开拓,进展到维克塞尔-林达尔模型,在经过保罗·萨谬尔森和詹姆斯·布坎南、蒂布特等人的深度挖掘,逐步成熟。这一理论对于城市卫生资源配置正义性的性质和特点的揭示具有直接的参考价值。中国学者创立的差异性社会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利益分化和社会结构的描述以及“差异的正义”的论述,对于本文在研究把握对象的性质和边界方面具有直接的帮助。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思想的缘起和发展,使本文更系统地了解医疗卫生领域社会保障的演化发展史,因而对于借鉴各国相关经验,有了更多帮助。本文在第一章系统梳理相关理论、第二章充分借鉴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国外相关经验基础上,从第三章开始,对于中国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的相关领域研究分章加以展开。第三章主要研究我国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的演变史和现状。对我国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的相关分支领域: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三个领域的历史和现状作出全面梳理。关于医保制度体系领域,本文在对于我国医保制度渐进性改革历史作出梳理和说明的基础上,分别对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制度建立过程、基本框架、特点、功能和问题做了深度分析,进而从城市流动儿童和大病医保两个案例分析来进一步深度剖析城市医保制度的内在局限。关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领域,本文着力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网状建构历史、现状、问题等加以分析,其中特别分析了医联体这一创新的医疗机构组织形态的革命意义,同时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这一特定的角度来透视我国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关于公共卫生均等化资源配置和控制,本文也从历史和现状两个角度加以全面梳理。本文关于上述三个领域各自的演化历史和现状的深描,以便能够从历史脉络和横向结构中把握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状况的总体线索。第四章主要分析我国城市基本卫生资源配置的问题及其原因。沿着第三章的三个基本领域的口径,对于我国城市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等三个领域的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全面深入的反思和分析。关于我国城市医疗保险制度体系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本文指出存在着制度碎片化设计、社会医疗保险资源配置不公平;制度壁垒,社会医疗保险资源配置的道德风险;“自愿参加”设计缺陷,居民参保率偏低;同城制度不同,基金补偿待遇差异明显;大病医疗保险公私合作,基金安全危机四伏等六个方面的问题。在我国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本文分析了存在着的医疗机构布局的失衡;卫生服务投入不足,趋利性引致卫生服务公益性缺失;优质卫生服务资源配置结构的失衡;卫生资源流转制度的问题与弊端;医疗服务逐利化,医患矛盾日益尖锐等五大问题。在公共卫生领域,本文着力分析了存在着的诸如国家责任缺失,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各级财政支持力度不足,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困难;推进国家公共卫生项目,缺乏地方政府支持;基层公共卫生:趋利倾向与机构不健全;卫生人力资源不足,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困难等五大问题。本文指出:上述问题的存在,其结果归结为一点,都是在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上形成对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的正义性的巨大障碍。因此,需要从制度体系变革和发展医疗卫生资源两个方面加以解决。第五章集中回到一个原则性的问题:如何确立我国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的正义性原则,以及如何实施这一原则的基本路径。本文指出:我国城市基本卫生资源配置原则是正义原则,正义是社会的首要价值,也因此是我国城市基本卫生资源配置的主要遵循原则。这里所指的卫生资源配置中涉及的所谓“基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指对满足全体市民健康的基本需求:如涉及公民日常普及性健身需求(住宅小区或社区健身设施、体育公园等开放式健康保健设施等)、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预防、健康体检等)和对常见病、多发病常规治疗需求。而超越基本需求的卫生保健和治疗,如对于满足健康人群中的特殊健身需求的设施(如健身俱乐部、高尔夫球场等)以及超越常规治疗的高端医疗服务,则成为超越基本的特殊或高端需求。对于可能致使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特殊大病种,也将被逐步纳入城市基本卫生资源配置所应涵盖的范畴。正义原则要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要广泛吸纳中外思想家关于正义思想的合理资源,还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具体包括:基于公平分配的主体包容性原则;基于卫生资源公平配置的自由权利;基于公共产品均等化的基本卫生资源利益分配原则;“差异的正义”的结构化配置,向最不利者倾斜的原则;限高原则;创造条件逐步消灭卫生资源配置差异、走向未来大同的原则;政府卫生资源配置要合规、合法、接受全民阳光监督的原则等七点内容。城市基本卫生资源配置的正义性需要考虑主要目标和主要路径。主要目标为切实保障全体人民的生命健康,要实现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要明确政府在规划、投资、建设、发展和改革卫生资源配置体系中的主体责任。要根据一般卫生问题、主要卫生问题和重要卫生问题需求分层配置卫生资源。要根据卫生服务需求量表和卫生服务目标、卫生服务/人口比值来规划配置卫生资源。要达到配置均衡,必须要采取一系列方法,如经济基础法、多方程式模拟法、健康保障组织法、固定利用率法、预测利用率法等。配置效果还要进行卫生资源效果评价。第六章关于实施城市基本卫生资源配置正义的路径思考。本文依然沿着医疗保险、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三个基本路径来展开阐述。在医疗保险路径问题上,本文着力探索全国统一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指出可以通过均等化和基本医疗保险+多元化补充医疗保险两个路径来试行。对于当下的中国,从可行能力考虑,本文倾向于后一种思路。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上,本文从规划、全科医生培养和分级诊疗、加强资源配置、明确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责任、强化医联体建设等方面作了深度探索。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本文着力指出在加大投入、完善制度、强化政府责任基础上,实现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前提下,可以根据中国现阶段差异性社会特点,建设一个基本公平+比例公平的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的区域结构。
二、苏州市1980年~1999年流脑流行病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苏州市1980年~1999年流脑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论文提纲范文)
1 总 则 |
1.1 预防接种知情 |
1.1.1 预防接种知情权 |
1.1.2 预防接种同意权 |
1.1.3 预防接种知情同意 |
1.2 预防接种告知 |
1.3 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 |
1.3.1 框架概述 |
1.3.2 预防接种知情和告知自身特点的双向性 |
1.3.3 预防接种知情和告知关系的二重性 |
1.3.4 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和决策关系的决定性 |
1.3.5 受种者选择和疫苗犹豫 |
1.4 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意义 |
1.4.1 受种者或其监护人获益 |
1.4.2 实施接种的医疗卫生人员或接种单位获益 |
1.5 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过程 |
1.5.1 告知时机 |
1.5.2 告知方式 |
1.6 预防接种告知内容 |
1.6.1 疫苗所预防疾病 |
1.6.2 疫苗简介和接种建议 |
1.6.3 预防接种禁忌 |
1.6.4 常见不良反应及其处置 |
1.6.5 预防接种注意事项 |
1.7 预防接种告知和知情同意过程 |
1.7.1 预防接种告知和知情同意过程推荐 |
1.7.2 预防接种知情同意流程 |
1.8 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 |
1.8.1 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的内容 |
1.8.2 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与宣传推广的区别 |
1.8.3 自愿选择和费用自理 |
1.8.4 同时接种和优先接种 |
1.8.5 同效替代 |
1.9 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推荐格式 |
2 乙型肝炎疫苗 |
2.1 疫苗针对疾病 |
2.1.1 病原学 |
2.1.2 临床特征 |
2.1.3 流行病学特征 |
2.2 疫苗简介 |
2.2.1 疫苗免疫原性 |
2.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
2.2.3 疫苗安全性 |
2.3 接种建议 |
2.3.1 免疫程序 |
2.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2.3.3 接种禁忌 |
2.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2.4.1 常见不良反应 |
2.4.2 罕见不良反应 |
2.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2.5 注意事项 |
2.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
2.5.2 特定事项 |
3 卡介苗 |
3.1 疫苗针对疾病 |
3.1.1 病原学 |
3.1.2 流行病学特征 |
3.1.3 临床特征 |
3.2 疫苗简介 |
3.2.1 疫苗效果 |
3.2.2 疫苗安全性 |
3.3 接种建议 |
3.3.1 免疫程序 |
3.3.2 接种禁忌 |
3.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3.4.1 常见不良反应 |
3.4.2 罕见不良反应 |
3.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3.5 注意事项 |
4 含脊髓灰质炎成分疫苗 |
4.1 疫苗针对疾病 |
4.1.1 病原学 |
4.1.2 临床表现 |
4.1.3 流行病学特征 |
4.1.4 消灭脊灰进展 |
4.2 疫苗简介 |
4.2.1 疫苗免疫原性 |
4.2.2 疫苗保护效力或效果 |
4.2.3 疫苗安全性 |
4.3 接种建议 |
4.3.1 免疫程序 |
4.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4.3.3 接种禁忌 |
4.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4.4.1 常见不良反应 |
4.4.2 罕见不良反应 |
4.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4.5 注意事项 |
4.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
4.5.2 特定事项 |
5 含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成分疫苗 |
5.1 疫苗针对疾病 |
5.1.1 病原学 |
5.1.2 临床表现 |
5.1.3 流行病学特征 |
5.2 疫苗简介 |
5.2.1 疫苗免疫原性 |
5.2.2 疫苗保护效力或效果 |
5.2.3 疫苗安全性 |
5.3 接种建议 |
5.3.1 免疫程序 |
5.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5.3.3 接种禁忌 |
5.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5.4.1 常见不良反应 |
5.4.2 罕见不良反应 |
5.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5.5 注意事项 |
5.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
5.5.2 特定事项 |
6 含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疫苗 |
6.1 疫苗针对疾病 |
6.1.1 病原学 |
6.1.2 临床特征 |
6.1.3 流行病学特征 |
6.2 疫苗简介 |
6.2.1 疫苗免疫原性 |
6.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
6.2.3 安全性 |
6.3 接种建议 |
6.3.1 免疫程序 |
6.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6.3.3 接种禁忌 |
6.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6.4.1 常见不良反应 |
6.4.2 罕见不良反应 |
6.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6.5 注意事项 |
7 乙型脑炎疫苗 |
7.1 疫苗针对疾病 |
7.1.1 病原学 |
7.1.2 临床表现 |
7.1.3 流行病学特征 |
7.2 疫苗简介 |
7.2.1 疫苗免疫原性 |
7.2.2 疫苗保护效力或效果 |
7.2.3 疫苗安全性 |
7.3 接种建议 |
7.3.1 免疫程序 |
7.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7.3.3 接种禁忌 |
7.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7.4.1 常见不良反应 |
7.4.2 罕见不良反应 |
7.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7.5 注意事项 |
7.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
7.5.2 特定事项 |
8 脑膜炎球菌疫苗 |
8.1 疫苗针对疾病 |
8.1.1 病原学 |
8.1.2 临床表现 |
8.1.3 流行病学特征 |
8.2 疫苗简介 |
8.2.1 疫苗免疫原性 |
8.2.2 疫苗保护效力或效果 |
8.2.3 疫苗安全性 |
8.3 接种建议 |
8.3.1 免疫程序 |
8.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8.3.3 接种禁忌 |
8.4 注意事项 |
8.4.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
8.4.2 特定事项 |
9 甲型肝炎疫苗 |
9.1 疫苗针对疾病 |
9.1.1 病原学 |
9.1.2 临床特征 |
9.1.3 流行病学特征 |
9.2 疫苗简介 |
9.2.1 疫苗免疫原性 |
9.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
9.2.3 疫苗安全性 |
9.3 接种建议 |
9.3.1 免疫程序 |
9.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9.3.3 接种禁忌 |
9.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9.4.1 常见不良反应 |
9.4.2 罕见不良反应 |
9.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9.5 注意事项 |
9.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
9.5.2 特定事项 |
(5)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论文提纲范文)
1 总则 |
1.1 预防接种知情 |
1.1.1 预防接种知情权 |
1.1.2 预防接种同意权 |
1.1.3 预防接种知情同意 |
1.2 预防接种告知 |
1.3 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 |
1.3.1 框架概述 |
1.3.2 预防接种知情和告知自身特点的双向性 |
1.3.3 预防接种知情和告知关系的二重性 |
1.3.4 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和决策关系的决定性 |
1.3.5 受种者选择和疫苗犹豫 |
1.4 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意义 |
1.4.1 受种者或其监护人获益 |
1.4.2 实施接种的医疗卫生人员或接种单位获益 |
1.5 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过程 |
1.5.1 告知时机 |
(1)事先告知 |
(2)接种时告知 |
1.5.2 告知方式 |
(1)面对面告知 |
(2)信息化途径告知 |
(3)反复多次告知 |
(4)对特别重大利害关系条款的强调告知 |
(5)其他必须要注意的事项 |
1.6 预防接种告知内容 |
1.6.1 疫苗所预防疾病 |
1.6.2 疫苗简介和接种建议 |
1.6.3 预防接种禁忌 |
1.6.4 常见不良反应及其处置 |
1.6.5 预防接种注意事项 |
1.7 预防接种告知和知情同意过程 |
1.7.1 预防接种告知和知情同意过程推荐 |
1.7.2 预防接种知情同意流程 |
(1)确认受种者信息 |
(2)介绍预防接种相关政策 |
(3)告知标准的信息 |
(4)核实健康状况 |
(5)解答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相关问题 |
(6)确认知情同意 |
(7)存档知情同意书 |
1.8 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 |
1.8.1 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的内容 |
1.8.2 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与宣传推广的区别 |
1.8.3 自愿选择和费用自理 |
1.8.4 同时接种和优先接种 |
1.8.5 同效替代 |
1.9 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推荐格式 |
2 乙型肝炎疫苗 |
2.1 疫苗针对疾病 |
2.1.1 病原学 |
2.1.2 临床特征 |
2.1.3 流行病学特征 |
2.2 疫苗简介 |
2.2.1 疫苗免疫原性 |
2.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
2.2.3 疫苗安全性 |
2.3 接种建议 |
2.3.1 免疫程序 |
2.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2.3.3 接种禁忌 |
2.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2.4.1 常见不良反应 |
2.4.2 罕见不良反应 |
2.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2.5 注意事项 |
2.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
2.5.2 特定事项 |
3 卡介苗 |
3.1 疫苗针对疾病 |
3.1.1 病原学 |
3.1.2 流行病学特征 |
3.1.3 临床特征 |
3.2 疫苗简介 |
3.2.1 疫苗效果 |
3.2.2 疫苗安全性 |
3.3 接种建议 |
3.3.1 免疫程序 |
3.3.2 接种禁忌 |
3.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3.4.1 常见不良反应 |
3.4.2 罕见不良反应 |
3.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3.5 注意事项 |
4 含脊髓灰质炎成分疫苗 |
4.1 疫苗针对疾病 |
4.1.1 病原学 |
4.1.2 临床表现 |
4.1.3 流行病学特征 |
4.1.4 消灭脊灰进展 |
4.2 疫苗简介 |
4.2.1 疫苗免疫原性 |
(1)Sabin-IPV |
(2)Salk-IPV |
(3)bOPV |
4.2.2 疫苗保护效力或效果 |
(1)IPV |
(2)bOPV |
4.2.3 疫苗安全性 |
(1)IPV |
(2)bOPV |
4.3 接种建议 |
4.3.1 免疫程序 |
4.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1)IPV |
(2)bOPV |
4.3.3 接种禁忌 |
(1)IPV |
(2)OPV |
4.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4.4.1 常见不良反应 |
(1)IPV |
(2)bOPV |
4.4.2 罕见不良反应 |
(1)IPV |
(2)bOPV |
4.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1)IPV |
(2)bOPV |
4.5 注意事项 |
4.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
(1)IPV |
(2)bOPV |
4.5.2 特定事项 |
(1)IPV |
(2)bOPV |
5 含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成分疫苗 |
5.1 疫苗针对疾病 |
5.1.1 病原学 |
5.1.2 临床表现 |
(1)百日咳 |
(2)白喉 |
(3)破伤风 |
5.1.3 流行病学特征 |
(1)百日咳 |
(2)白喉 |
(3)破伤风 |
5.2 疫苗简介 |
5.2.1 疫苗免疫原性 |
(1)DTaP |
(2)DTaP-Hib |
(3)DTaP-IPV/Hib |
5.2.2 疫苗保护效力或效果 |
5.2.3 疫苗安全性 |
(1)DTaP |
(2)DTaP-Hib |
(3)DTaP-IPV/Hib |
(4)破伤风疫苗 |
5.3 接种建议 |
5.3.1 免疫程序 |
(1)DTaP |
(2)DTaP-Hib |
(3)DTaP-IPV/Hib |
(4)DT |
(5)破伤风疫苗 |
5.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1)DTaP |
(2)DTaP-Hib |
(3)DTaP-IPV/Hib |
(4)DT |
(5)破伤风疫苗 |
5.3.3 接种禁忌 |
(1)DTaP |
(2)DTaP-Hib |
(3)DTaP-IPV/Hib |
(4)DT |
(5)破伤风疫苗 |
5.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5.4.1 常见不良反应 |
(1)DTaP |
(2)DTaP-Hib |
(3)DTaP-IPV/Hib |
(4)DT |
(5)破伤风疫苗 |
5.4.2 罕见不良反应 |
(1)DTaP |
(2)DTaP-Hib |
(3)DTaP-IPV/Hib |
(4)DT |
5.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1)DTaP |
(2)DTaP-IPV/Hib |
(3)DT |
(4)破伤风疫苗 |
5.5 注意事项 |
5.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
(1)DTaP |
(2)DTaP-Hib |
(3)DTaP-IPV/Hib |
(4)DT |
5.5.2 特定事项 |
(1)DTaP |
(2)DTaP-IPV/Hib |
(3)DT |
(4)破伤风疫苗 |
6 含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疫苗 |
6.1 疫苗针对疾病 |
6.1.1 病原学 |
6.1.2 临床特征 |
6.1.3 流行病学特征 |
6.2 疫苗简介 |
6.2.1 疫苗免疫原性 |
(1)MMR |
(2) MR |
(3) MuV |
6.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
6.2.3 安全性 |
(1)MMR |
(2)MR |
(3)MuV |
6.3 接种建议 |
6.3.1 免疫程序 |
6.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6.3.3 接种禁忌 |
6.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6.4.1 常见不良反应 |
6.4.2 罕见不良反应 |
6.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6.5 注意事项 |
7 乙型脑炎疫苗 |
7.1 疫苗针对疾病 |
7.1.1 病原学 |
7.1.2 临床表现 |
7.1.3 流行病学特征 |
7.2 疫苗简介 |
7.2.1 疫苗免疫原性 |
(1)JE-L |
(2) JE-I |
7.2.2 疫苗保护效力或效果 |
(1) JE-L |
(2) JE-I |
7.2.3 疫苗安全性 |
(1) JE-L |
(2) JE-I |
7.3 接种建议 |
7.3.1 免疫程序 |
(1)JE-L |
(2)JE-I |
7.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1) JE-L |
(2) JE-I |
7.3.3 接种禁忌 |
(1) JE-L |
(2) JE-I |
7.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7.4.1 常见不良反应 |
(1) JE-L |
(2) JE-I |
7.4.2 罕见不良反应 |
(1) JE-L |
(2) JE-I |
7.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1)JE-L |
(2)JE-I |
7.5 注意事项 |
7.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
7.5.2 特定事项 |
(1) JE-L |
(2) JE-I |
8 脑膜炎球菌疫苗 |
8.1 疫苗针对疾病 |
8.1.1 病原学 |
8.1.2 临床表现 |
8.1.3 流行病学特征 |
8.2 疫苗简介 |
8.2.1 疫苗免疫原性 |
8.2.2 疫苗保护效力或效果 |
8.2.3 疫苗安全性 |
8.3 接种建议 |
8.3.1 免疫程序 |
(1)MPV-A和MPV-AC |
(2)MPCV-AC |
(3)MPV-ACYW |
8.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8.3.3 接种禁忌 |
8.4 注意事项 |
8.4.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
8.4.2 特定事项 |
9 甲型肝炎疫苗 |
9.1 疫苗针对疾病 |
9.1.1 病原学 |
9.1.2 临床特征 |
9.1.3 流行病学特征 |
9.2 疫苗简介 |
9.2.1 疫苗免疫原性 |
9.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
(1) HepA-L |
(2) HepA-I |
9.2.3 疫苗安全性 |
(1)HepA-L |
(2)HepA-I |
9.3 接种建议 |
9.3.1 免疫程序 |
(1)HepA-L |
(2)HepA-I |
9.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1)HepA-L |
(2)HepA-I |
9.3.3 接种禁忌 |
(1)HepA-L |
(2)HepA-I |
9.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9.4.1 常见不良反应 |
(1)HepA-L |
(2)HepA-I |
9.4.2 罕见不良反应 |
(1)HepA-L |
(2)HepA-I |
9.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1)HepA-L |
(2)HepA-I |
9.5 注意事项 |
9.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
(1)HepA-L |
(2)HepA-I |
9.5.2 特定事项 |
(1)HepA-L |
(2)HepA-I |
(6)建国后昆山血吸虫病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
二、研究概述 |
三、资料利用与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框架及创新处 |
第一章 建国初期昆山血吸虫病的流行 |
一、血吸虫病在中国的发现与流行 |
二、血吸虫病在昆山的流行 |
三、昆山血吸虫病的危害 |
第二章 建国以来昆山血吸虫病的防治 |
一、血防组织的建立 |
二、血防的宣传与动员 |
三、消灭钉螺与粪、水管理 |
四、查病治病与耕牛防治 |
第三章 昆山血吸虫病防治的绩效与经验 |
一、血防宣传与迷信、麻痹思想的破除 |
二、灭螺、“两管”与卫生环境的改善 |
三、血吸虫病治疗与民众体质的增强 |
四、巡回合作防治与社会关系的改进 |
结语 血吸虫病防治与中国卫生现代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昆山市2008-2016年2型糖尿病发病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报告范围 |
1.2 诊断标准 |
1.3 筛选标准 |
1.4 人口资料 |
2.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
2. 性别对糖尿病发病及发病趋势的影响 |
3. 年龄对糖尿病发病及发病趋势的影响 |
讨论 |
1. 昆山市糖尿病流行情况 |
2. 性别对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影响 |
3. 年龄对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影响 |
4. 糖尿病的危害与疾病负担 |
5. 糖尿病的防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硕士在读期间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1999-2017年江苏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发病概况 |
2.2 地区分布 |
2.3 时间分布 |
2.4 人群分布 |
2.4.1 年龄分布 |
2.4.2 职业分布 |
2.5 流脑病例病原检测 |
3 讨论 |
(9)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苏州市姑苏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数据分析法 |
(五)归纳总结法 |
四、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径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概念与相关理论 |
一、基本概念 |
(一)疫苗 |
(二)第二类疫苗 |
(三)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 |
(四)第二类疫苗的供给方式和特点 |
二、相关理论 |
(一)公共产品理论 |
(二)责任政府理论 |
(三)治理理论 |
(四)制度变迁理论 |
第二章 我国第二类疫苗接种制度变迁及成效分析 |
一、我国免疫规划制度变迁及成就 |
二、第二类疫苗接种制度变迁及成就 |
(一)第二类疫苗制度变迁 |
(二)第二类疫苗接种成效 |
第三章 苏州市姑苏区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现状 |
一、苏州市姑苏区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基本情况 |
(一)第二类疫苗供应情况 |
(二)第二类疫苗使用情况 |
(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情况 |
二、苏州市姑苏区优化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的措施与成效 |
(一)实行政府招标评审,保证招标采购公开公平公正 |
(二)加强监管,提升疫苗的质量保障 |
(三)开展信息化建设,实现多环节追溯 |
(四)扩大覆盖面,提升第二类疫苗正的外部效应 |
三、苏州市姑苏区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社会反应性评价 |
(一)第二类疫苗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
(二)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的评价 |
(三)第二类疫苗接种意愿 |
第四章 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主要存在问题 |
(一)居民对第二类疫苗认知程度差 |
(二)第二类疫苗存在信任危机 |
(三)第二类疫苗风险应对不当 |
(四)第二类疫苗效用未有效发挥 |
二、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主要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一)第二类疫苗推广及科普主体缺位 |
(二)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流程和监管存在缺陷 |
(三)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风险应对机制不够完善 |
(四)预防接种投入依然不足 |
第五章 改善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的对策研究 |
一、科学认识第二类疫苗的属性,扩大对第二类疫苗的宣传科普 |
(一)完善对第二类疫苗相关知识宣传的政策保障 |
(二)强化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主体责任 |
(三)借力社会组织提升科普效果 |
二、明确政府责任,完善对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的治理 |
(一)完善监管制度,加大全程监管力度 |
(二)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信息化水平 |
(三)加大社会参与,改善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治理 |
三、完善风险应对机制,妥善处置异常反应事件 |
(一)完善第二类疫苗异常反应补偿机制 |
(二)强化第二类疫苗风险监测评估机制 |
(三)加强第二类疫苗事件的危机应对机制 |
四、加大政府投入,进一步扩大免疫规划 |
(一)充分认识扩大免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二)完善人财物等配套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10)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的正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主要内容、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主要概念的界定 |
(一)卫生资源 |
(二)卫生资源配置 |
(三)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
(四)医疗服务体系 |
(五)公共卫生 |
五、创新与不足 |
(一)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二)论文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 |
第一章 卫生资源配置正义的思想资源 |
一、分配正义理论 |
(一)分配正义理论的概述与辨析 |
(二)实现卫生资源配置“基本的社会善” |
(三)平等获取卫生资源的“可行能力” |
二、公共产品理论 |
(一)公共产品理论的起源与适用 |
(二)实现公共健康基本产品均等化的底线 |
(三)卫生资源公共产品配置的原则与特点 |
三、差异性社会理论 |
(一)差异性社会理论的诠释与启迪 |
(二)差异性社会资源配置的适应性 |
(三)卫生资源配置差异性的正义界定 |
四、社会保障思想 |
(一)社会保障理论的演绎与应用 |
(二)社会福利与民粹主义思潮的分析 |
(三)卫生资源配置消解健康“贫困陷阱”的作用 |
第二章 国外卫生资源配置正义的探索与实践 |
一、国外卫生资源配置模式 |
(一)英国:国家统一配置模式 |
(二)日本:社会分担配置模式 |
(三)美国:市场竞争配置模式 |
(四)新加坡:公私合作资源配置模式 |
二、国外卫生资源配置模式对我国的研究与启示 |
(一)实现国家治理,推进卫生资源公平配置 |
(二)组合型医疗保险模式,有效利用医疗保险资源 |
(三)双医整体运行,实现医疗保险资源合理配置 |
(四)卫生资源配置倾向老年群体,消解社会难题 |
(五)精细化设计卫生服务供给,缓解卫生资源紧缺 |
第三章 我国城市卫生资源正义配置的状况 |
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与医疗保险资源配置 |
(一)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渐进性改革历程 |
(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
(三)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
(四)商业医疗保险 |
(五)案例分析一:城市流动儿童医保包容性制度‐‐苏州为例 |
二、医疗服务体系网状构建与运行 |
(一)国家政治意志:我国卫生服务体系发展历程 |
(二)医疗服务资源配置趋于合理:医疗服务机构与卫生人员 |
(三)优化卫生服务资源的组织革命:医联体模式 |
(四)案例分析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国家治理 |
三、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均等化路径与实践 |
(一)我国公共卫生制度变迁与资源配置状况 |
(二)国家公共责任下的公共卫生服务供给 |
(三)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人员、机构 |
(四)案例分析三:儿童预防接种疫苗供给,公共卫生的资源配置研究 |
第四章 我国城市卫生资源正义配置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一、我国城市基本保险资源正义配置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一)制度碎片化,居民获得医保资源公平性差 |
(二)制度性壁垒,资源配置存在道德风险 |
(三)同城制度不同,基金补偿待遇差异明显 |
(四)制度设计存在缺陷,居民“自愿”参保率偏低 |
(五)医保地域分割,流动人口参保机会不平等 |
(六)大病医保公私合作,基金风险偏大 |
二、我国城市卫生服务资源正义配置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一)卫生服务机构布局不合理,城乡资源配置比例不公 |
(二)卫生服务投入不足,卫生服务公益性缺失 |
(三)“双失灵”,卫生服务资源配置结构失衡 |
(四)卫生资源流转机制不畅,配置不均衡 |
(五)医疗服务逐利化,医患矛盾日益尖锐 |
三、我国城市公共卫生资源正义配置的问题及其原因 |
(一)国家公共责任缺失,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 |
(二)各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不一,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困难 |
(三)常规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缺失,基层卫生机构趋利倾向 |
(四)卫生人力资源不足,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困难 |
第五章 城市卫生资源配置:正义原则 |
一、我国城市卫生资源配置原则:正义原则 |
(一)我国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的对象和内容 |
(二)我国城市卫生资源配置正义原则产生的基本要求 |
二、我国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的正义原则的前提和内容 |
(一)我国城市卫生资源配置正义原则的两个前提 |
(二)我国城市卫生资源配置正义原则的内容 |
三、城市卫生资源配置路径思考 |
(一)总体目标:切实保障全体人民的生命健康 |
(二)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的政府责任:公共健康与支持 |
第六章 实施城市卫生资源配置正义的路径思考 |
一、公平配置医疗保险资源,实现全民基本医疗保险正义路径 |
(一)社会正义两项原则引导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调整线路 |
(二)基本公平与比例公平,推行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两个路径 |
二、重塑医疗服务体系,优化医疗资源合理配置 |
(一)科学制定卫生发展规划,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
(二)明确社会责任,提升医疗服务公益性 |
三、加强公共卫生供给侧结构改革,实现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均等化 |
(一)创新机制,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高效推进 |
(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均等化 |
(三)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
(五)扩充卫生服务人才队伍,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质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苏州市1980年~1999年流脑流行病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B群脑膜炎奈瑟球菌感染的流行现状及耐药状况[J]. 车鑫仁,刘艳,许玉洋,张学潮,张小平,杜渐,王骏,顾雯雯,江伟.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2021(05)
- [2]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J].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 实用预防医学, 2021(04)
- [3]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J].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02)
- [4]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J].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1(02)
- [5]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J].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21(02)
- [6]建国后昆山血吸虫病防治研究[D]. 张玲瑜.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7]昆山市2008-2016年2型糖尿病发病趋势分析[D]. 周杰. 苏州大学, 2018(06)
- [8]1999-2017年江苏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特征分析[J]. 许燕,刘元宝,孙翔,汪志国,汤奋扬. 现代预防医学, 2018(17)
- [9]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苏州市姑苏区为例[D]. 王雅懿. 苏州大学, 2018(01)
- [10]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的正义研究[D]. 马伟玲. 苏州大学,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