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deas的锅炉3D建模系统

基于I-deas的锅炉3D建模系统

一、基于I-deas的锅炉三维造型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向章[1](2019)在《基于疲劳性能仿真的波纹板组件焊接结构优化》文中指出空气预热器(即空预器),它是利用锅炉中燃料燃烧后的高温尾气加热进入锅炉前的冷空气,以降低锅炉热量损耗,并提高燃烧效率的设备。在实际生产运行中,锅炉机组经济性以及安全性受到了密封性能(漏风率)的严重影响。而本课题所研究的波纹板弹性密封组件(简称波纹板组件)则是众多空预器密封组件中的一种。波纹板组件的疲劳性能直接反映长期连续工作条件下其可提供的密封压紧力的变化,该压紧力的变化直接影响空预器的漏风率,从而影响空预器的整体热交换效率及停机维护维修周期,因此研究波纹板组件的疲劳性能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空预器波纹板组件整体由具有良好焊接特性的S316L材料通过滚压成形工艺加工而成,并采用点焊工艺组装连接。为了研究焊点各结构参数变化对空预器波纹板组件性能的影响,本文经过对比后选择了合理的焊点建模方式,利用ANSYS软件针对波纹板组件的静强度及疲劳寿命进行了仿真计算和分析,以此为依据对波纹板组件焊点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并采用自行研制的测试工作台针对其疲劳寿命进行了物理实验,验证了优化结果的可靠性及合理性。具体研究过程及结果如下:首先,以相邻两密封片简单模型为例,采用Create point、刚性梁单元法以及印记面法进行焊点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并分别进行模拟仿真计算,将三种不同建模方法下的模拟仿真结果进行比较,根据建模效率、仿真速度以及仿真精度,选择Create point和印记面法建模作为本文焊点模型建立方法,结果表明:采用印记面法建立焊点模型进行模拟仿真并根据结果选择焊点结构参数会相对保守,稳定性极强。不考虑焊点直径条件下,采用ANSYS自带的焊点建模功能Create point建立焊点有限元模型,对模型施加200 N的外加载荷,以等效应力为对象对焊点单排、多排和三角形排列方式进行了模拟仿真计算。研究表明,单排焊接条件下焊点间距≤75.4 mm时,波纹板组件的等效应力无明确变化趋势。这可能是焊点间距过小,导致焊接接头处附近的等效应力集中区相互叠加影响;当焊点间距≥75.4 mm时,波纹板所受的应力会随着焊点间距的增加而增加。原因可能是焊点间距增加,造成焊点的应力集中影响区域相隔变大,相互叠加影响减弱,且焊点数目减少,单个焊点需承受负荷增加;多排焊接条件下,因素“焊点水平间距”的等效应力仿真结果方差FA为54.46,远大于显着性水平临界值3.15,表明其变化对波纹板组件等效应力会产生显着性的影响,而因素“焊点排数”的仿真结果方差FB为1.04,小于临界值4.6,表明其影响无显着性;而采用焊点三角形排列,即3排焊点,各排焊点水平间距54.4 mm,上下边距2 mm,第1及第3排焊点左右边距10 mm,第2排焊点左右边距37.2 mm时,波纹板组件受到的等效应力最小,约25 MPa,与其对应的模拟仿真疲劳寿命为7.89E6次。进一步,采用印记面法建立焊点直径模型,同样以等效应力为对象对不同焊点直径和排列方式的波纹板组件行了模拟仿真计算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单排焊接条件下,因素“焊点直径”和“焊点水平间距”对应的方差计算结果均小于临界值,表明单排焊接时这两个因素变化总体上对波纹板组件等效应力无显着影响。焊点三角形排列条件下,方差计算表明焊点直径变化对波纹板组件等效应力也无显着性影响,但因素“焊点水平间距”等效应力结果对应方差FN为4.17,大于临界值3.85,显示出该因素对波纹板组件等效应力具有显着性影响,原因可能是焊点三角形排列,改善了波纹板组件受力特点,导致焊点水平间距变化会对波纹板组件等效应力造成比较明显的影响。最后,对仿真分析的优化结果进行了物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单排焊接条件下,焊点左右边距10 mm,上下边距4 mm,焊点水平间距70 mm,焊点直径5 mm时,物理实验表明此时波纹板组件实际疲劳寿命超过3.0E7次,满足工况要求;三角形排列方式条件下,第1排焊点左右边距为10 mm,焊点圆心距离上边界为3.5mm;第2排焊点左右边距为42.65 mm,焊点圆心距离上边界为4.5 mm,两排焊点直径均为2 mm,且两排焊点每排焊点的水平间距为65.3 mm时,物理实验表明此时波纹板组件实际疲劳寿命超过2.0E7次,满足工况要求;同时,物理实验也证明了印记面法建立焊点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模拟仿真的可行性。综合比较上述两种排列方式中疲劳寿命的性价比发现,选择后者焊接方式时疲劳寿命的性价比最优且远满足工况要求。

刘晓菁[2](2017)在《基于NX锅炉行业常用件的二次开发》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锅炉行业设计的效率要求不断提升,传统的设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如此大量的设计工作。面对锅炉行业种类繁多的常用件、标准件和辅机,技术人员需对这些零件进行不断地重复设计,费时费力,效率低下,且这些问题在行业中普遍存在。在工业4.0的大背景下,智能制造逐渐成为制造业的主题。将技术人员从繁琐的重复设计中解放出来从事创新,完善传统工业设备的设计方法势在必行。通过对国内外多行业及锅炉行业在NX环境下零部件库的开发现状的研究,依照企业的要求和不同零部件的具体特征,本文基于NX环境采用三种不同方式进行高效煤粉类锅炉零部件库的开发。利用参数化设计技术—重用库研发了 56类不同锅炉常用件(如:肋板、平端盖、法兰、U型螺栓、法兰盖、封头等),文中还以法兰和人孔两类零部件为例详述了重用库开发的关键技术;用NX Open/GRIP进行8类锅炉标准件及常用件(如:普通钢板网、钢格栅板、等边角钢、不等边角钢、工字钢、槽钢、方形钢管、矩形钢管等)和9类锅炉辅机(如:定期排污膨胀器、连续排污膨胀器、分汽包、鼓风机、引风机、螺旋出渣机、铭牌、燃烧器、水泵等)的二次开发,在对GRIP源程序的结构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从多个关键角度详述了二次开发过程;NX Open/GRIP虽可很好地实现零部件的开发设计,但不能实现装配的上下文设计,为了更好地实现自上而下的设计,本文利用NX Open/API对等边角钢、不等边角钢、工字钢、槽钢、方形钢管、矩形钢管等6类锅炉用型钢进行了二次开发,详细分析了 API程序的结构,实现了装配环境下上下文设计的功能。采用三种方法相辅相成高效地完成了锅炉零件库的开发;运用NX Open/Menuscript将开发程序整合到应用程序框架,集成于NX软件中,形成一套完整的二次开发零部件库程序,可以像NX软件中其他命令一样方便地操作;本文分别将NX Open/GRIP和NX Open/API开发的锅炉空心冷弯型钢与NX环境整合进行实例运行演示,对比了二者开发设计在用户交互界面上的差异,并简介了使用NX Open/API进行装配上下文设计的实现。本文从零部件库开发角度解决了锅炉行业设计中现存的传统设计手段需不断重复设计、效率低下的问题和面临设计转型使用通用3D软件不能实现行业专用化,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及行业通用库等问题;研究过程中克服了 GRIP技术中交互、建模、变换、循环等方面的难题,并结合NX Open/API开发方法解决了使用GRIP开发不能实现的装配上下文设计等问题。为未来将快捷、高效、并行等先进的设计和分析手段融入锅炉智能制造奠定了前期基础。同时为其他行业基于NX二次开发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刘方旭[3](2013)在《4DG型锅炉给水泵设计与改进》文中研究指明为适应国内电力行业的市场需求,满足电厂用户和电力设计院对锅炉给水泵组的性能要求,对原配套的4DG型中压锅炉给水泵的叶轮、中段等关键零部件进行技术改进,不仅拓宽了给水泵产品的应用范围,也为国内的电力市场提供了优秀的产品,提高了企业竞争力。根据某电厂的超临界发电机组电动启动泵的设计参数要求,给水泵选型的时候遇到了没有匹配的泵型可以选择的问题,技术参数最为接近的泵型号为4DG泵,经过调研决定对4DG型锅炉给水泵的关键水力零部件进行重新改进设计,在保持锅炉给水泵扬程不变的条件下,要求给水泵流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泵效率尽可能有所提升。为此对原泵进行了改进设计,在不影响原泵体内部结构空间的同时,重新核算叶轮的入口面积和出口宽度b2等水力部分尺寸,在泵体内部有限的几何空间里通过调整增加叶轮的入口直径D2和出口宽度b:(即将叶轮的前盖板流线向外侧平移),调整叶轮的轴向位置,使其原来的泵轴匹配安装,并且对叶轮的过流面积修整水力流道表面的粗糙度,并对叶轮的进出口叶片进行修磨打圆;导叶入口处的过流部位同时进行加宽打磨,增加过流面积和粗糙度要求等措施,使得改进后的给水泵最终获得了更大流量的性能要求。并将重新改造设计的给水泵进行厂内水力试验,试验后的性能参数指标令人满意,泵效率也有所提升,是一个优质的新产品。该锅炉给水泵在厂内技术评比中获得了公司级的科技成果三等奖,在拓宽了给水泵选型范围的同时,也丰富了厂内的给水泵产品。

王佳[4](2013)在《再生胶连续后处理技术与设备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橡胶行业的迅猛发展,国内橡胶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攀升。为降低成本,解决废旧橡胶带来的“黑色污染”,再生胶的发展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课题提出了化学/强力剪切复合作用单螺杆连续制备再生胶管生产线,包括再生胶连续混合、脱硫、后处理、连续混炼、补充混炼和胶管的挤出成型以及高温定型和连续硫化,实现了再生胶管的连续化生产。在再生胶连续脱硫生产胶管生产线中,本课题致力于再生胶连续后处理技术与设备的设计研究,解决了以下两个问题:1.再生胶脱硫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气烟尘(SO2、H2S,烟尘和粉尘等)不仅污染厂区环境,更严重危害到操作人员的健康。本课题设计的正位移单螺杆连续挤出后处理设备,将脱硫挤出物完全置于密闭的环境下,进行降温除气。经过样机初步试验达到了良好的效果。有效的遏制了废气烟尘对环境的污染;2.再生胶脱硫后,为提高再生胶的性能,方便生产线后续胶料的混炼,硫化。国内常见的后处理手段为“三机一线”,即使用多个压片机对脱硫后的再生胶进行后处理,占地面积大且生产效率低。作为再生胶连续脱硫生产线的一部分,本课题设计正位移单螺杆连续挤出后处理设备,使得脱硫胶在除去废气烟尘的同时,在经过机筒-螺杆的混合、搅拌和剪切作用下,使得胶料的温度均匀和塑化均匀,最终,挤出致密且连续的胶片,为生产线下一步的连续混炼提供高质量的胶料。3.得到的胶片预先经过常规硫化、制片,预测胶片的物理性能,为生产线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大大缩短设计周期。综上所述,再生胶连续后处理技术与设备从根本上解决了再生胶脱硫产生的烟尘废气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这一难题;作为连续脱硫生产线的一部分,对胶料进行预处理,降低成本且提高生产效率。这一设计符合当今社会绿色生产和现代化技术进步趋势,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张云周[5](2012)在《基于UG的离心叶轮三维软件二次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数控加工(CNC)、流体动力学分析(CFD)、有限元分析等现代化制造和分析技术在泵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作为上述技术重要链接点的叶片三维造型软件的开发还很不成熟。目前我国研发的商用绘图软件主要停留在二维CAD基础上,这种方法生成的几何图形并不能直接用于现代化制造和分析技术,造成了CAD和CNC、CFD、CAM的脱节,导致工作效率低、产品研发成本高、企业竞争力下降等,严重阻碍了我国泵行业的发展。因此开发专用于泵产品的三维造型软件尤为重要。本文以曲面造型优越的三维软件UG NX6.0作为支撑软件,开发了一套设计离心泵叶轮、叶片、叶轮水力模型的三维造型软件。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有:1、通过对UG二次开发工具和开发方法的分析比较,确定应用Visual C++6.0集成环境进行程序编译,选择适合离心泵叶轮三维造型软件开发的UG/Open API、UG/Open MenuScript和MFC联合开发方法;2、应用Visual C++6.0集成环境中的MFC开发符合设计要求的非模式对话框,完成软件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实现设计参数的输入、输出和数据的传递;3、根据离心泵一元设计理论,结合软件开发方法,完成叶轮主要几何尺寸计算模块、轴面投影图绘制模块、流线分点模块、展开流线绘制模块、空间流线绘制模块、实体模型绘制模块的设计,并应用参数化和API函数,实现叶片、叶轮、叶轮水力模型的绘制。

黄家良[6](2008)在《调速型液力偶合器叶轮的有限元分析及优化设计》文中提出本课题是与大连创思福液力偶合器成套设备公司合作完成,为该公司设计的新产品YOCQ550液力偶合器的叶轮的强度和刚度提供理论数据。为保证其主要部件叶轮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对该型号的偶合器泵轮、涡轮进行了详细的有限元计算分析。具体完成如下工作:现场工况调研,了解工厂的概念设计,系统设计和功能设计分析,物理模型的建构,主要部件叶轮的加工工艺现场分析,叶轮的有限元模型建构,在流体力学和动力学理论基础上,利用I-DEAS、ANSYSY软件对该液力偶合器叶轮进行了三维有限元分析计算,最后得到叶轮的应力和位移分布情况,对分析结果评估和验证,对工厂设计人员提供设计的指导意见,向工厂提供有限元分析报告等书面材料。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有限元分析,叶轮在高转速情况下,金属材料在高速转动时产生的离心力是引起应力变化的主要原因。2)泵轮上应力最大发生在叶片上,这是因为壳体在离心力作用下产生变形将叶片拉伸造成的,在设计时,可以适当增大叶片与壳体内壁连接处的圆角过渡。3)叶片边缘应力比较大,最大值146.3MPa,发生在叶片与内壁相接外轮缘处,叶片材料为ZL114A,材料屈服极限为310MPa,最大应力值低于屈服极限,安全系数为2.0,泵轮结构有一定的强度储备,故泵轮不致失效,可以安全工作。通过本文的研究,对市场上存在的液力偶合器叶轮破裂的现象普遍认识有了相当大的改观,在提高叶轮铸造工艺的同时,更要提高传动轴的铸造,加工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同时要重视传动轴的轴承的质量。

刘中华[7](2008)在《基于NX Nastran的锅炉钢架有限元分析选型及应用》文中指出介绍在锅炉设计时,应用NX Master FEM前后处理器(I-DEAS)+NX Nastran求解器的钢结构分析软件对锅炉钢架进行结构性过程分析,比较计算结果,提出优化方案,并针对应用该软件对两台典型炉型进行分析优化。

陈晓霞[8](2007)在《基于I-DEAS的锅炉钢架有限元分析系统》文中提出对于大中型工业及电站锅炉,钢架是支撑锅炉汽包、水冷壁、炉墙及各传热部件重量的重要结构。由于锅炉钢架属于复杂的三维空间钢结构,采用经典的固体力学方法求解非常困难。因此,经常采用有限元方法来求解。I-DEAS具有强大的有限元分析功能以及良好的集成性,因而采用I-DEAS系统进行锅炉钢架的有限元分析设计工作具有方便、直观、快速、集成性好的优点。本文从江西江联能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际情况及要求出发,研究了专门用于锅炉钢架的有限元分析系统的开发思想和实现方法。主要内容如下:讨论了数字化技术在锅炉钢架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给出了采用I-DEAS进行钢架有限元分析计算的一般过程,并从提高设计效率出发,给出了锅炉钢架有限元分析系统开发的必要性。进行系统性能需求分析,提出系统开发的主要思想及基本路线,并进行功能划分,在此基础上详细给出各个模块的功能结构。对系统开发中所运用的关键技术——KBE技术,基于特征的参数化建模技术和二次开发技术做了比较详尽的研究,并给出了其在系统开发中的应用。分析了基于I-DEAS的锅炉钢架有限元分析系统的开发环境,并根据系统开发的总体思想,给出了基于I-DEAS的锅炉钢架有限元分析系统的具体实现。基于I-DEAS的锅炉钢架有限元分析系统的开发,不仅有助于建立企业设计标准和规范,简化设计过程,提高设计质量和速度,更为重要的是,为产品的结构设计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徐阳,钟崴,童水光[9](2006)在《基于I-DEAS的锅炉钢架有限元结构分析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锅炉钢架结构设计难以通过经典固体力学方法完成,有限元法是处理复杂数理问题的新兴途径。分析了采用美国UGS公司的I-DEAS系统进行锅炉钢架有限元结构分析设计的一般过程,讨论了建立钢架有限元模型的关键技术,并给出了成功的分析设计案例。

陈爱华[10](2005)在《铁路客车方案设计与技术设计集成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总结了国内外CAD技术发展概况及发展趋势,介绍了CAD技术在我国铁道车辆设计与制造业中的应用与发展,研究了我国铁路通用客车的结构特点,分析了用三维参数化方法进行铁路客车设计可行性及现实意义。 以I-DEAS集成化软件所提供的二次开发工具OPEN Language(Program file)为开发语言,以VISUAL C++6.0 MFC为人机交互界面开发辅助工具,在WINDOWS 2000/xp环境下,通过编程实现对I-DEAS的二次开发,设计了一个铁路客车车体方案设计与技术设计集成化系统。 在系统的开发过程中采用了生命周期法和快速原型法的混合开发模型,充分利用了I—DEAS软件的变量化尺寸驱动特性,集参数化和计算机绘图于一体,通过对通用客车(硬座车、硬卧车、软卧车、软座车)进行交互设计,自动生成三维效果图和平面、断面布置图,实现了铁路客车方案设计的参数化设计与自动化设计。 在集成方案设计前期成果的基础上,本论文主要进行了铁路客车CAD系统的技术设计,即完成参数化客车车体钢结构三维实体造型。根据车体设计的结构要求,继承方案设计中给出的主要技术参数,建立了梁柱的截面形式和拓扑位置,建立梁单元库,自动生成客车车体钢结构,进而生成有限元模型,为后期的结构分析及优化设计打下基础,并提供参数查询及修改功能。同时解决了在Windows平台下以I-DEAS为支撑软件的二次开发的技术问题。 该系统较好地满足了铁路客车方案设计与技术设计的要求,提高了设计效率,缩短产品设计周期,提高产品设计质量,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可实现基于三维的铁路客车方案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的集成化设计系统,使客车的设计水平得到一个新的提高。

二、基于I-deas的锅炉三维造型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I-deas的锅炉三维造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疲劳性能仿真的波纹板组件焊接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背景及来源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空预器密封组件性能要求及常见结构和特点
        1.2.1 空预器密封组件性能要求
        1.2.2 空预器密封常见结构及特点
    1.3 密封组件点焊连接及相关理论、研究方法与现状
    1.4 焊接构件疲劳性能的研究方法及现状
        1.4.1 疲劳的相关理论
        1.4.2 焊接构件疲劳性能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难点及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本课题的难点
        1.5.3 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的确定
    2.1 波纹板组件模型构建
    2.2 焊点模型建立方法的选择
        2.2.1 模型建立方法的选择标准
        2.2.2 焊点模型建模方法的确定
    2.3 仿真结果数据分析处理方法的选择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Create point法建模与仿真研究
    3.1 疲劳分析方法的确定
    3.2 单排焊接时波纹板组件模拟仿真及分析
        3.2.1 模拟仿真软件的选择
        3.2.2 等效应力以及疲劳寿命仿真结果与分析
    3.3 多排焊接时波纹板组件模拟仿真及分析
        3.3.1 波纹板组件等效应力仿真结果与分析
        3.3.2 波纹板组件疲劳寿命仿真结果与分析
    3.4 波纹板组件疲劳寿命性价比分析
    3.5 等效应力与疲劳寿命之间关系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印记面法建模与仿真研究
    4.1 单排焊接模拟分析
        4.1.1 波纹板组件等效应力以及疲劳寿命仿真结果与分析
        4.1.2 波纹板组件疲劳寿命性价比分析
    4.2 多排焊接模拟分析
        4.2.1 波纹板组件等效应力以及疲劳寿命仿真结果与分析
        4.2.2 波纹板组件疲劳寿命性价比分析
    4.3 等效应力与疲劳寿命之间关系
    4.4 本章小结
5 仿真研究结果对比与物理实验验证
    5.1 Create point与印记面法焊点建模仿真结果对比
    5.2 物理实验设备
    5.3 物理实验结果
        5.3.1 单排焊接物理实验结果
        5.3.2 焊点三角形排列时试验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特色与创新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发表学术论文
    参与部分科研项目
致谢
附录
    附录1
    附录2

(2)基于NX锅炉行业常用件的二次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在锅炉中的应用
    1.3 基于NX二次开发方法的研究
        1.3.1 基于NX参数化设计零部件库
        1.3.2 基于NX Open的二次开发方法研究
        1.3.3 NX零部件库在锅炉设计中的意义
    1.4 本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第2章 基于NX锅炉零部件通用库的开发
    2.1 参数化设计锅炉通用库的研究
        2.1.1 参数化设计方法
        2.1.2 表达式
        2.1.3 部件族与重用库
    2.2 锅炉通用库的实现方法
        2.2.1 参数化零件的重用库开发
        2.2.2 常用装配件的重用库开发
    2.3 参数化零部件重用库调用和装配显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NX Open/GRIP锅炉常用件及辅机的二次开发
    3.1 GRIP二次开发概述
        3.1.1 GRIP开发环境
        3.1.2 GRIP源程序的结构
        3.1.3 GRIP命令格式
    3.2 人机交互—热轧等边角钢实例
        3.2.1 CHOOSE函数
        3.2.2 PARAM函数
        3.2.3 GPOS函数
        3.2.4 详细算法及源程序
    3.3 几何建模—工字钢实例
        3.3.1 直线的建模
        3.3.2 圆角的建模
        3.3.3 拉伸实体
        3.3.4 详细算法及源程序
    3.4 实体变换—辅机实例
        3.4.1 GRIP语言中的实体变换
        3.4.2 辅机自定义缩放的二次开发
    3.5 分支及循环结构的运用—普通钢板网实例
        3.5.1 GRIP语言中的逻辑结构及阵列
        3.5.2 基于GRIP的钢板网建模及二次开发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NX Open/API锅炉用型钢的二次开发
    4.1 基于NX Open/API程序开发概述
        4.1.1 开发模式简介
        4.1.2 项目开发环境和框架构成
    4.2 对话框Block UI Styler
        4.2.1 界面设计
        4.2.2 源程序编辑
    4.3 热轧槽钢截面设计
        4.3.1 创建放置参数
        4.3.2 草图环境设置
        4.3.3 绘制热轧槽钢草图截面
    4.4 创建热轧槽钢拉伸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NX环境下的无缝集成技术及运行演示
    5.1 应用程序框架
    5.2 NX环境下的无缝集成技术
        5.2.1 项目路径设置
        5.2.2 NX Open/Menuscript菜单设计技术
        5.2.3 工具条(Toolbars)定制技术
    5.3 运行演示
        5.3.1 NX Open/GRIP开发设计运行演示
        5.3.2 NX Open/API开发设计运行演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4DG型锅炉给水泵设计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项目要求、原泵概况(即改进要求)
    1.1 泵结构简述
    1.2 某项目的给水泵组参数要求
    1.3 给水泵选型的计算
    1.4 泵组选型的最终确定
    1.5 选型后,问题的产生及解决方案
2. 查阅相关的文献对本文的启示
    2.1 叶轮流道宽度对泵性能的影响
    2.2 叶轮出口宽度对泵性能的影响
    2.3 叶轮进口直径对泵性能的影响
    2.4 水力部件铸造加工对泵性能的影响
3. 技术方案论证及设计实施方法
    3.1 技术改造设想
        3.1.1 水力性能的改进
        3.1.2 结构方案选择
    3.2 改造方法
        3.2.1 叶轮改进设计
        3.2.1.1 叶轮的相似理论换算设计
        3.2.1.2 叶轮内部的液体流动相似的尺寸换算设计
        3.2.1.3 叶轮的速度系数法设计
        3.2.1.4 叶轮尺寸数据的最终确定
        3.2.2 导叶及密封口环改进
4. 改造中的若干问题探讨与设计
    4.1 泵进口流速的演算,及确定相关的水力尺寸
    4.2 叶轮流道的过流面积的检查
        4.2.1 叶轮轴面投影设计
        4.2.2 叶轮轴面液流过流断面面积变化检查
    4.3 叶轮叶片的水力图纸绘制
    4.4 导叶的相关设计更改
    4.5 为提高给水泵性能所做的努力
    4.6 泵串量
    4.7 轴向力及其平衡
        4.7.1 叶轮轴向力的计算
        4.7.2 叶轮动反力的计算
        4.7.3 泵转子轴向力的计算
        4.7.4 轴向力的计算数据结果总结
    4.8 水泵的效率测算
        4.8.1 水泵机械效率估算
        4.8.2 水泵容积效率估算
        4.8.3 水泵水力效率估算
        4.8.4 水泵总效率估计值
    4.9 水泵的汽蚀余量核算
        4.9.1 原泵汽蚀余量核算
        4.9.2 新泵汽蚀余量核算
5. 给水泵水力流道CFD分析
    5.1 数值模拟方法的介绍与选用
        5.1.1 Reynolds应力方程模型
        5.1.2 代数应力方程模型
        5.1.3 零方程模型
        5.1.4 一方程模型
        5.1.5 二方程模型
        5.1.6 方程模型选用的最终确定
    5.2 水力部件的三维造型
    5.3 水力模型的网格划分
        5.3.1 网格图的绘制
        5.3.2 模拟计算
        5.3.3 水力部件模拟图
    5.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6. 改进效果及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叶轮的切割计算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再生胶连续后处理技术与设备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再生胶脱硫的发展与现状
        1.1.1 再生胶简介
        1.1.2 硫化橡胶的再生机理
        1.1.3 再生胶脱硫再生方法
    1.2 再生胶连续脱硫生产线简介
    1.3 再生胶连续脱硫后处理系统研究内容与意义
        1.3.1 再生胶脱硫后处理方法发展现状
        1.3.2 废气中烟尘的分离方法
        1.3.3 废气中酸性气体的脱硫方法哺
        1.3.4 本课题的创新点
        1.3.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1.4 本章小结
2. 基于再生胶连续后处理相关理论
    2.1 再生胶脱硫后处理流场和连续混合理论
        2.1.1 模型建立
        2.1.2 混合均化理论研究方法
        2.1.3 截面积扩展率
        2.1.4 加权平均总应变
        2.1.5 加权平均特征变形
        2.1.6 应变分布函数
        2.1.7 基于流场的混合均化效率计算
        2.1.8 基于流场的混合均化效率分析原理
    2.2 塑化段传热温度模型
        2.2.1 物理模型
        2.2.2 销钉的传热模型
        2.2.3 销钉机筒塑化段温度模型
    2.3 本章小结
3. 再生胶连续后处理主系统的设计
    3.1 再生胶连续后处理螺杆的结构设计
        3.1.1 再生胶连续后处理螺杆参数的选取
        3.1.2 再生胶连续后处理螺杆结构设计
    3.2 再生胶连续后处理机筒的设计
        3.2.1 喂料段的设计
        3.2.2 塑化段的设计
    3.3 再生胶连续后处理逆向机头的设计
        3.3.1 口型的设计
        3.3.2 结果分析
        3.3.3 口模的设计
        3.3.4 机头的总体设计
    3.4 再生胶连续后处理传动系统的设计
        3.4.1 挤出机的工作特性
        3.4.2 电机与减速箱的选型
        3.4.3 传动系统的结构设计
    3.5 实验数据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再生胶连续后处理喂料输送的设计
    4.1 螺旋输送机的设计
        4.1.1 螺旋输送机物料运动分析
        4.1.2 螺旋输送机参数确定
        4.1.3 螺旋叶片直径
        4.1.4 螺旋转轴的直径
        4.1.5 螺旋转轴的螺距
        4.1.6 螺旋转轴的转速
        4.1.7 螺旋转轴的传动功率
        4.1.8 螺旋输送机的结构参数
        4.1.9 螺旋输送机的总体设计
    4.2 防架桥喂料装置设计
    4.3 本章小结
5. 再生胶连续后处理压的设计
    5.1 胶片宽度手动跟踪控制法
    5.2 辊筒的设计
    5.3 压片机的总体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关键部件有限元分析
    6.1 有限元法简介
    6.2 有限元软件ANSYS简介
    6.3 喂料辊的有限元分析
        6.3.1 建立集合模型以及网格划分
        6.3.2 施加载荷
        6.3.3 计算结果
        6.3.4 结论与分析
    6.4 压片机辊筒挠度分析
        6.4.1 辊筒的挠度分析
        6.4.2 压片机机架的校核
    6.5 本章小结
7. 再生胶后处理系统三维装配造型以及动态模拟
    7.1 再生胶后处理系统三维装配造型
        7.1.1 底座三维造型
        7.1.2 温控装置三维造型
        7.1.3 机筒三维装配图
        7.1.4 喂料系统三维装配图
        7.1.5 总装配三维造型图
    7.2 再生胶后处理系统三维动态模拟
        7.2.1 3Dmax软件简介
        7.2.2 后处理挤出机工作过程
        7.2.3 后处理挤出机工作过程的动态模拟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基于UG的离心叶轮三维软件二次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CAD、CAM、CFD 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1.1.2 CAD、CAM、CFD 技术在泵制造业中的应用
        1.1.3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泵 CAD 研究现状
        1.2.2 国外泵 CAD 研究现状
        1.2.3 国内泵 CAD 技术存在不足和发展趋势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UG 二次开发工具及方法选择
    2.1 UG/OPEN GRIP
        2.1.1 编程步骤
        2.1.2 GRADE 编译环境
    2.2 UG/OPEN MENUSCRIPT
    2.3 UG/OPEN UISTYLER
    2.4 UG/OPEN API
        2.4.1 UG/ OPEN API 的开发模式
        2.4.2 USER EXIT 的概念
        2.4.3 UG/OPEN API 编译环境
    2.5 UG 二次开发方法的选择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对话框设计
    3.1 模式对话框和非模式对话框
        3.1.1 模式对话框
        3.1.2 非模式对话框
    3.2 创建非模式对话框
        3.2.1 对话框资源[40]
        3.2.2 创建非模式对话框步骤
    3.3 对话框的数据传递
        3.3.1 对话框数据的输入、输出
        3.3.2 对话框间的数据传递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程序设计
    4.1 离心泵叶片设计理论概述
    4.2 叶轮主要几何尺寸计算模块
    4.3 轴面投影图绘制模块
        4.3.1 轴面流道的绘制
        4.3.2 轴面流道过流断面变化情况检查
        4.3.3 轴面流线的绘制
        4.3.3.1 轴面流线求解方法
        4.3.3.2 绘制轴面流线的程序设计
    4.4 流线分点模块
        4.4.1 流线分点理论概述
        4.4.2 流线分点方法
        4.4.3 流线分点的程序设计
    4.5 展开流线绘制模块
        4.5.1 展开流线绘制理论概述
        4.5.2 计算进口安放角和确定包角
        4.5.3 绘制展开流面
        4.5.4 绘制展开流线
        4.5.5 绘制展开流线的程序设计
    4.6 空间流线绘制模块
        4.6.1 工作面上空间流线的绘制
        4.6.2 叶片加厚
        4.6.3 绘制空间流线的程序设计流程图
    4.7 实体模型绘制模块
        4.7.1 叶片实体的绘制方法
        4.7.2 绘制叶片实体的程序设计流程图
        4.7.3 叶轮实体的绘制方法
        4.7.4 绘制叶轮实体的程序设计流程图
        4.7.5 叶轮水力模型的绘制方法
        4.7.6 绘制叶轮水力模型的程序设计流程图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软件应用算例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调速型液力偶合器叶轮的有限元分析及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液力偶合器简介
    1.1 液力偶合器简介及工作原理
    1.2 液力偶合器的类型与应用领域
        1.2.1 液力偶合器的类型
        1.2.2 液力偶合器的应用领域
        1.2.3 液力偶合器的节能原理
    1.3 液力偶合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液力偶合器国内应用和研究现状
        1.3.2 液力偶合器国外应用和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背景和意义
        1.4.1 本论文的内容
        1.4.2 本论文背景与意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调速型液力偶合器叶轮的生产
    2.1 叶轮的成型工艺
    2.2 叶轮的铸造工艺
        2.2.1 叶轮的铸造工艺要求
        2.2.2 叶轮材质的选择
        2.2.3 叶轮铸造方法
        2.2.4 叶轮的缺陷检验与修补
    2.3 调速型液力偶合器试验
        2.3.1 试验目的与分类
        2.3.2 调速型偶合器出厂试验
        2.3.3 调速型液力偶合器型式试验
        2.3.4 调速型液力偶合器专项试验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调速型液力偶合器的理论计算
    3.1 调速型液力偶合器叶轮理论设计与计算
        3.1.1 设计的原始参数及其分析
        3.1.2 流道几何参数对液力偶合器的影响
        3.1.3 变几何流道的特性计算
        3.1.4 偶合器流道的相似计算
    3.2 调速型液力偶合器综合理论计算
        3.2.1 叶轮液力扭矩方程
        3.2.2 YOCQ550 具体计算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调速型液力偶合器叶轮的有限元分析
    4.1 计算机辅助工程软件及有限元理论简介
        4.1.1 建模软件及有限元分析软件介绍
        4.1.2 有限元理论简介
    4.2 调速型液力偶合器的有限元分析
        4.2.1 三维模型建立过程
        4.2.2 网格划分和约束条件添加
        4.2.3 有限元分析结果
    4.3 分析结果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叶轮的优化
    5.1 调速型液力偶合器叶轮叶片数量优化设计
    5.2 调速型液力偶合器材料优化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优化分析云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基于I-DEAS的锅炉钢架有限元分析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设计领域的数字化趋势
        1.1.1 传统设计与数字化设计
        1.1.2 数字化技术中的有限元方法
        1.1.3 产品开发需求
        1.1.4 数字化发展趋势
    1.2 锅炉钢架结构的数字化设计
        1.2.1 国内、国外锅炉钢架结构设计的发展及现状
        1.2.2 数字化技术在锅炉钢架结构设计上的应用
        1.2.3 运用I-DEAS进行锅炉钢架有限元分析
    1.3 学位论文的研究目标、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内容
        1.3.3 研究意义
    1.4 小结
第2章 系统开发思想及功能构成
    2.1 系统开发需求分析
        2.1.1 系统的功能需求
        2.1.2 系统的性能需求
    2.2 锅炉钢架有限元分析系统的开发思想
        2.2.1 锅炉钢架钢截面标准库的开发思想
        2.2.2 系统功能子模块的开发思想
    2.3 锅炉钢架有限元分析系统的功能构成
        2.3.1 锅炉钢架钢截面标准库的功能构成
        2.3.2 系统功能子模块的功能构成
    2.4 小结
第3章 系统开发中所运用的技术
    3.1 KBE技术
        3.1.1 KBE的基本原理
        3.1.2 KBE技术在系统开发中的应用
    3.2 特征与参数化技术
        3.2.1 特征与参数化技术的概念和特点
        3.2.2 基于特征的参数化建模技术在系统开发中的应用
    3.3 CAD/CAE软件的二次开发技术
        3.3.1 CAD/CAE软件二次开发概述
        3.3.2 I-DEAS的二次开发技术
        3.3.3 I-DEAS的二次开发技术在系统开发中的运用
    3.4 小结
第4章 系统的开发及功能实现
    4.1 系统开发的软硬件环境
    4.2 锅炉钢架有限元分析系统的实现
        4.2.1 锅炉钢架钢截面标准库的导入
        4.2.2 截面提取模块
        4.2.3 网格划分模块
        4.2.4 节点单元检查模块
        4.2.5 边界条件模块
        4.2.6 解算模块
        4.2.7 后处理模块
    4.3 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铁路客车方案设计与技术设计集成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CAD简介
        1.1.1 CAD基本概念
        1.1.2 CAD技术的功能与特点
        1.1.3 CAD发展概况
    1.2 铁道车辆 CAD应用及发展
    1.3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系统的设计方法
    2.1 设计内容
        2.1.1 铁路客车方案设计与技术设计主要内容
        2.1.2 本论文主要工作
    2.2 铁路客车方案设计与技术设计集成化的设计方法
        2.2.1 系统开发方法
        2.2.2 二次开发的步骤及指导原则
    2.3 开发工具简介
        2.3.1 面向对象技术的概念、特性及其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2.3.2 参数化造型技术特点分析
        2.3.3 I-DEAS的变量化技术特点分析
        2.3.4 两种造型技术的区别
    2.4 I-DEAS的二次开发方法
        2.4.1 OPEN I-DEAS
        2.4.2 OPEN LANGUAGE
        2.4.3 基于I-DEAS的两种二次开发方法的区别
    2.5 本系统开发运行环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的实现
    3.1 PRG程序设计
        3.1.1 客车基本参数的确定
        3.1.2 模型库的管理和应用
        3.1.3 宏命令的创建
        3.1.4 循环控制
        3.1.5 子程序的生成及调用
    3.2 三维参数化客车梁柱布置的实现
        3.2.1 工作环境初始化
        3.2.2 多个相交面进行布尔运算出错的解决
        3.2.3 车体几个关键部件的程序实现
        3.2.4 板壳与梁单元库的建立
    3.3 程序的封装
        3.3.1 数据维护的必要性
        3.3.2 对话框的设计与实现
    3.4 系统的实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测试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录

四、基于I-deas的锅炉三维造型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疲劳性能仿真的波纹板组件焊接结构优化[D]. 向章. 四川轻化工大学, 2019
  • [2]基于NX锅炉行业常用件的二次开发[D]. 刘晓菁. 山东大学, 2017(09)
  • [3]4DG型锅炉给水泵设计与改进[D]. 刘方旭.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5)
  • [4]再生胶连续后处理技术与设备的设计研究[D]. 王佳. 青岛科技大学, 2013(01)
  • [5]基于UG的离心叶轮三维软件二次开发[D]. 张云周. 兰州理工大学, 2012(10)
  • [6]调速型液力偶合器叶轮的有限元分析及优化设计[D]. 黄家良. 大连交通大学, 2008(04)
  • [7]基于NX Nastran的锅炉钢架有限元分析选型及应用[J]. 刘中华. 江西能源, 2008(03)
  • [8]基于I-DEAS的锅炉钢架有限元分析系统[D]. 陈晓霞. 浙江大学, 2007(02)
  • [9]基于I-DEAS的锅炉钢架有限元结构分析设计[J]. 徐阳,钟崴,童水光. 机械, 2006(03)
  • [10]铁路客车方案设计与技术设计集成化研究[D]. 陈爱华. 大连交通大学, 2005(01)

标签:;  ;  ;  ;  ;  

基于I-deas的锅炉3D建模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