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长盛不衰的秘密——变革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黄文武[1](2021)在《企业家精神视野中的大学革新》文中研究指明这是一个持续变革的时代,任何组织及个人的发展都处在时代变革的潮流之中,大学的发展也不例外。在大变革时代需要对大学革新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对大学过去发展历程中的辉煌与没落、此时此刻面对的挑战与机遇以及未来发展的种种可能性统筹思考。基于对创新创业时代大学的转型发展、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为改革而改革”、“为政府政策背书而改革”以及“以排名为导向建设‘双一流’”等问题的反思,促使我们思考大学究竟应该在一种什么力量和精神的引领与推动下才能实现我们所期盼的高质量发展。论文选择以“企业家精神”作为研究大学革新的概念工具和理论视角,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跳出经济学、管理学的视野,重新认识“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深刻内涵,彰显“企业家精神”对“大学革新”的解释力,进而探究“企业家精神”在推动大学革新中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研究的最终落脚点则在于揭示企业家精神在实践层面对大学革新所起到的具体作用,强调为了创造大学的未来需要特别重视以企业家精神引领大学革新,唯有激发企业家精神的力量以推动大学革新才能塑造大学的未来。研究首先基于“大历史观”的视野从纵向的维度考察从中世纪大学到现代创新创业型大学的历史进程中大学发展所展现出的企业家精神。基于历史的分析其目的在于强调对于以革新求生存图发展的大学而言,企业家精神不是外在于大学这一组织的,而是其本身持续发展应该具备的核心特征和品质。从历史的角度呈现企业家精神之于大学革新的意义和作用后,研究依据现实情景论证了企业家精神对于我们时代的大学革新之所以重要的原因。立足时代变革的大环境,强调当下的大学革新所涉及的技术变革和制度创新需要企业家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家精神之于大学范式革命的重要性。在明确了企业家精神对大学革新的重要性,并对大学革新的过程从企业家精神的视角加以阐述后,需要追问的是大学革新需要怎样的企业家精神。研究则主要运用案例分析方法,从国家的企业家精神、组织的企业家精神和个人的企业家精神三个维度进行较为详细的阐释。在横向上从大学革新的丰富事例中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来说明这三种企业家精神之于大学革新的意义,即为了更好地把握大学发展的未来,需要个人的、组织的、国家的企业家精神的共同作用。在理论层面充分阐述了“企业家精神”对于大学革新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后,研究的重点在于凸显企业家精神对大学革新在组织结构、制度、管理模式以及行动方式等实践层面的影响。企业家精神引领下的大学革新展现出一个更加开阔的视野,既超越组织发展历史/传统的范畴,又突破校园的围墙。企业家精神引领和推动大学革新实践就体现在激励学科知识生产和学术创业、加快学科-专业-产业链建设、促进大学创新创业治理以及推动大学创新创业社区建设等几个方面。同时,研究还结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双一流”建设实践,分析企业家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发挥重要作用以更好地实现大学发展目标。当前,“双一流”建设在很大程度上由政府政策驱动,强调走向卓越的大学更应该重视企业家精神的引领,并从个人的企业家精神、组织的企业家精神和国家的企业家精神三个维度阐明了“企业家精神”之于“双一流”建设的作用。
雷世欢[2](2020)在《B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之间的竞争日渐激烈,各种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都开始高速发展,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分支机构越来越多。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和战略版图的扩张。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财务共享服务应运而生,它以财务业务处理流程为基础,对流程进行再造与优化,依托信息技术,以市场化视角为内外部客户提供专业化、标准化、流程化的服务,这一模式给企业带来了许多方面的效益和竞争力的提升,正成为越来越多500强企业和大型集团公司的选择。本文选取B集团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财务共享服务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学习整理,然后对B集团FSSC的实施动因、运行体系、运行效果加以梳理、总结与评价。通过研究发现,B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实施为企业带来一定效益的同时,在业务流程、信息系统、内部沟通、人员管理、技术风险防控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或有可以优化的地方,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从业务处理流程、信息系统、内部沟通、人员管理、技术风险防控这些方面提出了切实具体的优化策略。希望供B集团参考,以促进其FSSC更好的发展,发挥财务共享服务对集团长足发展的支撑作用。
樊蓓姣[3](2013)在《浅议变革管理软技能的“新三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如何在变化莫测的世界经济大潮中乘风破浪,唯有"以变应变"。要想实现卓有成效的变革管理,不仅要求管理者具有管理专业知识,更需要其拥有能够影响和推动个人和集体的思维、情绪、意识与文化转变的非认知性能力,即变革管理软技能。论文阐述了变革管理软技能中胆商、德商、情商的具体内涵与行为表现,为企业管理者提升变革管理"新三商"指明方向。
许利华[4](2011)在《世界着名企业核心价值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那些经济效益取得巨大成就的企业经验中,企业文化建设,是公认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首要途径。企业文化核心在于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的长久发展,根本在于建设适合企业发展要求的核心价值观。但在企业文化理论中,企业核心价值观作为20世纪90年代被提出来之后的新兴理论仍研究颇少,作为企业文化核心和基石的企业核心价值观还需要各学术界和企业界研究的深入。本论文正是针对上述问题,结合理论知识,以358家国内外着名企业为研究对象,在深入探讨了中外企业在核心价值观存在差异及原因的基础上,尝试着给出了一些我国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建议和对策。通过实证调查分析,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以人为本”、“团队精神”、“正直诚信”、“客户导向”、“创新”、“追求卓越”、“社会负责”七个价值观成为国内外大多数着名企业共同坚持的核心价值观。2.我国企业在“员工贡献”、“顾客导向”和“创新”三个价值观方面与国外企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3.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4.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对于“承担社会责任”比较重视。5.我国企业的全球化和国际化水平与世界着名企业还存在一定差距。
周俊宏[5](2010)在《基于企业竞争力视角的和谐劳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构建和谐劳资关系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我国私营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私营企业的竞争力决定了其在市场中的地位与未来的发展。企业与员工是共赢的矛盾体,二者共同使用劳动力生产要素。企业满足员工的需求与员工为企业做出的积极贡献是相辅相成的。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是私营企业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基本目标。本文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作为研究视角,将中国私营企业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分析和谐劳资关系在私营企业运行中作为一项特殊竞争力的作用,探讨私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问题。本文梳理和分析了和谐劳资关系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企业管理系统在二者之间发挥的促进转化作用。通过典型案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实证研究,提出治理劳资关系的新主张,建立劳资关系治理的新框架。本文的研究既为私营企业构建和谐劳资关系提出新方式,又为企业提升竞争力探索出新的视角。
宋东风[6](2009)在《我国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整,这期间我国的经济由传统的“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主要特征的国家主导型战略逐步被以市场取向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农轻重协调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城乡大中小型企业共同生存的工业化战略所取代。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小企业(主要是一些民营企业)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在随后的20多年间以勃勃生机成了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1997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模式,从此,以往在“制度外”生长的非公有制中小企业被列入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内”正式成分。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工业企业的蓬勃发展和迅速崛起,正在成为国家工业化的重要“一翼”和国民经济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中小企业现在的形势不容乐观,存在着很多这样的或那样的问题。为了保证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能够长期地生存下去,能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为人民的生活富裕带来高质量的产品,企业的制度创新就成了当务之急。本文选择中小企业组织制度创新作为研究的内容。企业组织创新是企业中的管理者为使组织系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或满足组织系统自身内在发展的需要,对内部各个子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的创造性调整、开发和完善的过程。目前国内外对企业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方面,而对组织创新的研究相对较少,把企业组织创新作为一个系统并从广义的角度来研究组织创新更是不多,且主要沿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费用分析框架来研究组织创新。由于这一分析框架存在局限性,使原本就不多的组织创新研究难以贴近企业实际。而目前我国企业在创新实践中普遍存在着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和其他制度创新相脱节,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结合不紧密的现实问题,影响了企业的创新效益和竞争优势。因此,开展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研究显得非常迫切,既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又有切实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正是针对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面临多变的环境和激烈的竞争挑战及在创新实践中存在组织创新滞后、组织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相脱节等现实问题提出来的。论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导论。从研究背景出发,分析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总结出创新的重要性,然后对国内外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继而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最后指出了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中小企业组织创新基本理论。首先对中小企业做了概念的界定,然后对传统的企业组织理论进行了分析评价,最后对企业组织创新理论的概念和内容进行了界定。第三章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环境。首先回顾了我国中小企业组织发展的历史,然后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阐述。最后分别从内外两个方面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环境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第四章中小企业的功能创新。在定义了企业组织功能之后,分析了中小企业功能的构成要素,概括性的总结了中小企业的组织功能,并针对当前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的四大功能并加以分析。把这些新的功能上升为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的主要内容。第五章中小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创新。文章从组织结构的历史沿革开始,分别归纳了中小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理论基础,进而分析了中小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权变因素,最后对中小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提出在中小企业组织结构设计时设立一个战略发展委员会,并对战略委员会的功能和表现方式进行了分析。第六章中小企业组织机制创新。首先探讨了中小企业组织动力机制创新,其次分析了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的方式,继而分析了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的过程,最后对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的障碍进行了总结。第七章中小企业组织创新实证分析。以青岛电冰箱厂为例,这个曾经亏损的中小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逐步成长壮大为国际知名的大企业海尔。本章重点从组织创新的角度来考察青岛电冰箱厂成长壮大的历史。通过对青岛电冰箱厂历史的回顾,深入分析了青岛电冰箱厂组织创新的过程,总结了海尔集团过去组织创新的主要成效与启示,最后提出了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的海尔路径。第八章中小企业组织创新趋势。总结了中小企业在新形势下的新特点,中小企业组织结构面临的挑战,提出组织创新的新思维,最后对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的方向进行了探讨。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是在大量收集国内外关于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理论的基础上,试图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中小企业的组织创新。并在理论研究述评之后,从中小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开始分析,提出了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然后分别从中小企业组织的功能创新,中小企业组织的结构设计创新和中小企业的组织创新机制等几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的主要贡献是抓住经济生活中占有绝对数量的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中小企业组织创新所面临的环境变化,提出了中小企业功能创新的四大内容,继而从中小企业组织结构设计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提出在组织结构设计时设立一个战略发展委员会的创新型设计,并且从企业组织动力机制创新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特别是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的一个理念:观念创新是基础,战略创新是主导,文化创新是保证,组织创新是根本。
罗恒文[7](2009)在《ZN保税仓公司业务流程优化与组织结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被称为管理史上的第二次革命的企业流程再造实践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该理论提出后,在西方国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并迅速风行全球。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和经济一体化浪潮席卷全球,管理领域的变革与创新层出不穷,诸如学习型组织、虚拟管理、柔性组织等。“再造工程”在欧美的企业中受到了高度重视,因而得到迅速推广,带来了显着的经济效益。随后,我国部分企业逐步实践采用该理论进行指导企业管理。本文以流程再造相关理论为基础,以ZN保税仓公司流程改造及组织架构重新构建为研究重点,通过综合多方面的资料,在ZN保税仓公司流程中应用流程再造理论对企业流程重新认识,通过ZN保税仓公司业务流程现状认真分析研究,提出方案,实现ZN保税仓公司流程成功的再造,实现ZN保税仓组织架构重新构建。
黄洁[8](2009)在《基于运营模式转换的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文中指出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服务部门,与经济环境不匹配的物流服务模式会对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影响。本文试图从物流服务模式的特征和中国的国情出发,研究第三方物流向第四方物流模式转化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培育问题,以更好地促进物流企业的健康发展。第四方物流作为幼龄导力量的物流提供商,通过整合最优秀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信息技术服务商、管理咨询服务商和电子商务服务商等,为客户评估、设计、制定和运作全面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使快捷、高质量、低成本的物流服务得以实现,为客户创造更大的利润价值。本文在论述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及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物流企业运营模式发展转换的必要性。再通过第四方物流与传统物流和第三方物流企业模式的比较,在深入分析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对运营模式转换下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进行分析,最后在政府层面和物流企业层面提出培育过程中的有关对策措施。
张志勇[9](2007)在《军事战略原理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企业也进入了战略竞争时代。那些在战略思想和实践方面超前的企业,将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那些在战略管理方面滞后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伴随着经济改革、社会改革和传统文化转型这样宏大的背景,企业对战略管理知识已经形成了普遍化的需求。战略管理从其概念形成开始就明确地形成了一个专门化领域,但即使形成了一个专门的领域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军事战略思想的发展仍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在这方面虽然研究成果显着,已经有大量相关的研究成果问世。但从根本上讲,研究成果还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层次性,仍然没有形成一个理论体系。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就是要试图解决这些问题。本论文的出发点是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源头之一出发,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现状出发,客观审视军事理论对于战略管理理论的影响,系统地归纳以往的军事战略理论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的成果;对比于军事理论,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解决军事思想与企业战略思维之间的关系问题;思考我们在哪些方面可以更进一步的研究,哪些军事战略可以在企业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参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融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将研究成果系统化、结构化,提出融合了军事战略思想的现代企业的战略管理分析方法,将其运用到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去。
李建青[10](2007)在《我国制药企业竞争力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制药企业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形成制药企业的竞争力战略是本论文研究的立足点。本论文应用理论研究、案例研究方法,对国、内外制药企业的战略运作情况进行了分析,最终得出了制药企业竞争力战略的形成机制:必须首先植入信任这一核心理念,然后要以信任为核心进行战略规划,并根据SWOT战略矩阵寻找战略行动的切入点,最终达到把信任转化为策略行动,在这一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核心理念、战略决策、策略执行三个层面的整合。首先,本论文对竞争力研究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对主要的理论依据进行了回顾,以发现建构竞争力战略形成机制模型的逻辑前提。最终在这一部分,本论文提出了竞争力战略形成机制模型。其次,本论文从理论角度对这一竞争力战略形成机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发现:制药企业不但要表达出信任型的核心理念,也必须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把这一核心理念付储实践;制药企业竞争力战略形成的战略决策包括战略规则和战略构建,战略规划在有限理性的条件下必须要依靠企业内部其他人员的合作与信任才能顺利完成,战略构建是将信任变为行动的过程,也即形成信任型企业文化的过程;最终核心理念、战略决策、策略执行要通过信任型企业文化达到整合。再次,本论文对欧美大型制药企业默克、辉瑞、诺华进行了详细的案例研究,最终发现:不能“创造”或“制定”核心理念,而是“发现”核心理念;必须使组织协调一致,以保存核心和刺激进步,时刻牢记信任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理念;药品研发与营销方面要注意从顾客角度寻找新的市场;诺华格列卫研制的战略决策、创新管理和成就管理都是其核心理念的具体化。另外,本论文对中国制药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环境系统组合要素分析,提出了我国制药企业在新形势下面临的SWOT战略矩阵。随后,结合三九、白加黑案例,我们分析了我国制药企业在形成竞争力战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没有以信任为基础的核心理念,战略决策、策略执行不是核心理念的具体化,三者没有整合在一起。最后,我们从企业、政府、社会三个角度提出了形成我国制药企业竞争力战略的对策建议。制药企业竞争力战略的自身完善需要重新审查制药企业的核心理念,植入信任因素;主动与利益相关者建立信任关系,争取把危机转化为战略机遇;以蓝海战略为核心,寻找以信任为基础的制药企业战略切入点(跨越行业,开辟中药产业的新市场;放眼制药行业内的不同战略类型,开辟新市场;跨越买方链,从医生转向患者,开辟新市场;放眼互补性产品或服务,开辟新市场;放眼客户的功能性或情感性需求,开辟蓝海;关注医改政策的未来走向,进行价值创新开辟蓝海);整合核心理念、战略决策、策略执行三个层面,形成竞争合力;建立全员参与型的管理体制。在创建我国制药企业竞争力策略中的政府定位为:①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为信任关系的建立提供契约保证;②为制药企业国际化提供优惠政策;③对制药产业集中度进行宏观调控;④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为制药企业研发提供资金支持;⑤加大孤药领域的基础研究,并激励制药企业加速其商业化进程。社会团体在制药企业竞争力战略中的主要作用为:①药学协会应该以促进制药企业与其他协会成员的信任关系的建立为目的;②药学协会应该在现有形势下发挥其影响力,帮助制药企业重建信任。
二、企业长盛不衰的秘密——变革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长盛不衰的秘密——变革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企业家精神视野中的大学革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1. 关于创新创业时代大学转型发展的审视 |
2. 对高等教育整体改革的再思考 |
3. 对“双一流”建设的反思 |
(二)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实践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一) 关于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的研究 |
1. 关于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研究的整体性概述 |
2. 关于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内涵和类型研究的述评 |
(二) 关于大学革新的相关研究 |
三、 基本概念 |
(一) 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 |
(二) 大学革新 |
四、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内容 |
(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五、 研究方法 |
(一) 方法论基础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大学历史上的企业家精神 |
第一节 中世纪大学的兴起与企业家精神 |
一、 中世纪大学的制度构建 |
二、 中世纪大学中的教师与学生 |
三、 作为社会性组织的中世纪大学 |
第二节 现代大学的创立与企业家精神 |
一、 现代大学的早期发展 |
二、 洪堡与柏林大学的创建 |
三、 后洪堡时代现代大学的持续变革 |
第三节 研究型大学的崛起与企业家精神 |
一、 科研的兴盛与研究型大学典型模式的确立 |
二、 美国研究型大学中的本科教育改革 |
三、 走向服务社会的研究型大学 |
第四节 创业型大学的繁荣与企业家精神 |
一、 创业型大学中的商业性企业家精神 |
二、 制度性企业家精神与创业型大学的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大学革新为什么需要企业家精神 |
第一节 技术变革需要企业家精神 |
一、 教育和技术的赛跑 |
二、 教育技术革新需要企业家精神 |
三、 外部技术环境变革与大学的企业家精神 |
第二节 制度创新需要企业家精神 |
一、 大学制度构建中的企业家精神 |
二、 大学多重制度逻辑整合中的企业家精神 |
第三节 大学范式革命需要企业家精神 |
一、 范式与大学范式革命 |
二、 创新创业:大学转型发展的新范式 |
三、 以企业家精神推动大学范式革命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学革新需要何种企业家精神 |
第一节 个人的企业家精神与大学革新 |
一、 哈珀的企业家精神与芝加哥大学的创建 |
二、 艾略特的企业家精神与哈佛大学的转型 |
三、 蔡元培的企业家精神与北京大学的再造 |
四、 特曼的企业家精神与斯坦福大学的崛起 |
第二节 组织的企业家精神与大学革新 |
一、 麻省理工学院的组织企业家精神与创业型大学的兴起 |
二、 香港科技大学的组织企业家精神与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崛起 |
三、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组织企业家精神与“全球性知识企业”的塑造 |
第三节 国家的企业家精神与大学革新 |
一、 美国的国家企业家精神与世界一流大学的积聚 |
二、 以色列的国家企业家精神与创业国度中的大学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企业家精神如何促进大学革新 |
第一节 以企业家精神激励学科知识生产和学术创业 |
一、 企业家精神与学科建设中“学术创业”的兴起 |
二、 学科建设中知识生产与学术创业的统筹 |
三、 企业家精神引领下的学科知识生产与学术创业整合 |
第二节 以企业家精神加快学科-专业-产业链建设 |
一、 企业家精神助推学科-专业-产业链创建 |
二、 企业家精神与学科-专业-产业链的协同治理 |
三、 大学学科-专业-产业链的发展趋势 |
第三节 以企业家精神促进大学创新创业治理 |
一、 大学治理:从正当到绩效 |
二、 创新创业能力建设:大学有效治理的关键 |
三、 为创新创业而治理:企业家精神推动大学治理模式变革 |
第四节 以企业家精神推动大学创新创业社区建设 |
一、 大学创新创业社区的内涵及其演进 |
二、 大学创新创业社区的组织架构与运行模式 |
三、 以企业家精神协同推进大学创新创业社区建设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以企业家精神引领“双一流”建设 |
第一节 国家的企业家精神与“双一流”建设 |
一、 提升政府政策运行效能:政策工具的动态整合 |
二、 掌舵而不是划桨:包容性治理理念下的“府-学”关系重塑 |
三、 建设创新创业型国家:创建以大学为中心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
四、 重塑高等教育系统:以新发展格局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
五、 塑造企业家式政府角色:从官僚主义行为转向企业家行为 |
第二节 组织的企业家精神与“双一流”建设 |
一、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
二、 以商业性企业家精神塑造新型“产-学”关系,增强大学资源创生能力 |
三、 社会性企业家精神助推社会创业实践,突出大学社会责任感意识 |
四、 企业家精神引领大学自我建构与革新,实现组织创新创业范式转型 |
第三节 个人的企业家精神与“双一流”建设 |
一、 以企业家思维代替排名思维,促进大学从优秀走向卓越 |
二、 整合组织领导中的多重企业家角色,扩展大学社会关系网络 |
三、 创建组织特色发展模式,形成大学独特竞争优势 |
四、 科学制定组织战略规划,形塑大学未来发展愿景 |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一、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
二、 创新之处、研究反思与展望 |
(一) 创新之处 |
(二) 研究反思与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2)B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4.2 本文的不足 |
第2章 财务共享服务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有关概念 |
2.1.1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概念 |
2.1.2 财务共享服务的业务适用范围 |
2.1.3 财务共享服务的优势 |
2.1.4 财务共享服务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发展趋势 |
2.2 财务共享服务实施的理论基础 |
2.2.1 规模经济理论 |
2.2.2 流程再造理论 |
2.2.3 标准化理论 |
第3章 B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行现状分析 |
3.1 B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实施背景 |
3.1.1 B集团简介 |
3.1.2 B集团财务共享服务的实施动因 |
3.2 B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行情况 |
3.2.1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组织架构 |
3.2.2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信息系统 |
3.2.3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业务流程 |
3.3 B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营效果 |
3.3.1 业务处理效率得到提高 |
3.3.2 企业成本降低,开启了财务管理转型 |
3.3.3 财务服务质量改善,风险控制能力提升 |
3.3.4 推动了集团标准化、数字化管理进程 |
第4章 B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4.1 业务处理流程问题 |
4.1.1 流程的设计与操作相分离 |
4.1.2 流程再造不彻底 |
4.1.3 未区分紧急与非紧急业务 |
4.2 信息系统问题 |
4.2.1 财务信息系统版本不统一 |
4.2.2 SAP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取数规则不一致 |
4.3 内部沟通问题 |
4.4 人员管理问题 |
4.4.1 员工自身的价值危机 |
4.4.2 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 |
4.5 风险管控问题 |
4.5.1 技术依赖风险 |
4.5.2 信息安全风险 |
第5章 B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优化策略 |
5.1 业务处理流程的优化 |
5.1.1 在FSSC内部成立具有复合专业背景的运维组 |
5.1.2 改进操作流程 |
5.1.3 设定具体业务等级 |
5.2 信息系统的优化 |
5.2.1 统一财务信息处理系统 |
5.2.2 完善系统间接合 |
5.3 内部沟通的优化 |
5.3.1 加强双向沟通和问题反馈 |
5.3.2 建立专门的客户服务小组 |
5.4 员工管理的优化 |
5.4.1 完善员工职业生涯培育发展体系 |
5.4.2 优化绩效管理制度 |
5.5 风险管控的优化 |
5.5.1 打造智慧财务技术团队 |
5.5.2 构建多重安全防护网络并加强保密性教育 |
第6章 B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优化策略的实施保障 |
6.1 加强组织领导 |
6.2 建立评价反馈机制 |
6.3 夯实技术条件支撑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浅议变革管理软技能的“新三商”(论文提纲范文)
变革管理软技能与“三商” |
“新三商”的具体内涵与行为表现 |
(一) 新胆商 |
1.自我批判 |
2.大胆创新 |
3.勇于承担 |
4.坚持原则 |
(二) 新德商 |
1.追求正义 |
2.保持诚实 |
3.坚持守信 |
4.乐于分享 |
(三) 新情商 |
1.情商的涵义 |
2.情商的评价 |
3.变革管理者的情商管理 |
(4)世界着名企业核心价值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概念界定 |
1.1.1 企业文化体系 |
1.1.2 企业价值观与企业核心价值观 |
1.1.3 企业核心价值观与企业精神、企业理念 |
1.1.4 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特点及概念界定 |
1.2 企业核心价值观研究现状综述 |
1.2.1 有关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现状 |
1.2.2 有关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定位研究现状 |
1.2.3 有关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测量与评价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思路 |
1.3.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
第二章 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理论探讨 |
2.1 企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
2.1.1 企业核心价值观决定企业的基本特征 |
2.1.2 企业核心价值观为企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 |
2.1.3 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基本保证 |
2.1.4 企业核心价值观是员工凝聚力的核心来源 |
2.2 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表现形式 |
2.2.1 外层体现——简洁的词条 |
2.2.2 中部体现——制度建设 |
2.2.3 内层体现——企业形象 |
2.3 企业核心价值观形成因素 |
2.3.1 企业创始人的价值观 |
2.3.2 企业外部环境和行业需求 |
2.3.3 企业自身特性的集中体现 |
第三章 世界着名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实证分析 |
3.1 实证分析的数据收集 |
3.1.1 世界着名企业名单的确立 |
3.1.2 资料收集方法 |
3.1.3 SPSS 统计工具简介 |
3.2 企业价值观的维度 |
3.2.1 VOCS 量表及其修正 |
3.2.2 内部整合价值 |
3.2.3 外部适应价值 |
3.2.4 样本分析结果 |
3.3 着名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特点分析 |
3.3.1 国外着名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
3.3.2 国内着名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
3.3.3 主要核心价值观践行的案例分析 |
第四章 中外着名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比较分析 |
4.1 我国与国外着名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共性 |
4.1.1 以人为本 |
4.1.2 团队精神 |
4.1.3 正直诚信 |
4.1.4 客户导向 |
4.1.5 创新 |
4.1.6 追求卓越 |
4.1.7 社会责任 |
4.2 我国与国外着名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差异 |
4.2.1 中国企业重视员工的奉献精神 |
4.2.2 在“创新”落实上的差别 |
4.2.3 对“质量”与“服务”的注重程度不同 |
4.2.4 中国企业在“诚信”上的要求更为严格 |
4.3 我国与国外着名企业核心价值观存在差异原因 |
4.3.1 企业入选的评价标准和具体内容表述影响 |
4.3.2 我国经济体制的不完善性 |
4.3.3 企业全球化程度存在差异 |
4.3.4 中国企业传统文化对企业影响颇深 |
第五章 对我国企业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启示 |
5.1 我国企业核心价值观建设现状 |
5.1.1 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成就 |
5.1.2 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缺失 |
5.2 世界着名企业核心价值观建设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启示 |
5.2.1 目标远大原则 |
5.2.2 特色创新原则 |
5.2.3 继承借鉴原则 |
5.2.4 群策群力原则 |
5.3 世界着名企业核心价值观建设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启示 |
5.3.1 全面调研、提炼民营企业核心价值观 |
5.3.2 规范管理,实践民营企业核心价值观 |
5.3.3 实效宣传,弘扬民营企业核心价值观 |
5.3.4 坚定执着,保守民营企业核心价值观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录一 国内着名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
附录二 国外着名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
(5)基于企业竞争力视角的和谐劳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不足 |
1.2.1 国外的研究 |
1.2.2 国内的研究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写作结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基本概念的界定 |
1.3.3 本文的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
1.3.4 本文的主要特色和创新点 |
2 理论综述 |
2.1 劳资关系的理论研究综述 |
2.1.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劳资关系解释 |
2.1.2 西方经济学对劳资关系的不同解释 |
2.2 企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综述 |
3 和谐劳资关系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 |
3.1 和谐劳资关系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联系 |
3.1.1 劳资关系的本质属性与企业竞争力紧密相关 |
3.1.2 劳资关系与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之间的联系 |
3.1.3 劳资关系与构成企业竞争力的具体能力之间的联系 |
3.2 和谐劳资关系对企业竞争力的具体影响 |
3.2.1 和谐劳资关系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途径:企业的各类资本 |
3.2.2 和谐劳资关系对企业不同层面竞争力的影响不同 |
3.2.3 和谐劳资关系对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
3.3 和谐劳资关系是企业一项特殊的竞争力 |
3.3.1 和谐劳资关系具备的竞争力特性 |
3.3.2 和谐劳资关系作为企业竞争力的独特表现 |
3.4 企业管理系统是和谐劳资关系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相互转化的中间环节 |
3.4.1 企业产权制度的不同安排对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影响 |
3.4.2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对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制度作用 |
3.4.3 企业管理系统的制度创新对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影响 |
4 和谐劳资关系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相互关系研究的一个实例 |
4.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概况 |
4.2 华为全力打造企业竞争力为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奠定经济基础 |
4.2.1 华为企业竞争力的形成 |
4.2.2 强大的企业竞争力给予华为和谐劳资关系的益处 |
4.3 华为科学的管理系统对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作用 |
4.3.1 规范的企业文化体现了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核心价值 |
4.3.2 不断变革的管理体制是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制度准备 |
4.3.3 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合理地维护员工的权益 |
4.4 提升企业竞争力是华为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最终目的 |
4.5 华为实例研究的启示 |
5 我国私营企业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对策 |
5.1 我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的现状 |
5.1.1 我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的总体状况 |
5.1.2 私营企业劳资关系不和谐的原因 |
5.2 我国私营企业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对策 |
5.2.1 建立健全企业管理系统 |
5.2.2 转变政府治理劳资关系的方式 |
5.3 建立我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治理的新框架 |
5.3.1 建立劳资关系企业自治与政府集体管理相结合的新框架 |
5.3.2 新框架的经济学含义 |
5.3.3 新框架的政策含义 |
6 总结与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6)我国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中小企业组织创新基本理论 |
2.1 中小企业的界定 |
2.1.1 美国、日本、欧盟对中小企业的界定 |
2.1.2 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 |
2.1.3 中小企业界定标准的评价 |
2.1.4 我国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
2.2 企业组织理论 |
2.2.1 古典组织理论 |
2.2.2 行为科学的组织理论 |
2.2.3 现代组织理论 |
2.3 组织创新理论 |
2.3.1 组织涵义的界定 |
2.3.2 企业组织构成要素内在分析 |
2.3.3 组织创新涵义界定 |
2.4 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
2.4.1 政策鼓励企业创新 |
2.4.2 生存发展要求企业自主创新 |
2.5 中小企业组织创新内涵 |
2.5.1 中小企业创新内容分析 |
2.5.2 中小企业组织创新框架 |
第三章 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环境 |
3.1 中小企业组织发展历史回顾 |
3.1.1 中小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原因 |
3.1.2 我国中小企业的历史演变 |
3.1.3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政策演变 |
3.2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状况 |
3.2.1 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 |
3.2.2 我国中小企业的制度特征 |
3.2.3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 |
3.3 中小企业组织创新内部环境分析 |
3.3.1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的意义 |
3.3.2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范畴 |
3.3.3 企业成长阶段理论分析 |
3.4 中小企业组织创新外部环境分析 |
3.4.1 外部环境分类 |
3.4.2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
3.4.3 中观经济环境 |
3.4.4 科学技术环境 |
3.4.5 新环境对中小企业组织的影响 |
第四章 中小企业组织功能创新 |
4.1 中小企业组织功能 |
4.1.1 中小企业组织功能涵义 |
4.1.2 企业组织的战略目标 |
4.2 中小企业组织功能构成要素 |
4.2.1 企业构成要素 |
4.2.2 组织功能构成要素 |
4.3 中小企业组织社会责任功能创新 |
4.3.1 组织社会责任功能的由来 |
4.3.2 我国中小企业组织社会责任功能现状 |
4.3.3 中小企业组织社会责任功能创新内涵 |
4.4 中小企业组织文化功能创新 |
4.4.1 中小企业组织文化的发展历史 |
4.4.2 中小企业组织文化的形成 |
4.4.3 中小企业组织形象 |
4.4.4 中小企业组织文化的健全 |
4.4.5 新时期中小企业文化的变革 |
4.5 中小企业组织危机管理功能创新 |
4.5.1 危机事件和危机管理的产生 |
4.5.2 中小企业组织危机管理的方法 |
4.5.3 加强中小企业组织沟通以应对危机管理 |
4.6 中小企业战略功能创新 |
4.6.1 中小企业组织战略创新的意义 |
4.6.2 企业战略的中心任务 |
4.6.3 基于组织战略创新的企业决策 |
4.6.4 基于组织战略创新的中小企业组织智商建设策略 |
第五章 中小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创新 |
5.1 企业组织结构的历史沿革 |
5.1.1 传统组织结构的分析 |
5.1.2 传统组织结构模式的比较分析 |
5.1.3 组织结构设计思想近年的发展 |
5.2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创新思想 |
5.2.1 组织结构设计原则 |
5.2.2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创新的思路 |
5.2.3 从传统设计到全过程设计 |
5.3 中小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权变性 |
5.3.1 中小企业组织结构的权变因素 |
5.3.2 企业环境和企业战略关系分析 |
5.3.3 中小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战略划分 |
5.4 中小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创新过程 |
5.4.1 中小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程序 |
5.4.2 中小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创新内容 |
5.4.3 中小企业组织结构的横向设计 |
5.4.4 中小企业组织结构的纵向设计 |
5.5 中小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创新模式 |
5.5.1 战略发展委员会的功能 |
5.5.2 战略发展委员会的实现形式 |
第六章 中小企业组织机制创新 |
6.1 中小企业组织动力机制创新 |
6.1.1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进行组织创新 |
6.1.2 中小企业组织外部动力创新 |
6.1.3 中小企业组织内部动力创新 |
6.2 中小企业组织制度机制创新 |
6.2.1 组织创新方式的划分 |
6.2.2 各种创新方式之间的关系分析 |
6.2.3 中小企业组织创新动力与创新制度之间的关系 |
6.3 中小企业组织创新过程 |
6.3.1 组织创新过程基本理论 |
6.3.2 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的过程模型 |
6.3.3 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的步骤 |
6.3.4 中小企业组织创新过程的特征 |
6.4 中小企业组织创新障碍 |
6.4.1 人类活动系统的特点 |
6.4.2 中小企业组织创新障碍的理论分析 |
6.4.3 我国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系统的动力障碍——实践分析 |
第七章 中小企业组织创新实证分析 |
7.1 从青岛电冰箱厂到海尔集团 |
7.1.1 早期的青岛电冰箱厂 |
7.1.2 今天的海尔集团 |
7.1.3 从组织创新的角度考察海尔 |
7.2 青岛电冰箱厂组织创新的过程 |
7.2.1 组织结构评估与选择的要素 |
7.2.2 青岛电冰箱厂组织创新的阶段 |
7.3 青岛电冰箱厂组织创新的成效与经验 |
7.3.1 青岛电冰箱厂组织创新的成效 |
7.3.2 青岛电冰箱厂组织创新的经验 |
7.4 青岛电冰箱厂组织创新对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的启示 |
7.4.1 青岛电冰箱厂组织创新的思考 |
7.4.2 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的海尔路径 |
第八章 中小企业组织创新趋势 |
8.1 中小企业组织结构的新特点 |
8.2 中小企业组织结构面临的挑战 |
8.2.1 新环境带来的挑战 |
8.2.2 适应性的新型组织结构模式 |
8.3 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的新思维 |
8.4 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的方向 |
8.5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ZN保税仓公司业务流程优化与组织结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业务流程再造文献综述 |
2.1 业务流程再造的概念与背景 |
2.2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的发展历程 |
2.3 业务流程再造的基本方法 |
2.4 业务流程再造的应用现状分析 |
2.5 化流程型组织结构设计 |
第三章 ZN 保税仓公司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现状分析 |
3.1 ZN 保税仓公司简介 |
3.2 ZN 保税仓公司组织结构现状分析 |
3.3 ZN 保税仓公司货物业务流程现状分析 |
3.4 ZN 保税仓公司现行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四章 ZN 保税仓公司业务流程再造 |
4.1 ZN 保税仓公司流程再造与组织结构改进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4.2 ZN 保税仓公司业务流程再造的方案设计 |
第五章 ZN 保税仓公司组织结构设计 |
5.1 ZN 保税仓公司组织结构设计要素 |
5.2 ZN 保税仓公司组织结构优化 |
5.3 ZN 保税仓公司主要部门职能优化 |
5.4 ZN 保税仓公司流程再造与组织结构优化配套措施 |
第六章 结论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8)基于运营模式转换的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本文涉及的相关理论 |
2.1 物流的概念与发展研究 |
2.2 不同阶段物流运营模式的界定 |
2.3 第三方物流(3PL) |
2.3.1 3PL运营模式特点 |
2.3.2 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营模式的种类 |
2.3.3 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局限性 |
2.4 第四方物流(4PL) |
2.4.1 第四方物流内涵及特征 |
2.4.2 第四方物流运营模式特点及类型 |
2.5 核心竞争力理论 |
2.5.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
2.5.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
2.5.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
3 物流企业运营模式的发展 |
3.1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
3.2 物流运营模式的发展 |
3.3 第三方物流运营模式向第四方转换的必要性 |
3.4 不同阶段的运营模式的比较 |
4 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营模式下的核心竞争力 |
4.1 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界定 |
4.2 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构成 |
4.3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局限性 |
5 第四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 |
5.1 可能成为第四方物流企业的主体形成 |
5.2 成为第四方物流企业的条件 |
5.3 第四方物流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原则 |
5.4 第四方物流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方法 |
5.5 第四方物流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做法 |
5.6 模式转换后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分析 |
5.6.1 4PL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
5.6.2 4PL核心竞争力的关注点 |
5.7 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评价模型 |
5.8 案例分析 |
6 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中的有关对策措施 |
6.1 政府层面 |
6.2 物流企业方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军事战略原理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2-1 军事战略与企业战略相关概念 |
2-1-1 军事战略与战略学 |
2-1-2 企业战略的概念 |
§2-2 军事战略理论的发展 |
2-2-1 中国军事理论的发展及成果 |
2-2-2 西方军事理论的发展及成果 |
2-2-3 小结 |
§2-3 军事战略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
2-3-1 关于孙子兵法的研究 |
2-3-2 关于毛泽东军事战略理论的研究 |
第三章 可被应用于企业战略的军事理论资源 |
§3-1 对孙子兵法的认知 |
§3-2 孙子兵法蕴含的哲理与思想 |
3-2-1 孙子兵法的战略理论体系 |
3-2-2 孙子兵法中体现出的战略的本质、显着特征 |
§3-3 毛泽东军事思想对现代企业战略的影响 |
§3-4 三十六计的理论价值 |
§3-5 西方军事思想的理论价值 |
§3-6 小结 |
第四章 军事战略理论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应用 |
§4-1 第一个应用:“势”的问题 |
4-1-1 识势 |
4-1-2 借势 |
4-1-3 造势与“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
4-1-4 小结 |
§4-2 第二个应用: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
4-2-1 任务环境分析 |
4-2-2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五事七计 |
§4-3 第三个应用:“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与企业战略类型选择 |
4-3-1 企业战略制定的两个注意事项 |
4-3-2 军事战略与基本竞争战略 |
4-3-3 军事战略与企业不同竞争地位下的攻防战略 |
§4-4 第四个应用:出奇制胜,防不胜防 |
4-4-1 出奇制胜与市场补缺战略 |
4-4-2 出奇制胜与蓝海战略 |
4-4-3 小结 |
§4-5 小结 |
第五章 战略管理分析方法 |
§5-1 军事战略规划方法及流程模型 |
§5-2 企业战略规划方法及流程模型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我国制药企业竞争力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药害事件频发,国家监管力度加大 |
1.1.2 药品不断降价,企业利润空间不断缩小 |
1.1.3 医疗体制改革可能使销售渠道发生巨变 |
1.1.4 忽视实际情况,照搬国外制药企业管理理论 |
1.1.5 商业道德的缺失危害了制药企业的竞争力 |
1.2 研究框架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制药企业竞争力战略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 |
2.1.1 基于评价的企业竞争力研究 |
2.1.2 基于市场力的企业竞争力理论 |
2.1.3 基于能力的企业竞争力理论 |
2.2 构建制药企业竞争力模型的理论依据 |
2.2.1 企业发展理论——DNA进化理论 |
2.2.2 生态视角的企业管理 |
2.2.3 企业—政府—社会:相互依存的系统 |
2.2.4 信任、资源与持续竞争优势 |
2.2.5 信任与蓝海战略 |
2.3 制药企业竞争力战略形成机制模型 |
2.3.1 模型建构的理论逻辑 |
2.3.2 制药企业竞争力战略形成机制模型的具体内涵 |
第三章 制药企业竞争力战略形成机制研究 |
3.1 制药企业竞争力战略形成机制分析框架 |
3.2 制药企业竞争力的基因:信任的核心理念 |
3.2.1 信任概念的界定 |
3.2.2 制药企业信任的分类 |
3.2.3 信任在培育制药企业竞争力中的作用 |
3.2.4 制药企业信任文化中的企业使命的界定 |
3.3 制药企业以信任为核心的竞争力战略决策 |
3.3.1 制药企业竞争力战略的规划 |
3.3.2 制药企业信任型企业文化战略的构建 |
3.4 制药企业竞争力战略的策略执行 |
3.4.1 制药企业信任(核心理念)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
3.4.2 基于信任型企业文化提高制药企业的路径策略 |
第四章 欧美制药企业竞争力战略案例研究 |
4.1 默克制药核心理念——信任的历史考察 |
4.1.1 默克制药使命的演变及信任文化的核心理念 |
4.1.2 默克的起源与核心理念——信任 |
4.1.3 默克管理者的演变与核心理念的重建 |
4.2 美国制药企业竞争力战略案例研究 |
4.2.1 战略行动案例:辉瑞延伸药品功能作用开辟新市场 |
4.2.2 战略行动案例:利用国家药品监管政策的变化,寻找蓝海 |
4.3 诺华制药创新药物开发战略案例研究 |
4.3.1 诺华的核心理念与格列卫开发的战略决策 |
4.3.2 诺华制药的创新管理与核心理念的深化 |
4.3.3 诺华的成就管理与核心理念的深化 |
4.4 欧美制药企业的经验给中国制药业的基本启示 |
4.4.1 制药企业必须建立包含信任的核心理念 |
4.4.2 制药企业必须培养较强的危机处理能力 |
4.4.3 制药企业必须讲求商业道德,商业道德可以带来无形的资产 |
4.4.4 制药企业必须注重研发、生产、营销各种能力的整合 |
4.4.5 制药企业需要建立全员参与型的管理体制 |
第五章 我国制药企业竞争力SWOT矩阵分析及案例分析 |
5.1 环境系统组合要素分析 |
5.2 宏观环境分析 |
5.2.1 政治、法律环境 |
5.2.2 经济环境 |
5.3 产业环境分析 |
5.3.1 药品市场规模 |
5.3.2 药品生产企业数量及赢利情况 |
5.3.3 药品市场需求 |
5.3.4 制药行业地位 |
5.3.5 市场集中度 |
5.3.6 制药产业 R& D经费 |
5.3.7 我国制药产业新药产出情况 |
5.4 我国制药企业竞争力的SWOT战略矩阵分析 |
5.5 我国制药企业培育竞争力案例分析 |
5.5.1 三九案例:中国制药企业核心理念界定的教训 |
5.5.2 “白加黑”案例:中国制药企业品牌建立的战略行动 |
5.5.3 三九多元化案例:中国制药企业多元化的失误 |
5.5.4 安徽华源案例:中国制药企业危机管理的缺失 |
第六章 增强我国制药企业竞争力战略的对策建议 |
6.1 制药企业竞争力战略建设中的自身改善 |
6.1.1 重新思考制药企业的核心理念,植入信任因素 |
6.1.2 主动与利益相关者建立信任关系,争取把危机转化为战略机遇 |
6.1.3 实施蓝海战略寻找以信任为基础的制药企业战略切入点 |
6.1.4 整合核心理念、战略决策和策略执行三个层面,形成竞争合力 |
6.1.5 建立全员参与型的管理体制 |
6.2 制药企业竞争力战略建设中的政府定位 |
6.2.1 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为信任关系的建立提供契约保证 |
6.2.2 为制药企业国际化提供优惠政策 |
6.2.3 对制药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行宏观调控 |
6.2.4 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为制药企业研发提供资金支持 |
6.2.5 加大孤药领域的基础研究,并激励制药企业加速其商业化进程 |
6.3 增强社会团体在制药企业竞争力战略建设中的作用 |
6.3.1 大力促进制药企业与其他协会成员的信任关系 |
6.3.2 帮助制药企业重建信任 |
第七章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1.1 理论研究的主要结论 |
7.1.2 欧美制药企业案例研究的主要结论 |
7.1.3 我国制药企业竞争力SWOT矩阵分析及案例分析的主要结论 |
7.1.4 增强我国制药企业竞争力战略的对策建议 |
7.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7.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主要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四、企业长盛不衰的秘密——变革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企业家精神视野中的大学革新[D]. 黄文武.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B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优化研究[D]. 雷世欢. 南昌大学, 2020(01)
- [3]浅议变革管理软技能的“新三商”[J]. 樊蓓姣. 农村金融研究, 2013(12)
- [4]世界着名企业核心价值观研究[D]. 许利华. 电子科技大学, 2011(12)
- [5]基于企业竞争力视角的和谐劳资关系研究[D]. 周俊宏. 暨南大学, 2010(10)
- [6]我国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研究[D]. 宋东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10)
- [7]ZN保税仓公司业务流程优化与组织结构设计[D]. 罗恒文. 吉林大学, 2009(08)
- [8]基于运营模式转换的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D]. 黄洁. 浙江工业大学, 2009(06)
- [9]军事战略原理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应用[D]. 张志勇. 河北工业大学, 2007(11)
- [10]我国制药企业竞争力战略研究[D]. 李建青. 沈阳药科大学, 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