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昌滴丸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大鼠血液流变学及一氧化氮的影响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汪杰[1](2020)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筛选瓜蒌薤白半夏汤中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活性成分,预测其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建立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探讨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在TCMSP数据库中筛选出药物的活性成分和靶点。利Uniprot数据库筛除药物的非人类靶点并校正为官方名称。通过TTD数据、Gene Cards数据库、Dis Ge NET数据库获取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潜在靶点。利用Cytoscape构建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使用Cytoscape软件的Cyto NCA插件对网络进行拓扑学分析,筛选出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核心活性成分。在String数据库获取交集靶点蛋白的高置信度交互作用关系,在Cytoscape软件中构建交集靶点蛋白的相互作用网络。使用Cyto NCA插件对网络进行拓扑学分析,筛选出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核心靶点。从PDB数据库获取靶点蛋白的结构,利用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模拟验证,并将结果可视化。利用David数据库对潜在作用靶点进行GO功能、KEGG通路Up_Tissue组织分布的富集分析,并在Cytoscape软件中构建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结果1 瓜蒌薤白半夏汤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利用TCMSP平台共筛选到满足OB>30%、DL>0.18同时有预测靶点的活性成分33种。瓜蒌含有10种活性成分,薤白含有11种活性成分,半夏含有13种活性成分,其中β-谷甾醇(MOL000358)在薤白和半夏中均有分布。在TCMSP平台上共收集到活性成分的预测靶点137个,瓜蒌的活性成分有30个作用靶点,薤白的活性成分有119个作用靶点,半夏的活性成分有83个作用靶点。2 冠心病相关靶点和交集靶点:基于TTD数据库、Gene Cards数据库和Dis Ge NET数据库筛选冠心病的相关靶点共1221个。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共有68个。3 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基于Cytoscape软件构建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网络共含有105个节点和390条边,包括了1个疾病节点,3个药物节点,33个活性成分节点,68个靶点节点。Cyto NCA插件的拓扑学分析结果显示,度值Degree中位数为6,介度中心数BC中位数为24.706522,紧密中心数CC中位数为0.37313432,共有6个活性成分满足核心活性成分的筛选条件,分别为槲皮素(MOL000098)、β-谷甾醇(MOL000358)、胞嘧啶核苷(MOL002670)、豆甾醇(MOL000449)、柚皮素(MOL004328)、黄芩苷(MOL002714)。4 靶点蛋白PPI网络:基于String数据库反馈的交集靶点蛋白的高置信度交互作用信息,在Cytoscape软件中构建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靶点蛋白PPI网络。去除与其他靶点蛋白没有相互作用的靶点后,网络共有67个节点、244条边。节点的直径越大、颜色越深代表节点Degree值越高、与之相互作用的靶点蛋白越多,边越粗、颜色越深代表两靶点蛋白间的相互作用越强。Cyto NCA插件的拓扑学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度值Degree中位数为5,介度中心数BC中位数为17.139444,紧密中心数CC中位数为0.15456675,共有16个靶点满足核心靶点的筛选条件,IL6、MAPK1、VEGFA、TP53、IL1B、PTGS2、CCL2、EGF、EGFR、HMOX1、NOS3、MAPK14、ESR1、MMP2、CAT、AR。5 分子对接模拟验证:从PDB数据库获取靶点蛋白的信息。利用Autodock_vina软件计算的靶点蛋白与活性成分间的最低结合能,所有的最低结合能结果均小于-5k J?mol-1,说明受体蛋白与活性成分具有结合活性,能够形成较为稳定的构象。核心活性成分与受体蛋白的最低结合能大部分大于阿司匹林分子与受体蛋白的最低结合能,验证了靶点蛋白受体及配体选择的合理性。分子对接模拟验证显示,活性成分分子与周围分子通过氢键等分子间作用力形成较为稳定的构象。6 富集分析结果:通过David数据库获取部分富集分析结果。GO生物学富集分析共富集到307个GO条目,包括219个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es,BP)条目、36个细胞组分(Cellular Component,CC)条目和52个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条目,涉及一氧化氮生物合成过程的正调控(positive regulation of nitric oxide biosynthetic process)、对缺氧的反应(response to hypoxia)、MAPK活性的激活(activation of MAPK activity)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富集到30条通路,涉及低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HIF-1 signaling pathway)、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TNF signaling pathway)、雌激素信号通路(Estrogen signaling pathway)、PI3K-Akt信号通路(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等通路。组织分布富集分析共富集到10个条目,主要涉及纤维母细胞、肝、血小板、心、外周血、白细胞、血等部位。7 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在Cytoscape软件中构建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共有122个节点和437条边,涉及3种药物、33种活性成分、56个潜在靶点、30条KEGG通路,体现了瓜蒌薤白半夏汤对冠心病的治疗作用有着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结论:(1)通过数据库检索发现瓜蒌薤白半夏汤具有多种化合物成分,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是多种活性成分共同发挥作用,其中槲皮素、柚皮素、黄芩素、黄芩苷等可能为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核心成分(2)通过活性成分的靶点预测筛选发现瓜蒌薤白半夏汤的活性成分可作用于多个靶点,瓜蒌薤白半夏汤主要通过IL6(白细胞介素-6)、MAPK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TP53(细胞肿瘤抗原p53)、VEGF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IL-1β(白细胞介素-1β)、PTGS2(前列腺素G/H合酶2)、CCL2(C-C基序趋化因子2)、EGF(表皮生长因子)、HMOX1(血红素加氧酶1)、NOS3(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等靶点作为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核心靶点(3)通过GO分析和KEGG分析发现瓜蒌薤白半夏汤主要通过调节一氧化氮生物合成过程(positive regulation of nitric oxide biosynthetic process)、抗缺氧(response to hypoxia)、血红素结合(heme binding)、血管生成(angiogenesis)、血管舒张阳性调节(positive regulation of vasodilation)等生物过程和分子功能发挥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涉及的信号通路包括了低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HIF-1 signaling pathway)、雌激素信号通路(Estrogen signaling pathway)、PI3K-Akt信号通路(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钙信号通路(Calcium signaling pathway)、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VEGF signaling pathway)等通路。
杨南竹[2](2020)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具有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一直以来AIS的各种药物治疗,特别是中药提取物治疗AIS一直是研究热点。丹参作为中国的传统中药,具有活血通络、散瘀止痛等功效,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为此我们设计了本次研究方案,从抗炎、抗凋亡、调节纤溶功能三个方面,观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salvianolate injection,SLI)对AIS的保护作用,探讨可能的机制。第一部分SLI治疗AIS的临床疗效观察目的:对比SLI治疗前后AIS患者血液生化及凝血相关指标、炎性因子水平,及NHISS评分、m RS评分的变化,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内科2016.1~2018.8首次发病的AIS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SLI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治疗前后血液生化及凝血相关指标,以及NHISS评分、m RS评分的变化。随后从两组中各随机抽取30例患者,对比治疗前后ICAM-1、VCAM-1、IL-4、u PA、PAI-1/t PA水平。结果:1.两组人群入院时基线资料相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后SLI组的PLT、FI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P<0.05)而PDW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SLI组治疗前后组间比较,PLT、FIB、hs CRP治疗后较前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后BUN水平升高,P<0.05;hs CRP、DD水平降低,P<0.01。3.治疗7天、1月后两组NHISS评分水平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治疗7天后的SLI组NHISS降低更显着,P<0.05;两组人群治疗1月后m RS评分、治疗3个月后的治疗有效率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4.SLI组治疗前后ICAM-1、VCAM-1、u PA、PAI-1/t PA水平显着降低,P<0.05;IL-4较前降低,但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ICAM-1、VCAM-1、IL-4、u PA、PAI-1/t PA水平显着降低,P<0.05。结论:1.SLI对治疗前后的肝功能、肾功能无显着影响,治疗期间无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提示其安全性较好,而无明显出血风险;在改善AIS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改善预后方面与对照治疗的效果相当。2.SLI可通过降低AIS患者的hs CRP、ICAM-1、VCAM-1水平,起到抑制体内炎症反应的治疗作用;3.SLI可通过降低AIS患者的PLT、FIB等水平,下调u PA、PAI-1、t PA的表达,升高PDW水平,起到调节血小板功能,从而调节凝血纤溶系统之间的平衡。第二部分H2O2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损伤模型的建立及SLI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目的:建立H2O2诱导的HUVECs损伤模型,观察不同浓度SLI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对SLI的主要成分进行分析,观察SLI对大鼠体外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H2O2诱导的HUVECs损伤模型,观察不同浓度SLI对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HPLC和LC-MS技术检测SLI的主要成分。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法不同浓度SLI对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功能的影响。结果:1.成功建立了H2O2诱导HUVECs损伤模型,绘制HUVECs生长曲线。2.适合浓度(0.8,1.6mmol/L)的SLI会显着减轻H2O2造成的细胞损伤,P<0.01;其中60 min比30min的保护作用更强,P<0.01;3.应用HPLC法检测出SLI的主要成分为丹参多酚酸D(3.70%)、迷迭香酸(2.68%)、紫草酸(3.86%)及丹参多酚酸B(53.81%);应用LC-MS法检测出SLI种包含29种明确的化学成分,这其中包括丹参素、丹参多酚酸B、丹参多酚酸A、丹参多酚酸D等14种常见酚酸;4.不同浓度(0.8,0.4,0.2mmol/L)的SLI对大鼠血小板聚集具有抑制作用,P<0.05;但各浓度之间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1.SLI对HUVECs损伤模型具有保护作用,并可通过延长作用时间增加这一作用。2.SLI的成分明确,构成稳定,在临床使用中可通过其中的多种已知成分起到治疗作用。3.SLI对大鼠血小板聚集具有抑制作用,对缺血缺氧损伤起到保护作用。第三部分SLI对H2O2诱导的HUVECs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目的:分析不同浓度SLI对H2O2诱导的HUVECs损伤后炎性因子、凝血纤溶相关因子的影响,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H2O2损伤后炎性因子及凝血纤溶相关因子的水平变化,观察不同浓度SLI对上述指标的影响;应用JC-1法和Hoechst法观察不同浓度SLI对H2O2造成的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应用Western Blot法测量Bcl-2、Bax、Cleaved-capcase-3等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观察不同浓度的SLI对上述指标水平的影响。结果:1.H2O2模型组的炎性因子(IL-1β、IL-17a、ICAM-1、VCAM-1、TNF-α)显着降低,P<0.0001;抗炎因子IGF-1显着升高,P<0.0001;不同浓度(0.05,0.1,0.2,0.4,0.8,1.6mmol/L)SLI能够浓度依赖性地降低上述炎性因子和IGF-1的水平,P<0.0001。2.H2O2模型组的凝血相关因子u PA、PAI-1、PAI-1/t PA显着增高,P<0.0001;不同浓度(0.05,0.1,0.2,0.4,0.8,1.6,3.2mmol/L)SLI能够浓度依赖性地降低u PA(P<<0.0001)、PAI-1(P<0.0001)、PAI-1/t PA(P<0.01)的水平。3.JC-1法显示不同浓度(0.1,0.2,0.4,0.8mmol/L)SLI对H2O2造成的细胞早期凋亡的具有保护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JC-1染色后的绿色荧光逐渐减少,红色荧光逐渐增加。4.Hoechst法显示不同浓度(0.4,0.8,1.6mmol/L)SLI对H2O2造成的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染色亮度逐渐趋向正常细胞,且细胞核固缩分叶程度较前减轻。5.H2O2模型组的Bax、Cleaved-caspase3表达显着升高,P<0.01,Bcl-2表达显着降低,P<0.01;加入适当浓度(0.2,0.4,0.8,1.6 mmol/L)的SLI能够下调Bax、Cleaved-caspase3的表达,上调Bcl-2的表达。结论:1.适合浓度的SLI对H2O2诱导的HUVECs损伤模型具有抗炎保护作用,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IL-1β、IL-17a、ICAM-1、VCAM-1、TNF-α的表达,上调IGF-1的表达而实现的;同时SLI还具有调节纤溶功能保护作用,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减少PAI-1、u PA的表达,上调t PA的表达而实现的。2.不同浓度SLI会剂量依赖性地抑制H2O2诱导的细胞凋亡,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Bcl-2的表达,减少Bax、Cleaved-caspase-3的表达实现的。
邵洁[3](2019)在《针刺郄门穴改善冠脉慢血流现象的即刻效应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slow coronary flow phenomenon,SCFP)是指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或接近正常(狭窄≤40%)的冠脉存在血流到达远端血管延迟的现象,患者可出现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严重者可因恶性心律失常或心脏骤停而死亡,目前对此病的研究仍不透彻,其发病机理、病理生理尚不明确,因此导致了治疗上的困境。本文希望能证实针刺可改善SCFP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矫正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血流帧数(corrected 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frame count,CTFC),加快冠脉血流,为针刺成为治疗SCFP有效、安全的临床方法奠定基础。方法招募从2018年3月到2019年5月期间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并符合SCFP诊断标准的住院病人7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35例)和假穴位组(35例),针刺组于冠脉造影术中针刺郄门穴,留针10分钟,假穴位组则予针刺非经非穴,治疗方法同针刺组。两组受试者于针刺结束后皆复查造影,比较针刺前后CTFC值的变化,并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及心功能变化。所有数据应用统计软件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将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以判断针刺是否对SCFP有治疗作用。结果试验前针刺组和假穴位组的基线水平(年龄、性别、各项相关实验室指标、中医症状积分、CTFC值、心功能分级等)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针刺后假穴位组受试者的CTFC值与针刺前相比未见明显减少(P>0.05),而针刺郄门穴组的受试者的CTFC值则从63.2±21.4帧降低至53.3±22.7帧,与试验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试者的中医症状积分在针刺后都有明显的降低(P<0.05),这可能与针刺的安慰疗效有关。但与假穴位组比较,针刺组下降趋势更明显。试验前后两组受试者的心功能等级评价没有显着改善(P>0.05)。结论针刺郄门穴能明显改善SCFP患者的冠脉血流速度,并改善患者的症状。针刺郄门穴的疗效优于非经非穴。针刺对改善受试者的症状有良好的效应。试验前后两组受试者心功能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宋书婷[4](2019)在《参芎颗粒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目的观察参芎颗粒治疗脑梗死恢复期(中风中经络-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为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循证医学依据。2方法2.1临床资料收集60例在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期间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门诊或住院部,且年龄在35-75周岁的脑梗死恢复期(中风中经络-气虚血瘀证)的患者。2.2试验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脑梗死恢复期(中风中经络-气虚血瘀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试验期间统一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片早;阿托伐他汀钙片:10mg/次晚。治疗组:对照组(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的基础上+参芎颗粒(规格:20g/袋,3次/日)。疗程:90天。门诊随访至入组后90天。2.3观察指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BI指数、SSQOL评分总积分,对于合并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观察患者治疗前后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3结果3.1临床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和73.33%;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和80.00%,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中医证候评分、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BI指数、SSQOL评分总积分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BI指数、SSQOL评分总积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低,BI指数、SSQOL评分总积分均较治疗前高,且治疗组治疗后的每项评分均较对照组治疗后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3颈动脉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颈动脉IMT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分别与疗前相比均未见明显降低(P>0.05),表明治疗组、对照组在本试验观察期间未能改善患者颈动脉IMT。治疗组与对照组疗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分别为27.27%和26.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分别为72.73%和4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4治疗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情况参与本临床试验的患者在整个试验期间无中止和剔除,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事件。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短期内未对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造成影响(P>0.05),具有安全性。4结论4.1参芎颗粒可改善脑梗死恢复期(中风中经络-气虚血瘀证)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在中医证候疗效改善方面作用显着。4.2参芎颗粒可改善脑梗死恢复期(中风中经络-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躯体功能、生活能力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4.3参芎颗粒在短期内不能改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但可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何芳[5](2017)在《基于胶质细胞HIF-1α通路调控细胞凋亡研究清脑滴丸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报告(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显示,卒中位居死因顺位第二位,2004-2005年我国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显示,脑血管病升为第一位死因,2010年疾病负担报告显示脑血管病死因仍居第一位。其中,缺血性卒中年龄标化发病率要远高于出血性卒中。深入研究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内的一大类细胞,约占中枢神经系统细胞总数的90%,除了具有支撑,提供营养及协助代谢等辅助作用,同时具有兴奋性,参与神经元的通讯并促进突触形成和神经再生等功能。在急性脑缺血发生时,星形胶质细胞最先受到损伤,受损的胶质细胞会杀死邻近的神经元,并且受损的星形胶质细胞会发生凋亡,之后导致神经元的二次损伤,最终使脑梗死面积扩大。在缺氧条件下,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可直接或间接调控100多种下游靶基因的转录而成为低氧应答时稳定细胞内环境的调节中心。HIF-1由稳定表达的HIF-1β亚基和受低氧调控的HIF-1α亚基组成。缺氧状态下,HIF-1α广泛表达于脑组织,包括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等,其对脑缺血具有双重作用。当轻度缺血缺氧时,HIF-1α可激活其下游基因,通过增加血管生成、调节糖酵解等方式减少细胞凋亡。严重缺血缺氧状态下,HIF-1α可通过与p53结合诱导细胞凋亡,或诱导bcl2(B-cell lymphoma 2)家族中的凋亡前基因BNIP3(BCL2/adenovirus E1B 19kDa interacting protein3)表达等途径诱导细胞凋亡。缺氧条件下HIF-1与BNIP3基因启动子的缺氧反应元件(hypoxia-response element,HRE)序列结合,从而促进BNIP3表达,而BNIP3能通过促进H+内流或细胞色素C的释放等方式来促进凋亡。清脑滴丸(又名清脑宣窍滴丸)是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的方剂,治疗缺血性脑中风急性期和恢复早期均有很好的疗效。此方由栀子、三七和冰片三味药物组成,三药共奏清热泻火、活血宣窍之功效,临床研究报道,清脑滴丸对改善中医证候方面尤其是对"善忘迟钝、头痛、眩晕、口苦咽干、大便秘结、舌苔黄"火热、血瘀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实验研究发现清脑滴丸可通过减轻酸中毒,抑制自由基产生和粘附分子表达等来调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代谢紊乱,抑制JNK磷酸化蛋白过表达来降低细胞凋亡,减轻脑损伤。[研究目的]从HIF-lα调控细胞凋亡探讨清脑滴丸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和C6胶质细胞氧糖剥夺损伤中的作用,阐释清脑滴丸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体外培养大鼠C6胶质细胞,采用氧糖剥夺/复氧的方法建立细胞损伤模型。细胞氧糖剥夺24h后,分别复氧复糖Oh、3h、6h,同时给予不同浓度的清脑滴丸(0.625 g/L、QNDW 1.25g/L),CCK8法测定细胞活力,筛选最佳时效点和最佳量效。Western Blot法观察各组HIF-1α、BNIP3、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各组HIF-1α、Caspase-3的表达情况。2、线栓法制备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Garcia GH法和TTC染色检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脑梗死体积,Western Blot法检测缺血侧皮层HIF-1α、BNIP3、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荧光染色法检测HIF-1α、GFAP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细胞实验①与相应的正常组相比,氧糖剥夺24h复氧3h、6h组细胞活力(P<0.01);其中氧糖剥夺24h/复氧6h细胞活力最低,且损伤细胞约50%,因此确定时间点为氧糖剥夺24h/复氧6h。②与氧糖剥夺24h/复氧6h模型组相比,清脑滴丸0.625 g/L浓度组、清脑滴丸1.25g/L浓度组细胞活力均明显上升(P<0.05),其中,清脑滴丸1.25g/L浓度组细胞活力最高。③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氧糖剥夺24h/复氧6h组细胞HIF-1 α、BNIP3、Caspase-3蛋白表达都增加(P<0.05);与氧糖剥夺24h/复氧6h组相比,清脑滴丸1.25g/L浓度组细胞HIF-1α、BNIP3、Caspase-3蛋白表达都降低(P<0.05)。④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氧糖剥夺24h/复氧6h组HIF-1α、Caspase-3表达显着增加(P<0.05);与氧糖剥夺24h/复氧6h组相比,清脑滴丸1.25g/L浓度组HIF-1α、Caspase-3 表达显着降低(p<0.05)。2、动物实验①与假手术组相比,脑缺血1.5h再灌注24h组脑梗死面积增加(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P<0.01);与脑缺血1.5h再灌注24h组相比,清脑滴丸组和HIF-1α抑制剂组脑梗死面积都降低(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都增加(P<0.01)。②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脑缺血1.5h再灌注24h组中HIF-1 α、BNIP3、Caspase-3蛋白表达都增加(P<0.05);与脑缺血1.5h再灌注24h组相比,清脑滴丸组和HIF-1 α抑制剂组中HIF-1 α、BNIP3、Caspase-3表达都降低(P<0.05),清脑滴丸组明显降低HIF-1α、BNIP3、Caspase-3蛋白过表达。③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结果:HIF-1α与GFAP可共表达于细胞中,即HIF-1α可表达于星型胶质细胞中。与正常组相比,脑缺血1.5h再灌注24h组HIF-1α表达显着增加(P<0.05);与脑缺血1.5h再灌注24h组相比,清脑滴丸组和HIF-1 α抑制剂组HIF-1α表达显着降低(P<0.05)。[结论]清脑滴丸可通过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凋亡而发挥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通过下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和C6胶质细胞的HIF-1α的过表达,降低BNIP3和Caspase-3蛋白表达有关。本研究的创新点从HIF1a与细胞凋亡角度,在组织、细胞、分子水平阐释了清脑滴丸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李鹏跃[6](2014)在《基于MD-MS技术研究葛根总黄酮及葛根素静脉和鼻腔给药的药动学差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脑中风学名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难治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预后差、经济负担重的特点,在严重影响患者本人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葛根为治疗脑中风的常用中药。目前,其主要成份葛根素已有4种相关静脉注射制剂上市,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方面疗效确切。葛根素作用机制与扩张脑血管、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抑制炎症反应等作用有关。同时,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除葛根素外,葛根总黄酮中其余成分同样具有脑保护作用,能够明显缩小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大鼠脑梗死体积、降低脑水肿程度、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降低丙二醛水平,目前已有葛酮通络胶囊及愈风宁心系列口服制剂上市。然而,上述制剂均存在一定的缺陷。葛根素注射剂自1993年上市以来,临床不良反应时有发生,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而口服制剂存在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并且对于中风病人而言,吞服困难,给药顺应性较差。这些问题均限制了上述制剂在临床中的应用。传统中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研究均证明鼻腔给药是治疗脑病的有效途径。因此,本课题基于“鼻通脑络”中医理论,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选择鼻腔作为给药途径,采用微透析取样技术,对葛根素及自制葛根总黄酮经不同途径给药后的药动学差异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葛根总黄酮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以葛根素和总黄酮提取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对葛根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最优工艺为12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1.5h,所得工艺便捷可行,目标成分提取率达到90%以上。对葛根水提液进行了醇沉处理,最佳醇沉工艺为提取液浓缩至0.5g药材/ml,加95%乙醇,调节醇浓度为60%,醇沉24h,进一步提高了浸膏中目标成分的纯度。在此基础上,运用单因素考察法对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工艺进行了优化,最佳树脂为HPD200A,上样液浓度为0.25g药材/ml,大孔树脂柱径高比为1:5,上样量为0.5g药材/ml树脂,上样流速为1ml/min,水洗2BV,水洗流速为0.5ml/min,30%乙醇洗脱4BV,醇洗流速为0.5ml/min。最终产物的出膏率约为10%,葛根素的纯度在30%以上,总黄酮的纯度在70%以上。对葛根总黄酮的树脂纯化工艺进行放大实验研究,所得提取物纯度基本稳定,工艺可行。对提取物中各成分进行质谱分析,初步推断其中5种主要成分分别为:3’-羟基葛根素、葛根素、葛根素木糖苷、3’-甲氧基葛根素、大豆苷。以Bcl-2 mRNA为指标对葛根素及提取物的抗凋亡作用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显示,提取物组效果更好,提示提取物中有成份能够促进抗凋亡基因Bcl-2mRNA的高表达,更有助于抑制细胞在缺氧环境下的凋亡。2葛根素微透析及HPLC-MS/MS方法的建立体外透析实验及反渗透实验显示,葛根素的探针传递率及回收率分别为:63.37%和71.52%,两者之间存在显着差异,而不同浓度药液对探针回收率(或传递率)并无影响,通过探针清除率实验,证实了葛根素与探针膜材料之间不存在吸附;同时研究表明,药物回收率、传递率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值会随着探针外药液搅拌速度的升高而增加;在灌流液中添加适当的添加剂能够有效的提高回收率,降低传递率,同时亦使两者之间的差异增大;随着探针膜长的增加,药物的传递率及回收率均有显着提高,但两者之间的差值亦随之而增大。上述结果提示,如果需要求得体内的真实药物浓度,以探针的在体传递率替代在体回收率是不可行的,故采用零净通量法对探针的在体回收率进行了计算。脑探针的定位按照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结合脑组织切片,确定嗅球的位置为以前囟为基点,AP:+8mm,ML:±1mm处定位,血液探针沿向心室方向植入颈静脉,以生理盐水为灌流液,采用零净通量法测定探针在血液及嗅球部位的在体回收率,分别为:17.52%,29.13%。建立了透析液中葛根素及内标柚皮苷的HPLC-MS/MS测定方法。色谱条件为C18色谱柱(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18 column(3.5μm,4.6 × 1Omm,USA));HPLC条件:甲醇-水,0-8min,24:76,8-15min,60:40;MS/MS条件:离子源:ESI负离子模式,监测离子:415/295(葛根素),579/271(柚皮苷)。葛根素在0.002-0.111 μg/mL和0.111-8.9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分别为y=0.23816x-0.0001(r=0.998)和y=0.25562x-0.01582(r=0.999)。精密度、稳定性均符合要求。定量限以标准曲线最低点计。3葛根素经不同途径给药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以雄性SD大鼠为实验动物,将血液探针埋植于颈静脉,脑探针埋植于嗅球部位,葛根素按照7mg/kg的剂量分别静脉推注、静脉滴注、鼻腔给药,微透析取样,20min收集样品一次,HPLC-MS/MS检测透析液中药物浓度。以Kinetica药动学软件非房室模型处理体内数据。血药动力学结果显示:各组的血药峰浓度Cmax分别为30.89±10.69μg/ml(i.v.)、9.31±3.99μg/ml(i.v.gtt)、3.82±1.03 μg/ml(i.n.),各组的血药 AUC0-5h 分别为 1524.63±584.05μg/ml.min(i.v.)、1037.18±501.70 μg/ml·min(i.v.gtt)、623.12±170.86 μg/ml.min(i.n.),各组的 tmax分别为 20min(i.v.)、100min(i.v.gtt)、68±10.95min(i.n.),各组的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 44.20±8.97min(i.v.)、87.24±7.84min(i.v.gtt)、140.27±7.86min(i.n.)。与静脉给药相比,鼻腔给药组各参数均有显着性差异。嗅球部位药动学结果显示:各组的药物峰浓度Cmax分别为0.29±0.07μg/ml(i.v.)、0.0523μg/ml(i.v.gtt)、0.50±0.16μg/ml(i.n.),各组的嗅球部位 AUC0-5h 分别为 28.44 ±6.89μg/ml·min(i.v.)、8.30±4.85μg/ml·min(i.v.gtt)、86.84±23.50μg/ml.min(i.n.),各组的 tmax分别为 20min(i.v.)、132±36min(i.v.gtt)、212±30.33 min(i.n.),各组的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 81.76±11.46min(i.v.)、162.63±19.00min(i.v.gtt)、186.43±6.25min(i.n.)。各组的脑靶向指数分别为1.87%、0.80%、13.94%。鼻腔给药虽然血药浓度较低,但嗅球部位药物浓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脑靶向性显着提高。4葛根素经不同途径给药MCAO模型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为了进一步模拟葛根素的临床用药对象和给药方式,以雄性SD大鼠为实验动物,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对病理状态下,葛根素经不同途径给药后的药动学行为进行了研究。血药动力学结果表明:各组的血药峰浓度Cmax为13.84±2.45μg/ml(i.v.gtt)、4.36±1.06μg/ml(i.n.),各组的血药 AUC0-5h分别为 1416.68±249.74μg/ml·min(i.v.gtt)、533.48±136.75μg/ml·min(i.n.),各组的 tmax分别为 100 min(i.v.gtt)、80±31min(i.n.),各组的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88.85±6.34 min(i.v.gtt)、115.61±13.82min(i.n.)。鼻腔给药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37.66%,与正常大鼠相比,静脉滴注时MCAO模型大鼠具有较高的血药AUC,鼻腔给药时MCAO模型大鼠血药AUC与正常大鼠组无显着性差异。嗅球部位药动学结果表明:各组的药物峰浓度Cmax为0.19±0.12μg/ml(i.v.gtt)、1.54±0.43μg/ml(i.n.),各组的嗅球部位的 AUC0-5h 分别为 24.50±16.74μg/ml·min(i.v.gtt)、255.96±87.74μg/ml·min(i.n.),各组的 tmax 分别为 104±38 min(i.v.gtt)、92±11min(i.n.),各组的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141.72±12.68 min(i.v.gtt)、136.57±17.12min(i.n.),各组的脑靶向指数为1.73%和47.98%。鼻腔给药组的Cmax、AUC均显着高于静脉滴注组,脑靶向系数更是高达静脉滴注组的27倍,充分体现了鼻腔给药的优越性。与正常大鼠相比,静脉滴注和鼻腔给药时,MCAO大鼠嗅球部位药物峰浓度和AUC显着增加,并且曲线形态发生明显变化,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血脑屏障的破坏或脑缺血对嗅黏膜和嗅神经的影响所导致的。5葛根总黄酮经不同途径给药MCAO模型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以雄性SD大鼠为实验动物,制备MCAO模型大鼠,自制葛根提取物按照20mg/kg的剂量分别静脉滴注、鼻腔给药,微透析取样,HPLC-MS/MS检测透析液中药物浓度。以Kinetica药动学软件非房室模型处理体内数据。血药动力学结果表明:各组的血药峰浓度Cmax为14.96±3.97μg/ml(i.v.gtt)、0.75±0.30μg/ml(i.n.),各组的血药 AUC0-5h 分别为 1707.02±457.88μg/ml·min(i.v.gtt)、134.72±37.61μg/ml.min(i.n.),各组的 tmax 分别为 104±9 min(i.v.gtt)、68±18min(i.n.),各组的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90.28±15.18 min(i.v.gtt)、139.41±12.11min(i.n.),鼻腔给药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7.89%,但药物在血浆中的MRT显着长于静脉滴注组。与葛根素单独给药相比,静脉滴注时两者血药AUC并无显着差异,提示在该药物浓度下提取物中其余黄酮类成分并未对葛根素的代谢产生影响;但鼻腔给药时提取物组的血药AUC显着降低,仅为葛根素组的25%,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提取物中多种成分在透过鼻黏膜时发生竞争所致。嗅球部位药动学结果表明:各组的药物峰浓度Cmax为0.060±0.03μg/ml(i.v.gtt)、0.37±0.11μg/ml(i.n.),嗅球部位的 AUC0-5h分别为 7.38±4.65μg/ml-min(i.v.gtt)、58.60±14.48μg/ml·min(i.n.),鼻腔给药组嗅球部位药物浓度持续升高,并且下降趋势不明显,各组的DTI分别为:0.43%和43.50%。与葛根素单独给药相比,静脉滴注时提取物组嗅球部位AUC仅为葛根素组的30%,这可能是由于透过血脑屏障时黄酮类成分发生竞争所致,鼻腔给药也发生相似的现象。尽管葛根素组和提取物组鼻腔给药后血液和嗅球部位AUC存在显着差异,但二者的DTI分别为47.98%和43.50%,较为接近,进一步证明了黄酮类成分在经鼻转运入脑过程中存在竞争。
赵薇,王树,李方江[7](2014)在《脑缺血再灌注引起多器官损伤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血栓形成等是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死亡率高。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病后,可使某些器官功能损伤甚至衰竭,甚至发生多个器官功能损伤、衰竭。各器官功能衰竭加重原有脑部病灶的损伤,并可使机体各器官进一步受累,形成恶性循环,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开展脑缺血再灌注多器官损伤防治作用的研究,具有重大医学价值和社会意义。该文就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心、肺、肝、肾、胃肠、脾等器官损伤和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肢体功能障碍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双向式"的科学研究概念。
王张[8](2009)在《基于代谢组学的民族药灯盏细辛、沙棘有效性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族药在治疗心脑血管等复杂疑难疾病方面相对于单一化学成分药物有其独到之处。但是对民族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现代认识和研究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问题,尤其应在民族药的有效性评价和作用机制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提炼,建立一套体现民族医药特点、系统论和还原论相结合的研究新方法。苗药灯盏细辛和藏药沙棘分别是临床上用于防治缺血性中风和胸痹心痛的疗效确切的常用药,二者的应用历史悠久,在民族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很多藏药成方制剂中均含有沙棘膏,且均被药典收载,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此外二者的药效物质基础都是业已证明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明显治疗作用的黄酮类有效成分,故以苗药灯盏细辛和藏药沙棘为例进行研究,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推广价值。目的在民族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结合系统化学生物学的思路和代谢组学的方法,以治疗缺血性中风的苗药灯盏细辛和防治胸痹心痛证的藏药沙棘为例,尝试建立基于代谢组学的民族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性评价和作用机制研究的新方法。方法应用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和肾上腺素加冰水致急性血瘀证大鼠模型,分别进行苗药灯盏细辛和藏药沙棘的药效学研究;同时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结合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和主成份分析、偏最小二乘法等模式识别技术对造模和给药前后大鼠的尿液进行代谢谱型分析,开展基于代谢组学的民族药有效性评价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药效学研究:灯盏细辛注射液能明显地减少脑梗死面积,改善大鼠脑组织形态学病变,并能促进尼氏小体数量的增加,这可能是通过减少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促进因子——Bax蛋白表达,对抗缺血再灌注后诱导的细胞凋亡,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的;亦能明显促进神经功能缺失体征的提前恢复;综合各指标的结果提示,量-效关系不规则,疗效由强到弱依次为:低剂量>高剂量>中剂量。沙棘提取物能够明显降低急性血瘀动物的血液粘稠度和红细胞浓度,减弱红细胞的聚集能力和血液的凝固能力,最终改善急性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的“浓、粘、凝、聚”等异常特征;其中又以沙棘提取物高剂量和低剂量的作用最明显。(2)基于代谢组学的有效性评价:灯盏细辛注射液和沙棘提取物能使模型动物的代谢谱型向正常动物回归,其中低剂量优于高剂量,后者又优于中剂量。(3)基于代谢组学的作用机制研究:灯盏细辛注射液减弱或取消了外界刺激因素“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对机体的作用,使模型大鼠的代谢谱型向正常动物回归,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犬尿喹啉酸、琥珀酰鸟氨酸和亮氨酰脯氨酸等潜在生物标志物有关,它们又有可能涉及“色氨酸-犬尿喹啉酸”和“琥珀酰鸟氨酸-尿素循环-NO”等代谢途径。沙棘提取物减弱或取消了外界刺激因素“肾上腺素结合冰水”对机体的作用,使模型大鼠的代谢谱型向正常动物回归,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苯丙氨酸、色氨酸、琥珀酰鸟氨酸、犬尿喹啉酸、鹅去氧胆酸和胆酸等潜在生物标志物有关,它们有可能涉及“苯丙氨酸-酪氨酸-儿茶酚胺类”、“色氨酸-5-羟色胺”、“琥珀酰鸟氨酸-尿素循环-NO”和“胆固醇-胆汁酸”等代谢途径。结论本文证实了代谢组学对苗药灯盏细辛和藏药沙棘有效性的评价与传统药效学研究结果的一致性;代谢组学还揭示了民族药所调控的机体潜在生物标志物及其代谢途径,丰富了民族药的作用机制研究;此外本文揭示了急性血瘀“证”本质的生化物质基础,故代谢组学可以作为民族药的有效性评价和作用机制研究的新方法,亦拓宽了民族药现代研究的思路。创新点(1)本文揭示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代谢谱型及灯盏细辛注射液调控的潜在生物标志物;(2)本文揭示了急性血瘀“证”的生化物质基础为一系列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并阐释了沙棘提取物对其的影响;(3)探索了代谢组学结合药效学的手段来进行民族药有效性评价的新方法。
于绍坤[9](2006)在《清脑宣窍滴丸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沉重的经济负担。据流行病学调查得知,在我国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从1997年开始已跃居各种疾病之首。而在脑血管疾病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又占脑血管病的多数(约占其总数的5580%),因此深入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明确缺血病变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具有十分重要的医学价值。清脑宣窍方是王永炎院士的临床经验方,由三七、栀子、冰片组成,组方遵循中医药理论,功效为醒神开窍、解毒通络,在治疗缺血性脑中风急性期和恢复期早期方面具有很好的疗效。本校中药化学教研室采用大孔树脂分离富集本方的有效部位,运用现代制剂工艺改革剂型制成清脑宣窍滴丸(QNXQD),毒副作用小、用药量少,是很具前景的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药。本研究结合目前脑缺血研究的进展,利用生理、生化、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从整体、组织及分子水平观察清脑宣窍滴丸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作用环节。1清脑宣窍滴丸有效部位制取工艺合理性的药效学研究1.1清脑宣窍滴丸上大孔树脂前提取物及上大孔树脂后有效部位对FeCl3致大鼠大脑中动脉血栓模型(MCAT)神经症状及脑梗塞范围的影响采用三氯化铁致大鼠大脑中动脉血栓模型(MCAT),通过测定大鼠神经症状评分及脑梗塞范围,比较清脑宣窍滴丸上大孔树脂前提取物和上大孔树脂后有效部位对MCAT大鼠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清脑宣窍滴丸过大孔树脂柱前提取物及过大孔树脂后有效部位各剂量组可不同程度改善MCAT模型大鼠术后6、24小时神经症状;清脑宣窍滴丸过大孔树脂柱前提取物248.4mg/kg、496.8mg/kg(相当于生药量0.9g/kg、1.8g/kg),过大孔树脂后有效部位90mg/kg、180mg/kg(相当于生药量0.9g/kg、1.8g/kg)均可使MCAT大鼠脑梗塞程度有明显减轻;但清脑宣窍滴丸过大孔树脂柱前提取物与上大孔树脂后有效部位之间相比作用并无显着差异。1.2清脑宣窍滴丸上大孔树脂前提取物及上大孔树脂后有效部位对拟气虚血瘀小鼠模型断头张口呼吸时间的影响采用8℃冷水负重游泳拟气虚血瘀模型,通过测定冷水负重游泳5分钟后
张爱林[10](2005)在《复方银杏滴丸防治血管性痴呆的作用及其机理分析》文中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年期痴呆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该类疾病因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及死亡率高等特点,被当今医学界视为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热点。老年期痴呆按其发病机制的不同,又可分为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和混合型痴呆。随着近年来有关老年期痴呆研究的不断深入,诸多迹象表明,AD和VD在临床表现、发病机制、病因学、病理学以及流行病学等多方面存在着交叉性。 VD是由一系列脑血管因素导致脑组织损害引起的痴呆综合征,多伴有持续性和多发性认知功能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欧美等国60岁以上人群痴呆发病率为16%-29%,其中VD占12%-37.2%;在亚洲和其它一些发展中国家,VD发病率较AD相对为高。日本VD发病率占老年期痴呆的60%-70%;我国11个城市普查结果表明,60岁以上人群中VD的发病率为324/10万,占痴呆的60%-70%。该病如此高的发病率,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和家庭负担。因此,有针对性地开发研制切实有效的VD防治药物已势在必行。 复方银杏滴丸(compound of ginkgo biloba extract dropping pill,CGDP)是以银杏叶提取物和人参皂苷为主要有效组分研制的中药复方,主要用于防治VD和脑功能衰退。该方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兼顾中西医学特点,既具备中药毒副作用小的优点,又具有西药用量少、成分确切等长处。因此,研制开发复方银杏滴丸,找寻更新更有效的抗VD药物,不仅是社会的需求,也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具体体现。 本课题根据复方银杏滴丸中主要有效组分药理作用的相关文献报道,结合VD和脑功能衰退的研究现状,从整体、细胞、分子等水平,采用体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利用行为学、生化和免疫组织化学等多种方法对药物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分别采用放免、酶联免疫吸附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药物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1 复方银杏滴丸对拟痴呆模型动物脑功能衰退的改善作用及初步机制分析 学习记忆能力下降是老年期痴呆的主要临床表现。本实验分别采用颈内动脉注入同种大鼠自体血栓栓子的方法制成的多发性脑梗塞痴呆大鼠模型以及D-半乳糖皮下注射诱导的脑功能衰退小鼠模型,观测复方银杏滴丸对于模型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以及生化、病理学指标的影响。 1.1 复方银杏滴丸对多发性脑梗塞痴呆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 颈内动脉注入同种大鼠自体血栓栓子制成多发性脑梗塞痴呆大鼠模型,分别采用Morris水迷宫、分光光度法、HE染色及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法检测各组动物学习记忆能力、脑组织乳酸(LA)含量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力、脑梗塞范围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差异。结果显示,复方银杏滴丸(10、20、40 mg/kg)各组经连续给药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善模型大鼠造模41天后出现的学习记忆功能障碍:Morris水迷宫行为测试中,明显缩短模型大鼠在定位航复方银杏滴丸防治血管性痴呆的作用及其机理分析行试验中的逃避潜伏期以及空间探索试验中首次穿越平台的时间。给药46天,复方银杏滴丸可以明显增强脑组织AChE活力,维护胆碱能神经系统功能正常:降低LA含量,减轻脑缺氧。HE染色结果显示,复方银杏滴丸20、40m叭g连续给药46天,可以改善模型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增强其脑皮质区BDNF表达,并减弱GFAP表达,与模型组相比有明显差异。1.2复方银杏滴丸对D一半乳糖诱导脑功能衰退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 D一半乳糖120m叭g颈背部皮下注射39天造成脑功能衰退小鼠模型,分别采用跳台法和水迷宫法检测各组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并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脑组织生化代谢。结果显示,D一半乳糖120m叭g颈背部皮下注射39天造成学习记忆能力减退,复方银杏滴丸(15、30、60m叭g)各组经连续给药39天后,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这种学习记忆障碍,表现为在跳台试验中,潜伏期明显延长,停留时间缩短,错误次数减少;在水迷宫试验中,各点训练和测试的时间明显缩短,错误次数减少,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颈背部皮下注射D一半乳糖49天可以造成小鼠脑组织自由基损伤,表现为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肤甘肤过氧化物酶(GSH一Px)活力明显下降,丙二醛(MDA)和脂褐素含量显着增加。复方银杏滴丸三个剂量组均能减轻这种自由基损伤,表现为提高脑组织SOD和GSH一Px活力,降低MDA和脂褐素含量,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着。2复方银杏滴丸对血液流变学和血小板聚集的影晌 血栓形成是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之一,与血管壁损伤后血小板活化、凝血因子表达异常及血液流变学改变密切相关。本实验采用急性血癖大鼠模型,测定复方银杏滴丸对于模型动物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并分别采用不同诱导剂诱导豚鼠血小板聚集,观测复方银杏滴丸对于血小板聚集的影响。2.1复方银杏滴丸对急性血淤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大鼠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8 mg/kg两次,合并冰水浸泡制成急性血疲大鼠模型,测定各组大鼠全血粘度、血浆粘度以及红细胞聚集性和变形性。结果显示,两次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合并冰水浸泡可以导致大鼠血液流变学异常,表现为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增加,红细胞聚集性增加,变形性减弱。复方银杏滴?
二、神昌滴丸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大鼠血液流变学及一氧化氮的影响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神昌滴丸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大鼠血液流变学及一氧化氮的影响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理论研究 |
1.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
1.1.1 疾病的命名和历史沿革 |
1.1.2 病因病机 |
1.1.3 治疗 |
1.1.4 小结 |
1.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2.1 病因 |
1.2.2 病理生理 |
1.2.3 发病机制 |
1.2.4 诊断标准 |
1.2.5 治疗 |
1.2.6 小结 |
1.3 瓜蒌薤白半夏汤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1.3.1 单味药研究 |
1.3.2 瓜蒌薤白半夏汤的复方研究 |
1.3.3 小结 |
第二章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2.1 研究一瓜蒌薤白半夏汤的活性成分筛选及靶点预测 |
2.1.1 材料与方法 |
2.1.2 结果 |
2.1.3 小结 |
2.2 研究二冠心病靶点的筛选和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结果 |
2.2.2.1 冠心病靶点 |
2.2.2.2 Venn 图及潜在作用靶点 |
2.2.2.3 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 |
2.2.3 小结 |
2.3 研究三潜在作用靶点PPI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
2.3.1 材料与方法 |
2.3.2 结果 |
2.3.3 小结 |
2.4 研究四潜在作用靶点的分子对接模拟验证 |
2.4.1 材料与方法 |
2.4.2 结果 |
2.4.3 小结 |
2.5 研究五潜在作用靶点的生物功能富集分析 |
2.5.1 数据库和软件 |
2.5.2 方法 |
2.5.3 结果 |
2.5.4 小结 |
2.6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PI3K/AKT 信号通路在冠心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2)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SLI治疗AIS的临床疗效观察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临床资料采集 |
1.1.3 试剂与仪器 |
1.1.4 化验室指标检测 |
1.1.5 ELISA法检测 |
1.1.6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入选患者基线特征 |
1.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HISS评分的比较 |
1.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化验指标的比较 |
1.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RS评分比较 |
1.2.5 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治疗有效率比较 |
1.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变化的比较 |
1.2.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纤溶功能变化的比较 |
1.3 讨论 |
1.3.1 SLI对 AIS炎性反应的保护作用 |
1.3.2 SLI对 AIS 凝血纤溶功能紊乱的保护作用 |
1.3.3 SLI对 AIS患者临床结局的保护作用 |
1.4 小结 |
二、HUVECs损伤模型的建立及SLI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
2.1H_2O_2 诱导的HUVECs损伤模型的建立 |
2.1.1 对象和方法 |
2.1.2 结果 |
2.1.3 讨论 |
2.1.4 总结 |
2.2 SLI主要成分测定 |
2.2.1 对象和方法 |
2.2.2 结果 |
2.2.3 讨论 |
2.2.4 总结 |
2.3 SLI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
2.3.1 对象和方法 |
2.3.2 结果 |
2.3.3 讨论 |
2.3.4 总结 |
三、SLI对H_2O_2 诱导的HUVECs损伤的作用 |
3.1 SLI对H_2O_2 诱导的HUVECs损伤模型的抗炎保护作用 |
3.1.1 对象和方法 |
3.1.2 结果 |
3.1.3 讨论 |
3.1.4 总结 |
3.2 SLI对H_2O_2 诱导的HUVECs损伤模型的纤溶功能保护作用 |
3.2.1 对象和方法 |
3.2.2 结果 |
3.2.3 讨论 |
3.2.4 总结 |
3.3 SLI对H_2O_2 诱导的HUVECs损伤模型的抗凋亡保护作用 |
3.3.1 对象和方法 |
3.3.2 结果 |
3.3.3 讨论 |
3.3.4 总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论文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丹参多酚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机制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针刺郄门穴改善冠脉慢血流现象的即刻效应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选择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计 |
2.2 随机方法 |
2.3 造影方法 |
2.4 治疗方法 |
2.5 疗效判定方法 |
2.5.1 西医疗效判定方法 |
2.5.2 中医疗效判定方法 |
3.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病情资料分析 |
3.3 疗效资料分析 |
3.4 脱落、剔除分析 |
3.5 安全性分析 |
4.讨论 |
4.1 现代医学对SCFP的认识 |
4.2 中医对胸痹的认识 |
4.2.1 胸痹的临床症状 |
4.2.2 胸痹的病因病机 |
4.2.3 胸痹的中医治疗 |
4.2.4 SCFP的中医治疗 |
4.3 针刺治疗胸痹的机制 |
4.4 选穴依据 |
4.5 治疗时间的选择 |
4.6 疗效结果分析 |
4.7 针刺治疗SCFP的可能机制 |
4.8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技术路线图 |
附录二 综述 冠脉慢血流现象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三 中医症状积分表 |
(4)参芎颗粒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分组方法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
2.4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
3.3 临床疗效评分比较 |
3.4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比较 |
3.5 治疗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情况 |
4 讨论 |
4.1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理论依据 |
4.2 参芎颗粒药物组成 |
4.3 参芎颗粒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的作用 |
4.4 参芎颗粒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存质量方面的作用 |
4.5 参芎颗粒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的现代药理作用 |
4.6 参芎颗粒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的作用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附录 |
(5)基于胶质细胞HIF-1α通路调控细胞凋亡研究清脑滴丸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综述 |
综述一 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和清脑滴丸组分对其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HIF1α、BNIP3表达的调控及对凋亡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
一 细胞实验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结论 |
二 动物实验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结论 |
总结 |
讨论 |
1. 神经血管单元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
2. 胶质细胞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
3. 清脑滴丸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
4. HIF-1α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6)基于MD-MS技术研究葛根总黄酮及葛根素静脉和鼻腔给药的药动学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前言 |
第一章 葛根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及其对Bcl-2 mRNA表达的影响 |
第一节 葛根提取工艺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葛根纯化工艺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节 葛根纯化放大工艺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四节 葛根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五节 葛根素及葛根提取物对Bcl-2 mRNA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章 微透析及HPLC-MS/MS方法建立 |
第一节 微透析探针回收率体外实验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微透析探针在体回收率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节 HPLC-MS/MS方法学的建立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葛根素不同途径给药大鼠血液及嗅球部位药动学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四章 葛根素不同途径给药MCAO模型大鼠血液及嗅球部位药动学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五章 葛根总黄酮不同途径给药MCAO模型大鼠血液及嗅球部位葛根素药动学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六章 葛根素鼻腔给药入脑机理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脑缺血再灌注引起多器官损伤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肺脏损伤 |
1.1 合成并释放 NO 和 TNF-α |
1.2 氧自由基生成增加 |
1.3 ET 含量升高 |
1.4 中性粒细胞引起的炎性反应 |
2 心脏损伤 |
2.1 神经因素 |
2.2 体液因素 |
2.3 某些细胞因子或炎性介质 |
2.4 神经肽 |
3 肝脏损伤 |
4 胃肠黏膜损伤 |
4.1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激素分泌紊乱 |
4.2 神经肽的变化 |
4.3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 |
5 肾脏损伤 |
6 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 |
7 脾脏的免疫活性变化 |
8 肢体功能障碍 |
9 展望 |
(8)基于代谢组学的民族药灯盏细辛、沙棘有效性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词及生物标志物的中英文对照表 |
引言 |
1、民族药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方面颇具优势 |
2、民族药的现代化研究思路分析 |
3、代谢组学为民族药有效性研究提供了新方法 |
4、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基于代谢组学的苗药灯盏细辛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有效性评价和作用机制研究 |
1、苗药灯盏细辛对缺血性中风的有效性研究 |
2、苗药灯盏细辛调控缺血性中风潜在生物标志物的机制研究 |
3、总结 |
第二章 基于代谢组学的藏药沙棘防治急性血瘀证的有效性评价和作用机制研究 |
1、藏药沙棘对血瘀证的有效性研究 |
2、藏药沙棘调控血瘀证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的作用机制研究 |
3、总结 |
第三章 结论和讨论 |
1、结论 |
2、讨论 |
3、本文的创新点 |
附图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苗药灯盏细辛及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民族药有效性评价的新进展和新思路探讨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9)清脑宣窍滴丸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一 常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1. 开颅法 |
2. 非开颅法 |
综述二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1. 能量代谢障碍 |
2. 酸中毒 |
3. 钙超载 |
4. 兴奋性氨基酸毒性 |
5. 自由基损伤 |
6. 一氧化氮损伤 |
7. 梗死灶周围去极化 |
8. 炎症 |
9. 细胞凋亡 |
综述三 细胞粘附分子与缺血性脑损伤 |
1 白细胞在脑缺血后损伤中的作用 |
2 粘附分子的分类 |
3 粘附分子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过程中的作用 |
4 脑缺血损伤的基因调控:NF-κB |
前言 |
第一部分 清脑宣窍滴丸有效部位制取工艺合理性的药效学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清脑宣窍滴丸的药效学研究——对实验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清脑宣窍滴丸的药效学研究——对实验性血栓形成及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四部分 清脑宣窍滴丸对实验性脑缺血保护作用的机制初探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语 |
清脑宣窍滴丸作用环节示意图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图 |
(10)复方银杏滴丸防治血管性痴呆的作用及其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一 前列腺素及相关脂质介质与血管性痴呆 |
1.脑内磷脂酶A_2活性和前列腺素第二信使的产生 |
2.血小板活化因子 |
3.环氧化酶-2 |
文献综述二 银杏叶提取物抗脑功能衰退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要点 |
1.改善能量代谢和对抗酸中毒 |
2.拮抗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和自由基损伤 |
3.阻止炎症反应发生 |
4.减少神经细胞凋亡 |
5.抑制神经细胞内钙超载 |
6.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
7.改善血液流变学 |
前言 |
第一部分 复方银杏滴丸对拟痴呆模型动物脑功能衰退的改善作用及初步机制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复方银杏滴丸对血液流变学和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复方银杏滴丸对神经细胞内钙超载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复方银杏滴丸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模型大鼠脑组织PAF-COX-2信号通路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合讨论 |
1.血管性痴呆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 |
2.复方银杏滴丸防治血管性痴呆的作用及可能机理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图 |
四、神昌滴丸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大鼠血液流变学及一氧化氮的影响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研究[D]. 汪杰.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 杨南竹.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3]针刺郄门穴改善冠脉慢血流现象的即刻效应观察[D]. 邵洁.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参芎颗粒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D]. 宋书婷.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基于胶质细胞HIF-1α通路调控细胞凋亡研究清脑滴丸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D]. 何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6]基于MD-MS技术研究葛根总黄酮及葛根素静脉和鼻腔给药的药动学差异[D]. 李鹏跃.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 [7]脑缺血再灌注引起多器官损伤的研究进展[J]. 赵薇,王树,李方江. 神经药理学报, 2014(02)
- [8]基于代谢组学的民族药灯盏细辛、沙棘有效性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D]. 王张.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02)
- [9]清脑宣窍滴丸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初探[D]. 于绍坤.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12)
- [10]复方银杏滴丸防治血管性痴呆的作用及其机理分析[D]. 张爱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