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州引资全国第三(论文文献综述)
刘洋[1](2021)在《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文中指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作为一种经济功能区,是我国学习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进行体制设计的产物。作为国家体制改革和制度设计的科技特区,高新区的发展,关键在于其管理体制。作为新旧体制碰撞与改革创新之结果的现行管理体制,经过30年的探索和实践而形成,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推动着高新区功能日益丰富完善,实现了承载的功能作用,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成为了—种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共生的经济、社会现象。但高新区现行管理体制也面临一些问题,存在着一些困境,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高新区的发展。当前,我国高新区已逐渐进入由“政策驱动”向“体制驱动”的转型期,正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新时代迫切需要高新区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阶段中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管理体制转型,为高新区下一步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体制支撑。新时代,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已然在此背景下悄然发生。实践探索让现阶段的行政体制改革更加丰富多彩,一定程度也产生倒逼力量,引发我们的思索。而这种思索之逻辑起点是“为什么转”?就目前学术研究上的回应而言,要么聚焦于高新区的宏大叙事,要么沉迷于管理体制的细枝末节,却不能给我们系统而清晰的答案。因此,本文试图从新时代背景切入,框定高新区这一特殊对象,研析高新区管理体制,聚焦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动态过程,以弥补高新区管理体制研究中的缺憾。全文沿着“为什么转、转什么、怎么转?”的脉络,围绕高新区管理体制这一特殊对象,确定研究的分析框架和整体脉络设计,梳理我国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背景及沿革,研判高新区发展阶段,总结高新区特点。回答“为什么转?”的问题后,逻辑演绎的进程自然而然地延伸出“转什么?”。通过对个案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描述分析和价值判断,发现可行性经验;通过对高新区和行政区管理体制的结构、功能、成效以及二者运行机制的深入对比、分析,结合案例研究得到一些启示;通过总结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就,分析存在的困境及成因,得到了“转什么?”的答案。在“怎么转?”的关键环节,通过对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变量提取,确定转型的目标和内容,并从新时代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层面建构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最终目标。本文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坚持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相结合,以政治学和行政管理学视角,用整体性政府理论、政府职能理论和治理理论作为理论研究工具,深入分析我国高新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管理体制存在的困境,探讨转型的目标、内容和路径,思路与方略,以期建立起—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反映高新区发展客观规律,符合高新区自身发展状况的管理体制,为我国高新区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体制机制改革示范作用充分发挥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胡如梅[2](2020)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地方政府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探索建立集体产权与国有产权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的制度规范是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客观要求,是向城乡等值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这一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地方政府能够让渡权利,改变传统的由政府主导的土地资源配置方式,因此有必要关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行为表现、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地方实践中,可以观察到政府征收入市、直接就地入市、指标交易入市三种基本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途径,但是正式的改革试点之前,只有个别一些地方主动突破城乡土地要素流转的规则限制,允许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直接参与一级市场供地,大多数地方仍然以政府征收入市模式为主。在中央层面直接领导开展入市改革试点后,地方间的这种差异仍然存在。另外,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在早期允许集体土地直接入市的地方又呈现出上收土地开发权、由政府统筹入市的特征。基于这些实践观察,本文尝试探究在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地方政府行为为什么会呈现出空间差异和时间演化特征?具体的研究问题包括:提高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配置水平是否优化了土地利用效率和收益分配结果?既然征地制度为地方政府发展土地财政提供了制度优势,为什么其中一些会主动放弃一级市场上供地的垄断地位?又如何解释这些地方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选择了不同的组织方式来实现集体建设用地入市?面对中央政府强化改革压力,地方间仍然表现出明显的回应差异,这又意味着什么?“制度环境”、“政策工具”和“资源利用”的分析框架,将地方的土地治理表现置于宏观激励结构和特定的制度环境,以及具体的地方情境中进行考察,帮助我们厘清体制因素和地方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政府土地治理行为的影响。对不同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路径的比较分析显示,相比较传统的政府征收入市模式,允许符合规划条件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在当前阶段产生的土地增值收益相对较小,但是农民集体分享到的收益比例相对较高,达到60%以上。土地指标交易模式提升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配置效率,同时缩小了因区位因素造成的农村内部的土地权益实现差距。此外,在不考虑产权差异的情况下,同一宗地块是通过政府征收入市还是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直接实施入市产生的土地增值收益并没有明显不同,但是后者的收益分配格局更有利于农村和农民。对广东省南海区近30年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历程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引资环境和农民集体的博弈能力等地方局限条件的s差异和变化,带来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的诉求和利益主体间土地权益分配的矛盾,弱化了原有土地政策的优势,引致地方政府土地治理行为的差异和变化。地方政府间围绕招商引资展开激烈竞争是导致具备资本涌现优势和征地成本相对较高的地方在早期主动下放土地开发权的主要原因。当土地利用强度达到城市规划的限制,“大量引资”逐渐转为“优质选资”,土地区位和规模的优化调整有赖于原产权主体间达成集体行动,为降低这一过程的交易成本,同时考虑到农民事实上的土地产权已经形成,基于市场协商的政府主导模式成为这一阶段政策工具的新选择。进一步地,基于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验证了面对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的土地市场化改革要求,地方政府回应行为的差异性源于对“以地生财”的依赖差异。“政府性债务规模”和“国有土地出让收入”,作为直接表征地方“以地生财”需求的代理变量,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供应比例呈现负向关系,且前者的影响更为显着,一定程度上说明地方政府垄断和控制土地一级市场,并不完全是为了获取直接的土地出让收益,更重要的是方便以地抵押融资,但归根结底还是出于对“以地生财”的依赖。另外,文章选取能够表征地方其他税收收入成长状况的“预算内财政自给率”指标来间接反映地方对降低“以地生财”依赖的可能性,回归结果显示该指标对地方开展“农地入市”改革有显着促进作用,表现在财政自给率更高的地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面积和供应比例相对更大。该研究发现表明,在中国这样一个威权国家治理体制下,地方政府也并非完全服从上级,其施政行为还受地方发展偏好和具体情境的影响。研究总体上揭示了在经济分权和政治集权的国家治理框架下,横向间的地方竞争、纵向制约体制下的行政压力和包括引资环境、农民集体政策博弈能力在内的地方情境条件共同塑造了地方政府的土地治理行为。面对来自高层级政府的行政压力和来自农民集体的征地压力,财政自给率更高、对土地财政依赖更低的地方更倾向于切实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改革。因此,需要对地方政府提供适当的激励来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最后,根据笔者有限的知识,本文或有以下贡献。一是关注政府这一特殊利益主体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偏好对实现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不同于在传统土地资源经济学框架内关注资源利用效率和收益分配效应的研究,本文尝试从地方政府这个关键主体入手,将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的组织方式视为特定激励结构和制度环境下的工具选择结果,并综合利用新制度经济学和新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探析这种工具选择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二是现有文献已经清楚地介绍了“市场化”改革可能引起的土地配置效率和权益分配变化等,但对地方政府主动向农民集体下放土地开发权,并在面对相同的“允许入市”的政策环境下采取了不同的组织方式来实现集体土地入市的这一问题的原因还没有太多研究。本文结合地方改革经验,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对该问题进行了探究。三是关注到本轮由中央政府直接领导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地方政府的回应差异,并由此引发对“以地谋发展”理论的再思考。
何瑶[3](2020)在《淮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招商引资政府推进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这对地方经济发展、产业融合、居民就业和城市基础建设等方面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因而招引项目规模和质量一直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但由于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政府履职方式不到等问题,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也逐渐凸显出一些问题,原有的政府职能定位已经难以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要求。本文以淮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的招商引资工作为例,通过政府经济职能、政府职能转变、招商引资等相关概念进行综合研究分析,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论证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并归纳总结出淮安高新区管委会在转变职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政府职能定位失准、招商队伍良莠不齐、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协调联动机制欠缺、业绩考核标准单一等;运用比较借鉴法和案例分析法,结合理论研究和工作实际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针对政府因职能发挥产生偏差而影响招商引资工作效率及带来不良经济和社会影响的问题,政府可通过明确政府职能定位、优化人员组织结构、强化监督管理作用、健全协调推进职能四个方面来提升和保证招商引资工作的成效。最后总结出本文的研究成果希望在一定程度上能对招商引资工作中政府职能转型有所帮助。
唐昕[4](2020)在《高新区产城融合研究 ——以佛山高新区核心园(狮山)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上世纪80年代高新区启动建设以来,一直肩负推动我国高新技术发展及其产业化的使命。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新区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载体被任命为落实创新发展先行先试的“试验田”,担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重任。而传统以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为发展动力的“经开区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于当下高新区的发展,“重产轻城”的建设直接导致高新区难以集聚创新型人才及研发团队,因此为解决这一难题,产城融合会是大多数高新区的未来趋势。本文选取佛山高新区核心园(狮山)为案例研究对象,园区从镇级工业园逐步发展跃升为国家级高新区核心园,是典型以“经开区开发模式”推动、政府主导建设的园区。发展至今,园区已经获得巨大经济成就,培育了特色产业集群和数量可观的高新技术企业,但作为新时期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之一,园区面临诸多发展困境。本文试图通过构建产城融合与高新区创新发展的逻辑框架,为此类园区寻找一条破解之道,更好地完成新时期国家赋予的重任。本文梳理了高新区的发展阶段及其阶段特征,针对新时期我国高新区创新发展中遭遇的困境,分析了高新区创新发展的内在需求及空间响应,构建了产城融合与高新区创新发展的逻辑框架,并结合代表性园区产城融合的发展归纳出具体的规划路径。以佛山高新区核心园(狮山)作为实证研究的案例,结合园区发展历程、实态特征、发展阶段研判和调研访谈对园区创新发展的核心问题进行识别,并以此逻辑和路径为佛山高新区核心园(狮山)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产城融合是针对当前高新区创新发展瓶颈的一种响应措施,面对当前创新发展阶段高新区难以吸引、留住、提升高层次人才的困境,产城融合可以通过为高新区的创新发展提供高品质的空间支持,从而为高新区的创新发展吸引和集聚对工作、生活、学习、休闲有较高空间品质需求的创新人才。在创新驱动发展阶段,产城融合促进高新区创新发展的具体实施路径是从空间、产业和管理体制三个方面展开,空间上加强园区和城区在区域层面的互联互动,实现一体化发展,园区层面上推动园区创新服务功能与生活服务功能高度融合;产业上深化产业高端化与集群化发展;管理体制上实施市场化管理制度。对于创新导向下佛山高新区核心园(狮山)的产城融合主要从区域协调上和空间修补两方面开展,通过狮山核心区联动佛山西站新城发展融入佛山城市发展格局;构建园区内部“科创服务中心+创新产城组团”空间格局,集聚园区各独立发展功能组团的资源,通过三旧改造的更新方式,促进狮山核心区功能融合发展。
徐长娟[5](2020)在《泰安高新区招商引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的招商引资工作于改革开放后得到大力发展,实践证明,招商引资对于振兴地方经济、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就业、带动完善基础设施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自1988年我国建立第一家国家级高新区以来,各地政府便纷纷通过建设高新区的方式来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并把招商引资作为其主要工作,高新区取得的辉煌成就,招商引资功不可没。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改革”、“新旧动能转换”等战略不断推进,高新区体制机制也全面推行改革,在此背景下,高新区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招商引资模式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对招商工作的要求。泰安高新区自筹建以来就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实践证明,以泰安高新区政府为主导的招商引资模式,对推动招商引资发展具有显着带动作用,并使园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招商引资为泰安高新区和泰安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在新形势新背景下,政府直接干预招商活动同样带来不少弊端,致使招商引资工作面临发展瓶颈:招商引资难度越来越大、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逐步弱化、各开发区之间竞争形势日益严峻等。研究如何顺应市场化招商的趋势,如何发挥自身优势、转变政府职能、适应改革发展要求,对于实现高新区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总结了国内外有关招商引资的理论、文献,再以泰安高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招商引资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机遇,总结出招商引资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本文认为,高新区招商引资工作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可归纳为政府职能的错位、越位和缺位三方面。泰安高新区目前正处于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阶段,改革对转变政府职能是机遇,对招商引资而言具有多方面的有利影响,因此在体制机制改革背景下,本文提出了改革后高新区政府部门开展招商引资的正确做法,应该在制定招商政策、优化招商环境、培育招商主体、培养招商人才以及规划招商产业等方面下功夫。只有改变以往全能型政府的角色,改变“大包大揽”的形象,彻底转变政府职能,才能引领泰安高新区招商引资工作再上新台阶。
许文彬[6](2020)在《“飞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横向府际合作研究 ——以盐城市大丰区为例》文中提出我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沿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探索前进,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的过程,地方经济蓬勃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了出来,城市间发展差距有越拉越大的趋势。“飞地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承接产业转移、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受地方政府关注和欢迎。而通常作为“飞地经济”载体的跨区域合作共建园区,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涌现。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府际合作、建设共建园区的过程中,一部分园区获得了成功,府际合作取得了可观的收益;而也有相当一部分园区惨淡经营,最终以失败告终。如何利用共建园区这一载体加强府际合作,通过“飞地经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多赢,已经成为政治学、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的学者研究区域一体化、府际合作的重点方向。本文借助于府际关系理论、协同治理理论等公共管理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对飞地经济、共建园区、府际合作进行了概念界定,对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行政区划内的跨区域合作共建园区——常州高新区大丰工业园、苏州盐城沿海合作开发园区、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的现状进行梳理,以此作为论文的基础,展开“飞地经济”发展过程中横向府际合作相关问题的研究。通过对大丰区合作共建园区进行逐一分析和比较,找出不同的共建园区发展建设过程中政府角色、合作动机、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困境,并着重分析其原因。大丰区这三个共建园区均诞生于相应的政治背景之下,虽然运营模式不甚相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但都面临着不少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于顶层设计缺失、管理体制不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园区管理机构自主性不足等诸多方面。同时,参考苏州工业园区、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合作园、深汕特别合作区等成功案例的建设管理经验,为大丰区共建园区的发展和府际合作提供借鉴。针对大丰区合作共建园区府际合作中面临的问题,提出包括强化管理机制、完善激励制度、争取政策支持和优化营商环境等解决对策,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推动“飞地经济”的发展,实现多赢;由此延伸到中国“飞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府际合作,从树立合作共赢的科学理念、构建长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和创建科学的开发运营模式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优化提升的对策建议。
高超[7](2020)在《宝应经济开发区政府在招商引资推进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上海、苏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资产必然会由一二线城市向县级地域流动,长三角地区各县级政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经济开发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利器和产业集群孵化的重要载体,而招商引资工作的成功与否是经济开发区经济建设的关键,顺利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是经济开发区乃至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研究招商引资问题对于地方经济开发区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宝应经济开发区经过二十多年的规划发展已经成为了产业要素初具规模、投资环境相对友好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比如其方法创新不足,地方政府和市场之间职能定位模糊等问题,政府主导型的传统招商引资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宝应经济开发区的经济发展需要。基于此,本文以宝应县经济开发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以及案例分析法等方法研究开发区政府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本文首先介绍了宝应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的现状,分析发现其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存在招商政策混乱、产业规划不清、市场缺乏监管、资源分配不均、项目建设停摆等问题,在剖析原因基础上,通过借鉴苏州高新区、如皋国开区和无锡高新区三个先进地区开发园区招商引资成功经验,从转换招商引资模式、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简政放权等五个方面阐述针对宝应经济开发区目前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本文提出了宝应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的优化对策,并规律性的总结出县级地区招商引资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结论对江苏省内长江以北地区部分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王玉马[8](2020)在《建湖高新区招商引资政府职能转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殊阶段,政府主导型的传统招商引资模式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地方政府主导型的招商引资模式逐渐显露出其弊端,对招商引资活动的过度干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招商引资。因此,研究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职能转变,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以建湖高新区在招商引资中的职能定位问题为研究对象,在服务型政府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指导下,总结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建湖高新区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诸多成效,为建湖高新区发展“扩总量、提质量、上水平”发挥了重要支撑和拉动作用。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积极发挥职能优势,具有明确重点产业规划、提升招商活动成效、严把招商项目准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等特点。然而,纵观建湖高新区招商引资的现状及政府职能履行的现状,能够发现建湖高新区在招商引资中政府职能存在招商主体不分、产业配套设施不全、集群效应不明显、角色定位不准和招商人才不足等问题,究其根本,政府在履职过程中存在制度缺陷、政策执行力不足和职能角色出现偏差等本质原因。建湖高新区应充分借鉴国内苏州市政府和温州市政府招商引资中政府职能创新经验,学习新加坡经验和日本经验,转变政府招商引资思路,转变政府招商引资职能,在招商引资中提质增效,扩大影响力和辐射力。针对目前建湖高新区的发展计划和战略定位,政府需要在招商引资中不断改进自身职能,通过培育出色的招商主体、完善产业配套设施、积极发挥产业集群优势、科学的角色定位和引进优秀的招商人才等方式,着力整合资源,提质增效,创设良好的招商环境,营造浓厚的招商氛围。
李逊昊[9](2020)在《敦化市政府推动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医药产业作为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广、资源消耗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收入、带动就业、推动经济发展甚至脱离贫困都具有重要意义,成为很多地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增长动能的首选产业。敦化市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域内资源丰富,是我国北方道地药材资源的富集区。以敦化市的医药产业发展情况为研究案例,通过研究敦化市医药产业近10年规模快速增长与近5年波动发展的矛盾、当地龙头企业对产业环境的认可与招商引资困难的矛盾、广泛的科研合作与创新产品稀缺的矛盾、工业园区的设立与产业集而不群的矛盾等四组关键矛盾,找到阻碍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进而有针对性的找到可以借鉴的经验,并在符合敦化市一个县级市的要素禀赋以及符合现行社会制度前提下,从公共管理角度出发提出推动医药产业发展的可行性对策,对于我国县级市政府未来推动医药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本文选取敦化市医药产业为研究对象的背景和现实意义,叙述了关于医药产业发展方面目前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现状,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采用的方法,绘制了本文的思路框架;第二部分主要详细介绍了医药产业概念、医药产业链的构成、医药产业的特征以及详细阐述了产业集群理论和产业链理论;第三部分通过敦化市政府推动医药产业发展的实例分析,引出产业发展的矛盾,通过对敦化市政府开展工作中的问题分析得出具体原因;第四部分其他地方政府推动医药产业发展经验借鉴,详细介绍江苏苏州和湖北武汉两个地区政府在推动医药产业发展中开展的主要工作,以及在科技创新、吸引投资、建设产业集群三个方面对敦化市政府的启示。第五部分推动敦化市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根据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推动敦化市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最后,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敦化市推动医药产业发展需要采取的对策:一是准确定位自身服务者角色;二是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能力;三是明确发展方向,确定工作重点;四是要积极谋求产业合作,提供金融支持;五是强化人才引进与培养,鼓励创新与成果转化;六是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打造专业队伍;七是强化园区建设,释放集群效应。
李毅[10](2020)在《减量规划导向的工业用地效率测度和提升机制研究 ——以长三角区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工业用地是工业化与城镇化的重要基础,是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空间载体。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工业用地等生产要素规模扩张驱动,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与此同时,工业用地闲置、浪费等现象日渐严峻,工业用地低效利用问题逐渐凸显,土地资源紧缺与低效利用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难以持续,建设用地资源紧张对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约束逐步显现,增量规划逐渐向存量和减量规划转变,在减量规划导向下提高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势在必行。2019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既符合全球发展大势,也是我国发展的内生需要,对促进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升,引领其他城市群区域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本文在工业用地减量规划导向下,以长三角区域为例,测算城市工业用地效率水平,研究影响工业用地效率的主要因素,试图为破解减量规划时代工业用地供给趋紧造成的资源约束难题,实现长三角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考,并为我国其他城市群区域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与启示。本文选择20062015年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共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样本,从投入、期望产出与非期望产出角度构建工业用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超效率SBM-undesirable模型测算出各地区工业用地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总体规模效率。在此基础上,通过工业用地技术效率DEA有效前提下的工业用地投入冗余量剥离出工业用地效率。同时选择Tobit模型对工业用地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并根据回归结果构建工业用地效率提升机制,为减量规划导向下工业用地效率提升提出针对性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研究期内各城市工业用地效率明显好转。工业用地效率均值自2006年的0.51上升至2015年的0.61,上升幅度达23.52%。但是工业用地投入冗余情况依然严重,截至2015年仍有近40%的工业用地投入冗余。(二)政府因素、市场因素、区域环境和行业特征均会影响城市工业用地效率提升,具体来说土地市场化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用地利用强度会对用地效率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而工业行业对外开放度、地区产业结构则对用地效率产生负面影响。为此,应完善工业用地管理,规避地方政府盲目引资竞争;提升土地市场化水平,优化工业用地资源配置;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工业用地利用强度,发挥工业产业集聚效应。(三)实施区域工业用地差别化减量增长策略,提升整体用地效率。减量规划导向下,提高工业用地效率是必然选择;工业用地效率测算结果则为减量规划提供依据和支撑,推动用地效率低的地区落实工业用地减量化,以破解城市土地资源约束难题。
二、苏州引资全国第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苏州引资全国第三(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个案价值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成果评述 |
第三节 研究视角、创新及不足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创新 |
四、研究不足 |
第一章 本研究基本分析框架 |
第一节 概念解读 |
一、新时代 |
二、高新区 |
三、管理体制 |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
第二节 理论工具 |
一、整体性政府理论 |
二、政府职能理论 |
三、治理理论 |
第三节 逻辑建构 |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动因 |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目标 |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策略 |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重点 |
第二章 基本概况 |
第一节 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 |
一、地方政府体制改革 |
二、高新区设立背景分析 |
三、我国高新区的特点分析 |
第二节 我国高新区沿革 |
一、探索初创期(1988-2000) |
二、巩固提升期(2001-2012) |
三、转型发展期(2013年至今) |
第三节 比照 |
一、国外高新区管理体制及特点 |
二、我国高新区管理体制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
三、研究启示 |
第三章 个案研究: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
第一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及现行管理体制 |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 |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现状及特点 |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下取得的成就 |
第二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异同分析 |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共同点 |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高新区的差异性 |
第三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探索及其价值 |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的转型之路 |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方式创新 |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价值 |
第四章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分析 |
第一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比较 |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的启示 |
第二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 |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模式比较 |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特点解读 |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的启示 |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效、困境及原因分析 |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取得的成效 |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面临的困境 |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五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目标及内容 |
第一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 |
一、影响因素分析 |
二、影响管理体制转型的变量提取 |
第二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目标确立 |
一、动力: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
二、方向:高新区行政区管理体制二合一 |
三、目标:建立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 |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内容落定 |
一、功能优化 |
二、职能转变 |
三、权力重构 |
四、机构改革 |
第六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研究 |
第一节 转型目标 |
一、紧扣为民宗旨,实现终极目标 |
二、瞄准时代战略,提升功能定位 |
三、立足自身职能,加强兼收并蓄 |
第二节 转型策略 |
一、上下结合的“渐进式”转型 |
二、政社合作的“包容性”放权 |
三、社会治理的“开放型”共建 |
第三节 转型保障 |
一、“法治型”高新区建设的有效实施 |
二、“大部制”高新区改革的有序推进 |
三、“合作式”府际关系的有力构建 |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2)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地方政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目标、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问题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全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
1.4.1 全文结构 |
1.4.2 各章节主要内容 |
2 文献综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评述与展望 |
2.1 文献划分的视角:四个层次 |
2.2 四个层次的文献综述 |
2.2.1 第四层次:资源利用 |
2.2.2 第三层次:政策工具的多样性、选择逻辑和影响因素 |
2.2.3 第二层次:正式制度的作用和变迁 |
2.2.4 第一层次:地方政府的激励结构特征和影响 |
2.3 综述的总结和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
3 制度环境、政策工具和资源利用:地方政府土地治理行为的一个分析框架 |
3.1 引言 |
3.2 建国以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的历史演进 |
3.2.1 阶段一(1949-1953):建国初期实行农民土地个人所有制 |
3.2.2 阶段二(1953-1978):集体土地所有制下的集体统一经营 |
3.2.3 阶段三(1978-1998):集体土地所有制下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 |
3.2.4 阶段四(1998-2008):严格限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 |
3.2.5 阶段五(2008-2014):中央政府鼓励地方探索集体土地流转 |
3.2.6 阶段六(2014-2019):中央政府强力要求地方开展改革 |
3.2.7 小结: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制度演变的历史特征和内在逻辑 |
3.3 地方政府土地治理行为分析框架的总体概览 |
3.3.1 制度环境 |
3.3.2 政策工具 |
3.3.3 资源利用 |
3.4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模式的绩效差异:政策工具的影响 |
3.4.1 政策工具选择影响资源利用的生产效率 |
3.4.2 政策工具选择影响资源利用的过程效率 |
3.4.3 政策工具选择影响资源利用的收益分配 |
3.5 土地政策工具选择差异:制度环境和地方情境的共同影响 |
3.5.1 激励机制影响地方政府土地治理行为 |
3.5.2 土地政策领域的基础性制度与政策工具选择的相互影响 |
3.5.3 地方情境对土地政策工具选择的影响 |
3.6 本章结论 |
4 政策工具的选择效应: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模式比较 |
4.1 引言 |
4.2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的政策工具介绍 |
4.2.1 政府征收入市:发挥政府的统筹作用 |
4.2.2 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土地发展权在村集体层面的直接兑现 |
4.2.3 土地指标交易政策:土地发展权市场交易的构想 |
4.2.4 小结 |
4.3 土地增值收益内涵及测算思路 |
4.3.1 土地增值收益的内涵 |
4.3.2 土地增值收益的测算思路 |
4.4 三种入市模式下土地增值收益的具体核算:以义乌改革实践为例 |
4.4.1 义乌市政府征收入市模式下的土地增值收益及分配 |
4.4.2 义乌市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模式下的土地增值收益及分配 |
4.4.3 义乌市土地指标交易模式下的土地增值收益及分配 |
4.5 对比分析结果 |
4.6 本章结论 |
5 地方政府主动下放经营性建设用地供应权利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 |
5.1 引言 |
5.2 理论分析 |
5.3 研究方法的介绍 |
5.4 广东南海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的案例介绍 |
5.4.1 农村社区工业化、园区化(1993-2007):村集体自行组织入市 |
5.4.2 存量盘活的初步尝试(2007-2013):鼓励产权主体自行改造 |
5.4.3 公有资本介入存量建设用地资源整合(2013-至今):地方政府向农村集体购买土地开发权 |
5.5 利益主体辨析和案例实证分析 |
5.5.1 主要的利益主体 |
5.5.2 下放集体土地开发权:保障建设用地供应效率的地方选择 |
5.5.3 向村集体购买土地开发权:提高建设用地再开发的过程效率 |
5.5.4 优化农民集体在土地整备中的利益分配:农民事实产权的建立 |
5.6 本章结论 |
6 地方政府面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的回应差异和原因探析 |
6.1 引言 |
6.2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改革背景和特征 |
6.3 理论分析:“以地生财”与地方政府改革回应差异 |
6.4 案例定性比较:Z省Y市和F省J市 |
6.5 定量分析 |
6.5.1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
6.5.2 数据来源 |
6.5.3 实证模型和结果分析 |
6.6 本章结论 |
7 研究结论和政策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启示 |
7.3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3)淮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招商引资政府推进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政府职能 |
2.1.2 招商引资 |
2.2 理论基础 |
2.2.1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
2.2.2 贸易顺差投资理论 |
2.2.3 两缺口理论 |
2.2.4 资源禀赋说 |
3 淮安高新区管委会招商引资政府推进现状分析 |
3.1 淮安高新区发展现状与招商引资成效 |
3.1.1 淮安高新区发展现状 |
3.1.2 淮安高新区招商引资成效 |
3.2 淮安高新区管委会招商引资中政府职能存在问题分析 |
3.2.1 政府职能定位失准 |
3.2.2 招商队伍良莠不齐 |
3.2.3 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
3.2.4 协调联动机制欠缺 |
3.2.5 业绩考核标准单一 |
4 国内外其他地区招商引资中政府推进的经验借鉴 |
4.1 国内其他园区招商引资的经验借鉴 |
4.1.1 苏州工业园区:政府为主、向市场化过渡 |
4.1.2 昆山:台湾资本集聚 |
4.1.3 青岛:“双招双引”模式 |
4.2 国外招商引资的经验借鉴 |
4.2.1 新加坡招商引资的经验借鉴 |
4.2.2 美国招商引资的经验借鉴 |
5 完善淮安高新区管委会招商引资中政府职能的对策 |
5.1 职能定位方面:建立多元招商模式 |
5.1.1 发展中介机构招商 |
5.1.2 引导企业自主招商 |
5.1.3 重视“招才引智”招商 |
5.2 组织结构方面:建立专业招商队伍 |
5.2.1 优化招商人员结构 |
5.2.2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
5.2.3 改革考核激励制度 |
5.3 监督作用方面:建立正规招商体制 |
5.3.1 项目调研决策机制 |
5.3.2 落实跟踪推进机制 |
5.3.3 强化监督问责机制 |
5.4 协调职能方面:建立服务保障制度 |
5.4.1 部门协同推进机制 |
5.4.2 项目联审联办机制 |
5.4.3 项目帮办服务效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高新区产城融合研究 ——以佛山高新区核心园(狮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火炬计划”下的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高地 |
1.1.2 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的高新区,产城融合势在必行 |
1.2 研究问题与目的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3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
1.3.1 研究对象的典型性 |
1.3.2 概念界定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2.1 基于Citespace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知识图谱分析 |
2.1.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
2.1.2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研究知识图谱及特点 |
2.2 高新区的研究热点 |
2.2.1 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 |
2.2.2 高新区创新发展的相关研究 |
2.2.3 产城融合的相关研究 |
2.2.4 高新区转型发展的相关研究 |
2.3 研究评述 |
2.4 国内外产城融合促进园区创新发展的案例研究 |
2.4.1 新加坡纬壹科技城 |
2.4.2 苏州工业园 |
2.4.3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 |
2.4.4 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 |
第三章 产城融合与高新区创新发展的逻辑构建 |
3.1 高新区的发展历程 |
3.1.1 要素驱动:生产要素集聚阶段 |
3.1.2 投资驱动:产业集聚阶段 |
3.1.3 创新驱动:创新发展阶段 |
3.2 当前创新驱动下高新区发展的内在需求 |
3.2.1 发展困境:产城分离的创新环境导致创新人才难以集聚 |
3.2.2 需求特征:以吸引创新人才集聚为目标 |
3.3 产城融合:高新区创新发展空间需求的响应 |
3.3.1 产城融合的内涵:以人为本,实现产、城空间融合 |
3.3.2 产城融合通过塑造高品质空间促进创新人才的集聚 |
3.4 创新导向下高新区产城融合的路径构建 |
3.4.1 区域联动,促进城市与园区空间融合 |
3.4.2 功能完善,推动园区创新服务功能与生活服务功能高度融合 |
3.4.3 产业结构优化,深化产业高端化与集群化发展 |
3.4.4 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市场化管理制度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佛高区核心园的发展历程与实态研究 |
4.1 佛高区核心园的发展概况与阶段划分 |
4.1.1 狮山镇的发展概况 |
4.1.2 佛高区核心园的发展概况与阶段划分 |
4.2 佛高区核心园的发展历程 |
4.2.1 分散发展阶段:从“农村社区工业化”到“园区工业化” |
4.2.2 整合发展阶段:从“一园多镇”到“园镇合一” |
4.3 佛高区核心园的实态特征 |
4.3.1 空间:粗放利用,功能结构失衡 |
4.3.2 产业:集聚现象较明显,粗放型与高级化并存 |
4.3.3 管理体制:“市统筹、区建设”,缺乏社会事务管理 |
4.4 佛高区核心园的发展阶段研判 |
4.4.1 经济成就巨大,制造业发展迅猛 |
4.4.2 产业集聚已形成,高企培育数量可观 |
4.4.3 创新引领正在进行,传统制造业产值占主导 |
4.5 基于企业访谈的佛高区核心园创新发展的核心问题识别 |
4.5.1 佛高区核心园创新环境的构建 |
4.5.2 产城脱节的园区环境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创新导向下佛高区核心园产城融合策略研究 |
5.1 战略谋划:从“园区”向“城区”的空间战略演进 |
5.1.1 市级层面规划:从“城市组团”到“城市副中心” |
5.1.2 区镇级层面规划:从"承接东部"到"产业中枢+交通枢纽" |
5.2 空间修补:功能补强,优化园区内部空间 |
5.2.1 重塑园区内部结构,构建“科创服务中心+创新产城组团”空间格局 |
5.2.2 集聚园区各组团资源,以三旧改造促进核心区功能融合发展 |
5.3 区域协调:核心引领,联动新城融入城市发展格局 |
5.3.1 实现空间一体化发展 |
5.3.2 融入区域生态格局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狮山镇政府访谈提纲 |
附录2 佛山高新区核心园企业访谈提纲 |
附录3 佛山高新区核心园企业访谈记录 |
附录4 狮山镇村、社区访谈记录 |
附录5 狮山镇政府部门访谈记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泰安高新区招商引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论文的研究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本文创新之处 |
1.4.2 本文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招商引资 |
2.1.2 政府职能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市场失灵理论 |
2.2.2 服务型政府理论 |
3 泰安高新区招商引资发展情况 |
3.1 泰安高新区招商引资基本情况 |
3.2 泰安高新区投资环境 |
3.2.1 区位交通 |
3.2.2 主导产业 |
3.2.3 基础配套 |
3.2.4 营商环境 |
3.3 泰安高新区政府在“双招双引”方面的做法 |
3.3.1 完善配套基础设施 |
3.3.2 提高行政效能 |
3.3.3 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
3.3.4 招商引资措施得当 |
3.4 泰安高新区招商引资面临的发展机遇 |
3.4.1 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机遇 |
3.4.2 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机遇 |
3.4.3 位于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机遇 |
4 泰安高新区招商引资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4.1 泰安高新区招商引资存在的问题 |
4.1.1 大项目招引难度大 |
4.1.2 招商引资行政化程度高 |
4.1.3 招商引资方式单一 |
4.1.4 高端专业人才紧缺 |
4.1.5 产业结构及产业聚集度有待优化提升 |
4.2 泰安高新区招商引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政府职能的错位 |
4.2.2 政府职能的越位 |
4.2.3 政府职能的缺位 |
5 完善泰安高新区招商引资的对策建议 |
5.1 苏州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经验分析 |
5.2 规划招商引资产业 |
5.2.1 扩大高新区影响力 |
5.2.2 科学制定产业规划 |
5.2.3 规划建设产业园区 |
5.2.4 加强产业链招商成效 |
5.3 培育招商引资主体 |
5.3.1 培育招商中介组织 |
5.3.2 引导企业自主招商 |
5.4 培养招商引资人才 |
5.4.1 打造专业化招商团队 |
5.4.2 推动园区人才集聚 |
5.5 优化招商引资环境 |
5.5.1 优化投资硬环境 |
5.5.2 优化投资软环境 |
5.6 完善招商引资政策 |
5.6.1 合理制定招商引资政策 |
5.6.2 完善招商引资绩效考核体系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飞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横向府际合作研究 ——以盐城市大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本文的创新点及其不足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飞地经济 |
二、共建园区 |
三、府际合作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府际关系理论 |
二、协同治理理论 |
第二章 大丰区共建园区横向府际合作现状及成效 |
第一节 盐城市大丰区共建园区概貌 |
第二节 常州高新区大丰工业园横向府际合作现状及成效 |
第三节 苏州盐城沿海合作开发园区横向府际合作现状及成效 |
第四节 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横向府际合作现状及成效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丰区共建园区横向府际合作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大丰区共建园区横向府际合作存在的问题 |
一、三个共建园区面临的共同问题 |
二、共建园区各自面临的不同问题 |
第二节 大丰区共建园区横向府际合作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顶层设计缺失 |
二、管理体制不完善 |
三、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 |
四、园区管理机构自主性不足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先进园区横向府际合作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国家合作治理中的主体变换:苏州工业园区 |
第二节 飞入地主导型的区域合作: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合作园 |
第三节 飞入地与飞出地共治型的区域合作:深汕特别合作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飞地经济”发展过程中提升横向府际合作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强化横向府际合作的体系构建 |
一、树立合作共赢的科学理念 |
二、构建长效的组织管理体系 |
第二节 优化横向府际合作的制度设计 |
一、建立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 |
二、创建科学的管理运营模式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宝应经济开发区政府在招商引资推进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目的和思路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5.1 研究创新 |
1.5.2 可能不足 |
第2章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招商引资概念 |
2.1.1 招商引资概念 |
2.1.2 招商引资的作用 |
2.2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理论基础 |
2.2.1 政府职能理论 |
2.2.2 服务型政府理论 |
2.2.3 政府与市场理论 |
第3章 宝应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现状分析 |
3.1 宝应经济开发区政府招商引资模式概述 |
3.1.1 宝应经济开发区基本情况 |
3.1.2 宝应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的传统模式 |
3.2 宝应经济开发区推进招商引资发挥的积极效果 |
3.2.1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 |
3.2.2 促进当地产业生态的形成 |
3.2.3 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
3.3 宝应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带来的不良影响 |
3.3.1 项目信息储备不足、有效率低 |
3.3.2 重复建设、产能过剩 |
3.3.3 挤占公共资源、影响社会和谐 |
第4章 宝应经济开发区政府推进招商引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宝应经济开发区在推进招商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4.1.1 招商政策混乱、产业规划不清 |
4.1.2 市场缺乏监管、准入门槛偏低 |
4.1.3 资源分配不均、出现市场失灵 |
4.1.4 项目建设停摆、企业发展受阻 |
4.2 宝应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官员招商引资考核、竞争机制不够完善 |
4.2.2 开发区管委会公共服务职能“缺位” |
4.2.3 开发区管委会招商引资职能“越位” |
4.2.4 招商不够精准、培育不够到位 |
第5章 先进地区招商引资成功经验借鉴 |
5.1 他乡之石,可以攻玉——苏州高新区日资以商引商 |
5.2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皋国开区市场化招商 |
5.3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无锡高新区产业链招商 |
5.4 经验借鉴 |
第6章 宝应经济开发区政府推进招商引资的对策建议 |
6.1 转换招商引资模式,优化招商引资方法 |
6.2 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制度,建立招商责任长效机制 |
6.3 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健全行业协会制度 |
6.4 进一步简政放权,激活市场经济活力 |
6.5 持续做好企业培育,营造良好招商环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建湖高新区招商引资政府职能转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阐释 |
2.1 招商引资界定 |
2.1.1 招商引资的内涵 |
2.1.2 招商引资的作用 |
2.1.3 招商引资的特征 |
2.2 招商引资中政府职能界定 |
2.3 理论基础阐释 |
2.3.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3.2 政府职能转变理论 |
2.3.3 市场失灵理论 |
第3章 建湖高新区招商引资现状及政府职能履行现状分析 |
3.1 建湖高新区概况 |
3.2 建湖高新区招商引资概况 |
3.2.1 建湖高新区招商引资组织结构历史沿革 |
3.2.2 建湖高新区招商引资发展历程 |
3.2.3 招商引资成果 |
3.3 建湖高新区在招商引资中政府职能履行现状 |
3.3.1 明确重点产业规划 |
3.3.2 提升招商活动成效 |
3.3.3 严把招商项目准入 |
3.3.4 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
第4章 建湖高新区在招商引资中政府职能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建湖高新区招商引资中政府职能存在问题 |
4.1.1 招商主体不分 |
4.1.2 产业配套设施不全 |
4.1.3 集群效应不明显 |
4.1.4 角色定位不准 |
4.1.5 招商人才不足 |
4.2 建湖高新区招商引资中政府职能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4.2.1 制度缺陷 |
4.2.2 政策执行力不足 |
4.2.3 政府职能角色偏差 |
第5章 相关国家或地区招商引资中履行政府职能经验借鉴 |
5.1 国内经验借鉴 |
5.1.1 苏州市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政府职能研究 |
5.1.2 温州市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政府职能研究 |
5.2 国外经验借鉴 |
5.2.1 新加坡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政府职能研究 |
5.2.2 日本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政府职能研究 |
5.3 经验归纳 |
第6章 建湖高新区招商引资中政府职能改进建议 |
6.1 培育出色的招商主体 |
6.2 完善产业配套设施 |
6.3 积极发挥产业集群优势 |
6.4 科学的角色定位 |
6.5 引进优秀的招商人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敦化市政府推动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四)本文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二、敦化市政府推动医药产业发展的实例分析 |
(一)敦化市政府推动医药产业发展所开展的主要工作 |
(二)敦化市政府推动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工作成效分析 |
(三)敦化市政府推动医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三、其他地方政府推动医药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
(一)苏州市推动医药产业发展的经验 |
(二)武汉市推动医药产业发展的经验 |
四、敦化市政府推动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政府要准确定位产业发展中的角色 |
(二)加强政府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
(三)制定产业规划,明确发展方向 |
(四)引进战略投资者,提供金融支持 |
(五)强化人才引进与培养,鼓励创新与成果转化 |
(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打造专业招商队伍 |
(七)强化园区建设,释放集群效应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减量规划导向的工业用地效率测度和提升机制研究 ——以长三角区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工业用地效率研究 |
1.2.2 减量规划研究 |
1.2.3 小结 |
1.3 研究方案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理论基础 |
1.4.1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
1.4.2 土地区位理论 |
1.4.3 生产要素组合理论 |
1.4.4 小结 |
2 研究方法与案例介绍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工业用地 |
2.1.2 效率 |
2.1.3 工业用地效率 |
2.2 效率评价方法选择 |
2.2.1 工业用地特点 |
2.2.2 常用效率评价方法 |
2.2.3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评价效率的可行性 |
2.3 研究区工业用地利用现状 |
2.3.1 研究区概况 |
2.3.2 研究区工业用地利用现状 |
3 基于DEA的工业用地效率测度 |
3.1 DEA模型构建 |
3.1.1 传统DEA模型 |
3.1.2 构建适于评价工业用地效率的DEA模型 |
3.1.3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 |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2.1 评价体系建立原则 |
3.2.2 投入指标选择 |
3.2.3 产出指标选择 |
3.2.4 数据处理与说明 |
3.3 区域工业用地效率测算结果 |
3.3.1 区域工业用地技术效率值分析 |
3.3.2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 |
3.3.3 区域工业用地效率分析 |
4 工业用地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4.1 Tobit回归模型 |
4.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
4.3 区域工业用地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3.1 模型建立 |
4.3.2 回归结果 |
4.3.3 影响因素分析 |
5 工业用地效率提升的机制构建与政策建议 |
5.1 工业用地效率提升机制构建 |
5.2 工业用地效率提升政策建议 |
5.2.1 完善工业用地管理,规避地方政府盲目引资行为 |
5.2.2 提升土地市场化水平,优化工业用地资源配置 |
5.2.3 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5.2.4 提高工业用地利用强度,发挥工业产业集聚效应 |
5.2.5 推动区域工业用地差别化减量增长,提升整体用地效率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主要结论 |
6.2 可能的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8.1 长三角区域各市2006~2015年效率值 |
8.2 长三角区域各市2006~2015年投入产出冗余情况 |
8.3 长三角区域各市2006~2015年Malmquist生产率指数 |
四、苏州引资全国第三(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D]. 刘洋. 苏州大学, 2021(07)
- [2]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地方政府行为研究[D]. 胡如梅. 浙江大学, 2020(04)
- [3]淮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招商引资政府推进对策研究[D]. 何瑶.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8)
- [4]高新区产城融合研究 ——以佛山高新区核心园(狮山)为例[D]. 唐昕.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泰安高新区招商引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徐长娟.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 [6]“飞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横向府际合作研究 ——以盐城市大丰区为例[D]. 许文彬.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7]宝应经济开发区政府在招商引资推进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 高超. 扬州大学, 2020(05)
- [8]建湖高新区招商引资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 王玉马. 扬州大学, 2020(05)
- [9]敦化市政府推动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D]. 李逊昊. 吉林大学, 2020(08)
- [10]减量规划导向的工业用地效率测度和提升机制研究 ——以长三角区域为例[D]. 李毅. 浙江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