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脑水肿的特殊临床表现附3例报告

高原脑水肿的特殊临床表现附3例报告

一、高原脑水肿特殊临床表现3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王永存,沈亚,刘海鹏,刘晓,乔蓓[1](2021)在《急性高原病相关的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及MRI表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急性高原病相关的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RESLES)的临床症状及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临床及影像学证实的急性高原病相关RESLES病例的临床资料,探讨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情况、疾病转归、预后情况及MRI表现。结果 6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耳鸣、视物模糊等症状,部分患者出现视觉异常,其中2例伴有高原性肺水肿。治疗前,头颅MRI表现为胼胝体压部(SCC)异常信号改变,呈边界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1例累及胼胝体膝部及深部脑白质,呈对称分布,扩散加权成像(DWI)呈高信号、表观弥散系数(ADC)序列呈低信号。经对症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消失,大多数患者在10 d左右临床症状缓解,复查MRI SCC异常信号消失,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后遗症。结论急性高原病相关RESLES的临床表现多样,应结合特殊的高原环境暴露史及相关症状进行诊断,该病有自限性,预后良好,MRI表现为病灶可逆。

樊奥[2](2020)在《针刺疗法用于调节急进高原人群血氧饱和度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分析针刺疗法对急进高原人群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以证实针刺疗法对急进高原人群适应性的改善作用。方法:将筛选合格的受试者随机的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仅要求自我适应,治疗组给予特定穴位针刺,两组人员均要求充分休息和自律。试验共进行三次,分别位于西藏林芝地区(平均海拔3100米),西藏日喀则(平均海拔3850米)、西藏阿里噶尔县(平均海拔4350米)。分别观察和记录各地区治疗后1-5日受试者的身体状况、不良反应、动脉血氧饱和度,观察不同海拔,不同性别人群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客观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指数、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针刺疗法后,治疗组在林芝、日喀则、噶尔县三个地区连续5日血氧饱和度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各地区第3、5日的血氧饱和度均较第1天有显着性变化,且随着海拔升高,其血氧饱和度变化呈下降趋势,日喀则地区和阿里噶尔县与林芝地区相比,血氧饱和度变化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各区域男性血氧饱和度变化与女性比较有显着性差异,男性升高幅度较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氧饱和度数据的变化与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均有关。各海拔高度治疗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血肿,其中林芝地区3例,日喀则地区3例,阿里噶尔县2例。结论:对于急进高原人群,针刺疗法对其血氧饱和度的提升作用明显,对调节急进高原人群适应性有益。

张诗雨[3](2019)在《急进高原人群脑形态学变化的磁共振成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急进高原人群全脑、灰质、白质、脑脊液体积变化的磁共振成像研究目的:急性高原反应(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是一种常见的高原疾病,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利用三维快速扰相梯度回波(3D fast spoiled gradient recalled,3D-FSPGR)序列探究急进高原人群全脑、灰质、白质、脑脊液体积的变化,有利于对AMS发生机制的进一步探讨。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共纳入47例在平原居住的健康青年志愿者(18-40岁)。受试者在平原(北京,50m)及到达高原(拉萨,3658m)的8±2h内采用两台型号相同的MR扫描仪完成两次3D-FSPGR扫描,且于高原扫描后填写路易斯湖急性高原反应评分表(Lake Louise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score,LLS)。基于 SPM软件,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技术,测量全脑(灰质+白质+脑脊液)、灰质、白质、脑脊液的体积。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所有受试者上述各成分体积在平原及高原的差异。根据LLS,将受试者分为AMS组与non-AMS组,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剔除2例奇异值),比较上述各部分脑体积改变比例在两组间的差异。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上述各部分脑体积改变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与LLS的相关性。结果:47例受试者完成检查,受试者急进高原后全脑与灰质体积(1562.90±138.83ml,718.39 ± 46.50ml)较平原(1555.48 ± 139.87ml,703.05±48.88ml)显着增加(p=0.000,p=0.000),白质与脑脊液体积(310.93 ± 45.27ml,314.61 ±46.99ml)较平原(536.69±61.51ml,540.60 ± 60.15ml)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7,p=0.045)。正态性检验剔除2例异常值后,余45例受试者根据LLS评分,23例受试者诊断为AMS。AMS组全脑、灰质、白质绝对值(0.0061 ± 0.0059,0.0286±0.0169,-0.0117±0.0151)均大于non-AMS组(0.0032±0.0055,0.0146±0.0191,-0.0036±0.0245);脑脊液体积改变比例一致。其中,灰质体积改变比例在两组之间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2),而全脑、白质及脑脊液体积改变比例在两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92,p=0.191,p=0.998)。灰质体积改变与全脑体积改变呈显着正相关(r=0.564,p=0.000);灰质体积改变与LLS分数呈显着正相关(r=0.469,p=0.001);灰质体积改变与白质体积改变呈显着负相关(r=-0.457,、p=0.002)。结论:急性暴露于高原低压缺氧环境短时间内会导致全脑与灰质体积增加,而白质与脑脊液体积减小,且灰质体积增加可能参与AMS的发生机制,为进一步探讨AMS的病理学基础提供依据。第二部分急进高原人群视神经鞘宽度变化的磁共振成像研究目的: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增高可能是导致AMS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该理论尚未充分验证。视神经鞘直径(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ONSD)增大可反映ICP升高。本研究采用3D-FSPGR序列测量ONSD改变,探索急进高原人群ONSD的变化,进而探讨ICP变化在AMS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纳入47例18-40岁在平原居住的青年健康志愿者。受试者在平原(北京,50m)及到达高原(拉萨,3650m)的8±2h内利用两台型号相同的MR扫描仪完成两次3D-FSPGR扫描,且于高原扫描后填写LLS量表。根据LLS,将受试者分为AMS组与non-AMS组。在GEAW46站上利用获得的结构像,在距离眼球后壁3mm处且垂直于视神经的方向上测量双侧ONSD。2次测量由一位实验者在不同时间(间隔3天)完成,均采用盲法(扫描次序及受试者AMS情况未知)。3例受试者因头动及技术原因未纳入。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44例受试者的ONSD在高原与平原的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ONSD改变比例在AMS与non-AMS组间的差异,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44例受试者急进高原后ONSD(4.58±0.05mm)较平原(4.49 ± 0.06mm)增加,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4)。ONSD改变比例在AMS组(0.035±0.056)与non-AMS组(0.008±0.033)之间差异接近显着(p=0.063)。结论:急性暴露于高原低压缺氧环境会导致ONSD增加,反映了ICP的升高。ICP升高的差异在两组间的差异有接近于统计学显着性,ICP升高可能是导致AMS发生的重要因素。

戴胜男[4](2019)在《短期进驻特高高原对平原人群临床指标的动态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短期进驻特高高原对平原人群相关症状及生理指标的动态影响。方法:对辽宁省援藏队员跟踪研究,该团队由沈阳(50m)乘飞机经成都至拉萨(3658m,休整1d),乘客车到那曲(4507m)。在不同海拔、不同时间点记录受访人群相关症状以及血压、心率、动脉血氧饱和度等各项指标,依据我国症状分度及评分对受访人群症状进行评分确认是否罹患急性高原反应(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结果:(1)共入选67人,男性55人,女性12人,在海拔3658m,45人(67.2%)诊为AMS,主要表现为头痛(62.7%)、头昏(52.2%)、睡眠障碍(37.3%)、消化道症状(35.8%)、心慌(34.3%)和胸闷(25.4%),其中1人因疑诊脑水肿,1人因频发室性早搏,安返平原。(2)在海拔4507m,46人(70.8%)诊为AMS,主要表现为头痛(69.2%)、睡眠障碍(40.0%)、消化道症状(36.9%)、头昏(30.8%)、心慌(29.2%)和胸闷(27.7%),其中1人因贫血致其胸闷症状难以耐受而安返平原。与海拔3658m相比,到海拔4507m时AMS发生率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症状除头昏发生率显着降低(p=0.012),上述其他症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进驻特高高原后,随着时间延长,AMS发生率逐渐降低(p=0.000),相关症状除胸闷发生率逐渐升高(p>0.05),其他上述症状发生率均逐渐降低;头痛和睡眠障碍在23d后症状减轻,但不消失,消化道症状和头昏在56d后基本消失。(4)由平原经拉萨至那曲当日,援藏队员收缩压、舒张压均显着增高[(125.01±10.65)mmHg、(131.21±10.47)mmHg、(141.63±12.44)mmHg,(73.67±7.81)mmHg、(80.48±7.72)mmHg、(87.29±9.94)mmHg,F=36.949、F=42.030,均p<0.05)],心率显着增快[(76.27±8.29)bpm、(83.34±8.58)bpm、(90.74±9.48)bpm,F=44.671,p<0.05)],动脉血氧饱和度显着降低(96.72%±1.22%、87.13%±3.46%、85.00%±2.9%,F=352.336,p<0.05),入驻那曲后,随着时间延长,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分别于第6、8、6d恢复至平原水平,但动脉血氧饱和度始终低于平原水平。结论:平原人群进驻特高高原易发生AMS,主要表现为头痛、睡眠障碍、消化道症状、头昏、心慌和胸闷,但随入驻时间延长,头痛、睡眠障碍、消化道症状和头昏逐渐减轻或消失,血压和心率可恢复至平原水平,但动脉血氧饱和度始终低于平原水平。

杨卫波[5](2018)在《急性肾功能损伤在不同类型的急性高原病发病过程中的差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急性高原病(acute high altitude disease,AHAD)是指机体由低海拔地区急进入高原地区(海拔2 500 m以上)或由高原低海拔地区进入高原更高海拔地区后因缺氧所引起的疾病,常表现为头晕、头痛、咳嗽、咳痰、恶心、呕吐、胸闷、全身乏力等症状,甚至可出现昏迷、死亡等[1]。AHAD由于高原低氧通常可导致机体一个或多个器官出现功能障碍甚至损伤,最常见的是引起肺、脑、胃肠、肝、肾等器官的功能障碍,从而表现出一系列临床症状。依据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可将AHAD分为急性轻型高原病(acute mild altitude disease,AMAD)、高原肺水肿(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HAPE)和高原脑水肿(high altitude cerebral edema,HACE)。HAPE和HACE统称为重症AHAD[2]。既往关于高原低氧对肺和脑造成损伤的研究较多,但关于急性高原低氧对肾功能造成损伤的研究相对较少,而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关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新型标志物,如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 associated lipocalin,NGAL)、肾损伤分子1(kidney injury molecule-1,KIM-1)、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等[3]与急性高原低氧损伤关系的研究则少之又少。因此,研究不同类型的AHAD对肾功能造成损伤的差异,研究NGAL、KIM-1、IL-18标志物与AHAD的关系将有助于了解不同类型的AHAD在肾功能损伤上的差异原因,对提高AHAD的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选取AMAD、HAPE、HACE 3组AHAD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急进高原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病例组在入院治疗前,对照组在进藏第3 d检测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胱抑素C(Cystatin C,CysC)、尿酸(uric acid,UA)、内生肌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 rate,Ccr)和二氧化碳结合力(carbon dioxide combining power,CO2CP)等肾功能指标;检测尿红细胞、尿白细胞和尿蛋白指标。同时检测各组血浆和尿液中NGAL、KIM-1、IL-18标志物水平,以探讨传统肾功能标志物与新型AKI标志物在不同类型的AHAD中的意义。并在不同时间检测急进高原健康对照组的血浆和尿液NGAL、KIM-1、IL-18水平,以研究其不同时间的差异。方法和结果:第一部分:不同类型的急性高原病在传统肾功能标志物上的差异研究目的:探讨传统肾功能标志物在不同类型的AHAD中的差异。方法:将2016年3月至2017年7月西藏军区总医院(海拔3 680 m)高山病科和(或)ICU住院的AHAD患者,共249例设为病例组,包括:AMAD组(44例)、HAPE组(121例)、HACE组(84例);另将急性暴露于海拔3 680 m的60例健康人群设为对照组。病例组在给予任何治疗前,对照组在进藏第3 d晨起空腹,均采集静脉血,检测肾功能指标,包括:BUN、Scr、CysC、UA、Ccr和CO2CP;同时采集尿液,检测尿红细胞、尿白细胞、尿蛋白;记录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尿量和预后情况。结果:与对照组和AMAD组相比,HAPE组和HACE组BUN、Scr、CysC、UA水平显着增高(P<0.05);但AMAD组和对照组之间BUN、Scr、CysC和U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HAPE组相比,HACE组BUN和Scr水平显着增高(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均出现不同程度尿红细胞、尿白细胞,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NGAL、KIM-1、IL-18新型AKI标志物在不同类型的急性高原病和急性高原暴露不同时间正常人中的差异目的:探讨NGAL、IL-18、KIM-1新型AKI标志物在不同类型的AHAD中的差异及在急性高原暴露不同时间正常人中的差异。方法:将2016年9月至2017年7月西藏军区总医院(海拔3 680 m)高山病科和ICU住院的109例AHAD患者设为病例组,包括:AMAD组(24例)、HAPE组(43例)、HACE组(42例);另将急性暴露于海拔3 680 m的31例健康人群设为对照组。病例组在给予任何治疗前,对照组在进藏第3 d晨起空腹,均采集静脉血和尿液;且对照组在进藏第7 d晨起空腹采集静脉血和尿液,上述标本离心后取上清液分别进行血浆和尿液NGAL、IL-18、KIM-1标志物的检测。同时检测各组肾功能指标,包括:BUN、Scr、CysC、UA。结果:与对照组和AMAD组相比,HAPE组和HACE组尿NGAL水平显着增高(P<0.05);与HAPE组相比,HACE组尿NGAL水平显着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HAPE组和HACE组尿KIM-1水平显着增高(P<0.05);其余各组间血NGAL、IL-18、KIM-1和尿IL-18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BUN、Scr传统标志物与血和尿新型AKI标志物间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文结论:1.肾功能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急性高原病的类型密切相关,肾功能损伤常见于重症急性高原病,高原脑水肿组的肾功能损伤程度显着高于高原肺水肿组,急性高原低氧导致的肾功能损伤相对较轻,多处于肾功能代偿期。2.尿NGAL在重症急性高原病中显着升高,提示尿NGAL可能作为急性高原肾功能损伤标记物;血NGAL、KIM-1、IL-18和尿KIM-1、IL-18在未达到AKI程度的肾损伤中无显着变化。3.健康人群急进高原不同时间血和尿NGAL、KIM-1、IL-18水平可能无显着变化。

王昊[6](2018)在《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撞击伤后在不同海拔下伤情变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新型气动式闭合性颅脑撞击伤模型目的: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会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轻度至重度的颅脑损伤后的病理生理变学表现是不同的。为研究TBI的病因学和病理学生理学机制,目前有几种啮齿类动物颅脑损伤的模型包括液压冲击(Fluid percussion impact,FPI)、可控皮层冲击系统(controlled cortical impact systems,CCI)和落锤撞击模型(weight-drop models)用来模拟和研究颅脑损伤。虽然这些模型可以模拟人类TBI后的某些病理特征,但没有一种较好的动物模型可用来再现人类的闭合性颅脑损伤。本研究旨在改变以往的致伤方式,建立以气动冲击产生加速装置的一种新可分级的大鼠闭合性颅脑撞击伤(closed head impacts,CHI)模型,以模拟人类真实环境下的颅脑撞击伤后产生的颅脑及神经功能损伤。方法:选择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75只,平均体质量(200±20)g,随机分为五组:假手术组(Sham)、0.5、0.6、0.7和0.8 MPa组,每组15只。应用自制空气驱动装置产生加速度撞击大鼠头部致伤,气压范为0.5-0.8兆帕(MPa),对应的冲击力和加速度分别为:I组(0.5 Mpa):785.3±14.12牛顿(N)、5.71米/秒(m/s);II组(0.6 MPa):837.72±10.41 N、6.06 m/s;III组(0.7 MPa):857.65±11.11 N、6.25 m/s;IV组(0.8 MPa):955.6±16.35 N、6.67 m/s。致伤过程中的运动参数由力学传感器和高速摄像机记录。伤后检测死亡率、昏迷时间(翻正反射时间)、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脑含水量(BWC)。HE染色和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病理改变。结果:随缸内气压的升高,力学输出也随之升高,导致大鼠损伤程度加重。0.5、0.6、0.7和0.8 MPa组的翻正反射时间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CHI后24 h检测mNSS评分、BWC值和MRI定量分结果发现CHI伤后24 h时0.8 MPa组损伤程度明显高于0.6和0.7 MPa组,但后两组又明显高于0.5 MPa组(P<0.05),0.6与0.7 MPa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检测CHI大鼠脑内APP时发现在大脑皮层、胼胝体和脑干区域其表达增加,这也明确提示在模拟CHI后脑组织出现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表现。随气压的提高产生的加速度也越大,造成的损伤也逐渐加重,因此可根据给予0.5/0.6-0.7/0.8 MPa的来进行伤情分级。结论:本实验建立的CHI大鼠模型是一种操作简便、可控性强、重复性好的模拟不同程度的闭合性颅脑损伤模型,CHI所致的损伤程度与气缸内压力改变引起的冲击速度变化呈正相关,可根据调节气压来控制神经功能的损害程度。本研究为不同损伤程度的闭合性颅脑损伤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式提供了有用的实验模型。第二部分: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撞击伤后转运至不同海拔高度对伤情的影响目的:由于高原地区的特殊的地理环境,目前对低压、低氧后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损伤后伤情及病理生理变化仍未有深入的了解。发生损伤后的不适当运输会对患者健康带来危害,甚至危及生命。本文旨在观察急进高原地区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损伤(mild-to-moderate closed head injury,mmCHI)急性期转运至不同海拔高度下的伤情变化并提出救治策略,以期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预后而提高生存质量。方法:健康平原饲养的雄性SD大鼠108只,首先称量基础体质量。模拟海拔6,000m持续低压、低氧处理24 h后再次称体质量。采用气动式撞击装置制作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撞击伤模型,观察大鼠致伤后生命体征变化并进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分,随机分为3个不同海拔高度组[ND(Non-descending altitude)、D-4,500m(descent to 4,500m altitude)、D-3,000 m(descent to 3,000 m altitude)]进行观察,并分别对相应海拔高度下大鼠在mmCHI后6 h、12 h、24 h的NSS评分、体质量(body weight,BW)、脑含水量(brain water content,BWC)、脑含水量与体质量的比值(BWC/BW)及颅脑核磁(MRI)检查。结果:急进高原mmCHI大鼠在致伤后6 h各海拔高度组mNSS评分减少值明显低于伤后12 h、24 h评分减少值,P<0.05;伤后快速下降的D-3,000 m组大鼠体质量下降最少,与伤后滞留于6,000m的ND组及下降海拔高度的D-4,500 m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各海拔高度组脑含水量(BWC)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伤后计算各组脑含水量占体质量(BWC/BW)的比值发现,伤后快速下降的D-3,000 m组大鼠BWC/BW的值高于伤后D-4,500 m组且低于滞留于海拔6,000m(ND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在mmCHI后6 h、12 h、24 h的动态MRI检查后定量检测分析结果显示伤后下D-4,500 m组的大鼠在胼胝体水肿及脑室扩张程度明显低于其他海拔高度组,统计学差异显着,P<0.05。结论:高海拔极限环境下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损伤后24 h内伤情变化在不同海拔高度下表现不同,急进高原mmCHI后可引起较严重的脑水肿和体重减轻,应予以高度高重视。在伤后应尽早改善通气、补液、缓解脑水肿,同时进行早期、阶段转运至低海拔地区治疗,避免大跨度降低海拔高度,有利于缓解脑外伤后的继发性损伤,早期动态进行MRI检查可提示脑组织损伤程度,对预后判断及临床诊治具有指导意义。第三部分: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脑损伤后转运至不同海拔高度脑组织GFAP及炎症因子变化的研究目的:急进高原mmCHI后大鼠免疫应激反应及继发性脑损伤的机制尚未澄清。急性缺氧和颅脑损伤均可引起明显的炎症反应,是继发性颅脑损伤的机制之一。为研究在相同致伤因素下不同低压、缺氧条件对颅脑损伤伤情影响的可能机制。本研究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测致伤后不同低压、缺氧状态下脑组织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情况,研究其在急性低压、缺氧大鼠颅脑损伤后不在同海拔高度下表现的关系及炎症反应过程中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探索高原颅脑损伤后早期转运对伤情变化的影响及继发性脑损伤可能机制。方法:将健康SD大鼠18只模拟海拔6,000 m持续低压、低氧处理24 h后采用气动式撞击装置制作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撞击伤模型,致伤后按的海拔高度[6,000m(ND)、4,500 m(D-4,500 m)、3,000 m(D-3,000 m)]随机按分成三个组(n=6/组),ND组作为阳性对照。将致伤后大鼠置于低压舱内,自由饮食、水,于伤后24 h时进行头部MRI扫描后处死,取大鼠脑组织作GFAP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检测伤后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量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急性低压、缺氧状态的脑损伤后24 h,各组大鼠脑内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表及炎症因子达量明均显增多。定量分析发现,D-3,000 m组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比率(45.32±4.17)显着高于D-4,500 m组(36.26±3.55),但明显低于ND组(56.88±5.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4,500 m和D-3,000 m组IL-1β和TNF-α水平分别为:IL-1β/GAPDH:0.69±0.07、0.78±0.08;TNF-α/GAPDH:0.72±0.06、0.84±0.08,与ND组(IL-1β/GAPDH:1.00±0.09;TNF-α/GAPDH:1.00±0.10)相比显着降低(P<0.05)。同时,D-4,500 M组IL-1β和TNF-α水平与D-3,000m组比较也有所降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对NF-κB phospho-p65和p65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发现D-4,500 m和D-3,000 m组phospho-p65和p65水平分别为:0.62±0.06、0.76±0.07;0.48±0.05、0.78±0.08,与ND组(phospho-p65/GAPDH:1.00±0.09;p65/GAPDH:1.00±0.10)相比显着降低(P<0.05)。同时,D-4,500 m组phospho-p65和p65的水平也显着低于D-3,000 m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GFAP的表达量可作为一种判断急进高原mmCHI严重程度以及指导临床在伤后转运中判断伤情变化的标志物之一。低压、缺氧性颅脑损伤后NF-κB的激活参与了炎性因子IL-1β、TNF-α的调控,与继发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有关,NF-κB的抑制或激活与不同的低压、缺氧状态有关。调节低压、缺氧状态将对减轻高原颅脑损伤后的脑继发脑性损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张西南,洛桑,李雪梅,雷联会[7](2018)在《初次进入高原人群发生急性重型高原病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进藏人群发生重型高原病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5年12月武警医院门诊和住院收治的385例急性高原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急性轻症高原病和急性重型高原病组,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的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85例急性高原病患者中急性轻症高原病210例,急性重型高原病175例,急性重型高原病死亡5例,高原病死亡率1.3%。单因素分析发现重型高原病的发生与年龄、快速进入高原、体重指数>22、进入更高高原以及心率变化值超过25min-1等因素有关,而与性别、吸烟、饮酒、血压、经皮氧饱和度、血肌酐、血红蛋白、尿酸以及白蛋白水平无关。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快速进藏、进入更高高原、肥胖和心率变化值超过25min-1是急性重型高原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快速进藏、进入更高高原、体重指数>22和心率变化值超过25min-1是重型高原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胡亮,李欣[8](2016)在《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综合征1例报告》文中提出2011年Carcia-Monco等[1]提出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综合征(RESLES),是一种可逆性胼胝体压部(SCC)病变为主要特点的临床影像综合征。它可以由感染、高原脑水肿、抗癫痫药物毒性或突然撤药、代谢紊乱等引起的,磁共振(MR)检查胼胝体压部病变短时间消失。RESLES临床报道少见,现报道我院收治1例RESLES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来分析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影像特点。

任胜,马志国,杨向荣,王敬,吴磊[9](2016)在《高寒山区脑水肿现场急救及转送体会》文中提出我院在高寒山区驻训期间,共接诊脑水肿9例。高原脑水肿(high attitude cerebral edema,HACE)患者接诊时均以进行性意识障碍为特征,3例嗜睡,6例处于昏迷状态,经积极现场急救及及时转送,后期恢复良好,均已正常出院,现将这9例脑水肿现场急救及转送体会总结如下。1急救与转送情况9例高原脑水肿患者均系部队战士,其中3例是1周内阶梯式上至海拔4 7005 300m,6例是没

任庆平,张淑坤,吴世政[10](2016)在《高原地区脑出血发病因素及其特点》文中认为脑出血的发病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高原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独特的饮食结构、经济、医疗条件的影响,使得脑出血的发生、发展和危险因素与平原地区存在差异。本文对高原地区脑出血的危险因素、特点及其可能的机制进行综述。

二、高原脑水肿特殊临床表现3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原脑水肿特殊临床表现3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高原病相关的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及MRI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2.2 患者的治疗情况及疾病转归、预后情况分析
    2.3 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分析
3 讨论

(2)针刺疗法用于调节急进高原人群血氧饱和度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受试者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1.6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内容
        2.2 随机分组
        2.3 对照设计
        2.4 盲法设计
        2.5 主要设备及用具
        2.6 治疗方案
        2.7 观测指标
        2.8 质控指标
        2.9 不良事件评价
        2.10 安全性分级
        2.11 伦理学审批
        2.12 技术路线图
        2.13 统计分析
结果
    1.1 受试者入组情况
    1.2 基线分析
    1.3 治疗结果及数据分析
    1.4 治疗组不同海拔地区不良事件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中医中药在高原反应的防治应用进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急进高原人群脑形态学变化的磁共振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急进高原人群全脑、灰质、白质、脑脊液体积变化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第二部分 急进高原人群视神经鞘宽度变化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4)短期进驻特高高原对平原人群临床指标的动态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2.2 方法
        2.2.1 调查表
        2.2.2 诊断标准
        2.2.3 生理指标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进驻海拔3658m时 AMS的发生情况
    3.3 进驻海拔4507m时 AMS的发生情况
    3.4 进驻海拔4507m后的习服
    3.5 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4 讨论
5 结论
本文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急性肾功能损伤在不同类型的急性高原病发病过程中的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急性肾功能损伤在不同类型的急性高原病发病过程中的差异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NGAL、KIM-1、IL-18 在不同类型急性高原病和急性高原暴露不同时间正常人中的水平差异及其与传统标志物的关系
    3.1 不同类型的急性高原病在NGAL、KIM-1、IL-18 水平上的差异研究
        3.1.1 资料和方法
        3.1.2 结果
        3.1.3 讨论
    3.2 NGAL、KIM-1、IL-18 在进驻海拔3680 m高原不同时间正常人中的水平差异研究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
        3.2.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急性高原缺氧对肾功能损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撞击伤后在不同海拔下伤情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新型气动式闭合性颅脑撞击伤模型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撞击伤伤情变化的观察
    3.1 材料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脑损伤后转运至不同海拔高度脑组织GFAP及炎症因子变化的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创伤性颅脑损伤后血清GFAP蛋白的变化与伤情及预后的Meta分析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高原颅脑创伤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初次进入高原人群发生急性重型高原病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诊断标准
    3研究方法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临床资料分析
    2单因素分析结果
    3 Logistic回归分析
讨论

(8)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综合征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历摘要
2 结果
3 讨论

四、高原脑水肿特殊临床表现3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高原病相关的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及MRI表现[J]. 王永存,沈亚,刘海鹏,刘晓,乔蓓.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22)
  • [2]针刺疗法用于调节急进高原人群血氧饱和度的应用研究[D]. 樊奥. 西南医科大学, 2020(02)
  • [3]急进高原人群脑形态学变化的磁共振成像研究[D]. 张诗雨.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3)
  • [4]短期进驻特高高原对平原人群临床指标的动态影响[D]. 戴胜男.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5]急性肾功能损伤在不同类型的急性高原病发病过程中的差异研究[D]. 杨卫波.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6]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撞击伤后在不同海拔下伤情变化的研究[D]. 王昊.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7]初次进入高原人群发生急性重型高原病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 张西南,洛桑,李雪梅,雷联会. 高原医学杂志, 2018(03)
  • [8]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综合征1例报告[J]. 胡亮,李欣. 吉林医学, 2016(12)
  • [9]高寒山区脑水肿现场急救及转送体会[J]. 任胜,马志国,杨向荣,王敬,吴磊.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6(01)
  • [10]高原地区脑出血发病因素及其特点[J]. 任庆平,张淑坤,吴世政. 当代医学, 2016(02)

标签:;  ;  ;  ;  ;  

高原脑水肿的特殊临床表现附3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