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化疗后培非格司亭与每日非格司亭比较:一项随机、多中心、开放标签的 II 期试验

淋巴瘤化疗后培非格司亭与每日非格司亭比较:一项随机、多中心、开放标签的 II 期试验

一、淋巴瘤化疗后使用Pegfilgrastim及每日使用非格司亭的比较:一项随机、多中心、开放 性Ⅱ期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石远凯,孙燕[1](2021)在《中国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60年发展历程和主要成果(1960—2020)》文中研究表明内科肿瘤学是以药物治疗为特征的学科, 不断研发高效、低不良反应的抗肿瘤新药是发展肿瘤内科治疗的前提。临床试验是新药从研发到应用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决定着药物研发的成败。中国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开始于1960年, 2008年以来发展迅速。在国家政策引导和激励下, 社会各界共同参与, 中国抗肿瘤新药研发已经从仿制向原始创新转变。中国自主研发的抗肿瘤新药得到国际上的广泛认可, 越来越多的国产抗肿瘤新药上市, 造福了中国恶性肿瘤患者。文章回顾了1960—2020年中国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的发展历程以及60年间取得的主要成果。深入了解历史将有助于我们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时牢记使命、掌握方向, 取得更大成果。

谌通通[2](2021)在《比较PEG-G-CSF与G-CSF在自体移植外周血干细胞动员中的作用 ——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G-CSF)和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在自体移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来评估PEG-G-CSF和G-CSF两者动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电子文献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CNKI、万方等数据库,收集PEG-G-CSF与G-CSF联合化疗在自体移植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所有相关文献,由两名研究者参考纳入和排除标准后,对所有文献进行筛选,在完成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后,采用Rev Man5.3软件对文献中提取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13篇文献被纳入研究(10篇为回顾性研究,2篇为随机对照试验,1篇为非随机对照实验),共计122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主要结局指标方面,PEG-G-CSF动员可以提高CD34+细胞收集产量[SMD=-0.23,95%CI(-0.42~-0.05),P=0.01],PEG-G-CSF与G-CSF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成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RR=0.96,95%CI(0.92~1.01),P>0.05]。在次要结局指标方面,PEG-G-CSF显示出明显更快的采血开始时间[SMD=-0.71,95%CI(-1.16~-0.25),P=0.002],在动员后干细胞采集次数未见明显差异[SMD=-0.51,95%CI(-1.56~0.54),P=0.35],两者动员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作用相当[RR=1.05,95%CI(0.90~1.23),P=0.54],在移植后白细胞和血小板植入时间方面未观察到明显差异(P>0.05)。结论:1.对于接受自体HSCT的多发性骨髓瘤和淋巴瘤患者,化疗联合PEG-G-CSF动员组可以显着提早动员后首次采集时间,并且采集CD34+细胞总数高于G-CSF组;2.化疗联合PEG-G-CSF与G-CSF两组在动员成功率、动员后采集次数、不良反应发生率、白细胞及血小板恢复时间方面作用相当;3.PEG-G-CSF在多发性骨髓瘤和淋巴瘤患者的化学细胞因子动员中可能是一种方便的替代方案。

赵同德[3](2020)在《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是影响化疗方案执行的重要原因,本课题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临床研究设计,以气血两虚证的肺癌、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芪胶升白胶囊、安多霖胶囊、化疗为干预措施,监测化疗后全血细胞计数、气血两虚证积分变化,评价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的疗效;进一步以环磷酰胺诱导的白细胞减少小鼠模型为研究对象,以芪胶升白胶囊为干预措施,通过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观察小鼠白细胞计数、脾脏指数、胸腺指数、骨髓增生程度、细胞因子表达等变化,探讨芪胶升白胶囊促进化疗后白细胞复常的机制,为推广中成药辅助治疗肿瘤性疾病提供临床及实验依据。方法1.临床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临床研究设计,拟纳入8个中心260例肺癌、乳腺癌具有气血两虚证并拟行化疗的患者,按脱落率不超过20%,拟纳入312例,中央随机按2:1的比例进入观察组(芪胶升白胶囊组)及对照组(安多霖胶囊组)。肺癌患者应用含顺铂/卡铂方案,乳腺癌应用含多西他赛/紫杉醇方案。观察组口服芪胶升白胶囊,对照组口服安多霖胶囊,两组患者均口服包装编盲药物每次4粒,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1个化疗周期(20天)。入组前3天填写一般资料,采集血常规、评价气血两虚证积分及安全性指标,化疗第5±1天、10±1天、15±1天、20±1天采集血常规,第20±1天评价气血两虚证积分及安全性。主要疗效指标分别使用FAS、PPS进行统计,次要疗效指标使用PPS进行统计。课题来源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重大新药创制“苗药芪胶升白胶囊再评价研究”(课题编号:2014ZX09301308007)。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审批号ECPJ-BDY-2015-09。主要疗效指标为4级、3/4级、1-4级中性粒细胞(NE)下降发生率;次要疗效指标包括白细胞(WBC)及NE最低值、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使用率、后续化疗延期率、各访视点WBC、NE变化情况及复常率。根据本次化疗的疗程数、基线WBC计数、患者年龄分别进行分层统计,对影响1-4级NE下降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逻辑回归分析。气血两虚证积分量化,对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改善率、单项症状改善率、各项症状积分的差值,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2.实验研究:①造模:应用ICR小鼠制备白细胞减少模型。5-6周龄ICR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00mg/kg连续给药3天。②分组给药:以白细胞减少模型鼠为研究对象,芪胶升白胶囊为干预措施。将ICR小鼠随机分组,每组10只(5雄5雌),分为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正常空白组、正常中药组共6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芪胶升白胶囊0.5、1.0、2.0g/Kg,正常中药组为正常小鼠灌胃芪胶升白胶囊1.0g/Kg,模型组及正常空白组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连续17天。各中药组于造模前3天开始灌胃芪胶升白胶囊,除正常两组外,注射环磷酰胺造模。③观察指标:给药第7天开始隔日采集血常规,第17天处死动物,眼眶取血,制备骨髓涂片,称重计算脾指数、胸腺指数,观察骨髓增生程度,ELISA方法检测脾组织IL-2、IL-4、IL-6、GM-CSF以及血清GM-CSF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脾组织GM-CSF蛋白表达。结果1.临床研究:2016年3月-2018年3月共纳入309例肺癌、乳腺癌具有气血两虚证的患者。观察组及对照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1)主要疗效指标:全数据集(FAS)287例(观察组192例、对照组95例),符合方案集(PPS)共252例(观察组175例、对照组77例)。4级、3/4级、1-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在FAS中分别为14.6%vs15.5%、31.2%vs 31.7%,73.2%vs 73.5%;在 PPS 中分别为 13.4%vs15.5%、29.4%vs 30.5%,71.9%vs 72.7%,FAS 及 PPS 中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AS中第1周期化疗的患者,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为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5%(P<0.05);3/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为1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P<0.05)。(2)次要疗效指标:①WBC、NE的最低值、G-CSF使用率、后续化疗延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②在第2周期化疗的患者中,观察组化疗第5±1天的WBC、NE计数(×109/L)分别为(6.29±1.87)、(4.79±1.9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75±1.08)、(2.26±0.75),(P<0.01);③头晕眼花症状为化疗后1-4级NE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3)肺癌单病种分析:纳入肺癌患者168例(观察组114例,对照组54例),FAS中161例(观察组109例,对照组52例),PPS中138例(观察组98例,对照组40例)。4级、3/4级、1-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在FAS中分别为6.6%vs6.1%、28.8%vs25.7%、65.5%vs 68.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第5±1天,观察组WBC明显高于对照组。NE下降的独立影响因素为KPS评分、头晕眼花症状。(4)乳腺癌单病种分析:纳入乳腺癌141例(观察组96例,对照组45例),FAS中126例(观察组83例,对照组43例),PPS中114例(观察组77例,对照组37例)。4级、3/4级、1-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在FAS中分别为24.6%vs28.0%、34.4%vs40.0%、83.3%vs 81.5%,均无明显差异(P>0.05)。NE回升幅度,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第3周期及以上化疗者更为突出。≥60岁的患者,观察组WBC降低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老年患者获益更明显。(5)中医疗效指标,FAS共309例(观察组210例、对照组99例)。PPS共266例(观察组185例、对照组81例)。芪胶升白胶囊能显着改善气血两虚证,避免药毒损耗气血。①两组患者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及各单项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01)。②两组患者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心悸失眠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④基线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10分者:观察组心悸失眠症状改善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心悸失眠、神疲乏力积分回落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6)安全性指标:共有309例患者进入安全性分析,观察组210例,对照组99例。①观察组4例患者发生4次,对照组3例患者发生3次,经关联性判定“可能及以上”的人数为0。②HGB稳定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81.0%vs81.2%;PLT稳定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4.0%vs93.0%,均无明显差异(P>0.05)。2.实验研究:成功建立白细胞减少小鼠模型。60只SPF级ICR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正常空白组、正常中药组。①白细胞计数:中药给药后第7天,模型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正常空白组、正常中药组白细胞(×109/L)分别为4.03±0.92、3.48±1.71、3.60±1.34、3.91±1.52、9.96±1.94、11.41±3.63,各组与正常空白组比较差异(P<0.05)。给药第15天,中药高剂量组白细胞计数高于模型组,给药第17天,中药中、高剂量组白细胞计数高于模型组(P<0.05)。②骨髓增生程度:以正常空白组为参照,模型组增生程度明显减低,高剂量组骨髓增生程度已接近正常。③脾脏指数、胸腺指数:中药低、中、高剂量组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均高于模型组(P<0.05)。④脾组织IL-2、IL-4:模型组IL-2、IL-4含量均低于正常空白组及正常中药组(P<0.05);中药高剂量组IL-2、IL-4含量均高于模型组(P<0.05)。⑤脾组织GM-CSF含量:模型组GM-CSF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空白组及正常中药组(P<0.05);中药中、高剂量组GM-CSF含量(ng/L)分别为0.99±0.14、0.81±0.11,均明显高于模型组0.33±0.05(P<0.01)。Western blot检测中、高剂量组GM-CS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提高。⑥血清GM-CSF含量:模型组血清GM-CSF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空白组及正常中药组(P<0.01);中药低、中、高剂量组 GM-CSF 含量(ng/L)分别为 358.75±20.02、350.19±28.28、323.60±34.44,均高于模型组 290.02±43.74(P<0.05)。结论芪胶升白胶囊能有效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改善气血两虚证,通过调控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提高造血功能,促进化疗后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复常。

贺晶晶[4](2020)在《老年晚期肺癌患者含铂双药化疗中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一级预防3度/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价值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 G-CSF)一级预防在老年晚期肺癌应用含铂双药化疗致中性粒细胞减少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随机、对照、开放性研究。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确诊为IIIb-IV期肺癌的老年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入组病人并按1:1随机分为2组。两组均应用含铂双药化疗,试验组在第一周期化疗用药后的24小时~48小时内给予PEG-rh G-CSF单次皮下注射6mg。两组患者均每3天复查血常规1次,若出现白细胞计数(WBC)<4.0×109/L和(或)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ANC)<2.0×109/L时,进行治疗性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 G-CSF)的风险评估,按照是否具有不良因素选择不干预或接受rh G-CSF治疗,直到上述骨髓抑制被纠正为止。观察指标包括:3度/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和持续时间、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的发生率、抗生素的使用率、化疗推迟及剂量减量发生率、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相关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等。结果:1.疗效方面:试验组3度/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13.3%)与对照组(43.3%)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4~6周期化疗完成率明显增加(33.3%vs.60%,P=0.038)。但是试验组和对照组在3度/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均为3.00天)、化疗时间推迟率(13.3%vs.16.6%)、剂量减量发生率(13.3%vs.20.0%)、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6.4月vs.6.6月)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安全性及生活质量方面:试验组和对照组在FN发生率(6.7%vs.3.3%)、抗生素使用率(10.0%vs.6.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骨痛、发热、头晕头痛及乏力,其中骨痛最为常见,而且NCI分级均为1级~2级,未见3级~4级。PEG-rh G-CSF单药治疗相关的总不良反应率是45.4%,对照组rh G-CSF单药治疗相关总的不良反应率是4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2)。试验组化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QOL)(42.73±7.00)比化疗前(35.93±5.60)明显提高,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化疗后的QOL评分(34.23±6.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对照组化疗前后的QO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EG-rh G-CSF一级预防对老年晚期肺癌应用含铂双药化疗所导致的3度/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治疗是有效和安全的,并且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化疗后的生活质量。

周雯鼎[5](2019)在《PEG-rhG-CSF预防老年肺癌多程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在预防晚期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多程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分组对照的方法,筛选既往化疗过程中曾出现2-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晚期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化疗后48h予PEG-rhG-CSF预防性注射,对照组不予预防性注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及持续时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抗生素的使用率;化疗延迟率、化疗延长时间;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的动态变化、平均最低值及最低值出现的时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持续时间以及处理措施。使用GraphPad Prism 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患者98例,试验组49例,对照组49例。(1)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及持续时间:试验组发生率为18.37%,对照组为42.86%,p=0.009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持续时间为1.56±0.73天,持续时对照组为3.81 ± 1.21天,p<0.001有统计学差异。(2)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试验组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2.04%,p=0.315没有统计学差异。(3)抗生素的使用率:试验组使用率为2.04%,对照组为10.20%,p=0.092没有统计学差异。(4)化疗延迟率、化疗延长时间:试验组延迟率为0,对照组为8.16%,p=0.041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4例患者延迟化疗,延长时间为2±1天。(5)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平均最低值及最低值出现的时间:试验组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平均最低值为(1.75±2.58)×109/L,对照组为(1.35±0.86)X 109/L,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最低值出现的时间为9.00±2.00天,对照组为8.00±2.50天,p=0.268无统计学差异。(6)不良反应:本研究中观察到的PEG-rhG-CSF不良反应有:骨骼肌肉疼痛、乏力、发热、头晕、注射部位疼痛,其中骨骼肌肉疼痛最常见,发生率为18.37%,其次是乏力,发生率为8.16%,其余不良反应均只有1人发生,发生率为2.04%,程度均较轻,持续时间1-2天不等。[结论]1、晚期老年非小细胞肺癌多程化疗后的患者预防性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能显着减少化疗后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及持续时间。2、晚期老年非小细胞肺癌多程化疗后的患者预防性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能够减少化疗延迟的发生,保障化疗顺利进行。3、晚期老年非小细胞肺癌多程化疗后的患者预防性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能够提高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的最低值,但对最低值出现的时间无改变。4、晚期老年非小细胞肺癌多程化疗后的患者预防性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有良好的耐受性、安全性、依从性。

李少强,封宇飞,胡欣[6](2019)在《新型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filgrastim-jmdb》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Pegfilgrastim-jmdb是培非格司亭的第1种生物仿制药。2018年6月4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Mylan公司研发的pegfilgrastim-jmdb (商品名:Fulphila)上市。Pegfilgrastim-jmdb与靶细胞膜受体结合,产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刺激粒细胞造血,用来降低非骨髓瘤患者骨髓抑制治疗中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本文就pegfilgrastim-jmdb的作用机制、药动学、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试验及安全性等信息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张冀伟[7](2018)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预防小细胞肺癌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目前世界范围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不断攀升,已经超越心血管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在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恶性肿瘤第一位,在病理类型上,肺癌主要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占肺癌总数的20%25%。近年来,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包括靶向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大大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但在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面,仍是以放化疗为主。化疗在抗肿瘤的同时,带来一系列的毒副作用,常见的有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脱发等。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细胞毒类化疗药物主要的不良反应,使化疗药物减量、化疗时间延迟等,并最终影响化疗效果。中性粒细胞减少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主要通过化验血常规发现。造成包括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感染、脓毒血症等相关并发症,导致了患者死亡风险增加。NCCN推荐肿瘤化疗期间FN风险>20%的患者,预防性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由于rhG-CSF的药物半衰期相对较短,需患者在每个化疗周期中多次注射且多次复查血常规。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是聚乙二醇化与rhG-CSF合成的长效制剂,每周期应用1次,减少了患者反复注射的痛苦。2012年首个国产PEG-rhG-CSF(商品名津优力)上市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大量临床研究显示,与rhG-CSF相对比,两者疗效和安全性相似,有效减低了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近年来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目的1.对比预防性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和未应用PEG-rhG-CSF的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化疗后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及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天数。2.观察应用PEG-rhG-CSF的患者在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变化情况。方法我们主要通过电话、问诊、翻阅病例等方式进行回顾和随访,2018年02月01日结束患者相关随访。本研究采用GraphPad Prism 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所得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多个样本均数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计量资料的均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将P值<0.05界定为有统计学意义。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3级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持续时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结果1.病例资料及临床特点共筛选出35例患者,其中治疗组18例,对照组17例。治疗组中患者18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4例。年龄为62.1±8.4岁。广泛期9例,局限期9例。7例患者化疗方案为EP,11例患者为EL。化疗前ANC为4.86±2.62X109/L,化疗前WBC为7.00±2.57X109/L。对照组中患者17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7例。年龄为64.2±7.5岁。局限期6例,广泛期11例。6例患者化疗方案为EP,11例患者为EL。化疗前ANC为3.67±1.36 X109/L,化疗前WBC为5.67±1.39X109/L。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化疗方案、化疗前WBC、ANC无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组患者,在应用PEG-rhG-CSF后,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为16.6%,对照组患者发生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为88.2%。两组患者在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上具有显着差异(P<0.001)。3.治疗组患者发生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持续时间为1.33±0.57天。对照组患者发生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持续时间为4.2±2.14天。两组患者在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持续时间上存在差异(P=0.039)。4.至化疗第21天,治疗组化疗延迟率为5.88%,对照组化疗延迟率为11.76%。两组患者在化疗延迟率上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33)。5.治疗组中,无FN患者;对照组中FN发生率为11.76%。6.PEG-rhG-CSF的不良反应轻微,无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1.预防性应用PEG-rhG-CSF能够降低患者化疗后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减少3/4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持续时间。2.预防性应用PEG-rhG-CSF能够显着提高化疗后ANC最低值,但对最低值出现的时间无显着差异。

石远凯,许建萍,吴昌平,张燕,杨俊泉,周涛,刘峥,茅卫东,张沂平,王嵬,于忠和,邬麟,陈建华,王娟,安永辉,蔡建辉,刘明,陈振东,李青山,任朝英,杨志勇,李宝兰,赵敏,刘哲峰,刘斌[8](2017)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多中心上市后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究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在多个化疗周期中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性单臂临床试验,对需接受多周期化疗的肺癌、卵巢癌、结直肠癌等恶性实体瘤患者连续24个周期预防性给予PEG-rhG-CSF。结果:PEG-rhG-CSF初级预防给药后,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从第1个化疗周期的4.76%(13/273)分别降至24个周期的1.83%(5/273)、1.15%(2/174)和2.08%(2/96),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从第1个化疗周期的11.36%(31/273)分别降至24个周期的6.23%(17/273)、2.87%(5/174)和3.13%(3/96)。第1次随访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ebrile neutropenia,FN)的发生率为0.73%(2/273);FN持续时间中1例为2 d,1例为5 d;第24次随访的FN发生率均为0;次级预防给药后,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从筛选期的25%(7/28),分别降至后续13个周期的3.57%(1/28)、0(0/28)和6.67%(1/15),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则从71.43%(20/28)分别降至10.71%(3/28)、14.29%(4/28)和0(0/15)。研究中抗生素的使用率为10.48%(44/420)。结论:每个化疗周期应用1次PEG-rhG-CSF可有效预防恶性实体瘤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多个周期应用可以显示同样的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陈卓[9](2016)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化疗前后间隔给药二级预防恶性实体瘤患者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CIT)是临床常见的化疗毒副反应之一。不仅增加了出血风险,延长住院时间,也对患者的生存预后产生不良影响。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为特异性血小板刺激因子,已广泛用于CIT的治疗。仅在血小板降低后治疗性应用rhTPO常不能满足临床需要,针对CIT的预防也渐渐受到重视。国内曾有关于化疗前3天开始连用7天rhTPO来预防CIT[1],和化疗后间隔使用rhTPO预防非小细胞肺癌CIT的相关报道[2]。国外Vadhan-Raj等首次对行含铂药物化疗的妇科肿瘤患者间隔预防使用rhTPO进行报道[3]并在此基础上对行异环磷酰胺和阿霉素化疗的肉瘤患者预防应用rhTPO行多组平行对照试验,来探索给药模式[4]。但目前rhTPO预防性应用尚缺乏相关的标准和指南。新的给药模式亟待探索和尝试。[目的]评估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间隔使用rhTPO预防CIT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索rhTPO预防给药的新模式。[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的实验方法,入组20例行化疗周期内出现3-4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50×l09/L)的恶性实体瘤患者,本周期内不使用rhTPO治疗,并记为空白周期。在下周期化疗时,预防性使用rhTPO,记为预防周期。预防周期给药方案:化疗开始前第2、第1天和化疗开始后第4、9天给予rhTPO(特比澳;沈阳三生制药)15000U,皮下注射。动态检测和记录血常规、肝肾功、凝血功能、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预防周期和空白周期化疗后血小板最低值分别为(66.4±25.9) ×109/L和(40.1 ±11.3) ×109/L,P=0.019;血小板恢复最高值分别为(259.2 ±122.3)×109/L和(144.4±60.0) ×109/L,P=0.021;血小板减少的持续时间分别为(4.2 ±2.9)天和(9.1±4.0)天,P<0.001;血小板减少恢复至≥75×109/L所需天数及血小板>100×109/L所需天数预防周期均明显低于空白周期,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入组的20例患者中有2例在治疗周期内未出现CIT (10%) ; 2例空白周期出现4级CIT的患者在治疗周期内最低出现3级CIT。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两周期化疗前后红细胞、白细胞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肾功、凝血功能均无明显异常。[结论]对于既往CIT的恶性实体瘤患者,化疗前后间歇预防性应用rhTPO能有效降低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及持续时间。

郭少鹭[10](2012)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改善胃癌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1、观察预防性及治疗性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胃癌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影响。2、观察不同rhG-CSF应用方法对化疗延迟率及延迟时间的影响。3、观察预防性及治疗性应用rhG-CSF药物经济学比较。资料与方法入组研究对象为2011年8月至2012年1月期间在山东省立医院肿瘤科接受DOF标准化疗方案治疗的胃癌患者共45例,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入组患者编号,通过随机数表法随机为两组:预防组及治疗组。预防组自化疗结束后48h起应用rhG-CSF,直至白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数值经过最低点接近或达到正常值时停用rhG-CSF;治疗组当出现Ⅱ度及以上骨髓抑制(即白细胞<3.0×109/L,中性粒细胞<1.5×109/L)时,给予rhG-CSF,至连续两次监测外周血白细胞总数≥10×109和、或中性粒细胞绝对值≥7×109时停用rhG-CSF。两组均观察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时间、最低值、恢复程度及白细胞减少症天数,对血小板、血红蛋白数值的影响,化疗延迟率及延迟时间,发热性中粒细胞减少症(febrile neutropenia, FN)发生率,平均医疗费用及rhG-CSF不良反应。所有数据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两组间计量资料均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方差检验。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最终共有45例患者入组,其中B组有3例患者在化疗周期内未出现Ⅱ度及Ⅱ度以上骨髓抑制,未行rhG-CSF治疗;A组有2例患者未能按要求完成rhG-CSF治疗,最终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病例40例。两组患者病历资料均衡,在性别、年龄、化疗方案、PS评分、既往治疗情况及化疗前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目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详见表1。表1A、B两组患者的特点2、化疗当天为第1天,治疗组患者在11.05±2.23天WBC、ANC下降至出现Ⅱ度及以上骨髓抑制。预防组患者WBC最低值为4.26±0.62×109/L,治疗组为2.78±0.31×109/L(P<0.05);ANC最低值分别为2.35±0.59×109/L、1.22±0.32×109/L(P<0.05),二者相比预防组均高于治疗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预防组患者发生白细胞减少症的天数为0.25±0.55天,少于治疗组的3.10±0.31天,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rhG-CSF对血小板及血红蛋白均无明显影响。3、至第21天,预防组、治疗组患者WBC、ANC在正常值以上的比例分别为90%和85%。化疗延迟率分别为10%及15%;延迟时间分别为2.51±0.71天及2.80±0.84天(P>0.05)。4、FN发生率:预防组未出现FN患者;治疗组的FN发生率为15%。5、rhG-CSF费用方面,预防组与治疗组分别为1271±263.51元及895.6±202.3元,二者相比有显着差异。同时B组FN发生率为15%,因此其总体费用还应包括额外增加的血常规等监测项目、升白细胞药物、治疗FN相关并发症及延期出院等费用。A组总费用1539.5±259.5元与B总费用2950.5±173.2元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4<0.05)。6、rhG-CSF应用过程中,不良反应轻微,未出现因严重不良反应而导致药物减量或中止的情况。结论1、预防性应用rhG-CSF较治疗性相比,能降低白细胞减少症的发生,减轻骨髓抑制的程度及持续时间,降低FN的发生风险。2、预防性应用rhG-CSF较治疗性相比,在降低化疗延迟率、减少化疗延迟时间方面,二者无显着差异。3、治疗性应用可减少rhG-CSF费用,但在包括治疗FN额外增加的总费用方面,预防性应用较治疗性相比可节约医疗资源,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二、淋巴瘤化疗后使用Pegfilgrastim及每日使用非格司亭的比较:一项随机、多中心、开放 性Ⅱ期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淋巴瘤化疗后使用Pegfilgrastim及每日使用非格司亭的比较:一项随机、多中心、开放 性Ⅱ期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比较PEG-G-CSF与G-CSF在自体移植外周血干细胞动员中的作用 ——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文献检索策略
    1.4 研究选择、质量评估和数据提取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及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2.3 Meta分析结果
    2.4 发表偏倚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动员方案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3)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化疗相关血细胞减少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1 肺癌及乳腺癌常用化疗药物的血液学毒性
        2 常用化疗方案的血液学毒性
        3 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进展
        4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化疗相关血细胞减少的中医药防治进展
        1 单味中药
        2 中药药对
        3 经典组方
        4 自拟组方的临床研究
        5 中成药
        6 中药注射制剂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
    研究方案及内容
    研究结果
        1 入组情况及病例分布
        2 人口学资料与基线资料
        3 疗效指标
        4 分病种统计-肺癌
        5 分病种统计-乳腺癌
        6 中医疗效指标
        7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芪胶升白胶囊促进化疗后白细胞复常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改进与展望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老年晚期肺癌患者含铂双药化疗中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一级预防3度/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 肿瘤病人生活质量评分表(QOL)(圆圈内为得分)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5)PEG-rhG-CSF预防老年肺癌多程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新型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filgrastim-jmdb(论文提纲范文)

1 作用机制
2 药代动力学
3 药效学
4 临床研究
    4.1 Pegfilgrastim与阳性对照药物非格司亭比较
    4.2 Pegfilgrastim与安慰剂比较
    4.3 Pegfilgrastim在特殊人群中应用
5 药物相互作用
6 安全性
7 用法与用量
8 小结

(7)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预防小细胞肺癌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观察方法
        1.2.2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指标
        次要观察指标
    1.3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病例资料及临床特点
    2.2 主要观察指标
    2.3 次要观察指标
        2.3.1 化疗延迟率及延迟时间
        2.3.2 中性粒细胞的最低值以及最低值出现的时间
        2.3.3 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
        2.3.4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变化情况
        2.3.5 不良反应
3.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多中心上市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研究设计
        1.2.2 试验药物和使用方法
        1.2.2 评价指标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基本情况
    2.2 有效性评价
        2.2.1 各化疗周期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
        2.2.2 ANC的动态变化
        2.2.3 FN发生率
        2.2.4 抗生素使用率
    2.3 安全性
3 讨论

(9)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化疗前后间隔给药二级预防恶性实体瘤患者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文献综述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恶性实体瘤患者化疗诱导的中性粒细胞缺乏症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10)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改善胃癌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淋巴瘤化疗后使用Pegfilgrastim及每日使用非格司亭的比较:一项随机、多中心、开放 性Ⅱ期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60年发展历程和主要成果(1960—2020)[J]. 石远凯,孙燕. 中华肿瘤杂志, 2021(06)
  • [2]比较PEG-G-CSF与G-CSF在自体移植外周血干细胞动员中的作用 ——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D]. 谌通通. 桂林医学院, 2021(01)
  • [3]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D]. 赵同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老年晚期肺癌患者含铂双药化疗中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一级预防3度/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价值研究[D]. 贺晶晶.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5]PEG-rhG-CSF预防老年肺癌多程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应用研究[D]. 周雯鼎.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6]新型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filgrastim-jmdb[J]. 李少强,封宇飞,胡欣.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9(03)
  • [7]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预防小细胞肺癌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分析[D]. 张冀伟.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2)
  • [8]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多中心上市后临床研究[J]. 石远凯,许建萍,吴昌平,张燕,杨俊泉,周涛,刘峥,茅卫东,张沂平,王嵬,于忠和,邬麟,陈建华,王娟,安永辉,蔡建辉,刘明,陈振东,李青山,任朝英,杨志勇,李宝兰,赵敏,刘哲峰,刘斌. 中国肿瘤临床, 2017(14)
  • [9]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化疗前后间隔给药二级预防恶性实体瘤患者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分析[D]. 陈卓. 滨州医学院, 2016(04)
  • [10]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改善胃癌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观察[D]. 郭少鹭. 山东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淋巴瘤化疗后培非格司亭与每日非格司亭比较:一项随机、多中心、开放标签的 II 期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