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相关性肾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卢泽芬[1](2020)在《AITD肾脏组织IP10的表达及盐酸吡格列酮对其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AITD)是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不仅造成甲状腺组织炎症细胞浸润、甲状腺功能异常,临床表现还涉及甲状腺外的多个组织、器官。肾脏病变是AITD较常见的器官损伤,常引起尿蛋白增加,严重病例会导致血清肌酐、尿素氮升高,被称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相关性肾病。但由于病变隐匿,AITD患者肾脏损伤的情况常常被忽视,针对AITD患者肾脏损伤的机制以及相关治疗的研究较少。本课题主要针对AITD肾脏损伤的炎症因子途径进行研究,探讨趋化因子IP10在AITD肾脏的表达情况,及应用盐酸吡格列酮干预对IP10在AITD小鼠肾脏的表达的作用,以期为AITD肾脏损伤的炎症因子途径以及药物治疗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支撑。方法:1.临床病例研究:收集肾内科进行肾脏穿刺的患者的病例,按照是否合并AITD分为AITD组和非AITD组,通过血清学检测对AITD组患者和非AITD组患者的甲状腺功能、甲状腺抗体、肾功能、白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血清补体C3、补体C4、Ig A、Ig M、Ig G进行比较,观察AITD是否对患者甲状腺功能以及肾脏功能产生影响,同时观察AITD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患者肾脏穿刺组织染色,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肾脏组织趋化因子IP10及TPO染色情况。2.动物实验研究:应用异种蛋白——猪甲状腺球蛋白溶于完全弗氏佐剂,配置成2mg/m L的溶液,对6周龄C57BL/6小鼠腹部多点皮下注射进行免疫,并于2周、3周、4周、5周、6周时加强免疫。对照组小鼠给予生理盐水-完全弗氏佐剂于相同部位进行注射。6周后检验造模是否成功。将检验造模成功的AITD小鼠随机分成单纯AITD组(M组)、盐酸吡格列酮干预组(P组),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N组),每组10只。实施干预方案:P组小鼠每只每日给予0.2ml 2.0mg/ml PIO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灌胃,N组、M组小鼠每只每日给予0.2ml 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灌胃。干预4周后处死。应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苦味酸法、脲酶法等方法测定各组小鼠血浆甲状腺功能、甲状腺抗体、肌酐、尿素氮水平,观察各组小鼠血清学指标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肾脏组织IP10、TNF-α的表达,探索盐酸吡格列酮对小鼠肾脏炎症反应的作用。结果:1.与非AITD组患者相比,AITD组患者的24小时尿蛋白量显着较高(P<0.05),其他肾脏功能指标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2.与非AITD组患者相比,AITD组患者的血清补体C4水平较低(P<0.05),血清Ig A、Ig M、Ig G显着升高(P<0.05);3.与非AITD组患者相比,AITD组患者肾脏穿刺组织中TPO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显着较高(P<0.05);4.与非AITD组患者相比,AITD组患者肾脏穿刺组织中IP10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显着较高(P<0.05);5.对小鼠肾脏IP10、TNF-α免疫组化染色及Western blot蛋白表达检测发现,与N组相比,M组和P组IP10、TNF-α表达显着较高(P<0.05),且P组显着低于M组,P<0.05。结论:1.TPO在AITD患者肾脏穿刺组织染色阳性,为肾脏组织遭受免疫复合物激发的免疫攻击提供了条件。2.趋化因子IP10在AITD组患者肾脏穿刺组织中染色阳性率较非AITD组显着增加,表明AITD患者肾脏组织炎症反应加剧。3.盐酸吡格列酮可有效抑制趋化因子IP10及炎症因子TNF-α在AITD小鼠肾脏的表达。
魏骐骄[2](2020)在《儿童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及药物基因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北京协和医院儿科近5年儿童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的临床特点,并探讨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药物代谢酶相关基因的基因型和单倍型与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关系,进一步根据患儿CTX药物基因检测结果调整治疗,评估药物基因组学(Pharmacogenomics,PGx)指导对治疗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为LN患儿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横断面调查法,查阅并收集62例LN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4年及5年的临床资料,描述患儿的临床特点。2.采用非随机对照试验方法,选择Ⅲ型或Ⅳ型LN患儿共33例,根据家长意愿入CTX诱导治疗3个月组(A组,n=12)和6个月组(B组,n=21),比较两组患儿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3.回顾性分析79例以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起病的LN患儿(n=31)及非NS起病LN患儿(n=48)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转归。4.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99例LN患儿早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5.检测46例LN患儿的CTX代谢酶相关基因CYP2B6、CYP2C19和GSTP1,用PHASE 2.1软件对其进行单倍型分析,并分析与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关系。6.根据20例LN患儿CTX药物基因检测结果对其治疗进行调整,与20例未行药物基因检测的患儿进行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比较,评估PGx指导对治疗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结果:1.本中心LN患儿经规范治疗后疗效良好。但在长期治疗过程中应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如激素相关性高血压、高眼压,还应特别关注羟氯喹导致视野缺损,以避免不良后果。2.CTX诱导缓解治疗3个月或6个月后序贯吗替麦考酚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对于患儿预后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着影响。3.以NS起病的患儿肾损害更严重,达到临床缓解所需要的时间更长。4.口腔溃疡、24小时尿蛋白(24 hour-urine protein,24h-UP)增高、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降低是LN早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5.CYP2C19*2(rs4244285)和GSTP1(rs1659)位点变异可使疗效降低,无效组的 1011101 单倍型 CYP2B6(rs4802101 多态型、rs8192709 野生型、rs3745274野生型、rs2279343 野生型),GSTP1(rs1695 野生型),CYP2C19(rs4986893 野生型、rs4244285多态型)频率高于有效组。6.CTX药物基因指导与否对LN患儿疗效及不良反应无明显影响。结论:本研究分析了 LN患儿临床特点,并发现了 CYP2B6、CYP2C19和GSTP1基因型及单倍型与CTX治疗儿童LN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关系。但CTX药物基因指导对LN患儿疗效及不良反应无明显影响。
邹林峰[3](2019)在《干燥综合征合并膜性肾病机制初探》文中研究说明一、研究背景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 Syndrome,pSS)是一种可以累及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肾脏也是其受累器官之一,常见表现为肾小管酸中毒和间质性肾炎。目前尚缺乏关于pSS肾小球病变临床、病理、预后及相关机制的研究。在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中,我们发现pSS肾小球受累以膜性肾病(MN)为主,且iMN的特异性抗体—抗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与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组患者无显着差异,故干燥综合征合并膜性肾病(pSS-MN)中pSS和MN的关系尚不明确。除抗PLA2R抗体之外,最近发现EXT1/2抗原在继发性MN中的高表达,以及IL-34在狼疮肾炎的致病作用亦受到了重视,但目前仍缺乏在pSS-MN中的验证。近年来在iMN的遗传背景逐渐受到重视,在两项大规模的研究中均确认HLA-DRB1*15:01是iMN致病的高危位点。此外,iMN和pSS亦拥有多个高度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突变,目前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研究及后续的验证中已得到了确认,而继发性MN是否具有类似的特征仍无相关研究。本研究总结了北京结合医院20余年来pSS-MN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特点,比较其与特发性膜性肾病(iMN)及V型狼疮肾炎(LN)在临床病理及预后方面的异同,探索pSS-MN中PLA2R、EXT1/2,IL-34及其受体PTPRZ的表达,并从HLA及SNP层面比较pSS-MN与iMN病人,pSS病人以及正常人群中的异同,试图揭示pSS-MN中pSS与MN的关系,为下一步研究其发病机制及潜在的干预措施提供一定线索。二、研究目的1.总结pSS-MN患者的临床病理、治疗及预后特点;2.通过免疫机制(PLA2R、EXT1/2、IL-34及其受体PTPRZ)探究pSS-MN是原发还是继发关系;3.通过遗传背景(HLA、SNP)鉴别pSS-MN是原发还是继发关系。三、研究方法回顾性纳入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患者中从1993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的pSS-MN病例,自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的iMN病例,以及自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的V型LN病例,所有患者均经肾活检确诊,临床资料完整。收集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评价pSS-MN干燥综合征活动性,对肾小球、肾小管间质损伤进行半定量分析。通过免疫组化的方式进行IL-34,PTPRZ,EXT1/2的染色,通过Sanger测序的方法进行HLA Ⅱ类基因进行分型以及SNP测序,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及预后之间的关联性。统计软件为SPSS 19.0软件(IBM,USA)、R(version 3.5.3)。主要的统计方法包括t检验、秩和检验、ANOVA、Fisher精确检验、Spearman和Pearson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最大期望算法等。四、研究结果(一)pSS-MN病例的临床病理特点共有82例pSS-MN患者纳入本研究,占同期pSS患者肾活检病例的33.6%。1.临床特点:女性为主(80.5%),平均年龄53.4±13.5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72.0%)和镜下血尿(72.0%),活检时的24小时尿蛋白量(24hUpro)为 4.05±2.96g,血清白蛋白水平为 27.8±6.2g/L,eGFR 为89.4±24.9mL/(min*1.73m2)。与iMN患者进行比较,其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及肾外临床指标(Hgb、PLT、WBC、ESR)显着异于iMN及LN组病人,其24hUpro显着低于iMN组病人。免疫学方面,其血清IgG及IgA显着高于其他两组,而补体C3的水平显着低于iMN,显着高于LN。2.病理特点:与iMN比较,其不典型膜性肾病比例显着增高,在典型膜性肾病当中MN分期无显着性差异,肾小球比较中仅内皮损伤程度有显着性差异,而在间质小管损伤差异显着。免疫荧光方面pSS-MN病人中C1q的沉积显着多于iMN病人,IgG4沉积与iMN病人无显着差异。与LN组相比,pSS-MN小球受损显着轻于LN组,而小管间质受累显着重于LN组,其免疫荧光除IgG沉积外均显着异于LN组。不典型膜性肾病组年龄更轻,Hgb更低,ESR及血清IgG更高。(二)PLA2R、IL-34、PTPRZ、EXT1/2 在肾组织中的表达pSS-MN组患者血清抗PLA2R抗体的阳性率与iMN组没有显着差异(41.5%vs 51.9%,p=0.052),组织 PLA2R 抗原阳性率低于 iMN(60.7%vs 87.3%,p=0.005),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组的24hUpro更高,不典型膜性肾病组织抗PLA2R抗原阳性率较低。对15例pSS-MN进行EXT1/2免疫组化染色,未见到沿小球基底膜线样沉积的EXT1/2表达。对15例pSS-MN淋巴细胞浸润不同程度的患者进行IL-34、PTPRZ染色,免疫组化半定量分析的结果显示IL-34和PTPRZ水平在GML、iMN及pSS-MN中没有显着差异。(三)pSS-MN的预后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中位随访时间为24个月。与iMN及LN组相比,三者在2年内完全缓解并无显着差异,活检时24hUpro是其达到完全缓解的危险因素。血清抗PLA2R抗体是否阳性与预后无显着性关系,但抗体转阴后24hUpro下降。(四)pSS-MN患者HLA及SNP遗传特点58例pSS-MN患者完成HLA-DQA1、DQB1、DRB1及DRB3的分型以及8个SNP位点的测序工作。1.HLA位点比较:与文献对比,无HLA位点与iMN存在显着性差异,DQA1*01:02,DQB1*06:02,DRB1*15:01 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DRB1*03:01与iMN组及正常对照均无显着性差异,DRB3*02:02显着低于iMN组但显着高于正常对照。单倍体分析DQA1*01:02-DQB1*06:02-DRB1*15:01显着高于对照组而与iMN组无差异。2.SNP 位点比较:与病例组比较,pSS-MN 在 rs2187668(p<0.001)和 rs9271588(p<0.001)两个位点上存在显着差异,而与正常对照的比较中,仅与rs5029939(p=0.492)无显着性差异,与其他位点均有显着性差异。3.与临床指标的关系:DRB1*15:01阳性的患者血清抗PLA2R抗体的阳性率(57.1%vs 10%,p=0.012)更高,活检时 24hUpro 更高(4.73±3.56g vs 2.82±1.71,p=0.020),两者在其他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方面没有显着差异。尚未观察到SNP突变对于临床及预后指标的意义。结论在本研究条件下:1.pSS-MN患者肾小球损伤与iMN患者类似,而显着异于LN患者,三者预后无显着差异;2.未观察到抗PLA2R抗体、EXT1/2在pSS-MN与iMN病人中表达的改变,未观察到IL-34及其受体PTPRZ表达的显着性差异;3.pSS-MN与iMN有相似的HLA和SNP相关遗传背景,HLA-DRB1*15:01是其致病的高危位点。iMN和pSS相关SNP在pSS-MN存在显着连锁不平衡的关系。
尹雯悦[4](2019)在《女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女性单纯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chronic lymphocytic thyroiditis,CLT)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两组病例的分析研究,探讨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女性患者的相关临床病理特征,从而为临床预防、治疗此类疾病提供更坚实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女性甲状腺癌需行手术者,随机从其中选取术后病理证实为PTC者56例,纳入A组;病理证实为CLT合并PTC者51例,纳入B组。分析研究两组病例临床病理资料,比较这两组病例在发病年龄、肿瘤大小、术前TSH水平、术前TGAb、TPOAb水平、术前血小板参数、中央组淋巴结(central lymphnode,CLN)转移发生率等方面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1)A、B两组患者年龄分别为43.25±12.94岁,43.22±11.25岁,统计学显示两者之间无差异(P=O.988>0.05)。(2)A、B两组肿瘤的秩平均值直径分别为61.62和45.64,统计学显示两者之间有差异(P=0.008<0.05)。(3)A、B两组术前TSH的秩平均值分别为48.08和60.5,统计学显示两者之间有差异(P=O.039<0.05)。(4)A、B两组术前TGAb水平的秩平均值分别为33.26和76.77,统计学显示两者之间有显着差异(P=O.000<0.05)。(5)A、B两组术前TPOAb水平的秩平均值分别为41.49和67.74,统计学显示两者之间有显着差异(P=O.000<0.05)。(6)术前血小板参数中,A、B两组术前PLT分别为(238.02±64.14)*10^9/L,(267.96±55.84)*10^9/L,统计学显示两者之间有差异(P=O.012<0.05)。A、B两组术前PDW分别为14.30±2.30(f1),13.13±2.78(f1),统计学显示两者之间有差异(P=O.019<0.05)。A、B两者术前MPV无差异(P=O.57>0.05)。(7)A组淋巴结转移率为58.9%,B组淋巴结转移率为37.3%,统计学显示两者间有差异(P=0.025<0.05)。结论:1.当女性患者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时,肿瘤直径更小,淋巴结转移率更低,意味着预后更好。2.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时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女性患者术前甲状腺功能检查中TSH会更高,TGAb和TPOAb显着高于单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3.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时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女性患者术前血小板参数中,血小板计数更高,血小板分布宽度更低。
闫园园[5](2019)在《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析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疾病患者的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差异,探讨IGF-1在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疾病的发病过程中作用,以及是否可以作为临床干预效果评价的检测指标,为糖尿病患者的预防和治疗甲状腺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5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200例,依据是否合并甲状腺疾病,将单纯糖尿病组50例设为对照组,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疾病组150例设为病例组,其中病例组包括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组、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组、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结节(甲结)组,分别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比较两组间性别、年龄、BMI、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胰岛素(INS)、空腹C肽、餐后2 h C肽、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胰岛素抵抗(IR)、IGF-1、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以及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将所有数据录入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分析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两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疾病的影响因素采用非条件二分类Logisitic回归分析。结果1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疾病组年龄、糖尿病病程、FPG、IR、FINS、HbA1c、TC、HDL、TgAb均高于单纯糖尿病组,LDL低于单纯糖尿病组。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疾病组血清IGF-1水平低于单纯糖尿病组,且当IGF-1≤157ug/L,糖尿病合甲状腺疾病的风险升高约1.518倍。以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IGF-1、年龄、糖尿病病程、FPG、IR、FINS、HbA1c、TC、HDL、TgAb、LDL为自变量,以是否为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疾病为因变量,进行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GF-1、IR、糖尿病病程是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疾病的影响因素。2糖尿病合并甲亢组糖尿病病程、FPG、IR、FINS、TgAb、TPOAb均高于单纯糖尿病组,TG、TC均低于单纯糖尿病组。糖尿病合并甲亢组血清IGF-1水平低于单纯糖尿病组,且当IGF-1≤151ug/L,糖尿病合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风险升高3.958倍。以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IGF-1、糖尿病病程、FINS、FPG、IR、TPOAb、TgAb、TG、TC为自变量,以是否为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为因变量,进行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GF-1、IR、FINS是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影响因素。3糖尿病合并甲减组糖尿病病程、BMI、FPG、IR、HbA1c、HDL、TG、TC、TgAb均高于单纯糖尿病组,LDL低于单纯糖尿病组。糖尿病合并甲减组血清IGF-1水平低于单纯糖尿病组,且当IGF-1≤166ug/L,糖尿病合甲状腺减退症的风险升高约2.222倍。以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IGF-1、糖尿病病程、BMI、HbA1c、FPG、TG、TC、HDL、LDL、TgAb、IR为自变量,以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为因变量,进行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GF-1、IR是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影响因素。4糖尿病合并甲结组年龄、糖尿病病程、FPG、TgAb均高于单纯糖尿病组。糖尿病合并甲结组血清IGF-1水平与单纯糖尿病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Spearman相关分析血清IGF-1与甲状腺结节TI-RADS分级的关系,结果显示血清IGF-1与甲状腺结节TI-RADS分级呈正相关关系(rs=0.524,P=0.001)。以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结节为因变量,以年龄、糖尿病病程、FPG、TgAb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GF-1不是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结节的影响因素,糖尿病病程、FPG、TgAb是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结节的影响因素。结论1血清IGF-1水平与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疾病相关,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疾病患者血清IGF-1水平低于单纯糖尿病患者。2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血清IGF-1水平低于单纯糖尿病患者。3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血清IGF-1水平低于单纯糖尿病患者。图0幅;表18个;参53篇。
宋佳治[6](2019)在《合并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的肾小球疾病临床病理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合并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的肾小球疾病临床病理特征,为临床处理这类疾病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01月至2018年11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肾内科住院患者中部分肾活检的肾小球疾病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将合并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者38例为实验组(A组),行肾组织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及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的免疫组化染色;选取年龄、性别、肾脏病理类型与A组相同,但无甲状腺疾病者76例设置为对照组(B组);收集同期甲状腺自身抗体阴性但甲状腺功能异常者33例为抗体阴性甲状腺功能异常组(C组)。比较组间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肌酐、血清白蛋白以及血清Ig G、Ig M、Ig A、补体C3、补体C4水平、甲状腺功能和肾脏病理学差异。结果1、A组38例患者中甲状腺功能异常29例,其中甲减及亚临床甲减16例,甲亢及亚临床甲亢13例,所有患者肾组织甲状腺自身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均阴性。2、A组38例患者中Ig A肾病14例,狼疮性肾炎10例,膜性肾病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各4例,其他病理类型6例。B组76例患者中Ig A肾病28例,狼疮性肾炎20例,膜性肾病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各8例,其他病理类型12例。C组33例患者中31例为甲减或亚临床甲减表现;33例中共有膜性肾病14例,Ig A肾病4例,微小病变肾病和糖尿病肾病各3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例,其他病理类型4例。3、A组与B组血清IgG及IgA水平有差异,A组血清IgG及IgA水平明显较高(p<0.05);其余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血肌酐以及血清Ig M、C3、C4指标,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合并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的多种肾小球疾病患者肾脏组织均未能发现甲状腺自身抗体蛋白沉积,因此不能提供甲状腺自身抗体导致肾小球疾病的证据。2、青年女性患肾小球疾病者,应注意监测甲状腺自身抗体及甲状腺功能水平,以便于相关疾病的早期发现与预防;甲状腺自身抗体阴性的肾小球疾病患者仍需注意监测甲状腺功能情况,尤其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生。3、合并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的肾小球疾病主要为Ig A肾病、狼疮性肾炎、膜性肾病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而甲状腺自身抗体正常的肾小球疾病患者以膜性肾病多见,Ig A肾病、微小病变性肾病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相对较少,狼疮性肾炎罕见。4、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患者血清Ig G及Ig A水平较高,可能与自身免疫等因素相关;而其蛋白尿、血肌酐等肾损害指标及其预后情况相比于甲状腺自身抗体阴性患者无较大差异。
张丹[7](2018)在《PLA2R和THSD7A及其抗体在膜性肾病中的临床价值和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是成人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的主要病因之一,且近年来我国IMN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虽然部分患者可自发缓解,但仍有近1/3的患者将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IMN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2009年M型磷酯酶A2受体(phospholipase A2 receptor,PLA2R)被首次证实在肾小球足细胞表达,是IMN的重要靶抗原。近来又发现了IMN的另一靶抗原1型血小板反应蛋白7A域(thrombospondintype-1 domain containing 7A,THSD7A)。本研究旨在探讨肾小球PLA2R和THSD7A及其抗体用于诊断IMN的价值,IMN患者血清抗PLA2R抗体与肾小球PLA2R抗原之间的关系,以及分析PLA2R和THSD7A及其抗体与疾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并进一步对MN合并肿瘤的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和自身抗原抗体分析,进一步探索肿瘤与MN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还通过比较PLA2R相关性IMN和非PLA2R相关性IMN患者中补体系统C4d和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annose binding lectin,MBL)的表达以及分析PLA2R1,HLA-DQA1基因多态性,深入了解PLA2R参与IMN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临床和病理明确诊断为MN的患者以及其它肾小球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病理资料;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组织PLA2R、THSD7A和IgG4;同时分别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检测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抗PLA2R抗体和THSD7A抗体的水平;在肿瘤合并MN的患者中检测肾组织PLA2R、THSD7A和IGG4的阳性率以及血清PLA2R抗体和THSD7A抗体,分析其在鉴别肿瘤相关性MN中的价值;通过免疫组化法对肾组织进行C4d和MBL的检测,探索补体途径在PLA2R相关性IMN和PLA2R非相关性IMN中的差异;通过对6个PLA2R1基因中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和1个HLA-DQA1 SNP检测,了解PLA2R相关性IMN的基因型特点。结果:肾小球PLA2R阳性率在IMN组、非IMN组和非典型MN组中分别为85.4%(164/192)、15%(9/60)和75%(15/20),IMN组和非IMN组间具显着差异(p<0.05);12例HBV-LN患者中PLA2R抗原染色阳性4例,14例肿瘤合并MN中PLA2R抗原阳性5例,V型LN和非MN患者PLA2R抗原均为阴性;在IMN中,PLA2R抗原阳性组较PLA2R抗原阴性组患者高血压发生率更高,血浆白蛋白水平更低(p<0.05);随访后PLA2R阳性和阴性组平均24hUPro、血浆Alb、SCr和eGFR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LA2R抗原阴性组缓解率较PLA2R抗原阳性组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PLA2R抗原阴性的IMN患者中发现3例肾组织THSD7A阳性,占IMN患者的1.6%;儿童IMN中肾小球PLA2R阳性率占42.1%(16/38),其中少儿组占25.9%(7/27),青少年组占81.8%(9/11),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少儿组与青少年组比较,血尿发生率更高,蛋白尿和血肌酐水平更低,eGFR水平更高(p<0.05)。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率在IMN组和非IMN组中分别为65.8%(50/76)和11.6%(5/43)(p<0.05),5例HBV-MN中血清PLA2R抗体阳性2例,7例肿瘤合并MN中3例PLA2R抗体阳性;76例IMN患者中肾小球PLA2R抗原阳性70例(92.1%),肾小球PLA2R抗原阳性患者中血清抗PLA2R抗体阴性21例(30%);抗PLA2R抗体阳性患者较抗体阴性患者24hUPro水平更高,Alb水平更低(p<0.05),且抗体滴度水平与24hUPro(p=0.047,r=0.372)和血Alb均有相关性(p=0.036,r=-0.258);PLA2R抗体高滴度组、低滴度组和PLA2R抗体(-)患者总缓解率分别为68.4%(13/19)、80.0%(12/15)和92.3%(12/13),其中CR者分别为31.6%,13.3%和46.2%,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3例肾组织THSD7A抗原染色阳性的患者中,1例患者同时检测出血清THSD7A抗体阳性,随访后此患者蛋白尿部分缓解,同时测THSD7A抗体为阴性。与IMN患者相比,MN合并恶肿瘤的患者平均年龄明显升高,sCr水平更高,肾功能损伤程度更严重(p<0.05);13例恶性肿瘤合并MN患者中9例肾小球PLA2R抗原染色阴性,且不伴肾组织IgG4沉积;4例肾组织PLA2R阳性,同时IgG4染色阳性。其中2例同时伴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且肿瘤切除后蛋白尿均未缓解,另2例为MN复发同时发现肿瘤;肾组织THSD7A染色及其抗体均为阴性;另发现一例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合并MN患者PLA2R和THSD7A抗原双阳性。IMN患者中肾组织C4d阳性率为82%(41/50),其中肾组织MBL阳性患者为29.3%(12/41)。C4d阴性患者中未发现MBL阳性;PLA2R相关性IMN和PLA2R非相关性IMN中,C4d阳性率分别为83.3%(25/30)和80%(16/20),其中MBL阳性率分别为26.7%(8/30)和20%(4/20)(p>0.05)。本队列IMN患者与健康人群相比,rs4664308、rs3828323、rs3749117和rs2715928在基因频率上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PLA2R相关性和非相关性IMN组人群rs3828323均以CC型为主,前组CC型比例更高,组间具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rs4664308、rs35771982、rs3749117和rs3749119多以AA型、GG型、TT型和CC型为主,HLA-DQA1基因rs2187668多为GG型,前组患者上述基因型比例更高,但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MN患者中肾小球PLA2R抗原染色阳性率明显高于非IMN患者,可作为鉴别IMN的有效手段;IMN中PLA2R阳性患者高血压比例更多,血浆Alb水平更低,提示PLA2R抗原与疾病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虽然IMN患者肾组织THSD7A抗原阳性率较低,但与PLA2R抗原联合检测对IMN诊断仍有重要价值;在儿童IMN中肾小球PLA2R阳性率明显低于成人。少儿组(25.9%)与青少年组(81.8%)相比有明显差异,青少年IMN患者临床表现及PLA2R阳性率均与成人IMN更为接近,提示少儿IMN可能有与成人不同的发病机制,青少年组IMN发病机制可能与成人IMN相似。IMN患者中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非IMN患者,提示抗PLA2R抗体在IMN中有较高特异性;血清抗PLA2R抗体与肾小球PLA2R抗原相比,抗体阳性者其抗原表达绝大多数为阴性,而抗原阳性者中部分抗体为阴性,提示PLA2R抗原敏感性相对更高;血清抗PLA2R抗体和THSD7A抗体可反映疾病严重程度,且可能与疾病预后相关。恶性肿瘤合并MN患者中4例PLA2R抗原阳性患者中2例PLA2R抗体阳性,肾组织同时存在IgG4沉积,2例为MN复发同时发现肿瘤,根据病程间距及预后判断可能为肿瘤伴随IMN同时存在。提示肾小球PLA2R及其抗体和IgG4检测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肿瘤和MN间的关系。IMN患者中肾组织C4d阳性率82%,其中MBL阳性率为29.3%,提示IMN患者中除了旁路途径,经典途径和凝集素途径均可能参与补体激活;但补体激活在PLA2R相关性IMN与PLA2R非相关性IMN中未有明显差异。PLA2R相关性和非相关性IMN组rs3828323基因型具显着性差异,提示PLA2R相关性IMN和PLA2R非相关性IMN在基因易感性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赵莲[8](2017)在《桥本甲状腺炎患者血液中炎症因子水平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患者的病因以及肾功能指标与疾病的关系,为防止临床误诊提供依据,同时我们检测了HT患者血清中的炎症因子,为探索HT的发病机制提供了依据。方法:(1)对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的400例桥本甲状腺炎的门诊及住院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以探究与HT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2)回顾性分析1270例桥本甲状腺炎门诊及住院患者的甲状腺功能指标和肾功能指标,将患者按TSH水平分为正常和升高组,用t检验分析两组病人对应的IgA、IgG、IgM、C3、C4、Cr、尿素、尿酸、尿隐血指标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应用Graphpad Prism5软件对TGAb、TPOAb、TSH与对应的IgA、IgG、IgM、C3、C4、Cr、尿素、尿酸、逐一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检测HT患者血清中的细胞因子和共刺激分子等指标,探讨它们在HT发病中的作用。结果:1桥本甲状腺炎的危险因素可能与碘摄入过量、压力以及不良情绪有关,其中压力所占比重较大。2 HT患者体内的IL-2、IL-6、IFN-γ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IL-2(3.814.07vs.1.92±0.68),IL-6(3.34±2.06vs.2.12±1.59),IFN-γ(2.85±3.98 Vs.1.53±0.82)而IL-10的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61±0.53 Vs.2.25±1.18),IL-4、TNF-α与IL-17A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3 HT患者体内的CEA水平高于正常对照,s B7-H3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者。4 TSH水平升高组肌酐、尿酸、IgM、IgG、C3、C4均会明显变化,TSH水平升高组肌酐、尿酸、IgG、IgM较TSH水平正常组明显增高(P<0.05),TSH水平升高组C3、C4与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TGAb、TPOAb、TSH与肾功能、补体以及免疫球蛋白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其中血清肌酐(Cr)水平与TSH呈正相关。IgG、IgM与TPOAb、TGAb、TSH呈正相关,C3与TPOAb、TSH呈负相关。C4与TPOAb呈负相关。结论:1 HT患者以20-40岁女性多见,服用硒酵母片可以有效降低患者体内自身抗体浓度。2 HT患者体内存在Th1/Th2失衡,分泌的细胞因子以Th1型为主。3 HT患者的肾功能和甲状腺功能存在相关性,甲状腺功能的异常可以导致肾功能的异常。
温莹莹,常柏,徐延光,程静丽[9](2016)在《2型糖尿病并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相关肾病1例及文献复习》文中提出2型糖尿病合并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相关肾病(AITD-N)诊断困难,且易误诊。本文报告我院收治2型糖尿病并AITD-N病人1例,并复习相关文献,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马雅霞[10](2016)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与肾脏疾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AITD)的诊断率逐渐提高,临床发现其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或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滴度明显升高,且常常伴有其他脏器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中AITD同时合并肾脏损害的情况较早就受到了关注。早在20世纪50年代国外就曾有报道称,AITD患者可伴有蛋白尿,以后陆续有学者也提出相关报道,有学者称其为AITD相关性肾病。AITD合并肾脏损害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不同脏器的表现,还是AITD这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引发了对肾脏的损害?如果是AITD引发了肾脏损害,其机制是什么?目前关于以上问题尚无确切答案。另有研究发现,在GD患者中甲状腺组织中CXC趋化因子受体3(CXCR3)显着升高,在新诊断为慢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患者中,其血清趋化因子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水平较非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者为高,而研究发现IP-10趋化并激活Th1型细胞,可造成组织器官损伤。那么IP-10及其受体CXCR3是否在肾脏受损中也发挥着作用呢?本小组通过收集临床上伴有蛋白尿并进行肾穿刺的肾病患者,观察其中AITD的患病情况,比较AITD患者与非AITD患者肾脏生化指标是否存在差异,并对两组患者的肾脏组织进行AITD特异性抗原——TPO、TG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AITD合并肾脏损害患者的肾脏是否存在相应特异抗原,并对肾脏标本进行细胞趋化因子配体IP10之受体CXCR3的免疫组化染色,为进一步探讨AITD可能造成肾脏损害的机制进行研究。方法:收集肾内科尿蛋白阳性且24小时尿蛋白大于0.5g的住院患者95例。患者均在入院后行经皮肾穿刺活检,病理标本按常规行免疫荧光、光镜、电镜检查,并收集所有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体征、常规实验室方法检查24 h尿蛋白定量、白蛋白、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GFR)测定;收集血清FT3、FT4、促甲状腺激素(TSH)、TGAb、TPOAb;测定补体C3、补体C4、血清Ig A、Ig M、Ig G。分析该95例肾脏疾病患者AITD的患病率;血清TGAb或和TPOAb阳性者为AITD组,另于血清TGAb、TPOAb阴性者中抽取病理类型相当的同等数量的患者为非AITD组。分析两组患者间BUN、SCr、GFR、24h尿蛋白定量、补体C3、补体C4、Ig A、Ig M、Ig G、FT3、FT4、TSH是否存在差异;观察两组肾脏TPO、TG免疫组化染色是否存在差异;观察两组肾脏CXCR3免疫组化染色是否存在差异。结果1.尿蛋白大于0.5g/24h肾活检的肾病患者中AITD患病率9.47%,其中女性为7人,占AITD患者人数77.78%,占尿蛋白大于0.5g/24h肾活检女性患者的18.42%,男性为2人,占AITD患者人数22.22%,占尿蛋白大于0.5g/24h肾活检男性患者3.13%;2.AITD组与非AITD组,组间年龄、性别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血清BUN、SCr、GFR及24h尿蛋白定量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血清FT3、FT4、TSH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血清补体C3、Ig A、Ig M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AITD组血清补体C4低于非AITD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TD组血清Ig G高于非AITD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肾脏免疫组化结果为:AITD患者中肾组织中TPO显色者为1例,显色部位为肾小管,为灶性显色;肾组织中TG肾小管显色者4例,其中肾小球显色2例,为灶性显色;肾组织中CXCR3显色者1例,显色部位为肾小管及肾小球,为灶性显色。结论1.尿蛋白大于0.5g/24h肾病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需注意AITD相关指标筛查,以便及早发现AITD的存在。2.AITD组与非AITD组血清BUN、SCr、GFR及24 h尿蛋白定量相比较P>0.05,组间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说明AITD可能会造成肾脏严重的损伤。3.AITD组与非AITD组血清FT3、FT4、TSH比较P>0.05,组间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说明AITD引起肾损伤,除甲状腺激素紊乱致肾损伤外另有其他损伤机制存在。4.AITD组与非AITD组血清补体C3、Ig A、Ig M比较P>0.05,组间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补体C4低于非AITD组,P<0.05,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血清Ig G高于非AITD组,P<0.05,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其说明在AITD组患者体内可能存在Ig G介导的激活补体和调理作用,亦或存在一种Ig G相关性损伤机制。5.在本研究显示AITD组患者TPO及TG免疫组化肾小管显色,故肾脏损伤可能与肾小管损伤有关,TG免疫组化肾小球亦有显色,故提示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可能是AITD相关性肾损伤的机制之一。6.在本研究显示AITD组患者CXCR3免疫组化肾小管显色,故趋化因子可能是造成肾脏损伤的机制之一。
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相关性肾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相关性肾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AITD肾脏组织IP10的表达及盐酸吡格列酮对其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IP10在AITD肾脏穿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诊断标准 |
1.1.3 研究方法 |
1.1.4 检测方法 |
1.1.5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肾脏活检患者中AITD的患病率 |
1.2.2 AITD组患者与非AITD组患者性别分布特点 |
1.2.3 AITD组患者与非AITD组患者年龄分布特点 |
1.2.4 AITD组与非AITD组血清免疫指标的比较 |
1.2.5 AITD组与非AITD组血清甲状腺功能指标比较 |
1.2.6 AITD组与非AITD组甲状腺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比较 |
1.2.7 AITD组与非AITD组生化指标的比较 |
1.2.8 AITD组与非AITD患者肾脏穿刺活检病理类型比较 |
1.2.9 AITD组与非AITD组患者肾脏活检组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比较 |
1.3 讨论 |
1.3.1 AITD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
1.3.2 AITD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
1.3.3 AITD对肾脏的影响 |
1.4 小结 |
二、PIO 对 AITD 小鼠肾脏组织 IP10 及 TNF-α作用的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材料与仪器 |
2.1.2 实验方法 |
2.1.3 统计学处理 |
2.2 结果 |
2.2.1 猪甲状腺球蛋白注射诱导AITD小鼠模型 |
2.2.2 AITD模型组(M组)和对照组(N组)小鼠血清TSH和甲状腺相关抗体TGAb比较 |
2.2.3 两组小鼠甲状腺组织切片HE染色 |
2.2.4 三组小鼠T3、T4、TSH、TGAb、TPOAb、肌酐、尿素比较 |
2.2.5 各组小鼠肾脏TNF-α、IP10 免疫组化染色 |
2.2.6 各组小鼠肾脏TNF-a、IP10 Western blot结果 |
2.3 讨论 |
2.3.1 实验动物模型建立 |
2.3.2 IP10在AITD肾脏损伤中的作用 |
2.3.3 盐酸吡格列酮对肾脏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
2.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沧州市人民医院患者肾脏穿刺知情告知书 |
综述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与多器官损害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儿童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及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假说及目的 |
1.3.1 儿童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分析 |
1.3.1.1 5年随访的单中心队列研究 |
1.3.1.2 Ⅲ型或Ⅳ型狼疮性肾炎患儿环磷酰胺诱导治疗3和6个月后序贯吗替麦考酚酯的非随机对照试验 |
1.3.1.3 以肾病综合征起病的儿童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分析 |
1.3.1.4 儿童狼疮性肾炎早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 |
1.3.2 药物代谢酶基因型及单倍型与环磷酰胺治疗儿童狼疮性肾炎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关系探讨 |
1.3.3 环磷酰胺药物基因组学指导儿童狼疮性肾炎个体化用药的初步探讨 |
1.4 文献综述—儿童风湿性疾病相关药物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
1.4.1 药物基因组学 |
1.4.2 常用药物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 |
1.4.2.1 糖皮质激素 |
1.4.2.2 非甾体抗炎药 |
1.4.2.3 免疫抑制剂 |
1.4.2.3.1 甲氨喋呤 |
1.4.2.3.2 环磷酰胺 |
1.4.2.3.3 吗替麦考酚酯 |
1.4.2.3.4 环孢素 |
1.4.2.3.5 他克莫司 |
1.4.2.3.6 羟氯喹 |
1.4.2.3.7 其他免疫抑制剂 |
1.4.2.4 生物制剂 |
1.4.2.4.1 TNF-α拮抗剂 |
1.4.2.4.2 IL受体拮抗剂 |
1.4.2.4.3 T细胞协同刺激阻断剂与B细胞抑制剂 |
1.4.3 小结 |
1.5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儿童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分析 |
2.1 儿童狼疮性肾炎的5年随访的单中心队列研究 |
2.1.1 资料与方法 |
2.1.1.1 研究对象 |
2.1.1.2 资料收集 |
2.1.1.3 相关定义 |
2.1.1.4 统计学方法 |
2.1.2 结果 |
2.1.2.1 LN患儿起病时人口学特征及临床特点 |
2.1.2.2 肾活检病理类型分析 |
2.1.2.3 实验室检查结果 |
2.1.2.4 药物治疗 |
2.1.2.5 治疗结局 |
2.1.2.6 药物不良反应 |
2.1.3 讨论 |
2.2 Ⅲ型或Ⅳ型狼疮性肾炎患儿环磷酰胺诱导治疗3和6个月后序贯吗替麦考酚酯的非随机对照试验 |
2.2.1 资料与方法 |
2.2.1.1 研究设计 |
2.2.1.2 治疗方案 |
2.2.1.3 纳排标准 |
2.2.1.4 结局指标 |
2.2.1.5 统计学方法 |
2.2.2 结果 |
2.2.2.1 一般情况 |
2.2.2.2 不同时间点指标比较 |
2.2.2.3 A、B两组疗效比较 |
2.2.2.4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2.2.2.5 完全缓解患儿的分组分析 |
2.2.2.6 未完全缓解患儿的分组分析 |
2.2.3 讨论 |
2.3 以肾病综合征起病的儿童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分析 |
2.3.1 资料与方法 |
2.3.1.1 研究对象 |
2.3.1.2 研究方法 |
2.3.1.3 统计学方法 |
2.3.2 结果 |
2.3.2.1 一般情况比较 |
2.3.2.2 实验室指标比较 |
2.3.2.3 肾损害及狼疮活动指标的比较 |
2.3.2.4 治疗方案及治疗有效率的比较 |
2.3.3 讨论 |
2.4 儿童狼疮性肾炎早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 |
2.4.1 资料与方法 |
2.4.1.1 研究对象及纳排标准 |
2.4.1.2 资料收集 |
2.4.1.3 分组标准 |
2.4.1.4 统计学方法 |
2.4.2 结果 |
2.4.2.1 一般资料及起病时实验室检查比较 |
2.4.2.2 Logistic回归分析 |
2.4.3 讨论 |
第三章 药物代谢酶基因型及单倍型与环磷酰胺治疗儿童狼疮性肾炎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关系探讨 |
3.1 资料与方法 |
3.1.1 研究设计 |
3.1.2 资料收集 |
3.1.3 药物治疗方案 |
3.1.4 基因检测 |
3.1.5 数据分析 |
3.2 结果 |
3.2.1 入组患儿的人口学特征 |
3.2.2 入组患儿不同SNP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 |
3.2.3 患儿疗效分组及临床资料 |
3.2.4 患儿不良反应分组及临床资料 |
3.2.5 不同分组间基因型与基因频率的比较 |
3.2.6 基因单倍型分析 |
3.2.7 不同分组间单倍型分布频率的比较 |
3.2.8 临床病例回顾 |
3.3 讨论 |
第四章 环磷酰胺药物基因组学指导儿童狼疮性肾炎个体化用药的初步探讨 |
4.1 资料与方法 |
4.1.1 研究对象 |
4.1.2 研究结局指标 |
4.1.3 研究具体流程 |
4.1.4 药物治疗方案 |
4.1.5 数据分析 |
4.2 结果 |
4.2.1 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 |
4.2.2 不同时间点两组患儿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
4.2.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
4.2.4 两组患儿治疗疗效的比较 |
4.3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电话问卷 |
附件2 SLEDIA评分表 |
附件3 CTX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 |
附件4 不同分组间ABCB1基因型与基因频率的比较 |
附件5 知情同意书 |
附件6 环磷酰胺药物基因组学指导狼疮性肾炎患儿个体化用药的研究的CRF表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干燥综合征合并膜性肾病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膜性肾病的临床特点 |
第一节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膜性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 |
第二节 干燥综合征合并膜性肾病的自身抗体和炎症因子表达特点 |
第三节 干燥综合征合并膜性肾病预后分析 |
第二部分 干燥综合征合并膜性肾病的基因特点 |
第一节 干燥综合征合并膜性肾病的HLA分型特点 |
第二节 干燥综合征合并膜性肾病SNP位点 |
讨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女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2 研究方法及步骤 |
3 手术方式的选择 |
结果汇总 |
1. 正态性检验 |
2. 卡方检验结果: 用于判断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率是否有统计学差异 |
3. t检验(均值±标准差): 用于判断符合正态分布的研究项目是否有统计学差异 |
4. 非参数检验(秩平均值): 用于判断符合不正态分布的研究项目是否有统计学差异 |
5. Logistic回归分析 |
6. ROC曲线 |
结论 |
讨论 |
1. 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简介 |
2. 甲状腺乳头状癌简介 |
3. CLT合并PTC流行病学简单资料 |
4. CLT合并PTC的病理特点 |
5.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关系 |
6. 年龄、性别与CLT&PTC |
7. 碘与CLT&PTC |
8. 血清TSH水平与CLT&PTC |
9. 血清TGAb、TPOAb与CLT&PTC |
10. 血小板参数与CLT&PTC |
11. 基因与CLT&PTC |
12. 治疗 |
展望及不足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相关性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致谢 |
(5)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因素 |
1.1.3 统计学分析 |
1.1.4 质量控制 |
1.2 结果 |
1.2.1 血清IGF-1 与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
1.2.2 血清IGF-1 水平与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相关性 |
1.2.3 血清IGF-1 与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相关性 |
1.2.4 血清IGF-1 与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结节的相关性 |
1.3 讨论 |
1.3.1 血清IGF-1 与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疾病的关系 |
1.3.2 血清IGF-1 与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关系 |
1.3.3 血清IGF-1 与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关系 |
1.3.4 血清IGF-1 与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结节的关系 |
1.3.5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
2.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
2.1.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的相关研究 |
2.1.2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与高胰岛素血症 |
2.1.3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与甲状腺激素 |
2.1.4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与肿瘤 |
2.2 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
2.2.1 糖尿病合并甲功异常的流行状况 |
2.2.2 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结节的流行状况 |
2.2.3 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的发生机制 |
2.2.4 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结节可能的发生机制 |
2.3 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疾病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A 2型糖尿病调查表 |
附录B 参与临床研究患者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合并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的肾小球疾病临床病理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综述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发病机制及相关肾损害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7)PLA2R和THSD7A及其抗体在膜性肾病中的临床价值和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语索引 |
绪论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肾组织PLA2R和THSD7A检测在IMN中的意义 |
引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血清抗PLA2R和THSD7A抗体的检测在IMN中 的意义 |
引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肾组织PLA2R和THSD7A及其抗体在肿瘤合并MN中的意义 |
引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PLA2R相关性IMN中补体激活及基因多态性的意义 |
引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已完成或已发表的文章 |
(8)桥本甲状腺炎患者血液中炎症因子水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一 桥本甲状腺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
1.调查对象及内容 |
2.操作方法 |
3.数据统计学的处理 |
4.结果 |
5.讨论 |
研究二 桥本甲状腺炎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的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数据统计学的处理 |
4.结果 |
5.讨论 |
研究三 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甲状腺功能与肾功能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
1.实验对象与分组 |
2.指标检测方法 |
3.数据统计学处理 |
4.结果 |
5.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以及相关肾脏疾病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2型糖尿病并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相关肾病1例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讨论 |
(10)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与肾脏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3.1 95例肾病患者观察 |
1.3.2 AITD组与非AITD的比较 |
1.4 检测方法 |
1.4.1 血清检测 |
1.4.2 肾组织穿刺活检病理制作方法 |
1.4.3 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AITD患者性别和年龄分布特点 |
0.5g/24h肾病患者中AITD的患病率'>2.2 尿蛋白>0.5g/24h肾病患者中AITD的患病率 |
0.5g/24h肾病患者中AITD组患者肾活检病理类型'>2.3 尿蛋白>0.5g/24h肾病患者中AITD组患者肾活检病理类型 |
2.4 AITD组与非AITD组的比较 |
3 讨论 |
3.1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的发病机制 |
3.1.1 遗传因素 |
3.1.2 免疫因素 |
3.1.3 环境因素 |
3.2 AITD合并肾损伤机制 |
3.2.1 甲状腺激素对肾脏发育的影响作用 |
3.2.2 甲状腺功能对肾脏功能的影响 |
3.2.3 抗甲状腺药物对肾脏功能的影响 |
3.2.4 AITD致肾损伤的免疫机制 |
结论 |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及其相关的多器官免疫损伤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相关性肾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AITD肾脏组织IP10的表达及盐酸吡格列酮对其作用的研究[D]. 卢泽芬.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2]儿童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及药物基因组学研究[D]. 魏骐骄.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3]干燥综合征合并膜性肾病机制初探[D]. 邹林峰.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4]女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D]. 尹雯悦. 苏州大学, 2019(02)
- [5]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D]. 闫园园.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6]合并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的肾小球疾病临床病理特征研究[D]. 宋佳治.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9)
- [7]PLA2R和THSD7A及其抗体在膜性肾病中的临床价值和机制的研究[D]. 张丹.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8]桥本甲状腺炎患者血液中炎症因子水平的研究[D]. 赵莲. 苏州大学, 2017(05)
- [9]2型糖尿病并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相关肾病1例及文献复习[J]. 温莹莹,常柏,徐延光,程静丽. 齐鲁医学杂志, 2016(04)
- [10]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与肾脏疾病的相关性研究[D]. 马雅霞. 天津医科大学, 2016(03)
标签:糖尿病论文; 膜性肾病论文; igf-1论文; 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论文; 甲状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