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基因技术干预人类生殖的伦理学反思(论文文献综述)
杨旭[1](2021)在《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主要问题及应用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因编辑技术作为现代医学领域一项重大突破,本身具有巨大的医学价值和经济价值。但当这种技术发展到可以应用于人体时,由于技术本身所具有的高风险性和编辑基因这种过于突破传统伦理思维的做法,大量的争议也随之而来。但现阶段,我们也不可能将发展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红利让渡给西方国家,既然要发展,如何发展?怎么发展?就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明文章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即寻找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现实发展之路,确保技术能够正向健康发展。第二部分从技术自身,社会安定和权利侵害三方面,综合概括技术的缺点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分析发展技术和应用技术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第三部分是对人类基因编辑技术涉及问题的反思。通过多方面反思,认清基因的本质,明确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人的主体性不能动摇的立场,人类不能沦为技术的附庸也必须引导技术立场向“善”发展。并且肯定技术价值,承认在当前阶段我国有发展基因编辑技术的需要,但在发展技术时要警惕“自由主义”的误区,不能将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并且把人类尊严作为发展技术的伦理底线。第四部分尝试从实践方面,提出中国发展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现实对策。要想确保技术成果能够造福人类,这需要社会各界通力合作。于思想上要确定伦理共识;于制度上要健全技术应用保障;于教育中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学科间的对话交流;于监管上要加快对基因编辑技术进行专项立法的脚步等等。最后一部分则对全文进行总结。梳理全文的思想脉络,并得出结论,我国有必须要发展基因编辑技术的理由,也可以借鉴西方现有的伦理共识、社会制度,法律制度弥补自身不足。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还是要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如此改革才能切实有效。
李奕莹[2](2021)在《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应用风险研究 ——以“基因编辑婴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基因技术在科研领域的不断突破,当今时代的进步俨然离不开技术的推动,人类在享受基因编辑技术带来优势的同时,往往忽略了由其产生的风险后果。人类对基因编辑技术无底线的研发与应用,改变了技术存在的初衷,科技的飞速发展不应践踏伦理道德底线,胚胎基因编辑技术的实施,打开了人类探索生命发展的新视野,同时又为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风险问题。“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反映出人类对疾病的过度焦虑,从该项技术操作行为的实质上看,过度的未雨绸缪并无必要。盲目的技术应用,将带来一系列风险与不必要的伦理难题,防范基因编辑技术产生的风险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文章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分析法与跨学科研究法对胚胎基因编辑技术所引发的风险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探究。运用生命伦理学、法学与心理学等学科,对胚胎基因编辑产生风险问题的原因与应对措施进行探析。首先,对胚胎基因编辑的含义、技术风险的内涵、胚胎的特殊属性与生命伦理学概念等进行分析论述;其次,在生物技术不断革新的背景之下,以生命伦理学原则为基础,深入分析对胚胎实施基因编辑技术可能产生的风险问题;再次,从基因编辑技术自身发展、人为因素与技术所处的环境因素等多角度对风险的成因进行研究;最后,针对技术应用风险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并进行必要的反思。论文在生命伦理学基础上,对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进行分析,旨在对于胚胎这种特殊的生命体,实施基因编辑技术时应考虑可能产生的风险后果并注重对胚胎的伦理保护,在技术应用上,能够充分发挥基因编辑技术的正面价值,把握技术的优点,针对技术引发的风险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使论文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郑艳艳[3](2020)在《现代技术伦理的诠释学研究》文中认为现代技术以微观和宇观为取向的发展趋势,使其逐渐超越人们日常的生活经验,并在技术实践中给人、自然与社会带来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困扰着人们对现代技术及其伦理问题的判断和认知。那么,我们能否理解以及如何理解超越人类经验直观的现代技术在现实的技术实践中引发的伦理问题,这是现代技术的当代发展给技术伦理问题研究带来的挑战。作为一种超越实证方法的精神科学,诠释学以人类“理解性”的精神活动为对象,是关于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理论,尤其是哲学诠释学将理解视为此在的生存方式,是历史与现在、自我与他者、陌生与熟悉的汇合或融通,其关于“前理解”、“视域融合”、“实践智慧”等基本范畴的阐释为人们理解现代技术及其引发的伦理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前理解”作为形成理解的必要前提是现代技术伦理的自觉向度,即在效果历史中反思前见,对前见进行一次再启蒙,形成对现代技术及其伦理风险的“完满性”的前把握。在现实的技术实践中,现代技术伦理的“前理解”奠基于一定的“前有—前见—前把握”结构,通过“时空距离”生成意义、存异求同,并在“效果历史”中达到澄明境界。现代技术伦理的“前有—前见—前把握”结构是形成理解和解释现代技术及其伦理问题的必要前提,为我们理解和解释现代技术及其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开启了实现理解之可能性。在既有的伦理原则、道德规范和具体的技术境遇之间,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元主体之间存在着看似不可逾越的“时空距离”,但实际上它是我们理解现代技术及其伦理问题的必要条件,具有积极的因素。“时间距离”可以过滤和筛选掉招致误解的关于现代技术伦理问题的“假的前见”,在新技术境遇下展示出筹划伦理问题的新的意义因素;“空间距离”可以促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元化的现代技术伦理观念在沟通中存异求同,即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对话达到理解。现代技术伦理的效果历史澄明,就是把对技术伦理的反思从外向型的“技术评估”转向内向型的“技术伴随”,即从技术设计开始“伴随”技术发展的始终,彰显其整体性、情境性和前瞻性,从“人—技术—世界—历史”的关系统一体出发,建构一种历史的、动态的、情境的、健康和谐的人—技术关系。“视域融合”作为深化理解的基本途径是现代技术伦理的间性澄明向度,即通过在更广阔的视域中重新审视技术实践中不同的视域,构建一种以生活世界为中心的视域互构共生的现代技术伦理。首先,在技术实践的现实语境下,现代技术伦理的视域融合奠基于技术生活世界的共同体验,情感世界的移情共感和伦理实践的道德想象。技术生活世界的共同体验是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得以可能的前提和基础,情感世界的移情共感是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得以开始的情感动因,伦理实践的道德想象是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得以进行的有效途径,三者彼此渗透,为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顺利展开奠定了基础。其次,现代技术伦理的视域融合在历时态和共时态两个维度上展开,历时态维度的视域融合处理因时间距离所导致的具体技术实践与既有伦理要求之间的视域冲突,以使技术伦理在传统与现实之间的各类视域中不断的融合与扬弃,发展一种具有伦理前瞻性和整体性的技术;共时态维度的视域融合处理由空间距离所造成的现代技术伦理多元主体间的视域对抗,以促进相关各行动者之间的相互理解,从而构建一个健康、和谐、公平、公正的社会道德秩序。最后,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实践进路和目标呈现为现代技术伦理功能的彰显,伦理活动参与者的拓展,以及伦理的生活世界的构建。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直接效果是技术和伦理的视域都得到了扩大和拓展,不但凸显了技术的伦理功能,也开拓了伦理的物转向,但其最终旨归是构建伦理的生活世界,技术只有在生活世界之中才能显示其价值,伦理只有从生活世界缘起才能彰显其意义。“实践智慧”作为理解的内在要素和真正本质为现代技术伦理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即通过诠释学的自我思考召唤实践智慧以引导人们创新并负责任地应用技术,以构建一种以“善”为核心的现代技术伦理。首先,实践智慧作为一种应对具体情境的理智能力,强调具体情境的优先性,有助于妥善处理现代技术实践与伦理理论之间的张力问题。实践智慧以理论指向与情境分析的沟通与交融为进路,既消解了理论与现实、伦理原则与技术实践之间的张力,又使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在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的同时,也丰富并扩充了自身的内容。其次,实践智慧作为对善的谋划和审慎,在更深的层面上表现为合乎“中道”的探索,有助于消解现代技术发展与伦理规制之间的矛盾。如何合理地把握技术发展的“中道”以避免其产生危害人类的严重后果,抑或如何对技术可能的后果做出前瞻性的预测,是一个需要根据具体境况进行理性选择的过程,涉及的是实践智慧对“中道”的探索,表现为明辨度量分界和审时度势的能力。第三,实践智慧作为一种理性反思能力离不开实践主体,通过内化为现代技术实践主体伦理意识的自觉,实践智慧有助于弥合认识与实践之间的逻辑距离。以人的现实实践为目的诠释学,通过实践智慧的理性反思将人的认识与实践联结起来,形成并实际地体现于人的理解和实践过程,沟通了存在于人的认识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并为其联结注入了自觉的内涵。对于技术活动的实践主体而言,实践智慧有助于使科学技术活动的合伦理性内化为其伦理意识的自觉,这既符合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也是融伦理价值于科技工作者行为之中的重要诉求。在现代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运用诠释学的理论成果对现代技术伦理问题进行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理论层面,从诠释学关于“前理解”、“视域融合”和“实践智慧”等基本理论出发研究现代技术伦理问题,阐明了人类理解超越日常经验、困扰人类认知的现代技术及其伦理问题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不但为技术伦理学的研究增添了新视角、丰富了其理论内涵,而且为消解传统技术伦理的理论局限,构建以善为核心的现代技术伦理指明了方向。在实践层面,对现代技术及其伦理问题进行诠释学思考可以引导我们在效果历史中对既有的前见进行理性反思,在“对谈”中关照多元主体间复杂的价值诉求,并让古老的实践智慧照鉴未来,从而使现代技术在承载人类命运的同时关涉人类的幸福,进而使我们更好地把握现代技术健康发展的实质。
员相伟[4](2020)在《论儒家生命伦理对生殖辅助技术的回应》文中认为生育后代既是儒家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儒家社会秩序的基石。儒家社会中的不孕不育患者因此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新兴的辅助生殖技术为他们带去希望的同时,也向儒家生命伦理发起了挑战。本文是对儒家生命伦理观如何回应辅助生殖技术带来的挑战的研究。生命伦理问题的含义是指生命科学技术发展运用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同伦理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本研究关注的儒家的生命伦理观,既包括传统的生育观,也包括儒家文明对新生生命科学技术的研发和运用产生的伦理问题的看法。本研究表明,传统的儒家生育观尊重人的基本生理需求,主张多生多养,导致儒家形成以家庭为单位、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社会。传统儒家社会的生育活动具有来源单一性、时间固定性、过程私密性、结果未知性四大特点。辅助生殖技术的运用打破了这些特点,使生育来源复杂化,生育年龄灵活化,生育过程公开化,胎儿的特性也可以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进行调整,儒家生命伦理观面临严峻挑战。然而,儒家生命伦理观并不是铁板一块,其生命力恰恰在于其超强的适应力和自我更新能力。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产物,应当接受儒家生命伦理理念的价值引导和约束。同时儒家生命伦理理念也应当归纳、包容新的科技价值理念,在科技与伦理之间寻找平衡点,发展出新的伦理原则和哲学基础来应对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引发的诸多伦理困境。在回溯儒家生命伦理观本意的基础上重构儒家哲学,充分发挥其引导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作用,不仅能够让儒家哲学本身焕发活力,也能有效解决生物科技对人类伦理的挑战。
苏云[5](2020)在《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的伦理问题和道德约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因工程的发展,遗传密码的成功破译,让人们认识到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基因密切相关。生殖系基因编辑的发展,开启了人类治疗疾病和追求健康长寿的新通道。技术的巨大潜能在人们逐利的当下,如果缺乏伦理和道德的约束,其发展和使用有可能会偏离正确的轨道,甚至造成灾难性的后果。通过对技术发展产生的伦理和社会问题进行研究,从道德约束的角度化解当下的伦理困境,明晰技术发展的道德和伦理边界,对科研人员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技术的发展推动人类美好生活的愿景。笔者采用文献分析、系统分析和价值分析的方法,归纳总结了生殖系基因编辑可能引发的知情选择、伤害、社会公正等伦理问题。如何通过道德的自律和他律,实现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的利益之间的正当选择,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分析生殖系基因编辑存在的伦理道德困境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科研人员的道德自律,强化伦委会和法律的他律约束作用,以推动生殖系基因编辑技术的良性健康发展。论文研究共分四部分。第一章是绪论。介绍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文章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是从生殖系基因编辑的内涵类别及运用的前景进行分析,明晰技术发展引发的伦理问题。第三章分析生殖系基因编辑发展运用产生的伦理道德困境的原因。第四章分析如何通过道德的自律和他律,对其进行核心价值观引导,实现生殖系基因编辑的发展与人类的利益之间的正当选择,以使生殖系基因编辑可以造福于全人类。
马诗雯[6](2020)在《合成生物学的伦理学反思 ——一种责任伦理视角》文中提出合成生物学是新兴生物科学技术中具有重大潜力的一个分支领域。它旨在通过重新设计和改造现有的生物系统,或者从头设计与构建新的生物部件、装置和系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自然和生命本质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生产和发展出有利于人类美好生活的生物技术产品。合成生物学在生物能源与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应用价值,因此受到科学技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重视。然而,由于合成生物学涉及对生物系统和生物体的操作,因而存在着潜在的风险与伦理问题。正因如此,合成生物学自诞生起,就引起学界对其伦理问题的极大的关注。合成生物学的伦理研究,就是为了在追问合成生物学的伦理问题及其产生的语境的基础上,探讨如何规范和促进合成生物学的负责任发展。基于这一背景,文章将责任伦理学作为探讨合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框架。首先,文章在对合成生物学的学科内涵及其哲学思想进行概述的基础之上,追问合成生物学为什么会产生伦理问题。借助于“构物致知”与“构以致用”这两种技术研究范式,分析了合成生物学的主要特征,讨论了合成生物学集科学、技术与工程一体化的学科特点。其次,通过对汉斯·尤纳斯(Hans Jonas)和汉斯·伦克(Hans Lenk)的相关责任伦理思想进行概括与分析,从“责任”这一核心概念出发,构建了合成生物学的责任伦理研究框架,围绕责任伦理可以为合成生物学研究带来怎样的启示,为什么要开展合成生物学的负责任创新等问题展开讨论。第三,深入合成生物学的伦理问题,针对合成生物学两类不同的伦理问题,即概念性与非概念性的伦理问题,区分不同的责任类型。文章将概念性的伦理问题与合成生物学的“叙事”和“隐喻”相结合,指出对合成生物学的伦理担忧与关于合成生物学的不同叙事视角和叙事方式,比如“隐喻”的运用相关。而这些伦理担忧和争议实际上主要是一种对未来风险的“推测”和“预设”。合成生物学的非概念性伦理问题,包括安全性、风险与机遇的公平分配等,与其他技术伦理学问题相比,并不是全新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根据其不同的伦理类型有针对性地开展责任伦理的研究。第四,根据合成生物学责任伦理研究的理论框架,要求以前瞻性的责任视角看待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因此对合成生物学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和展望离不开相关的技术评估。除了考虑风险评估外,对一些概念性的伦理争议还应当借鉴远景评估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对于合成生物学实践当中的责任问题,有必要将合成生物学的伦理监管及其责任体系结合在一起加以分析,依据不同的责任主体,尝试提出合成生物学伦理监管的责任体系,就相关责任归属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基于我国合成生物学伦理监管的相关法规与条例,提出了合成生物学研发行为的基本伦理原则和伦理规范,针对合成生物学研发人员提出了相应的社会责任和行动规范建议。讨论如何在责任伦理的指导下促进我国合成生物学研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朱楠[7](2020)在《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的伦理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70年代以来,基因工程蓬勃发展,日趋成熟,人类在基因形式和基因活动方面深入了解下将遗传学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基因编辑技术发展过程中,不断与社会伦理道德发生碰撞,使得新的伦理问题不断凸显,而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技术更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需要从理论上做出回应,实践上加以规范。本文力图分析总结国内外关于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问题的研究,对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的伦理问题进行归纳和提炼,并对这种伦理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促进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技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问题研究是以生命伦理学、基因伦理学为基础的,结合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技术现有的伦理争论,重点研究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伦理问题,主要包括风险-受益的评估问题、伦理责任问题、代际伦理问题及社会公正问题。并基于这些伦理问题,寻找相应的解决路径。风险-受益评估是任何技术都必须首先考虑的伦理问题。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给人们带来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也存在潜在的副作用和各种风险。风险评估从生物学、技术以及社会伦理三个层面进行,受益评估从个人和社会角度进行,最终得出结论,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进度必须在掌控之中,才能够让这一技术为人类造福。责任问题是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技术带来的一个重要的伦理问题。本文中对责任进行分类,将基因编辑的责任主体确定为:政府、科学家(及其所在科研机构)、医院、父母四类。本文将根据不同的情况对不同的责任主体进行讨论,明确“责任链”中不同环节主体应承担的责任,为提出伦理治理对策奠定基础。代际伦理问题是一个具有争论性的话题,但是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技术应用对象就是胚胎,这一技术必然涉及到后代的权利问题,本章节针对后代人的道德地位进行了证明,并且从后代的尊严以及后代的未来开放权进行讨论。增强型的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技术会侵犯后代人的权利,治疗型的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技术则不会。公正问题是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技术带来的另一个伦理问题,出于不同目的的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技术所带来的公正问题也是不一样的。增强型的人类生殖系编辑技术可能会扩大贫富差距以及增加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治疗型的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技术不仅不能对现有的不公正情况进行改善,还可能加剧对于基因缺陷人群的不公。最后,针对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所带来的主要伦理问题,提出相应的伦理治理对策,包括加强“伦理审查”,构建风险预警体系,强化相关者的道德责任,构建公平的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研究与发展的机制,完善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伦理治理能力建设的路径。
邢雯丽[8](2020)在《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治理研究》文中提出自上世纪90年代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开始,人们就不断探索基因组的奥秘。尤其是2012年CRISPR/Cas9技术的出现,使得人类可以从基因层面实现对生命的干预。基因编辑技术作为一项新兴科学技术,在致力于治疗人类遗传性疾病,保护人体生命健康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伦理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将对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建构以伦理治理原则、伦理治理机制以及伦理治理路径为核心的伦理治理体系,最终能够使基因编辑技术在伦理治理的框架下健康发展。第一章主要阐述了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相关研究背景,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于人类基因编辑存在的伦理困境进行了梳理。同时也简要概括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主要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对于人类基因编辑技术中存在的安全性问题,自主性问题和责任伦理问题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主要介绍了风险受益在人类基因编辑技术中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以及在实验前和实验过程中必须征求相关利益者的知情同意等问题,也试图分析了尊重胚胎的人权和相关的责任伦理问题。第三章重在讨论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治理原则。本章在简要介绍了伦理治理的发展及含义后,以生命伦理学为基础,结合全球范围内对于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规范和建议,梳理并总结了以下五大原则:尊重原则、责任原则、公正原则、透明原则和促进福祉原则。重点在对各个原则的内涵以及成为基因编辑技术伦理治理原则的相关依据进行了论证。第四章重在通过伦理审查、伦理交流和伦理决策三大机制,共同构建完整的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治理机制。通过健全伦理委员会的审查流程、严格遵守对实验各方进行资格核查的要求及审查原则三个方面来完善伦理审查体系;通过厘清伦理交流机制的主体为参与实验的各方人员,以及通过一定的程序形成有效的伦理交流方式来建立伦理交流机制;通过判断实质性伦理问题为前提,建立伦理调节型的伦理决策模式。第五章主要是基于以上章节,从思想上、实践中以及整体上进行伦理治理路径的探索。提出了通过全球对话、公众媒体传播以及公众参与等具体的方式,建立和完善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治理路径。总之,科技发展应当伦理先行,人类基因编辑技术所引发的技术风暴和伦理问题仍将不断涌现,未来如何能够实现技术为人类所用,仍需完整的伦理治理体系予以保驾护航。
逯凯歆[9](2019)在《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发展应用的伦理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经传统农业时期的成形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到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腾飞时期,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农业时期,生物技术的应用始终以自然规律为客观指导,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观,通过人工栽培与选择培育出更适于自然环境的作物。随着农业生产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农业开始依赖技术、机械以及大量的资源消耗,人类由依附、顺从自然转变为对自然的控制和驾驭,使传统自然伦理观面临解构、重构的危机。人类对自然的不断索取造成环境污染、资源匮乏。为了减少人与自然的异化程度,近年来以转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系统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得以迅猛发展。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提升了农作物的产出率,有效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同时还提高了作物的品质,满足了现代人的不同需求。但是,任何科学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转基因技术就因其本身的技术特性,给社会、生态、人类自身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近年来,转基因作物的安全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争论,农业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使其从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上升到伦理问题。面对农业转基因技术产生的生态伦理、生命伦理、经济伦理困境,在遵循伦理原则的基础上,从农业转基因技术伦理困境产生的原因出发,提出具有建设性、有效性的解决路径,使公众更理性、更科学的的看待转基因技术,也使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向“善”发展,为人类社会生态系统提供更加合理的技术支持。因此,正确认识转基因技术及其带来的伦理困境成为包含理论与实践双重价值的课题。
李醒民[10](2019)在《基因技性科学与伦理》文中提出基因科学属于所谓的"技性科学"或"技术取向的科学",它是现代科学的最前沿的研究领域之一,其中充满敏感的伦理问题。关于基因技性科学的研究,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的伦理、法律和社会委员会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以及公正、互助和利益分享原则,另有七项操作守则。然而,尽管我们已经拥有普遍的伦理通则和具体的操作守则,也有评价和决策的方法和程序,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所向披靡,迎刃而解其中的一切伦理问题,因为我们已经遇到不少伦理困境,而且还将出现未曾想到的伦理困难。面对这些难题,一种重要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准则对于化解困境来说往往是卓有成效的,这就是善于在对立的两极或多元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据此,文章依次讨论了基因技性科学中基因和基因组、干细胞、基因治疗和基因增强、转基因、克隆和克隆人、合成生物学几个研究分支的伦理争端,并就每一个伦理争议陈述了作者自己的看法。
二、转基因技术干预人类生殖的伦理学反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转基因技术干预人类生殖的伦理学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1)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主要问题及应用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阐述技术价值的文献 |
(二)提出技术问题的文献 |
(三)寻求现实对策的文献 |
三、论文研究方法、框架和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框架 |
(三)创新点 |
注释 |
第二章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技术自身问题 |
(一)技术发展问题 |
(二)技术应用问题 |
(三)技术保障问题 |
二、社会安定问题 |
(一)人类基因风险 |
(二)优生主义复活 |
(三)公共安全问题 |
三、权利侵害问题 |
(一)人类尊严问题 |
(二)基本人权问题 |
(三)后代权益问题 |
注释 |
第三章 对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引发问题的反思 |
一、对基因本质的反思 |
(一)基因的内涵 |
(二)基因与进化 |
(三)基因与物种 |
二、对人与技术相关问题的反思 |
(一)“人”的定义 |
(二)技术立场之争 |
(三)人与技术的关系 |
三、对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反思 |
(一)从功利主义角度思考技术价值 |
(二)从自由主义人权观思考技术应用误区 |
(三)从人类尊严理论思考技术应用底线 |
注释 |
第四章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策略 |
一、寻找普遍伦理共识 |
(一)重视生命伦理原则 |
(二)加强东西方文化交流 |
(三)划定基因编辑禁区 |
二、建立全面监督管理机制 |
(一)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
(二)建立专项实验伦理审核机构 |
(三)做好技术核心数据加密工作 |
三、推进教育改革 |
(一)设立新型文理交叉学科 |
(二)大力扶持生命伦理学科 |
四、完善法律制度建设 |
(一)寻找法律监管短板 |
(二)明确法律改革方向 |
注释 |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应用风险研究 ——以“基因编辑婴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 |
(四)创新之处 |
一、相关理论概述 |
(一)基因编辑技术的含义、发展现状及其实用价值 |
1.基因编辑技术的含义 |
2.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现状 |
3.基因编辑技术的实用价值 |
(二)技术风险的内涵与分类 |
1.技术风险的内涵 |
2.技术风险的分类 |
(三)胚胎的特殊属性分析 |
1.胚胎的伦理地位争议 |
2.胚胎的属性分析 |
(四)生命伦理学概念及相关理论原则 |
1.生命伦理学的概念 |
2.生命伦理学理论原则 |
二、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应用引发的伦理困境与风险 |
(一)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应用引发的伦理困境 |
1.实验受试者的生命安全问题 |
2.实验受试者的心理健康问题 |
3.实验受试者的权力被剥夺问题 |
4.实验受试者与基因提供者伦理关系难确定问题 |
(二)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 |
1.人类尊严受损的风险 |
2.扰乱遗传进化顺序风险 |
3.变异基因蔓延风险 |
4.胚胎医美引发社会歧视风险 |
三、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应用风险的成因分析 |
(一)基因编辑技术自身因素 |
1.基因编辑技术发展不完善 |
2.基因编辑技术的“反自然规律”属性 |
(二)“基因编辑婴儿”实验中的人为因素 |
1.实验者的胚胎滥用行为 |
2.实验者伦理风险意识淡薄 |
3.胚胎提供者不完全知情 |
4.胚胎提供者的逐利心理 |
(三)基因编辑技术所处的环境因素 |
1.缺乏胚胎基因编辑技术的风险评估机制 |
2.对胚胎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监管不到位 |
四、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应用风险的应对措施 |
(一)从风险源头加强治理 |
1.完善基因编辑技术创新 |
2.细化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应用的伦理原则 |
(二)用法律武器扞卫权益 |
1.以法律保护胚胎生命权益 |
2.打击技术非医学目的应用的不法行为 |
(三)增强基因编辑技术应用风险控制 |
1.建立基因编辑技术及其应用的风险评估机制 |
2.加强对基因编辑技术应用的监管 |
(四)常态化加强科技伦理意识 |
1.积极开展伦理教育 |
2.提高科研工作者的风险意识 |
3.恪守生命至上的道德规范 |
结语:对胚胎基因编辑技术的哲学反思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3)现代技术伦理的诠释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2.1 诠释学的研究现状与评价 |
1.2.2 现代技术伦理的研究现状与评价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问题产生的背景及诠释学阐释 |
2.1 现代技术及现代技术伦理的概念解析 |
2.1.1 现代技术的本质及特征 |
2.1.2 现代技术伦理的概念 |
2.2 现代技术伦理的诠释学诉求 |
2.2.1 超越外在主义的困境 |
2.2.2 消弥伦理考量的价值冲突 |
2.2.3 增强技术伦理的实践有效性 |
2.3 诠释学阐释现代技术伦理的理论基础 |
2.3.1 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 |
2.3.2 诠释学与伦理学和技术伦理的内在贯通 |
2.3.3 作为实践哲学的诠释学 |
2.4 诠释学视角下的现代技术伦理概念 |
2.4.1 现代技术伦理的“前理解” |
2.4.2 现代技术伦理的“视域融合” |
2.4.3 现代技术伦理的“实践智慧” |
2.5 本章小结 |
3 前理解: 现代技术伦理的自觉向度 |
3.1 现代技术伦理的“前有—前见—前把握”结构 |
3.1.1 现代技术伦理“前有”境域的多维性 |
3.1.2 现代技术伦理“前见”基础的导向性 |
3.1.3 现代技术伦理“前把握”要件的规定性 |
3.2 现代技术伦理的“时空距离” |
3.2.1 现代技术伦理在“时间距离”生成意义 |
3.2.2 现代技术伦理在“空间距离”存异求同 |
3.3 现代技术伦理的“效果历史”进路 |
3.3.1 效果历史在“外在主义”中的遮蔽 |
3.3.2 效果历史在“内在主义”中的绽现 |
3.3.3 现代技术伦理在“效果历史”中的朗照 |
3.4 本章小结 |
4 视域融合:现代技术伦理的“间性”澄明向度 |
4.1 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节点 |
4.1.1 技术生活世界的共同体验 |
4.1.2 情感世界的移情共感 |
4.1.3 伦理实践的道德想象 |
4.2 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维度 |
4.2.1 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历时态维度 |
4.2.2 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共时态维度 |
4.3 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实践进路和目标 |
4.3.1 现代技术伦理功能的彰显 |
4.3.2 伦理活动参与者的拓展 |
4.3.3 伦理生活世界的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5 实践智慧: 现代技术伦理的未来指向 |
5.1 实践智慧及其诠释学复归 |
5.1.1 实践智慧的含义与特征 |
5.1.2 实践智慧的辨析 |
5.1.3 实践智慧的诠释学复归 |
5.2 实践智慧关涉现代技术伦理的必要性 |
5.2.1 伦理理论与现代技术实践的矛盾 |
5.2.2 伦理规约与现代技术发展的张力 |
5.2.3 技术理性的膨胀与人文精神的萎缩 |
5.3 实践智慧在现代技术伦理中的展现 |
5.3.1 现代技术实践与伦理理论的统一 |
5.3.2 现代技术发展与伦理规制的中道 |
5.3.3 现代技术伦理意识的自觉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语、创新点与展望 |
6.1 结语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论儒家生命伦理对生殖辅助技术的回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缘起、目的和意义 |
二、相关研究概况 |
三、研究方法和本文结构 |
第一章 辅助生殖技术及及其在运用中伦理道德问题 |
第一节 辅助生殖技术概述 |
一、狭义辅助生殖技术 |
二、广义辅助生殖技术 |
第二节 生命伦理概述 |
一、生命伦理问题的本质 |
二、生命伦理问题的根源 |
第二章 辅助生殖技术对儒家生命伦理的挑战 |
第一节 现代生物技术导致的生命伦理危机 |
一、现代生物技术与人的异化 |
二、生物技术与生命伦理之间的固有张力 |
三、风险社会的新际遇 |
第二节 儒家生命伦理概述 |
一、生育是基本权力和需求 |
二、儒家伦理是生育关系的延伸 |
第三节 儒家生命伦理面临的挑战 |
一、生育来源从单一到复杂 |
二、生育时间从固定到灵活 |
三、生育过程从私密到公开 |
四、生育结果从未知到可预测 |
第三章 儒家生命伦理观的重构 |
第一节 重构儒家生命伦理的紧迫性 |
一、人类生命伦理危机 |
二、儒家生命伦理危机 |
第二节 重构现代儒家生命伦理体系的可行性 |
一、现代生物技术和儒家生命伦理观念之间的冲突与和解 |
二、儒家生命伦理的延续性和生命力 |
第三节 重构儒家生命伦理的具体实现途径 |
一、发扬贵生精神 |
二、拓展儒家生命伦理的具体实践模式 |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儒家生命伦理学规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的伦理问题和道德约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性 |
第二章 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引发的伦理问题 |
2.1 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的内涵及前景 |
2.1.1 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的内涵 |
2.1.2 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技术的运用前景 |
2.2 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 |
2.2.1 违背公序良俗 |
2.2.2 挑战生命尊严 |
第三章 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运用引发伦理问题的原因 |
3.1 违背知情选择 |
3.1.1 未知风险的知情选择 |
3.1.2 子代的知情选择 |
3.2 风险引发伤害 |
3.2.1 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安全性问题 |
3.2.2 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运用引发的尊严伤害问题 |
3.3 利弊权衡的价值选择 |
3.3.1 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技术运用的经济制约 |
3.3.2 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技术运用的利益选择 |
3.3.3 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运用的利弊权衡 |
第四章 加强道德自律和他律,促进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运用的健康发展 |
4.1 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运用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
4.1.1 不伤害原则 |
4.1.2 知情同意原则 |
4.1.3 责任原则 |
4.1.4 公正原则 |
4.1.5 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运用应遵循的道德要求 |
4.2 以道德自律和他律推动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运用的良性发展 |
4.2.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以提升科研人员的道德自律性 |
4.2.2 强化伦委会的过程监管以加强对科研人员的他律 |
4.2.3 完善立法以强化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运用的强制力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6)合成生物学的伦理学反思 ——一种责任伦理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合成生物学何以成为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
2.1. 什么是合成生物学? |
2.1.1. 人类认识生命的里程碑: 从分析还原到合成建构 |
2.1.2. 合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
2.2. 合成生物学的研究范式 |
2.2.1. “构物致知”的合成生物学 |
2.2.2. “构以致用”的合成生物学 |
2.3. 合成生物学的本质 |
2.3.1. 合成生物学的特征 |
2.3.2. 科学、技术还是工程? |
2.4. 本章小结 |
3. 合成生物学责任伦理研究的理论框架 |
3.1. 汉斯·尤纳斯的“形而上学”责任伦理 |
3.1.1. 未来导向的伦理学 |
3.1.2. 责任伦理的理论论证 |
3.1.3. 责任伦理对合成生物学研究的启示 |
3.2. 汉斯·伦克的责任伦理体系 |
3.2.1. 责任类型的划分 |
3.2.2. 明晰责任类别对合成生物学研究的启示 |
3.3. 负责任创新的责任伦理基础 |
3.3.1. 负责任创新的概念及内涵 |
3.3.2. 合成生物学的负责任创新 |
3.4. 本章小结 |
4. 合成生物学的伦理问题与责任 |
4.1. 合成生物学的概念性伦理问题 |
4.1.1. “扮演上帝”的伦理争议 |
4.1.2. 合成生物学对生命概念的挑战 |
4.1.3. 合成生物实体的道德地位 |
4.1.4. 合成生物学对人类尊严的挑战 |
4.2. 合成生物学的非概念性伦理问题 |
4.2.1. 生物安全风险 |
4.2.2. 生物安保风险 |
4.2.3. 新物种的挑战 |
4.3. 合成生物学的伦理问题与“叙事” |
4.3.1. 围绕合成生物学的不同叙事视角 |
4.3.2. 联想、科学想象与共情 |
4.3.3. 合成生物学叙事中的隐喻及其伦理意涵 |
4.4. 针对不同的伦理问题应该树立不同的责任观 |
4.5. 本章小结 |
5. 负责任地发展合成生物学 |
5.1. 合成生物学的未来展望 |
5.1.1. 合成生物学的风险评估 |
5.1.2. 合成生物学与远景评估 |
5.2. 合成生物学的伦理监管及其责任体系 |
5.2.1. 合成生物学的伦理监管原则 |
5.2.2. 合成生物学伦理监管的责任体系 |
5.3. 我国合成生物学研发的伦理与行动规范建议 |
5.3.1. 合成生物学研发行为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原则 |
5.3.2. 合成生物学研发行为应遵循的伦理规范 |
5.3.3. 合成生物学研发人员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
5.3.4. 合成生物学研发人员的行动规范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的伦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概述 |
1.1.2 基因伦理学的发展历程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现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
1.3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的效用问题 |
2.1 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的预期风险 |
2.1.1 生物学风险 |
2.1.2 技术风险 |
2.1.3 社会伦理风险 |
2.2 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的预期受益 |
2.2.1 个人层面的预期受益 |
2.2.2 社会层面的预期受益 |
2.3 小结 |
第3章 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的伦理责任问题 |
3.1 伦理责任的内涵 |
3.2 不同责任主体的伦理责任 |
3.2.1 政府的伦理责任 |
3.2.2 科学家(及其所在科研机构)的伦理责任 |
3.2.3 医院的伦理责任 |
3.2.4 父母的伦理责任 |
第4章 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的代际伦理问题 |
4.1 胚胎的道德地位及其权利 |
4.1.1 后代的道德地位 |
4.1.2 后代的开放性未来的权利 |
4.2 后代的尊严问题 |
第5章 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的社会公正问题 |
5.1 增强型的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技术带来的不公 |
5.1.1 社会资源分配不公 |
5.1.2 扩大社会阶级化 |
5.2 治疗目的的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技术带来的不公 |
5.2.1 加剧社会不平等 |
5.2.2 表达对残疾人敌视和歧视的态度 |
第6章 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伦理问题的解决路径 |
6.1 强化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利益相关者的伦理责任 |
6.1.1 政府完善责任机制和政策 |
6.1.2 强化研究者(及研究机构)责任意识 |
6.1.3 加强技术实施者的责任感 |
6.1.4 父母需要树立正确的责任观 |
6.2 构建公平的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研究与发展的机制 |
6.2.1 加强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的“伦理审查” |
6.2.2 构建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的风险预警体系 |
6.2.3 完善公众参与与知情同意制度 |
6.3 共筑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伦理治理全球化框架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
(8)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概况 |
1.2 研究背景及缘起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3.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问题 |
2.1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安全性问题 |
2.1.1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预期风险 |
2.1.2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预期受益 |
2.1.3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风险-受益动态分析 |
2.2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自主性问题 |
2.2.1 知情同意 |
2.2.2 尊重问题 |
2.2.3 基因隐私问题 |
2.3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责任伦理问题 |
2.3.1 基于人类整体性视域下的代际权利 |
2.3.2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发展引发伦理风险的预见性问题 |
2.3.3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应用的适度性问题 |
第三章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治理理论概述 |
3.1 伦理治理的发展及内涵 |
3.1.1 伦理治理的发展 |
3.1.2 伦理治理的内涵 |
3.2 伦理治理的原则 |
3.2.1 尊重原则 |
3.2.2 责任原则 |
3.2.3 公正原则 |
3.2.4 透明原则 |
3.2.5 促进福祉原则 |
第四章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治理机制 |
4.1 伦理审查机制 |
4.1.1 健全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审查机制 |
4.1.2 对参与基因编辑实验的各方人员进行严格审查 |
4.1.3 严格遵守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审查要求 |
4.2 伦理交流机制 |
4.2.1 伦理交流机制的含义 |
4.2.2 伦理交流机制的主体 |
4.2.3 伦理交流机制的构建 |
4.3 伦理决策机制 |
4.3.1 对实质性伦理问题进行判断 |
4.3.2 避免权威主导型和纯粹利导型的决策模式 |
4.3.3 建立伦理调节型的决策模式 |
第五章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治理路径 |
5.1 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
5.1.1 确立公众参与在决策中的重要地位 |
5.1.2 提升公众的相关知识水平 |
5.1.3 树立并加强科研人员的责任意识 |
5.2 在实践中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咨询 |
5.2.1 加强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治理与政策间的协调机制 |
5.2.2 改进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动态建设 |
5.2.3 加强决策服务的科学咨询 |
5.3 从整体上构建多方位的交流渠道 |
5.3.1 通过全球对话以建立共同的伦理准则 |
5.3.2 加强风险沟通以达成社会共识 |
5.3.3 通过公众参与促进多方交流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发展应用的伦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产生的伦理背景审视 |
第一节 传统农业生物技术的伦理关照 |
一、传统农业生物技术的形成 |
二、传统农业生物技术的伦理意蕴 |
第二节 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伦理凸显 |
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
二、发展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伦理显现 |
第二章 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伦理认知 |
第一节 转基因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一、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应用现状 |
二、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生产特性 |
三、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二节 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价值诠释 |
一、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 |
二、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加强世界粮食保障水平 |
三、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创新农业生产发展途径 |
第三节 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伦理困境 |
一、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生态伦理困境 |
二、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生命伦理困境 |
三、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经济伦理困境 |
第三章 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伦理解困 |
第一节 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伦理困境产生的根源 |
一、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生产商业化 |
二、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科研功利化 |
三、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道德责任缺失 |
第二节 发展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遵循的伦理原则 |
一、生态伦理原则 |
二、风险预防原则 |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三节 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伦理问题的解决路径 |
一、健全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
二、建构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发的伦理责任机制 |
三、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的评估监测制度 |
四、提高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科普的公众参与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10)基因技性科学与伦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因技性科学的伦理通则和操作守则 |
二、基因和基因组 |
三、干细胞 |
四、基因治疗和基因增强 |
五、转基因 |
六、克隆和克隆人 |
七、合成生物学 |
四、转基因技术干预人类生殖的伦理学反思(论文参考文献)
- [1]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主要问题及应用对策研究[D]. 杨旭.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应用风险研究 ——以“基因编辑婴儿”为例[D]. 李奕莹. 渤海大学, 2021(02)
- [3]现代技术伦理的诠释学研究[D]. 郑艳艳.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4]论儒家生命伦理对生殖辅助技术的回应[D]. 员相伟.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的伦理问题和道德约束研究[D]. 苏云.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6]合成生物学的伦理学反思 ——一种责任伦理视角[D]. 马诗雯.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7]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的伦理问题研究[D]. 朱楠.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8]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治理研究[D]. 邢雯丽.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9]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发展应用的伦理问题研究[D]. 逯凯歆. 太原科技大学, 2019(04)
- [10]基因技性科学与伦理[J]. 李醒民.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