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医药基础研究现状

台湾中医药基础研究现状

一、台湾中医基础研究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何广益[1](2021)在《佛教经藏医学中的病因观探要》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佛教是极为重视生命健康的宗教,贡献了相当丰富的医学内容。佛教传入中国后,其医学内容与中医相互交流融合,僧人们借医弘法,使得佛教医学的价值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陆续有学者对佛教医学进行研究,但对佛教经藏医学中病因观的研究尚未成型,首先未见关于病因内容的大范围检索,多局限于部分佛经中的说法,缺乏完整性;其次,未见佛教医学病因相关概念的解释,病因理论多沦为其他诊疗内容的附属品;除此之外,对于佛教经藏医学中的病因类别的研究逻辑性上也有所欠缺。研究目的:本研究首先拟从佛教经藏医学文献入手,对佛教医学病因学相关的古今文献进行检索、整理,以期完整了解佛教医学中病因相关的内容,初步掌握佛教医学病因所涉及的方向。其次,对所检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合,得出佛教经藏医学中病因探讨的几大方面如“四大致病”、“烦恼致病”、“虫风致病”、“业因致病”等,对这几个大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为研究病因观的定义、特点、价值提供依据。根据佛教经藏医学病因观内容,总结其定义,厘清其中思路,将各大方面的内容进行逻辑串联,从而使具有完整结构框架的病因观得以呈现。最后,讨论佛教经藏医学病因观对于中医的影响、在中医典籍中的体现,研究病因观对于佛教医学研究的学术意义,阐述其文献历史价值,为身心医学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研究内容与结果:本文分为四个部分来探究佛教经藏医学中的病因观:第一部分梳理了佛教医学的起源,明确古印度吠陀医学与佛教医学之间的关联性,强调其二者之间的差异性,明了佛教医学并非古印度医学的复刻,而是具有独创性的宗教医学,理解其存在的独特意义与价值。探讨了佛教医学的定义、佛教对健康的看法以及佛教医学中病的定义与分类,并确定本文将选择佛教经藏医学中的内容来分析其病因观。借助于佛医文献软件电子版《大正新修大藏经》并与文字版校对,对佛教经藏医学中的病因相关内容进行了通读筛检,去除宗教教义内容后,整理得出135部佛经中含有佛教医学病因相关论述,对病因的各种分类法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结合文献资料,系统阐述佛教经藏医学病因观的具体内容。病因观主要包括“四大致病”、“烦恼致病”、“虫风致病”、“业因致病”和“其他因素致病”五个大方面的内容:①地、水、火、风四大分内外并各具坚、湿、暖、性的总体特征,为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大之间互相制化,任一大的增损导致四大平衡失调、生克失衡,进而导致不同的病相表现;②佛教医学认为人受到根本烦恼、随烦恼等诸烦恼的侵扰,进而致病。三毒是烦恼中最基本的因素,也是影响精神作用最多的根本烦恼,不同程度的三毒会导致不同的症状表现和病理行为;五盖是三毒的发挥,其分别所致的心理疾病更加清晰,与现代医学的诸多精神疾病可以对应;③八十虫致病和八十风致病是佛教经藏医学中最为独特的一套病因理论,八十虫的致病机理与现代微生物学颇为相似,而八十风的机制也与人体免疫系统有所关联;④业因致病是最具宗教特色的病因,先世业因与现世业因均可造成疾病的产生,先世业因通过业风进入胞胎完成两世的衔接、导致现世疾病的发生,恶业可导致五脏五根病的发生;⑤佛教经藏医学中还可见饮食不节、睡眠不节、饮酒无度、时令气候、坐禅不节、魔鬼致病及毒虫外伤等病因的内容。第三部分以“佛”、“四大”、“三毒”、“贪欲”、“贪瞋”、“业”等为关键词,检索了中医典籍中与佛教经藏医学病因观相关的内容,整理分析文献,得出其对中医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大致病、贪瞋致病和业障致病三个方面。“四大”之说被诸多医家采用,并与中医基础理论结合,也有医家以四大解释药性并指导治疗,四大致病也被部分医家认可并用于他们的着作中;贪瞋致病多出现于中医养生着作中,被诸多医家认为是养心之关键;业障致病之说也被许多医家接受并强调通过消解业障来防病的重要性。第四部分总结了佛教经藏医学病因观的详细内容,通过与其他医学病因之比较,梳理出佛教医学致病因素的结构,明确佛教经藏医学中病因的定义。讨论佛教经藏医学病因观所呈现的立体化的整体观念,包括人体内部环境的统一、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和三世统一;分析病因之间的相互影响,指出了因与因之间或互为中介或制约的关系;阐明佛教医学独特的病因探究方式,包括审症求因、观察知因和内观体悟求因。最后讨论佛教经藏医学病因观的特色与价值,点明其与现代医学的关联、展现佛教医学的超前性,揭示了佛教医学病因观对身心医学探究的优势之处以及对道德约束、行为规范的启示作用。

邱嘉鸣[2](2021)在《基于多元系统理论《金匮要略》三译本翻译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多元系统理论”[1]为指导,“中医在目的语读者本国之地位”为参考,中医典籍《金匮要略》原本对照罗希文、阮继源与李照国[2]之译本为选材样本,对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以及21世纪10年代处在西方医学系统中心、系统半中心以及系统边缘处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进了梳理,总结出了当在不同年代背景下,即当中医药处在“目的语国本国医疗系统中不同的位置”时,各位译者的翻译策略采取特征,梳理了“多元系统理论”中“一级二级翻译模式”在指导“中医药翻译”中的应用场景,丰富了中医药翻译的进一步拓展应用。研究样本共选取《金匮要略》中医术语262个,根据现代其描述作用不同,分为“66个人体基础词、29个病因、21个病证、60个症状、76个病名和10个治法”等六大类,并通过Excel软件绘制表格,通过“频数计算”功能得出各译本对“一级翻译模式”“初级二级翻译模式”以及“高级二级翻译模式”总体及各词条采纳率,总体来看三译本策略均以“初级二级翻译模式”为主;分词条来看,“人体基础词”文化保留度越来越高,“病证”“病名”“治法”可理解性不断增高,“病因”和“症状”几乎无变化,一直以译入语读者可理解性为目标。《金匮要略》术语的英译策略可以归纳为:①对于处在系统中心处的条文应选用“高级二级翻译模式”最大化的保留中医文化内涵;②对于处在系统半中心位置的条文应多采取“一级翻译模式”或“初级二级合一级翻译模式”以保留中医文化内涵的同时让读者能够理解;③对于处在系统中心处的条文应采取“初级二级模式”或“初级二级合一级翻译模式”,在译入语本土文化中寻找相近的词或采取意译法并加注,适当增译以提高可接受度。在具体使用时,应注意到系统的动态性,即不同系统中、不同时间下,子系统所在的位置是不同的,切不可生搬硬套。

刘慧鸿[3](2020)在《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精神养生被认为是中医养生方法之一,并贯穿于养生始终,是养生活动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人民在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诸多方面的健康需求如何实现,是一个在宏观层面涉及社会文化,在微观层面涉及精神调摄的多层面问题。中医药学凝聚着的深邃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对于创造性的解决如此宏大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精神养生的文献、理论、案例和策略研究,对此种实际上涉及面甚广的健康需求提出精神养生的理解和主张,探索精神养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状态和价值实现。方法:研究方法也属于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或观念认知方面的事物。如有中医学者所认为的“由于时代性的遮蔽”,养生缺少精神独立的系统研究。解除时代性的遮蔽是社会文化层面的宏大的精神需求。所以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觉,从而其根本方法就是传统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道学的”“观照的”方法。同时研究内容,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根本上也是传统文化和文化自觉。所以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是相应、相融、相生的,在传统文化的“共冶一炉”中,这也是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面向。个体、群体就是在文化的抱持中健康成长的,放眼古今中外,没有比文化自觉更能提升人民精神境界、鼓舞人心和促进个体健康的事物。“道学的”“观照的”方法的特征,首先是境界取向。境界立意高远,就能“整全”“顾及全面”。借鉴整体论、内省法、创造性诠释等已有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思想内核,都承继了传统文化。同时,论文也使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由此呈现“整全的顾及全面的多层远近观”。具体步骤为,首先对精神养生与道学的关系进行探讨,然后以精神养生、心理养生、情志养生、心性修养等为检索关键词在中英文数据库对文献检索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精神养生的传统智慧进行阐释。借鉴于阐释得到的洞见,先在宏观层面、社会层面进行考察以完成理论探索,并明确理想和主张;最后通过精神养生相关的实践进行体验和考察,对如何实现理想和主张提供策略建议。成果:在文化层面,立足传统文化,以“道学”的阐释能力,展示精神养生的内在体系,阐明精神养生的“道”与“术”、“知”与“行”,使得对精神养生之本来面目有一个意会。并将道学这个研究方法与精神养生这个研究对象交融在一起,呈现为文化自觉的一种形式。在个体层面,通过道学的观照使得个体对精神养生的面貌有一个俯瞰,心中对如何精神养生有一个总览而不失细节的心智地图,协助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和急迫的生活节奏的两难中找到可行、必行、乐行的实践道路。结论:本研究开启精神养生的新的自觉,在最大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主的基础上阐释精神养生,在体现精神养生所追求的“精神内守”“独立守神”的境界中观照精神养生。论文主要有以下创新:一、在研究方法上,论文创造性的在养生学研究中运用整体论的、自本体诠释的方法、内省的方法等体现道学观照的方法;由分析式、还原式的研究范式,转向道学、整体论的、内省的方法;由以西诠中的解释转向自身解释,转向文化自觉的解释。论文将相关的现代健康理论、方法和技术纳入道学的观照之中,也就等于纳入了精神养生的理论和实践,这种纳入也是一种“与新科技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是“超世界水平的发展方向”的一种可能形式,是文化自觉的呈现。二、论文以问道的精神把精神养生作为生命过程始终存在的一种本质。创造性的提出了“入道-养生-疗疾”的健康实践连续谱,鲜活的呈现了精神养生贯穿于养生始终,同时强调养生贯穿生活始终。三、论文阐释了精神养生“道”与“术”的知识体系结构,“施”与“受”的实践体系结构,“知识体系结构”与“实践体系结构”形成的真知真行结构,构成了精神养生的三重太极结构。论文清晰了精神养生知识丛林的观感,拓展实践视野,有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选择自己的健康道路。四、论文从精神养生内生的理论视角初步提出发挥精神养生社会价值的建议。

张厚行[4](2020)在《基于“需求分析”的泰国中医汉语教材本土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医药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已成为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医热”在泰国持续升温,许多泰国高校纷纷开设中医专业。然而泰国中医教学尤其是中医汉语教学尚处于摸索阶段,没有形成规范,其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往往无法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研究泰国中医汉语学习者对教材的需求,评估泰国现行中医汉语教材的优势与不足,有利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地运用教材,推动泰国中医汉语词汇、语法大纲的制定,为编写具有针对性、实用性、趣味性,同时体现泰国本土化特征的中医汉语教材提供借鉴意义。目前关于泰国专门用途汉语教学的相关研究较少,中医汉语领域的相关研究尤其缺乏;而在中医汉语教材研究方面,现行教材的教学对象均为来华中医专业留学生,尚未出现以在海外学习中医专业的学生为教学对象的中医汉语教材,也无就中医汉语教材进行相关国别化、本土化的研究;在泰国通用汉语教材本土化研究方面,近年来相关研究渐趋成熟,泰国外语教学大纲的制定使得教材编写获得参照标准,涌现出一大批中泰合编的优秀本土化通用汉语教材,这为泰国中医汉语教材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本研究基于需求分析理论,采用文献法、比较分析法、问卷法与访谈法、定量定性相结合等研究方法,以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中医专业师生为调查对象,参考泰国通用汉语教材本土化研究的评估手段,设计并制定调查问卷与访谈大纲,从学生学习中医汉语的动机和学习兴趣、中医汉语课程设置、学习难点及对现行中医汉语教材的评价等方面,对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中医专业师生的中医汉语教材需求进行考察,并从词汇、语法、课文、练习四个方面就该校现有的两套中医汉语教材(《汉语教程》(一、二册)、《中医汉语综合教程》)进行适配性分析。结合需求调查与教材分析结果,本研究对这两套教材从需求性分析、本土化分析、专业内容与语言教学结合分析三个方面进行评估,并提出应从注重体现交际技能、培养中医思维模式、从词汇、语法、课文及整体编排四个方面体现本土化特征等途径,编写有针对性、趣味性、实用性并能体现文化因素的泰国本土化中医汉语教材。

王秦江[5](2020)在《《左传》所见疾病、医疗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文中提出《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通史,其中也有一些材料所述内容涉及疾病、医疗,这些材料的存在,为全面了解中医提供了一些可供解读的信息。春秋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代,活跃于《左传》文本中的疾病、医疗也在春秋社会展现着自身独特的风采。疾病是本文论述的第一个主要研究对象。《左传》中的疾病名称可划入不同医学分科中,种类多样,涉及面极广;对病名进行疏证,明确了这些疾病究竟为何种疾患;探寻《左传》对疾病与身体的认知状况,发现《左传》所述内容对疾病与身体的认知程度已经有一定成就,但也受时代发展限制有一定局限性。医疗与疾病是相对而言的,医疗是本文论述的第二个主要对象。《左传》中记载的患者与医者虽受到时代的材料的局限性并不能反映当时社会的全貌,但可以透过这些信息对《左传》有更清晰的认知。此外,病因理论与疾病防治是《左传》中涉及最主要的医疗信息,这一时期对病因的认识已经包括了中医病因观的外伤病因、内伤病因、其他病因三大类,对疾病的防治贯穿在个人日常生活中,国家也会采取一定措施在公共领域等方面进行防治。此外,像病机学、药物学等知识在《左传》内容的论说中也有出现。疾病、医疗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左传》的独特思想体系已渗透于对疾病、医疗的叙述中。而征伐斗争中涉及的战争冲突、政治手段,无不活跃着疾病、医疗的身影。日常生活中,像社会风俗、乃至一些词语的使用与忌讳,都或直接或隐讳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出土文献的视野去重新审视《左传》中的疾病、医疗,“发现地域间的地理条件也处于动态变化中,像蛊疾之类疾病的地域分布也会因时间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巫医一体”的现象延续整个先秦。

罗辉[6](2019)在《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文中指出中医体质和疾病相关性(简称“体病相关”)是中医体质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2009年4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简称“《标准》”)的发布,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公认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因此,近10年来采用该标准开展临床研究所发表的文献从无到有,迅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对于认识体质和疾病的关系,促进体质在中医治未病和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尚未见到对于现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以及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全面系统研究。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如何?研究的重点病种和体质有哪些?各研究在体质和疾病的相关性方面有哪些发现?现有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如何?如何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文献对临床实践的价值?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见到相关论文发表。因此,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系统评价、理论研究等方法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1研究目的(1)通过对《标准》发布以来的所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和评价,总结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体病关系结果、研究质量等,以期为读者了解体病相关研究领域的历程、现状以及各中医体质类型和疾病的相关性,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选择一个特定的病种(代谢综合征),检索、纳入所有研究该疾病与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对文献中相关数据的meta分析,研究该疾病人群的体质分布特征、体质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以获得基于更大人群的体病关系结果,从而为疾病防治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今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及时总结和应用提供示范。(3)分析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方法学挑战,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报告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今后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并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实施和报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和应用。2研究方法文献计量研究(研究一):全面系统地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和Embase数据,检索期限从2009年4月1日(《标准》的颁布日期)至2018年12月31日。纳入所有研究中医体质与疾病关联性的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计量学特征、内容、结果、方法学要点等内容。采用横断面研究AHRQ标准、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系统评价研究(研究二):以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为例,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开展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研究,分析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及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与MS发病有关的危险体质因素。文献的检索数据库、研究类型、质量评价方法同研究一。采用R 3.5.2软件对各研究报告的MS患者人群中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er Manager 5.3软件比较MS患者和一般人群中各体质的分布差异,并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方法学研究(研究三):在研究一、二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文献和理论研究、访谈循证医学和中医体质学专家等方式,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思路分析中医体质研究的特殊性,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质量评价和报告方面提出提高研究质量的相关建议。3研究结果研究一:共纳入1441篇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样本量总数达858271例。研究地域覆盖中国大陆29个省区、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法国。研究病种313个,覆盖了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的19个疾病类别,研究较多的病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失眠、痛经、乳腺癌、乙肝、脂肪肝、骨质疏松症等。研究类型以横断面研究最多,共1300篇(90.2%),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分别有81篇和60篇。各体质的疾病谱分布:(1)气虚质在糖尿病、脑梗死、艾滋病、慢阻肺、冠心病、亚健康、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乙肝、乳腺癌等疾病中分布较高。(2)阳虚质在不孕症、骨质疏松症、肠易激综合征、膝骨关节炎、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流产等疾病中分布较高。(3)阴虚质在高血压、糖尿病、便秘、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干眼症、肺癌、复发性脑卒中、失眠等疾病中分布较高。(4)痰湿质在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脑卒中/梗死、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超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疾病中分布较高。(5)湿热质在痤疮、高尿酸血症、慢性胃炎、少弱畸形精子症、湿疹、乙肝、便秘、胆石症、高血压、痛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6)气郁质在乳腺增生、乳腺癌、失眠、抑郁症、卵巢早衰、偏头痛、青光眼、不孕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子宫腺肌病等疾病中分布较高。(7)血瘀质在冠心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脑卒中等疾病中分布较高。(8)特禀质在哮喘、变应性鼻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各体质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1)气虚质发生肥胖、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症等的风险较高。(2)阳虚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肥胖、颈椎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3)阴虚质发生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的风险较高。(4)痰湿质发生脑梗死、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5)湿热质发生便秘、高血压等的风险较高。(6)气郁质发生亚健康、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焦虑、乳腺癌、乳腺增生、痛经等的风险较高。(7)血瘀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脑卒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风险较高。(8)特禀质发生哮喘的风险较高。方法学质量:横断面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4.6%、90.8%和4.6%;病例对照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7.2%、51.9%和21.0%;队列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8.3%、58.3%和13.3%。各研究在体质测量的质量控制、控制混杂因素、应答率等条目的报告较差。研究二:共纳入23项研究代谢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1239例,其中MS患者13393例,对照组人群7846例。按研究设计分类,病例对照研究3项,横断面研究20项,无队列研究。MS患者体质类型比例最高的3种依次为痰湿质[30%(22%-39%)]、气虚质[20%(15%-26%)]和湿热质[14%(11%-18%)]。痰湿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75(95%CI:1.17-2.62),校正混杂因素后的OR值为3.46(95%CI:2.14-5.59)。气虚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39(95%CI:1.04-1.85)。男性患者的痰湿质、湿热质比例分别是女性患者的1.19和2.10倍,女性患者的气虚质比例是男性的1.32倍。45岁以下MS患者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的比例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为最高。2项横断面研究属于高质量文献;20项横断面研究均属于中等质量文献。倒漏斗图分析显示:各文献向周围分散,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提示发表偏倚和研究异质性的存在。研究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属于一种特殊的观察性研究,开展高质量研究面临各种方法学挑战:一是观察性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较少,临床方法学研究滞后;二是体病关系的研究受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且体质对疾病的影响贯穿从发病到预后的全过程;三是体质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包括体质的主观性对量表调查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体质的动态可变性不利于长周期研究的开展。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中各有其应用范围和作用,对揭示体质和疾病的关联或因果关系的论证强度也有差异,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设计类型。研究实施阶段,受试者纳入尽可能选择典型体质的新发病例,并报告样本量估算依据;基线资料信息的采集做到全面、定量;体质测量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数据统计分析应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谨慎客观地作出体病关系的结论。观察性研究国际公认的现有标准和规范具有普适性,大部分条目适用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评价和报告。本研究根据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点,尝试在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对相关条目进行完善,为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实施和报告规范提供参考。4研究结论《标准》发布10年来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验证体病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发现各体质类型与相关疾病存在的密切关联,为体质辨识在中医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分析,提供体病关系的更高级别证据,并为辨体-辨证-辨病诊疗模式提供参考。开展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在遵循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需充分考虑体质研究的特殊性,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设计类型,研究实施全过程均应重视质量控制,降低偏倚,研究的报告应遵循相关的报告规范,并体现中医体质的特色。最后,本文提出了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建议,以期为高质量研究的开展和发表提供指导,从而促进中医体质在疾病治疗和治未病中的应用。

李娟[7](2019)在《我国中、西医师的处方权法律规制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中、西医师互相开具对方专业领域药物的现象十分普遍,但却常常惹人争议。本文针对中、西医师能否开具对方专业领域药物的问题,通过对处方权的法律属性进行分析,进一步梳理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且对比研究与我国相类似的传统医药与现代医学共同发展的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的处方权规制现状,得出结论:处方权的行使关乎社会公众健康利益,由于我国法律对处方权的主体划分不明确,对处方权的权限划分不合理以及相关法律规定不完善导致了医疗实践中中、西医师的处方权滥用现象严重,医师执业也面临相当的法律风险,卫生行政部门对处方权的行使监督不力的现象,应当对我国中、西医师的处方权进行法律规制,明确处方权的行使主体和权限范围并且完善其它相关的法律规定。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中、西医师的处方权概述。内容包括相关概念概述和我国中、西医师的处方权概述。第二部分,对处方权的法律属性进行分析,明确对处方权进行规制的必要性。第三部分,研究我国的立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导致的后果进行说明。第四部分,域外研究,由于日本、韩国的传统医学与我国的中医学是同宗同源,因此选取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作为典型国家和地区,对其处方权的行使进行对比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医疗实践国情总结出相关可行的法治经验。第五部分,结合前文所述,对我国医师的处方权规制路径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内容包括立法层面,执法层面及配套制度层面进行探讨。明确医师的处方权相关概念是全文论述的基石,首先对医师的概念进行介绍,基于本文中对中、西医师的划分对医师的概念进行重新定义。我国对医师类别的划分纷繁复杂,为了更好地理解中、西医师的类别划分,基于医师资格种类划分的标准对医师的分类进行概括,精准划分中、西医师的专业内涵。在介绍处方权的概念之后,基于医师处方权的主体和权利内容的不同,详细论述我国中、西医师处方权的多种内涵以及在处方权的分配和行使上忽略了中、西医学科体系的差异。其次,对处方权的法律属性进行分析,明确对处方权进行规制的必要性。根据现有学界中对处方权的属性争议,主要有公权力说、私权利说以及其他属性学说,归纳概括并总结处方权应当属于一种特殊的私权利的观点,详细论述处方权的特殊性的体现并在此基础上对处方权的特殊性进行法理分析,明确对处方权进行规制的必要性。再次,研究我国的立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导致的后果进行说明。全面梳理我国现有的关于处方权的法律法规,发现立法规定中存在处方权的主体及其权限划分不明确导致了临床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对现有的问题进行总结,明确对处方权进行规制的现实必要性。然后研究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处方权规制现状,通过对比研究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的发展背景现状,医师的执业现状以及相关法律规定等方面,厘清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目前的中(成)药、西药处方权的行使现状,从中总结出相关经验教训,借鉴可以学习的经验。最后结合我国医疗实践的现状,以处方权的权利主体和权利范畴为基础从立法层面,执法层面以及配套制度层面对完善我国处方权的规制提出可行的建议,对稳固我国涉医社会秩序的安定,维护医患关系的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何姗[8](2019)在《生态翻译学视域下中医典籍的英译研究 ——以《伤寒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在继承与总结汉代以前医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所着,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兼备的中医临床经典,在中医学继承与发展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与价值。随着中医药在国际范围的传播与发展,《伤寒论》在中医学中的极高价值也决定了其在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中的重要地位。作为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中医药文化的外宣和加快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生态翻译学肇始于华夏生态智慧,致力于从生态视角描述翻译生态整体和翻译理论本体。将翻译方法解释为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下,在多个维度、不同层面对文本进行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尤其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本研究选取国外流行和最新的《伤寒论》译文译本,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采用文献调研、文本分析、语法分析、跨文化研究等研究方法。以“译者为中心”、“三维转换”理论为指导,分析不同的译者所译的《伤寒论》英译本所采取的英译方法与英译特点,并侧重探讨导致其英译差异的背后的原因和内在因素,为以后《伤寒论》及其他中医典籍的英译提供新的思路,并总结了中医典籍英译的英译策略与方法:翻译时应以译者为中心;依据翻译目的,合理进行三维转换;翻译中应坚持翻译方法的灵活多样性;适当增加注释,实现译文对等转换。

唐哲[9](2019)在《基于先秦哲学观的《黄帝内经》医学方法论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方法论即是在一定的世界观指导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能是瞎说一顿。”就是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任何积极的、科学的实践活动过程都离不开与之相应的方法论,在医学领域亦是如此,方法论对于医学实践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中华传统医学之宗的《黄帝内经》,在其理论体系建构过程中充分吸收了先秦哲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思想,并在这些世界观和人生观指导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内涵丰富的中医学方法论,长期以来这些方法论在指导祖国人民却病延年、疾病防治的医疗实践活动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致力于回到《黄帝内经》本身,去梳理和发掘蕴含于其理论体系中的这些宝贵的方法论,以期为新时代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以及祖国人民的“大健康”事业寻到一个思路、贡献一份力量。研究方法与内容:本研究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引用发生学的方法,力求从其成书时代的时空状态下,去综合的、动态的分析与探究《黄帝内经》中行之有效的方法理论及其来源与现实价值。论文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先秦诸子的哲学观概述。本部分首先梳理了对《黄帝内经》理论体系形成影响较大的先秦道家、儒家、阴阳家、墨家、兵家等先秦诸子学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然后概括了这些先秦诸子的哲学观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并进而阐明了《黄帝内经》医学理论与方法论形成的哲学渊源。第二部分是《黄帝内经》医学方法论简括。本部分首先介绍了六种存在于《黄帝内经》中,受到先秦诸子哲学观影响而形成的,起到基础性作用而又伴有灵活性和独特性的医学方法论,然后对于这几种方法论的具体运用进行了阐释。第三部分是《黄帝内经》医学方法论的现代应用价值。本部分首先对健康中国战略进行了解读,同时进一步阐明了“大健康”理念的提出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展望未来高瞻远瞩的英明决策,顺民心、合民意。最后,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思想为指导,针对涉及人群较广、覆盖面较大的亚健康问题,分析了《黄帝内经》医学方法论对构建健康中国的启示及意义。结论:1.在稷下道家《管子》的“道以气显,道气合一”的哲学观以及先秦儒家的“思诚者,人之道也”以及“浩然之气”等思想影响下,《黄帝内经》形成了诸如“百病生于气”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与观点,并以此为基础,产生了道气合一的统治于气的中医学方法论,这一方法论不仅被广泛应用于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临床诊疗等各方面,对后世传统中医学的防病、诊断、治疗等领域影响深远。而且在应对现代社会人们的亚健康问题方面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以此为启发,可以从“培补正气保健康”开始,增强人体自身免疫能力,恢复、保卫健康。2.先秦的阴阳五行学说被传统中医学所吸收,对《黄帝内经》的中医学理论模式建构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以阴阳理论以及先秦道家的“反者道之动”、儒家的“致中和”思想为基础而形成的框构一体,正反相生的反向协同的方法论在中医学中得到充分的运用与发展,这一方法论在《黄帝内经》中的广泛应用与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而且,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正如在调治亚健康方面,以此方法论为基础,可以通过调节阴阳的失衡改变亚健康状态,进而达到“阴阳和调身无恙”的效果。3.五行生化论贯穿于《黄帝内经》医学理论体系始终,既是世界观又是一种方法论,受到先秦诸子学说尤其是阴阳家的阴阳五行模式影响,《黄帝内经》用“阴阳五行”整体的观点分析生理、病理,采用生克有序的同构系统类象法等方法进行辨证施治。在此基础上,《黄帝内经》将五大藏象系统分别归类,依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以及指导临床诊疗,推断病情发展、预后。在新时代,这一方法论对于指导人们改善身体的亚健康问题,实现人民的“健康梦”,以及健康中国的建构都有着切实而深远的意义。4.在“人法天地,至德无为”、“四时有序”、“变有其势,动有其机”等先秦哲学观影响下,《黄帝内经》中形成了道法自然的无为顺时的医学方法论,其不仅丰富了古代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而且在针对现代社会的健康调节方面,具有现实而宝贵的价值。尤其是亚健康状态人群更要顺应天地阴阳四时变化养护健康,勿要盲目而为之,启示人们要“顺时而为护生命”,若顺应自然之道则会逐渐走向健康。5.动静相依,明理得情的以象揣形法是古代医家认识和把握人体生命活动、健康-疾病关系的最重要的思维方法和认知手段之一。其于中医学的发生与古代先哲讲究“反者道之动”“天人相应”“阴阳五行”的思想密不可分。此方法论不仅对于传统中医学在疾病的预防、治疗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及时干预、控制当今社会的亚健康问题,做到“以象揣形重预防”方面亦具有非常积极的启示意义。6.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正名为仁”思想被荀子继承和发扬,为古代中医学所吸收,又融入其他先秦诸子哲学的名实、名形等思想加以再造,在《黄帝内经》中形成了名为物始,制名指实的以名制形的医学方法论。并以此为基础,在《黄帝内经》中不仅开始对各种疾病进行命名与分类,而且还出现了符合传统中医学健康标准的‘平人’概念归类。这在今天的亚健康防治方面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中医学健康指标参考,对实现“以名制形做平人”具有现实可行的重要意义。

潘昆[10](2018)在《我国中药配方颗粒产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医药是世界医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治未病、慢性疾病等方面优势明显。传统中药饮片煎煮的汤剂是临床上使用最多、最具有中医特色的临床用药形式。但是,汤剂煎煮费时、携带不便等缺点不能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迫切需要对传统汤剂进行剂型革新,中药配方颗粒就是新型剂型的一种。随着《中药配方颗粒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出台,现有的试点生产可能开放,中药配方颗粒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论文第一部分对我国中药配方颗粒行业现状进行概述,简述中药配方颗粒的起源和发展,分析中药配方颗粒的优势,分析六家试点企业的概况、临床使用情况及国家监管现状。对六家试点企业的现有产业情况进行研究,对中药配方颗粒的临床使用情况进行概述,分析国家现阶段对中药配方颗粒的监管情况。第二部分通过分析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现状,主要研究内容是日本和台湾的中药配方颗粒行业发展情况、临床使用情况和监管情况,对比我国中药配方颗粒的行业现状,总结出可以促进我国中药配方颗粒发展的先进经验。第三部分主要分析我国中药配方颗粒产业方面存在的问题。从生产、流通、临床应用、国家监督管理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生产方面主要有原料药的问题、生产工艺的问题、包装方面的问题;流通方面主要有互联网销售和招标方面的问题;临床使用主要有品种不全、等效性问题、价格偏高、未纳入医保、患者认知存在偏差;国家监管问题有缺乏国家层面的质量标准,监管体系不健全、行业垄断等。第四部分主要是针对我国中药配方颗粒产业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应对措施。生产方面,严格管控原料中药材的质量,建立企业自己的中药GAP种植基地,优化生产工艺;流通方面,严厉打击互联网非法销售,建立完善的采购制度;临床使用方面,加快等效性研究,促进中药配方颗粒纳入医保;国家监管方面,建立统一的国家标准,完善监管体系,适当开放试点。

二、台湾中医基础研究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台湾中医基础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佛教经藏医学中的病因观探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研究现状
        2.1 关于佛教医学的研究现状
        2.2 佛教医学病因相关内容的研究现状
        2.3 选题理由
    3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佛教医学概略
    第一节 佛教医学与印度医学
        1 古印度阿育吠陀的发展
        2 阿育吠陀医学的内容与传播
        3 佛教医学的起源
    第二节 佛教医学定义
    第三节 佛教医学典籍
    第四节 佛教经藏医学论健康
        1 佛教对健康的认知
        2 佛教中健康的标准
    第五节 佛教经藏医学论病
        1 病的定义
        2 病的分类
    第六节 佛教经藏医学论病因
        1 佛经中病因相关文献检索
        2 佛经中病因内容的分类
        3 略谈病因文献梳理
第二章 佛教经藏医学病因观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四大致病
        1 四大学说略述
        2 四大成身过程
        3 四大与人体
        4 四大致病
    第二节 烦恼致病
        1 烦恼致病概说
        2 三毒致病
        3 五盖致病
        4 随烦恼
    第三节 虫风致病
        1 八十虫致病
        2 八十风致病
    第四节 业因致病
        1 业与业报
        2 先世业报病与现世业报病
        3 恶业致病
        4 业入胞胎
        5 业因说之转变
    第五节 其他因素致病
        1 饮食不节致病
        2 睡眠不节致病
        3 饮酒无度致病
        4 时令气候致病
        5 坐禅不节致病
        6 魔鬼致病
        7 毒虫及其他外伤致病
第三章 佛教经藏医学病因观对中医学的影响
    第一节 简述佛教医学对中医的影响
    第二节 四大致病与中医
        1 “四大”说法的流行
        2 四大与中医学的理论结合
        3 四大对中药药性理论的影响
        4 四大致病内容的引入
    第三节 贪瞋致病与中医
    第四节 业障致病与中医
    第五节 佛教经藏医学病因观对中医影响的讨论
第四章 佛教经藏医学病因观探究
    第一节 佛教经藏医学病因观的定义
        1 定义
        2 内容
    第二节 佛教经藏医学病因观的整体观
        1 人体内部环境的统一
        2 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
        3 三世统一
    第三节 多因交缠
        1 病因之间互相影响
        2 病因观中的因果联系
    第四节 病因探究方式
        1 审症求因
        2 观察知因
        3 内观体悟求因
        4 病因探究方式小结
    第五节 病因观的特色与价值
        1 虫风致病与微生物学
        2 病因观对道德约束和行为规范的启示
        3 烦恼致病与心理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基于多元系统理论《金匮要略》三译本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3.1 理论意义
        3.2 实践意义
第二章 文献回顾
    1. 中医典籍及其英译
        1.1《金匮要略》及其译本概况
        1.2 《金匮要略》英译研究现状
        1.2.1 词语
        1.2.2 篇章
        1.2.3 总结
        1.3 中医术语翻译研究概况
    2. 多元系统理论
        2.1 多元系统理论简介
        2.2 多元系统理论研究现状
        2.3 多元系统理论特点与结合中医术语研究的可行性
第三章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选材
        1.1 原本选取及原因
        1.2 译本选取及原因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分析法
        3.2 CiteSpace Vision分析
        3.3 语料库筛选法
        3.4 研究流程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1. 《金匮要略》中的中医术语
        1.1 《金匮要略》中医术语的特征
        1.2 《金匮要略》中医术语的分类以及其特征与翻译难点
    2. 《金匮要略》各译本的特征
        2.1 整本翻译模式采用率比较
        2.2 各类术语翻译模式采用率比较
    3. 多元系统理论下《金匮要略》术语英译的实例分析
        3.1 系统中心处专业术语
        3.2 系统半中心处专业术语
        3.3 系统边缘处专业术语
    4. 多元系统理论视域下《金匮要略》术语英译策略总结
        4.1 处于系统中心处术语
        4.2 处于系统半中心处术语
        4.3 处于系统边缘处术语
第五章 结论
    1.研究结论
    2. 研究局限
        2.1 词条筛选的局限性
        2.2 多元系统理论之系统位置的局限性
        2.3 语料分析之局限性
        2.4 “多元系统理论”应用于中医学翻译的不足与弊端
    3.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果
致谢

(3)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问道的精神
    1.1 道学与养生
        1.1.1 问“道”
        1.1.2 何谓道学?
        1.1.3 道学与养生
    1.2 道学与精神养生的交融
        1.2.1 精神养生及与道学
        1.2.2 “入道-养生-疗疾”健康实践的连续谱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对象、意义与论文题目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意义
        1.3.3 题解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精神养生的历史回望:超越时空的传统
    2.1 历史回望的文献范畴
    2.2 相关研究进展
        2.2.1 精神养生与道学的交汇
        2.2.2 精神养生、道学与“西学”的交汇
        2.2.3 精神养生与疗疾的交汇
    2.3 精神养生的知识结构——“道、法、术”
    2.4 儒家与精神养生
        2.4.1 儒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4.2 儒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4.3 教化与师表
    2.5 道家与精神养生
        2.5.1 道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5.2 道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5.3 俗世即道场、临炉指点、道侣
    2.6 佛家与精神养生
        2.6.1 佛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6.2 佛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6.3 迷时师度与船子投江
    2.7 古代医家与精神养生
        2.7.1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7.2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7.3 主体的转换——医者与患者,养生家与养生之家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反思: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与问道东方
    3.1 西方文明范围中现代人的精神状况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
        3.1.2 雅思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
        3.1.3 加缪《鼠疫》
        3.1.4 小结
    3.2 精神养生与现代研究
        3.2.1 精神境界的现代研究
        3.2.2 精神养生“法术”的现代研究
        3.2.3 精神养生与养生的社会人文研究
    3.3 精神养生与身体——我们该如何意识我们的身体?
        3.3.1 立足于身体的精神养生
        3.3.2 当代身体意象的分裂特征
        3.3.3 当代身体实践的分裂特征
        3.3.4 精神养生与身体实践的内在统一性
        3.3.5 精神养生视野中的清醒与睡眠
        3.3.6 小结
    3.4 精神养生与语言——我们该如何言说健康?
        3.4.1 当下健康流行语言的荒诞与后现代主义的反抗
        3.4.2 精神养生与诊治的语言
        3.4.3 精神养生与食、药的语言
        3.4.4 精神养生与疾病谱、预防医学的语言
    3.5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的心性修养与人民的健康促进
        3.5.1 健康面临的人性挑战
        3.5.2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健康促进的理念与实践
        3.5.3 生生之道与中医养生学心性修养的实践观
        3.5.4 小结
    3.6 以道莅天下——《黄帝内经》“独立守神”的意义发现
        3.6.1 独立守神的渊源与探索路径
        3.6.2 早期社会文化与“独立守神”
        3.6.3 “独立守神”在传统文化实践中的显现
        3.6.4 “独立守神”在生物医学实践中的显现
        3.6.5 “独立守神”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显现
        3.6.6 小结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则精神养生案例及其启示
    4.1 案例1: 何以解忧——竹林七贤作为团体形式精神养生的滥觞
        4.1.1 古代社会生活中团体的存在
        4.1.2 竹林之游的精神养生属性
        4.1.3 古代团体养生的存在状态及价值
        4.1.4 小结
    4.2 案例2: 某温泉度假村调训养生课程的精神心理效果考察
        4.2.1 调训课程介绍
        4.2.2 课程方案举例与纪实
        4.2.3 问卷调查部分
        4.2.4 调训课程组织者对课程的理解
        4.2.5 解读
        4.2.6 小结
    4.3 案例3: 某瑜伽自然疗法静修营实践
        4.3.1 背景
        4.3.2 内容
        4.3.3 讨论
        4.3.4 小结
    4.4 案例4: 某院慢性病辟谷实践的总结及比较研究
        4.4.1 某医院利用辟谷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当代实践
        4.4.2 古今辟谷与正念饮食干预的比较研究
        4.4.3 小结
    4.5 启示
第五章 前行策略: 充分发挥精神养生力量的讨论
    5.1 提出策略建议的方法
    5.2 个体的内求为本
    5.3 个体内求与中医院校教育内求的相融、相生
    5.4 全民教育——全民的内求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题目作为核心论点之一
    6.2 健康实践的连续谱与精神养生的道学内涵
    6.3 文化自觉的一种呈现——方法与对象的同一
    6.4 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施与受、知与行的三重太极结构
    6.5 理论探索总结: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及精神养生
    6.6 案例启发与策略建议总结
    6.7 根本的结论
结语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特点与不足之处
        特点
        不足之处
    自反性陈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基于“需求分析”的泰国中医汉语教材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中医药“走出去”与泰国“中医热”
        (二)当前中医教学培养模式中的语言障碍
        (三)泰国中医汉语教材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专门用途汉语研究现状
        (二)中医汉语研究现状
        (三)泰国汉语教材本土化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泰国中医汉语教材需求实证研究
    第一节 研究设计及实施
        (一)概念界定
        (二)问卷与访谈设计
        (三)调查实施
    第二节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一)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二)访谈调查分析
        (三)小结
第三章 泰国中医汉语教材适配性研究
    第一节 内容适配性分析
        (一)教材词汇分析
        (二)教材语法分析
        (三)教材课文分析
        (四)教材练习分析
    第二节 教材适配性评估分析
        (一)需求性分析
        (二)本土化分析
        (三)专业内容与语言教学结合分析
第四章 泰国本土化中医汉语教材编写建议
    第一节 以学习者需求为导向
        (一)注重交际技能的体现
        (二)培养中医思维模式
    第二节 体现本土化特征
        (一)词汇“本土化”建议
        (二)语法“本土化”建议
        (三)课文“本土化”建议
        (四)教材编排“本土化”建议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研究价值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二、期刊论文
    三、报纸
    四、学位论文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5)《左传》所见疾病、医疗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述评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重、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左传》所见疾病探究
    第一节 《左传》中的疾病整理
        一、疾病总括词
        二、具体疾病
    第二节 《左传》中的疾病疏证
        一、疾病总括词
        二、具体疾病
    第三节 《左传》对疾病与身体的认知状况
第二章 《左传》所见医疗探究
    第一节 《左传》中的患者、医者
        一、《左传》中的患者
        二、《左传》中的医者
    第二节 《左传》所涉病因理论
        一、外感病因
        二、内伤病因
        三、其他病因
    第三节 《左传》所涉疾病防治
        一、疾病的预防
        二、疾病的治疗
    第四节 《左传》中的其他医疗知识
第三章 《左传》所见疾病、医疗与社会的关系探究
    第一节 疾病、医疗与社会思想
        一、鬼神观念
        二、礼仪规范
    第二节 疾病、医疗与征伐斗争
        一、战争冲突
        二、其他冲突
    第三节 疾病、医疗与日常生活
        一、风俗
        二、其他
第四章 出土文献视野下的《左传》疾病、医疗再探讨
    第一节 有关脏腑疾病的考察
    第二节 疾病地域性问题
    第三节 巫医关系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理论综述
        1 体病相关理论的渊源
        2 体病相关理论的内涵
    综述二 体病相关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开展的背景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
    综述三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1 适用于研究体病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法概述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现状
前言
第二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研究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和筛选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1.4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2.2 文献计量学特征
        2.3 研究设计基本信息
        2.4 各体质类型的疾病谱分布
        2.5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
        2.6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低的疾病
        2.7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8 纳入研究的体质测量方法信息
    3 讨论
        3.1 近10 年来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3.2 各体质与疾病的关联性及其对临床和公共卫生的意义
        3.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
        3.4 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
        3.5 对今后体病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启示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第三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以代谢综合征为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检索策略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1.5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中医体质分布的meta分析
        2.4 代谢综合征患者与一般人群体质类型比较的meta分析
        2.5 中医体质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比较
        2.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2.7 倒漏斗图分析
    3 讨论
        3.1 代谢综合征与体质的关联性分析
        3.2 纳入研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3.3 对临床和科研的启示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第四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研究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1.1 中医药领域观察性研究应用和方法学的相对滞后
        1.2 体病关系的全过程均易受到混杂因素影响
        1.3 体质自身的特殊性对体病关系研究的影响
        1.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相对其他观察性研究的优势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2.1 研究设计类型的选择与比较
        2.2 受试者纳入和基线资料采集
        2.3 体质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2.4 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
        3.1 现有标准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3.2 根据现有标准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议
    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报告规范
        4.1 现有报告规范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报告的适用性分析
        4.2 在STROBE声明基础上完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报告质量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我国中、西医师的处方权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一、中、西医师的处方权概述
    (一)相关概念概述
        1.医师的概念和分类
        2.处方权的概念
    (二)我国中、西医师的处方权概述
二、处方权的法律属性分析
    (一)处方权不是公权力,而是私权利
        1.处方权不是公权力
        2.处方权是一种私权利
    (二)处方权是一种特殊的私权利
        1.处方权特殊性的体现
        2.对处方权限制的法理分析
    (三)小结
三、我国对处方权的法律规定及存在问题
    (一)处方权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立法规定中的问题
        1.处方权主体规定不明确
        2.处方权权限划分不合理
        3.“执业范围”的划分缺乏现实可行性
        4.医疗机构负责处方权的授予不合理
    (三)问题导致的结果
        1.导致处方权滥用,从而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权和财产权
        2.医师执业中容易陷入法律困境
        3.卫生行政部门难于行使监督权
        4.侵犯患者知情同意权,损害医患关系
四、域外研究
    (一)域外研究现状
        1.日本
        2.韩国
        3.台湾地区
    (二)可借鉴的经验
五、中、西医师的处方权法律规制建议
    (一)立法层面
        1.明确中、西医师的处方权权限及配套实施办法
        2.对医师的“执业范围”进行合理划分
        3.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增强行政执法监督力度
    (二)执法层面
        1.明确行政监督职责
        2.完善行政监督制度
    (三)配套制度层面
        1.增加五年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中医学课程内容
        2.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制度
        3.培养中西药联用专业的药师专门人才
        4.培养医事法律方面的专门人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生态翻译学视域下中医典籍的英译研究 ——以《伤寒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生态翻译学与中医英译
    1.生态翻译学的概述
        1.1.产生背景
        1.2.基本内涵
        1.3.当代研究
    2.生态翻译学与中医典籍英译
        2.1.中医典籍《伤寒论》的语言特点
        2.2.中医典籍英译的特殊性
        2.3.生态翻译学理论的优势
第二章 《伤寒论》英译研究评述
    1.《伤寒论》简介
    2.《伤寒论》英译
    3.《伤寒论》英译研究现状
        3.1 病症名、方剂名的翻译及方法研究
        3.2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及方法研究
        3.3 《伤寒论》现有译本的比较研究
第三章 《伤寒论》生态翻译学现象研究
    1.《伤寒论》译本的选择
        1.1.译本选择
        1.2.译本选择的原因
    2.“译者为中心”的译者主体性
    3.《伤寒论》条文的生态翻译学现象研究
第四章 生态翻译学理论下《伤寒论》英译方法与特点分析
    1.《伤寒论》译本英译特点分析
        1.1 魏本英译方法与特点分析
        1.2.杨本英译方法与特点分析
        1.3.罗本英译方法与特点分析
    2.中医典籍《伤寒论》英译策略与方法
        2.1.翻译应以译者为中心
        2.2.依据翻译目的,合理进行三维转换
        2.3.翻译中应坚持翻译方法的灵活多样性
        2.4.适当增加注释,实现译文对等转换
结论
研究局限与前景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9)基于先秦哲学观的《黄帝内经》医学方法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先秦诸子的哲学观与《黄帝内经》
    1 宇宙观
        1.1 先秦道家
        1.1.1 老子的道为物源,反者道之动思想
        1.1.2 庄子的道未始有封,虚者心齐思想
        1.1.3 管子的道以气显,道气合一思想
        1.2 先秦儒家
        1.2.1 孔子的天人相应,致中和思想
        1.2.2 孟子的义理之天,浩然之气思想
        1.2.3 荀子的天行有常,知天而用思想
        1.3 其他家
        1.3.1 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四时有序思想
        1.3.2 兵家的变有其势,动有其机思想
    2 人生观
        2.1 先秦道家
        2.1.1 老子的人法天地,至德无为思想
        2.1.2 庄子的方生方死,全生保身思想
        2.1.3 管子的道以充形,执道安心思想
        2.2 先秦儒家
        2.2.1 孔子的正名为仁,克己复礼思想
        2.2.2 孟子的思诚者,人之道也思想
        2.2.3 荀子的性者天就,礼法正名思想
        2.3 其他家
        2.3.1 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思想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先秦哲学观的《黄帝内经》医学方法论
    1 道气合一的统治于气法
        1.1 “气”为“道”的一元观
        1.2 “道”、“气”一体的生命观
        1.3 统于“气”的病因病机观
        1.4 “统治于气”的疗病观
    2 框构一体,正反相生的反向协同法
        2.1 阴阳一体,正反相生的理论基石
        2.2 框构一体,统于阴阳的人体观
        2.3 框构一体,统于阴阳的生理观
        2.4 框构一体,正反相生的病理观
        2.5 框构一体,反向协同的治疗观
        2.6 框构一体,反向协同的养生观
    3 生克有序的同构系统类象法
        3.1 类象为五的同构系统
        3.2 同构系统类象生理观
        3.3 同构系统类象生克的病理观、诊疗观
        3.4 生克有序的同构系统类象法与体质分类
        3.5 生克有序的同构系统类象法与运气学说
    4 道法自然的无为顺时法
        4.1 无为顺时的时序理论
        4.2 顺阴阳之时
        4.3 顺五行之时
        4.4 顺日、月、年之时
        4.5 无为而作,顺时养生
        4.6 无中生有,顺时而治
    5 动静相依,明理得情的以象揣形法
        5.1 以象揣形的含义
        5.2 《黄帝内经》对动静相依,明理得情的以象揣形法的认识
        5.3 以象揣形的诊查法
        5.4 以象揣形的治疗法
    6 名为物始,制名指实的以名制形法
        6.1 确定“平人”名实,探索常人体质
        6.1.1 “平人”名实之论
        6.1.2 常人体质探索
        6.2 疾病的正名与分类
        6.2.1 疾病的正名
        6.2.2 疾病的分类
    小结
第三部分 《黄帝内经》医学方法论的现代应用价值
    1 健康中国战略
    2 《黄帝内经》医学方法论对构建健康中国的启示
        2.1 对亚健康的预防、调节意义
        2.2 《黄帝内经》医学方法论对于预防、改善亚健康的启示
        2.2.1 阴阳和调身无恙
        2.2.2 顺时而为护生命
        2.2.3 以象揣形重预防
        2.2.4 培补正气保健康
        2.2.5 以名制形做平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10)我国中药配方颗粒产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2 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对象及内容
        3.1 中药配方颗粒的试点生产企业
        3.2 临床应用情况
        3.3 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
第一部分 我国中药配方颗粒产业的基本情况
    1 中药配方颗粒的总体概述
        1.1 中药配方颗粒的含义
        1.2 中药配方颗粒的制备流程概述
        1.3 中药配方颗粒的优势分析
    2 我国中药配方颗粒行业的基本情况
        2.1 六家试点企业的生产现状
        2.2 我国六家试点生产企业的生产总结
    3 中药配方颗粒的临床使用情况
    4 国家监管现状
        4.1 试点生产,严格管控
        4.2 行业监管相关的立法现状
第二部分 中药配方颗粒在日本和台湾的发展情况及经验分析
    1 日本
        1.1 日本中药配方颗粒的概述
        1.2 日本汉方制剂的发展现状
        1.3 中药配方颗粒临床使用情况
        1.4 日本对中药配方颗粒的监管
    2 台湾
        2.1 台湾中药配方颗粒的概述
        2.2 台湾中药配方颗粒企业的发展现状
        2.3 中药配方颗粒临床使用情况
        2.4 台湾对中药配方颗粒的监管
    3 我国与日本和台湾地区中药配方颗粒的比较分析
        3.1 企业生产方面
        3.2 临床应用方面
        3.3 监管方面
        3.4 我国中药配方颗粒与日本和台湾地区的对比总结
    4 日本和台湾地区的先进经验分析
第三部分 我国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存在的问题
    1 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原料药和中药饮片存在的问题
        1.2 制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3 包装方面存在的问题
    2 流通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互联网和药店非法销售
        2.2 采购渠道不合理
        2.3 缺乏药房储存的规章制度
    3 临床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3.1 中药配方颗粒品种不齐全
        3.2 关于中药配方颗粒的等效性研究不充分
        3.3 患者的认知情况存在偏差
        3.4 价格相对饮片偏高
        3.5 多数地区尚未纳入医保
    4 国家监管方面
        4.1 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
        4.2 中药配方颗粒监管体制不完善
第四部分 优化中药配方颗粒产业的建议和措施
    1 生产方面
        1.1 原料药方面
        1.2 生产工艺方面
        1.3 增加品种,满足临床需求
        1.4 适当增加复方品种
    2 流通方面
        2.1 严厉打击非法网络销售
        2.2 规范采购制度
        2.3 加强仓储管理
    3 临床应用方面
        3.1 加强等效性等基础研究
        3.2 加快纳医疗保险的步伐
        3.3 促进智能药房的研发和使用
    4 监管方面
        4.1 建立统一的国家标准
        4.2 完善中药配方颗粒的监管体系
        4.3 适当开放试点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台湾中医基础研究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佛教经藏医学中的病因观探要[D]. 何广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基于多元系统理论《金匮要略》三译本翻译研究[D]. 邱嘉鸣.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D]. 刘慧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基于“需求分析”的泰国中医汉语教材本土化研究[D]. 张厚行. 江苏大学, 2020(05)
  • [5]《左传》所见疾病、医疗及其与社会的关系[D]. 王秦江.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2020(08)
  • [6]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D]. 罗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我国中、西医师的处方权法律规制研究[D]. 李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生态翻译学视域下中医典籍的英译研究 ——以《伤寒论》为例[D]. 何姗.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基于先秦哲学观的《黄帝内经》医学方法论研究[D]. 唐哲.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10]我国中药配方颗粒产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研究[D]. 潘昆.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台湾中医药基础研究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