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变频供水设备在小区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黄晨铭[1](2021)在《北方某城市二次供水军团菌暴露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适用于生活饮用水中嗜肺军团菌检测的酶底物法,并应用该方法对北方某城市二次供水开展嗜肺军团菌污染水平调查,分析二次供水中嗜肺军团菌的存在水平及主要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军团菌的暴发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系统考察酶底物检测方法用于生活饮用水中嗜肺军团菌检测的可行性,通过实验探讨不同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对酶底物法检测结果的影响,确定最适培养条件;通过加标比对试验对酶底物法与分离培养法进行定性、定量比较,再用酶底物法对饮用水水样进行嗜肺军团菌检测,并通过血清分型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结果进行确证,评估酶底物法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确定检测方法后,对北方某城市二次供水设施的基本情况、嗜肺军团菌污染水平及温度、pH、消毒剂余量、浑浊度、电导率、菌落总数等水质指标展开全面系统的调查和水质分析,并采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可能影响二次供水嗜肺军团菌生长的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1)方法研究:嗜肺军团菌酶底物检测方法最适宜培养条件为39℃培养7天,加标试验表明在该条件下嗜肺军团菌回收率范围为98.4%~108.8%;酶底物法与分离培养法比对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定性结果具有一致性(P>0.05),定量结果具有显着正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为0.844,P<0.001);采用酶底物法对48份饮用水实际水样进行嗜肺军团菌检测,检出阳性水样4份,经分离培养获得4株菌株,经血清型鉴定分别为1型、7型、10型、15型嗜肺军团菌菌株,经16S rDNA基因测序分析结果表现为两种基因型;44份阴性水样经确证无嗜肺军团菌污染。(2)调查研究:本研究共调查北方某城市二次供水设施304套,结果显示嗜肺军团菌检出率为16.45%(50/304),阳性水样检出浓度范围为1.0~>2272.6 MPN/100mL(检测上限为2272.6 MPN/100mL),其中4份阳性水样检出浓度超出方法检测上限。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菌落总数(P=0.001)和消毒剂余量(P=0.032)是影响二次供水嗜肺军团菌污染的主要因素,此外设备运行年限过长、写字楼类建筑对二次供水嗜肺军团菌污染水平也有一定的影响。结论(1)酶底物法检测饮用水中嗜肺军团菌的最适宜培养条件为39℃恒温培养7天,该方法与分离培养法比较检测结果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且操作简单、灵敏度和特异度好、结果易于读取,可用于检测生活饮用水中嗜肺军团菌。(2)北方某城市二次供水存在嗜肺军团菌污染现象,菌落总数增多、设备运行年限过长和写字楼类建筑可能增加二次供水系统中嗜肺军团菌的污染风险,消毒剂余量增加可以减少二次供水系统中嗜肺军团菌的污染风险。
彭华御[2](2021)在《新型伺服直驱式二次供水设备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国家的日益富强,国内的高层住宅小区日益增多,市政管网的水压无法满足高层住户的供水需求,作为保障高层住宅小区供水压力需求的二次供水设备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而一些老旧小区的二次供水设备随着时间的侵蚀以及用户的需求,也处于需要更换设备的状态。所以一款符合用户要求的,有竞争力的二次供水设备在国内是拥有广阔市场的。研究设计新型伺服直驱式二次供水设备的控制系统,通过下位数据采集实时监测供水管网中的浊度、余氯、PH值,并将水质情况实时反馈在人机界面上,在数据出现异常情况时紧急停止供水并报警,等待技术人员处理,保证居民用水的水质安全卫生。通过人机界面组态画面设计以及程序编写,实现伺服电机定时切换功能、语音识别控制功能、手机APP远程监控功能。由于伺服电机带负载能力较好,响应速度较快,研究水泵的运作原理,通过Fluent仿真软件对离心泵进行仿真研究,根据仿真结果以及伺服电机额定参数选择合适型号的伺服电机作为离心泵的原动机,完成新型伺服直驱式二次供水设备动力匹配。通过模糊控制方法实现不同工况下,根据流量与流量变化率的差异判断用水住户多少以及用水楼层高度情况,从而控制离心泵的转速,改变新型伺服直驱式二次供水设备出水口的水压大小,实现调压供水方式。应用新型伺服直驱式二次供水设备取代变频调速恒压供水设备,在小区内实验运行两个月,实验运行期间与变频调速恒压供水设备相比,该设备节能27%左右,同时实验运行期间未出现高层水压不足等情况,证明调压供水方式的可行性。
张凯[3](2020)在《二次供水系统运行优化及能效水平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次供水设备是建筑加压供水系统的核心组件,也是建筑机电设备节能优化中应关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用户用水需求的前提下,应用新思想,探索新方法,推广新技术,充分挖掘二次供水系统节能潜力,有效提升二次供水系统能效水平,是一项具有社会经济效益的研究课题,也对构建绿色节能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二次供水系统运行优化进行三方面研究,以提升其能效水平。首先,剖析二次供水系统中各耗能环节能量传递关系,给出设备整机效率和系统综合效率的理论计算公式,论证单位供水能耗和系统综合效率间的数学关系。以单位供水能耗和系统综合效率2个指标计算并对比实际二次供水工程的能效水平,讨论导致其能效水平偏低的原因。基于对变频恒压供水设备运行控制原理的理解分析,推导水泵变频运行过程中调速比和轴功率的计算方法,重点给出泵组累计运行能耗的数解算法,为全文进行定量分析奠定基础。其次,探究二次供水设备的运行优化。以并联泵组运行轴功率最小为目标,结合泵组运行能耗数解算法和Q-N二次拟合函数的图像性质,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并辅以算例验证得出同型号并联泵组节能运行的必要条件是各泵等量同步,采取全变频控制方式运行。进而,从设备单位供水能耗的角度论述全变频控制技术的节能优势。探析并联泵组特性曲线和水泵性能样本,论证得出单台调速泵满足关系k1/k2?4是供水设备采用全变频控制节能运行的前提,为全变频恒压供水设备的推广应用给予理论支撑。此外,明确变频供水设备和叠压供水设备中小流量泵启停点的确定,重点剖析气压水罐预充压力的合理确定对供水设备运行工况的影响。最后,以某高校住宅小区二次供水系统为研究对象,验证上述理论研究的正确性和优化措施的节能效果。基于“校园节能监管平台”水量数据模块,论述了季节、气温、周末和节假日对居民月用水量和日用水量的影响。确定给水方案,并计算用水量最高日主泵的累计运行耗电量,得出泵组采用全变频控制方式运行较单变频控制节能4.20%,单变频和全变频控制方式下的系统综合效率ηS分别为66.89%和68.42%,且全变频控制相对于单变频控制在设备运行中的节能优势在单变频调速泵的出水量小于单泵高效区最低流量的时段更显着。
杨先锋[4](2020)在《面向新型建筑智能化平台的二次供水泵组优化运行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筑二次供水系统泵组节能控制是建筑节能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优化泵组的运行调度方案是实现建筑二次供水系统节能的基本方法。现有集散型泵组优化调度方案中,中央监控站通过收集各水泵设备的运行数据并进行集中优化运算,从而实现整个二次供水系统的集中监控和优化运行。中央监控站集中处理全局信息,信息处理负荷大,同时系统扩展性较差。基于扁平化、无中心网络结构的新型建筑智能化平台将建筑内的机电设备或建筑空间抽象为一个智能单元,每个单元对应一个计算节点(Computing Process Node,CPN),各个CPN按照物理空间关系连接成CPN网络。在CPN网络中每个CPN只与邻居CPN交互数据,通过相互协同,以自组织的方式完成全局计算和控制任务。新型建筑智能化平台无需中央监控站进行信息集中处理,其CPN网络具有很好的扩展性,是智能建筑楼宇控制技术研究的新兴方向。本文面向新型建筑智能化平台,结合建筑二次供水系统的泵组优化调度问题,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利用EPANET构建了某小区建筑二次供水管网仿真运行系统,以需水量和变化乘子作为输入,对二次供水系统进行仿真运行分析,获取了泵组出水口主管段需水量数据以及各水泵出水流量和能耗数据,为后续泵组优化运行算法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来源。(2)以仿真运行获得的主管段需水量数据为目标流量,通过优化各台水泵运行流量,最终建立了以系统总电功率最小为目标的泵组优化模型。基于一种无中心遗传算法实现了泵组的优化调度。优化过程中,每个CPN节点都设立了读、写和交互存储区,通过读取邻居水泵的流量值和当前电功率,写入新流量参数、当前电功率和遗传代数,实现邻居间具有约束关系的流量数据及当前电功率值的交互。通过迭代寻优,最终得到了以总需水量为约束条件,以总电功率最小为目标的优化调度策略。通过分布式算法仿真平台验证了无中心遗传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3)面向新型建筑智能化平台设计了实验系统系统硬件架构、水泵设备控制方案,搭建了建筑二次供水系统实验平台,进行了泵组优化运行实验。系统结果显示基于无中心遗传算法实现的调度方案具有一定的节能效果。同时新型建筑智能化平台基于邻居交互的机制,可以灵活地实现建筑设备的协同优化运行。图[42]表[4]参[53]
李可心[5](2019)在《沈河区供水系统低耗运行改造技术与效果分析》文中指出城市供水系统是城镇生存和发展重要基础设施之一,也是反映城市服务水平的重要设施之一,其主要作用是将水源水输送到供水管网,再通过二次加压泵站加压或者通过减压阀减压将水资源合理调配到用户端。供水量和售水量间的差额与供水量之比为供水产销差,其影响因素主要有水源布局、供水方式、管道材质、管网长度、供水压力、工程建设质量等。产销差是客观存在的,其高低可以从间接反映供水企业的管理水平,例如,较高的产销差会制约了供水企业的发展。泵站的正常运行是保障城市正常供水的必要条件。二次加压泵站在正常运行条件下,还需通过多重手段和措施提高泵站的工作效率、降低泵站的整体运行能耗,进而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在供水企业节能降耗的背景下加压泵站节能降耗是水务集团运营管理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企业降低运行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的发展趋势。本论文以沈阳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沈河第二营业分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加压泵站的运行现状和能耗现状进行系统地分析,结果表明该公司共有泵站116个,其中二次加压泵站103处,日均供水量6.8万m3。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泵站的节能改造方案,同时对泵站改造后的能耗进行了分析,例如,通过改造石油化工泵站每月可节约供水量2万m3。改造前月均供水量和耗电量分别为689959 m3和141956 k Wh,改造后月均供水量和耗电量分别为537517 m3和117073 k Wh,即,改造后月均供水量降低152442 m3、月均耗电量降低24883 k Wh,这表明泵站的改造在节能降耗及提高经济效益方面效果显着。此外,本论文对沈河区供水系统的供水管网漏失和泵站漏失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基于此,本论文分别从工程技术和运行管理方面进行了降漏技术分析,结果表明沈河区在2018年1-9月份内网的平均漏损率和漏失率分别为23.63%和45.15%,2019年1-9月份内网的平均漏损率和漏失率分别为25.59%和57.41%。经研究发现,内网管线漏失和内网躺杠的“跑冒滴漏”是内网漏失的主要形式,针对上述现象本论文提出了降低漏失的技术方案,结果表明降漏方案可以有效的减小产销差。本文通过对沈阳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沈河第二营业分公司内二次加压泵站现状和管网漏失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泵站节能的改造方案和降漏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沈河区第二营业分公司能耗和管网漏失较高的问题,同时为国内其它供水企业提供了一定的有益参考。
任静怡[6](2019)在《无负压变频供水系统在高层建筑中的模拟及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如今在建筑中,大多数为高层建筑,因其楼层数量多,导致其需水量和耗能量大。据相关研究表明,无负压供水方式较其他传统二次供水方式节能率高,还能避免二次污染问题,故对无负压供水系统进行优化节能改造的相关研究很有意义。本文基于四川省乐山市某个小区的供水工程,运用一维流体模拟仿真软件FLOWMASTR作为平台,以该工程的高区供水系统为例,分别建立了转输水箱+变频恒压供水系统、无负压+变频恒压供水系统、不同市政管网压力下的无负压变频供水系统、优化后的无负压变频供水系统的模型,进行模拟仿真后,得到以下结论:(1)供水泵在三种不同供水方式下的能耗浪费排序为:变频变压供水?变频恒压供水?工频供水。变频变压供水方式的节能效果最好,但可行性与经济性较低,故一般选择变频恒压供水方式。(2)同等工况下,无负压设备+变频恒压供水系统比水箱+变频恒压供水系统的节能率高,节能率为32%。(3)在无负压变频恒压供水系统中,可采用限制周边建筑的无负压供水设备的使用条件和在进水管处安装压力传感器和信号蝶阀这两个措施,以减小当用户用水量改变时,对市政供水管网压力值产生的波动幅度。(4)通过模拟计算,可在原有无负压变频供水系统中加入流量为原有水泵流量26%的小流量水泵,专门用于用水低谷期的供水,加入小流量水泵优化后的供水系统较之前可以节省55%的能量。以上结论可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意义。
谢鑫[7](2019)在《沈阳市某居住区叠压供水优化设计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市政管网供水压力有限,目前高层建筑用水普遍需要二次加压来确保稳定,但由于楼层多,建筑高度高,用水需求量大,高层建筑供水方面的要求日益增加,对保障供水与节约企业运营成本的优化已成为各供水企业不可避免的重要任务。传统二次加压供水技术存在局限,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强的水质要求和稳定需求,且无法充分利用管网余压,研究新的加压供水方式已经成为日益受人关注的焦点问题。叠压技术在一定范围内解决了上述问题。其具有能够利用市政管网余压节能,并采用完全封闭的管道系统,相比较传统二次加压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水质污染的概率。由于其广泛的应用前景及有效的经济汇报,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二次加压供水新技术。本文首先对二次加压供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并对叠压供水技术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描述。接下来,对供水二次加压泵站系统从经济性和安全性两个主要因素进行详细的剖析,得出了影响二次加压泵站系统供水经济性和安全性的主要因素,得出叠压供水二次加压方式为居民小区二次供述的合理模式。然后对叠压供水二次加压泵站系统从经济性和安全性两个因素进行了优化设计,从流量和扬程两个参数对叠压供水二次加压泵站系统参数选择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考虑叠压二次供水中稳流装置、稳压装置和节能优化等方面的优化设计过程,并给出了叠压供水泵站系统设计过程中的水锤和水质安全的注意事项和建议。最后以沈阳市某高层小区为例,对本文提出的叠压供水二次加压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了工程例证,并从经济性和安全性进行了设计方案的对比分析。工程应用算例表明,本文提出的叠压二次供水优化设计方案是经济可行的,安全可靠的,其中方案一具有更好的技术经济性,在最大工况时的功率低1.16%,年运行费用节约11.15%。
李仿[8](2018)在《江阴市二次供水水质影响因素分析及改造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源泉,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与环境基础。近年来,由于高层建筑的剧增,二次供水已经成为了我国集中供水的主要方式之一,住宅供水压力显着。由于我国的供水管网大多修建于上个世纪,因时代的限制,管道材质大多数为金属材质,常年置于潮湿的地下环境,容易被腐蚀。导致输水过程中水中的色度和浊度增加,呈现污染状况:这些问题使得居民陷入饮用水危机,引起居民用水的恐慌。所以建立安全、可靠、合理的饮用水二次供水优化系统,并对水质污染来源进行合理处置,做到统建统管,对于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和民生工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针对江阴城区的二次供水情况展开调查,并且分析影响二次供水水质的原因,采用定时定区域对于代表新的二次供水进行采样并且分析水质变化情况,并且勘察现场环境因素以及管理状况,主要从管道腐蚀结垢和沉积物及微生物繁殖分析,进一步针对设备或管道内壁材质进行调研,结合外界原因及二次供水管理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并从二次供水的水箱、管道、设备以及其他设施等因素调查,将水质的指标变化与实际因素结合,找寻合理的优化方案,在二次供水设计中应根据环境因素科学合理的选择供水方式、供水设备、管道、水箱,合理优化配置选择最优化供水方式,做到实时监控、实时分析、实时管理的原则,采用统建统管的形式统一建设、运行、维护策略,明确责任主体,保证二次供水用户的安全。以典型项目香树湾花园为例,针对该小区的二次供水设施现状、问题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从水质安全性和能耗方面进行研究,针对该项目的具体问题进行合理改造,改造完成后,对运行过程进行连续7个月的数据监测,并与之前的未改造数据进行对比,比较水质的变化情况,并对能耗进行进一步评价,发现二次供水系统在改造后无论是水质还是用电的能耗都远远好于为改造前,例如浊度从改造前平均值1.30下降到0.60,余氯从改造前的0.18升到了改造后的0.35,每年能节约电费109395.2元。本文通过具体案例研究,对统建统管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从实际应用效果、安全性、经济性、时效性等方面进行评价,证实了统建统管不论从水质安全性还是从能耗消耗性方面都具有较大的优势,针对江阴水司打造出一条二次供水统建统管的新路。
王允志[9](2018)在《城市居民小区二次供水系统节能研究与优化》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中高层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增多,二次供水系统作为住宅附属配套设施其所需能耗也随之升高。二次供水泵房中水泵及管线的运行设计主要依据在于高层住宅小区居民用水量的变化规律。我国设计人员进行高层建筑二次供水系统设计时,所借鉴的同类型高层建筑用水量变化规律的研究较少,大多数仅是根据国家规范中的定额公式进行估算,这样对于水泵型号及其工作方案的确定是不科学的,同时又增加了运行电耗和水耗,造成能源的浪费。高层住宅楼二次给水系统运行能耗大的原因主要是设计参数及设计依据不够准确充分。为了给现有规范提供数据支持,为二次加压给水系统节能优化提供技术参考,本文选取某大型住宅小区作为研究对象,实时监测并分析其生活给水系统的用水量变化规律,然后对目标区域的供水参数进行重新设计,设计的依据为进一步降低水泵的电耗。设计完成后,将新的供水方案的电耗与改造前的供水方案电耗进行对比,提出能源节约的方案。将实测到给水系统的参数值分别与规范规定值对比发现:对于Ⅱ型普通住宅来说,计算得到实际的高日生活给水定额和平均日生活给水节水定额在数值上正好处于国标规定的范围内,但小时变化系数偏大。在每周的休息日期间,用水量最大,在工作日期间,用水量呈现递减的趋势。节假日对日用水量的影响较周末因素更大。5月至12月期间人均日用水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6月8月为夏季用水高峰期,夏秋两季的用水量要明显高于春冬两季的用水量。随着气温升高,给水系统用水量增加。本小区加压泵房内所选用的水泵为变频恒压水泵,将此水泵进行改造发现,优化改造之后水泵平均节省电量约为43.78kWh,平摊到每个用户上就能得出每户每年节约21.8元。优化改造后按照水泵特性曲线保证了水泵运行始终处于其高效段内,在满足流量和压力的同时降低了水泵本身的额定功率,使其用电量能耗降低了39%左右。最后,本文重点阐述了峰谷电价对二次供水系统运行的影响,并对主要的供水方式进行了比较,同时分析了济南二次加压给水设施的现状,结合济南市居民二次供水改造工程对举例项目的项目内容、改造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在二次供水设施改造时,不应盲目取消高位水箱,应根据住宅小区具体的供水形式进行具体分析。
陈秋子[10](2017)在《GS公司接收管理二次供水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市政直供自来水的水压一般只能将自来水供到六层,因此高层建筑的供水就需要在市政直供水的基础上进行储存、加压后再输送到居民家中,即二次供水。目前,太原市采用蓄水池进行二次供水的设备为2700台(套),使用无负压加压设备的为443台(套),二次供水服务人口约68万户。近年来,由于职能部门重视不够、监管缺失、产权与管理权分离、更新改造运行费用难以落实等原因,造成二次供水管理混乱,针对二次供水水压不达标、水质污染的投诉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生问题时,实际负责二次供水运行管理的物业公司常常推卸责任,广大用户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二次供水的矛盾日益突出。GS公司是太原市以产水、供水、销水为主业,施工建设、设计监理、管网检测、纯净水生产等多元化经营的国有大型供水企业,由GS公司专业、规范、统一管理二次供水成为关乎民生福祉的必然要求。本文在总结现有二次供水管理研究成果、分析太原市二次供水现状和成因的基础上认为二次供水管理混乱的最主要原因是产权和管理权分离。本文旨在解决产权和管理权分离这个二次供水管理的关键问题,探索规范专业管理太原市二次供水的方法。由于国内二次供水典型管理模式均不适用于太原市二次供水的规范专业管理,本文在分析GS公司组织管理、技术能力和营运能力的基础上提出并设计了建设和管理一体化的接收管理方案,主要从运营管理、流程管理和保障措施三方面进行阐述。方案的可行性主要从技术评价和经济效益评价两方面进行分析论证,并在分析风险的基础上提出控制风险的措施。GS公司以建设与管理一体化的方式接收管理二次供水能够实现太原市二次供水的规范专业管理,从而保障广大居民的用水安全和用水服务质量,对其他城市管理二次供水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二、变频供水设备在小区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变频供水设备在小区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北方某城市二次供水军团菌暴露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内外饮用水中军团菌污染情况 |
2.2 国内外相关标准 |
2.3 饮用水中军团菌污染影响因素 |
2.4 饮用水中军团菌消毒控制措施 |
2.5 饮用水中军团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3 研究内容 |
3.1 饮用水中嗜肺军团菌酶底物测定方法的研究 |
3.2 北方某城市二次供水嗜肺军团菌污染水平调查和影响因素分析 |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饮用水中嗜肺军团菌酶底物检测方法的研究 |
1 方法原理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仪器与材料 |
2.2 培养条件探索 |
2.3 方法比对 |
2.4 方法确认 |
3 结果和分析 |
3.1 培养条件 |
3.2 方法比对 |
3.3 方法确认 |
4 讨论 |
4.1 培养条件 |
4.2 方法可行性 |
5 小结 |
第三章 北方某城市二次供水嗜肺军团菌污染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和分析 |
2.1 二次供水设施设备和水质的情况 |
2.2 二次供水嗜肺军团菌检测情况 |
2.3 二次供水设备基本情况与嗜肺军团菌检出率的关系 |
2.4 二次供水理化指标、菌落总数与嗜肺军团菌检出率的关系 |
2.5 二次供水嗜肺军团菌检测结果与各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3 讨论 |
3.1 二次供水设施基本情况 |
3.2 二次供水水质卫生和嗜肺军团菌检测情况 |
3.3 二次供水嗜肺军团菌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3.4 措施及建议 |
4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创新性 |
3 不足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新型伺服直驱式二次供水设备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 |
1.2 二次供水发展现状 |
1.2.1 二次供水技术的发展 |
1.2.2 二次供水系统的现状 |
1.3 二次供水安全问题及防治措施 |
1.3.1 管理原因 |
1.3.2 设计原因 |
1.3.3 防治措施 |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新型伺服直驱式二次供水设备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 |
2.1 新型伺服直驱式二次供水设备基本结构 |
2.2 新型伺服直驱式二次供水设备工作原理 |
2.3 新型伺服直驱式二次供水设备控制系统设计研究 |
2.3.1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3.2 控制系统架构及工作原理 |
2.3.3 远程监控系统研究设计 |
2.3.4 人机界面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型伺服直驱式二次供水设备动力匹配 |
3.1 立式多级离心泵 |
3.1.1 立式多级离心泵的组成结构 |
3.1.2 立式多级离心泵的工作原理 |
3.2 离心泵转矩仿真分析 |
3.2.1 离心泵有限元模型设计 |
3.2.2 流场求解设置 |
3.2.3 离心泵仿真结果及数据分析 |
3.2.4 离心泵性能测试及数据分析 |
3.3 离心泵转矩实验研究 |
3.3.1 伺服电机的选型 |
3.3.2 离心泵转矩实验数据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型伺服直驱式二次供水设备模糊控制应用研究 |
4.1 模糊控制方法 |
4.1.1 模糊控制概述 |
4.1.2 模糊控制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 |
4.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研究 |
4.2.1 确定模糊控制器的结构 |
4.2.2 输入和输出变量的模糊化 |
4.2.3 建立模糊控制规则 |
4.2.4 去模糊化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型伺服直驱式二次供水设备节能与调压供水实验 |
5.1 实验设备及参数 |
5.2 节能效果验证 |
5.3 模糊控制器调压供水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3)二次供水系统运行优化及能效水平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二次供水系统节能优化研究进展 |
1.2.1 供水方式与系统竖向分区研究进展 |
1.2.2 设备选型优化与控制优化研究进展 |
1.2.3 系统能效及节能新技术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二次供水设备相关理论基础 |
2.1 引言 |
2.2 变频调速供水设备 |
2.2.1 变频调速供水设备的分类 |
2.2.2 单变频恒压供水设备调速泵出水量 |
2.2.3 全变频恒压供水设备调速泵出水量 |
2.3 叠压供水设备 |
2.3.1 叠压供水相关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 |
2.3.2 叠压供水的应用条件及设备的分类 |
2.3.3 叠压供水设备的主要组成部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能效及设备运行能耗研究 |
3.1 引言 |
3.2 系统综合效率与单位供水能耗 |
3.2.1 变频器效率 |
3.2.2 电动机效率 |
3.2.3 水泵效率 |
3.2.4 供水管路效率 |
3.2.5 系统综合效率 |
3.2.6 单位供水能耗 |
3.3 二次供水系统实际能效水平调研 |
3.3.1 所调研各泵房概况 |
3.3.2 设计秒流量与实际配泵流量 |
3.3.3 实际工程能效水平 |
3.4 泵组累计运行能耗数解法 |
3.5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供水设备运行优化研究 |
4.1 引言 |
4.2 同型号并联泵组节能运行必要条件 |
4.2.1 理论分析 |
4.2.2 算例验证 |
4.3 全变频恒压供水设备的节能优势 |
4.4 全变频恒压供水设备节能运行前提 |
4.4.1 水泵特性曲线分析 |
4.4.2 水泵性能样本分析及验证 |
4.5 小流量时段的供水问题 |
4.5.1 小流量泵启停点 |
4.5.2 气压水罐容积及预充压力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居民用水规律及供水系统节能优化 |
5.1 小区概况 |
5.2 居民实际用水规律 |
5.2.1 季节和气温对居民用水规律的影响 |
5.2.2 周末和节假日对居民用水规律的影响 |
5.2.3 小时用水量变化规律 |
5.3 给水方案及泵组调度情况 |
5.4 主泵累计运行能耗及系统综合效率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面向新型建筑智能化平台的二次供水泵组优化运行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技术 |
2.1 新型建筑智能化平台 |
2.2 建筑二次供水控制系统 |
2.2.1 建筑二次供水方式 |
2.2.2 变频恒压供水控制系统 |
2.3 EPANET水力仿真软件 |
2.3.1 水力仿真软件 |
2.3.2 EPANET二次开发工具箱 |
2.4 遗传算法 |
第三章 建筑二次供水系统运行过程分析 |
3.1 搭建运行仿真系统 |
3.1.1 构建某小区供水管网模型 |
3.1.2 仿真参数计算 |
3.2 系统运行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3.2.1 实验过程 |
3.2.2 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新型建筑智能化平台的建筑二次供水泵组优化运行算法研究 |
4.1 建立二次供水泵组优化运行模型 |
4.2 面向新型建筑智能化平台的无中心遗传算法实现 |
4.3 实验及结果分析 |
4.3.1 实验过程 |
4.3.2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新型建筑智能化平台的建筑二次供水实验系统实现 |
5.1 实验系统硬件平台 |
5.2 实验系统软件功能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5)沈河区供水系统低耗运行改造技术与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泵站节能及管网漏失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目的和选题意义 |
1.3.1 主要研究目的 |
1.3.2 选题意义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沈阳市沈河区供水系统用户特征分析 |
2.1 引言 |
2.2 供水现状 |
2.3 供水企业运行状况 |
2.3.1 营业查收 |
2.3.2 二次加压 |
2.3.3 管网维修维护 |
2.3.4 大伙房管线监护工作 |
2.4 沈河区用户用水类型的分类 |
2.4.1 居民生活用水 |
2.4.2 行政事业用水 |
2.4.3 工业用水 |
2.4.4 经营服务用水 |
2.4.5 特种行业用水 |
2.5 沈河区用水户用水性质分类统计 |
2.6 居民小区用水量的计量方法 |
2.6.1 按表计量 |
2.6.2 按人口计量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沈河区加压泵站运行工况及能耗分析 |
3.1 引言 |
3.2 加压泵站现状 |
3.2.1 沈河区加压泵站现状分析 |
3.2.2 典型小区加压泵站现状分析 |
3.3 加压泵站改造方案研究 |
3.3.1 加压泵站的设备研究 |
3.3.2 加压泵站的设计与施工 |
3.4 泵站改造前后能耗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沈河区供水系统漏失分析及降低漏失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沈河区供水系统漏失现状 |
4.2.1 市街管网漏失 |
4.2.2 小区管网漏失 |
4.3 沈河区供水系统降漏方案及效果分析 |
4.3.1 供水系统降漏技术分析 |
4.3.2 沈河区供水系统降漏方案 |
4.3.3 供水系统降漏措施对漏损率的影响 |
4.3.4 供水系统降漏措施对产销差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沈河二分公司泵站基础汇总表 |
附录2 沈河二分公司泵站产销差统计汇总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无负压变频供水系统在高层建筑中的模拟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名称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方法及论文框架 |
1.4.1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2 论文框架 |
2 高层建筑加压供水系统比较分析 |
2.1 高位水箱供水方式 |
2.1.1 减压供水方式 |
2.1.2 并联供水方式 |
2.1.3 串联供水方式 |
2.2 气压供水方式 |
2.3 转输水箱+变频调速供水方式 |
2.4 无负压设备+变频调速供水系统解析 |
2.4.1 无负压系统工作原理 |
2.4.2 无负压系统构成部件 |
2.4.3 稳流罐与真空抑制器解析 |
2.4.4 无负压变频恒压供水较其他供水方式的优势 |
2.5 供水泵运行工况及节能分析 |
2.5.1 离心泵简介 |
2.5.2 离心泵叶片出水角的选择 |
2.5.3 离心泵工况点的节能调节 |
2.5.4 离心泵转速的变频调节解析 |
2.5.5 水泵转动速度对系统能耗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3 供水系统建模 |
3.1 案例概况 |
3.2 工程水力计算分析 |
3.2.1 系统水力计算 |
3.2.2 系统扬程计算及设备选型 |
3.3 供水系统建模 |
3.3.1 FLOWMASTER软件说明 |
3.3.2 FLOWMASTER软件与其他流体仿真软件的对比 |
3.3.3 建模中所需的元件分析 |
3.3.4 模型系统简化原则 |
3.4 本章小结 |
4 实际工程模拟仿真 |
4.1 本次仿真步骤及目的 |
4.2 转输水箱+变频恒压供水系统与无负压变频恒压供水系统对比分析 |
4.2.1 转输水箱+变频恒压供水系统模拟仿真 |
4.2.2 高区无负压变频恒压供水系统模拟仿真 |
4.2.3 两种供水系统对比分析 |
4.3 高区无负压变频恒压供水系统优化方案 |
4.3.1 市政供水管网余压对无负压变频恒压供水系统的影响 |
4.3.2 改良市政供水管网压力波动的方案 |
4.3.3 增加小流量泵对无负压变频恒压供水系统的节能优化 |
4.4 高区无负压变频恒压供水系统优化后的节能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沈阳市某居住区叠压供水优化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传统二次加压技术与二次加压供水叠压技术对比分析 |
1.3 二次加压叠压供水技术的基本原理 |
1.3.1 二次加压泵站的分类和工作方式 |
1.3.2 管网叠压供水对市政管网的影响分析 |
1.3.3 管网叠压供水技术的适用条件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
1.4.2 研究方法与路线 |
第2章 居民小区供水二次加压泵站优化参数分析 |
2.1 供水二次加压泵站系统经济性参数分析 |
2.1.1 流量与扬程参数分析 |
2.1.2 节能参数分析 |
2.2 供水二次加压泵站系统安全性因素分析 |
2.2.1 水锤安全性因素分析 |
2.2.2 水质安全性因素分析 |
2.3 叠压供水二次加压泵站系统组成 |
2.3.1 叠压供水设备运行原理 |
2.3.2 管网叠压供水水力工况分析 |
2.3.3 低压区域叠压供水应用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叠压供水二次加压泵站系统安全优化设计 |
3.1 叠压供水二次加压泵站系统优化设计 |
3.1.1 稳流装置优化设计 |
3.1.2 稳压装置优化设计 |
3.1.3 节能优化设计 |
3.2 叠压供水二次加压泵站系统安全性设计 |
3.2.1 水锤安全性设计 |
3.2.2 水质安全性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叠压供水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
4.1 工程背景资料介绍 |
4.2 优化设计 |
4.2.1 确定流量和扬程 |
4.2.2 水泵组合设计方案比选 |
4.2.3 稳流罐和稳压罐设计 |
4.3 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 |
4.3.1 经济性对比分析 |
4.3.2 安全性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江阴市二次供水水质影响因素分析及改造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二次供水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2.1 国外二次供水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2.2 国内二次供水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3 二次供水类型以及影响水质的因素分析 |
1.3.1 常见二次供水类型调查分析 |
1.3.2 按输水管道材质分类 |
1.4 二次供水现状调查分析 |
1.5 二次供水水质污染的原因分析 |
1.5.1 腐蚀结垢和沉积物的污染 |
1.5.2 微生物繁殖对水质的污染 |
1.5.3 设备或管道内壁材质的污染 |
1.5.4 水体营养物质和外界原因造成的污染 |
1.5.5 二次供水管理问题 |
1.6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6.1 课题来源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1.6.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设备与工艺流程 |
2.1.1 实验装置 |
2.1.2 进水水质 |
2.2 测定项目与分析仪器 |
2.2.1 测试项目 |
2.2.2 实验药剂 |
2.2.3 测试仪器 |
2.3 相关分析方法 |
2.3.1 采样与样品保存 |
2.3.2 余氯衰减测试 |
2.3.3 常规理化指标测试方法 |
2.3.4 微生物计数方法 |
2.3.5 扫描电镜与原子力显微镜表征法 |
第3章 江阴市二次供水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引言 |
3.2 江阴市二次供水现状 |
3.2.1 江阴市供水条件分析 |
3.2.2 二次供水水质监测 |
3.2.3 二次供水管理实践 |
3.3 影响江阴市二次供水的因素 |
3.3.1 二次供水水箱的影响 |
3.3.2 二次供水管道设施的影响 |
3.3.3 二次供水水泵的影响 |
3.3.4 其他二次供水设施问题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江阴市二次供水设施优化措施研究 |
4.1 引言 |
4.2 二次供水方式的优化选择 |
4.3 二次供水系统的优化设计 |
4.3.1 泵房的合理布置及管理 |
4.3.2 进出水管道的优化设计 |
4.3.3 水箱材料的优化选择 |
4.4 二次供水设施的合理运行管理 |
4.4.1 二次供水设施的数据采集 |
4.4.2 二次供水设施的统建统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江阴市香树湾小区优化运行措施实际运用 |
5.1 引言 |
5.2 二次供水方式改造实际案例分析 |
5.2.1 选择改造案例介绍 |
5.2.2 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
5.2.3 改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
5.3 二次供水措施优化的实际运用 |
5.3.1 项目调查及方案设计 |
5.3.2 二次供水方式优化选择 |
5.4 二次供水优化系统的水质评价与经济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城市居民小区二次供水系统节能研究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 |
1.1.2 二次供水改造提升工程简介 |
1.2 二次供水设施现状分析 |
1.2.1 水质二次污染问题堪忧 |
1.2.2 供水压力设计偏于保守 |
1.2.3 二次供水设施管理与维护 |
1.3 建筑给水系统参数选择探究 |
1.4 当前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设备节能方面研究 |
1.4.1 国内对居民住宅用水量的研究 |
1.4.2 目前二次供水设备变频技术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1.4.3 二次供水改造中高位水箱的优化设计 |
1.4.4 恒压变频和变压变频供水两种控制方式的比较 |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6 课题来源 |
1.7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章 济南市二供设施基本情况及改造试验区概述 |
2.1 二次供水设施基本情况 |
2.1.1 国家及地方针对二次供水的政策法规 |
2.1.2 济南市新建二次供水基本情况 |
2.1.3 已建成二次供水基本情况 |
2.2 改造试验区基本概况 |
2.3 试验设备的介绍 |
2.3.1 流量计的分类及选用原则 |
2.3.2 电磁流量计的使用及测量原理 |
2.3.3 电磁水表的校准及检测报告 |
第3章 二次供水系统用水量变化规律研究 |
3.1 最高日用水量变化情况分析及选取设计参数的讨论 |
3.1.1 最高日用水量变化情况分析 |
3.1.2 设计参数探究 |
3.2 周用水量及月用水量变化规律的分析 |
3.2.1 周用水量变化规律 |
3.2.2 月用水量变化规律 |
3.2.3 温度对水量消耗的改变 |
3.3 瞬时流量的频率分布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二次供水系统的优化研究 |
4.1 供水方式的优化 |
4.1.1 原有供水方式 |
4.1.2 供水方式的改造 |
4.2 变频恒压供水简介 |
4.2.1 变频恒压供水 |
4.2.2 变频节能原理 |
4.3 生活给水系统泵组优化 |
4.3.1 设计值与实测值对比 |
4.3.2 泵组优化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峰谷电价对二次供水运行影响分析 |
5.1 济南市峰谷电价相关政策 |
5.2 峰谷电价下用水量参数的优化 |
5.3 峰谷电价下对高位水箱供水方式的经济性分析 |
5.4 峰谷电价下二次供水设计方案优化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市二次供水方式改造优化研究 |
6.1 二供改造项目原有供水方式分类 |
6.2 主要供水方式节能改造分析 |
6.2.1 设备选型原则 |
6.2.2 主要供水方式对比分析 |
6.3 改造案例分析 |
6.3.1 改造案例基本情况 |
6.3.2 改造后节能分析 |
6.4 住宅高位水箱的保留与使用 |
6.4.1 高位水箱存在的必要性 |
6.4.2 高位水箱的留用条件及防污染措施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GS公司接收管理二次供水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二次供水管理模式 |
1.3.2 国内二次供水的研究成果 |
第2章 理论概述及二次供水发展现状 |
2.1 理论概述 |
2.1.1 运作管理理论概述 |
2.1.2 组织管理理论概述 |
2.2 二次供水相关概念及发展现状 |
2.2.1 二次供水相关概念 |
2.2.2 国内二次供水发展现状及分析 |
2.2.3 国内二次供水管理模式比较 |
2.2.4 太原市二次供水现状分析 |
第3章 GS公司接收管理二次供水必要性及现状分析 |
3.1 GS公司接收管理二次供水的必要性 |
3.2 GS公司组织管理现状及分析 |
3.3 GS公司技术能力现状及分析 |
3.3.1 供水能力 |
3.3.2 水质检测能力 |
3.3.3 设计建设施工能力 |
3.3.4 信息化管理能力 |
3.4 GS公司营运能力及分析 |
3.4.1 流动资产营运能力 |
3.4.2 固定资产营运能力 |
第4章 GS公司以建设与管理一体化方式接收管理二次供水方案 |
4.1 运营方式 |
4.1.1 运营方式概述 |
4.1.2 运营管理 |
4.1.3 流程管理 |
4.2 运营保障 |
4.2.1 政策保障 |
4.2.2 组织保障 |
4.2.3 财务保障 |
第5章 GS公司以建设与管理一体化方式接收管理二次供水技术评价 |
5.1 接收管理二次供水所需技术条件 |
5.1.1 设计 |
5.1.2 施工及监理 |
5.1.3 信息技术 |
5.2 技术评价结论 |
第6章 GS公司接收管理二次供水经济效益评价与风险分析 |
6.1 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 |
6.1.1 生产成本估算 |
6.1.2 收入估算 |
6.1.3 财务效益分析 |
6.2 社会效益 |
6.3 可预见性风险 |
6.3.1 声誉风险 |
6.3.2 经营风险 |
6.4 风险控制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变频供水设备在小区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北方某城市二次供水军团菌暴露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 黄晨铭.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新型伺服直驱式二次供水设备关键技术研究[D]. 彭华御. 太原科技大学, 2021
- [3]二次供水系统运行优化及能效水平提升研究[D]. 张凯. 长安大学, 2020(06)
- [4]面向新型建筑智能化平台的二次供水泵组优化运行策略研究[D]. 杨先锋. 安徽建筑大学, 2020(01)
- [5]沈河区供水系统低耗运行改造技术与效果分析[D]. 李可心.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6]无负压变频供水系统在高层建筑中的模拟及优化研究[D]. 任静怡. 西华大学, 2019(02)
- [7]沈阳市某居住区叠压供水优化设计及应用[D]. 谢鑫.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8]江阴市二次供水水质影响因素分析及改造优化策略研究[D]. 李仿.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9]城市居民小区二次供水系统节能研究与优化[D]. 王允志.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10]GS公司接收管理二次供水可行性研究[D]. 陈秋子.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