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科监护病房的感染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盛永琴,张莹[1](2021)在《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探讨提高门诊药房的管理水平,以提升药房服务质量。方法:以医院门诊药房为研究对象,建设自动化发药系统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比较自动化发药系统实施前后门诊药房管理情况。结果:实施后门诊药房的取药等候时间、单方配药时间、药师工作强度评分等均少于实施前,实施后人均日配药量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加强对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门诊药房管理水平,提升药房工作效率与药房服务质量。
张广庆[2](2021)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建筑设计变化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总建筑44万平方米面积、总床位数量达1800床的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下文简称北大国际医院)是由社会资本投资兴建的非营利性大型综合医院,项目的超大规模与体量、国际医院的高起点高定位、投资与运营方式,使之从前期策划、立项、设计到建设、投入使用均为世人瞩目,为媒体争相报道。北大国际医院于2014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后参观者络绎不绝,影响了数家大型新医院的建设(如天坛医院新院区)。建成使用过后,一方面运维反馈了许多值得推广的建设经验,另一方面,在使用后长达5年期间医院各处历经大小改造共400余次,其原因值得深究、经验值得总结,类似北大国际医院这类全新建医院投入使用后即进行改造的情况,在我国当代医院建设中绝对不是孤例。我国为了补上每千人医院床位数的欠账,在很多城市的远郊区县,全新筹备创建了很多医院,这些医院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在建设过程中医院建筑的图纸修改量占比高达40%~60%,施工完成后需要立即拆改量为3%~5%,造成大量的浪费。为此本研究搜集整理了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建设资料,结合文献研究、实地走访、访谈建设过程中关键人物等,全面了解开业至今该医院的使用情况和改造情况。在梳理改造项目详情基础上,逐一分析改造原因,并结合时代发展背景,深度挖掘背后的影响因素。为了更加有针对性的指导设计实践,本研究将改造影响因素分为非设计层面的影响因素和设计层面的影响因素两类进行探讨。非设计层面的影响因素,包括医疗政策调整、医学技术进步、国际医院规划设计理念变革、主导医院建设的决策人员变动、建筑使用群体未参加设计决策过程等。设计层面的影响因素,包括设计阶段图纸设计深度不足、专项设计不到位、建筑师对医疗工艺不够熟悉等。最后,本研究总结了北大国际医院可进行推广的优秀建设经验,并针对不同影响因素所促成的改造,分别提出了应对策略。对于非设计层面因素所促成的改造,建筑师在设计之初应采用弹性设计策略,以适应未来医院建筑发展变化。对于设计层面因素所促成的改造,建筑师应注重提升医院建筑设计深度,最大限度避免投入使用后因设计不合理而引起改造。
郭媛媛[3](2021)在《CRE相关重症肺炎临床特点分析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采集2019年1月1日-2020年9月1日就诊于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重症肺炎患者的下呼吸道标本,筛选出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肠杆菌目细菌(CRE),收集患者临床数据以调查重症监护病房中CRE相关重症肺炎的危险因素,降低病死率及改善预后;分析CRE产碳青霉烯酶及耐药基因情况;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进行同源性分析,为有效控制CRE医院感染和合理使用药物提供依据。【方法】1.统计我院2013年-2020年CRE的菌种构成、标本分布、科室分布情况;我院ICU2013年-2020年CRE相关重症肺炎检出以及死亡情况。2.分析2019年1月1日-2020年9月1日重症监护病房CRE相关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同时期碳青霉烯类敏感的肠杆菌目细菌(CSE)相关重症肺炎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将留取的下呼吸道标本在平板上进行接种,用VITEK2自动化系统进行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测试,验证是否产碳青霉烯酶则采用表型筛选试验。4.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5.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技术(RAPD)和MALDI-TOF MS分析57株CRE的同源性。【结果】1.从2013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共收集了1483株CRE,病原菌主要以肺炎克雷伯菌18.9%(1259/6660)为主,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由2013年的3.71%迅速上升到2020年的36.43%,上升将近10倍。CRE中呼吸道标本占比是最多的。重症监护病房中的CRE比其他科室更常见,8年检出CRE共564株,其中CRE相关重症肺炎为87.06%(491/564),其死亡率更高,为52.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过去6个月内住院史、携带其他多重耐药菌、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万古霉素、抗真菌药物的使用可能是重症监护病房CRE相关重症肺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携带其他多重耐药菌、碳青霉烯类及抗真菌药物的使用是重症监护病房CRE相关重症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3.2019年1月1日-2020年9月1日我院重症监护病房重症肺炎患者下呼吸道标本检出的57株CRE均为感染菌,其中分离出肺炎克雷伯菌56株,阴沟肠杆菌1株。m CIM联合e CIM试验结果显示:57株CRE中有54株产碳青霉烯酶,其中53株产丝氨酸碳青霉烯酶,1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4.碳青霉烯酶基因检测结果:57株CRE菌株均含有碳青霉烯酶基因,其中A类酶中KPC-2的阳性率为43.37%、B类酶中NDM-1的阳性率为1.75%、D类酶中OXA-48为33.33%,B类酶中未检出VIM-2和IMP。5.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RAPD将57株CRE分成4类,以d类为主要克隆基因型,MALDI-TOF MS将57株CRE分为两个大类,六个亚类,以I类为主要克隆基因型。RAPD的a类中6株(3、4、8、11、36、42)与MALDI-TOF MS的IIb类一致,RAPD的d类中14株(9、17、20、24、25、26、27、30、38、46、47、51、53、54)与MALDI-TOF MS的Ia类一致。【结论】1.重症监护病房CRE相关重症肺炎发生率及死亡率高。2.携带其他多重耐药菌、碳青霉烯类及抗真菌药物的使用是重症监护病房CRE相关重症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3.重症监护病房重症肺炎患者下呼吸道感染CRE主要以产碳青霉烯酶的肺炎克雷伯菌为主。4.KPC-2是重症监护病房重症肺炎患者下呼吸道感染CRE的主要产碳青霉烯酶基因。5.MALDI-TOF MS操作简单、耗时间少、成本较低,但与RAPD不完全一致,可能由于样本量少,因此应用于临床菌株同源性分析还需要更深入的实验研究。
李海燕,李梦莎,杨丽娜,田淬,胡鑫,王兰,张贺莲,李春燕,潘谢添[4](2021)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心血管内科疫情防控管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心血管内科疫情防控管理措施,为心血管内科的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事件,成立心血管内科疫情防控专项工作管理小组,制订疫情防控标准工作流程,加强心血管内科/监护病房人员管理,开展专项培训,严格消毒管理,加强防控督导等。结果共排查发热患者47例,各级人员100%落实疫情防控标准工作流程,护士理论和技能考核成绩优秀,医护人员及患者零感染。结论制订心血管内科疫情防控工作管理流程实施统筹管理、动态调配、防控兼顾、专项培训,有效提高和保证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心血管内科工作的高效运转。
钟亚丽,陈维,沈晓梅,罗小彬,宋新灵[5](2021)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下呼吸道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现状分析和护理对策》文中提出目的分析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下呼吸道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原因,探讨相关的护理对策。方法采集2018年1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就诊并合并下呼吸道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患者,了解其发生下呼吸道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情况。结果神经内科监护病房共收治患者538例,其中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患者18例,感染发生率为3.35%。对其药敏结果进行统计,我们发现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结论落实交接班制度、监测生命体征、合理用药及护理、营养支持、加强消毒隔离和监测、加强下呼吸道管理等策略是控制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重要举措。
陈永建[6](2020)在《传染病专科医院建筑功能空间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自古至今,传染病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2003年SARS烈性传染病的爆发及传播,其高致病率、高死亡率,给患者及医护人员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也给我国传染病控制及预防体系以及社会稳定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之后国内又爆发如禽流感、新型甲型H1N1流感、黄热病等新型传染病,其中有些传染病还未找到有效的防治措施;2020年年初,新冠病毒肺炎开始在全国蔓延,感染人数已高达8万余人,给全国人民带来极大的恐慌;疫情期间,习近平主席提出“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再次印证了我国现有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体系存在不足;而传染病专科医院作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力军,责任重大,但其自身面临着无法应对大规模疫情、经营困难、医疗学科不均衡、患者流失严重等种种问题;经过疫情大考,也反映出了我国现行传染病专科医院建设标准缺失部分内容,对医院建设指导不力。因此,当前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完善传染病专科医院建设标准,提高传染病专科医院疫情应对能力成为当下我们面临的严峻问题。本文选取传染病专科医院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现有传染病专科医院进行调研评估,从医护人员和患者使用角度发现现有传染病专科医院在前期策划、总体规划、门诊功能空间、住院功能空间、医技功能空间以及专项设计层面所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传染病专科医院建筑功能空间设计指导,为未来传染病专科医院建设标准的完善进行基础性研究。文章一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分别对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阐述,然后对研究的范畴、目的、意义、创新点、局限性进行阐释;第二章首先对传染病进行概述,然后对我国传染病防控体系进行介绍,再然后对我国传染病专科医院发展进行阐述,最后通过对我国传染病专科医院发展进行系统分析,构建传染病专科医院建筑功能空间分级系统;第三章是对传染病专科医院进行实地调研,内容涵盖前期策划层面、总体规划层面、门诊功能空间、医技功能空间、住院功能空间以及专项设计等层面,并对其问题进行系统化分析总结;第四章,在第三章现有传染病专科医院问题总结的基础之上,对传染病专科医院提出针对性的设计指导,为未来传染病专科医院建设标准的完善进行基础性研究,内容包括前期策划、总体规划、门诊功能空间、医技功能空间、住院功能空间以及专项设计等方面。
蒋志伟[7](2020)在《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医疗设施规划方面的理论研究支持。医疗设施的规划问题是跨学科命题,综合了医疗和规划两方面的问题,我国目前有卫生部门主导的医疗卫生规划和规划部门主导的公共服务设施两种相关规划,缺少专门的医疗设施规划。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居各类疾病之首,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强等特点,有效的医疗设施规划能节约患者的就诊时间。因此,从心血管疾病角度出发研究医疗设施规划具有必要性。此外,心血管疾病的特殊性在医院设计中常常被忽视,针对心血管疾病专门化的医院建筑研究较少。本文旨在从心血管疾病的角度出发,从规划到建筑进行较为全面完整的研究。研究主要以规划和建筑两条主线展开,全过程研究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规划和建筑策划。在医疗设施规划的研究中,首先分析我国医疗设施规划的现状,归纳总结医疗设施规划的手法和评价指标。其次,结合案例运用Arc GIS详细分析日本在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的先进经验,并通过中日案例的对比检验其在我国的可行性。在建筑策划的研究中,本文研究范围为广义的心血管医疗设施,并非针对某一特定项目。因此主要针对心血管医疗设施的建筑策划方法进行研究,分别从选址、功能与规模三个方面,通过对案例的平面分析等,归纳总结心血管医疗设施的建筑设计要点,在进行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设计时,可按照本文的建筑策划方法一步步得出设计任务书,为心血管医疗设施的建筑设计提供参考。在两方面的研究基础上,基于不同的影响因素,对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和建筑策划方法进一步深化剖析,从疾病因素总结心血管疾病的特殊性,从需求因素归纳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规划,从不同国家因素归纳不同医疗体系对于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和建筑策划的影响,从新技术的因素探讨对于心血管医疗设施的影响。本文的结论主要有:在对我国心血管医疗设施分类的基础上分析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梳理归纳了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的评价标准。通过日本经验的学习和实践检验,总结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规划方法。在建筑策划方面,归纳总结了两类心血管医院的选址特点,功能模块的设置情况和相互之间的面积比例,并基于医疗流程进行布局优化。研究为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张嫘[8](2019)在《临床CRE感染的多重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我院2013~2017年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的检出情况、感染特征及耐药性的连续监测,初步了解CRE菌株病原学分布特征及耐药特点;追踪CRE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进一步探讨其感染的危险因素,以便制定有效的感染预防措施,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和暴发流行,遏制CRE感染的发生。方法采用Phoenix-10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药敏试验同时联合纸片扩散法(K-B法),采用改良Hodge试验联合EDTA协同试验检测细菌是否产碳青霉烯酶。筛选出127例确诊感染且病例资料完整的患者作为病例组,以同期感染碳青霉烯类敏感肠杆菌科细菌(CSE)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追踪CRE组和CSE组患者的病例资料,主要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基础疾病、抗生素、激素使用情况、侵入性器械留置情况、是否入住重症监护病房以及预后情况等;运用SPSS17.0软件比较CRE组和CSE组患者的生存率,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RE感染的危险因素;对于感染来源较多的呼吸道和血流感染分别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可能引起呼吸道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 2013年1月1日到2017年12月31日我院共检出CRE菌株1020株,总检出率约为5.5%。2013~2017年CRE各年检出率依次为0.8%(24/2858)、8.6%(271/3156)、5.9%(249/4205)、6.2%(245/3935)、5.4%(231/4293),2014年CRE检出率较2013年上升显着。2 1020株CRE菌株以肺炎克雷伯菌989株(96.9%)为主;主要分离自呼吸道标本779株(76.2%),其次为血液标本87株(8.4%)、导管尖端45株(4.5%);科室分布最多者为重症医学科478株(46.9%),其次为神经内科监护病房315株(30.8%)。3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我院CRE菌株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复方新诺明、多黏菌素和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53.2%、39.4%、45.9%、0%、0%,对其它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97.5%。4 CRE感染组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CSE感染组(64.2%VS24.8%,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呼吸系统疾病、低蛋白血症、感染前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除碳青霉烯类外)、感染前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感染前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感染前使用激素、留置侵入性器械、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胃管、留置尿管、留置引流管、胸腔置管、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以及感染前入住ICU是CRE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蛋白血症(OR=5.180,P=0.001)、感染前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OR=6.687,P=0.001)、留置侵入性器械(OR=9.791,P=0.017)、感染前入住ICU(OR=3.150,P=0.033)是CRE感染的危险因素。5对呼吸道CRE感染病例的追踪分析,结果显示呼吸道CRE感染组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CSE感染组(65.8%VS32.3%,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恶性肿瘤、低蛋白血症、感染前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除碳青霉烯类外)、感染前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感染前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留置侵入性器械、留置胃管、留置尿管以及感染前入住ICU是CRE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蛋白血症(OR=12.960,P=0.002)、感染前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OR=9.328,P=0.028)、感染前入住ICU(OR=9.887,P=0.006)是CRE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6对血流CRE感染病例的追踪分析,结果显示血流CRE感染组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CSE感染组(73.4%VS23.8%,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蛋白血症、感染前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除碳青霉烯类外)、感染前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感染前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留置侵入性器械、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胃管、留置尿管、留置引流管、胸腔置管、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以及感染前入住ICU(P<0.05)是CRE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前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OR=9.091,P=0.020)、留置中心静脉导管(OR=26.696,P=0.042)是CRE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1 CRE菌株的分离率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主要分离自重症医学科和神经内科监护病房,主要感染来源为呼吸道和血流感染。2 CRE感染组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CSE感染组(64.2%VS24.8%,P<0.05);低蛋白血症、感染前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留置侵入性器械、感染前入住ICU是CRE感染的危险因素。3呼吸道CRE感染组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CSE感染组(65.8%VS32.3%,P<0.05);进一步分析CRE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低蛋白血症、感染前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感染前入住ICU是CRE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4血流CRE感染组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CSE感染组(73.4%VS23.8%,P<0.05);进一步分析CRE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感染前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是CRE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5对于CRE的防控要从多方面共同努力,临床医师应严格把握抗生素的使用指征,尽量减少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使用,减少ICU停留,同时尽可能避免中心静脉留置以及其他侵入性操作,并尽可能缩短侵入性器械留置时间,减少患者CRE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图4幅;表14个;参128篇。
高众[9](2014)在《白衣江湖》文中认为一心内科主任白世怀从院机关开会回到科里,一屁股坐进医生办公室就再没起来。他没有往常的精神,更无暇关注北方最美好的四月天。楼外正是万物生长、温暖宜人的春光,一株法国梧桐刚稍微展开嫩绿色的叶子,在位于五楼的医生办公室的窗外随风招摇,欢快而不轻浮,清新而不妖娆。心内科的医生办公室有两处:一处在心电监护病房,那个办公室只是供心电监护病房的医生护士用;普通病房这边的办公室才是主要的办公和活动场所。
杨临书[10](2020)在《综合医院重症监护单元(ICU)布局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重症医学和重症监护单元伴随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直接反映医院的整体抢救治疗水平,是医院现代化的具体体现,已经成为医院的重点专科。我国重症监护单元建设起步较晚,现状重症床位缺口较大,医疗资源相对匮乏,重症监护单元还有较大建设发展空间。分析国内建设实际情况,有利于评估现阶段重症监护单元建设的科学性、差异性,反思现存问题,有助于推动我国重症监护单元建设的进步与发展。重症监护单元布局设计与医院建筑分级系统、感控隔离要求密切相关,是综合医院中特殊的护理单元。回顾我国重症监护单元建设相关指引,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相关设计条文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国外的相关设计指引对比,提出我国设计指引主要关注功能联系与感控隔离的设计原则,对用房面积指标提出下限,对布局设计的约束具有一定的调整余地,有利于重症监护单元快速建设,但对指导高品质医疗单元建设方面存在不足。选取广东省内9家医院12个重症监护单元,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平面布局形式与面积配比关系,提出我国重症监护单元随着设计理念和实际需求的不断发展,经历了单廊式、环廊式、复廊式等布局形式的转变;面积配比关系反映相关设计指标的弹性要求特点,多根据实际需求配置。最后总结前文研究成果,结合实际建设情况,总结新的布局设计要求,并提出未来重症监护单元还将继续向人性化设计、弹性设计发展。
二、内科监护病房的感染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科监护病房的感染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 |
1.1 患者取药流程 |
1.2 发药机工作流程 |
2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管理 |
3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管理模式的优化 |
4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实践效果 |
5 讨论 |
(2)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建筑设计变化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题目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2.1 医院建设呼吁理性指导 |
1.2.2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独特性 |
1.2.3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建设经验值得推广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5.1 医院建筑设计变化的研究现状 |
1.5.2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研究现状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研究法 |
1.6.2 访谈法 |
1.6.3 实地调研法 |
1.7 研究框架 |
第2章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发展历程 |
2.1 医院筹设缘起与过程(2002-2014) |
2.1.1 “建设国际一流医院,领跑医疗体制改革” |
2.1.2 参与建设各方的组织架构及其职能 |
2.2 医院建成投入运营(2015) |
2.2.1 规划布局概况 |
2.2.2 建筑设计概况 |
2.2.3 运维管理概况 |
2.3 医院调试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2015-2019) |
2.3.1 非设计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2.3.2 设计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非设计层面因素促成北大国际医院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3.1 政策标准的调整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3.1.1 医疗环保政策的升级 |
3.1.2 DNV标准的认证 |
3.1.3 生殖医学中心IUI的报批 |
3.2 技术的革新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3.2.1 设备设施的迭代 |
3.2.2 新型材料的运用 |
3.3 医疗流程的优化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3.3.1 使用模式的优化 |
3.3.2 医护团队的更换 |
3.3.3 医疗服务的完善 |
3.4 科室功能的调整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3.4.1 功能的扩充 |
3.4.2 功能的置换 |
3.5 运营成本的控制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3.5.1 能源的集中监控 |
3.5.2 能源的集约利用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设计层面因素促成北大国际医院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4.1 安防管理的完善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4.1.1 门禁系统的完善 |
4.1.2 安保系统的完善 |
4.2 院区交通及停车的优化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4.2.1 院区交通流线的重构 |
4.2.2 标识系统的优化 |
4.3 室内流线的修复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4.3.1 提高视线的可达性 |
4.3.2 减少流线的交叉与折回 |
4.4 空间细部设计的完善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4.4.1 提升人性化设计 |
4.4.2 满足无障碍设计 |
4.4.3 完善使用功能 |
4.5 感染控制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4.5.1 预防交叉感染 |
4.5.2 新冠疫情下发热门诊的建设 |
4.6 物理环境的改善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4.6.1 热环境的改善 |
4.6.2 光环境的改善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北大国际医院建筑设计变化对当下医院建设的启示 |
5.1 应对非设计层面因素可采用的弹性设计策略 |
5.1.1 采用模块化的组织体系 |
5.1.2 采用以人为本的环境布局 |
5.1.3 采用适应技术进步的空间模式 |
5.1.4 采用高承载预留的建筑结构 |
5.2 应对设计层面因素需掌控的设计深度 |
5.2.1 注重应用BIM系统 |
5.2.2 灵活应用相关规范 |
5.2.3 加强专项细化设计 |
5.2.4 提升材料选择把控度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北京大学国际医院2014-2019 改造项目统计及对吕品主任的采访笔记 |
附录二:笔者对李立荣院长的采访笔记(节选) |
附录三: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建筑方案设计图纸 |
(3)CRE相关重症肺炎临床特点分析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CRE相关重症肺炎临床特点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CRE相关重症肺炎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肠杆菌目细菌的耐药机制及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4)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心血管内科疫情防控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资料 |
2 方法 |
2.1 成立疫情防控专项工作小组 |
2.2 制订疫情防控标准工作流程 |
2.2.1 入院患者排查 |
2.2.2 病毒核酸检测 |
2.2.3“过渡病室”管理 |
2.2.4 在院患者不明原因发热应急处置 |
2.3 人员培训 |
2.3.1 疫情防控标准工作流程及理论知识培训 |
2.3.2疫情防控专项技能培训 |
2.4 病区疫情防控管理 |
2.4.1 医护人员管理 |
2.4.2 陪护人员管理 |
2.4.3 收治急诊绿色通道患者管理 |
2.4.4 病区消毒管理 |
2.5 加强疫情防控督导 |
3 结果 |
4 讨论 |
4.1 制订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疫情防控工作效率提高 |
4.2 加强疫情专项培训,医护人员自我防控能力提高 |
4.3 严格感染控制措施,保证了疫情期间医护人员工作安全 |
5 小结 |
(5)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下呼吸道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现状分析和护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 |
1.3 标本采集及检验方法 |
1.4 耐药特征 |
2 治疗方法及结果 |
3 下呼吸道感染原因分析 |
4 护理对策 |
4.1 落实交接班制度,加强医护沟通 |
4.2 监测生命体征 |
4.3 用药管理及护理 |
4.4 营养支持 |
4.5 加强消毒隔离和监测 |
4.5.1 环境护理 |
4.5.2 加强消毒隔离 |
4.5.3 加强感染监测及预防性护理 |
4.5.4 严格执行手卫生 |
4.6 全面加强下呼吸道管理 |
4.6.1 加强各类管道护理 |
4.6.2 加强人工气道监测 |
4.6.3 促进有效排痰 |
5 小结 |
(6)传染病专科医院建筑功能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政策背景 |
1.1.2 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
1.1.3 公共卫生防疫体系现状分析 |
1.1.4 传染病专科医院现行规范指导难点分析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范畴、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目的 |
1.3.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创新型与局限性 |
1.5.1 研究创新性 |
1.5.2 研究局限性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传染病专科医院基础研究 |
2.1 传染病基本概述 |
2.1.1 传染病定义 |
2.1.2 传染病传播途径及相应设计要求 |
2.2 我国传染病防控体系概述 |
2.3 我国传染病专科医院发展概述 |
2.4 传染病专科医院建筑功能空间系统建立 |
2.4.1 系统论引入 |
2.4.2 传染病专科医院建筑功能空间系统建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传染病专科医院现状调研与分析 |
3.1 传染病专科医院调研 |
3.1.1 调研内容 |
3.1.2 调研目的 |
3.1.3 调研对象 |
3.2 前期策划 |
3.2.1 学科定位不完整 |
3.2.2 建设规模与实际需求不匹配 |
3.3 总体规划 |
3.3.1 洁污分区界面不清 |
3.3.2 就诊流线冗长交叉 |
3.3.3 缺乏科学规划 |
3.3.4 应急用地预留不足 |
3.4 功能布局层面 |
3.4.1 功能配置缺失 |
3.4.2 空间配比不足 |
3.4.3 室内环境营造不到位 |
3.5 专项设计层面 |
3.5.1 室外疗愈环境营造不到位 |
3.5.2 无障碍设计不达标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传染病专科医院功能空间设计指导 |
4.1 前期策划层面 |
4.1.1 完善学科设置 |
4.1.2 提高规模与需求匹配度 |
4.1.3 平战结合运营模式 |
4.2 院区总体规划设计 |
4.2.1 规划布局因地制宜 |
4.2.2 洁污分区明确合理 |
4.2.3 流线设计安全便捷 |
4.2.4 充分预留发展用地 |
4.3 门诊功能空间设计 |
4.3.1 诊疗功能空间构成及流程 |
4.3.2 门诊功能空间布局策略 |
4.3.3 特殊功能房间设计要点 |
4.4 住院功能空间设计 |
4.4.1 住院功能空间构成及流程 |
4.4.2 住院功能空间布局策略 |
4.4.3 特殊功能房间设计要点 |
4.5 医技功能空间设计 |
4.5.1 医技功能空间构成及流程 |
4.5.2 诊疗空间布局 |
4.5.3 特殊功能房间设计要点 |
4.6 专项设计层面 |
4.6.1 营造疗愈环境 |
4.6.2 提高空间辨识度 |
4.6.3 无障碍设计 |
4.6.4 智慧化医院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定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1.3.2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1.4 研究内容、对象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调研对象 |
1.4.3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医疗设施规划方法 |
2.1 本章研究目的 |
2.2 我国医疗设施规划现状 |
2.2.1 区域卫生规划 |
2.2.2 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2.2.3 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规划 |
2.2.4 我国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现状 |
2.3 医疗设施规划基础研究 |
2.3.1 医疗设施规划手法 |
2.3.2 医疗设施规划指标 |
2.4 日本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 |
2.4.1 五疾病 |
2.4.2 医疗圈的划分 |
2.4.3 区域医疗保健计划 |
2.4.4 案例分析—东京都 |
2.4.5 案例分析—大阪府 |
2.4.6 案例分析—石川县 |
2.4.7 小结 |
2.5 日本模式的实践检验 |
2.5.1 对比研究—常州市与兵库县 |
2.5.2 对比研究—滁州市与青森县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筑策划 |
3.1 本章研究目的 |
3.2 建筑策划基础研究 |
3.2.1 选址策划 |
3.2.2 功能策划 |
3.2.3 规模策划 |
3.3 心血管医院选址布局 |
3.3.1 医院总体布局 |
3.3.2 与院内其它区域的关系 |
3.4 心血管医院功能设置 |
3.4.1 功能模块的种类 |
3.4.2 门诊区 |
3.4.3 急诊区 |
3.4.4 医技区 |
3.4.5 住院区 |
3.4.6 公共区 |
3.4.7 办公辅助区 |
3.5 心血管医院规模设置 |
3.5.1 病床数的计算 |
3.5.2 医院总体建筑规模 |
3.5.3 功能模块的面积比例 |
3.6 心血管医院布局优化 |
3.6.1 心血管疾病的医疗流程 |
3.6.2 心血管医院流线设置 |
3.6.3 基于医疗流程的布局优化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不同影响因素的深入剖析 |
4.1 本章研究目的 |
4.2 疾病因素 |
4.2.1 心血管疾病特点 |
4.2.2 心血管疾病特殊性对医疗设施规划的影响 |
4.2.3 心血管疾病特殊性对医院建筑的要求 |
4.3 需求因素 |
4.3.1 三种类型需求 |
4.3.2 医疗设施的分级 |
4.3.3 防灾防疫时期的特殊需求 |
4.4 不同国家因素 |
4.4.1 不同国家医疗体系及评价标准比较 |
4.4.2 不同国家心血管医院建设情况比较 |
4.5 新技术与新理念因素 |
4.5.1 互联网的发展 |
4.5.2 医疗中心与医疗健康城 |
4.5.3 规划理念下的医院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5.1 结论 |
5.1.1 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的评价 |
5.1.2 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规划方法 |
5.1.3 心血管医疗设施的建筑策划方法 |
5.2 今后的课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目录 |
附录 A 中国文献研究动向 |
附录 B 欧美文献研究动向 |
附录 C 日本文献研究动向 |
附录 D 近年来我国历次区域卫生规划概况 |
附录 E 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 |
附录 F 中国胸痛中心建设标准 |
附录 G 心血管系统及心血管外科临床路径 |
附录 H 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外科手术室医护人员访谈 |
附录 I 心血管医疗设施案例 |
(8)临床CRE感染的多重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2013~2017 年我院CRE感染整体情况分析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材料 |
1.1.2 方法 |
1.2 结果 |
1.2.1 2013 ~2017年CRE各年检出率及变化趋势 |
1.2.2 CRE菌株菌种分布情况 |
1.2.3 CRE菌株标本来源分布情况 |
1.2.4 CRE菌株科室来源分布情况 |
1.2.5 我院CRE菌株耐药特点 |
1.3 讨论 |
1.3.1 我院CRE流行情况分析 |
1.3.2 我院CRE菌株菌种分布情况分析 |
1.3.3 我院CRE感染患者标本分布分析 |
1.3.4 我院CRE感染患者科室分布分析 |
1.3.5 我院CRE菌株耐药特点分析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临床CRE感染的多重危险因素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 |
2.2.1 127 例CRE感染患者情况分析 |
2.2.2 呼吸道CRE感染患者情况分析 |
2.2.3 血流CRE感染患者情况分析 |
2.3 讨论 |
2.3.1 我院CRE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
2.3.2 我院呼吸道CRE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
2.3.3 我院CRE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
2.3.4 CRE感染的防控策略 |
2.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3章 综述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研究进展及防控策略 |
3.1 CRE研究的临床意义 |
3.2 CRE的流行病学情况 |
3.3 CRE的耐药机制 |
3.4 碳青霉烯酶的检测方法 |
3.5 CRE临床感染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 |
3.6 CRE感染的预防策略 |
3.7 CRE感染的治疗方案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白衣江湖(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二十 |
二十一 |
二十二 |
二十三 |
二十四 |
二十五 |
二十六 |
二十七 |
二十八 |
二十九 |
三十 |
三十一 |
三十二 |
三十三 |
三十四 |
三十五 |
三十六 |
三十七 |
三十八 |
三十九 |
四十 |
四十一 |
四十二 |
四十三 |
四十四 |
(10)综合医院重症监护单元(ICU)布局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第2章 重症监护单元研究基础 |
2.1 重症监护单元溯源、发展与现状 |
2.1.1 重症监护单元溯源 |
2.1.2 我国重症监护单元发展 |
2.1.3 我国重症监护单元现状 |
2.2 重症监护单元布局设计相关理论研究 |
2.2.1 医院建筑分级系统 |
2.2.2 医院感控隔离要求 |
第3章 重症监护单元相关设计指引研究 |
3.1 国内外建筑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 |
3.2 医院建筑设计指引 |
3.2.1 我国医院建筑设计指引 |
3.2.2 国外医院建筑设计指引 |
3.3 重症监护单元相关设计指引比较分析 |
3.3.1 纵向比较:国内相关设计指引的历史演变 |
3.3.2 纵向比较:国内相关设计指引统计分析 |
3.3.3 纵向比较:国内设计指引布局设计要求比较 |
3.3.4 横向比较:国内外相关设计指引比较分析 |
3.3.5 横向比较:国内外设计指引布局设计要求比较 |
3.4 设计指引研究总结 |
第4章 重症监护单元实例分析 |
4.1 实例概述与分类 |
4.1.1 实例概述 |
4.1.2 按年代分类 |
4.1.3 按建设类型分类 |
4.1.4 按病房类型分类 |
4.2 建筑布局分析 |
4.2.1 外部联系 |
4.2.2 平面分区 |
4.2.3 流线组织 |
4.2.4 用房布置 |
4.2.5 用房配置 |
4.2.6 建筑布局分析总结 |
4.3 面积指标分析 |
4.3.1 分析对象与分析方法 |
4.3.2 床位数与总规模 |
4.3.3 毛净比与组织方式 |
4.3.4 床位数与病房面积规模 |
4.3.5 辅房与病房面积配比关系 |
4.3.6 各类用房面积配比关系 |
4.3.7 面积指标分析总结 |
4.4 实例分析总结 |
第5章 重症监护单元布局设计研究 |
5.1 总体规划与空间组织 |
5.1.1 总体规划 |
5.1.2 平面分区 |
5.1.3 功能流线 |
5.1.4 布局形式 |
5.2 用房配置与空间规模 |
5.2.1 用房配置 |
5.2.2 空间规模 |
5.2.3 主要用房设计 |
5.3 发展趋势与策略研究 |
5.3.1 关注健康舒适的人性化布局设计 |
5.3.2 关注可续发展的弹性化布局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主要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实例A~L布局及相关信息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内科监护病房的感染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J]. 盛永琴,张莹.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4)
- [2]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建筑设计变化影响因素研究[D]. 张广庆.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3]CRE相关重症肺炎临床特点分析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郭媛媛. 大理大学, 2021(09)
- [4]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心血管内科疫情防控管理研究[J]. 李海燕,李梦莎,杨丽娜,田淬,胡鑫,王兰,张贺莲,李春燕,潘谢添. 护理管理杂志, 2021(04)
- [5]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下呼吸道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现状分析和护理对策[J]. 钟亚丽,陈维,沈晓梅,罗小彬,宋新灵.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1(02)
- [6]传染病专科医院建筑功能空间设计研究[D]. 陈永建.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7)
- [7]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D]. 蒋志伟. 东南大学, 2020(01)
- [8]临床CRE感染的多重危险因素分析[D]. 张嫘.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9]白衣江湖[J]. 高众. 当代, 2014(06)
- [10]综合医院重症监护单元(ICU)布局设计研究[D]. 杨临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